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

2024-10-02

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共12篇)

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1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包含非常广泛的知识, 而课本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把语文课本作为一个载体, 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学会迁移,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一、迁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迁移在语文教学中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先行组织, 让学习者依据自己经验, 自行选择学习策略, 使学习者受到专业技巧、专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一) 迁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学语文和学理科知识不一样, 不是先领会相应的定理、规律, 再应用, 而是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现象, 自己领悟和总结语言规律和原则, 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现象。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尽的, 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 才可以主动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因此, “课堂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起点而不是终点”[1], 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例子”, 提炼出语文知识, 发展学生的智力, 以其他学科为辅助, 拓宽学生的思路, 增长学生的才识, 以生活为源泉, 开发语文教学资源, 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语文能力, 从而实现一切为迁移而教的目标。

(二) 迁移是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文是一门需要不断积累的学科,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迁移能力, 才能有效地输出, 才能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通过迁移, 我们将头脑中的模型及汲取的各种养分提炼出来, 变成我们自己的语文成果及作品。比如, 阅读了说明文, 会用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方法写作说明文;阅读了大量诗歌, 能根据诗歌的规律进行诗歌创作;在课堂上掌握了阅读的技巧, 在课外能独立进行自我阅读, 能把语文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情感态度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迁移是一种很好的捷径。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迁移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教材和课本上的知识, 而且能够通过教材的学习领悟学习语文的窍门。因此,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应努力促成正面迁移。下面通过教学案例探讨如何促进正迁移。

(一) 增强学生的迁移意识

学生是否有迁移意识, 直接决定迁移行为是否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了解迁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并让学生知道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些因素, 使学生平时注意这些因素, 增强迁移意识, 促进一切正迁移的产生, 并自觉提高迁移能力”[2]。如讲鲁迅的《祝福》一文时, 当读到祭祀这一旧俗时, 如果学生没有迁移的意识, 根本不会将生活中的祭祀习俗迁移到阅读中, 并进行比较, 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祝福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作为祥林嫂悲剧的背景。

(二) 重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实现迁移, 必须有相关知识储备, 心理学上说是认知结构, 即:“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 它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新知识的学习效果。”[3]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知识清晰性和稳固性高, 则容易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如教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时, 南方学生很少见过安塞腰鼓那种热烈、令人亢奋的场面, 无法理解北方汉子身上表现的那种激情, 无法进行体验迁移。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可以给同学看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体会作者的语言。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分析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经验, 再根据学生特点, 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三) 注意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

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 “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 关键在于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4]。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材料与被迁移材料的题材、情感等方面要有着共同或相似的因素, 否则迁移无法实现。如在学习鲁迅的《社戏》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从而推断出鲁迅童年的生活环境, 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入时代环境, 让学生能够把握《社戏》的写作背景, 则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就能够迁移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而如果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 再阅读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就无法实现迁移, 因为不管是作家的国别、年代、时代背景、题材、风格, 还是写作手法、表达方式都没有相似或相通之处。所以阅读材料本身共有的特征决定了迁移能否发生, 教师在安排阅读材料时要精细挑选, 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这是促进迁移发生的关键。

(四) 提高学生的概括联想能力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概括水平高, 迁移过程较直接, 迁移速度就快。所以, “着力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与表述的概括能力, 就容易察觉事物之间的关系, 就能掌握新旧知识的共同特点, 促使知识和技能的迁移”[5]。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其次, 学生的联想能力对迁移也有影响, 如果遇到新问题, 不能让映象激活原有知识结构, 迁移就无法进行。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原理并把握原理的实质, 创设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环境中,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如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 由“月”联想到“思念”, 由“梅花”联想到“孤傲坚强”等。但是要防止死记硬背现象的发生, 一些教师通常以考试为标准, 以考试的考点为设计目标, 让学生熟记经常考试的内容, 死记硬背一些答题模式, 从而造成负迁移。

(五) 迁移方法的多样性

要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师就要善于教会学生一些迁移的方法, 同时要避免方法单一, 应该随着教学材料的变化而变化, 如在阅读欣赏古典诗歌时, 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意境进行迁移, 在迁移中比较异同, 总结规律, 提高对诗歌的阅读和赏析水平。在阅读文言文时, 要善于根据迁移, 在具体语境中推理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总结一词多义的现象, 要善于迁移词类活用现象, 总结词类活用规律等。

(六)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 心态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迁移的发生。按照认知主义者的观点, “学习的真正产生并不在于外显活动的多少, 而在于学习者本身对学习信息的选择、组织和整合”[6]。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 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对迁移学习的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迁移学习中集中精力排除学习中的干扰, 不断总结学习经验, 积极主动地在迁移学习中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相反, 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阅读, 再好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 他不愿意学, 更别提迁移阅读了, 所以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是一门主要基础课程, 是国家实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语文能力的形成是由语文基础知识转化而来, 语文教学要实现知识转化, 必须迁移。语文教师唯有迁移教学, 方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摘要: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迁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一大捷径, 本文主要探讨迁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对教师如何进行迁移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迁移,语文教学,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黄伟杰.小学语文:为迁移而教[J].山东教育科研, 2002:51.[2]熊杨军.试论语文教学中迁移能力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9) :121.[3][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42, 140.[5]王爱东.试探知识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19.[6]余永聪.迁移理论在语文阅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

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2

湖南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朱晗曦

[内容提要] 在课堂教学中迁移拓展已成为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在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架设作品与社会的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文章就一些教学实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三个作用:让学生感受自然,保护自然;让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帮助学生审视自身,完善自身。

