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通用10篇)
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1
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
“老师,你帮帮我吧,我真不知道拿这孩子怎么办了!”说这话的是我班小静同学的家长。小静,一个来自离异家庭的聪明小女孩。家庭的变故让她觉得爸爸妈妈都有负于她,于是养成了她孤僻、怪异的性格。由于离婚时她判给了爸爸,妈妈离开了她,她心里对妈妈充满了仇恨,几年来从来不愿意叫一声妈妈。而对于爸爸给她找的新妈妈,她也处处和她作对,常常无理取闹,爸爸也对她无可奈何,于是她爸爸找到了我这个“救星”,希望我能帮帮他。
针对小丫头的种种表现,首先我决定用爱心来弥补她缺失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好调节剂。因此,我常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她。哪天看她头发没梳好,我第一件事就是为她梳头;哪天看她衣服穿少了,我会拿出我自备的衣服给她穿。一件件的小事,让她慢慢接纳了我这个班主任,对我也有了一种亲近感,心里有什么话也慢慢愿意和我讲了。走进了小丫头的心理,是我跨出的第一步。我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谈心!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教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每天,我留意小姑娘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时找她谈话,表扬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之处,让她明确努力的方向。针对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伤害,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间对她说,父母分开不是你的错,他们的离婚,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的苦衷,你现在还无法理解。但是现在,你应该坦然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父母的分手,你不应该耿耿与怀,毕竟,你的生命是他们给的,你应该心怀感恩,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尽最大的努力去孝敬他们。而通过和小丫头谈话,我也知道她不愿意喊一声“妈妈”,很大程度是来自爸爸的阻拦,从内心上讲,她还是很想妈妈的。于是我决定先做她爸爸的工作,我几次找她爸爸谈话,告诉了他孩子的真实想法,希望他不要阻拦孩子找自己的妈妈,毕竟母女连心,她们是母女的事实是永远改变不了的。经过了我的几次努力,她爸爸也松口了,表示不再阻拦。做通了爸爸的工作,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小姑娘毕竟是小姑娘,在她心里,妈妈还是很重要的,只是几年没喊“妈妈”了,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了。于是在母亲节那天,我特别布置全班同学一定要对妈妈说一声:妈妈,你辛苦了!对于小静,我特别鼓励、嘱咐她虽然不能当面和妈妈说,但一定要打一个电话给妈妈。虽然还是有点顾虑,但最后她还是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而我也知道,我的第二个目标也顺利达到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是我做的第三件事情。面对离婚的现实,爸爸觉得有愧于她,因此,无论小姑娘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其父都会答应。针对这种现状,我和他的爸爸又进行了沟通,达成共识,对孩子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对于她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我都打电话告诉她的爸爸,并且询问她在家里的表现,家校紧密配合,做到了有的放矢。并且有意识的让继母与她多沟通。
这样,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家里有亲人的照顾,让她时刻体会到浓浓的爱,来化解心中长久以来积聚的不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小姑娘心中的怨恨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小静。前不久,她爸爸还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小姑娘现在变得活泼开朗了,和继母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篇2
沈荡中学 姚培坤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于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学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工程,学校教育需要从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经受全球挑战的人才目标出发,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的心理辅导,是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学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适时的和适度的心理辅导。
现在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因此,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树立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康人格,培养他们对人生和未来的追求和奋斗,以便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小H(请允许我隐去她的名字,用她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称谓),女,16岁,独生子女,离异型家庭。个子瘦小,行为迟钝,智力反应也很一般。上课不敢发言,作业质量低,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属于较差的。忧郁、胆小、孤僻,看不到她脸上的笑容,看不到她与同学交往,在班级中她没有要好的朋友。做任何事都显得信心不足。
在对她进行家访以后,了解到小H在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居住。母亲有一男友同住,周末有父亲接去住,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有母亲来管。但事实上母亲没有很好地负起教育照顾孩子的任务。孩子的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备忘录经常没人签名。多次跟她家长联络,均无回音。在备忘录上留言,也无法见到小H家长的踪影。后经多次催促小H,母亲才来了一张回条,声称工作忙,连孩子的晚饭也常常无暇顾及,更不用说关心她的学业了,没空到学校来联系。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造成小H性格和学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家庭。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家庭生活不稳定,学业上无人督促帮助,造成学业方面的问题成堆,学习成绩差,以至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奚落,导致小H不敢与同学交往,变得更加自卑,更加孤僻胆小。生活使她过早地尝到了艰辛,在生活中,她无意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无能的信念。
