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文化(精选12篇)
母语文化 篇1
弘扬母语文化初三作文
遥远的东方有个美丽而古老的国家——中国。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数不尽的神话传说;有着文明而古朴的民风;有着灿烂无尽的民族文化。世上最雄伟、壮观、迷人的山,世上最沸腾、气派、醉人的河,滋养着她勤劳、坚韧、可爱的儿女。她善良、多情、博爱、深沉、又充满智慧,是地球妈妈几百个孩子中的一个。你看,她开放了,渐渐朝着富裕接近,明天的她一定更强大。这就是我的祖国,我深爱的祖国,我是中国人,爱说中国话。
从汉语诞生的第一天起,已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紧紧相连。五千年的岁月积累,早已像高山一样博大雄伟,似海洋一般广阔无垠。独特的四声,有着音乐般的声调,配合我国特有的诗词歌赋,即可终日吟唱世代相传。这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有活力的语言,生生不息、蓬蓬勃勃,它包含了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保护它不受伤害,英雄儿女为了捍卫它的尊严浴血奋战抵御外强,正是他们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是他们用满腔的热血,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凯歌,才使得我们的母语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语言啊!
正是会说这美丽语言的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汉字——方块字。它以平凡的一笔一画组成了不平凡的统一体,以其独特的结构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的悠久,展示历史的浩荡、曲折,和中华民族的与众不同。它的魅力是任何别种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它是一首古老的情歌,深情、缠绵;它是一首精辟的诗,刻骨、醉人;更是一篇抒情散文,向人诉说着满腔激情,令人随之起伏、荡漾,大有与之同生死、共命运之势。
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走进文学的殿堂,尽情地在古诗美文中流连忘返。同学们一起欣赏“汉字宫”,领略古人造字的伟大;一起翻阅背诵古典诗歌,与诗人一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一起品词析句,体会汉语的精华。点点滴滴使我们爱上了语文,爱上了文学,爱上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启心智,长知识,令我们爱上了汉语,了解了民族文化,感叹着祖国的伟大。
是啊,汉语是热血一般黄河的波涛,是群星一般祖先的谜,是春蚕口中吐出的丝绸古道。它是遨游太空时发出的问候,是奥运升旗时奏响的国歌,是每次放飞白鸽时祖国的生日。
让我们在这一句句韵文偶句中,一声声快乐诵读中,品读普通话的韵味,继承她的精华;
让我们为中华民族而荣耀,因为她顽强不屈、坚韧不拔、光荣伟大;
让我们为中国话而骄傲,因为她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
让我们为这个大家庭而自豪,因为她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是我们共同的家!
母语文化 篇2
当前写字教学出现了严重滑坡的现象。作为老师, 我们常常无奈地感叹, 现在孩子的书写能力一届不如一届了。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 主要是两方面因素:
1. 思想上不重视
时至今日, 一切都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 随着电教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走进了教室, 教师的板书也越来越少, 电脑键盘几乎代替了传统的笔杆子。在应试考试仍占上风的今天, 写字不用考试, 不评分, 不仅仅是学生, 就连家长无所谓了。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 要费尽心思, 而且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倒不如把让学生练字的时间用来讲点练习, 更实在些。一次, 我向一位家长“告状”孩子写字潦草, 对方停了许久, “老师, 没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吗?他最近成绩怎么样?”看吧, 家长并不着急。
2. 教学上不专业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提出的写字要求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收集到的问卷来看, 学生、家长、教师也都认为要加强对写字的指导。但是从实际情形来看, 大部分写字课由语文老师兼任, 而教师自身的写字功底不强, 指导上缺乏底气;习惯泛泛而谈, 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书写的示范榜样作用没有彰显出来。教师对写字教学的指导不得力。
二、小学写字教学的提高策略
传统的写字教学形式单一, 练习枯燥, 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 给写字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笔者根据这些教学目标, 提出以下三方面提升教学策略。
1. 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写字教学来说, 兴趣同样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以下方法:
第一, 随时随地的表扬。在每一节写字课前几分钟对, 我都对学生前一次的作业做一个简单的肯定性的评价, 表扬那些写得好的或有进步的同学。每一次的作业中, 对书写好看的同学, 在其作业上画个星, 学生集够了十个星, 就可以得到一份精美的礼物;集够三十个星, 就可以换一张“小小书法家”的奖状。在这个集星前进的过程中, 学生的热情很高, 都希望自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
第二, 体验成功的快乐。从一年级开始, 我便在班级中每月定期举办书写比赛。不但激发好的同学继续进步, 也给了较差的同学更好的动力。另外, 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提供让学生展示作品的机会。如教师范写之后, 让全体学生在田字纸上练习, 展示写得较好的作品, 由其他学生共同评议。同时, 也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放进班级学习园地,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整个班级也因此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2. 培养学生习字能力
我们常说“不但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写字教学也应当教给学生科学的写字方法。学生学会了方法, 就学会了举一反三, 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就能得心应手。
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律, 在指导学生书写的同时, 要注重引导学生“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 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学会观察,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特别是初学写字的孩子, 经常把字写得丑, 最大的原因无非是没有把握好每一部分所占的位置。因此,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 养成观察习惯, 是写好字的关键。特别是一年级的写字教学, 我在每写一个字之前, 必定会先分析字的间架结构。有时也会由学生自己先来分析, 然后再作讲解, 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养成观察的习惯。
3. 培养学生书写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 要让学生写出一手好字,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就是重中之重了。
首先, 孩子的写字姿势一定要正确。眼距离书本一尺, 胸离桌沿一拳, 手指离笔尖一寸。这“三个一”, 低年级尤其要抓好。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自控能力较差, 注意力很难集中, 所以教师要时刻提醒。
其次, 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 良好的写字习惯不能靠几节写字课。我们应该使学生的习字由课内向生活之中延伸, 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要求家长积极配合, 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认真检查。总之, 教师要以传承母语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指导学生书写汉字。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的写字教学就一定不断取得进步, 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也就水到渠成。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汉字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走近她, 可以聆听历史的声音, 感受文化的魅力, 触摸母语的温度。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 就像一个人的名片。我们一定要让孩子静下心来写好字, 在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的同时, 提升对母语文化的认知, 弘扬先人的智慧。下面,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浅析小学写字教学的薄弱因素, 并尝试提出三点提高策略。
关注“中华母语音乐文化” 篇3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这段话中,首次出现了一个词语——“母语音乐文化”。目前,世界音乐文化的研究重点趋向本土母语文化,重视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母语,是语言学的概念,这里取其本源、土壤和根基的意思。每一个国家都有反映本国文化的音乐艺术,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
问题1: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现状怎样?
