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精选12篇)
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 篇1
一、在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的不同观点
语言学家和一线教师对在外语教学中的母语使用的争论一直很激烈。有些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以目标语为唯一的课堂用语 (Duff&Polio, 1990) , 他们认为“theclassroomisoftenthestudents’solesourceof FL (foreignlanguage) input (andoutput) ”, 课堂是学习英语的“理想场所”, “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与说目标语的教师和同学交流频繁, 那将很好地帮助他们学习外语。”只使用目标语教学的倡导者坚持母语的使用会产生负迁移。他们认为完全用目标语组织课堂教学能使语言教学更为真实, 也有助于构建学习者内在的语言学习体系。
有些专家认可母语在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在Atkinson (1987) 看来, 母语的使用是一种“time-savingstrategy”, 尤其对于初级学习者而言, 有些时候使用母语能简单明了地传递教师的意图, 以便能省下更多的时间用于主题讨论或课文分析等。母语的支持者们相信在课堂中使用母语是有效的、省时的, 人性的, 也有助于学习者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 有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在中国, 近年来有学者和教师开展了母语使用的课堂观察和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 很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中经常会使用母语。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 国内此类的研究还是较少, 研究的领域还是较为狭窄, 有些是对母语使用的纯理论研究, 有些实证研究更多地局限于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研究, 或是大学本科的英语教学中的母语使用研究, 很少有人去研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该如何合理使用母语。
二、母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母语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正迁移”和“负迁移”中。
1. 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的启示
一方面, 为了克服母语对第二语言的负迁移,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加强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另一方面, 众所周知, 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摆脱母语的影响和干扰, 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还得加强目的语文化教学, 尤其须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和英汉文化差异的比较教学。
2. 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学生对外语词汇、句子、语篇的理解基础是来自于母语的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在课堂上, 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以双语作为基础的, 使用母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特别对于课时有限, 英语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讲, 母语更多的正面作用表现在教师在恰当的时候, 以合适方式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比较, 突出其在结构上、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从而尽量避免和减少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三、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母语的原因
高职教学强调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十分重视, 作为基础课的英语教学, 课时量在逐年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全部用英语讲课是不现实的。而且, 中国高职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听力水平普遍较差, 全部用英语授课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听不懂英语而丧失学习机会, 学习积极性受挫。在中国外语教学中, 翻译是一项重要的练习, 不只是因为它是一种检查手段, 而且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也是社会需要。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母语还在使用。
通过问卷和面谈调查分析了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汉语的使用情况, 大致归类如下:对学生提学习要求、课堂活动要求或作业讲解;讲课程安排;介绍新词汇。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或教师为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用汉语讲解难点等。
英语教师似乎都倾向于“放松自己”不再讲英语。这反映了教师本身还不能真正把英语当作交流工具而在课堂教学中维持用外语交流的习惯。当然, 也有因为英语知识不足而信心不够或怕学生听不懂等原因。虽然这三项内容所占课堂时间有限, 但它们对课堂英语气氛营造产生很大影响。因此, 在这些方面, 应该谨慎使用汉语。
课堂活动要求或作业讲解是最真实的用英语交流的机会。研究表明这也是学生习得语言的来源之一。因此, 在这方面应该使用英语。当活动实在非常复杂时, 为了节省时间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这些要求, 可以辅以印刷材料或通过直观教具。用母语讲事务性的事情通常是习惯所致, 是在语言课以外不习惯用英语和学生交流的反映。应该鼓励教师要用英语讲解这类事情, 免得丧失用英语与学生交流会。
教师使用汉语的具体原因见下图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 这种干扰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大。在课堂教学中完全避开母语是不实际也没有必要的, 尤其是当学生的英语水平为中等以下者时更是如此。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课堂时间较少, 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效率,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法及部分词汇等讲解中少量地使用汉语。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存在不同的观点, 本文从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 对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母语进行了探索, 分析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原因, 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运用的原则。高职教育的规模 (学校数量, 在校生规模) 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作为基础课的英语的授课对象为所有专业的学生, 英语教学面临教学对象数量大, 基础弱, 英语师资还在不断建设的困难局面, 对于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母语使用, 一线教师也存在不少的困惑:在教学中要尽量摒弃母语使用?抑或坚持使用母语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使用母语, 那又应该遵守哪些原则呢?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母语,原因
参考文献
[1]邓文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桂世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3]Harbord John.The Use of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J].ELTJournal, 1992.
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 篇2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母语平行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入手,分析了双语教学的优点和我国发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在实行双语教学时,要注意保持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既要强化母语的优势,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又要兼顾现代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重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型人才。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需要,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引进原版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由此,我国的双语教学发展进入高潮时期,许多高校相继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
然而,双语教学在我国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一方面,学者肯定了双语教学对改善我国英语教学耗时长,见效慢的弊端所起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学者纷纷撰文,对双语教学的发展表示质疑,甚至提出反对的意见。马庆株教授指出,英语在中国学校教育的地位严重地影响了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2]包天仁教授认为,采用不适合中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双语教学,不仅不可以解决中国的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问题,而且容易出现母语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的局面。[3]本文从我国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开展双语教学应该兼顾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双语教学关系到中国长远的切身利益。不可否认,世界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在美国和欧洲,其传播方式从来就是从中心向边缘地带扩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必须加强英语学习,才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掌握发达国家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
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领域为例。印度软件业远远胜于中国同行:印度出口软件年总值在62亿-85亿美元。而中国1999年的软件出口只有1.3亿美元,历年出口累记总值还不到10亿美元。中国软件工业创汇只有印度的1/50-1/60。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印软件同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别?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官方语言是英语。从形式上看,一个国家讲一种语言,似乎是独立的象征,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却无意中使印度人更快地走向实质上的独立,顺利地走出种群的约束。很多人未必会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于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大国。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世界的高科技需求,印度迅速地,甚至奇迹般地发展了自己的软件产业,软件生产量已经占世界软件总量的16.7%。比尔・盖茨惊呼“印度将会在21世纪成为软件的超级大国”。这个实例提醒我们,外语教育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双语教学”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加入WTO,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应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世界的发展,需要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与合作。新世纪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既懂得东方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又能以欣赏的态度,汲取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传统与价值观念。因此,高校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学生既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吸收借鉴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既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又具有开放、平等与尊重的全球意识。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涉及到未来一代的语言交流与语言水平的提高,更涉及到多元文化的认同和与世界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单语制教学模式,促进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培养一大批精通外语,具有全球化思维观念和广阔的全球视野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的需要
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目前,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开设外语课程时,都不约而同地首选英语,在实施双语教育时,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母语/英语双语教育。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化语言。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英语,始终把它作为中学三大核心课程(语文、数学、外语)之一。与其它学科相比,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但是,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即学英语而很少用英语,英语应用能力差,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脱节。因此,英语成为了一门费时多,收效差的课程。很多学生经过8年甚至12年的英语学习,却不能比较熟练地阅读英语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传统的教法、学法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了。
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外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是双语教学的优点之一。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努力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而且这种动机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所产生的更加持久。与专门的语言教学不同,双语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教学语言的感受来达到提高外语水平的目的,学生在努力弄清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意思的同时,外语听力和外文知识将在有意与无意之中得到强化,其中外语听力的提高将对学生外语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
二、双语教学应注重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
批评或反对实施双语教学的学者提出,双语教学会弱化我国学校教育中母语的地位。南开大学教授马庆株认为,双语教学的推广侵犯了汉语作为国家教学语言的地位。[2]2005年度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强调,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者削弱自己国家语言及其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进行纠正。[2]那么,双语教学中应如何对待母语和英语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在进行双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汉语和英语的均衡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文化,同时保持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难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世界主要通用语言的英语,在中国学校教育的地位不断加强。双语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对中国外语教学的补充,受到学者和学校的青睐。
中国双语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加强英语的教学效果,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是通过专业学科的双语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了解该领域最新的、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帮助未来的一代更快的接受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促进中国先进文化技术的传播。学好英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还可以加强中国的对外宣传,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为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提供语言的保障。
然而,发展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能以削弱母语的地位为代价。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4]语言作为本民族的文化成果,凝结着该民族对世界的看法,体现了本民族的价值观念。语言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也是民族的一种标志,是一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归属意识”乃至世界观建构的媒介。
因此,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保护本民族语言的母语地位,控制外来语言对本民族或国家语言的冲击和同化,并且加强自身语言在本土以外的推广,提升自己语言的国际地位。历史上,很多征服者在武力征服一个民族的同时,都力图通过推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完成对被征服者的最终同化和奴役(如历史上诺曼征服时期法国语言和文化对英国语言和文化的冲击,大英帝国时期英国对被殖民地的文化和语言的渗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独立的国家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后,纷纷摈弃原殖民地的语言,确立自己国家民族语言的母语地位,以保证在文化和思想上摆脱原殖民地的统治,完成真正意义的独立。
然而,目前在我国国内某些领域却过分强调英语的地位,甚至在双语教学中使英语在教学中的语言地位超过母语,威胁汉语的国家语言主权地位。上公布的“双语教材系列”和该网站统计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显示,中国的双语教学实际上就是英语的单语教学。过度地强调英语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挤压学生汉语的使用,结果会剥蚀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影响学生掌握汉语和汉民族文化。马庆株教授指出,在幼儿教育中实行双语教学,甚至在有些地区汉语学习让位于英语学习,这样会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一种英语的地位高于汉语的观念,从小亲近西方文化,认同西方文化,而丧失对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感。[2]这种过分重视英语,忽略母语的双语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又具有开放、平等与尊重的全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也违背了双语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成为双语人才。
汉语是汉民族交流的语言,传递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新一代的中国人不仅要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中国要发展,要向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最终的目的是建立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优秀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因此,中国的双语教学既要增强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含量,又要在多层次的双语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保证学校教学中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平行发展。
三、结语
双语教学是中国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采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我国在实行双语教学时,要注意保持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既要强化母语的优势,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又要兼顾现代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重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培养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燕庆明.信号与系统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2005(2).
