质量检验发展

2024-05-23

质量检验发展(精选11篇)

质量检验发展 篇1

刘源张,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质量专家;钟群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教授;张钟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研究院研究员;李裕,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郭克莎,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巡视员;辛鸣,中央党校教授;朗志正,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著名质量专家;韩福荣,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著名质量专家;李俊,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质量法律专家;马林,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

恐怕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以上人员的组成都可以称得上是“豪华阵容”,1月19日,这个“豪华阵容”聚集在国家质检总局,他们要为正在拟定中的《质量发展纲要》出谋献策。

2010年,执行了15年的《质量振兴纲要》完成了历史使命。为在新时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质量科学发展,2010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启动新一轮质量中长期规划,即《质量发展纲要》的编制工作。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二五”期间专项规划预案,把《质量发展纲要》作为“十二五”期间95个国家级专项规划之一,明确由质检总局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9个部门共同编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质检总局党组决定把《质量发展纲要》编制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决定成立由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任组长,质检总局、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建设部、国家统计局6个部门分管的部级领导任副组长,同时还有质检总局、发改委14个部门的司局长领导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为了编好纲要,在2010年11月,质检总局在总局网站和中国质量报、中国国门时报等一些媒体上开辟了专栏:“我为质量发展纲要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问计于民,听取民声、民意,以更好地保证纲要的起草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度。2010年12月又召开十几个部门、十几个行业协会以及十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从行业、企业角度再一次听取意见,最后形成《质量发展纲要》初稿。

“上一个纲要名称为《质量振兴纲要》,规划15年的质量振兴。这次纲要的名称定为《质量发展纲要》,重点谋划质量的科学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田世宏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质量发展纲要》的基本思路:“第一,要以‘十二五’规划建议所确定的主题、主线作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提出了质量的包容性发展和质量创新发展。在强调质量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建设,要围绕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条主线,从质量建设、质量监管的角度,提出了质量工作的方针、目标和一些重大举措。第二,在纲要里突出质量强国的战略地位。质量强国是我们在纲要里提出的国家性战略的一个举措,提出把质量定位为强国之道、兴国之策,把质量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群众生命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这样一个高度。第三,指出了质量发展的工作方针。在纲要里设计了5句话、20个字的质量工作方针,即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至上,创新趋动,以质取胜。第四,在发展目标的设计上,主要采用长短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已有的提法与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稿中的一些新的提法相结合。并提出到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五,质量工作内涵的考虑。把质量分为质量发展、质量安全两个方面来定位,质量发展的着重点强调的是质量建设和质量提升,从质量发展方面来推动,提出措施提出目标。在质量安全上强调质量安全的监管、质量责任以及风险管理等内容。”

“全面、系统,且多有创新”,与会专家们对纲要草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待商榷和完善之处。

要站在大局和全国高度

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张纲向专家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全国质检工作会上征求各地局长意见时,有代表提出纲要高度还不够,仍然有质检部门色彩。那么如何摆脱部门色彩,如何才能立足于全局?”

“纲要应立足于宏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教授钟群鹏提出,既然是纲领性的文件,就要有适时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把握质量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在政策、制度、方向、共性和基础性层面给予指导意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研究院研究员张钟华认为,立足于宏观首先要抓住中国质量问题的瓶颈是什么。我们现在的质量问题大概是卡在两个瓶颈上面,一是技术,二是诚信。在技术方面,我们的基础薄弱,基础元器件很多不过关,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整体质量搞上去很难,要正确引导,激励机制、评价机制都要有所改变才能有所促进。其次是诚信,现在看很多质量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诚信问题,加大惩罚力度,与监管结合起来,同时计量、标准工作等都要加以配合,使不法奸商无处遁形。这两个问题抓好了质量就上去了,也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环境质量不可回避

《质量振兴纲要》提出了三大方面的质量,即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而在《质量发展纲要》的草拟过程中增加了一类“环境质量”。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田世宏说:“我们也征求了各方意见,有的提出不变,但有的也提出建议,认为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质量发展纲要》作为一个国家纲要不提环境质量也有欠缺。”

“环境质量是绝对必要的!”《质量发展纲要》起草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质量专家刘源张态度十分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质量?说到底是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都是为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中很重要的就是环境质量,所以环境质量是一定要写的。”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对此十分支持:“在2010年到2020年这个发展阶段里,环境目标已经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这个发展阶段不讲环境不行,第一是我们过去环境欠账太多,第二是我们这个发展阶段决定了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内容,这个方面内容好不好写先放一边,但该不该写?必须要写!”

突出政府服务定位

辛鸣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这个质量发展规划是站在国务院、站在政府角度出台的文件,突出了质量的企业主体,这个理念确实对头,这个重点抓的也很对,质量发展企业是主体肯定没错,那么政府负责什么呢?第一条政府监管要下大力气,这个做得也对,确实目前中国的质量发展政府监管是责无旁贷,但有一块工作,包括质量提升,营造发展环境等,这些内容核心体现政府什么定位呢?是体现政府服务的定位,中国质量发展,政府不仅要在监管方面发挥作用。还要在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作用,事实上我们做的内容中包括夯实基础、培养环境、提升工程,这些都是我们政府服务的大量内容,要在服务上做好文章,也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法学教授李俊提出了详细的意见:2004年我国出台了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去年底又出台关于加强法制政府建设的意见,其基本理念是政府和企业的角色要进行定位。该政府要做的事,比如制定标准、制定规则、加强规则的执行都是没问题的,但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应该予以尊重。因此《质量发展纲要》应该表达市场机制对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李俊建议,《质量发展纲要》可以考虑吸收西方国家产品责任的管理制度和理念,通过市场机制的融入,优胜劣汰,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名牌战略,鼓励消费者维权,增加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内部动力和外在压力。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促进质量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名牌认定机制、加强质量教育工作等提出了意见。

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代表质检总局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质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他说,要高举质量强国旗帜,推动质量强国战略。当前,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论证质量强国战略的内涵、理论依据、目标任务和实施途径。在纲要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尤其是听取专家意见,还要专门听取主管质量的政府领导、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的意见。支树平表示,质量强国必须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作保障,质检部门要主动会同教育部门,推进大专院校设立质量专业和研究院所,广泛培养质量管理人才,夯实质量强国的人才基础;要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建立消费者认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名牌认定机制。

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张纲代表起草工作组表示,下一步要认真研究专家意见,尽快修改完善《质量发展纲要》内容,在更大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确保《质量发展纲要》编写工作质量。他希望社会各界积极为《质量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建言献策。

发展养老事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篇2

养老事业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当中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我国经济转型目的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而衡量经济质量发展好坏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民生是不是得到改善;二是社会是不是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稳定。从这两方面来讲,发展养老事业可以同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目前我国超过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亿,10年以后将超过3亿,养老事业关系到两三亿人口的生活、健康、稳定、幸福。更何况是这两三亿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在过去30年中,为改革开放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仅靠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经验也证明,政府大包大揽的养老体制不可持续。

比如说日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过程中,日本政府实施“国民皆保险”制度。国家负担老年人大部分医疗费用。退休金、医疗费用、老人护理费用等等财源,均来自日本发行的国债。换句话说,日本老人的社会福利,现在是靠国家借钱维持的。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债务水平为GDP(经济总量)的60%~70%,进入2013年已经超过GDP的200%,这对该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困难。

大包大揽会让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于破产的地步。我们老龄化虽然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是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已超过了经济总量的50%。

