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2024-09-20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精选10篇)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篇1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浙大附中 李烈明

摘 要 运动技能的迁移问题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相互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迁移和干扰现象,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着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安排学习,能强化动作技能的良性迁移,防止和克服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干扰现象,对学生顺利地进行新动作技能的学习,加速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迁移规律;应用;教学质量

运动技能的迁移问题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各项运动中,都有大量各不相同的动作,有时已形成的动作技能有助于新技能的掌握,有时则妨害新技能的掌握,各种动作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已掌握了的动作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影响,能促进技能的形成,叫技能的迁移;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技能形成发生消极影响,起着阻碍作用,叫技能的干扰[1]。迁移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就比较容易学会骑摩托车,这是迁移的促进方面,但骑惯了自行车的人,在初骑三轮车时,由于身体平衡与手臂配合关系的改变,则感到很不方便,产生负效应。这种现象的产生,关键取决于两种技能共同因素的相似性或内结构方面的差异程度。

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相互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迁移和干扰现象,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着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安排学习,能强化动作技能的良性迁移,防止和克服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干扰现象,对学生顺利地进行新动作技能的学习,加速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对技能迁移与干扰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

1.体育教学中的迁移与干扰现象

1.1纵向迁移

体育教学中技能的纵向迁移,是指同一项技术中各种动作之间的技能迁移。如铅球教学中的原地侧向推铅球与侧向滑步推铅球之间的技能迁移;篮球教学中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与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之间的技能迁移;体操教学中的前滚翻与纵箱前滚翻、鱼跃前滚翻之间的技能迁移等。体育教学中,每项技术都有若干技术动作,纵向迁移就广泛存在于各项技能的学习之中。

1.2横向迁移

体育教学中技能的横向迁移,是指同一项目中不同类技术之间的迁移。如排球教学中的正面上手发球与正面扣球之间的技能迁移;篮球教学中的单手肩上传球与单手肩上投篮之间的技能迁移等。由于在动作方面存在不少的相似之处,在教学中注意把不同技术间相似环节作针对性练习,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1.3间接迁移

间接迁移是指A动作的掌握通过某种媒介对B动作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效应。如投掷手榴弹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方法要领时,结合学生已有的投掷石子的经验,使学生把投掷石子的动作迁移到投掷手榴弹的动作上来。

1.4部分迁移

1.4.1前半部分迁移

如支撑跳跃教材中,学生学会分腿腾越后,再学习屈腿腾越,动作的前半部分的助跑、踏跳可以迁移,而后半部分的屈膝并腿就会受到分腿的干扰。

1.4.2后半部分迁移

如技巧教材中,学生学会鱼跃前滚翻后,再学习手倒立接前滚翻,动作的后半部分低头含胸,团身动作可以迁移,而前半部分摆腿成倒立,则会受到干扰。

1.4.3两头迁移

如跳远教材中,学生学会了蹲踞式跳远后,再学习挺身式跳远,助跑、踏跳与落地动作可以迁移,而空中挺身动作则会受到干扰。

1.4.4中部迁移

如技巧教材中,学生学会了后滚翻后,再学习直腿后滚翻,中部的滚动与推手动作可以迁移,而两头动作则会受到干扰。

1.5已有的基本技能对掌握正确技术的干扰

1.5.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跑、跳、投的基本活动能力对体育项目中各种跑、跳、投动作技术的干扰。

跑: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跑的动作,一般是全脚掌着地,身体重心低,后蹬不充分,送髋不够,快跑时全身紧张。而体育运动中跑的技术应是前脚掌先着地,富有弹性,重心高,后蹬、送髋充分,大腿前抬较高,快跑时用力与放松交替明显。在学习跑的正确技术时就很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中已形成的习惯跑的动作的干扰。

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全力做助跑起跳的动作,因此,对于起跳时的制动缓冲,两臂和起跳的协调配合就做不好,踏跳腿蹬地不充分,摆动腿和上肢制动不明显,在学习跳的技术时很容易出现这些错误动作。

投:主要是最后用力动作。人们习惯的投掷多是采用屈臂甩胳膊转动身体的用力方法,很难做出充分的蹬、伸、顶髋、振胸挥臂的“满弓”技术。

1.5.2习惯的用力方法和身体姿势对掌握正确技术的干扰。

人们上肢的习惯性用力是屈臂用力,而体育项目中有些动作技术则要求直臂用力。如排球教材中的双手下手垫球,学生在初学这个动作时很容易出现屈臂垫球的错误。

人们下肢的习惯性用力方法多是腿的屈、伸蹬、踏用力,而体育项目中有些动作技术则要求直腿用力。如双杠教材中的挂臂摆动屈伸上动作,学生在学习这个动作时,当伸展髋关节时很容易做出屈腿蹬伸的错误动作。

习惯性身体姿势对正确技术也有干扰。如人们在下蹲时习惯含胸、猫腰,而武术教学中的下蹲动作要求挺胸直腰,教学过程中,纠正这一错误动作往往需要下很大功夫。

2.体育教学中形成技能迁移与干扰的主要因素

2.1各种运动技能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共同成分和一般原理、规律。因此,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技能,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反之,由于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较差,学习技能时,就容 易发生干扰[2]。

2.2运动技能发生迁移和干扰的基本原因是不同的技能具有共同的因素。如果两种技能在刺激和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对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的要求,根据条件反射泛化的原理,相似刺激可以引起相同反应,就可以造成相互迁移[3]。但是,既然是不同的运动技能,那么它们必定在刺激物与反应方面又有不相同的成分,对人的心理特点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它们又有着相互干扰的可能[4]。

