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真

2024-06-30

失真(精选12篇)

失真 篇1

一、我国统计失真现状的分析

统计失真现象笼统来说, 就是一种内外因素影响之下的数据信息不正确的现象, 其不恰当的数据信息是毫无价值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于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为了促进我国的统计工作的稳定运行, 我们要进行统计信息失真情况的有效控制。这是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发展的必然, 这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进行统计系统的健全, 以促进各事业单位的政治、经济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 促进其制定政策环节、决策环节及其调控管理环节等的优化, 促进其错误的数据信息的减少,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统计失真现象的危害性。如果不能保证这一环节的稳定, 就容易导致错误数据信息的利用, 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的经济损失浪费。

目前来说, 我国的统计数据工作系统依旧是不健全的, 数据信息失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其数据信息的虚报浮夸、弄虚作假等都被有些人群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情,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延伸, 这种数据信息失真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逐渐引起来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统计数据信息工作的质量问题受到严重质疑。为了有效的提高社会的公信力, 我们要进行统计数据系统的健全, 促进其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提升。

二、导致统计失真出现的因素

1. 在实际生活中, 容易统计失真的因素是很多的, 这包括一系列的内外因素。

其中行政部门领导阶层的干涉, 就是一种统计数据失真情况的重要因素。在工作场景中, 相关统计人员受到上级领导人员的暗示及其诱导, 出现了一系列的会计数据信息弄虚作假的情况。这种情况下, 统计人员是无可奈何的, 他面临着工作的压力, 不得不按照领导的意愿, 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改变。说到底, 之所以会出现统计数据信息的弄虚作假, 都是因为其中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比如其论功行赏式的管理制度。导致了一系列的虚假业绩的现象。这种统计信息的失真来源于官本位的思想, 它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发展观念, 随着现代化经济体制的健全, 这种观念有膨胀的趋势。

由于地区利益团体的应用, 导致了统计数据造假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它来源于官员的考核评价制度。从而这种行政干预形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统计数据失真的现象。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们要进行行政干预现象的避免, 以促进统计数据工作的稳定发展。为了促进统计部门的公信力的提升, 我们要防微杜渐, 从源头上开始采取措施, 以有效避免统计造假工作的产生, 这首先要进行官员绩效考核体制的改革, 更加注重民意, 而不是一系列的数字数据信息, 不能让官员有着数据造假信息的可能性, 没有数据信息造假的利益, 就不会存在数据信息造假的情况。

2. 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人为了显示其政绩水平, 进行一系列

的形式主义, 导致了相关地区的攀比现象的出现, 导致其统计工作的失真, 这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是由不正确的攀比之风引起的。在工作场景中, 由于缺乏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确保其完善的任免制度、弹劾制度等, 导致了部分地区的不合理干部选拨现象的出现, 其馆员的选拨, 不再是从干部本身主客观因素、自身能力因素、社会需求因素等综合考虑, 而仅仅是通过对政绩信息的考核, 来实现干部的日常工作的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其统计工作法规制度的缺乏, 导致了统计工作系统内部环节的不协调运行,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内外矛盾。具备一定意义上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其统计指标体系是不健全的, 其内部结构系统不能达到有效的平衡。不能紧跟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发展, 导致了与实际经济统计指标的不符合。有些不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指标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在实际统计调查过程中, 其调查方法体系的缺乏, 也不利于统计报表系统的稳定发展, 其运作过程中, 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导致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情况。

在实际统计数据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其数据采集环节的不良影响, 其统计数据信息经常出现问题。为了保证统计信息的正确性, 我们必须要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系统的健全, 促进其统计数据采集系统的健全。目前来说, 影响统计数据采集工作的因素是很多的, 比如其报表单位的统计数据瞒报的现象。有的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 进行自身数据统计信息的改变, 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有些单位中, 经常存在一系列的劳动工资报表出现少报的现象。其报表人的个人的工作能力、道德素质也是影响数据采集环节的重要因素。由于其报表人的个人素质的低下、其工作责任心不强, 导致了一系列的报表随意性的提升。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工作失误, 不能实现对其统计数据工作的责任心的提升。单位内部缺乏对报表人员的综合能力的培训, 有些人员缺乏相关统计上岗证件, 其工作能力低下, 不能实现其报表统计指标的广泛了解, 从而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性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 其报表环节是比较复杂的, 不能实现其报表的及时填报, 导致其逐渐积累, 从而不利于其报表填表系统的健全。有些单位相关领导, 不能实现对统计工作的有效重视, 导致了一系列的统计报表环节的失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种经济成分迅猛发展, 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类型的复杂多样化带来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受利益的驱使少数企业为了捞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惜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 或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级别而在产值利润等指标方面造假;或为了少缴利税而在利税等指标方面瞒报;或为了逃避管理而在劳动工资等指标方面瞒报等等。这些, 无疑都给统计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造成统计数据严重失真。还有的个别“新官上任三把火”, 为了满足一己私心, 不顾现实条件和群众意愿, 一味搞急功近利, 贪大求快, 实绩不足数字凑, 工作不到假话骗, 于是出现了图名图利、劳民伤财的所谓“开发区”、“试验区”、“功德碑”和“领导工程”、“形象工程”, 结果是“拍脑袋决策, 拍胸脯表态, 拍屁股走人。

三、应对数据信息统计失真的对策

为了有效降低数据失真的发展率, 降低其危害性, 我们要进行干部考核制度的健全及其政绩评价体制的深入发展, 以有效避免政府行政干预的现象, 促进其统计数据信息系统的健全。这首先需要我们进行干部考核任用制度的深化, 促进其干部选拨任用工作系统的健全, 要保证其各个环节的综合考虑, 避免单一性的政绩考核。从而有效避免出现一系列的数字化政绩。政绩考核要遵循其实际, 需要有一定的依据。我们要在经过调查研究的前提下, 进行相关考核目标的制定, 避免出现一系列的不切实际的考核目标, 避免一系列的数据信息虚报浮夸的现象。干部的实绩考核制度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进行其定性考核制度和定量考核体系的健全, 促进其考核统计方法系统的健全, 保证其考核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 促进其干部政绩公议制度的健全。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统计法制是根治统计失真的尚方宝剑, 它既可有效保护统计社会关系的长期稳定, 也能确保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各级统计部门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 自觉克服“人治”思想, 加大执法力度。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 营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社会氛围, 增强全民的守法意识, 而且要把宣传的重点从统计人员转移到社会各层面, 特别是各级领导, 让领导带头守法。加大统计检查的频率和执法力度, 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使统计执法经常化、制度化, 综合使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惩处力度, 以提高违法成本, 彰显威慑力。三是实行统计问责制, 违法必究, 对统计造假者依法严惩。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我们要进行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健全, 促进其统计工作系统的健全, 比如以政府部门的统计为主体、民间统计工作系统为辅助, 促进现代化的信息数据统计工作体制的健全。进行政府统计工作的深化, 促进其统计管理体制的健全, 保证其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现其政府数据统计系统的垂直管理体制的健全, 促进其统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保证其统计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 稳定性。为了促进行业统计发展, 我们要进行统计信息系统的健全。加强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统计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 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思想过硬, 坚持原则, 工作中“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 自觉抵制弄虚作假行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在工作中, 统计人员要不断强化诚信守法意识, 严格秉承职业操守, 逐步增强从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支持并鼓励统计人员深入实际, 大胆实践, 掌握一手资料, 了解真实情况, 解决实际问题, 健全培训制度, 加大培训力度。

四、结语

在社会生活中, 导致统计失真现象的因素是很多的, 为了有效降低统计失真现象的危害性, 我们要防微杜渐, 抓住源头, 进行相关环节的优化。

浅谈会计舞弊行为

及其审计策略

■郭丽芳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当前, 国内外会计舞弊及审计失败的案件频频出现, 且会计舞弊的危害深重, 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并引发社会腐败, 这使得企业会计舞弊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会计舞弊行为的定义入手, 具体分析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形式、危害、形成原因, 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对应审计策略。

关键词:会计舞弊行为审计对策

一、会计舞弊概述

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词汇表中, 舞弊被解释为“所有以欺骗、隐瞒或违背诚信为特征的非法行为。从其含义可以看出:舞弊是一种故意行为, 具有欺骗性、非法性和危害性的特征。会计舞弊行为不依靠暴力或武力威胁, 其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钱、财产或者某种服务, 逃避付费或者付出服务, 以获取个人或商业利益。

