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论文

2024-10-09

母语迁移论文(精选12篇)

母语迁移论文 篇1

由于翻译学习者已经养成了母语言语行为的习惯, 因此在进行跨语言转换时, 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根据奥德林的解释, 迁移是由先前习得 (可能是错误习得) 的任何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别而引起的影响。先前习得的语言主要是指母语, 因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共性而引起的迁移称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 即母语的语言习惯被正确地运用到目的语中。学习者把母语中的知识不恰当地运用到目的语中, 这叫“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即母语干扰。将母语负迁移理论引入英汉翻译教学, 分析制约翻译学习者语言转换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 改革翻译教学方法, 是对提升翻译教学质量的一次新的尝试。

1 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1 词汇负迁移

词汇是具备形、音、义, 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关系上的差异, 翻译学习者往往立足母语的词汇特性处理英语词汇, 造成词汇翻译的失误。第一, 英语与汉语词义关系比较复杂, 大致有词义相符、词义相异、词义空缺三种情况。对于词义相异来说, 尽管两种语言共享统一指称意义, 但由于蕴含意义的差异, 翻译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比如, “狗仗人势”、“狗尾续貂”、“鸡鸣狗盗”等成语反映出“狗”在汉语中的带有贬义的蕴含意义。相反, 英语中, “ a lucky dog”, “love me, love my dog”则反映出西方国家对狗的喜爱。试想, 若将a lucky dog直译为幸运狗, 有多少中国人能够接受此类的赞扬。词义空缺, 是文化现象空缺的结果, 指独特文化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必然没有与之对应的指称。中国学生习惯将此类文化特有词汇粗暴化处理, 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差异接受程度, 容易引起理解偏误。第二, 英汉词语搭配习惯的差异, 容易引起翻译学习者出现硬译。如, 汉语习惯将泛指一般动作的动词与一般事物的名词搭配使用, “做家务”就是个例子。对于具体工作的动词, 汉语则习惯使用表具体事物的名词与之搭配, 像“洗碗”、“扫地”、“修剪草坪”等。相反, 英语中泛指一般动作的动词通常也能与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搭配使用, 如do the floor, do the dishes, do the lawn。这样一来, 中国学生将上述英语短语分别译为“做地板”、“做碗”、“做草坪”也就不足为奇了。

1.2 句法负迁移

句法研究的是各个词如何构成短语和句子以及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汉语句子与英语句子从概念上来说完全不同。汉语句子强调语义, 表示语义终止的标点符号根据句子语义和语气来确定, 具有突出的意合特征;相反, 英语句子强调形式与语法结构, 具有突出的形合特征。受到汉语句子意合特征的影响, 中国翻译学习者有意或无意间容易对英语中“句号”的使用造成失误。如,

ST1: 贵州具有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 品质优良;生物资源, 种类繁多;旅游资源, 绚丽多姿。

TT1:Gui Zhou has plenty of mines and is rich in biologic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ts mineral deposit is of high quality, its biological species are various and its scenic spots are colorful.

从语义层面上来看, 上述英译确实较为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意思。但是该英译本同时存在多套主语和谓语, 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究其原因, 该翻译学习者过分追求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等, 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英语句子与汉语句子的概念差异, 错误地将汉语句子的意合特征植入英语翻译中。

再如, 对否定意义的处理方式, 汉英两种语言也完全不同。汉语是以表意为主的音节文字, 意义的生成性比较简单, 利用具有明显否定意义的标志词即可生成否定意义, 如“不”、“没有”、“未”等。而且汉语中的否定词能直接置放于谓语动词之前, 使整个句子带有否定意义。如“我喜欢春天”可改为“我不喜欢春天”的否定形式。但是英语的否定处理则要复杂得多, 有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否定谓语动词, 这给中国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如, “我认为他没有10 岁”。受到汉语否定结构处理的方式的影响, 有的同学将其以为“I think he is not 10 years old.”显然, 从英语语法规范上来看, 这一译文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英语需要进行否定前移, 译为I don’t think he is 10 years old.

1.3 语篇负迁移

汉语篇章的形式多种多样, 履行着交际的不同功能。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词组、一首小诗, 也可以是一份产品说明、一部小说。在组织语篇时, 汉语倾向于意合, 即强调上下文的意义关联, 而不在乎句子间的形式衔接。所以, 尽管缺乏形式标记, 汉语使用者仍然能通过语境来明确说话人的意义。如, “做完了吗?做完了就交上来。”显然, 这句话中, 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明确话语所指代的对象, 了解其中的逻辑连贯关系。但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翻译学习者无意识地将它硬译为:Finished? Finished to hand in. 这样的译文既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 由于缺乏衔接词汇, 造成语义偏误。

此外, 语篇迁移和文化以及语言所在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系。汉语学习者由于对母语文化十分熟悉, 在处理汉语文化特有语境时, 想当然认为译文读者也对此了如指掌。因此, 在处理这类问题时, 如, 文化空缺词, 成语、“假朋友”, 过于随意而不考虑到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往往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

1.4 语用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并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 在翻译实践中, 翻译学习者容易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 误用母语的语用规则, 这就是语用负迁移。如, 中国人在见面时, 常问对方“你吃饭了吗”、“你干嘛去”来开启话题, 表现出对对方的关心。当然, 对于此类问题, 中国人并不一定真正地想知道确切答案。如果翻译学习者直接将此类寒暄语翻译成Did you have your dinn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容易引起西方受众的误会, 以为说话人打算邀请自己吃饭, 或是干涉他人的隐私。另外, 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整体, 以谦虚、含蓄为美德;西方人强调个体, 鼓励个体应当主动展现个性。因此, 在对待他人的赞扬时, 中国人通常回复诸如“哪里哪里”、“不敢当”等来表现出自己的谦逊, 而西方人则直接回复“thank you”以感谢对方对自己的肯定。

2 基于母语负迁移的翻译教学策略

首先, 教师有必要引导翻译学习者正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母语对翻译学习的干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是难以避免的。对于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认识过程, 事实上也是一个不断内化自身知识结构, 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迁移现象可以看作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母语知识对所学外语的语言规则提出假设, 出现的错误和错误的纠正也可以看作学习者对假设不断验证, 对规则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错误的出现、分析和纠正到新的语言习惯形成或新的假设的成立这一过程, 可以视为是学习者建构过渡语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其次, 加强对学生语言功底的训练。通过英汉语言对比,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法意识、惯用法意识和连贯意识, 实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忠实、准确的转换。第三, 强化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出现, 正是两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结果。因此, 懂得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即因文化传统、审美习惯、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造成语言在遣词行文上的差异, 自觉克服母语表达习惯对目的语行文的负面影响, 应成为评判翻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3 结束语

母语负迁移, 是中国学生进行外语学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二语的习得, 也干扰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词汇、句法、篇章、语用等层面分析母语负迁移对语言转换能力的影响, 笔者希望引起教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鼓励教师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语言错误, 总结两种语言的异同, 认清双方的内在本质, 找出英汉间的转换对策, 在保证避免学生对于所犯错误过度注意以致产生负效应的情况下, 正确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排除负迁移的干扰,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英汉翻译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7.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 (4) .