2.3两种运动技能的学习时间和掌握的熟练程度,也是影响技能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果同时学习的两种运动技能,都没有达到熟练和巩固的程度,这两种运动技能就容易发生相互干扰。对于两种不熟练的运动技能,如果前一种掌握得比后一种牢固一些,则容易发生前一种运动技能对后一种运动技能的干扰作用。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一种运动技能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运动技能,这两种运动技能间才不会相互干扰。有时,在旧运动技能的干扰下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比单纯地学习新的运动技能还要困难[5]。

2.4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运动技能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已有知识的概括性之所以影响运动技能的迁移,主要是由于迁移过程必须依据已有的经验去辨别、理解当前的新动作。如果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较高,能反映动作的本质,学生就能依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露新动作的本质,并把它纳入到已有的经验系统中去。这样,技能的迁移就会顺利地进行。反之,如果个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较低,技能的迁移就会发生困难[6]。

2.5技能的迁移和干扰不仅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着学生本人主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的制约。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如果缺乏自信和兴趣;或过分紧张;或注意力涣散,都会妨碍运动技能的迁移。通常学生对某种运动技能的习惯性思维方向,尤其影响运动技能的形成,这种影响既可能促使迁移的产生,也可能成为迁移的障碍[7]。

2.6教师的指导方式直接影响技能迁移的效果。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运用技能迁移的规律,重视启发学生去联想,去理解新旧教材的关系,重视解决新旧运动技能间的矛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反应灵敏,思维活跃、富于联想,从而对学生新技能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

3迁移与干扰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加强技术教学的顺序化,精选教学内容

学生的认识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编写教学进度和安排技术教学顺序时,对技能迁移要有一个总体的、系统的设想。合理的教学顺序应在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和每堂课的安排中体现。在学年、学期计划安排时,应使各项教材前后衔接、逐步提高,并使各项教材之间互相促进。在每次课的安排时,要精选教学内容,把那些刺激相似,反应相似的技术动作尽量安排在相邻的位置教学,使其获得较大的迁移效果,而把那些刺激相似、反应不同的有关技术尽量错开安排,以避免或减少它们之间的互相干扰。如在篮球教学中,先教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紧接着学习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就能有利于两种技能的相互迁移。而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的教学应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错开安排,以利于学生在初学阶段较快地掌握技能,这对他们后一阶段的学习将起到促进作用。

3.2处理好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有负迁移因素的教材之间的关系问题,对这类教材,在每节课或者相邻课之间的教材搭配时,不要同时出现。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理解一种新的动作技能时,必然要同已知的熟悉的知识、技能进行比较,对新旧知识、技术、技能加以辨别,而这种辨别只有在已学到的知识得到强化,并理解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之后,才是清晰、有效的,否则这种辨别易含糊不清,产生混淆和干扰。例如,在一堂课中把急行跳远和支撑跳跃这两个内容搭配在一起,或放在相邻课中,就会由于它们在结构上相似和在“助跑--踏跳”上矛盾,而导致学生难以对一个技术达到“概括”的程度,也难以深刻理解两个技术的关系。因此,就容易干扰。在教学中,我通过合理安排两种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间隔和注意处理好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就避免了技能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了教学效果。

3.3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提高对知识技能的概括能力

动作概念的掌握与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运动技能进行概括是密切相关的。掌握有关知识技能越多,就越容易使技能发生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技术原理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本质差别,将所学得的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促进动作概念的掌握,并引导他们揭露新旧技能之间的异同,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较好地排除干扰,加速技能的掌握。如在排球的垫球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有关力学理论,来调整好球出手时的角度和控制好用力的大小,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技术原理指导自己的技术实践。这样不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球的飞行弧度与落点,而且使知识技能前后连贯纵横沟通。

3.4重视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迁移与干扰往往呈现双重性与复杂性,通过运用分析对比,能使学生明确各项运动技术动作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关的技术环节,能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例如,单杠教材中的单(双)脚蹬地翻上成支撑与高杠慢翻上之间的技能;双杠教材中的挂臂摆动前摆上成分腿坐与挂臂摆动屈伸上之间的技能;技巧教材中的头手翻与支撑跳跃教材中的横箱头手翻之间的技能;篮球教材中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与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之间的技能;田径教材中的投掷手榴弹与投掷标枪之间的技能,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抽象概括,找出新旧技能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处,从而为促进技能的迁移创造有利条件。

3.5采用诱导性和辅助性练习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采用诱导性和辅助性练习能较好地促进动作技能的局部和整体掌握。在教学开始阶段,可采用降低速度、缩短距离,减小动作用力与动作幅度,降低难度和采用分解诱导等多种方法,对动作的难点与关键环节进行强化刺激。同时要注意所采用的练习要与正式技能的刺激反应相似,符合内在联系,并做到逐步提高。如篮球教学中的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动作,初学时动作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采用徒手三步上篮模仿练习,自抛自接三步上篮,慢运球三步上篮的分解法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分解动作的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完整技术练习,这样不但缩短了掌握完整技术的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3.6加强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新的技能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动作的基本功越扎实,对于新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8]。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一是合理安排、正确分配练习时间和练习量;二是采用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四是加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电化教学等手段,以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逐步将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技能的形成和巩固。

3.7加强教学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教学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能对学生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的,一是加强动作的准确示范与讲解,使其明确动作概念与方法要领;二是采取语言诱导与诱导性练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点上给予学生启示和帮助;三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提高练习效果的心理准备状态;四是帮助他们了解习惯性动作与正确技术的差别,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肌肉感觉,形成正确技术的动力定型。从而,加速了新技能学习的速度,提高了练习效果,促进了技能的迁移。

3.8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在课前,我认真作好场地布置和器材准备,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又以自己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友好的语言、新颖有趣的组织手段和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课上情绪活跃,富有联想,思维敏捷,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使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这样就能有利于促进技能的良性 迁移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版

2.《体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注释:

[1]《运动心理学》192、193页 [2] 《体育心理学》238页

[3] 《运动心理学》193页

[4] 《体育心理学》238页

[5] 《体育心理学》239页

[6] 《体育心理学》238、239页 [7] 《体育心理学》239页

[8] 《体育心理学》240页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篇2

1 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的影响因素

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学生运动技能迁移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三点。

(1) 两种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两种技能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因素是其产生运动技能迁移的关键。也就是说, 先学习的技能与后学习的技能之间存在相似或者是相同的地方越多, 运动技能迁移就越容易出现。例如:篮球与手球在接球、传球以及配合等多种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那么篮球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手球运动时, 因为运动技能正迁移的存在, 往往更容易。但是,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 篮球运动与手球运动虽然在很多技能上存在相似和相同之处, 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运动项目, 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多的不同, 如果学生本身对于篮球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就不理想, 那么在学习手球运动时, 相较于学习跳远、跳高等与篮球运动共同因素非常少的运动项目而言, 也往往会更容易出现运动技能负迁移的问题。

(2) 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来说, 学生掌握的基础运动知识越多, 对具有共同成分的一般运动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越透彻, 在学习新技术时, 就越容易触类旁通, 产生运动技能的正迁移。反之, 如果学生对相关的运动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那么不但很难出现运动技能正迁移, 反而极易出现运动技能负迁移, 对新技术的形成与掌握产生阻碍。

(3) 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通常情况下, 学生运动技能练习的时间越长、基本功越扎实、技能掌握越熟练, 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 之前掌握的运动技能就不够扎实和熟练, 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 不但很难产生正迁移, 往往还会阻碍新技术的形成, 或者是学会了新技术却对原来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产生了干扰, 从而产生运动技能负迁移的问题。

2 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规律的应用策略

2.1 根据运动技能迁移规律, 合理安排教学训练活动

在根据运动技能迁移安排教学与训练活动时, 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之前, 任课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分析不同运动技能之间的相同点和相似点, 将有可能产生正迁移的两种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活动, 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前后衔接起来, 尽可能地促进运动技能正迁移的出现;同时, 对于容易出现负迁移的技能则隔开来开展教学与训练活动, 让学生先学习和掌握其中较为简单、难度较低的一种, 在学生熟练掌握并形成了稳固的动力定型之后, 再开展另外一种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活动。例如:跳高和跳远, 虽然都属于跳跃类项目, 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是, 由于两者需要克服的障碍性质不同, 所以, 无论是在助跑技术、起跳技术还是腾空技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果将两个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活动安排在一起或者是安排时间比较近就很容易产生运动技能负迁移的问题, 因此, 合理的安排应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其中一项技术之后再开展另外一项技术的教学与训练。

(2) 要注意教学流程的合理安排。简单来说, 就是要确保学生一种运动技能稳固形成以后再进行下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 尤其是在相似动作的教学中, 更应注意这一问题, 否则, 不顾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就进入下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之中, 不但不会产生运动技能正迁移, 还极易产生运动技能负迁移, 对学生新技术的学习和原来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产生干扰。

2.2 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 加强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

由上文分析可知,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 运动技能的迁移与学生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动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 为了促进运动技能正迁移, 避免运动技能负迁移, 就要从以上这两个方面入手, 利用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来促进教学训练质量的提高。

首先, 要重视运动基础知识的讲解, 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相关的运动知识, 而且还要尽量通过详细、生动的讲解, 让学生透彻理解其中的一般原理, 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但是, 综观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现状可以发现, 很多任课教师都将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 却忽视了运动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学生也多认为理论知识学习过于枯燥,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进行运动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时, 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 灵活采用多媒体技术或者是慕课等较为新颖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 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 确保学生对所学习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在加强学生运动技能基本功练习时,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合理安排练习的强度和练习负荷, 确保“因人施教”“因人施训”; (2) 注意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的多样化, 以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 通过高质量的自学自练来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2.3 改进教学训练方法, 促进运动技能的正迁移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 根据运动迁移规律, 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 也是促进运动技能正迁移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对两种相似的运动技能进行分析和对比, 并总结两种技能之间相似或者是相同的技术关节和不同的技术关节, 明确两种技术之间的异同, 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以此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正迁移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蔡小井, 彭杰.论持拍隔网对抗项目中运动技能的迁移[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 (S1) :156-158.

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3

研究学习迁移的现象和规律能帮助我们了解学习是如何引起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学习结果在今后的学习中起什么作用。研究学习迁移,也有助于探索教育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迁移规律现象,人们早已发现,如“触类旁通”、“一反三”,但是,在现象教学中,怎样实现迁移呢?

一、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景、新条件下活学活用已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達到灵活迁移的标准,从而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智力。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中的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规律。

例如:在教学中“式”的教学中,先要让学生获得“式”的一些基本概念:“代数学就是把已知数同未知数用方程式排列起来,使得未知数成为可知的一种方法。”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概括的认识,在熟练掌握整式方程的解法基础上,在学任何方程式(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一元、二元、一次、二次等)时就会觉得很容易,成为他熟悉的变形。例如:学习了(a+b)的平方=a的平方+2ab+b的平方由来和定义,再算(a+b+c)的平方=?时,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如果学习过程中,对基本概念、原理、原则理解不确切,就会产生错误。

二、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态度等等能够迁移,而且能因迁移而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应克服思维品质中的消极因素,要培养如下良好的思维品质。一是培养“三思而后行”的习惯。遇到任何问题,必须学会深思明辨,谨慎从事。这样才能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目前的问题。例如“遇到梯形问题,若需作辅助线,要先认真分析,已知和求证(求解),若求面积,可能作高,若是等腰梯形,一般平移一腰,若对角线长和夹角知道,那就可能平移一条对角线了。二是培养客观求证的态度。有了这种学习态度,以后遇到任何问题,不会草率行事,如在填空题中,已知条件含单位,求出的结果也要带单位。还有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方程有根,要先判断△≥0,若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最好要验根等。三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学习之所以能发生迁移的作用,有赖于我们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并随时向学生提供迁移的机会,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比如:学习切线长定理时,书面上,学生只能知道:从园外一点向园引得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为透彻理解,连接园外一点和圆上两切点、圆心的线段,通过轴对称性或三角形全等、切线定义等旧知识得迁移,从而让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马上回忆起这些结论。