在现行的学校音乐教材中,虽说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许多地方也增加了乡土教材的内容。但是由于缺乏中华音乐理论的支撑、中华音乐教育体系的规划和优秀教学法的介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随意性大,教学质量不高。例如,音乐教材中戏曲和曲艺部分的学习内容,很多教师自己不懂,也不喜欢,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也持排斥态度。
对此,著名音乐理论家谢嘉幸提出了自己深深的忧虑:“我们有多少接受学校音乐教育的学生能够像熟悉和喜欢自己家乡的地方语言一样熟悉自己家乡的民间音乐?”
问题2:课标中是如何阐述“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
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课标希望广泛而有效度地从中国五大类传统音乐精粹中,发掘并将其转化为适宜中小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解、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材料,从中探寻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听觉记忆中存活的方法和途径,使学校教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
课标还对各个年段的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3—6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背唱中国民歌1~2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学生每学年能够背唱中国民歌1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1段。
问题3:教学中如何关注“中华母语音乐文化”?
传播中华母语音乐文化,学校是主阵地,教师是关键。
第一,教师要树立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观念,把它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实践中。主动学习、广泛接触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文化意识,自觉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音乐中多内涵的情感和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意识。
第二,教师要特别关注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学习内容。例如,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对京剧艺术不甚了解,有着深深的“隔阂”,只有让他们喜爱上京剧艺术,才能产生学习和研究京剧艺术的积极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先生说:“孩子能否喜欢京剧的关键是教师。”我认为,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自己不熟悉的教学内容,音乐教师必须先做学生,然后做教师。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光碟学习,多向当地的民间艺术家学习。只有多给学生一些鲜活的、纯净优美的、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民族音乐作品,才能使青少年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在接受人类音乐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牢固地掌握自己民族的优秀音乐,像语言方面熟悉“母语”那样地熟悉本国音乐文化。
第三,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活动,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民族音乐欣赏会、民乐兴趣小组,使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活动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既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树立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观念。在一次“京剧进课堂”培训活动中,我校可以容纳200多人的报告厅中,坐了一半的教师和一半的学生。许多学生还是平生第一次同陌生的京剧零距离接触,开始有些拘束,但很快,他们便瞪大眼睛看着台上的一招一式,旁若无人地用手比划着,仿佛是像模像样的小票友。他们踊跃地回答问题,反应速度和正确率超过了教师。当京剧演员邀请台下观众和她一起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学生更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虽然动作有些走样,虽然声音有些找不到“家”,但是学生学得专心投入。原本是给教师的培训,学生却成了主角。这次活动让音乐教师发现了学生学习京剧的热情和潜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说:“中小学推行京剧课,应当按一门学问课的形式上,而不要上成表演课。课堂上,教师应该播放名家名段,讲解京剧的历史,重要的是一种耳濡目染,这种耳濡目染的方式能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最好的滋养。”梅葆玖先生的话告诉我们,音乐课堂中的京剧教学不是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寻求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用“中华京剧文化”引导学生真正地、快乐地走近京剧、融入京剧。
第四,“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教育。上个世纪20年代,柯达伊与巴托克走遍全国搜集民歌,向世界推荐真正的匈牙利民族音乐,建立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教学法。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法,不生搬硬套;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母语教育资源,让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瑞敏曾说过:“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脱离了本土音乐文化这个根,还谈什么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关注“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应该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跨世纪工程。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延伸阅读
1.《关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谢嘉幸,《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
2.《中华文化作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性质与意义》(管建华,《人民音乐》1996年第1期)
3.《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樊祖荫,《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
4.《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展望》(王耀华,《音乐研究》1996年第1期)
5.《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管建华,《中国音乐》1996年增刊)
6.《在传承过程中新生》(伍国栋,《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第1期)
7.《音乐母语教育与诗词吟诵音乐》(秦德祥,《常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8.《柯达伊思想与我国音乐母语教育》(段晓静,《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9.《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樊祖荫、谢嘉幸,《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
《亲近母语》教案 篇4
主题一: 和春天有个约会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张秋生的儿歌《我来了》,《初春》和黄一辉的散文《开满花的星球》以及瑞典雅各布生的漫画《保护种子的最佳办法》组成,形象地展示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让孩子感受到春天给我们带来的美与快乐。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阅读,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的基础。加上又是春天的季节,阅读内容学生易懂。鉴于本单元为儿歌的特点,教学时,不必作过多的讲解,可以熟读,达到背诵最好。
三、学习目标:
1、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借助拼音读熟儿歌,达到背诵。
2、认识生疏的字词,达到积累的目的。
3、引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能主动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来到,外面的世界是不是也在悄悄地变化?快来看看,春天究竟啥模样?
(二)借助拼音自读儿歌《我来了》。
1、借助拼音读儿歌,思考:“我”指的是谁?
2、讨论不明白的地方。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3、引导背诵
(三)学习《初春》。
1、借助拼音自读儿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已经悄悄来到?
3、讨论不明白的地方,扫除阅读障碍。
4、自由读,指导背诵。
(四)作业设计:
背诵两首儿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我来了》《初春》
(二)学习《开满花的星球》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尝试讨论解决。
2、用“——”画出蝴蝶向草介绍花的句子。
用“~~~~”画出蝴蝶翅膀变成花不能飞了,但还很快乐的句子。
3、你能用一句话来夸夸这只蝴蝶吗?