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就是要使政府的公共债务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要想有力地控制债务水平,就必须应对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资金压力问题,避免重蹈许多发达国家因为养老保障而面临重大困难的覆辙。

从这个角度讲,养老事业社会化,对促进我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养老事业的支出单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全社会来支持养老事业,才可能使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才可能保持我国宏观经济在中长期内的稳定增长。

同时,养老产业,包括健康产业是我国扩大内需、发展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目前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大家都知道,服务业的单位GDP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单位GDP所能够产生的就业岗位要高30%,这就意味着,我们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仍然可以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民生水平的提高,继续保持社会的稳定。

所以,养老产业、健康产业是我国产业调整当中出现的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一个未开垦的富矿。30年内我国老龄化市场规模将会超过万亿元人民币,更不要说在发展老龄产业当中可以创造上百万、上千万的就业岗位。

老龄化对我们是一个挑战,但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一个重大机遇。搞好养老产业,在全社会培育尊老爱幼的大环境,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服务产业和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有人讲,这几十年来人类文明有两个重要成就,一是人类变得越来越长寿,另一个是大多数人变得越来越富有。长寿和富有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以积极的态度把养老事业搞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努力。

质量检验发展 篇3

1 种子质量检验在现代种业体系中的发展

国内最早设立种子检验的部门,是1956年成立的种子局设立的检验室。次年,种子局委托浙江农学院组织种子干部培训班,推广种子检验的苏联经验。各地相继均成立种子检验科。1976年,农业部颁布种子检验的相关办法,种子分级的相关标准,种子检验的具体技术和操作规程,为种子质量检验走向规范化提供保障。1981年,种子协会成立于天津,并分设各检验分会和技术委员会。1983年,实现与国际种子质量检验接轨,相继颁布GB/T3543-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农作物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为规范种子市场,提升种子质量保驾护航。但是,与国际标准同样存在很大的差距。

2 种子质量检验在现代种业体系中的应用

2.1 种子质量检验是监管种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种子行业涉及群众利益广泛,关系到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目前,构建新型的种业体系,必须顺应现代农业市场的发展需求,围绕着种子企业为主体,多措并举地实现商业化育种的规范化发展。力求今后的种业市场,以市场配置为导向,以育种商业化渗透科技创新为导向,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规范发展相结合,不断完善现代种业体系。在这其中,种子质量检验把关市场准入,推进种子产业化发展,完善种业市场的规范化建设,确保种子市场的规范、公平、有序、统一、开放。

2.2 种子质量检验是提升种子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为最大的种子需求国,种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随中国种业市场的崛起,种子产业将不断整合,通过优胜劣汰,提升种子行业知名度,为今后创建品牌行业龙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种子作为特殊的商品,质量关在企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今后种子市场的有序发展,种子质量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种子企业想具备强的竞争实力,严把质量关,离不开产前、产后、产中的检验。总之,今后种子质量检验作为种子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种子企业发展的骨髓之中,是提升种子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3 种子质量检验是维护农户权益的重要手段

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我国立法的方向,随着现代种业体系的建立,法律法规的完善,维权意识的增强。农户己经完全掌握了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种子质量检验将成为农户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种子事件一旦发生,不仅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侵犯种子使用者合法权益,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对种子生产经营者造成的损失也是同样的,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种子质量事件。

2.4 种子质量检验对现代种业体系的促进

种子质量的事故问题,社会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很多情况下,将种子的质量事故问题,与坑害农户相关联。由此,种子经营者一方面要承担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还要受到行政处罚,如此为后期的生产和经营带来极大的恐慌。在结果的处理上这个问题,多数花钱买平安,实际赔偿额度大大超过了实际的损失。这种情况仍其发展,往往会阻碍种子市场的良性发展,影响现代种业体系的健康。

但是,种子作为商品存在,有其绝对的缺陷性。同时,在耕种过程中,同样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由此,农业种子减产不单单是质量的问题。同样,还与种子使用者的专业素质、外界环境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说,种子作为商品流向市场,质量事故问题将会长期存在。而种子执法部门应该做的就是,加强种子质量的检验,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鉴定种子事故,将种子质量的事故与坑农害农相区别。

3 结语

按照农业部新近制定的《新型种业体系建设规划》,到2010年,我国种业要建成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基地、DNA保存库和种业创新中心,育成一大批有突破性的优质、专用、多抗新品种,培育形成一批年经营额超10亿元的种子企业,种子出口贸易地位由现在的世界排名第16位跻身前10强,商品率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最终把我国的种业体系建成功能配套、运行灵活、实力较强、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种业体系。

摘要:种子质量检验工作,依据《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借助科学化的质量监测方法,对种子质量进行鉴定、分析,判断其种用价值的过程。为保证云南省种子市场健康、农业生产安全,让农民购买到放心、合格的种子,各地、州、市在种子质量检验方面狠下苦功,确保云南现代种业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分析国内种子质量检验在现代种业体系中的发展历程,阐述种子质量检验在现代种业体系中的应用,指出种子质量检验是监管种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升种子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农户权益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提出发挥种子质量检验的作用,促进现代种业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种业质量,检验,种业体系,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志,卢凤君,刘明.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金融支持[J].种子科技,2016,(4):32-33.

[2]玉米种子里的国家意志[J].中国经济周刊,2016,(16):12.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篇4

职能部门主动下沉服务企业源于党建联姻。20xx年以来,赤峰市开展全领域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党建实践创新,推动党建链与产业链同步延伸,组织活动与经济活动同步开展,企业党建与改革发展深度融合。

党组织覆盖不到位,业务协调不畅通

连片共建 集群合建 项目促建

玉龙工业园区以外地民营企业为主,是赤峰市翁牛特旗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随着园区规模不断壮大,逐渐出现党组织覆盖不到位、业务协调不畅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旗委牵头组建玉龙工业园区联合党委,旗住建局、税务局、银行等53个旗直单位和20家企业党组织被归口纳入“业务链”“协调链”“互促链”“直属链”4个党总支,推动了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破解了园区内企业党组织覆盖难题。

“我们在各类园区、商圈楼宇、专业市场等民营企业集聚区,采取连片共建、集群合建、项目促建等方式建立区域性或综合性党建联合体;对分散的民营企业,采取镇街村社兜底联建、主管部门归口组建、龙头企业挂靠带建等方式,灵活建立党建联合体。”赤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炯介绍道。

截至目前,在全市组建的506个各类党建联合体中,覆盖民营企业党组织503个,占民营企业党组织总数的52.9%。

企业和机关互不隶属,封闭运行

党建标准化规范化运行

联合党组织内的民营企业和机关单位关系互不隶属,各自封闭运行,如何实现各党组织间的“相加”到“相融”?该市的答案是聚焦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建立议事决策、活动共搞、资源共享、供需对接等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推进民营企业党建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真正发挥1+1>2的作用。

林西县达康产业园区联合党委将8家民营企业党组织书记确定为联合党委委员和轮值召集人,推行联合党委委员月例会、成员党支部负责人季例会、党员代表半年会议“三例会”制度,群策群力研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不仅如此,各党建联合体的班子成员都需协商确定,让民营企业党组织书记、党员出资人进班子,赋予他们更多话语权,定期召集、协商研究党建联合体内民营企业党建和改革发展等工作。

党建联合体形成了党建活动“五个一”的制度安排,成立时召开1次动员大会,每名书记带头讲1堂党课,每月开展1次走访交流,每季度组织1次主题党日,每半年组织1次互学互检互评……去年以来,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党建联合体各项活动5000余场次。