三、科学地安排练习与实践,加强练习的指导。练习是必要的,但是研究表明,并非练习量越大,越可能产生迁移。练习固然重要,巧练更加重要。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练习,多用综合性练习和联系实际、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孰能生巧“的关键在于掌握规律和窍门,比如:九年级数学复习时,我是这样上的,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做到了疏通、归类、升华,这就克服了复习课落套于旧知识的简单重复的陋习,如复习四边形,练习中指导学生归纳关于四边形中的“中点”问题,牵涉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各边中点连接所得的图形,连接梯形两底中点、两腰中点、两对角线中点的线段长的问题,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篇4

提要:迁移规律无时无刻在对英语学习起着作用。凡是对后继英语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的,就是正迁移;凡是对后继学习起妨碍,干扰作用的就是负迁移,本文就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依据迁移规律,帮助学生促进迁移的产生,抑制负迁移的出现,借以提高学习英语成效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有关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正迁移、负迁移、英、汉语言。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作出了辛勤的努力,学生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然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最终对学习的效果都不大满意,如果把原因一味地归咎于“中国人学英语缺乏语言环境”“教材选偏不好” 或其他客观原因的话,则未免失之偏颇。我们应主动反思一下,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是否遵从了各种学习规律?是否注重了对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注意了注意到迁移规律所起的作用?

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它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根据教学心理学原理,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仅就英语学习而言,我们的母语对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产生的积极影响,就叫正迁移,即常说的迁移。例如“我是一个学生”(I am a student)这个句子中,汉、英句中的主要成分是都分为主语、谓语动词、表语,且主、谓、表语的词序完全一致。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可以运用相似的汉语文法加快对英语的理解和掌握。相反,汉语对英语学习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即产生的消极影响,就叫负迁移,又称为干扰,例如在学习英语时,汉语的动词没有人称,时态、语态的变化,因此学习者往往容易忽略了人称、时态和语态方面及词形变化,而写出错误的句子,这是汉语所产生的负迁移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依据学习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克服干扰,促进正迁移,借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成效。

一.让学生深刻理解英汉两中语言结构的差异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点。

我们都知道,同一事物在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或同一事物而其表达方式有同有异,最易产生负迁移。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在表达方式上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相异的。例如:在高中英语新教材中integrating skill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语言专家们认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多是直线式的:论点首先提出,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条理,层次非常清晰。然而,中文语篇思维模式则要比英文复杂得多,大多是迁回式的。从论点出现在文章的部位来看,可以与英语相同,出现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甚至在结尾处。如果学生在练习写作过程中,不了解中英文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中文语篇思维模式时刻左右他们,经常就可能写出“中国式英语”。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在强调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模式上差异,而且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利用课堂创设英语语境,使学生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语义。

二、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同因素,或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共同因素。

一般来说,共同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英汉两中语言无论是在词汇、语法、惯用法方面,还是表达方式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如果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留意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共同点,那么学生们所掌握的相应汉语知识就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例如: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他们的意义在任何上下文中都完全相等,象一些专有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名称等。学生在记忆这类词时,就会借助中文的理解加速掌握,又如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单词的构成,单词中有很多是由有意义的词根,词缀构成的,就象汉语字体中有意义的偏旁一样。通过学习词根,词缀,就可以将由具有相同意义词根或词缀构成的单词放在一起加以记忆,学生因此可以避免死记硬背,而且通过有意义的记忆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帮助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迁移。

“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旧知识和新知识往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知识的获得、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即利用已在知识经验的迁移,经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而实现的,为了实现迁移,我们必须对新旧知识,相关联的情形作出分析,利用教材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从复习旧知识中引新课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顺利地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学习现在完成进行时可以凭借复习现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并总结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实验证明,与新的学习有关联的旧知识或经验越多、越丰富、迁移的效果就越大,学习就越容易进行,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习新知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辨别新、旧知识的一致性,分情两者的界限,同时要帮助学生和引导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抽象化的思维加工,使之尽快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防止负迁移。

四、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性的内容,同时应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这类知识性内容的技能。例如:

(1)对比性练习(如判断是非,改错等)。教师平时观积累的一些学生易出错的句子,重点提出来进行针对性的对比分析,以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

(2)选择性练习(如单项选择,选词填空等)。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而编制的一些专题练习,消除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模棱两可的认识。

(3)强化性练习(如问答,听说读写各项专门训练等)。其特点是集中性较强,在短时间内对某个语言项目进行反复操练以求熟练掌握。

(4)启发性练习(如补全对话、看图说话、提示作文、专题讨论等)。这种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学会一题多解,多变多想,根据实际交际需要,从多种角度,举一反三和融汇贯通,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成效。

如果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语言环境,通过给与种种有意义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发自愿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促进迁移的大量产生,就一定能获取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书目

1、 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篇5

[摘要]:迁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化学教师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发挥他的优势,避免负迁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迁移

化学教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如果说这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可靠指标。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迁移理论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会了一种外语有助于学习另一种外语;学会了立体几何有助于我们学习晶体结构知识,这些都是些常见的迁移现象,在古代,孔子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最早对学习迁移的一种解释。其实迁移是课堂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一直为广大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迁移也称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或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所以有人认为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此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由于迁移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迁移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㈠、迁移的分类

