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

2024-05-22

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通用8篇)

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 篇1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如何教育孩子也成为了现在家庭的难题,但有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有的家庭的孩子可以那么优秀呢?他们的父母是怎么做到的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大家在阅读之余也要学习这些家长的育儿经,并找出自身的不足,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1:

袁隆平(1930—),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是钟灵毓秀的庐山脚下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德安西部青竹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他的先祖世代在此躬耕垄田,繁衍生息,19世纪后期弃农经商,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他的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中县高等学校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等职;父亲袁兴烈曾任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北平铁路局高级职员。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属马,被称为“调皮的小马驹”。少年时他经常闯祸遭罚,做事又显得笨手笨脚。父母想训练和调动他的积极性,要他帮助拿碗,碗却摔破了;要他拿杯,杯掉到地上。但是父母不因为他摔坏了东西便停止差使他,相反更频繁地让他参与。他好奇心特强,有什么问题必追根究底,父母往往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母亲贤惠善良,酷爱花卉。母亲伺弄花卉的时候,小马驹在一旁手忙脚乱地“帮忙”。他爱动脑子,感兴趣的必亲自体验。比如第一次看到荞麦粉,他想弄点尝尝,结果弄得整个成了白粉人;看到木匠钉钉子时嘴衔铁钉,他也拿一个衔在嘴里,一个跟斗,铁钉掉进肚子,送到医院才取出来。袁隆平7岁时随父母逃难乘船渡浣江时,被四弟不小心碰了一下掉入江水,幸被船工救起,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到重庆后,去长江边照图例一步步练习分解动作。一个暑假下来,仰泳蛙泳来往自如。后又学自由泳。10岁时能横渡长江。他还参加比赛,出人意外地游出了“汉口赛区一百米、四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的成绩。他从小就是这样,一旦认定目标,就百折不回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读中学期间他好学勤思,成绩优异,志趣高远,爱好广泛,课余博览群书,思维比一般同学敏捷活跃。他喜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喜欢提问,琢磨为什么。这种寻根究底的执著在以后的科研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后,同行们引用学术用语与他开玩笑:“袁教授,你有那么多常人没有的优点,是不是远缘杂交造成的?”袁隆平回答:“差不多吧,母亲江苏人氏,父亲江西人,个性不同,父亲小聪明多,母亲聪慧善良。”这虽然是说笑戏言,但事实上他确实从父母身上得到了丰厚的给养。

父亲袁兴烈是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当年平汉铁路被日寇占领,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在抗日烽火中成了上校秘书,抗战胜利后在南京政府中任侨务科长。这给了袁隆平深刻的印象,他有了立志报效祖国的宏愿。他在南京中央大学附属高中部毕业时,父亲希望他考南京名牌大学,学数理化。他却另有打算。他那根深蒂固的忧国爱民振兴中华的情怀,那种探索自然奥秘的献身热望使他决定学农。开明民主的父母见劝说无效,便尊重他的意愿,长叹一声道:“俗话说望子成„龙‟,我是望子成„农‟了。好在我们袁家先祖世代务农,但愿你这个农民与祖先不同,能超越祖辈,成为新型农民。”他重温少年的梦,考入重庆相辉农学院(1950年改成西南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学,奠定了他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生轨迹。

他非常努力地学习遗传学,为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毕业后被分到安江农技学校当教师。教课以外,他不忘自己的理想,在学校里开始试验,先搞无性杂交。他认定以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指导选育良种,从分子角度找问题,搞清作物遗传内因,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就这样,他的科研选题,从大处着想,与国家的兴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学校试验田频繁出现他的身影,六年无功,他却没有被一次次失败压倒。“平生清苦何所有,水稻为伴书作友。”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2年,杂交水稻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协作攻关,他选择了海南岛为育种基地。他在海南期间父亲病危,父亲理解、支持儿子,不让家人通知他。结果等袁隆平回来,父亲已经病逝几个月了。

袁隆平坚信“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他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乐观向上的情操,“十年磨一剑”,研究终于初见成效。1973年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他没有停止脚步,大胆提出一个新的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中国神农”。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2:

有这么一组数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书累计印数近300万册,156集同名动画片在多家电视台热播;有这么一件趣事,曾有个小男孩气呼呼地对父亲说:“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小头爸爸‟。”“大头儿子”这个大脑瓜里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和他的小头爸爸、围裙妈妈一起,演绎了一个个温馨美丽的故事,打动了千千万万孩子的心。生活中真的有大头儿子吗?大头儿子的妈妈——作家郑春华生活中又是怎样一位母亲呢?创作的灵感确实源自这位女作家的大脑袋儿子。十多年前,每逢节假日,郑春华和先生都要带着平日全托的儿子外出痛痛快快地玩耍。一家人在草坪上、在大海边尽情嬉戏。有时,郑春华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父子俩的欢声笑语会引起她莫名的感动。作为少儿读物的编辑,她曾听到孩子们太多的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爸爸要看足球比赛,我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爸爸从来不跟我玩,不关心我。”

孩子们对父爱是多么渴望。那一刻,女作家的心弦被拨动了。她要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而“大头儿子的妈妈”也成了作家郑春华的代名词。如今,当年蹒跚学步的大头儿子,已是名牌大学一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了。这位作家妈妈的育儿经是如何抒写的呢?

让孩子从小读到最优秀的故事。大头儿子出世的时候,郑春华已是以《圆圆和圈圈》、《紫罗兰幼儿园》等儿歌、童话而引人瞩目的青年女作家了。作家妈妈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儿子才半岁,她便把他抱在膝上讲故事。一次,郑春华捧着杂志给儿子讲故事,偶然翻到自己的作品,就把名字指给儿子看。以后儿子一翻开书,就找妈妈的名字,还从此迷上了认字。那时大头儿子才三四岁。无论到哪里玩,他只要看到字就要求大人念给自己听。字认多了,儿子出去玩都带着书,会一个人安静地看上半天。有时大头儿子到妈妈的出版社玩,最吸引他的不是花园里的假山、大人们给的零食,而是堆满了书而显得逼仄的图书门市部。他一头扎进花花绿绿的书堆里,叔叔阿姨们逗他也不搭理,直到出版社下班的铃声响了,才老大不情愿地站起来。

不过,书虫儿子也有让妈妈烦恼的时候,他趴着看书,蜷着看书,上学前吃早饭时看书,作业顾不上做还看书。每次吃饭作家妈妈就成了女巫,歇斯底里地尖叫三遍,儿子才边嘟哝着“烦死了”,边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直到一个夜晚,当妈妈的突然发现儿子泪水涟涟,手边是一本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心里掠过一阵欣喜。四岁半的儿子被一个优秀的儿童故事打动了。郑春华她把儿子柔软的身子搂在怀里,任儿子放声大哭。她仿佛听到,一颗文学的种子轻轻落到儿子稚嫩心灵的声音。

孩子的优点永远比缺点多。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大头儿子成长之路也有磕磕绊绊。进入小学不久,郑春华就发现个性很强的儿子,和老师相处不太协调。郑春华从儿子每天上学前的“吻别”,意识到儿子的焦虑。儿子和所有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一样,心灵正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她决定为儿子换个班级,可儿子却不愿意,垂下了大脑袋:“新老师不会要我的,我很皮的。” 郑春华耐心地说:“我见过新老师了,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有信心吗?”儿子点点头,满怀信心地去新班级了。

当妈妈的当然知道,换了班级儿子还会遇到各种挫折,儿子这个班里调皮蛋的“四大天王”,怎么改得了顽皮的天性?关键是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你的优点比缺点多”,这是郑春华家长会回来经常说的话,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相信老师是喜欢他的。每当听到这话,儿子黑亮的眼睛瞬时放出异样的光彩。

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温馨快乐的家庭不同,郑春华觉得自己的童年充满爱的缺失和遗憾。那时工作忙碌的父母很少陪伴她,她最羡慕的是牵着父母的手的邻家小女孩。所以,当儿子降临人世,她想得最多的不是让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怎样去发现他、读懂他、理解他。

孩子的优点永远比缺点多。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大头儿子成长之路也有磕磕绊绊。进入小学不久,郑春华就发现个性很强的儿子,和老师相处不太协调。郑春华从儿子每天上学前的“吻别”,意识到儿子的焦虑。儿子和所有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一样,心灵正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她决定为儿子换个班级,可儿子却不愿意,垂下了大脑袋:“新老师不会要我的,我很皮的。” 郑春华耐心地说:“我见过新老师了,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有信心吗?”儿子点点头,满怀信心地去新班级了。

