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2024-10-31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共12篇)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1

在众多动画片中,总会有一些让人过目不忘的作品,他们不一定有唯美的音乐,不一定有璀璨的颜色,甚至剧情也不会完全尽如人意,但是其蕴含的丰富地域文化使他们在动画史上留下了惊鸿一瞥。作者的苦心经营,民族精神的自然流露,无一例外,都是在用文化作为沟通作品与观众的桥梁,使之成为了经典,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一词(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土地耕作及对植物、动物的培育及人的精神修养等含义。自15世纪后,逐渐引申使用为对个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在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等等。据国外学者统计,有影响的文化定义就有将近180多种,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统一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随之越来越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人类学之父——泰勒给文化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1]。”我们通过泰勒对文化的定义,可以得出:文化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内涵的、宽广外延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是一种人类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继承、发展的一种凝结人们行为、习惯、习俗的人类价值准则。文化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文化对整个民族的各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加以去粗取精,经过长期的沉淀和筛选而传承下来的一种本民族精华的精神存在。

若非得给动画文化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人类以动画这一艺术形式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样式,人们利用动画方式所创造的全部文化活动。在动画视觉元素的表达与建构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自然而然地就浸润在其中,并绽放出恒久的色泽。而动画的表达,也是一种动画文化的诠释的过程。

“历史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伴随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追摹着希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二十世纪的新派艺术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2]。”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化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艺术的思想根源。人们对艺术之神的膜拜使人们欣赏艺术,使心灵变得高贵,使灵魂变得纯净。

在许多充满视觉元素所指的动画中,文化符号的建构抽象在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洪流中,通过萃取和凝练,更加鲜明地表现出超越自身的深邃意义。在动画视觉元素的创造中,大众视觉审美的植入性渗透,不仅成为动画文化产品的消费对象,同时也解构和创造着动画文化本身的视觉审美取向。

一、动画文化的社会表象

动画的视觉元素形式的创造,受到社会诸多元素的干预,并以其自我的方式展现社会的时代文化特征。“透过神话的建立和实现,让世界未可知的隐秘存在意义,得到凭靠、寄托和解放。《风之谷》《天空之城》等影片的神话验证效应就属于此类。寓言结构的运用,将创作者的理念,以更加隐晦而意味深长的艺术化方式传递。《红猪》《千与千寻》将魔幻、虚构巧妙植入真实语境中,在讽刺现实的同时,也让观众为影片的内在意义而不断思考[3]。”文化的力量是一种软力量,动画视觉元素润色着文化生活,体验着心灵的激动,也呈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当隆隆的机器声把工业文明带入我们的生活时,拔地而起的大厦高楼似利剑穿云般将我们平静质朴的记忆烙上了无名的忧伤。《再见,时光》以老北京为城市背景,四四方方的四合院和安静幽深的胡同是即将面临拆迁元素,作者将现实的无奈提升到了哲学的探索,当代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千篇一律的高楼将象征着千年积累的红砖绿瓦拆离的支离破碎,我们能感受到那些消失了的已经流进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脉搏深处悸动。

2009年春节期间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融入中国春节牛年的传统文化因素,以其对社会敏感的观察和表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刮起旋风般的热潮,以国人的关注点为关注对象,如“山寨”等,这些关注点拉近了动画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动画作品另一个社会化功能就是进行文化渗透和转移,《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又代表着另一种文化转移和渗透的特征,在作品中大量地融入非本土文化特征的视觉元素作为表象符号,以文化渗透力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价值取向朝着本国靠拢,使其更具有“亲和力”和“市场价值”。但动画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依旧是“美国式”的。在动画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文化的影响力得到转移和渗透。

二、动画文化的生活表象

动画视觉元素的渗透与彰显,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再创造。人作为自由个体,在审美体验中比任何时候的感觉更为自由、舒展,并超越了生理的、经验的美的形式。就是那只活灵活现的大耳朵老鼠,是沃尔特-迪斯尼的仓库生活的伴侣,没有迪斯尼对生活的观察,绝不会有我们童年时代得到的那只老鼠带来的快乐记忆。

《千与千寻》这部动画作品对于动画喜好者和热爱者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宫崎峻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面人”,因寂寞而无法按捺住的情感和对金钱的盲目崇拜是现代人的普遍遭遇。其实,故事中的每一名角色,无论是神灵或是门口负责接待的蛤蟆或变成了贪婪的猪的父母,都如三棱镜般折射出了现实中的一类人的形象。动画片中窗外那些远去的风景是宫崎骏在通向自我田园的一丝惆怅,象征着一种对曾经的忧伤和怀念。车内捧着花的千寻落落的望向窗外,手里只有一束开的绚烂的花。

对过往岁月的回味与感叹,体验与追忆中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又为我们奉献了他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那种离奇与梦幻,那种责任与情感,点燃了太多观众在烦乱生活中的梦想火焰。据说剧中的男主角就是以宫崎骏5岁儿子为生活原型,他在现实生活体验中汲取儿童成长的精华,并成功地转化为可以产生共鸣的美丽动画,这是上帝对于天才在生活中的恩赐。动画文化体验的过程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过程,展示了人们对于自由空间的梦想和对向往的追求。

在许多人心中一部动画片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理想,远去的童年以及心底最真实的感动。动画世界语言以独特的形态向观众传达了创作者的生活体验,通过梦幻的故事,生活的表达,灵动的视觉元素展现了一个梦想的世界。在宫崎骏的影片之中,始终充满了纯真和梦想,他希望在动画中寻找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不断的超越自我。从《千与千寻》到《悬崖上的金鱼公主》,我们始终能看到一个单纯而执着的动画人物,这个人物是宫崎骏理想人格的缩影。动画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其所创造的文化空间中,尤其以形象造型为核心的动画视觉元素的动画产业,创造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甚至成为了某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当我们观看一部动画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动画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多么绚丽多彩,更应该有其自身内在的含义,比如生活,社会,这些令人们深思的东西才最能触动人的心灵。

摘要:本文通过对动画影片视觉元素的表象分析, 层层递进, 揭示社会表象和生活表象, 从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国家间的文化所引导的动画的本质与表现。

关键词:动画视觉元素,社会表象,生活表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英].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136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卷二) [M].南昌: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356

[3]游皓智.宫崎骏奇幻世界初旅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 (3) , 25.

[4]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 2009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2

文章编码:1672-705302-0074-03

当今,日本动画的地位处于世界动画的前列,日本动画的普遍性特点在于画面制作精美、配音配乐悠扬动人、镜头剪辑技巧的高超运用,以及与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这些元素集合成优秀的日式动画作品,其中视听元素的设计在日式动画作品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视听元素由视觉与听觉要素构成。早期的视听语言来自于电影的语言。电影视听的构成元素是动画视听形成的基础,动画视听元素在漫长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1 动画视听元素的特点

1.1 传播形式上的特点

视听元素在动画创作中被设计成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并能与观众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多以单方面的传播为主,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新增加了交互性的双向型动画传播方式。这样,视听元素成为动画的创作者与观众二者间的沟通环节。

1.2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3

经过五千年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广,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说包罗万象。紫禁城、长城、敦煌等建筑风格元素,唐装、旗袍等服饰风格,国画、京剧、脸谱等文化风格元素,观音、龙等神话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这些成为了各个国家的设计师们吸取动画创意灵感的营养沃土,对动画现代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设计师们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二、 应用回顾

统观成功的动画作品,不难发现,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始终是那些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彩动画。中国从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到享誉全球的《大闹天宫》的创作,都突出强调民族风格,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传统元素。《小蝌蚪找妈妈》充满了水墨画意趣,素雅的国画、幽静的荷塘、悠扬伴奏的古琴将齐白石大师笔下的水墨画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大闹天宫》从中国古代出土文物、敦煌壁画、京剧国粹、民间年画等方面汲取了丰富养料,创造了民族化的艺术风格,成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动画的代名词。

日本动画一直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在运用自身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但不是一味照搬中国文化元素,而是进行大胆的改动,使之符合日本动漫剧情的需要,可以说,中国传统元素隐形于日本动画中。《火隐忍者》鸣人最拿手的绝活变身术、分身术,正是从孙悟空的72变和拔毫毛变来的。《龙珠》中对西游记情节以及孙悟空的延续和大胆改造,孙悟空名字没变,却是来自外星球,没有西天取经,而是孙悟空和美女科学家一起经历艰辛寻找龙珠。在借鉴的同时,日本动画大胆改造以适应日本动画的特性及观众的审美需求。

好莱坞动画《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不论从题材到形象设计,这两部动画都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十年后的《功夫熊猫》相比起《花木兰》在细节上更加严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到合理运用,最重要的是具有神秘色彩的中国哲学——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影片中表现的十分到位,让全世界观众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风在全球动画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三、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数字动画中的应用

1、 从传统文化故事题材中寻找动画艺术主题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中国拥有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大量的古典名著,正是这些文化沉淀为动画提供了丰富的故事题材。《白蛇传》、《山海经》这些幻想类的神话故事,成为难得的创作题材,它们自身的幻想性给日本动漫留下了极大的创作空间,使得创作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受到日本观众欢迎的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白蛇传》就是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虽然谈不上具有世界影响,可是却是日本动漫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在其后,日本对中国的《三国》、《水浒》、《西游记》都进行了改编创作,这些包着中国文化外壳的日本动漫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

2、动画角色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动画的角色设计是动画创作的灵魂,它的面貌、衣着、动作的不同,也将揭示出人物所处的环境与人物的气质、性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元素的成功应用,能使角色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整体感觉古朴厚重,生动有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艺术趣味。

《大闹天宫》孙悟空的造型,借鉴京剧脸谱的形式并加以简化。《骄傲的将军》主要人物将军是在京戏“大花脸”的基础上进行夸张、简化,体现将军正直、刚强、勇猛、威武和不同于一般的品质以及相貌。《渔童》中的人物造型,则是吸取了多姿多彩的山西窗花剪刻艺术,陕西鲜亮的皮影戏造型,还有湖南、福建的生动活泼的木偶戏元素,塑造了一个神奇的渔童形象。迪士尼的《花木兰》,把花木兰塑造成了一个具有西方现代感的女孩,皇帝也成了一个慈祥、开明的老者,可以说迪斯尼版《花木兰》实际上是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美国女孩。在《功夫熊猫》中,我们可以看到身形肥胖、行动迟缓、心地善良的中国大熊猫阿宝。

3、在动画艺术中借用传统色彩元素

色彩对于塑造角色个性心理、渲染神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早期直接以“水墨”形式来表现的动画片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娴熟的表现技巧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山水情》以写意画的方式,以墨代色,并在恰当处敷以淡彩,如给人物腰间的束带以红色,拂柳以浅绿,小鸟以嫩黄等色彩在黑白线条、墨色间进行衔接,作品中找不到犹豫、停顿、修改的痕迹。《牧笛》在人物造型和场景造型上都模仿了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笔法特色,整部动画的色彩运用也采用了中国画写意的色彩风格,以黑白墨色为主基调,根据需要在局部加入如浅绿、淡黄、粉红等较为鲜艳的色彩,总体上保持画面的简洁,色彩的单纯、雅致。

4、传统音乐素材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动画创作除了完成动画人物造型与场景的设计,还要进行音乐创作,音乐的成功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骆驼献舞》运用京剧打击乐,《大闹天宫》采取了民族色彩的乐调,运用京剧的打击乐,使人物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小蝌蚪找妈妈》中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巧妙地把观众带进了一个抒情的古雅境界。《牧笛》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优美的古典音乐与画面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场景完美的契合,达到了“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画乐合一”的境界。