[关键字] 语文教学 迁移拓展 作用

“迁移拓展”似乎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时髦名词,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无论上常规课或是公开课,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是迁移拓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迁移”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拓”的意思是开辟,“展”则应取张开、放开的意思。那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应该是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或是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高中语文的价值追求则包括:体现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高中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在思想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教育、熏陶的功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多样性、选择性)。对这些,迁移拓展这一形式都能有所体现并发挥作用。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由一篇篇的文学作品组成的,而文学的目的,我认为应是通过感染人来改造社会。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尤其是小城市的中学生,信息闭塞又为升学所累,没有很多机会、时间和精力来接触社会,甚至没有要去关注社会的想法,老师往往是通过作者和背景介绍简单而机械地告诉学生作者的写作目的。但是,如果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都不具备,那要去深刻地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是很困难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迁移拓展这一环节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搭建一座作品与社会的桥梁,激起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了解某一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历史问题,理解某一个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而是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主动的去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探索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下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迁移拓展所起到的作用:

一、引领学生感受自然,亲近自然。

自然的美往往更容易吸引人,更能让人沉下心来思考问题,它常能触发作者的灵感。教材中就有一些文章极细腻地体现了自然的魅力,借这些文章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自然,细心地体会自然,不要浮躁地对待周围事物。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多次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当中对清、静、悲凉的秋的描绘不知触动了多少读者心中那淡淡的愁绪。在分析完文中几幅秋的图画后,我问学生:“你们走过了十几个秋天,你们对秋天有什么样的感受吗?”学生谈到了落叶残花的萧条之感,也想到了秋高气爽的舒适之感,还有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感。无论是与作者相近的感受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的描述总难以触动人心。我又问:“除了语言功底以外,你们还欠缺什么?”学生回答: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没有独特的情,无非是对故都的眷念之情,飘零所带来的丝丝愁绪,选择的也是平常都能看到的秋天之景:青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果,再加上几个赏秋的闲人,哪有什么特别之处?秋天是普通的,即便是作者大力赞扬的北国之秋也是常见的,不普通的是作者那种细腻的感触,那种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细心的观察和体会,所以他看到了牵牛花下的草,扫帚扫出的丝纹,感受到那种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这些都需要观赏者有一颗沉静的心。如果在观察欣赏自然时留于表面又大而化之,当然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现在的人习惯于用照相机、摄像机来记录所看到的,而忽略了要用心来感受世界。我告诉学生只有真正沉下心来感受一切才能有真正的收获,自然给予我们无穷的精神财富,要用心去体会它,净化我们的灵魂。

我设定的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懂得细心观察自然,用心感受自然,这个目的完成我放在最后的迁移拓展当中,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讲授《登泰山记》一文时我结合课文的描述和泰山日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神奇而壮阔的美。最后我还给他们展示了一些对比图片,许多过去美丽的地方已经遭到人类的破坏,变得面目全非。学生都感到震惊甚至是愤怒,我说:“自然有很多美丽的地方正在消失,那是因为人们不懂得珍惜,人类有义务保护这种美,让它延续下去,希望我们都可以从我做起,爱护自然。”

虽然不可能通过这节课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环保志愿者,但起码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对于自然,人类是愧疚的,应该负起责任。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

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而陌生的,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社会,不幻想也不偏激,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美文,美在哪里?美在他描绘的壮阔的秋景更美在作者那种不屈的精神,一个被判永不被录用的年轻才子却道出了这样的惊人之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很多老师从这里展开设计迁移拓展,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感受,学生谈到的多是要勇敢地面对挫折,要有坚强的意志,然而这些想法学生从小谈起真正做到的却不多,再次谈起也没有多少新意和启发。

我给学生观看了系列剧《唐之韵》的《独振新风》一集,大家都感受到了唐朝人的才情和宽广的胸怀。王勃处在初唐时期,正是这样的一群青年才俊,这样的一种精神使大唐走向了鼎盛。我问学生,我们不正处在世纪之初,时代之初吗,那你们想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学生很活跃,自由、民主、包容是他们理想的社会。我说,那首先需要你们成为这样的人,然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并不太平,台独问题、与日本的关系都是社会讨论的热点。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些情况,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些资料,并让学生集体朗读了当时很流行的一首诗歌《母亲,我是钓鱼岛》。有个学生当时就站起来问到:“老师,我们能做什么?”大家就此热烈讨论。最后,我总结说新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是正直、勇敢、有智慧的,要建成你们理想的社会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同心协力和不屈的精神,只有一个个的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在阅读《滕王阁序》时是从一个时代的意义来看的,也由此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以此来激励他们。虽然只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但有部分学生自发地背诵了全文,我觉得这比硬性的要求和刻板的讲述要好得多。

在《陈奂生上城》一文中,我设计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了解农民,亲近农民,关心农民,在迁移拓展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看了几则材料:

现在,中国农业的产值在GDP里已经只有15%,干农活的庄稼人却还有从业者的50%,生活在农村的人占总人口的62%。中国要实现它的巨变,不能只靠大城市的繁华,而要把绝大多数农民转变成市民,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条充满“神奇”和“艰难”的必由之路。

跨入工业文明的庄稼人,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打工者,城市高楼大厦的建筑工地上,他们忙碌地搭建脚手架;劳动密集的工业流水线上,他们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单调的操作;货运的码头上,他们紧张地搬运沉重的物品;千万个家庭里,她们照料着城市的孩子„„但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却构成一个伟大社会变迁的过程。

一家市级日报发表一篇关于整顿社会治安的评论时,开头的第一句话是:“近年来,由于农民蜂拥进城打工,我市的社会治安形势更加严峻„„”

通过这些材料学生懂得了中国的广大农民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同,反而是歧视和待遇的不公。落后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是他们的错,我们应该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借迁移拓展这一环节达到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要避免上成政治课,说教课,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并表达出来,让他们通过教材自发地产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的想法,也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自主地探索文章的内涵。

三、帮助学生审视自身,完善自身。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中生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中学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有的学生过于自信,有的学生则过于自卑,很多学生既向往成熟又恐惧成熟。教材中有些篇目可以在这方面帮助学生,挖掘出来就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赤壁赋》一文的教学。