二、会计舞弊行为的表现

货币资金的舞弊表现为普遍性和经常性的特征。主要的舞弊形式通常表现为一下一些方面:其一是侵占银行存款利息, 通过不断的开户、销户, 或者公款私存来谋取利息;并且把利息收入归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中, 直接发放或用于其他用途。会计人员相互配合, 合伙贪污。其二在会计凭证方面表现为:巧立名目, 虚构事实, 序列支出。利用单位自营工程修缮的机会, 自购收款收据虚开支出, 或利用发票管理漏洞从其他单位、个体工商户借开、虚开工程支出, 开票主体与实际实体经济业务往往不能相符。购少报多, 收多报少。在会计核算方面表现为:会计核算资料失真。此外, 除受会计凭证不真实的影响之外, 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失真, 还存在伪造、虚设、篡改的情况。其三在固定资产核算上表现为不真实, 主要表现为:在资产转让、变卖、报废、清理等处理上, 不按照单位规定程序进行账务处理, 管理人员暗箱操作, 从中谋利。在固定资产核算上随意性大, 导致固定资产流失。公司人员以串通、转移等手段, 违规占有占用各种资产, 获取非法利益。尤其是已经完工的基建工程, 投入使用多年了, 但是, 该账目长期记在“在建工程”中, 不做结转处理, 致使新增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隐瞒或虚列收入, 少计或虚列成本费用。在会计账簿方面表现为分设两套账簿。

三、会计舞弊的成因分析

1. 会计舞弊的直接动因———经济利益

融资、操纵股价、股票期权、侵占资产等经济利益, 是会计

失真 篇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锡林浩特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内蒙古

026000)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筹资活动的多样化,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更为广泛,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失真的大盘指数 篇3

一位基金经理透露了他的秘密,他只看标普中国和沪深300指数。而他所管理的基金近期表现优异,年收益率超过100%。

2006年12月15日,上证综合指数再次创出新高2270.64点,在此前的一个交易日,“新高”还是2250.32。事实上,从10月9日开始,这样叠创新高的势头就没有停止过。

从8月15日到12月15日4个月中,沪综指从1568.27开始,共上涨702.37点,涨幅近50%。也就是说月均涨幅超过10%。

为什么主要股指的变动情况无法反映大多数股票的表现?如果不看沪综指了,我们要依靠哪一个指数?今后还能不能继续参考指数来操作?

不看综指看什么

在2006年的四季度,大盘指数连续创出新高,但只赚指数不赚钱却让人郁闷。

市场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指数大幅上涨时,只有少数大型蓝筹股在涨,而多数股票却下跌。

指数向上,股价却还留在原地的原因不外乎两个:股市已经从上半年的普涨型牛市发展到下半年的结构性牛市;指数失真。

为什么沪综指失真

看指数分析的投资者难以赚钱,这就是因为指数失真引起的市场现象。指数为什么会失真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计算方法。上证综指是以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为权数按加权平均法计算的,造成少数非流通股本大的超级大盘股可以左右综指的正常运行。

我们以银行股为例,目前最重要的权重股是工商银行,对于A+H股等同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上证指数在计算其权重时,计入指数的股本数为剔除其在境外发行股份之后的股本。工商银行上市后,计算在上证指数的工行股本将达到2525.6亿股,占将近四分之一的沪市权重比例。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及民生银行四只股票在上证指数中的权重达到44.9%,加上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这六只银行股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接近50%。所以,如果银行股板块上涨,即使有更多股票下跌也不会影响指数上升;但如果银行股板块下跌,即使有很多股票上涨,也不能阻止指数下行的步伐。

这种情况使得综指逐渐缺乏可比性和参考价值。

2.新股的作用。股市持续扩容。新股的不断发行和上市对指数的虚涨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

3.政策的变动。政策的变动会造成股指出现波动,从而失去可比性。

举例来说:浦发银行上市时,采用了新股上市一个月以后计入上证指数的规定,中国联通上市时又改为采用新股上市首日计入上证指数的规定,结果,中国联通上市首日指数因此而跳空高开。

4.成分股的变动。这本来是正常的变动,但是由于有些上市公司始终沿着一条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亏的道路发展,所以,常常是在业绩优良时风风光光的被选入成分股,等到临退市时被灰溜溜地赶出成分股。成分股经常变动造成成分股指数不稳定,从而影响到指数的可比性。

消除指数失真四方法

由于指数的失真效应和缺乏可比性,使得指数的投资参考价值因而大打折扣,为了避免投资者在对指数分析中出现偏差,我们介绍几种消除指数失真效应的方法:

用其他指数辅助分析

能够反映大盘的指数还有很多,投资者可以将其他指数作为分析大盘研判趋势的工具。如沪深300指数、深证成指、新华指数、道琼斯中国指数等等。

相比较而言,上证指数虽然沿用多年,但毕竟只能反映上海市场的情况,沪深300指数则是反映沪深两个市场整体走势的“晴雨表”,且指数样本选自沪深两个证券市场,覆盖了大部分流通市值,能够反映市场主流投资的收益情况,因而更具有参考价值。

自编一个自己适用的指数

指数失真现象由来已久,成分股指数也存在因为样本股的更换,而影响到指数可比性的问题。自编指数是一种投资分析方法,以现有的股票分析软件的设计能力,做到这一步并不难。本文将在后面的部分详细介绍。

用平均股价代替指数分析

这是消除上证综合指数失真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计算方法也很简单。

以沪市为例,具体公式为:沪市平均股价=沪市当日收盘流通市值总和÷沪市当日收盘流通股本总和。

平均股价的作用在短期内比较有效,但如果和长期的历史走势相比,效果就不理想了,因为从历史走势来看,市场平均股价是呈下降趋势的。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前几年来股市运行于熊市周期中,不少个股的股价出现大幅回落,甚至出现“仙股”,导致平均股价下降;二是个股分配后会进行除权处理,股价自然会被摊低;三是近年来发行的新股中有不少是低价股,而这些低价新股的股本往往较大,从而拉低了市场的整体平均股价。但相对而言,对平均股价的分析可以有效消除指数失真的影响。

应用研判大市的专用指标

投资者在研判大市时不能使用普通的常用指标,而要重点参考大盘分析的专用指标,它们主要包括指数平滑广量指标STIX、超买超卖OBOS、涨跌比率ADR、腾落指数ADL等指标。

这几种指标最大的特点是其指标值不是依据指数结算,而是根据涨跌家数进行计算来研判大盘趋势的:腾落指数ADL可以了解股市人气状况,探测大市内在的资金动能是强势还是弱势,用以研判股市未来动向;涨跌比率ADR的理论基础是“钟摆原理”;指数平滑广量指标STIX是将ADR指标,经由指数平均的方式平滑算出;超买超卖线OBOS主要用途在衡量大市涨跌气势,了解整个市场买卖气势之强弱,以及未来大市走向。这几种指标可以正确研判大盘趋势,并且有效消除指数的失真现象。

自建龙头股指数

尹宏

所谓龙头股,即在某一热点板块走强的过程中,上涨时冲锋在前,回调时又能抗跌,能够起到稳定军心作用的“旗舰”型股票。龙头股对某一个板块或市场整体行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率领同类型或同板块的股票大幅上涨,是具有市场领导力和号召力的股票。

为什么要以龙头股做为成分股来计算指数?

股市中的历次行情,从蓄势、启动到发展和拉升,均与这轮行情中龙头股的运行特征紧密相连。无论行情规模大小或持续时间长短,也都与这轮行情的龙头板块的兴衰息息相关。

在一轮较有力度的上升行情中,龙头股的作用功不可没。如果将一轮强势行情比喻为火箭的话,那么,有凝聚力的龙头板块就是这轮涨升行情的发动机,从某种意义而言,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龙头股就有什么样的上涨行情。当以龙头股建立指数时,将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把握住行情的脉搏。

要怎样建立龙头股板块指数?

