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绿色发展指数(精选9篇)
工业绿色发展指数 篇1
2016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89万辆和1 283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5%和8.1%,连续7年蝉联世界第一。伴随着产销量与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产业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受到重视。
工信部发布的《2016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强调要“以汽车、电器电子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
工信部发布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要“建立绿色供应链”。
上海通用汽车自2008年起施行“绿动未来”战略,已带动超过300家供应商加入绿色供应链体系。
一汽丰田汽车公司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方针,并引入环保评价系统“Eco-VAS”。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工作,要求供应商提交相关材料数据信息,实现逐级监管。
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绿色化程度如何?是否已建立起了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价体系?打造汽车产业绿色供应链还需哪些基础或条件?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资源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的专家。
从绿色制造的角度来看,我国汽车产业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如何?
数据中心副主任陈平: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同时,汽车产业与环境、资源等的矛盾日益突出。就单车生产能耗而言,2012年德国公布的单车CO2排放量为小于233 kg/台,同期日本的单车CO2排放量为166kg/台,我国合资企业的先进水平为333 kg/台,而自主品牌差距较大,普遍在500 kg/台左右,是日本的3倍。此外,我国汽车企业在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方面发展滞后,自主研发的绿色产品、技术与装备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足,面临发展瓶颈。
如何在保障汽车品质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的环境绩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这是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在设计、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开展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强源头预防、过程管控、后端监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破除行业发展障碍的“利器”。
目前,构建汽车领域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政策环境及行业基础是否成熟?
数据中心回收利用部副部长徐树杰:
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汽车领域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先后发布多项国家战略规划,推动汽车产业绿色发展。
2016年3月10日,工信部发布《2016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强调要“以汽车、电器电子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探索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
2016年7月18日,工信部又发布《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要“建立绿色供应链。以汽车、电子电器、通信、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绿色供应链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带动上游零部件或元器件供应商和下游回收处理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践行环境保护责任,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
上述文件的发布,对于促进汽车领域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行业基础来看,部分汽车企业已逐步开始关注绿色供应链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例如,上海通用汽车致力打造汽车绿色供应链,自2008年起施行“绿动未来”战略,已带动超过300家通过ISO14001认证的供应商加入绿色供应链体系;一汽丰田汽车公司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方针,并引入环保评价系统“Eco-VAS”,通过这一系统可评价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工作,在零部件图纸、技术协议、DVP等文件中,加入车用材料禁限用物质含量要求,并要求供应商依托中国汽车材料数据系统(CAMDS)提交材料数据信息,实现逐级监管。
由此可见,开展汽车领域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已成为国家、企业的共识。在不久的将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这个阵营,共同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如何引导汽车厂商选用绿色供应商?
数据中心主管工程师庄梦梦:
绿色供应商的科学评价与遴选是实现绿色采购的关键,这要求汽车厂商构建完善、合理的绿色供应商评价体系,将资源与环境要求纳入其供应商准入管理,制定绩效评价机制,将绿色理念辐射至上游企业。
为此,数据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行业开展绿色采购。2014年启动“基于绿色供应链要求的供应商评价方法”专项课题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内涵、基本要素、国内外现状等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调研。
同时,以行业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文献统计、实地调研等方法,结合我国汽车行业自身特点,从质量成本、发展、服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水平5个方面,构建了绿色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与21个二级指标,为构建统一、规范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供应商绿色产品选择方面,数据中心先后推出绿卡材料和绿色零部件认证。绿卡材料针对原材料企业提报的材料环保信息,从低毒低害性(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石棉,标识为E与A)、挥发性(TVOC、甲醛,标识为V)、循环利用性(标识为R)和阻燃性(标识为F)等方面,开展环保符合性评定工作。
目前,已有71家原材料企业的1 000多种材料完成评定。绿色零部件认证通过企业自愿声明和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的形式,促进汽车生产企业及各级供应商强化材料源头管控,完成下级供应商产品基本物质与材料使用情况的信息传递。
数据中心作为国内权威的汽车行业科技服务企业,在推动建设绿色供应链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数据中心副主任陈平:
数据中心作为汽车领域最重要的数据源及数据发布平台,长期致力于汽车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已在绿色供应链基础理论、政策研究及绿色产品评价、数据库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数据中心积极开展汽车领域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通过调研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的有益经验及我国汽车企业现状,提出科学的评价指标及方法,为汽车领域开展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与方向。
在政策研究方面,为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贯彻落实及“绿色制造重大工程”的稳步推进,数据中心为工信部多次提供技术服务,并于2016年承接工信部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研究课题,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措施,正确引导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
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2012年受工信部委托开展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研究,2015年7月正式启动“中国生态汽车评价”(C-ECAP)工作,对汽车产品健康、节能、环保等绩效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开创了我国汽车行业自愿性产品认证新模式。截至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启动了C-ECAP的评价申请工作,已获认证生态设计产品数量达12款。
在数据库建设方面,2008年建设了中国汽车材料数据系统。这一平台目前拥有两万多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材料、零部件到整车已能协助企业构建完善的绿色供应链。2013年,中国汽车绿色拆解系统(CAGDS)正式上线,协助汽车行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通过信息化手段向回收拆解行业提供信息支持,提升报废汽车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下一步,数据中心将与天津绿色供应链服务中心、南开大学一同开展“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与示范”合作,共同建立首个“数据管理+政策法规跟踪+绿色采购+企业绿色自评绿色”的汽车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登记平台,帮助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绿色诊断、改进与提升。
摘要:<正>2016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89万辆和1 283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5%和8.1%,连续7年蝉联世界第一。伴随着产销量与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产业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受到重视。工信部发布的《2016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强调要“以汽车、电器电子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信部发布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要“建立绿色供应链”。上海通用汽车自2008年起施行“绿动未来”战略,已带动超过300家供应商加入绿色供应链体系。
工业绿色发展指数 篇2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工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指出,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如何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突破的新课题。
一、现阶段我县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科技进步和创新在项目实施、资源集聚、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促进步。但整体而言,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产业结构低、小、散,优势主导产业总量不大,发展方式粗放,综合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
(一)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企业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意识和拼搏进取意识不强,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倒逼机制而被动实施技术改造,没有将技术改造作为企业的提升工程来抓。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涉及较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如我县大多数轻钙企业以生产非专用型普通钙为主,约占全县80%左右。设备落后,能源消耗高,生产劳动环境差,-1-
环境污染大,与我国从日本、英国等进口的高档活性碳酸钙(价格约2500-5000元/吨)相比差距很大。一些生产企业每年虽有新项目、新产品,但真正形成产业化不多。