在心理学上通常根据迁移的效能和迁移是否发生,把迁移分成两类,即正迁移、负迁移。正迁移也称积极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消极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作用两种学习之所以既可能产生正迁移,又可能产生负迁移,关键在于一种学习中所概括出来的结论(如原理、概念等)向另一种学习的推广。在这种推广的过程中,如果这一结论对学习都是适合的,那就会产生积极的正迁移;如果这一结论对其中某一学习是不适合的,那么这种推广对这种学习来讲就变成了一种干扰,这时就产生了负迁移。根据迁移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利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就当今课堂教学境界而言,“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一个迁移的目标。

㈡迁移的作用

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而且,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中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因此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突出表现在:第一、迁移是有效学习的标志;第二、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第三、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迁移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迁移而教”是课堂教学的高级境界。由此出发,教师在日常的化学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地创设和利用教育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在于概括出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或具有内在联系的某些要素。邵瑞珍教授在引述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时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过程,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而使教学效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同。”因而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着力于以下方面进行概括是极为必要的。对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进行归类概括和总结。物质的性质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理化性质。要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列举出每一种物质的性质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是徒劳无益的。但我们知道结构相似的物质之间具有类似的理化性质,对此可引导学生将物质的某些理化性质进行分类概括,扩大知识的包摄性,促进积极迁移。例如:在学习乙烯典型的化学性质(如加成、氧化、聚合)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概括由不饱和双键的弹性,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可以推断或解释结构更为复杂的烯烃的化学性质。

㈠加强“双基”教学,提高学生迁移的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抽象程度高,适用范围广,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能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或本质。学生掌握了这些概念和原理就可以用来解决大量的类似或同类问题而实现迁移。例如,掌握了影响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勒沙特列原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解释已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某些性质如氯水的组成、SO2催化氧化的反应条件控制、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等,构成所谓的“逆向迁移”,而且有助于后继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理解与学习,即构成所谓的“顺向迁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运用相似联想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共性的同时,应强化对个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具体知识或技能进行比较、辨析,促使学生树立清晰的观念,在遇到新的学习课题时,能迅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使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顺利、有效地得到正迁移。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这些原理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㈡加强变式训练,增强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得到延伸和扩展,产生有效的学习迁移,必须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为此,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疑点,从不同角度构造问题,通过演练促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应付自如。在学习《氮、磷》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在标准状况下,用NH3做喷泉实验,实验结束后,若水充满烧瓶,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若水没充满烧瓶,物质的量浓度又为多少?若把NH3换成HCL,情况又怎样呢?若把NH3换成一定体积的NO2与O2或一定体积比的NO与O2,若水也能充满烧瓶,此时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渡又各为多少?等等一系列多角度的试问,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需要指出的是:在新情境中变式训练的迁移效果如何并不取决于平时演练“同质”习题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把握了各种变式所共有的本质要素,能否揭示其内在的知识规律。在变式和新问题演练相融合,方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

㈢强化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所谓迁移可以看作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训练都有利于迁移。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的事例。他提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领会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例如,在学习乙烯典型的化学性质(加成、聚合等)的同时,引导学生概括出不饱和双键的通性,并迁移至其他烯烃,推断或解释有关的化学现象。学习了乙醛的化学性质(加氢还原、被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所氧化),可以归纳概括出醛类化合物的性质,从而推断其它醛类化合物。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相同“先入为主”的原有知识常常干扰、掩盖或替代新知识,因定势而产生消极影响,即产生负迁移。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越稳定,越清晰,产生的负迁移就越小。为了避免负迁移的产生,在化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消除定势干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质性理解。

例如:(2006高考,重庆11)已知mX(g)+nY(g)=Qz(g)的ΔH<0,m+n>q,在恒容密闭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 B、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m/n 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父子质量变小 D、增加X的物质的量,Y的转化率降低

错选A: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衡时,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以得出:在增大应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通过类比本题中加入了惰性气体使压强增大,则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m+n>q所以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故选A。那么在A选项中,对于气态反应,应强的改变之所以能引起平衡的移动,是因为浓度发生变化,否则压强的改变将无法影响平衡的移动,此处加入稀有气体时各物质的浓度没有发生改变,尽管总压强增大,平衡还是不移动,向正方。通过分析本题选B。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掌握扎实的“双基”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索的能力,都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得到顺利地迁移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教师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全面考虑到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因素,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的迁移,更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顾援.迁移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3].顾文贵,岑波.归纳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大学学报.20002(6)。

运用迁移规律搞好两个过渡 篇6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搞好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这两个过渡,现将教法体会介绍如下。

一、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

数学知识是有系统、互相联系的。在一系列知识之间,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所以,学习后次复习前次,以旧引新是必要的。然而新知识既是发展,就与旧知识有所不同,其间是有坡度的,如何搭好它们之间的桥,则成了教学的关键。

1.如果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如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学习这部分知识,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矗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教学时,不但需要复习能整除的验算方法,还要复习有余数的除法,并重点理解。以246÷5为例,商49平均分了246吗?(不是)那么是平均分了多少?(245)验算时只用商、除数能行吗?应该怎么办?引起学生议论。经过讨论可顺利地使学生掌握新的规律和验算方法。

2.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要突出连接点。如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讲课前复习一步减法应用题:“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这是旧知识,我们认为这道题中的商店里有24个皮球这个已知条件,可以用另外的旧知识来代替,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于是提问:“如果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可以用两个什么条件?”学生马上就可以答出:“换成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18个花皮球”或换成“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老师给予肯定:这就组成了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既然大家可以变化得到就可以解答出来,于是自然过渡到新知识,这就是在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做文章,形成了容易解答的一个新知识。这样过渡自然,教学效果好。

