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迁移现象

2024-10-28

正迁移现象(精选12篇)

正迁移现象 篇1

一、语言迁移的定义

对语言迁移这一现象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和二语教育工作者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 研究者对“语言迁移”有着诸多不同的说法。Odlin (1989:27) 指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迁移不仅仅指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 它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Odlin提出迁移不仅仅体现在学习者的错误上 (负面影响) , 即负迁移, 还体现在促进作用上 (正面影响) , 即正迁移。

二、语言迁移研究

迁移概念是对比分析 (CA) 时期首先提出的。在对比分析理论指导下, 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上。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母语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会引起语言错误。当时二语习得研究者把第二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都归结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习惯差异。Lado (1957:2) 认为:“如果目的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 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 则学起来会很困难。”

70年代, 一些学者 (Nemser (1971) , Selinker (1972) , Corder (1978) ) 开始把二语习得的研究重点放在学生自己产生的语言上。他们认为, 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 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 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 更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 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 是无法在学生的母语和第二语言体系中找到的。在此基础上, Selinker (1972) 提出了“中介语” (Interlanguage) 理论, 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它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所产生的错误。但明显不足之处是这种方法只描述了学生所产生的错误, 而忽视了正确的方面, 显然这对整个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来说是不够的。

三、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正迁移现象

尽管迁移是二语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的一种策略, 但迁移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主要依赖于两个语言的形式, 句型和语言规则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种语系。然而, 英语和汉语在许多语言层面上仍然有正迁移产生。

首先, 在语音方面, 英语中的许多音素汉语中并不存在, 这使得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语音方面有很多困难。例如, 学习英语的中国学习者通常把[θ]的发音念为[s]。然而, 汉语中已经有的语音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很容易地掌握的。例如, 安徽和上海地区的中国学习者难以区分[r]和[l], 然而其他地方的学习者并没有这样的困难, 但是这些学习者很少意识到他们的母语在英语学习中这样的正迁移。原因正是由于过于注意负迁移而忽视了正迁移。此外, 英语中有清音和浊音, 而汉语中没有这样的区分, 这就使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很难掌握这些语音。但在一些吴音如上海口音中, 存在着像[p]-[b], [t]-[d]这样相对的辅音, 所以带有上海口音的学习者学习英语中的清辅音和浊辅音时, 就会产生正迁移。

其次, 正迁移还发生在语序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存在着不同, 但是陈述句中, 汉语和英语在语序上几乎一样。例如:

(1) a.昨天父亲给我一辆自行车。

b.Yesterday Dad gave me a bicycle.

(2) a.这事使她伤心。

b.This matter made her sad.

显然在学习英语陈述句时, 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似性可以导致汉语向英语发生正迁移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陈跃红 (1998) 分别测试了具有同样英语水平的中国、英国和法国学习者, 结果发现英语和法语学习者之间没有显著区别, 而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之间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在关系从句上法语和英语相似, 因此, 法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关系从句时没有困难, 他们只需要把母语迁移到英语中。相反, 在汉语关系从句中没有疑问词变化。所以, 和法国学习者相比, 中国学生在掌握英语关系从句时有更大的困难。该研究同样表明了正迁移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Mohan与Lo (1985) 认为培训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写作能够促进目标语写作。郭纯洁和刘芳 (1997) 和张坚 (1999) 分别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进行过英语写作和母语写作的学生表现得比其他学生好。他们得出同样的结论认为母语能够促进目标语写作。

四、结语

外语或二语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 不可避免地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学习者母语的影响。笔者主要简述了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花费时间更多地关注中介语的相似性, 缩短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别。从而,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此外, 学习者加强母语学习, 掌握好母语, 在学习目标语过程中可更好地促进母语正迁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 2002 (6) :1-9.

[2]郭纯洁, 刘芳.外语写作过程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 1997 (4) :31-37.

[3]王跃洪.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VOL23 (6) :61-63.

[4]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张坚.促进母语在英语写作中的正迁移[J].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9 (1) :18-23.

正迁移现象 篇2

一、中介语的定义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我们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

二、中介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正迁移现象的分析

(一)语音迁移

汉语和英语的语音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语言对语音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英语对音强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被列为重音语言。汉语则对音高变化比较敏感,是典型的声调语言。在英语中元音的长短、松紧可以区别词汇意义,例如: beat [ bi: t ]和bit[ bit ] , fool[ fu: l ]和full[ ful ]。然而在汉语普通话里却没有这种元音的松紧、长短的对立。这些不同点构成了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发音上的障碍。但是,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拟声词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如clatter与“咔哒”,mamma与“妈妈”等。一些外来词大都发音近似。例如: guitar—吉他, sofa—沙发。一些地名、人名、货币名称等也属于这种情况。这些都说明在语音领域汉语和英语可发生正迁移。

我是烟台人,我的方言中“儿化音”(例如:这件事儿。你去哪儿?我要去方特儿玩儿。)特别多,同时英语美音中有很多“卷舌音”,这对我练习英语的美式发音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学习英式发音就比较困难了。

在来大学前,我就知道法语中的“Bonjour,Salut”词汇与汉语中的“笨猪,儍驴”发音很相近,这使我对法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二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法语。另外,我准备了一段关于杨澜TED演讲的视频会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以此进一步说明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二)词汇迁移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将某些话与特定的图片或概念合并起来。学习外语时,本族语词汇系统的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初学外语的学生总是力图去寻求一对一的英汉词汇意义的对应。例如,我们在初学英语时常常有这样一段顺口溜:“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再如,汉语中某些成语和谚语与英语中的相似,如英语中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和汉语的“一箭双雕(One arrow, two hawks.)”意义相同,表达相近,二语学习者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暑假教一个初中的表弟学习英语,他总是记不住left有“剩下,剩余”的意思,我当时想到了之前网上关于“脑残”的一则笑话:“One’s brain has two parts: the left part and the right part.The left part has nothing right while the right part has nothing left.”讲完笑话加上汉语解释,表弟很快记住了left的意思。

同样,在学习法语时,我充分体会到了英语对法语的正迁移作用。英语中很多词汇与法语词汇的拼写类似甚至完全一样,如:professor和professeur;tour和la tour;active和active;bombard和bombarde等。这对我记忆法语单词有很大的帮助。(三)语法迁移

语法最能体现语言的民族特点。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和语言类型。英汉语的句型系统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或存有对应关系,如: SV—主谓, SVC—主系补, SVO—主谓宾等。汉语与英语在句法上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都有诸如陈述句、否定句、特殊疑问句、感叹句、被动语态等句法形式。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此类句法时只需将其通过汉语所形成的有关此类句法方面的语言图式与英语材料对应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祝你成功!———Wish you success!

