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母语英语教学

2024-10-10

非母语英语教学(共8篇)

非母语英语教学 篇1

摘要:社会学和人类学为系统地学习语言学习所必需的语境——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工具。语言的社会学也为在社会中看待语言及语言教学提供了方法, 这也使二语教学成为建立跨语言与跨民族联系的一个社会途径, 这就使得从宏观角度来探析非母语语言教学有其一定的必要性。

关键词:语言教学,社会科学,社会语言学

历史上对语言教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大类。了解语言教学的历史不仅能够使我们获得当前的教学理念, 而且也为未来语言教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相对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比宏观研究所得到的成果更加丰富、具体。而将共时和历时两种方法进行互补运用对语言教学历史的研究才能更为完整。代表人物有Closset, Marechal, Lambley等, 他们都是对某个特定时期的语言教学项目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鉴于语言教学理论的历史, H.H.Stern则提出了对研究语言教学理论的三点建议: (1) 参考自己的语言学习与教学经历与经验, (2) 尽管历史上的研究有些零乱, 但还是包括了很丰富的有用成果, (3) 像国际语音协会所提出的那些语言教学建议条款之类的文献也具有借鉴意义。

而语言教学中所贯穿的理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明确性, 2) 简单明了, 3) 有用性和实用性, 4) 具有实证和说服力, 5) 保持一致和连贯性的理解力。好的语言教学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并完善的过程, 是一项对语言教学研究有待深入发展的课题。已有的研究不能充分地分析解释语言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只有将已有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研究与发展理论基础。

社会科学包括很多学科, 如社会学、人类学、人种学等, 其中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语言学家一直都意识到语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比如, 在人类学中通过研究民族种群的语言来探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学与人类学作为现代人文科学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著名的Sapir-Whorf假设, 认为人们看待世界的方法部分地或全部地为他们的本族语结构所决定。近几十年有些研究者对这一假设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语言主要是反映着社会文化价值与取向, 而不是创造;世界上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结构远多于目前所了解到的;语言与社会行为是平等的、互相作用的关系, 而不是一方决定、支配着另一方。对于语言教学来说, 这些研究极其重要, 因为他们认为语言学习者不应只是学习文化环境 (即“语言和文化”) , 还应该注意到二者的相互作用 (即“文化中的语言”和“语言中的文化”) 。

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向:一是由宏观或理论语言学转向社会中的语言研究;二是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概念扩展到交际能力的概念, 这是从研究抽象的语言形式转向具体的语言运用的结果;三是将社会语言学从社会学中分离出来。在社会语境中研究语言始于语言会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 且语言社团中存在着言语变体的假设。对语言教师来说, 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理想的“标准”环境会使教学操作起来简单一些, 但是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却发现与课堂上所学到的不尽一致, 因此他们对真实社会语境中的变化就不够敏感。换个角度说, 社会语境中的语言更贴近真实生活, 但其中的变化却会使语言教学更为复杂和困难。

社会语言学的第二个发展趋向是社会背景下个体交际行为的研究, 被称为“交际人类学 (ethnographycommunication) ” (Sherzer, 1977) 。交际行为不再被看作是语言信息的交流, 而是社会中有意义的情节, 交际双方都是在社会规则下运用语言。这里的“交际双方”并非单指说话人与听话人, 还包括作者与读者、施事者与受事者等, 因此这里提及的“信息”也包括文字等无声信息。

在19世纪, 语言是学习文学的工具, 因此语言教学侧重的是语言形式, 尤其是书写形式;即使是在19世纪末, 语言的口头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的教学方法。语言学和心理学也只是在脱离于社会和文化语境的情况下为语言教学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方法的科学支撑。学习语言也是为了了解一个国家与它的人民, 而不是语言本身的学习。直到二战时期, 语言教学理论家才开始意识到人类学与社会学能够为文化和社会的教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他们深受Sapir和Whorf思想的影响, 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依赖于语境的语言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 并且缺乏不同语言社团的材料, 解决了这个问题, 语言教学就会得到前进。在社会语境中的语言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语言形式, 语言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更为灵活和理性的标准, 学习者也逐渐意识到随着说话双方的关系、情形、话题、及交际形式 (书面或口头) 而变化的语言变体。不同的社会意义具有不同的语言学表现, 有时表现为语音的差异, 有时则是语法上的差异, 如在选词问题上, 这都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能力水平。自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目标以来, 理论家们就开始研究语用, 如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等。语言教学能够而且应该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语言的结构、功能及社会文化方面并为他们提供直接接触这种语言的真实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客观化。

通过以上讨论, 我们应该了解到语言必须结合具体的社会语境。对于语言教学来说, 将语言与社会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因为无论是教授还是学习语言, 都是为了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建立联系与进行交际。因此社会和文化比背景知识甚至语境更为广泛和重要。

参考文献

[1]刘琦.母语对第二外语习得的影响及教学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02) .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非母语英语教学 篇2

Take both English and mother tongues seriously

尚达曼 Tharman Shanmugaratnam(2002-05-25)