当妈妈的当然知道,换了班级儿子还会遇到各种挫折,儿子这个班里调皮蛋的“四大天王”,怎么改得了顽皮的天性?关键是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你的优点比缺点多”,这是郑春华家长会回来经常说的话,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相信老师是喜欢他的。每当听到这话,儿子黑亮的眼睛瞬时放出异样的光彩。

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温馨快乐的家庭不同,郑春华觉得自己的童年充满爱的缺失和遗憾。那时工作忙碌的父母很少陪伴她,她最羡慕的是牵着父母的手的邻家小女孩。所以,当儿子降临人世,她想得最多的不是让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怎样去发现他、读懂他、理解他。

那天,儿子告诉她,他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子,因为那女孩像小猫似的很温顺,还建议妈妈去看一看。过了不久,儿子又说,自己长大了要和那个女孩子结婚。郑春华一点都不大惊小怪,而是说:“可以啊,等你到了结婚的年龄,如果你还喜欢她,妈妈完全同意。”儿子开心地倒在床上。当儿子童言无忌时,郑春华不但没有责怪儿子,而是为儿子已经知道去“爱”别人而欣喜。她深知,一个生活在浓浓爱意氛围中的孩子,爱的种子会不知不觉在心中发芽。

对于孩子,理解并不意味着迁就。一次,儿子在班上吃东西,班主任走过去,儿子指着前面的女孩,说是她给的,老师便过去批评那位女生。郑春华刚好目睹了这一切,心里挺不是滋味。虽然孩子的举动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懂得承担责任比功课优秀更重要。她考虑了整整一星期,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妈妈单位里搞活动,妈妈在车上拿出一包话梅分给大家吃,结果有位同事吃完了就把核吐在地上。社长看到了过来批评她,她说话梅是妈妈带来的。社长就过来批评妈妈了……儿子的脸涨红了,说:“这是叛徒行为!” 郑春华立即不失时机地说:“那你好像也当过这样的叛徒。” 儿子眨着黑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她相信,虽然儿子还小,但以后遇到负有责任的事时,也会勇于承担。和儿子共同成长。儿子不仅给了郑春华创作的灵感,而且激励着她和儿子共同成长。一本本新作诞生了,一个个儿童文学大奖获得了。儿子在成长,当妈妈的不愿让自己融化掉,她要继续建造自己的世界。因为在她看来,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读懂他并理解他的朋友,而不是需要一个为了爱掏空了自己的母亲。如今大头儿子已成了阳光大男孩,而“大头儿子”家族又添了新的成员:“大头儿子和动物”“大头儿子大海边”……长不大的“大头儿子”,会让一代又一代的同龄孩子着迷。新作不断的同时,家里又添了个被大头儿子称为“小饼干”的妹妹,一个和哥哥一样爱听故事的小女孩,一个小鸟般不停叽叽咕咕的女孩子。女儿的童言稚语,又在不断变成作家妈妈笔下动人的儿歌和优美的童话。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3: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对孩子细心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小孩出生不久,就能“欣赏”音乐了,他会听母亲哼着催眠曲而恬静地入睡。再大一些,更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听到节奏欢快的音乐,他会手舞足蹈;在吵闹中,听到抒情的乐曲,他也会渐渐安静下来。两三岁时,能用手脚随着音乐做节奏动作。等到进了幼儿园的时候,他对于音乐的需求范围来得更大,听见人家唱歌,看见他人奏乐,甚至黄鸟儿在枝头吱喳吱喳地鸣叫,微风把叶儿吹得哗啦哗啦地响,他都会留意倾听。这一切乐的律动和歌的抑扬的曲调都会吸引他。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摹仿,不时地叫着唱着,哼着不成调的曲子。到了小学,更知道怎样利用他那天赋的歌喉和节奏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了。平日里无论是游戏、走路或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

陈鹤琴因此得出结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为此,他有意识地用音乐来丰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让孩子们感到其乐无比的是晚饭后的家庭音乐会。

陈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时,每天晚饭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一家人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光。这时候,七个孩子和爸爸妈妈聚在一间屋子里。妈妈和大女儿秀霞弹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国歌曲,也唱外国民歌。一首唱罢一首又起,歌声琴声,汇成了一种和谐欢快的气氛。有时候,孩子们要求爸爸表演。陈鹤琴就弹起那把从美国带回来的曼陀铃,唱超在英国曾同黑人一起弹唱过的民歌。孩子们或托腮静听,或轻轻哼唱。陈鹤琴的嗓子并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饱满,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陈鹤琴说:“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完晚饭后,父母子女团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没有乐歌。”

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今天,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认识到音乐在陶冶情操、开启智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压抑限制孩子对音乐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不顾幼儿身心特点、揠苗助长、扼杀兴趣的做法也还是屡见不鲜的。愿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能够带给我们思考和启迪。愿更多的家长能顺应和发展儿童的天性,让音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4:

善于发现,艰难供学。苏步青是父母的第十三个孩子,小名尚龙。因为农村各方面条件差,前面的孩子死的死,送的送。连同苏步青也只剩下一女二男。父亲苏宗善当时虽只40多岁,但因常年在水稻田劳作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这自然给家庭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生活艰难。母亲苏林氐偶然抱儿子串门,见到一位风水先生摇头晃脑赚钱还容易,便建议手脚不便然而识文断字的丈夫做风水先生,好歹也是个糊口的行当。苏宗善听妻子讲得有理,便找来了一本风水书研读。苏步青在父亲怀里睁着黑溜溜的眼睛看着父亲出神。蒙胧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召唤着他的心灵,其实那是一种求知欲、好奇心。只是他不知怎样表达出来。直到一天晚上,父亲背罢上句忘记了下句,儿子立刻信口背出了下句和以下很长一段。父亲惊喜万分,先是将儿子高高举过了头顶,继而搓着手在屋里走来走去,他感到儿子是自己的希望:苏家振兴有望了!于是给儿子起名苏步青。父亲拿过一碗水,让儿子手指蘸着水,教儿子在桌面上画,写:山、水、田、土......一张小方桌,一盏菜油灯,一本风水书,成了儿子的启蒙课本。母亲不再抱怨耗油多,也不在意丈夫当不上风水先生。她感到儿子将来肯定比风水先生有出息。苏步青7岁那年,一下成了牛背上的孩子。他得到一本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连猜带想,一边放牛一边看。夫妻俩商定:再穷也得供儿子读书!父母心急如焚地筹齐了学费。第二天苏步青穿着母亲半夜灯下缝好的衣服,父亲担着米,怀里揣着路上充饥的糠菜团子和给儿子的几个鸡蛋,走一百多里的山路,进了平阳县第一高等小学。

含辛茹苦,决不放弃。平阳县第一高等小学(今平阳县中心小学),是有钱人孩子读书的地方。学生们衣着讲究。矮小黄瘦的苏步青,成了同学们嘲弄和欺侮的对象。见他蚊帐有补丁,同学将他的铺盖扔出门,他只能睡在楼梯口。一次做梦从山上摔下来,原来是自己滚下楼梯。这时他多么想念温暖的家呀!但他想起父母期待的眼神,知道放牛不是长久之计,没敢回家。同学不与他玩,他一个人,身处县城,恰逢圩日,他情不自禁走街逛市。许多他从没见过的事成了他心中的问号:包子里还有菜与肉?狗皮膏药怎么可治病?油条怎么一点点面可以发成这么大?因为想着这些新奇的东西,他开始完不成作业,迟到旷课,常常被惩罚一连几小时立壁角。因此他三年中都是最后一名。这时有人劝苏宗善:“儿子读不好书,让他回来。你家经济那么困难,何必花那冤枉钱!”“不,他能读好的!”苏宗善坚定地回答,“只是还没有碰到可以开他窍的老师!”假期他与儿子谈心,将儿子转到新办的平阳县第三高等小学。

