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作用

2024-08-21

母语作用(精选12篇)

母语作用 篇1

一、引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者很难彻底地避免或摆脱第一语言, 即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语言的迁移作用, 是语言学家与心理学家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实际上, 对中国高校学生来说, 其中文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因此在学习外语时, 不可能完全不受母语的影响而进入一个纯粹的外语学习空间和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英语已成为当代中国学生应当掌握的一门语言工具和技能, 听说读写都要求达到一定水平。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因缺乏练习, 许多学生不能顺利且流畅地掌握要领, 尤其是在写作和口语方面。母语对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影响更不能忽视。 因此, 分析母语对外语学习正负两面迁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不仅能有针对性地避免母语对英语的影响, 还能利用母语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二、迁移理论

迁移一词来源于心理学, 意为“在学习过程中,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学者将两项不同的学习分别以语言一 (L1) 和语言二 (L2) 进行替代, 最终形成语言迁移和第二外语习得的心理方法。学习迁移的定义有多种, 罗德·埃利斯指出, 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将他们所掌握的有关母语的知识运用于外语学习中的一种过程[2]。奥丁的理论最简明精确, 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一种, 在其专著《语言迁移》[3]中, 他指出: 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没有完全习得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在外语习得之初, 学生对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他们对语言的语音系统、意义结构及对外语的概念逐渐形成。在学生完全内化外语, 像母语一样掌握它之前, 将形成一种新的学习者语言———中介语。迁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分为正负两种迁移。正迁移意为学习者已经掌握的一门语言对另一门学习中的语言有有利的影响和积极促进的作用, 反之, 负迁移则有阻碍与消极的作用。

三、标记差异理论

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异导致的问题成了语言迁移的研究核心。标记差异由布拉格学派学者提出, 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假说中得到阐释。在标记差异假说中, 标记差异是制约语言迁移的主要因素[4]。

找出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标记差异, 有助于学生分析比较其区别, 并及时预防未来学习中的困难部分。具体来说, 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近似特性时, 母语会促进二语的习得。相反, 当两种语言存在异处时, 母语会阻碍二语的学习。由此可见, 迁移只会发生在语言之间存在显著异同时, 当母语存在标记而二语没有时, 迁移的作用将变得甚微。

四、正迁移

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语言, 这些语言大体上都与人类的思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思考与生活方式相通, 则语言之间也存在相似之处。这些类似点为母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母语和英语有着相同的元素与规则, 例如, 它们都有元音、辅音、实词和功能词。同时两者都有相近对象和思维方式, 例如它们有相似的词来表示现有对象的概念, 或有相似的句子来表达相同意思的一个对象。

当人们开始学习一门外语时, 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母语环境中, 如果将两者的相似性应用到学习中, 就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提高领悟水平。母语在基础外语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通过人类语言的共性, 作为一个稳定的语言习惯, 母语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转移, 帮助改善学习过程。

不同的语言分为不同的语系, 在同一个语系中, 语言共性及杂交更广, 则其相互影响的部分比之不同语系的语言更多, 如同按语言结构分类的, 同属拉丁语系的法语与意大利语、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英语和德语等。相近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因素是填补不同语言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汉语和日语。

(一) 语音正迁移

因为中文也使用拉丁字母做音标, 所以中英两种语言的许多发音相同或相似。如:/m/, /k/, /l/, /d/在中英文里发音完全一样, 而/i/, /a/, /ei/, /ai/中英发音相近。当学生无法用英语准确发音,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母语作为辅助工具纠正自己的发音。不仅是普通话, 方言的发音也可以利用。以四川口音为例, 在普通话中, /an/的发音不同于英语, 许多学生发不好can, fat之类的音。然而四川口音, 尤其是在成都话中, 学生则很容易发出地道的美音, 如/bɑskIt/ (篮子) 。汉语中有许多音译的外来词, 如沙发、可口可乐、比基尼、香波、马赛克、培根、沙丁鱼等, 学生只要记住这些词语中文谐音的关系, 便很容易记住英语发音。

(二) 词汇正迁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舶来词已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通过记忆这些汉字, 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英语单词。同时, 汉字与英文交汇时, 会出现更多正迁移。汉语和英语在某些表达上有相似的修辞手法, 如拟人、比喻、悖论。如:

hang by a hair (千钧一发)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 show the cloven hoof (露出原形 )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 ;lay heads together (集思广益) ;reap what one has sown (自食其果) ;where is the will, there is the way (有志者事竟成) 。

在外语教学中, 若教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用有趣的方式比较两种语言的相似, 教学效果便能事半功倍。

五、负迁移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文化背景, 因此母语的固化思维, 如在逻辑思维和文化的理解上, 无疑将阻塞外语的习得。而认识负迁移, 则会帮助教师和学生尽量避免干扰。

(一) 语法负迁移

因为中文和英文不属同一语系, 在结构和表达方面有巨大的差别和多样性, 当这些差异以不同方式出现而表达相同意思时, 母语的负迁移便显露出来。

(1) 任何人不得入内。

W:Anybody can not come in without permission.

R:Nobody can come in without permission.

“任何……都不……”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短语 , 但在英

语中, 当复合词以anybody做主语时, 谓语就不能用否定形式。所以英语中没有So anybody ... not的表达方式。

(2) 树上有只小鸟。

W.There is a bird on the tree.

R.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

在介词in/on的使用上经常会出现错误。学生很难区分, 因为它们在中文中有相似的意义。但在英语中, 属于树木本身的介词用on, 外来事物的存在, 如鸟, 用介词in, 学习者往往将其混淆。

(3) 这台机器不能再用了, 那台也不行。。

W:This machine can not be used any longer, and that one can’t, too.

too接在肯定句之后, 意思是“也”。

R:This machine can not be used any longer, and that one can’t, either.

either接在否定句之后, 意思是两者其中之一。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 由于学生习惯用中式思维逻辑思考, 往往容易无意识地犯语法错误。由于这些复杂和混乱的语法现象, 学生必须更注意语法的学习和使用, 以及和中文语法的对比。

(二) 词汇负迁移

关于词汇的多样性, 不同的文化决定不同的表达方式。当学生使用中介语表达时, 便可能犯词汇使用的错误, 而结构和词语的意义并非都是平等的, 所以学习者会混淆概念。以下是一些常出现的错误。

1.不同的单词

Interested, interesting, 在中文里有相同的含义 , 但在英文中, 虽然都是形容词, 但形容的对象不一样。Interested形容人的感情, 对某事物感兴趣, 或表现出好奇心。例如, I am inter- ested in network monitoring products. 我对网络监控产品感兴趣。interesting形容事物有趣。如, It is an interesting concern.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look, see, read, look at在中文意思相近 , 意思是看和读 , 但在英语中, look为不及物动词, 后面不能带宾语, 常单独使用, 以引起对方注意。see为及物动词, 侧重“看”的结果。read意为阅读, look at意为用眼直视某物或用视线感知某物, 相当于及物动词, 后面可以带宾语, 侧重“看”的动作。

2.不同的成语

习语与文化背景有关, 在中国, 因为学生母语的逻辑及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有时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一个习语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 就容易误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1) water off a duck’s back不起作用。 (鸭子的皮毛就像雨衣, 水不能在上面停留太久。 )

(2) in hot water面临严重困境。 (热水在五百年前意味着陷入困境。背景故事是讲当时的人将热水泼向敌人以攻击城堡。 )