了解了小H的情况以后,我深深地震动了。难以想象,一个失去家庭,没有母亲关爱的女孩会怎样成长,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个失去自信的孩子将怎样面对她今后的人生。我对自己说,我一定得帮助她。我初步制定了辅导的方案:帮助小H建立自信,培养她自强自立的能力,教她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的方法,学着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的权利和乐趣。
让小H建立自信,是辅导的第一步。但是,自卑使小H对我存有戒心,每一次我们的谈话她都显得非常紧张。看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改变了自己习惯的工作方法,当着同学的面不去批评她,利用一切机会跟她接近,谈话时改变自己比较习惯的严肃表情,谈话的内容不涉及学习,还有意识地引导她和同学一起玩耍。一段时间以后,小H在我面前不再显得那么紧张,开始跟我讲述家里的一些事情,讲述自己失去家庭以后的苦恼。我趁机开导她,教她体谅妈妈的艰苦,并教她一些生活的技巧,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为了帮助她建立自信,我有意识地给她创造了一些锻炼能力,培养她自信的机会。我让她做班里的卫生员,负责检查班级同学的个人卫生,有时让她帮着收发本子等。在这样的工作中,给她创造了展示自己,跟同学交往的机会。小H在这些工作中逐步变得开朗起来,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本学期我在班级里建立“班干部轮换制”和“课代表自荐制”,给好多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但是居然有好多学生不敢自荐。在自荐人数不足的情况下,我在班级里做了工作,意想不到的是小H居然也鼓起勇气,参与了自荐,她自荐担任课代表。面对她的自荐,我非常犹豫。我知道,写自荐对小H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真的让她担任课代表,我自己会面对很多压力,她能不能开展工作?同学们能否配合她进行工作?如果她的工作失败,有可能就意味着我以前的努力都白费,小H很可能比以前更加自卑。但是,如果不给她这个机会,对她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真的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给她这个机会。我觉得,无论对她还是对我,或许都是一个重大的契机。这件事做好了,她会找到自信,那么,或许可以影响她的人生态度,对她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让她担任课代表之前,我跟她进行了一次谈话,肯定了她自荐行为的勇敢,向她表示祝贺,相信她能够做好课代表工作,告诉她无论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难,老师始终是她坚强的后盾,一定会全力支持帮助她。同时还让她领悟到,做课代表在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特别是在学习方面,课代表要成为全班的表率,要努力使自己的成绩赶上来,自己要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老师也一定会帮助她。
在她担任课代表的过程中,我经常密切注视她的工作,适时地给她以一些指导。指导她如何做好常规的工作:如收发作业、帮助老师布置作业和检查作业、和同学校对答案,检查兴趣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教导她怎样和同学拉近关系打成一片。在她的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她的自信。在她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我引导她在学习上多下工夫。
开展课代表工作的过程,是锻炼小H工作能力,培养她的自信心的过程,更是小H自我教育的过程。她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要自立,自强,也学会了自律,在学习上积极性明显提高。上课时积极举手争取发言,作业质量进步,正确率提高,有不懂也会问老师,学习上开始出现可喜的进步。
现在,小H已经变了,从一个作业拖拉,被人忽视,孤僻忧郁,对自我失去信心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她的脸上经常出现笑容,眼睛也明亮多了。经常可以看到她和同学在一起说笑、玩耍,她变得自信了,她不再因为家庭和学习而自卑。在生活和学习上,她也学会了自强,能自觉地学习,并学着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
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3
(二)改变“角色意识”。在与离异家庭学生接触中应尽量淡化其是离异家庭子女的角色意识。尽可能地让自己当成与别人一样的人看待,这可减少其自卑感。另外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重构,即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学校老师可以让其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让其有机会扮演新的社会角色,这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改变偏常心理状态,改善人际交往有良好作用。
(三)同感、尊重、针对教育。离异家庭学生情绪波动大,十分敏感自尊,学校教师,全体学生首先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要讽刺挖苦,对他们的处境要有同感,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多关心帮助他们。其次应采取有针对折手段和措施帮助他们。如针对他们的不合群,通过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对他们的交往意识教育;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紧张、疏远,可通过家访、家长会帮助沟通;针对他们的自卑可通过帮助找优点,回顾成功历史的办法帮助树立自信。
(四)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机制。学校应争取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要求的轨道上来,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如建立与离异家庭子女抚养者的密切联系,互通情况,互相配合,开设专题讲座,组织专门活动,帮助离异家庭夫妻双方提高子女的技能;运用社会力量协调解决离异家庭子女有关问题。
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4
——谈对个别“特殊学生”的“个别辅导”
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 刘宜云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比非单亲家庭的学生,‚问题‛孩子的心理呈现出某种畸形的成熟,常常用固执的、怀疑的、片面的、叛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有的变得封闭自卑,有的变得自由散漫,有的变得玩世不恭,还有的则心灵扭曲。如何克服和消除这些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教育和引导好他们平稳地走过这段人生道路呢?本文结合工作中碰到的案例,认为必须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美好心灵的环境。作为老师,必须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发现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用爱和理解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道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单亲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遭受了打击。因此,较一般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呈现出某种畸形的成熟,常常用一种固执的、怀疑的、片面的、叛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有的变得封闭自卑,有的变得自由散漫,有的变得玩世不恭,还有的则心灵扭曲,产生了一系列 ‚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影响。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为心理卫生,是指依据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采取各种措施,形成健康的个体心理活动,培养健全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身心疾病。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一种健康状态。‛ 世卫组织提出,健康儿童的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完好。