同时,该市建立了“党建联合体供需清单”,面向民营企业开展红旗引领、红心聚力、红色关爱“三大行动”,党建联合体围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保障职工权益等内容,制定供需清单、项目清单400多项,党员认领先锋岗、责任区3000多个,为企业发展装上“红色引擎”。

企业税费高,融资难,缺乏风险预警机制

指导协调,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山水水泥公司、敖仑花矿业公司等8家企业税费减免了600多万元。这得益于当地税务局党支部在联建共建过程中,定期深入企业开展政策咨询、风险预警等服务。

为帮助企业减轻税费负担,该市推行“税地企”党建联建模式,由地方党委牵头,引导民营企业、税务部门党组织共同建立党建联合体,发挥税务部门业务指导优势,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降低税收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安琪酵母(赤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王先清说:“今年7月,我们公司搞厂房扩建,前期手续很复杂,通过玉龙工业园区联合党委协调,审批、住建、国土等多个单位集中办公,仅用7天就办完了全部手续,这是原来不敢想的。”优化营商环境也是党建联合体助力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力方向,通过出台行业职能部门推进融合党建的指导性文件,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靠前服务,破除了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

网络发展与质量教育 篇5

我国的网络进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是有目共睹的。

1993年,我国还没有一个网站,即便世界头号发达国家美国已经出现了网站,但那时的世界依旧属于“网络的旧石器时代”。4年后的1997年,中国已经拥有65万网络用户,其进步发展的速度令世界侧目而视;3年前的2001年,中国的网络用户飙升至3370万。2004年6月,温家宝总理给院士作报告时宣布:我们拥有1亿以上的网络用户,其增长速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有12%的人士为进行网络学习。且不说这些学习的质量如何,但网络进步发展阶段,这种数量方面的突飞猛进,不能不令我们非常高兴和欣慰。

综上所述,在过去十年里(1994-2004),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增长很快,增长了32%。而在下一个五年中,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将是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愈来愈大。就中国教育事业而言,目前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已经拓展至全国各地。

网络技术的巨大进步,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质量教育(这是一个新式教育理念)的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4所高校首批试办网络远程教育以来,至今已有68所大学参加了试点,学生总数超过250万人,为保障网络教育的质量,“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即将出台。

网络进步不仅提升城市的教育质量,同时也使我国广大农村受益。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机构。目前我国拥有3000多所网络分校,23000个教学班,46000名办学人员,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2亿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800多万人。在中国农村已经形成了远程教育的天网、地网和人网。

二、质量教育的新理念

数量教育和质量教育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对教育的思考。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和地区,当它的教育处于不发达状态时,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人士首先思考的是数量教育;而当数量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那么对质量教育的思考将引起更大的关注。

质量教育的理念首先在发达国家提出,其背景是“知识经济”对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总括质量教育理念的研究成果,目前大约有九个方面共识值得我们关注:

1.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在教育上我们必须有一个国家标准。这个国家标准非常重要,它是国家各种考试的导向,我国的高考就是国家标准的规范体现。但是,每年的高考都有高考犯罪案件的发生。这些高考犯罪分子试图用犯罪手段向这个国家标准发起冲击,其目的就是破坏或者弱化这个标准,以达到某些不够这个标准的人混入高校,从而获取某种个人利益。

2.我们必须有好的教师。教师是教育资源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因素。传统学校中的教师走上讲坛时,影响的可能是一个教学班或若干个教学班;而网络教育中的教师影响的层面则可喻为汪洋大海。

3.阅读计划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策划”10万大学生来帮助孩子们尽快学会阅读。可以说,对于基础教育,阅读质量不高就是基础教育的失败。

4.学习始于生命的最初阶段。所谓生命的最初阶段就是胎教,这也是一个很明智的观点。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从科学研究中了解到了人类生命最初阶段的认识规律,尽管其还不那么成熟。

5.给予父母选择恰当的公立学校的权利。如果公立学校的数量不够,或者说学校的质量教育不高,那么父母给孩子选择公立学校的理想只能是一句空谈。这无疑是说,国家必须加大对公立学校的投资,为父母选择学校创造自由的空间。

6.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好公民。好公民同素质教育有必然的联系。只有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走向社会才有可能成为好公民。

7.帮助学校进行建设。学校虽属上层建筑范畴,但国家或者说社会对学校的物质支持确实重要。一切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明显高于非发达国家。

8.学院教育资源尽可能向社会开放,使本国公民尽可能享受到教育资源被循环利用的成果。

9.终身教育理念。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必然使人们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近几年高考大龄考生的出现,老年大学受到社会的肯定,就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社会进步的成果。

三、网络发展在质量教育中的角色

网络发展对于培训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培训将成为网络教育的重点。例如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远程教育中心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1997年他们开始进行远程网络教育,到2003年为止,该校四分之三的学生参与了远程学习。我国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例如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是相当独立的,他们提供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当受社会的欢迎,给予高度评价。社会对学校多方面的需求,人才的多样性原则,为网络教学或者说网络培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不要拘泥于一种需求和一种模式。比如,1997年美国举行了世界大学校长会议。在大会发言中,有人提到,如果所有的大学都像哈佛,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崩溃,如果我们所训练的人都获得诺贝尔奖,那么这个社会也会崩溃。我们需要世界不同大学的不同学生,这样我们才能奏出生动的交响曲。

四、成功的关键在质量

网络教育对每个大学,以及每个学校都是有益的,但是首先必须注重质量。

在2002年,康奈尔大学的一位著名专家在上海交通大学作学术报告,同时分别向纽约州、圣路易斯、巴黎、北京和上海的五个大学的课堂开放。参加听课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各20名MBA学生,摩托罗拉的一些职员,康奈尔大学的25名研究生,波音公司的5位经理,巴黎IBM的3位经理等,它们共同参与了一场交互式讨论,3位教授包括主讲者还对交互教育作了评论。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做起来很不容易。所以,我们不但需要网络在国内的普及,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应用。另据一位科学家披露,他曾去到海南的博鳌。那里有美丽的大海,房子也多是沿海而建的,但这位科学家测试了一下网络,发现那里的网速实在太慢。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已经使这位科学家决定不能在那里呆的太久,尽管那里有美丽的海滩和舒适的别墅。同样因工作的原因,这位科学家又在美国缅因州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他的朋友每周只工作3天,他完全是通过计算机会议系统管理自己的公司。现在中国的网络已经分布很广,可以让偏远地区的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必须考虑质量,以及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服务。

总之,网络进步对于质量教育的作用是没有疑义的。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富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必须有非常优秀的教师,良好的技术支持,好的学习服务,与学生进行专业的交互。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网络教育的未来才是光明的。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质量管理,质量观

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众多企业的质量方针中,都有“质量第一”“质量为本”等口号,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很多企业却拿质量开玩笑,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抛于脑后。质量是一切东西的基础,没有质量,品牌、发展、竞争都无从谈起。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拿质量开玩笑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 企业高层片面追求利润,片面关注产值

在企业的年度报告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一定是企业产值与利润,而对于“质量第一”“质量为本”的质量指标大多是轻描淡写,甚至只字未提。在互联网上搜索“企业年度报告”后进入相应的子链接中,几乎看不到质量的影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代写“年度总结报告”的网站提供的模板范文中,竟然也把质量指标给忽略了。