(3)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 , 徒劳无功。 (纽卡斯尔, 英国第五大城市, 盛产煤矿。 )

(4) 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 (给百合上色, 多此一举。 )

除了上面提到的方面, 其他事情也会在某些方面影响外语学习, 例如, 狗在西方文化中, 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文化里, 意味着朋友和忠实的伴侣。但在中国, 狗经常被视为坏形象的化身, 如侍从或叛徒。另一个例子是颜色。“红色在中国象征着热情和快乐的事情, 但是在西方, 它意味着愤怒。白色在中国代表不祥的东西, 但其在西方文化里意味着纯粹和洁净”[5]。

六、结语

每个学生都有适应的过程, 选择适应性强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作为辅助, 因为其背景和内容对中国学生来说很容易接受与理解。所以, 他们可以先熟悉英语的表达, 然后接触英语原创作品。“最好的策略是将负迁移转变为正迁移, 以上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本身, 还可以加深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印象”[6]。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主动学习能促进效率的提高, 所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总的来说, 利用正迁移, 避免消极影响是迁移理论的最终目的。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 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 我们不能消除母语的影响, 相反, 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蓝婷.英语在越南语教学中的正迁移探索[J].科技资讯, 2012 (4) .

[2]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2000.

[3]Odlin, 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5]刘振前.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6]盛德仁.双语教学模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母语作用 篇2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以活动课为主、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英语教学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应适度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把母语用得恰到好处。

一、利用母语,帮助理解和记忆

直接使用母语可以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学生确切理解英语词汇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英语学习初期,直接使用母语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英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阻碍英语学习,还会使学生养成一知半解的坏习惯。例如,我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名词前作修饰的形容词词序弄不清,在考试中经常出错。后来,我参看了余可佳老师关于形容词词序问题总结的一句顺口溜:“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句中“房”(room)是名词,前面的形容词都是修饰成分。“美”(beautiful)指性质,如好、坏等;“小”(small)指大小;“圆”(round)指形状;“旧”(old)指新旧;“黄”(yellow)指颜色;“法国”(French)指国籍或产地;“木”(wooden)指材料或质地;“书”(即读书的,reading)主要指用途。简单而上口的一句话便巧妙地概括了名词前多个形容词词序问题。我运用这种方法,并结合例子向学生讲解。学生以后每当在练习和考试中碰到形容词词序问题时,一般都能快而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二、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

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或词义时,适当利用母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若采用全英语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所讲授内容,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产生习得无助感。因此,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让学生以乐观、自信、健康的心态面对英语学习中的挑战。

三、利用母语,阐述发音要领

英语发音毕竟与母语有区别,学生往往把英语发音和汉语直接联系起来,把一些与汉语读音相似的单词用汉语的发音方法来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mouth中“th”发音时,舌尖要放到上下齿之间。

但学生总是读成汉语中的“s”。老师反复示范,竟有学生说老师读错了,老师的舌头怎么伸出来了?这时,老师如果用汉语详细讲解mouth中“th”与汉语中的“s”的发音区别、“th”的发音要领,学生立刻就会明白。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夸大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那样就很不利于学生学好英语,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从严控制母语

英语课上母语可以适当巧妙利用,但如果一味地图省事滥用母语,是与英语的教学原则背道而驰的。因此,对母语必须加以控制,能不用的尽量不用。如果学生是初学英语,这时的教学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我们完全可以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利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并且倾向于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这就为英语学习产生了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母语和英语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是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合理利用母语,克服母语的影响,养成用英语思维的有效方法。

3、加强母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方面之间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认识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它们各自代表了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语言是以文化为灵魂的.,文化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英语教学是在母语的环境下进行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异性,若单从语言的表层去理解,就会如雾里看花,造成各种各样的理解偏差。

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作用的探究 篇3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母语迁移 作用

1.引言

母语的相关知识技能根深蒂固地储存于学生脑海中,在学习英语时,学生难以摆脱母语知识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英语知识技能展开教学,更应该将母语与英语进行分析比较,借助中、英文的相关规则,探索出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英语知识的有效办法。

2.母语迁移在语音教学方面的作用

在英语中,句子的句义主要依靠语调的变换来辨别,因而是一种“语调语言”,如读句子“The door is green. The windows are yellow”时,“door ”,“windows”应该读成升调,“green”,“ yellow”则要读成降调。汉语中有“阴、阳、平、仄”四声,汉字的读音抑扬顿挫,汉字意义可以通过声调来区分,属于“声调语言”。对于轻、浊辅音的区分问题,英语中将二者区分得十分清楚,而汉语中没有对其进行明显区分。例如,学生往往会把单词“thin”读成“sin”,把“blow”读作“below”,这是因为汉语里没有英语中的/θ/、/bl/这一类辅音的音位[1]。另外,英语中的一些语音现象在汉语中不会出现,例如连续、省略、同化等。针对英语和汉语的这些差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找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与相似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3.母语迁移在词汇教学方面的作用

在词汇方面,英汉词汇的差别不大,都含有动词、形容词、名词、连词、介词与副词等词性。英汉词义上,二者都有大量表示同一现象或者同类现象的词语。如,“老师”、“学校”、 “父母”与“teacher”,“school”,“parents”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来对这类词汇进行教学。但许多词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brother”,“sister”,“uncle”等这类代表亲属人称的词汇,一个词语就可以囊括几个亲属关系,在对其进行教学时,容易给学生造成混淆不清的感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语境来判断词语代表的具体含义。另外,英汉词汇的最大不同表现在名词上,英语名词有可数与不可数的区分,可数名词还有单复数的分别。英语的动词存在人称与时态等变化,形容词、副词分比较级与最高级,这些在汉语中都没有。且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社会、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同一词语处于两种语言环境之下,会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职称范围。如“dog”一词,在汉语中带有贬义,而在英语中却是褒义。所以,教师教授词汇时应尽力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使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优化。

4.母语迁移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作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根据英语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来阅读英语课文,同时注重爆破、连读、弱化、同化及省略等语音现象对学生产生的负迁移影响。学生的英汉阅读能力存在很大的关系,由于受母语的深刻影响,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生会把汉语的相关阅读技能应用于英语阅读中。例如,汉语说“一个房间住四个人”,也可以说成“四个人住在一间房间”,但在英语中只能说成:“Four people live in the room.”不能说成:“A room live four people.”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母语阅读能力较低;外语知识缺乏;学习外语的策略不够正确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表现,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以提升学生阅读英语的技能水平。

5.母语迁移在写作教学方面的作用

汉语对英语写作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写作方法前,已经将母语知识牢固掌握在脑海中。母语正迁移在理解英语的写作要求、篇章结构及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母语写作的逻辑构思对整个英语写作过程都有影响。如,学生可根据母语的语法规则,掌握英语的基本句式:a.主语+谓语:“We learn.”(我们学习。)b.主语+谓语+宾语:“I like you”(我喜欢你。)[2]与此同时,为避免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出现汉语式语句,教师应该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按照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性设计句法練习,以加强学生掌握易错句型的能力。

6.结语

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产生的作用是无可避免且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对英语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情况,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努力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强化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英.浅析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3,12(4):98-99.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篇4