3.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要突出共同点。如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时,我们认为它是以百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为基础,后者多了十位不够减、百位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但无论哪一位不够减,处理方法都一致,即有共同点,就是“哪一位上不够减,要以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这就抓住了一类知识的共同点,仿旧知识学习新法,再把新法归为旧知识,过渡自然,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二、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继而强化训练、反复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是有过程的。教学时要遵循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1.增加台阶,减缓坡度教学中坚持以操作和直观为主,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表象,而表象又是形成逻辑思维的台阶。如我们教学“平均分”、“谁是谁的几倍”等概念时,设计了四个训练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边摆边说,初步达到感知概念;第二层次让学生看书中图,边看边说,逐步形成表象;第三层次,让学生根据表象画出线段图来表示数关系,进一步向抽象过渡;第四层次,让学生用精练语

浅议迁移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 突出“三个点”

数学知识是有系统、互相联系的, 在一系列知识之间, 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 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 因此, 学习后知复习前知, 以旧引新是必要的。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所不同, 其间是有坡度的, 如何搭好它们之间的桥, 就成了教学的关键, 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突出“三个点”。

1. 突出演变点

如果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 教学中要突出演变点。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其知识应以前面所学习的“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两类验算的相同点都要用“商和除法相乘”, 不同之处是后者演变为“还要加上余数”。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复习掌握整除的验算方法, 再讲授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如教学246÷5时, 可重点追问:“ (1) 题中246除以5, 商数49是平均分的246吗? (不是) (2) 那么是平均分了多少 (246) (3) 验算时只用商和除数相乘行吗?应该怎么办?大家讨论一下。”这样就可顺利地掌握规律和其验算方法。

2. 突出连接点

如果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旧知识组合而成的, 教学中则要突出连接点。如教学“两步应用题 (其中包含一步减的) ”, 讲授新知识前可出示:“商店的货架上有24个皮球, 卖出15个, 还剩多少个?”很显然, 这是一个已学过的旧知识, 24个皮球是一个已知条件, 如果将这个已知条件用已学的旧知识来代替, 则就变成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于是可提问:“如果商店的货架上有24个皮球, 不直接给, 那么可以用两个什么条件?”于是, 有的学生答:“改成商店的货架上有6个白皮球, 18个花皮球”、“商店的货架上有4盒皮球, 每盒6个”……通过这样的改换就组成了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师给予肯定后再鼓励学生试着解答, 于是很自然地就迁移到新的知识。这是在两个旧知识连接点上做文章, 形成了容易解答的一个新知识, 这样做, 迁移自然, 效果显著。

3. 突出共同点

如果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一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 教学时则要突出共同点。

如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时, 我们认为, 它是以百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为基础的, 后面多了“十位不够减、百位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 但无论哪一位不够减, 处理方法都一样, 都有共同点, 这就是教学中要抓住的。教学时, 可先以53-26为例, 复习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再告诉学生十位不够减与个位不够减的处理方法相同。再以629-376为例, 组织学生讨论百位不够减怎么办, 然后让学生根据上两题办法以1230-425为例研究百位不够减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前三题都是“哪一位不够减, 要以前一位退1当10, 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这样只要抓住了一类知识的共同点, 仿旧知识学习新法, 再把新法归为旧知识, 过渡自然, 学生易理解消化。

二、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抓住“三环节”

数学知识的教学, 学生只有通过操作和直观得到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再抽象概括, 继而强化训练, 反复实践, 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是有过程的, 教学时, 要遵循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1. 增加台阶, 减缓坡度。

在教学中, 我们始终坚持以操作和直观为主,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大量的感性知识以形成表象, 这是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台阶。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可用摆图片的形式来完成。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4个圆, 第二行摆8个圆, 引导学生认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 两行对比, 学生很容易看出数量关系。然后再摆, 要求第一行摆4个圆, 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3倍, 是几个4?当学生得出3个4时, 立即可以看出是12个圆。这样, 通过半实物、半图示, 促使学生在脑中形成表象, 从而进一步认识数量关系。在上述的基础上, 出示全文字的应用题, 让学生借助倍数关系的表象画出线段图, 进而由形象思维进入逻辑思维, 顺利掌握该应用题的解法。

2. 强化操作, 注重直观

表象是一个整体, 但却包括若干个方面, 而我们能用到的则是其中的一、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抓住操作直观的目的性, 以形成重点部位突出的表象, 便于抽象概括时应用。如“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时, 以24×3为例, 为防止学生不顾过程拿出3个24根小棒放在一起就算完成任务的做法, 可让学生把3个24根小棒摆成三行 (两捆10根的和4个单根的) , 再把10个单根的捆在一起, 最后排成一列。完成上述操作后, 重点分析“为什么把10个单根的捆起来”, 引导学生在脑中形成这部分突出的表象, 为下步列式计算先算个位, 满10进一打下基础。

3. 抽象概括, 由表及里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篇8

【关键词】评价体系;教育方法;体质健康;积累概括

体育知识的迁移更多是一种环境的迁移,体育课上的某些教学内容是将以前掌握的技能或知识运用于新环境之中,完成某项动作的过程。新旧知识的迁移应该是相互的,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注意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种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动作技能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法把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到异同点;在选择诱导性练习和辅导练习时,常常使动作的基本部分接近或和新学习的动作相一致,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排球的扣球时,把小时候扔垒球时的动作与平时打羽毛球的一些动作结合起来就十分有助于该动作特点的形成。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多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去分析让学生理解、体会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理论动作熟练地说出做出。

认真分析新动作要领,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情境间相同性或相似性的分析和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多举例证,多模仿、多练习、多听多想才能“顿悟”。根据技术动作的特点,抓好技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现迁移的主要条件,它将有助于最佳辅导性练习的选择和动作的创新。迁移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他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我尝试,总结。例如上背越式跳高时。让学生先练习双手上篮动作,单手上篮动作,单手上反篮动作,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这二个动作的相似性,节奏感的把握。步幅的控制就变得容易很多,这样助跑起跳的动作就出现成形了,接下来是过杆,其中背弓的形成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可以在双杠上做一些挂腿的练习,以及在垫子上模拟双手反扣篮的动作等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动作的关键点。有助于迁移的形成。