Excerpts of speech by Mr Tharman Shanmugaratnam, Senior Minister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 Education, at the 8th National Primary Schools On-the-Spot Chines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last Saturday.Bilingualism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our education system.It is as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as it has been for the past.Learn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earning it well, will give all of you a good future.It will allow you to reach out to a world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nd make the best use of it.It will help you do well in the future, and help ensure that Singapore continues to be successful.We also learn English so that we can communicate and feel at ease with each other in Singapor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s cultures.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just look at China.All thei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now learning English.In the cities, they start learning English at Primary One.In the countryside, they start at Primary Three.And there is huge demand for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among those who have already left schoolvery likely better than the Japanese and several other Asian countries.They will be able to interact more freely and comfortably with the West, and learn more quickly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It will give them a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We must continue to be proficient and confident in our command of English.But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hat we place emphasis on our mother tongues.They provide us with anchors in a world of changeeven as the Chinese become more comfortable speaking in English.Not everyone can excel in their mother tongue language, and not everyone will put it to economic use.As a nation, however, we have to make sure that we have a large pool of people who are not just competent but highly competent in the mother tongue languages, and deeply immersed in their cultures.It will give us both cultural and economic advantage as a society.I therefore encourage you to take both English and your mother tongue language very seriously.They are both good for your future.Those who are able to should also try and pick up at least a casual knowledge of another Singapore language, besides their mother tongue.It will open for you another window into Singapore’s rich multi-cultural life, and a window to new friendships.本文节录自贸工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尚达曼上星期六为全国小学生现场华文作文比赛主持开幕的演讲稿。

双语政策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正如过去的举足轻重影响,双语政策在未来也同等重要。学习并精通英文确保我们有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接触到广阔的知识和科技,并从中得到好处。英文将对你的前途发挥作用,也确保新加坡维持领先地位。此外,我们学习英文也是为了与其他国人自在交往,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

此刻,我们只要放眼中国,就知道英文有多重要。所有的中国小学生都在勤学英文。在大城市里,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文,乡镇学校则从小三学起。至于那些踏入社会的人,更有迫切掌握英文的需要,也许是因为他们当初没有学习英文的机会,或者此刻他们对英文有更上一层楼的学习动力。再过10年至15年,中国毕业生的英文水平会相当不错,极可能比日本和多个亚洲国家人民的英文能力更高。如此一来,中国人将能更流畅自在地与西方进行接触,加速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调;这将提供他们新的竞争优势。

我们必须维持精通英文的能力和使用英文的把握,但也须同样重视母语。因为掌握母语,将能让我们在瞬息万变而且通常令人迷惑的新经济中,懂得从本身的文化底殿挖掘出它所蕴育的智慧和资源,增进我们的优势。对自身文化有了透彻了解,我们才能充满自信地接触其他文化。母语让我们在成为环球化城市和面向全球时,不至于失去自我认同的信念和尊严。

充分掌握母语的另一优势是因为母语也拥有经济价值。例如,通晓华语的人会觉得无论在中国建立商业关系或经商都会是事半功倍的。即使今天中国人渐渐懂得英文,比起使用英语,同中国人以华语交谈毕竟是不同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好自己的母语,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因母语的使用得到经济上的好处。然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须要确保有一大批能掌握母语和对母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人。这将使我们的社会同时具备文化和经济的优势。

非母语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负迁移;高职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Odlin提出语言迁移的定义:目标语言和其他已经习得语言之间的异同对目标语言的学习产生的影响。Odlin认为语言迁移包括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第二语言对母语的借鉴,因而语言迁移又称为母语迁移。“正迁移”指母语与目标语的相似之处容易为学习者所掌握;“负迁移”指母语与目标语的不同之处对第二语言学习构成干扰。

目前,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应用文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就其错误类型、错误原因都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但未讨论学生写作中的格式错误;且有的研究缺乏实例支撑。若要解决母语负迁移中所出现的错误,应多从语言输入的角度着手,但忽略了语言输出中学习者“自我过滤”的作用,本文拟在这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

一、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量化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三年制高职一年级学生)38名一年级学生的两次英语应用文写作进行批改,并依据英语语法、语篇和文体格式规则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表一

错误类型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代词冠词大小写标点格式语篇其他

占比6.8%34.8%0.7%7.2%14.0%1.8%2.2%12.5%13.3%6.8%

二、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质性分析

1.词汇错误

(1)动词错误。中英文词汇在表达动作的时态、语态上,方式截然不同:①英语动词通过词尾的变化来体现时态的变化;②英语动词的被动语态通过“be动词+过去分词”来表达。而中文动词则不通过动词自身变化来表达时态和语态。因两种语言下动词使用的巨大差异使学生的语言输出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动词错误在总量中占比最高。

时态错误:Three employees who join our department last week also need computers.(应为:joined)

语态错误:Because all the computers and printers has used for five years.(应为have been used)

(2)代词错误。英语中的代词有八类代词。而中文只有人称、疑问和指示三种代词,且中英文代词在性、数、格上都有不同。代词的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学生犯错,学生的作业也证实了这一点:

物主代词错误:Thank you for you help.(you应该是your)

关系代词错误:They usually have some problems, (缺which)very influences our work.

不定代词和代词单复数的错误:And there are always some wrong with its, which influences our work.(some应该改为something;its应该改为them)

(3)名词和形容词错误。此类错误多由学生在单词拼写、词义理解错误等产生,不属于母语负迁移的范畴。

(4)冠词错误。英文中的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与中文的“每一、这、一个”等含义并非完全等值,所以是学生常犯的错误。例:冠词错误:You can inform me if you have idea.(应该为:an idea)

2.句法错误

中文注重意合而英文讲究形合,“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语言表现法。形合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是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因为中文行文的自由性,使得学生习惯用自由的中文思维来表达英文,这违反英文作为有逻辑的显性形式标记语言的要求,产生错误:

(1)句子结构混乱。be动词和实义动词常常放在一个句子中。中文中“是”和实义动词可连用,英文中不可以。如 “Be+实义动词”错误:They are run so slowly that they influence our work.(应去掉are)

(2)主谓不一致。中文中的谓语不随主语的单复数发生词形变化,而英文不是。

谓语与主语数的不一致:They always has troubles and this influence our work all the time.(has应换成have;influence应换成influences)