英语语法研究内容较汉语丰富,如:英语的谓语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语气等形态标记,汉语的谓语动词没有任何形态标记;英语的非谓语动词有不定式、-ing分词和-ed分词三种形式,汉语的非谓语动词都用原形;汉语中有语气助词,英语中没有语气助词等。针对这一差异,在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上学期附中实习时,初中老师要求我们尽量带着学生多读,模仿某个固定句式造句,设置情景对话等方式强化所学知识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英语思维。同样,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学习语法,精读,高英等课程的同时,还要学习英美文化,与外教进行互动等课程来加强语言文化修养。这使我们能够排除母语干扰,逐渐摆脱母语参照体系,更好地用目的语交流。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因此,只要大量的了解英语本族人的表达方式,不断地进行汉英的对比,提高语言水平,并且了解英语文化知识,中介语向目标语渐进的这个过程就会加快很多,继而成为一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四)文化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族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汉英词汇内涵意义各异。以颜色的内涵意义为例,红色在汉语中象征顺利、成功,如“红运”,而在英语中,红色没有相对应的内涵意义;在英语中蓝色可表示沮丧、忧郁,如He is lone2some and blue.而汉语中的蓝色无此内涵意义。又如英语中的“dog”和汉语中的“狗”其指称范围完全相同,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经常有“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贬义词,因汉语中的“狗”一词常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不好的内涵意义,而“dog”一词英语里常常用来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好的内涵意义。例如“You’re really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但“dragon”在英语文化中代表邪恶势力,含贬义。由此可见,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性,文化方面汉语对英语多为负迁移,但是我们要善于总结发现两种文化的差异,求同存异,做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

三、如何利用语言迁移改进英语教学

总之,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特征,仔细观察学生使用不同中介语以及他们所采用的不同学习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待学生学习上的错误,积极利用中介语有利的一面,强化母语的正迁移效应。

多搜集一些有关母语负迁移的范例和资料,让学生明白产生负迁移的原因,引起学生的注意。学习者母语的语法、词法、某些句型、语序等方面都可以对学生习得外语产生正面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要做有心人,时时处处强化母语的正面影响。注重丰富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学生创造更多习得、运用外语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迁移,数学课堂的“正能量” 篇3

一、在设疑中迁移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师针对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巧妙设疑,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激发起求知欲。如教学“工程问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时,引导学生回忆在已知工作时间时,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工作效率及已知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时,如何求工作时间,而后从整数应用题中求两队合修完成的工作时间引入让学生解答。教师设疑:①如果把工作总量30千米改为60千米、90千米或者1800千米,所求的工作时间变了吗?②如果把题中的“长30千米”这个条件去掉,还能不能解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精心设疑置惑,启发学生去释疑,在释疑中扫除了学习新知的障碍,疑虑解开,新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在练习、讨论中迁移

练习的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忆,有效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如教学“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时,先出示应用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习题,运用判断、填空等形式,让学生说理训练,引导学生回忆前阶段是怎样学习和推导加法结合律的。以此作铺垫,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探究新知识的最佳状态,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趁机说明今天我们就用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方法来学习乘法结合律。以学生的已知为起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促进了新知的正迁移。

由于讨论交流的过程,是主体参与的过程。通过群体互动,开拓思维,培养创新品质,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展开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如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还剩多少吨?)时,引导学生讨论①这道题有几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②跟以前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有什么不同?③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在讨论中,学生能寻求多种解题方法,拓宽了解题思路,启迪学生运用迁移,使新知更贴近旧知,优化了认知结构,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迁移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看似相似其实不同的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往往容易混淆。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充分利用共同因素,创设迁移情境,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分数和倍应用题”时,先出示复习题“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解答后把第二个条件改为“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让学生试做。启发联系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对比中区别异同,准确掌握各自的特征,把握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加深理解新知识。

四、在操作中迁移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数学教学一旦和实践活动结合,不仅丰富课堂内容,使知识的难点较容易突破,而且能调动起学生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凭借已掌握的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运用学具操作,使他们乐于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能不能把梯形也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求面积的公式呢?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割、补、移、拼,明白了梯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是特殊的梯形还可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再利用转化来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通过迁移,运用了转化的思维方法。在操作中,不仅运用了迁移求知的方法,而且拓宽了思路,强化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五、在游戏中迁移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要学的知识融入游戏之中,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又学有所依。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苍海渔业一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时,教师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学生猜一猜。有20支水彩笔,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①第一个盒子装了水彩笔总数的,装了多少支水彩笔?②第一个盒子装了水彩笔总数的。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支?③第一个盒子装了8支水彩笔,第二个盒子比第一个盒子多装,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支?④第一个盒子装了12支,第二个盒子比第一个盒子少装,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支?通过游戏,步步加深,既迁移了解题思路,强化新知,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亲身体验问题的情境。再把问题情境提炼成数学问题,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产生热爱数学、想学数学的积极心理。

总之,通过迁移,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白要学好新知识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并学会利用已有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迁移, 数学课堂的“正能量” 篇4

一、在设疑中迁移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师针对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巧妙设疑, 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 转入对问题的探讨, 激发起求知欲。如教学“工程问题” (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时, 引导学生回忆在已知工作时间时, 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工作效率及已知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时, 如何求工作时间, 而后从整数应用题中求两队合修完成的工作时间引入让学生解答。教师设疑:①如果把工作总量30千米改为60千米、90千米或者1800千米, 所求的工作时间变了吗?②如果把题中的“长30千米”这个条件去掉, 还能不能解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他们去理解知识, 产生种种疑点。精心设疑置惑, 启发学生去释疑, 在释疑中扫除了学习新知的障碍, 疑虑解开, 新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在练习、讨论中迁移

练习的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忆, 有效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如教学“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三个数相乘,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 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 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它们的积不变。) 时, 先出示应用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习题, 运用判断、填空等形式, 让学生说理训练, 引导学生回忆前阶段是怎样学习和推导加法结合律的。以此作铺垫, 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探究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趁机说明今天我们就用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方法来学习乘法结合律。以学生的已知为起点, 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促进了新知的正迁移。

由于讨论交流的过程, 是主体参与的过程。通过群体互动, 开拓思维, 培养创新品质, 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展开讨论、交流、争辩, 让他们各抒己见, 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 相互启发补充。如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 用去3/5, 还剩多少吨?) 时, 引导学生讨论①这道题有几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②跟以前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有什么不同?③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在讨论中, 学生能寻求多种解题方法, 拓宽了解题思路, 启迪学生运用迁移, 使新知更贴近旧知, 优化了认知结构,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迁移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看似相似其实不同的知识, 学生对这些知识往往容易混淆。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充分利用共同因素, 创设迁移情境, 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分数和倍应用题”时, 先出示复习题“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 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 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解答后把第二个条件改为“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 让学生试做。启发联系复习题, 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对比中区别异同, 准确掌握各自的特征, 把握联系, 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加深理解新知识。

四、在操作中迁移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数学教学一旦和实践活动结合, 不仅丰富课堂内容, 使知识的难点较容易突破, 而且能调动起学生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凭借已掌握的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 运用学具操作, 使他们乐于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能不能把梯形也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求面积的公式呢?以小组为单位, 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割、补、移、拼, 明白了梯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是特殊的梯形还可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再利用转化来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通过迁移, 运用了转化的思维方法。在操作中, 不仅运用了迁移求知的方法, 而且拓宽了思路, 强化了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五、在游戏中迁移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要学的知识融入游戏之中, 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 又学有所依。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苍海渔业一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 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时, 教师创设了游戏的情境, 让学生猜一猜。有20支水彩笔, 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①第一个盒子装了水彩笔总数的1 /5, 装了多少支水彩笔?②第一个盒子装了水彩笔总数的1/ 4。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支?③第一个盒子装了8支水彩笔, 第二个盒子比第一个盒子多装1/ 2, 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支?④第一个盒子装了12支, 第二个盒子比第一个盒子少装1/ 3, 第二个盒子装了多少支?通过游戏, 步步加深, 既迁移了解题思路, 强化新知, 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 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亲身体验问题的情境。再把问题情境提炼成数学问题, 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让学生产生热爱数学、想学数学的积极心理。

正迁移现象 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作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往往事倍功半.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各方面的因素,母语负迁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母语负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本文首先分析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并就此探讨克服此现象的对策.