《花木兰》由民歌《木兰辞》改编,中西合璧的音乐配合画面散发出浓浓的中国意境与情调,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演唱的歌曲《荣誉》,节奏与人物的动作节奏紧密配合,强调了木兰的心理活动。插曲《男子汉》烘托了木兰在军中漫长艰苦的训练岁月,加快了影片的运动速度,增强了动感,对影片情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歌曲精简了岁月的变迁,音乐加快了剧情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其叙事的功能。

四、应用展望

弘扬传统文化,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依托具有创意的动画艺术产业。创意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和文化魅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通过动画艺术这个载体,更好地展现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展现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藉由当今流行的“中国风”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冯文,孙立军:《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年

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4

关键词:动画电影,有效对接,本土文化元素,外来文化元素,新媒体传播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地球村”概念, 这一乌托邦式的构想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成为了现实, 全球化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加强了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 根植本土化土壤:美国动画电影成功的内因

任何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必须与本土文化紧密结合, 美国动画电影也不例外, 它们总是反映、传播着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不管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正确程度如何, 能否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作为电影创作总是受到本国文化价值观影响, 当然影视创作者总是试图传播那些大家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观。美国作为电影大国, 动画电影发展的势头相当迅猛, 影响力较大的如制作出《冰河世纪》的福克斯公司, 制作出《小鸡快跑》《怪物史莱克》的梦工厂, 制作出《兔巴哥》《猫和老鼠》《空中大灌篮》的华纳电影公司, 还有制作出《疯狂动物城》的迪士尼公司等。在美国的动画电影中, 无时无刻不宣传着本国的核心价值观, 而且这种价值观并不是以说教的方式强硬的植根于每一个受众, 而是充分考虑到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娱乐趣味、审美元素以及各类文化元素等, 以一种有趣好玩的方式渗透到片中动画人物的言行举止当中, 在人类的一些共性中传播信息, 给全球的广大受众传递出一种普遍的价值思想和观念。在美国的动画电影中, 最常见的因素就是对爱情的描绘、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思想、歌颂人性的光辉, 及鼓励人们求真善美, 像《白雪公主》《猫和老鼠》等这类动画电影, 而《疯狂动物城》这部影片则很好地诠释了以上这些元素, 兔子朱迪从小就梦想能成为动物城市的警察, 尽管身边的所有人都觉得兔子是不可能当上警察, 但她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跻身到了全是大块头动物城警察局, 成为了第一个兔子警官, 而且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还与自己曾经的对手狐狸尼克成为了好朋友。在该片中, 迪士尼公司积极地寻找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 表现出纯真美好的情感基调, 轻松地调动了观众受众的观影情绪, 使传者与受众之间产生了共鸣, 制作精良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情节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了大批受众, 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得到了受众的认同和喜爱, 正因如此, 美国动画电影才会在世界范围内声名鹊起。

当然, 美国动画电影中也传播了一些与中国社会实际不相符合与中国观众审美不一致的因素, 我们在引进时应加以区别或处理, 或者在观赏时对青少年受众进行科学引导。

2 有效对接外来文化因素——外因

文化的发展与生物的生长一样, 外来因素的作用已不容忽视, 本土文化必须不断借鉴、融合、对接外来文化因素才能获得新的动力, 从而激发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美国动画电影中借鉴、对接了大量中国元素, 深受中国受众喜爱, 也为西方观众打开了视野, 实现了双赢。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收到各国人民的青睐。今天的中西文化碰撞已不再是西方处于绝对优势, 相反, 当今的西方文化在寻找现代化出路已越来越强烈地将目光投向东方, 投向中国, 也正是基于中国元素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展现, 使得越来越多的国人更宽容的接受它。美国迪士尼公司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民间故事《木兰从军》改编的动画电影《花木兰》, 是中西结合中的经典作品, 可以说是将美国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实现融合的成功典范;2008年, 《功夫熊猫》的出现更是融入了中国的精华,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而功夫是中国的国粹, 都相当多的承载了很多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在《疯狂动物城》这部电影中, 也有中国元素的体现和折射, 如主播以熊猫的形象出现, 而且这个熊猫还是中国特供, 在加拿大影院播出时的主播是一只麋鹿, 日本是狸, 巴西是美洲豹, 澳大利亚则是只考拉, 从这方面来讲, 中国及全世界的受众就会很宽容友好地接受这种策略。如果单从票房来看这部电影的传播效果的话, 据有关数据显示, 该片中国首日票房2 239万元, 周六、周日排片票房呈现逆势上涨, 首周3天票房累计1.55亿元, 该片北美首日票房1946.9万美元登顶周五票房榜, 首周末票房累计7 370万美元, 最终北美总票房累计3.4亿美元。“大众”与个性、自由无关, 但与精英相对, 与阶层、品味、格调与自我意识有关。从口碑角度来讲, “该片厉害的是构建了独立的世界观, 画风也保持了迪士尼特色的可爱形象。情节上并非剑走偏锋, 故事不复杂却又有反转, 小朋友能看懂, 大人也能有思考, 是‘童话喜剧’和‘寓意电影’很好的平衡, 而且加入的动作、悬疑、政治和罪案等元素, 是很少在合家欢类动画中看到的。”影片的设定相当的疯狂, 但是片中描绘的城市就跟真实存在一样。影片无论是叙事节奏还是充满细节的故事背景都充满了活力。这些都伴随着中国因素的叙述与展现。

3 传播者对受众市场的科学对接

在电影市场, 受众同样是上帝, 创作者充分考虑受众的要求, 美国动画电影作为特殊的电影子类别, 主要对接了少儿与老年观众。从全球看, 动画电影的受众定位一直都不是太明确, 所以, 要制作出迎合普遍大众的真正的有营养的动画电影着实要下一番功夫。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其中的“Who”可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电影制作者的角度来说, 迪士尼公司想给观众传达一种积极的正能量, 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 通过电影中动物的形象表现人性以及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看到动物世界里的勇敢、勤劳、忠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以及一些比较阴暗的一面来折射生活中的一些现状。能让受众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把兔子朱迪当作这个故事的传播者, 它就是想通过自己追逐梦想的过程, 传达给受众坚持会给人实现梦想的权利这一讯息, 在逐梦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气馁, 不付出永远就不会有收获。如今动画电影已经不单单是给孩子们看的一种表现形式了, 很多成年人也非常喜爱动画电影。对于小孩子来说, 动画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灵动活泼的举止行为体现比一般说教式的影片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对于成年人来说, 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与日俱增的压力, 对动画中表现出轻松自由活泼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自我价值观的追寻都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而对于老年人来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中“孩子气”的心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共同去寻找被生活磨损掉的那份纯真和一直以来对乌托邦式的憧憬。《疯狂动物城》不仅仅是一部适合儿童看的电影, 对成年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有一定的启迪, 虽然披着童话故事的外衣, 却不知不觉地讲述着颇为深刻的人生哲理。电影中清一色的各种动物, 实际上是成人社会中各色人等的化身。主角兔子朱迪是一位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乡下姑娘, 她违背了父母安于现状的意愿, 怀揣着保护世界安宁、主持正义的当警察的梦想进入繁华大都市。但初入职场的小兔便尝尽各种职场潜规则, 随后她发现了这个世界并非如表面那样充满了阳光和友善, 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 存在着很多难以逾越的鸿沟。朱迪在追逐自己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坎坷, 甚至一度回家种起了萝卜, 但是她心中当警察的想法一直都在, 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 最终实现了自己当警察的梦想。这样很好地为受众传播了一种正能量, 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对于小孩子来说, 在自己心里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并像朱迪一样朝着那个目标努力, 积极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对于成年人来说, 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压力的增大及现实的残酷等, 使他们迷失在了生活中, 他们需要通过这种励志有深刻哲理意义的影片来找回自己曾经的初心。“人的行为首先是受他们的信念支配, 也受由这些信念所形成的习惯支配。这些信念调整着我们生活中最无足轻重的行为, 最具独立性的精神也摆脱不了它们的影响。”[1]因此该部影片探讨的深度和广度, 并不是一部动画片所能承载的。在类型上, 电影也进行了杂糅处理, 有黑色犯罪类型、社会问题类型、英雄类型, 因为巧妙的隐喻和天衣无缝的剧情设计, 其观赏性甚至超过了很多同类型的电影, 大大满足了受众对不同类型影片的需求。因此, 动画电影的发展不应该再一味的讨好儿童而制作, 用一些枯燥说教式方式灌输给儿童, 而是结合儿童和成人思想意识的契合点, 真正的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的文化需求。

4“故事为王”:美国动画电影成功的灵魂

如果说新闻报道、普通电影等是“内容为王”, 那么动画电影的灵魂就是“故事为王”, 美国动画片 (含电影电视) 的故事性强, 富有吸引力, 如《猫和老鼠》, 故事情节设置巧妙合理, 能够吸引观众, 同时寓观点与故事之中, 展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自然能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疯狂动物城》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故事加内容寓意”的作用, 让处于对自己怀疑的人重新找回自己, 找回自己的初心。因为在影片上映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梦想”“职场规则”“感恩”等影片中折射出来的话题成为大众的讨论点。“受众可以从大众传媒中获得新的见解, 也可以加强其原有的价值观念, 或改变其原有的看法或态度, 甚至可能发生观念上的变化。”[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在自己思想以及价值观上的升华, 改变对自己的怀疑态度, 重新树立自信心。在传播内容方面, 该部电影传达给受众很多的人生哲理, 把最真实的想法以动物人性化的方式展现给广大受众。就是要传递给广大受众的内容, 即“say what”, 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都会接收到他人给我们贴的各种标签, 类似兔朱迪接到的“兔子不能当警察”等。当我们接到这些标签, 并且认可这些标签时, 我们真的就会朝着标签中的我去靠近, 慢慢地成了那样一个与标签一致的人。这就说明,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定义“你是谁”。他人给你贴的标签, 只源自于他人的角度, 有它的局限性笑着面对偏见, 做好自己真正想做的。而兔朱迪之所以能破案, 她的朋友狐尼克功不可没。兔子朱迪的专业, 加上狐尼克的足智多谋、人脉广阔, 令他们成为“最佳拍档”, 向着共同的目标进发, 成功破获大案, 说明仇敌也并非不能转化为朋友, 有些干戈, 会在岁月中不经意地化成玉帛, 甚至升华成至为宝贵的友谊, 这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有着很深刻的指导意义。羊副市长随意且无理由地被狮子市长差遣, 使来唤去, 让其价值感尽失, 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说明做人不可太嚣张, 也不可因为自己的权势、地位而居高临下, 包括在职场或在家庭里。否则危险就在不经意间慢慢积聚、暴发。在职场中, “人格”应该是平等的, 只不过是每个人的分工不一样, 不应该趾高气昂目空一切, 而是要学会尊重别人等等。在《疯狂动物城》中折射出很多生活中面对的现实, 它都以一种趣味横生的表现手法体现出来, 让受众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下接受这种熏陶。

5 新媒体传播:动画电影的外力宣传推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成为电影投资方最重要的宣传渠道。现在的电影除了保留传统的宣传手段如影片发布会、路演等, 还很好地利用了微传播的途径, 如微博、微信等。“较之传统媒体与一般网络传播, 微传播环境中, 自由的传播与表达权充分实现了、体现了用户的参与感、主导欲、表现欲、自豪感、快感, 这使得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容易、更快速、更广泛。”[3]社交媒体通过人际关系来影响受众, 发挥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效果。舆论领袖既是受众的一部分, 同时也能够影响一部分受众, 在传播过程中有巨大的影响力。《疯狂动物城》的宣传, 把重点放在了“口碑营销”上。“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 可以影响和制造舆论”, [4]在豆瓣和猫眼电影等各类电影网站放出高质量影评, 全方位拆解故事结构、耗资巨大、彩蛋解析、价值观分析、政治梗分析。2016年2月26日, 迪士尼电影中文官方微博为获得第88届奥斯卡提名的多部电影制作了“动物城”版海报。将主演照片与年度奥斯卡热门电影海报相结合, 例如《间谍之桥》《大空头》等, 2016年3月3日, 上映前一天与“饿了么”送餐软件合作, 推出“疯狂动物城”惊喜早餐等宣传手段, 在电影还没上映就已经先火了起来。除自我传播之外, 人际传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电影热映那段时间, QQ空间、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平台都上传了关于兔子朱迪、狐狸狐克及树懒的图片, 架构了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的桥梁, 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些动物的形象以及该部影片所要传达给受众的讯息。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 以及大众对影片的普遍褒奖, 使这部影片叫好又叫座, 形成了“强大效果”论。“其重要原则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境况中, 如果能够顺应事态的客观发展和公众普遍的内在需求;如果能够抓住时机, 控制局面, 引导受力的感知、认识、情绪和行为:如果能够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 谨慎地筹划节目和传播活动, 确立明确的传播目标, 妥善重复有关讯息, 那么, 大众传媒就可以产生强大的效果。”[2]物欲膨胀、生活节奏相当快的当代社会, 一部以轻松幽默励志的方式制作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自然能受到众多受众的喜爱。

在信息交流日益迅捷的今天, 各国间的文化艺术相互渗透, 相互学习, 在制作、宣传以及创新等方面, 美国电影中的很多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好的艺术形式就应该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借助于当下的各种传播渠道把讯息内容传达给受众, 引导大众舆论向好的趋势推进, 力求使每部电影在传播上能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济南: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杨中举, 戴俊潭.新编传播学教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6.