4、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学习漫画《保护种子的最佳办法》。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1、指导看图,看看每幅图说的是什么。
2、自由读图下面的句子。
3、讨论:这是不是保护种子的最佳办法,体会漫画的可笑之处。
(四)作业设计: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日积月累1
一、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主要有四项内容。一是象形字“少”和“小”两个字的来历。二是学习六组反义词。三是学习俗语“百闻不如一见”。
四是学习古诗《咏鹅》。
二、学生分析:
象形字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反义词也很容易接受。对俗语“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应稍做解释。
三、学习目标:
1、理解象形字“少”“小”
2、掌握几组反义词。
3、背诵俗语,背诵儿歌。
四、教学流程
第三课时
(一)学习象形字。
1、板画两个象形字。
2、指导学习其他相关的象形字。
(二)学习反义词。
1、指名读:出,入,上 „„等六个字。
2、说出它们的反义词。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3、扩展其他的反义词。
(三)学习背诵俗语“百闻不如一见”。
(四)背诵古诗:咏鹅。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主题三:奶奶的歌谣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实话歌》《一对蝈蝈吹牛皮》《粽子香》《杨柳青》《开城门》《山老鸹》六首儿歌歌谣组成。主要让学生再来回忆这些歌谣,回忆儿时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歌谣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有些歌谣学生可能不易读懂,教师应该拓展一下。比如:《粽子香》。学生对于端午节不知道,便不容易理解歌谣,教师应该讲解相关知识。这些儿歌学生很感兴趣,也很容易理解背诵,主要应该让学生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体验歌谣带给我们的乐趣。
三、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懂歌谣,能熟读背诵歌谣。
2、通过读儿歌,激发对歌谣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懂得孝敬长辈。
3、有收集朗读歌谣甚至自己创作歌谣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长大了。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便会用一些简单的好听的歌谣来教我们说话,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说自己记得的歌谣。)
(二)学习《实话歌》《一对蝈蝈吹牛皮》。
1、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两首歌谣。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1)请两名学生读两首歌谣。
(2)讨论交流说读懂的内容。
A、实话歌:净是些大实话
B、一对蝈蝈吹牛皮:比着吹牛皮
(3)男女生对读两首歌谣。比赛读。
(4)学着创作歌谣。
(三)学习《粽子香》
1、自己读歌谣,说说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理解教师补充相关端午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风俗。
3、学生再读歌谣,争取背诵。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第五课时
(一)读三首儿歌导入。
(二)学习歌谣《杨柳青》
1、学生读。
2、学生交流对儿歌的理解。
3、学生谈喜欢玩的游戏。
(三)学习儿歌《开城门》
1、自读。
2、同位合作读。
3、全班表演读。
(四)学习儿歌《山老鸹》
1、学生自读。
2、学生谈理解和感受。
3、教师补充材料:“乌鸦反哺”介绍人们对乌鸦的偏见,引发人们对乌鸦的喜欢。-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主题四:《吹牛大王历险记》
(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吹牛大王历险记》中的三个小故事组成:《房顶上的马》《头长樱桃树的美丽金鹿》《眼睛里冒出的火星》。故事生动有趣,看了让人捧腹大笑。
二、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听故事,也非常喜欢看故事,本单元的故事会深深地吸引他们,有了阅读的兴趣,故事的内容自然也就不肥吹灰之力了。
三、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吹牛大王历险记》。
2、了解吹牛大王——明希蒙森经历了哪些故事.四、教学重难点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
3、了解吹牛大王——明希蒙森经历了哪些故事.教学流程:
第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前呀,有个大鼻子小老头,他喜欢坐在壁炉旁,讲述他的冒险故事.下面就来听一听:
二、读文感悟:
1、读〈〈房顶上的马〉〉(1)借助汉语拼音,自渎.(2)思考:为什么马儿会在房顶上(3)指名说说.2、读〈〈头长樱桃的美丽金鹿〉〉(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2)思考:金鹿头上为什么会长樱桃树 这可能吗(3)四人小组讨论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4)指名说说.第七课时
(一)读〈〈眼睛里冒出的火星〉〉
1、借助汉语拼音,自渎.2、思考:明希豪森用什么点着了火药 这又是真的吗
3、讨论交流
4、小结: 小朋友们,这是明希豪森在吹牛呢.你们可不能学着他打自己的眼睛啊!
(二),总结: 听了这些故事,你觉得有趣吧!他们可都是明希豪森编出来得,那么你们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编--编呢
(三)作业
救救母语 篇5
原创:请注明作者姓名及本站地址
近览《新闻联播》,惊悉一家著名大企业――百家福超市,其“百家福”品牌的“家”字,居然错写为“*(家字左下方少一撇)”,并一路绿灯,获国家工商局的注册,一用就是十三年,其间竟无人质询!
另外,堂堂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滚动字幕,错别字屡见不鲜:街头巷尾的各类广告牌的错别字比比皆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政府官员的讲话也是不乏“白字”……我们的汉语被践踏得斯文扫地。对此,我们这些热爱母语的人,逐渐由惨不忍睹,到痛苦寒心,到司空见惯,到无可奈何。
其实,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伟大的语言,是我们的民族瑰宝。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其音、形、义的结合简直到了完美的地步,无不体现出我们祖先的无限创造力和想象力。当我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学习一个“明”字时,脑中随即浮现出日月交辉的灿烂神奇画面,对这个普通的汉子产生了无限遐想。试问,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语言能够这样的神奇?
正因为我们汉字有着独特神奇的魅力,自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韩国不都是借鉴了汉语才创建了自己的语言吗?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汉语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日益重要。君不见,当今世界上掀起的一拨拨“汉语热”?操着一口纯正汉语的外国人不是越来越多?
