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精选11篇)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1
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筅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曹冬月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叫做“语言迁移”。语言迁移包括语言方面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的影响, 以及语言之外因素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迁移分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目标语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负迁移是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对目标语学习所引起的干扰。纵观迁移研究发展历史, 经历了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兴盛到70年代的衰落、直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近年来,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已经在外语教学及研究领域得到普遍认可, 成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重要课题。
汉语与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 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相对而言, 两者之间的相同成分较少, 因此汉语负迁移现象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突出。尽管如此, 其正迁移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学实践证明, 母语虽然对外语学习存在干扰, 但也是一种不应被忽视的基础, 一种重要的促进因素, 一种可以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本文依据语言迁移理论, 结合英语教学实践, 主要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母语正迁移理论依据
1. 普遍语法
心灵主义代表乔姆斯基针对儿童习得母语提出普遍语法, 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机制在外界的语言刺激下被激活, 促进了儿童的语言能力。Cook将乔氏普遍语法作出明晰的解释:人类大脑中固有的语言特性是由普遍语法构成的, 普遍语法不是某一特定语言的特有规则, 而是适合于一切语言的一系列普遍规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都对这些普遍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当他学习第二语言时, 就会把这些共性特点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 从而加深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并提高学习效率。
普遍语法由“原则”和“参数”构成。“原则”是指适用于任何语言的、高度抽象的语法构成规则, 概括了人类语言有可能使用的语言构件, 例如元音和辅音、实词和虚词等。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是由语言中的原则反映出来的。“参数”是指某一特定语言的具体语法构成规则, 反映的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参数值。第二语言习得就是在已有的语言参数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可能与现有语言参数相同或不同的语言。语言习得过程就是根据所接触的语言材料建立语言参数值的过程。因此, 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母语习得为基础。
2. 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研究始于18世纪, 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 由Rumelhart等人发展完善。图式就是人类大脑中“积集在一起的知识单元, 是认知的建筑积块”。这些知识单元以“图式”形式存储于大脑中, 并形成一种巨大的立体系统即图式网。一旦接收新信息, 这些相关图式立刻被激活并产生联想。
图式理论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是指学习者先前获得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学习者会在理解中遇到障碍。与理解母语相比, 语言图式在外语理解中更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内容图式包括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构、言语风格、语域层次等, 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即影响特定言语及其意义形成的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共有知识是人类不同社群对于客观和主观世界彼此相同的认识, 即常识。
图式具有共同性, 中国学生通过汉语所形成的图式与通过英语所形成的图式, 在许多情况下是一致的, 原有图式应用到英语学习中会更有效地促进新的学习。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主要发生在内容图式上。
二、母语正迁移的语言形式
1. 语音正迁移
汉语中的某些拼音与英语中的某些音标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 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中遇到类似发音时, 由于事先已经对这些音素形成了一定的图式概念或参数值, 就能极其容易地掌握其准确发音。例如my, car, teacher, home等词, 汉语中的声母m、k、t、ch、h和韵母ai、a、i、e、ou的发音分别与英语中的辅音/m/、/k/、/t/、/s/、/h/和元音/ai/、、/i:/等的发音基本是对应的。
2. 词汇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相同之处体现在词性和词义两个方面。两种语言都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并且有许多词汇在汉英意义上是对等的。因此在理解和运用此类英语词汇时, 只要按照事先通过汉语所形成的一套相关规则或图式进行便可省时又省力。例如:philosophy (哲学) 、tuberculosis (肺结核) , genetic (遗传的) 等词, 只要讲出这些英文单词的中文意思, 学生便可迅速地将头脑中早已形成的图式与英文信息联系起来, 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既准确又牢固地掌握这些词汇。
3. 句法正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五种基本句型相类似:即SV (主+谓) , SVP (主+系+表) , SVO (主+谓+宾) , SVOO (主+谓+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 SVOC (主+谓+宾+补) 句型。几乎所有的复杂句都建立在这些基本句型基础之上。两种语言都有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型, 都有主、谓、宾、定、补、状语等句法成分。学生掌握了汉语句法的规则和图式, 学习类似的英语句法就变得相对容易, 利用母语正迁移, 可以省去大量时间和精力。
三、母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母语在外语学习中有着积极的正迁移作用。教学中完全避开母语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 尤其是当学生为初学者或英语水平为中等以下者时更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适当借用母语, 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合理使用母语需要有一些相应的策略。
1. 以英语授课为总原则
就整体而言, 课堂交流应尽量使用英语, 尽量为学生创设外语环境。但用英语授课不能绝对化, 英语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好还是用汉语讲授为好。不能过分教条, 不分对象, 不看条件, 否则就会造成教师洋洋洒洒, 而学生却不知所云。某些特定情境下, 恰当地使用母语能够省时省力, 提高教学效率。
2. 不同阶段母语运用程度不同
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而且师生彼此处于了解阶段, 全部用英语授课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不熟悉老师的授课方式或其他原因而听不懂或部分听不懂,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师生熟悉程度的加深, 比如在第二学期之后, 母语使用的频率可逐渐减少。
3. 语法讲解用汉语更清晰易懂
语法规则是较为抽象的东西, 完全用英语来解释, 学生难以掌握。例如, 要把非限定动词、定语从句、虚拟语气等用法讲清楚, 只有用汉语解释之后, 学生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此外, 有些语法术语如subjunctive mood, gerund等超出了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用这些术语讲解语法更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况且课堂时间有限, 用汉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进而从事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
4. 词汇讲解尽量用英语, 必要时结合汉语
这样可以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使学生真正理解单词的含义并掌握其用法。如果只讲出汉语对等语会使学生过于依赖母语, 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词汇用法。但是, 也有例外情况, 如专业词汇、科技术语、抽象概念、单位名称像surgery (外科) , impulse (脉冲) , ethics (伦理) , FBI (美国联邦调查局) 等词, 用英语解释既费时间又容易造成误解, 不妨用汉语一语中的。
5. 课堂活动应限制使用母语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答练习等, 是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对于大部分没有机会同外国人接触的中国学生来说, 课堂是唯一的可以练习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场合, 应该珍惜这一机会, 充分发挥这一活动的作用。对于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限制其母语使用, 促进其英语思维。而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 可以降低要求, 准许其用汉英结合表达思想, 这样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适当运用母语, 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还可以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策略,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但是, 使用母语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外语, 用外语进行交际。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单独起作用,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外语, 刺激学生的英语思维, 适时、适量、适当地使用母语加以辅助, 强化母语正迁移, 最终实现有效率的外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Chomsky, N.Syntactic Structures.The Hague Mouton, 1957:78.
[2]Cook, V.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 1985, 6 (1) .
