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发展·共赢

2024-06-16

质量·发展·共赢(精选5篇)

质量·发展·共赢 篇1

日照港充分利用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倒逼”机制, 主动寻求转型升级, 不断完善综合物流功能, 全面提升港口管理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经济运行的“新常态”, 肩负建设“一带一路”的新使命, 日照港将乘势而上, 凝聚合力、增强活力、提升能力, 努力当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为广大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与各方共享“新常态”下的发展红利, 共创共赢发展的美好未来。

深化融合分享 凝聚发展合力

开放与合作, 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最主要的特征。在稳速提质的“新常态”之下, 日照港将继续深化融合分享的商业模式。

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精选合作项目, 优选合作伙伴, 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 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 优化资源配置。要探索推进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 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形成基于产业链纵向和横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融合”不同行业的业务、信息、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 “分享”资源整合优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和价值增加的收益。

要以资本为纽带, 推动港口与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 融通资金“血脉”。作为山东省首家上市的港口企业, 自2006年首发上市以来, 日照港不断探索并实施了分离交易可转债、非公开发行、资产注入等方式, 8年8次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总额达80.8亿元。同时, 投资城市商业银行, 重组成立日照市信用担保公司, 与华鲁集团建银国际合资成立融资租赁公司, 建立起港口金融板块。采取了包括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保险基金融资、融资租赁等低成本融资方式, 探索形成了信贷、股权、债权“三位一体”的融资模式, 近年来累计融资总额超过780亿元, 不仅构筑起健康完善的“造血、输血”金融循环系统, 而且通过“产融互动”的平台, 使各方共享稳定的港口经营收益和安全流畅的资金周转收益。

继续秉承“发展港口、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成就员工”的企业使命, 不断培育优质资产、推动经济增长、创造社会就业,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真诚报效国家。坚持义利共济、诚信共赢、创造价值, 打造“阳光港口、传载真诚”的优质品牌, 真情服务客户。努力将日照港打造成为创业、兴业、乐业的热土, 实现港口与员工、客户、社会、环境和谐共生。

推进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

突出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引领发展, 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根本。实践在发展, 思想解放不能一劳永逸, 只有主动求变, 不断顺应新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才能以理念的领先促进发展的率先。近年来, 日照港立足于最具活力的国际一流强港宏伟愿景, 确立了“五四四”战略路径, 即突出“生产低成本、建设高起点、管理精细化、合作一体化、资本运作市场化”五大战略导向, 打造“港口业务、物流与贸易、建筑与制造、综合服务”四大业务板块, 构筑“大宗干散货、原油、集装箱运输、现代物流”四大重点体系。日照港将始终坚持以战略为先导, 不断增强创造性、超前性、主动性思考, 科学研判外部形势变化, 仔细研究港口发展的内在规律, 统筹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发展与环保、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 推进思想观念的持续解放, 不断丰富细化“大港强港名港”战略和“持续创业、转型升级、全面突破、逐梦强港“十三五”战略体系内涵, 持续引领港口发展的正确航向。

日照港顺应国有企业管理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大势, 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针对自身的实际和特点, 在经营机制、企业制度、资本运作方式、分配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科技创新。做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吸收引进相结合, 推动科技进步与港口发展相互促进。近年来, 日照港大力实施“科技兴港”战略, 积极开展质量创新和技术改造,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近三年, 日照港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成果奖励16项, 4项水运工程获得省部级优质工程奖。目前拥有国家专利技术172项, 省部级以上工法13项。日照港努力打造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在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基础上, 以科技为纽带, 不断加强与高端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 加快技术攻关与集成的开发应用,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智慧”港口。