[3]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9) .

[4]许菊.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1) .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杨连瑞, 尹洪山.发展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 2005 (4) .

母语迁移论文 篇2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减少选词不当、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等母语负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作 者:李亚敏 武力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72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6(4)分类号:H315关键词:英语写作 母语 负迁移

母语迁移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一、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正迁移

1.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任何语言的习得均是以扎实的词汇量掌握为基础。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通常而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习得一般均由发音着手,在掌握词汇正确发音后,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词汇释义以及词汇用法讲解。按照对多数语言词汇的同质性分析能够看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母语的正向迁移效用能够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识记水平。如英语中的一些音译外来词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迁移而来的:Coke即为汉语中的“可口可乐”,chocolate即为“巧克力”,而vitamin为汉语中的“维他命”,montage则为汉语中的“蒙太奇”等。在对前述英语词汇进行识记的过程中,考虑到汉语发音同词汇的英语发音近似,因此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发音中的正向迁移实现对这些词汇的识记,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效率有效提升。

2.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内容看,英语语法同汉语语法具备一定近似之处,因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借助对英语语法规律同汉语语法规律的对比,并藉由二者的近似之处带领学生实现正向迁移,进而使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效率得以提升。从日常英语教学角度看,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领会与认知,使学生提升英语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简单句的基本结构上,汉语中的“单句”和“复句”对应着英语中的“分句”和“句子”,两者在语言结构的组成上有极大的相同之处。如英语句子:The good news made Mr. Green excited.这一句子的结构即和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有鉴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句型翻译练习时,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词汇含义与正确用法的情况下,借助其所掌握的汉语句式结构加以推导,进而使其英语句型翻译的信度提升。

二、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同汉语相比,英语在句型、时态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区别。有鉴于此,作为汉语为母语背景的初中生而言,其难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影响。

1.母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

尽管经过系统性的英语知识学习,使初中生能够较为流利的进行简单英语对话,然而其发言、语调等方面同期在使用汉语时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即是作为母语的汉语发音负迁移影响所造成的现象,诸如在汉语发音中只有平仄之分,并无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区别,但英语中有清浊之分,如[k]、[t]、[p]、[f]等,很多学生在说到以清辅音结尾的单词时,就会在其后加上(e)音,如:book-book(e),map-map(e)等。

2.母语词汇的负迁移现象

初中学生在学校英语词汇知识过程当中,因为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同英语出入较大,因此一些学生在学校英语词汇时,经常会不自觉得使用汉语词汇结构对英语词汇搭配进行套用,因此出现舛误。如不可数名词的表达,如:一张纸a piece paper,一碗米饭a bowl rice。再比如:看报纸,会表达成:see a newspaper.

3.母语句法的负迁移现象

从句法构成看,汉语同英语相比而言,汉语不具备形态标记,而英语的语序较为灵活,注重人称与数的匹配,可以说,二者一个为“形合”,一个为“意合”。受此种情形的影响,学生极易在英语句法、句型学习过程中受汉语负迁移的直接影响。

4.文化差异负迁移现象

文化的异质性是阻碍学生习得英语知识的又一因素。具体表现为,学生极易在进行英语表述时运用了汉语的表意方式,因而造成误解。同时受语言背景文化的差异影响,同样的语义在汉语语系人群和英语语系人群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如若不在英语学习中注重对学生讲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则将导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出现语言使用不当的情况。

三、初中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应对

1.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现象

对于母语负迁移现象,初中英语教师应当辩证对待,即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指明母语负迁移现象对学生英语知识掌握和运用的影响,同时合理的将其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学生学英语,要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如词形、词义、句子结构)上,让他们通过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面对学生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指出错误,更应使学生了解产生错误的源头所在。

2.规避母语干扰,养成英语思维

任何语言的学习不能离开对此种语言特定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基于帮助学生规避母语干扰,应当通过英语文化的讲授,使学生逐渐在学习中养成英语思维,从而提升其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梅.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 职业教育研究,2004(08).

[2] 吴明军. 词语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3] 王晓蓉. 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 温州大学学报,2003 (04).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4

筅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曹冬月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叫做“语言迁移”。语言迁移包括语言方面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的影响, 以及语言之外因素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迁移分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目标语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负迁移是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对目标语学习所引起的干扰。纵观迁移研究发展历史, 经历了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兴盛到70年代的衰落、直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近年来,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已经在外语教学及研究领域得到普遍认可, 成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重要课题。

汉语与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 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相对而言, 两者之间的相同成分较少, 因此汉语负迁移现象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突出。尽管如此, 其正迁移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学实践证明, 母语虽然对外语学习存在干扰, 但也是一种不应被忽视的基础, 一种重要的促进因素, 一种可以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本文依据语言迁移理论, 结合英语教学实践, 主要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母语正迁移理论依据

1. 普遍语法

心灵主义代表乔姆斯基针对儿童习得母语提出普遍语法, 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机制在外界的语言刺激下被激活, 促进了儿童的语言能力。Cook将乔氏普遍语法作出明晰的解释:人类大脑中固有的语言特性是由普遍语法构成的, 普遍语法不是某一特定语言的特有规则, 而是适合于一切语言的一系列普遍规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都对这些普遍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当他学习第二语言时, 就会把这些共性特点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 从而加深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并提高学习效率。

普遍语法由“原则”和“参数”构成。“原则”是指适用于任何语言的、高度抽象的语法构成规则, 概括了人类语言有可能使用的语言构件, 例如元音和辅音、实词和虚词等。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是由语言中的原则反映出来的。“参数”是指某一特定语言的具体语法构成规则, 反映的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参数值。第二语言习得就是在已有的语言参数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可能与现有语言参数相同或不同的语言。语言习得过程就是根据所接触的语言材料建立语言参数值的过程。因此, 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母语习得为基础。

2. 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研究始于18世纪, 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 由Rumelhart等人发展完善。图式就是人类大脑中“积集在一起的知识单元, 是认知的建筑积块”。这些知识单元以“图式”形式存储于大脑中, 并形成一种巨大的立体系统即图式网。一旦接收新信息, 这些相关图式立刻被激活并产生联想。

图式理论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是指学习者先前获得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学习者会在理解中遇到障碍。与理解母语相比, 语言图式在外语理解中更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内容图式包括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构、言语风格、语域层次等, 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即影响特定言语及其意义形成的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共有知识是人类不同社群对于客观和主观世界彼此相同的认识, 即常识。

图式具有共同性, 中国学生通过汉语所形成的图式与通过英语所形成的图式, 在许多情况下是一致的, 原有图式应用到英语学习中会更有效地促进新的学习。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主要发生在内容图式上。