[3]朱曼殊, 缪小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4]李建夫.外语习得中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的互动.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2) .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2
论文摘要: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影响在所难免。传统语言学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识别两种语言的语际共性,可以减少二语表达过程中的焦虑感,缩短和目的语的心理距离,对二语的产出起到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迁移
一、母语迁移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语言迁移(LanguageTransfer)研究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根据连接论的二语习得观,在习得二语之前,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着母语,有其固定的概率形式;母语使用的时间越久,其概率形式被激活的机会越多,被强化的程度就会越高。学习外语,碰到跟母语相似的成分,容易激活已经存在的母语形式,导致迁移。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迁移分积极与消极两种:当母语规则与目标语规则相同时,迁移多为积极的,称作母语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出现差异时,迁移多为消极的,称作负迁移。
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的产生。例如,汉语中名词的复数一般体现在相应的量词上,这造成了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会忘记在名词后加-s或-es;“我非常喜欢…”也容易被逐字说成“Iverymuchlike…”;汉语表达礼貌时多用“请”,所以我国学生说英语时常用please来表示礼貌,而很少用其他的英语礼貌表达方式,如Wouldyou…?Couldyou…?Doyoumind…?等;汉语固定的句型“虽然…,但是…”被用在英语中翻译为Although…,but…。后又立刻补充一句“Sorry,sorry,没有but”。这些都是在日常交流中很常见的语误。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者说,母语干扰了二语习得。
许多人将母语的负迁移作为不能学好外语的主要原因。人们认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他们在读音规则、句子结构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相距甚远。母语的“阴影”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影响了成绩,也造成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的顾虑和迟疑。因而不少教师否认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竭力反对母语进入课堂,强调通过外语进行会话来实施外语教学。学生也因顾虑说出所谓的“中国式英语”而不敢张口。
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强调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只要求学习者防范母语的负迁移,那么由Lado(1957)提出并被语言学家们普遍认同的“语际异性=难度”这一公式就会生效,学习者满脑子是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面影响,就认为学习目标语特别困难,加重了学习者的精神负担,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不能充分利用两种语言系统中的.语际共性进行学习。
二、母语正迁移
尽管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但从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正如Fromkin和Rodman所指出的:“语言学家们对世界上的数千种语言的调查工作做得愈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描述得愈详尽,就愈发现这些差异是有限的,而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Universals)则涉及到所有的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原则构成了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根据语言类型学研究,世界上的语言具有许多共性,如都有表示否定、疑问、因果关系的形式。但具体的结构规则又不尽相同。
Lado(1957)曾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以中国人学习英语为例,当学习者意识到英语和汉语的相似点时,潜意识里就会拉近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距离,就更加愿意去学习。根据Ringbom的观点,当人们能准确看出两种语言形式和语言上的共性时,迁移就是正向的。我国二语习得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戴炜栋、王栋,2002;陆效用,2002;王跃洪,2000)也注意到了母语对中国学生的正面影响。
尽管属汉藏语系的汉语与属印欧语系的英语在结构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在语言学类型上相距甚远,但是因普遍语法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共性仍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让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意识到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共性,鼓励他们使用母语的知识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语际的共性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机。在学习外语时,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目标语和母语隔绝开来。汉语能够在英语学习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母语成绩一般存在正相关。这也说明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三、母语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注重对语际共性和异性的平衡分析,通过教学把来自母语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促进母语的正迁移。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找寻英汉的语际共性,强调正迁移,淡化负迁移 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际共性主要表现在:
(1)词形。英语和汉语一样有象形文字。比如,eye看起来很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中间夹着个鼻子;onion看起来很像洋葱一层层的瓣。这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联想把英语单词的词形和词义联系起来以加强记忆。有些英语单词的拼写和汉语拼音几乎是一样的,例如sing,song,sit,god等,这也可以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2)语音。中国人学会了汉语拼音对英语语音学习也会有一定帮助。如:汉语拼音字母的发音跟英语音标都采用国际音标,都使用元音与辅音两类。在发音方面,英语与汉语存在相似之处,如:gate[geit],cake[keik]等。教师在教授学生正确的英语发音的同时,要督促学生练好标准的汉语普通话,这对学生的发音有帮助,尤其是元音的发音。
(3)语法。在语序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简单的陈述句上,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大体上是相同的。例如“我是一个学生”相对应的英语句子就是Iamastudent.要求学生把类似的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在语序上一般不会发生错误。这些语际共性会使学习者缩短和英语的心理距离。
2.正确看待“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从表面上看是母语“影响”了英语表达的结果;究其实质,应该说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交际任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和中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相差悬殊,总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这既是学习者的一种“策略”,也是二语习得进程中的一段必经之路。当学习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语言知识在交际中遭遇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去弥补外语知识的不足。这种“求助于母语”的策略,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OnMayDay,therearepeoplemountainpeopleseainTianAnMenSquare.
(OnMayDay,thereareagreatmanypeopleinTianAnMenSquare.)
“peoplemountainpeoplesea”是借用汉语中的“人山人海”一词。
再如,学生会把“我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翻译成“IcanspeakamouthfluentEnglishspoken.”
尽管此类句子中有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地方,但学生通过“借用”母语知识,完成了交际任务,这一点应该加以肯定。教师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应该鼓励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这种“冒险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借用”策略和“冒险精神”有助于学习者克服知识不足的困难,最终到达目的语的彼岸。
3.了解汉语水平对英语水平的相关性
根据陆效用(2002)在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进行的调查统计,学生的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母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说外语成绩也很好。此调查结果说明学生的母语学习并没有给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这就从一个方面证明,所谓母语干扰外语学习的观点不符合语言学习的实际情况。
束定芳研究表明母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英语阅读能力也很强。母语的读写能力可以迁移到目标语中。胡海在研究中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学习者可以借助母语来搞清楚单词的确切意思,理解篇章,掌握语法规则。母语可被用来解释一些较难的概念和用法。当肢体语言和解释都无法使学生理解时,教师便可运用母语。当遇到长难句和复杂的语法结构时,母语不失为很好的资源。学习英语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必要时使用汉语。
四、结论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3
【关键词】母语 正迁移 外语教学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 学习者母语知识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 L1 Transfer) 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 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在习得过程中, 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在语言的负迁移方面,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发挥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功能。
二、母语的正迁移
母语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认知层面上,表现在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是一个重要环节。完全不能理解的语言信息好比乱码,于习得毫无意义,只有能被解码的信息才可获得大脑的进一步加工,理解因此也是语言生成和产出的前提。而外语理解的基础正是来自于母语的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母语知识是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从一方面看,母语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正因为有它垫底,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才会有神速的发展。如果没有来自母语的知识和智力提供的帮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是成年人学外语比儿童进度快的主要原因;从另一方面讲,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和习得经验也造成差别。母语水平与外语成绩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还需要通过研究来证实,但是外语教师确实常能观察到,母语表达能力出众、语言反应敏捷的学习者往往也拥有更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这些应归功于母语的正迁移。
三、母语正迁移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一)语音正迁移
一部分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有相近特征, 对这部分的发音, 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
(二)词汇正迁移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符号形式分属不同系统。英语属拼音符号, 汉语属文字符号, 但从词类划分类型, 反映思维的形式上看, 汉语中词类、词意与英语中词类、词意有着许多对应关系。英语和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共性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母语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三)语法正迁移