[3]刘华蓉.双语教学要慎重[N].中国教育报,2002-09-03.
英语词汇教学中母语的迁移作用 篇3
【关键词】词汇教学 母语正迁移 教学质量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迁移(transfer)。语言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因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而引起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即母语的语言习惯被正确地运用到目的语中。而学习者把母语中的知识不恰当地运用到目的语中,则叫做“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正迁移能促进对英语的理解,而负迁移则妨碍对英语的掌握。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种,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而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跟教师一点一滴地学习和操练英语,课堂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接触和使用的仍是自己的母语——汉语。因此,在这样非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时,很自然地会受到汉语习惯的干扰。这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总结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握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的大量产生,把负迁移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一、汉语拼音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正迁移
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的学生在学习英文字母时,由于前摄抑制而容易产生混淆。而掌握了英语字母发音之后,因为字母名称的读音与拼读单词无关,在学习单词发音和拼写时又产生了困扰。学生不具备拼读单词的能力,只能死记硬背英语单词,效果极差。拼写的困难使学生逐步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英语成绩的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利用音节。在词汇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单词教学方法,不提倡学生按字母顺序死记硬背,而是教给学生拼读规则,教会学生如何划分音节。音节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任何单词的读音,都是分解为一个个音节朗读的。汉语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英语中一个元音音素可构成一个音节,一个元音音素和一个或几个辅音音素结合也可以构成一个音节。元音音素是构成音节的主体,辅音是音节的分界线。元音或元音字母组合可以看做汉语拼音中的韵母,而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则可以看做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在教学多音节词时,我一般会引导学生来划分音节,依据这一划分原则,学生很容易正确划分好音节。
2.英语辅音字母和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利用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上和汉语拼音的声母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如p、b、t、d、k、g和f,汉语拼音和英语音素/p/、/ b/、/t/、/d/、/k/、/g/、/f/发音相似。教给学生按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处理英语单词中的辅音,巧妙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这样学生见到英语单词,就能像汉语拼音一样拼读出来,而听到一个单词,基本上也能把它拼写正确。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就大大降低了记忆单词的难度。尤其在多音节长单词的处理上,学生不再会出现无从开口,或发音含糊的情况,也无需像有些初学者一样,因为掌握不好音标而用汉语给单词注音,到读的时候似是而非。
二、汉语词汇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正迁移
在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学习和运用上,很多同学会在I、my;you,your的掌握和运用上出现错误。这时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例如,写信时的落款姓名前用到Yours,很多同学总是会丢掉末尾的s,或忘记首字母大写。我诱导学生联想到在信的末尾按手印:右手按上去,五个手指,第一个是大拇指。这样学生就会把Yours记得牢牢的了。类似这样的情形还有很多。就学生自身而言,可能缺乏相应的内部动机和能力来主动激活、提取并使用所学的语言,因此仅靠学生自发地、独立地去迁移,实际上是有一定困难的。作为教师,如果能及时帮助学生总结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共性,在变中求通,通中求活,活中求新,则迁移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
迁移规律无时无刻不在悄悄地对英语学习起着作用。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他还明确指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的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中国学生要学习英语,就不能不受来自母语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
因此,作为教师,只简单地向学生罗列一些迁移现象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教会学生自觉地把握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把负迁移的影响降到最低,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8).
[2]傅小平.论迁移规律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3]邰霞.运用迁移规律指导小学英语音标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4).
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 篇4
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英文写作是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是一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涵盖了词汇、句法、语篇的恰当使用, 而且也涉及到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因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许多大学生即使拥有了较大的词汇量, 并且句法知识的了解也已比较全面, 写出的英文作文仍然感觉不够地道。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一些衔接手段把句子与句子或者段落与段落连接起来, 既能使句与句或者段与段之间形成适当的语义关系, 又能使整个语篇连贯, 而英汉两种语言在多数情况下是使用不同的衔接手段来形成语篇的连贯, 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 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会不由自主地把汉语的一些衔接手段运用到英文写作中。
根据章振邦的划分, 英语的衔接手段主要分为三大类, 即:连接词衔接、词汇纽带和语法照应。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连接词衔接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 语言迁移理论概述
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语言迁移是指在学习时, 学习者将他们以前所掌握的有关母语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外语学习的一个过程。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的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二语习得, 并对二语习得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作用。语言迁移通常可以分为两类, 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 负迁移也被称为干扰 (interference) , 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
(3) 母语迁移对连接词使用的影响
1) 连接词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Lceeh曾经指出:“无论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 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以其特有的方式来帮助人们理解语篇, 标示出一个观点是如何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它们的这种连接作用如同旅途上的路标 (signposts) , 为旅行者指路导航。” (Geoffrey Leech&Jan Svartvik, 1974:156) 。本德 (Bander) 曾在其著作《美国英语修辞》 (American English Rhetoric) 一书中写到“有两个技巧比学任何其它的更能增强英语写作技能:其一是使用过渡连接词;其二是使用从属关系” (1978:203) 。蔡基刚 (2000:85) 则将过渡词分为举例、比较、对照、让步、原因、结果、强调、递进、结论、时间和空间等11类。在英文写作中如果能正确使用连接词, 则可以使整个语篇更为连贯、更为地道。
2) 英汉连接词的异同
第一, 英语和汉语中连接性词语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功能是相同的。使用恰当的连接词衔接句子与句子, 或者衔接段落与段落时, 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和逻辑联系的信息。第二, 英语和汉语中连接性词语出现的位置大多是相同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绝大多数情况下, 篇章连接词语出现在句首的位置。它们就像纽带一样把句子与句子或者段落与段落紧密地连接起来。
但英汉连接词的差异也是很大的。第一, 显性与隐性的差异。英语注重显性连接, 注重以形显义, 语篇使用较多的连接词来衔接、表现各种语义关系, 并能明显地表达出各种语义和逻辑关系。而相对而言汉语注重隐性连接, 因此连接词用得较少。汉语注重逻辑事理顺序, 注重以神统形。第二, 英语与汉语在断句方式上相差较大。汉英两种语言句子的结构明显不同。汉语句子的结构比较松散, 有时一个句子里存在不少并列分句或并列成分, 并没有连接词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显地表现出来, 而英语句子的结构比较严谨, 各个分句或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明显。受母语影响, 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常出现结构松散、连接词很少等一些母语负迁移现象。
(4) 母语迁移对英文连接词使用的影响
通过上文对英汉连接词的对比, 我们发现英语语篇要借助于不同的连接词以明示逻辑关系, 连接词出现频率非常高, 是一种形式连接。汉语的语义间的逻辑关系主要依赖语义的贯通来行文, 即零形式连接或意合连接。由于受到母语中少用连接词的影响, 许多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常常出现少用或误用连接词的情况, 使整个语篇显得不连贯。