入学时教国文的谢先生看到一篇作文,不相信出自于小小的苏步青之手,这种怀疑伤害了苏步青的心。一直到五年级下学期,学校来了一位地理老师陈玉峰。老师告诉他在宇宙中地球不过像粒沙子。他惊奇极了,迷上了地理课。老师耐心地回答他没完没了的提问,使苏步青与陈老师越来越接近。老师还给他讲了同样是农家孩子同样被同学看不起的牛顿的故事。苏步青从此奋发,立志向牛顿学习,此后年年头榜。陈老师也成为他永志难忘的恩师。1931年,他从日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回乡探亲,他在人群中看到陈老师,立刻恭恭敬敬将老师请到上座:“没恩师教诲,学生不敢奢望有今日。”老师笑说:“有这样的学生,也算不枉度一生。”最后苏步青雇了小轿,随行30里,将老师送回家。

苏步青1915年考入温州浙江省第十中学(现温州一中)。苏步青沉醉在1300年浩瀚的历史烟海里。扎实的文史基础为他献身数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一直到苏步青名满世界,他坚定认为:一个人的素质是浑然一体的,天地间智慧更是融会贯通的,他的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对调节思维方式开拓思维空间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他反复告诫理工科学生要培养文史修养。

忧国为国,献身数学。苏步青中学二年级时,省十中来了位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满腔热血的数学老师杨霁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位都有救亡图存的责任!要救国就要振兴科学发展实业,就要学好数学!”他的一席话将苏步青说得热血沸腾。他继而引入正题,说明数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对国富民强的巨大作用。这奠定了苏步青献身数学的志向。

从此他迷上数学。15岁的他,每道题一步步推导、演算、论证。他越来越觉得数学像一级级台阶,通向高深奇妙的境界。老师让学生测山高,计算田亩,做趣味数学题,使苏步青趣味盎然地在数学的山路上疾步攀登。苏步青三年级时调来洪彦远校长,见各科老师都推荐苏步青为榜样,觉得奇怪,便亲自到苏步青班教几何。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这道证明题,苏步青就用了二十四种方法证明,使校长深深欣赏这位学生。快毕业时省教育厅突然取消为第一名免学杂费膳费。这给苏步青带来了生活问题。校长调走前叮嘱新任校长,无论如何要培养苏步青。校长调至教育部,特地寄来二百大洋,让他东渡扶桑。当时苏步青一句日语都不懂,报考日本高等学校,必须过日语听、读、写、讲等关口。苏步青向房东老大娘学日语,三个月后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考分第一。后入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他为读原著几何学,便到教堂从当教徒入手,学意大利语。也用了三个月,他能看原著。

1927年3月苏步青在帝国大学毕业,4月直上研究生。期间他有41篇仿射微分几何影射微分几何研究论文,发表在日、美、英的数学刊物上。回国后他任浙大教授、数学系主任、浙大教务长......1951年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2年出版《仿射微分几何学的研究》一书。为数学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5:

美国新总统布什提名赵小兰担任新政府劳工部长,并获得参议院通过,赵小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内阁部长的美籍华人。赵小兰的经历,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美国故事之一。而赵氏家族将中国优秀传统与西方社会的管理方法结合的家庭教育方式,更被侨界推崇备至。“没有那样成功的家庭教育。很难有赵小兰今天的成就。”一些苛刻的媒体谈及赵小兰的成功时也无不赞扬道,“赵小兰那种不亢、不卑、带有适度的矜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老布什在任时曾对太太芭芭拉强调,应该向赵家学学怎样教育孩子!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交大美洲校友会董事长,现任美国福茂航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成为航运财经界的名人。

1963年,赵小兰随父母移居美国。赵小兰回忆说,许多年以前,她年轻的父母充满希望与梦想,离开了战乱中的故土。三年之后,她才得以与父亲重逢。当时,她与母亲和妹妹一起,乘货轮目睹自由女神像,进入纽约港,来到了美国,他们打三份工,母亲经常为生计担忧,一家人都思念遥远故乡的亲人。“我开始上三年级,一个英文单词也不会,每天我就把黑板上的所有内容抄下来。”赵小兰说,每天晚上,辛苦工作一天的父亲要把所有内容译成中文,让她明白课程的内容。赵家虽然富裕,但孩子却多半进公立学校。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孩子便自觉起床,由姐姐带头赶校车上学。孩子们在外的花费,不论大小,都要拿收据回家报帐。赵小兰念大学时还向政府贷款,靠暑假打工还钱。但对孩子的学习,父母从不含糊:“你们要学东西,绝对不省。只要既然说要学,就有责任学好!”赵小兰多才多艺,能打高尔夫球、骑马、溜冰、弹得一手好琴,都得益于特殊的家庭教育。赵家虽然有管家,但父母仍然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闲暇时,还要六个孩子分担家里的琐事。每天早晨上学之前,她们要检查自家游泳池的设备,捞掉脏东西。周末,则要把两英亩大小的院子里的杂草和蒲公英拔掉。很难相信,赵小兰家门前长达120英尺车道的柏油路,是几个姐妹自己铺成的。晚餐之后,赵家极少开电视,母亲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公务。他们每年安排两次全家的旅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责。每个星期天,午餐后的点心时间,则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每个孩子说自己新的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当人们惊讶赵家姐妹的纪律与服从的时候,要知道那是经由亲子间充分沟通所获得的共识,如同她母亲所讲“家园!家园!这个园地是一家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女士,在50多岁以两年全勤的纪录,获得了硕士学位。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6: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quot;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他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7:

阿甘出生于40年代,智力低下,智商只有75,并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阿甘母亲并没有对阿甘失去信心。她给他穿护腿,处处关爱他,从不批评他的想法。

别人骂阿甘时,她总能为阿甘撑腰,有时干脆地说:“愚蠢的人就是要干愚蠢事!”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阿甘一天天长大了。当他拿掉护腿后,他跑得飞快,这使母子俩非常高兴。读中学时,“飞毛腿”阿甘加入了橄榄球队,后来得到体育奖学金进入大学,成为全美橄揽球明星,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阿甘入伍参加越战并成为模范士兵,约翰逊总统亲自授予他荣誉勋章。在部队医院养伤时,阿甘学会了打乒乓球,回国后,他教医院中其他退伍士兵打乒乓球,以鼓舞他们的士气。

以后,阿甘加人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还受到了尼克松的接见。阿甘为兑现对死去的战友的承诺,买了一条捕虾船,不料生意就此兴旺起来。他还买了苹果电脑公司的股票,虽然他以为那是一家果品公司。母亲死后.阿甘浪迹天涯,徒步横穿美国,引发了全国性的慢跑时尚。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8:

河南洛宁县的贾容韬,原是该县服装鞋帽公司的经理,为了把一双儿女培养成才,忍痛关掉生产红火的工厂去陪读,潜心研读了数百本教育专著,终于将一双儿女送上了重大大学,他自己,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教育专家。在贾容韬的帮助下,900多名厌学孩子成为优等生,400多名网瘾少年成功戒掉了网瘾,80多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为使该成功案例能供更多的人参考,故在此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孩子成绩差得让父亲绝食

贾容韬有一女儿贾蕾,儿子贾毅,女儿大儿子2岁。为了一双儿女的学习,贾容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结果却令他很失望。一次考试贾蕾只考了70分,为此贾容韬伤心得躺在床上唉声叹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对女儿说:“你差30分才够100分,我至少要绝食三天。”贾毅抱怨父亲“只认分数不认女儿,算什么父亲?跟只认钱不认人没啥区别。”

贾容韬又伤心又委屈,喊道:“我为谁呀?不就是为你们吗?”他跳下床,抄起东西就摔,当然是抓酱油瓶子,拣不值钱的东西撒气。

女儿成绩不好,儿子也不争气。一是上网玩游戏,二是与同学打架,并且屡教不改,差点被学校开除。

二、惊回头,养儿不是养猪

1999,贾容韬出差到郑州去看表哥时,发现往日温馨整洁的家,如今冷锅冷灶的,桌上积满了灰尘,墙角挂着蛛网,表哥独自病恹恹地躺在床上,混浊的泪水无声地从蜡黄的脸上流下来,说:龙龙以前是多好的孩子啊,后来我明明看到他讲究吃穿,不走正道,却因为工作忙没有管他。是我害了他呀,也毁了这个家!原来,表哥的儿子龙龙寄宿在学校,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像脱缰的野马,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来竟染上了毒瘾,导致因犯抢劫罪被判刑四年,表嫂气疯了,脱光衣服在大街上乱跑,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回家后,贾容韬想起表哥的泣血哭号,一整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想着如果任由犯有“游戏海洛因”病症的儿子贾毅,如果任由他滑下去,终有一天会变成龙龙那样……想着想着,冷汗顺着他的脊背往下淌。

三、要教育孩儿,自己需先受教育

贾容韬心想,求人不如求己,与其把孩子推给学校,推给别人,还不如把自己变成教育内行。为此他毅然实施三戒——戒烟、戒酒、戒麻将,又订了几种杂志报纸,买来了一大堆名人传记和教育专著,将全部业余时间用来读书。过去,贾容韬和孩子聊天谈心,总是那句重复了几千遍也不嫌烦的“要努力学习呀”,现在他说提“李政道当年……,林肯小时候……”。

当贾容韬第一次问儿子心情好不好时,贾毅大吃一惊:最近我没有和别人打架呀,也没有考试呀!他小心翼翼地看着父亲说:“有啥事?直说吧!”