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核心优势

打铁需要自身硬, 日照港充分利用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倒逼”机制, 主动寻求转型升级, 不断完善综合物流功能, 全面提升港口管理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年来, 日照港趟出了一条“因煤而生、因矿而兴、因油而盛、因箱而强”的发展道路。随着直通港区的晋中南铁路通道即将建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加快建设, 日照港大宗干散货运输主枢纽港地位将进一步巩固。随着第二座30万吨原油码头的顺利试生产和规划建设大型原油、石化和LNG码头步伐不断加快, 日照港“大码头、大罐区、大管道、大腹地”的液体散货运输新优势将迅速形成。日照港将积极对接国家区域生产力产布局和调整, 持续推进大型化、专业化、深水化、高科技化码头建设, 满足港口未来发展趋势的新需求, 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不断确立在全国货物运输和进出口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日照港还通过精细化管理向细节要效益, 着力提高组织运转效率。在2007年率先推行卓越绩效管理的基础上, 继续推动阳光文化与卓越绩效管理的深度融合, 建设以阳光文化为核心的目标理念体系, 以企业战略为统领的业务和职能管理系统, 以信息化和知识管理为支撑的绩效测量系统, 管理成熟度评价为框架的改进提升机制, 不断完善提升“S.E阳光卓越”管理模式。通过深化横向到边的管理成熟度评价, 推行纵向到底的卓越绩效班组建设, 巩固和提升日照港卓越绩效管理特色, 形成“评价、改进、创新、分享”的良好机制, 全面提高经营质量和整体绩效。

合作 发展 繁荣 共赢 篇2

开幕式会场气势磅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文莱王储穆赫塔迪·比拉、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总理波松、越南总理阮晋勇等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进入会场,与各国部长、中外客商代表比肩而坐,济济一堂。

开幕仪式由东盟秘书长王景荣主持。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陆兵、世界银行副行长乔伊·普曼菲、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文莱王储穆赫塔迪·比拉先后致辞。

本届博览会开幕式新意迭出,延续历届的创意元素,结合本届的特点,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同舟共进,扬帆远航”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共赢的象征:全场绚丽舞动的彩绸,寓意2000多年前由合浦港始发的“海上丝绸之路”从远古延伸到今天,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双边睦邻友好、经贸合作的“海上新丝路”,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

已成功举办三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唯一由多国政府共办、永久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国际经贸展会,也是中国国外企业参展比例最高的展会,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经贸等多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前三届博览会共有8.2万名客商参展参会,贸易成交额35亿美元,签约国际合作项目投资额161亿美元。

在前三届成功的基础上,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进一步完善共办机制,将博览会办成体现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的盛会:进一步推动重点领域的务实合作,使博览会在“10+1”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经贸实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与往届相比,第四届博览会亮点更加突出,“展会结合”的特点更加鲜明,特别是“两会一节九论坛”同期举办,更凸显出博览会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本届博览会共设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农村适用技术、“魅力之城”4大专题,参展企业1908家,其中东盟国家677家。展位3400个,其中东盟及其他国家使用1132个,占总展位数的33%,同比增长34.93%。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等5个国家包用独立展馆展示本国商品,包馆国家比去年增加3个,马来西亚、越南连续两年包馆。东盟参展商品主要集中在电子电器、日化产品、农产品、食品、家具、珠宝玉器、工艺品、棕榈油及制品、矿产品等行业。国内企业使用展位2215个,占总展位数的65%,展位供不应求。国内参展商品主要集中在东盟市场需求较大的工程机械、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电力设备、汽车零配件、建筑材料等行业。

10月31日下午,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组委会在南宁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中外媒体介绍第四届博览会和峰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李金早宣布,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

与往届相比,本届博览会的经贸成效、办展水平以及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本届博览会共设展位3400个,参展企业1908家,参展商8281人。专业观众33480人,比上届增长8%。其中,境外专业观众比上届增长6.3%。商务峰会参会代表1400人。截至10月31日,本届博览会累计交易总额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其中,机械设备6.5亿美元,建筑材料1.4亿美元,电子电器1亿美元,农产品和食品1.5亿美元,五金化工1.3亿美元。本届博览会首次出现东盟商品单笔成交额过亿美元的合同,即泰国香米出口到深圳的一个合同,交易额达到1.1亿美元。

本届博览会举行了26场投资推介活动,共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92个,总投资额61.54亿美元,比上届增长5.28%签订国内经济合作项目138个,总投资额582.14亿元,比上届增长5.13%。

互利共赢,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篇3

一、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 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均衡发展”工作, 校长带领校领导班子深入学习了文件精神, 由分管校长负责具体工作, 并将此项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考评。在每年度的学校工作例会上, 将此项工作专门安排部署, 并落实责任, 从学校管理、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方面着手, 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予以落实, 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进展, 从而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习交流, 相互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