(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不够。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较少。“十一五”期间,我县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只有12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仅2项);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仍较少,在全省排位靠后。多数的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得不充当县外企业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低。二是企业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强劲的增长点。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有限,技改项目总体投资偏小,很多项目重复建设,技术改造方向比较单一,产品升级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一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一般认为,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即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强度小于3%的企业,基本上是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据统计,2009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16%,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同时,受资产规模、效益指标和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企业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普遍感到贷款难,致使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资金。二是财政科技投入不足。据2010年统计,我县财政科技拨款为3993万元,县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05%,排名在全省靠后。
(四)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优。一是企业技改资助比例偏低,资
助面窄。目前,我县企业技改资助比例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低于省级5%和国家10%的资助比例标准,且园区新建企业5年内不能享受技改贴息,技改资助力度有限。二是申报上级资金资助项目不少,但难度大。以2009年省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为例,明确规定欠发达和海岛地区项目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或直接投资额应在2000万元以上,且该批项目资金补助倾向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而我县所申报项目均不是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获得上级补助资金难度高。
(五)科技创新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要留住人才较难。如从企业看,需要大量懂业务、技术精、善管理的各种人才,却难以招聘到,而从劳动力市场看,大量本地劳务人员却难以找到工作。二是经济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展技术攻关的依赖性大。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备,尤其是创新平台建设迫在眉睫。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推动我县工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强化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路径。
(一)以实施创新项目为主线,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根据常山实际,以产业规划为导向,结合现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培育高新产业发展的需求,谋划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改攻关项目。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要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实施重大技改项目为抓手,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和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二要培育和发展高新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申报各级科技型企业、高新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开展创新方法的培训和推广、应用工作,把市级高新企业逐步培育成国家高新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高新企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先导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产业在我县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二)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引领主导产业创新率范。一是轴承产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对接,建立轴承产品检测中心。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对轴承行业进行改造,提高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轴承企业产值百亿,形成科技含量高、产品品种齐全、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轴承产业基地。二是化工产业。要倡导绿色化工发展理念,以改造提升与巩固整治为重点,以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为发展方向,精细选择效益好、污染少的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加大力度支持有发展前景、有绿色发展理念、有做大做强意愿的化工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工业水厂、集中供热、固废处置等化工园区基础保障设施,以发展来促进化工的结构调整,以发展来实现转型升级。三是钙产业。着力提高钙产品的档次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燃料节能、工艺改造和产品的创新。大力推广钢制立窑罗茨风机、多层多列筒式烘干机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果。四是纺织行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
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医卫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产品。五是光伏电子产业,要大力提升半导体致冷片、LED灯、太阳能发电、热电材料、高密度覆铜板、单晶硅棒等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的联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企业创新体系。一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鼓励并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加快公共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围绕轴承、汽配等区域特色产业,建设面向行业的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合力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示范和推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三要推进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县科技文献平台服务功能,扎实推动网上技术市场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拓展工业110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的功能,为广大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四)以发展创业投资为保障,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一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根据择优扶强原则,适当提高技改贴息比例,突出技术进步,注重项目质量,实行差异化奖励政策。要设立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专项资金,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阶段即给予扶持,降低企业搞技术创新风险,增强企业信心。建议政府适时建立企业风险投资险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以合资、重组、相互持股或技术入股等方式投入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制,以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撑。三要激励企业自主投入。要积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对企业开展的技术研究与攻关、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新产品开发与工艺装备更新等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或贷款贴息,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五)以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着力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一要全面加强政策扶持。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用足用好各级推进科技创新的法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争取在我县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项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采取果断措施,下大力气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发展的条件、环境,改变目前人才外流的不良趋势,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营造我县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绿色模式引领航空工业发展 篇3
新世纪以来,全球性的资源、环境和气候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绿色发展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表示,中航工业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航空科技,保障绿色发展。绿色航空是航空工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为此,中航工业将研究先进的民用飞机,发展绿色航空i发挥航空的优势,发展绿色产业;认真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转型。
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
首先,中航工业将创新航空科技,保障绿色发展。把握航空绿色发展的前沿技术和产业方向,明确主攻重点,增强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支持绿色的发展是中航工业一直以来的目标。林左鸣表示,中航工业将会把重点放在发展新材料、新结构、新的启动部级、新的设计技术、新的制造工艺和新型的航空动力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不断减少废气排放,降低飞行噪音,减轻重量。“例如,选用一些来源很广泛的植物纤维替代现在正在用的化学纤维、碳纤维等的材料,打造一种新的复合材料。”
第二,中航工业将研究先进的民用飞机,发展绿色航空。以创新科技为引领,面向国内外市场积极发展经济性好的,低碳环保的先进民用飞机。“中航工业非常注重推进更加节油的先进飞机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培育更加环保、更具有经济性的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的业务。”林左鸣认为,在中国,继家电、汽车、房地产之后,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急需一个新型的支柱产业来牵引和支撑工业的发展;而航空工业作为一个专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投资成数效应大、辐射带动效应强的高科技战略产业,有条件在中国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林左鸣表示“特别是在我国要守住18亿万亩农业耕地红线,或许航空运输会比其他的运输方式更具有明显的绿色优势。所以,我相信,充分利用空中资源将有助于解决人口众多、交通拥堵等问题,并将引导我们找到一种比现有的更传统的交通方式及更绿色、更环保的交通运输方法。”
第三,发挥航空的优势,发展绿色产业。航空技术可以在众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可以运用衍生到如风电、磁悬浮列车、太阳能力变器等,并取得很大突破。对此,林左鸣还表示,航空技术还已实现用于锂电池生产的核心技术当中,并且已经制造了成套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航空技术在其他一些产业中的发展和延伸,也有助于带动整个产业向更环保、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调结构实现绿色转型
中国坚持工业绿色发展道路 篇4
近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了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工业和发展组织能源和绿色工业部长级会议, 作了题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旨发言。苗圩强调, 中国将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
加快工业化进程仍将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一项战略任务。中国将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 调整工业结构, 优化工业布局, 引导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 改善产业组织结构, 推动协调发展。
工业绿色发展指数 篇5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要求, 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以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发展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目标, 以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节能减排为着力点, 突出机制模式创新与务实推动,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 强化支撑服务与考核评估, 力争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工业绿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实现以点带面, 推动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 预期实现以下目标:
(一) 提升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到2015年底, 减少煤炭消耗400万吨以上。指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等重点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预计全年削减二氧化硫7万吨、氮氧化物6万吨、工业烟 (粉) 尘4万吨、挥发性有机物2万吨。
(二) 建立覆盖2000家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的全国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 实现对试点地区工业能耗数据的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测。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完成钢铁、建材、石化等200家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验收工作, 新启动100家项目建设。在通信、金融、电力等部门启动30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
(三) 初步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机制, 完善产业链。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尾矿、冶炼渣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约6000万吨/年。
三、重点工作
3.1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结构优化, 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1.推进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印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 指导煤炭消耗大的城市, 结合本地产业实际, 围绕焦化、煤化工、工业炉窑和工业锅炉等编制具体实施方案, 加大地方政府组织协调力度, 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推动辖区内相关企业实施工业用煤技术改造和节能技术改造, 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高能效的锅炉生产企业和节能服务企业, 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产业融合, 综合提升区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实现控煤、减煤, 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 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2.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 在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推进贯彻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 制定能效“领跑者”试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督促地方按照《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和地方编制的实施计划, 加快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大幅削减工业烟 (粉) 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出台《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开展绿色建材评价, 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
3.加强对重点区域工业清洁生产工作的指导。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 对有关地方工业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业企业负责人开展培训, 指导地方和重点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按照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部际协调会议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小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小组会议部署, 履行成员单位职责, 指导重点地区做好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3.2组织实施数字能效推进计划
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能管中心建设。制定发布钢铁、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规范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标准、验收标准, 指导支持各行业加快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2.推进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制定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方案, 组织试点省市围绕生产制造、能源、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金融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 宣传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运维管理方法, 引导和培育数据中心联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标准化协会等一批绿色数据中心技术、解决方案、运维服务的第三方机构。
3.推进全国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监测工作基础, 编制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系统对接建设方案, 推动全国系统与上海、山东等试点省市系统联网, 按月自动采集工业能耗数据。通过部分地区的试点连接, 规范与国家系统相一致的平台连接、数据传输方式, 研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制订相关标准规范并予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确保系统对接的顺利完成。
3.3组织推进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
1.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明确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 推进尾矿、废石、粉煤灰、废旧电子电器等资源跨区域协同利用, 加强产业对接, 探索大宗工业固废及资源化产品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2.指导地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指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 协同制定各地区具体实施方案, 提出工业固废协同利用目标, 确定重点领域, 明确协同发展的骨干企业、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 并提出保障措施。
3.加强督促与协调。建立统一协调指导机制, 加强对地方实施方案制定及实施情况监督检查, 督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项目实施, 促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和生态一体化发展。
四、进度安排
———印发实施方案, 启动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 (一季度)
———发布《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及《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 (一季度)
———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启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二季度)
———指导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制定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对接建设实施方案及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 试点省市完成与国家系统联网, 初步建立全国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 (二季度)
———积累监测分析平台运行经验, 逐步完善系统建设、数据采集传输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要求, 组织现场验收。 (四季度)
———组织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清洁生产能力培训和重点地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培训, 督导地方落实工作职责, 编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方案。 (全年)
五、保障措施
5.1加强机制模式创新
我部将联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机构, 整合相关行业协会、科研设计单位、节能减排咨询服务公司、投融资机构等资源, 加强机制模式创新。组建多领域、跨学科的创新联盟, 指导关键共性节能减排技术方案的研发设计, 增加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规范化服务的节能服务公司, 加快规模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强与产业基金、投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接, 探索政府组织协调、企业为主体、第三方机构担保、金融机构支持的投融资模式, 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5.2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紧紧抓住国务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 注重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加强与发改、环保、财政、科技等部门紧密合作, 推动建立部门互动、区域联动、上下齐动的工作机制, 营造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及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跨区域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加强产业对接, 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 促进区域间节能环保产业实质性合作。
5.3加大政策支持
利用中央财政技术改造、清洁生产等专项资金, 支持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重点项目建设。研究利用产业基金等资金渠道, 支持重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请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 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中小企业、信息化等专项资金, 支持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
5.4加强督导考核评价
浅析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节能理念,应用
1.前言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与能源的使用密切相关, 建筑行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若能够将绿色节能理念应用到建筑施工技术中, 多采取绿色节能材料和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既可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 又可节约能源, 应用价值极大。发展我国绿色工业建筑是贯彻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就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进行探讨。
2.我国绿色工业建筑发展的必要性
(1)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
从目前来看,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环境严重污染”、“资源过度开发”都是不争的事实, 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事宜。若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不合理应用节能理念, 那么必然会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能源消耗。由此可见, 发展绿色工业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因素。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都会消耗掉大量的能源, 若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技术, 积极推广绿色工业建筑, 那么必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3) 改善生活环境的必然因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建筑“舒适度”的要求日益提高, 这必然就会增加建筑中的设备设施。而大力绿色工业建筑, 既不会影响到工业建筑的使用性能, 又能够适应节能环保的要求。
3.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3.1 清洁能源的利用