贾容韬被儿子噎得喘不过气,讪讪地说:“以前我不知道儿子不是猪,不对,我是说养儿子不是养猪,不能喂饱就万事大吉,还要关心儿子的喜怒哀乐。以后我要像歌词里说的那样,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贾毅沉默了一会儿,红着眼睛说:“老爸,谢谢你明白儿子不是猪。比起衣食,我真的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盼望遇事可以和老爸商量,烦恼了可以向老爸诉说。”

贾容韬眼眶也湿润了:这么多年来,儿子是第一次和自己掏心掏肺地说话!

期末考试,贾蕾数学只考了60多分,回到家里,她先让母亲做了几个好菜,然后在饭桌上不停地给父亲夹菜说:“爸,吃得饱饱的,把四天的饭都吃进去。”60多分,按惯例,贾容韬会绝食四天。不料父亲始终微笑着,贾蕾越发脸白,暗想:这是暴风骤雨前的平静!贾容韬没生气,是因为刚读完教育家魏书生的书。魏老师说:考砸了,正是孩子最痛苦、最伤心的时候,做父母的再打骂一顿,再给压力,那不是往孩子伤口撒盐吗?有本事的父母应该帮孩子拿出提高成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没本事的至少要鼓励鼓励孩子。

贾容韬收起数学试卷,很义气地对女儿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初中时你多辉煌啊,数学还考过满分呢。以你的聪明,只要用心,下次一定能考好。贾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用怀疑的目光看着父亲:你不绝食?贾容韬一本正经地说:你考砸了,我为什么要挨饿?贾蕾“哇”地一声哭了:爸爸,只要你相信我,我就有信心!自信的孩子一定能成功。高考时,贾蕾数学考了138分(满分150分),顺利考上了重大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四、家庭和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在此之前,贾容韬夫妻之间的战争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俩人还去过民政局闹离婚,只是因为贾容韬的一个离了三次婚的朋友跟他说起离婚后的生活的时候,说是“如狼似虎”——走了一只狼,又来一只虎,一届不如一届,家庭才没有解体。为了给孩子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贾容韬下决心和妻子建立友爱互助的关系。为此,贾容韬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坏脾气,他在床头写了一句话:“愤怒过后是后悔!”每当他要对妻子发火时,就赶紧往屋里跑,对着床头大声吼:“愤怒过后是后悔!”坚持一段时间后,贾容韬的脾气不再暴躁了,心胸也宽广了,而且变得越来越理解妻子,甚至发现她很美丽。

一天,妻子试穿新买的红色毛衣,在镜子前照来照去。贾容韬看得呆了:妻子身材苗条,在红毛衣的衬托下,脸若桃花,看上去温柔妩媚。他红着脸“吭哧”了半天说:真好看!结婚十几年,妻子还是第一次听到他的称赞,笑着说: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当天晚上,妻子一口气给贾容韬做了四个拿手的好菜。贾容韬吃得很高兴,说:以后天天让太阳从西边出来!自此,夫妻俩又找到了初恋的感觉。也从此,十几年的家庭烽火岁月结束了,一双儿女星期天都愿意回家来,他们一进门就唱: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五、帮助孩子戒网瘾,关掉工厂做陪读

虽然这时候贾毅与父亲的关系亲如哥们,学习也比以往认真了很多,但网瘾一时还戒不了,后来居然被学校警告。贾容韬为此惊出一身冷汗。他考虑到贾毅住在学校,身边总有网友鼓动他去网吧,而贾毅的自控力又比较差,所以他决定关掉红红火火的工厂,和妻子一块儿去给儿子做陪读。妻子起初有点不情愿,但贾容韬态度坚决:赚钱的机会以后还有,儿子的教育可误不得。当贾毅看着父母背着一大堆行李来陪读时,马上沉下脸来:你们想当看守吗?贾容韬诚恳地说:你马上就要考大学了,到那时,咱们父子天各一方,今后在一起的日子恐怕少之又少,咱们要珍惜父子情分,多做两年伴,再说了,我也想静下心来读点书。

贾容韬夫妇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处房子,妻子负责伙食,丈夫负责转移儿子对网络游戏的兴趣。为此,贾容韬在家里支起了乒乓球桌,经常和儿子切磋球艺。每天清晨,贾容韬陪儿子去跑步。三个月后,贾毅不但乒乓球艺提高了不少,打球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且在学校运动会包揽了长短跑冠军,这给了他极大的自信。也因此,贾毅去网吧的次数渐渐少了。

一天多次没去网吧的贾毅,在同学的鼓动下,又在网吧玩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清晨才低着头走进家门。贾容韬不但没有批评他,还端上热饭热菜,说:贾毅,虽然你又去网吧了,但你的进步是惊人的,进网吧的次数已经大大减少了,这证明你是有毅力的人,离成功不远了!连网魔这么强大的敌人你都能战胜,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贾毅激动得大喊:老爸万岁!贾容韬热泪盈眶。后来,贾毅不但戒掉了网瘾,同他姐姐贾蕾一样,也考上了重点大学。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9:

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我们特别要探讨的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给予人们的启示。

注重教子做人。中国传统家教的精华是注重教子做人。中国历代关于家教的家规、家训、家范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世人称颂。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这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唐太宗晚年预感余日无多,便认真总结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经验,作《帝范》十二篇,传授给太子李治。他对李治说:“修身之法,治国之道都说在这本书里,我死时不用再作其他遗言了。”太宗还告诫说:“要建立一个国家,成功是很艰难的,破败却很容易;要保持一个稳固的帝位则更难,而要失去它却是很容易。你要千万爱惜,千万谨慎!”古人不仅把立德作为家教的重点,而且要求子女有自立精神。北宋丞相王旦,平生不置田宅,说:“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清朝画家关板桥52岁始得子,但他严格要求儿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教原则。他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人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他主张通过故事、诗歌、戏剧、历史、演说、技艺音乐来教充青少年,“陶冶心灵”。他认为故事与诗歌的内容应该能够培养青少年“既温文又勇敢”、能养成“自成克制的美德”。17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1632——1704)主张对青少年进行“绅士教育”,他最重视道德教育。他说:“我认为在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由引可见,古今中外家教都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它也是成功家教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