一.语言普遍性促进外语学习

世界上的语言共有数千种之多, 各种语言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经过仔细分析, 各种语言又有着普遍的特征。语言的普遍性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 从语音到语义再到语法, 构成了普遍语法。每个说话者都掌握一套原理和参量, 这些原理适用于所有语言, 参量则因语言而异, 但这种差异是有一定限度的。两种语言之间又有着相对的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可能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当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时, 他原有的母语知识就会提供普遍语法所包含的原理, 缩短外语学习的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母语作为一种学习者内在的知识体系, 当他和外语类似的时候, 学习者在这些方面可以学得更快。从这个角度来说, 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语言基础。因此这些绝对的和相对的语言普遍性,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语学习。以中国学生为例, 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 英语语音就比较容易掌握;掌握了汉语句法, 就能更好的理解英语句法。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外语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但它的起点是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外语的相关知识, 对现有中介语系统进行不断的调整和重组, 逐渐向外语正确形式靠拢。因而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不应该被看成干扰, 而是一种认知过程, 是一种学习策略。Corder也认为, 外语表征的起点是母语, 外语只是在母语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体系。Ellis认为中介语, 像其他语言一样, 也遵守语言普遍现象。这些研究者的观点和探讨的角度虽然有所不同, 但都承认了母语对外语学习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学生的外语语法体系大量使用了母语中属于“普遍语法”的那部分知识, 一旦两者的知识点相同和相近,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李荣宝研究发现:“低年级被试对与母语语序一致的目的语语句的认知反应比对语序不一致的语句的认知反应有显著的优势效应”, 因此外语语句与母语语句句法的一致性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有促进作用。而高年级学生没有表现出这种优势效应, 可能他们已习惯了语言间的这种差异, 并不表示这种促进作用对高年级学生无效。两种语言相同的地方多, 可以使外语学习变得容易。而母语与外语差异越大, 对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因此语言普遍性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

二.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由于绝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是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 母语已经在其思维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因此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也体现在所使用的语言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母语思维是外语学习中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尽管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但一直以来,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人们应当尽可能的抛弃母语思维, 直接使用外语进行思维活动, 以免影响外语学习效果。但母语思维真的会阻碍外语学习吗?一些实证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即外语学习者在其认知过程中必须使用甚至依赖母语思维。

第二语言水平很高的双语者, 能迅速流畅的用二语进行思维, 似乎不用借助母语思维, 但研究表明他们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母语思维。Cook对59名双语学习者做了一项语言内在功能的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受试两种语言水平都很高, 两种语言均被大量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 母语的使用是所有思维活动中最常见的。尽管双语者平时使用母语的机会很少, 但他们在潜意识下使用的通常都是母语, 说明母语在他们大脑中的地位依然是最重要的, 记忆是最深刻的。沉浸法教学被公认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母语输入和干扰, 一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崇。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法仍然无法消除学习者对母语思维的依赖。Cohen调查了利用沉浸法学习西班牙语的美国学生, 发现在做以西班牙语表述的数学题时, 学生通常用西班牙语把题目念一遍, 然后要么立即翻译成英语, 要么继续用西班牙语, 但在遇到概念问题时, 立刻转成英语。这两项研究均表明, 即使二语程度很高的双语者, 也不能不依靠母语思维。而普通学习者更无法回避母语思维的存在, 那么我们就应该正视母语思维的存在。事实上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的证明。

Cohen指出学习者在执行绝大多数元语言任务时都使用母语。他发现所有受试均表示有意识的使用母语或比目的语熟练的其他语言。他认为在学习外语词汇时, 学习者通常会借用母语或其他熟悉语言中与之有联系的词, 比仅仅用外语写下同义词和词组, 更能引起深层次的语言处理, 并且能帮助学习者更牢固的长时间记忆该词汇。

研究者首先报告了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时用母语思维的优势。之后, Lay通过研究中国中级水平的英语学习者, 找到了用母语思维的八大优势。而Friedlander也研究了中国学生的作文, 发现如果先用母语构思, 可以写出更多的细节, 也会对最终的外语表述有积极的影响。有学者对比了48名日本学生直接用英文写的作文和先用日文写然后翻译成英语的作文, 发现后者分数明显高于前者。郭纯洁和刘芳研究了10名高中生和2名大学生用英语看图作文的思维过程, 发现92%的受试通过母语进行分析、判断等认知加工;60%的表述内容由母语形成。王文宇和文秋芳研究了16名高水平学生的英文议论文写作过程, 发现在过程控制、结构构思和内容构思阶段的母语思维量分别达到80%、65%和54%。这些研究表明, 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 写作中的母语思维量有所下降, 但母语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和积极作用仍然不可低估。

由于研究手段等原因, 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写作领域, 但其他领域的研究也证实了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有学者发现母语思维可以消除情感障碍、促进语义处理、保持思维连贯、增强阅读信心。他们还发现初级和中级学习者在阅读中有50%的时间要借助母语思维, 而高级学习者中这一比例亦高达25%。

以上对母语思维的研究表明, 母语思维并非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妨碍了外语学习。相反, 母语思维在很多方面促进了外语学习。由于母语思维在大脑中事实上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学生和教师有必要正视其存在, 加以合理利用, 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正面影响。

三.母语影响的实质是学习策略

随着外语学习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再把母语影响简单的看成迁移或干扰, 而是一种学习策略。“母语干扰”产生的错误实际上并非源于负迁移, 而是由于外语知识不足, 向母语的一种临时借用。学习者从母语中借用的一些表达虽然不够地道, 但很多时候可以顺利的完成交际, 而且错误也不是很严重。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使用了母语习得的一些策略。学习者所犯的错误, 包括母语和外语, 都是检验假设, 是学习中采取的策略。近年来的其他研究也发现, 母语写作的构思过程与外语写作基本相同;母语和外语阅读采用的策略相同;母语读写能力对外语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这都为在外语教学中进行策略培训, 有意识的使用母语策略促进外语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借用母语不过是任何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都会具有的普通心理过程, 即依靠以前的知识促进新的学习。继续用“迁移”来描述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显然是以偏概全, 忽视了母语的正面影响, 理应被新的术语所取代。正确看待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系统的将母语的学习策略借用到外语学习中, 必将极大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摘要:母语一直都被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障碍之一。但近来的研究表明, 母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二语习得。本文从各方面分析了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指出母语的作用应该得到重新认识。

关键词:母语,外语学习,促进

参考文献

[1]郭纯洁, 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 (2) .

母语作文 篇5

依稀记得,儿时的你,是绕口令,是童谣,是儿歌,是舌尖上巧妙的平仄变化,是我形影相随的好伙伴,耳鬓厮磨,未曾远离。

中学时代的你,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字战役。多少次,我窝在坐位里,读金庸,阅古龙,在快意恩仇,横刀立马的江湖中酣畅淋漓;多少次,我坐在天井中,阅读《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为书中那些命途多舛的人物叹息流泪,情难自禁;多少次,我缩在被窝里,捧着一本《人间词话》或一部《闲情偶寄》《全唐五代词》,吟着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亲爱的母语,曾几何时,我畅游在你精心营造的世界里,放歌于邺下,幽居于竹林,悠然漫步直到水穷处,安然独坐且看云起时,你令我如此欢喜,以至于让我产生了我们可以一直亲密相伴的错觉。

从什么时候起,你令我如此忧愁了呢?在长辈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谆谆教诲中,多少莘莘学子义无反顾地奔向理科题海,在数字与粒子的世界中不知冬青不知雪,不知枫叶不知秋。在“国际化”、“全球一体化”“走出国门”这种种口号的感召下,多少中国人热衷于学习外语,考四级六级,托福雅思。当“你好”被“hello”所代替,当“谢谢”被“thank you”所代替,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 ,please go upstairs ”所代替,当母语中那精致的遣词、诗意的造句、余味悠长的韵律被西方语言那平淡的口语所代替……母语啊,我听到了你的哭泣!