二、母语正迁移的语言形式

1. 语音正迁移

汉语中的某些拼音与英语中的某些音标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 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中遇到类似发音时, 由于事先已经对这些音素形成了一定的图式概念或参数值, 就能极其容易地掌握其准确发音。例如my, car, teacher, home等词, 汉语中的声母m、k、t、ch、h和韵母ai、a、i、e、ou的发音分别与英语中的辅音/m/、/k/、/t/、/s/、/h/和元音/ai/、、/i:/等的发音基本是对应的。

2. 词汇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相同之处体现在词性和词义两个方面。两种语言都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并且有许多词汇在汉英意义上是对等的。因此在理解和运用此类英语词汇时, 只要按照事先通过汉语所形成的一套相关规则或图式进行便可省时又省力。例如:philosophy (哲学) 、tuberculosis (肺结核) , genetic (遗传的) 等词, 只要讲出这些英文单词的中文意思, 学生便可迅速地将头脑中早已形成的图式与英文信息联系起来, 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既准确又牢固地掌握这些词汇。

3. 句法正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五种基本句型相类似:即SV (主+谓) , SVP (主+系+表) , SVO (主+谓+宾) , SVOO (主+谓+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 SVOC (主+谓+宾+补) 句型。几乎所有的复杂句都建立在这些基本句型基础之上。两种语言都有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型, 都有主、谓、宾、定、补、状语等句法成分。学生掌握了汉语句法的规则和图式, 学习类似的英语句法就变得相对容易, 利用母语正迁移, 可以省去大量时间和精力。

三、母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母语在外语学习中有着积极的正迁移作用。教学中完全避开母语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 尤其是当学生为初学者或英语水平为中等以下者时更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适当借用母语, 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合理使用母语需要有一些相应的策略。

1. 以英语授课为总原则

就整体而言, 课堂交流应尽量使用英语, 尽量为学生创设外语环境。但用英语授课不能绝对化, 英语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好还是用汉语讲授为好。不能过分教条, 不分对象, 不看条件, 否则就会造成教师洋洋洒洒, 而学生却不知所云。某些特定情境下, 恰当地使用母语能够省时省力, 提高教学效率。

2. 不同阶段母语运用程度不同

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而且师生彼此处于了解阶段, 全部用英语授课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不熟悉老师的授课方式或其他原因而听不懂或部分听不懂,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师生熟悉程度的加深, 比如在第二学期之后, 母语使用的频率可逐渐减少。

3. 语法讲解用汉语更清晰易懂

语法规则是较为抽象的东西, 完全用英语来解释, 学生难以掌握。例如, 要把非限定动词、定语从句、虚拟语气等用法讲清楚, 只有用汉语解释之后, 学生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此外, 有些语法术语如subjunctive mood, gerund等超出了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用这些术语讲解语法更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况且课堂时间有限, 用汉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进而从事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

4. 词汇讲解尽量用英语, 必要时结合汉语

这样可以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使学生真正理解单词的含义并掌握其用法。如果只讲出汉语对等语会使学生过于依赖母语, 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词汇用法。但是, 也有例外情况, 如专业词汇、科技术语、抽象概念、单位名称像surgery (外科) , impulse (脉冲) , ethics (伦理) , FBI (美国联邦调查局) 等词, 用英语解释既费时间又容易造成误解, 不妨用汉语一语中的。

5. 课堂活动应限制使用母语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答练习等, 是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对于大部分没有机会同外国人接触的中国学生来说, 课堂是唯一的可以练习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场合, 应该珍惜这一机会, 充分发挥这一活动的作用。对于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限制其母语使用, 促进其英语思维。而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 可以降低要求, 准许其用汉英结合表达思想, 这样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适当运用母语, 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还可以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策略,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但是, 使用母语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外语, 用外语进行交际。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单独起作用,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外语, 刺激学生的英语思维, 适时、适量、适当地使用母语加以辅助, 强化母语正迁移, 最终实现有效率的外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Chomsky, N.Syntactic Structures.The Hague Mouton, 1957:78.

[2]Cook, V.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 1985, 6 (1) .

[3]朱曼殊, 缪小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母语迁移论文 篇5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启示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母语迁移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以及语篇三个方面.因此如何有效地弱化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学习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作 者:徐艳甲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语部,辽宁,锦州,121001刊 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RADIO & TV UNIVERSITY年,卷(期):21(2)分类号:H319关键词:负迁移 二语习得 英语教学

基于消除母语负迁移的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实践;交际

学生学习英语往往回受本族语言的逻辑思维、文化差异、语法运用等方面的影响,产生很多中国式英语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让学生在不自觉运用过程中产生了错觉,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走出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让学生真正能灵活自如学习和使用英语,利于他们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感悟体验,便于他们在主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提高整体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一、辨意选词,防止“张冠李戴”

词汇是组成英语这座大厦的墙砖,是支撑语言运用的基本骨架。尽管词汇都是由一定字母构成,但表达的意思可谓千差万别。特别在一定的语境中,词汇表达的意思更是各不相同。词即使意义相同,其在词义、内涵、外延、搭配、用法也不尽相同。根据表达意思选择适当的词语,对防止张冠李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辨意选词,更能体现学生语言知识积累。如,在我国有个“老好人”,其实这不是“他是个好人”的意思,相反是指唯唯是诺的人,这样的翻译不能运用“a good man”来表示,而是“a yes-person”。再如,“兴奋”这个词语,词典上的解释就有excitement; exciting; be excited; [生理] excitation; agitation等。但在实际运用重要结合不同的语境才能准确表达相关的意思。我们都为旅游感到兴奋。We were all excited by travlling. 他兴奋得声音发颤。His voice trembled with excitement.这些词汇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意思,需要根据不一样的语句意思进行表达,也才能原汁原味地体现其本质内涵。

根据意思选择词汇,让学生跳出母语思维束缚,从明确而具体的语境中挖掘值得运用的词汇对丰富学生认知视野思维起到一定指导意义。根据语句表达的整体内容,组织学生就其中的重要词汇运用不同方式予以表达,能使得他们在获得更多表达途径的过程中准确找到运用方式。

二、关注语法,拒绝“邯郸学步”

关注英语语法,并通过比较来掌握运用规则和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汉语表达与英语表达的最大区别在于彼此的逻辑思维上是直线型还螺旋式,特别在运用表达顺序上有着不一样的差异。抓住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鼓励学生从相关的语法要点中筛选出要点,能使得他们对语法认知有深刻的感知。

从语法运用中发现差异,对突破生吞活剥的表达运用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如,在学生在初学习be动词时,主要包括is、am、are、was 、were等。在了解了动词do时,主要是does、did等形式,出现了be与do动词的相互交叉混淆。像“昨天我和我的哥哥看了一场有趣的电影”,有些同学会翻译为“My brother and I were see an interesting film yesterday”。很显然,主要是动词运用上出现了偏差。再如,凯特到商店购物。有的同学则翻译成:Kate goes to buy some things.其实,该句应该翻译成:Kate goes shopping即可。因为英语中的go shopping就是表示购物的意思。