在很多企业中,其最高领导往往不是质量管理部门代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些管理者不闻不问质量问题,眼睛只盯住能产生多少利润。当利益和质量冲突的时候,其处理结果可想而知。

2 精神文明建设滞后,质量意识淡薄

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样的人,如果是进入领导行列,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国有句古训: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自私的领导,他的团队必将衍生出内部钩心斗角、民不聊生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思想觉悟高的员工也会很快被“炒鱿鱼”。特别在一些国有企业当中,这样的现象更为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人歪曲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把作为生命线的质量原则背弃了。反而,那些恪守本职工作,严把质量关的人士则被视为另类和不和谐的人群。

在所有的质量事故中,人为的质量事故超过90%。事实上,有很多的质量问题如稍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就是因为总是有一部分人,怀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放任有缺陷的产品流人下一道工序中,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更有甚者,在操作过程中,偷工减料,企图蒙混过关。

笔者想起一部关于做饭的电视剧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在做饭的时候,只要想着吃饭的人微笑的表情就心满意足了。这才是产品质量服务应有的意识与态度。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能想着让客户满意,那么我们的企业业绩,将如雨后春笋节节攀升,中华民族也将更加令世界人民钦佩。

3 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如前文所述,在很多企业生产行为当中,质量不是放在首位的,企业只会空喊“质量第一”“质量为本”的口号。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质量往往处于让位状态的,甚至出现错位的现象。

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很多质量问题通过走关系而被掩盖,而个别监督管理机构到企业监督检查只是例行公事,这种现象在一些中小企业当中特别明显。

那么,应如何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把科学发展观充分融入质量管理中,让科学发展观与质量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有8项原则:一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二是领导作用;三是全员参与;四是过程方法;五是系统管理;六是持续改进;七是以事实为决策依据;八是互惠的供方关系。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包括:①以人为本的发展观;②全面发展观;③协调发展观;④可持续发展观。

由此看来,质量管理和科学发展观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以人为本就是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同时要注意互惠的供方关系;全面发展就是要求全员参与才能体现出来;协调发展就是要强调领导的作用,领导不关注,工作就无法落到实处;可持续发展,则是涵盖了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和以事实为依据的决策方法。没有这些统筹方法,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可以说,质量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在质量领域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为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所以,笔者认为,质量管理应该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形成新的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科学发展观。其内容为:以人为本的质量观;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质量观;实事求是、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3.1 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念进行质量管理

一切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在企业内部,就是要求以质量工作为关注焦点。如果我们的管理者能够以人为本、将心比心地进行管理,那些骇人听闻的质量事故就不会发生。在全社会、全企业范围内彻底清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构建一个“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的环境。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国民质量知识普及,在全社会范围内植入质量意识。“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不应该每年才开展一次,应该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让质量意识实实在在地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3.2 要树立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质量观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代价,不能片面强调利润。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关注质量,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领导者以身作则,才能带动全体员工关注质量,提高质量,确确实实把“质量第一”“质量为本”落到实处。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质检员检出来的。因此,应该提高操作者的业务素质。不管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人是管理机器的主体,人决定质量,而非机器决定质量。只有人人参与质量工作,才会生产出好质量的产品。

3.3 要树立实事求是、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运用统筹的方法,协调各项工作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出发点,加大监督力度。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要把质量监督确实落到实处,给予相关质量监管职能部门更多的权力,给他们一把“尚方宝剑”。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该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实施自己的职责,本着为别人、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利。一切以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尊重事实,不断改进,应该实施政务公开,让全体社会、全体员工同时参与质量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综上所述,企业要发展,民族要强盛,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同时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规范我们的质量管理活动,即必须把质量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朱红根.顶级质量主管[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7.

车用汽油质量发展趋势 篇7

1 汽车排放物及危害性

铅:铅积蓄在人体中, 损伤神经、造血和生殖系统, 我国已经禁止生产含铅汽油。

硫:硫燃烧后的氧化物对人体皮肤、眼睛及呼吸系统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性, 可引起结膜炎、水肿、呼吸困难、咽喉疼痛, 甚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部疾病, 同时出现酸雨现象, 危害非常严重, 因此降低汽油的硫含量是提高汽油质量的重要手段。

硫能降低汽车尾气三效催化转化器的效率, 增加HC、CO、NOx及有毒物的排放, 腐蚀环境, 因此世界各国车用汽油标准中降低汽油硫含量的趋势十分明显。

一氧化碳:长期吸入一定量的CO将损伤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氮氧化物 (NOX) 和烃类:NOX和烃类经光化学反应, 可产生含臭氧的有毒光化学烟雾, 引发气管炎等。

此外, 汽车尾气还排出大量的颗粒物等有害物, 当然还排出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

2 减少汽车排放污染的措施

2.1 制定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鉴于汽车排放污染的严重危害, 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

2.2 改进汽车发动机燃油系统

改进汽车发动机燃油系统, 实现机内净化, 可减少80%以上的汽车排放污染。

2.3 制定更严格的汽油质量标准

改进汽油质量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2000年我国颁布汽油标准, 禁止向汽油中添加含铅添加剂, 实现了汽油无铅化;今年我国相继颁布车用汽油新标准, 逐步降低汽油中有害物的含量, 如汽油中硫含量已将由原来的500ppm降低至目前的150ppm, 2013年起将降至50ppm。

3 我国汽油清洁化历程

1993年以前我国汽油标准要求较低。1993年2月国家发布的车用汽油国家标准对汽油含铅量提出了要求, 2000年颁布的标准对芳烃、苯、烯烃、氧含量提出了要求, 并禁止销售含铅汽油。2005年国家发布更加严格的“车用无铅汽油”标准GB17930-2006。

我国在汽油清洁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无铅化、高标号化, 并对硫含量、苯含量、芳烃含量、烯烃含量提出了严格限制。

4 提高汽油质量的建议

(1) 应该加速我国汽油调合组分的结构调整, 开好现有的催化重整、烷基化、异构化、MTBE等装置, 以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汽油调合组分, 提高调合, 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

(2) 加紧开发降低催化汽油烯烃含量的新一代催化剂和配套工艺技术。

(3) 开发汽油清洁化新技术。抓紧开发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固体酸烷基化技术、C4馏分的齐聚叠合技术、以及C5/C6异构化等技术, 为清洁汽油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5 结语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 国家对汽油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车用汽油清洁化是必然趋势, 主要特点是:高辛烷值、低硫、低烯烃、低苯、低芳烃、低蒸汽压,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论质量与经济转型发展 篇8

竞争力的较量就是质量的较量

在经济领域, 国与国的竞争、地区与地区的竞争, 其实就是竞争力的较量。而这种竞争力的较量, 归根结底就是区域整体质量的较量。综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 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上世纪60年代, 日本实施质量救国战略, 推广全面质量管理, 促使日本产品凭借质量优势大举进入欧美和全球市场, 日本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为了应对日本挑战, 于1987年设立国家质量奖, 利用评定标准引导企业进行自我评价, 查找不足, 制定纠正措施, 不断自我完善。同时联邦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50%的质量管理咨询服务费, 帮助中小企业按照国家质量奖标准改进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能力。美国商务部小企业局每年拨出专款资助退休经理协会组织义务为小企业提供咨询、讲座、现场指导, 以提高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德国产品质量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有很高的产品质量调控政策水平。为增加市场透明度, 政府建立了各种保护消费者的信息机制, 及时提供大量商品信息。