二、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自卑、情绪低沉、性格孤僻。具体如:
1、早熟而敏感。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这种早熟不仅是指孩子的‚早恋‛倾向,更多的是表现在孩子处理问题上的‚有心计‛,以及情感上的‚霸道‛。就如我班上小郑同学,他的爸爸、妈妈在他刚升上二年级不久就离婚了。经过法庭判决,他跟着妈妈,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他的心灵已受到了伤害。由于得不到常人的父爱,孩子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叛反心理。聪明的他变得无心向学,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可怜的他在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变得心事重重的。课间同学们在说笑,他以为是大家在暗地里笑话他。所以,平时活泼可爱的他常变得无理取闹,还蛮不讲理地欺负 2 同学,导致大家都怕他,躲避他,不理他。
2、孤僻而自卑。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觉得最信任、最亲近的父母都‚背叛‛了他,所以导致他不愿相信任何人。而此时的孩子正处于内心情感十分脆弱的时期,需要倾诉却没有对象,又不愿和同学讲自己的秘密,于是只能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抗争‛,以引起家长或其他亲人的重视。像上面说到的小郑,我发现下课了他还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同学们开心地玩乐,自己却暗暗流泪。看到这情形,我走过去,握着他的小手,问他:孩子,你怎么了?为什么不跟大伙一起玩呢?等了很久他才告诉我,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大家好像都看不起他,不跟他玩,还说他的坏话。经过我与班上其他同学交流,才知道大家其实都怕遭他那双尖锐的小手袭击,所以大伙才躲着他。
3、任性而冲动。自控力差,任性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上课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有的经常跟同学脸红勃子粗地发火甚至动手动脚。比如小郑,他冲动时喜欢捏同学,把同学当‚玩具‛发泄。找他谈心教育他,虽然他也很懂事地答应改,但到实际又控制不住自己。
三、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安全感。父母离婚对孩子来说,犹如往日温暖的、遮风挡雨的‚大厦‛顷刻间轰然倒塌,稚嫩的孩子会因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而在内心产生了极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导致了他们心理的焦虑,因而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让同学觉得难以接近。倘若老师也对其家庭背景不了解,忽视了他们发脾气的真正原因,就会使得他们 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演愈烈。
2、缺乏健全的爱。记得有人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无论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还是父亲严厉的管教,孩子所得到的爱是健全的。而对于单亲家庭孩子来说,尽管他跟随的一方可能会想方设法在物质方面满足他,但因为缺少另一方的爱而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任何物质都弥补不了的。这也是这些‚特殊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正确的认识。单亲家庭孩子无法通过合适的渠道正确认识父母‚离婚‛这件事,更无法理解父母的做法。其中一方亲人的缺失是他们心头解不开的‚结‛,加之周围的人多多少少会对孩子的家庭进行评价,以及来自家庭内部的互相攻击,孩子可能还要面对新的家庭成员的介入……凡此种种,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疏导,也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
四、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措施
如何克服和消除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教育和引导好他们平稳地走过这段人生道路呢?我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形成合力,共同营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美好心灵的环境。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发现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用爱和理解尽力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道路。
对于生活在离异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家长 要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学校方面必须着手离异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营造‚爱‛的氛围,老师要用真挚细微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单亲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家庭的问题不单是物质生活的问题,相当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给予关注和重视,切实帮助单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为单亲家庭建起一座绿洲,为单亲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1、做好情感弥补。情感的缺失需要情感来弥补,老师是传播‚爱的使者‛,作为老师不妨当这些‚特殊学生‛‚爱的情感弥补者‛。象小郑这例,我利用课间亲近他,跟他讲:‚孩子,老师知道你也想有朋友,对吗?‛他想了想,点了点头。‚其实大家怕和你玩是有原因的。‛他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我继续说:‚大家没有笑话你,更不会看不起你,如果你能控制你爱弄疼人的小手,同学们一定会再跟你好的。现在你先跟老师做好朋友,好吗?‛他听了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不信地问:‚您说的是真的吗?‛我微笑地说:‚是的。你知道朋友之间是无话不说,以后你遇到什么不开心的尽管跟我讲,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OK?‛他想了想后很开心地答应了。下课后,我和他一起看书、下棋、手拉手散步。自从跟他交朋友后,我发现孩子们投诉他的事件少了,下课后,纵使我没有跟他在一起,孩子们也愿意和他一起做游戏了……渐渐地,他对我有了一种亲近感、依赖感,会主动到办公室来找我谈心聊天。我知道,他开始接纳我这个‚爱的 情感‘弥补者’‛了,我的‚第一步‛走对,已经有成效啦!