在讲完文章后,我才介绍苏轼和《赤壁赋》的写作背景,然后,与上学期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苏轼,感受苏轼。学生说苏轼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不仅在于他文学上的才华,更在于遭遇到挫折和不公却能如此豁达。我说苏轼也有挫折感也有无奈感,但是他没有沉溺其中而是用一种开阔的胸怀来面对一切,这是一种真正的个性,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成熟。最后,我让学生齐声朗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学生很受鼓舞和启发,我想通过《赤壁赋》让学生了解苏轼,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精神,使他们知道不能把任性当成个性,不要因为追求成熟而刻意掩饰或做作,成熟是自然而然的。

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值得老师和学生思考。例如《病梅馆记》告诉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要让学生保持自己的个性,但是作为学生这一方难道就没有要思考的吗?我提供了两张图片,一张拍的是一棵苍天的大树,无所约束、无所顾忌地张扬着;另一张拍的是一排路边的绿篱,修剪得很整齐,静静地站立着。我问学生你更喜欢哪张图片,原因是什么,学生说法不一。我认为其实无论是大树还是灌木,都有美丽值得欣赏的地方,就像人一样,只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都是可取的。能够个性张扬固然很好,但循规蹈矩地生活也没错,而事实上,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平凡的行道树。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社会中合理的要求和约束,不能曲解文章的意思,认为任意胡为是对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究;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不要让学生局限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通过单元迁移教学促进知识的运用和丰富,满足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思想的要求。

一、迁移教学的概念

学习迁移主要是一种学习到的知识对另外一种知识产生的影响,在一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另外一类知识里面得到迁移。教学的目的不是记忆和背诵,更多的是在知识的获取上有更多认知技能的活动。而智慧、技能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转移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上,但是知识之间有很多共通点,通过知识的迁移,总结出相关的规则,不同的知识学习中解决同一类问题,语言的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甚至有的题目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教师具有迁移能力和迁移意识

“迁移”是学生智慧技能的最好培训途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运用迁移这一规律,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语文教师一直把语文教学看成对字词的理解和作文训练,没有意识到迁移教学的重要性,其实语文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多学科课程,很多学科的基础都是语文。比如,数学应用题的基础是语文的理解和迁移能力,历史学科要依靠语文的知识迁移,尤其在问答题中这样的体现更加明显,学生能够运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答案,有的学生知道答案,但是无法用语言清晰明确地呈现给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如果学生具备迁移学习能力,在学习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效能才能更大发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的迁移意识对学生的迁移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不具有迁移能力,就不能培养具有迁移能力的学生。

三、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发挥

1.教师明确迁移教学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迁移方向有把握,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简化,或挖掘,寻找学生能够适应的方法;并且把这些目标结合教学教材目标加以研究,明确整个单元知识点的训练目标,并且在整个知识网络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教师对教学的情况要做到胸中有数,在头脑中要有一棵纵向贯穿的“知识树”,并且在每一个树枝上进行横向知识迁移讲解,比如在给学生讲解词语“奇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延伸幸运、意外、偶尔和奇迹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一个词语的运用方法,了解到其相关词语的运用方法。教师在课前应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带领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深入的分析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再学习、再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重组的学习体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为当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思考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并且能够想到和自己认识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现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强求记忆是为学生挖陷阱,学生记忆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这才是所谓“鱼”和“渔”的辩证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在学习中有目地进行知识学习对比,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最好把现有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知识的迁移不是凌乱地学习知识点,而要形成系统化以及结构化,并且有效地融入知识网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典型的案例带领学生回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对待相同的知识和相同的学法,进行有效的迁移,总结新的学习方法,由学习到领悟,用中学新。

3.学生语言本质探索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篇幅,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于运用简洁的主旨表现其本质内容,所以学生要通过繁复的文字描写了解其背后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这也是五年级学生该有的理解力和分析力,真正地学习是抓住重点,让书越读越薄。例如,在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小桥流水人家》,主要是描写自然朝起夕落的生活,平和安静的太平生活。这其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密切关系,所以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学生因为生活阅历少,所以对这种场景的感触不深,教师最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其他场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什么都不想,去尽情地玩,学生也许会说在考试,在写作业,或者和父母在郊外踏青。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勾勒学生想象中的图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语言描述画面中出现的场景,了解课本中的精彩内容,对比出自身描述的不足,这种对比教师可以不出面,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的不足,学生自己找到的问题在进行补救的时候会更加认真,学生内心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会大量地阅读书籍,通过其他文章中的人物描述延伸到现有的学习内容中,把死的文本和活的人联系在一起,挖掘出比较到位的主旨,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本质探究能力。

4.举一反三,知识横向迁移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习相关的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下没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就不能充分地理解和吸收。新情境中知识的灵活应用,并且能够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的知识才能做到有意义。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知识都是由教师进行传授,教师的有些教学方法能够让知识当堂得以运用,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涉及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不能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教过或者学过,关键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学习不是目的,转化为技能才是教学开展的根本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迁移。以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作为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写一处景物”,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两项教学内容,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阅读教学和写作过程相结合,在教学中让读和写有机地结合,教学指导中要结合运用读和写的原则,并且带领学生回忆和复习之前的景物描写文章,借鉴其中能够运用的语句和写作方法,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都要学习。在短时间内,学生的作文学习水平不能马上提升,因为作文是积累学习的过程,要在循序渐进中得以发展和提升,但是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迁移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得到一定的普及和运用,在教学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能让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一定的复习和巩固,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知识的延伸性,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国强.试论小学课文教学“语文核心价值”的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14(29):3-5

[2]韦芳.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误区、归因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4(06):11-12.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与迁移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培养,迁移

语言的学习,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靠什么来维系的呢? 那就是语感。 语感是评价一个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指标。 语感维系着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同时又需要在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去培养。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让他们学会在写作中迁移,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力,良好的语感,就是对语言有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用心去感受语言。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

一、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阅读来完成的,阅读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关于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些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从字词入手。 对于中学生而言,掌握的字词量比较多,对字词组合的规律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 阅读是学生积累词汇很有效的一个途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去阅读,例如读一些中外名著。 在阅读中多去留心作者的写作手法, 多去欣赏文中的句段, 思考作者的措词,进而扩大词汇量,为语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中存在着许多“ 模糊字词”,许多字词的意义存在模糊性、意象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反复去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每每遇到都要加以强调, 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并牢固掌握。 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感培养的过程中才不会有障碍,才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 个性的发扬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有赖于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统一思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理解, 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并耐心指导,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是自由的,才能够更好的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语言独特的感受力。