(一) 帮助手拉手学校培训优秀教师。

首先, 我校为手拉手学校培养了优秀的管理人才。受训学校定期派教师到我校研修学习, 我校高度重视, 先后安排他们到教务处、政教处进行学习和实践。我校教务处和政教处领导及副校长亲自指导, 从常规管理到听课评课, 毫无保留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使这几位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其次, 为手拉手学校培养业务骨干。三年来, 孤山子中心校、三源浦中心校、凉水中心校、圣水中心校、安口镇中心校等多个学校分别派多人到我校进行研修, 我校特别重视, 选派学校最优秀的教师进行帮带, 每天跟随听课, 听老师评课, 并参加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 学期末, 每位教师都做汇报课, 并撰写了学习心得和总结。研修结束后, 回到原校都成为了教学骨干, 为柳河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第三, 我校派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三年来, 我校先后派遣姜丹、陈旭、王菲到相应的手拉手学校孤山子中心校、凉水中心校、安口镇中心校支教。他们在各个学校都认真地履行骨干教师的职责, 认真上课, 并在拉手学校开公开课, 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二) 通过教研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几年来, 我们手拉手学校共同搞了多次卓有成效的教育教研活动。

1. 在教育局的指导下, 我们开展了大型手拉手结对子送教下乡活动, 每年春秋两季, 我校都组织优秀的骨干教师, 精心备课, 为拉手学校送去实用高效的精品课。我校张玉晶、于春颖、郭淑梅、陈霁、李小霞等十几位老师都受到了手拉手学校的好评。

2. 每年定期召开主题教研会, 为两校打造相互交流的平台。

2011年5月, 我们邀请五道沟和孤山子两所学校老师, 参加了我校《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模式》课堂教学研讨课。10月份, 我校组织了《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研讨会》。11月份, 我校又组织周六课堂教学研讨会, 邀请拉手学校参加, 共同研究、探讨新课程教学方法, 以促进两校工作共同发展, 相得益彰。2012年四月和十月, 我校组织了开放周教研活动, 每次均开放二十余节课, 接待孤山子中心校、圣水中心校、姜家店中心校、凉水中心校安口镇中心校等多所学校二百多人来听课, 听课后进行了研讨, 收获颇丰。六月和十一月, 分别召开了周六教研会和通化市“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电教示范课, 邀请孤山子中心校和凉水中心校的部分教师前来听课, 课后进行说课, 讲课和听课的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2013年, 6月13日, 我校举行教学标兵决赛暨周六教研活动, 7月份, 我校又进行了科任学科的教学标兵决赛, 邀请了孤山子中心校和凉水中心校的老师参加, 孤山子中心校陈校长带领三十余人, 凉水教学张校长带领十余人参加了教研会, 十八节公开课成功构建了民主、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 不仅为本校教师做了示范, 而且与手拉手学校的老师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3. 加强德育教育, 结手拉手“小对子”。

从2010年开始, 我校政教处组织学生和手拉手学校的学生结成“小对子”, 在假期里互通书信, 互相走访, 为小伙伴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有的同学还把小伙伴接到家中, 一起学习, 一起交往, 增进了友谊, 达到了共同进步。我校还召开了“妈妈您辛苦了”、“时代风采”主题大队会和“金色童年”“唱红歌, 颂祖国”合唱比赛及大型艺术节、运动会, 都邀请了孤山子和凉水中心校的领导和老师进行观摩, 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我们还邀请两所手拉手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参加了我校的“养成教育评价课”观摩活动, 听取了他们对我校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并共同研究新课程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以求共同发展。

三、科研先导, 依托“农远”, 实现均衡发展

2010年9月, 我校与“农远”试点校孤山子中心校开展“面对面示范性培训”与“一对一辐射性指导”的“双教一课”应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注重发挥团队作用, 要求成员团结协作, 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在实验中, 我们一方面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经验交流, 相互之间加强沟通和学习, 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策略, 增长实践智慧, 定期组织上研究课、汇报课, 邀请课、示范课, 以“一对一同上一节课”为载体, 要求每次都能针对一个点, 突出一个面, 都能有所收益。实施三年多来, 城乡教师一共进行了几十节的教学活动, 解决了较多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们还组织论文、案例分析等交流活动, 促进教师提高。同时, 关注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使学生在研究中达到“双学双收”效果。