如在写作过程中, 许多学生由于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而少用连接词, 例如:The manager was unable to attend, he sent his secretary as a substitute.应为:The manager was unable to attend, so he sent his secretary as a substitute.两个句子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因此应该用表达结果的连词, 如so来连接。汉语连接词较少, 受其影响的中国学生在写作中连接词使用也比较单一。例如, 汉语中表示转折对照的连接词一般只有“但是”、“然而”, 而英语中有“but”、“yet”、“however”、“nevertheless”、“otherwise”、“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和“whereas”等等。中国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but”, 英文水平提高后, “however”的使用频率也会上升。
在学生知道了英语连接词的重要性后, 会有意地使用连接词, 但是误用却不少, 主要表现为:其一, 汉语中的连接词很多是成对出现, 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而英语中的连接词通常是独自使用。例如:Because he didn’t want any ties, so he never married.英语中“because”和“so”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删除两者之一即可;其二, 英语特有的连接词造成的误用。例:He not only does not know but also does not care wha happened.表示否定的递进关系时, 汉语中没有专门的表达方式, 只是加上“不”等一类表示否定的词, 英语中却有“neither...nor”这一专门的词组, 此句正确的写法可以是He neither knows nor cares what happened。
英文写作中的连接词使用的不恰当, 会造成句子意思不明确, 有时会让读者难以理解其想表达的意思。例:It means not to influence the child to be what ourselves desire him to become but also to be by the impression of what the child himself is.前后两个并列结构的不定式明显是对比关系, 所以要用表示对比转折的not...but, 而不是not only...but also。
(5) 解决问题的一些可行性策略
1) 增大阅读量
Krashen认为写作能力来自于大量的基于兴趣或快乐的自觉主动的阅读。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 进而逐步克服汉语中连接词使用的负迁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有目的地选择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感兴趣、难度适中、丰富而地道的阅读材料, 增强学生的语感;通过阅读这种语言输入, 二语学习者既可以学习词汇和句法, 又能体验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连接方法, 如果能将学习到的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 就能使自己的表达尽量少受母语干扰。
2) 实行英汉对比教学
母语迁移既有起到促进作用的正迁移, 又有起到干扰作用的负迁移。因此, 教师在英语写作的教学中讲到连接词的使用时, 不能一味地回避汉语, 而应利用汉语的正迁移, 即英汉连接词功能和出现位置大多相同的共同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连接词。同时, 在教学中还要进行英汉连接词对比教学, 对英汉连接词的显性与隐性以及断句方式的差异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教学, 加深学生对汉英两种语言连接词使用的异同的认识, 进而减少连接词使用方面的错误。
(6)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大学生英语写作中,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受到了母语负迁移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已积累了较多的二语学习策略, 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负迁移会随着二语习得者目标语水平的提升而减少, 而正迁移会随着二语习得者目标语水平的提升而增加。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作为语篇的衔接手段的连接词的使用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存在差异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分析、探索如何能使学生尽量少受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3]李晓慧, 陈雯.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2) :103-104.
[4]牛永娟, 李恩光.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9) .
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 篇5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主要表现在两种不同语言各自所具有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与习惯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学生,尤其是在写作中母语的干扰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不能准确而简洁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本文分析了英语写作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经常出现的种种表达失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作 者:兰洁 田蓉 作者单位:兰洁(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
田蓉(兰州城市学院外语学院)
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 母语 影响 摆脱
1 引言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英语的使用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但调查发现,虽然英语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各个高校都在广泛的开设,但学生们真正参加工作以后,用到英语的时候仍然显得能力不足。当然这也有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词汇量的问题、语法句法掌握的问题、语言表达能力问题等等,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受母语影响,始终无法摆脱汉语带给我们的思维定势,或者称之为“母语迁移”,这是影响英语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真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使我们的英语使用更加规范,就必须要摆脱母语的影响,建立真正的英语思维。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摆脱母语影响的主要思路
2.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教师要负第一责任。很难想象,如果一名教师,自己的英语都“饱受”母语迁移的困扰,满口的“中国式”英语,他还能把学生教得满口地道的英国英语,这个恐怕不太现实。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从写作、语言表达、逻辑等方面都要做到标准,甚至还要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人文特征等知识。因为很多时候并不是教师自身语法句法受母语的影响,而是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和一些词汇的内涵不够了解。比如“black sheep”不能翻译成“黑羊”,而是“害群之马”,这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有关。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 黑绵羊的毛不如白绵羊毛珍贵。同时,黑羊混杂在白羊之间容易使白羊害怕。还有一个原因,人们认为黑色代表邪恶。所以,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需要更多的掌握西方英语国家的各种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在课堂上更好的摆脱母语迁移,甚至是望文生义,也才能更好的教给学生摆脱母语的影响,学好英语知识。
2.2 培养英语思维模式
语言和思维关系十分密切,思维模式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汉语和英语属两个语系,而且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在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所以两种语言的习惯用法,尤其是思维模式差异非常大。而恰恰我们很多学生都是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去学英语,首先反应在受汉语词汇结构影响导致翻译错误,比如“红茶”,不能翻译成red tea, 而应该是black tea;再如“lover”,不能直接被翻译成“爱人”去指妻子或丈夫,而是情妇或情夫;再有民族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很多翻译的不同,比如一提到狗,中国人大部分都会想到:走狗,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名词,而在英语中则不是,英语中的狗(dog)含有忠诚,可爱的意思。比如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的家伙)、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另外,学生受母语影响学英语还反映在受汉语句子结构影响严重上,比如“昨天我收到你的来信”,很多学生按照汉语结构去翻译就成了I heard from your letter yesterday,hear from本身就是“收到某人的来信”的意思,再加上your letter多余。
2.3 创造广泛交流环境
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说”才是最能检验英语水平的一种活动,包括思维敏捷性、语言组织能力、词汇的运用、语法句法等等都能从说之中反映出来。所以,为了真正有效的克服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受母语影响严重的问题,还是要通过给学生们创造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尤其是与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等群体的交流。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外教直接授课,没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辟英语角,使数量有限的外籍教师在英语角中与学生现场沟通、交流。另外,学校也可以多通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导游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多接触、多说、多用英语交流,集思广益的最大限度的熟悉英语,纠正错误,在交流之中逐步摆脱母语影响,有效的提高英语能力。
3 结语
总之,摆脱母语影响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我们总是用汉语的思维去对待英语,我们的英语学习和运用永远只能徘徊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根本就无法真正适应未来国际化之后的对外交流。因此,避免母语的影响,更快、更好的树立英语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有必要向学生灌输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有关知识,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用英语的思维来学习英语的健康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静. 论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迁移现象[J]. 电影评介,2011(18).
[2]周忠新,王艳文.浅谈英语习惯用法对英译汉的影响[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3]张婷. 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提高英语教学效率[J].读与写杂志,2011,8(8).
[4]克服母语负迁移影响,优化英语写作[EB].
