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母语学生

2024-07-30

壮族母语学生(共4篇)

壮族母语学生 篇1

儿童虐待(CA)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儿童虐待和儿童教育的观念、态度不同,儿童虐待的流行和分布可能存在民族和地区差异。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拥有1 617万人口,其中87.8%居住在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了解广西壮族地区儿童虐待的流行状况,笔者于2007年开始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经济发展水平在广西分别处于好、中、差的壮族聚居县武鸣、田东和隆林3县及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汉族城市中的壮族聚居区贵港市覃塘区为抽样目标县区。各县区依方便原则分别选取城区和乡村中、小学校各1所(共16所中小学校),在每所学校的一~九年级各整群抽取2个班的学生(100人左右)为调查对象。本调查现场抽样人数共7 750人,收回有效问卷7 702份,有效应答率为99.4%。各县区调查人数占总样本比例为27.1%,24.4%,25.9%和22.6%,男、女生各占52.5%和47.5%,城、乡各占51.4%和48.6%。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以杨世昌、张亚林编制的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1]作为主要调查工具。该筛查表涉及的儿童虐待类型包括:语言侮辱(F1),经济控制(F2),隔离(F3),忽视(F4),拳打脚踢(F5),抓咬、打耳光(F6),卡脖子、用刀、棒等伤人(F7)和性侵犯(F8),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直接判定儿童是否遭受上述虐待。

1.2.2 调查方法

团体施测。五~九年级自行阅读题目后填写;三、四年级统一读题解释后,学生自行填写;一、二年级由调查员逐一询问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自评家庭经济状况

受调查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状况与周围人相比属于较好、中等、较差依次为26.38%,42.30%和31.31%;家长的文化水平以小学(29.54%)和初中(35.43%)为主;职业以农民居多(44.43%),商贩和外出打工(16.93%,13.48%)次之。

2.2 儿童虐待筛查报告率

被调查学生中,2 412人自我报告1 a内有受虐经历,筛查报告率为31.3%。儿童虐待报告率有随年级上升而下降的趋势(χ2趋=139.92,P<0.01)。儿童虐待的类型以言语侮辱(F1)最常见,发生率为23.3%,其次是打耳光、拳打脚踢(F6,10.0%),其他虐待类型发生率较低,具体为:经济控制(F2)5.9%、动刀子或棒伤人(F7)3.6%、忽视(F4)2.9%、抓咬或卡脖子(F5)1.6%、隔离(F3)1.4%、性侵犯(F8)0.1%。

2.3 儿童虐待的分布特点

2.3.1 地区分布 见表1。

壮族聚居县、区的儿童虐待报告率分别为31.2%和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7,P=0.349)。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壮族聚居县之间有较大差别,居于好、中、差状态各县儿童虐待报告率分别为20.0%,43.0%和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虐待报告率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类地区内部的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壮族聚居县为县城(33.0%)高于乡村(29.3%),壮族聚居区则为乡村(37.4%)高于城区(26.0%)。

2.3.2 性别分布

男生报告的儿童虐待报告率(32.8%)高于女生(29.6%)(χ2=9.285,P=0.002),且所有虐待类型的发生率皆为男生高于女生。见表2。

2.3.3 年级分布

小学生的儿童虐待发生率(37.6%)高于初中学生(19.2%)(χ2=272.8,P=0.000)。各县区儿童虐待报告率随年级的变化不尽相同,但均呈波浪式,除田东县外,其他3县区的高峰期均在五、六年级,七、八年级降到最低,九年级略有回升,见图1。

3 讨论

儿童虐待是近年来渐受国内学术界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对受虐儿童造成身心伤害,而且严重影响受虐儿童的人格发育,使他们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并可能在成年后成为新一代的施虐者。儿童虐待的发生率与一个社会的儿童教养观念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本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壮族地区一~九年级学生的儿童虐待报告率为31.3%,略高于湖南的30.5%[2],但低于安徽(39.3%)和济宁(43.1%)的报道[3,4]。儿童虐待的类型以言语侮辱最为常见(23.3%),打耳光或拳打脚踢次之,但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前者,说明施虐者对儿童的虐待主要是出于惩罚教育的目的。

