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元素

2024-08-22

壮族传统元素(共6篇)

壮族传统元素 篇1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展示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在现代会展业务发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潮流中, 大量外来文化侵入致使我国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 将民族元素合理的推广和应用, 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必须重视的问题。壮族是我国人口最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 沉淀了大量的、赋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对壮族文化元素的提取

1、铜鼓文化

铜鼓产生于我国南方地区, 是濮、越人创造的一类打击乐器, 至今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以广西壮族数量居多。壮族的铜鼓外形精美, 无底腹空, 腰曲胸鼓, 稳重而饱满。在鼓身有精美的虫、鱼、花、草, 以及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图案。鼓面是铜鼓重要的装饰部分, 中心配置太阳纹, 外围是晕圈, 旁侧配饰精美的圆雕装饰物。

在壮族, 随着区域的不同, 铜鼓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北流型、万家坝型、冷水冲型、灵山型。不管铜鼓派何用途,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 铜鼓都代表着壮族的民族文化属性和壮族同胞的审美意识。而铜鼓上的各种图案、饰物都是壮族人民熟悉的事物, 通过铜鼓上的饰物, 我们可以看到壮族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生活的场景, 以及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富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气息。

2、干栏文化

在《博物志》记载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广西地区多属亚热带气候,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湿热的气候条件, 催生了“干栏”的建筑模式。一方面避免了地面潮湿的气候条件, 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毒蛇猛兽的袭击。因此,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壮族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干栏文化”。

壮族的房屋多以竹木为结构, 在所有的干栏建筑中, 中间的一间屋必是堂屋, 用于接待客人和祭祖先, 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干栏建筑中, 一般是上层用于住人, 下层豢养牲畜和储存杂物。这种因地制宜的干栏式建筑, 不仅展现壮族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 也展现了壮族人们面对自然条件坚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划的改造, 这种干栏式建筑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 但在一些偏远的壮族地区仍然继续流行和保持着这种干栏住房形式。

3、壮锦文化

壮锦, 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 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历史记载, 早在汉代, 广西就有了织锦技术, 可见壮锦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传统的壮锦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 用于制做被面、褥面、背带心、背包、挂包、围裙等。壮锦图案生动, 结构严谨, 色彩斑斓, 常见的花纹有大万字、小万字, 以及较复杂的双凤朝阳、凤栖牡丹、狮子滚球等。

壮锦有着强烈的民族气息, 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追求以及推崇, 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 凝聚着人们对美好向往, 而且壮锦也传达着人们真诚的情感。

二、民族文化元素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体现形式

1、整体构架

整体构架是展示空间环境艺术表现中最重要的问题。在民族元素的空间展示中, 整体构架要做:第一、布局的合理性, 这主要是指各部分的相融相生, 以凸显展示空间内容的精美呈现;第二、整体色彩调和的合理性, 这主要是指通过平面内容色彩的调和达到突出温馨、和谐的民族元素色彩;第三、立体构成的合理性, 立体构成的合理性是立体结构的协调。通过布局、色彩、立体结构三方面的合理构架, 制定出有形的空间过程, 并从整体上突出民族元素的整体气息, 以及它所蕴含的寓意, 表达的情节, 代表的文化, 展示的意义等等。

2、局部构架

局部构架决定着民族元素的整体构架。局部构架要注意民族元素形体的大小、视觉效果、局部对整体文化韵味的影响等。在局部构架上, 首先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元素的视觉效果、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其次, 要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客观性, 即使很小的概念, 也要用心的设计, 因为小的概念往往影响着整体的民族文化元素呈现的效果。

在壮族民族文化元素铜鼓中, 鼓面被当做重点部分进行装饰, 中心常常配置太阳纹, 外围晕圈装饰, 视觉效果清晰、美观, 而接近鼓边的圈带上都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 例如青蛙、蟾等。在青蛙饰物配置中, 冷水冲型铜鼓蛙塑像要凸显空身扁胶, 两眼间突、四足挺立, 身披辫形纹带的特色, 而且每面铜鼓固定要求为四只, 这是客观文化实实在在沉淀下来的, 是不可主观改变的, 因此, 局部构架一定要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客观性的构建。

三、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民族元素被应用在了空间展示中, 展示空间为民族文化元素的传播带来了展示的平台, 而民族文化元素又以独特的韵味推进了展示空间的发展。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也日益的侵蚀着中国的文化市场, 营造与民族文化相符的展示环境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薛利东;《民族元素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 (23) .