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经济转型的基本目标, 质量决定效益。没有质量的提升就无所谓效益的提高, 这正如古人说的皮与毛的关系。当今分外走红的苹果公司, 主要是以IPHONE手机为代表, 去年销售为300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是240亿美元, 现在帐面现金是700多亿美金, 都说苹果富可敌国。有资料显示, 这些年乔布斯并没有发明特别产品, 也没有什么独特的技术创新, 为什么能这么成功?乔布斯生前接受美国《商业周刊》采访时说过, 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 我要成为质量的标准。也有数据表明, 国外的奶粉现在在国产市场上所占有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国产。怎么解释这个问题?是因为价格的原因?不是, 洋奶粉价格比国产奶粉高31%;是国内产能不够吗?也不是, 现在国内牛奶产能是5600万吨, 生产销售的奶粉是2100万吨, 我们的产能有一半过剩。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教授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苹果之所以能够取得那样的奇迹, 是因为它的质量好;我们中国本土婴幼儿奶粉的数量之所以下降, 是因为质量不安全。”上述两个例子都说明一个道理, 有质才有量, 质的水平决定数量、决定效益。

社会关注是质量提升的沃土

质量提升呼唤社会关注。没有社会的力量源泉就没有质量的春天。推动经济大省向质量强省的转变, 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广东省委省政府率全国之先提出了质量强省的号召, 把质量强省作为广东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政治保障、组织保障、财政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最强有力的措施。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设“质量在加快转变广东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专题进行集中学习研究;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质量强省活动的意见》, 与国家质检总局签署质量强省合作备忘录;全省各级将质量引领经济转型发展作为经济决策的题中要义, 省、市政府将质量强省作为“省 (市) 长工程”精心部署, 全面推动;质量竞争力指数纳入《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 (试行) 》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100个县级、88个镇级政府和52个行业成为质量强县、强镇、强业活动示范。等等, 持续向社会发出了强劲的政策导向信号, 但社会群体对质量的关注度仍然较弱。

抓住技术标准这个牛鼻子

经济转型发展追求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 追求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竞争力。某种意义上说, 标准就是核心竞争力。有至高的标准才能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外国品牌就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名牌产品“牛”就牛在它们的标准先进、它们的标准“牛”!像比尔盖茨的windows系统、像苹果的网店以及其产品外包装简洁而时尚的设计, 等等, 几乎可以说是称霸消费市场。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较量总是在创新的引领下无休止的演进。由于企业创新、产业提升都得从标准开始, 创新不止, 标准升级不断。如果说品牌影响的只是一个产品一个企业, 那么标准影响的就是一个产业一个集群。因此, 必须紧紧抓住技术标准这个牛鼻子, 与时俱进不断升级技术标准导航系统, 充分发挥其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导航作用。

首先是强化政策导向。广东省政府2010年印发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意见, 明确了未来六年全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的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 特别把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二五”规划列为省政府重点规划项目。设立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 2010年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为1200万元, 农业标准化专项资金1500万元;其次是大力组织标准宣贯、培训、推广和实施。通过开展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巡回宣讲、举办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培训班以及建立国内外标准基础数据库为企事业单位从事标准化活动提供技术支撑等手段, 切实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第三, 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先进标准体系。广东近年发布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和路线图, 组织推动建设产业先进标准;第四, 要积极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标准导航系统。引领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建立试点研究探索先进标准体系建设, 推动区、镇开展区域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探索城市标准化新路子。广东已发布地方标准885项, 制定严于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先进企业标准8520项, 引导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有10754家企业的18583个产品, 主要工业品平均采标率达80%, 344家企业通过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 227项新发布的联盟标准覆盖60多个专业镇和产业集群;第五, 要借力自主创新进一步扩大标准“话语权”, 勇于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广东承担TC/SC/WG秘书处125个, 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39项、国家标准2265项、行业标准1739项, 75个单位64个项目197项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第六, 是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 指导企业应对和防范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近两年为广东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35亿美元。与此同时, 要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提升产品竞争力。广东在全国率先设立“省政府质量奖”, 50%的地市设立了政府质量奖, 带动一大批企业争创卓越绩效;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名牌产品评价中心, 实现评、管分离。目前, 广东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99个, 占全国总数15.3%, 居全国第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2个, 居全国前列;广东省名牌产品 (工业类) 1142个。以名牌企业为龙头, 广东逐步形成了顺德家电、佛山陶瓷等100多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

公共检测平台是质量提升的技术支撑

构建领先时代、辐射宽广的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是为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的现实需要, 也是建设质量强省的重要保障之一。要把打造公共检测技术平台作为履行职能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工程。

要以经济转型发展和质量安全监管需求为导向, 按照准确定位、科学筹划、优化布局要求建设一批覆盖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公共安全的高水平国家级质检中心。目前, 广东已获批建设国家质检中心40个, 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中心坚持面向市场, 面向产业, 面向企业, 围绕“一流设备、一流人才、一流环境、一流管理”加强能力建设。26个通过授权的国家中心, 检测能力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在推动自主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引领产业发展和保障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要着力建设专业镇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在专业镇、产业集群、省级产业转移园大力建设省级授权质检机构, 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质量检测、技术研发等服务。这些年广东建设了广东质检院顺德基地、广东质检院广州科学城基地、省计量院石排基地、省特检院南海基地、省通讯终端质检中心河源基地等5个省级检测基地、155个省级授权质检机构、47个专业镇 (产业集群) 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以国家质检中心为龙头、五大检测基地为依托、省级授权质检机构为骨干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成为广东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大“助推器”。

提高教学质量,发展高职教育 篇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其队伍已经壮大,它占到全国高等院校的近1/2,其发展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独特的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型应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被大家所认识,它带动了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教育领域日益发挥着一般院校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伴随着各类高职院校的发展,如何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特色,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这些特色,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优势,同时搞好教学工作,已经被提到各个院校发展的日程上来了。我现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质量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探索新的办学机制,逐步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2010年9月13日,教育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我们不应将它作为中学的延续来看,单方面地将中学教育模式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做法,是不符合我们的客观实际的,中小学的教育是基础性教育,而高职教育则是侧重于应用型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此时应转向技术实践方面,在搞好基础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也有区别,从根源上来说,他们完全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培养来进行的。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侧重让学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很显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而不是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它强调应用和实践,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因此,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中,应注意高等教育的基本文化要求,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但应去掉没有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教学中,应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适当拓宽专业知识领域,突出主干专业课程,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另外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高等职业教育要注意加强专业教学和培养人文素质的结合,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或选修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创新、团队协作和创业精神培养,进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教育,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2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必须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既要担当教师的角色,更要充当工程师的角色,应尽可能多地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其他各项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提供指导。几年来,我院采取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加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让老教师带青年教师,把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外派学习培训、定期研讨、定期到企业基地锻炼等方式,不断增强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其他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补充,这对在职教师也是一种刺激和提高的过程。

加快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并逐步达到1:1的专兼结构,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的比例。采取多种产学结合方式,把教学与实际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据了解,不少国家的技术职业类院校都十分重视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的作用,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了使行业企业的优秀专家有时间到学院兼职授课,在教学安排上突破学院本位观念,调整学院的授课时间,实施早7点到晚11点的授课时间制度,让学生能学到优秀行业专家传授的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因此,我们要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教师网。优化“双师”结构,还要注意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要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强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了保证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要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切实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根据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有关人员一起研制专业化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并指导学生积极实践。此外,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注意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 加强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首先,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建设也迅速提升,特别是教育部启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利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06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了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必将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其发展的主线就是内涵建设。目前,就总体而言,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在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符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如何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在能力培养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如何相结合。这些问题都是教学改革深层方面的,也只有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才能解决。