然而,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教育部门的一些要员,对此仿佛视而不见!他们忘记了母语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载体,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我们亿万炎黄子孙的骄傲。他们在不断强化英语等外语,荒唐地作出种种规定:英语不过关,学士证不能拿:硕士、博士不能录取;中、高级职称成泡影……甚至在全国许多地方,初中生如果考过了英语一、二级,中考可以加五分至十分(我县已三年如此)。总而言之,在当今的社会,英语被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们的母语在被弱化再弱化。那些官员反而振振有辞地宣称,这是与国际接轨。
难道与国际接轨就非得把英语置于我们母语之上吗?日本是这样吗?韩国是这样吗?法国是这样吗?每个自信、自尊、自强的民族决不会!历史上,只有那些被殖民、被奴役的民族才不得不如此啊!君不知,英语的强势地位是一部部血淋淋的殖民史堆起来的?君不知要消灭一个民族最恶毒的方法就是消灭这个民族的母语?君不知日本强占台湾岛时,就是施行推行日语,消灭本地母语的毒计吗?历史的教训犹在耳边回响。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史的汉民族,怎能轻贱自己的.母语?那些唱着中文歌,却硬要夹杂几句英语的三流歌手;那些说着汉语,却时而冒出几句洋文的所谓精英,并不使人感到学贯中西,反而使人觉得肉麻恶心。
我忘不了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忘不了韩麦尔先生在失去教授母语机会时那张惨白的脸,我忘不了调皮不懂事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个的痛彻心扉,我更忘不了我深深眷恋着的母语,是她让我第一次发出了“妈妈”的语音,是她让我与周围的人自如交流,是她让我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博大精深,是她带给了我美的享受,是她让我体味到方块字的妙不可言……
母语作文300字 篇6
我们生活在汉语言文字的环境之中。我们说的是汉语,写的是汉字。汉语和汉字,是我们生活、交流、学习的必需的工具,是我们民族文化与文明的载体,它深入了我们的思维和思想,直至我们的`血液和我们的生命,甚至我们基因。对我们来说,它犹如阳光、空气、水一样的重要,一样的一刻也不可缺少。
汉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语言,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民族几万年创造的文字,从甲骨文到现在正规的汉字,其中包含着多少朝代的兴亡和衰败。
一个国家灭亡形式有两种,一是文化知识新流,二是国家领土丢失,相对而言,文化知识新流比较严重,你一定还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吧,德国打败法国后,强迫法国人民学习德语,并企图改变法西兰语言,这大大激怒了法西兰人,便使德国沉沦了。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文化迁移 篇7
1.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系列的声音、词语等并被人类使用来交流思想和情感。它是一种特殊现象。”语言是一系列具有自身文化价值的符号。“说话者通过使用语言来识别自身和他人;他们将语言看作其社会身份的象征。”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成果之一并且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凝聚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所有成果,同时,语言还是文化的中心部分。语言的文化特征决定了语言迁移中必然存在着文化迁移。
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由社会的一切事物组成并在任何时候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模式,包括人们自出生就已经获得的一切,如语言、说话形式和内容、信仰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由于每种语言都深深扎根于其文化当中,因此,在语言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文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外语的细节。英语中有许多俚语和黑人英语,这些都包含了深层文化知识。如果学习者不能够理解其背景知识就很难弄明白这些语言的意义。因此,对文化理解的缺失也阻止了二语习得的顺利进行,例如,我们在汉语中称“幸运的人”,但其英语表达为“幸运的狗”。通常,中国人认为狗是不好的动物,而说英语国家的人则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其文化知识就很难正确理解英语中“狗”的含义。
二、文化迁移的原因
1.思维模式差异。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且相互作用,它们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承载思维,反映人类的思维模式、心理特点和民族文化;思维决定语言,引导语言的使用并反映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方式。语言学习,尤其在外语学习过程更注重思维培养方式的形成,但又不局限于语言使用的理解和控制。了解该目的后,学习者不仅要积累大量丰富的语言,更要理解目标语思维方式特征以及目标语和母语间思维的差异以掌握外语学习的方向。当汉语学习者用英语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时,他们会无可避免的将汉语的思维模式用于英语表达中,将母语翻译成目标语的方式会导致违反常规思维和反常规英语的出现,即中式英语,比如,根据中国人惯有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将“婚礼和葬礼”直接翻译成“红白喜事”,外国人会难以理解。我们不能够翻译出这两种颜色,因为在外国的婚礼中,新娘都会穿白色的婚纱。如果我们将白色与葬礼联系在一起则会导致外国人的反感,而且如果我们将“葬礼”说成“喜事”,外国人会觉得不可思议的。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中国学生经常通过母语的中介角色来思考问题,而在表达英语句子时,学生则会用汉语来思考。虽然他们使用英语单词,但是所翻译的句子则是中式英语。
2.中西宗教差异。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都受孔教文化的影响,同时,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宗教文化都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因此,在汉语文化中,“天”指的是“天堂”而在英美文化中“天”则指“上帝”。事实上,两种表达中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信仰基督教且他们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并安排的,他们还认为上帝是万能的并代表了真、善、美。
三、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负迁移
1.形成文化意识。一些理论表明在学习目标语过程中,要排除母语的干扰以建立新的模型、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其原因和效应并做出解释,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就是母语文化和目标语言不仅保留了母语文化而且可以容纳外来文化。从此可见,要形成文化意识就应理解目标文化而不是用外来的眼光来看待文化。我们应当尽可能留意物质的隐含文化现象,将文化知识的这些启示点看作前提来适当拓展并尽力表达什么是文化价值。换句话说,我们不仅应当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当积极引导他们去分析、辨别并形成什么是重要的或健康的,只有通过形成文化意识,我们才能发展成真正具有跨文化交际的人。
2.文化实践。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极可能多地利用现代教学方法,比如英文电影或图片来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中西文化的差异以避免文化的负迁移,但是在课堂中,英语文化知识是有限的,因此,为了避免汉语文化的干扰,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阅读大量的英文书籍,使其受英语文化的影响,尽可能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外语文化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受学生文化知识,而且是为了形成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思考模式,不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背景赋予语言不同的文化差异。总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文化障碍是我们交际中最大的问题。只要我们从文化知识开始,将文化意识作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作为目标,我们就能够完成跨文化交际。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迁移的理论并讨论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母语文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英语学习的。最后,根据产生文化迁移的原因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迁移现象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文化迁移现象
母语文化迁移现象是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内众多专家和学者所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文化迁移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探究第二语言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迁移现象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
一、母语文化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母语文化正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母语文化正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母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正迁移。词汇是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的前提。任何语言的学习与应用都必须先从掌握词汇开始。在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只有先掌握英语词汇,才能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句子、语法、结构等知识内容。若无词汇为支撑,英语更深层次的教学将无法展开。学习英语词汇必须先从读开始,也就是要先学会发音。通过对比母语和英语的发音,会发现母语中很多词汇的发音跟英语中很多词汇的发音很相似,比如,在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国家名和地名的发音都与汉语中的发音相一致,举例来说,Hawaii夏威夷、Sydney悉尼、England英格兰、jeep吉普车、bus巴士等,因为读音很相近,词义也很相近,所以这些词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这就是母语对英语产生的正迁移影响。第二、母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正迁移。汉语的语法与英语的语法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首先,在语法上,汉语和英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等成分,而且汉语和英语的句子也多由这些成分组成。正是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组成上的相似性,所以,母语语法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比较容易掌握。通过母语文化的正迁移影响,能够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句型有相似之处。举例来说,The news made me amazed ,与对应的汉语翻译:这条消息使我惊讶。在句型结构上比较一致,也符合汉语的用法习惯。
2.母语文化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母语文化负迁移对英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词汇负迁移的影响。英语中的词汇与汉语中的词汇在词性及用法上都有所区别,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学生往往不注意区分词性,导致出现用语错误。其次,语法上的负迁移现象明显。母语的语法习惯已经对大多数学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尽管母语与英语在语法上有相通相似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这两种语言在语法及结构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举例来说,Some birds are in the tree.句子看似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句话不符合英语的语用习惯,在英语中的正确表达应该使用there be句型,即There are some birds in the tree.