(3)句子成分词性错误。值得注意的是英文中有一部分词汇词义相同但却分属不同词类,如正式:formality—名词,formal—形容词,formalize—动词,从构词法上而言它们是派生法构成。中文因派生构成的词汇远远低于英语,因此,学生容易分不清同一个词义下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形态之间的区别。

动词与名词形式错误:Cooperate with you is our pleasure.(Cooperate是动词形式,不能做英文句子主语,应是名词形式:Cooperation)

(4)句子不完整。句子成分缺省错误:It costs the company to. (应改为:It costs the company $100 to buy them.中文句子松散,常出现片段式语言,这在英文中是不符合语法的。)

因句法错误常和词汇错误互相重合,因而没有单独在表格中列出。但从上述分析可知,正是中英文在句法的差异,造成母语负迁移,才会产生以上句法错误。

3.语篇错误

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则以意合为主的语言,因此在语篇衔接手段上截然不同。当用中文的衔接手段去完成上下文的衔接时,就会出现语言负迁移的现象。

指代错误:The existing computer and printer have been used for more than five years. It always breaks down and that affect our work.(不应该用单数it指代前面的复数computer and printer)

关联词错误:It influences our work. Therefore,we have three new employees who also need computer.(therefore表因果,而本句应该是表递进)

4.文体格式错误

英语应用文写作大都涉及书信格式,如求职信、推荐信、感谢信等。中英文书信格式有所区别:(1)中文信称呼后用冒号,而英文信称呼后用逗号;(2)英文的落款一般是信尾客套语+逗号(可居左也可居右);而中文一般将结尾的祝语居左且无逗号,署名居右。学生的格式错误多体现在以下方面:(1)英文称呼后加冒号;(2)英文信尾客套语书写错误。由此可知:学生(1)和(2)的错误正是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在书信格式这个方面,母语负迁移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在实践中,教师多次“正强化”后才将错误率降低。

5.语言交际错误

除了语法错误,学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也会违反英语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如:Im Sam wang, I require to buy some computers and printers. (作为员工写给经理的信件,不应该使用require这样带命令口气的词语)

三、应对策略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生的主要错误体现在词汇和句法方面,这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法词汇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因此需要通过扩充词汇、多做练习来夯实基础知识。

2.不断正强化“英汉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让学生学习到英文表达,也需要强调“英汉差异”。以英文应用文体的书信格式为例,只有通过几次作业的对比后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英汉差异”,并按英文的格式和语法要求书写。

3.培养学生的“自查”“自我纠错”机制

高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判断和自我反思能力,因而比低年级学生更具备“自我语言过滤”的能力。在英文写作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纠错、互相纠错的练习,在下一次写作过程中,它们就会不断运用该机制,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语法过滤和修改,从而提高语言水平。

4.加强对语篇和语言交际原则知识的讲解

针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应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语篇和语言交际原则的知识,增强其写作中的社会交际意识,使写作能达到交际目的。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难点。因而受多种因素特别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错误频出,教师需要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技巧和水平。

参考文献:

[1]Terence Odlin.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Lianrui Yang & Delu Zhang. Research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7.

[3]唐承贤.差错分析综述[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

非母语英语教学 篇4

第一语言 (thefirstlanguage, 简称L1) 和第二语言 (the secondlanguage, 简称L2) 之间, 或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迁移长期以来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简称SLA) 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在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时, 学习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知识或原有的语言知识帮助学习, 这被称为迁移, 或母语迁移 (L1transfer) 。行为主义把迁移分为两种:当母语 (L1) 与目的语 (Targetlanguage或L2) 规则相同时, 就可能产生正迁移 (positivetransfer) , 而当Ll和L2之间有差异时, 就可能产生负迁移 (negativetransfer) 。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效利用正迁移, 避免负迁移, 促进外语习得或学习。汉语迁移指的是中国交际者已获得的汉语知识、技能、文化规约, 甚至学习方法和态度对英语知识、技能、文化规约产生影响。汉语的这种迁移影响体现在英语输出时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文化规约等语言形式上。汉语迁移在英语输出时表现为字与字的对译, 语法形式混用和文化规约套用, 造成的结果便是, 有时表达正确, 有时表达不地道或完全不被接受[1]。

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和错误分析法, 从选词、搭配、句子及篇章等方面进行对比, 对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错误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不难发现, 选词、搭配、句法方面的错误最为突出。而大多数错误都可以归咎为母语干扰。本文从具体层面上探讨了造成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徙现象的原因, 以期帮助大学生摆脱或减轻英语作文中母语干扰的困扰。

一、研究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50篇作文是从合肥学院文秘专业、管理专业和材料专业二年级共15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期末考试作文中随机抽取的, 所抽取的学生期末成绩分布从50分到88分不等, 具有普遍代表性。考试作文的要求与国家四级考试类似, 均为要求在30分钟内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命题作文, 题目为“Toworkinbigcitiesorsmallcities”。

2.数据收集

通过评改, 我们发现学生所犯的错误种类繁多, 而所有的错误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范畴:语法错误、非语法错误 (选词、搭配及句法) 和篇章连贯性错误分析。首先, 作者与同事分别统计出每篇作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非语法错误个数以及所占百分比, 作者与同事在对语法错误非语法错误的认定上几乎没有出现分歧。错误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然后, 对作文的连贯性单独进行评估。参照国家四级考试作文评分标准对每篇文章从连贯性的角度进行打分, 共分5等 (差、较差、中、较好、好) 。在对等级的认定出现分歧时, 通过讨论或寻求其他同事帮助的方法达成一致。

二、数据分析

1.语法错误分析

从表1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所犯的语法错误占错误总数的35%, 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人称、数、时态、语态等极为低级的错误, 这些在单纯的语法考试中学生都是可以避免的, 例如:

Morethanhalfofthestudentsinmyclassliketoworkin bigcities,

whiletherestpreferstostayinasmallone (cf.prefer) .