[3]杨中举, 公衍梅, 路双.微传播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5

中国动画片发展经历了70多年的时间,其间,中国动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生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优秀作品。中国动画从它创始初期就与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紧密相连。中国书法、篆刻、京剧、皮影、武术、传统乐器、古代纹饰等民族的艺术元素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国动画的制作之中,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点。但同时,过分地强调民族性也对中国动画今后的发展产生了质疑和阻碍。

一、许多的传统民族艺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动画创作中

(一)题材方面 在题材方面注重新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趣味相结合,寓教于乐,在动画片种的样式和风格方面,注重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造型样式和材料中借鉴汲取营养,探索和实验动画艺术的新材料和新品种。中国动画可分为以下八种不同的题材:

1、革命教育题材:《三毛流浪记》、《半夜鸡叫》、《红军桥》、《红云崖》、《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

2、童话题材:《小鲤鱼跳龙门》、《小蝌蚪找妈妈》、《谢谢小花猫》。

3、古代寓言题材:《三个和尚》、《愚人买鞋》、《猪八戒吃西瓜》、《南郭先生》。

4、当代儿童生活题材:《牧笛》、《没头脑和不高兴》、《黑猫警长》。

5、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题材:《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猴子捞月》、《渔童》、《九色鹿》、《牧童与公主》、《葫芦兄弟》。

6、少数民族题材:《一幅偅锦》、《孔雀公主》、《蝴蝶泉》。

7、文学名著改编题材:《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溪流》、《金猴降妖》、《擒魔传》。

8、国际讽刺漫画风格的动画题材:《黄金梦》、《谁唱的好》。每一种题材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无论是寓言神话故事,还是革命教育,都是与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分不开的,所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时也能够提高大家对动画的兴趣,可以说,题材上的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在动画上最好体现,也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美术设计方面

1、人物造型: 在每一部出色的动画片中,人物造型都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塑造好一个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的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物造型的独特性也就成为动画片的特点之一。中国动画大多是采用平面动画的形式,平面的动画只有在准确、生动和优美的造型中才能赋予人物以各种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从而使他们成为鲜活的形象。人物造型上,中国的人物形象总设计师们总是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民族艺术中民间木刻、剪纸、京剧艺术装饰风格以及古人绘画,更加着重于形象的装饰性和性格的典型性刻画。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夸张,体现出“拙朴、古趣、厚重、有美感、有性格、有力量”的艺术特点。以影片《大闹天宫》为例,影片中主角孙悟空从整个形象的相貌、衣着、动作紧紧扣住人物性格,摒弃了万籁鸣等人早期在《铁扇公主》中类似于初期米老鼠形象的孙悟空造型,而是将孙悟空的外在和内在品质合二为一,结合了他所有的“猴、神、人三者统一”的特点。在漫画《西行漫记》中的孙悟空基础上再借鉴京剧脸谱、民间版画等传统艺术进行动画化的整合,完成了这个头戴软帽、脸谱为倒置的仙桃、长腿细胳膊、腰围虎皮的孙悟空形象,成为既具有猴的机灵活泼的特征,又具有人所不能有的通形变身的神的特点,更具有喜怒哀乐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地整合了三种特征。

2、场景设计: 动画电影总是以虚拟、夸张、想象的方法来展现生活和梦幻。美术片不仅能体现出那些直接产生于现实中的东西,而且还能体现出那些只存在于画家的幻想中的东西,同时更能够运用夸张自由地强调、突出、夸张影片的内容和形式来创作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很多的中国动画影片的背景设计就是在民族风格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意境美和装饰美。以影片《宝莲灯》为例,由于人物造型是平面的、装饰化,采用的是单线平涂的方式,一方面为了情景与人物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又避免场景也过于平面,而使得人景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背景绘制中采用有虚有实的装饰性设计,强调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用青绿色为主的中国古典山水绘画形式作为场景的基础,借鉴了庙堂壁画、民间年画、戏曲舞台布景等形式的精华,利用虚实相映与立体手法相结合的方式为影片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在场景设计的整体风格方面,吸收了古代壁画、建筑等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地发挥想象创造能力,使得场景不仅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特点,与人物造型相得益彰;同时还恰如其分地营造了一个梦幻感十足的神话世界。

3、色彩: 其实色彩都在造型和场景等中采用的,但我还是想单独地将它列出来,是中国动画区别于外国动画,也是民族传统元素对中国动画影响很重要的一方面。很多中国动画的设计者们在用色方面都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爱好,大凡采用是红、绿、蓝等传统绘画多用的颜色,而且线条明朗、精练,所以使得笔下极具中国风情的人物和场景让观众感觉熟悉又亲切。

(三)音乐伴奏方面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离不开音乐和音响的配合。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元素在中国的动画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很多影片都浓缩了民族戏曲精髓。以影片《骄傲的将军》为例,影片突出地强调了京剧配乐,使影片从头至尾体现出浓郁的中国式京剧效果。背景音乐采取具有民族色彩的乐调的同时,还强化了以锣、鼓等为代表的传统乐器在节奏上的特点,就像戏曲表演中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一样,影片中的锣鼓点与人物动作、甚至是镜头的衔接、转换紧紧相扣、相得益彰。所以,京剧音乐在影片中不仅充当着东方韵味的背景音乐烘托剧情的作用,同时还充当着音效的作用。比如一开场将军得胜归来,文武百官在庆功宴上迎接他。只见将军昂首挺胸,踱着方步,伴着锣鼓的打击节拍,一步一顿地迈进来。那情形和京剧中霸王出场无二样。将军在众人的阿谀奉承下得意洋洋地抛铜鼎、射风铃,用力时发出的“哇啊……呀呀呀”听得食客师爷一句“凭将军这身武艺,敌人还敢来送死吗?”后的放声大笑。

(四)台词方面 中国动画的人物动作表演上吸取了京剧的程式化动作,人物对白也在传统戏曲中念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处理,形成一种既不完全像京剧的道白,也不像现代话剧的对白。以《天书奇谭》为例,影片中的人物在对白上总是带有一种韵味,有时将尾音拉长,有时抑扬顿挫,有时文白相间,饶有情趣。像巫婆的配音就结合了京剧念白和白话,在语调上多变而丰富,“县太爷”等经典台词更是广受欢迎。

(五)风格方面 中国动画在风格方面吸收了很多的传统民族的元素,可以说,传统民族艺术的代表民间美术在中国的动画风格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按风格、材料和画种可划分为:

1、年画:《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年的故事》、《好帽咪咪》。

2、装饰画:《小鲤鱼跳龙门》、《一幅偅锦》、《孔雀公主》、《女娲补天》、《九色鹿》、《蝴蝶泉》。

3、皮影、剪纸动画片:《红军桥》、《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海螺》、《鹿铃》、《OK》、《斗鸡》、《猴子捞月》、《猴子钓鱼》、《抬驴》、《老鼠嫁女》。

4、水墨:《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鹬蚌相争》、《山水情》。

5、木偶:《半夜鸡叫》、《神笔》、《崂山道士》、《阿凡提的故事》、《武松打虎》、《东郭先生》、《石狮子》、《曹冲称象》、《不射之射》。

6、折纸:《聪明的鸭子》、《巫婆》、《鳄鱼和小姑娘》。对风格的解析来看,把传统艺术元素运用到中国的动画中,是和中国传统美术与动画在思维方式上的关系有关的。在传统元素中运用寓意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些吉祥与生命崇拜的观点。如:牡丹象征富贵,喜鹊梅花合绘“喜上眉梢”,莲花、鲶鱼合绘为“连年有余”。另外,龙与风,鱼和莲等自然形态中一阴一阳的形象符号象征大自然的阴阳相合,人类的男女和谐、生命的无限延续。在动画片《渔童》、《哪吒闹海》中,“渔童”、“哪吒”都是在莲花中诞生,在民间中喻为多子,是孕育生命的载体。中国传统民族元素之所以会影响到中国动画,在根源上说是与动画片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的。动画片中传统民族艺术的原始野性思维方式,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海阔天空地任意发挥想象,具有中国“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这与中国传统民族精神——伦理精神相一致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统一,由此可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以人为本,强调在天地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的中心;刚健有为,强调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坚持有理,坚持独立人格;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积极而有效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影响着中国很多的领域,在动画创作上更是不可或缺。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孝,强调道德修养是人格的最高境界。这种伦理精神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和民族,抵御外族的侵略,表现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价值观念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强调“义”的内在价值。孔子说:“君子义为上”。义者,天理之所宜。义,之所以具有至高无上的品格,即在于体现了“理”的要求,而天理具有普遍的必然的品质,义,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准则,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要求,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动画片《哪吒传奇》中的小哪吒可称为一个道德至上的动画形象,长久以来,中国人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动画片,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精神陶冶。这种伦理文化又恰好与动画题材的民族性相连,成为中国动画创作者们共同遵守和发扬的一种精神。传统民族艺术和动画都是大众通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它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需求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动画同样是一种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了解大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动画片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语言,融合了传统的文化并之完美的结合,使中国的动画达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高峰,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东方精神震动了国际动画界,开创了世界动画新的里程碑,这些具有民族风格的经典艺术片的产生是由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中国动画史中,动画影片以民族风格为创作形成的第一个高峰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提出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是为工农兵服务,艺术作品要走进千家万户,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掀起了向传统民族艺术的回潮,从而美术作品,动画影片及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大量的作品以创作主题鲜明,艺术形式民族化的作品产生。因此,传统的民族艺术元素在动画创作与生产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推动意义。