二、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各种情感的迁移和运用

在体育教学中情感目标占了一定的分量,我们在上体育课时,尤其是中学生,优育锻炼中形成的良好品质将影响他一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并应注意以下的一些方面:

1.情感驱动:(1)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2)教师应从情感教学人手,以自己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活动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3)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2.协同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与学诸要素之问的参量配置协调、同步与互补,以形成体育教学活动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使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得以放大、增值。

3.快乐体验: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体育活动所独具的乐趣。实践中应强调以下几点:(1)教材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2)“情知交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3)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在“我要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4)强调非同步化教学。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体育课是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其它教学强调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方式,而体育教学就必须要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否则这节课是不成功的。

4.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上层建筑”,一种好的氛围,独特的体育设施是实施情感目标的重要因素,提高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也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应该重视的内容。

三、注重场地器材运动素材的迁移和拓展运用

如在体育达标锻炼测试中,针对立定跳远和实心球掷远这两个项目,每次测试都需要在地面上划线很不方便,电容易踩掉看不清,于是折叠式的测试器就产生了,每次测验,象拎手提包似的拿到场地打开。无论是立定跳远,还是实心球掷远,受测者只需一跳或一掷,远度和得分一目了然,用完一折叠便可,相当简便实用。

多媒体电脑教学也是场地器材的很好补充与拓展。通过互联网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运动素材。多媒体电脑教学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画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的是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而以往传统的板书口授的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四、重视评价体系对迁移教学的影响

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但从根本上说只有两大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进步幅度,改变过去只重视技术考评的传统方法。这种改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技术水平一般,但学习态度又很刻苦的学生是一种激励。它弱化了评价的鉴别、筛选和选拔功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就给教师更好地发挥知识迁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打下了基础,体能与知识技能往往是先天或先前结果的成果。短时难有质的改变,但学生态度、以及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往往决定着学生对知识迁移的态度与经验总结的热情。所以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时,应该注意更强调的是理解、运用和实际操作,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不要过重强调技术水平掌握的高低,而是注重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这样学生才能在积极的态度中来体验体育带来的改变,掌握了一个新知识能更多地贯通另外的几个知识点。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篇9

一、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

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主要是对于作品的赏析与体会,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文学类型,所以在高中时期,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文章要求你背诵或者默写,只是要求你理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再用以前学习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了,这样容易造成前迁移,而且在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过程中,针对一个知识点,要归纳总结,将这个知识点的所有概念都连接起来,这才是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确切的来说,是正迁移,就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对以前所学习的只是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将初中等以前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串联,实现了知识的凝结和加强,对于我们理解相关的概念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学习借景抒情这样的文章,高中语文课本往往是一章有两三节课的篇幅都是借景抒情文,通过对这三个文章的讲解和阅读,学生理解了借景抒情文的主要特点和相关的概念,这样在关于借景抒情文的整理中,学生就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文运用到的主要的修辞手法、主要的语言描写、主要的背景和环境等等,都是将以往学习过的零散的知识点汇集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使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习知识的迁移。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

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的迁移主要是指通过学会分析的方法和写作的特点来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让学生跳出语文书本的条条框框,培养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再依赖于老师的引导与讲解,而是在学习了老师的基本课文讲解过程之后,自己可以结合老师的经验和自身的理解能力,独立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分享,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这也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一节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做个开讲和结语,其他的部分由学生全部自己完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迁移理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就是让学生由单纯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迁移到学生自己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这就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引导者。

(三)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迁移理论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和课本知识,而是通过对教材和课本的学习来让学生领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是我们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项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和阐释,而是在课堂上恰当的迁移策略让学生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说在讲到文言文中“之”这个字的用法时,可以鼓励学生站起来发言,或者在讲台上组织全班学生踊跃发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对这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迁移策略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敏锐性,能够在教学中展开联想,让迁移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高中的语文老师不仅要精通语文课本,还要把课本之外的信息元素带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因为高中语文与各门课程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作为老师,只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学习知识,这样才能为提高迁移技巧和迁移能力做足够的准备。

二、结语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篇10

摘 要: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积极利用迁移的正效应,是教学的一种高级境界。同时,根据迁移理论,教师可以有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本文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学为例,阐述了如何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策略。关键词:迁移;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将迁移界定为先前学习的结果影响新情境中的学习或表现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如今,提高学生对已学得的知识做出迁移已被广为认可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能力培养这个主题虽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老生常谈,但要真正地实现这一目标也并非易事。生物学习中的迁移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信息迁移能力不是靠做一两道题就可以培养起来的,需要将“为迁移而教”的理念系统化的贯穿于整个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而学习的迁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受制于许多因素,不能自动发生。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应用学习迁移规律,通过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成效。本文试就中学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谈一下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中学生物教学中迁移的重要性

迁移是有效学习的标志。于是有研究认为,迁移是学习的实质,如果不能从一情境迁移到另一情境,学习根本就没发生。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这点尤为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

然而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常常需要制定相关的能力目标,而这些能力目标绝不能是含糊其辞的泛泛而谈,在目标确定后我们必须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怎样衡量呢?如果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能力的任务。所以在我只具备尚浅的教学经验之余,在备课过程中,总会为怎样设计一堂课以帮助自己的学生回忆起相关的先前知识而绞尽脑汁,因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早先习1