其次,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有名气,是与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相关,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科研成果和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我们提到一所大学,常会讲她的哪个专业强,哪个专业的教师有名气,这说明专业办得如何,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都有自己的主要服务方面,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较多的联系,办学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巩固现有成果,深化专业改革,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也会为学院的特色增添新的亮点。

4 企业积极参与,扩大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

在高职教学诸环节中,加强实训教学和基地建设已成为各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注重点。有57%的被检查专业都能紧密依托行业建立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借鉴加拿大的DACUM教学方法,进行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以及课程的定向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构建,真正使高等职业教育按照以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和实施。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努力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立起能够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专职队伍,有效吸纳社会资源,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我院也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各大中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咸阳电信今年在学院开设“电信班”,“电信班”由中国电信咸阳分公司与学院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学制结束学生到该公司带薪实习3个月后,签订劳动合同转为正式派遣制员工直接录用到公司,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提升了我院与同等院校之间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注重实效。

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才能够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通过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增强企业吸纳社会人才的能力,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形成两种良性的互动模式,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本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洪.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观[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侯晓霞.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的认识[J].辽宁高职学报,2005,(05).

学习先进经验 提升发展质量 篇10

一、超前的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1.“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的核心特色

“教学工厂”即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通过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即学生自入学起,便参与由教师指导的科研项目,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是一种将学校教学、企业实习与企业项目有机结合的高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念的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使毕业生能够较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大大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2.“无界化”校园理念

“无界化”校园理念即建筑无界化、语言无界化、教学无界化、项目无界化,使得不同院系间的教职员工与学生通过联合工程项目及院系间教学活动进行交流,促进教学资源获得充分的利用和跨系级工程项目的开发,培养学院教职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强化师生们的专业能力,为师生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机会,增加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无界化”将学院7个院系的“科技园”这一平台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联合攻关,形成最佳合力,打造学院品牌。

3.“经验积累与分享”理念

“经验积累与分享”理念包括理念的分享、技术的分享和成果的分享。科技成果与经验分享是学院将开发的先进项目和先进课题设计成果加以保留,存放于公共数据库,便于师生借鉴、学习,共同分享。每个人的科技成果与经验都是学院的公共资源,分享每一个人的经验,扩充了学院的资源。

二、规范的教学管理,使教育质量有所保证

南洋理工学院非常重视专业开发,不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专业。专业要在论证严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方能开展教学。学院通过了ISO9001认证,管理程序规范、严格,各项教学准备工作都有规范的流程,要求细致明确,设有学科督导、协调讲师、辅导讲师;同时,对学生的教学组织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专业课程阶段的双轨制、学分制等。

南洋理工学院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还实行对学生进行期中会考和期末考试的考核制度。对考试作弊的学生,学院将视其全部考试科目为零分进行处理,对考试不及格的科目要求学生进行重修,不设补考。这样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智能化管理,保证了学生有较为充足的训练时间和足够的动手操作机会。校园管理系统完善,学生听课和教师上课全部刷卡进入,既方便了考核,也利于现场的管理。对于校园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全部用系统进行协调,减少错误率,节约人力成本。

三、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师资培训

在引进人才方面,南洋理工学院并不盲目追求名牌大学毕业和高学历,只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专业对口。但要求教师既有从事项目开发的能力,又有教学经验,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求教师每年要有20%的时间花在项目开发上。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因新专业开设需教师转型等都被看作是教师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学院鼓励教师自我提升,注重教师的发展,除根据学院的发展提供教师的培训外,还可根据教师个人的需要提供教师培训。

四、真正体现了服务学生的理念

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对学生的态度等方面,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

校园所有的建筑被有盖走廊连成一体,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顺利到达目的地,不用受日晒雨淋之苦。免费无线网络实现了校园全覆盖;学院的图书馆内配备有先进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教师和学生都能凭自己的校园卡在电子图书馆找到自己所需的电子资源;教室外面的走廊安装着笔记本电脑台,让在教室外面等待的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电脑;教师办公室的外面放置有提供休息的桌椅;学校内的各种指示标识清晰明了……种种细节无不体现学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教职工尊重学生,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个人导师;学院明确提出,学生不是产品,而是产品的载体。学院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机构健全,还开设各类的娱乐中心、运动中心,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充分体现学院服务学生的理念。

五、学习培训给我们的启示

1.因材施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主要以精英教育为培养模式,致使许多技术天赋较高的学生在学历教育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因此,各级各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潜力、个性、素质,适当对学生进行分流、引导,在因材施教的同时,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高等院校、中高等职业院校。中高等职业院校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特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办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中高等职业院校。

2.注重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与其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深层次看,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集中体现在精英与大众兼顾,实行教育分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不断调整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注重社会合作,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启蒙者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之宗旨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需要。学校要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及时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要走在市场的前面,切实加强和发挥各种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注重教师的企业经历,“走出去,请进来”,系统地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加强师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

4.大力开发建设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要争创信息化校园,使其应用软件系统覆盖学院的知识管理、校园管理、人事及学生事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节省人力资源,使各项管理更有序、更高效。

新加坡国家教育部颁发给校长的委任书上这样写到:“在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服务,服务的关键在于诚信;教育是生活,生活的根本在于质量。此次培训虽时间不长,还有许多问题了解不够深入,但笔者开阔了眼界,看到了成熟的职业教育,看到了我们的差距。这些在新加坡国情下的办学理念,哪些适合我们?怎样根据自身实际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实施?在学生管理上,怎样发挥学生的潜力和特长?这些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

以质量促外贸转型发展 篇11

从发展经济学上讲,“快”即发展速度,“好”即发展质量。经济发展方式决定外贸增长方式,外贸发展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外部表现。广义的外贸发展质量是指外贸创造效应下的效率质量(附加值质量指数)、效力质量(科技竞争力指数)、生态质量(节能环保能力指数)和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指数)等。狭义的外贸发展质量是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质量。外贸转型升级的水平高低,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状况的集中体现。贸易创造效应与其依托主体的产业结构质量升级效应、经济实力和企业质量竞争力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由增量主导型向质量主导型转变的基础和条件。着力推动我国外贸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长期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脆弱,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制度革命尚在孕育之中。世界经济的低潮与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产业转型升级、人口红利终结、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凸显等结构性问题交错叠加。我国经过数十年竭尽全力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大而不强和外贸发展质量不高、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矛盾逐渐多起来。我国外贸要把新时期外贸发展与改革的战略重点适时转移到大力提振发展质量为主导与发展速度平稳增长协调共进的科学轨道上来。这对当前外贸“稳中求进”的策略取向极具现实意义,站在面向未来的新起点上,应把大力提振发展质量作为新形势下主导“巩固外贸大国地位和推动外贸强国进程”的时代命题;把提高质量作为出口增长由数量领先向质量领先转型升级的前进方向。

二、国际概况——以质量再进步为主导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普遍意识到虚拟经济的泡沫化发展是导致国际金融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各国都在探索全球化时代提升发展质量的路径,试图以质量再进步重振本国经济。