注重言传身教。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位塾师,当时过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生活,可是对贫穷的乡亲和邻里,却能“视人之急犹已家,虽至贫再三,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为屡空也”。少年时的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米,全都送给了贫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只好忍饥挨饿。父亲还事先嘱咐他说:“伯父来,不得说我们没米吃了。”林宾日“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金钱贿赂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绝。还有一次一个富户人家想重金聘林宾日去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一想到此人在乡里的劣迹,便一口回绝了。父亲的言行举止,给林则徐以深刻的影响。后来他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廉洁刚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这当然不是偶然的。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注意教育方法。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这首育儿歌,含有丰富的哲理,说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毕伯库克曾对1300多位称职的父母做了调查研究,他归纳出了要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喜欢且经常与孩子亲近,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乐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善于和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家庭在有明确的“公约”,使孩子有规可循;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按照孩子的程度,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视教育方法。鲁迅先生曾指出:“倘有人作一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例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这里提出了“慈而有度,严而有格”的教育原则与方法。蔡衍晃说:“更可恨者,凡子有过,母辄蔽之,父不得而知也。业已知之,则又曲为之解,此慈母之所以多败子也。”这里指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不一致,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家中就会出败子。成功家教给予我们的启示决不止上述三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巨大变革给家庭教育又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家长光靠老经验不能胜任对子女的教育,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2.晋江市内坑镇有一个五口之家,家中三个女儿,可以说是个个都是“女中豪杰”,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女儿现就读某重点大学,二女儿的学习成绩现在是某重点高中高二年段的前三名,三女儿在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中一次获全国金牌,一次银牌,全省信息技术竞赛第一名,其他地市级的竞赛几乎都是第一名,学习综合成绩一直是年段前几名,用这位“英雄”家长的话说,“是民办学校给我几个女儿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民办学校教师的责任心与教育水平培养了我三女儿”。其实也不尽然,这位家长的思想水平和对小孩的管理可谓是独出心裁,“亲切,民主,平等,尊重,理解,鼓励”(三女儿在日记中对自己父母亲的评价)是他们两夫妻的特点。平时,在对小孩的管理中,他们对女儿们有的不仅是说教,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女儿认识到学习是为了什么?三个女儿从小似乎都很争气,都能理解父母亲的用心。这位爸爸曾经在学校举行的家长会中作为家长代表这样说过:“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孩子的学习问题,父母都希望孩子门门功课好,得高分。然而,事情也不是这么轻而易举。有时,父母也会因孩子学习的分数忽高忽低而困惑,每一次测验最好全班第一,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分数对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掉以轻心。在孩子学习上取得高分时,父母也要激励孩子不断向前,不能以此而感到满足;当孩子没有取得好分数时,父母也不能训斥孩子,而应当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想办法助孩子一臂之力,克服困难。我每当在孩子学习上取得不够理想成绩时,总是鼓励孩子,败不馁,要经得起考验。我常常对孩子说:读书的过程是培养一个人的奋斗的精神,进取精神,事事如意,实属不易。学习上取得理想的成绩,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这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内容,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志向与意志品质。这是构成孩子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让孩子懂得追求是人生境界的动力。我们不能以孩子学习结果的成败来影响孩子的成长,更不能扼杀孩子的情感世界。面对孩子在学习上所遇到的一切情况,作为家长只能尊重事实,化激励为动力,不断焕发孩子向上进取的情感,让孩子在学生时代度过各种经历考验,让孩子变得成熟起来,成长得更健全,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这是我们今天做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家长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有艺术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沐浴在家长爱的阳光下,迅速成人成才,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你很难想象这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化的家长在管理孩子上的高度境界与艺术感。但是,他确实是一位成功的家长,对于学校要开展的各项工作,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并能及时的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与想法。他说“民办学校的师资、责任心及对孩子个性与能力的培养都有独特的地方,为了孩子的将来,我是更信任民办学校的教育能力与水平!”

3.张弛,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年仅22岁。他的成长和培养,是普通人可望且可及的。他的父亲张明山谈到对儿子的家庭教育时,一连说了几个“要”和“不要”:“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给学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养,不要让孩子一味依赖父母的指导,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因此。他在实践中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二是孩子学习情感的培养;三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及爱心的培养;四是独立意识的培养;五是与孩子平等沟通、“面与面”的交流;六是对孩子实行积极暗示;七是适时适度夸奖和欣赏孩子,八是培养自信;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吃苦精神、刻苦学习;九是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十是家校实施教育一致。该家庭的实践经验和结果证明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一句话“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10: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了解孩子的潜能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只有在了解孩子的情况下父母才可以作出明智的决定。试想,假如爱迪生母亲不了解儿子,轻信恩格尔先生的胡言乱语,将儿子痛骂一顿后送回学校,人类历史上不就会少了一位大发明家吗?

我国有位著名作家,中学时数学成绩竟得过零分;一位杰出数学家,却因呐于言语而不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浙江海宁曾有过一位农家女孩,上小学三年级时被老师发现,她对任何乐曲能“过耳不忘”,只要听一遍,就能当即在风琴上演奏,而她在这之前没有得到过任何音乐训练,但她的学习成绩却很普通。我有一位朋友,他可称得上是一位语言大师、社交天才,但他的乐感差得惊人,哼一句最熟悉的歌词,也总是五音不全。人的智力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组合而成的,而性格、兴趣、意志、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则更是七彩纷呈,难辨高下。作为父母,必须努力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其优势与弱点,这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孩子失去信心,这是许多父母容易犯下的大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称职的父母必须独具慧眼,把握孩子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 篇2

一、行为感染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常言说,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高尚的品德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请看下面的一篇作文。

陈老师住在花园小区8号楼2单元102。她的婆婆有病卧床。有一天, 我去看望, 老奶奶脸色青黑青黑的, 呼吸很困难。陈老师跪在床上, 把老奶奶放平, 口对住老奶奶的嘴用力吸, 吸着吸着, 老奶奶的喉结处一动, 陈老师吸出了老奶奶的痰, 陈老师把痰吐在床边的痰盂里, 又去吸老奶奶的痰了。这样做了四次, 老奶奶的气畅通了, 不咳嗽了, 脸色也开始变了。我站在旁边看陈老师吸痰, 恶心得差点吐了出来。陈老师扶起老奶奶, 在老奶奶后背放了两床被子, 老奶奶斜靠在被子上, 眼睛一挤, 两行眼泪流出来, 我的眼泪也流下来了。回到家, 我就把这事告诉爸爸和妈妈, 爸爸妈妈说:“明天, 我们去乡下看爷爷奶奶。”

从那天起, 我很听陈老师的话, 学习努力了, 孝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邻居都说我很懂事了。

陈老师的行为不但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也触动了学生家长的心灵, 孝敬父母的行为得以实现。

二、心灵抚慰

每一所学校, 几乎都有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孩子家庭的特殊性, 主要是指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去世、残疾、离异、外出务工等。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一是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特殊家庭的孩子, 是最容易出现道德问题的。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应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我和一个学生聊天, 他告诉我, 自己家距离学校15里路, 他的妈妈去世了, 爸爸和这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去了, 家中只有他和爷爷两人。他上初一时没有住校, 一是因为他缺钱, 二是因为他不喜欢受老师的约束和同学的监管, 喜欢独往独行。他的性格孤僻而任性, 因为穷, 他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 有几次还被人抓住挨了打, 其中挨了两次老师的打。上初二时, 他遇上了好心的马伟老师。马老师不但没有因为他学习差又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而嫌弃他, 还在他有病时送他住院, 给他送水送饭, 铺床洗衣, 倒屎倒尿。他出院后, 马老师安排他住进学生宿舍, 他的一日三餐由马老师负责。从此, 他的性格变了, 他开始和同学、老师谈天说地了, 也注意约束自己, 改掉了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这个学生向我讲述时, 哭了好几次。听着他的讲述, 我也是热泪盈眶。我被这样的好教师所感动。特殊家庭的孩子, 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爱, 只要我们的教师捧出一颗心来, 顽石也会变成黄金的。

三、情感引导

学生早恋早已不是个案现象上的新鲜事, 它是一个普遍现象上的常态事, 但仍然是教师和家长头痛的事。学生的性教育同样不是一个新内容, 但对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来说, 仍然是一个难以启口的话题。我们的教育, 不能就易避难, 要知难而进。如何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看学生作文就能得到启发。

梦里花落知多少

班主任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晚上9:30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调查》, 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或感想。

我准时地打开电视机———新闻调查:2万少女的心身遭遇!一看标题中的数字, 我就感到恐怖, 再听“一年之内”这一强化式的说明, 我震惊了。细看调查内容, 我有些羞涩, 也有些后怕。这些少女有的因为自己的防备意识不强、反抗能力不够而遭强暴, 有的因为对同学或朋友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 致使自己心身受伤。2万少女或遭强暴, 或怀孕流产, 或因失恋而服毒, 让我战栗, 更让我检点自己的心思和行为。听少女撕心裂肺的哭叫, 看少女的流血, 我告诫自己:专心学习, 不要早恋, 提高防范意识, 遇坏蛋时以智取胜。

过后班主任给我们上“政治”课了。她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 我们正是人生的花季, 正处在对任何事富于好奇和幻想的时期, 梦里花落知多少?2万的数字难道没有震撼你的心灵吗?2万少女的遭遇难道没有引起你对自己的认识和警惕吗?请男女同学不要早恋了, 同时, 请大家借鉴电视里的案例, 学会保护自己, 请大家从梦中醒来吧!昨晚的作业, 是上帝的赐教, 上帝告诉我们:孩子们, 别再作孽!