[2]肖万娟;《广西壮族文化元素的挖掘及应用手法研究》[J].湖北农业科技学.2013. (8) .

[3]张春宝;《展示设计的空间分析》[J];大众文艺;2011. (16) .

[4]李杨.杨大禹.《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商场现代化.2010 (76)

[5]吴鹏.展示设计中民族文化特征[J].艺术百家, 2007.

[6]李馥颖.博物馆陈列展示中民族文化的探析与研究[M].沈阳理工大学, 2008.

壮族传统元素 篇2

对歌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对歌、抛绣球和打木槽等。 壮族人对青年男女的交往是持开放的态度,有山歌唱到:“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风流时。”成年的壮族青年男女外出赶墟,在田野、村头对唱山歌(有很多色色的歌词啊!),一般父母不会加以约束。而封建社会中汉族对儿女(特别是女儿)的约束是有名的。所谓的“大门不迈,二门不出”是也。因此,对歌成了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

抛绣球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抛绣球是认识对方,是恋爱的开始,而不是一些文人所说的是爱的结局。

打木槽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习俗

族青年举行婚礼时,有一套独特风趣的习俗和讲究。

新娘出嫁时要穿黑嫁衣。黑色在壮族人眼里表示正统,所以出嫁之日,新娘必须穿上新郎家缝制的黑嫁衣,方能出厅堂与长辈拜别。

当新娘走出厅堂行到家门时,男方接亲娘要马上踏着新娘的脚印走,亦步亦趋,传说是为了让新娘忘了回娘家路,一心一意与丈夫成家立业。

背新娘出门楼,当新娘走出家门,接亲娘立即给新娘盖上红头巾,由新娘兄长把新娘背出村塞门楼,然后方与伴娘上路同行。意指新娘难舍亲人,不愿离别,只好叫兄长背。

新娘上路不准回头望,如果是无意之间回头一望,接亲娘便要到井边或河边取水给新娘喝,以示对新娘的惩罚。

新娘洞房要“坐时”,当新娘接亲引进洞放的,接亲娘会与新娘对坐,并用脚踏在新娘的双脚之上,直至板凳坐热,地板踩暖为止,意为使新娘从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娘汲新水,即新娘过门后第一次汲水,壮族人对此十分讲究,新娘被姑或嫂带到井旁或河边的,先朝源头行屈膝礼,然后扔几枚硬币方能汲水,意在告知水神,新娘已出了钱买这方水,而且桶口要向着水源一次汲满,祈求日后满福满禄。

偷新郎鞋,当洞房之夜,新郎要把鞋藏好,要是给新娘偷看到了,日后要由新娘做主。

不落夫家

壮族传统元素 篇3

关键词:图形元素;创作;设计

将广西壮族元素应用于现在各类现代的设计之中,是对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同时也是对该民间传统元素进行延伸和再创造。当今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非常多的优秀的设计师将本国传统吉祥的图案运用于现代的设计之中,从而体现出民族的特色和时代感,使得古老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使现代的设计有了更高更深的内涵和意义。本文从广西壮族的区域性、民族性出发,寻找一条广西壮族图形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从而使得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焕发新的活力。