历史上壮族具有良好的尊老爱幼传统。但本次调查中理论上受汉族文化影响程度不同的壮族聚居区、县儿童虐待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壮族聚居区域无论大小,皆已与汉族融为一体,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大于民族的影响,例如经济发展水平。本调查结果显示,田东县(经济水平中等)儿童虐待报告率最高(43.0%),隆林县(经济水平差)次之(31.7%),武鸣县(经济水平好)最低(20.0%),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正处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错时期,家长在双重文化影响下,一方面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通常就是读好书考取好学校);另一方面又缺乏正确的养育观念和技巧,故容易采取虐待式的教育方法,此外,经济压力也容易催生儿童虐待行为[5]。儿童虐待的城乡分布在2类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壮族聚居区为乡村(37.4%)高于城区(26.0%),壮族聚居县则为县城(33.0%)高于乡村(29.3%)。个中原因不尽相同:受城市经济文化意识影响,壮族聚居区的乡村居民和壮族聚居县县城居民对孩子的期望与他们自身的教养技巧不同步,容易采取简单的消极说教方式教育孩子;受现代文化影响力较大的城区居民,对孩子的期望和教养都较为理性;而壮族聚居县的乡村居民,则是因为相对民风淳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现实,从而也较少发生教育方面的冲突。

儿童虐待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与国内其他学者的报道[6,7,8]相似。究其原因,除与男女性格特点和心理行为发育水平有关外,也可能与家长对男孩期望高于女孩、对关键年级(如升学考试的年级)孩子管教更严有关。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儿童虐待的流行水平受经济文化影响大于民族的影响,广西壮族地区儿童虐待较为普遍,以言语侮辱为主。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却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教养理念和方法,而且很多家长并未意识到言语侮辱对儿童情感的伤害和对儿童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通过教育家长建立正确合理的儿童少年成才标准,广泛宣传儿童权益保护思想和儿童教育方法,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念,提高亲子沟通技巧等措施,减少儿童虐待的发生。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虐待(childabuse,CA)情况和分布特点,为开展儿童虐待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creening questionnaire of child abuse,SQCA),对广西壮族聚居县区7702名一~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儿童虐待筛查报告率为31.3%,其中壮族聚居县为31.2%,壮族聚居区为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7,P=0.349);壮族聚居县儿童虐待报告率为县城(33.0%)高于乡村(29.3%)(P=0.002),壮族聚居区则为乡村(37.4%)高于城区(26.0%)(P=0.000);小学生儿童虐待报告率(37.6%)高于初中生(19.2%)(P=0.000);男生(32.8%)高于女生(29.6%)(P=0.036)。结论应通过对家长进行教育干预,减少儿童虐待的发生。

关键词:虐待,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壮族

参考文献

[1]杨世昌,张亚林,黄国平,等.儿童受虐筛查表的效度、信度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223-224.

[2]杨世昌,张亚林,郭果毅,等.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初探.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16-17.

[3]凤尔翠,陶芳标,张洪波,等.农村儿童责打的频度和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6):380-382,385.

[4]王健,刘兴柱,孟庆跃,等.儿童虐待频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社会医学,1994(1):24-27.

[5]JOANNE K,MARIA BC,MMARGARITA S.Risk factors and con-text of men who physically abuse in Bogota,Colombia.Child Abuse Negl,2000,24(3):323-332.

[6]孟庆跃,王键,黄思桂,等.虐儿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社会医学,1994(1):32-34.

[7]TANG CS.Adolesent abuse in Hong Kong Chinese families.Child A-buse Negl,1996,20(9):873-876.