我仿佛看见面前有一条十字路口,无数个黑发黑眼的中国人争先恐后地踏上奔向理工,通向英语日语法语的道路。唯独,在母语的道路上,行人稀少,乏人问津,有几位老先生神色悲愤,希冀能凭微薄之力可以力挽狂澜。他们的呐喊,却最终被湮没在纷扰的人潮中……

浅谈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母语;英语教学;关系;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97-02

语言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语言习惯,掌握他国语言,是传递文明、了解其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我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历史,汉语中包含的艺术内涵也是博大精深。近些年,英语学习的不断增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如何在英语的学习中利用好母语的促进作用,是教师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基础教学工作,在小学、初中时期就开设了英语课程,并且在高中时代得到了强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学生仍然对英语知识一知半解。大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做试卷应付考试的低级阶段,而口语、听力、写作等方面仍然裹足不前。再加上我国区域辽阔,各地经济实力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中东部经济实力发达,各家庭学校都重视英语教学工作。而偏西部的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社会虽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的情况却限制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及发展。这些原因最终导致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难题。

2.教学理念陈旧落后,教学方法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方法与三十多年前的改革之初相比有巨大进步,但仍然不能跟上现代化教学理念发展。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保留着20世纪传统教学的理念和思路,课堂上英语老师仍然是主导课堂氛围、方向的指挥者。很多课堂没有采用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仍然采用板书式教学方法。记单词、背课文、写对话仍然是很多大学英语老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模式陈旧落后,缺乏主动性、活跃性,在课堂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严重束缚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能机械式地学习英语,以应对老师、学校的考核工作。加之学习英语本身就非常枯燥无味,如果不能在课堂上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

3.教师队伍组成复杂,教学技能参差不齐

我国的高考教育制度恢复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时代的高校毕业生组成了我国现代英语教学工作的主力军。这一时期培养的教师,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年龄的跨越尺度也比较大,而这三十年却是教学方法、理念日新月异、不断改革的新时代,陈旧的教育制度培养出的教师与所处的教育时代变革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很多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因为自身文化素质、思想的落伍而不能及时更新换代,造成了自身在教学工作当中举步维艰,不能与大学生打成一片,也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二、母语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的理论和研究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研究探讨的课题。对此,各种理论提出不同的假设与看法,却有一些基本共识:母语对二语习得肯定有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被称作“语言迁移”。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类总是试图利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认识新事物,这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最基本的策略之一。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利用现有的语言方面的经验—母语。当二者存在差异时,母语就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这就是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产生的负向迁移;但当二者存在相同之处时,母语对外语学习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这就是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的正向迁移。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流行的对比分析是母语与外语教学方面较早的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外语学习的主要障碍是本族语的干扰。因此,通过对比两种语言,语言学家就能够预测学习者的困难。

三、母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一部分教师和学者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母语的出现,因为二者的语法、构词和使用习惯完全不同,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影响。但是近些年的研究所成果表明,人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以原有知识作为参照物,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使用母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结合,才能对新知识有着更深的理解。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能力,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掉汉语的作用。现在的学生经过二到三年的英语学习,就能学到母语十几年的内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英语的学习中利用了自己已经掌握的母语知识和思维能力,可以更快、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英语中的新知识。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确定了母语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四、母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

母语对英语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母语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语言认识能力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学习都起到了几级的作用。英语的发音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汉语虽然与英语的发音规律不同,但是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汉语与英语的发音都是由音节组成的,组成规律与汉语中的拼音相似。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已掌握的拼音知识,进行辅助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头脑中已经拥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利用汉语讲解一些抽象的单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和使用语境,若是一味地强调英文解释,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起到的效果也十分有限。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汉语的比较,使学生更加了解英语知识。

2.母语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法

虽然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也不乏相通之处,比如在复合句的构成上,其结构类似。熟练掌握汉语语法知识,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一些英语句子在其内容上与我国的汉语文学相近,一些短语或是句子的意义也于汉语相似。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Oncebiten,twiceshy,如果没有相应的汉语思维做铺垫,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清楚句子的含义。正是由于汉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正迁移,才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

3.母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在文章造句方面的造诣也是流传已久,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汉语文章写作知识应用到英语写作中,其效果必然是十分惊人的。对于一些母语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前,可以先用母语对文章进行构思,开阔自己的思路,深化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和掌握的词汇、语法情况,结合英语的语言特点,将汉语翻译成与之对应的英语文章。在英语的写作过程中,利用母语可以加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在文章结构的整体构建方面更是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将母语融入到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写作要求,深化文章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好母语在英文写作中的促进作用。

4.母语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由于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免会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句子、一些现象出现疑问,从而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通过母语的讲解,可以深层次的理解英语文化,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疑问。目前,许多人都在过一些“洋节”,母亲节、情人节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甚至还引发了一些争论。其实,这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一些共鸣,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孝道,百善孝为先,和母亲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情人节也是情侣之间表达感情的机会,对我国的含蓄文化是一个积极补充。母语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母语,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与英语进行比较学习

曾有专家说过,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是外语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要加强母语与英语的比较,提高教学效果。英语中一些单词,与汉语存在不同,例如一些表示颜色的单词,还可以表示心情,在一些单词的翻译上也有一些不同。在学习这些单词的过程中,需要警醒两种语言的比较,注意之间的不同,并对英语中的这些差异进行区分,在以后遇到的时候就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英汉的文化教学,进行对比教学,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2.产生文化渗透作用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入母语的文化元素,将这种文化渗透到整个英语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同时,学会与自己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一些异同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学习一定的母语文化知识,掌握母语文化的规律,并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例如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在西方国家中找不到参考,许多学生学了多年英语还不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如何用英语表达,更不用说向外国人介绍。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母语文化,让学生把母语文化与英语学习进行更好地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路景菊.疯狂英语教师版[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外语学刊,2009,(2).

[4]张昭苑,罗宏.述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3).