从中西方语法差异入手,突出彼此之间的异同,能帮助学生从中摘录更多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线索,让他们养成规范的意识。语法运用要想做到熟能生巧,应该在“反复练、练反复”的前提下,多让学生有更多实践运用的机会。突出语法中的要点,引导学生主动识记运用,对深化理解感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三、鉴赏文化,改变“生搬硬套”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积淀丰富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从文化视角中审视英语表达运用,不仅能避免照搬汉语表达的问题,还能够使得他们在实际运用中真正有所发现。离开了文化的鉴赏,所有的英语表达只能是形像而非神到。

割裂了文化对语言的支撑作用,定然使得学生茫然无知。如,在国外提及别人的年龄、收入是及不礼貌的,对方会认为你在刺探隐情,往往会以“I dont know”或者“Its a secret”来应答。而这又让询问着尴尬,所以在公共场合不能以“How old are you?”来询问别人的相关情况。同样,对于别人的夸奖,我们总要谦虚一番,但西方人则会以“Thank you”来回敬你。

重视从中西方文化角度来审视英语运用,应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交际场合等各种要素的基础上,多给他们鉴别比较,让他们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感知。鼓励学生反复运用表达,让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理解,形成正确、流利的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

总而言之,母语负迁移成了英语教学的“绊脚石”,成了学生不得不说的“隐痛”,但若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和合理引导,定会使得学生走出这样的困境,使得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知识。关注学生在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学习认知需要,通过对比剖析、探究生成、训练引导等策略,定能利于学生在获得深刻感知印象的基础上积淀丰富文化知识,形成正确语言感知和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有效把握母语的正迁移 篇7

一、母语的正迁移

1.词汇拼读。

初中阶段尚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英语单词学习建立的主要关联就是与母语的关联, 从小学刚进入中学的学生, 他们的母语汉语拼音基础都普遍较好, 利用这一优势, 教会他们掌握英语词汇拼读时, 前面的辅音与后面紧相连的元音与母语汉语拼音中的声母与韵母的拼读相同, 在学习英语辅音/b//d//g/等时, 汉语拼音“b”“d”“g”其发音方法、成阻部位简直与其完全一致, 同样, 英语句子中的连读也是一样。

英语词汇拼读时的重读与轻读相当于母语汉语拼音的平声与去声。学生在得知这种规律后, 便跃跃欲试, 运用这种规律试着根据音标拼读单词, 每拼对一个, 他们都显露出喜悦和成就感。我发现, 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拼读规则, 而且大大增强了英语学习积极性。

2.非谓语动词的理解。

母语中, 我们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 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就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 英语也是如此。母语中, 谓语部分可以是一个动词, 也可以是几个动词, 而英语中, 谓语部分如果有几个动词, 除了一个主要的动词作谓语, 其他动词就称为非谓语动词 (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动名词等) 。例如:

母语:我们来这里学习。

英语:We come here to study. (动词不定式)

母语:我看见他走进了公园。

英语:I saw him going to the park. (现在分词)

学生通过母语的点拨, 很容易懂得下列句子中的非谓语动词:

(1) 跑步对我们的健康有用。

(2) 学好英语并不难。

(3) 他们决定去野炊。

3.适应、会用英语时态运用。

母语中的语气助词:着、了、过, 放在动词之后, 表示动作的某一状态与英语的现在进行时态、一般过去时态、现在完成时态同等。只需说明含语气助词“过”的动词, 有表示具体的过去时间陈述时, 英语还是应该用一般过去时态表达即可。通过这样的学习, 有效地强化了英语学习中时态概念。

4.易懂, 明晰英语中直接引语转为间接引语的难点———人称代词的转化。

例如:露西对我说“你的裙子看起来比我的新”转化为间接引语:露西对我说我的裙子比她的新。

以母语的迁移, 学生毫不费劲便可知道人称的转换规律, 学生在完成下列句子的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 一般不会出错:

The boy said“I think I can come here tomorrow.” (I转化为he)

Jim and Tom said“We are able to finish our homework today.” (We转化为They;our转化为their) 。

5.简化、理解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和引导词。

英语中的定语从句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 利用学生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 使难点简单化。

初中英语主要是学限制性定语从句。母语对定语的定义是:定语是名词 (通常是主语或者是宾语) 前面的修饰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属性等。英语中定语修饰先行词, 也就是中心词。

例如:他把他昨天买的书借给了我。

书———先行词, 他昨天买的———定语从句, 书, 是名词, 用that或者which (称为关系代词) 连接:He lent me the book that he bought yesterday.the book是先行词;that是关系代词, he bought yesterday是定语从句 (上课时, 如果在黑板上用线条标出更加明晰) 。先行词是人, 关系代词用who或that是物时用which或that;先行词是人但是作宾语, 关系代词用whom;先行词是时间用when, 先行词是地点用where, 这是定语从句最基本的内容。

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学生不仅能清楚理解词的意义, 而且印象深刻。对教师来说,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6.场景的理解。

语句是语言的基本运用模式。众所周知, 在英语学习中, 很难形成像母语学习那样丰富、自然的语言环境, 因此, 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种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而创设令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应用语言的意识。这种环境的创设就是母语场景的迁移, 它使英语的输出不再流于形式, 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初学者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7.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现象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1) 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 对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 有利于断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增强目的语和母语在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比较分析。

二、避免负迁移

负迁移主要发生在语音、语义和句法结构三个方面。

1.母语中没有辅音结尾的现象, 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往往受母语影响, 常出现词尾加元音或拖音的情况, 注意英语学习中某些国际音标发音的口型、部位, 词汇拼读中辅音连缀现象。

2.英语的语序———常规句型是以主、谓、宾为核心, 其他的修饰成分相对分散。母语的词序相对固定, 思维逻辑是把一句话中最重要的意念放在最后说, 而英语思维则喜欢把最重要的意念放在最前面说。如:“课桌上有本书。”学生容易翻译“Desk has a book.”。

3.在英语学习中, 母语中没有名词的单、复数。学生常出现冠词、介词误用;动词不同形式的误用;不同种类代词间的混用;形容词与副词的混用。

以上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应该循序渐进地教授, 等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后 (初三) 再侧重说明。

三、效果

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学习英语词汇的拼读, 学生很快能进入英语词汇自学状态;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 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意义

对于基础薄弱学校及对于学困生的教学, 语言输入能成为学生可理解的输入, 学生才真正地吸收。母语的正迁移, 能让学生心理上产生共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日后融入英语文化创造前提条件。

五、探讨

1.初中英语教学是实现学生对部分英语文化的心理共鸣, 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融入英语文化的重要阶段。英语初学阶段应侧重于运用母语的正迁移, 将母语灵活地用于外语教学中。

2.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母语与英语之间思维方式的异同, 克服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 学着用英语文化模式进行思维。

两种教学模式虽然目的一致, 但对于我国广大的边远地区的学校、基础薄弱的学校, 目前, 第一种模式是比较实用的。

摘要:有效把握母语的正迁移, 灵活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 备受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多年英语教学经验, 阐述了母语在基础薄弱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初中阶段及学困生的教育方面, 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母语,正迁移,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4) .