[8]陶芳标,张洪波,王德斌,等.社会文化因素对安徽省农村儿童体罚行为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04,7(3):172-174.

壮族母语学生 篇2

一、问卷调查分析

问卷:在英语写作过程中, 会用到一些写作策略。请用以下频度词的序号回答问题:总是 (5分) , 经常 (4分) , 有时 (3分) , 很少 (2分) , 从不 (1分) 。在英语写作过程中, 具体做法包括:用汉语思维提前计划组织短文;用英语思维提前计划组织短文;一边用英语写作一边用汉语思维组织短文;一边用英语写作一边用英语思维组织短文;在阐述观点时注意语句间连词的使用;试图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避免字面上的直译;用一些简单句型;特意用一些复杂句型;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主要想法。

在回收的178份问卷中, 最小值为10, 最大值为30, 均值为16.41,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 共有109人分数低于均值16, 占总数的61%。这就意味着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母语学习的写作策略。多数学生在写作时习惯于用汉语思维规划组织短文, 甚至是用汉语先写作, 然后逐字逐句翻译成英文, 忽略了用英文思考, 更不用说用地道的英语进行表达。

在收集完学生的样卷后, 对于样卷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了分类统计。在学生作文采样中共收集到1 956个错误, 其中词汇错误601处, 占总数的30.7%。语法错误882, 占45.1%, 汉式英语错误473处, 占24.2%。语法错误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是词汇错误, 最后是汉式英语错误。这三大类错误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十四小类错误, 分别为:汉式英语, 473次, 24%;时态语态错误, 371次, 19%;选词用词不当, 254次, 13%;拼写错误, 195次, 10%;介词缺失或误用, 117次, 6%;非谓语动词误用, 97次, 5%;形容词和物主代词缺失或误用, 96次, 5%;冠词缺失或误用, 79次, 4%;主谓不一致, 78次, 4%;名词单复数错误, 59次, 3%;形近词误用, 58次, 3%;并列句或从句连词缺失或误用, 39次, 2%;There be句型错误, 20次, 1%;否定及倒装句语序错误, 19次, 1%。

由以上的数据可知, 在学生作文中, 所占比例最大的错误类别就是汉式英语, 即汉语母语负迁移。在其他的十三类错误中, 动词时态语态错误, 介词缺失或误用, 冠词缺失或误用, 主谓不一致及名词单复数错误都是由于汉语当中根本没有这些方面的语法规定, 而选词用词不当, 形容词的误用, 并列句或从句连词缺失或误用以及there be句型错误则是对照汉语逐字逐句直译所造成的。

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措施

上述调查问卷结果证明了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尽量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1. 端正对于母语负迁移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而言,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母语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这种负迁移的存在, 并及时地总结母语负迁移的原因和形式,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然后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母语负迁移。

2. 增加有效输入。

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 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 以促进语言习得。语言输入要有量的保证, 量太少效果不好;输入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材料, 不被理解的材料对语言习得没有帮助。

3. 强化词性、时态、语态意识。

受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 学生在表达时间概念时经常忽视时态。学生错误地认为句子所涉及的时间概念已经被时间状语完全说明, 只要给出相应的动词把句子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其实, 汉语和英语有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英语用动词的词形变化表现, 而汉语则用表示时间的副词或虚词等表示, 动词本身并无变化。所以, 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 要重点强化学生相关意识。在练习写作时, 要求学生在检查阶段重点检查这几方面, 以避免此类错误。