学生对汉语的句型句式掌握良好也会使其在英语基本句型的学习上变得较为容易。从语法结构上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五种基本结构, 即:
(1)主-动(SV)结构:John laughed. 约翰笑了。
(2)主-动-宾(SVO)结构:John likes football. 约翰喜欢足球。
(3)主-动-补(SVP)结构:John is a writer. 约翰是个作家。
(4)主-动-宾-宾(SVOO)结构:John gives me a book. 约翰给了我一本书。
(5)主-动-宾-补(SVOC)结构:John asked him to arrive on time. 约翰让他准时到。
四、母语正迁移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利用母语概念,促进外语理解
母语是我们从小就习得的语言,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人脑语料库中母语语料的库存量要比外语语料库的库存量大得多。外语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借用”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母语中的概念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获得的外语信息进行解码、加工,进而达到正确理解。
(二)针对差异,强化外语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对那些母语中没有而外语中有的语言现象,可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促使学生用外语直接思维。这样做不仅可以克服母语负迁移,而且还能扩充学习者大脑记忆系统中的外语语料库。
(三)利用母语扩大知识面,促进外语学习
母语阅读速度大大高于外语阅读速度,因此,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母语书籍扩大知识面以促进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人们可以借助于已有的语言更好地认识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物。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用英语讨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写出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英语文章,主要是得益于母语。母语是外语学习的有利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它。
五、结论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而母语与语言中的知识存在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接触了解这些知识,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两种语言在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差异虽易导致负迁移,但若能做好两语言的对比,不仅能减少负迁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总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母语排斥外语,而应当正确地看待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减少负迁移,以便能真正、迅速地掌握所学外语。
【参考文献】
[1]桂诗春. 心理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4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母语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这些就是母语迁移作用,迁移有正负之分。学习者已有的母语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产生的积极影响,就叫正迁移。反之,起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就叫负迁移(Odlin 1989)。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避免负迁移,借以提高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质量。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以高职一年级学生为对象的高职英语教学,因其教学对象的特殊而独具特点。高职一年级学生具有特殊的知识结构:(1)母语知识相对稳定 :大一学生绝大多数已成年 , 对母语的知识已经具有相当稳定的基础, 这种母语知识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非常容易造成对英语学习的顺向迁移;(2)英语知识相对薄弱:由于中学英语教学大多为应试教学,刚开始大学英语学习时不能系统、全面而清晰地把握英语知识,因此学习中尤其是在英语口语听力训练和运用中经常出错;(3)可塑性比较强,大多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这为充分利用母语迁移创造了条件。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 便于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同时要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而要正确理解异国文化,就必须先理解母语文化。
三、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促进高职英语教学
鉴于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母语迁移无法避免地会对目标语学习产生影响, 教师应该有效利用母语知识,让已掌握的母语带动第二语言的学习,帮助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实现母语的正迁移。
首先,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母语正迁移现象可以得出,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看到母语对目的语的不利影响,更应看到母语对目的语的积极影响, 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母语的积极影响进行教学。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来说,教学中应适度使用针对意识教学, 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词汇等方面的相似性和相通性, 并且鼓励学生借助正确的母语知识学习英语,这样可以使他们更积极地对待自己的母语,并促进英语的学习。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英汉对比,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重视学生的语篇教学。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模式不同特点的讲授, 既要从宏观上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方式组织语言, 又要在微观上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相似和不同之处。针对语言的相通性,教师应该多收集有关母语思维模式迁移的范例与语料, 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汉英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两种语言的相似和相通之处。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 教师应鼓励学生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练习使用。
再次,应深化文化背景知识,促进文化正迁移。每一种语言与所属文化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为了更好地进行二语学习,不仅要将注意力放在单纯的语言层面,还要从深层文化上入手。英、汉两种语言就因各自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等原因,各自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但同时两种文化包含着相似性, 而这些相似性则是文化之间进行沟通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发掘母语、英语间在词汇和语法规则等方面的相似性,更要提倡学生积极了解英语的背景常识,关注英、汉在文化层面的共性,促进母语正迁移的实现。
最后,培养学生的正迁移意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 培养他们把这种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情境中的能力,即迁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迁移的方法,还要让他们有意识地运用,教育学生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进行英语学习。一般说来,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会遇到三种情况,即纳入、扩充、调整。所谓纳入,就是新知识完全被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学生可对每一节课的学习应用迁移理论加以剖析, 认清英语知识与原有母语知识可能构成的各种关系,或是把母语知识甄别与深化,把外语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长期坚持合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而且对发展学习能力非常有利。
四、结语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5
一、适度运用翻译手段
“翻译法”是传统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中曾占主导性作用的教学方法,也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受质疑最多的教学方法。很多专家认为,由于翻译活动中受到母语文化和使用技巧的干扰,会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走许多弯路。笔者认为全盘否定翻译法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我们的教学应该在理解语言本质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翻译法,借助于翻译对比去感知英语和母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1.使用翻译法应注意选择性。盲目地使用翻译法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要有所预估,着重在学生容易忽视或混淆的知识点上引导学生使用翻译法,通过英、汉对照和鉴别,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2.学生对初中汉语结构的理解已经趋于成熟,在备课时,如果遇到表达思维和语法结构相似的知识,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翻译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较为轻松地接触未知的语言结构,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3.在适当的时候使用翻译法,尤其是在汉、英差异较为明显的情形时使用,能够从认知冲突中找到新的平衡,来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精准性,无论是对语文学习还是英语学习都是有帮助的。当然,翻译法不能仅仅是进行翻译,要注意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反思,借此实现语言知识的对比和巩固。
二、引导学生科学使用英汉双解辞典
学生学习英语不可缺失了“英汉辞典”,从当前的辞典使用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双解辞典,有助于学生的母语正迁移,对同一个词条从英语和汉语两个角度进行解释,有如下两个好处:
1.汉语让学生粗线条地理解词义,英语解释让学生的理解趋于更准确,有助于学生在与人交流和表达时更为准确地应用该词条。
2.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学龄短,加上平时的生活中又缺乏语用情境,所以对于单词的理解较为肤浅。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词意并应用于交际,如果脱离了母语的帮助,初中学生对词汇、短句的理解势必存在困难。英汉双解辞典提供了简明的汉语解释,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效实现母语的正迁移。
三、实施英汉对照的泛读训练
阅读是学习英语知识,提升英语语言素养的有效手段。阅读课是初中英语教学最重要的课型,学生处于初中阶段,要求其像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那样广泛地涉猎、阅读英语原文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学生的阅读量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参数,如何在有限的英语学习时间内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呢?
笔者认为,我们英语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供学生阅读的文本素材,其难度和信息量应符合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对于重要的语篇,应给学生附上高质量的汉语译文,这样能够有效节省学生查阅生词的时间,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英汉对照,反复琢磨复杂的句子和语段,再分析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实现母语的正迁移,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有效提升。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通过英汉对照给学生提供阅读文本,减少了泛读时理解语言的障碍,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学生的阅读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当然,在译文的使用上要注意科学引导,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用译文。应该在无法理解上下文时应用译文,因为无法理解,所以有探知需求,再通过自主对照译文进行释疑,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主体验式过程,学生的记忆得以加深,逐步向得体的、正确的英语靠拢。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6