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 篇7
一直以来, 语言学界和教学界对母语的负迁移研究较多, 很多学者和教师一直把母语表达习惯和母语思维对外语教学的阻碍作用当作常识来接受, 认为外语学习过程就是逐步克服母语干扰, 养成目的语表达和思维习惯的过程。但是也应该认识到, 母语思维和母语知识的积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母语使用量是比较高的, 尤其是用于翻译及翻译练习时, 那么基于翻译课程的特殊性, 其母语使用现象则更加普遍。但多数教授翻译的教师使用母语的意识仍不清晰。基于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 笔者得出结论:母语在翻译课堂的使用必须局限于一定范围之内, 过分依赖和完全排斥母语教学都不利于翻译教学。弄清母语在翻译学习过程中的影响, 在翻译课堂上应该使用多少母语, 何时使用以及使用母语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母语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及使用原则做一些探索。
一、母语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必然涉及母语授课。首先, 翻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翻译课堂上教师母语授课的必然性。翻译学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文化学、思维学、符号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科学, 或称多边缘交叉性科学。翻译学很明显属于人文科学, 因为它的客体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 即文本。但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地涉及不同语言的社会性交流与传播的社会性活动, 要受到社会习俗的制约, 所以翻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这样复杂的学科体系, 要想让学生彻底理解吸收, 没有母语的运用是解释不清楚的。其次, 教师母语的使用目的不是为了省时以便安排更“有益”的活动, 也不是为了让教师或学生的日子都好过些。相反, 正如Duff所阐述的那样, 其目的是引人思考, 促进交流, 活跃思想, 磨炼智慧, 并使师生进一步认识到, 在任何语言的习得过程中, 母语与指定语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是必然的, 不可避免的。
二、母语在英语专业翻译课中的教学功能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提出,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和顺应交际语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语言形式和策略进行不断选择, 母语就是其中的一种策略。教师使用母语具有以下语用功能:第一, 强调所传授内容的功能 (Emphasis Strategy) 。第二, 解释复杂的语法结构、长句、段落以及一些外语词汇的功能 (Understanding-Facilitating Strategy) 。第三, 反馈功能 (Feedback Device Strategy) 。Hamer指出,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应该是积极的, 而教师在对学生作出积极的反馈时使用母语, 而在作出消极的反馈时使用英语更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 减少焦虑的功能 (Anxiety-avoidance Strategy) 。第五, 制造幽默效果的功能 (Humor-Creating Strategy) 。第六, 节省课堂时间的功能 (Time-Saving Strategy) 。翻译课固然应该遵守这些规律, 在授课语言上适时使用汉语, 但针对翻译课的特殊性, 在教学应该本着母语尽可能少用, 但同时要尽所需多用的原则, 翻译教师应该明确教授哪些内容时必须使用母语。以下是根据本人翻译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母语授课的功能, 以及需要使用母语授课的场合:
第一, 教师用母语授课, 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地方, 而不至于分散一部分精力去想该说什么, 以及怎么说。他们可以更加容易地使用自发的语速表达, 保证了翻译的完整, 保证了信息的全部传达, 增加自己的课堂魅力, 更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第二,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翻译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也是翻译教学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作为人类的交流工具, 总是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翻译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贯通两种不同的语言, 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 进行两种语言的比较与联系既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英汉语言对比不仅要在语言层面的语义、词法、句法、文体篇章上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比较, 掌握其异同, 还要在文化层面、思维层面进行英汉对比, 以便在传译过程中将母语作为一种重要且有用的心理工具, 完整、准确、恰当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这一切必然涉及教师课堂母语的使用。
第三,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母语与外语的对比可以有预见、有针对地组织教学。通过对母语和外语在各个层面上的对比, 预见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产生困难的原因, 从而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和内容。对于在语言现象上与母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 对于那些在语言现象上与母语相异, 甚至相反的部分, 应适当放慢进度, 并设计出较好的过渡方法, 编排出相应的练习, 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 克服厌学心理, 早日使之产生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 翻译既是一种学习外语的形式, 也是学习外语应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翻译, 可以发展和巩固学习驾驭两种不同语言的能力, 加强学生母语系统与外语系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在大学阶段, 学生已较熟练地掌握了所学语种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方法, 翻译的练习形式就更加重要。在练习中, 母语与外语互译时, 同样一句话, 可以有不同的译法, 即重译, 然而只有一种是最恰当的, 此时, 需要学生借助母语对各种不同译本进行评价和赏析。提高学生翻译鉴赏与批评能力是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具体而言, 就是教会学生懂得比较和欣赏译文的多样性, 通过欣赏和比较不同译者的对同一原文给的不同译文, 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 翻译批评就是品评译文, 尤其要从目标语的角度、从跨文化交际效果上探讨译文的好坏, 这样一来教师使用母语授课就成为必然。
第五, 翻译课程的重要教学模块之一就是要教授学生具体而实用的翻译技巧, 其中与使用汉语关系最大的当属套译法。所谓套译法是借助汉语成语来翻译。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原文的形象有时不符合中国的习俗, 如直译出来就会颇为费解, 或原文的形象引起另一种联想, 从而影响到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 这时大多可以采用套译。比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但是中心意思被传达出来, 这样的翻译很容易为中国学生所接受, 因为使用了母语的句子做了很形象的对比,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 比起英语专业设置中的其他课程, 翻译课对学生的母语要求更高。汉语功底深厚的学习者其翻译能力也会相应较强。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之所以能为中英文学、文化、历史的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为我们留下大量著名译作, 均源于他们中英两种语言功底同样扎实、深厚。国家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提高了, 要我们培养出高质量的本科生、研究生。这里所指的高质量, 就是要求他们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且要有较高的汉语水平。例如目前国内出版的一些双语词典中, 有些词目的释义就不那么贴切。要编好一部双语词典, 就要精通外语和本族语, 并能融会贯通。东西方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门新的分科, 它超越民族的界限, 对东西方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通过思想的交流和比较来寻求相互间的了解, 它并不抹杀各民族传统的独特性, 只是赋予它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使得比较文学成为交流的普遍媒介。然而我国目前在这个新领域成果甚少, 最主要的原因是既精通英语又精通汉语的人才匮乏。培养高规格的外语人材, 母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外语翻译人才质量的高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英语后, 母语水平都有下降趋势, 原因是他们没有太多机会去学习提升他们国学修养的课程, 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丰富、机巧、灵活、高雅和富于变化的汉语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去学习、模仿老师的汉语表达, 从而提高他们的母语水平, 让他们的汉语表达更加灵活。教师地道的母语表达也可以帮助学生放弃自己的学生腔, 放弃不规范的俗语、缩略语和其他不规范的、不完整的表达。
三、母语在翻译课上的使用原则
以上从翻译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上探讨了英语专业教师翻译课堂上使用母语授课的必然性, 但是教授翻译课的教师也应该避免母语的滥用。问题的关键不是是否该使用母语, 而是使用多少才合适的问题。虽然问卷调查显示, 翻译课堂上教师使用母语授课的现象更加普遍, 但是翻译教师也要看到,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 母语使用过量会产生以下问题:第一, 教师过度依赖母语会剥夺学生吸收和处理目标语的机会, 并令其难以使用目标语进行意义协商;第二, 不利于营造普遍提倡的多说英语的环境;第三, 教师过多使用母语传递信息, 学生会缺乏理解目标语的迫切需求, 从而丧失学习目标语的动力。正如教师们指出的, 过多地使用母语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翻译以及母语知识, 因此错失了在课堂上从目的语输入中得到乐趣和练习使用目的语的机会。除此之外, 那些习惯于母语支持的学生在区分原始形式和对应物上力不从心, 并且常常对其用法过分简单化。过分依赖母语甚至使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情绪。第四, 用母语教授翻译课会忽视学生语篇能力的培养, 这种直接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用汉语去传授英语语言知识, 根本无法用英语去理解和表现思维的交际能力。用这种方法教学, 学生的英语语感十分薄弱, 母语干扰就显得强大。用母语解释法来学习外语, 这是一个严重的弊端, 制约了学生第二语言思维能力。
四、结论
无论是汉译英, 还是英译汉, 都要打破原句的结构, 然后将各组成部分按照汉英各有的造句规律予以重新安排, 所以翻译本质上是跨语言的。翻译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利用母语教学, 同时必须注意, 使用母语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翻译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整合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 力求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做到融会贯通, 同时翻译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 发挥其积极作用, 避免母语的滥用, 防止其反作用。总之,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必须适度使用母语但又不得不从严控制使用母语的过程, 应该很好地掌握和注意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 这样, 才能使翻译教学跃上一个新台阶。在实际教学中, 有众多因素在影响和制约着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目标语和母语的具体使用, 要想真正搞清楚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母语、使用多少以及这样做的原因绝非易事, 需要有更多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证调查研究来说明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目标语与母语的使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摘要:翻译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中要充分利用母语。笔者结合本人翻译课的教学实践, 探讨了英语专业翻译课中教师母语的教学功能, 整理归纳了翻译教师使用母语授课的基本内容、场合和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课堂语言使用原则:翻译教师应在课堂上整合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 力求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做到融会贯通, 同时翻译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母语的滥用。
关键词:母语,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Levine, G.S.Student and instructor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target language use, first language use, and anxiety:report of aquestionnaire stud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3, (3) :343-364.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NewYork:Arnold, 1999.
[3]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83.
[4]王俊菊.助跑器?绊脚石?——一次有关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J].现代外语, 2004, (4) :395-402.