Manypeoplegotothecountryfrombigcitiesinthepast. (cf.went)

Iam veryconfusing. (cf.confused)

究其根源, 我们会发现, 在汉语中, 名词没有单复数形式的区别;动词没有人称、时态的变化;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联形式不受人称、格、数量、时间等的严格限制;对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也不如英语精确。而这一切都与模糊性这一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密不可分。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 但到具体应用时, 又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犯了以上的错误。

(1) 语态错误分析

英语被动句使用率多于汉语, 尤其在科技文体中, 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更为频繁。而汉族的思维习惯强调人。人的动作和行为必须由人完成, 因而写作中先有人, 后有动作。同时, 由于汉语言本身的特点, 常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被动形式则由介词“被、叫、让、给、受”等词汇手段表达, 句法或形态无须变化;英语的被动通常由表示被动的助动词be和主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 形态和句法都需变化。受这种差异的影响,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很少使用被动句。

Example 1:Comparewithsmallcities, bigcitiescanoffermorechances. (Faulty)

Comparedwith smallcities, bigcitiescan offermore chances. (Better)

Example 2:Weallknow thattheairisveryfreshina smallcity. (Faulty)

Itiswellknownthattheairisveryfreshinasmallcity. (Better)

被动语态的使用还体现了西方人重客观、讲实证的特点, 尤其在说理性文章当中, 信奉“toletthefactsspeakfor themselves”。因此, 这类文章中很少使用“wemust”, “we shouldn't”, “it'sabsolutelywrong”。

(2) 时态错误分析

汉语中的时态往往借助于时间副词“曾经”、“正在”、“已经”、“将要”等作状语;或利用虚词“着、了、过”等作补语这一手段来体现出来, 而动词本身没有表示时态概念的动词词尾变化。学生尽管大都知道这一规则, 但在具体运用时, 却常常会不知何时用何种时态或是干脆忘记了时态的配合。

Example 3:Myparentshavelivedinthecountryformore thanfortyyears. (Faulty)

Myparentshavebeenlivinginthecountryformorethan fortyyears. (Better)

Example 4:Iintendedtobeateacher, butwhenIcame here, Ichangedmymind. (Faulty)

Ihadintendedtobeateacher, butwhenIcamehere, Ichangedmymind. (Better)

(3) 连接词用法错误分析

汉语中有些对使用的连词在英语中却不能如法炮制, 而只能单个使用。学生在习作中稍不留神就会出错。例如:

Example 5:Becausemyfamilyispoor, soIwanttogoto workinabigcity. (Faulty)

Becausemyfamilyispoor, Iwanttogotoworkinabig city. (Better)

2.非语法错误分析

再来看表1列出的非语法错误, 也就是学生在遣词、造句、行文中虽没有语法错误但不符合英语规范的部分, 约占整个问题总数的65%。这些不规范则很大程度上是由母语的迁移造成的。

(1) 句法错误分析

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形式的差异十分明显。最基本的表现为汉语注重意合, 英语注重形合[2], 汉语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表达, 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往往只求达意而已;英语语法成分却有其独立作用, 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然而, 对这一点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往往生搬硬套汉语句式而造成中文式英语, 用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或组织外语句子。因此, 句法负向迁移所造成的语言错误屡见不鲜。

Example 6:Workinginbigcitiesmayearnmoremoney. (Faulty)

Peopleworkinginbigcitiesmayearnmoremoney. (Better)

Example 7:Oneworksinbigcitymeanshewillbemore likelytosucceed. (Faulty)

Thatoneworksinbigcitymeanshewillbemorelikelytosucceed. (Better)

以上两句话的共同问题都出现在主语上, “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间的语法关系与其说是施事和动作关系, 不如说是话题和说明的关系”[3]。也就是说汉语的主语往往只是一个话题, 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位置上的话题进行叙述、评论, 所以几乎任何词性的词都可以作主语, 如句 (6) 中“在大城市工作”是动词作主语, 而英语中则必须由“工作在大城市中的人”来作主语。句 (7) 中是一个句子作主语, 英语中则需在句首加上That, 使其成为一个主语从句。

(2) 选词及搭配方面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是用英语进行思维, 而是首先用母语思维, 然后再翻译成汉语, 以为每一个汉语词汇都能在英语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单词, 以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外延上完全等同于汉语, 从而误将汉英词汇一一等同, 按汉语语义和结构去套英语。可事实并非如此, 英语词和汉语词在意义上有完全对应、完全不对应和不完全对应三种情况,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完全的对应。

Example 8:Ourlifecantleavewater. (Faulty)

Ourlifecantgowithoutwater. (Better)

Leave翻译成汉语是“离开”的意思, 但在此句中, 用leave则不能表达句子的意思。

又如:Example 9:Bigcitiesusuallyorganizemanyac-tion. (Faulty)

Bigcitiesusuallyorganizemanyactivities. (Better)

在许多中国学生看来, 单词“act”, “action”, “activity”几乎意思相同, 很难对他们之间的差别作出判断。然而, 在英语中, 它们的意思不尽相同。

另外, 中国人喜用一些大词及华丽的词语来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或做的事情, 因此许多学生有这样一种误解:在作文中越多使用大词及生僻词, 他们的作文就写得越好。而在英文写作中则不是这样的。

Example 10:Itismoreconvenienttotransmitlettersin citiesthaninsmallones. (Faulty)

Itismoreconvenienttosendlettersinbigcitiesthanin smallones. (Better)