再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学习的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十分重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创造性的前提,教师应该多在教学活动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运用字词组织句子,运用句子写成文章。 学生只有自己主动学习,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感受老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创新出自己的思想,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感。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采用各种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语言感知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语言感知力,才能够实现对语感的迁移。

二、语感的迁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迁移是指一个人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现行问题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迁移就是指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去理解文字。 语感的培养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以及生活中能够很好的理解事物,语感的迁移是对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的运用。 良好的语感为语感的迁移打下了基础,语感的好坏决定着能够发生迁移的程度。

1.语感的迁移能够使学生在多彩的文本中很快的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教学《 风景谈》 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可以从缤纷的文段中,运用自己良好的语感, 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最终找到了文章的主题: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语感迁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进一步的培养了他们语言感知的能力。

2.语感迁移能够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小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己积累培养的语感, 通过作者对小说人物言行等各方面的文字描述,分析出他们的思想与性格。 在对杂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作者表层文字所要表达的深层意蕴,这也要归功于学生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积累的语感,能够概括出许多语法规律,这让文言文的学习难度降低了许多。

3.丰富的联想也需要以语感的迁移为基础,通过语感的迁移,分析出不同事物相同的本质,培养联想首先要从文本入手。 学生要反复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方向,为展开联想做好准备。 例如,在文言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齐地方千里” 一句的理解中, 运用积累的语感, 学生能够很快发现 “ 地”“、 方”两个字不能连在一起,发现了这一点,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加轻松了,为学生对文本的联想打下了基础。

学生语感迁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诗歌《 纸船》 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的阅读,以及与艾青的另外一首诗歌《 我爱这土地》 相对比,让学生在对两首诗歌的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相同的思想。

语言迁移与外语教学 篇5

语言迁移与外语教学

该文从语言迁移的心理机制入手,探讨语言迁移的本质、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如通过努力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促进合作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学习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作 者:赵玉庆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8)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迁移 社会文化环境 情境性迁移 外语教学

语文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浅析 篇6

一、迁移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而课本上的知识却相当有限。因此,迁移理论在语文的应用中显得更加明显。从写作方面来看,中学要学会所有类型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题材的文章,进而掌握相应不同文章的区别,例如记叙与散文的区别点所在。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体会语言的运用。在阅读方面,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同背景下作品对比能够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升华对语言的理解。总而言之,语文课本只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个载体,我们需要通过它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二、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迁移能力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课本知识,而是通过教材的学习来领悟学习语文的窍门。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我们课堂上的重点,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从效果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将迁移分为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当防止负面迁移的产生,努力促成正面迁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引路人,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接下来我们分析在迁移教学中,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础能力。

1.要有迁移教学的内在规划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迁移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局限于课本内容的传授,而应主动采取恰当的迁移策略来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她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学习迁移技巧的时候,老师也要学会迁移,其知识结构也会随之改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自身的敏锐性,要能够在教学中展开联想,让迁移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当迁移教学方法开始内化,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时,迁移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知识的广泛性

我们在进行迁移教学中,除了方法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东西让我们施展各种迁移技巧,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知识匮乏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有效的迁移。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远远不是语文课本所能体现出来的。作为学科引路人,我们需要在将大量课本之外的元素带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中学总共有八到九门课程需要学习,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非常广泛,作为老师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猎取知识,以此来夯实我们的教学技能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量增长,为了保持教学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提高迁移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3.强化概括能力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需要提高它的利用效率。如前文所述,我们需要广泛的知识,如何将广泛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迁移对我们也是一个考验。我们需要强化自身的概括能力,以此来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将大量的知识概括成为简短的语言,同时还要对各种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将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三、迁移学习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知识文化内容方面的迁移

这主要指的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沟通,通过不同时间学习的内容来相互促进学习的效果。它的主要应用的领域在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上,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方面。比如在古文的学习方面,我们就可以很好的采用迁移的学习方。古代语言在表达方面跟我们现代差别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尤其是一个一个单项的记忆给学生增添了极大的困难。但我们将大量的古文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会有大量的趋同性,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将其联系起来,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古文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迁移学习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文言文的整体表达统一认识,在遇到类似文言文时,可以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2.学习能力的迁移

前面我们阐述的主要是在文章内容方面的迁移,也是最基础的迁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把握学习能力方面的迁移。所谓学习能力的迁移是指通过学会分析的方法和写作的特点来让我们摆脱课本的束缚,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如何分析小说,如何对一篇小说进行鉴赏,学生可以凭借这个技巧来对戏剧等进行鉴赏。老师应当创造合理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实现学习技能上的迁移。

小学语文的迁移学习与阅读写作 篇7

学习语文, 并将语文运用于文章的阅读理解和写作, 要先学会课文中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 然后运用到日常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去。下面就我对小学语文迁移学习与阅读写作的关系提几点看法。

课文一般分为:写景文章、状物文章、写人叙事类文章、童话、科技文等。下面我就常见的三类文章的教法与学法进行归纳分析。

一、文本教材对于写景类文章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的迁移应用

(一) 按时间顺序描写的课文的理解与运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这是一篇极好的语文写景文章的阅读理解学习和写作训练的素材范本,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孩子们很顺利地在课文中找出了“春夏秋冬”四个词语, 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这四个词语是按季节顺序在课文中依次出现的, 接着我就告诉学生这种按季节顺序写作的文章可以统称为按时间顺序, 这是我让孩子们对课文写作顺序的初步体会。接着, 我让学生思考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和其他自然段的关系以及发现了什么?其实这一步骤的语文学习是让孩子明白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引导孩子们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后, 我才引领孩子们跟随春夏秋冬的脚步走进课文中去体会小兴安岭四季的美, 课文中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也让学生明白, 要想写好写景文章, 仅仅按顺序还是不够, 还要做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追求语言的生动与优美, 让大自然中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动物在自己的笔下鲜活起来。