[5]陈玉清.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母语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作用 篇7

一、迁移理论及迁移产生条件

1.迁移。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即新知识的习得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前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影响到后一项学习任务的进行。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 (transfer) 的外在表现。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 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 称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或有益迁移;反之, 母语对英语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 称为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或有害迁移。英语学习中, 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能够概括化、系统化, 形成一种稳定而整合的心理语言结构, 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同时, 通过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 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 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2.迁移产生条件。

正迁移发生的条件是两种语言存在相同或类似部分, 即已学东西和将学东西之间的相同因素。我们应当看到, 英语阅读理解与汉语阅读理解所要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一致, 都包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文章整体框架、知识结构的把握;注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强调根据不同文体, 灵活运用阅读方法等。基于这些共同点的存在, 在英语阅读和汉语阅读中将存在着大量的正迁移现象。与此迥然不同的是负迁移的产生条件, 即两种语言差异的存在, 并且最容易产生负迁移的情况是存在差异, 可是差异很小, 不易被察觉或关注。在英语写作训练中, 就存在着大量负迁移产生的条件, 在学习过程中, 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母语的负迁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的母语汉语和英语从属于不同的语系, 在承认其共同点确实存在的基础之上, 人们更应该看到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在承认其共同点的前提下, 注意到其内在的根本区别, 并运用掌握的相关汉语知识, 去掌控其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为形成正确的英语写作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词汇方面的干扰:

词汇是句子中一个有意义的基本单位, 是语句的最小单位, 也是可以在说话时充当完整语句的最小语言单位, 因此,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以及写作训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词汇的选择:

词汇选择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语义的迁移, 而语义的迁移主要体现在逐字翻译以及假定的同义性上。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存在很多释义完全相同的单词, 但是他们的内涵却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 也可能是天壤之别。例如:在一篇介绍信息时代到来的文章里, 作者要表达“个人电脑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这一含义, 可能会出现如下两个不同的句子:

Personal compute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dividual compute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根据朗文英汉双解字典的解释, individual 指的是 separate or particular;existing as an individual; suitable for each person or thing, but not necessarily for any others. 也就是说, 它强调个体独立存在性;而personal 却是强调其私人所有性, 非公有性。个人电脑强调的就是每个家庭私人所有的计算机, 因此句1是恰当的。可以将这两个词应用在如下的句子中, 但要注意二者的差异。

Personal computer has become a necessity almost in every family. In my family, we have altogether three personal computers, but individual computer is being us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还有的单词指称意义非常相似, 但是蕴涵意义和感情色彩有一定差别。如在句子“农民有了大丰收”中有的学生把农民写为peasant。“农民”在汉语中是一个中性词, 而peasant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喻指举止粗鲁或无教养的人, 恰当的应是farmer。因此在初级英语介绍职业一节, 就存在这样一个例句:My father is a farmer.而不能说成My father is a peasant。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 被误用的单词词性是一样的。在写作过程中, 还可能存在另外一种同义不同性的词。例如, 我们反对专制。这里的“反对”是动词。有的学生有可能误写为:We against autarchy. 这里的against虽然是反对之义, 但是其作为介词是不能够充当谓语的。正确的句子应为 We fight against autarchy.

(2) 词汇的搭配:

词汇方面的干扰还可能存在于词汇搭配方面。搭配指的是与某个词经常共同出现的词项。汉语是比较灵活的语言, 同一个词汇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与不同的词汇组成正确的搭配。但是在英语中, 某些词的搭配确是固定搭配, 稍有不慎便会犯错。如:At college, we should (learn) as much knowledge as possible so that we can be well prepared for our future career. (把learn 改为acquire) 。因为在英语中, 这个词汇的用法是约定俗成的, knowledge 不能与learn 搭配, 可与acquire, absorb, accumulate, advance, broaden, obtain等词搭配使用。

2.句法方面的干扰

(1) 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 它主要利用语义来表明短语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 主要依靠语法手段 (即形式上的手段) 来表明其句子之间的关系, 有时态、语态、人称、数等多种形态变化。例如在“我喜欢读书”和“妈妈很爱我”两个句子中, “我”没有形态方面的改变, 而在英语中, 两个不同的词 (I 和me) 必须被分别用在两个句子中来表达“我”这一含义。在汉语中, 人们经常会说“你吃了吗?”并不用提及具体吃了什么东西, 但是在与之对应的英语句子中, 我们必须说“Have you eaten anything?”这里的宾语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这就是重形合的语言所要求的, 而在意合的汉语中却是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2) 一致性也是汉语对英语负面干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汉语句子“我喜欢唱歌”和“她喜欢唱歌”中, 唯一的区别就是人称的替换。把这一规则照搬到英语中, 人们既可以说“I like singing”也可以直接说“She like singing”。按照对等的原则, 这两个句子是没有任何错误的, 但是事实上, 这里存在着主谓一致的错误, 在英语中, 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 谓语动词也必须是单数形式, 即以-s或-es结尾。英语的一致性除了主谓一致以外, 还表现在从句中名词、代词与先行词的一致上。

(3) 词序方面的干扰。英语有固定的基本句型, 绝大多数句子都可以归类在主谓、主谓宾、主系表范围内。但是与之相反, 汉语句子比较灵活, 只要是句意清晰、表达明确就都是正确的句子。“你花浇的水够不够?”这句话在汉语中是完全讲得通的, 并且句意明确, 不存在歧义, 但是如果一个初学英语者将这句话完全照搬到英语中, 就会造出这样一个英国人很迷惑的句子“you flower water enough or not?”。也就是说, 来自于本族语的迁移使得学习者生成了母语中会出现但不会在目标语中出现的句子。语序方面的干扰还主要表现在疑问句和状语的位置方面, 这里不作过多的描述。

(4) 句法方面的干扰还表现在生成不足和过度迁移方面。汉语文章多是由简单句构成, 不用或基本不用复杂句, 因此初学英语者为了避免出现使用上的错误, 也大都避免使用从句等复杂句, 这样的文章没有大的语法错误, 却也很难成为地道的英文文章, 因为这有悖于英文文章的写作规则。再来看一个句子, “出门前, 妈妈为女儿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穿上鞋。”这里作者分别使用了三个动词, 但是在英语文章中, 如果要表达同样的含义, 作者只需使用一个动词“wear”即可, 否则会有啰嗦絮叨之嫌。 句法方面的干扰还存在于其他的一些方面,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语篇方面的干扰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在文章结构布局方面, 两种语言也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民族重阳刚, 性格直率, 说话当面直述, 不拐弯抹角。而汉民族文化, 由于受儒、道、佛教的影响, 偏重含蓄。这种民族文化的对比明显地反映在两种语言的风格上。西方人的这种特有思维模式反映在写作上就是英语语篇中一段只有一个主题, 段中各扩展句紧紧围绕被明确表述的主题, 层层展开论述或支持主题句。而在汉语中, 中国学生习惯采用“螺旋型”段落发展结构, 即不直接切入主题, 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 最后进入主题。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 同时也是一项最难掌握的技能。就外语学习 (包括二语) 来说, 由于学习者已经养成了母语的语言行为习惯,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就会不可避免的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 也就是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约束。

关键词:二语,迁移,行为主义心理学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M].余南星, 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赵璞, 金宝.英语语言学导读与应试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5]张朵.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探讨[J].内部科技, 2008 (4) .

[6]丁岩.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同文体的阅读指南[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0 (7) .