二、母语文化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注意区分母语与英语之间的正负迁移
母语与英语之间的正迁移即已形成的母语体系对英语学习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消极的干扰影响则为母语的负迁移。研究英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迁移现象,必须注意区分母语与英语之间的正负迁移,合理利用二者之间的正迁移,注意规避二者之间的负迁移。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母语与英语之间的正迁移,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的积极作用,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制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环境,引导和教育学生改变固有的母语思维,转为学习理解和运用英语思维,以消除母语负迁移对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影响。此外,对于其负迁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还可采用对比分析以及偏误分析对学生的母语以及英语进行比较,及时预测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并且通过反复学习以提升学生对母语以及英语的差异敏感度。
2.注意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用能力
母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表达方式、文化以及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易被察觉,很容易忽略,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用能力,积极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融入其中,感受和体验母语与英语在表达方式、文化以及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不断内化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度。
3.在英语教学中添加分析理论为教学辅助手段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对比分析理论进行教学,该理论能够及时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错误作出预测,同时还能发挥其指导作用。因而,可以将其添加为英语教学辅助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广泛涉猎英语各类知识和阅读英语文章,以加深对其的理解。另外,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比如,文化差异、环境差异、社会差异等,去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模式等因素对语言产生的差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英语这门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
4.寓英语教学于其文化之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仅只是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和了解英语文化的过程。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可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包括社会思想、风俗习惯已及社会文化等的认识。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给学生基本的英语知识,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习的英语文化,重视英语文化的学习,如在英语教学课堂上,英語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母语与英语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以及历史背景、文化根源等方面的不同,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英语文化,在拓展学生英语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有何异同,探究语言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及其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文化迁移现象不可避免,但是通过对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迁移现象的探究,也能从中得出几点启示:首先,要注意区分母语与英语之间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其次,注意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用能力。再次,在英语教学中添加分析理论为教学辅助手段。最后,寓英语教学于其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黄姣玲.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迁移现象论析[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1,27(2):140-144.
[2]郝婷.解析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迁移现象[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3,(1):159.
[3]郑娜.解析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迁移现象[J].华章,2013,(14):162-162.
[4]郭莲秀.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正迁移进行音标教学[J].读与写(上,下旬),2014,(9):135-135.
[5]普昆.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85-87.
母语作文600字 篇9
雨后初霁,心与天上一样澄明,用心去感受宋词的字字珠玑,也是何其淋漓尽致!
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遣倦,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载风云人物”的豪壮,都是汉语造成的形式美与具有。大家应当远离多元文化的心浮气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更为丰富当然。母语是大家最开始的語言,好似母亲的乳汁般滋养心田,哺育灵魂。母语是中华民族存活发展趋势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绝的驱动力。在这个喧嚣纷繁复杂的时期,大伙儿一开始崇敬时尚潮流的外省人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最多种多样的汉语却淡褪了视野,大伙儿一开始相见恨晚地报考托福雅思,报名的精英团队蜿蜒盘旋数十米,而汉语的级別检验却非常少有出现。武汉市某重点高校曾有要求,报考研究生者务必记诵《论语》《老子》,由于这虽似艰深难解的古文却包括了儒道观念的精粹,这一举动一出,广受好评。真实把握了母语,回归母语經典,文化艺术的火种才足以世代相传,源远流长。远离心浮气躁,回归母语,大家的灵魂将更为丰富和漂亮,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古诗词雅韵,明代的小说集散文,都源源不绝地为精神实质引入营养成分。“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者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遣倦情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子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明烛天南”的壮丽景色都深深地印在大伙儿生命深处。远离心浮气躁,回归母语,大家一样紧跟时代的节奏感,髙速发展趋势中的我国,顺向全球展现焕然一新的外貌。据显示信息,愈来愈多的发展趋势中国家早已增加营销推广中文学习的幅度,在荷兰,中文已将变成第三多的选修语种。那麼,做为炎黄子孙,大家是不是应更高度重视母语的学习呢?学习母语,更能推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更能融进全世界的发展趋势,憧憬未来,博览古今。
回归母语,大家将传承文化,提高灵魂,紧跟时代!拨开心浮气躁的乌云,母语将呈现一片明亮的天上
在母语中生存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
2、分析文章的结构及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的结构及论证方法。
2、了解作者对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教学安排:三课时
一、导入
洪堡特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
二、浏览全文,把握字词
遽然 龃龉
斑斓: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灿烂多彩。
瑰丽深邃
巨擘bò:喻杰出的人物。
缄默jiān mò:闭口不言。
梦寐以求: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铺陈缕述lǚ shù :细致详尽的描写。
相视莫逆:情投意合,非常要好。
孜孜:不懈怠。
三、初步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
在这篇随笔中,作者阐释了自己对 母语写作 的认识,通过众多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只有在母语中生活,只有用母语写作,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借助作品得到延长和扩大,使生存变得坚实。
四、课文研读
1、开头一句“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在文中有何深意?作者以此揭示了什么? 明确:说明有深厚民族文化传统的爱尔兰为诗人叶芝提供了文学沃土,孕育出诗歌巨匠。作者以此揭示了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2、作者在第1节提出了自己对母语写作的第一个基本认识,其内容是什么? 明确:作者和作品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的赐予。
3、第2节,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作家和母语之间的关系,那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家接受文化制约的方式以及作品的影响,都依赖母语;母语的最高成就,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出来的。
4、第3节,作者论述了自己对母语写作的第二个基本认识,其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暗示即是全体,相比铺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识莫逆”这句话?