作 者:张耀军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0;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41)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言迁移   母语负迁移   中式英语   策略  

影响母语正迁移的外语言因素探讨 篇6

[关键词]母语正迁移 外语言因素 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51-03

一、导语

Odlin在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1989:27)。Odlin认为语言迁移有正负迁移之分。前者是指已有的语言知识对外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而后者是指已有的语言知识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或抑制作用,其效果是负向的。母语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和一种心理过程。人类总是试图利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认知新事物,利用先前的经验和认知结构通过观察、判断和思维来解决新问题。根据乔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普遍语法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语际共性使得母语对目的语的正迁移成为可能。

始于20世纪中期的迁移研究受各个时期的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权威理论的影响,历经了诸多发展过程。其中,人们对母语迁移促进作用的认识从过分轻视和过分夸大两个极端逐渐走向客观和理性。母语正迁移主要表现在语义迁移和语用迁移,具体表现在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语调、词类、基本句型、语言功能的共性(委婉语:死亡,上厕所等)、文化以及学习策略的正迁移等方面。全面认识和理解促进有效迁移的各种条件是科学运用迁移规律,实现有效迁移的基础。我们该试图从多个视角研究母语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影响二语习得,也就是母语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对语言正迁移进行全面、完整的认识,并提高对二语习得本质的理解,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启迪。

二、影响正迁移的外语言因素

母语迁移是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语言正迁移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母语与目的语诸多语言因素的影响,如在音位、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方面的相似度和差异,以及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特征、语言使用的类型、标记因素等,还要关注影响语言正迁移的诸多外语言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一)语言意识因素

语言意识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信息输入或输出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语言形式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和敏锐的感知。二语习得过程中对二语某种语言特征的意识可以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过程。根据Odlin和Ellis,母语迁移会发生在语言的诸多层面上,而决定各个层面强弱的主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因而在有些层面表现得要比其他层面强。例如,实践证明众多二语习得者在语言意识方面可能对语音和篇章等重视不够而较多地关注二语习得中的词汇和语法。因而,在此方面具有较强语言意识,这可能会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应用,从而对其母语迁移产生作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意识不仅产生在二语还产生在母语方面。如果习得者的二语的语言意识弱于母语的语言意识,母语迁移就可能发生。然而在二语习得者的大脑中,目的语意识和母语意识可能会混合在一起,并与跨语言的差异意识等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一起影响母语正迁移。

大量的研究证明,语言意识越强,接受二语的能力就越强,良好语言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二语习得,可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那些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同目标语之间差异的习得者往往更擅长于学习语言。因此,培养语言意识应该成为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社会语言因素

一门语言所应用的社会环境就是影响母语正迁移的社会语言因素。第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语言能力,更好地利用该语言进行自由的交际,因而习得者的母语迁移的应用就受到其语言应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根据Odlin提出的 “非焦点”和“焦点”场合的语言应用环境,前者是指非正式或自然场合,这时构成“非焦点群体”交际参与者可能自由地借用母语以增进交流和理解。而在“焦点场合”即正式场合,成为“焦点群体”的交际参与者会避免使用母语形式来维护第二语言的准确性。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在非焦点场合母语正迁移的可能性要小于焦点场合。而Tarone提出,在社交场合学习者是否使用“俗体”还是“拘泥体”会不同程度影响母语迁移(1982)。前者指语言使用者在非焦点场合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而后者是语言使用者在焦点场合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因为当人们更在意如何交际表达时,就会使用包括母语知识在内的一切语言知识。相对于使用“俗体”来说,学习者在使用“拘泥体”时母语正迁移的倾向更明显。虽然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都可能会发生母语迁移,但正迁移在某些情况下更倾向于可能。另外,母语迁移也会受到听话人的因素的影响。例如,既会说日语又会说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会根据听话者即受话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决定迁移汉语还是日语以促进英语交流。这种因听话人而迁移母语的现象体现了某种“集体一致性”,即说话者保留其母语特征以显示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王初明, 1990)

(三)心理语言因素

母语正迁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会受二语习得者的心理语言因素的影响。母语和目的语间的距离也会影响母语正迁移。Ellis认为,两种语言间的实际差异程度即语言距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语言现象,即二语习得者对二语间的差异程度的某种认知,Keller?鄄man(1977)称之为“心理类型学”(psychotypology)。心理类型学反映的是二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间距离的某种心理感知。这种感知极有可能没有反映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实际差距,它与心理语言标记共同作用,影响学习者对母语的迁移。因而当二语习得者感知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相似、相同的地方,同时如果母语的结构又是无标记的,就很可能发生正迁移。反之,母语正迁移就不可能会出现。因而习得者可能会在自己建立的心理类型学基础上而决定是否迁移母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和变化也会对心理类型产生影响。那么在二语言习得中,习得者可能会选择性地迁移母语的某些形式。

(四)发展期因素

二语习得中影响母语正迁移的发展期因素是指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因素,不仅包括母语也包括二语。学习者的母语水平高低会影响其迁移作用,例如在阅读与写作中对假同源或同源词的辨认过程中,如果二语习得者的母语水平高会促进其正向迁移。Corder(1978)认为,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是一个“重构连续体”,其第二语言习得始于其母语,而随着习得的进展,习得者的第二语言逐渐替代母语,从而获得操该语言的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Corder指出, 因为二语习得者在二语习得早期没能构建一个发展规则,因而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后期其母语迁移没有早期明显。另外成人的语言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其思维和母语已经建立了牢固的联系,所以其发音上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要大于儿童。对于成人来说,母语知识的稳定和英语知识的模糊等特征促进了他们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发挥。

Kellerman(1983)发现的 “U形行为”进一步证实了二语学习者母语正迁移的发生受到其二语熟练程度及水平影响。在“U形行为”中,在学习初期习得者更倾向于迁移母语中的无标记和有标记形式;而到中期只会迁移无标记形式;可是在高级阶段又与初级阶段类似。在这个过程中的错误频率是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而精确度则与之相反,呈U字形。由于初期学习者受目的语水平和可依赖的目的语知识的制约,有限促进了母语正迁移。母语正迁移仍会出现在学习的中、后期, 甚至偶尔早期出现的母语迁移会延续到高级阶段。因此,二语习得者的二语和母语的发展期影响了母语迁移。根据Corder (1978)的理论,我们要将二语习得当成是一个不断重建的连续的动态过程来研究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现象。有些研究还发现语言中某些方面的迁移如定语从句并不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出现,是因为学生总是很晚才开始学习定语从句。这些研究都提醒我们语言迁移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应该进行多层面的研究。

(五)媒介因素

二语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如学习策略)、教学环境(如教学方法、教师或教材)等媒介因素也会影响或制约母语正迁移的发挥。

就个性特征而言,当使用比较陌生的目的语知识时,二语习得者出现的焦虑感可能会增加母语正迁移;而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规范程度的认同程度,即认同心理越低,母语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另外习得者的对二语习得的信心和兴趣也在母语正迁移的发挥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 在二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强化二语习得者对二语间的差异意识,教学或教辅材料中提供二语间语言文化差异等相关知识的介绍,以及课堂采用正确的练习形式等都可能会促进母语正迁移。而且教师如果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就很难取得成功,这也是一个因素。另外,认知理论为语言迁移现象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我们开始注意到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迁移。实验表明,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迁移到外语阅读中,同样学习障碍或困难也可以迁移到外语学习过程中。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以便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结语

我们从事母语正迁移研究有利于对语言迁移进行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探讨利用母语正迁移的动态策略。这对于二语习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启迪。影响母语正迁移的各因素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母语正迁移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而诸多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的,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研究和发现。

[ 参 考 文 献 ]

[1]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58—64.