得的概念与技能或者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有益于理解新的学习材料,抓住这个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的顾虑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学内容开始就设计了资料展示这一环节,通过(1)图片:饥饿的苏丹;(2)两则有关粮食危机的新闻。引导学生谈谈感受,通过图文并茂让学生认同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适当降低呼吸作用效率。这样教师就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复习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而回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的意义是对开展讨论其原理应用而做的有效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的迁移动机。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是孩子们学习活动可以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关键是教师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能够意识到迁移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主动迁移的态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迁移对于问题解决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要有效地解决某种问题,除需要一些基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外,还需要应用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能否准确、有效地提取有关经验来分析、解决目前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迁移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课堂中的学习看作是学生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问题解决活动。将课堂学习视为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练习,这样再次凸显了迁移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在我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自己总会自发的思考:在哪些情况下,学生的表现会受其迁移所学内容的能力的影响呢?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在面临某一学习任务时,他们处理这项任务的方式会有差异,而他们是否能学的很好,也受他们能对自己先前的知识做出运用和迁移的影响。例如在此篇教学案例中,开篇就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从粮食危机转换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来,然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又是重之重点,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此时教师就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这类知识进行分析、比对,尤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正所谓分层教学,这样可以帮助不同的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辨析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从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将迁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促进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其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生物新大纲对学生的学习和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既有积极影响,又会有消极影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这块教学内容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现代超市内各种蔬菜琳琅满目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在严冬季节,我们能吃到的新鲜的蔬菜(即反季节蔬菜),是人们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在温室中栽培出来的。有了这样的知识迁移之后,紧接着设问农民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道理是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就可以发现,知识面较广或者能够将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原理迁移至温室种植问题中的学生就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汇报介绍塑料大棚的应用原理。这样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很自然的引出教学的重点,由浅入深,由实际生活到课堂再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能否将原有的经验迁移到目前的问题情境中,这直接决定了能否解决问题。

再次,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将有赖于某情境与另一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越是相似,迁移就越可能发生。迁移的产生与前后所学的知识之间存在的相同要素有关。因此,教学的次序、教材的组织和编排要合理,要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为正迁移的产生创造条件。可是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学生在各种问题解决情境中不能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也就是经常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会出现茫然的眼神,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这种情况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1)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的知识结构可能不合理。可见,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丰富、合理的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将所学的只是重新加工组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例如在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中,采用出示(1)新鲜的水果、蔬菜、麦粒的图片(2)粮食入仓前晒干的场景和粮仓建筑的图片(3)各种水果箱(冷库)图片创设出情境提出问题:怎样

才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这几样东西?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很容易发生迁移,能够通过图片的观察以及生活的知识经验归纳出:对于像小麦、玉米等这类果实或种子,可以把它们晒干后贮藏起来(根据粮食入仓前晒干的场景);对于苹果、蔬菜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温度来贮藏(各种水果箱冷库图片)。可见分析、归纳的过程就是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接着教师提示引导学生书写出呼吸作用的公示,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启发?通过回忆已有的关于呼吸作用原理的知识,总结出温度和氧气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果蔬保鲜,同时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我这样设计大量的实际例子的引导迁移以及通过精选和合理编排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教学内容, 并以恰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透彻理解和整合所学内容等教学策略, 使学生建立丰富、概括而整合的认知结构, 为后续灵活、富有成效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 无论教师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如讲演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 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将前后知识加以沟通和融会贯通,进而促进高水平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当学习者能将某一反应从学习情境适当地推广至迁移情境时,正迁移便发生了;如果学习者不能对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做出辨别,并做出不适合迁移情境的反应时,负迁移便发生了。促进学习迁移的含义有两个 ,一是努力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二是减少负迁移的干扰。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应用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需要。一般说来,农作物根部的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有些学生会认为呼吸作用不是越强越好吗?这样负迁移就会发生。因此在学习完呼吸作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应该设计提问农作物的呼吸作用是不是越强越好呢?这样设置疑问总结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探讨呼吸作用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过程, 而且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形成。当然这样容易产生负迁移的例子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屡见不鲜,由于这篇教学案例的局限性讲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又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常常会由于生活经验干扰引起的负迁移,生活经验的干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的错觉。如学习视觉形成时, 由于闭住眼睛

就看不到物体, 有些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视觉的形成在视觉器官, 不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另一是生活经验的限制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在不同的情境下应对不同的学生反映,有效的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在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中,常见的有加强学习之间联系的策略,避免概念之间高度相似的策略,识别概念或事物关键特征的策略,判断学生已知识程度的策略等等。总之 ,我们应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求,从多种角度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各种因素,重点关注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各种策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设计教学,实现“为迁移而学”、“为迁移而教”的教育目的。

四、依据学习迁移, 合理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是任何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就评估内容而言, 不是对简单的认知能力如对于学生记忆的评价, 而是更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特别是对探究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这也是在我的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的评价内容。本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就是有关迁移运用和培养的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虽然说明的不是较全面或者说很多验证原理上还比较牵强,但至少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即引导学生将原理迁移于实践。在课的最后设计了综合分析总结让学生通过全部的学习后自主运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生产的哈密瓜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环节实际上也就是依据学习迁移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同事通过综合分析,还能够让学生明白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对本节课知识很好的概括总结也是知识的再次巩固。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生产实践,激发兴趣,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在我的生物课堂中力求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或者有些较为枯燥的内容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亦扩展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将中学生物课堂变为有趣味、快乐的课堂,给予这个年纪的孩子们该有的快乐。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通过讨论,学生把所学原理再一次迁移用于指导和解决新课题的活动中去,以形成能力,同

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目的,而且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增长。

总之,只有拥有稳定的、可分辨的、系统的上位知识,才能有效地实现学习迁移。学科渗透,不仅重视生物学科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系统化,同时,还十分重视生物学知识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十分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尤其是涉及不同领域的同一概念更是如此。教师“ 为迁移而教” 的各种教学策略, 都是旨在促进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科学习中或者是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践中成为自主的、有效能感的高效学习者与实践者。虽然这些设想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时常会遇到阻力,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不容我们忽略的,关注学生的多样性也是迁移教学是否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是要多总结归纳,通过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不断努力,不断前进,不断专研,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庆节朋友圈祝福语下一篇:读落叶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