还有一种用词不当是学习者常常把名词化为动词, 不懂得正确使用抽象名词。如果说动词是汉语遣词造句的主要成分, 那么抽象名词的使用则是现代英语的主要特点。中国学习者往往过分依赖动词, 通过频繁使用动词, 造成动词大量集结在一个句子中。这是汉语迁移的典型体现。比如:

Example 11:AssoonasIcometoabigcity, Iwillfeel nervous. (Faulty)

Beinginabigcitymakesmenervous. (Better)

Example 12:Iverybelieveit. (Faulty)

Iam sureofit. (Better)

词的搭配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 即什么词经常与什么词搭配使用, 部分学生在学习时, 把记忆词汇和掌握他们的用法割裂开来, 往往只记住词汇的个别意义, 根据汉语的习惯进行搭配使用, 而不注意英语词的搭配关系, 结果就会造成语用失误请看下面的例句

Example 13:Inbigcities, onecanstudymoreknowledge. (Faulty)

Inbigcities, onecanacquiremoreknowledge. (Better)

汉语可以说学习知识, 但在英语中study不能与knowledge搭配使用, 与它搭配的动词有acquire, obtain, get等, 所以, 本句中的study应改为acquire。

Example 14:Toworkinbigcitiesrepresentsthedirectionofdevelopment. (Faulty)

Toworkinbigcitiesshowsthefuturedevelopment. (Better)

英语中的represent和汉语中的“代表”基本词义相同, 即“作为……的代理人”或“象征……”。但是, represent和“代表”的搭配范围并不一致。中文的“代表”可以引申为“引导, 指示”如:“代表了发展方向”, 而英语的“represent”却无此引申义, 因此必须说“showthefuturedevelopment”。当然, represent也有引申用法, 但与中文“代表”的引申用法并不完全一致, 因而, 搭配的范围也不同。

3.段落、篇章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 文章“连贯性”好的只有2人, 较好的也只有8人, 约占总数的20%, 而其余的80%则被认定为中、较差、差。这些文章普遍表现为, 文中缺乏主题句, 所表达的思想如同流水一样, 缺乏必要的关联词将其串联起来, 句中出现不恰当省略、倒装, 或句子不完整。例如:

以上段落明显反映出汉语句法的基本特征, 因为中国文化具有重精神意念的意识特点和“以意统形”的表达习惯, 甚至有时“只求意会, 不必言传”。而英语段落则结构严谨, 语义按固定顺序、合乎逻辑、明晰地连接在一起, 表现出注重线性的因果式思维。很显然, 以上段落学生使用的虽然是英语, 但表达出来的却是汉语式思维。这样的迁移要比单纯几个词义、句法迁移造成的障碍更大、更深。

Peoplecanearnmoremoneyinabigcity.Theycanfind ajobeasily.Thetrafficisconvenient.Peoplecanlivecomfortablyinasmallcity.Thewaterisclean.

Theairisfresh.Peopleneedntworryabouttheirwork.Thereisnocompetition.

结束语

母语迁移通过直接或间接路径对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产生影响。通过分析母语对英语写作学习所产生的负迁移效应, 我们可以预测学生英语写作变异, 及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尽可能避免由于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错误。同时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母语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母语迁移, 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摘要:母语迁移是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研究运用错误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从选词搭配、句法结构和段落篇章等几个层面对母语迁移现象在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写作上的负效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预测学生英语写作变异, 及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尽可能避免由于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错误, 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英语写作,非英语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丰国欣.英语跨文化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4) .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48.

非母语英语教学 篇5

试论基础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的影响

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母语迁移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指出应当合理地利用母语迁移的正效用,努力克服母语迁移的负效用,以促进大学基础英语教学.

作 者:张政 ZHANG Zheng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刊 名: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ENGINEERING INSTITUTE年,卷(期):20(1)分类号:H319.3关键词:母语迁移 大学英语 教学

巧借母语催化英语教学 篇6

一、英汉对比——帮助掌握语音

汉语拼音对英语学习既有负迁移,又有正迁移,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英汉对比的教学方法就是有效利用汉语拼音对英语语音学习的正迁移。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使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理解英语语音作为拼音文字的实质,纠正有缺陷的发音,逐步建立语感,进而提高记忆效率,增强听力。汉语的音节中不能缺少韵母,就像英语的音节中不能缺少元音一样。汉语声母有鼻音m,n,边音l和翘舌音r等,英语辅音也有鼻音/In/,卷舌音/r/等。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以绝大部分中国学生一般发下列音素时没有障碍:/p/、/b/、/t/、/d/、/k/、/g/、/f/,/s/、/z/,汉语中相应为p、b、t、d、k、g、f、s、z。元音音素/i:/、/u:/和/ei/、/ai/同样能对应找到汉语中的i、u、ei、ai,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读音韵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在教学中,可以发现有些英语单词的发音和汉语的某些单词的发音十分类似,如/ou/与汉语中的“欧”,/au/与汉语中的“澳”,/ju:/与汉语中的“鱼”,/h/与汉语中的“喝”。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应引导学生边听边看嘴型,毕竟这些汉语的发音和英语的发音并不是完全一样,只是类似而已。巧用这些正迁移,将给学生带来许多乐趣。

二、母语解释——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受到自然教学法的影响,绝对捧斥本族语。比如在组织一项游戏活动时,所有的游戏规则和纪律要求都用英语,花了很长的时间,学生却仍然不太清楚,有时甚至影响游戏活动开展的质量。

游戏有简有繁;有易有难,规则也各不相同,那么,如何让学生最好地了解游戏规则呢?我们的对策应是,尽量避免母语的干扰,同时充分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