明确:第二个基本认识:作者最大的幸福是获得一种真正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共鸣。作家和读者之间因为共同的生活境遇、共同关注的重心、共同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听出弦外之音,不需要任何解释。
5、美国老太太眼中的张爱玲好像有(精神)病,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用张爱玲的例子想论述什么观点?是从哪个角度论述的?
明确:说明了作家从母语中离去的可怕。论述了作家从母语中离去,他作为作家的生命往往就此终结。从反面角度论述。
6、怎样理解“语言起初是他的剑,接着成为他的盾,最终变成了他的宇宙舱。”托马斯·曼为什么对自己小说的德文版字字计较?
明确:布罗茨基在母语中写作是成功的,但是他国语言像“宇宙舱”一样使他与周围人群相隔绝。作者再次从反面角度论述。体现了托马斯·曼对母语的热爱。
7、康德拉和纳博科夫的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尽管他们用不属于自己母语的英语写作,但是他们从小就在英语的世界里生活或者工作,英语早就成了他们的母语。
8、第7、8节,作者论述了自己对母语写作的第三个基本认识,其内容是什么? 明确“一个作家,只有为同胞写作,用母语写作,才会有生命力,才会生存得坚实。
9、全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举例论证。
五、写作特点
把记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以“在母语中生存”这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引导读者理解。(参照综合实践一,p35)开合有度,深浅适宜,不乏知识,不乏情趣,不乏识见,无丝毫做作,有浑然之美。
六、作业
完成积累与应用相关题目。板书
在母语中生存 观点:在母语中生存
母语文化 篇11
作为诗人,他是南方诗歌运动的干将,“四川五君子”之一,曾出版诗集《中国杂技:硬椅子》,编选诗歌刊物《次生林》、《象罔》。
作为作家,著有随笔集《城堡的寓言》、《畜界,人界》、《徒步者随笔》、《旁观者》、《涂鸦手记》等。
作为收藏家,他的公寓里是满房间的三星堆文物。
作为博物馆策划人,参与的项目包括“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建筑图像符号博物馆”、“成都锦绣工场”、“东方美神博物馆”。
后两项的身份太过令人注目,因此有人说,钟鸣已经与诗人、作家的身份告别。而钟鸣说,他想做的是建立一个上古史研究中心,以博物馆为表现平台,重建金石学的研究——以器物返回写作。“我现在希望建立一种更广义的文学概念。这包括人格本身、知识结构、认知、对母语文化最核心问题的关注。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文学人所谓‘言志’的真正所在。理想啊、追求美好啊,这些怎么界定呢?所以还是要靠具体的物质本身,建立起一种知识性。”
他对自己的写作要求是,每年写一本新书整理一本旧书,而眼下他正着手的是修订三卷本的《旁观者》和写作《伐蜀》。后者分为三部分:吴宓、钱鍾书、陈寅恪那代学人的历史,朦胧诗,以及上古中国文明。
作为文学人——钟鸣最本质的身份,他关心的其实是文化传承。
对话
书香:您是学中文出身的,后来写诗,现在研究上古文,您觉得这会不会有点跳跃?
钟鸣:我觉得很自然。写诗只是书写一种情感,而且我现在觉得不能用传统诗学的观念来界定诗歌了。我觉得作家最重要的还是关注自己母语的文化推进问题。所谓诗人,只在自己的诗歌里表现自己吗?那是最浅层次的。真正的诗人应该关注你的母语的根源。
书香:所以三星堆就是汉语的根源?