[3]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 Chomsky.N. 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 and Use[C].NY:Praeger.1986.

[5] Corder,S.. Language learner language. InRichards,[J]. (Ed.),Understand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ssues and Approaches. Rowley, Mass. 1978.

[6]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 Kellerman,E.Towards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 2(1977):58—145.

[8] Odlin, Terence.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89.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7

筅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曹冬月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叫做“语言迁移”。语言迁移包括语言方面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的影响, 以及语言之外因素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迁移分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目标语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负迁移是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对目标语学习所引起的干扰。纵观迁移研究发展历史, 经历了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兴盛到70年代的衰落、直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近年来,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已经在外语教学及研究领域得到普遍认可, 成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重要课题。

汉语与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 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相对而言, 两者之间的相同成分较少, 因此汉语负迁移现象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突出。尽管如此, 其正迁移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学实践证明, 母语虽然对外语学习存在干扰, 但也是一种不应被忽视的基础, 一种重要的促进因素, 一种可以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本文依据语言迁移理论, 结合英语教学实践, 主要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母语正迁移理论依据

1. 普遍语法

心灵主义代表乔姆斯基针对儿童习得母语提出普遍语法, 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机制在外界的语言刺激下被激活, 促进了儿童的语言能力。Cook将乔氏普遍语法作出明晰的解释:人类大脑中固有的语言特性是由普遍语法构成的, 普遍语法不是某一特定语言的特有规则, 而是适合于一切语言的一系列普遍规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都对这些普遍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当他学习第二语言时, 就会把这些共性特点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 从而加深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并提高学习效率。

普遍语法由“原则”和“参数”构成。“原则”是指适用于任何语言的、高度抽象的语法构成规则, 概括了人类语言有可能使用的语言构件, 例如元音和辅音、实词和虚词等。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是由语言中的原则反映出来的。“参数”是指某一特定语言的具体语法构成规则, 反映的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参数值。第二语言习得就是在已有的语言参数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可能与现有语言参数相同或不同的语言。语言习得过程就是根据所接触的语言材料建立语言参数值的过程。因此, 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母语习得为基础。

2. 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研究始于18世纪, 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 由Rumelhart等人发展完善。图式就是人类大脑中“积集在一起的知识单元, 是认知的建筑积块”。这些知识单元以“图式”形式存储于大脑中, 并形成一种巨大的立体系统即图式网。一旦接收新信息, 这些相关图式立刻被激活并产生联想。

图式理论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是指学习者先前获得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学习者会在理解中遇到障碍。与理解母语相比, 语言图式在外语理解中更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内容图式包括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构、言语风格、语域层次等, 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即影响特定言语及其意义形成的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共有知识是人类不同社群对于客观和主观世界彼此相同的认识, 即常识。

图式具有共同性, 中国学生通过汉语所形成的图式与通过英语所形成的图式, 在许多情况下是一致的, 原有图式应用到英语学习中会更有效地促进新的学习。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主要发生在内容图式上。

二、母语正迁移的语言形式

1. 语音正迁移

汉语中的某些拼音与英语中的某些音标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 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中遇到类似发音时, 由于事先已经对这些音素形成了一定的图式概念或参数值, 就能极其容易地掌握其准确发音。例如my, car, teacher, home等词, 汉语中的声母m、k、t、ch、h和韵母ai、a、i、e、ou的发音分别与英语中的辅音/m/、/k/、/t/、/s/、/h/和元音/ai/、、/i:/等的发音基本是对应的。

2. 词汇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相同之处体现在词性和词义两个方面。两种语言都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并且有许多词汇在汉英意义上是对等的。因此在理解和运用此类英语词汇时, 只要按照事先通过汉语所形成的一套相关规则或图式进行便可省时又省力。例如:philosophy (哲学) 、tuberculosis (肺结核) , genetic (遗传的) 等词, 只要讲出这些英文单词的中文意思, 学生便可迅速地将头脑中早已形成的图式与英文信息联系起来, 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既准确又牢固地掌握这些词汇。

3. 句法正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五种基本句型相类似:即SV (主+谓) , SVP (主+系+表) , SVO (主+谓+宾) , SVOO (主+谓+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 SVOC (主+谓+宾+补) 句型。几乎所有的复杂句都建立在这些基本句型基础之上。两种语言都有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型, 都有主、谓、宾、定、补、状语等句法成分。学生掌握了汉语句法的规则和图式, 学习类似的英语句法就变得相对容易, 利用母语正迁移, 可以省去大量时间和精力。

三、母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母语在外语学习中有着积极的正迁移作用。教学中完全避开母语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 尤其是当学生为初学者或英语水平为中等以下者时更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适当借用母语, 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合理使用母语需要有一些相应的策略。

1. 以英语授课为总原则

就整体而言, 课堂交流应尽量使用英语, 尽量为学生创设外语环境。但用英语授课不能绝对化, 英语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好还是用汉语讲授为好。不能过分教条, 不分对象, 不看条件, 否则就会造成教师洋洋洒洒, 而学生却不知所云。某些特定情境下, 恰当地使用母语能够省时省力, 提高教学效率。

2. 不同阶段母语运用程度不同

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而且师生彼此处于了解阶段, 全部用英语授课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不熟悉老师的授课方式或其他原因而听不懂或部分听不懂,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师生熟悉程度的加深, 比如在第二学期之后, 母语使用的频率可逐渐减少。

3. 语法讲解用汉语更清晰易懂

语法规则是较为抽象的东西, 完全用英语来解释, 学生难以掌握。例如, 要把非限定动词、定语从句、虚拟语气等用法讲清楚, 只有用汉语解释之后, 学生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此外, 有些语法术语如subjunctive mood, gerund等超出了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用这些术语讲解语法更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况且课堂时间有限, 用汉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进而从事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

4. 词汇讲解尽量用英语, 必要时结合汉语

这样可以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使学生真正理解单词的含义并掌握其用法。如果只讲出汉语对等语会使学生过于依赖母语, 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词汇用法。但是, 也有例外情况, 如专业词汇、科技术语、抽象概念、单位名称像surgery (外科) , impulse (脉冲) , ethics (伦理) , FBI (美国联邦调查局) 等词, 用英语解释既费时间又容易造成误解, 不妨用汉语一语中的。

5. 课堂活动应限制使用母语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答练习等, 是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对于大部分没有机会同外国人接触的中国学生来说, 课堂是唯一的可以练习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场合, 应该珍惜这一机会, 充分发挥这一活动的作用。对于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限制其母语使用, 促进其英语思维。而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 可以降低要求, 准许其用汉英结合表达思想, 这样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适当运用母语, 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还可以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策略,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但是, 使用母语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外语, 用外语进行交际。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单独起作用,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外语, 刺激学生的英语思维, 适时、适量、适当地使用母语加以辅助, 强化母语正迁移, 最终实现有效率的外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Chomsky, N.Syntactic Structures.The Hague Mouton, 1957:78.