三、减少母语负迁移的措施

壮族母语学生 篇3

英文写作对于学英语的人来说是太过平凡和频繁的事了, 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 任何一种外语考试都离不开的一种题型就是写作, 但它也是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薄弱环节。同时, 在大多数人看来, 它也是付出与回报比例最悬殊的一种努力。如何写好漂亮的英文文章, 成了英语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难题。在中国, 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 汉语母语对英文学习产生着影响。二语习得研究表明, 二语学习者不管二语水平高低, 在写作过程中都有用母语思维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先用母语思维写草稿, 然后再翻译成二语文章。王文斌 (2002) 基于语料库研究的数据表明, 二语学习者常把母语的语音、语法、语义及语用知识迁移到二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在进行英语论说文图式训练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对所授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100%的学生在写作中或多或少地运用母语构思文章结构、进行观点表达等。而这种现象, 从语言学角度看, 就涉及到语言的迁移问题。迁移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后来这一术语被引用到二语习得领域。Ellis (1965) 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假设。”对比分析理论 (Contrastive Analysis) 指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第二外语学习者都会遇到母语迁移的问题。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的时候, 就会对学习语言产生有利的影响, 我们称之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例如:I can speak English. (我会说英语。) 然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 学习者若盲目地套用母语, 就会对语言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即产生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或母语干扰 (Native Language Interference) 现象。如:The price is too expensive (high) (价格太贵) 。这种语言表达错误是学习者由于受母语的影响而造成的不合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 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chinglish” (汉语式英语) 。

二、母语迁移对写作的影响

中国学生的母语迁移对写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母语迁移对语篇结构的影响。

写作最终必须围绕某一主题, 通过篇章布局、层次安排、遣词造句、脉络贯通等过程把众多句子组成篇章。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是思维和认知活动的体现。由于英汉两个不同民族的人长期受其自身文化氛围的影响, 在思维方式及考虑问题的角度上就容易产生差异。英语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 以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开始, 一层层展开主题, 而后分点论述。也就是直线型的。而中国人说话时容易绕弯子, 往往不从主题直接入手展开讨论,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常考的应用文体信件为例, 中国学生倾向于迂回的思维方式, 往往要在一封信完全看完之后才能明白作者的真实意图。试想, 若在求职信中滔滔不绝, 直到最后才提“求职”二字, 恐怕没有雇主会耐心看完。这一点与英美人的习惯大相径庭。在书信写作时, 英美人往往开门见山, 一般在问候之后直接说明意图, 而且由于书信是一种非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形式就决定了它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涵。而中国学生则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文学典故及比喻性语言, 包括许许多多由汉语译成英语的习语套话。有时往往一个简单的请求却被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辞藻, 拐弯抹角, 违背了英语的习惯。

(二) 母语迁移对句式的影响。

西方人擅长形式逻辑, 运用很多过渡手段, 多用连词、介词来表示词、词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句式丝丝入扣。英文句子的结构是一串珠链, 或者是九连环。而汉语注重隐性连贯, 句子成分之间不需要很多的连接手段, 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 然而中文的句法结构却是“大珠小珠摆玉盘”, 各个珠子可以单独放开, 要串起来可以, 不串也可以, 不串更自然。另外, 与英语中多长句、复合句不同的是汉语中多用短句、简单句。这些特点经常会造成学生写作中多粘连句、不完整句以及句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在英语写作时, 如果局限于汉语思维, 学生的习作就会出现句式单调乏味, 缺少连贯性, 一连串的简单句或雷同的复合句等问题, 这种写法与地道英语格格不入。例如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He reads slowly, his voice is loud, everyone in the hall can hear clearly.句子的三个短句用逗号断开, 带有汉语思维痕迹。如果换用英语思维, 以熟练的句式变换手法将原汉语简单句转化英语为复合句:“He reads slowly and his voice is so loud that it can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one in the hall.”