2、做好心理疏导。要当好一位称职的老师,应当身兼三重身份:既是师长,又是慈母,更是学生的朋友。特别是对小郑来说,我是介于长辈和朋友间的一个角色,他还是比较信任我的。所以我利用孩子的信任及时帮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对待这个‚特殊的孩子‛,我从来不在班里提及他家庭的‚特殊性‛,而是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找他谈心、聊天,和他亲近。一开始,他也对我所做的一切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渐渐地他会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观察我。我知道,其实他需要我的关心和帮助!当他从心理上接受我之后,我再寻找适当的机会做他的心理疏导工作。如有一天,小郑来找我,让我帮他一个忙,叫妈妈别动不动就打他、骂他。我答应他。他还凑到我的耳朵边跟我说起: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他经常一个人在家,没事做他就会冲着玩具‚发泄无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喜欢捏同学,把同学当‚玩具‛发泄。问我怎么办?我跟他讲,你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这样做不好,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这个‚坏习惯‛一定得改掉,如果一时半会改不了,就得学会慢慢改。如果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就先走开,或者是来找我,让我找些事情让你做。
3、做好点拨指导。在情感上迷失方向的孩子需要有人给他指点迷津,而老师是这个角色最好的扮演者:既是孩子可以信赖、亲近的人,又是整个事件的局外者,说理做事公正客观,值得信服。老师的点拨指导,也便于孩子在受到伤害后及时理清头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和小郑谈话时,我常对他说:孩子,爸爸妈妈分开不是你 的错,你不用为此而有什么想法。大人之间的事,等你长大,见识多了,自然你会懂的。但是现在,你应该学会坦然地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离你和妈妈而去的爸爸,你也不要去恨他,毕竟,你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给予的。所以,你应该心怀感恩,快乐地生活……渐渐地,我发现,他能像以前一样和同学谈论他的爸爸怎样怎样好了。
4、做好‚沟通桥梁‛。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尤其重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桥梁‛,及时向父母汇报孩子的思想动态和最近情况,同时也委婉地把父母的苦衷和不易转达给孩子,让父母和孩子相互理解宽容。
如在处理上述案例时,我还跟小郑妈妈进行沟通。当这个年轻的妈妈听到她孩子托我跟她说的请求时,她掉泪了。她说她每一次骂孩子、打孩子之后,都很后悔,只苦于无处发泄。我静静听她说完之后,与她谈起了‚马加爵事件‛。我对她说:‚其实,没有人天生邪恶,只不过是环境造就人罢了。像小郑,一直生活在你们争吵、打架的环境中,你让他怎能有好脾气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大人存在的不足,克服困难,还我们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呀!我还从自己的书架上取下一本《孩子,你最棒》教育丛书送给她。
我又对小郑说:‚你应该体谅妈妈的苦衷,你觉得妈妈一个人带着你辛苦吗?自己得工作,又得照顾你的生活累吗?如果你爱妈妈的话,就应该学会感恩妈妈、关心妈妈,让她生活得快乐,这样你也会得到快乐……‛他静静地听着没有吭声,但从他的沉默中,我感觉到 了他思想上的变化。
聪明的他,经过交流后,开始行动起来了。每天早晨,当经过教室门口,肯定能看到一个正在忙着扫地的小身影。不用说,那就是他。暗地里,我请班干部协助他,与他交朋友,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习前段时间落下的功课。我还针对他的事情,与班上任教的其他科任老师进行交流。自此以后,一发现他有进步,老师们也帮我及时表扬他。渐渐地,他活跃起来了,往日的笑脸慢慢地回到他可爱的脸上。上学期的期末测试,他的学习成绩一下子从差生行列跃进到尖子生排行。
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何其重要,尤其是对于‚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引导更应该加以重视。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克服和消除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家长乃至孩子的重视,也希望我的这些观点和做法能够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点滴的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育部,2002年8月 颁布。
2、《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肖汉仕著,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林建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卢家楣著,1999版。
5、《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作者:田学岭,2006年第5期。
关注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篇5
离异子女的一般心理变化与特征
1.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
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那种完整的温馨亲情,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
父母离婚前的反目,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气氛,而婚姻解体,则更使家庭分崩离析,这样,孩子必将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必将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产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据河北省的调查,有89.5%的孩子在父母离婚的头6个月都有恐惧感从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看,在父母离异的头6个月里,也同样有25.55%的离异家庭子女,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感。他们更怕被唯一的亲人遗弃。而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被遗弃感势必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待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和感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怨恨感。据北京市的调查,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他们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区别,完整家庭子女90.27?%都喜欢(不恨)自己的父母,而离异家庭子女中,喜欢父母的仅占59.84%,有40.16%的孩子都怨恨父母或其中的一方。
2.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离婚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至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有的孩子因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还有的则可能由于父母常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殴打孩子,使孩子经常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有的孩子由于对家庭、父母感到失望而逐渐产生厌恶、敌视以致形成双重人格。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必将作用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下降。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良的影响不仅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逐步积累,愈演愈烈,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困难,甚至造成交往障碍。