1 丰富灿烂的民族图形元素

壮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在广西壮族民间图形元素中,吉祥图案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支流,其寓意所表达的中心主题“吉祥如意”“平安”“福禄寿喜”等。这也是整个中国延绵几千年流传下来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这些图形传达了人民对真善美的定义和追求。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它是广西地方民族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一宗无价之宝。铜鼓的特点:整个鼓为铜打造,一头有面,两边有四个耳朵,形状像圆圆的墩子,平面曲腰。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衹纹、游旗纹等装饰。有的鼓边缘还环铸蛙、龟、牛、马等对生活没好祝福和向往的动物纹饰。鼓身多环铸各种纹饰,并有鼓耳和合范缝。民间珍藏着非常多,大约有2400多面。因而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6661.htm"\t"_blank"代,是广西民族文化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t"_blank"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壮锦又称“僮锦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43338.htm"\t"_blank"”、“绒花被”,较厚实。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绣球”,由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一般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花瓣面料上的图案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如画一般美。广西的绣球,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表面上有大量繁盛任免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为题材的装饰图案,飞鸟,岁寒三友、山水风光、琴棋书画、以及民间传说等予以勤劳善良、尊老爱幼的和谐之美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些表现手法将装饰纹样都发展到了极致。

除了以上所述,广西壮族民族图形元素还存在丰富的人民生活之中,服饰、建筑、饰品等等。这些传统的民俗图形元素具有喜庆、热烈、祥和的形式和意义。更利于渲染节日气氛。几千年来,少数民俗工艺美术中传统纹样之所以具有极其鲜活的生命力,这跟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这里居住着非常多的少数民族。他们虽然所处的环境一样,但是每个民族也有各自的民族风味。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图形元素无不强烈的突出了当地民族精神与气质,也是我国传统图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典范。装饰早已都具备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广西壮族传统图形元素形式多样、名目繁多、设计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在持续不断发展本民族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艺术设计的体系。

2 广西壮族图形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越来越被设计者当成一个重要的创作源泉进行实践。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3206702.htm"\t"_blank"》。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490010.htm"\t"_blank"区。同时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区也大力推广旅游文化,以文化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使得更多本土产品有机会走向全世界。这使得我们这些现代的设计师有着更多、丰富的设计资源可以借鉴。少数民族图形元素是民间装饰艺术不可或缺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她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她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集合了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与创造的结晶。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的融合的问题其实是很多设计师现在寻找的一个答案。我们如何将壮族图形元素形式规律、审美特征以及表现方法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是我们处在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必须承担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本土文化。我们所说的运用本土的图形元素,不是我们简单的搬抄,如果没有注入新鲜的血液,没有经过我们自己的取舍与重新的看待,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停滞。现代的人所做的仅仅是老祖宗留下的,使得设计已经失去了该有的意义。我们应该在继承本土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的同时,将我们所学的现代设计理论和外来的先进思想和设计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为现代设计服务,同时也能带动本土的产品或者设计水准。

广西高校设有艺术类专业的学校的数目是非常多的。也有一些现代运用传统纹饰进行设计的练习。但是很多的设计知识将传统的纹饰进行简单的搬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了解这些图形元素的真正文化内涵和精髓。一个真正好的设计师,他应该去真正了解这个图形带来的内涵。同时又能把握好将这个文化内涵结合到现代的设计之中去,让这个传统的图形既有新的活力。

再创造,将传统的图形注入新的血液是我们当代设计师要把握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它的本质就是运动。而不是停滞不前,更不是一层不变。我们要让真正的现代设计融入到具体的生活之中去。尊重和理解壮族传统图形元素,然后仔细斟酌设计主题,结合现代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观点,理性的思考、理解和表现。将本土语言的特征与产品巧妙灵活的进行结合,让民族文化更加具有鲜活的特征。

当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现代化的、科技化的新型时代。新的材料、技术、理念和设计方法快速的更新,这一切需要我们更多的去做出适应和改变。这些都给传统的艺术形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对于传统的艺术是一种冲击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为它注入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突破口。因此作为新一代的设计师,作为广西高校的本土设计师,更需要将新的思想观念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传统图形,也是為我们新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新的表现方式和材料、审美观念给壮族图形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我们只有尊重文化和深入的发掘壮族图形元素的潜力。才能更好的创造出本土设计在利用壮族图形元素的结合中创造出新的经典。壮族图形元素壮族文化的精华,它是千百年流传下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当代设计师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8).