二、中国动画民族艺术探索出现问题 万籁鸣说: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题材上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要让同胞觉醒起来,我们拍摄了反映受压榨的劳苦人民的生活和激发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20余部短片。因而形成中国美术片与外国动画迥然不同的特点,我们为了明确的教化作业而强调鲜明的创意,在某种程度上忽略应有的含蓄幽默与娱乐性,这是优势,但客观上对我们后来的发展形成一定局限。就拿动画的“中国学派”来说,它是自1960年之后出现的代表中国本土特色的,自成一格的动画创作风格,例如水墨、木偶、剪纸等发映民间艺术形成,以及采用民间历史传说等表达内容的作品。而自90年代后期以来,面对外来动画的强烈侵袭,我国的动画界对于自身风格的发展却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问题一:传统民族元素的应用上没有与时俱进 中国动画人开始重视动画的民族元素的应用,但这种应用一定要符合当时的话语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特征、当时人的审美心理相吻合。中国动画当时所坚守的民族性反而禁锢了中国动画发展的脚步,忽视了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的发展精神。中国动画片在内容和形式上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审美特征,在内容上,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话、寓言故事,创作手法上吸取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木偶戏、皮影戏、中国水墨画、剪纸、折纸艺术上;在结构上,大多采用中国文学惯用的线形结构,线索单一清晰,情节简单;在人物造型上,塑造被肯定、歌颂的正面形象,重视教育性;电影语言方面:长镜头多画面平稳、节奏舒缓,很少以画面表现人物的意识及心理活动,色彩明丽,由此形成了中国动画片简洁、明快、有浓郁抒情色彩和含蓄意境美的独特风格,这种特征的实质是农业文明的审美取向;缓慢的节奏,悠悠的抒情,简单的故事情节,单一的人物性格,宁静的氛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价值观、生活节奏加快,现在人在追求速度和创造的同时,也在追求着消遣和娱乐,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导致审美取向的变化。所以中国动画的传统审美对象已不能承载一日万变的现代生活,也很难表现现代人的生命本质,它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不为现代人所认同。当时的美、日动画片能征服中国观众就说明了中国动画的这一缺憾。美、日的动画片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但是这种民族特征是与现代的话语环境相符合的,他们的动画的现代审美特征明显,与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在取材上,注重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无论是取材于现实或取材于传统题材,都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在结构上,打破了单一的结构线索,情节多线索交叉发展;在人物塑造上,不是塑造简单的正面形象,而是以幽默的手法塑造有缺点的喜剧人物形象,淡化作品的教育性,强化娱乐性,人物造型时髦,赶超现代潮流。电影语言方面:画面立体感强,色彩鲜艳,清晰度高,视觉效果极佳。镜头切换快,节奏快,力度感强,并将内在语言外在化,以画面表现人物的意识及心理活动。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形成了轻松幽默的娱乐性及绚丽多彩、纷繁变化的动态美及时尚潮流的审美风格。这种审美风格是适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问题二:动画艺术探索的两极分化 从1979年到1989年,中国动画界一共拍摄了一百多部动画影片,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果。然而,这段时期的动画片也明显出现观众低龄化,艺术性减弱的趋势,动画片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一方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长仍然创作了许多在国外拿奖的短片,这些短片继承了民族创作风格,并有所突破,称得上是高雅的民族艺术;比如水墨动画《山水情》,故事动画《哪吒闹海》以及寓言动画《三个和尚》等,这些都是民族艺术的杰出产物。然而另一方面,动画创作走入了“低幼化”的误区,人们普遍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少儿,尤其是给低幼儿看的,太复杂的东西小孩子看不懂。1984年的《金猴降妖》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可是境遇不佳,因为没有沿袭传统的创作观念,而是采用了新锐的叙事手段,就被认为“不符合少年儿童的口味”而招致评论界的猛烈批评。《好猫咪咪》、《小兔陶陶的故事系列》虽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孩子准备的动画片。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根据童话故事改编的动画片,比如《老狼请客》、《熊猫百货商店》、《小松鼠理发师》等,也都旨在向孩子们传达某种简单的道理,即使深受欢迎的《黑猫警长》也完全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来设计人物和故事情节的。《邋遢大王奇遇记》算是一部做得比较细致的动画片,可是该片的导演也感叹“说来说去,其实就是教育小孩要讲卫生的事”。当时这种创作上的两极分化,折射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的不明确,也反映中国动画的尴尬境地。问题三:“中国学派”的“分崩离析” 一方面,“中国学派”独有的美术风格没有能够持续发展改良。我们看到“中国学派”动画片一直都非常强调自身的美术风格,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风格的沿用却并未得到相应的进步,也就必然地在视听效果鲜明的欧美动画面前失去了光彩。所以民族美术风格如何才能做到与现代商业文化有机结合便成为“中国学派”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中国学派”仅仅停留在20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动画创作思路只中,缺乏创新的动力和与商业结合的兴趣,结果渐渐迷失发展的方向以至于偃旗息鼓。另一方面,创作理念上的局限一直是困扰我国动画工作者的难题之一。“中国学派”诞生初始就是本着为儿童创作的理念,题材相对固定,都是采用了名著、民族故事、寓言、成语、童话、英雄事迹、人物传记等来阐述伦理道德,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除此之外,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中国学派”还尽力做到把带有教化色彩的内容与尽可能唯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远离娱乐性和商业性的表现手法。长期下来缺乏创新的此类动画风格难免造成了观众的欣赏疲劳,给人重复乏味,缺乏个性的印象。90年代初,动画人最迫切的任务简单降化为提高动画产量来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因此动画系列片逐渐成为动画创作的主体,而艺术性短片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逐渐丧失,引领了国产动画几个时代的民族化大潮销声退去,曾经辉煌的“中国学派”分崩离析。与之对应的是“拿来主义”逐渐抬头,学习美、日动画产业的目标固然不错,然而实践中却悲惨地沦为盲目模仿,肤浅照搬。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动画在低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时间动画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品位,却出现了大量负责教导儿童的低质动画。比如90年代初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电视系列动画片《舒克和贝塔》,影片虽然改编自郑渊洁的同名童话,但因为“面向少儿”的主导思想,原作中批判现实的锋芒被去掉了,剩下的是简单的情节,幼稚的对话和直白的说教。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主观上的和客观上的。主观上:首先,观念上,受众的定位不清。一直以来困扰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创作观念上的低幼化。在动画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不可缺少的艺术类型的今天,日本和美国都试图对受众进行不断扩充不断成功的今天,我们的创作却仍然将受众限制在比较低幼化的定位上,不能不说是在作茧自缚,在解放前的动画创作还不是这样的。比如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铁扇公主》,是面向从幼儿到成年人的大众的,到了解放后,我们不断强调动画片的教育意义,使得动画片逐步成为对儿童教育的载体,导致动画片最终低龄化。老一代动画专家钱运达先生曾这样说过:现在我们的动画片是小儿科,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框住的。在创作低幼化的动画是在认识上也有误区,自以为儿童就该喜欢看什么,拍什么的动画片总是以成人的口吻来教育儿童,而且还以为,小孩就该喜欢看这类动画片,结果是孩子不但不爱看,还有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低估了儿童的智商,又将动画片拍得很幼稚化,生怕他们看不懂。反而造成了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说国产动画片浅薄,是小小孩看的而不屑一顾的尴尬局面。我们必须知道误区的关键就在于动画片是由成人创作的,而内容通常是用成人的头脑代替孩子的思维。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都是以人为本、立意独特,揭示人性的动画片,而且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都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异样描述,他们的背后无不隐含着人性的深刻寓意,不同的观众可以从同一部影片中看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猫和老鼠》,能够真正理解这部片子的幽默和寓意并能够发出会心微笑的,大多是成年人,而在孩子们看来影片滑稽有趣,生动丰富,满足了他们的观赏需求,他们同样观赏得乐此不疲。这种才是动画作品真正成熟的一个明显标志。所以,只有从创作观念开始重新建构中国动画的发展蓝图,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动画的腾飞。其次,创作人员心态的浮躁。正是由于过于辉煌的过去,正是日本美国动画的不断冲击与侵蚀,才使得中国的动画创作者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艰难处境,他们面对过人对国产动画精品日益强烈的需求时所显露出的焦急与浮躁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动画影片《宝莲灯》,在这部影片中较为明显的体现了我们主创人员在心态上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了以前那种沉着和平的心态去创作,同时又碍于国外一流影片的成功而导致了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他们发现自己欠缺的需要弥补的东西很多,于是积极借鉴和学习。与此同时,他们也丧失了对电影剧本进行沉着研究的耐心,剧本没有塑造出好的人物,也没有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远没有达到一部真正的成熟影片的要求而匆匆上马,所以影片的画风才会时常不统一,以至于先前引以为傲的动画制作才会出现粗糙,人物形象才会有苍白的印象,影片才会有虎头蛇尾的毛病,这些都是由于主创人员在一种急切的心情知道下而引起创作态度的扭曲,仓促制作出国产影片的后果。从文案中我们也能看出些端倪,比如“要与《花木兰》一比高下,国产新的经典”云云的语言中看出动画制作者希望尽快振兴中国动画的那种浮躁。越急于成功越会有遗憾,越是有沉得住气的心态越能够出精品,艺术创作更需要时间和耐心来进行构思和制作。客观上:熟悉中国动画的观众知道,我国近来的动画发展是从加工业发展起来的,而我国从业的动画人员很多出身于加工片行业,所以大到整个动画行业体系,小到从业人员他们的具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动画的创作。而且,影院动画长时间的停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导演和主创人员都是美术电影厂比较有才能的创作者,但是处在这种长期停滞的动画长片创作环境中必然影响到创作者的具体操作,很多东西还要重新张罗准备,再很多地方也无法跟上当代动画制作的步伐。我们期待着中国动画的真正振兴,一方面不需要用自己制造的泡沫来自我陶醉,只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创作态度才是我们走向成功唯一道路;另一方面我们也正视中国动画所面临的客观差距和尴尬局面,才能客观地分析影片的价值。我们的创作与研究要站在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里去体味动画语言的亲情和温暖,否则面对民族艺术,我们当代人就无法接近它,理解它,认识它,只会用片面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去丢弃它。如果认识不到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性问题,我们不但不能拯救一个文化产业,反而会加剧破坏已经濒临灭绝的形态。

三、不断创新,民族艺术在中国动画的新出路 任何动画作品都是以期望传达的内容作为是创作的基础和意义。民族动画的出路,首先就要在内容创意上打开思路,突破瓶颈。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功夫熊猫》;文化传承近些年电影行业发展又步入了一个快速期,国产电影发展也很快,但是电影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人拍不出大片,而我国的导演们也不遗余力地在证明这一说法。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翻拍各种历史故事,一次又一次自己编故事,妄图用所谓的大场面来展现他们有能力拍摄国际水准的商业片,事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脸。于是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元素不适合拍摄商业片,而国外的电影运用中国文化元素却展示出不俗的影响力。近日国产大片《大闹天宫》票房破3亿美金被大肆宣传,让笔者不禁想起2008年的《功夫熊猫》,彼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6亿多美金的票房,而今时的《大闹天宫》却只有人家的一半,这真值得人们思考。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1)传统文化的价值。毋庸置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价值,但是能否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就没那么容易了。但事实上情况是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手中并没有发扬光大,在外国人的开放式思维下反倒让中国传统文化绽放光彩。《功夫熊猫》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个大拼盘,首先就是人物的选择方面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熊猫,然后是各种中国元素包括包子、鞭炮、筷子、书法以及瓷器等等。可以说《功夫熊猫》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大放异彩,让全世界人民认识了中国文化。[1]但中国国内呢?

(2)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沉淀,有着深厚的底蕴,但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并不是十分顺利的,历朝历代都有过类似“焚书坑儒”的事件发生。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落后的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缺失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更是让人感到悲哀,“舶来的就是好的”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不论是名著、饮食和娱乐,传统文化都没有能力与舶来文化相抗衡。我们的文化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

2《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的借鉴

(1)人物(角色)方面的借鉴。在这样一部动画片中角色采用拟人化处理,所以在文章中筆者就以人物代替角色来表达。首先谈谈虎、鹤、猴、蛇和螳螂,抛开其他诸如画风之类的东西,单单拿出这五个角色,并没有什么中国元素在里面,但是融入功夫这一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元素就非常明显了。这些动物都是中国功夫创始者“学习”的对象,在中国功夫史上,每一种功夫都是功夫宗师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的,所以每类功夫的特点也比较明显,善攻、善守、有刚、有柔。在《功夫熊猫》中,把功夫还原给这些动物,又为动物设定鲜活的外形,这样给人更深的感官刺激。但是为什么我国的作品却无法有如此高的表现手法呢?