3.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与社会和周围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异常现象,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据研究表明,在品德方面,离异家庭子女的问题行为发生率为24.94?%,而完整家庭子女仅为6.38%,在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为21.22%,完整家庭子女为5.81%。
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为19.32%,完整家庭子女为5.58%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父母离异,子女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很难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
4.离异子女的心灵创伤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息和恢复。
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据有关资料表明:离异家庭子女中有37%的孩子,在父母离异5年后,?心灵上依然创伤未愈;另有29%的孩子正处在勉强对付,努力熬过艰难的时期。这说明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在短期内是难以恢复和抚平的。
上述心理变化与特征说明了,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讲,确是一场灾难。而将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则是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师,社会以及家庭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方法来维护和保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对离异子女的心理保健及其维护
1.从家庭角度出发,重视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因此,优化家庭环境是塑造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的首要因素。对于生活在离异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对于家庭教育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2.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如实地填写学校中各种表格,无需隐瞒,因为孩子永远是你们俩人的,这种亲子关系是永远不可改变的,要定期让对方见一见孩子,使孩子心目中树立起父(母)亲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孩子会堂堂正正地站在人前,充满自信地和他人相处,因为他(她)拥有父母亲的爱。单亲家庭的家长千万不能把本应限制在夫妻之间的怨恨和愤怒扩散到孩子头上,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依然爱着你,今后无论是谁和你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另一方不要你了。父母应当多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3.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演。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4.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加强亲子沟通,重视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感投入是孩子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的必要条件。而离异家庭子女最缺乏的便是父母之爱,他们成为父母感情上的弃儿。离异分居的单亲,由于主客观原因除了尽义务的经济补贴,从不去看望孩子,更别说情感沟通了。即使是抚养孩子的单亲由于怨恨自己的婚姻、怨恨这个家庭,进而会迁怒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出气筒。在这种没有爱、没有温暖的残破家庭,孩子的智力提高、情感发展及人格完善都会出现障碍。因此要保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须给他们健康的父母之爱。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5.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父母离异后,子女与父母感情或多或少会被削弱,而与其他亲属,特别是抚养者的一方的亲属的关系,一般反而会因被同情、怜爱而得到加强。如果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情感作用,就可以弥补离异家庭子女残缺的父母之爱。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
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此外,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还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因为是单冷冻,不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总之,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气氛。
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6
黑山中学
刘晓强
一、学生情况
学生甲,2008年9月进入黑山中学初二二班学习。9月26日,校本研究组对该生进行了“自我评价”调查。
该生对自我的评价是:”我比较懒,不怎么爱学习,喜欢研究课本以外的东西,自己去发现知识,不喜欢别人提醒自己;性格内向,不怎么喜欢交流;讨厌作题,喜欢独立思考;对目前成绩不怎么满意,应该换一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希望可以提高学习动力;家长管的比较严,不让玩以自我为中心,不给我自由,以成绩为前提停止我的休闲时间,希望家长理解我,给我玩电脑的时间,不要老说我,不要用题海战术来对待我,能带我去逛街、看电影;我生活的不快乐,因为根本没有玩的时间,家长总是沉着脸,不让我出去玩。”
与此同时,我们还让该生用20个“我”字造句,通过造句分析,发现该生存在严重的心里压抑,并有很强的挣脱压抑的渴望和冲动。
在与学生单独谈话时,发现该生自信不足,一般不主动发出交流意向,属于自我保护型的学生。经了解,该生从小父母离异,一直与父亲在一起生活,多年未见母亲,而其父总是要求该生学习再学习,一般休息日也要求孩子必须呆在房间学习,而孩子自称其实自己就是
在那里坐着,根本不学。
二、归因分析
1.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存在偏差,“喜欢自己发现知识而不喜欢 课本内的东西”恰恰反映了初中学生追求独立、自我意识膨涨和思维幼稚相矛盾的特点,这是造成该生不重视课本知识学习,影响学习成绩的一大原因;
2.学生对自我的负面评价“我比较懒”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容易产生学习隋性的一大原因,而这种负面的自我评价往往来自于其生活周围的成人的负向指责,正是这种成人给的帽子,让学生的潜意识中留下了这种负面的自我评价,因而可能总是在学生不想学习的时候这种潜意识就跳出来给该生一个正当理由:“我懒”。这也是影
响该生学习能动的一大原因。
3.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大于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以高压控制和题海战术迫使该生“沉溺学习”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该生对学习的厌恶和作题的逆反心理,使该生产生了痛苦的学习经历,使大脑经常处于一种抑制的状态,即使看似坐在那里学习,其实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早已降低,更何况强迫孩子一味学习的做法早已产生了该生的逆反,太多的时间其实该生坐在书桌前,却并未投入学习,学习
成绩不好可想而知。
4.父母的离异是造成孩子直接内向和自我保护过强的原因之一,而其父对其过度的控制又是造成该生心理压力的一大原因。
5.喜欢思考,不喜欢作题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该生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中心及时给出了相应的辅导策略。
三、辅导策略