[2] 靳埭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 吴晓东.苗族的图腾与神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传统美食 篇4

五色糯米饭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荠菜煮鸡蛋

在湖南地区有着三月初三,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民谚。

发糕

发糕算是老南宁过“三月三”的一道特色美食了。据市民陈小姐回忆,小时候过“三月三”,她都要缠着母亲蒸发糕给她吃。发糕有焦黄、泥黄、雪白三色,焦发糕是传统地道的做法,后两种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口味的差异化而演变出的新品种。每逢“三月三”,不少南宁人都会准备一些发糕拜祖祭祀。发糕口感松软香甜,老少皆宜。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做薄饼单是馅就足够忙活好长时间,但是更关键的是需要薄饼皮做支撑。薄饼皮不但要薄更要劲道,这样包着馅料就不容易破裂。吃时将馅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非常味香可口。因为质量好的薄饼皮很Q,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欢单吃薄饼皮。

水油堆

柳江的水油堆,是壮家特色小吃之一。在柳江的一些老街或者学校附近,经常可以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仅凭着一个锅头,一堆炭火,一瓶油,一盆面粉,一碗芝麻,转瞬之间,白面在油锅里上下翻腾,白进黄出,一股浓浓的香味在街道上空弥漫,久久不散。水油堆一般在圩日时现做现卖,软软的水油堆,夹一个放进碗里,再淋上红糖水,咬一口,又软又糯,又甜又香。

壮粽

壮族称粽子为“粽粑”,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也是用来祭祀拜祖的食品。壮粽比我们一般吃的粽子要大很多,一般要几个人一起吃才能吃完。

广西三月三由来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广西2022年三月三活动安排

1南宁三月三狂欢节

南宁三月三狂欢节将于4月1日―6日在广西民族博览馆广西民族村将有丰富精彩的壮族迎宾习俗、刘三姐传哥、踏青踩街、壮族铜鼓舞、对歌三月三、假面舞、多耶舞、抛绣球、夜歌圩、歌舞表演等同时有200―500人品尝的百家宴和各地特色美食。

2柳州三月三狂欢节

从3月31日至4月3日,柳州市区及六县将举办“鱼峰歌圩三月三 风情柳州等你来”系列节庆活动,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柳州国际水上音乐节、柳州民俗文化博览会、桃花节、花炮节……一场丰盛的文化娱乐盛宴等着你哟!

3桂林三月三狂欢节

三月三期间,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准备了吃五色饭、山歌擂台赛、梯田抢翠鸭等活动。

壮族传统元素 篇5

[关键词]壮族传统道德;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实现途径

壮族不仅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即壮族传统道德。以重义轻利、尊长爱幼、爱劳动、讲诚实、守信用、忠厚淳朴为主要内容的壮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我国现代道德的源泉之一。壮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相适应的,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充分继承和发扬壮族传统道德为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服务,既是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实现壮族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如何把壮族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有机地结合到当代壮族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去,使壮族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转化为现实的道德教育的生产力。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壮族传统道德在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一、重新认识壮族和壮族传统道德

重新认识壮族和壮族传统道德,是实现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现代转化的前提和基础。