在一轮行情中并非是仅有一个龙头股,而是由多个龙头股共同发挥作用。

这些龙头股也并非是同涨同跌的,它们之间往往呈现出此起彼伏的态势,随着市场热点行情的轮动作用,龙头股也在不同时间中成为股市的领军个股。因此,我们有必要为龙头股建立一个板块,根据龙头股对整个大盘和板块有领导作用的特征,来提前预测股市未来行情的演变方向。

Step 1选择龙头股

对于龙头股的选择是运用该板块进行有效分析的前提和保证。以实战性为着眼点,设置龙头股板块应遵循以下原则:

>从市场热点中确认主流板块;

>从主流板块中选择具有领涨特征和市场号召力的龙头股。具体选择标准可以参照龙头股的特征进行鉴别;

>龙头股板块中的样本股数量不要过大,因为这样一方面会影响系统的运行速度,另一方面过多的选择龙头股样本会降低实际利用效果,因为一轮行情中真正能发挥龙头作用的股票毕竟是少数;

>样本股需要进行不定期的调整,一般是以一轮行情的升降为周期,因为新的一轮行情中的龙头股会有所变化,投资者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新的龙头股。

Step 2建立龙头股版块

选择好龙头股之后,即可将其列入到板块中。以中国石化为例:

一、打开中国石化的走势图;

二、用鼠标右击走势图上的“中国石化”,这时会出现一个选项框;

三、从中选择“加入到板块”,用鼠标左键点击,就会弹出加入到板块的选项框;

四、点击“新建板块”,会出现板块名称框;投资者可以在其中写上板块的名称: “龙头股板块”。

五、点击“确定”,龙头股板块就建立起来了。

六、用鼠标左键双击“龙头股板块”,则中国石化就可以加入到该板块中。

一个板块需要有多只股票,如果投资者打算加入新的龙头股进入该板块,可以仍然按以上六步骤添加股票。假设,投资者打算将G茅台等也列入龙头股板块,可以如法炮制,这样就可以在该板块中发现这些股票。

Step 3创立新指数

对单一龙头股的分析效果,远不如对整个龙头股板块的分析。如果,我们将该板块设置为板块指数,则可以简单而形象地对比分析,这样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建立龙头股板块指数的方法如下:

一、用鼠标右键点击功能树上的板块指数选项,弹出菜单;

二、点击“新建板块指数”将弹出对话框供投资者设定新的板块指数;

三、在该对话框中进行龙头股板块指数的设置

板块指数与一般的股票一样,需要有代码和名称。板块指数的代码由系统自动生成,从AA01到AA99,AA00,共有100个,其中AA01是基础指数,可以设定为最常用或最有代表性的指数。

板块名称由投资者自己输入。有了代码和名称,可以用键盘精灵快速定位自己设置的指数。

选择基准日期,在生成龙头股指数时,依据基准日期的收盘价算出的指数将被定为1000点。

在计算指数时有四种加权方法可以选择,分别是按照总股本加权、按流通股本加权、按相等权重和自定义的方式。

按新增和删除按钮可以修改龙头股指数中所包含的股票。

经过这些步骤,完成设定。

四、设定完成后,点击动态显示牌的“板块指数”栏,就可以发现新建的龙头股指数。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举证,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念界定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工作者通过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潜在利益相关者揭示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的信息。会计信息失真, 则是指会计工作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一致而产生的信息虚假, 即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实体的经济状况。

二、会计信息失真引例

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药用动植物种植养殖于一体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 于200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该公司自创立至上市以来一直业绩平淡, 但却在2010年的年度财务报告中业绩惊人,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1%, 净利润同比增长184%, 这一令人膛目结舌的巨大增长不仅引发投资者青睐也同样引起媒体的注意, 随后国内多家媒体先后爆出紫鑫药业虚构销售业绩, 关联交易违法违规, 最终受到证监会立案稽查。经调查紫鑫药业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就是关联方交易舞弊, 通过虚构上游供应商及虚构下游客户的手段非法增加利润, 紫鑫药业与这些企业所发生的业务完全由自身操纵控制, 由此进行自买自卖虚增收入和利润, 通过多记提成本来逃避国家税收。

紫鑫药业的财务舞弊揭露了我国会计及审计行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正是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缺陷、监管机构的疏忽大意以及缺乏威慑作用的惩罚才会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比皆是、肆无忌惮, 财务舞弊现象愈演愈烈。

三、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概述

(一) 危害企业自身利益, 持续经营能力受损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是企业在“经纪人”思想的利益驱使下, 以虚增收支、人为调整利润税金为手段的行为, 这样会严重危害企业内部管理, 造成内控效率降低是企业丧失持续经营发展能力。

(二) 危害利益相关者利益, 破坏健康市场环境

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不仅关乎企业自身也深刻影响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债权人、投资者、合作伙伴及企业职工等, 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对于上述利益主体正确预测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形成障碍, 导致其利益受损, 破坏健康有序市场环境。

(三) 危害会计执业人员利益, 不利于个人发展

会计执业人员未能全面履行职责, 触碰法律底线及职业道德底线, 甚至串通舞弊、变造会计资料, 最终必将自尝恶果, 受到法律惩治的同时也会造成其业界声誉受损, 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

四、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剖析

(一)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1.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企业失信成本过低。

任何一个逆社会潮流而发展的病态现象的接连出现, 究其原因都是制度本身存在漏洞, 缺乏有效制约监管。其次, 相较于西方而言对于财务舞弊我们的惩罚显得过轻, 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的惩处还是对执业会计人员的处罚都不能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于是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企图丢弃惩处时的蝇头小利妄图处罚完以后“东山再起”。

2. 相关管理者与监管机构执法能力低下。

许多财务舞弊是在企业管理人员的操纵、庇护下完成的;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出于自身政绩、业绩的考虑, 对企业的财务舞弊行为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 有的甚至官商勾结, 暗中成为企业股东, 谋取私利;而相关税务部门、财务监管部门执法能力弱, 对会计舞弊行为洞察力差, 为企业财务造假提供机会。

3. 审计体制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审计一家独大。

我国审计体制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部分, 政府审计由于职能转变及审计范围限制近年来所发挥的效用有所弱化,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治理层牵扯性强, 缺乏独立性, 对企业会计监督成效轻微, 目前市场是管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审计, 这样偏重一方的审计模式缺乏制约, 容易使审计结果有失公允。

(二)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究其主观原因我认为要从企业主管人员与会计执业人员两方面分析。正是因为财务舞弊这一行为能够为企业带来高额经济利益, 所以大批高管被金钱蒙蔽双眼, 一手主导了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造假;在会计职业人员方面, 他们在利益的诱使下私欲膨胀, 违反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故意伪造、变更会计资料。所以, 主观原因究其根本就是利益的诱导让人迷失自我, 丧失道德与责任底线。

五、会计信息失真防治举措

(一) 会计人培养塑造

“会计人”这一概念是指会计及审计执业人员及专门机构, 在会计执业过程中, 会计人自身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因此正确引导会计人端正品格和规范行为尤为重要,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完善专业知识, 发挥创新精神。

会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国家会计准则也是依据现实经济动态不断调节修正的, 作为一名专业会计人员, 应该保持谦虚好学的姿态, 及时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熟悉各项法规制度, 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坚持发挥创新精神, 及时适应新形式的变化对于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业务及时开创新思路、新方法, 保持创新性思维。

2.调整人际关系, 坚守道德底线。

会计人在企业中往往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存在着企业财务主管及公司董事双头领导的局面, 有些情况下所遵循的执业原则会与企业主管立足公司利益考虑下对会计人员下达的指示存在冲突, 这就需要会计人拥有圆滑的为人处世能力, 在坚守职业道德、遵循执业准则的前提下与企业主管进行协商交流, 正确引导企业合法合规的经营管理。

3. 严于自律自省, 提升职业修养。

会计人应该克己自律、反躬内省, 在违规行为极其微小尚处在萌芽阶段时及时发现并积极纠正, 不断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 防微杜渐。同时也要严守职业操守, 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 将职权与特权区分开来, 努力克服一己私欲, 不做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准则的违规行为, 提升职业修养, 做好执业自律。

(二) 制度层面

1. 完善企业绩效考评制度与管理人员奖惩制度。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 企业所有者做出重大战略决策, 管理者负责企业运营和管理, 企业所有者通过绩效考评管理者的工作成果, 据以发放薪酬奖金。这种绩效考评机制虽然能够使管理者对公司业绩尽心尽力, 但却存在着一大隐患, 某些企业管理者为了向股东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铤而走险与会计人员串通一气进行财务舞弊, 牺牲企业股东利益满足个人利益。因此企业应该在以薪酬为奖励的绩效考评机制下, 融入长期激励举措, 例如近年来多数企业采用的股票期权制, 这样将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在一起才能够有效发挥管层效用。

2.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和制度, 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 这些法规的制定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会计人员的执业行为, 但还是有待健全完善, 因此, 我国应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 尽可能出台与国际会计准则基础相一致、又能体现我国经济特色的准则法度, 加快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研究和修订, 缩小会计准则执行的自由度, 减少财务舞弊的可乘之机。

3. 完善审计监督制度。

为有效遏制会计信息是真的财务舞弊, 必须不断完善审计监督制度,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在公司内部要设置与独立于企业管理层的专门的审计部门, 聘请专业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经常性审计, 形成审计与经营管理相互制衡的机制,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任职原则。

(三) 环境层面

企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之下, 会计人员审计也处在审计执业这个大背景中, 良好的环境能够引导企业及会计人员正确的行为, 因此要规范会计信息处理的市场环境, 形成充分完全的市场竞争机制;政府要积极行使市场秩序的整顿和治理职能, 加快立法进程, 克服市场运行中的人为因素;会计人员要规范执业资格的审核认证, 定期安排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检验及修正的会计准则学习, 保证会计人员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及业务能力, 引导提倡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 构建诚信执业、责任执业的良好会计环境。

六、总结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 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发展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 社会公众对于真实有效的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盛, 会计人员所发挥的连接企业与投资者的桥梁作用也日益显著, 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真实坦诚的市场环境和会计执业环境,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财务舞弊, 努力营造互利共赢、规范有序的市场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欢.浅析紫鑫药业财务造假案.当代经济.2013.12.