[2]Cook, V.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 1985, 6 (1) .

[3]朱曼殊, 缪小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有效把握母语的正迁移 篇8

一、母语的正迁移

1.词汇拼读。

初中阶段尚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英语单词学习建立的主要关联就是与母语的关联, 从小学刚进入中学的学生, 他们的母语汉语拼音基础都普遍较好, 利用这一优势, 教会他们掌握英语词汇拼读时, 前面的辅音与后面紧相连的元音与母语汉语拼音中的声母与韵母的拼读相同, 在学习英语辅音/b//d//g/等时, 汉语拼音“b”“d”“g”其发音方法、成阻部位简直与其完全一致, 同样, 英语句子中的连读也是一样。

英语词汇拼读时的重读与轻读相当于母语汉语拼音的平声与去声。学生在得知这种规律后, 便跃跃欲试, 运用这种规律试着根据音标拼读单词, 每拼对一个, 他们都显露出喜悦和成就感。我发现, 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拼读规则, 而且大大增强了英语学习积极性。

2.非谓语动词的理解。

母语中, 我们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 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就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 英语也是如此。母语中, 谓语部分可以是一个动词, 也可以是几个动词, 而英语中, 谓语部分如果有几个动词, 除了一个主要的动词作谓语, 其他动词就称为非谓语动词 (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动名词等) 。例如:

母语:我们来这里学习。

英语:We come here to study. (动词不定式)

母语:我看见他走进了公园。

英语:I saw him going to the park. (现在分词)

学生通过母语的点拨, 很容易懂得下列句子中的非谓语动词:

(1) 跑步对我们的健康有用。

(2) 学好英语并不难。

(3) 他们决定去野炊。

3.适应、会用英语时态运用。

母语中的语气助词:着、了、过, 放在动词之后, 表示动作的某一状态与英语的现在进行时态、一般过去时态、现在完成时态同等。只需说明含语气助词“过”的动词, 有表示具体的过去时间陈述时, 英语还是应该用一般过去时态表达即可。通过这样的学习, 有效地强化了英语学习中时态概念。

4.易懂, 明晰英语中直接引语转为间接引语的难点———人称代词的转化。

例如:露西对我说“你的裙子看起来比我的新”转化为间接引语:露西对我说我的裙子比她的新。

以母语的迁移, 学生毫不费劲便可知道人称的转换规律, 学生在完成下列句子的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 一般不会出错:

The boy said“I think I can come here tomorrow.” (I转化为he)

Jim and Tom said“We are able to finish our homework today.” (We转化为They;our转化为their) 。

5.简化、理解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和引导词。

英语中的定语从句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 利用学生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 使难点简单化。

初中英语主要是学限制性定语从句。母语对定语的定义是:定语是名词 (通常是主语或者是宾语) 前面的修饰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属性等。英语中定语修饰先行词, 也就是中心词。

例如:他把他昨天买的书借给了我。

书———先行词, 他昨天买的———定语从句, 书, 是名词, 用that或者which (称为关系代词) 连接:He lent me the book that he bought yesterday.the book是先行词;that是关系代词, he bought yesterday是定语从句 (上课时, 如果在黑板上用线条标出更加明晰) 。先行词是人, 关系代词用who或that是物时用which或that;先行词是人但是作宾语, 关系代词用whom;先行词是时间用when, 先行词是地点用where, 这是定语从句最基本的内容。

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学生不仅能清楚理解词的意义, 而且印象深刻。对教师来说,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6.场景的理解。

语句是语言的基本运用模式。众所周知, 在英语学习中, 很难形成像母语学习那样丰富、自然的语言环境, 因此, 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种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而创设令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应用语言的意识。这种环境的创设就是母语场景的迁移, 它使英语的输出不再流于形式, 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初学者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7.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现象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1) 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 对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 有利于断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增强目的语和母语在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比较分析。

二、避免负迁移

负迁移主要发生在语音、语义和句法结构三个方面。

1.母语中没有辅音结尾的现象, 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往往受母语影响, 常出现词尾加元音或拖音的情况, 注意英语学习中某些国际音标发音的口型、部位, 词汇拼读中辅音连缀现象。

2.英语的语序———常规句型是以主、谓、宾为核心, 其他的修饰成分相对分散。母语的词序相对固定, 思维逻辑是把一句话中最重要的意念放在最后说, 而英语思维则喜欢把最重要的意念放在最前面说。如:“课桌上有本书。”学生容易翻译“Desk has a book.”。

3.在英语学习中, 母语中没有名词的单、复数。学生常出现冠词、介词误用;动词不同形式的误用;不同种类代词间的混用;形容词与副词的混用。

以上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应该循序渐进地教授, 等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后 (初三) 再侧重说明。

三、效果

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学习英语词汇的拼读, 学生很快能进入英语词汇自学状态;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 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意义

对于基础薄弱学校及对于学困生的教学, 语言输入能成为学生可理解的输入, 学生才真正地吸收。母语的正迁移, 能让学生心理上产生共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日后融入英语文化创造前提条件。

五、探讨

1.初中英语教学是实现学生对部分英语文化的心理共鸣, 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融入英语文化的重要阶段。英语初学阶段应侧重于运用母语的正迁移, 将母语灵活地用于外语教学中。

2.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母语与英语之间思维方式的异同, 克服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 学着用英语文化模式进行思维。

两种教学模式虽然目的一致, 但对于我国广大的边远地区的学校、基础薄弱的学校, 目前, 第一种模式是比较实用的。

摘要:有效把握母语的正迁移, 灵活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 备受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多年英语教学经验, 阐述了母语在基础薄弱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初中阶段及学困生的教育方面, 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母语,正迁移,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4) .

[2]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4) .

[3]张正东, 黄泰铨.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科学出版社, 2001.