钟鸣:我很想推动三星堆文明特别是三星堆文字的整体研究,揭开中国上古文明和文字之谜。现在别人都以为我在搞收藏,他们根本就没搞明白一个大事:从伏羲到三皇五帝,从孔子到秦灰余劫、汉代,一直到现在,知识分子都在建立——用我们现在熟悉的话说就是“民族记忆”,延续文化的根脉。中国民族的记忆,靠什么呢?宋代开始的金石学是种不错的方法。金石学,就是要从器物到文字,从文字到文化记忆。文科方面要成为顶级的,没有这一块你做不到。
金石学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从器物,通过词,然后和古籍的对应,它要讲两重论据法,甚至三重论据法。王国维发明了两重论据法,现在更多的开始三重论据法。回到文化的根基问题上来,许多人的根基是有问题的。
其实中国上古文明最早形成就在西南一带,孔子是最早警觉的,所以开始整理诗书,因为他已经发觉了研究上古证据不足,才考虑到后人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孟子,也谈过文化记忆和传播的问题。孔子50岁的时候才认识到道学的重要性,几乎把自己之前的学说都否定了,因为他发现真正的知识不是这些,他看到了一些古籍,这些古籍就是用蝌蚪文记录的。所以他的后人在整理孔子的书籍时才发现了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王国维也谈到了古文字的问题,但这已经成为千古之谜。
书香:有的人说你是“蜀文化至上主义者”。
钟鸣:因为他们不了解“蜀”真正的含义,他们是用传统的思维观念,就认为华夏文化的根源怎么会在“蛮夷之地”?他们都错了,我敢说中国文明的源流,长江文明的源流先于黄河文明。三皇五帝的五帝都肯定跟蜀地有渊源,这是《史记》里写得清清楚楚的。
“蜀”是什么概念呢?古蜀,以前叫梁,或益。在《尚书》里记载,华阳以南、黑水以东为梁,包括中原部分地区,包括湖北汉沔流域,还有云南,贵州,陇蜀西羌之地,还包括了横断山那边。中原的华山以南,都是蜀。
以前中国的版图也不是现在这个概念。那时的人口迁移,都是家族性的,宗族性的,慢慢发展起一个国家,后来形成更大的国家。最早的文明就在蜀地,慢慢再流传过去。所谓华夏,谈华必谈夏,谈夏必谈蜀,谈蜀不谈彝是不行的。北大语言中心有个项目,发现古彝语与汉语同源。
彝族有一个传统,就是整理家谱。彝族的孩子从九岁就开始背家谱,最厉害的可以背到200多代前。这就是所谓的传承。
书香:现在很多家族都没有修家谱或族谱的传统了。
钟鸣:这就是中国传统的隐忧。中国是宗法制,由家族扩大到邦国,由邦国扩大到国家,它是这样一个历程过来的。所以你不知道家族就不知道整个国家的历史是怎么过来的,所以为什么汉代、宋代、清代、民国的大学者都要做家谱的研究?因为他要清楚那个学门是怎么流传的。
这也是我写书喜欢做注释的原因,他们以为我这是在炫技。其实不是的。因为知识的传承,你必须说明白。知识就像一个漂流瓶一样,你把它放到河里,让别人捡到,这样才有一个传承观念。未来别人在读你的书会通过这些引申出很多,再去读别的书。所以许多人不理解我现在做的事情,当然也就不可能理解我的随笔,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更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对诗歌的看法会基于另外一些东西。传承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你看吴宓的诗集,你就能看出他所有精神来源于何处。现在就有不少人根据吴宓日记提供的材料写成书的。
古人都要写年谱,这是中国人文学记忆的一种方式。古人的作注、索引,异常丰富。你读《尚书》里一句话可以引出那么多东西,这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东西,太厉害了。现在,中国看到的历史全靠这些东西,但这个传统早就被磨灭掉了。
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包括我夫人朋友的孩子出国留学,征求我的意见学什么专业。我建议学艺术史、人类学、考古学,还有文字学。后现代人类社会与消费社会和以后在中国文化中最有建构意义的,基础能力需要什么?肯定是这些东西。我现在还在读《说文解字》,我还得习读甲骨文,因为我手上有甲骨文,它们到了我这里,怎么办?必须弄这些。
诗言志
书香:你现在写的《伐蜀》除了上古中国文明的问题外,还写到朦胧诗。那你现在对于诗歌的评断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考虑?
钟鸣:看诗歌要从几个方面看,个人经历、语言的层面——就是语法结构、风格、社会层面和文学史。
我认为评判一个当代诗人,最重要的问题——语言只是一个工具,不管你是用文言文,还是口语,都是要表达一个观念。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活。文字从原始社会发展起来的,就是记录我们的一个东西,诗言志,就是记录。
语言肯定是一种表达工具,这是语言学最基本的东西。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语言符号来认识他所想的东西。就是说诗歌有“志”的功能,就是记录一个人的“德”和“艺”,肯定是这样的。如果把错裂露出来,摆在那里,你是这样想的,你思维表达的不对,看的人就明白了。
我觉得当代诗歌批评也好,诗人写诗也好,是可以用思想史、心理学甚至逻辑学来解读。很多人说,逻辑学怎么可以谈诗呢,诗歌就是瞬间爆发啊?我自己写作我不知道啊,什么瞬间啊,超直觉啊,有这方面的东西,但,毕竟你拿文字书写的时候,有自己的思路,那种“思”,受制于社会、受制于你的个人气质和已存在着的诗歌语言,它是多方面的。所以我认为,谈诗时不能用诗化的语言去谈,那样就更糊涂了。诗歌批评绝不能用诗的方式去批评诗。你要把他们表述的思想谈清楚。就像高更在塔西提岛上提出的: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要到哪里去。
书香:所谓批评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判断”,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钟鸣:我在论张枣的诗时谈过。感情判断,比如郑单衣、肖开愚喜欢柏桦早期的诗歌,这是情感判断,因为他们没有这个东西。柏桦,你读他早期的诗,充斥暴力、革命,大家觉得这个痛快。这是一种个人的情感判断,包括我自己,我也喜欢他的一些句子。但价值判断就不一样了,中国的批评家永远掌握不好这个。价值判断必须从文学史、批评史、语言、社会学和个人几个层面来建立,才能准确地寻求到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感情判断是两码事,你可以不喜欢这个诗人,但你必须准确地判断他。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是个没解决的问题。所以为什么夏志清把张爱玲、钱鍾书抬得那么高?这个也涉及到当时的一个情感判断的问题。其实后来冷静下来,真正从价值判断来,很多问题就出来了。当代诗歌批评对批评家和研究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你的价值判断就涉及到你的文学价值观、诗歌价值观、语言价值观的问题。
书香:你好像说过一句话,现在的诗歌是“词的胜利”。
钟鸣:我在《旁观者》包括后来《畜界,人界》序里谈到了,诗歌在汉语里面的精神性支配框架已经没有了。谁还读诗啊,诗人自己都不读。我认为当代诗歌没有什么进步。所以我说词的胜利超过了人性的胜利,肯定是这样的。
母语文化 篇12
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学习外语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借助外语了解外国文化, 懂得如何与外国人用外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二是学会用外语向外国人介绍本国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来传播本土文化。也就是说在英语的习得过程中, 跨文化交际本就应该是目的语与母语的双向交流, 文化的输出与输入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母语文化的传播和习得则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在中国目前的外语教学中, 却出现了中西文化比例失衡的局面。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早在2000年即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语言的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长期的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导入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有了很大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学生的英语交流运用能力有了普遍的提高和增强。然而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和交流过程中, 人们发现“目的语文化”有被过分重视的趋势, 国内英语教学中由于存在着对文化教学的片面理解从而使师生把关注的重点过多的放在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上, 而我们的母语文化却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在“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提出后十余年的今天, 我国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边缘化的危机不但没有改善, 反而有增强之势。
2 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原因
2.1 忽视母语文化的正迁徙作用
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迁移现象。所谓迁移, 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 学习者将以往所掌握的知识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分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 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 它就是负迁移。[2]
以下内容是笔者在多年来的亲身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及发现:80%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可以用英语介绍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及其来历, 却不知道如何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端午节和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当所有人被问及能否用英语介绍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 几乎所有的学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春节”, 而对于春节的介绍也仅仅局限于看电视、吃饺子、送红包, 若再进一步询问如何制作我国的传统美食饺子, 所有的学生都一笑了之不知如何回答。对于西餐中的美味“培根”张口就来, 却不知中国美食“腊肉”的英文译法;可以就“汉堡包”、“披萨饼”、“奶酪”……滔滔不绝, 却在”老北京炸酱面”、“北京烤鸭”、“猪肉包子”上交了白卷;可以和外国朋友谈论宙斯、耶稣、基督教、清教徒, 对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佛教却只停留在儿时的记忆;当我们为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写着入木三分的评论时早已忘却了鲁迅对国人的“呐喊”。