(2)思想的运用。一些现代中国人已经摒弃的思想却在外国人的电影中表现出来。国人最大的缺点是“一概而论”,尤其是当今社会,这种观点更是突出,如说“笑贫不笑娼”就是典型的“只要……就……”而产生的结果,只要有钱就是好的。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所以才会在建国初期出现“只要是封建社会产生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大毒瘤”这样的观念,所以造成文化的彻底批判,导致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回归正题,《功夫熊猫》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娱乐电影,导演约翰史蒂芬森曾表示,电影的创作初衷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受到教育。所以,电影中借鉴了中国传统思想,给人以正确的启示,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家,一个是儒家。先说道家,这主要体现在道家思想的“无为”与“无为而无不为”,涉及的相关情节就是熊猫阿宝如何步入学武之门的。阿宝步入学武之门就是一个从“无为”的顺乎自然到“无不为”的道法自然;再说儒家,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但是“中庸”不是儒家思想的全部,儒家思想还包括“谦虚”和“忠诚”,影片中阿宝的浣熊师傅教育阿宝说“真正的英雄要懂得谦虚”。通过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相信看电影的孩子们在正确的引导下一定会懂得谦虚的含义。而当下的国内环境缺乏的也正是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和儒家的“谦虚”。

(3)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整合。如果把《功夫熊猫》作为一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片来看的话,无疑是在细节上做得非常到位了,饮食方面最大的中国元素应该就是筷子了,另一个就是包子,这种中国文化特有的食品;其他诸如灯笼、鞭炮、针灸、书法等等展示的是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却没有在影片中让人产生任何突兀的感觉,不得不承认制作方的用心。

3中国文化传承问题

(1)悠久的历史。首先,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曾经出现过各种阻碍文化进步的历史事件,但是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实在是对全人类的一大损失。

(2)丰富多彩。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所以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单一文化传承至今,这是现在很多国家不可比拟的。比如说,春秋时期的“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虽然这个观点提出很早,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造成此观念不能被发扬光大,直到今天才得到实现。这也恰恰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

(3)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来,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再像建国初期那样单纯打压传统文化,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指日可待。首先,批判性的接受传统文化,毕竟传统文化也不能保证所有都是正确的,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难免沾染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对待外来文化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抵制,文化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所以舶来文化也有存在的道理,但是针对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每个人有一个理性的思维。比如说“情人节”,在西方国家情人是指有情之人,而到了中国由于文化的差异,“情人节”就完全变味了。

4总结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已经被世界所认可,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被外国人所借鉴、应用,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保留了大量的中华文化。而国人却在抛弃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国而发扬于日本,这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事情,却正是一些国人不敢正视的事情。中华文化的精神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要感谢这个国家,当然,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感谢,我们现在应该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拾起文明古国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现在的世界飞速发展,一种文化的消失并不需要太久的时间,而文化的形成却经历数千年的积淀,如果中华文化毁于某个时期,那么此时期的政府势必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参考文献:

[1] 董月.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中国文化演绎[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 王雅萍.浅析“熊猫阿宝”带给中国观众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2(02).

论传统戏曲元素与中国动画的结合 篇7

戏曲是一种集表演、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传统艺术文化,其中包含了很多民间的独特审美观念。中国动画与传统戏曲元素的结合一直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其中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都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现代戏曲艺术的精华,而且伴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传统戏曲元素与中国动画的有机融合势在必行。

一、戏曲服装

1.对衣。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人物服装设计上借鉴了戏曲服装的一些精华元素,将其切实应用到了人物造型中去。其中孙悟空的服装设计借鉴了戏曲中猴子衣服的元素。戴软罗帽,上衣是圆领窄袖,服饰颜色为黄色,对襟和袖口为黑色,脚穿黑色薄底靴。

2.水袖。水袖是戏曲服装的袖口外的白色长方形假袖,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白色长方形假袖的,其来源于水衣。水衣的袖子十分长,一般都是露在戏曲服装的外部。由于这种长方形的袖子可以在表演的时候随手舞动,能够增加表演性,所以就被演员们应用到了戏曲服装上,以此形成了水袖。在动画片《天书奇谭》中的人物形象设计中,完全采用了水袖设计。其中县官的官服袖子就是正宗的水袖,但是没有戏曲水袖的宽松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突显县官的小气形象。

3.翎子。翎子是戏曲表演中的一大重要戏曲服装,是以野鸡尾毛相接而制成的。在戏曲中,只有神通广大的神仙妖魔、英勇帅气的将帅和武艺高强的女将才会佩戴翎子。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就引用了戏曲翎子的用法。其中孙悟空获封齐天大圣后,服装就变成了长袍,并且头上戴有两只翎子,使得动画片增加了一些戏曲色彩,形象也增加了一些可爱之处。这样的服装设计不但显得庄重严肃,还能够将齐天大圣的身份彰显出来。并且翎子的应用,在视觉上和感觉上扩大了孙悟空的英勇形象,使得动画片更加丰富多彩。

二、戏曲扮相

1.俊扮。俊扮是一种固定化的造型,主要集中了众多人物的面貌特征,加以提炼而创造出来的,是一类人物的所共有的模式。在中国动画中,很多女性的角色借鉴了旦角扮相的元素,整体造型继承了旦角的扮相,将古典、娇媚的人物气质展现在观众面前。动画片《天书奇谭》中狐狸精的女儿就是旦角扮相,丹凤眼、八字眉、黑眼线、樱桃小口等,就连刘海也是椭圆形的扮相。还有生角扮相的借鉴和应用,其十分讲究干净、素雅。

2.脸谱。伴随着戏曲的不断变化发展,脸谱也随之丰富起来,形成了不同样式的脸谱,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的一种文化艺术,成为了中国的宝贵财富。其中丑角的脸谱最简单,也最搞笑,通常都是眉毛中间带有一片红,脸部两片红,中间一块白。在中国动画中,将丑角的脸谱造型应用到动画人物中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表现形式。

净角脸谱相比起来就相当复杂了,其构图样式有很多种,主要非为整脸、三块瓦脸、破脸。在戏曲舞台上的脸谱色彩,都是对生活的艺术创造,通过使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特色体现出来。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人物造型就大量地借鉴了净角脸谱的元素。其中二郎神的三只眼睛呈现竖立状态,眉毛竖立弯细,脸部采用的灰白颜色,突显出了二郎神的冷酷和暴力特性。而孙悟空的形象,则是综合了戏曲脸谱和漫画形象的精华元素,进行了再次创造,着重突出了黄色眼睛、绿色眉毛,造型十分简单干练,却又不失传神。

三、戏曲故事

戏曲故事的题材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古今中外。其中含有各个朝代的民间故事和英雄典故等,历史题材的三国故事有《华容道》和《借东风》等。还有水浒戏曲的《十字坡》和《三打祝家庄》等许多关于水浒英雄的故事,关于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有《穆桂英挂帅》和《杨门女将》。与爱情和家庭相关题材的故事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仙女精怪和凡人相恋的传奇故事《牛郎织女》和《刘海砍樵》,也有带有幽默色彩的喜剧《女驸马》,还有争取婚姻自由、打破封建束缚的爱情故事《西厢记》,也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与家庭题材相关的故事《墙头记》等。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神仙鬼怪题材的相关戏曲剧目,主要有《三打白骨精》、《水帘洞》以及《吕洞宾打药》等。这些戏曲故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财富,同时也是中国动画的丰富题材。在中国动画的题材选取上,吸收了很多戏曲故事。

四、戏曲程式

戏曲程式就是将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提炼和变形处理,然后将唱、念、打和音乐伴奏、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形式,形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戏曲程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戏曲程式能够给观众带来生动美好的感受,又能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在中国动画中,十分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设计人物形象和动作的时候,都会使用戏曲程式,以此加强动作的观赏性。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出场采用的就是戏曲的出场动作,配合着锣鼓声,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动画借鉴戏曲程式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下,根据动画的实际创作情况,进行应用和完善,从而营造出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人物的动作设计就是在借鉴戏曲动作程式的同时,切实结合了动画的具体特点,突显了动画片的娱乐性和生动性,这可谓是戏曲和动画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在孙悟空跳跃的时候,双腿的设计呈现的是一字形状,这是吸取了戏曲的动作,但是也体现出了动画的夸张。中国动画汲取戏曲动作的精华,对戏曲动作加以修饰,不仅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还实现了中国动画的多元化发展。

五、戏曲音乐

在中国的很多动画片中都广泛应用了戏曲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既有戏曲伴奏,又有地方小戏和不同的剧种唱腔。传统的戏曲伴奏经常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锣鼓板钹等。这些乐器能够渲染出各种不同的情感色彩,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唢呐和锣鼓通常出现在喜庆和激烈的场面,而古筝和笛子等轻柔悠扬的乐器则主要出现在忧伤思念等情感表达的场面。在《大闹天宫》中的配乐就是上海京剧院的乐队,在打斗场景中使用了锣鼓和唢呐,在欢快的场面也大量使用了京剧配乐。配乐在动画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主要是用来传达情感的。在动画中使用戏曲音乐,不但能够赋予画面新的生命活力,还能够为剧情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动画作品中借鉴戏曲音乐元素,对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动画中引用戏曲打斗音乐,能够为影片的局部渲染营造恰当的环境氛围,实现动画的节奏感。在《大闹天宫》中,通过引入戏曲中严肃的锣鼓和轻松明快的唢呐在开场部分,以此表现孙悟空的威武和勇猛。而后伴随着孙悟空耍弄刀枪,音乐也随之变化,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十分热闹。在孙悟空到龙宫取金箍棒的部分,完全运用了戏曲中的打斗音乐,以此表现孙悟空在得到兵器之后的愉快心情。在中国动画中引入戏曲音乐,还能够起到刻画人物形象和烘托气氛的作用。在《大闹天宫》中,土地公公出现时,背景音乐采用的是欢快、活泼的花音鼓点乐,从而刻画了土地公公和蔼亲切的形象,这些生动形象,在戏曲音乐的烘托下变得更加鲜明。

六、戏曲意境

戏曲的背景布置通常都十分简便,基本上就是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这样的布置可以随时切换到不同的场合,这就是戏曲所营造的意境。这种所谓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演员将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和现实生活动作的抽象化,将其融入到程式化的表演中,让观众从中感受到虚实结合的意境。戏曲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使得戏曲艺术具备了一定的民族特色,从而发展成为了一种世界文化。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国动画制作技术也逐渐成熟起来,使得中国的动画作品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但是这种真实场景的再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想象,使得动画片无法体现出意境美。中国动画十分讲究意境美,注重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意境。因此,在中国动画中引进戏曲的虚实结合,能够营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意境,从而给观众一种无限的回味的想象。

中国动画借鉴戏曲的虚实结合意境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水墨动画上。中国的传统水墨画本身就十分注重虚实结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与戏曲的虚实结合不谋而合。在水墨动画《牧笛》中,就借鉴了戏曲中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场景设计,其中牧童和水牛在河中嬉戏,背景中并没有明确画出河流,但是牧童和水牛时隐时现的脚丫证明了他们站在河水中。这些虚拟化的表现,就是从戏曲的虚境设置中借鉴而来,这样的虚实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景外有景的画面,给观众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结语:

近年来,中国动画创作走进了低谷期,这不仅仅是因为技术落后、质量较差,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外动画产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畅销,对中国动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动画产业并未意识到民族化特色对中国动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中国动画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制作方式,还要充分利用中国的民族特色,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自身独特性的动画作品。

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一直作为一门民族艺术被广泛流传。中国动画虽然始终处于逐步发展的状态,但是想要在国际动画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必须要充分具备独特性,这就要求中国动画必须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尤其是传统戏曲的元素。因此,本文对传统戏曲元素与中国动画的结合进行了具体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传统戏曲元素,中国动画,结合

参考文献

[1]闫晗.传统戏曲在中国动画中的体现——谈动画中“丑角”的运用[J].电影评介,2012,(01).