[2]于祥民.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2.

会计信息失真 篇5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会计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成为宏观调控、微观经营以及投资人,债权人了解经营状况和做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实施,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会计核算环境不断变化,就目前来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较严重,为此,本文针对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工作提供的关于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保证会计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不仅是会计信息客观性特征的总要求,而且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目的和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也要满足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单位外部各方面了解单位财务状况的需要。近些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各行各业的一些单位中时有发生,并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假账、假报表、假成本、假利润、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干扰着国家的宏观管理,干扰着市场资源的配置,不仅对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了误导作用,也为当事人谋取局部、小团体、个人利益提供了机会和方便,为贪污腐败大开了绿灯。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手段、形式、目的、结果等方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行为人不精通业务、技术和政策,不精心操作以及单位管理不善造成的。即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在计算、记录整理、制证制表工作或与会计有关的工作中,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行为过失;第二类是行为人经不住物质利益和管理漏洞的诱惑,侥幸或故意为之所造成的。即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为了窃取资财而采用了非法手段进行会计处理的一种不法行为。第三类是单位领导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指使会计人员造假账、假报表、假成本、假利润、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对于第一类会计错误而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一般表现为原理错误和技术错误,形式比较明显,如借贷不平、书写错误等,可以通过正常的业务程序得以自我校验改正。第二、三类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行为人出于个人及本单位的利益,达到贪污公款、盗窃财物、为自己的升官发财等目的,故意筹划、制造和掩盖,形式上较为隐蔽,迹象不明,结果难查,一般通过正常业务程序难以发现和纠正,如开虚假发票、虚列成本费用等,就比较隐蔽和难以查证。其结果是对核算内容有影响的实质性错误。最重要的是,此类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集体或他人财产遭受

损失,行为人或行为人所在单位获取非法所得或收益,如个人虚报冒领,骗取钱财,单位虚列成本,偷漏税收等。现在各行各业的一些单位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除第一类原因外,大量的是第二、三类原因所致,也是加以防范的重中之重。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他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而出现“贫血”,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现在生活中日趋严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传递错误,误导经济行为

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例如一项投资技术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虚增了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失去市场机会。反之,则会使一份实际不可行的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立项。所谓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等,与此不无关系。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涉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二)损害各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

会计信息失真仅仅是一种表现,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如果企业对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不实,企业隐蔽收入、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确认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经营者若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从会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受着经济利益的支配。如折旧的计提,费用的摊销、存货的计价等会计方法的改变都是按照某种利益需要而进行的。会计活动直接受制于会计主体和机关人员,会计主体首先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若违背一定的规范,必然会损害其他权益主体的利益。如通过虚假会计信息的偷税、漏税,采用错误的计提、分摊方法侵占职工权益,歪曲有关资产负债数据危害债权人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某些跟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人员从不同环节不同角度传递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企业亏损。

(三)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如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账”隐蔽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使这些小集团甚至个人侵占集体利益,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企业秩序混乱。错误的会计信息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导致政策失误,以致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经济秩序混乱诱发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通过歪曲会计信息,使得一些不合法的会计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造成不法分子从中大量捞取外块,挪用公款,造成犯罪。

(四)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

一些单位把违法的经济业务,采用一些手段进行掩盖,使其反映的不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没有发现其真实的一面,使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上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

(五)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内容而确定的,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意义

纵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特别是从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性来看,我们可以了解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基本任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很有必要的。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和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入手,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评估和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动。因此,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本身,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概括起来讲,主要做到“两个强化、两个提高”。

(一)强化会计监督。

要建立以单位内部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以政府财政部门为主体的国家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会计监督的关键。承担会计监督职责的主体,必须职责明确并切实到位,力戒相互推委、扯皮,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会计监督有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两个方面,事后监督是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的范畴。事前监督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今年河南局提出的民主理财也是事前监督的一项内容。发生的会计事项通过事后监督而发现,得到了纠正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事前监督,在会计事项发生前,在有效的控制制度的约束下,按照会计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更为必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会计信息初始阶段的准确和真实。

(二)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规教育。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对单位内部监督突出了内部控制的要求,体现了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精神,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单位负责人不但要懂得财经纪律、会计法规和财务制度,还要带头执行,做到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更在于非会计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利用手中的权,以权谋私,为所欲为。或授意、指使、强迫财会人员做假账;或阻扰、干扰财会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负责人违法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所以,改变“财权一支笔”的做法,实行重大会计事项会签制,重大经济活动投标制,健全民主理财制和完善财务报告制度,遏制负责人经济违法,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措施。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要大力支持会计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进一步明确其法律责任,秉公执法,依法办事。对于那些长期从事财会工作,有真才实学,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财会人员,大胆提拔到各单位财务主管领导岗位上来,或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对因坚持法纪,蒙受打击报复的,要给予法律的保护,并从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给予切实的关怀和帮助。对于玩忽职守和渎职的,要给予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保证和调动广大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

论会计信息失真 篇6

摘要:文章针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研究,阐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等问题进行系统剖析,从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监督治理

0引言

会计信息失真是世界各国当前需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企业不断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操作行为时有发生,已暴露出在会计监管上的严重问题。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1概念界定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由于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等原因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

2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2.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2.1.1会计凭证反映经济业务不实。原始凭证是会计信息处理的起点和基础,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的真实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在账务处理程序中,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凭证错误将导致一系列的错误信息。

2.1.2会计账簿记录不实。会计人员在对原始凭证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违背国家法规、财会制度的规定,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如有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混乱,造成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有的企业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随意采用不同的会计技术、方法,而致使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2.1.3会计报表失真。会计报表是用来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性文件,目前不少单位的会计报表不能提供完整、规范、真实和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为了追求政绩,指使会计人员按照自己的意志调整、操纵利润、编制虚假报告、报表等以达到其特定的目的。

2.1.4提供虚假审计报告。股东判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假,需要注册会计师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但从虚增企业注册资金,虚增法人股权等问题中可以看出,一些注册会计师推动了会计信息失真。

2.2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2.2.1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善。基由于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造成披露不完善。尽管《会计法》对责任人追究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但执法空间的存在,难以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

2.2.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形式,但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管理权过分地集中在企业内部人手中,重大决策未做到科学化、民主化。

2.2.3监督机制不完善。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其次,对企业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目前从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看,企业外部有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虽然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其执业范围狭窄。由于社会中介机构之间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和一些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较低,使有些经审计确认的会计信息仍缺乏可靠性。政府审计监督由于受人力、财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后监督性质的局限,不可能查出企业的所有违法违纪行为,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3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2.3.1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信息披露制度规范的是上市公司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和具体方式。其中年度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最完整的,一般包括:①财务报表;②财务报表附注:③其他补充报表;④其他有关会计信息;⑤其他有助于理解会计信息的其他信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必须制定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明确哪些情况必须进行披露;在规定的内容范围上,应处理好与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明确分工与协调。

2.3.2健全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要完善独立董事的聘任制度。改变大股东控制董事会的聘任制度,改成由小股东自己选出其本身的代言人,同时在人员的资格方面,独立董事应该是专家,特别是在董事成员中要有精通会计的专业人员。还应完善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了使独立董事与小股东利益相一致,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加以保障。

第二,建立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果使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利益高度相关联,这样经营者的经营就会由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行为。这就需要采用一种激励机制,现在国际常用的激励机制有经理人员的年薪制、效益薪金和股票期权制。

第三,完善外部治理结构最主要是完善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包括完善经理人员的评价指标和加快经理人员的培养。评价经理人员的指标体系应与诚信建设相结合,该体系一方面能够评价出经理人员的从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评价出其诚信水平,此体系应记八档案。