在上三年级的一堂英语课时,为了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做一个Guessing game,猜猜单词卡片后面的单词是什么。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Guessing game”的意思,教师直接采用母语,告诉学生“Guessing game”的意思就是“猜猜这是什么”,教师认为这远比全英语说明简单有效得多:“Look here, we have a picture, put the picture here. If you guess this is a bag, you will get a‘X’.but if you say this is a pen, you will get a‘√’.”在学生完全理解了“Guessing game”的意思后,教师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代替先前的中文解释,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什么叫“Guessing game”。

三、母语应用——帮助理解和记忆

在英语学习中,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比英语而言,学生对母语更敏感,记忆更容易,印象更深刻。当学生在记忆英语词汇或语言知识时,总喜欢将其与对应的母语挂钩。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利用母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在英语教学中,我常常把一些毫无联系的单词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人物或卡通人物联系起来,想象出一个有趣的故事,用中英文交替出现的方式完成其讲述。比如在教学人体部位的单词时,我对学生说:“look!孙悟空的body,一个跟头来到our classroom,眨眨他的eyes,用他的hand挠挠他的ears,挥挥他的arms,张开他的mouth,夸我们英语说得真棒。”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些单词.

又如在教学“Can’t you see the sign over there”这句话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这里用“否定疑问句的形式加强说话者的语气”,我们可以举汉语的类似现象:“难道你没有看见那边的牌子吗?”难点就迎刃而解。

四、母语讲解——掌握抽象词义

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常常碰到无法用英语解释的时候,有些虽可以通过手势、图片等手段让学生明白含义,但是抽象的单词和句子往往会成为教学中的拦路虎,阻碍教学前进的脚步。如在教授science,social study,moral education等抽象名词时,若完全用英文释义,既费时又很难解释清楚。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头脑中已具备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在讲解这些抽象的单词时,教师可以适当使用中文进行解释:science——学课,socialstuay——社会课,moral education——品德课。这样学生不仅能清楚理解词义,且印象深刻。对教师来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且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进行其他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讲解抽象的概念或词义时,适当使用母语讲解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教师教授“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时,为了阐明“上午”、“下午”和“晚上”的含义,教师采用图片的手段,显示太阳的不同位置。但是,少数学生猜为“太阳出来了”、“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接着,教师采用图画和手势两者结合的方法予以解释,学生又认为是“再见”、“你好”等。最后终于让学生明白了,但花掉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如果用母语,稍加解释,就不至于花费这么多时间。

试谈少数民族文学的非母语写作 篇7

一、创作的可能性

在我国, 除了几个人数较多的北方少数民族外, 境内的少数民族作家一般都用汉语进行写作。造成这样的情况是诸多素作用而成:

1、我国的少数民族中, 部分没有本民族的语言, 一些民族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已改操汉语, 如果都要求用本民族文字创作, 显然不符合实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现实使用情况构成了非母语写作普遍性的重要基础。

2、“第二母语渴望”情结。新中国成立后, 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 从事非母语写作的多数作家受过良好的汉语教育, 对汉语掌握能力和表现渴望的真切愿望成为指令其自觉创作的意识。

3、“市场”和“阅读人口”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职能是通过阅读行为来兑现的。我国汉语的普及率的遥遥领先, 与外国交流也是以汉语为媒介。每个作家都会希望有更多的人来阅读他的作品, 汉语作为通用语, 更便于作家进行跨民族、夸文化的交流, 且比用母语写作带来更多的读者、更大的市场。这促使大部分少数民族作家在写作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选用汉语。

二、“文化混血”滋养下的民族特色

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源远流长。从古自今, 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化就处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境况中, 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中华文化整体, 各民族文化又在中华文化整体的影响下不断演进, 而现今“多元共生”的理念更是得到广泛认同。

伴随着科技文明的步伐, 任何单一民族文化的天然屏障和心理障碍正在被打破:在任何单一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创作已越来越变得不可能。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渗透日趋深化, 各民族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踏上“文化混血”之路, 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也将无法规避这一历史命运, 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诚然, 在这一过程中, 相对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态会受到主流意识的制约, 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本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特色。那么, 主流意识的侵蚀和渗透是不是对民族性的全盘颠覆和致命摧毁?少数民族文学的非母语创作是原文还是译文?它能否准确的表述文学中的文学性和民族性呢?

首先, 可以明确, 在文学创作领域, 不应该将在文化交融中的不同民族意识看作是相互对立或者是绝对对立的, 主流意识的影响其实并不会导致少数民族其自身民族性的消亡, 相反, 我们甚至可以看成它还会促成一种新的反思和追求。在许多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 我们不难发现它在突出主流意识和彰显主流观念的同时, 已将自身的感受和思考伸触到自己民族的心灵和文化深处, 并体现了两者的融合, 即民族意识与主流观念交融。

其次, 非母语写作中作品文学性的表达完全取决于作者对非母语的熟练程度, 而我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作家都不存在这个问题, 他们中许多运用汉语的水平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再次, 少数民族文学的非母语写作能否本真地表述文学的民族性?只有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才能保持民族语言特色, 并从而保持民族文学特色?又或是一些民族性的内容会在这个非母语写作过程中彻底丢失掉?