(一)质量振兴法案重振美国竞争力

1987年,美国国会颁布《质量振兴法案》,在一系列提升标准水平和加强质量创新措施的作用下,使美国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多个产业重回世界霸主宝座。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重修《质量振兴法案》,以质量再进步的全新理念,充分发挥《质量振兴法案》在复苏本国经济、推动就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金融危机后,美国重新修行1933年的《购买美国产品法》,尽管有贸易保护的色彩,但却把“质量世界一流”纳入政府采购的第一标准,他们认为政府采购是纳税人的钱,必须保证其购买产品的质量。近期,奥巴马发表执政期间的第三次国情咨文,确定2012年大选竞选主题,并提出由美国制造、本土能源、劳工技术训练与美国价值等4大支柱,建构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建设的蓝图,以质量再进步的强势举措,把“流失”的“美国制造”夺回来,这是奥巴马政府欲重振美国经济的重要“轴心”。

(二)以质量创新引领“再工业化”进程

“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20世纪70年代,随着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美国东北部等重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兴起,一个以新质量标准推进的“再工业化”进程在欧美展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加大了质量标准创新的投入,全力提振实体经济和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这反映了欧美国家对昔日“去工业化”发展方式与发展质量的反思,集中体现了重回实体经济的愿望。2010年以来,法国公布了一系列以“提高产业质量标准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重振先进制造业的政策,创建了7亿欧元的质量标准创新基金。国际金融危机使欧美国家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引导国际会计准则创新面向“再工业化”进程和提振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国际会计准则创新与产业质量标准创新有机对接。

(三)质量进步激励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世界上已有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国家质量奖,旨在对企业追求质量卓越绩效与最佳实践的总结和认可,对质量控制过程与质量管理能力改进和升级的认同。前欧洲委员会主席雅克·载勒曾说过“我们欧洲要为质量而战”。印度是推崇国家质量奖的先行者之一,印度政府非常重视软件产品质量及其服务外包质量的控制、改进和标准升级,奖励软件企业通过ISO认证和软件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目前,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的质量水平和市场份额同美国比肩名列世界前茅。

三、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现状

我国货物贸易在全球排名第二位,货物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三大贸易中占居绝对主导地位。出口产品质量是我国外贸发展质量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外贸发展质量、科学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定性因素。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大力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以来,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和服务贸易质量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一)涌现出一批具有高质量产品的外贸企业

提高外贸发展质量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对国际影响力及质量竞争力的显著增强。2011年,我国出口产品平均达标的质量合格率已上升到87.5%,比2010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取得如此进步,是一大批外贸企业着力加强质量管理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强化产品质量保障中心建设的成果。2012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增速平稳回落,但是出口价格增长的推动效应明显增强。这表明我国外贸增长呈现出价格与质量和数量协调推动的新变化,外贸企业正由低质低价的出口增长方式向优质优价和质价比主导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我国航空航天和深海下潜等尖端技术装备的质量竞争力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机电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海尔在众多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中,已成为外贸企业以质量再进步和质量犹胜参与国际竞争的先进典型和引领者。据世界权威市场研究机构公布的2011年全球家电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海尔以7.8%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三次蝉联白色家用电器质量全球第一的桂冠,市场份额比201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海尔白色家电之所以在全球市场享有盛誉,得益于海尔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独具匠心的自主质量技术标准创新,以及独特的中西文化相融合的外形质量。

(二)外贸企业逐步增强抗技术壁垒的能力

技术性贸易协定(WTO/TBT)的核心是协调WTO成员国技术法规、质量标准以及符合性评定程序的修订,以便使之以国际质量标准为基础,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便捷化。通常情形下,必要的质量要求和符合(国家安全、环境安全、动植物健康与安全、人身健康与安全、防止假冒欺诈行为)五大正当质量安全目标原则的质量性市场准入规则、措施,是良性的贸易保护。反之,称之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的产物。入世10年间,WTO各成员国发布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总量从2001年的533件增至2011年的3 752件。其中包括:“针对机电产品出口的WEEE及ROHS双环保指令”;“美国FMVSS139轮胎测试标准、发达地区汽车节能减排标准;”“欧盟REACH化工产品市场准法规”;“欧盟茶叶委员新颁布的227项农药残量检测新标准”等质量性技术贸易壁垒。我国外贸企业励精图治在出口产品质量标准达标上,经历了从生疏到熟悉、从损失和退市到成熟和重新入市的艰苦洗礼,在应对中学会应对,在应对中提高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三)外贸发展增量与增质失衡问题较为突出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外需疲软的持续影响下,2011年“三驾马车”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中,投资为54.2%,消费为51.6%,而出口为-5.8%,比上年下降15%。2012年上半年,在我国经济自主减速和外贸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作用下,出口增长呈现低位回稳的态势,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弱势问题进一步显现。

在成就外贸高增长和贸易大国辉煌的同时,我国外贸发展质量不高、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外贸企业以出口产品主导的整体质量水平还存在较大国际差距。

一是,代表外贸发展质量的贸易创造效应不强。贸易创造效应是指贸易创造效率、效益和效力的能力,它与国家实力和企业竞争力呈正相的关系。我国制造业总值占世界的19.8%,超过了美国的19.4%。2011年的GDP约占世界的13.6%,比欧元区少1.25百分点,占美国的40%左右,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同美国人均GNI3.5万美元左右的水平比更是相去甚远。加工贸易占主导的贸易结构,是导致我国贸易创造效应不强的集中表现,也是使我国外贸长期徘徊于国际贸易“微笑曲线”底层和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关键因素。

二是,国际标准自主化水平偏低。国际技术标准作为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是一部引导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法律。据最保守的估计,全世界标准化文献总量高达200万件。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技术标准与日俱增,每年新增和修订的超过30多万件。2008年,我国正式成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常任理事国,但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不足2%,在国际技术标准和标准化发展中处于追随者、被执行者和话语权小的弱势国际地位。同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德国出口增长中标准贡献率超过35%,德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ISO/IEC秘书处参与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的小组多达165个,占领了国际标准制定的战略制高点。

三是,外贸企业亟待提高发展质量。外贸企业是我国外贸大力提振发展质量的核心力量,但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贸易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尚存在较大的国际差距。2011年,我国主要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已提高到82.7%的先进水平,但同世界贸易强国也是质量强国德国96%的超强水平比尚存较大国际差距。出口产品质量是外贸企业发展质量的“标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使用环境中的安全性及有效运行中的可靠性尚存在较大国际差距。数控机床无故障时间,我国企业生产出口的约为600小时,而德国企业对华进口的约为1500小时。数控机床质价比,德国进口机床是我国同类出口机床的6倍左右。衡量机床生产企业工艺装备质量的数控装备拥有率,我国机床企业约为55%,德国约为85%。

四、提振外贸发展质量要以企业为核心

外贸企要在全力提升自身发展质量的基础上,为全面提振我国外贸发展质量作贡献。

(一)重提质量是企业第一竞争力的理念

国家新近制定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草案》中,强调提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质量强国战略”,重新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第一竞争力的时代理念。在发展质量已成为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与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的分水岭,全球质量竞争越来越激烈,质量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安全生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试金石。我国外贸企业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检视自身的发展质量,用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眼光重新审视和定位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价值、质量意识、质量理念和质量基础。努力完善和提高外贸企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系,企业不论大小即使小微型出口企业,都要建立一个个常态化法规性的质量评价体系,在企业金领层设立具有二号高管地位的质量总监,企业质量部门应升级为第一要害机构。从认识、机制和制度上,确立质量是第一生产要素和增长极的质量诚信理念,加快我国外贸企业由规模增长型向质量进步型转型升级。竭力以世界级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彰显一个贸易大国外贸企业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客户的认真态度与责任感和诚信度。