恩格斯曾说过:“你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 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 (You should know your own language only if you compared it withother languages.) 而要想真正懂得英语, 也只有将其与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 才能学好这门语言。汉语与英语的诸多差异不仅不该构成学习英语的障碍, 恰恰相反, 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变“障碍”为“桥梁”。如果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母语特点能从语言学的角度了如指掌, 那么, 英语教学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实际上, 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 尤其是向成熟年龄段迈进的大学生或成人学员,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无法不受母语的“干扰”, 与其消极地防范母语的所谓“干扰”, 倒不如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利用母语, 发挥她的“先导作用”。多年前, 外语界泰斗之一许国璋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坦言, “我不敢说我说英语时完全不用汉语思维” (1988年中美语言文化比较研究讲习班) 。可见, “与母语一刀两断”的主张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是很难建立起来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王国, 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面前不得不败下阵来。
二、母语正迁移作用
教育心理学原理指出, 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即一种学习
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 因为新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学习基础之上的。迁移有正负之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当母语的表达形式与目的语相同、相似时, 有助于目的语学习习惯的形成, 会促进学习, 学习者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容易。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这种积极作用被称为正迁移。教育工作中常说的“为迁移而教”, 就是指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 在学外语时, 通过对比可以利用两种语言的相同或相似点, 促成正迁移, 加快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比还可以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 克服干扰, 消除负迁移。
三、对比意识在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促进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 对比意识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运用
汉语拼音的许多发音都与英语中的部分发音相近, 而汉语拼音又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基础, 利用英汉语音正迁移的规律对比着学习单词应该不失为一个好的认读、记忆单词的方法。随着年级升高, 学生的自主认知单词的能力就越高。在掌握了这一方法之后学生更增加了单词认知的兴趣, 不再把记忆单词看成是负担, 而是看成是一种乐趣, 这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单词学习法。语言是有声的, 语言教学首先是以语音形式体现的, 词的发音是学习和记忆一个单词的基础, 学生掌握了发音规律, 学生不仅在拼读新词时会轻松许多, 很自然地就运用语音规律来记忆单词, 而且温习单词或者遗忘单词发音时可以不再需要老师的帮助, 记忆单词就相对容易了, 单词的读音掌握好了, 有助于学生形成语感, 为将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英语学习中, 就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正迁移的规律, 通过英汉对比的方式进行音标拼读, 使学生掌握了单词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积极性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也因为有了音标的帮助, 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虽然很多教育专家认为, 学习英语要彻底摆脱对母语的依赖性, 但我们的英语教学却只能在母语的大环境下进行, 我们的学生也必须在学习母语的同时接受英语教学。因此, 学英语语音, 不可能完全抛开汉语拼音, 我们要巧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去辅助英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又为他们后续英语学习提供了更有效、更切实际的方法。
(二) 对比意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汉英利用语音变化构词对比
汉语的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英语的语音包括辅音、元音和重音。汉、英语音的三要素不同, 利用语音变化构词的特点也就不同。
(1) 汉语的声母变化构词和英语的辅音交替构词, 例如:
汉:校xiào (school) jiào (toproofread) 长cháng (long) zhǎng (grow)
英:close/kleus/亲密的/kleuz/关闭use/ju:s/用途/ju:z/利用
(2) 汉语的韵母变化构词和英语的元音交替构词, 例如:
汉:称chēng (toweigh) chèn (tofit/match) 还hái (still, yet, also, too) huán (togiveback/repay)
英:food/fu:d/食物feed/fi:d/喂养blood/bl∧d/血bleed/bli::d/流血
(3) 汉语的声调变化或重音格式变化构词与英语的重音移动构词
汉:①声调变化构词, 例如:看kān (tolookafter/tend) kàn (tosee/watch) 好hǎo (good/fine) hào (tolike/love)
②重音格式不同构词, 例如:精神 (spirit) 精神 (lively/vigorous) 地道 (tunnel) 地道 (pure/typical)
英:record/rekd/唱片/rikd/记录
present/'preznt/礼物/prizent/出席
2.汉英利用附加构词法对比
(1) 汉英有某种对应关系的前缀构词法比较:
“非∽”:非党non-party非正式informal
“反∽”:反批评counter-criticis反证disproof
“超∽”:超龄overage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不∽”:不仁道inhuman不结盟non-aligned
“单∽”:单边unilateral单音节monosyllable
(2) 汉英后缀加法构词比较
①“∽子”, “∽儿”, “∽头”和“∽巴”是汉语特有的名词后缀。
②汉语有某种对应关系的后缀比较:
“∽员”:教员teacher海员sailor/seaman
“∽师”:律师lawyer讲师lecturer
“∽者”:读者reader长者elder/senior
“∽手”:水手sailor歌手singer
“∽主义”:主观主义subjectivism修正主义pevisonism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单词的构成, 让看似无生命而枯燥无味的单词变得有意义并赋予生命与活力, 这样学生可以免受死记硬背又容易忘记之苦,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对比意识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迁移现象在写作过程中普遍且重要, 要真正做到“为迁移而教”, 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的基本功训练时, 充分利用迁移规律, 积极促进汉语的正迁移, 尽量避免负迁移, 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而准确地接受和运用新的语言知识, 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效率。
1.实行汉英对比, 合理利用正迁移
语言和联想是写作的基础。在英语写作中, 语言包含了词汇及语法等方面。英语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 其意义在上下文中完全相等。如一些专有名词:theMilkyWay银河等。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 可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形声字构字法, 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 进而促进汉语的正迁移。此外, 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也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
1.S+V eg.Sheisgoing.
她走了。
2.S+V+O eg.MyfatheriswatchingTV.
我父亲在看电视。
3.S+V+IO+DO eg.HeteachesusEnglish.
他教我们英语。
4.S+V+P eg.Sheisamusician.
她是个音乐家。
5.S+V+O+C eg.Weaskedhimtogetupearly.
我们叫他早点起床。
在教学中使用汉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 挖掘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 揭示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充分利用汉语的正迁移, 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2.扩大汉语语言输入, 强化正迁移
学生写作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写什么。叶圣陶曾经说过, “训练学生写作, 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积累正是我们强调的语言输入。因此, 良好的汉语语言知识积累是英语写作输出进步的推力。加强汉语的语言输入, 能在英语的写作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文标题。因此, 可以通过阅读文学著作及评论, 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 学习它们的写作及思维模式。此外, 还能通过观看电影、电视或收听广播的形式, 来获取不同领域的最新汉语语言信息。这些积累使学生在写作中增加所必需的语言知识、提高篇章构建技巧。通过阅读, 可扩大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 扩展学生的隐性语言知识, 强化汉语正迁移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才能写出主题挖掘深入、选材新颖、立意独特的好文章。
(四) 对比意识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让学生多背诵以母语文化为素材的英语篇章
第二语言初学者先接触以母语文化为背景的语言材料更易于消化吸收。比如, 中国当今外语界的佼佼者很少没背诵过英文版的有关长城、长征乃至《毛泽东诗词》的。有了这一步作铺垫或过渡就更易于向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等西方的名人名作进军。毋庸置疑, 以西方文化背景为主的语言材料非常重要, 但不能绝对化。中国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吸收西方的先进的文化, 同时更要树立主动地向世人“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因为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 英语教育家H·G戈里斯科娃说:“外语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本族语”不无道理。
2.编写或选用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英文教材
英语教材可以而且应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某些经典读物的编写思路诸如《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 把当代学生最想让西方人知道的有关中华民族的人物、思想、成就等作为框架, 用地道的英语将其系统地编织起来。同时把同中国最有可比性的西方文化精品吸收进来。比如, 可以把莎士比亚 (1564-1616) 同汤显祖 (1550-1627) 两位杰出剧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也可以进行非共时的对比, 把中国的女诗人李清照 (1084-1155) 的《声声慢》同美国女诗人E狄金森 (1830-1886) 的《我已两次失去友人》作为一个单元来学, 有意使中西文化交融或“碰撞”, 这样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
四、结语
深入了解本民族语言的特点、特性, 加强其语言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例如, 从语言结构方面讲, 汉语的句子重意合, 主要靠词序、语义的关系来表达, 而英语的句子靠形合, 比较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另外, 通过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对比, 我们就会发现, 汉人的思维习惯往往是整体把握, 从大到小;而西方人习惯形式分析, 由小到大。总之, 增强对比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促进英语教学, 让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摘要:母语正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应该越来越受到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而不断增强两种语言的对比意识已成为发挥这种作用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即针对此精辟地提出了对比意识在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来促进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几种方法, 为教师进一步研究对比语言学和母语正迁移作用的关系打下了实践基础。
关键词:对比意识,母语正迁移作用,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毅.英语语法宝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3]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2) :60-61.
[4]林大津.论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和途径[A].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 2002:77-85.