有些语言要素会在翻译的过程中丧失了, 比如“地方特色”, 或是会增生一些原文所没有的东西, 但其实不然:文学的民族性不应该只用外在形态作为唯一的评判准则, 而应该深入到作品所反映的内在的思想内涵找解答。毫无疑问, 民族语言是是民族特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是民族文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象征, 因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能直接、生动、形象地表现民族生活, 但同时,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 它却并不是唯一的特征, 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依据。因为民族文学特征除却语言文字外, 还包括文化心态、写作方法、审美标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只能是说, 这些特征, 倘若是用本民族语文写, 会更加益于表现, 表达得也会更为充分和形象。

但是, 少数民族文学的非母语创作, 也同样可以将这一系列成分浓郁地展现出来, 同样具有民族特点:不同的民族文化规范和制约、甚至是无形中促使少数民族作家“选择”了不同的美学风韵, 从而在此基础上影响了各民族文学的语言体式、叙事技法、抒情方式及审美趣味、使得他们的创作散发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气息。这种特点表现在少数民族作者所创作的作品的题材上、语言上、独特的表现形式上, 特别是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气质上:比如在语言上就已经深深打上本民族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印记, 运用汉语去记叙本民族的境况, 这就内在体现着本民族的语言特色, 同时, 通过所涉及的内容传达出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叙述模式的选择中依然会带有本民族的审美鉴赏习惯, 例如, 将一些类似民歌民谣的诗歌体例的文字穿插在作品的叙事进程中, 它们或是介入了情节结构, 或是仅仅单纯用于寄予了作者的审美旨意;再如, 在非母语创作中, 其实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民族化了的, 少数民族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人物的对话, 能够有效而充分的彰显出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孕育他们的文化氛围及生存状态, 可以从中感受到少数民族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精神面貌, 这也内在地体现着民族语言特色, 汉语对话里隐藏着民族思维模式;而且, 民族特色及民族性并非作家刻意去表现的, 而是自身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和内涵在创作中自然体现出来的。

“文化混血”确实是事实, 但“文化混血”滋养下的民族性的内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稳定的。

三、意义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历史中不断发展而来的, 汉语同样融合混杂着少数民族语言的成分, 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的语言只会面临不断衰落。从这个意义上讲, 少数民族文学的非母语创作, 是在将一些“异质成分”融入汉语中, 这也就是对汉语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份贡献。

其次,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当前民族文字的普及和推广的范围是很有限的, 能够识别本民族文字的人很少, 多数为本民族中的部分有识之士, 在这样的情况下, 倘若少数民族作家完全采用母语创作, 又能有多少人能够知晓、甚至读懂呢?在当下, 各民族的文学只有以汉文字为依托和媒介, 才能更具体有效地成为祖国各民族的财富。

再则, 不同的民族之间相互看不懂对方的民族文字, 这就会造成读者人数的缩减, 也会妨碍各民族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借鉴。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传播与交流。从文学和语言的特点看, 要达到文学创作的目的, 要想通过文学作品让其他民族了解认识本民族的方方面面, 就应该选择使用全民通用的共同语作为创作的媒介。使各民族的文化在更广阔的地域得以传播和流传。从这个意义上讲, 少数民族的非母语创作, 实则可看作是一座桥梁, 一座各族人民相互认识、增进了解、益于借鉴, 以助于共同进步的一座友谊之桥。

摘要:少数民族非母语创作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成为当代中国民族文学的重要现象。本文就非母语创作出现的条件、其在“文化混血”滋养下表现出的民族特性和创作意义浅谈些微见。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非母语写作,可能性,民族特色,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重阳.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断想[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3 (04) .

[2]向云驹.论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审美机制[J].黑龙江民族丛刊, 1986 (02) .

非母语英语教学 篇8

1 动词偏误的类型

鲁健骥先生认为:对外汉语语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来是词语的使用, 也包括各类词类的使用尤其是副词、连词等虚词的使用, 也包括各种短语、结构等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项目, 包括各种句子形式;两大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偏误 (鲁健骥.1994) 。

上述观点为以后的偏误分析确立了基本框架, 中级阶段留学生的动词偏误也可以分为遗漏、错序、误加、误代四种基本类型。

1.1 遗漏

(1) *他完全能力把这个工作做好。

他完全有能力把这个工作做好。

(2) *他看问题特别眼光。

他看问题特别有眼光。

(3) *因为我下午头疼, 所以没有考试。

因为我下午头疼, 所以没有参加考试。

例1至例3是典型的动词遗漏, 留学生都把名词误认为具有动词性, 例如“能力”误认为是有能力, “眼光”误认为是有眼光, “考试”误认为是参加考试。此类偏误是韩国留学生常犯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因为在韩语中某些情况下不适用“有”也是正确的。

1.2 错序

(1) *我早上起床起晚了, 连早饭吃都没时间。

我早上起床起晚了, 连吃早饭都没时间。

(2) *我现在很少看电视, 除非新闻看。

我现在很少看电视, 除非看新闻。

(3) *你先去学学, 然后再来大家教。

你先去学学, 然后再来教大家。

(4) *热我死了。

热死我了。

(5) *十月份, 我去旅游了北京。

十月份, 我去北京旅游了。

中级阶段留学生动词的错序偏误主要表现为动宾错序和多个动词错序。例1、例2、例3都属于动宾错序, 分别把宾语“早饭”“新闻”“大家”放在了动词“吃”“看”“教”前。因为汉语的基本句式是主谓宾, 有时候还可以将宾语前置表示强调所以例4也属于动宾偏误。

例5属于由多个动词产生的错序, 学习者没用理解多个动词的关系, 句子中的“去北京”发生在“旅游之前”, 即要先去北京之后才能旅游, 因此应该说“去北京旅游”而不是“去旅游北京”。

1.3 误加

(1) *我还对中国的文化很有感兴趣。

我还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

(2) *吃完烤羊肉串以后, 我感到有肚子疼。

吃完烤羊肉串以后, 我感到肚子疼。

(3) *他去在教室还是宿舍?

他在教室还宿舍?