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 篇8
近年来,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许多调查研究发现, 多数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经常运用母语来辅助教学。目前在中国针对英语专业某一门课程母语使用情况的研究还很少见。因此, 本研究对我院英语专业开设的翻译课中教师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旨在了解学生对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上教师使用母语的态度, 以期探索出教师在翻译课堂中的母语使用原则, 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母语使用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随着语言教学逐渐步入“后教学法”时代, 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于母语与目的语在外语课堂上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大量研究, 对此存在两种相对立的观点。
(一) 外语课堂上语言使用的理论研究
1. 完全或几乎完全使用目的语的观点
支持外语课堂完全使用目的语的学者中, 一些人 (如Carroll, 1975:Burstall, 1968:等) 认为学习者接受的目的语输入越多, 习得的目的语也就越多, 因此在外语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Bright和McGregor (1970) 认为母语的负迁移是产生语言错误的根源之一。Krashen (1981) 认为使用母语会干扰外语学习。Perdue (1993)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认为使用母语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妨碍外语的重构 (restructure) 。
2. 外语课堂上可以使用母语的观点
认为可以在外语课堂上适当使用母语的学者中, 一些人 (如Brooks&Donato, 1994;等) 认为可以利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加快对新知识—目的语的理解与内化。还有些学者 (如Atkinson, 1987) 认为在外语课堂上允许学生借助母语来表达自己是人道的。部分学者 (Cook, 2001) 认为外语课堂适当使用母语会有有益的作用, 进而提出了一些可以考虑使用母语的教学环节。Stibbard (1998) 认为, 母语的使用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
(二) 国内对外语课堂上语言使用的实证研究
中国的研究者看法较为一致, 认为教学媒介语应尽量使用目的语, 但母语在教学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张桂萍, 王新凤, 2001;陆效用, 2002;乔佳义, 2003;康立新, 2004等) 。郑树棠 (1997) 在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状况和特点进行调查时发现, 全部用英语 (24.6%) 讲课的大学英语教师加起来仅占27.2%。乔佳义 (2003) 对一所非重点的本科院校所做的调查表明, 全部用英语和几乎全部用英语讲课的老师不到20%。杜耀梅 (2003) 对20名高校教师和150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 97%的学生表示喜欢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使用汉语。陈立平 (2004) 对425名外语专业本科生和32名教师的调查表明, 师生对母语的使用均持肯定态度。从研究对象来看, 以上研究项目中没有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堂教师使用母语所进行的的研究, 所以有必要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堂上教师母语的使用进行更加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三、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母语使用的调查研究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我院2010级三个班和2009级一个班的学生, 以了解母语在我院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上的使用情况, 分析总结一线教师在翻译课堂上是否使用母语、如何使用母语上所存在的问题, 为今后翻译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实施策略, 为今后探索母语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上的操作原则提供准备基础。
(二) 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次调查中, 调查问卷一共发出136份, 对象均为我院外语系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中2010-A班23份, B班40份, C班34份, 09B班39份, 收回136份, 其中有效问卷110份。笔者将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审核和统一编号后, 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对取得的数据进行量和质的分析研究, 讨论评价数据分析结果。
(三) 调查结果和分析
1. 学生对教师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使用母语的态度
在回答“您对在英语翻译课堂中教师使用汉语的态度是什么?”时, 没有学生排斥教师在翻译课堂中使用母语。81.8%的学生认为可适量使用母语, 12.7%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母语, 只有3.6%的学生认为可大量使用母语。
2.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母语使用比例
在回答“您期望老师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上使用汉语的时间比例是多少?”时, 28.2%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母语的时间比例应该是30%, 13.6%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母语的时间比例应该是50%, 只有0.9%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母语的时间比例应该是80%。如果教师在超过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用母语教授翻译课是大部分学生无法接受的, 也就是说, 50%是上限。
3. 学生认为老师在英语翻译课堂上使用汉语的原因
在回答“你觉得老师在英语翻译课堂上使用汉语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时, 88.2%的学生认为其原因是“学生英语水平有限, 不足以听懂全英文授课。” (这与我院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有关) , 81.8%的学生认为有些教学环节用汉语比用英语效果更好, 40%的学生认为课堂时间有限,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 提高讲课效率, 教师可以使用母语教授翻译课, 38.%的学生认为翻译老师用母语授课是受到传统教学法, 如语法-翻译法的影响。
4. 学生赞同老师在翻译课上使用母语的可能原因
在回答“如果您赞同教师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中使用汉语, 为什么?”时, 90%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母语授课可以让他们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更透彻, 59.1%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40%的学生认为母语授课可以减少他们的紧张情绪, 以较轻松的心态上翻译课。
四、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中教师母语使用的启示和建议
(一) 翻译的性质决定教师使用母语授课不可避免
从很多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外语课上使用母语是被师生所肯定的行为。比如:Atkinson (1987) 曾建议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使用5%的母语, Tang (2000) (引自王俊菊, 2003) 认为外语课上使用母语的时间不能超过总时间的10%。但是, 这些建议不一定适合所有教学环境和不同程度的学生。从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对翻译教师课堂使用母语授课持肯定态度, 并且对翻译教师使用母语授课的态度更加宽容。本次问卷调查中, 有81.8%的学生认为可适量使用母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希望翻译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母语授课, 以便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从学科的角度来讲, 翻译学和翻译课程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翻译课及翻译的学科性质决定翻译课堂上教师母语使用量会多于其它课程。首先, 从形式来看,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 1997) 。所以无论是从语言的角度看, 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看, 翻译的本质都是跨语言、跨文化的, 必然涉及到母语思维和目的语思维的转换。其次, 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透彻理解原文, 对复杂的句子做适当的语法分析, 弄清句法结构, 推敲词义, 然后寻找和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材料把已经理解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 翻译技巧和对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是很重要的, 所有的翻译过程都需要借助母语思维来完成。最后, 翻译是一门新兴学科, 具有综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 属于交叉和边缘学科。翻译与语言学、文化学、美学、释义学、、传播学、符号学以及认知科学等关系密切, 要想帮助学生认清翻译的本质, 树立翻译的技能意识, 培养对翻译的兴趣, 必然要将与翻译相关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样庞大的教学体系必然涉及到母语的使用。
(二) 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但是翻译学科性质也不能成为教师满堂用母语教授翻译课的借口。在实际教学中, 有很多教授翻译的教师存在过度使用母语授课的现象。学生认为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教师英语能力有限。在此次问卷调查中, 在回答“你觉得老师在英语翻译课堂上使用汉语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时, 11.8%的学生认为其原因是“教师英语能力有限, 不知道用英语怎样表达一个思想”。虽然比例不高, 但是也说明教师的业务素质会影响到教学语言的运用。因此, 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熟练程度, 适当的教师训练以提高教师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国, 绝大多数翻译教师都不是英语国家人士, 他们难免会受到地方口音、中文思考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对于一些英语教师而言, 其教学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翻译课上教师对母语的过份使用会导致以下某种或全部不良后果:第一, 教师和 (或) 学生会觉得只有通过翻译, 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第二, 教学和 (或) 学生会忽视两种语言间的对应词, 结果把语言的习得过份简单化, 直至进行拙劣、错误的翻译。第三, 主要通过母语来教授翻译, 教师在备课上容易怠慢, 学生也会变得离不开母语翻译;第四, 学生只能在概念上理解外语, 而不能运用外语表述。用外语进行思维的习惯, 既破坏了外语的学习气氛, 而且容易助长学生用母语去类推外语的不良习惯。
五、结论
从此次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对翻译教师用母语授课的态度, 结合本人教授翻译课程的心得, 以及对翻译课程性质的认识, 现得出以下结论:
(一) 母语使用需适时、适量
在翻译课堂上既不苛求完全排除母语的使用, 也不过分依赖母语、片面夸大母语的作用。母语在翻译课上的使用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可以充当促进性的、辅助性的、弥补性的角色, 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而不是用作起决定作用的教学语言。“利用母语”是为了过渡, “控制母语使用”是做好准备, 而“代替母语”是最终目的。
(二) 顺应学生需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 努力找出能使学生获益最大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不同, 认知风格、个性、态度与动机、资质构建了学生间的水平差异。所以教师不应该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外语水平, 一味坚持用外语授课。课堂上使用外语少并不表明教师的外语水平低。在教学时是否使用母语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 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的增加, 语言技能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增强, 课堂上外语的使用比例可以逐渐变大, 在学生有能力接受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单语教学。另外, 教师也要将学生的需求与其外语水平、课程要求、学习动机等诸因素协调起来, 以便更好地利用母语来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
摘要:本研究以针对新疆伊犁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翻译课程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为数据样本, 考察了学生对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师使用母语的态度, 结果表明:学生赞成教师用母语授课, 但同时也希望教师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 并能顺应学生需求地使用母语。本论文在此基础上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师课堂母语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指出母语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母语使用,态度
参考文献
[1]Cook.V.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1, (57) :402一423.
[2]Tumbull, M., Anrett?A.Teachers’Uses of the Target and First Language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sitics, 2002, (22) :204一218.
[3]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5) :34-40.