[5]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6]秦裕祥.英语语法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4) :47-49.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7
英语语法作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 在不同阶段进行相对应的语法上面的学习。本文对于正在迁移过程中的汉语语法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阐述, 进而提出相关性意见, 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汉语与英语两门学科都可以进行掌握。
一、理论支撑
想要进行语法迁移就要对于语法的整体系统进行迁移, 在进行语法迁移过程可能归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面造成影响, 主要可以分为正方向迁移与负方向迁移。正方向迁移就像字面上的意思, 在进行迁移过程中两种语言对于正常情况下的学习并没有造成影响或者是相对于小的影响, 学生对于语言的迁移可以有较好的理解, 对于进行语言学习有着明显的帮助, 让学生对于正常情况下的语言可以正当的使用, 进而到达开始使用语言语法迁移的目标。如果在进行语言与语法迁移过程中, 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没有达成一致就是负方向上的迁移, 负方向迁移对于学生在进行二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造成严重性的影响。语言迁移的影响将在整个教学中存在, 将语言语法迁移过程中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降到最低, 最好为零。语法迁移在国内的时间运行时间较短, 在国外已经存在多例成功性的案例, 在进行迁移过程中, 可以充分对于国外的按键进行分析, 在进行语言语法迁移过程中建立适合我国自身的语言语法迁移的教育理念。
二、语法共同性
汉语与英语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但是世界上任何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存在共同点, 我国大部分学生在正常的语言学习中仍然以汉语作为第一学习目标, 在进行母语语法进行转移过程中英语科学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度的影响。英语语法在词汇方面主要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这是与我国汉语语法对于词汇的分类是大体一致, 英语与汉语在进行语言组织中任然有较大差异, 在进行实际语言与语法的转移中对于在语言组织中的不同点应该进行主要的关注。英语语法在进行设计初期就较为严谨, 动词的使用量一直是学生在进行英语语法学习中最困难的地方。在进行迁移过程中, 语言的基础概念应进行相对应的加强, 防止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出现概念不清等状况。语言是世界上面最为复杂的意见事物, 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于语句进行不同词汇的使用, 对于汉语与英语在语法上面的不同本文仅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在实际迁移过程中, 一定要进行合理性教学, 让学生可以对已英语课程的学习进行较好的掌握。
三、研究调查
正地语法是进行英语学习的基础, 我国的语言是汉语, 学生对于汉语的语法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面是相对于就了解的。经过教育专家对于将汉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的了解过程中发现, 在一定程度上面二者是相同的, 进而提出将母语的语法运用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课程中。在进行语言迁移过程中对于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一定会存在一定程度上面的偏差。在进行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发现, 怎样对于汉语与英语课程的学习是进行语法迁移的作重要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面降低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偏差。为了对于语言语法进行转移这项教学变革进行全面了解, 笔者在学校中对于学生进行了相关性调查。将目前正在进行语法迁移的班级与传统英语语法学习的班级进行比较, 对于班级内部的同学进行相关性调查。笔者在长期处于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学进行帮助的情况下, 对于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英语语法考试, 在进行教育改革前两个班级的英语水平基本差不多的情况下进行。考试卷子为单选题与翻译题两类。在考试结果进行发布过程中可以发现科学性使用母语迁移的班级英语成绩有着明显的上升, 传统的英语语法学习的班级成绩有着轻微的下降。对于使用语法转移的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喜爱程度明显增加。
四、结论
在进行英语课程中是否使用母语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存在的矛盾, 部分学者担心英语教学汉语化将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产生应影响。在事件过程中发现, 教师对于母语转移在英语语法课程教雪过程中对于二者的使用恰当, 让学生对于语法的认知进行主动性产于, 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学生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有着明显性的帮助。在进行迁移过程中, 若发现对于这种学习方式无法适应就不应该在使用语法迁移, 避免迁移对英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语法迁移的目的没有达到。
摘要:英语作为我国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语法又作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因此, 英语语法是我国教育过程中重要学习内容。现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英语语法掌握程度较为薄弱, 语法概念掌握不清, 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地区仍然使用传统的英语语法的教学, 需要对于英语语法进行全新的变革, 增强学生对于英语语法的掌握程度, 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关键词:母语正迁移,英语语法教学,教学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童晓梅.母语迁移作用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 (教育) , 2012, 10:47-48.
[2]马伟, 杨斌.母语迁移促进中学英语语法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 2011, 01:188-190.
[3]康英华.英语语法教学中汉语迁移问题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2:245-246.
有效把握母语的正迁移 篇8
一、母语的正迁移
1.词汇拼读。
初中阶段尚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英语单词学习建立的主要关联就是与母语的关联, 从小学刚进入中学的学生, 他们的母语汉语拼音基础都普遍较好, 利用这一优势, 教会他们掌握英语词汇拼读时, 前面的辅音与后面紧相连的元音与母语汉语拼音中的声母与韵母的拼读相同, 在学习英语辅音/b//d//g/等时, 汉语拼音“b”“d”“g”其发音方法、成阻部位简直与其完全一致, 同样, 英语句子中的连读也是一样。
英语词汇拼读时的重读与轻读相当于母语汉语拼音的平声与去声。学生在得知这种规律后, 便跃跃欲试, 运用这种规律试着根据音标拼读单词, 每拼对一个, 他们都显露出喜悦和成就感。我发现, 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拼读规则, 而且大大增强了英语学习积极性。
2.非谓语动词的理解。
母语中, 我们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 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就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 英语也是如此。母语中, 谓语部分可以是一个动词, 也可以是几个动词, 而英语中, 谓语部分如果有几个动词, 除了一个主要的动词作谓语, 其他动词就称为非谓语动词 (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动名词等) 。例如:
母语:我们来这里学习。
英语:We come here to study. (动词不定式)
母语:我看见他走进了公园。
英语:I saw him going to the park. (现在分词)
学生通过母语的点拨, 很容易懂得下列句子中的非谓语动词:
(1) 跑步对我们的健康有用。
(2) 学好英语并不难。
(3) 他们决定去野炊。
3.适应、会用英语时态运用。
母语中的语气助词:着、了、过, 放在动词之后, 表示动作的某一状态与英语的现在进行时态、一般过去时态、现在完成时态同等。只需说明含语气助词“过”的动词, 有表示具体的过去时间陈述时, 英语还是应该用一般过去时态表达即可。通过这样的学习, 有效地强化了英语学习中时态概念。
4.易懂, 明晰英语中直接引语转为间接引语的难点———人称代词的转化。
例如:露西对我说“你的裙子看起来比我的新”转化为间接引语:露西对我说我的裙子比她的新。
以母语的迁移, 学生毫不费劲便可知道人称的转换规律, 学生在完成下列句子的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 一般不会出错:
The boy said“I think I can come here tomorrow.” (I转化为he)
Jim and Tom said“We are able to finish our homework today.” (We转化为They;our转化为their) 。
5.简化、理解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和引导词。
英语中的定语从句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 利用学生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 使难点简单化。
初中英语主要是学限制性定语从句。母语对定语的定义是:定语是名词 (通常是主语或者是宾语) 前面的修饰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属性等。英语中定语修饰先行词, 也就是中心词。
例如:他把他昨天买的书借给了我。
书———先行词, 他昨天买的———定语从句, 书, 是名词, 用that或者which (称为关系代词) 连接:He lent me the book that he bought yesterday.the book是先行词;that是关系代词, he bought yesterday是定语从句 (上课时, 如果在黑板上用线条标出更加明晰) 。先行词是人, 关系代词用who或that是物时用which或that;先行词是人但是作宾语, 关系代词用whom;先行词是时间用when, 先行词是地点用where, 这是定语从句最基本的内容。
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学生不仅能清楚理解词的意义, 而且印象深刻。对教师来说,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6.场景的理解。
语句是语言的基本运用模式。众所周知, 在英语学习中, 很难形成像母语学习那样丰富、自然的语言环境, 因此, 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种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而创设令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应用语言的意识。这种环境的创设就是母语场景的迁移, 它使英语的输出不再流于形式, 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初学者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7.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现象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1) 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 对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 有利于断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增强目的语和母语在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比较分析。
二、避免负迁移
负迁移主要发生在语音、语义和句法结构三个方面。
1.母语中没有辅音结尾的现象, 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往往受母语影响, 常出现词尾加元音或拖音的情况, 注意英语学习中某些国际音标发音的口型、部位, 词汇拼读中辅音连缀现象。
2.英语的语序———常规句型是以主、谓、宾为核心, 其他的修饰成分相对分散。母语的词序相对固定, 思维逻辑是把一句话中最重要的意念放在最后说, 而英语思维则喜欢把最重要的意念放在最前面说。如:“课桌上有本书。”学生容易翻译“Desk has a book.”。
3.在英语学习中, 母语中没有名词的单、复数。学生常出现冠词、介词误用;动词不同形式的误用;不同种类代词间的混用;形容词与副词的混用。
以上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应该循序渐进地教授, 等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后 (初三) 再侧重说明。
三、效果
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学习英语词汇的拼读, 学生很快能进入英语词汇自学状态;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 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意义
对于基础薄弱学校及对于学困生的教学, 语言输入能成为学生可理解的输入, 学生才真正地吸收。母语的正迁移, 能让学生心理上产生共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日后融入英语文化创造前提条件。
五、探讨
1.初中英语教学是实现学生对部分英语文化的心理共鸣, 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融入英语文化的重要阶段。英语初学阶段应侧重于运用母语的正迁移, 将母语灵活地用于外语教学中。
2.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母语与英语之间思维方式的异同, 克服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 学着用英语文化模式进行思维。
两种教学模式虽然目的一致, 但对于我国广大的边远地区的学校、基础薄弱的学校, 目前, 第一种模式是比较实用的。
摘要:有效把握母语的正迁移, 灵活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 备受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多年英语教学经验, 阐述了母语在基础薄弱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初中阶段及学困生的教育方面, 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母语,正迁移,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4) .