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案例 篇3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的师生创新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台高性能金刚线硅芯切割机床,既填补了国内空白,申请了专利,又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消息传来,我既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喜,又觉得一份惊喜之余的沉重。之所以惊喜,是因为一所地处农村地域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个由四位老师和四位中职学生组成的技术创新小团队“匪夷所思”地造就了填补国内高端制造业内某些领域空白的创新成果,成功地实现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化发展水平由技术应用向技术创新的跨越,同时也探索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层次从产教合作提升到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和机制。师生合作研制的实践方式,更体现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堂为主、讲课为主、书本为主方式转向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现代方式,从而让技术知识“活”起来,让学生教师“活”起来,让学校“活”起来。这是对因循守旧的一种突围,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惊喜之余,反观整个职业教育又有一种沉重感。首先是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的压力,苏南地区是我国依托乡镇企业异军崛起率先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地区之一,但当代乡镇工业发展已超越传统工业化而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标志是信息化、低碳化趋势愈益增强,本质是新生产力要素的积聚效应正显现新的阶段性跃变,这是机遇又是挑战。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如何加快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就职业教育的整体而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弱势状态尚未根本改变,因而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和加快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压力和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而又不失时机地准确把握和动态调整发展的定位和方向,这是各地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发展的成功经验不仅告诉我们,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且还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协调性才能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是以科学探究的要素投入传统产教合作模式而形成的,但这种要素得以发挥作用,还必须同时配套两个重要的保障条件:一是学校师生人的素质的跃升,二是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人是创新的主体,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老师与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创新之源。惠山中专正因为有了4+4的师生技术创新团队,才有了研发新设备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正在发育和培植着“创新管理”的新制度,无论是在调动师生创新积极性不断培育创新源方面,还是在整合校内外资源配置形成创新链的联结方面,都需要管理制度的改革,学校以组建“产学研中心”建立技术合作联盟作为项目管理的体制机制的探索,就是制度创新的范例。

总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当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规律,感谢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师生们以自己成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优秀的案例,更祝愿他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创造更多更美好的业绩。

身边成功的教育案例 篇4

一.基本情况:

记得我第一天上六(1)班的英语课,我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同学们的表现,发现有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他桌面上的东西,一边看,一边玩。于是,我走过去看看,原来他桌面上放着一些小玩具,彩笔和几张还没画完的人物画,问他:你是这样上课的吗?他没说什么,只是眼睛盯着我。我一时愣住了,为何有这样的学生呢?我很想发怒,把他请出去,但是我转念一想,第一天上课,还是等了解了情况再说吧,最后我好言劝他放好东西,赶快拿书出来,于是,他慢慢收拾东西,而我又继续讲课了。下了课,我向一些老师打听这个学生的情况。老师们一听到小彭这个学生的名字,都摇头叹气,无不说他是个怪人。经了解,他以前上课都是这样,他喜欢听就听,不喜欢听,就玩一些小玩具,或者画画,作业也是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做,就要老师留他下来才做,或者他自己偷偷走人,留也留不住。他性格内向,不爱和同学交往,喜欢独来独往,不大合群,对人对事漠不关心。

二.分析原因:

经向前任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了解,小彭有一个弟弟,他弟弟经常要住医院,家长要花很多时间照顾弟弟,对他疏于管理,对他的学习也少过问,但是也要求他某某科考试要达到多少分,如果达不到要求的分数,就不给试卷签名,如果收到老师的投诉,就对他进行打骂,对他喜欢的事情也不让他做。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了,表现慢慢差了,还经常成为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嘲笑的对象。为了表示不满与反抗,他在外表上总表现出傲慢骄横的样子,对批评满不在乎,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合群,独来独往,总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东西,不理周围的人怎么看,我行我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和被赏识、被肯定的需要,这些需要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而且与生俱来的,如果成功和被赏识的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产生不满和自卑,外表虽然对失败和批评满不在乎,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但他的内心却渴望友谊、理解、尊重、赏识和成功。有时候,问题学生不是智力有问题,而是非智力原因或者其他原因造成他行为有问题,学习有障碍,交往有障碍。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老师的成长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觉得我班的彭某就很像他。朱德庸老师25岁时就红透了台湾,他的《双响炮》、《涩女郎》和《醋溜族》等作品在台湾经久不衰,在大陆也很畅销。但他小时候却是个“差生”。在十几年的学生时代,他一直都认为自己很笨,其实很多同学、老师都这样认为。课堂上不喜欢听课,作业不按时完成或者不完成,一有 1

时间就画画。于是,他像个皮球一样被许多学校踢来踢去,就连最差的学校也不愿意招收他。家长也经常被叫到学校,听老师训话,还时不时要带到各个学校去求人家收留他。因此,父母伤透了脑筋。小德庸对文字的东西接受起来很困难,但是他对图形却很敏感,所以,他对老师的作业不感兴趣,但他对画画很感兴趣,他最爱画画。幸运的是,他父母很支持他画画,从不给他施加压力,一直任他发展,有时候他爸爸还帮他裁好白纸,整整齐齐订起来,给他画画。后来朱德庸老师回忆说:如果我的父母也像老师那样逼我学习,那我肯定要死······每个人都有天赋,都有成功的潜能,但是有些人的天赋和成功的潜能被家长或者社会习惯意识给遮掩了,进而就消失了。正所为千里马常有而百乐不常有耶。而朱德庸老师就很感谢他父亲支持他,他父亲就是百乐。我想我们基层老师就是要向朱德庸老师的父亲学习,要做个百乐,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天赋,进而支持他,帮助他,使他成功,使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育转化措施:

1.深入家庭,争取家长配合。

根据小彭的情况,我及时做了家访。小彭这种情况,主要是家长疏于管教,关心较少,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他不满和傲慢,破罐破砸,我行我素。在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小彭这种情况,我给家长讲了很多道理,也讲了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老师小时候的成长故事给他们听,建议他们要多一点点关心小彭,要支持他的爱好,对考试的分数不要定得太高,目标定得低一点,让他跳一跳就能达到,并及时表扬他,并且多与老师沟通,多了解他在校的情况,多配合老师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2.利用其自身优势,点燃成功火苗。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和被赏识、被肯定的需要。这些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会充满力量,做什么事都容易成功,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感情,就不会对人对事漠不关心,独来独往了。

经过深入了解,得知小彭喜欢画画,于是,我就想发动他参加学校第二课堂的美术班。开始的时候他不愿意参加,后来经过多次谈心,让他得知参加这个班有什么好处,还进行家访,争取家长的支持,最后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打动了他的心,他同意参加了。经过美术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他的努力,在全国青少年科幻绘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学校的奖励和老师同学的赞扬,还有家长的肯定。他自己树起了信心,对老师对同学再也不傲慢了,和同学有了交往,人也开朗了很多,学习也积极了。

3.引导兴趣转移,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往往学习成绩太差也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使他难于抬起头,而且老师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成绩,所以,学生成绩提高了也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因此,我利用他画画几次获奖,得到表扬和赞赏的事例来教育他,让他知道他并不笨,而是前段时间由于上课不认真听课,搞小动作,课后少问老师和同学才导致成绩下降的,鼓励他不要泄气,要树立信心。另外,在班里建立“一帮一”学习小组,叫学习成绩好的,并和他较为友好的同学来帮助他;并与其他科任老师沟通,让他们多关心小彭。每次测试,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都给他发一点小奖品,并通知家长加以表扬。这样慢慢地,他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有了进步,老师同学都觉得他变了,变得自信了,合群了,更有爱心了。

四.反思:

成功的家长教育案例 篇5

小书柜的故事

一、案例概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田野自己动手组装小书柜的故事,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的鼓励是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孩子做事有顾虑时,父母引导她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是孩子“我能行”的助推器。田野进了初中,各方面进步很大,在她一路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老师对她的不断鼓励和帮助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她的适时引导和鼓励。

二、案例背景:

10我校举办的“家长学校课程开课”活动,家长听了专家王金宪老师的报告,家长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或教育效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原来存在的一些误区,如“树大自然直”,放任孩子不管;“棍棒底下出孝子”,辱骂喝斥,拳打脚踢等错误理念在学习实践中已“旧貌换新颜”。攀比之风、溺爱之风、奢侈之风等“全职太太”式、“权钱交易”式的角色让父母在品尝“五味”中专岗调职。根据孩子的家庭背景、年龄、年级、身心发展的特点,家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适时引导、点拨、鼓励,从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中留下一个个小小的成功,将会铸就孩子人生的成功。