上述的种种都反映出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弊端, 过分的注重对目的语文化的输入, 反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补充。诚然,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的当然是目的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的引导和输入在促进外语习得和应用上远远要比母语文化的输入和补充来的更快更直接。但这绝不等于有些研究者提出的“学习外语就先要脱离母语文化的影响”, 这样的观点便直接导致了外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吸收的匮乏, 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致命的缺陷, 也是绝对不可取的。
2.2 主要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比例失衡
目前我国的非英语专业所采用的英语教材主要是《新视野大学英语》和《大学英语》 (全新版)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英语教材中中西方文化比例失衡的现象十分严重。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课文内容是微乎其微。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体现和引入了英美国家的物质文化、精神追求和习俗制度, 教材中频频出现了“美国梦”、“民权运动”、“西方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跨文化交际中与目的语文化同样重要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则被大大的忽视了。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可能完全摆脱母语文化而汲取目的语文化, 这种对中国文化输入的极大缺失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们不能做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的有效输出, 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目的—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交流。外语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目的语文化的语言工具, 这样的结果已经脱离了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培养目标。
2.3 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英语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工具性, 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和操练上, 把英语的这四项技能看成是功用性很强的“硬功夫”, 而把文化知识看成是陶冶情操的“软功夫”, 这就使得英语学习者们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听、说、读和写。再者, 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还是无法摆脱四、六级考试的影响, 考试的通过与否仍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 也成了他们将来就业的砝码。然而, 我国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主要就是通过考察学生们的听、说、读和写等方面能力来测试他们的知识水平, 而我们的母语文化内容在考试中则长期无用武之地, 这样一来, 很多人就认为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就是学习英语的全部, 忽视了对文化内容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 英语教学中对于母语文化缺失现象的应对策略
3.1 重构教材内容, 填充中国文化
就我国高校目前主要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来看, 学生们可以接触和了解英语文化的途径和资源十分广泛, 各种媒体、期刊、学习网站等对英美等西方国家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的介绍材料铺天盖地, 当然大量的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输入的确在大大地推动了英语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 在教材内容中存在着极大的文化失衡现象, 涉及本国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内容微乎其微, 篇章内容不成体系, 从而造成了外语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同超过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对我国大多数的非中文或历史政治等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高中时代的结束就意味着接受母语文化教育和学习的终结。在一贯的应试教育培养下, 学生们学习的目的性远远高于实用性, 大多知识的习得都是为了高考准备, 一旦完成了这一使命, 习得的知识又还给了课本, 更谈不上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母语文化的输出了。因此, 增加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材料的比例, 实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平等地位是解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的必经之路。束定芳, 庄智象指出应该以“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走向世界”为方向选择和编排适宜教材。教材内容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 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3]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把握好中国文化输出与西方文化导入的度。因此, 在引入西方文化词汇的同时也可以在教材中多渗透一些能够体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 如kung fu (功夫) 、acupuncture (针灸) 、Confucius (孔子) 、Tao (道)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文房四宝) 等, 这样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 也摄入了母语文化, 有利于母语文化的渗透及弘扬, 在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流通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还可以选取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籍的译本, 或者中国名家和华裔作家的英文小说作为课外阅读的资料来源, 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加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 这才是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3.2 提高教师素质, 更新教学观念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 虽然英语功底很不错但缺乏对中国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对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 也没有意识到引导学生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力军, 其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 要主动加强母语文化知识的摄入, 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且能使之融入教学之中, 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局限。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 测试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除了在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来考察学生对于外语的掌握情况之外, 还要体现文化交际能力的考察, 把中国文化列入考试内容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重视, 增强对比中西文化异同的意识。同时, 也只有改革了考试结构,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教学模式, 增加母语文化比例, 端正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
在调整中西文化比例, 大量引入中国文化阅读材料, 开展第二课堂对比中西文化异同的同时, 我国的国家汉办又给我们的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优质、高效的平台来学习西方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孔子学院。目前, 全球有400余所孔子学院, 万余名英语教师和志愿者在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取着西方先进文化, 在与世界人民接触的同时把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价值观广泛的传播, 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喜爱上了中华文化, 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作为我国外语教学重要阵地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应该承担起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保证目的语输入的同时加强母语文化的输出,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这才是解决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5-6.
[2]刘景岫.浅析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 .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7) .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C01) .
[5]杜争鸣.中国英语问题及其它[J].外语教学, 1998 (3) :6-14.
[6]庄智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J].外语界, 2006 (6) :49-56.
[7]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