1.由教务主任与该生谈话,纠正其对学习的错误认知,改变对课本不重视的认知观点,重视课本学习.2.纠正负面认知评价,给出该生正向心理暗示词,要求每天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如:我是一个快乐而热爱生活的人,我在学习上
非常勤奋……
3.在辅导该生学习的时候精简题型和数量,帮助该生建立对作
题的兴趣。
4.对家长提出家教建议,改变其教育观念和方法。建议原文如
下:
(1)给点空间、调节好孩子学习的情绪
从该生的“自我评价”来看,我们认为该生对学习有一种不太正常的厌倦心理,学习的动力、积极性不是很高,对“题海战术”、“不停止地作题”有较大的负面情绪,内心存在压抑感,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家长应引起重视的一点。因为,情绪既会有益于学习,但同时也会妨碍学习。良好的情绪能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而兴奋状态下的大脑能使学习效率成倍提高;反之,情绪不良则会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而大脑一旦处于抑制状态,则无法主动接受有效的学习信息,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家长往往看似孩子坐在那里学习,其实学习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或根本已是无效学习。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调节好孩子的学习情绪,尽量让孩子做到劳逸结合,即在学习之余,适当让孩子做些课外活动,如打球、听音乐、看电视、聊天、散步、看自己喜欢看的健康小说杂志等,让孩子有一个学习之外的放松 空间,从而能够通过适当的离开学习环境,彻底地缓解一下学习的疲劳和压力,以达到轻松、高效地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家长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而不考虑孩子玩的天性,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孩子在一味的学习压力和题海战术下,产生学习逆反。当一个孩子产生了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后,大脑就会在孩子面对学习的时候本能地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而这一点,正是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天敌。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能努力把握好孩子学习和生活、玩乐的关系,注意调节好孩子学习的情绪,使孩子能够以良好的情绪面对学习,并能够做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在方法上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商定一周的作息时间,如规定每周有半天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家长不必为孩子安排学习,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上电脑,看电视、体育活动或和同学朋友在一起玩,在这一时间内家长不必过多
地干涉孩子。
(2)更多地给予孩子爱和信任
从调查表和与该生的谈话中,我们感觉该生不是很自信。“性格内向、不怎么喜欢交流”是其对自己的评价,在与其交谈中我们也能够感觉该生的沉默和不愿意主动交流。一般来说,不太自信的孩子可能源于童年生活的压抑或周围成人对其的负面评价过多。周围成人包括家长、幼儿园的老师、学校老师等。因此,我们建议家长:
一是能够尽可能地多给孩子一些爱和关怀,让孩子能够在爱的快乐中长大成人,这样对其一生的性格发展都极有好处,因为亲子之间的爱能够感化太多的东西,而这个爱应该是分别来自于父母的,而 不是父母的某一方,父爱和母爱对孩子来说都很重要。
二是在给予孩子爱的时候不要附加任何条件,父母应该无私地爱孩子,比如说:你学习好了才能玩,你成绩上去了我才会给你买这个,等等,爱如果带上了条件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家长最好能够经常抽些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不要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或家务,比如,每个星期能抽出半天时间或一个晚上陪孩子逛逛街、一起看看电影、购物或在家里聊天等,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通过聊天等一起生活的磨合,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当我们一旦成为孩子的好朋友了,我们也就有可能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想什么,因此也才能够适时地引导、启发孩子,正确地帮助孩子成长,因为一般来说,亲子关系好教育的效果才会好,正如领导和下级的关系好了工作才有利于开展。
四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急于求成,要学会耐心等待孩子成长,有时候一个道理孩子要有觉悟的过程和时间,所以不要为一个错误而不停地指责和埋怨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相信他们能够在今后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过多的说教往往产生不了
好的效果。
五是要避免用负面词语批评孩子,而应该采取在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用纠错的四步法及时进行指导:(1)在不好的行为发生时及时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2)耐心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不对的理由及危害,(3)用温和的语言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4)真诚地告诉孩子父母相信他今后可以做的很好。当一个孩子经常生活 在周围成人对他的肯定的表扬之下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慢慢自
信起来并越做越好。
另外,家长要学习耐心的和孩子聊天,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其实孩子已经慢慢长大,孩子也需要我们家长尊重他们,能够和我们一起平等的交流,尤其是孩子在初中这样的青春期阶段,随着个体自主意识的增强,初中生会迫切要求家长和老师尊重自己的意见,因此这个时候家长要尤其注意学习去尊重孩子,尽量多地听取和参考孩子的一些意见,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耐心地先沟通好,或努力说服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遵从自己的意见,否则只能促使孩子逆反,走向极端,使教育走上弯路。建议家长多和孩子聊天,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建议家长多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希望老师多鼓励表扬孩子。
(3)帮助孩子选些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读物是当今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也是孩子与未来竞争的一项潜能力,所以建议家长尽可能地经常陪孩子逛逛书店,为孩子选一些健康有意义的书籍和杂志,当然也别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人学习的最好启蒙师),如果家长能陪孩子一起读课外书,那就更
好了。
四、辅导效果
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精选 篇7
暑假里儿子喜欢在小区内的水泥上和一群小孩疯玩,赛跑,滑滑板,打打闹闹。小区里的汽车越来越多,尤其到了上下班时间,车来车往,特别危险。 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很多次,但是儿子就是经不住其他小伙伴的诱惑。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小区道路上有一只被汽车压死的小动物,我突然灵机一动,觉得教育儿子的机会来了。我把小区转了个遍,才找到了正在滑滑板追赶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伴的儿子。我对儿子大喊:“休息一下,陪妈妈散会儿步。”儿子极不情愿地停下来,气呼呼地走在我前面。走了不一会儿他自己发现了路上的异物,他惊奇地问:“这是什么啊?”我说:“你仔细观察一下,别用手摸。”儿子盯着这个被汽车压得面目全非的小动物,抬起头,皱着眉头,说:“看这皮毛和尾巴,好像是一条小狗,怎么变成这样了啊?怎么回事啊?”“这只小狗在路上玩,一辆汽车飞快地开过来,结果------- ”儿子惊恐地说:“结果它被汽车给压扁了!”这时在他的天真的眼神中,我第一次看见了恐惧。这一天,儿子没有在水泥路上玩------ 第二天傍晚时分,我又发现儿子和一群孩子在水泥路上,我正准备冲过去发火,突然听见儿子站到绿化带旁对着小伙伴大叫:“不能在水泥路上玩了,汽车会把你们压扁的!”