两个课时的学习, 学生基本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结束的, 也让学生明白了语文是一门活学的课程, 不是死记硬背的课程。

类似的课文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观潮》也是一篇极好的按时间顺序写景的范文, 只不过它不是按照季节顺序, 而是从表示时间推移的词句中得知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的。

(二) 按游览顺序描写的课文的理解与运用

按游览顺序描写也是我们常见的写作方法之一。按游览顺序也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 比较典型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 一课。课文中的“进了颐和园大门, 绕过大殿”“走完了长廊, 就来到……”“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等句子很明显可以看出是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写作。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可以做一做相类似的短文以巩固训练。如果说课外短文阅读是考察学生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那么写作应该算是更高层次的运用了, 可以再让学生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的文章。

相类似的课文如《长城》《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课文, 都是不错的文本训练素材。

(三) 抓特点分类写作的写景类文章

在我们的教材中, 有一类按照总分或总分总结构来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写作的课文, 这类课文作为学生的学习范本, 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找出过渡句以及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的前提下, 再进行课文词句的理解比较适合。

比较典型的课文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赵州桥》, 文章分别从赵州桥外型雄伟壮观、坚固、美观三个方面进行写作, “这座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这是一句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过渡句的作用。最后要让学生明白, 写景的文章要写好, 必须做到按顺序写作、多用修辞方法、抓特点三个方法。

二、文本教材对于状物类文章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的迁移应用

做好状物类的课外阅读理解, 写好一篇状物类文章, 看似简单, 实际对孩子而言是一个难题, 对于这个难题, 我们也可以利用描写状物的课文作为武器将其击破!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燕子》一课, 就是一篇极其不错的学习范本。《燕子》一课开篇就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绍了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第一自然段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 首先可以训练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以补充填空的形式找一找小燕子外形的特点, 接着也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用加一加的方法写一写它的外形特点。接下来, 这篇课文又从小燕子的行动来介绍燕子, 介绍燕子的行动上又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 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模仿的一个知识点。

类似的状物描写的课文如, 《猫》, 《鹅》, 《白公鹅》等都是极好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学习的素材。

三、文本教材对于写人叙事类文章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的迁移应用

这一类的文章是我们最常见的文章, 写人和叙事常常不能分离, 人物品质的体现需要通过一定的事例进行表现。要想做好这类的阅读理解和作文, 就必须要明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 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并通过和主人公有关的事例进行体现人物品质, 体会字里行间的意义。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她是我的朋友》, 就抓住了主人公阮恒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来表现小主人公的勇敢以及对朋友真挚的友情和那份可贵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此类的文章在小学阶段的课文中是极其常见的, 我想只要教师抓住人物的各类描写结合事情经过进行理解, 孩子的阅读理解水平一定会上一个台阶的。而习作的训练只要抓住六要素的描写和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描写, 流露出真情实感, 作文基本上不会成为孩子们太大的思想负担。

小学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讨 篇8

学习语文是从小学语文开始的, 学好小学语文能让学生拥有更加稳定的语文学习基础, 而且对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祖国未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在心理学里, 人之主题通过以前学到的知识或是积累的经验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称为迁移。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迁移现象只有在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共同因素时才会发生。人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 通过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使其顺利的解决, 这一过程实际就是知识的迁移。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就是要寻找“共同因素”并加以利用,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2 迁移规律的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

目前, 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语文的教育。 (1) 因为国家的发展, 使世界人民都认识到了汉语的存在, 而且汉语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因为, 知识经济包括了全部社会成员的生活的环境, 不再是少数科学家钻研的知识, 这就使得语文教育又面临了更多新的要求。自古以来, 语文教育的宗旨就是生产和传播知识。所以, 为了让语文的知识能作为别的学科学习的基础, 增加语文教育的要求力度是必不可少的, 寻找更全面的教育方法, 保证受教育者能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 也具备更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语文教育是否成功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一般能力结构是否完善, 即受教育者的表达、思维与自学能力是否完善。这些对受教育者以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它要求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不断增强自身能力, 如果不发展语文教育, 可以想见国民的整体素质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语文教育在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时, 更要将语文素质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3 单元迁移教学的系统构成

3.1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涵盖了具体的教育方法以及五条基本的迁移原则, 具体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指导发现法、分组讨论法、示范导学法、一篇多教法、学科渗透法以及变式比较法等内容。而迁移原则的五条内容则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思维训练、举一反三、强化机动等原则。

3.2 操作系统

一般来说, 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六个教学过程, 分别是迁移导向、自读研讨、讲读示范以及写评改、总结测试和课外调节。

3.3 效益系统

效益系统的构成部分主要有课内外迁移、温故知新迁移和自读讲读迁移, 根据迁移的规律, 每个环节呈螺旋式模式递进, 并且每部分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4 进行单元迁移教学的有效策略

4.1 明确迁移方向

小学语文在教学中的迁移方向主要是确定教学的目标, 这一目标可以从系统化和具体化等形式来表现, 明确的迁移方向也能控制和定向单元教学的过程, 由此可见知识迁移的基础和前提就是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注意的是, 不能只是单纯的从语文教材中确定迁移的方向, 也不能只是一味跟从现有的教学目标, 必须科学具体的确定知识迁移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 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深入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分析全册教材, 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与作用, 从而明确单元知识点与能力训练在整个知识体系网络中所对应的各个阶段的目标。只有具备全局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新旧知识, 懂得其中的联系, 从而保证知识成功迁移。在教育语文知识上, 从旧知识点过渡到新知识点的过程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4.2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的能力

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在积累知识之后能形成独立的运用体系, 所以, 对于目前的教育来说, 教师工作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传统教育过程中, 强求记忆只是给学生“鱼”, 而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为学生提供“渔”, 这就是单纯学习知识与学习方法的辩证关系。例如图1所示。