(一)重新认识壮族。要丢掉壮族没有任何民族特点、壮族已经彻底汉化了等错误观点,就必须重新认识壮族,就必须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壮族历史、壮族风俗习惯、壮族饮食文化、壮族传统节日、壮族宗教信仰、壮族民间艺术、壮族传统医学、壮族传统道德、壮族居住地理环境等。只要这样系统地了解壮族,我们就不难发现壮族不仅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而且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的风俗习惯、饮食、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壮族人民创造出优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与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新认识壮族传统道德。要吸收和利用壮族传统道德为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服务,就必须以端正的态度重新认识壮族的优秀传统道德。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观,平等的对待我国各民族,壮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同样具有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优秀传统道德。而不是把壮族传统道德认为是野蛮的、落后的。其次要认识到壮族的传统道德不仅包括重义轻利、尊长爱幼、爱劳动、讲诚实、守信用、忠厚淳朴等,也包括壮族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汲取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道德文化,包括爱祖国、爱家乡、开放、宽容、勤劳等,也是属于壮族的优秀传统道德[1]。正是因为有了优秀传统道德作为精神支撑,壮族人创造出了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因此,端正对壮族和壮族传统道德的认识,是我们利用它为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二、把壮族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壮族聚居区高校道德教育课程之中

当前,在壮族聚居区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尚无壮族传统文化及道德课程的设置,这种道德主体与德育内容的相互脱离而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较为普遍。因此,必须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德育内容进行传承和创新。

(一)把壮族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壮族聚居区高校德育课教材之中。民族德育课程是一般课程理论在民族德育中的运用,但民族德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的特殊性[2]。 但是现阶段在壮族聚居区高校德育课程的设置中,或多或少存在忽视壮族道德文化的现象,很少反映壮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脱离壮族学生的实际,因而难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壮族聚居区高校中,道德教育尚未很好地与壮族传统道德及壮族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所以,我们在壮族德育课程建构时要站在现代化的高度对壮族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审视,发掘出与现代化相协调的东西,批判和剔除与现代化相悖的东西。壮族地区高校德育课程内容除了包含共性传统美德外,更应该突出壮族传统美德,结合壮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人格需要等实际情况,必要整理、编辑和出版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教材,如《壮族传统道德文化教程》等。有助于实现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代转化。

(二)把壮族传统道德融入到壮族聚居区高校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德育具有全方位、全员和全程性的特点。除了专门开设壮族传统道德文化的课程外,还要把壮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去,发挥各自育人的优势。如:文学课可以对壮族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民间故事等进行必要地介绍,使学生领略到丰富有趣的壮族传统文学;历史地理课可以介绍壮族地区美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艺术课可以介绍壮族的山歌、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等,引导学生感悟、鉴赏和发现壮族传统艺术的美;体育课可以开展抛绣球、转陀螺等壮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不仅可以锻炼壮族大学生的身心,增进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3] 。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各门学科潜在的优势激发他们对本民族和祖国的热爱,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总之,壮族聚居区高校德育课程的构建,应该站在民族德育课程现代化共享资源的角度上,既要吸收各民族的道德文化资源,又要突出壮族自己的道德文化特色。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们构建民族德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框架,民族德育课程只有向各民族文化开放,才能架起各民族相互沟通与理解的桥梁,也才能有效推动民族地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4]。

三、借鉴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独特性在于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化、情景化。壮族聚居地区高校应该借鉴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改进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

(一)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方式。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壮族道德教育方式的一个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歌传教,山歌是壮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善于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传教。山歌的内容中蕴含着壮族的传统道德,与壮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易唱易学。壮族传统道德通过唱山歌形式世世代代流传至今。二是以故事传教,壮族的民族间故事极为丰富,如《刘三姐》、《一幅壮锦》等,这些故事内容包含了壮族人民不畏艰难、勤劳互助、尊长爱幼等壮族优秀传统道德。壮族长辈与晚辈之间有喜欢讲民间故事的习惯,壮族传统道德无形中通过了讲故事的方式世代相传。三是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地区的民族节日繁多,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壮族的节日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例如:壮族的祭祖活动、忠字舞等教育了人们纪念祖先、尊敬长辈、忠诚做人等道理。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唱山歌、讲故事等形式来进行,与壮族固有的生产方式、生产特点相结合,实现道德教育方式生活化、实践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5] 。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在重视课堂道德教育同时,更应该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方式,在实践和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特别是积极地深入到壮族地区,与壮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壮族大学生去参观壮族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其在实践中接受道德生活教育。因此,借鉴壮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我们改进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提高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借鉴壮族道德教育情景化的道德教育方式。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情景化,是壮族道德教育方式的又一鲜明特点。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唱山歌、讲故事、文体活动等形式来展开,其教育效果具有隐蔽性、渗透性、持久性等特点。壮族聚居区高校应该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情景化的教育方式,要求一方面要建设好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包含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大学精神等多层次的文化集合体,是大学生精神家园[6];校园文化具有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持久性强等特点;我们要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情景化的方法, 以校园文化为教育载体,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校园文化成为育人的另一本“道德书”。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是学生思想、情感、需求真实表达的重要场所,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壮族聚居区高校应该利用好壮族传统节日及文体活动中所包含的育人功能,对壮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四、加强壮族聚居区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壮族聚居区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与壮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民族特色之路。