四、无私奉献, 捐赠物资, 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的手拉手学校的, 孤山子中心校、凉水中心校都是比较边缘的农村小学, 各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 我校从实际出发, 多方给予资助。2010年春, 我校将价值近万元的70套办公桌椅捐赠给孤山子中心校。还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行动, 组织学生捐款1900元, 购买了书包、文具等, 对孤山子中心校19名特困生进行捐助, 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2011年, 我校又组织了“大手拉小手, 情暖两校园”活动, 号召领导和教师每人包保一名困难学生, 平时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出资帮助学生交学杂费, 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添置衣物等, 还有的假期找包保的学生谈心, 帮助辅导功课, 为学困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在领导的带领下, 全校师生纷纷行动起来, 捐款5000余元, 为特困学生购置衣物一百余件, 使困难生感受到了温暖。2012年秋, 我校少先大队组织“拾旧利废”活动, 利用卖废品的钱为手拉手学校学生购买学习用品, 捐赠大队鼓2面, 小队鼓30面, 小军号30把, 鼓号队服装60套, 为手拉手学校的发展尽了微薄之力。

融合发展·合作共赢 篇4

本届旅博会秉持“融合发展·合作共赢”主旨,着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办会,共设置一带一路展区、福建各地市精品旅游展区、两岸旅游文创产品及旅游商品展销区、旅游厕所主题展区、两岸乡村旅游展销区、“游游+”主题展区、旅游大卖场、自驾游与房车露营主题展区、旅游休闲展销区九大展区,展位数达1500个。在参展人数、展会规模、台湾展商参与数等方面均创历届之最,热情高涨的市民也可以“一站购齐”心仪的旅游产品。

与往届相比,本届旅博会从展会主体到客体、从展会形式到内容、从展会活动到合作、从展会内涵到外延都实现新的转型与升级。五大亮点,共襄旅博:

1.线上线下促融合,引领民众旅游大狂欢。本届旅博会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深度融合,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强化智慧旅游合作,并注重采取多样手段强化民众的观感和体验,引领民众旅游大狂欢,共享旅博会这场饕餮盛宴。

2.深耕“一带一路”,开放旅游合作促共赢。专门设置“一带一路展区”, 展区主要由相关省市旅游管理机构、A级景区、酒店、旅行商、航空公司、OTA等旅游企业参展。

3.拓展新型业态,培育旅游消费全新热点。紧跟社会经济的新常态、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创新旅游发展的新理念,积极拓展旅游新业态的展示。

4.两岸共同打造品牌,整合深化加强平台。与往年相比,本届旅博会主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精彩,凸显两岸旅游合作更加紧密,不断深化两岸旅游合作大平台。

5.展销合一惠民众,畅享旅游嘉年华。本届旅博会两岸旅行商联手推出精品旅游线路产品、景区门票和酒店特价优惠券等进行现场销售,市民可以“一站购齐”旅游产品,使旅博会成为惠民利民的“旅游欢乐嘉年华”。

家校携手 共赢发展 篇5

以往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借助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而且有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即使现在有发达的信息网络,也不利于家校间日常性的沟通,而且,这种沟通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方———“学生”。一本“家校联系本”,让它每天穿梭于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家长的一些意见与要求,孩子可以及时了解老师、家长交流的话题,勉励自我,增强自省。而且教师需要交代的一些事情,也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传达,既便捷又正确。用好它,一定是“一箭数雕”的好办法。

我们设立的“家校联系本”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是每天的各科作业;二是积累一句名言、警句、格言或一个成语等,简单写自己的理解;三是记录自己一天的收获(成长);四是每天一句感激的话;五是家校留言。

一、百花齐放的“各科作业”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所以,作业的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与听、说、读、写、演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起来,各项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生的“家校联系本”上,除了有一些常规性作业,如背诵、阅读、抄写等之外,出现了很多“创新型”作业:摘抄类、图文类、小报类、新闻类、绘画类、剪贴类、制作类、阅读类、实践类、合作类……“百花齐放”的作业形式,以独特的构思、新颖的版面、斑斓的色彩渲染着独特的个性,他们以“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挖掘着作业中蕴藏着的情感资源、人文精神,在他们的巧思妙想、精描细绘中,原本平淡的作业散发着活泼的芬芳。赋予作业以生命的色泽,使作业美得如同感情醇厚、色彩浓烈的童话。这样的作业,学生怎会不爱好?这样的作业,家长怎会不喜欢?