在工业建筑中若要真正贯彻节能理念, 那么就需要应用多种新能源和节能设备设施。例如, 若该地区地热能资源、水能资源、风能资源丰富, 那么可安装相应的发电装置或热水器来对这些资源予以充分利用;若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 那么可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灶, 而清洁能源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就是太阳能。 利用太阳能的优势较为明显:第一, 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灶通常都安放在建筑顶层, 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空间, 将太阳能转化为可供用户使用的热能和电能, 以此来满足建筑物的暖气供应、热水供应与照明供应等的需要;未用完的热能和电能还可储存到太阳能电池中, 以供日后利用。这样一来, 既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电力能源的消耗, 又能够起到较佳的环保、节能的效果。第二, 目前已经基本建立健全太阳能采集与转化系统, 并且还不断优化其主要设备, 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也利于贯彻节能理念。
3.2 整体和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3.2.1 合理选址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 就应该深入分析、调研当地的具体情况, 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合理选址, 为日后的节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 外部环境的科学设计
务必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地理位置, 来合理设计工业建筑物的外部结构体形、太阳直射方向、位置朝向等, 以便能够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若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场所在北方, 那么工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业建筑物的热源效率, 并且让采暖能耗尽量减少;若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场所在南方, 那么工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遮阳和通风, 尤其是气候闷热、潮湿的沿海区域, 更要注意合理应用自然通风技术, 并且还要注意有效利用工业建筑物周边水系来平衡环境湿度。
3.3 提高施工技术, 避免建材的浪费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 务必要选择最适宜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 以此来有效节省建筑施工能源, 缩短施工时间, 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 传统工业建筑施工需要通过人工搭接的方式来连接钢筋, 但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利用钢筋的性能, 会大量浪费资源;而现代工业建筑施工则采用螺纹连接法, 能够大幅度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由此可见, 工业建筑节能也应从施工中工艺改进着手, 避免建材浪费现象的发生。
3.4 建筑绿化
屋顶绿化是最为主要的建筑绿化方式, 屋顶绿化具有较多优点:第一, 屋顶绿化能够降低屋顶的室外综合温度, 能够提高屋面的隔热保温性能;第二, 可降低屋面温度, 据统计, 绿化过的屋顶温度通常要比未绿化过的屋顶温度低2.8℃~7.7℃;与无隔热层的刚性防水屋顶相比, 绿化过的屋顶温度振幅只为其25%。
从目前来看, 屋顶绿化通常有2 种方式, 第一种是无土栽培方式, 第二种是覆土栽培方式, 其中无土栽培是目前研发的新方向, 日本鹿岛建设公司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植物能够生长在其表面的混凝土,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 这种新型混凝土的重量减少了30%, 强度不变, 价格仅高10%, 且内有植物纤维, 只需要在屋顶敷设2-4 个月之后就能够生长出许多的水草和杂草, 尤其适用于屋顶绿化、建筑墙壁绿化中。
4. 绿色工业建筑应用中的问题
4.1 节能制度及节能设计标准都处于落后状态
从目前来看, 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还在处于探索阶段, 还相当不成熟, 还存在着较多的弊端和问题, 尤其是节能制度及节能设计标准都处于落后状态, 不能较好地规范和指导绿色工业建筑施工, 也很难将节能技术真正地落到实处, 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4.2 节能技术应用不到位
节能理念在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需要以先进的节能技术作为应用基础, 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监督。但是从目前来看, 问题较多, 弊端较大, 有相当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仅仅只将节能理念作为营销的卖点, 但没有具体落实到建筑施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节能技术的成本较高, 而放弃应用。
4.3 建筑施工节能在设计方面存在不足
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第一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与气候相近的国家相比, 我国在采暖地区维护结构的热功能相差甚远。施工节能设计的不足, 使设计无法指导施工的有效实施。
5.结束语
总之, 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只有全方位地在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应用绿色节能理念, 才能够确保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顾国全.浅谈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1, 22 (08) :143-146.
[2]吕丹桂.浅析建筑节能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16 (20) ;190-193.
[3]刘毅.基于房屋建筑节能技术施工初探[J].企业导报.2011, 17 (20) :178-183.
[4]陈旭智.住宅建筑施工中节能措施的合理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 44 (14) :177-179.
[5]黄建文.浅谈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J].陕西建筑.2011, 45 (03) :167-169.
[6]郑拥军.优化建筑施工技术降低建筑能耗[J].建筑知识.2010, 22 (S2) :113-117.
工业绿色发展指数 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 有关中央企业, 部属有关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工业绿色发展, 我部制定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现印发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6年6月30日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工业绿色发展, 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 工业领域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 逐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 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工业能效和水效大幅提升,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 实现节能量6.9×108t标准煤,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5%, 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工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大范围示范推广, 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 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进机制初步建立。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稳步壮大, 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五年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约70×108t、再生资源12×108t。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增长, 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4×1012元。
未来五年, 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 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推进绿色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 资源能源消耗量大, 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实现降本增效, 有利于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补齐绿色发展短板。
二、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高举绿色发展大旗, 紧紧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 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 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 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 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 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 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 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 标准引领。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研发推广核心关键绿色工艺技术及装备。加快完善工业能效、水效、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 依法实施绿色监管, 引导绿色消费。
政策引导, 市场推动。发挥政府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加强机制创新, 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改造存量, 优化增量。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鼓励使用绿色低碳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淘汰落后设备工艺, 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 强化绿色设计, 加快开发绿色产品,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全面推进, 重点突破。着力解决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 加快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提升。
(三) 发展目标
到2020年, 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工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 工业绿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 绿色制造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工业能源消耗增速减缓, 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 部分重化工业能源消耗出现拐点, 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接近峰值, 绿色低碳能源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明显提高。
———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稳步上升。
———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及装备基本普及, 钢铁、水泥、造纸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显下降, 高风险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
———绿色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绿色产品大幅增长, 电动汽车及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技术装备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节能环保装备、产品与服务等绿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绿色设计与评价得到广泛应用, 建立百家绿色示范园区和千家绿色示范工厂, 推广普及万种绿色产品, 主要产业初步形成绿色供应链。
三、主要任务