(4) *他每天大概做学习三个小时。

他每天大概学习三个小时。

例1和例2中的“有”分别和“感”“感到”语义重复, 应该去掉。例3中的“在”和“去”语义不同, 只能使用一个。例4是关于“做”的赘余, 是日本留学生常见的偏误, 因为在日语中, “做”后可以加动词, 但在汉语里一般不可以。总体而言, 误加偏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留学生对某些语法规则没有真正理解, 或者过度泛化, 或者直接将母语中的某些规则使用在汉语里。

1.4 误用

据统计, 动词误用在中级阶段留学生动词偏误中占的比例最大, 就本次所搜集的语料而言,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4.1 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

(1) *妈妈工作很忙, 难得见面妈妈。

妈妈工作很忙, 难得看见妈妈。

(2) *他一见面他的妹妹就很高兴。

他一看见他的妹妹就很高兴。

(3) *你听说了吗?张平结婚了王丽。

你听说了吗?张平和王丽结婚了。

(4) *明年我毕业了大学。

*明年我大学毕业。

以上偏误都是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 带了宾语。汉语中的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用法不是固定的优点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介宾形式, 例如“见面”一般用法是“和……见面”“毕业”一般用法是“从……毕业”等, 所使用的介词一般是约定俗成的。研究发现, 韩语中动宾结构的动词较少, 动词一般都可以带宾语, 所以韩国留学生容易把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 常出错的几个词是“见面”“毕业”“出去”“带走”“说话”等。 (1) 本次语料中的偏误统计, 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教学中值得注意。

1.4.2 近义词误用

(1) *我的假期打算是去北京游行。

我的假期打算是去北京旅游。

(2) *你和他是同屋不应该谈论。

你和他是同屋不应该吵架。

(3) *请招呼他, 今天下午的课不上了。

请告诉他, 今天下午的课不上了。

(4) *爸爸不喜欢我中途回国。

爸爸我希望我中途回国。

例1、例2中“游行”与“旅游”“谈论”与“吵架”不是近义词意义上也不难分辨但是留学生却出现了偏误, 我们认为这很可能和练习不够有关, 即课堂上教师在讲解完词语以后没有让学生做与词语有关的运用练习。例3、例4是典型的近义词偏误, “招呼”不能用于信息的传达, “喜欢”后面一般不带表示一次性行动的小句宾语, 而希望可以带给类小句宾语。

2 动词偏误的成因及对策

关于偏误的成因, 盛炎先生认为有如下5种:1.语际迁移。2.语内迁移。3.学习环境。4.交际策略。5.文化迁移 (2) 。从学生学习策略方面分析, 鲁健骥先生将语法偏误的来源归纳为母语干扰和已经掌握的不完全的汉语知识对学习新的语法现象的干扰 (鲁健骥.1994) 。具体到动词偏误, 我们认为它是成因有以下几点:

2.1 母语干扰

母语负迁移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 尽管中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学习汉语的时间较长, 不像初级阶段留学生所受到母语干扰强烈, 但是仍难摆脱母语影响。毕竟, 母语语法规则在留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形成了一种程序性知识, 学习第二语言时很难完全摆脱它的影响。

针对母语的干扰, 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了解汉语和学生母语的异同, 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语法规则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教学时多注意正强化, 学生一旦出现偏误要及时纠正, 尽量降低母语对于学习者的干扰。

2.2 学习策略的干扰

汉语学习者大多数有过第二语言习得经验的成年人, 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一定经验, 这既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优势, 也会给他们学习汉语带来干扰。这种干扰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虽然加以注意, 但是却套用过去习得的语法规则, 形成与汉语规则不一致的中介语, 造成语法泛化。

针对这种情况, 教室应该了解留学生的学习过程, 清楚语法项目从形式到意义、功能的细小变化, 在讲解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 不能盲目的语法项目的所有意义、所有形式都列入教学内容, 一股脑教给学生, 而应该分清主次、难易。

2.3 教学中的失误

从教学角度看, 讲解和训练的失误的造成语法偏误的主要原因 (鲁健骥.1994) 。讲解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对于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没有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讲解中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正强化, 例如针对日本学生“做”的使用, 没有给出大量的实例是学生能及时分清日语里的“做”与汉语里的用法有很大不同。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平时应该有意搜集学生偏误, 进行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学生易犯的偏误, 从而引导学生克服, 做到防患于未然。

对外汉语讲究“精讲多练”, 可见训练的重要性。训练上的失误主要表现为训练的针对性不强, 重视全面而忽视了对于重点的专项练习, 尤其是在动词教学中的近义词辨义练习。中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语, 许多词语都是近义词或者同义词, 同时还存在一些形近异义词, 而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的, 单单通过讲解只能让学习者明白单个词语的意义, 或者理解某些用法, 但是却不能保证学生在使用的时候会完全正确, 因此就需要教师进行专项的训练, 循序渐进。

结束语

动词偏误是中级阶段留学生常犯的偏误类型, 而动词又是汉语最基本的此类之一, 因而研究动词偏误藉以促进动词教学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囿于语料有限, 所以在动词偏误的举例方面显得过于单薄, 不能提供更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偏误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但一斑而知全貌, 从仅有的语料看动词偏误中最易犯的是误用偏误, 这在实际教学中尤为值得关注。

摘要:动词的习得是母语为非汉语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级留学生2008年-2011年期末试卷为研究语料, 通过对语料做对比分析和研究, 将中级阶段留学生在动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大致分为遗漏、错序、误加、误代四类, 并对动词习得偏误的主要成因及对策加以浅析, 以便促进中级阶段的外籍留学生的对外汉语动词教学工作。

关键词:对外汉语,中级阶段,动词偏误

参考文献

[1]李春红.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J].八桂侨刊, 2004, (4) .

[2]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 (1) .

[3]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卢福波.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全香兰.汉韩同形词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 2004, (3) .

[6]王振来.汉语本体与应用一体化研究[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建筑节能施工问题下一篇:文学教育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