迁移现象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9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促进正迁移形成

从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上看, 汉语学习中具有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表现为正迁移。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一个汉语学习好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也好, 这些学生学到了良好的汉语技能, 例如发音、书写、标点符号和字词的使用、阅读、写作等, 这些对于英语学习都是非常有利的。相反, 如果一个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未能形成上述各种良好的技能, 他学习英语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少学生英语阅读的速度很慢, 他们在阅读时每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或短语就停下来查阅词典, 每读一页需要查阅十多次甚至几十次, 这就使他们疲惫不堪, 无从欣赏故事的情节, 以致半途而废, 放弃不读。而在阅读汉语时, 他们并不是每碰到一个生词就去查字典的, 他们力图快点把书读完, 兴趣在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上。生词不影响对情节的理解, 而且由于生词的反复出现, 还使他们猜出这个词的意思.逐步扩大词汇量。这种汉语学习中的阅读习惯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就能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找出中文与英文的异同, 克服负迁移

从语言分类的角度看, 汉语和英语都是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示句法意义的分析性语言, 它们的基本句型的主要词序是一致的, 这对于学习是有利的。汉语中“我是一个学生。我学习英语。”在英语中的表达即为“Iam a student.Istudy English.”学生在学习基本句型时, 汉语句型表现为正迁移, 但是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在两种语言中是不完全一致的, 学生在汉语造句中所形成的定语和状语的词语排列, 往往不自觉地应用到英语造句上。“我是第一中学的学生。我每天学习英语。”就被错误的讲成, “Iam a No.1 Middle School student. Ievery day study English.”在定语和状语的位置上, 汉语知识又起负迁移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对比, 消除负迁移作用——汉语中的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始终在被修饰的名词和动词前面, 而英语中的定语在一般情况下, 单个词在前, 短语和从句在后, 状语的位置则比较灵活, 一般在动词之后或及物动词宾语之后。所以上面的句子应为“Iam a student of No.1 Middle School. Istudy Englishevery day.”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汉语学习习惯和汉语知识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促进英语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形成和英语知识的掌握。但对于负迁移影响, 教师应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汉语与英语之间在语序方面的规律, 从而在今后的英语实践中减少失误。

三、加强新旧知识对比, 排除干扰

对比教学可用于新旧知识的衔接。研究表明, 两种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所具有的共同因素是形成迁移的基本条件。共同因素越多, 迁移就越明显。当新旧刺激相同或相似, 又要求做相同的反应时, 迁移效果往往是正的;而当新旧刺激物十分相似, 又要求做相同的反应时, 则容易形成负迁移。如学生学习了一般过去时后, 由于对原有的知识储备不足, 此时如果教师没有对先前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复习, 而直接学习现在完成时, 那么学生学习这一时态时就会与前面所学的一般过去时的用法相混淆。如果教师能及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把这两种易混淆的时态进行对比, 指出一般过去时仅强调过去, 与现在无任何联系;而现在完成时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然后配以适当的练习巩固。这样, 学生在解题时的负迁移现象即可得到控制。

四、加强文化对比, 消除负迁移

由于中国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某些文化习惯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按照中国文化传统习惯表达自己的思想, 也会因在某些场合使用不恰当的话语而闹笑话。朋友见面时, 中国学生往往不恰当地使用“Where are you going?”作为问候语打招呼, 但英美人士的习惯是不喜欢打听他人的私事, 他们会认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It’s my privacy”而感到不愉快。另外, 中国人高兴时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消极时更会加倍掩饰, 而英语国家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露无遗。在语言表达方面就体现了这一点。如Jane买了件裙子, Smith先生夸她这件裙子漂亮, Jane听了很高兴, 并对Smith的夸奖表示感谢。假如是两个中国人之间的对话, 情景可能就会不一样:被夸奖的一方心里虽然高兴, 但说出口的可能会是“哪里哪里”之类的客气话。在这里, 中国人谦虚与自贬的语言习惯与西方人的情感分明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在英美的语言交际中, 这就是文化的负迁移现象。因此, 教师应在传授和让学生练习英语的同时, 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使学生多多了解它, 适应并熟练应用, 从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障碍,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加强语法教学的系统性和网络性

现行大部分教材对语法项目的安排比较分散。学生往往一个语法项目未能熟练掌握, 又要学另一项语法知识。学生不能及时消化新知识, 又缺乏适时的强化巩固, 从而造成语法掌握不牢。由于知识网络中某一环学得不扎实又会造成对新学知识的负迁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不仅要将语法知识讲透讲细, 还要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在学生头脑中构架出成知识的网络, 便于旧知识的梳理与新知识的学习。如讲到动名词, 教师不但应该全面讲透动名词用法, 还应将其与现在分词的用法进行比较, 集中分析练习, 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全面了解, 也就能减少失误, 提高教学效率。

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探讨 篇10

长期以来,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作用被认为是母语迁移的主要方面,而其正迁移作用则很少被提及。因此,教学中普遍认为外语课上不应使用母语,与之相关的语法翻译法也被批判并否定。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对多种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进行研究和对比,对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F.G.French(1986)认为:“实际上翻译不可能被完全排斥于英语课外。不论老师如何努力,翻译无处不在”。他还指出,这种潜在的翻译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且即使他毕业后仍将继续。另外一位有名的学者C.E.Echersley(1986)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是这么说的:“请永远记住,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学生们的头脑中,静默的翻译是自始至终在进行的。”在我国,母语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汉语对英语的迁移。作为母语的汉语,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因而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排斥汉语的使用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适当地运用汉语进行翻译或许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陆效用(2002)曾关于“汉语对英语学习有什么影响?”这一问题对高校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高校师生对汉语与英语学习关系的看法(N=100)(调查日期:2001年2—3月)

从表中可以得出,大部分调查对象(82.2%)都认为,汉语知识和技能对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这一调查结果显然对母语对二语习得有正迁移的作用的观点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Atkinson(1987)谈及二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问题时,主要谈论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在下文主要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述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一、语音语调

国际音标,也可称为国际语音字母(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可用于为全世界所有语言进行注音标注。也就是说,国际音标既可以为英语标注,也可以为汉语标注。这就说明,英语和汉语的发音有其相似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学生就可以利用汉语,从发音语音学的角度把汉语的语音系统与英语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中文的汉语发音是用拼音标注的,而英语发音则用音标标注。我国的汉语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韵母又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而英语中的音标则分为元音和辅音,元音又包含了单元音和双元音。显而易见,汉语汉语和英语在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方面都有所不同。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而汉语中没有出现的[θ][t∫][ð]学生常常发不好,或者发成汉语中相似的[s]。这种错误被认为是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在母语中有相似发音位置和书写方式的音如[p][b],[t][d],学生的英语发音也相对准确,这其实正是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可见,虽然汉英语音大有不同,但仍有一些相似之处,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自然而然对会把母语中的发音方式带入英语发音中。这时,与其制止学生,倒不如借鉴汉语的发音发式,指出其不同之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音标中的辅音[p][t][k][f][s][b][d][g][v],和元音中的[i][u][i:][u:][a:][ei][ai],在发音位置上和书写形式上与汉语较为接近。此外,英语音标中的鼻音[m][n],与拼音[h][l][r]相似,还有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鼻音m、n,舌边音l和翘舌音r等也和英语相似。

以上提到的是在音素方面的发音,而实际上,在词的发音方面,汉语和英语也有相似之处。例如papa(爸爸),mamma(妈妈),一些拟声词如ping(砰),beep(哔哔),他们的英汉发音都很相似。还有的词英语当中原来没有,是从汉语翻译而来的,如Kungfu(功夫),litchi(荔枝),wonton(馄饨)等,这些词的发音对学生来说相对要容易得多,这也可以说是由于汉语的正迁移。

二、词汇和语义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虽然分属不同的语系,即汉语为意合,英语为形合,但在词汇方面仍有不少相同之处。

1. 从词的概念层面来说,由于人类思维的共性,人们对颜色、空间、时间、数字等方面的感知是一致的,很多词在英汉语言当中的意思其实是对等的。

例如:physics(物理学)、scientist(科学家)、purple(紫色)等。Swan(1997:166)提出了“语义等同假设”(Equivalence Hypothesis)。该假设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二语过程中总是倾向于将二语与母语(词汇)的意义等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汉语对应词的英语词语之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正是因为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习母语,这些概念用母语解释后他们很容易就能产生联想并迅速做出反应。