四、事例过程:(家长口述)

随着孩子田野一年又一年的长大,原来的书柜已经不够用,要添一只新的书柜。超市里买了一只组装的小书柜,趁家长开会那天,孩子作业少,我想让她自己动手把它组装起来。她放学回家,看到放在她房间里的一包木板,听了我的建议很愿意自己动手组装书柜,我给了她工具,(可我有意没有告诉她怎么拼装)她就开始干了。

五点半该吃饭了,我请她放下工具和我一起吃晚饭,她说等装好了再吃。我就一边吃饭一边看她在客厅间组装书柜,大约过了十分钟,她开始讲了,木板太重了,螺丝又很难拧,干活很费力,木板与木板的接缝开始是没注意,要重新返工,她感到自己笨手笨脚。所以她讲:“要是老板雇佣我这样的员工,企业一定要亏损的,那么我一定要被老板炒鱿鱼的”。我立即提醒她,企业招收新员工时有三个月试用期,又进一步开玩笑说,要是你爸爸的公司招得到像你这样又聪明又肯吃苦的员工,妈妈会每天去灵隐烧香。大概上第三颗螺丝时,因手劲太大,木板有点弄坏了,她着急得叫起

来:“完了,我把它弄坏了。”我走近一看,没大碍。我鼓励她说,别紧张,只管放手做,真的弄坏了,就算是妈妈送给你的一个大礼物,我再花69元钱给你买一个。等我吃完晚饭,我再一次请她吃饭,她还是不愿放下手中的活,我也随她的意,自己出门开家长会。

开完家长会,我一到家就去看她的小房间,真是出人意料,小房间变了样,地板擦的很干净,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装好的小书柜放在一个最合适的位置,书柜里放着许多书,墙上还贴了她自己的画作。顿时像换了房子一样,空间变大了。我真心的夸她聪明、能干,她自然是很高兴,她爸爸叫我猜猜女儿什么时候吃的晚饭,我说应该是在七点以前,其实她直到她爸爸回家后七点半才吃的晚饭。我心疼的问她,为什么不早一点吃晚饭,她讲当时她一直忙着装书柜、收拾房间,把吃饭都忘了。

四、反思感悟: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自己很难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是在她遇到挫折时,父母对她的引导、鼓励是多么的重要;小孩做事有顾虑时,让她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又是多么重要。我的孩子进了初中,各方面进步很大,在她一路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她的不断鼓励和帮助起了很大作用,

孩子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

成功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6

和困难较劲。在水均益看来,要想和孩子沟通,先得从“骨子里”尊重孩子。他说,作为父母,理应为孩子提供一个正常的、尽可能良好的生活和受教育的环境,而人生的种种机遇或变故都得靠孩子自己去面对。水均益坚决反对溺爱孩子。“如果让孩子形成这么一个思维模式,即他要什么就有什么,将来吃亏的是他自己。”水均益笃定地说。但紧接着,他朗然一笑,解释道,他并不是不爱孩子,也从来没有虐待欺负孩子的记录。恰恰相反,他强调,如果真正爱孩子,就必须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没什么一帆风顺的事。生活本身就是在和困难较劲。当然,怎么才能和困难较劲而不输,水均益有他的招数。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子解决问题、不越俎代庖是他的一个原则。这或许是个懒办法,却非常奏效。水均益举例说,他带小女儿去翻斗乐,女儿被一种供大孩子攀爬的游戏吸引,却苦于个小力单,不能上去。求助父亲不成,小小年纪的她把目光转向了场内服务的阿姨。在阿姨的协助下,她成功了。给孩子品尝成功的机会或许是父母送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当问道女儿的特点时,水均益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聪明、悟性好、胆儿大、不怵、和任何人不到两分钟就熟。”这自然和水均益夫妇从小的鼓励分不开。一有机会,他们就带着孩子出门,鼓励她和人打交道。水均益很清楚,其实从呱呱落地开始,小孩子就注定要和社会和人打交道。对此,他对女儿有明确的要求。待人接物,一定要有礼貌、有教养。一旦发现孩子有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自私苗头时,他会毫不留情地遏制。即使是接听电话有没有礼貌这样的细节,他也不会放过。

向父亲学习。毫无疑问,父亲的威信不是靠唠叨树立的。自认向来严厉的水均益从来不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说这指那,他关注的是原则问题。而只要他要介入某事,一定非常严肃、一查到底,甚至不惜动手,以让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譬如他要求孩子诚实、不说谎。如有违规,他在充分体谅孩子躲避惩罚的心理前提下,决不姑息。孩子尝到说谎话的苦头也能尝到讲真话的甜头,自然会养成实话实说的习惯。

水均益认为打屁股(当然是对小小孩)是必要的,同时他也坦言自己脾气不太好、方法有时趋于简单。在这一点上,他承认自己比父亲差远了。水均益最希望女儿拥有的东西是:健康、快乐、大方,乐观的性情和坦荡的心胸。

成功教育的三大基石 篇7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

有一则发生在美国黑人区的真实故事:一位大学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到这里搞社会调查, 课题是对该区的200名黑人孩子的前途作预测。调查结果令人沮丧, 200名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认定为“无所作为”。40年后, 老教授早已去世, 有人从档案中发现了这份报告,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来到当年老教授调查的地方, 结果他惊奇地发现, 当年被调查的孩子中, 除20名无从考察外, 其余180名大多数都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赫赫有名, 有银行家、大商人、大律师、优秀运动员等。究其原因, 他们都说最该感谢当年的一位小学教师。这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又找到了那个教师, 当时, 她已经老得吐字不清, 可有一句话谁都能听得懂, 那就是:“我爱这些孩子!”从这则故事我们不难看出爱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爱”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 又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开始。爱能让人感动, 爱能催人奋进, 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雨露滋润禾苗壮, 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学生来说, 爱就是雨露, 爱就是阳光。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爱人者, 人恒爱之”, 亲其师则信其道, 敬其师则奉其行。一个学生只有从心底知道老师真正地爱他, 他才会心向老师, 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诲;才会打开自己的心扉, 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向老师倾诉;才会把班里的秘密和各种信息与老师交流……而这些恰恰是成功教育所必需的。

有些学生也许不太讨人喜欢, 他们身上有许多不良习性, 自控能力较差, 屡有违纪行为;他们在师生中的“口碑”不好, 对学校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 用故意“顶撞”老师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的父母大多已“管不住”了, 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许多老师也对他们失去“耐心”, 对他们提出最低要求: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那么, 他们是不是真的“扶不起来”呢?非也。其实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有抱负, 一样有爱憎, 一样有人性。和优秀生相比, 他们更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理解, 更期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因为他们得到的否定和冷眼太多了。弗洛伊德说:“人人渴望伟大。”没有哪一个人天生是恶人, 也没有哪一个人想成为坏人, 追求高尚是人的天性。这些学生往往是由不良环境造成的, 也是父母和老师长期教育不当的结果。只要我们“爱”字当头, 主动地接纳他们, 有针对性地耐心引导他们, 他们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甚至作出非凡的业绩。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当你对某个学生用尽了所有的方法, 还不见效, 感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爱。当发觉爱也不行时, 说明爱得不真, 爱得不够。”所以, 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把爱蕴藏在一个个教育行为中, 让学生在爱中省悟, 在爱中求知, 在爱中生活, 在爱中成长。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

人皆有自尊心, 皆有人格尊严, 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敏感和脆弱, 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

据媒体报道, 一位老师用“会时举左手, 不会时举右手”的方式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他让我们看到, 尊重的力量有多大。试想, 如果这位老师根本没有注意那位后进生举了手, 或者讥讽:“不会还举手, 凑什么热闹!”甚至侮辱学生:“简直是猪脑袋, 无可救药!”从此再也不给这位学生以机会, 那么这位学生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可以想象, 深深的自卑会使他真的“无可救药”。