[2]王峰.对中国戏曲动画发展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8

一、传统艺术元素在动画角色形象中的运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 中国的动画人便意识到“对其他国家的动画作品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模仿或许可以让中国动画得到技术上的提高, 但在艺术成就上, 它只能导致中国动画逐步消减[1]。

那个时期, 中国的动画开始注意对于本土传统艺术的挖掘。在取材上, 从神话故事到古代传说, 中国传统故事的主人公在动画片中唱着主角。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木偶片《神笔》, 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 动画片《大闹天宫》、《东郭先生》等等, 主人公都是人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在表现手法上, 夸张多变的脸谱、浓淡相宜的水墨、精细优美的剪纸、立体生动的木偶, 层出不穷。这段辉煌的中国动画历史是值得后人记住并从中学习的。

对于动画形象的设计, 中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给我们的馈赠是无比丰富的。

首先, 就题材与形象而言,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艺术瑰宝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个性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美丽动人的娥皇、女英、劈山救母的沉香、为爱痴狂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那些肤浅的没有根基的超人、怪兽相比, 他们更饱含着打动人的情感, 经过恰当的挖掘、深化与艺术处理, 都可以成为动画片中成功的题材与形象。

其次, 在动画形象的艺术形式的表达上, 中国的传统艺术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国艺术门类繁多, 艺术感浓郁, 年画、剪纸、皮影、布艺、刺绣、脸谱、木偶、水墨画……都非常适合动画形象的表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的《骄傲的将军》在造型上就采取了中国传统的京剧脸谱画, 动作也选用了京戏的风格, 将军的整体形象夸张但却真实, 中国味十足。而1979年获丹麦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的水墨动画《牧笛》, 在人物造型上模仿了水墨写意的画风, 淡雅隽秀, 虚实掩映, 直到今天还备受国际关注。这些表达形式都是我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 也是我们的动画作品能够占领世界一席之地的最重要的支持。

最后,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喻意与象征, 含蓄且意味深长, 这一点在动画形象设计上也是值得借鉴的。梅兰竹菊象征着高傲、幽静、气节和淡泊, 松树仙鹤寓意着长寿安康……类似的这种含而不破的隐喻在挖掘动画片主题含义的时候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能够提高动画片的艺术品位, 也符合国内观众传统的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渔童》中, 小渔童从莲花中诞生, 代表着纯洁、善良与智慧, 观众对此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而在《小鲤鱼跳龙门》中, 高高的龙门水库就寓意着跨越困难后的成功, 约定俗成的共识又使观众产生熟知与认同感。

二、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与其衍生产品的关系

动画作为一种产业存在, 其产业链大体上可以概括为:1.融资;2.制作;3.播出;4.衍生产品的开发。而作为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 其经济收益主要是靠位于产业链末端的衍生产品得以实现的。

所谓衍生产品, 即以动画的角色形象为核心概念开发出来的一系列产品[2]。由此可见, 成功的动画形象是提高衍生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而一个优秀的动画形象能够开发出大量的衍生产品, 囊括服装、饮食、玩具、生活用品、收藏品、电子网络等。

一方面, 这些动画衍生产品给产权所有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据相关资料显示, 印有动画形象的书包要比没有图案的同款书包在价格上高出近两倍;而同样体积的普通玩具和动画形象玩具在价格上至少相差20元左右。迪斯尼经典动画片《狮子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影片投资了4500万美元, 全球票房为7.83亿美元, 而衍生产品, 在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却高达20亿美元[3], 其回报率近4400%。

另一方面, 以动画形象为主体的动画衍生产品一旦受到人们的青睐, 得到传播与推广, 反过来也可以起到宣传该动画形象的作用, 扩大该形象的社会影响力, 提高其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使之更受欢迎, 弥久长存。

三、国内外优秀动画形象及其衍生产品举例分析

(一) 现阶段国内动画形象的设计状况分析

说起美国、日本或者韩国的动画, 我们的脑海中立刻便会浮现出圆头圆耳朵却又非常绅士的米奇, 肥肥的脸、小小眼睛憨态可掬的维尼熊, 线条简单、质朴又长相夸张搞笑的蜡笔小新, 温婉清秀但却生性善良、坚强的日本女孩千寻等等。这些灵动的动画形象在深深地吸引我们眼球的同时也占据了我们国内80%以上的动画衍生产品市场。

国内, 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 国产动画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让人遗憾的是, 在众多的动画形象中, 我们却很难找到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形象, 也鲜见像米老鼠那样深入人心、能够长久留存的“动画明星”。究其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 近几年的国产动画形象“西化”现象较为严重。

以2006年国家投资了1.3亿元制作的国产动画影片《魔比斯环》为例, 虽然该片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国产动画之最, 但过于西化的人物造型、缺少民族文化元素根基使这部巨资动画成为了“空洞”的代名词, 最终以相当惨淡的票房草草收场, 更别提开拓衍生产品市场了。《魔比斯环》讲述了一个少年去巨人星球营救父亲的故事。主人公叫做杰克, 14岁, 有着高高的鼻梁和深深的眼窝, 金发碧目, 身体健壮, 是个不折不扣的西方小伙子 (见图1) [4], 这样的形象一出现, 便引起了众多观众的不适与反感。与之相比, 在内容上日本的动画影片《千与千寻》则讲述了一个与《魔比斯环》类似的故事:一个十岁的少女来到了一个神灵的世界, 克服了重重困难寻救了自己的亲人。这部动画影片在2002年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并拿下了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主人公千寻, 是一个现代日本普通邻家女孩的形象, 淡褐色的头发, 圆鼓鼓的脸蛋, 穿着日本的传统服饰, 瘦小纤细, 沉静清新, 性格上却又逐渐地坚强勇敢, 有着东方民族含蓄、内敛却又坚忍不拔的意志, 而生 (见图2) [5], 让世界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由此可见, 一味迎合西方口味, 丧失民族传统艺术根基的动画是无法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植于传统艺术, 坚守自己所特有的文化、艺术、意境, 反而能够获得满堂喝彩。

(二)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优秀动画形象中的运用

当我们充满彷徨与困惑, 试图对西方成熟的动画模式进行模仿时, 西方的动画产业却将其最重要的精神源泉瞄准了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中国传统艺术逐渐淡出我们视线的时候, 它却在别处凸显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难以估量的价值。

2008年最新上映的美国派拉蒙和梦工场出品的《功夫熊猫》可以说让中国观众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个本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内容与形象, 在美国人的手下却变得如此活灵活现、引人入胜。《功夫熊猫》的主角是中国的国宝——一只叫作阿波的熊猫, 它肥而高大, 圆头圆脑, 憨态可掬, 却又有着一脸滑稽与狡黠, 穿着一条松松垮垮的大裤衩 (如图3[6]) 。作为一个面馆里不成功的小伙计, 阿波的生活与工作乱七八糟, 但内心却始终追求着理想和冒险, 经过了不懈的奋斗与努力, 终于超越了它平凡的生命, 找到了它梦想的人生。而片中另一组角色——“五侠客”:鹤、猴、虎、螳螂、蛇, 更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如图4[7]) 。在造型上, 鹤的轻盈优雅、猴的敏捷灵活、虎的刚猛稳健、螳螂的刚毅机智、蛇的迅速流动与爆发力[8], 我们不难发现均来自于中国的传统绘画造型, 并且, 在着色上也一改美式的明亮艳丽, 多用墨色, 素雅清淡, 虚实相映, 完全充满着中国水墨画的美感。此外, 在动画的场景设计上, 无论是面馆、庙会还是翡翠宫都透出了中国浓厚的水墨意境, 白墙黑瓦, 墨竹摇曳, 浮云烟影, 韵味无限。而影片中阿波的师傅乌龟大师的一番颇有禅意的话更令人深思:世间本无意外, 一切皆由自然, 信则有, 不信则无, 万事由心而发[9]。这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将影片的思想境界推向了更深的层次。由此看来, 与其说《功夫熊猫》是一部纯粹美国动画片, 倒不如说是一部由美国人制作、借中国传统艺术和精神境界来反映美式生活主张的励志故事。对于传统艺术高超的运用和民族精神不懈的追求, 使这部美国动画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变成必然。

除此以外, 迪斯尼的《花木兰》, 日本动画片《龙猫》、《幽灵公主》等, 在不同层次上都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最珍贵的东西在别人那里散发着光芒, 而却未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利用, 让人感到遗憾和痛心。

四、传统艺术元素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艺术的运用是需要立足于符合时代性与创新性的基础之上的。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大部分的传统艺术对于今天都会出现与时代脱轨、封闭落后保守、缺乏新意等问题, 在运用时需要进行辨别、改进与发展, 使之成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 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的, 具有商业价值的艺术产品。

《花木兰》是迪斯尼第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片, 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诗歌《木兰辞》。众所周知, 在《木兰辞》中主人公花木兰的原型是一个在封建制度下, 忍辱负重以实现忠孝两全的中国传统妇女, 而这显然与当今女性所接受的平等、独立、自由、寻求自我价值的理念是有出入的。于是, 迪斯尼在塑造花木兰形象的时候, 刻意将木兰表现成了一个活泼独立的少女 (如图5) [10]。她有着中国古典女性上挑的眼角, 浅褐色的瞳仁, 乌黑的头发和弯弯的眉毛, 在造型的表达方式上也采用了传统中国画工笔、水墨等等, 然而, 人物坚定的表情和始终保持微笑的嘴角给人带来的却不是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含蓄内敛, 而是明显的美国式的独立、自信与叛逆。动画片中花木兰的这种活泼独立, 强调自我意识, 充满了现代感的性格一下子便拉近了观众与人物形象的距离, 很快便被接受。木兰的形象也在中国市场抢了风头, 占了商机, 品种繁多的衍生产品赚了个盆钵满盈。

因此, 我们是需要在传统艺术上去寻找新的、符合时代意义的东西的, 一味地恪守陈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是一种倒退。适当地、合理地对传统艺术进行调整与发展, 更好地迎合观众、满足市场、实现其商业性, 是一项无法回避且非常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许婧、汪炀.读动画——中国动画黄金80年[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5.20页

[2]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4-2005[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3]“怪物史莱克”之父许诚毅的弟弟, 动漫硬件专家许诚介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4]图片来源:http://comic.qq.com/a/20060620/000181.htm

[5]图片来源:http://www.mov8.com/dvd/disc_show.asp.id=14984

[6]图片来源:http://www.baitv.com/news/3562.html

[7]图片来源:http://www.91baby.com/bbs/thread-374521-1-1.html

[8]秦峰、罗理婷.从《功夫熊猫》解读美国动画的审美元素[J].文化艺术研究.2008 (11下旬刊) .83页

[9]任俊蓉刘子建.东学西读——论《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 (18) :34页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9

一、《冰雪奇缘》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和发展

(一) CG技术与手绘风格的完美融合

10年前, 面对CG动画技术, 迪士尼的表现远远落后于其竞争对手。从《妙妙探》、《美女与野兽》等片就开始采用CG技术辅助绘画, 但直到2005年的《鸡仔总动员》, 迪士尼动画才推出第一部全CG动画影片。该片也是首部制作了3D版本的CG动画片, 成绩还算过得去。但这部电影完全是在跟风梦工厂的恶搞动画风格, 失去了迪士尼自身的特色, 业界评价很低。尤其是, 在CG动画的技术纯熟度上, 《鸡仔总动员》和《马达加斯加》 (梦工厂, 2005) 、《怪物史瑞克》 (梦工厂, 2001) 、《海底总动员》 (皮克斯, 2003) 差距很大。2003年迪士尼的手绘动画《熊的传说》票房不如预期, 其竞争对手梦工厂的手绘动画《辛巴达七海传奇》更遭惨败, 手绘动画市场已不可遏止地跌入寒冬。迪士尼在2004年终于下决心关闭了佛罗里达手绘动画工作室。