2.3.3建立严格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第一,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同时也是政府及会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管的法律手段。根据经营者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假设,其行为必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获得风险收益是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那么使经营者的风险成本大于其风险收益是一种有效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物质上的内在激励措施。

第二,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约束机制。除对现有中介机构进行大力扶持与规范化培育,并制定相应法规对之实行强制化规范外,还可着力引进国外信誉卓著的机制,鼓励、引导其与国内同类机构进行业务合作,乃至实行产权方面的合并,实现我国市场中介机构的早日规范化和国际化。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篇7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一) 会计信息有意造假

会计信息有意造假的最主要根源是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驱动 (当然还有职业道德素质等) 。其造假的目的大致有:为了业绩考核而造假;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造假;为了获取财政补助而造假;为了发行股票而造假;为了减少纳税而造假;为了政绩而造假;为了推卸责任而造假等等。手段五花八门,采取偷懒、规避责任、逃避风险、转移资产、职业消费、信息隐瞒等“败德行为”,制造虚假的原始凭证、虚假记账凭证、不实的账簿和虚假的会计报表,人为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不当的目的。典型的例子有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利用关联交易而进行虚假交易,产生失真会计信息。以上可以看出,这种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违法、违纪行为,为各种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会计报表的有关数字经过“技术处理”,造成国家的税收、国有资产流失。这种虚假的会计信息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给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造成误导。因此,对这种人为地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严加治理。

(二) 会计信息无意失真

1. 会计制度不完善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做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使得各种规范不尽符合客观实际。其次,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

2.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收集、整理、加工而成,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其提供者———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密切相关,只有具备一定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才能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才能科学地选择核算方法,才能有效地运用先进会计技术装备。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同样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3. 会计环境造成的信息失真

由于会计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系统受到了新的挑战,一些重要的经济信息无法完整、准确反映出来。而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致使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变化产生不同步性,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信息失真。同时也有科技因素的影响,在会计工作中有许多需要科学技术精确解决的问题,而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还不深入。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 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投资者根据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获利高低诸因素决定投资方向,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数据造假,做假账,不但对所有需要这一信息的各方面人士产生一种误导,而且人们据此所做出的决策将产生错误,不利于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

(二) 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会计信息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将使有关核算资料发生扭曲,掩盖了某些矛盾,使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了可靠的基础,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造成国民收人超量分配,消费基金过于膨胀,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

(三) 危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是投资者投资的依据,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投资者和债权人便失去了正确预测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没有了科学的预测,难免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浪费。

(四) 造成不良社会风气

一些企业为了部门和小团体利益,设立“小金库”,没有按规定将收费和收人纳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而是分散在各处、室和直属单位,造成公款私存;有的没有账本或票据不全,支出无明确用途,使少数企业领导得以为所欲为,产生腐败行为,最终必将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价值危机。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 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的主体保证

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会计人才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劣。一是加强教育,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加强会计信息质量优化,不仅需要法规制度的“硬性”规范,更需要伦理道德的“软性”调节,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优良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要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对会计人员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平。二是加强学习,着力塑造会计人员法规政策素质。会计工作政策性强,加强会计法规、政策的学习是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能为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从源头抓起做好准备。会计人员要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敢于同不法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经济秩序。三是加强培训,大力培养会计人员专业技术素质。积极搞好在职培训,以达到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目的,努力使会计人才队伍由数量的扩张转向素质的提高,由“外部增量”的注入转向“内部存量”的转化。要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 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从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出发,找出新技术、新办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克服会计理论方法上的缺陷,协调会计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之间的矛盾,不断完善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原则。研究如何协调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研究如何克服权责发生制的限制,确定具体的会计确认标准。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之内修正历史成本原则,使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加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研究减少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研究如何提高会计信息含量和可理解性,增强使用者识别虚假会计信息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知识创新和其他科学发展的推动,促进会计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新学派的发展,寻求会计工作思想的创新、会计工作组织创新、会计工作法律环境创新。

(三) 加强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的制度保证

会计法规制度是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不断建立和健全会计法规制度。一是完善会计法规制度,加强会计法制建设。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全面掌握会计和相关法规,确保熟练运用各项法规制度,并严格带头抓好落实,形成“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二是统一标准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要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中对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生成、内部控制的建立、会计核算的质量、会计档案的管理等具体规定,把会计基础工作整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作为加强会计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长期抓下去,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三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严格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制度,加强严格的复查核对制度,及时发现并改正会计记录中的错误,做到证、账、表相符一致。

(四) 做好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的技术保证

要卓有成效地做好会计工作,必须要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一是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与管理。通过落实会计工作操作规范,对事前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对事中记账算账的程序性,对事后报表上报及披露的规范性,严格实行岗位责任管理,使会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各尽其力、各负其责,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工作有要求,检查有标准,从而使会计信息的来源、加工、上报、披露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层层把关,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质量从源头得到保障。二是采用科学的会计工作方法。要准确领会和把握上级的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要从实际出发,把原则的指示具体化,把共性的要求个性化,不能简单、片面地理解执行。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通过抓龙头带动其他工作整体协调发展。财会工作千头万绪,矛盾突出,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从而带动其他工作。三是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简便、实用、易推广的原则,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加紧研制开发符合会计工作实际、确实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财会软件,并通过逐步完善,实现手工记账向计算机记账的彻底转变。要加快会计信息网络数据库建设,为实现财务部门上下之间、横向之间的数据交流和沟通提供便利条件,实现会计网络化。

参考文献

[1]戴为.论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8, (8) .

[2]周明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7) .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篇8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表现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 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 从广义上理解, 是指一些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所披露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本部门或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有时甚至不切实际、随心所欲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从狭义上理解, 是指会计信息反映得不真实、不完整、主观性大, 经不起严格的验证, 也就是会计信息没有达到可靠性的质量特征的要求。

结合国内大多数作者的观点,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 其区分主要是看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 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

无意失真是指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 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等外因的影响, 造成的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 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首先无意失真并非出于故意, 而且从客观后果上看, 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其次, 无意失真只是在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 而且无意失真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 一般不具有隐蔽性。所以, 从理论上说, 这种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得到改善。

而故意失真就不同了, 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 有目的的, 有预谋的, 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 是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 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故意篡改, 伪造, 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 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它与无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 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见不得人的, 是不敢公之于众的, 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 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做假, 一般很难让人发现, 具有隐蔽性。因此, 研究故意失真, 必须弄清其实施者, 即谁是会计造假的策划、组织、指挥, 参与和具体实施者, 谁是假账的涉案人和后果承担者。

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 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个别会计人员挪用公款, 贪污公款, 而是以法人为主体的集体行为为主, 单位负责人胁迫或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假表, 玩数字游戏, “变通”处理经济业务, 有的甚至串通注册会计师做假审计报告。具体表现为:第一, 多列费用, 少计收入, 甚至账外设账, 截留收入, 以达到偷税逃税的目的;第二, 少列费用, 早计收入, 虚列资产, 虚增利润, 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第三, 低估负债, 高估资产;骗取贷款和投资;第四, 出具假凭证, 办理假手续报废资产, 转移国家资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分析

1. 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 (即财政部) 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 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 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 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 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有不完善之处。

2. 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

首先,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不确定性。

市场竞争是相当残酷的,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 必然不可能太多的暴露自己的信息, 特别是会计信息, 这样有利于自己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完全, 不及时, 产生会计失真问题。其次, 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市场价格的变动与通货膨胀的现实的经济现象的存在必然也会带来相应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3.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一般而言,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在股权的分散和经营权的集中的情况下, 所有权的制约力弱化, 使得他们不能完全、及时的得到自己需要的会计信息, 从而在做决定的时候处于被动局面, 相反, 作为直接管理着企业经营者, 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直接管理企业有着全部的企业的信息, 处于信息的有力地位, 他们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导致自身产生短期行为的产生,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 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方面, 经营者为企业作出了贡献, 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 由于制度不够健全, 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 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 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 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 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因此, 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 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的利己行为, 这样, 经营者认为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 导致造假者得好处, 不造假者反而吃亏, 这就使得经营者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 因而促成了经营者的违规行为, “X—非效率”问题、“五十九岁”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屡见不鲜。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认为, 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 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及会计规范体系。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制度及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 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 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规范体系。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 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 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 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 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 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 使各博弈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 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 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2. 转变政府职能, 明晰产权, 实行政企分开。

产权的明晰会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 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所有者的效用, 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 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 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这就要求政府积极转变职能, 该由市场进行调节的, 决不过多干预;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应考虑多方利益, 实现公平合理。还应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政企分开, 从制度上根治会计造假。