[2]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4) .
[3]张正东, 黄泰铨.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科学出版社, 2001.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9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大批具有国家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对中国的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外语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能力的教育, 而应该是关于语言能力、人文素质、综合文化修养、专业知识等全方位、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的能力, 主要包括掌握语言形式规则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的能力。笔者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语言教学应该是文化教学。
母语文化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严重阻碍了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保证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之间的平衡, 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适当地导入中国文化, 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在强调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之外, 更要注重提高其中西文化的综合素养。
纵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历史, 虽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地变化, 但大多数研究都是理论及策略研究, 从动态的角度研究母语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的文章寥寥无几。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从正迁移角度, 研究母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及变化情况。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及前期准备
笔者所在的大学是一所教育部重点建设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为主的高等院校, 所执教的大学英语教学班级为来自非英语专业的2014级职教本科的学生, 共48名学生, 其中女生38名, 男生10名。笔者尝试探讨母语文化迁移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获取关于学生对母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了解程度, 笔者在研究初期, 从语言层面与非语言层面对母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关数据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输出的障碍和缺失的原因与程度。
该研究对象的班级为48人, 发放调查问卷48份, 反馈有效问卷48份。调查结果如下。
60%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上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多是以英美文化为主。77%的学生认为他们偶尔会有意识地学习中国文化, 只有9%的学生一定会有意识地学习中国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 20%的学生经常介绍中国文化, 而选择偶尔介绍中国文化的学生有50%。有80%的学生认为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阻碍他们介绍中国文化的主要心理因素是觉得自身英语语言能力有限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深入。70%的学生认为由于自己缺乏相对应的英语词汇, 所以他们很难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
之后, 笔者对该班级进行了一次以笔试为主的英语测试, 测试的题量是50题, 总分是100分, 采取的题型为选择题。该测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水平, 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交际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英语常识。
这次测试的结果是:60分以下的学生为7人, 60~70分为21人, 70~80分学生人数为11人, 80分以上的有9人。成绩呈现正态分布。从结果看, 85%的学生基本掌握了英语交际中的基本知识。
以上前期准备让我们对受试学生的基本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研究内容
笔者希望通过本实验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 母语文化的输入是否能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2) 母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 实验的设计及步骤
(1) 笔者在2014年10月开学初, 让学生在课堂上填写了调查问卷, 并完成了一次英语测试, 完成了实验的前期准备。
(2) 笔者每周对48名受试学生进行一堂课 (40分钟) 的母语文化的英语输入学习, 为期10周。学习内容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涉及中国传统节日、食物及习俗等多个方面。通过任务型教学, 让学生学习相关的中国文化, 以讨论及小组对话的方式进行。
(3) 笔者在2014年12月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 使用李克特量表, 采用等级测量方法。问卷数据输入电脑后, 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并与未接受母语文化的英语输入学习的数据进行比较, 观察其对母语文化学习观念及态度的变化。
(4) 为了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补充说明, 笔者从受试学生中随机挑选出3名学生和特意挑选3名未接受母语文化学习的学生, 对他们以进行个案研究。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交流中的母语文化元素。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 探讨母语文化的输入是否能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Aguilar指出, 跨文化能力指人们用本族语言, 运用跨文化交际知识, 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Fantini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定义为四个维度, 包括知识、态度、技能和意识, 并且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沟通策略、培养文化意识而不断进步和提高。受试学生通过学习母语文化知识及技能, 在态度和意识上比没有学习过的学生有明显的积极改变。
在探索性分析中, 培训组和未培训组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695和0.672, 笔者认为调查问卷的信度较好, 测试的可靠性高。参加了母语文化的英语输入学习的学生称为培训组, 未参与的48名学生为未培训组。
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 培训组的极小值、极大值以及均值等都明显高于非培训组。这说明, 对母语文化知识学习及其影响上, 培训组所得分数高于未培训组。培训组比未培训组对母语文化知识学习持有更积极的态度, 并且更加肯定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培训组一致同意很有必要学习母语文化知识, 并且同意母语文化知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认同母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积极作用。
这些数据回答了笔者提出的问题:“母语文化的输入是否能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问卷调查的数据证明母语文化知识的输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生的知识、态度、技能和意识的改变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2. 探讨母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了了解母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笔者随机抽选了培训组的3名学生和未培训组的3名学生, 对这6名学生做个案对比调查, 使用定性研究方法, 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了这3名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母语文化元素。
通过统计, 我们发现了两组人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从语言层面, 培训组交流中母语文化元素占交流中的29%, 而未培训组却只有9%, 两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培训组的词汇更加丰富, 更加关注母语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交流中, 培训组的语法能力、语篇能力更强。非培训组语言能力不如培训组, 体现在谈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时, 这些人无法用英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双向跨文化交际。
从非语言层面, 我们同样也发现, 培训组的交际能力更强, 这体现在交际时如何开始、继续、调整, 培训组让交际活动顺利地进行, 而非培训组的交际技巧不如培训组, 体现在身份认同与合作对话技巧上。
四、结语
1. 该项研究结果的意义
母语文化是某个个体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这个个体只有在对母语文化深入全面地了解后, 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可供辨认的文化身份, 才不会淹没在目的语文化中, 而丧失主体性。如果不是两个独立的文化主体在进行交际, 事实上也根本谈不上跨文化交际。只有对母语文化有深入了解的独立交际者, 才可能在客观的基础上, 去比较两种文化在价值观、社会准则、文化礼仪准则方面的差异, 才能够建立互信、互谅、互容的交际关系, 才能够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解。提高对母语文化的认识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 同时还是提高交际双方对彼此间文化差异理解能力的重要保证。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戴尔·希姆斯提出, 希姆斯将文化交际能力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认为交际者不仅应该掌握某种语言的形式规则, 还应掌握这一语言实际使用的社会规则。
本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 母语文化的输入能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文化交际过程中, 母语文化正迁移确实存在。母语文化的输入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和意识, 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因此, 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 教师应该关注母语文化知识的传授, 重视交际文化的输入, 使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融为一体, 使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有机结合, 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语言能力。
2. 该项目的不足之处
该项目的不足之处包括以下方面。
(1) 参与培训的学生人数有限, 男女生人数不成正比, 且都是职教本科类学生, 英语语言基础较差, 因此代表性不够广泛。
(2) 定性调查由于设计不够周密, 因此所提供数据不能进一步分析各个内在因素。
(3) 在本次研究中, 未能研究可控因素的变化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件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 2013, (6) .
[3]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4]秦晓晴.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5]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 2012, (2) .