[2]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4) .

[3]张正东, 黄泰铨.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科学出版社, 2001.

母语负迁移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 篇8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主要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0年10月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着重强调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实用语言能力的人才对高职英语教学显得极为迫切。在写作教学中有效规避母语给学生造成的负迁移,是让学生写出地道英语文章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母语负迁移对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英语写作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方式和交际手段,英语写作在我国高职英语课堂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听、说、读相比,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相对薄弱。汉语对英语写作造成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拼写错误:

根据James (2001:130) 的看法,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学习者往往会犯大小写字母拼写错误和标点书写错误。由于汉语不区分大小写,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也时而忽略大小写字母的区分。例如:

dear leader:

I’m very happy to see that there is an open in your company.I think, I am qualified for it.the reason are below:…. (斜体为大小写错误)

或者把汉语写作中的标点符号应用到英语写作中,例如:

Our company is a middlelevel。There must have some shortcoming。We face money and funds problems。

2. 词汇使用错误:

学生受汉语负迁移影响,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具体含义的差别理解不深,容易将汉语表达习惯套入英语写作中。例如:

(1) I show a deep apologize for you here! (应为make an apology)

(2) I’d like to join your company where provide us a stage to show ourselves. (应为display our talents)

在高职英语写作中,词汇上的负迁移较多体现在词义和词的搭配两方面。有些学生以为任何一个母语词汇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单词,这是错误的认识。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等在英语中就没有对应的词汇。此外,有些词义即使大体上对应,具体意思也有差别。比如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称“伯父”,“叔叔”,母亲的兄弟称“舅舅”,在英语中只有一个“uncle”与这三个词对应。这种差异表明,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遇到这类词汇时,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学习者往往会困惑,如果不进一步加以区分词义的话就会造成英语写作中词汇的误用。

此外,在词汇搭配上也会出现负迁移,比如在上述例句(1)中,“show adeepapologize”就是学生根据汉语的“表示深深的歉意”直接翻译而成,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makean apology”。任何两种语言,词义和词汇搭配都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英汉词汇多进行词义和词汇搭配的比较。

3.句法错误。

例:My coursewas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I’ve written several articles that published on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应为were published)

在高职英语写作中,学生的句式表达常常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汉语和英语按用途和功能都可分为四大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英汉句法大体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主、谓、宾、定、状、补,作用基本相同,但英汉两种语言又都有各自的特征。汉语语法的突出特点是隐含性,即词性与词形无关,词语的语法功能不易辨别,时态语态及语气包含在句子中,没有明显的符号标记。此外,汉语强调意义,不太强调句子结构,许多句子没有主语或主语不明显。还有,汉语词序比较固定,词没有形态标志,位置不能随便移动。

英语语法的特点是外显性,词性可通过词形辨别,并且时态语态和语气都很明显。此外,英语句子强调句子结构,大多数句子不能缺少主语和谓语。还有,英语丰富的形态变化决定了其词序的灵活性。通过对这两种语法的对照、比较来了解英汉句式的特点,学习者对英语语法才会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尽量避免在写作中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4.语篇结构问题。受汉语写作思维模式的负迁移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篇章结构大多为“圈形”—在表达作者观点之前往往先安排大量的相关陈述。然而地道的英语写作却应该是“线形”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地抛出作者的观点,之后的陈述都围绕这个观点进行。一般来讲,英语文章每段的开头句就是该段的中心句。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语篇的影响和我国高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根据Samovar和Porter的理解(2000:59),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代发展承继下来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制度、宗教等,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历史积淀”。Fincchiaro (1964)认为,语言是一个无序的声音符号系统,人们有了语言就可以和同一个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熟悉这种文化背景的外来者进行交流。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并非独立存在于真空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形式。美国学者Fries认为语言习得的程度高低依赖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程度,所以文化教学必须成为语言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陈申,2001)。

二.高职英语写作教学避免汉语负迁移

1.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英汉比较分析。

一般来说,中国学习者都是在汉语情景中学习英语的,他们无法完全回避汉语思维带来的负迁移。因此为学生比较并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是很有必要的,Byram (1997)认为,比较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会帮助学习者对两种语言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2.鼓励学生直接用英语思考。

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大多不习惯直接用英语思维思考。这对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在英语写作练习中首先要避免汉语思维方式以及将汉语“草稿”翻译成英语的写作方式,应鼓励学生尽量以英语思维思考及写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对思维方式多加练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犯错误也不要紧。

3.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输入。

关于语言发展,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互动学派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外界输入与内化过程的综合结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语言环境(刺激和反馈)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语言———通过信息的理解或者是接收可理解的信息输入。” (Krashen, 1985) 尽管对于语言输入的理论各派观点皆不同,语言输入决定语言输出这种观点却被广泛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避免汉语的负迁移作用和发展英语写作中的英语思维模式。

4. 英语写作中的范例教学。

大部分学生对于英汉写作的不同其实多少有所察觉,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困扰他们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采用范例教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寻找文章体裁和文章内容相近的范文,和学生将要开始写作的题目进行对比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范文的特点,还有范文和形似体裁及内容的汉语写作明显不同的地方,这样跨文化知识就自然地加进了写作教学中,学生不仅对这种教学印象深刻而且能够逐渐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三.结语

母语负迁移是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必然现象,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写作中拼写、词汇、句法、语篇乃至文化思维模式几个方面的比较进行深入了解,学习者便能很好地认识到英语写作的本质,有效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Byram, Michael.1997.Teachingand Acc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Cohen, A.D.1998.Strategies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Language.New York:Longman.

Finocchiaro, Mary.1964.Englishas a Second Language:From Theo-ry to Practice.New York:Simon&Schuster.

James, C. (2001)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Error Analysi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 1985.

Samovar, L.A., R.E.Porterand L.A.Stefani.2000.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lmont,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22.