(三) 母语迁移对用词的影响。

母语迁移对写作中用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 用词搭配不当。在英语写作中, 汉语思维对英语写作的干扰主要在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在写文章时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 把写作当成是简单的1+1的算术运算。学生总是先在头脑中选取与汉语词组对应的英语搭配, 而这样往往造成英语中的用词搭配不当。例如:“I don't aware that my absent will cause you such serious inconvenient.”此句中, 学生误将形容词aware当成动词来用, 因为汉语中的“意识到”是动词, 而形容词absent和inconvenient则被当作名词来用。虽然也使用了具有正确意义的词, 但对于其词性却定位错误。这是因为汉语不注重词类划分, 而英语却词类功能明确。这种差异就会让讲母语的人本认为能够轻易区分的词类成为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绊脚石。再从单词的使用这方面看, 学生熟悉且应用的词汇数量匮乏。当想表达“重要”这个概念时, 学生往往第一个反应就是使用“important”, 而忽略了essential, significant, vital, crucial, indispensable, critical, elementary等词。由于词汇贫乏造成用词单一, 句型和结构单调, 以致不能完整地表达出写作思想。

三、避免母语迁移的策略

(一) 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篇章模式的认知意识。

教师应在英语写作的教学中介绍英汉篇章写作模式的异同。教师一是应该鼓励学生大量地阅读优秀的英语文章, 并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式思维进行比较, 使学生了解英语在语篇结构、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特点, 加深对英文思维模式的印象, 帮助学生强化英语的思维习惯和写作模式。二是设计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写作任务, 鼓励学生从模仿范文写作到独立地多题材写作, 并在写作训练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克服母语迁移心理, 使其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 加强对词汇搭配及意义的教学。

英语词汇意义错综复杂, 具体表现在多样性、层次性和可变性, 其自身的特点增强了英语词汇记忆的难度。再加上由于现在的学生在查取词意时多是取其中文解释, 而忽视甚至无视其英文解释, 这是导致其词语表达不当的一个重要误区, 因此, 学生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错误的学习方法, 从记忆单词的源头就转变思维习惯。教师也要通过讲解词汇意义及分类, 有效指导词汇教学, 提高学生应用词汇的能力。在讲解词汇搭配关系时, 要将搭配进行比较, 举例分析。

(三) 写译结合。

翻译和写作都属于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两者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 过程都非常相似。2013年12月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翻译题型进行了调整, 原来的单句翻译变成了段落翻译。在这样的背景下, 写作能力的提高与翻译能力的提高就紧密相关了。为了能做到“双赢”, 教师要针对大学生思维能力强的特点, 布置一定的汉译英练习, 从而就两种语言在选词、句法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使学生熟悉英语习惯表达法, 减少汉语思维的干扰。实践证明, 学生日积月累的翻译训练一定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直接的作用。

四、结语

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艰苦且会不断犯错的过程。写作便是这一过程中一个复杂的思维认知过程、思维创造过程和思维转换过程。毫无疑问,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思维模式影响着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 教师在平时英文写作教学中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给学生阐明英语写作活动背后学生的母语思维对语篇组织、句法以及词法的负迁移作用, 从根本上提高对英汉语篇模式差异的敏感度, 排除母语思维习惯对英文写作的干扰, 尤其要避免学生直接把汉语语篇模式移植进英文, 写出一些语言形式是英文, 而思维模式仍旧是汉语的作文。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

摘要: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思维无时无刻都在制约和塑造着语言。我国学生的英文写作由于受母语迁移的干扰, 成为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从语篇结构、句法、词语使用的角度分析了母语迁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指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必须提高学生对英汉语思维模式的差异意识, 并提出了如何缩小差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母语迁移,英语写作,句法结构,语篇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文斌.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反身代词的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罗伟.大学英语写作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潘云翠.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之于英语写作上的映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杨士焯.英汉翻译写作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

[6].朱全明.大学英语写作与翻译:生成及其转换[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7].王芳, 赵践.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作用与应对策略[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3

[8].刘红, 邓鹂鸣.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壮族母语学生 篇4

关键词:英语写作,母语正迁移,母语负迁移,中式英语

英语写作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综合性是指英语

写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 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要求作者用英语来进行思维、表达思想。作者写出来的文章是其自身生活阅历及对生活认知等多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

实践性, 就是强调动笔写。然而, 由于民族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会潜移默化的将母语嵌入其中。本文将分别介绍母语的正负迁移及作者的观点。