正如许多教育家所言,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8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更新,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冲击,离婚已经成为男人和女人的自由选择。但是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子女的数量急骤上升(我们有些班上四十多个学生就有五、六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这些孩子处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里,他们在思想、学习、性格,甚至健康方面一定程度上都有别于完整家庭的子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认识这种特殊性,怎样有针对性地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许多家庭的父母对此茫然失措,学校也是“老兵遇着新问题”,社会更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学校深入进行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个案的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找到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共性,并发现指导单亲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之有效的、规律性的方法,给无奈的家长和无助的学生们提供力所能
及的帮助。
二、课题的准备
早在课题申报以前我们学校已经自觉形成了对问题学生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关注,学校领导,特别是彭校、周校多次提出要关注帮助像八(2)班王晓松同学这类的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的成长。不少班主任,像罗琳老师、何小燕老师也早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着手对班内的单亲家庭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多次联系学生家长或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庭访问,对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指导,通过与家庭联系,双管齐下,收到更全面的教育学生的效
果。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校心理咨询室于上学期专门对我校初中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的调查。此次调查分成两个
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全体七年级、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使用《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在同一时间内对七、八年级600多名学生进行了比较规范化的测量,然后抽取出全部单亲家庭学生的调查问卷与随机抽取的两倍于单亲家庭学生数量的正常家庭学生的问卷进行结果的比较。心理健康调查的第二阶段心理咨询室专门针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作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有十道开放性的问题,如:你理解父母离异的决定吗?你认为单亲的家庭结构对你的学习有影响吗等等。通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初步认为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确实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学生在情绪、人格等方面都较正常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根据调查的结果,心理咨询室老师草拟成《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调查结果报告》,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我校于2006年12月专门召开了一次宝安实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矫正方法研讨会。研讨会由周焕南副校长主持,会上罗琳老师对八(2)班王晓松的情况作了具体的介绍,引起了全体与会人员对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视。心理咨询室黄健华老师作了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调查结果汇报。在此基础上,教科室江峰主任针对王晓松的情况提出了成立一个专门针对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课题进行研究的设想,彭校充分肯定了这一设想并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下一步教育工作及课题的开展作了指导性的发言。
三、课题的形成
正在我们准备正式着手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区教科培中心全国“十五”规划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的相关通知下发了,于是,我们马上向区总课题组申请子课题立项并得到批准,2006年月12月我校正式成立了《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组。课题组成立以来,学校各级领导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组建了强有力的课题组成员:周焕南校长亲自挂帅任课题组负责人,教科室江主任为课题组副组长、德育处郑悦绚主任任执行副组长,各年级的年级组长周桂兰老师、钟敬君老师、李碧辉老师、蔡映媚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室黄健华老师为主要的课题组成员,使本课题组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对单亲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作深入调研,寻找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误区,找准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般和特殊因素,深入探究和剖析产生的多种原因,细致而准确地作出诊断,找寻各种对症的指导方法和策略,并进行介入性的干预和实践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指导内容、方式、策略、步骤等不断反思、检验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对个案家庭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取得指导本类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成功经验,并认真总结、归纳、提升形成对此类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尽可能科学而有可行性的策略、步骤、方式。
五、课题研究思路
单亲家庭概念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特殊性早已引起世人关注,从论文到论著,研究文献林林总总。有雷洁琼的《中国家庭问题研究》、单鸿雁的《单亲家庭研究综述》、查颖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李霞的《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研究》、庄晓薪、张洁的《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子女性格发展的比较研究》、美国昆特.克罗辛斯基《如何帮助父母离异的孩子》、俄罗斯柳德米娜.叶甫盖尼耶芙娜.乌里茨卡娅的《您忠实的舒立克》。相关著作有徐安琪的《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们》、宋戈的《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减压主》、聂琼芳的《单亲家庭是“作孽”和“畸形”吗》及德国人腾尼斯的《单亲家庭儿童刻板印象转变》。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弗洛伊德的《自我及其防御机制》、蒙台梭利的《儿童的教育》等大师的著作中获得启示,也可从《中国家庭教育》、《家长月刊》等当今杂志中获得信息,但这一切都只是可供借鉴的文献,真正的研究还得我们自己完成。
本课题旨在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对单亲家庭子女中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跟踪、观察、分析和研究,力图在此类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上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从指导内容、,策略、步骤及日常细节上给予支持,从而深化家校联合的内容,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当今社会,随着婚姻观念的日益开放和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离婚及丧偶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现象已不可回避,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