(一) 大力推进能效提升, 加快实现节约发展。坚持节约优先, 大力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加快形成绿色集约化生产方式,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 推进结构节能。把优化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作为新时期推进工业节能的重要途径, 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和后评价, 进一步提高能耗、环保等准入门槛, 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以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 积极运用环保、能耗、技术、工艺、质量、安全等标准, 依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调整产品结构, 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产品。大力推进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加快工业企业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 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或企业实施煤改气或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推广绿色照明。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 在焦化、煤化工、工业锅炉、窑炉等重点用煤领域,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分质利用。
以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为手段, 强化技术节能。全面推进传统行业节能技术改造, 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专项行动, 加快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无球化粉磨、新型结构铝电解槽、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继续推进锅炉、电机、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能效提升工程, 组织实施空压机系统能效提升计划。围绕高耗能行业企业, 加快工艺革新, 实施系统节能改造, 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 推广电炉钢等短流程工艺和铝液直供, 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提升产品的轻量化水平, 推广复合材料、轻合金、真空镀铝纸等高强韧度新型材料, 推广超高强度钢热冲压成形技术、真空高压铸造、超高真空薄壁铸造等轻量化成形工艺。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供热及循环利用, 积极推进利用钢铁、化工等行业企业的低品位余热向城市居民供热, 促进产城融合。实施工业园区节能改造工程, 加强园区能源梯级利用, 推进集中供热制冷。
以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 提升管理节能。贯彻强制性能耗标准, 在电解铝、水泥行业落实阶梯电价、差别电价等价格政策。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将能源管理体系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 定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能源审计、能效诊断和对标, 发掘节能潜力, 构建能效提升长效机制。实施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带动行业整体能效提升。围绕中小工业企业节能管理,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开展节能服务公司进企业活动, 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能源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工业节能监察, 组织开展强制性能耗、能效标准贯标及落后用能设备淘汰等监察, 实施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专项监察和督查, 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和《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等法规。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 支持完善硬件设施、开展业务培训, 专栏1 (见表1) , 切实履行监察职能。
专栏2能效提升工程
重点行业系统改造。钢铁行业实施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烟气循环等技术改造;有色行业实施新型结构铝电解槽、铝液直供、富氧熔炼等技术改造;石化化工行业实施炼化能量系统优化、烯烃原料轻质化、先进煤气化、硝酸生产技术提升等技术改造;水泥行业实施高固气比熟料煅烧、大推力多通道燃烧等技术改造;造纸行业实施纸机高效成型、高效双盘磨浆机等技术改造;纺织行业实施小浴比染色、氨纶单甬道64头纺丝等技术改造。
高耗能通用设备改造。在电机系统实施永磁同步伺服电机、高压变频调速等技术改造。在配电变压器系统实施非晶合金变压器、有载调容调压等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信息技术。实施工程机械、农机、内河船舶用柴油机能效提升改造。到2020年, 电机和内燃机系统平均运行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 高效配电变压器在网运行比例提高20%。
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在自备电厂实施烟气系统余热深度回收利用、超临界混合工质高参数一体化循环发电等技术改造。推广矿热炉高温烟气净化回收利用、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应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等技术。到2020年, 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8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焦化、煤化工行业重点推动产品结构优化, 加大资源加工转化深度, 推广整体煤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IGCC) 、焦炉煤气制合成氨、甲醇或天然气及煤粉气流床加压气化等技术。工业锅炉优先实施高效节能技术改造或清洁能源替代。工业窑炉重点推进全 (富) 氧燃烧、蓄热式燃烧、燃料替代及余热利用等技术改造。
园区系统节能改造。开展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和园区智能微电网建设, 提高园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施园区绿色照明改造, 建设园区能源管理中心, 加强园区余热余压梯级利用, 推广集中供热和制冷。
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在重点用能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 开展企业能效对标达标, 定期发布领跑企业名单及其指标, 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发布《节能机电设备 (产品) 推荐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
(二) 扎实推进清洁生产, 大幅减少污染排放。围绕重点污染物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 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 促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
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修订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目录, 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 从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推进有毒有害物质替代。推进电器电子、汽车等重点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继续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 强化汞、铅、高毒农药等减量替代, 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降低环境风险。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计划, 在涂料、家具、印刷、汽车制造涂装、橡胶制品、制鞋等重点行业推广替代或减量化技术。推广无铬耐火材料。
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针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烟 (粉) 尘等主要污染物, 积极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逐步建立基于技术进步的清洁生产高效推行模式。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等重点区域组织实施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 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 (粉) 尘排放强度。在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组织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 降低造纸、化工、印染、化学原料药、电镀等行业废水排放总量及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强度。推进工业领域土壤污染源头防治, 推广先进适用的土壤修复技术装备和产品。
加强节水减污。围绕钢铁、化工、造纸、印染、饮料等高耗水行业, 实施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开展水平衡测试及水效对标达标, 大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推广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强化高耗水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 严格执行取水定额国家标准, 围绕高耗水行业和缺水地区开展工业节水专项行动, 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 推广特许经营、委托营运等专业化节水模式, 推动工业园区集约利用水资源, 实行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废水集中处理回用。推进中水、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支持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 推动钢铁、火电等企业充分利用城市中水, 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开展雨水集蓄利用。
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推广清洁高效制造工艺, 以铸造、热处理、焊接、涂镀等领域为重点, 推广应用合金钢无氧化清洁热处理、热处理气氛减量化、真空低压渗碳热处理、感应热处理等高效节能热处理工艺, 无铅波峰焊接抗氧化、氮气保护无铅再流焊接、高效节材摩擦焊等焊接工艺, 绿色化除油、无铅电镀、三价铬电镀、电镀铬替代等清洁涂镀技术, 减少制造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进短流程、无废弃物制造, 重点发展近净成形、数字化无模铸造、增材制造、新型防腐蚀等短流程绿色节材工艺技术, 以及干式切削加工、低温微量润滑切削加工、铸件余热时效热处理等无废弃物制造技术, 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
专栏3绿色清洁生产推进工程
重点区域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到2020年, 全国工业削减烟粉尘100×104t/年、二氧化硫50×104t/年、氮氧化物180×104t/年。
重点流域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在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重点流域实施水污染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到2020年, 全国工业削减废水4亿吨/年、化学需氧量50×104t/年、氨氮5×104t/年。
特征污染物削减计划。以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削减为目标, 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施工业特征污染物削减计划。到2020年, 削减汞使用量280 t/年, 减排总铬15 t/年、总铅15 t/年、砷10 t/年。
绿色基础制造工艺推广行动。重点推广绿色的铸造、锻压、焊接、切削、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到2020年, 铸件废品率降低10%, 锻造材料利用率提高10%, 切削材料利用率提升10%, 电镀和涂装行业减少污染物排放30%以上。
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推行计划。提升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应用水平, 开展政府购买清洁生产服务试点, 实施中小企业清洁生产培训计划。继续实施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 在其他地区推广示范。
工业节水专项行动。围绕钢铁、纺织印染、造纸、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重点行业实施节水治污改造工程, 实施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在缺水地区实施工业节水专项行动, 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三)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持续推动循环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 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链接共生和协同利用, 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 围绕尾矿、废石、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冶金尘泥、赤泥、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 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 推进深度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承德、朔州、贵阳等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选择有基础、有潜力、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明显的地区, 合理布局, 突出特色, 加强体制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创新, 打造完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探索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发挥各地优势, 推动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 实施京津冀地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建立若干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跨省界协同发展示范区。