母语负迁移与英语语法教学 篇10
【关键词】母语 ; 负迁移 ; 英語语法 ; 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15-01
汉语和英语是我国学生需要学习的两门语言,在进行英语学习之前,所有的学生都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汉语语言系统,即母语语言系统。这样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受到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我们将两种语言的正面影响叫做正迁移,反之则叫做负迁移。本文主要介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即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到的不利于其学习的因素,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1.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负迁移的产生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套用其母语中常用的语言规则,从而得到错误的英语语言格式,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母语负迁移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所以语言学习专家建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母语。
英语语言中有关名词、代词、动词和连词的用法跟汉语有很大的区别,这些词汇在语言中的顺序也各不相同,英语中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时态动词,但是汉语中只用时间状语来区分事件发生的时间。另外在英语中通常将表示时间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的末尾,而汉语则常将其放在句子的开始。如果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者一味的套用其母语,就会得到汉语式英语,影响人们的理解。因此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的学习是非常大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母语在英语语法学习中负迁移的体现
(1)时态错误
时态是语句中用来表示事件发生的主要形式,英语中采用时态动词,汉语则采用时间副词。受汉语语法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时常将汉语的语言习惯直接套用在英语语言上,导致学生在时态的应用和学习中受到较大的负迁移影响。如:Do you spend your holiday in Shanghai next week?此句中根据next week应该用一般将来时,而学生却用了一般现在时。
He has died for ten years.该句中的for ten years为一段时间,属于现在完成时态,不可以用瞬间动词died应改为:been dead.
(2)语序错误
汉语中将用来起定语作用的词汇放置在句子的前面,而英语却将这些词汇后置处理。同样表示频率的词汇,如经常,有时,偶尔等词在汉语中放置在动词后面,而英语中要根据其谓语动词的不同而放置位置不同。因此学生在英语语序的学习中常常受到母语较大的负迁移影响。如:She often is the first to go work.中的often应放于系动词is之后。
(3)连词错误
汉语中的连词是成对出现的,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但是英语中确不存在成对的连词,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受母语的影响,用了Because后,还要再使用So。如:Because I was ill,so I did not go to school that day.
(4)动词错误
动词是英语语言中使用最多的一类词汇,也是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词汇。动词跟不同的介词搭配在一起具有不同的含义,并且一个意思可以用多个动词进行表达。如法庭上用的“指控”一词,可以使用accuse、charge和indict表达,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这三个词的搭配方式不同。使用accuse的话,其语句结构为 accuse sb. of;使用charge的话,其语句结构为charge sb. with;使用indict的话,其语句结构为indict sb. for。汉语中不存在这种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这些搭配非常头疼,因此英语语法的学习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较为突出。
(5)代词错误
汉语中对人的称谓只有你我他她它,但是在英语中不同的人称代词有不同的“格”分类,如主格、宾格和所有格,学生由于受母语影响在英语人称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如下错误:I see he coming或者Him father is a teacher。
3.英语语法教学的对策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在语言表达中采用的思维方式不同,学生在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导致英语语法学习效果较差。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对策:
(1)用英语释义词汇,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意识
在进行词汇讲解时,教师要尽量采用英语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其在英语中的含义,降低学生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独立的英语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逐渐脱离汉语学习环境的影响。
(2)增加学生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教师可适当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避免学生写作过程中采用母语构思,然后再将其翻译成英语的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广泛阅读英语文章,对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相应的表达习惯进行精确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观看或阅读英语原版作品,体会英语语言文化的韵律和用法,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感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使用时不假思索的说出或者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
(3)加强英汉对比,降低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语言中存在的差异较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增加英汉对比,让学生明白两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差距,给学生清楚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总结,找到英语语法中的一般规律,并且将其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强化。
英语语法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只有学生掌握了英语语法的结构才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由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之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母语语言系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容易受母语语言结构的影响,产生负迁移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意识、英语语感能力,并且加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对比,降低母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屏,孙晓明.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王晓蓉.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温州大学学报,2003(4).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11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和转变, 现今社会对大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近些年来, 对于大学英语地位、教法、学习者英语应用能力等的研究非常多[7], 很多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关注某些二本及以上的大学生, 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不够。在中国知网, 笔者搜索近十年 (2004年1月-2014年2月) 的数据, 以“大学英语”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 共找到185, 808篇论文, 而以“独立学院”在结果中搜索, 共找到3, 493篇论文。在同样的时间段内, 笔者以“大学英语”为关键词进行主题词搜索, 共找到66, 748篇论文, 以“独立学院”为关键词进行主题词在结果中搜索, 共找到875篇论文。笔者基于该认识, 准备以独立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下简称师园学院) 的学生为例, 研究母语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母语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是一个被不断提到的问题, 甚至有学者针锋相对地表达了意见及看法, 有学者坚持母语对外语学习有负迁移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有正迁移作用。Krashen (1981) [3]和Perdue (1993) [5]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母语对外语学习的阻碍作用, 坚持拒绝使用母语进行外语教学;而赞成的学者则认为适当利用母语进行外语教学更省时和高效, 如Atkinson (1987) 就曾总结了母语在节省时间、诱发语言输出、提高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的九大优势[1]。近期的大多数研究发现, 使用母语进行外语辅助教学是相当普遍的, 也受到多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笔者在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利用母语进行独立学院英语辅助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中文对英语学习正迁移作用的具体体现
人类语言不是悬浮于真空之中的孤立体, 它是相关文化体系和知识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中国学生要真正学会英语, 不仅要了解语言知识, 还要了解常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1. 常识的正迁移
常识是跨语言文化的, 其受用性不为不同语言文化所局限。如果中国学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学好了, 那么当他在英语中遇到此类难题时, 他原来用母语获得的专业知识肯定能派上用场。这种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解答专业难题, 还有助于其学会相关的英语表达。常识的积累通常更容易在母语环境中完成, 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母语即汉语在常识方面的积极作用。
2. 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正迁移
汉语与英语在背景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方面尤为突出。人类的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自然之中, 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大致相同。英汉两民族作为人类大家庭的成员, 在社会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汉语与英语都存在言语行为, 可以以言行事, 都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种语言都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 都强调讲话者的场合;两种语言的理解都离不开语境的分析, 语境的理解则是相关文化的产物;除语境外, 句子、语篇所牵涉的专业知识等也都影响着语言的理解。如果学习者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专业背景, 理解英语中的某个句子或语篇就会事半功倍;而获得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外语学习者往往需要借助母语帮助才能完成。在英语还是初级水平的情况下, 学习者尚不能完全用英语读懂背景知识, 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充分借用母语以获取背景知识。
3. 语言知识的正迁移
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知识方面差异很大, 但是其共同之处还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共同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
(1) 语音:英语使用音标, 汉语使用拼音, 这种拼音也可以说是音标。英汉音标中有很多是共通的, 如汉语中的声母/k//g//m//n/等与英语中的这些音标的发音相同。只要学过汉语拼音的学生, 根据这些音标, 他们就可猜出如何读单词, 这不能不说是汉语拼音在学英语音标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
(2) 词汇:英汉词汇的共同点表现在词性与词义上, 这两种语言的词汇都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基本词类, 并且很多词汇在词性上是对应的。在词义上, 英汉语言中很多词汇是对应的, 如book (书) , eat (吃) , slow (慢的) 等。因此, 在记英语单词时, 联系相对应的汉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 句法: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它们都有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之分;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句子结构类似, 并以“主谓型”居多;在句子内部及语篇的衔接上, 都运用了各种关联成分。因此, 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些句法时, 只需要多联系汉语的句法, 并把它们对应起来。