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 篇9
2015年7月26日上午, 湖北省荆州市安良百货公司手扶电梯发生事故, 30岁女子向柳娟踩到电梯上方松动的踏板, 在下半身已卡入扶梯的情况下, 用力托举三岁的儿子, 使其得以被商场工作人员救起, 而向女士本人却被卷入电梯内不幸遇难, 该事故引发国内外媒体和网友的热议。本文以2015年7月28日《中国日报》网站对该事件的一篇题为《Department store‘responsible’for fatal escalator tragedy》的英文报道为例, 对新闻中式英语进行分类解析, 并调查英语母语使用者对不同类型中式英语的接受程度和修改建议。
一、新闻中式英语的主要类型
1. 词汇的误译与直译
1.1近义词的混淆误译
英文中很多近义词译成中文, 字面意思基本相同, 但这些词汇在确切含义、使用习惯和常用语境方面却不尽相同, 容易造成选词不当的问题, 这是新闻中式英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例 (1) footplate at the top of the escalator“扶梯上方的踏板”
解析:footplate一般指用于大型机械设备上面供人站立的脚踏板, 在没有图片和视频辅助的情况下, 英语母语使用者会把此处的footplate理解为扶梯滚动部分的踏板comb plate, 而实际上出现问题的是扶梯上方铺设在地面上的floor panel。
例 (2) there was no notice board“没有安全警示”
解析:Notice board是挂在墙上的公告栏, 用于日常通知, 而用于公共场所临时警示的标识, 使用warning sign更为恰当。
例 (3) where he was caught by...他 (小男孩) 被紧紧抓住
解析:catch是中国英语使用者表示“抓、抓住”最常用的词, 该报道本想表达小男孩被工作人员紧紧抓住并获救, 但在被动语态中 (be caught by) 则表示被逮捕、被逮住。英语母语使用者虽然最终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该细节, 但这一关键谓语动词的误译, 仍会使英语读者产生疑惑, 给浏览事件的过程制造障碍。接受问卷调查的英语读者多数建议使用be grasped by或be clasped by
1.2直译
例 (4) Escalator incident“电梯事件”
解析:incident可泛指任何事件, 通常是令人不快的事件, 但在新闻英语中, 一般采用更能表明事件内容和性质的词汇, 而不使用incident。丑闻事件常用gatescandal, 比如Watergate Scandal (水门事件) 、Pardongate (特赦丑闻) 、Phone-hacking scandal (电话窃听门) ;在某些情况下, 中文的“事件”一词无需翻译出来, 比如枪击事件shooting、爆炸事件bombing、恐怖袭击事件terrorist attack;与意外事故相关的事件常用accident, 如果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也常出现tragedy一词。本报道的电梯事件属于致人死亡的严重事故, 因此选用accident或tragedy能够更准确地体现事件的性质和结果。
例 (5) Weibo微博
解析:该词是汉语拼音的直译, 一些汉语词汇的拼音音译已经被英语国家广泛接受, 比如Jiaozi (饺子) 、fengshui (风水) 等, 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中国文化与生活特有的标签都可以直接使用拼音音译, 译者必须考量该词出现的时间长短与传播范围, 从而对目标受众的接受度进行预判。对于新兴热词和网络流行用语, 必要时应加以注释, 有助于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读者更好地理解音译词, 比如本报道可以用简洁的插入语来解释微博, Weibo, a twitter like service (微博, 一种类似于twitter的软件服务) ;通过与美国社交软件twitter进行比照, 使国外读者对微博有更直观的认识。
2. 冗余成分
新闻语言应言简意赅, 应当摒弃一切冗余信息和冗余成分。由于英汉句式规则与表达习惯差异巨大, 几乎所有新闻英译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冗余成分, 冗余成分已成为中式英语的标志之一, 冗余成分可能表现为任何词性或句子成分。以下划线部分为可以删除的冗余成分, 删除后不影响意思表达, 并且使语言更加精炼。
例 (6) five minutes before the accident occurred“在事故发生前的五分钟” (冗余谓语动词)
新闻英语中表达“在...之前”, 通常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 即before+n.不必依据中文习惯译出谓语动词, 例如在表演开始前before the show、在飞机起飞前before take-off。
例 (7) A surveillance video captured by a store camera....shows...“商场监控录像显示...” (冗余后置定语)
“surveillance video”意思是“监控录像”。具备一般常识的读者都会明白监控录像是“captured by a store camera”商场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的, 因此这里的后置定语完全可以省略。
3. 畸形句式
畸形句式的表现形式多样, 包括平行结构失衡、抽象名词滥用、名词前置定语滥用。本报道的畸形句式集中体现在名词前置定语滥用方面。
英语常把名词放在核心词前面作为修饰成分, 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将多个名词累加在核心词之前来充当定语。
例 (8) a department store escalator商场扶梯
根据英语表达习惯, 应当译为an escalator at the department store
例 (9) a local work safety official当地安全生产官员
应译为a local official in charge of work safety
二、英语母语使用者对中式英语的接受度调查
调查问卷提供该篇英文报道的全部文本;列举前文提到的9个中式英语实例, 按其在原文出现的顺序进行排列, 请受访者以5分制评价自己对于每个例子的接受程度 (0代表“完全不能接受”;5代表“完全能接受”) , 并为那些不能接受的实例提供修改建议;结尾的开放性问题, 允许读者对该篇报道的文字表达进行描述性评价。
该调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邀请了50位英语母语使用者阅读报道, 并完成问卷, 共收回有效问卷50份。通过统计, 中式英语分类接受程度的最终得分见下表:
对不同类别中式英语及其具体实例的接受程度, 可以通过分类统计柱形图获取直观信息: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对中式英语的整体评价
受访者对于该报道的中式英语整体评价主要有三类:
第一, 64% (32人) 的受访者表示, 虽然中式英语会偶尔影响阅读体验, 但只要不影响理解新闻大意即可, 在没有英语母语的媒体报道时, 可以接受中式英语报道。
第二, 30% (15人) 明确表示, 中式英语给读者造成了麻烦, 他们不喜欢阅读这样的报道。
第三, 6% (3人) 认为中式英语现象很有趣, 与阅读以英语为母语的报道感受不同。
2. 对不同类型中式英语的接受程度不同
英语母语使用者对于冗余成分的接受程度最高, 词汇误译与直译其次, 而对于畸形句式 (多个名词叠加作前置定语) 几乎为零容忍 (见图二) 。英语是一种形式语言, 使用者注重语言内容与表达的逻辑形式, 违背语法规则的语言形式很难被接受。相比之下, 冗余成分虽然容易造成累赘之感, 不完全符合新闻语言的特点要求, 但是由于并不影响读者对于新闻信息的理解, 因而接受度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 读者对于词汇直译与误译类型中各实例的接受度差异较大 (见图一) , 例 (1) footplate和例 (3) be caught by在此类别中的得分最低, 受访者对此给出的主观评价包括:
“这个用词某种程度上妨碍了我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读到这里心中产生了问号:向女士到底踩到电梯的哪个部位?”
“为什么小男孩被‘逮捕’了?…后来我才明白是小男孩被工作人员拉住, 获救了。”
由此可见, 新闻英语要求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事实信息, 对于关系事件细节和关键问题的词汇必须准确翻译, 推敲选择。
3. 其他意见和建议
3.1对于事实细节的误译
“The woman fell beneath the floor a few seconds later after another shopping assistant tried to grab her arm and failed.”有五位受访者指出, 文字报道的这一细节与事件实际情况相违背, 他们在阅读文字报道前观看过新闻事件的视频。该句译为中文是“商场工作人员试图抓住向女士的手臂, 但没能成功, 几秒钟后向女士坠入地面夹缝。”乍看起来, 与事件原貌吻合, 但是认真推敲, grab这个核心动词的选用存在问题。grab是瞬间动词, 表示“抓到”, 并不是“抓住”的持续状态。tried to grab her arm but failed表示, “想去抓而根本没抓到”, 但是根据监控录像显示, 在坠入扶梯间之前, 工作人员曾短暂拉住向女士的手臂, 因此核心动词由grab改为hold, 表示“抓到手臂, 但没抓住”更符合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通过这一反馈意见我们可以看到, 有时新闻读者对于细节的要求极高, 这就需要英语新闻撰稿人和编译者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精益求精。
3.2遣词造句欠缺现代感与生动性
有的受访者提出, 该报道的文字在现代感和生动性上显得不足, “可以读懂, 但略感乏味”, 并给出了具体实例, 比如A surveillance video...spread widely一段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监控视频。
近年来, 英语母语使用者在表达网上广泛流传的视频, 通常会使用Go viral (像病毒一样快速蔓延) 这个动词词组作谓语, 或者用with a million hits (点击率超高) 这个介词词组作后置定语, 还可以说smartphones buzzed with reports/videos of... (大家的手机被某事件的报道/视频不断刷屏) 。国内英语报道应当关注和适当借鉴权威外媒的流行语和热词。
再比如, “The footplate turned over when the victim stepped on the edge of it...”受害者踩到踏板的一瞬间, 踏板翻了过去。Turn...over这个动词词组不能体现翻转的速度, 翻转得快或者慢都可以使用, 然而描述突发事件, 特别是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 往往需要更有灵性的语言, 向读者呈现一副生动的新闻画面。电梯事件中, 为表现速度之快, 可以使用flip一词, 描述地面踏板的塌陷和翻转发生于瞬息之间。
四、结语
本文选取小样本受众, 以特定英文时事报道为例, 调查英语母语读者对新闻中式英语的接受程度与修改建议, 为提高中国新闻的英译质量提供一些借鉴和依据, 也为我国英文媒体的海外市场调研做新角度的尝试。出于时间与操作性方面的限制, 本调查未将受访者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熟悉程度作为参数, 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和对中式英语的接受程度, 二者之间是否呈现正向关联, 这一问题有待在后续的调研中讨论。
摘要:作为非英语母语使用者, 我国新闻工作者在撰写或编译英文报道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中式英语, 以近期湖北荆州电梯事件为例, 分类解析新闻中式英语, 调查英语母语使用者对于中式英语的接受程度和修改建议, 为提高中国新闻的英译质量提供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英语母语,新闻英语,中式英语,接受度,调查
参考文献
[1]Joan Pinkham.中式英语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
[2]Strunk, William, Jr., and E.B.White.The Elements of Style[M].3rd ed.New York:Macmillan, 1979:23.