3. 对经营者实行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

实行激励政策使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利益在最大限度上保持一致, 避免经营者利益驱动或仅为表面风光而干预会计信息,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建议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利, 形成对经营者有效监督, 让经营者应实行竞争上岗, 会计部门、董事会、监事会对其进行监督, 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决定其去留。会计委派制不失为一项对经营者进行约束监督的好办法, 但要注意划分企业经营者与下派会计人员的职责, 并且保证会计人员拥有与其职责对等的权力, 以免被其所派去的企业架空。

4. 促进相关主体进行后续学习培训, 不断提高更新其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会计法》在不断及时的变更完善, 理解不及时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的原意, 而会计主体的素质低下是另一方面的相对重要的原因。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 继续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对会计人员的年检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 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继教育, 着重介绍新的会计知识和会计处理方法, 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 加强学习并全面贯彻和实施新《会计法》。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单位负责人、企业管理者、注册会计师, 还是一般会计人员, 都要认真学习掌握新《会计法》, 提高法律素质, 做到懂法守法。

参考文献

[1].陈敏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2].覃德美.试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

[3].张孝岩, 陈霞.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 篇9

一、会计学自身的限制使会计信息失真。

其一, 会计确认对象的隐匿。由于没有合适的会计规范为依据, 企业有些价值不能确认, 如人力资源、商誉等等。其二, 会计确认的主观性。主观性的确认必定为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和动机, 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如会计假设等。其三, 会计核算原则的影响。企业在执行核算原则时, 总是以维护企业利益为出发点, 用足灵活性, 这样往往造成实际经营情况与会计信息不一致, 如公允价值计量等, 其中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引起人为的推断。其四, 在会计制度方面也难免存在漏洞和不完善之处, 由于经济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 而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却是滞后的, 这些会计自身因素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密切相关。

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 授意会计人员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 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通过弄虚作假, 制造业绩, 扩大影响, 提升企业形象。由此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政府管理部门的信任, 并由此获得投资倾斜、优惠贷款或减免税金等方面的经济利益。其次, 企业经营者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影响或迫使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由此会计人员获得职务、薪金、政治荣誉等方面的利益。否则就有可能处在不被重用或难保饭碗的境地。在此过程中, 会计人员既是具体参与者, 也是利益分享者。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 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至关重要影响。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生产者与虚假会计信息之间密切相关的利益关系, 构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

三、人事管理受制于人。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 企业会计的人事管理权由本单位负责, 会计人员只能听任经营者摆布。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 并配备了相应的会计人员, 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完全置于企业内部, 由企业自我运作、自我控制。在当前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规范的情况下,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难以做到有效防范, 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温床。

四、法律责任不够明确, 财务监督无从发挥。

虽然《会计法》对违法行为作了具体规定, 但由于处罚不力, 或疏于对会计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 客观上形成了对违法行为的纵容, 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益泛滥。另外, 财务监督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 现如今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广, 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社会监督的力量又以如何的态势发展的呢?我想这都是值得国家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 会计人员的一切政治和生活待遇都是由被监督对象提供的, 监督人的命运掌握在被监督人手中, 致使企业会计人员的内部监督、控制职能难以发挥。

五、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真正原因。

人们在竞争时违背诚信的原则, 使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了宏观社会背景。这种虚伪欺诈的社会习气对会计工作者、部分政府人员以及进行社会会计监督的会计事务所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的会计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可能会丧失诚信原则进行造假, 部分政府官员官僚作风严重, 盲目追求数字经济, 进而放弃诚信的道德准则, 在会计报告上弄虚作假, 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稳定客户, 拓宽业务, 在相关法规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 违背会计职业道德, 丧失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 忽略了其社会责任, 出具虚假的证明, 为企业作假账提供便利, 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

六、对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负有直接责任还有部分会计人员知

识老化, 对不断更新的会计制度和现行财会法规、政策缺乏系统了解, 导致大量的会计政策误解、核算失误等技术性错误, 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又有哪些呢?

会计信息失真是许多社会问题在会计上的综合反映, 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多方面采取措施, 综合治理。不仅需要会计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的努力, 更需要社会贤达及政府官员的积极参与。针对以上几个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笔者罗列几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对于会计学本身的限制, 会计学界对此有很多的学者在不断

的专研和研究, 为了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出台了相关的对策和具体办法。

2、法律责任不够明确, 执法力度不够强硬。

首先, 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并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尽快研究制定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规、制度或者实施办法, 以保证《会计法》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财政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会计监督实施办法、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等规定。再次, 促进《会计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 对违法行为人追究其刑事或行政处分, 真正发挥《会计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法律是基本道德强有力的保障手段。国家需要调整、完善法规使之适应经济的发展, 同时要公正执法, 加大执法力度。并对全国持证会计人员建立道德行为档案, 对在各类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 以采取相应奖罚措施, 对企业建立起一套诚信评价体系, 评价监督企业的诚信状况。应加强监管部门的力度和高素质的检查人员, 相关的会计监督部门随时随地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并及时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定期检查企业的违规情况, 及时给予一定处罚, 加大奖罚力度,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的局面, 使我国的会计法律及法规逐步完善,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千变万化。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制环境、正常的经济秩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3、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我国的现状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的严重短缺, 缺乏调动会计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这些都导致会计人员“有意”和“无意”地参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由于新的会计知识不断更新, 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更是不容忽视, 没有高业务水平和素质的人才, 又何谈高质量的会计工作成果呢?只有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一般情况下, 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操作者, 客观地讲, 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可以有效防范和抵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笼。加强会计教育,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积极开展对更新的会计知识的培训及定期的检查, 对不具备条件的会计人员不允许上岗, 要把定期开展期培训与考试结合起来, 给出上岗与否的标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和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密不可分的,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依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所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

4、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改进、完善、整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制度措施。

立足我国国情, 积极借鉴国际会计界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一些有效做法, 完善制度措施, 提高整治效果。

5、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做到监督及时, 发现问题及时, 处理问题及时, 监管机制不能流于形式, 充分发挥其既定的作用。

浅议会计信息失真 篇10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的反应客观经济活动, 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会计信息失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类是会计信息无意失真, 即会计信息不实, 另一类是会计信息有意造假。会计信息不实和会计信息造假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 虽然在性质、动机、手段、结果等方面有所不同, 但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无意失真是指由于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以及会计制度本身不完善等原因, 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不符, 引起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有意造假是指会计规则执行人在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驱动下, 故意违背会计规则, 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编造假账、假表等, 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不当的目的, 从而使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会计信息造假是会计人员及有关当事人的主观故意, 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会计信息造假不能准确、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它将真实信息隐瞒或篡改, 对社会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企业产权关系模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公司的治理结构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是通过竞争的市场所实施的间接控制 (或称外部治理结构) , 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等等;其二是为实行事前监督而设计的直接控制 (或称内部治理结构) , 它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组成。在我国现有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 虽然企业外部所面临的产品市场变得激烈了, 但是仍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竞争, 因此外部治理结构是不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 我国国有公司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但相互之间责权划分界限不清, 运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使会计工作不是兼顾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而成为经理人直接操纵反映其意图的工具。

2. 会计自身在会计制度、准则制定方面存在的缺陷。

我国政府是国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制定的唯一主体,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多重的、系统的“博弈”结果, 往往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给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弹性和会计选择权, 使企业完全有可能选择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 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多种多样, 交易和事项形形色色,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 许多新情况、新交易和新事项不断涌现, 会计准则制定不可能面面俱到, 必然留有真空地带。会计规则的真空地带也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

3. 法律责任体系不健全, 内外部监管不力, 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作出处罚规定的法律虽然很多, 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 但在以往的较长时间内普遍存在执法不严、惩治不力的现象, 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由此造成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不够严谨。究其原因, 存在以下几点:一是惩罚不力, 对违法违规行为, 不仅缺乏惩罚和经济制裁, 而且缺少道德和名誉损失, 舞弊者不以此为耻, 反而甚至以此为荣, 良好的道德和信用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二是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主要依靠行政处罚手段来应对会计信息造假, 处理造假的直接责任人多, 处理法人较少, 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三是法律规定造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没有规定构成犯罪的法律条件, 无法操作。四是利益驱动, 某些企业经营者存在违背会计规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使自己收益 (报酬、升迁等) 增加的动机。这种不健全的法律责任体系, 必然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大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会计人员的配备、岗位分工不明确, 内部牵制弱化, 重要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批准与报告制度履行手续不严, 根据企业经营者意志随意改写会计记录的现象大量存在, 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失控, 内部审计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 作为社会监督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未能够独立承担起“客观、独立、公正”的执业责任。少数事务所受自身利益驱使, 执业态度不端正, 风险意识淡薄, 审计过程中违反职业道德为客户作弊徇私舞弊, 出具假报告, 为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失范, 专业技能低下。