(二)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提升发展质量

出口产品质量是国际贸易市场和国别市场机制促进下持续改进的产物。产品的质量是外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设计、制造管理出来的,保障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是外贸企业内生增长力与强化质量管理的结果。我国外贸企业要积极应用现代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强化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质量无限追求的理论及其派生的连续质量改进体系、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工程理论及体系、卓越质量绩效理论体系及奖励模型等,都是一些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外贸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利学的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努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强化质量管理要与质量控制相结合。同质同价和按质论价是国际市场最基本的交易规则,是产品最优质价比量化的依据。价格扭曲和低质低价出口,不利于外贸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外贸企业要在新的形势下,坚守出口产品的质量价值与质量管理在线内部控制相得益彰的质量保证理念。质量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前提和重点,可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外贸企业一旦源头控制失效,可能给企业甚至整个海外市场带来惨重的灾难和损失,而源头质量控制的精细化管理能科学到位,往往是外贸企业的质量提升和成本降低,是企业以事半功倍之举就可获得质量竞争力增强和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的最佳效果。过程控制即企业内部现场控制,具有及时把控质量标准和快捷纠偏的功能,是外贸企业确保出口产品内在质量和整体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外贸企业质量安全控制监测中最薄弱的一环。是外贸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关口。事后质量控制的“坏点”越少越好。

(三)创新监管方式助力提升发展质量

出口产品质量既是我国外贸发展质量硬实力的体现,又是外贸软实力的体现,是制度、机制、法制监管环境、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价值理念、诚信建设等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外贸企业对出口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先进水平和自律行为,始终是保障我国外贸发展质量的主题。在市场竞争不对称、不完全的环境下,外贸企业质量监控的自律情况良莠不齐,亟需商务主管和质检部门的宏观引导、监督管控和政策激励,最大限度地引导市场质量主题发挥好自律质量监管的作用。

一是,努力构建“大质监”工作机制。着力把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当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点,通过整合工商、工业、农业、建设、商务、质检、海关等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质量监管力量,构建出口产品质量监督控制的管理协作平台。

二是,增强出口产品质量监督实效。依法严格出口生产许可证,提高现场核查质量,依法严格把好源头质量安全关口。围绕我国主导出口产业进行源头质量连续跟踪风险监测和核查,提升事前质量监控的能力。

三是,增强质量安全事件处置能力。创新质量监管方式要在主动性、敏感度和准确性上下功夫,强化执法联动以高压态势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造假冒伪劣出口产品的恶性质量事件,以法严格守住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底线,竭力推护和捍上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质量声誉和外贸形象。

四是,开设国家质量奖。建议把质量奖升格为与科学技术进步奖同等地位的国家级奖,以加快推进质量强国战略与质量兴贸和质量强贸的实施进程。

五、强化标准在质量兴贸中的基础地位

质量兴贸,标准先行。国际技术标准作为国际通行的贸易技术规则和WTO公共政策,是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合作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执行国际标准是我国提振外贸发展质量的基本举措;是提高质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外贸企业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提升高端国际和国别市场准入能力和强占世界新兴产业内贸易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调整外贸结构和实现外贸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技术条件。

(一)用标准应对国际技术壁垒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的水平直接代表着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贸易质量再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阶梯”和水平,国际标准的先进水平越高,质量再进步的“阶梯”就越高,外贸企业自主化创新标准立足的起点也就越高。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资源能源消耗和人类社会责任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欧美国家对有机、低碳、低排、节水、节电、节油、节地、减少有害物质含量等新生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标准的创新、制订和修订的力度日益增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正在进入一个国际高标准竞争的新时代。我国外贸企业要建立与新生国际标准同步共进的标准化体系,把质量与标准的体系建设统一起来,由企业质量总监统一领导。对新生国际技术标准的采用,进行固化、强化、优化。通过强化采用新生国际技术标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掌握、应用和控制的水平,提高我国外贸企业扩张新兴战略产业内贸易的市场准入能力,提高企业新时期应对新生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解决新兴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二)努力成为国际标准的主导者、制订者

一项技术标准被国际或区域标准承认并采用,就会影响到一群企业、一个产业、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从技术经济学理论上讲,国际贸易技术标准具有统一性还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如果“被别人标准化了”,就要被动接受别人的发展约束,也就是说谁主导了规则,谁就主导了市场。国际贸易竞争与投资合作的发展,可以说也是国际标准竞争与合作先行先试推动的结果。标准竞争的本质是利益最大化,标准主导者和追随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差。标准的主导者往往处在产业链的高端,把握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调节着资本的流向,且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处于最有利的地位。而标准的跟从者只能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获得较少的平均利润。我国外贸企业在全球化竞争的新时代,要把以往的竞争方式,从资本、劳动力和价格的竞争转向技术标准优势的竞争。标准是企业秩序、规范的依据,也是企业质量与品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个有前瞻性视野的外贸企业仅仅有了自主的核心技术还不够,还必须有与核心技术优势相结合的标准化体系,千方百计将企业自有的标准融入到国际标准和国别标准中去,由标准的跟从者向标准的主导者转变,用世界眼光传播、推广和放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将企业自主化的标准推向全世界。我国外贸企业要在国内企业国际化和外贸企业国内化的条件下,运用现代“标准锁定”的前沿理念,通过标准锁定核心技术,再通过标准锁定国际市场和控制国内市场。通过国际标准自主创新,努力掌握标准的主导权、制修订权、话语权和维护权。

(三)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水平标准化平台

在国际标准国内化和国内标准国际化的竞争条件下,企业始终是标准化竞争的主体。但必须有政府强策助推,有标准化组织机构与相配套的标准化运作平台,科学系统的开展标准化活动。

目前,除ISO、TEC、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WTO制定标准化政策外,世界各国和地区几乎都设立了标准化组织和咨询服务机构。特别是欧盟、北美、亚太三大经济区和欧美等世界贸易强国,在国际标准研发和新制修订上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标准体系,是我国经济贸易进行标准化科研、标准化知识传播、标准信息服务的载体和平台。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世界贸易强国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标准化战略相比较,尚存在较大的国际差距。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要把标准作为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性标准化促进平台。

一是,要尽快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技术标准纲要》。《纲要》应以加快我国由国际标准的跟从国向主导国转型为宗旨,尽快使我国跻身世界标准强国之列,突出承担国际标准自主产出制定的国际份额和数量比重目标。把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内的国际贸易先进技术标准及其标准化配套体系,作为世界一流标准化平台的建设重点。《纲要》要强化标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财政投入,要建成一批同国际先进同步的重大精密标准检测基础设施和国际计量科技创新基地。为推进标准化研究和检验检测机构向世界一流水平发展提供前进动力,为进一步拓宽标准认证认可和国际互认提出指导意见。要使标准化平台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中,发挥好积极引导的保障性作用,使标准化平台成为“巩固外贸大国地位和推进外贸强国进程”的中流砥柱。

二是,通过标准化平台与产学研联盟的协调促进,加强自主国际品牌建设,以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标准,提升自有国际品牌的拥有量和在世界10强、100强品牌排名中的拥量比重。通过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和自主国际品牌的建设能力提升,扭转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局面,增强我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可燃气体下一篇:北京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