自从皮克斯和梦工厂崛起后, 迪士尼一直处于一种困境中。他们在努力找寻和其他Animation Studio相比, 自己身上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自己代表着什么。他们也比谁都清楚, 没有创新就不会前进, 但同时也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传统。2010年, 《魔发奇缘》的出现, 把皮克斯 (2006年, 迪士尼并购皮克斯) 的CG技术优势和迪士尼手绘风格进行了很好地融合。影片采用油画般的视觉感受, 却是用CG动画来实现, 非常有挑战性。所采用的非真实感绘制技术, 让其画面的手绘质感再一次飞跃, 虽然是以手绘为表现形式, 却恰到好处地保留了电脑动画所制成的深度和维度。经过10年之久的漫漫动画路, 皮克斯基因和迪士尼传统结合得日趋完美, 用CG来呈现手绘动画的风格成为他们的重点, 《冰雪奇缘》中广袤的雪景也让迪士尼手绘实力得到展现, 冰雪效果极佳, CG技术的运用, 使冰的质感十分真实, 经典绘画时时刻刻展现出了古典艺术中的顶尖气象。《冰雪奇缘》不仅是技术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成功。

(二) 百老汇音乐剧传统优势的持续坚守

迪士尼的动画作品中, 歌舞场面往往发挥着重要的蒙太奇叙事功能, 《冰雪奇缘》同样放大了这个优良传统。一首《你不想堆个雪人吗》 (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 , 通过不同年龄段的几个段落, 就把光阴流逝中姊妹俩遭遇的重要事情一笔带过了, 这种高潮的时间流方式让整个故事的脉络顺利而不拖沓地从序幕迈入了核心的部分。

其实, 与其他动画公司相比, 迪士尼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音乐。每当观众想起《小美人鱼》《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经典迪士尼动画的时候, “Part of Your World”“Circle of Life”一曲曲动人又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 往往是他们第一个回忆起的元素。《冰雪奇缘》是迪士尼又一次对音乐剧的拥抱, “Let It Go”这首曲子非常惊艳, 实现了音乐和画面的完美衔接, 传统的百老汇音乐剧形式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迪士尼坚持守住了自己的传统音乐优势, 音乐剧的模式为《冰雪奇缘》增加了不少情感维度, 成为本片获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三) 经典童话的现代化改造

传承经典, 迪斯尼动画电影往往是回到经典的套路中, 以优美动听的原声音乐和简单动人的童话故事来感动观众。众所周知, “狮子王”的故事取材于莎翁经典戏剧“哈姆雷特”, 而《冰雪奇缘》同样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冰雪女王》。在《冰雪奇缘》中, 迪士尼改变传统, 大胆创新, 用更具现代性的情节叙述动人的童话故事, 不再是“从此过着幸福快乐日子”的王子和公主, 影片主题不再是爱情, 而是姐妹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公主不一定非要和王子在一起才是幸福, 王子不再是英雄般的正面人物,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一见钟情”, 爱情需要时间的考验。这种“创新”让一部流传了百年的童话故事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当下的潮流, 虽然传统却不俗套, 可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纵观《冰雪奇缘》, 虽然复古, 但不乏创新, 此片进行了全新的故事编排和人物设计, 运用了日臻精湛的CG手绘技术, 加之传统歌曲配乐优势, 在保留了自身传统文化元素优势的基础上, 做到技术与内容的双重与时俱进。凭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和创新, 迪士尼这个经历迷失的老牌动画工作室终于重振雄风, 找到了自己新的发展道路。

二、《冰雪奇缘》对中国动画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的启发

《冰雪奇缘》的成功, 说明发展动画创意产业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的动画创意产业发展, 应该努力追赶CG技术, 但是更应该大胆地进行创意和创新, 更好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并运用到动画创意产业现代化的实践之中。

(一) 国产影视动画片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诸多优美的艺术形式, 浓厚的文化底蕴, 动画成长的土壤广阔肥沃。我国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晚, 但是依靠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 我国的动画产业从兴起发展到现在的几十年时间, 无论在民族精神还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为动画片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和创作语言。打造中国文化品牌是我国动画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而文化输出才是根本。回顾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历程, 传统民族文化题材的创作打响了中国动画的知名度, 《猪八戒吃西瓜》《葫芦娃》《人参娃娃》等动画片, 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 一个个人物形象轮廓形式感强, 刚劲有力, 整体效果鲜活。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动画片就是《大闹天宫》, 片中孙悟空的造型和设计充分吸收了戏剧脸谱、漫画、版画、年画精髓, 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大师齐白石的写意花鸟形象也被充分运用到了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之中, 国画中的墨底晕染方法将传统古典美学的意境进行了完美的体现, 这部动画片引起了国际动画界的关注和震动, 中国民族动画片步入了新阶段。当前, 我们的国产动画片, 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历史传统文化资源, 并进行现代化的适当对接, 更好地传播中华文明价值。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的深度融合

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 我们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利用好, 并在动画创作之中加以运用。那么, 在国产动画的创作中, 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画产品并且取得好的效果, 就需要把握一些基本事项。

1. 把握和提炼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在动画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不应该单纯地照搬传统名著, 也不应该过多地改变原著, 重要的是对传统名著的精华的提取。因为如果单纯地照搬名著, 就会把传统中的局限性整个儿带进作品。假如改变原著过多, 又有些不严肃。我们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之上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2.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相互结合。

对于动画作品来说, 要想塑造成功的形象和场景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CG技术不断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更为便利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在动画的创作中, 将传统的文化元素、美术元素与现代CG技术结合不但可以丰富动画的视觉表现形式, 也可以给民间文化元素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在动画制作方面, 数字技术更能表现场景的空间层次、透视感和真实度, 也更能表现出场景中梦幻般的意境。

3. 努力创作出融合多种中国文化元素的优秀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传统的文化元素也复杂多样, 国产动画片,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就要不断进行创新, 要将更多的其他元素融入其中, 这样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动画片。

三、结语

集文学、科技、艺术于一体的动画片, 背后是潜力巨大的动画产业,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性文化实力的一部分。在动画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冰雪奇缘》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发展, 让美国迪士尼动画重回巅峰。国产动画应该深刻学习其成功之道, 结合我国国情, 结合现代观念、审美趣味, 继续挖掘传统民族艺术与动画结合的发展潜力, 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话语权,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从本土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动画创作的新理念, 创作出创新的国产动画片, 实现中国国产动画片的飞速发展。

摘要:《冰雪奇缘》自上映以来, 取得了高额的票房收入, 已成为迪士尼历史上最卖座的一部动画片。CG技术与手绘风格的完美融合、百老汇音乐剧传统优势的继续坚持、经典童话的现代化改造, 使迪士尼动画公司在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融合方式, 开始了重新崛起、二次复兴之路。这给中国动画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带来了启发, 国产动画也应当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加强传统文化与动画的深度融合, 以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相互结合。

关键词:美国,CG动画,《冰雪奇缘》,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胡惠林, 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孙姗姗.谈动画创作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创新[J].美术大观, 2007, (03) :68-70.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10

一、动画造型设计及艺术特征

1. 设计动画造型

动画创作中一系列的设定程序和设计就是所谓的动画造型设计, 它贯穿于整个动画创作中, 包括动画的环境、角色、服饰等。剧本创作和动画造型设计这两大流程是一般动画片制作必须要经历的。详细的对话、画面、时间等完备的要素必须要在剧本创作中涉及到。首先对动画的角色、道具以及场景进行设定[1], 并做好原画设计的初步工作;然后再创作具体的画稿, 并处理分镜头的内容的细节。整部动画作品要想成功, 造型设计的出色与新奇是必要的前提。

2. 动画造型创作的艺术特征

(1) 符号化。将剧本中的文字转化成图画, 用传统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剧中的人和物, 设计动画造型时运用代表性的符号就是所谓的动画中行的符号化。相对于真人电影来说, 动画的符号更加虚拟化, 动画的影像是从导演以及创作者头脑中的想象转化过来的, 不必像真人电影那样去刻意追求真实性的表演, 动画的呈现是超越于真实世界的, 动画的优势也在这里。 (2) 夸张化。动画与传统绘画的表现特点也有相同之处:在传递思想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在创作动画造型时, 充分运用夸张手法, 放大最能代表角色形象的部位, 不仅做到了形象有趣, 还可以使观众的印象加深。虚拟想象的化身是动画的特点, 因此, 想象力的优势一定要在创作动画时充分发挥出来[2]。 (3) 对称性。对视觉艺术效果的讲究是传统绘画与动画创作的有一个共同之处, 在美感的前提下进行灵活变化是两者有效的利用对称美的体现。人或物如果需要着重表现, 就要在原有的人或物的基础上在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夸张化的处理, 这样的形象不仅更加生动, 还能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不改变形象原有特征的前提下, 表现力大大提高。

二、传统绘画元素在动画造型创作中的运用

受到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元素的深层影响, 中国的动画造型创作在精神内涵以及视觉效果上都有所表现。

1. 精神内涵

在动画造型创作中体现了很多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精神内涵, 许多民族特有的造型主观认识以及审美理念在动画造型创作中都有所表现。当动画受众看到体现了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动画造型时, 不仅能体会到动画片要表达的信息, 还能体会到其所诠释的思想。从中国动画造型创作现状来看, 能体现这种精神内涵的动画造型有很多。比如整部作品都充满诗意的《山水情》[3], 笔墨韵味体现在山水之间, 用水墨制成的山水能够让人完全陶醉, 写意的山水画融入了所有的静景与活物, 让人一看就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传统绘画中以大自然为师的理念在动画片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大自然与内心感悟的巧妙结合, 从而实现艺术的完美升华。

2. 视觉效果

对传统绘画元素中特色形象的借鉴可以充分体现出动作造型创作的视觉效果。动画角色的动作、语言以及外形, 再加上反映在其中的性格特征构成了动画造型最直观的表面特征。

精神内涵在中国动画造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 还对视觉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 动画片才会因为出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而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比如保留在敦煌莫高窟中的北魏时期的壁画《鹿王本生》就是我国在1981年创作的《九色鹿》的故事与形象的蓝本[4]。在创作中, 其故事和形象均没有太多变动, 北魏壁画的独特风格很好地体现在该片的美术设计中, 动画造型的创作上表现出大量的异域风情, 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三、传统绘画艺术元素在中国动画造型创作中的传递与延伸

1. 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传递

借助于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再创造, 中国动画的民族之路还是比较成功的, 传递了传统绘画艺术的观念以及审美方式, 使中国的民族风格和传统美学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从而享有国际上的盛誉。尤其将动画创作与水墨艺术进行结合, 将水墨的语言特色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使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更加丰富。我国的动画创作由于受到传统绘画元素的影响, 一度达到了动画创作的巅峰。

我国动画造型创作对传统绘画风格、造型以及技巧有着很多的借鉴和利用。绘画造型很多时候是动画创作的直接素材, 但两者还是区别很大的, 由于绘画内容的表现形式是静止的、平面的, 而动画的画面则表现为运动的, 还包括色、音、光等一切可以视听的内容。所以在借鉴传统绘画元素时需要考虑如何去“动”[5]。

2. 传统绘画艺术的延伸

那些成功的借鉴了传统绘画元素的动画片造型, 到现在看起来仍旧是让人很难忘。角色的主要特征被很好的突出, 做到了生动传神, 含蓄简约。现在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出来的水墨动画片, 作为一种尝试, 很好地结合了水墨艺术与动画电影的优点。其中的水墨风格对于一部影片来讲, 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除了对画面美感的处理, 影片真正的重点是运用电影语言去进行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演绎。以电影的创作规律为主导的水墨画的动画化, 是对水墨动画的真正意义上的诠释, 使观众感觉到耳目一新。

动画艺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 其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个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只有具备一定的自身特色, 才能推动我国的动画艺术的发展。要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有所了解和感悟, 动画创作者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对于我国正处于瓶颈阶段的动画装作, 如何能使我国文化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动画创作中, 值得大家深思。在对我国传统绘画艺术进行研究和探索之后, 将其与动画造型进行进一步的结合, 充分利用传统绘画元素来进行动画创作, 不断开创我国动画创作的新局面, 正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继承我国传统绘画元素的精华的同时, 结合自身优势, 一定可以找到我国动画造型创作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之华, 李霖波.分析中国动画形象设计的意象表现[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0 (12) .