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综述 篇9

1 语言迁移理论的相关研究

迁移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后来这一术语被引用到二语习得领域。Ellis (1965) 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假设。”后来James (1980:11) 将Ellis的定义中的“任务A和任务B分别置换成第一语言 (L1) 和第二语言 (L2) ”, 那就是语言迁移 (转引自俞理明, 2006:3) 。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有很多。但目前为二语习得领域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Odlin (1989) 下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者没用完全习得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转引自俞理明, 2006:4) 。他将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且没有出现错误;负迁移是指用已有语言知识并且产生错误。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似或者完全一致时, 就会产生正迁移, 目的语的学习就会很容易;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完全不同或者根本大相径庭时, 学习者如果借助母语的一些规则, 就会产生负迁移。负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起阻碍作用。写作作为一种目的语输出方式, 会反映出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

2 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综述

2.1 母语负迁移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母语负迁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以来, 人们对于语言迁移的说法很多。1989年Odlin在总结了二语习得领域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基础上, 给迁移下了一个广泛被接受和认可的定义。1976年Freeman研究指出日语中没有冠词这一语法范畴。日本学生同母语中有冠词这一语法范畴的学习者相比在习得冠词的过程中无所参照, 就易犯错误。从而肯定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Bhela (1999) 对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影响进行了个案研究, 4个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测试者在写英语作文时使用了一些母语句子结构。汉语句子结构的个数说明母语负迁移对英语的产出的影响程度。Ellis (2000) 列举了1970年以来母语负迁移对不同学习者影响的调查研究。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年龄和掌握的英语水平方面都存在差异, 母语负迁移错误百分比各不相同 (俞理明, 2006:59) 。国外关于母语负迁移研究得出一致结果, 母语负迁移对学生的写作有影响。

国内关于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范围比较宽泛, 如王文宇 (1999) 总结和回顾了1950-1990这五十年间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 讨论了语言迁移研究领域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并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和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兴趣。戴炜栋、王栋 (2002) 针对制约迁移研究的四个核心问题:迁移的定义、比较、预测和概括化进行讨论。唐承贤 (2003) 、彭曼君、沈迎辉 (2007) 将近半个世纪的语言迁移研究作一个述评, 给出一些建议来促进第二语言教学。吴小力 (2006) 、艾素萍 (2008) 等分析母语负迁移错误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一些建议。由于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 较具体, 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母语负迁移研究的深入。

2.2 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综述

国外也有学者研究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的母语负迁移, 他们认为中国学生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是受中文句法和中国文化两方面制约。认为受中文句法句法制约的有Schachter (1979) 认为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在句法层面的负迁移是由于中文的话题突出式结构所决定的。Kaplan (1966) 认为中国学生的间接地英语写作方式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中有关文章的长度、组织和选题方面所规定的“八股”格式影响。而持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观点的有:Uzawa (1989) 研究发现二语习得者在他们作文写作中经常是用母语思维, 然后将他们译成目标语;Scollon (1991) 认为应当从中国文化中对自我价值认识与西方自我价值认识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采用间接方式的原因。中国人的自我价值观使其很难在文章开头就直接表达他们的思想。到了20世纪90年代,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二语学习者语料库相继建立起来。很多学者如Leech James通过语料来研究二语学习者在写作时受母语负迁移。

国内关于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起步较晚,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郭纯洁 (1997) 、王文宇 (2002) 都通过有声思维的方式对学生英语作文中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蔡金婷 (1998) 研究发现汉语的主题突出特征对英语写作有影响。朱中都 (1999) 通过比较并结合实例论证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层面上有差异。刘东虹 (2002) 发现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多采用母语策略, 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这与他们所处的特殊阶段 (初高级阶段) 有关。王立非 (2004) 认为汉语水平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路径对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产生影响, 并且英语水平在汉语能力变量向英语写作能力的迁移中起着制约作用。俞理明 (2004) 、程彩容 (2007) 、张红梅 (2007) 、刘可 (2007) 、李莲 (2011) 对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 (大学非英语专业生, 高三生、彝族大学生、高一生) 的作文母语负迁移错误错误进行统计, 分析起原因, 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3 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从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国内外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去思考。

3.1 国内研究起步晚, 发展缓慢, 成果较少

国外的母语负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国内的研究自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 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不多, 研究专著也是寥寥无几, 理论探究不够深入、透彻, 实践研究更是少见。所以, 今后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3.2 研究对象多样性不够

国外关于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较多, 但是, 研究对象中多是母语与英语同属一个语系的二语学习者。而像母语为汉语等其他语系的二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的却少之又少。那些与英语不属同一语系的二语学习者也应该被纳入到研究范围中, 这样才可以避免研究的局限性, 达到最大限度地揭示母语负迁移, 有利于找出母语负迁移的普遍规律, 以促进人类语言的学习。国内虽有学者以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也有研究彝族大学生母语负迁移的, 但其他少数民族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否也和他们一样具有同样的母语负迁移特征呢?这些都有待以后的研究加以证实。

3.3 研究范围不广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写作和词汇层面, 有关阅读、听力、语音等方面的研究数量真是凤毛麟角。而语言负迁移应当是全方位, 它不但能反映在词、句方面, 在篇章结构和衔接, 甚至与社会、文化等非语言方面也有所体现, 这些内容也是需要我们去探讨的。

3.4 研究方法单一

调查研究成为了母语负迁移研究的最常用的方法, 个案研究, 特别是实验性研究极少。今后的研究如能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 如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个案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采用访谈、问卷等多种手段, 可以避免空洞的纯理论探讨, 是研究更具说服力。

3.5 研究语料样本偏少

母语负迁移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征。要确定语言负迁移的存在和发生规律, 必须进行长期的跟踪实验, 并要有足够的语料, 只有这样, 研究的结果才具有普遍性, 代表性, 才能真正的反映出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本质。今后的研究者是否可以直接研究目前已有的语料库, 或者考虑自建一个大型的语料库并以它作为研究样本。

4 结束语

作为语言输出手段的写作能反映二语习得者语言学习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错误。国内外的学者对此都非常重视, 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这样定能促进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同时, 这些研究有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还有待更多的学者去探讨。笔者相信, 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研究必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摘要: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分析学生的英语作文可以发现母语是如何迁移到学生的二语或外语中去的。该研究对国内外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做一述评, 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 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篇10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者很难彻底地避免或摆脱第一语言, 即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语言的迁移作用, 是语言学家与心理学家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实际上, 对中国高校学生来说, 其中文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因此在学习外语时, 不可能完全不受母语的影响而进入一个纯粹的外语学习空间和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英语已成为当代中国学生应当掌握的一门语言工具和技能, 听说读写都要求达到一定水平。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因缺乏练习, 许多学生不能顺利且流畅地掌握要领, 尤其是在写作和口语方面。母语对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影响更不能忽视。 因此, 分析母语对外语学习正负两面迁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不仅能有针对性地避免母语对英语的影响, 还能利用母语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二、迁移理论

迁移一词来源于心理学, 意为“在学习过程中,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学者将两项不同的学习分别以语言一 (L1) 和语言二 (L2) 进行替代, 最终形成语言迁移和第二外语习得的心理方法。学习迁移的定义有多种, 罗德·埃利斯指出, 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将他们所掌握的有关母语的知识运用于外语学习中的一种过程[2]。奥丁的理论最简明精确, 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一种, 在其专著《语言迁移》[3]中, 他指出: 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没有完全习得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在外语习得之初, 学生对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他们对语言的语音系统、意义结构及对外语的概念逐渐形成。在学生完全内化外语, 像母语一样掌握它之前, 将形成一种新的学习者语言———中介语。迁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分为正负两种迁移。正迁移意为学习者已经掌握的一门语言对另一门学习中的语言有有利的影响和积极促进的作用, 反之, 负迁移则有阻碍与消极的作用。