加快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及产业规范发展。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橡胶、废塑料、废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纺织品、废旧动力电池、建筑废弃物等主要再生资源, 加快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建设一批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区, 推进再生资源跨区域协同利用, 构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领域等行业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示范。促进行业秩序逐步规范, 定期发布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 培育再生资源行业骨干企业。
积极发展再制造。围绕传统机电产品、高端装备、在役装备等重点领域, 实施高端、智能和在役再制造示范工程, 打造若干再制造产业示范区。加强再制造技术研发与推广, 研发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疲劳检测与剩余寿命评估、增材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工艺, 开发自动化高效解体、零部件绿色清洗、再制造产品服役寿命评估、基于监测诊断的个性化设计和在役再制造关键技术。引导再制造企业建立覆盖再制造全流程的产品信息化管理平台, 促进再制造规范健康发展。推进产品认定, 鼓励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
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拓展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消纳及再资源化等行业功能, 强化行业间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因地制宜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 鼓励造纸行业利用林业废物及农作物秸秆等制浆。推进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 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 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和综合竞争力。
专栏4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动。重点推进冶炼渣及尘泥、化工废渣、尾矿、煤电废渣等综合利用。到2020年,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21×108t, 磷石膏利用率40%, 粉煤灰利用率75%。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动。在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建筑废弃物等领域, 重点应用和推广高效破碎、稀贵金属成分快速检测、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到2020年, 主要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75%。
区域资源综合利用行动。在京津冀及周边、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建立10个冶炼渣与矿业废弃物、煤电废弃物、报废机电设备等协同利用示范基地, 建设5个共伴生钒钛、稀土、盐湖等资源深度利用示范项目。
再制造示范推广。围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盾构机等大型成套设备及医疗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复印机、打印机、模具等开展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围绕数控机床、透平压缩机等装备实施在役再制造示范。到2020年, 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108元。
(四) 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积极促进低碳转型。工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 必须在加大工业节能力度的同时, 多措并举, 推动部分行业、部分园区率先达峰。
推进重点行业低碳转型。结合碳排放重点行业特点, 制定重大低碳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促进先进适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研究制定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目标和行动方案, 提升重点行业碳生产力水平。在重点行业, 选择一批减排潜力大、成熟度高、先进适用的重大低碳技术示范推广, 促进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以减少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 以水泥、钢铁、石灰、电石、己二酸、硝酸、化肥、制冷剂生产等为重点, 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水泥生产原料替代, 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 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开展高碳产品替代, 引导使用新型低碳水泥替代传统水泥、新型钢铁材料或可再生材料替代传统钢材、有机肥或缓释肥替代传统化肥, 减少高碳排放产品消费。
开展工业低碳发展试点示范。继续开展园区试点示范, 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加大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力度, 制定国家低碳工业园区指南, 推进园区碳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推动园区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开展低碳企业试点示范, 引导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逐步建立低碳企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培育低碳标杆企业, 增强企业低碳竞争力。鼓励建材、化工等行业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 促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专栏5工业低碳发展工程
绿色能源推广行动。控制和消减煤炭消耗总量, 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 鼓励智能微电网接入本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
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计划。推广电炉炼钢-热轧短流程工艺, 有色金属冶炼短流程工艺, 改进电石、石灰生产工艺, 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改进化肥、己二酸、硝酸、己内酰胺等生产工艺, 减少工业生产过程氧化亚氮的排放。实施高温室效应潜能值气体替代, 通过采用合理防护性气体、创新操作工艺、开展替代品研发、改进设备使用等措施, 大幅度降低工业生产过程含氟气体排放。
工业低碳发展试点示范行动。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和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 开展低碳企业创建试点。在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 加强二氧化碳在石油开采、塑料制品、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五)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促进绿色创新发展。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 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力度, 增加绿色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 发挥科技创新在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围绕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 以新一代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装备为重点, 结合国家科技重大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 突破一批工业绿色转型核心关键技术, 研制一批重大装备, 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重点支持钢铁行业研发换热式两段焦炉及高效、清洁全废钢电炉冶炼新工艺, 有色行业研发超大容量电解槽、连续吹炼等设备与工艺, 化工行业研发流化床多晶硅生产、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新一代分离膜及膜器等新工艺及装备, 水泥行业研发新型低碳、高标号熟料生产工艺, 造纸行业研发高速造纸机智能化控制设备、非木浆黑液高浓度提取及蒸发工艺。
支持绿色制造产业核心技术研发。面向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制造产业的技术需求, 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构建支持绿色制造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研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朗肯循环等余热高效利用、高耗能行业节能新工艺等节能技术, 挥发性有机物在线分析仪、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化工废盐焚烧处理及资源化、污泥高速流体喷射破碎干化等环保技术及装备, 以及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高效利用、赤泥和电解锰渣资源化利用、钢渣微粉等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新能源装备重点研发核心装备部件制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电动汽车重点推进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研发。
鼓励支撑工业绿色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 以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技术水平为目标, 加大绿色设计技术、环保材料、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突破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 研发推广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 突破废旧金属、废塑料等产品智能分选与高值利用、固体废物精细拆解与清洁再生等关键产业化技术, 开展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价技术研究。
(六)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产业。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 开发绿色产品, 建设绿色工厂, 发展绿色工业园区, 打造绿色供应链, 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开发绿色产品。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 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 大力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 以点带面, 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第三方评价和认证, 发布工业绿色产品目录, 引导绿色生产, 促进绿色消费。建立各方协作机制, 开展典型产品评价试点,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创建绿色工厂。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分类创建绿色工厂。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 集约利用厂区。鼓励企业使用清洁原料, 对各种物料严格分选、分别堆放, 避免污染。优先选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 推动水、气、固体污染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 降低厂界环境噪声、振动以及污染物排放, 营造良好的职业卫生环境。采用电热联供、电热冷联供等技术提高工厂一次能源利用率, 设置余热回收系统, 有效利用工艺过程和设备产生的余 (废) 热。提高工厂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建设厂区光伏电站、储能系统、智能微电网和能管中心。
发展绿色工业园区。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 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和结构,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利用余热余压废热资源, 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 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 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实现整个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供水、污水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 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促进园区内企业之间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 在企业、园区之间通过链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环境统计监测基础能力建设, 发展园区信息、技术、商贸等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绿色供应链。以汽车、电子电器、通信、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绿色供应链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 带动上游零部件或元器件供应商和下游回收处理企业,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践行环境保护责任, 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 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建立绿色原料及产品可追溯信息系统。