母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8

母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英语的学习和母语的习得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是英语学习者是在牢固掌握母语之后再学习英语的,这一客观现实使得母语必然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英语学习者。大学英语教学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母语究竟应该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二、母语作用的理论研究

1. 母语消极作用的理论研究———母语回避论

母语回避论(the theory of mother tongue avoidance)是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提出来的。19世纪,语意学建立,并得到发展,为“母语回避论”提供了语义教学的科学基础。“母语回避论”,其重要的心理学假设之一是:“在语言心理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母语回避论”者在教学上不主张理性分析和规则性指导,而推崇外语直接认知、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支持“母语回避论”的教学法主要有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首先是从本世纪初发起的直接教学法(Direc Method)、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及第二语言习得。所谓直接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采用目的语,而不用翻译成母语或使用母语解释,通过观察或是直接的行动就能获得的语言。直接法遵循目的语的意义和形式的心理直接联系原则。直接教学法强调通过英语学习英语,即教师在课堂上完全用英语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来实施英语教学,不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直接教学法需要教师语言非常流利,同时对教学技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忽视教材的辅助作用,因此,直接法的发展也就客观地受到了制约,但它的影响还是颇为广泛。交际教学法提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指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仅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还必须懂得在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怎样恰当地使用语言。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强调语言的不同功能、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强调第二语言习得的观点。习得是学习者参与社交活动的结果,是在交流信息中无意识吸收语言,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语言,但不一定懂得其中的语法规则。上述理论都在强调目的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母语的作用似乎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2. 母语积极作用的理论研究

在我国,英语学习者大都是在已经相当熟练地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之上才学习英语的,在他们初学英语时总是要通过母语来思维并理解外语,即总要以母语为媒介,才能使外语与思维联系起来。因此,母语事实上是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的媒介。英语学习者在初学时往往要先用母语进行思维,然后通过心译转化为英语并表达出来。有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只有外语的词和词组与概念之间较早建立直接的联系,最后才可能达到完全用外语思维的水平。翻译教学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就是用母语来教英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以母语为教学中介,详细讲解复杂的语法规则和大量孤立的、脱离语境的词汇;分析并运用母语翻译课文;教材结构以课文为主线,随堂练习的形式主要是英语和母语互译。翻译教学法在我国各大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母语,翻译法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英语词句造成一知半解的情况。而且,翻译法不需要教师准备教具设备,为教师提供了很多方便。教师在教授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creation, brave, relation, wisdom这些词时,可以直接用母语告知学生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创造”、“勇敢”、“关系”、“智慧”,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意义,只要重点学习这些词的搭配及其用法就可以了。

除翻译教学法之外,很多外语教学专家和学者在谈到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又强调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比教学法(Contrastive Method)随之也就产生了。已牢固掌握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例如英语写作中双语思维的这一特殊现象。有研究发现初级阶段的英语写作不是一个纯粹的英语写作过程,英语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依赖母语思维。初学者往往用母语组织进入脑海里的每个思想,并进行中英文对比,然后再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语。而在高年级学生中就少有通过比较翻译来写作文的现象,但是他们还是会依赖母语构思内容和结构、管理写作过程。其实在学生的外语还没建立完整的系统之前,他们不能透彻理解所学内容时,借助母语在某些场合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教师强迫学生排除这种思维过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次大战后,由于皮亚杰学派的影响和乔姆斯基理论的冲击,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英语教学法从翻译教学法中演变出认知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而认知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e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认知法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现有的母语出发,传授目的语,允许利用母语,但主张母语的利用随着教学的发展逐渐减少。根据认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以学生的兴趣入手,以探索为目的,以主题为中心,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老师在解释语法项目(如非谓语动词)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化抽象为形象,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母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母语回避论的支持者们,还是持用母语进行教学的支持者们,都只是看到了母语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事物皆有两面性,所以我们应该用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母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母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很多大学生掌握得都不是很好,只有少数大学生掌握比较良好,可以接受课堂上教师的以英语为主的教学。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又非学生的专业课,所以学生每个个体对于英语的掌握、运用、理解等都不同。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母语来开展教学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使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另一方面可以为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扫除障碍,避免因为全英课堂带来的一知半解或不懂使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遭受挫折而最终失去兴趣。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更要合理地利用母语,以免学生对英语完全失去信心。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在潜意识中利用母语来解释和诠释目的语。尤其是在介绍到一些英美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应该适当地运用母语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地从汉语思维转向英语思维。

同时,母语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又有消极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多地依赖母语,学生用英语进行的语言思维就很难形成习惯,反而在语音、语法、句式结构及文化等方面更加依赖母语,最终无法摆脱母语的语言习惯,很难学到地道的英语。如翻译教学法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译入语的重要性,学生以母语为考虑中心,结果往往会导致很多错误。母语的习惯给学生带来了干扰。这种干扰有语音语调方面的,有语法结构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

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使用母语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际。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到一个平衡点,掌握母语使用的一个度,要依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习经验、学习的短期目标或长期目标、教学环境等合理实施教学,尽量排除母语对英语教学的干扰,充分发挥母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完全避免母语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母语的双重作用。不但要发挥母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使用母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母语的作用,灵活运用,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在母语对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上谈论了母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重作用, 提出了母语对英语教学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母语的作用, 既不能过分夸大, 也不忽视。

关键词:母语,大学英语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华慧.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2]王小锦.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华北炭疽学院学报, 2005.

[3]张耀成.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不良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4, (6) .

[4]熊伟.试析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 2004.

[5]张昭苑, 罗宏.述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广东经济管理学报, 2004.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刍议 篇9

关键词:母语,外语教学,作用,教学法

一、引言

外语学习者在初学外语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比较母语和外语的异同点。在中国, 学生的母语为汉语, 中国的英语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总会不自觉地使用汉语而非英语完成课堂任务。毋庸置疑, 如果学生对自身英语能力不够自信, 他们在表达重要的思想时, 往往会采用他们最熟悉的语言———汉语来表达。因此,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一直是外语教学各流派争论的焦点。如果学生在外语课上一直使用母语该怎么办?如果允许学生在外语课堂使用母语, 如何使用才能使其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学习外语?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二、母语与外语之争

母语与外语之争由来已久, 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之前, 已经有母语学习的经验。人类的学习总是建立在以往成功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其次, 母语对外语学习存在正迁移与负迁移。最后,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语言, 母语对外语初学者的帮助极大 (Corder:1983) 。由于母语可能造成外语学习的负迁移, 外语究竟是靠习得而来或是靠学习而来这一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明确, 如何处理好两个语言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外语研究者。

随着19世纪末期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发展, 外语教学中自然法的出现, 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的问题就饱受理论界的争议, 一些激进的学者还提出禁止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 甚至对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挑战。所谓自然法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但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对课堂教学的规模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与此同时, 对于初级阶段学生来说, 如何在没有翻译辅助手段的条件下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且避免误解也是一大难题。1898年的时候, 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外语教育专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 专门论述了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范围。他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 仅有以下四种情况可以使用母语:阐述发音部位, 解释抽象词, 区分不同的语言点, 检查学生对外语的理解程度。

从那以后, 一些自然法的拥护者发生了动摇, 在外语教学中逐渐使用母语, 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H.Pamler和O.Jsperson。但是, 真正在外语教学中完全抛弃母语的自然法专家则是M.Berliz及他的追随者。他的语言学校遍布世界各地, 其在外语教学中完全抛弃母语的做法在过去几百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另一提倡使用母语的教学方法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由前苏联提出来的自觉对比法。该教学法认为外语教育在不使用母语的情况下, 无法促使学生有意识的自觉学习, 而只有双语教学, 以母语为基础, 比较母语与外语的异同,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有意识的学习。

与此相反, 直接法、功能—意念法、交际法等其他教学方法坚持认为应该限制母语的使用, 甚至应该最大程度地抛弃母语。从“限制使用母语”到“合理使用母语”, 后者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母语的负迁移, 激发母语的正迁移。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母语的负迁移仅仅只是一方面而已, 对外语的过度推断 (言语内负迁移) 才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错误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 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首先, 第二语言学习究竟谓为何物?这样的学习到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还是像母语学习一样, 学习者靠自身掌握语言形式并用于交际的潜意识的习得过程?其次, 所谓的“用英语思考”的含义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 中国老师与别的国家的老师一样, 都面临着解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外语而限制母语使用的问题。