在具体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对比, 比较不同的学习内容, 寻找相同的内容特点, 从而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拥有新旧知识迁移能力。除此之外, 归纳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 将已经学到的知识总结到一起, 编制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图, 使迁移的知识更具结构化。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方法, 总结规律, 让学生能发现共同因素来学习迁移, 掌握新知识;更要概括新的学习方法, 从学习知识到领悟知识, 然后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 再从中总结新知识, 形成能力。

4.3 探索规律, 举一反三

方法和规律是相辅相成的, 办事只有依据客观规律, 才能发现准确的学习方法, 学到举一反三中的“一”。所以, 我们在教导学生学习举一反三能力时, 应该着重于探索规律。每件事都存在一定的规律,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 掌握学习方法。比如说文章的结构, 张志公先生曾说“起、承、转、合”四个字, 勾勒出古今各种体裁, 各种内容的文章在篇章结构上的一个带有共同性的轮廓。“起、承、转、合”即为文章结构的基本规律, 通过这一规律, 我们能够总结出文章的基本结构形式, 主要有复式结构、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以及纵横交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结构方法, 让他们有划分结构的依据。例如分析记叙文类的文章时, 比较典型的纵式结构有:根据作者认识和感情发展变化安排材料以及以时间的变换安排材料等等, 横式结构则是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质来进行分类排列的。在分析议论文的时候, 其结构则更为清晰, 通常是以“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呈现的。学生有较强的接受信息能力, 当我们在适当的时机对其加以指导, 学生的认识能力就会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但是,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只是学到了“一”, 必须经过多次训练才能使其发挥作用。教给方法是为学生“铺路”, 后面就是学生自己开始探索“走路”, 即为“反三”的阶段。让学生学习举一反三就是为了实现我们通常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举例来说, 在同一类型的文章中, 主题思想、题材、表现手法大都相同, 我们只需教导学生掌握一篇, 剩下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来根据阅读的规律去读这一类型的文章;如果不是一个类型的文章, 但是拥有相近的主题与题材, 在教学过程中, 就可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总结出结果。如第六册第一单元就采用这样的教法;对于主题、题材、表现手法、文体都不同的文章, ,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规律方法来解析某一个方面。通过实践得知, 学生通过学习举一反三的方法, 将读书变得更加的灵活生动, 学习效率更快, 触类旁通, 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新旧相继, 完成知识的横向迁移

学生通过一篇课文学习方法, 如果不能合理的运用到新的环境中, 那么就不算是真正吸收了这些知识。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新的环境中, 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 这样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实现了知识迁移。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大部分的方法与知识都是课堂上老师直接讲授的, 其中部分方法可以当堂实现运用与巩固, 但是大部分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的。因此, 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意识, 对于那些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与知识, 不能只是讲授完就行, 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下, 使他们能将知识转变为能力, 完成学习的迁移。

4.5 利用讲读课的开展促进知识纵向迁移

单元教学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它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产生更为积极的指导作用, 但是知识迁移也不能脱离单元教学迁移规律, 这是提高单元迁移教学实际效用的关键。迁移规律中的纵向迁移是根据已经存在的经验和知识, 在学习新事物的基础上更全面的理解其中包含的意义, 并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差异、结构顺序与难度区别, 这能保证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单元教学中, 一般会有2~3篇的课文安排在讲读课中, 根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重难点以及知识呈现的规律,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这在自读课中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可见, 讲读课在单元迁移教学中的重要程度, 这是横向知识迁移的重要基础, 也是知识纵向迁移的有效方式。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目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 已经开始运用单元迁移规律, 人们对单元迁移规律的发展也是比较看好的, 这对增加学习效率也是比较有效的。但是, 单元教学在现阶段还不能取代语文教学中的单篇讲解, 因此, 教师在进行单元迁移教学时应注意将单元教学与单篇课文进行有效结合, 增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单元迁移法,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有效的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本文首先介绍了迁移规律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 然后介绍了单元迁移教学的系统构成, 最后阐述了进行单元迁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迁移,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秀清.浅谈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01) .

[2]胡良军.浅析电力企业劳动组织优化[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14) .

小学五年级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讨 篇9

关键词: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究,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 不要让学生局限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 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 通过单元迁移教学促进知识的运用和丰富, 满足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思想的要求。

一、迁移教学的概念

学习迁移主要是一种学习到的知识对另外一种知识产生的影响, 在一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另外一类知识里面得到迁移。教学的目的不是记忆和背诵, 更多的是在知识的获取上有更多认知技能的活动。而智慧、技能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转移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上, 但是知识之间有很多共通点, 通过知识的迁移, 总结出相关的规则, 不同的知识学习中解决同一类问题, 语言的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 甚至有的题目都没有固定的答案, 只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教师具有迁移能力和迁移意识

“迁移”是学生智慧技能的最好培训途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运用迁移这一规律,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语文教师一直把语文教学看成对字词的理解和作文训练, 没有意识到迁移教学的重要性, 其实语文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多学科课程, 很多学科的基础都是语文。比如, 数学应用题的基础是语文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历史学科要依靠语文的知识迁移, 尤其在问答题中这样的体现更加明显, 学生能够运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答案, 有的学生知道答案, 但是无法用语言清晰明确地呈现给教师, 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如果学生具备迁移学习能力, 在学习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效能才能更大发挥, 提升教学质量。同时, 教师的迁移意识对学生的迁移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不具有迁移能力, 就不能培养具有迁移能力的学生。

三、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发挥

1.教师明确迁移教学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迁移方向有把握, 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或简化, 或挖掘, 寻找学生能够适应的方法;并且把这些目标结合教学教材目标加以研究, 明确整个单元知识点的训练目标, 并且在整个知识网络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教师对教学的情况要做到胸中有数, 在头脑中要有一棵纵向贯穿的“知识树”, 并且在每一个树枝上进行横向知识迁移讲解,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词语“奇迹”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延伸幸运、意外、偶尔和奇迹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一个词语的运用方法, 了解到其相关词语的运用方法。教师在课前应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 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 带领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深入的分析学习过程中, 要为学生的再学习、再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重组的学习体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为当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时候, 他们就会主动思考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并且能够想到和自己认识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因此,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现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强求记忆是为学生挖陷阱, 学生记忆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这才是所谓“鱼”和“渔”的辩证关系。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 在学习中有目