三、标记差异理论

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异导致的问题成了语言迁移的研究核心。标记差异由布拉格学派学者提出, 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假说中得到阐释。在标记差异假说中, 标记差异是制约语言迁移的主要因素[4]。

找出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标记差异, 有助于学生分析比较其区别, 并及时预防未来学习中的困难部分。具体来说, 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近似特性时, 母语会促进二语的习得。相反, 当两种语言存在异处时, 母语会阻碍二语的学习。由此可见, 迁移只会发生在语言之间存在显著异同时, 当母语存在标记而二语没有时, 迁移的作用将变得甚微。

四、正迁移

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语言, 这些语言大体上都与人类的思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思考与生活方式相通, 则语言之间也存在相似之处。这些类似点为母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母语和英语有着相同的元素与规则, 例如, 它们都有元音、辅音、实词和功能词。同时两者都有相近对象和思维方式, 例如它们有相似的词来表示现有对象的概念, 或有相似的句子来表达相同意思的一个对象。

当人们开始学习一门外语时, 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母语环境中, 如果将两者的相似性应用到学习中, 就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提高领悟水平。母语在基础外语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通过人类语言的共性, 作为一个稳定的语言习惯, 母语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转移, 帮助改善学习过程。

不同的语言分为不同的语系, 在同一个语系中, 语言共性及杂交更广, 则其相互影响的部分比之不同语系的语言更多, 如同按语言结构分类的, 同属拉丁语系的法语与意大利语、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英语和德语等。相近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因素是填补不同语言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汉语和日语。

(一) 语音正迁移

因为中文也使用拉丁字母做音标, 所以中英两种语言的许多发音相同或相似。如:/m/, /k/, /l/, /d/在中英文里发音完全一样, 而/i/, /a/, /ei/, /ai/中英发音相近。当学生无法用英语准确发音,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母语作为辅助工具纠正自己的发音。不仅是普通话, 方言的发音也可以利用。以四川口音为例, 在普通话中, /an/的发音不同于英语, 许多学生发不好can, fat之类的音。然而四川口音, 尤其是在成都话中, 学生则很容易发出地道的美音, 如/bɑskIt/ (篮子) 。汉语中有许多音译的外来词, 如沙发、可口可乐、比基尼、香波、马赛克、培根、沙丁鱼等, 学生只要记住这些词语中文谐音的关系, 便很容易记住英语发音。

(二) 词汇正迁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舶来词已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通过记忆这些汉字, 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英语单词。同时, 汉字与英文交汇时, 会出现更多正迁移。汉语和英语在某些表达上有相似的修辞手法, 如拟人、比喻、悖论。如:

hang by a hair (千钧一发)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 show the cloven hoof (露出原形 )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 ;lay heads together (集思广益) ;reap what one has sown (自食其果) ;where is the will, there is the way (有志者事竟成) 。

在外语教学中, 若教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用有趣的方式比较两种语言的相似, 教学效果便能事半功倍。

五、负迁移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文化背景, 因此母语的固化思维, 如在逻辑思维和文化的理解上, 无疑将阻塞外语的习得。而认识负迁移, 则会帮助教师和学生尽量避免干扰。

(一) 语法负迁移

因为中文和英文不属同一语系, 在结构和表达方面有巨大的差别和多样性, 当这些差异以不同方式出现而表达相同意思时, 母语的负迁移便显露出来。

(1) 任何人不得入内。

W:Anybody can not come in without permission.

R:Nobody can come in without permission.

“任何……都不……”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短语 , 但在英

语中, 当复合词以anybody做主语时, 谓语就不能用否定形式。所以英语中没有So anybody ... not的表达方式。

(2) 树上有只小鸟。

W.There is a bird on the tree.

R.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

在介词in/on的使用上经常会出现错误。学生很难区分, 因为它们在中文中有相似的意义。但在英语中, 属于树木本身的介词用on, 外来事物的存在, 如鸟, 用介词in, 学习者往往将其混淆。

(3) 这台机器不能再用了, 那台也不行。。

W:This machine can not be used any longer, and that one can’t, too.

too接在肯定句之后, 意思是“也”。

R:This machine can not be used any longer, and that one can’t, either.

either接在否定句之后, 意思是两者其中之一。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 由于学生习惯用中式思维逻辑思考, 往往容易无意识地犯语法错误。由于这些复杂和混乱的语法现象, 学生必须更注意语法的学习和使用, 以及和中文语法的对比。

(二) 词汇负迁移

关于词汇的多样性, 不同的文化决定不同的表达方式。当学生使用中介语表达时, 便可能犯词汇使用的错误, 而结构和词语的意义并非都是平等的, 所以学习者会混淆概念。以下是一些常出现的错误。

1.不同的单词

Interested, interesting, 在中文里有相同的含义 , 但在英文中, 虽然都是形容词, 但形容的对象不一样。Interested形容人的感情, 对某事物感兴趣, 或表现出好奇心。例如, I am inter- ested in network monitoring products. 我对网络监控产品感兴趣。interesting形容事物有趣。如, It is an interesting concern.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look, see, read, look at在中文意思相近 , 意思是看和读 , 但在英语中, look为不及物动词, 后面不能带宾语, 常单独使用, 以引起对方注意。see为及物动词, 侧重“看”的结果。read意为阅读, look at意为用眼直视某物或用视线感知某物, 相当于及物动词, 后面可以带宾语, 侧重“看”的动作。

2.不同的成语

习语与文化背景有关, 在中国, 因为学生母语的逻辑及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有时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一个习语的真正内涵。如果没有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 就容易误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1) water off a duck’s back不起作用。 (鸭子的皮毛就像雨衣, 水不能在上面停留太久。 )

(2) in hot water面临严重困境。 (热水在五百年前意味着陷入困境。背景故事是讲当时的人将热水泼向敌人以攻击城堡。 )

(3)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 , 徒劳无功。 (纽卡斯尔, 英国第五大城市, 盛产煤矿。 )

(4) 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 (给百合上色, 多此一举。 )

除了上面提到的方面, 其他事情也会在某些方面影响外语学习, 例如, 狗在西方文化中, 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文化里, 意味着朋友和忠实的伴侣。但在中国, 狗经常被视为坏形象的化身, 如侍从或叛徒。另一个例子是颜色。“红色在中国象征着热情和快乐的事情, 但是在西方, 它意味着愤怒。白色在中国代表不祥的东西, 但其在西方文化里意味着纯粹和洁净”[5]。

六、结语

每个学生都有适应的过程, 选择适应性强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作为辅助, 因为其背景和内容对中国学生来说很容易接受与理解。所以, 他们可以先熟悉英语的表达, 然后接触英语原创作品。“最好的策略是将负迁移转变为正迁移, 以上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本身, 还可以加深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印象”[6]。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主动学习能促进效率的提高, 所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总的来说, 利用正迁移, 避免消极影响是迁移理论的最终目的。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 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 我们不能消除母语的影响, 相反, 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蓝婷.英语在越南语教学中的正迁移探索[J].科技资讯, 2012 (4) .