当今教育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研究只是以现实中已有的一类教育现象为对象,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某些因素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求向无奈的家长们提供有效的建议,给无助的学生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即单亲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行动与研究,但不排除对单亲家庭中的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分析参照和研究对比,也有可能与非单亲家庭中的各类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在本课题申报以前,我校就开始了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注意并对个别问题学生开始跟踪进行个案建档,应该说有了
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基础。
本课题将以我校所有单亲家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这些学生中的问题学生为核心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将包括对这些学生的在校表现、在家表现、日常行为、个性特点、常态情行、非常态情行;家庭现状、人员结构、人员个性、文化状况、经济现状、家庭气氛等等,从一切可能关涉到的关系和环节中寻找导致学生异常行为的原因,从一切可能对学生现状产生好的转化作用的环节寻找支持、研究对策,并把整个过程中的研究从整体到局部到阶段到个案到细节精细化、条理化,使之成为课题研究的成果的实证性内容。
六、课题研究条件
1、理论研究基础
宝安区《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切实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对家庭教育各要素的本质认识,并为新课题的开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评价指标》,为进一步指导家庭教育提供了
科学标准。
2、科研人员配备
课题组成立以来,学校各级领导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由周焕南副校长亲自挂帅任课题组长,教科室江峰副主任为课题组副组长,德育处郑悦绚副主任为课题组执行副组长,学校各年级组长:周桂兰老师、钟敬君老师、李碧辉老师、蔡
映媚老师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黄健华老师为主要的课题组成员。各班主任为一般课题组成员,形成了不同学科、不同专长、不同能力、不同年龄合理搭配,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实践人员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七、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研究的全过程对个案家庭作前期、中期、终期三次家庭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和家长状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孩子成长现状的调查。同时选取大于个案数约一倍的参照家庭进行调查以作对比和参照。
2、个案跟踪指导法
每个个案家庭由1-3名教师介入指导,至少每月进入家庭一次,实地观察,进行深度家访指导。指导教师以服务为宗旨,以朋友的平等身分和家庭成员形成亲和而密切的关系,以商量、讨论、合作的态度开展指导工作,调动家长和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使家长成为共同参与研究,既获得指导,又产生自我指
导能力的一员。
3、比较研究法
课题组计划根据家庭教育评价指标作三项具体的比较工作:一是对经过个案指导和未经指导的参照对象进行横向比较,目的是发现个案指导对个案家庭的进步所起的作用;二是对个案家庭前测和后测进行纵向比较,目的是为了证实个案家庭进步的方向和幅度;三是对一个筛选出来的十个个案家庭作指导前后的横向对比,目的是为了探索个案指导的不同特征和效果。
4、案例研究法
培养和指导负责个案研究的教师对个案跟踪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将自己的跟踪全程写成教育案例,为以后的教育带来思考与借鉴。
八、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课题申报前学校自觉形成问题关注,心理教师组织问卷调查,形成一期调
查报告,召开一次报告会
第二阶段:课题形成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月)
成立课题组,制作课题申报书,召开首次课题组会议,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主要研究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0月)
1.在全校范围内摸底落实单亲家庭个数(全校共31个),并根据相关情况对这些家庭进行初步分类(2007年4月)
2.确定10个单亲家庭个案指导研究对象,并为课题组成员落实跟踪研究
指导任务(2007年5月)
3.制定宝安实验学校单亲家庭学生个案研究登记表(2007年5月)4.计划每学期对每个个案家庭家访三次(共三个多学期十次家访),每次都作好记录,并及时整理入个案研究登记表,形成翔实的过程研究档案。
第四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深化研究、总结成果、汇报结题
九、课题预期成果
1、接受个案指导的家庭、家长、孩子具有了显著的变化和进步,个案家长基本合格率达80%以上,问题学生转化率90%以上。
2、构建对单亲家庭问题学生家庭进行成功指导的可行性策略、模式、方法和步骤以及特殊问题的系列应对措施。
3、打造一支具有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并具有较强的单亲家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诊断、指导、矫治能力。
4、通过个案的实录、精彩片段的光盘记录、文集以及结题报告等形式呈现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篇9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希望有所帮助!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德育,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从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幼儿、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在教育内容上应有较大转变,即由中小学阶段的以培养智力因素为主的局面转为以培养非智力因素为主,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父母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乃至生活观念是家庭的“人格”所在,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家庭的个性和精神面貌,对子女的人格影响巨大。其特点有以下几种:
(1)目的更多样。
即大学生家庭教育应当以专业发展、职业准备、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为目的,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内容更丰富。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三观教育,还包括人际相处、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爱情婚恋、心理适应等内容。
(3)途径跨时空。
大学生家庭教育总的来说是一种“远程式"的引导。主要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书信等线上方式进行。
(4)方法重互动。
中小学学生的家庭教育 篇10
谈话,这种教育方式是说服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家长起主导作用运用起来比较灵活,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在家庭教育中,当子女对问题产生模糊的、片面的认识或与家长的`观点产生分歧,双方采用讨论的方式有利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明辨是非,从而取得理解问题的一致意见。讨论是家长和子女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下双向交流的过程避免了家长一方的单向灌输 ,这种方式更容易使子女敞开心扉,增强子女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10-03
离异家庭的类型07-16
离异家庭的孩子12-11
离异家庭幼儿教育12-15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06-18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教育01-02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07-09
幼儿家庭教育的案例07-07
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01-10
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