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

地进行知识学习对比, 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 提高

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 最好把现有的知识串联在一起, 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知识的迁移不是凌乱地学习知识点, 而要形成系统化以及结构化, 并且有效地融入知识网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典型的案例带领学生回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 对待相同的知识和相同的学法, 进行有效的迁移, 总结新的学习方法, 由学习到领悟, 用中学新。

3.学生语言本质探索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篇幅, 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于运用简洁的主旨表现其本质内容, 所以学生要通过繁复的文字描写了解其背后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这也是五年级学生该有的理解力和分析力, 真正地学习是抓住重点, 让书越读越薄。例如, 在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小桥流水人家》, 主要是描写自然朝起夕落的生活, 平和安静的太平生活。这其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密切关系, 所以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场景, 学生因为生活阅历少, 所以对这种场景的感触不深, 教师最好引导学生联系新的形势下没有灵活地运用, 这些知识就不能充分地理解和吸收。新情境中知识的灵活应用, 并且能够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 完成知识的迁移, 学习的知识才能做到有意义。学生在传统教学中, 知识都是由教师进行传授, 教师的有些教学方法能够让知识当堂得以运用, 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涉及应用。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 不能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教过或者学过, 关键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 知识学习不是目的, 转化为技能才是教学开展的根本目标,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迁移。以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作为案例, 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写一处景物”, 那么, 教师就可以结合两项教学内容, 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让阅读教学和写作过程相结合, 在教学中让读和写有机地结合, 教学指导中要结合运用读和写的原则, 并且带领学生回忆和复习之前的景物描写文章, 借鉴其中能够运用的语句和写作方法, 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都要学习。在短时间内, 学生的作文学习水平不能马上提升, 因为作文是积累学习的过程, 要在循序渐进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但是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国强.试论小学课文教学“语文核心价值”的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 2014 (29) :3-5

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10

一、由“文”到“道”的迁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今的高中生, 直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效果不理想。可是, 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自然而然地渗透一些德育内容, 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 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 我就“忏悔”这一话题进行知识迁移, 具体包括两点:一是通过了解巴金先生的人生遭际, 感受巴金先生的伟大人格;二是让学生以坦诚之心在纸上写下自己对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的忏悔, 并直接交给或寄给他们。有一个学生在那一周的周记中写道:“或许在说出隐藏于心底之事时, 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拷问自己的灵魂之后, 便如释重负, 内心更和谐, 人更真实。其实, 我们已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教学, 既不是干瘪的“文”, 也不是空洞的“道”。

又如, 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 学生感动于李密对祖母的孝情。我说:“我们不能只感动于别人的孝情而忽视了自己的孝情。”此时, 有个学生立刻回应:“我们还不到尽孝的时候, 现在还没有能力尽孝。”这在全班引起很大争议。于是, 我让学生课后去搜集那些发生在年轻人 (“80后”和“90后”) 身上的、感人的尽孝故事。经过一番准备, 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尽孝故事:有坚持用课余时间替清洁工母亲扫街的大学生, 还有用爱心挑起家庭重担的青年教师……这样, 教师不必多言, 学生自然明了。

二、由一篇到多篇的迁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具备知识汇总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滕王阁序》一课时,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滕王阁?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据此, 我进行延伸, 设计了一个新问题:说说作者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滕王阁的美景?由于这个问题有些难度, 所以我进行一些提示:“无论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还是虚实结合, 既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 又要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由于学生对“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较熟悉, 所以迅速从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具体的例子, 也能从其他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到具体的例子 (例如,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杜甫的《登高》等) 。由于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略感陌生, 所以没能迅速找出。不过,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并非实写, 然后展开同类知识的迁移。原来,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柳永的《雨霖铃》和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等也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样, 既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又扩大课堂的容量, 还温故而知新。

三、由理解到运用的迁移

《标准》中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 提供有利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就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知识的运用中进行比较。例如, 《咬文嚼字》一文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文字变了, 意味就变了;文字变了, 意境也变了。我想, 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观点。不过, 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也许并不深刻。所以, 我要求学生运用这个观点从自己熟悉的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推敲和品味。这样的知识迁移不仅把僵化的知识变成鲜活的知识, 更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个性化的解读。

四、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语文是涉及面很广的学科, 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只要对教学有利, 就不妨把知识从课内向课外迁移, 这样, 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有兴趣的学生可选择阅读《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 对阅读《红楼梦》兴趣不大的学生, 教师可为他们讲解《红楼梦》的精彩片段 (例如, “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等) ,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 虽然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以及演讲的场合不同, 但都是演讲辞中的佳作。因此, 在教学演讲辞单元时, 教师会有意识地迁移到演讲辞的写法, 既培养学生对演讲的兴趣, 又全面提高学生演讲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教师不妨给学生看几段著名演讲的视频。例如, 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从演讲者的神态、体态、情感和语速等方面更全面、感性地了解演讲。同时, 教师可组织班级或年级组的演讲比赛, 通过让学生自己写演讲稿、参与演讲比赛, 使更多学生进行演讲实践。这样, 高中语文教学就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五、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

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意义。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随时做好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例如, 荀子的《劝学》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 它在一个中心论点下分设三个分论点的结构特点与高中生常见的“五三四” (即“五段”的结构安排, 三个分论点, 每个分论点都经过四个环节, 最终完成论证过程) 的结构不谋而合。据此, 教师可再选择两篇同类结构的范文让学生比较和借鉴, 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另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从不同角度思考, 为不同主题服务, 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巧妙利用教材进行知识迁移练习。例如:《逍遥游》可为“生命”“追求”“矛盾”及“名与利”等主题服务;《陈情表》适用于“智慧”“选择”“清醒”“进与退”及“美德”等主题。只有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写作素材, 才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