会计人员的素质, 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两个方面。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尚难承受其相应职务的抗风险能力。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会计后续教育又缺乏力度, 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 往往因为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 对新的理论知识和刚出台的财经法规研究应用又较少, 加之工作量较大, 使其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有些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低,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诚信意识, 为了企业利益而作假账, 为了个人利益而编假证、假据, 化公为私, 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串通一气, 合谋作案, 这些都增加了企业会计的风险, 也是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 破坏投资环境, 危害社会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从投资市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依据企业单位公布的会计报表获取相关财务信息, 用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因此, 会计信息的准确尤为重要, 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会使投资人和债权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导致投资失败或可能的投资没有发生, 而且会严重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 从而使他们失去对企业的信心, 不愿再继续投资。另一方面失真的会计信息也扰乱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用的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 必然会导致国家经济政策计划和实际的偏离, 影响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 威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 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 降低企业的可信度, 导致企业亏损。

失真的会计信息严重地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和利益, 降低了企业自身守法经营的可信度, 消费者必然会转向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 从而造成企业产品销售量大幅减少, 资金不能及时回笼, 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尤其是加入WTO后, 国际性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以失真的会计信息作为经营决策的参考, 参与市场竞争, 很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以失败告终。

3. 导致利税和其他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目前, 我国税收主要依靠企业缴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企业歪曲的会计信息的动机多种多样, 其结果总是将原本归属于国家和集体的资产窃为小集体和个人所有, 导致单位或国有资产及国家税收流失。此外, 一些企业通过不实估价、压低国有资产的价值, 从而改变国有资产的比例和数额, 造成部分国有资产变相流失, 被个人所占有。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 明晰企业产权,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产权制度, 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重塑公有产权主体代表, 使其真正担负起监管国有企业的职责。在企业内部完善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 必须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 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内生的经常的制衡和监督机制。同时从外部监督机制入手, 建立和完善专业经理市场, 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企业经营者的任命、考核和选聘制度中。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逐步培育经理市场的同时, 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使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而不是经理人直接操纵并反映其意图的工具。

2. 不断完善企业会计法规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会计法规是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矩和准则, 只有加强会计法规建设, 才能使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才能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会计事项, 才能真正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因此完善立法,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强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责任, 对管理人员提供伪劣信息的惩处作出明确的规定, 形成对造假者和欲造假者的威慑作用, 这是制止和防范会计失真的根本保证。其次加强国家政府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 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在减少“人治”的同时, 加强“法治”, 使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政府监督有机结合。通过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在各级管理部门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控制体系。

3. 不断完善相关会计制度和准则。

目前, 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内容仍旧不够完善, 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 如对于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和非经济信息的披露。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些信息对投资者越来越重要, 准则中必须对之加以明确的规定。对于一些容易导致虚赢实亏, 形成“资产泡沫”的, 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 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不确定性, 其涵义和释义要清晰明确, 对会计的不确定事项要规定。

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刍议会计报表的失真 篇11

关键词: 信息失真 会计报表粉饰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章编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56-02

在现代企业中,财务会计是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的系统。财务报告,尤其是其中的 会计报表,作为会计系统的一大要素,则负责将已加工生成的会计信息传递给与企业有关的 使用者。因此,会计信息提供的充分和准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判断 。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目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企业管理层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利用合法手段或会 计舞弊等不合法的手段,粉饰会计报表,操纵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了国家和 社会公众的利益。并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发 展已构成一大隐患。从现实情况看,企事业单位粉饰会计报表、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 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等行为,多数与单位责任人(经营者)有关,其目的不外乎为政绩考核 、为偷逃税收、为融资筹资、为一己私欲。

所谓财务会计报表粉饰行为是指在会计核算及会计报表编制的过程中违反会计法规、会 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人为影响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使财务会计 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从而达到某种特 定目的行为.财务会计报表粉饰行为的主体不是具体实施的会计人员,是企业的经营者或其他 个人或单位,如企业的厂长或经理、企业的股东、企业上级部门和领导等。财务会计报表粉 饰 行为的结果是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财务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使 实施财务会计报表粉饰行为的主体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或其他利益,如管理者加薪、升职或 免于处罚,股东的股票价格上涨,政府官员被提升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这种信息失真歪曲了企业的真实状况,为特 定利益集团的目的而故意造成的,是人为粉饰的结果。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 要有以下原因:

1.为了业绩考核而造假。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而 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涉及到会计数据。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 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等。为了在 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

2.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造假。在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 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因此,为获得 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 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

3.为了发行股票而造假。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和后续发行,根据《公司法》等法 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要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 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也与盈利能力有关。为了多募集资金,塑造优良业绩的形象,企业在设 计股改方案时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在后续发行情况下,要符合配股条件,企业最近三 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在10%以上。因此,10%的配股已成为上市公司的“生命线”。 为配股而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并不亚于IPO。

4.为了减少纳税而造假。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 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 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当然,也有少数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基于 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 。

5.为推卸责任而造假。表现为:更换高级管理人员时进行的离任审计,一般暴露出 许多问题。新任总经理就任当年,为明确责任或推卸责任,往往大刀阔斧地对陈年老账进行 清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实施,可能诱 发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提前消化潜亏,并将责任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发生 自然灾害,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会计报表。

三、治理会计报表失真的措施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存在的问 题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考虑,不能就会计论会计,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见 效。要加大立法的力度,努力为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与企业相关的各种法规应当 互相衔接,互为补充,不造成漏洞。要加强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使会计反映方法科学、先 进,会计准则是会计业务处理的准绳,要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 的会计管理体系。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 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 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 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地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 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笔者认为,治理 会计报表失真应采取如下有效措施:

1.控制和引导经理人行为与公司行为。经理人才市场的存在,对约束经营者行为 起着很大作用,形成一个竞争机制。反之,由于利益的驱动,为扩大经营业绩,经营者会在 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为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擅自更改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修订 后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在总则的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 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从现实情况看,企业、单位粉饰会计报表、编制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等行为,多数与单位责任人(经营者)有关,其 目的不外乎为政绩考核、为偷逃税收、为融资筹资、为一己私欲。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 会 计责任主体,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经营者认识到了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正 确认识会计信息质量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管理体制企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如会计、财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制约;重大对外 投资、资产处置、决策等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相互监督程序的规定;财产清查制度、内部审 计制度等的建立,是会计行为有序进行的基础,是产生真实、可靠、可信会计信息的基本条 件。所以,建立标准科学规范、内容客观真实、反映迅速及时、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运 行需要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是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单位会计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是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其次 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帮 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要求。会计信息来源于会计核算,会计核算 是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的基础工作,会计人员只有以真实的经济业务为核算对象,严格 遵循统一的会计原则、会计制度,选择一贯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并依照规范要 求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可信。严格会计核算要求是确保会 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严把会计人员资格关和职业道德关是会计 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修改后的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 于那些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告, 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违法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能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 计从业资格证书。除上述人员外,对因违法违纪行为而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5 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求之明确,措施之严厉,前所未有。

4.严格执行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体系。去年,国家财政部针对现行会计制度中的 各相关重要问题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并从今年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这是十分必要和 及时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围绕会计报表项目为核心,侧重于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 、计价、记录和披露的有关方法与程序进行规范,以确保共同业务、特殊业务乃至特殊行业 报表的准确反映。具体准则的颁布能够为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例如, 使企业合并、债务重整、资产重组等问题得以规范,合并价差能够合理地定期推销,长期投 资核算方法的选择更为合理,对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更为恰当等等。只有这样,在披露会计 信息时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5.加强会计法制化。严肃法纪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企业应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执行《会计法》的自觉性。一方面要加大《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改变部分领导认为 学习《会计法》是从事会计工作的领导和人员的事,与非会计人员无关的错误思想。另一方 面,对违反《会计法》,故意制造假利润的领导干部、单位负责人和会计责任人员,要依法 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并进行必要的处罚。新《会计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比修改前大为详 尽和具体,违反哪条规定,负什么法律责任,如何处罚,规定得十分清楚,具有很强的针对 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6.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理想的会计管理体制应做到会计管理权力结构与会计人员动 力结构的协调和统一。在现阶段,会计管理体制的合理选择有两种:其一是让会计回归企 业。一方面可解脱企业会计人员的无形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领导人解除对会计人员不 必要的戒心,促进其重视会计行为的合理化与效益化。其二是推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 制是政府以所有者身份向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国家控股公司派驻会计人员、会计负 责人、财务总监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可以堵塞会计管理体制漏洞,抑制违法行为,提高会计 基础工作水平,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构建一个包括会计人才中心,会计信息 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在内的会计市场,形成一个有动力有约束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葛家澍.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迎接竞争、技术和全球化三股力量汇合的挑 战.财务与会计,2002(3)