三、关于母语作用的各种教学法主要观点

(一) 反对母语使用的教学法

1.直接法。直接法最早与20世纪初出现, 对中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如今的流行度已大不如前。直接法认为应该用外语教外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母语翻译帮助或者使用母语的情况下, 直接自发地理解外语材料。在直接法的理论体系中, 每个人都有自发无意识地学习语言的天赋, Palmer在《语言的科学研究与教学》一书中称之为自主能力。

Eckersley在《英语基础》一书中也提到了直接法的教学原则, 指出词汇及其表意的直接关系。他所用到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或直接指明, 对所教词汇下定义, 通过近义词、反义词或上下文对所教词汇进行解释。在他看来, 老师应该要求学生通过运用和练习在词汇和词汇的表意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当学生能用英语思考时, 可以使用翻译对材料进行解释。

2.交际法。交际法认为学习外语并非掌握其形式和结构, 而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个观点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又互不兼容的理论, 一个是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 另一个是Hyme的交际能力。交际法最新的观点是“通过语言做事” (Brumfit & Johnson:2000) 。然而, 交际法的核心却包含了两种极端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外语能力的习得是一系列交际活动的产物, 而不是交际活动的目的。这种观点认为使用语言的目的是学习语言, 学生掌握外语知识是交际活动的结果, 学生必须通过自身能力学习新的语言, 并形成自身的交际能力。因此, 语言学习并非是激发某些已有的知识, 或是获得某些死板的新知识, 而是一个用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 需要经历一个个复杂的阶段。另一看法认为语言学习是为交流服务的, 因此语言知识是有用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 而且要学会如何使用语言。

3.其他教学方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 一些语言学家就认为学习而来的语言与习得而来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而且学生有意识学到的语言是不能够产生自发性的语言。如果学生想要习得语言, 就必须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符号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在以上理论的影响下, 一些外语教师逐渐忽视了母语的作用, 在课堂上不用母语, 认为母语对外语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

4.中国外语教学方法。中国外语教学方法受到上述教学理论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的外语教师在60年代采用了直接法, 在80年代采用了交际法, 给中国的外语教学带来了一些正面的影响:直接法让学生意识到了口语的重要性, 交际法则让教师们意识到应该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交际能力。

中国的外语教学近年来发展迅猛, 很多外籍英语教师来到中国大学和中学成为外教。然而, 他们当中只有一部分人是经过认证的, 其他人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外语教学培训, 让这些人成为教师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的母语是英语, 对汉语知之甚少是这些人的共同点。起初, 学生对所谓的“全英课堂”非常感兴趣, 能够主动学习并得到很多口语训练。这么看来,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似乎应该忘记母语, 然而效果却适得其反。越来越多的学生抱怨外教们讲授的是学生们早已熟知的语言知识, 对其不懂的却极少涉及, 以至于到后来, 甚至有学生拒绝上课, 这与其最开始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差异、教师、学生自身等。这给教育提出了一个警告:外语教师不懂学生母语, 其教学必将是失败的教学 (高远:2001;肖辉:2004;张蔷:2000) 。

(二) 支持母语使用的教学法

1.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是思想的反应, 思想由语言传达, 二者紧密相关。因此, 思想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和思想与外语之间的关系也有其共同之处。换句话说, 就像母语在实现其功能一样, 作为第二套语言信号系统的外语与说话者的思想是直接相关的 (Harmer:2001) 。

但是, 这两种关系也存在微妙之处, 主要是学习者在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母语习得者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 年纪尚小, 语言器官和思维模式尚未定型, 这种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习得行为, 在这过程中, 思考能力也随之发展。而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习者年纪稍大, 语言器官和思维模式基本定型, 甚至已经在思维和母语之间建立起一整套直接完整的联系, 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外语与思维之间的潜在关系就决定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脱离母语而存在, 这正是直接法和交际法所忽视的, 也是后来给这两种教学方法带来巨大困难的关键所在 (Scrivener:2002) 。

2.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这种分析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是比较母语与外语的异同, 侧重于学生读写技能的培养, 对教师和教学设施的要求不高, 并能适应多样复杂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方法适应性强, 至今仍然风靡全球 (Harmer:2001) 。然而, 与语法—翻译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过分强调语法, 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帮助甚微, 并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在中国, 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重要高效的外语教学方法。首先, 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帮助学生了解词义和句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最初的阶段, 让学生规避由于猜词或者推断词义句义, 从而对外语词汇理解不充分或者不恰当所带来的坏习惯 (陈坚林:2000;王立非:2000) 。准确理解外语词汇对外语学习者来说相当重要, 只有准确理解外语, 学生才会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更积极地投入课堂活动。其次, 初级的翻译教学不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 比较容易开展。比如, 当教师在解释“revolution”、“brave”、“conscious”等单词的时候,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对应的中文且无需做过多的解释, 只需告诉学生相关的搭配及用法即可 (张正东, 黄泰铨:1999) 。但是, 如果教师过度使用翻译法, 一旦教师采用别的教学方法, 学生便会产生疑虑, 并可能导致学生简单生硬地比较母语与外语, 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语义上和语用上对等性 (Johnson:2002) 。因此, 翻译教学法认为翻译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方法, 这也把语法—翻译法推到了直接法、交际法和功能法的对立面 (肖辉:2004) 。

3.自觉比较法。与语法—翻译法一样, 自觉比较法认为要让学生在学习外语时, 在语言方面表现出白纸一张的状态是绝对不可能的 (Mc Donough:2000) 。学生总会不自觉地比较母语与外语, 外语教师能做的, 不是去违背这一规律, 而是去遵从它。例如, 英语中塞音和塞擦音体现在清音和浊音上是有严格区别的, 但汉语中塞音和塞擦音都是清音, 只是在送气和不送气方面有所区别。它们的音位不同, 意义也不一样。如果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些异同点, 学生在比较其母语的基础上, 也能将外语学得更好。

4.人本主义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也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其核心是尊重学生价值观, 加强其对自身和他人的理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Chellapan:1982) 。学者们认为母语是外语学习的必要辅助工具, 例如, 教师在讲授英语的某一语法点, 而汉语中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法点时 (如时态) , 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来说, 汉语解释是极为重要的。

四、结束语

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一、学习英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英语教师, 甚至许多专家都认为, 听、说、读、写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现代中国进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很明显, 顺利实现学习的目的语 (如英语) 和母语 (在我国为汉语) 之间的转换, 进而完成信息交流这一任务是学习任何一种外语的目的;培养和训练学生, 使他们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的转换, 是现代英语教学的目的。假如不能实行这种转换, 学外语是无用的。既然普通学校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训练我们的学生在西方社会生存的能力, 既然外语教学的社会功能涉及或者说离不开两种语言转换, 那么,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一些先进的、国际流行的教学法未必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当前中国英语教学界特别看好“交际法”、“直接法”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法, 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儿童习得母语的理论基础上的。在使用这些方法时, 母语是被禁止介入的。虽然以上这些方法有其优点和长处, 但是中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趋于成熟, 且他们已经形成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此, 要求这种年龄段的学生用那种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来学习是极端不正常的;而置已形成的能力不用, 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Lado认为, 在外语学习中, 学习者应该广泛地信赖已经掌握的母语, 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去。另一位专家C·E·Echersley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他说:“你应当永远记住, 几乎可以完全肯定的是:在学生头脑中, 不出声的翻译自始至终都在进行。至此,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将母语逐出英语课堂不仅是巨大浪费, 而且是极端不正确。”