(一)努力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政策,同时又熟悉壮族历史和壮族传统文化的德育师资队伍。一直以来,壮族聚居区高校比较重视德育师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对壮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许多德育老师在课堂中只单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而不能充分有效地使用壮族传统道德资源,课堂中缺乏同学生的思想交流,更不用说产生思想共鸣了,这也是造成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是大力培养和提高壮族聚居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中的民族文化知识,把道德教育根植于壮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并同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当代壮族大学的道德教育才能产生良好效果。

(二)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以及其他高校和社会各界要对壮族聚居区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给予财力、物力、智力支持。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比如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应加大对壮族聚居区高等院校的倾斜力度。壮族聚居区高等院校与其他高校在德育师资建设方面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比如在有关德育学术交流、德育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壮族聚居区高校的支援力度。这都是搞好壮族聚居区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7] 。我们在壮族聚居区高等院校进行民族道德教育时,离不开对壮族传统道德的吸纳整合。所以,我们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既要做到与壮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特点相结合,又要同壮族的传统道德观念、思维特点相结合。端正对壮族和壮族传统道德的认识;在壮族聚居地区高校德育课程构建中,应积极吸纳壮族传统道德文化;借鉴壮族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改进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加强壮族聚居区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政策,同时又熟悉壮族历史和壮族传统文化的德育队伍。以此为途径,实现壮族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才能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的道德建设,提高民族大学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武军.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J].学术论坛,2007,(3).

[2]赵志毅.中国民族德育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3]刘武军.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J].学术论坛,2007

,(3).

[4]李保平.回族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杨丽萍.当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衔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1)

[6]辛志勇.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及其与行为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8).

[7]胡为雄.毛泽东思想研究略[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黄海安(1981—)男,广西田阳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壮族传统元素 篇6

【关键词】壮族民间音乐 ; 高校校园 ; 现实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KY2015YB515)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63-02

广西是个多民族居聚自治区,素有“歌海”之美誉。壮族民间音乐真可谓特色鲜明、风格独树,是华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化、感知、审美、交往、和谐与友谊的价值。随着社会发展,民间音乐的现代价值日益明显。将壮族民间音乐逐步引入高校校园,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思想,养成科学文明生活理念,开创积极主动和健康向上校园风尚,创建和谐友爱校园氛围具有现实的教育价值。

一、壮族民间音乐对构建文明和谐高校校园的价值

壮族民间音乐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具有民族思想和深刻文化内涵之精髓,并形成本民族强盛和发展的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现代媒体技术下师生之间、老师与家长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像是遥不可及。更多学生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处在与人群隔离的世界里,长期这样的环境发展下去,势必给正成长的学生在心里、生理和精神上带来极大的伤害,思想上产生失落、自悲、孤独。因此,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便成为现今构建高校文明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课题。而音乐能在缓解和调节人的思想行为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具体来说,音乐艺术就是审美教育,具有教化和审美内涵的内在价值,而审美的特殊性就在于让艺术跨越国度、民族界限、时代空间等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让音乐旋律穿越“遥远”人的心灵世界。