[3]邱大平.再论汉语新词的翻译——兼论《中国日报》网站新词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14 (6) :90-92.
[4]丁静润.试析新闻和广告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D].郑州:郑州大学, 2002:20-26.
[5]王芳芳.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语言态度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1:25-26.
母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母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英语的学习和母语的习得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是英语学习者是在牢固掌握母语之后再学习英语的,这一客观现实使得母语必然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英语学习者。大学英语教学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母语究竟应该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二、母语作用的理论研究
1. 母语消极作用的理论研究———母语回避论
母语回避论(the theory of mother tongue avoidance)是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提出来的。19世纪,语意学建立,并得到发展,为“母语回避论”提供了语义教学的科学基础。“母语回避论”,其重要的心理学假设之一是:“在语言心理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母语回避论”者在教学上不主张理性分析和规则性指导,而推崇外语直接认知、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支持“母语回避论”的教学法主要有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首先是从本世纪初发起的直接教学法(Direc Method)、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及第二语言习得。所谓直接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采用目的语,而不用翻译成母语或使用母语解释,通过观察或是直接的行动就能获得的语言。直接法遵循目的语的意义和形式的心理直接联系原则。直接教学法强调通过英语学习英语,即教师在课堂上完全用英语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来实施英语教学,不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直接教学法需要教师语言非常流利,同时对教学技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忽视教材的辅助作用,因此,直接法的发展也就客观地受到了制约,但它的影响还是颇为广泛。交际教学法提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指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仅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还必须懂得在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怎样恰当地使用语言。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强调语言的不同功能、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强调第二语言习得的观点。习得是学习者参与社交活动的结果,是在交流信息中无意识吸收语言,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语言,但不一定懂得其中的语法规则。上述理论都在强调目的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母语的作用似乎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2. 母语积极作用的理论研究
在我国,英语学习者大都是在已经相当熟练地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之上才学习英语的,在他们初学英语时总是要通过母语来思维并理解外语,即总要以母语为媒介,才能使外语与思维联系起来。因此,母语事实上是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的媒介。英语学习者在初学时往往要先用母语进行思维,然后通过心译转化为英语并表达出来。有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只有外语的词和词组与概念之间较早建立直接的联系,最后才可能达到完全用外语思维的水平。翻译教学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就是用母语来教英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以母语为教学中介,详细讲解复杂的语法规则和大量孤立的、脱离语境的词汇;分析并运用母语翻译课文;教材结构以课文为主线,随堂练习的形式主要是英语和母语互译。翻译教学法在我国各大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母语,翻译法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英语词句造成一知半解的情况。而且,翻译法不需要教师准备教具设备,为教师提供了很多方便。教师在教授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creation, brave, relation, wisdom这些词时,可以直接用母语告知学生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创造”、“勇敢”、“关系”、“智慧”,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意义,只要重点学习这些词的搭配及其用法就可以了。
除翻译教学法之外,很多外语教学专家和学者在谈到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又强调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比教学法(Contrastive Method)随之也就产生了。已牢固掌握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例如英语写作中双语思维的这一特殊现象。有研究发现初级阶段的英语写作不是一个纯粹的英语写作过程,英语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依赖母语思维。初学者往往用母语组织进入脑海里的每个思想,并进行中英文对比,然后再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语。而在高年级学生中就少有通过比较翻译来写作文的现象,但是他们还是会依赖母语构思内容和结构、管理写作过程。其实在学生的外语还没建立完整的系统之前,他们不能透彻理解所学内容时,借助母语在某些场合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教师强迫学生排除这种思维过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次大战后,由于皮亚杰学派的影响和乔姆斯基理论的冲击,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英语教学法从翻译教学法中演变出认知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而认知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e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认知法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现有的母语出发,传授目的语,允许利用母语,但主张母语的利用随着教学的发展逐渐减少。根据认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以学生的兴趣入手,以探索为目的,以主题为中心,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老师在解释语法项目(如非谓语动词)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化抽象为形象,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母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母语回避论的支持者们,还是持用母语进行教学的支持者们,都只是看到了母语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事物皆有两面性,所以我们应该用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母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母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很多大学生掌握得都不是很好,只有少数大学生掌握比较良好,可以接受课堂上教师的以英语为主的教学。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又非学生的专业课,所以学生每个个体对于英语的掌握、运用、理解等都不同。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母语来开展教学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使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另一方面可以为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扫除障碍,避免因为全英课堂带来的一知半解或不懂使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遭受挫折而最终失去兴趣。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更要合理地利用母语,以免学生对英语完全失去信心。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在潜意识中利用母语来解释和诠释目的语。尤其是在介绍到一些英美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应该适当地运用母语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地从汉语思维转向英语思维。
同时,母语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又有消极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多地依赖母语,学生用英语进行的语言思维就很难形成习惯,反而在语音、语法、句式结构及文化等方面更加依赖母语,最终无法摆脱母语的语言习惯,很难学到地道的英语。如翻译教学法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译入语的重要性,学生以母语为考虑中心,结果往往会导致很多错误。母语的习惯给学生带来了干扰。这种干扰有语音语调方面的,有语法结构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
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使用母语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际。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到一个平衡点,掌握母语使用的一个度,要依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习经验、学习的短期目标或长期目标、教学环境等合理实施教学,尽量排除母语对英语教学的干扰,充分发挥母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完全避免母语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母语的双重作用。不但要发挥母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使用母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母语的作用,灵活运用,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在母语对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上谈论了母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重作用, 提出了母语对英语教学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母语的作用, 既不能过分夸大, 也不忽视。
关键词:母语,大学英语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华慧.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2]王小锦.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华北炭疽学院学报, 2005.
[3]张耀成.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不良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4, (6) .
[4]熊伟.试析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 2004.
[5]张昭苑, 罗宏.述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广东经济管理学报, 2004.