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 开展绿色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品牌绿色竞争力。引导企业建立集资源、能源、环境、安全、职业卫生为一体的绿色管理体系, 将绿色管理贯穿于企业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服务等全过程, 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绿色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的绿色龙头骨干企业, 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示范带动作用, 在绿色发展上先行先试, 引导企业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
专栏6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程
绿色产品设计示范。推进绿色设计试点示范, 开展典型产品绿色设计水平评价试点, 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制定绿色产品标准。到2020年, 创建百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百家绿色设计中心, 力争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产品。
绿色示范工厂创建。制定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和导则, 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开展试点示范。到2020年, 创建千家绿色示范工厂。
绿色示范园区创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 开展绿色园区创建示范工程。到2020年, 创建百家示范意义强、综合水平高的绿色园区。
绿色供应链示范。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抓手, 开展试点示范, 实施绿色采购, 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在信息通信、汽车、家电、纺织等行业培育百家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
(七)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推进工业绿色协调发展。在区域工业发展中贯彻绿色理念,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加强区域协同, 促进区域工业绿色发展。
紧扣主体功能定位,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引导作用, 根据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 确定区域工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优化开发区域积极发展节能、节地、环保的先进制造业, 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 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能源和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开发区域合理开发并有效保护能源和矿产资源,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大幅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降低资源消耗、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限制开发区域加强开发强度管制, 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开发。禁止开发区域不得进行工业化开发。
落实重大发展战略, 推动绿色制造示范和产业升级。推动京津冀地区绿色协同发展, 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以产业转移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构建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体系, 推动煤炭替代和绿色能源消费, 提升区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 推进沿江工业节水治污、清洁生产改造,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等绿色产业, 支持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
推进区域工业绿色转型, 实施区域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进一步提高区域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污染排放, 强化资源环境标准约束与引领, 探索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思路。引导试点城市加严能耗、水耗、排放标准, 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 率先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梳理总结试点城市成功经验和做法, 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模式, 以点带面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八) 实施绿色制造+互联网, 提升工业绿色智能水平。推动互联网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 提升能源、资源、环境智慧化管理水平, 推进生产要素资源共享, 用分享经济模式挖掘资源与数据潜力, 促进绿色制造数字化提升。
推动能源管理智慧化。实施数字能效推进计划, 鼓励企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先进过程控制等技术应用, 对能源消耗情况特别是大型耗能设备, 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 提高企业能源分析、预测和平衡调度能力, 实现企业能源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 在钢铁、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继续普及和完善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工业节能云服务市场, 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共享能源管理。创新能耗监管模式, 推进园区和区域能耗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分析与预测预警机制。
促进生产方式绿色精益化。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分享经济模式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精准协同, 强化生产资料、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共享利用, 实现生产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加快形成企业智能环境数据感知体系,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 降低生产和流通环节资源浪费。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直销或与实体企业合作经营绿色产品和服务, 鼓励利用网络销售绿色产品, 满足不同主体多样化的绿色消费需求。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等模式推动绿色消费习惯形成, 增进民众绿色消费获得感。
创新资源回收利用方式。发展“互联网+”回收利用新模式, 支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 鼓励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与互联网回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电商业务向资源回收领域拓展以及智能回收机向互联网回收延伸。支持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 跟踪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流向。鼓励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 推动现有骨干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 逐步形成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
(九) 着力强化标准引领约束, 提高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建立完善工业绿色发展标准、评价及创新服务等体系, 打造绿色制造服务平台, 加快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 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基础能力。
健全标准体系。聚焦工业绿色发展需求, 围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指标及计量要求, 加快能耗、水耗、碳排放、清洁生产等标准制修订, 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鼓励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提标升级。积极推进标准互认, 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强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评估, 开展实施效果评价, 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
建立评价机制。加快建立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加快制定绿色制造评价制度, 研究提出绿色制造评价方法和指南, 制定分行业、分领域绿色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 开发应用评价工具。开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评价试点, 引导绿色生产, 促进绿色消费。鼓励引导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 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培训等一揽子服务, 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强化绿色评价结果应用, 建立实施能效、水效和环保领跑者制度, 逐步建立评价结果与绿色消费的衔接机制。
夯实数据基础。加快建设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人体健康影响等要素的生态影响基础数据库。推动建设包括绿色材料库、设备资源库、绿色工艺库、零件信息库等在内的绿色生产基础数据库和产值数据库。支持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建设行业绿色制造生产过程物质流和能量流数据库。建立绿色产品可追溯信息系统, 提高绿色产品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研究制定数据标准和采集方法, 完善数据计量、信息收集、监测分析保障体系, 开发企业生产数据与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对接的软件系统。
强化创新服务。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服务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 推进建设若干国家绿色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绿色技术中心。建立产业绿色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 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 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 建设绿色制造技术专利池, 推动知识产权资源共享。提升绿色制造项目甄别、技术鉴定、成果推广、信息交流等服务能力, 建立企业、中介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 利用市场机制和信息化手段, 提供知识培训、问题诊断、技术方案、融资支持、效果评估一体化服务。实施绿色制造培训行动计划, 完善绿色制造人才培训、咨询、信息等绿色促进服务体系, 针对中小企业开展网上培训、免费义诊等。
(十)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促进工业绿色开放发展。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全面提升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层次和开放合作水平, 共谋绿色发展,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推进绿色国际经济合作。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着眼于全球资源配置, 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 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率先走出去。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注重以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合作, 石化化工行业加强境外绿色生产基地建设, 积极参与风电、太阳能、核能、电网等国际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强化绿色科技国际合作。紧跟全球绿色科技和产业发展动向, 加强工业绿色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市场规模、装备生产能力、创新环境和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优势, 吸引全球顶尖研发资源和先进技术转移。加快建立国际化的绿色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绿色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鼓励国内研发机构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广泛开展科研人员交流培训, 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推动国际绿色科技合作。