2. 英语和汉语中的一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基本一致,因而其表现形式也基本相同。

如:“blood”,本义是血液,引申的用法有:cold-blooded(冷血的)、fuse new blood(补充新生力量)。又如,head(头)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领导的意思。

3. 英汉语言中有许多谚语几乎是相同的,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等。

此外,汉语中的名词虽然没有单、复数之分,但可以在这些名词后加上“们”“群”等词来表示复数。例如:teachers(老师们),children(孩子们)。又如汉字用的是偏旁,而英语的单词中也有不少含有特定意义的词根和词缀。如:前缀in,un-经常表达“不”的意思,re-则常用于表示“重新”等。这些规则都表明,汉语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句法

在句法方面的语言共性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语序。Greenberg(1963)指出,大多数语言虽然可以有多种语序变体,但一般只有一种语序是最常用的。从逻辑上说,有六种常见的语序:SVO、VSO、SOV、OSV、OVS和VOS。但在对各国语言的实际研究中发现,只有三种语序是最常见的,就是SVO、SOV和VSO,而其他三种VOS、OSV和OVS则根本不发生或者极为少见。英语和汉语在词序方面虽然有些差异,但也有明显的相似性。

1. 英汉语言中一般陈述句中的常见的类似结构有:

S+V主语+谓语。如:The plane took off.飞机起飞了。

S+V+O主语+谓语+宾语。如:I bought a bicycle.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S+V+O+O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如:Mary gave me a letter.Mary给我一封信。

S+V+O+C主语+谓语+宾语+宾补。

如:This helps me understand the book.这帮我更好地理解了这本书。

汉语和英语中这四种基本句型在结构上基本一致,因此中国学生就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汉语的正迁移来进行英语学习。

2. 存在句。

把存在句单独列出进行说明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存在句句子结构虽然有差异,但其所传达的信息及其语义特征乃至语篇功能等都很相似。

例如:Shanghai is a big city.上海是个大城市。

3. 英语和汉语中的被动句也存在相似之处。例如:He was cheated by his girlfriend.他被他的女朋友骗了。

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如果能适当利用汉语的语言习惯对学生加以提示,可节约教学时间,改善教学效果,并能减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输入质量的目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是必要且相当有益的。当然,教师必须谨记,母语只是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指导学生养成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熟练掌握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French F.G.,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issued,1986:190.

[2]Gass S,Selinker L.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

[3]Dechert H,Raupach M.Transfer in Language Production[M].Norwood,NJ,Ablex,1989.

[4]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5]Ja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

[6]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02):45-60.

研究英语正迁移易化法语词汇教学 篇11

【关键词】英语词汇 正迁移 法语词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与文化的交流逐渐增多,中法两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的加深,在这一背景下对我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状况,法语教学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对于法语教学中受到英语负迁移影响进行有效的解决,从根本上提高法语教学的效果。

一、英语迁移对法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学习中产生的迁移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法语教学中的英语迁移就是指英语学习对法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将英语词汇等知识运用到法语的学习之中,这种迁移现象分为两种,分别是正迁移与负迁移,其对法语教学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正迁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法语知识,对法语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而负迁移则是起到相反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相应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办法来对其进行控制。英语与法语属于印欧语言系列,在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受到经济贸易、战争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两种语言出现相互渗透的现象,这也为教学的进行带来相应的难度,也正是由于以上特点,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促进法语教学的质量。

现阶段的各大高校中,在外语教学的科目中主要有两种:英语和法语,法语作为二外进行教学主要有两类的学习者,分别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活着研究生,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法语二外是必修课程;还有就是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活着研究生,其在对外语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以英语为主,法语二外属于选修课程。当然,这两类学习者都有着较为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这也为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教师对英语词汇知识正迁移的有效运用,推动教学的发展,为法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英语正迁移易化法语教学的研究

1.词汇构成的正迁移。教师在进行法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按照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明确词汇构成的规律,掌握英语词汇教学与法语教学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对英语的正迁移进行有效的运用。

(1)自由词和派生词的规律,在法语的词汇教学过程中,很多词汇与英语词汇属于同义词,有一部分属于派生词,也有一部分属于自由词,例如较为常见的passion,zoo,hall,technique等,这类的英语词汇与法语词汇的前后缀属于同形同义,其中re-表示重复,tel-表示远距离,-tion表示行为结果等等,在对这类词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英语正迁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词汇的对比引导学生进行法语学习,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的方式来对英语词汇与法语词汇之间的规律进行归纳,以此来掌握分辨的方式,并在这一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

(2)词形大同小异的同义词。在对法语词汇进行教学与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法语中一部分原因字母的上方具有相应的音符,其与其他的词汇、字母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上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按照法语的不同读音差异来帮助学生对法语词汇中的特殊音符进行掌握,对英语与法语中的同义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很多分词的词尾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名词、形容词、动词等不同词汇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进行归纳,以此来使学生对其进行掌握。

(3)曲折变化词的自身规律,法语的词汇与英语的词汇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尤其是在动词、名词拼写上有表达语法意义上的变化,例如,名字在组成词汇的过程中有单复数的变化,而动词也具有语态、时态的变化,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对法语词汇在对意义进行表达过程中的曲折变化规律进行掌握,并对这一规律进行归纳与掌握。

2.词汇搭配上的正迁移现象。法语在词汇的结构与组合方面也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动词短语、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方面的结构与英语大同小异,这也为法语词汇结构的教学提供了帮助。

(1)英语名词结构正迁移易化法语词汇教学。通过对英语与法语名词短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共性。

(2)就是动词的特点,英语与法语中的动词短语都具有及物与不及物动词之分,英语中的及物动词后面往往都是接宾语,不及物动词则是借助介词的方式与名词进行衔接。

(3)形容词方面的搭配,英语与法语形容词短语都是在形容词之后通过介词来与补语成分进行衔接,在法语教学中的形容词后的介词只可以接de,当然其与英语教学的相同之处就是在介词之后可以接不通的补语。

在教学过程中的迁移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加大对其进行研究的力度,以此来提高法语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法语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将英语对法语的正迁移广泛的运用到法语教学之中,推动我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冯鸿燕.英语正迁移易化法语词汇教学的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2013(04).

[2]吕敏.法语词汇教学中的英语负迁移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2013(10).