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迁移理论;高中语文;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学相对来说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以书本上的知识为载体,将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需要老师的高明的教学技巧和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思维。比如说,语文的课程大多数都是分章节去讲解的,往往一章就是一个知识点的概述,老师将主要的概念和阅读理解的技巧讲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渐渐理解全部的知识体系,这也是很著名的“冰山原理”法则,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知识点,却是非常庞大的知识系统,在这样的教学特点的要求下,老师的教学能力需要有很大的提高,才能完整地发挥迁移理论的作用,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知识方面的迁移和学习能力方面的迁移。

一、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它是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迁移理论的相关系统学习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中,而且迁移理论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遗忘和重复的现象,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就是迁移理论的一种具体表现。简单点来说,就是两种相近的学习中,只要学会了一种,那么另一种就自然而然很容易就学会了。迁移学习主要分为两种,指的是前迁移学习和后迁移学习,前迁移学习是指之前的学习对之后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促进的作用,称为正迁移,也可以是阻碍的作用,称为负迁移,这是迁移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效果;后迁移学习主要是指后来的学习对之前学习的影响。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高中语文的教学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二、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

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主要是对于作品的赏析与体会,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文学类型,所以在高中时期,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文章要求你背诵或者默写,只是要求你理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再用以前学习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了,这样容易造成前迁移,而且在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过程中,针对一个知识点,要归纳总结,将这个知识点的所有概念都连接起来,这才是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确切的来说,是正迁移,就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对以前所学习的只是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将初中等以前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串联,实现了知识的凝结和加强,对于我们理解相关的概念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学习借景抒情这样的文章,高中语文课本往往是一章有两三节课的篇幅都是借景抒情文,通过对这三个文章的讲解和阅读,学生理解了借景抒情文的主要特点和相关的概念,这样在关于借景抒情文的整理中,学生就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文运用到的主要的修辞手法、主要的语言描写、主要的背景和环境等等,都是将以往学习过的零散的知识点汇集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使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习知识的迁移。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

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的迁移主要是指通过学会分析的方法和写作的特点来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让学生跳出语文书本的条条框框,培养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再依赖于老师的引导与讲解,而是在学习了老师的基本课文讲解过程之后,自己可以结合老师的经验和自身的理解能力,独立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分享,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这也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一节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做个开讲和结语,其他的部分由学生全部自己完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迁移理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就是让学生由单纯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迁移到学生自己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这就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引导者。

(三)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迁移理论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和课本知识,而是通过对教材和课本的学习来让学生领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是我们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项目。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和阐释,而是在课堂上恰当的迁移策略让学生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说在讲到文言文中“之”这个字的用法时,可以鼓励学生站起来发言,或者在讲台上组织全班学生踊跃发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对这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迁移策略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敏锐性,能够在教学中展开联想,让迁移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高中的语文老师不仅要精通语文课本,还要把课本之外的信息元素带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因为高中语文与各门课程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作为老师,只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学习知识,这样才能为提高迁移技巧和迁移能力做足够的准备。

三、结语

迁移理论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迁移,而且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所提高,增加了教学中的迁移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小芳.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韩丽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迁移运用,让语文教学形态更精彩 篇12

在现有条件下,以言语意图为主帅,以言语形式为抓手,以言语体验为途径是语文教学形态的一个值得实践的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言语发展的主阵地。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通过迁移运用提高学生言语训练的积极性。

一、以言语意图为主帅,抓住经典句式进行仿写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促进学生言语发展的核心途径。课文中有许多句子写得比较简略,但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也就给了学生迁移运用的空间,学生的学习也会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语训练的积极性也就有效调动起来。

梁衡的“夏”中: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课堂上引导学生美美地品读后,引导学生根据例句,对夏、冬进行仿写,着力为学生搭建迁移运用的舞台,让学生展现学习成果的精彩,学生言语训练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了起来。

有的学生写出较为精彩的句子,如,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炉火,充满燃烧的激情;夏之色为金的黄,如麦子,如玉米,贮满旺盛的活力;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的安静;冬之色为淡的白,如雪花,如白梅,蕴含洁白无瑕。

不必说语文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数学教师诙谐幽默的谈吐,英语教师抑扬顿挫的发音,也不必说地理教师的海阔天空,历史教师的谈古说今,政治教师的思想言论,单是音乐教师的一段段舞蹈,美术教师的一幅幅水墨画,就深深迷住了学生。

……

学生都有挑战对方的欲望,不服输的个性让学生在迁移运用的舞台上得到了张扬,言语训练的积极性也会空前地高涨。

二、以言语形式为抓手,抓住情节的空白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对话无外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批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即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平等的精神交流。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炼含蓄,这就决定作者对情节不能做巨细无遗的描写,这就给人留下一些供想象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启发学生迁移运用,提高言语训练的积极性。

三、以言语体验为途径,抓住文章的结尾

学习语言则重在积累和吸收新的语言形式,通过动态的语文实践,把文本语言转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举一反三地领悟语言的内在规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言语表达能力。有些课文结尾虽尽,但意无穷,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改写,为学生搭建迁移运用的舞台,让学生在迁移运用过程中享受言语体验的快乐。

如,“夏”的结尾,生动形象,含有哲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了“春”,你能仿照“春”的结尾对“夏”结尾进行仿写训练吗?

有的学生写得较精彩,如,夏天像栀子花,带来满园醉人的清香,它盛开着;夏天像蝉儿,热烈奔放地唱着,飞着;夏天像即将成熟的稻子,有着饱满的穗子,带给我们收获的希冀。有的同学对“春”结尾进行改写,如,春天像一幅画,一幅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画;春天像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春天是一杯茶,一杯沁人心脾的茶等。

有些文章结尾虽尽,但意未完,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回到皇宫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语文课堂是学生“践行”语言的海洋。为学生搭建迁移运用的舞台,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与教师的对话中,与学生的对话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自然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训练的积极性。

上一篇: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下一篇:太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