完善对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 加强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清洁技术、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对话, 积极参与工业绿色发展相关谈判和相关规则制定, 推动建立公平、透明、合理的全球绿色发展新秩序。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的合作, 继续推进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交流。在中欧、中美及相关国际组织等合作框架下, 推动双边及多边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相关企业间的交流互动, 深入推进中欧绿色产品政策交流与对话, 加强中美绿色能源开发利用领域交流合作。支持港澳等地区与内地合作开展节能环保展示交流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工业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 将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健全工作机制,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案, 加强地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工业绿色发展工作体系, 切实履行职责, 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加强监督检查, 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的桥梁纽带作用,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发展。
(二) 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构建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深化资源体制改革, 通过理顺资源价格体系, 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 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建立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绿色管理体系。开展能效、水效、环保领跑者引领行动。发布实施《工业节能管理办法》, 强化工业绿色发展的法规、标准约束, 严格监管,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三) 落实财税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渠道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 集中力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资源综合利用等。落实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及环保 (专用) 装备等领域财税支持政策, 将绿色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
(四) 发展绿色金融。
以绿色金融支持工业绿色发展, 不断扩大工业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积极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积极研究设立工业绿色发展基金,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制造业。建立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联动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 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
(五) 强化宣传引导。
工业绿色发展指数 篇8
工信部将在发展绿色工业方面重点推进八项工作。
第一, 大力开展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技术改造。当前, 工业消费能源占全社会的71.3%, 比重大, 节能潜力也很大。所以, 尽管我国此前十几年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节能潜力依然很大。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技术改造的工作还要大力推进。
第二,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日, 工信部公布了18个行业的2000多家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 下一步将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 促进落后产能加快淘汰。
第三, 狠抓企业的节能降耗管理。目前, 我国企业的节能管理,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这方面, 将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能源管理制度, 对企业的能源管理提出要求。
第四, 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的对标达标,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找出差距, 制定措施。在这方面, 日本有一个“领跑者制度”, 要求在6~8年之内, 所有的企业必须改造一遍, 达到最先进的水平。这种经验值得借鉴。
第五, 大力提升节能减排的技术水平, 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评估和应用研究。要研究制定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的技术目录, 重点工序节能的技术政策, 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的专项规划, 要发布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 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的淘汰目录等。
第六,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以“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专项规划”为核心, 抓好再生铜铝铅锌的回收利用,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
第七,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创建。
工业绿色发展指数 篇9
作为山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理论为导向, 产业横向共生, 资源纵向耦合, 产学研相结合, 技工贸一体化”的原则, 通过构建、提升、完善现有的开发区经济雏形, 有计划、分阶段实施有关项目, 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能源消耗;开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减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 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开发区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
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是山西省首批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开发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 (前身为吕梁夏家营生态工业园区) , 其在2004年9月被确定为“山西省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县”。2006年9月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并更名为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 同时成功列入山西省四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 其循环体系是全国县域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的典范。经过几年的建设, 目前区内已入驻企业119户,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户, 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焦、化工、冶炼、建材、机械铸造为特色的符合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企业积聚区。据了解, 交城经济开发区在增加当地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 已经成为交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
开发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式运行, 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 本质上是一种“闭环的生态系统”, 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园区的生产经济活动。围绕产品的终极消费、废物再生和水资源循环使用, 开发区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企业间的物料流循环初步形成。目前金桃园的剩余煤气全部被山西宏特公司利用, 亚太焦化、山西华鑫的焦炉煤气被利虎玻璃公司浮法玻璃生产线利用, 使利虎玻璃集团比采用重油法生产节约资金1 500万元/年。
废物的综合利用。开发区煤矸石电厂年消化煤矸石60万吨, 水泥生产企业年利用水渣50万吨, 铁合金公司年利用粉煤灰10万吨制造6 000万块空心砖, 兴龙铸造公司利用高炉水渣形成年产250万块新型建筑砖, 此外还有一些项目如:收集废钢用于炼钢, 收集废铁用于铸件, 回收废机油提炼柴油, 除尘灰改性用做水泥添加剂等。
尾气余热得到综合利用。山西宏特公司3×6 000千瓦炭黑尾气发电项目, 目前2台机组已安装完毕, 等待并网发电;俊安有色焦化公司清洁型焦炉余热发电、城市供汽工程机组已经于2006年底投入运行, 当年实现城市供暖10万平方米。
节水、节能工作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华鑫公司和晋阳集团焦炭污水处理项目已投入运行;以义望铁合金公司为代表的冶炼生产企业污水达到零排放, 交城县四个新建的煤矸石电厂都采用循环硫化床锅炉。
新型建材发展势头强劲。以粉煤灰、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 在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引导下, 目前已有2家企业投入运营, 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循环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交城经济开发区是在原有的五小工业积聚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煤炭、煤焦、铸造、建材、化工等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初步形成了基础的传统工业多元化格局, 但其发展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 而循环经济即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针对开发区工业发展的产业规模小、行业优势小, 高新技术少的状况,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 以生态工业理念为基础, 建立生态工业型的互连互动的产业群并组成区域性工业开发区, 成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首选。按照循环经济理论, 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 结合自身的产业现状, 进行了合理的生态工业链链设计。
煤焦多联产-精细化工产业链, 以传统煤焦培育新型煤化工是立足交城经济开发区资源基础的重要着力点, 沿开发区东西走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以批准和规划的建井开采规模1 850万吨/年。与资源相匹配, 开发区现有华鑫、金桃园、晋阳、亚太、俊安等五个焦化企业的焦炭产能650万吨, 加上在建工程和置换产能, 将使开发区的焦化总产能达到1 570万吨。届时将依托煤焦油、粗苯和焦炉煤气三大宗产品形成精细化特色煤化工。
煤、气、化多联产-化工化肥循环链, 以硝酸盐为代表的无机盐化工, 现已发展成为一个较有特色的产业, 有红星、金兰、三喜、天龙等化工厂, 总产品规模20余万吨, 产业规模较小。利用开发区紧靠的浅山煤炭资源, 发展大型煤气化应成为煤化工区规划建设的新兴煤化工产业。届时将形成以甲醇为主的能源化工、以合成氨为主的化肥, 以醋酸、碳酸二甲脂为主的碳一化工, 以硝酸钾、硝酸铵钙、碳酸钾为代表的无机盐化工生产基地。
煤电一体化-电冶电化产业链, 以义望铁合金厂为主体形成30万吨锰基系列铁合金, 形成10万吨镁合金型材加工产品。在消纳煤矸石和粉煤灰上, 通过淘汰当地水泥落后生产能力, 置换产能以吕梁广厦GHPC技术为主的年产100万吨水泥, 采用“一炉两用”技术产出速烧低标号新型水泥100万吨。
衍生的机械制造产业链方面, 将铸造和接卸加工能力提高到100万吨, 配套化工区大型煤化工装置建设, 创建技术研发中心, 由基础铸造向定型和征集产品发展。
这些生态工业产业链集中体现了区内物流、能量流和废物流的循环流动, 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使区内企业逐步走上了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环道路, 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绿色发展指数】推荐阅读:
绿色制造-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07-06
绿色工业01-15
绿色工业体系11-20
绿色工业设计分析10-21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研究07-02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06
绿色会计发展05-13
绿色建材发展08-11
绿色转型发展11-24
绿色发展免费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