2.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2000(12)

3.吴良海.会计造假的制度成因及其治理对策.上海会计,2005(5)

4.阎达五.也谈美国会计造假事件.财务会计,2003(1)

(作者单位:中盐湖南株化集团诚信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株洲 412004 )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 篇12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会计信息不合法。

有些企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人为造成会计资料不合法,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例如, 会计资料手续不全、白条入账、成本费用超标准开支、超范围支出, 等等。

(二) 会计信息不真实。

有些企业伪造、变造会计资料, 虚假反映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内容,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比如, 经常能够出现在会计资料中的假发票、虚假原始单据等。例如, 2001年8月, 《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阱”一文, 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2002年5月中国证监会对银广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 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77, 156万元, 仅2000年一年就虚增56, 704万元, 当年实际亏损14, 940万元, 从原料购进到生产、销售、出口等环节, 公司伪造了全部单据, 包括销售合同和发票、银行票据、海关出口报关单和所得税免税文件。银广夏向社会公布的会计信息严重失实。

(三) 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有些企业违反规定, 使账账之间、账物之间存在差距,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比如, 乱摊成本、乱列费用、虚假挂账、超支挂账等。有些企业违反会计核算原则, 使会计资料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内容, 进而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全貌,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比如, 有些经济业务有意不建账, 人为转移和隐瞒收入;有的在账外设账, 私设“小金库”, 等等。以报表为例分析会计信息失真情况, 各类会计信息最终必须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外公布, 但实际上, 部分报表所反映的资产与业主权益相距甚远, 以至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极大的怀疑。下面以会计报表为例, 对可能失真的会计信息分项加以分析:

1、应收债权。

应收账款在报表上列示为流动资产。在这些债权中, 经常会有大量的、久拖不还的巨额欠款, 负债单位可能几易其人后, 账务已无人承担。这些隐性的坏账损失导致虚列的债权, 可能已远远大于计提的坏账准备。

2、存货。

存货的自然损耗、毁损会影响到账面结存与实物之间的不符。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盘点来调整账实之间的差额, 但物价的变动, 也会使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存货与实物的现行价值出入较大, 因而会计报表上列示的存货通常是要打折扣的。

3、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

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 这些费用可以分期摊入成本逐渐从以后的收入中得到补偿。这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其一, 有人便以此用多摊或少摊的办法人为地调节利润;其二, 一旦持续经营遭到破坏, 这些未摊完的费用就会成为企业的损失。

4、成本费用。

虚列成本, 乱挤费用, 可以逃避大量所得税, 这是人为弄虚作假的“重灾区”。有的单位以购材料的名义开出假发票, 实为套购各类消费品, 有的做几套账, 偷税漏税。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2001年, 朱镕基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 这既是对国家会计学院的要求, 也是对我们全体会计人员的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不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游戏规则”, 不按“游戏规则”办事, 经济秩序就会大乱, 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程度。

(一) 会计信息失真, 严重干扰和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作。

由于会计信息失真, 使得国家宏观调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失真的会计信息, 还极易误导和蒙骗投资者和债权人, 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给投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影响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 会计信息失真, 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目前, 我国的税制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 而流转税和所得税绝大部分是由企业缴纳的。现在有的企业效益不错却通过虚增支出、隐瞒利润等手段, 使账面反映亏损, 逃避国家税收。

(三) 会计信息失真,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经营者在失真会计信息的基础上, 做出的生产经营决策就会失去针对性, 甚至偏离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严重危及企业的业绩和经济效益。

(四) 会计信息失真, 还成为一种变相腐败的温床。

一些不法经营者, 通过做假账, 采取转移和隐瞒收入、设立“小金库”等手段, 使某些违法违纪的开支得以蒙混过关。

三、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一) 法制建设不完善, 执法不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虽然相继颁布了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财务会计法规和制度, 但从实践看, 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有些条文过于原则化, 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有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 不能真正形成法的威慑力, 以致一些管理者和执法部门寻漏洞、钻空子, 有章不循,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助长了一些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二) 缺乏行之有效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

在企业内部监督上, 有些企业岗位责任不清, 相互牵制不足, 甚至按领导意志办事, 随意改写会计记录。在政府监督机制上, 还不能有效地制止会计信息失真。目前, 我国财政、税收、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 分工不甚明确,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 监督效益不高。在社会监督方面, 作为社会监督主体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还不能完全肩负起“客观、独立、公正”的使命。更有少数事务所受利益驱动, 为客户出具虚假报告。这些行为都为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工作中, 会计人员或是不自觉地违反了国家政策法规, 或是缺乏应有的责任心, 对经济业务活动不能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 或是唯上司意思是从, 丧失原则和立场, 这些既是业务素质问题, 也是职业道德问题, 更是会计工作融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所急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四) 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会计人员受聘于单位, 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从事会计工作, 其行为必然受控于企业管理者, 反映企业管理者的意图和目的, 体现企业管理者的意志。企业管理者的这种特殊地位, 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能够施加很大的影响, 例如企业领导人为了取得“政绩”, 虚报利润。或为了企业利益虚报支出, 加大成本, 偷税漏税。这些行为就会导致“领导定调子, 会计填数字”的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

四、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江苏省审计局有一年曾审计40家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 企业账面利润为5.81亿元, 审计核实仅为5, 600万元, 虚报利润5.25亿元。虚报利润为实际利润的938%, 怎样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 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 贯彻实施新《会计法》。

新《会计法》高度重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要求它是可靠的、完整的。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要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必须贯彻实施新《会计法》。

(二) 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必须建立财产清查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实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建立稽核制度, 健全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2、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 提高监督检查质量。

目前, 财政、税收、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政府职能部门, 对企业都有依法监督的职能, 重要的是讲究监督检查后的效果。

3、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职能, 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和可信度。

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 都应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 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财政监督部门, 还应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实行行之有效的再监督。针对目前财经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较为普遍的情况, 严厉打击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恶劣行径, 查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不法行为。2004年财政部对普华永道中天等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进行了重点检查, 并抽查了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发现10家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财政部依法对其中8家公司进行了处理和处罚。财政部的检查发现, 2002年黄山旅游投入4, 400万元用于证券投资, 至2004年3月全部处置后亏损1, 852万元, 该事项未在2002年、2003年年报如实反映。另外, 2002年该公司还有一笔3, 700万元的不当资产交易。据了解, 在黄山旅游200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之前, 普华永道中天已经连续为该公司提供了8年的审计服务,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对查出的严重违反《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准则》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了严肃处理。这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明确责任, 严格执法。

在工作中, 只有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才能使每一个财务人员都能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使财务人员在办理整个业务中, 做到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按基础工作的标准, 严格把关,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四)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必须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教育

1、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如果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 出具虚假的报表, 假造账簿, 会计核算不实,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要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必须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处处以会计法律法规、财经纪律为准绳, 严以律己。

2、《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

这一规定明确地告诉我们, 新形势下的会计人员必须德才兼备, 并足以说明会计人员及其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业务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一个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不仅要有责任感与良好的职业道德, 还要通过不断学习, 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做一个德才兼备适应新形势的会计人员, 为社会、单位、个人提供真实、全面、准确、具有参考价值的会计信息。目前, 每个会计人员必须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 通过教育学习, 及时掌握会计准则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内容。对会计人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掌握新知识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五) 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财务人员是单位的一员, 既要按本单位的角度开展工作, 而财务工作的工作性质又要求财务人员应站在国家的角度来处理经济业务。这种情况就要求会计人员有高度的原则性。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必须赋予会计人员独立监督的权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实行委派制,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人员受制于单位利益这种情况。例如, 郑州铁路局于2002年实行财务主管委派制, 2008年进行了调整, 各财务主管的任免, 由被委派单位提名, 征求财务处意见后, 由局干部处聘任或解聘。让委派人员置身被委派单位以外, 才能使会计人员对企业实行全过程的监控, 可以发现和根治管理漏洞, 杜绝故意的虚假信息或人为的造假行为。

参考文献

[1]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上一篇: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下一篇:老龄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