三、研究设计
笔者以师园学院大学一年级市场营销1班和2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 进行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实证研究, 以期了解母语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影响。这两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均为40人, 且该校的均衡生源分班制度使得被试的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在理论上总体持平, 有利于实验的进行。
1. 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和英语学习中对母语的使用态度、情况, 笔者在实验的最开始就对两个班的8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问卷是基于桂诗春[6]和Oxford[4]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而设计的, 笔者结合被试学生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修改。问卷主要调查被试学生两个方面的相关信息: (1) 学生外语学习中母语使用的现状怎样?他们对教师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的期望是什么? (2) 母语在中学外语学习中是否有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所用的问卷题目都是以中文方式呈现, 所以对于被试来说, 理解问卷内容没有太大难度。问卷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被试的基本情况的了解, 包括名字、学号和所在班级。第二部分是关于英语学习的动机调查。第三部分是调查被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使用情况。第四部分是被试学生对老师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使用的期望调查。被试对象均至少有六年的英语学习经历, 因此这样一个调查问卷至少能评估或者反映学生过去英语学习的情况。
2. 教学实验
在实验的一开始, 除了问卷调查外, 我们还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作了统一测试 (在下文中简称为前测) , 用数据证明两个班是否为平行班。在此基础上, 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一班 (实验班) 的教师上课时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母语辅助英语教学, 在教学中强化母语和外语的相同之处, 包括语音、句法、词汇等几个层面。而二班 (对照班) 的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几乎不使用母语辅助教学。具体说来, 一班教师充分利用中文来解释,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察觉中英两种语言的异同, 理解和掌握英语语法规则。而且在阅读理解中, 一班的教师在长难句的理解上, 适当采用中文翻译法, 学生能更好地领会意思。例如, 在解释新词的时候, 特别是抽象词汇时, 在用英文解释其含义后, 再用中文辅助理解。而二班的英语教学则尽量避免中文的使用, 试图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当然, 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当学生遇到理解难点的时候, 教师尽量提供相应的英文转述, 帮助学生理解。三个月后, 我们再一次对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作测试 (即后测) , 以一、二班的成绩差异来研究母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为了控制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 两个班的英语教学都由同一教师承担。
四、结果分析
1. 问卷调查结果
(1) 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从收集的数据我们看出, 有53.8%的学生非常同意学英语是因为它是现今社会重要的交流工具性语言这个观点, 还有90.6%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以后找工作, 只有10%的学生学英语是因为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这个数据结果真实反映了现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情况。在四六级“指挥棒”的作用下, 大学生都渴望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毕业后找工作时有更多更广的选择, 因此他们对英语的学习都是以考试为中心, 这是可以理解的。另外,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 英语基础要差些, 所以对英语语言本身魅力的意识较差。
根据R.C.Gardner (1972) 和W.E.Lambent (1972) 的观点, 人类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学习动机[2]。前者的目的在于融入第二语言社团之中成为一员, 表现出一种对该种语言下的文化和人民的真诚的个人兴趣;后者只是为了把第二语言作为工具, 教育、工作的需要,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突出自己的社会地位, 侧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实际价值和好处。很明显, 被试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为工具型动机, 因此学习比较被动。
(2) 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使用情况
不管是在词汇学习、语法学习方面, 还是在写作、发音、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方面, 学生对母语的态度都是比较积极的, 支持率分别为70%、87%、90.4%、19.8%、60.3%。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领域的盛行, 语言教学曾近一度走了极端, 很多学者认为语法教学能在交流中自动完成, 因此语言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讲解语法, 这种做法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 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 在缺乏真实语境的情况下, 语法教学对于学习者形成语言基本概念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 语法规则通常是学习难点, 老师的教学任务通常是通过与汉语的语言例证对比来完成。这种以强化目的语和母语的异同点来促进目的语学习的教学方法, 通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母语知识迁移到目的语学习上, 而对于与母语不一样的地方, 通过中文的讲解, 也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
(3) 学生对老师适当使用母语的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 只有8%的学生希望教师使用纯英文授课, 有82%的学生非常支持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母语帮助理解。这说明实际上很多学生意识到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因为一旦听不懂老师所讲, 那么一切都没有任何效果。对于他们期望老师用中文强调的地方, 超过87%的学生选择了希望老师着重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1) 前测的结果
前测的数据分析:从该表格我们可以看到, 一班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基本相当, 分数均值分别为72.475和72.95。另外, 采用独立样本测验分析学生的前测成绩, 即以整体的概念分析两个班成绩的差异性。从数据上看, 显著性概率值为0.907, 远远大于标准值0.05, 也就意味着两个班的成绩差异不大, 可以看做英语语言学习水平上的平行班, 这为之后的实验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后测的结果
后测的数据分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一班的平均成绩以一分多的优势领先于二班;Sig值为0.535, 还是小于标准值0.05, 说明两个班的英语后测成绩虽然没有显著变化, 但是跟前测两个班成绩的sig值0.907相比, 还是越来越往标准值0.05方向靠拢, 表明跟实验之前相比, 两个班的学生英语成绩正在拉开差距。结合前后测两侧的平均分来看, 一班的人均英语得分从前测的72.475提高到75.750;而二班学生的英语平均分也有所增长, 由原来的72.950增加到73.950, 但增长幅度不及一班。由此看出, 母语在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一定是有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的。
(3) 学生的后测试卷表现情况分析
(1) 在语音层面的母语正迁移
以听力理解中的第四题为例:“How about Nanning according to the speaker?”在听完听力录音“I/came from/Nanning, which/is/a beautiful city.”之后, 大部分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beautiful”。显然, 录音中的英文句子的停顿跟中文版本的“我/来自/南宁, 那/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几乎一样。对于一班学生来说, 由于老师在教学时强调过中英文在语音停顿方面的相似性, 因此他们在解答这道听力题时只需仔细听特定的形容词。
同样, 在听力理解的第五题中, 由于老师强调了中英文语调使用上的共性, 即能通过语调的变化表现言外之意, 一班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把平时生活使用母语时由于语调的变化导致的语言意义变化的例证、经验更好地迁移于英语学习中。
(2) 在句法层面的母语正迁移
在分析了学生测试试卷中翻译答题情况后, 我们可以发现一班的大多数学生在翻译时选择应用句子结构上, 是比较得心应手的。以第91题“这个周末我要去看望一个朋友。” (I will visit a friend this weekend.) 和第95题“核武器仍然是世界和平的一个巨大威胁。” (The nuclear weapon remains a huge threat to world peace) 为例, 它们相应的英文表达和中文提示所用的句子结构都相同, 句式分别为SVO和SVP。
(3) 在文化层面的母语正迁移
在选择题第27题中, “Climb to the top of Eiffel Tower if you want a%%%%’s eye-view of Paris”, 大部分学生选择正确答案“bird”, 而不是“eagle”, “swallow”或者是“pigeon”。究其原因, 母语中文里也有“鸟瞰”这样相似的表达。
当然, 不得不承认的是, 我们的被试实际上在测试中犯了特别多的错误。这些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者们在对目的语接触不多的情况下, 将对母语的规则过于概括迁移到目的语中产生的。例如, 当要求表达“看望一个朋友”时, 有些学生会使用动词“see”, 体现出被试学生对英语语言某些词汇搭配知识的欠缺。而“marry with someone”等的表达则是受母语负迁移影响, 过度概括语言规则, 是忽略了目的语中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概念而导致的语言失误。还有, 在写英语作文时, 经常在两个完整的分句之间用逗号, 又不加连词, 这也是受了汉语的影响。如果学生事先对英汉不同之处比较, 了解到它们分别为形合语言和意合语言, 则能利用这种差异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 减少负迁移, 避免错误。
五、结语
母语与第二语言中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 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接触了解这些知识, 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 两种语言的差异虽易导致负迁移, 但若用母语的介入作好两种语言的对比, 则不仅能减少负迁移, 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总之, 既然母语的影响不可避免, 那么我们就要利用两种语言的共通之处和必要时母语的介入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规避和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以便让独立学院的学生真正迅速地掌握第二语言。
参考文献
[1]Atkinson, D.“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A Neglected Discourse”[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87, 41 (4) :241-247.
[2]Gardener, R.C.&Lambent, 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2.
[3]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1981.
[4]Oxford, R.L.“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Styles and Strategies”[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 1993 (4) .
[5]Perdue, C.Adult Language Acquisition: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s.Volume 1 Field Method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6]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推荐阅读:
母语负迁移与翻译教学08-15
母语迁移论文10-09
母语迁移理论11-20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06-14
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08-05
技术正迁移08-18
正迁移现象10-28
母语教学法09-07
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10-02
母语应用于外语教学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