1. 母语的正迁移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知识方面差异很大, 但是共同之处还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共同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上等。

(1) 词汇。英汉词汇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词性与词义上。这两种语言的词汇都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等, 而且许多词汇在词性上是对应的, 这样在记词性或词搭配上便可利用汉语中词汇的知识。在词义上, 英汉语言中很多词汇也是对应的, 如:hour-小时, table-桌子, run-跑。因此, 在记英语单词时联系汉语相应的知识就会迅速而又准确的记住这些单词。在英语写作中, 这种母语的正迁移?也会给写作带来很大的益处。

(2) 句法。英汉语言在句法中也有很多共同点, 它们都有陈述句, 否定句, 疑问句感叹句之分。因此, 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些句法时, 只需要多联系汉语的句法, 并把它们对立起来, 如:

我给了他一本书 (I gave him a book)

他不是个好学生 (He isn’t a good student)

马利什么时候走的? (When did Mary go?)

多美呀! (How beautiful!)

另外, 英汉都有被动语态的形式, 如:

他被批评了 (He was scolded by his teacher) 还有, 汉语中有些复合句在结构上与英语非常相似, 如:

既然大家都到了, 我们开始开会吧 (Since everybody ishere, let’s begin our meeting)

他不聪明, 但他很用功 (He isn’t smart, but he worksvery hard)

由此可见, 母语的正迁移在英语的学习与写作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合理的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有利于更好的学习英语及提高写作水平。

2. 母语的负迁移

(1) 母语词汇层面的负迁移。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差异导致对客观世界感知的差异。语言的词汇系统所代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带有该民族特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与文化环境色彩。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汇概念。

在母语文化氛围下学习英语,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往往会用母语来弥补目标语的不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力图寻找汉英对应词汇意义。无论是误用还是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而有意识的使用母语词汇, 其结果往往造成母语词汇的负迁移, 即母语词汇的语义负迁移。

词汇的语义负迁移主要体现在逐字翻译以及假定的同义性上。所谓假定的同义性是指学习者认为英语中的某个词项与汉语对应词的释义的所指与内涵完全相同。[1]英语中有许多同义词表达的意义相同但用法却不同。

(2) 母语句法层面的负迁移。英汉两种语言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英语重形合, 以形统意, 英语句子主要靠语法手段来表明其句法之间的关系, 重视句子形式和完整。而汉语重意合以意统形, 主要利用语义来表明短语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汉语句子结构大多数是“主题突出型”。而且如果上下文语境的意义清楚的话, 汉语句子几乎任何成分都可省略了。因此, 在汉语中, 主语的位置上的不一定是主语, 而是主题。

当学习者在使用英语句法结构感到困难时, 他们就会使用母语的句法结构, 把母语的结构作为语言组织和处理的根本原则。由于汉语和英语存在很多差异, 这种做法并不总是行得通。

(3) 母语语篇层面的负迁移。语篇组织与思维模式紧密相关, 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语篇组织结构。汉语民族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结构, 受其影响, 汉语的篇章结构采用的是一种逐渐达到高潮的归纳式结构, 即语篇的推进是一个由此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 只在文章最后才画龙点睛。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这种线形的思维模式反映在段落写作中, 即是把主题句放在最前面, 直到最后是结论句, 是一种逆潮式。与汉语语篇的“因”在前, “果”在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英语语篇习惯“果”在前, “因”在后。

由于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或敏感性, 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常常会把母语的语篇组织规则迁移到英语写作中去。

综上所述, 母语的负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与进步, 在写作过程中严重限制了学习者的思维。

3. 作者观点

母语的负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但是, 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正确的利用母语而不是排斥母语, 有意识的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从而将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而母语的负迁移还是思维模式的问题。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培养不是一簇而就的, 需要一点一滴的接触、积累以及总结实践。

上一篇:英语口语教学之浅见下一篇:工业绿色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