三、在外语教学课堂内, 恰当利用母语, 能使外语的教与学更有成效

1.母语可以利用学生的理解力, 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尤其是在学习初期, 母语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 避免对外语词句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 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

2.由于学生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 只要有机会, 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英语和汉语进行对比。Atkinson认为, 我们的外语教学应顺应这一规律, 而不应阻止或否定。找出母语中与所学外语词汇和表达对应的东西, 不仅使学生能理解这些词, 也能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使用这些词。汉语中的“红糖”所对应的英语是brown sugar, “黄糖”对应的是light brown sug-ar, “红茶”是black tea, “黄色电影”是blue film, a black horse对应的是“害群之马”a white lie对应的是“善意的谎言”等, 对于这一类思维差异的局限进行意义的对等翻译。

3.在外语教学中, 特别是初级阶段, 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学习英语语法等较难内容时, 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以定语从句为例, 为使学生掌握that和which的用法区别, 我编成了一个顺口溜:that , which可互换, 下列情况勿照搬;that情况比较多, 不妨对你说一说;不定代词这路货, 全用that准没错;先行词前被限制, 千万不要用which;先行若有人和物, 关代that别怀疑;要用which别着急, 介词提前逗隔离。

母语作用 篇11

任何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都会受到已经具有的知识或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心理学中的迁移。显然,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不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并千方百计防止负迁移的出现,必然会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标是英语中的“拼音”,那么,我们应怎样利用汉语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来进行音标的渗透教学呢?

一、从单韵母到单元音的正迁移

在这里我想分析分析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的联系。汉语拼音中五个单韵母:ɑ o e i u,可跟英语音标单元音十二个中的七个联系比较着学,如:/a:/与拼音ɑ,/ :/与拼音o;/u://u/与拼音u;/i://i/与拼音i。学习单元音时要跟学生说清楚单元音后面有两点的是长元音,音要发长些,如:/i:/ /u:/等。这些与拼音相同的音标不学就会,而十二个单元音中只有五个与拼音不同。这五个中有三个与拼音有某些联系。如:/e/它与拼音e形似而音不同,这要做区别。可以列表如下:

长元音 a: : : i: u:

短元音 e i u

这样汉语中的五个单韵母与英语中的12个单元音就联系起来了。只不过汉语韵母a相对应的a: / e / / 发音的长短,嘴巴开口大小不同而已。汉语韵母o相对应的: :/ , 汉语韵母e相对应的 :/ ,汉语韵母i相对应的i:/i, 汉语韵母u相对应的u:/u,在发音上有细微的差别,老师在上课时叫学生反复训练加以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二、从复韵母到双元音的正迁移

而对于双元音ɑi、ei、au、 u等则可以与汉语拼音中的ɑi、ei、ɑo、ou等的读音联系起来,再给予详细讲解与反复训练。

英语中双元音有12个,对于双元音的编排可以列表如下:

ai ei i

i ε u

au u

这样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3组,含/i/音组,含/ /音组,含/ u /音组。有规律的分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同时又把汉语拼音中的ɑi与音标中的/ai/,ei与音标中的/ei /,ɑo与音标中的/au/,ou与音标中的/ u /联系起来,比较它们之间音与型的区别。

三、从声母到辅音的正迁移

拼音的声母和音标的辅音发音有很多是接近甚至一样的,比如声母中的b、p、m、f、d、t、n、l、g、k、h、s、r、w等,如果把后面的那个韵母去掉,读音就和辅音中的[b]、[p]、[m]、[f]、[d]、[t]、[n]、[l]、[g]、[k]、[h]、[s]、[r]、[w]等,都属于相似的音素及发音。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尤其是这些辅音在元音之前和元音之后发音的细微区别,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学生看到这样的音标自然地就想到了汉语拼音的发音,既找到了区别又掌握了正确的读音。

四、从重轻读到声调的正迁移

汉语中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英语中有重轻读。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英语的重读更类似于汉语中的去声,而轻读则更类似于汉语中上声的弱化。在教学元音时就注重对学生进行这种重轻读的训练,巧妙地利用这种迁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一、现阶段我国英语课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

在中国,我们的第一语言就是汉语,我们生活在一个汉语的环境下,英语等其他小语种都被视为第二语言。而英语却并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这就不像是欧洲的一些国家或新加坡等在日常交流中很大一部分使用的都是英语,这样的环境就非常适合学习英语。在我国,讲授英语的老师的第一语言也是汉语,并非英语,只不过他们学习的时间比学生长,了解的比学生多一些而已。

(二)我们国家学生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学生生源不同,学习的程度也不同,有的地方对英语就重视,有的地方英语的地位相对来说就比较低一点,就拿甘肃省和陕西省来说,甘肃省高考英语150分满分,而且听力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是陕西省高考却没有听力这一项,可见这两地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也就会相差很多。现在我们国家虽然重视英语教学,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停留在应付考试的阶段,他们认为只要考试能考好就行了,不需要别的,从而口语、听力及写作方面就会差很多。

有些中学学生擅长学习语言类的学科,有些却擅长理科,学生会有严重的偏科现象,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在高中时偏科很严重,英语从来都是看运气,运气好了能考个六七十分,但是理科成绩就非常好了。而有的学生就擅长学习语言,英语、语文可以轻松考一百二十分,但是他们的理综、数学等就会很弱势。这样的现象很难避免,同时也很难去改变。

二、在英语课堂中如何使用母语来促进英语教学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体制还不是特别完善,我们国家虽然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避免应试教育,可是应试教育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影响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存在,让老师们适应了题海战术,研究考试中的套路,学生就按照这些套路去学习,这样学生的英语成绩可以很快地得到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英语时,便会显得捉襟见肘。因为大量题海战术的使用,让学生在很多情况下舍弃了口语、写作这些方面,所以合理运用母语来促进英语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一)运用母语可以轻松地教授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老师一味地给学生创造一种纯英语的氛围,那么会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毕竟如果什么都听不懂,谁还愿意去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就说明直接给予吃的不如教会获取的方法,这就好比学习,在中学课堂上老师可用母语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话,学生知道该学什么,该如何去学习,这样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通过母语,可以轻松地掌握学习方法,如对否定疑问句的回答就可以看出英语和母语的思维习惯是不同的。例如:

—Isn’t the girl very clever?(这个女孩不聪明吗?)

—yes,she is.(不,她是聪明的。)

—no,she isn’t.(是的,她是不聪明的。)

(二)使用母语可以更容易地管理课堂

在中学英语课堂上,老师们没有办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课和思考,难免会有一些学生分心去干其他事情而打扰到别的学生的学习,这样老师就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将这些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在提醒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及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时,老师可以运用母语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既容易让学生理解,又可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的意思,从而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另外,学生一直学习英语,难免会有听觉疲劳,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时老师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母语讲一两个笑话,缓解一下课堂紧张的气氛和学生精神高度集中的压力,这样一张一弛,更容易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因为课堂的有趣,学生也愿意学习这门课,从而可以更好地学习。

(三)在课堂中运用母语,让学生体验到语言之间的互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语言之间都是互通的,虽然我们母语和英语的顺序可能不同,但是我们通过母语来了解英语的内涵,了解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老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小视频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上一篇:CAD/CAM软件下一篇:用爱浇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