论英语阅读中的母语因素 篇11
关键词:迁移;阅读速度;阅读理解;阅读技能
母语的作用一直是外语教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各教学法流派对于外语课上是否使用母语,观点迥异。传统的翻译法和认知教学法流派赞同使用母语。其中翻译法历史颇为悠久,对母语的依赖也最大,但由于它有着存在明显的缺陷,过于重视传授语言知识,轻视培养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遭受到批评和否定。20世纪60年代的认知教学法流派认为,本族语是学习者已经拥有的知识,主张利用母语,甚至规定了在不同学习阶段利用母语的大致比例。而直接教学法、听说法等教学流派则排斥翻译手段,极端派甚至坚决反对将母语引入课堂。
研究者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应试及未来就业的压力,过于忽视了其母语汉语的学习。英语对于一本国发展的重要性,需要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超出70‰的菲律宾国民能流利使用英语,比日本、韩国的比例高出许多,但菲律宾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日本、韩国的差距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本文仅从英语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考察母语因素的影响。
一、正确对待母语的迁移作用
1.大学英语阅读的现状
罗森布拉特(Rosenblatt)将阅读理解分为4个层次,即字面理解层次、推断理解层次、评价理解层次和欣赏理解层次。由此参照得出,我国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大多仍停留在第一层次上,即对词的识别、句法结构和文章字面意义的理解上。此类现状与我国外语教学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教学习惯密不可分,并进一步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尤其是推理、判断、归纳等能力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教授郭浩儒等的一项阅读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其报告显示,学生在测试中思维能力的表现不尽人意:推理型题目与词义理解型、直接回答型题目相比得分均低于10%以上,而评价型题目的得分率更低,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等能力相当欠佳。
1.2 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
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较高层次的理解能力与如下三大因素紧密相关:1)语言水平,2)背景知识,3)阅读技能。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在英语水平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上已达成共识,而在阅读技能方面,近20年来,研究者们较多关注的是外语阅读者已有的母语阅读能力是否会向外语阅读迁移。事实上,任何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共同性。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共性来促进外语的学习或者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中的异同来促进外语的学习。如果教师因为母语对外语教学存在的一定的负面干扰就忽略母语的积极作用,这属于片面的观点和做法。DouglasBrown(1980)认为:“学习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思维,需要对该种语言相当程度的掌握为前提,大体上看,学习第二种语言,不必重新学习如何进行思维,与人类其他所有的学习活动一样,利用那些对第二种语言学习有效和有用的东西促进第二种语言的学习。需要摈弃的只是母语的干扰作用,同时应促进母语的正迁移影响。”因此,在母语阅读中有良好阅读技能的学生能将这些技能转移到外语阅读中来。当前普遍被认可的一点是:母语阅读能力确有向外语阅读迁移的倾向。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意味着形成如下假设:
(1)汉语语言能力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汉语水平好,其学习方法和能力会产生正迁移,直接促进英语学习方法的改善和吸收英语能力的提高;汉语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良好的思维能力,如想象、推理、判断等,将促使学生适应英语理解中的思维发展。
(2)汉语语言能力对英语学习存在的负迁移汉语水平差,其某些不良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会产生负迁移,导致英语能力差。
二、英语阅读的教学实验
研究者在在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践、实验来判断该假设成立与否,是否能够普遍适用。作者在教学中分别选取了高考时语文、英语成绩得分较高和较低的10位同学进行观察,经过数次测试发现针对同一篇英语阅读文章,母语水平较好的5位同学阅读速度均明显快于母语水平较差的5位同学,在即时答题中的得分也较高。但是这种倾向在推理型和判断型题目中表现不明显,两组学生在此两大题型上的得分相当。研究者在本校南昌师范学院的2013级非外语专业和非汉语专业本科生中的2个自然班的学生共90人中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实验是在他们入学后第二学期期中进行的,用其高考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分别代表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从高中语文课外辅导材料中选取3篇汉语短文,从2级英语水平测试题库中选取3篇英语短文;阅读材料及理解题的长度和难度,汉语相当于语文高考阅读水平,英语相当于同等水平学生学期考试的标准;汉英短文每篇各附4个选择题,分别是推理型、评价型及归纳型题目;为消除背景因素对阅读的影响,所选短文内容皆为受试熟悉的话题。实验结果表明汉英两种语言在阅读速度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迁移倾向,但是汉英阅读在较高层次诸如评价、欣赏层次的理解上的迁移趋势并不明显;在汉语阅读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阅读技巧问题;而英语水平则在英语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英语阅读问题即存在语言问题也有阅读技能问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汉语阅读技能的培养,加上外语水平有限,汉语阅读技能向英语阅读的迁移缺少理想的基础;学生即使有一定的汉语阅读技能,也必须以英语水平为载体。
三、教学对策
参照汉英阅读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迁移倾向,研究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英语阅读速度上有很大缺陷,加上英语语言本身的部分原因(以学生语法、词汇习题完成的质量作为参考),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反观一下学生的汉语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汉语材料去帮助学生提高读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母语会在英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形成的阻碍因素,研究者认为这一影响是合理且在现实中存在的,也能找到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显示,读者的外语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使用母语阅读习惯去读外语。
West(1978)把阅读技能分成许多层次,阅读被看成是许多构成阅读基础的次技能(sub-skills)的结合,阅读是一个由许多过程(component processes)组成的庞大的心理过程,需要各个过程之间的协调。理论上看,阅读能力发生迁移是必然的,肯定的、但语言能力和技巧的迁移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汉语相比较,英语的语音规则、文字符号、语法规则及语用原则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对英语阅读形成障碍。学习者的母语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及外语水平共同影响着阅读速度的迁移。一方面,某些学生若在母语阅读中已养成逐字逐句、辨字释义等比较机械的阅读习惯,易搬用此类习惯到外语阅读中,导致外语读速变慢;另一些学生在母语阅读中已养成了略读、跳读等较好阅读习惯,其母语读速已比较快,若这种阅读技能受到外语水平的限制,其阅读习惯很难被发挥到外语阅读中去,导致其外语读得并不快。另一方面,对于低水平的外语学习者来说,其母语阅读能力弱,因而倾向于依赖母语习惯去阅读,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会降低,但对于目前本研究的大部分学生,其外语水平还无法完全摆脱母语的影响。因此,外语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同时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按照教学目的、教学实际、学习阶段、及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及能力,适度地使用母语,以此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能力。
四、结语
阅读技能是读者在阅读中主动根据本人大脑原有的语义及句法知识对阅读材料不断建立假设,并根据阅读材料中的相关线索来验证相关假设。被动地逐字逐句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无益于阅读技能的发展。阅读技能存在于任何语言的阅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思维共性。因而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加强其阅读技巧训练并充分利用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尽量克服负迁移影响,在语篇层面上组织教学,以此促进学生的阅读技能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West R F.Efficient processing activities in reading[M].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Inc,1978.
[2] 王初明,元鲁霞.外语阅读是语言水平问题还是阅读能力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1996.
[4] 钟家宝.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
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 篇12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迁移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
根据Rod Ellis(1997)的观点,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如果这种迁移来自母语,那就是母语的迁移。
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Gass&Selinker,2001),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
(Lado)这两种迁移体现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方面面。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和文化等。
1 语音迁移
从语音角度看语言迁移看上去好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因为语音迁移是语言迁移中的普遍现象,用行为主义语言迁移论就能解释得通。
英语和汉语之间在发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为这两种语言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1)汉语中没有象英语中那样的辅音群,汉语的声母之间总存在一韵母,学生在读英语时,总习惯在辅音簇之间加一个元音,如blue/blu:/经常被学生读成了/belu:/,print/print/经常被学生读成perint/。
(2)英语单词常以辅音结尾。而汉语单词则主要以韵母和n/ng结尾,因而中国学生读英语单词时习惯在辅音后面加上一个元音。而两种语言中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则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发音。
2 词汇迁移
两个民族文化差异导致了汉英词汇内涵意义各异。如“dog”在英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所反映的民族价值观念是不同的。
在英国,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故在英语中关于赞扬狗的习语很多,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
而在中国人的眼中,狗常常象征一些反动势力,“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等,这些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
我们汉语经常会说道黑马这一词,很多同学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black horse这一单词,殊不知在英语里black horse是害群之马的意思。而很多同学更是对green power一词不知所以以为就是什么植树造林的力量,却没想到其意思是钱的魅力。
3 句法迁移
在语序、关系从句和否定名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句法迁移(正、负迁移)(Odlin1989)。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下五种句型:
(1)主语+系动词+表语we are students.(我们是学生。)
(2)主语+谓语I got up very early.(我起床很早。)
(3)主语+谓语+宾语I ate an apple.(我吃了一个苹果。)
(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I gave him a book.(我给了他一本书。)
(5)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we elected him president.(我们选他为总统。)由于这方面的共同点,就使得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这些基本句型的时候比较容易。这是正迁移,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负迁移。
比如说英语中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定语从句,而汉语中是没有定语从句的,所以对英语初学者来说,定语从句就是个很大的障碍。比如说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明明是要说他给我的书很有趣,怎么就变成了The book he gave me is very interesting.
4 文化迁移
要分析文化迁移的形式和实质,首先要对文化进行界定和分类。文化研究发展至今,一个最具概括性、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学到的一切,如语言、言行方式和内容、信仰,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涵盖如此之广的文化这一概念通常被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胡文仲,高一虹,1997:2-3)。
这一分类虽然不够具体明了,但它为文化迁移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母语对英语学习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母语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完全避开母语是不实际的也没有必要的,英语学习者可以适当利用母语,有意识地对比、分析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形式和文化背景,但也要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Lado,R.1957:Linguistic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Language Teacher.Annarbor,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2]Kasper,G,Pragmatic transfer[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2,(8):203—231.
[3]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Oxfrord:Pergamon.1981.
[4]高翔.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与语音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2,(3).
【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推荐阅读:
论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05-16
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08-05
非母语英语教学10-10
英语中委婉语的使用07-30
论隐喻在英语中的使用06-04
作文教学中范文的使用05-11
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使用09-15
母语影响英语学习07-24
英语使用中存现句错误分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