二、持之以恒的“课外积累”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都与有意识的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许,要求学生一下子积累几百上千条,学生会无从下手,即使忙得焦头烂额,收效可能也甚微。但每天一句名言、警句、格言或一个成语的积累,学生还是容易做到的,还是乐意去做的。持之以恒下去,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这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由于我们规定的只是一个范围,学生的搜集可谓精彩纷呈,有时出现在“家校联系本”中的名言让教师也深受启发。学生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掌握了不少成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美好情感的熏陶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点点滴滴的“成长记录”

为学生发喜报,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以喜报的形式记录,保存。用10平方厘米大小的红色纸片制作成这种“特色喜报”,便于发放,也方便张贴在“家校联系本”上。张贴喜报,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但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与鼓励,对家长是一种安慰。喜报的颁发,当天的值日班长有“一张”的权力;劳动委员有“一张”的权力;当天的学科代表各有“一张”的权力;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颁发。我们要求,在颁发的喜报上,必须有奖励喜报的简要理由以及学生签名。课堂喜报、作业喜报、比赛喜报、爱心喜报、纪律喜报、卫生喜报、贡献喜报、劳动喜报、礼貌喜报……应运而生。同时,我们在学期初就告知学生,喜报的数量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学期末的各项评比,这也避免了“评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麻烦。

给学生发喜报并不是目的,但确实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一张小小的喜报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甚至或许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喜报会成为一颗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大……

四、发自肺腑的“感恩之语”

在“家校联系本”中,我们要求学生从每天的感恩话语入手,逐渐感受自己所得到的爱,从而真正地形成正确的感恩心态。渐渐地,学生的感恩话语精彩起来。从开始的感谢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到后来的感谢所有的社会劳动者;从感谢朋友到感谢敌人等,学生慢慢懂得,懂得感恩的人,是世上最富有与幸福之人。

“今天,同桌帮我做值日工作,我真的挺感激她的,我想,我也应该向她一样,主动多做一些对他人、对班级、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奶奶这几天快要来了,不久,我又能享受好吃的早餐了,好期待。”;“感谢每一位老师为我的细心解答,感谢爸爸每天为我签名,感谢妈妈每天为我做早餐。”……句句肺腑之言,折射的是学生感恩的心灵。也许,感恩话语的写作起初是有形式主义之嫌的,但每天的坚持,确实对学生的心灵涵养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学生时代,持之以恒地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它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

五、言辞恳切的“三方留言”

“家校联系本”,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延续。凭借联系本,老师可把自己了解到的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给家长,家长可把自己看到的孩子在家表现情况反馈给老师。这种做法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延续到课外,延续到家庭。

为了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我们开始为学生留言:

看着你上课时手举得越来越高,老师真为你高兴,我们看到了一个学习态度不断端正,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学习成绩不断进步的好学生。恭喜你!

為了更好地调动家长关注孩子学习,鼓励他们关心孩子,肯定家长的付出,我们开始给家长留言:

由于你在家教育有方,尽心尽责教育孩子,督促孩子的学习,你的孩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孩子在你的教育下一定会很出色。

几次留言下来,有的家长也开始在联系本上留言,与老师交流:

读着老师给孩子的留言,感受着老师的辛勤教育,我们除了感激,还有感动。谢谢你,老师!

与自己的孩子交流:

最近你在家的表现真的很不错,能很快完成作业,能腾出很多时间看课外书。看着你一天天进步,爸爸妈妈真为你高兴。如果在礼貌方面再有所进步就更好了。

有时,学生也会给老师或爸爸妈妈留几句。

虽然互动的氛围还不浓厚,但在我们细腻、朴实的文字里,感受着彼此间的信任、理解、支持,这给我们的教育增添了动力,鼓励我们在教育的这片麦地里,一定要用心、耐心地浇灌每一棵麦穗,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在“家校联系本”制度的实施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首先,一部分家长的不配合态度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虽然对家长的要求是审阅并签字,如有条件写几句评语,但有些家长却经常不在家,也有的家长只顾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甚至对教师邀请他们来校这样的事情也会借故推脱,以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

其次,班级中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家长接送(请别人接送),家长本身文化素养不高,还有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这些学生在家中的情况我们就不能及时了解,很难关注到他们的学习状况,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卢勤说过:“只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太少。”我们也多么希望自己能探索到更多的教育教学的好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上一篇:怎样培养学生品格下一篇:环境卫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