在高校校园全面开展群体性的民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是推动高校学生在学习和体验壮族传统民间音乐所带来思想感观的享受和心灵世界的愉悦。在构建高校文明和谐校园的文化教育中以民间音乐为核心,紧紧围绕“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与文化艺术节”等开展多姿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充分利用这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节日,策划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宣传民族文化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构建文明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在活动中重点投向种类纷繁的壮族民间音乐,选择新颖的乡土文化题材的民间音乐作品,如广西名歌《多谢了》、《百色起义歌》、《刘三姐的故乡》,壮族传统乐舞《壮族扁担舞》等,传统地方戏桂剧、壮剧、彩调剧以及说唱等,音乐旋律耳熟能详,调色质朴纯韵,地道的壮族地域民间文化风味和思想内涵深刻的品质,充分展示辉煌灿烂的多元文化和历史背景,激起大学生对民间音乐文化热爱和认同。同时,在开展采风活动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创编贴近学生思想、校园生活、内容健康的艺术题材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节目,用音乐旋律联结大学生之间心灵的世界。

以耳熟能详的民间音乐作品形式,提供给学生自己演自己唱,广泛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挖掘大学生的艺术热情和潜能。它不仅给大学生群体带来愉悦和快樂,关怀和慰藉,而且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心灵,能调节人的心里,抹平人的心灵创伤,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有文化、讲文明的现代社会风尚起到重要作用。

二、壮族民间音乐对拓展大学生艺术审美鉴赏的价值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社会现实的重要课题。多姿多彩的壮族民间音乐资源引入高校校园,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培养学生音乐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与文化品位。注重引导和开发学生思维联想与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综合知识结构,以促进大学生文明和谐健康发展。

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学生具有个性完美、情感丰富的人,并与社会精神文明和谐稳定协调发展。首先,音乐鉴赏具有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能力。《刘三姐》以其较强的音量表现了故事的发展过程;强的音量常常以传达出强烈的情绪情感,表现兴高采烈,欢欣鼓舞,也可表现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还可表现惊诧震撼,悲痛欲绝等。而《壮族诗情》则以较弱的音量模拟河流源头的小溪蜿蜒流淌,这种弱音量则使人感觉其柔和与朦胧,传达出特定背景中宁静的心境,也可以反映出深藏在内心里的豪迈之情和强烈愿望,还可以表现广阔、神秘、孤寂等。无论是表现千年经典故事,还是表现花山壁画的栩栩如生,心旷神怡。音乐的魅力不仅能触动人听觉和视觉感官,更能揪动人的心灵。其次,音乐鉴赏具有培养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让人联想起所见过人、物与事,蓝天、大海欣赏者把音乐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将早已储存在大脑的零散感知资料重新突现和复原,并形成新形象的特殊思维形式。再次,音乐艺术以形象感人,唤起人心灵世界,鼓舞人们斗智具有特殊教化作用。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广博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深刻体验其风格特征与思想内涵,充实和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以达到潜移默化,修善情操的目的和情感体验的效果。因此,拓展壮族民间音乐引入高校校园是促进大学生综合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三、对传承和保护壮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根据广西田东县锅盖岭战国时代墓中由出土的铜鼓考证,壮族铜鼓文化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它揭示了铜鼓音乐文化自古至今数千年流传不息。在这漫长的征程中壮族民族兄弟用自己智慧的双手辛勤劳作,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民间音乐艺术,其中有歌舞、器乐曲、曲艺、弹唱、叙事曲、说唱等。经历了一代代人的传承,千锤百炼,形成了壮族独有特色的民间音乐传统与风格。据调查统计,壮族民间音乐门类之广,品种纷繁、组合多样、风格奇异。然而,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移,有的音乐种类得不到体现自身价值,有的濒临灭绝境地,祖辈留下无价之宝的精神财富,不断的消失在现代文明的今天。

上一篇:经济学毕业选题论文下一篇:生态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