[2]杨晶晶.融合与继承—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 (3) .

[3]蔡友.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国式动画造型[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11 (5)

[4]李晶晶.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的融合[J], 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2 (9) .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11

关键词:传统绘画;动画造型;人物塑造

在动画创作中,造型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它是人物塑造的重要途径,更是创作主旨表达的核心载体,且同时发挥着沟通观众、与他们展开视觉交互的关键作用。我国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晚,在发展上呈现相对欠发达状态。综观国产动画的数十年发展史,传统绘画居功至伟,特别是对动画造型影响深刻。很多高质量、受认可的动画作品都有过从传统绘画艺术中汲取灵感和素材的经验。以往的实践指出,国产动画在造型上不可盲目跟风西方世界,而应当具备自己的文化印记,文化底蕴才是动画造型的魅力所在,才更能为观众创造审美享受,从而激起他们的文化共鸣。

1 动画造型中传统绘画元素的运用层面

传统绘画艺术是中先人哲学思想和审美倾向的视觉体现,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传统绘画相比,动画艺术属于现代艺术,它出现的时间晚、发展的时间短,但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动画造型来说,传统绘画元素的运用空间极为广阔。很多早期的优质国产动画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的了传统绘画思维,并从中汲取了典型素材。传统绘画元素的动画造型运用不外乎精神和视觉两方面。两个层面相互合作、依赖,为国产动画造型增添了不少东方韵味和中国特色。

1.1 传统绘画元素的精神层面运用

在动画造型的中渗透传统审美理念,这就是传统绘画元素在精神层面的深入运用。传统绘画元素的精神层面运用对动画创作者的修为要求很高,不但需要他们通晓传统文化理念,更需要他们熟悉传统绘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哲学思维。此外,这些理念与思想必须通过正确的方式灵活地运用于动画造型,否则同样难以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我们以动画《山水情》为例来谈谈传统绘画元素在精神层面的运用。山水情中的动画造型深得国画精髓,造型设计亦静亦动、似真似幻,充满了写意的美感,诗情画意盎然呈现于屏幕上,山水的婉转含蓄之美让观众深受感染。影片的后半部分有一段少年抚琴山水的情节,在这段情节中,古琴声与山水完全融为一体,整个画面动中有静,极好地凸显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思想,对后世影响极深,在很多古代典籍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均有体现。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他们之所以认可《山水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可动画造型中传统绘画元素所体现出的传统精神,这种精神和审美习惯是他们所充分认可与接受的。

1.2 传统绘画元素的视觉层面运用

造型历来是动画创作人员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动画造型的特点就是外在、直观,它是观众体会人物形象和动画创作情感的最重要的途径。正是因为如此,在视觉层面,国产动画对传统绘画元素的应用就更加用心和常见。在视觉上运用传统绘画元素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动画形成自己的文化艺术风格,力求以文化内涵打动观众,迎合国内观众的文化思维模式。

在这一方面,国产动画片《九色鹿》处理得非常成功。这部动画取材于敦煌壁画,因而在动画造型上较为忠于壁画本身的风格,很多造型都以壁画中的形象为蓝本。为了维持与敦煌壁画在美术风格上的一致,动画用色讲究,不论是人物形象设计还是画面色彩的运用都尽量维护了壁画的原貌。正是因为如此,整部作品的北魏风貌突出,让人一下就感受到了敦煌壁画的神韵。《九色鹿》成功创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例如,作为主要配色的蛇王,以及作为灵魂人物的九色鹿等等,这些形象不但生动传神,更重要的是别具一格、不落俗套。这部国产动画推出后收获了大量忠实的观众,其动画造型更是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2 动画造型中传统绘画元素的运用特点

2.1 以线条为主的技法运用

线条是构成传统绘画的基本内容,但同时它也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绘画的整体美感。传统绘画中的内容大多较为简略,不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能够在寥寥数笔线条中体现出来。从技法的角度来看,线条的处理并不复杂,很多人甚至觉得线条的差异不过在长短、粗细之间。但实际上传统绘画中的线条运用千变万化,不用的运用方法能够精确地表现出不同内容的情感和神韵,让观者瞬间领会到它的主旨所在。

拿国产动画《大闹天宫》来说,在主角孙悟空的造型上,创作者们用意深刻,以大量细腻的线条来对其加以塑造。正是因为这些细腻的线条,孙悟空的形象变得机敏、灵活,却又不失一份智慧的柔和,可以说是将孙悟空的个人特质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片中的重要配角——二郎神的造型也极为出彩。二郎神的特点是傲慢、强硬且法力高强,为突出这些特点,造型师主要借助线条堆叠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形象塑造。这一举措有两个用意:一是突出二郎神本身给人的高高在上的感觉。二是用以彰显他与孙司空的形象反差,使后者的形象更为鲜活、灵动。片中,二郎神与孙悟空对手戏的篇幅可观,在二者同时出场时,观众可感清楚感受到两个角色各自的特点和彼此间的不同,而这种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线条运用理念的适宜。

2.2 造型的写意性突出

意的涵义不易言传,但意的精髓就在于不似之似,而对意的营造则正是传统绘画的核心特征。传统绘画不看重画作的内容形式,却非常关注画本身所展现出的意趣。在动画造型上写意性突出是部分优秀国产动画的共同特征。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动画中角色造型多取材于齐白石先生的《十里蛙声出清泉》。这幅画作以水墨画为形式,画作中的动物形象活灵活现却又悠然自得,使得作品的淡雅的整体意境分外突出。同它的蓝本一样,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角色也以质朴、灵动著名,其造型中的意境美让人之由衷赞叹,尽显本土文化内涵,让国内观众大加称赞。

2.3 “以意赋色”的色彩运用不言自明

不同于西方绘画,传统绘画不要求画作及其色彩与实物保持高度一致,画家可以从想要表达的意境出发,对色彩加以的运用,这就是所谓的“以意赋色”,是传统绘画创作精神的高度概括。动画造型包括结构与色彩造型,对于后者,传统绘画中存在着大量的色彩元素,能够让在动画造型中找到极大的使用空间。的运用空间非常大。再以《九色鹿》为例,这部动画的色彩就颇具“以意赋色”的特点,不但佛教绘画特色浓郁,其中的众多场景都极大地维护了敦煌壁画的本来风貌。九色鹿造型的传统工笔重彩画特点极为明确:鹿身为白色,整体基调为红色,远景则多为青灰、深蓝色。这种色彩造型艳丽、鲜明,虽与实物有一定差异,但却极富魅力。

参考文献:

[1] 林栩钰.数字三维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以闽剧为例[J].大众文艺,2015(09):175-176.

[2] 苏冠元,刘宝云.简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的精神内核及故事题材对动画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4(18):312.

动画传统文化元素 篇12

一、中国元素与动画的结合状况

动画不仅是大众媒体的传播手段之一, 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产业, 它与其他文化知识一样具有极强的宣传影响作用, 包括文化价值、行为方式等。中国动画注重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借鉴, 并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艺术符号、造型风格等。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动物形象, 绝大部分都出自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如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民间传说《西游记》。而孙悟空的“疾恶如仇”、“打抱不平”的性格到现在仍然为一些影迷怀念, 而这也是勤劳勇敢的中国劳动人民所具有的特征。其它寓言故事如《骄傲的将军》、《东郭先生》、《葫芦兄弟》等, 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较多立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寓教于乐”精神, 折射出教育孩子分辨善恶, 面对困难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很好的教导作用。

二、中国动画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优秀的动画作品面市。就我国动画造型艺术创作而言, 缺乏原创性较强、艺术生命力感人的作品。无论是对动画剧本的解读, 艺术形象的塑造, 以及对动画艺术的认知程度, 大都停留在表面, 艺术水平还不高, 作品的原创性不强。而缺乏原创就如同艺术生命力缺少活力, 让观众难以形成认同感。

2、中国动画产业出现断层。中国动画队伍的现状是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 而年轻一代刚刚进入角色, 对动画行业的定位不准。尤其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 大多是近几年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 他们虽然掌握了美术或相关学科的知识, 但从事专业动画行业的知识和经验严重不足, 有待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因此, 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人才的培养, 提高培训质量, 调整专业结构, 营造动画专业的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认同和感情, 并致力于创造具有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优秀动画作品。

3、缺少创新精神。以动画创作为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画界借鉴剪纸、木偶、皮影、水墨画等本土艺术造型, 但没有创新, 所以今天动画形式单一, 内容重复, 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新的动画形象, 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本土艺术造型非常丰富, 要把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深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 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的动画创作, 就要有较强的包容性, 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考虑进去。开发好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 并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 从根本上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

三、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方向

1、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不再是单向的过程, 素, 它需要从传统艺术汲取新的营养, 创作更多新的形象。我国众多的艺术家、设计师们, 在从事动画艺术创作时, 虽然所用工具已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但其设计理念、艺术思维方式等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尤其是对于动画艺术而言, 技术固然重要, 但并不是唯一要素, 传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大家的技术水平已经难分秋毫, 那此时的关键便是动画艺术所体现的文脉及其创意所体现的艺术理念。

2、中国的动画艺术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动画艺术很有可能会被同化, 如何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 充分表现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特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中国的动画艺术可以在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基础上, 创造出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样, 才能在艺术潮流中推陈出新。研究动画艺术的时代文化, 其目的是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 更多地用于艺术创作中。这样的动画艺术才能表里如一, 带给观众以视觉的享受和文化的感染。

3、要在动画艺术创作表现过程中, 吸收不同学科、文化领域的知识, 并相互补充、借鉴。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动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 融合传统的艺术以及文化知识的多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在艺术与科技互动的信息时代, 动画艺术呼唤能够摆脱单一学科的模式, 成为向跨学科、综合型发展的艺术人才。动画艺术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加像是个导演, 要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有深刻认知的能力, 能够将人机特性、文化艺术信息空间和环境空间等关系进行重新整理组合, 从中发现选择能够选择调动的一切视觉、听觉元素, 并通过动画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的动画技术的操作者不是仅仅能够熟悉这些, 他们更应该具有感性的表现能力和超越一切的创造性能力。

结语

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 将中国民俗文化和动画艺术相结合, 不仅赋予了中国古典文化新的生命, 还丰富了动画领域, 让观众的视野更加开阔,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所有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努力, 宣传和发扬中国思想以及艺术形式, 取长补短, 不断将多学科、多层面的知识文化融合进去。另外, 我国动画艺术工作者不仅要能熟练地掌握动画技术设计及各类设计软件的使用, 而且更要尊重动画艺术创作的规律, 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 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动画艺术精品。

摘要:中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 内容庞大特征独特, 但是随着电脑和网络的出现, 动画艺术的创作越来越多样化, 要想发挥中国动画的特色, 必须与本土的资源文化相结合。将中国本土元素融入动画创作, 成为中国动画创作的来源, 并给我国动画创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民俗文化,中国元素,动画艺术,影响

参考文献

[1]特伟:《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 百科知识, 2010年1月。

[2]吕澎:《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 山东文艺出版, 2008年6月。

上一篇:游戏交互VS交互游戏下一篇:搜索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