正迁移现象 篇12

20世纪50年代, “迁移”这一概念被引进语言研究当中, 指母语或已有的语言知识对目的语或一门新的语言所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被称为“语言迁移”。事实上,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面几乎可以覆盖英语学习的所有方面和英语学习的全过程。从本质上说, 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 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 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从这一意义来说, 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 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在我们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 对语言的共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 就会把我们通过母语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 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一、促进语音正迁移的策略

英语中有20个元音, 其中包括12个单元音和8个双元音, 而汉语中有39个韵母, 其中包括10个单韵母、13个复韵母和16个鼻韵母。英语中的双元音讲求圆润、饱满,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而汉语中复韵母的发音特点是有“动程”, 即发音过程中舌位和唇形有连续移动变化的过程, 由一个元音向另一个元音滑动的结果, 听上去浑然一体。“这个‘动程’在英语的双元音发音中也得到了体现, 8个双元音的发音方式与普通话中前响复韵母的发音方式类似。它们的特点都是前面一个元音发音饱满响亮, 后一个元音发音短而含糊。”因此, 在学习双元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汉语中的复韵母发音, 如英语单词“time”和汉语的“太”, “lake”和“累”等等, 虽然不能说它们的发音完全一样, 但发音方法中都有一个明显的元音滑动的过程。英语中的辅音有28个, 包括10个清辅音18个浊辅音, 而汉语中有22个辅音声母, 其中包括17个清音、4个浊音和1个零声母。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规则上有很多是接近的, 比如声母“b、p、m、f、d、t、n、l、g、k、h、s、r、w”, 如果把它们读音中后面的韵母去掉, 其读音就和英语辅音中的“[b]、[p]、[m]、[f]、[d]、[t]、[n]、[l]、[g]、[k]、[h]、[s]、[r]、[w]”相似。汉语中的声母有鼻音m、n, 边音l和翘舌音r , 英语中的辅音也有鼻音 [m]、[n], 边音 [l] 和翘舌音 [r],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读音来掌握正确的发音。英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单词都有重音, 而且有些单词用不同的重音来表达不同的词性和词义。如converse读成 [k?n'v?:s] 意思是动词“交谈”, 而读成 ['k?nv?:s] 是形容词“相反的”意思。而汉语中也有词重音, 如果读错的话不仅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还会给人感觉生硬或者语感差, 如“对头”, 两个字都发成重音表示“正确、合适”, 而重音放在第一个字上则表示“仇敌、对手”。在对比了英汉的词重音之后, 英语学习者能了解到词重音的重要性, 从而更小心的把握单词的重音。

由此可见, 教师要善于运用英语和汉语在这些方面重叠的规则, 为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 要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训练, 强调国际音标的使用, 在提高学生普通话发音准确性的基础上,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英语发音习惯。在语音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汉语拼音, 要着眼于汉语拼音与英语语音的发音关系的研究, 把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进行分类对比, 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它们的相似性特征, 通过提高汉语发音的准确性而加速英语语音学习的进程, 使汉语正迁移成为可能。

其次, 通过加强背诵英文经典教材来增加语言实践。母语正迁移的现象与目的语输入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生只有在具备足够的语言输入情况下进行交际才可能产生相对规范的语言输出, 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质量。由此可见, 加强语言输入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必备条件。众所周知,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都很重视背诵输入, 这是因为背诵材料源于教材, 比较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语音语调, 也在这一过程中养成了英语的思维方式, 慢慢地培养了英语语感。因此, 加强背诵范文是利用汉语正迁移学习英语语音的有效方法, 无疑对英语语音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词汇正迁移的策略

从字面意义来讲,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分为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上的词汇。英语中理性意义上的词汇大多能从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来表达, 它们的含义在任何语境中都是一致的。例如一些专有名词:UN (联合国) , WHO (世界卫生组织) , WTO (世界贸易组织) ;一些术语: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 , Contrastive Analysis (对比分析) , Error Analysis (错误分析) ;一些日常用语:petrol station (加油站) , conferencecenter (会议中心) , gray income (灰色收入) 。在词性方面也是基本对应的, 它们都包含了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性, 因此在英语的词性搭配上, 只要按照之前对汉语已经形成的一套相关图式进行便可省时又省力。

我们知道, 70% 的英语单词都是由拉丁语组成的, 许多单词能够被分解成小的单位, 就是词根和词缀, 就像汉字中有意义的偏旁和部首一样, 从词汇构成的角度, 英语单词和汉字是十分相似的。在讲解一些英语的词根和词缀之前,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分析一些汉字是怎么构成的。比如:“粮”, “纺”, “米”和“良”构成了“粮”;“乡”和“方”组成了“纺”。那么, 当学生学习英语词根词缀的时候, 就很容易根据单词的构成将他们进行分类, 这就是所谓的“构词法”。

教师要把构词法的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 中, 灵活运用 于各种场 合, 例如, 在学习单词“malfunction”之前, 老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这个单词是由“mal”和“function”组成的, 然后告诉他们前缀“mal”和“function”的含义, mal是指不好的意思, function是指功能, 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是故障, 以此类推, 让学生猜“misunderstanding”, “misconduct”, “misconception”等类似单词的意思。再将课文练习中出现的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缀, 如un-, im-, dis-, mis-, non- 等加以归纳, 这样举一反三就会起到扩大词汇量的作用, 学生也可以免受死记硬背而又容易忘记之苦, 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促进语法正迁移的策略

正如我们所知, 语法控制着语言规则, 语法的掌握相对比较抽象,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大量相同的句子结构, 学习者只要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无需改变单词的顺序, 就能利用英语自由地表达。有学者指出, 英语和汉语中存在五种基本句 :

1、主谓结构 (S+V) :

They arrived.

他们到了。

2、主谓宾结构 (S+V +O) :

I like skating.

我喜欢滑冰。

3、主系表结构 (S+V+P) :

My father is a computer programmer.

我父亲是一位电脑程序设计员。

4、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 (S+V+O+C) :

He made me clean the room.

他让我打扫房间。

5、主语 + 及物动词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 (S+V+O+O) :

I gave him a new bicycle.

我给了他一辆新自行车。

这些虽然都是简单句, 但几乎所有的复杂句都建立在它们之上。教师应当让学生熟记这些常用句型, 由这些简单句发展到并列句和复合句, 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据此写出来的句子结构就不会中式化, 然后加上一些恰当的连接词, 语言的流利性就会大大增强了。其次, 英汉在句法的基本结构上也是相似的, 都有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合句或带从句的复合句等句法形式。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遇到相应的句型时, 只需将其学过的有关此类句法方面的汉语图式与英语材料对应起来,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 英语中全部倒装的语序也与汉语一致。如:Behind her, sat her best friend. (在她身后, 坐着她最好的朋友) 。对于状语从句, 二者都存在以下几种分类: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结果、目的、条件、让步等, 而连词的位置也大同小异, 这样学习者一联想到汉语就会容易理解相关的英语语法了。

在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翻译是一项很好的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解码一种语言并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进行编码的过程, 因为任何语言的编码方式都不尽相同, 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 通过翻译练习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两种语言组成规则的共性和差异, 对英语的语法结构和特点进行更理性、更深刻的分析。Harris认为“在一种纯粹的语言结构比较中, 许多结构及其派生结构没有对应成份。但在翻译的基础上, 我们几乎可以在一种语言中找到另一种语言的任何平行结构”。可见, 翻译练习可以强化学习动机, 增加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英语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外语界一致认为,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但无论选择何种教学策略, 教师都要在宏观上对教学策略的实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英语教学可以借助汉语来实施, 但是不能依靠汉语来完成, 就像有人曾说过, 如果使用得当, 母语就像一根手杖, 在学习者站不稳的时候给予支撑助他学步, 以便尽快获得独立行走能力。但要使它真正成为一根理想的手杖, 还需教师的有效引导, 教师应该采用动态的、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和处理它。

参考文献

[1]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4) .

[2]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 .

[3]李佩绮.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9, (3) .

[4]彭丹.母语对英语语音的正迁移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7)

[5]章铭.如何在外语学习中充分调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 2005.

上一篇:米托蒽醌下一篇:风机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