[2]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2000.

[3]Odlin, 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5]刘振前.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篇11

一、语言迁移理论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就是正迁移;如果影响是消极的,起干扰作用的,就是负迁移。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语言学界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母语迁移是指在二语习得中所表现出来的母语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好有坏,但人们注意更多的是母语知识的迁移对外语学习的负面影响,甚至认为使用母语策略会导致负迁移。但大多数人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如Corder和Krashen(Krashen,1982)把母语看成是一种学习策略,肯定了其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

二、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如何使外语的教学成效更大,使外语的学习更适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1.正向迁移(positivetransfer)

正向迁移是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深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如He comes from Beijing,这句英语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即他来自北京。然而,Ellis(1994)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的早期母语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因为这时学习者还未能构建一个发展规则。由于母语的促进作用不像母语干扰那样表现为明显的错误,所以Odlin认为,衡量母语的促进作用要看错误减少的数量和学习的进度。所以,研究母语的正向迁移对如何掌握第二语言的学习方法有非常大的意义。

2.负向迁移(negafivetransfer)

即母语干扰(interferenc),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某些形式和规律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母语干扰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的时间,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往往会对同一术语有不同的理解。迁移是由先前习得的任何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别而引起的影响。语言的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起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

三、外语学习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母语正迁移

1.促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是基础

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前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曾说过:“经验证明,可以从教学过程中除去母语,但却不能从学生的头脑中把母语除掉。”本族语的正迁移作用对于外语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那么,在教学当中如何促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呢?

(1)将汉语的翻译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离开汉语的翻译,用直接法教学在实践中很难展开,所以汉语翻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2)用汉语比较语言现象,讲解英语的语法规则。在教学中用汉语跟英语进行语言的比较,用汉语讲解英语的语法规则,经过实践证明,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办法。

2.减少母语负迁移是关键

吕叔湘在《中国人学英语》中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对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等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体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全面地学习英语。母语负迁移在很多方面作为学习外语的障碍,很多语言学家都在追求如何减少母语的负迁移,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在如何减少母语负迁移上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提高英语语言知识的技能训练水平。学生在实际使用语言中,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做到正确地理解和表达,从而克服母语的干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快的语言环境和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词汇、句法、语篇等不同的层面进行有效的训练,如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等,来巩固英语的影响。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技能训练得越熟练,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目的语的信息和知识。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发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真正掌握应用语言的能力。

(2)加强背诵。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背诵,可以增强语感,促进语言习得。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1978)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模式将外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主要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两种。显性语言知识指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语言。一个人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他熟练使用目的语的程度就越高。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在此基础上对其输出过程中的负迁移进行监控和修正,从而排除母语干扰,更好地用目的语交流,促进其语言习得。通过背诵,可以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二语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如动机、自信、焦虑等可影响习得所必需的输入。为此,教师应设法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尽量用熟悉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我国学生十分熟悉背诵这种输入方法,因而乐于接受。这样,就能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促使学生积累输出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3)教学中输入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在于交际。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词汇和语法,对英美文化重视不足的情况,使得学生无法跨越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另一种文化。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学生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英语教学中要导入文化教学已逐渐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报刊时留意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在文化方面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在外语学习中学会母语与目的语的比较是重要条件

在母语和目的语言的对比中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文化的模式进行思维。在以英语为目的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让学生从对比中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从微观到宏观结构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教学中适当地做些汉英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造成错误的原因,逐步克服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从而学着用英语文化模式进行思维。

实践证明,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正迁移和负迁移。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帮助他们认识到语言的共性,并且在语言习得中加以运用。此外,要充分重视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减少母语对学习目的语的干扰。在外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运用母语的正迁移,尽量消除或降低母语的负迁移,从而达到促进外语学习与教学。

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 篇12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迁移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

根据Rod Ellis(1997)的观点,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如果这种迁移来自母语,那就是母语的迁移。

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Gass&Selinker,2001),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

(Lado)这两种迁移体现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方面面。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和文化等。

1 语音迁移

从语音角度看语言迁移看上去好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因为语音迁移是语言迁移中的普遍现象,用行为主义语言迁移论就能解释得通。

英语和汉语之间在发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为这两种语言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1)汉语中没有象英语中那样的辅音群,汉语的声母之间总存在一韵母,学生在读英语时,总习惯在辅音簇之间加一个元音,如blue/blu:/经常被学生读成了/belu:/,print/print/经常被学生读成perint/。

(2)英语单词常以辅音结尾。而汉语单词则主要以韵母和n/ng结尾,因而中国学生读英语单词时习惯在辅音后面加上一个元音。而两种语言中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则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发音。

2 词汇迁移

两个民族文化差异导致了汉英词汇内涵意义各异。如“dog”在英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所反映的民族价值观念是不同的。

在英国,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故在英语中关于赞扬狗的习语很多,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

而在中国人的眼中,狗常常象征一些反动势力,“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等,这些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

我们汉语经常会说道黑马这一词,很多同学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black horse这一单词,殊不知在英语里black horse是害群之马的意思。而很多同学更是对green power一词不知所以以为就是什么植树造林的力量,却没想到其意思是钱的魅力。

3 句法迁移

在语序、关系从句和否定名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句法迁移(正、负迁移)(Odlin1989)。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下五种句型:

(1)主语+系动词+表语we are students.(我们是学生。)

(2)主语+谓语I got up very early.(我起床很早。)

(3)主语+谓语+宾语I ate an apple.(我吃了一个苹果。)

(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I gave him a book.(我给了他一本书。)

(5)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we elected him president.(我们选他为总统。)由于这方面的共同点,就使得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这些基本句型的时候比较容易。这是正迁移,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负迁移。

比如说英语中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定语从句,而汉语中是没有定语从句的,所以对英语初学者来说,定语从句就是个很大的障碍。比如说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明明是要说他给我的书很有趣,怎么就变成了The book he gave me is very interesting.

4 文化迁移

要分析文化迁移的形式和实质,首先要对文化进行界定和分类。文化研究发展至今,一个最具概括性、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学到的一切,如语言、言行方式和内容、信仰,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涵盖如此之广的文化这一概念通常被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胡文仲,高一虹,1997:2-3)。

这一分类虽然不够具体明了,但它为文化迁移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母语对英语学习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母语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完全避开母语是不实际的也没有必要的,英语学习者可以适当利用母语,有意识地对比、分析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形式和文化背景,但也要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Lado,R.1957:Linguistic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Language Teacher.Annarbor,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2]Kasper,G,Pragmatic transfer[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2,(8):203—231.

[3]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Oxfrord:Pergamon.1981.

[4]高翔.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与语音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2,(3).

上一篇:对中国外汇储备下一篇:环保与文明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