“四块糖”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任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 有一次看到一名男生正要用砖头砸同学, 立即将他制止, 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校长回到办公室, 见男生已在等候, 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手了, 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校长又说:“据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有正义感。”随后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 男生哭着说:“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 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给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面对犯错的学生, 陶校长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地加以指责, 而是采取理解尊重的态度, 循循善诱, 步步深入, 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犯的错误, 取得了极佳的教育效果。事实证明:尊重可以使人理智, 尊重可以使人悔过, 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 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尊重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平等地对待学生。老师和学生虽然在学识、能力、地位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 老师教育学生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更不能侮辱学生或体罚学生, 而应该蹲下来,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正如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所说:“当你教育学生的时候, 如果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 你的教育便失败了。”

三、赏识每一个学生

教学之余, 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 深受启发。该文介绍了一则小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 一名男子来到海边散步, 发现许多被海水卷上来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 回不到大海, 虽然近在咫尺。用不了多久, 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 被太阳蒸干, 这些小鱼就会干死。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弯下腰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子忍不住问:“这小洼里几百几千条鱼, 你救得过来吗?谁又在乎这个呢?”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回大海。“这条小鱼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这条小鱼在乎”让我悟出了许多真理。老师的一些言行可能是无意识的, 但对学生却是影响极深的。老师一个赞许的微笑, 一种欣赏的目光, 一句真诚的祝愿, 一个看起来不值得一提的表扬……他们都在乎。在他们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那是老师对他们作为一个生命的价值的肯定。而老师的肯定, 会在这些学生尚存天真、幼稚的心里激起一圈圈涟漪, 涌起阵阵暖流, 能激发他们的意志, 增强他们的信心,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正是“赏识”, 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品尝到了胜利的甘美。

一位教育家说:“只教给人知识, 而没有教给人自信的教育称不上成功的教育, 知识有老化的时候, 自信却能让心灵永不老化。”一个人从来不欣赏自己, 他就不会拥有自信;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被欣赏, 他也不会获得自信。当一个人失去了自信, 他的精神世界定然会变得黯然无光。因此, 老师面对学生, 不应该一味去挑剔、去埋怨, 而应该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去激励, 发现他们的些许进步, 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 放大他们的优点, 张扬他们的个性, 时刻在学生心头播撒自信的种子, 呵护他们自豪的举动。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心态, 让他们在自信的光环中走向成功。

我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便是一位极力推崇赏识教育的典范。在他眼中, 没有一个“差生”, 学生只有个性的不同。他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能做的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 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欲望和需求。他说:“每一个学生毛病的背后常常就是优点, 非常难得的优点, 看到这些优点, 发展它, 一步步地扶持它, 成长它, 于是你也快乐, 学生也快乐。”我们就应该有魏老师那样的胸怀, 那样的气魄。让我们牢记一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成功教育也即教育的成功, 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得到成功, 有没有得到发展。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 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为了达到成功教育这个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 我们努力做到以上三个方面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 共同构成成功教育的基本内核。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2]陈德华.刘京海与成功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

践行成功教育 收获教育成功 篇8

1.提供心理援助,消除成功障碍

对义务教育九年后的职校生给予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合理定位职业目标,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是职业学校的必修课。我们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活动开展的契机,通过学力测试、问卷调查等途径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作全面了解,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老师,通过面对面的个别辅导、专题讲座以及校园热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和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

2.放大教育成果。激发成就欲望

挖掘育人因素,放大教育成果,发挥成功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是践行成功教育的重要举措。每年的9月30日我们都会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学校学生表彰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奖项众多,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单项的、有综合的,共计13项之多;二是获奖人数多,每年都在500人左右;三是表彰仪式隆重,全校集会,让每个获奖同学上台领奖,有时甚至把家长也请上领奖台。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她)进步、成长的重视,让他们感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号召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我们特别注意校内典型的培养、发现与宣传。有被多家媒体报道,懂得感恩、孝心感动通城的顾忠举同学……其中,顾忠举、吕广盎、吴文平三位同学被评为南通市教育系统“十佳文明新风典型”。顾忠举同学还被推荐参加“南通市第三十一次文明先锋典型”评选。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同一个校园里的身边榜样更多了一份亲切感、一份感召力和说服力。在成功典型的感召下,学生们心灵普遍受到震动,情感得以升华,渴望成功,追求成功愿望得到有效激发。

3.优化育人环境,内化成功意识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功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和放大教育资源,努力营造催生成功的育人环境。

“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教室、学生寝室到实训中心的环境布置,从校园橱窗到校内标语的设计,我们都力求围绕成功教育主题、体现专业特色。学校校园环境布置的一大亮点是将学生典型的巨幅照片悬挂于校园各处显眼位置,目的是尽一切可能营造人人崇尚成功,人人追求成功的氛围。

我们十分重视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除了已有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外,我们围绕成功教育的主题对校园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补充。我们确定的成功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是: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功。我们的育人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与成功:学校管理价值观是:帮助师生成功是管理者最大的成功:教学宗旨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而教。努力使全体师生形成崇尚成功的校园价值观。我们在党员中开展了参与成功教育实践活动的“168”活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成功教育随笔”和“成功心语”征集活动,收集一线教师中的成功教育智慧,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促进了教师成功教育理念的内化和提升。学校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到师德修养、职称晋升、学历水平、教学能力,小到课堂规范用语、着装仪表等,学校每一位教师还制定了三年个人发展规划。为鼓励教师脱颖而出,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推行“新秀工程”、“青蓝工程”、“能手工程”、“名师工程”等四大工程,实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名师工作室制度,教科研、技能大赛奖励制度,学历进修与培训制度等。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学校涌现出省特级教师、全国及江苏省先进个人9人,“226”新世纪创新拔尖人才2人,南通市劳动模范、南通市及市直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32人,在省内外同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11人,学校服装、机械、机电、数控等主干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已超过85%。2009年9月,唐胜来老师喜获“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6月,李跃兵老师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近三年,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多篇;在省、市技能大赛上,获奖近百人次。教师的成功给了学生无声的示范,成为学生挑战自我,追求成功的力量源泉。

4.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成功体验

刘京海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多活动”。这个“活动”指教学中的活动。而我们所说的活动内涵要丰富得多,我们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活动”至少具有这样四个方面的的作用:一是尝试,二是发现,三是展示,四是发展。通过多年的传承与积累,学校形成了有职校特色的活动一是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二是校园文化活动三是“三创”实践活动:四是成功典型评选活动;五是学生社团活动等。为了充分体现成功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还注意在活动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

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了特长,锻炼了能力,更激活了学生的成功心理,增加了他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他们带着从活动中获得的成功喜悦,充满信心地去创造包括学业、做人在内的其他方面更多的成功。

5.创新评价机制,激励自主成功

学校是在全国中等职校率先移植学分制的学校之一,近几年我们根据新时期职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对学分制的研究进行了深化与拓展。

整体评价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规范和指导了学生的在校行为,调动了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检视、自我砥砺、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即便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有不足甚至缺陷的学生,依然可以从容不迫、充满自信。因为他们知道,东方不亮西方亮,他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和优势弥补不足。

6.广开发展渠道,实现成功就(创)业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手策略,谋求市场融合,广开学生发展渠道,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办企业冠名班等方式,在学生与企业间建立紧密联系,努力实现学生学习、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结合本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及学校专业特色,根据企业性质的适合度、企业岗位的对口度,选择签约近百家优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其中,紧密型联系企业32家,形成了以南通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完善的实习、就业网络,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多次的就业推荐机会。

学校作为常务理事单位加入了“南通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与市人事局联合举办‘岗位进校园’一线技术人才专场招聘会,已经连续举办两届,在企业和毕业生之间搭建桥梁,增进了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和毕业生的各自需求。先后引进南通赛晖服装公司、南通远东国际汽修公司、南通实德贸易公司、南通左冀广告公司等八家企业进入学校,其中三大企业投入近六百万,在校内开辟了5000多平米的生产教学实训基地和服务超市商铺,为产教结合、产品研发、专业建设、实训实习、定向培养、对接市场创设了良好的办学条件。目前,学校正在与唐闸镇政府科技部门洽谈,拟将科技园引进校园。学校还新建了3000平米沿街学生创业中心,开辟了左冀广告、普托电脑、蓝灵家电、天职通讯等14个学生创业窗口,经营服务项目达数百个。学生创业园由专业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经营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环境下,通过自主创业的实际过程,强化创业意识、培养和锻炼创业实践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成功创业打下扎实基础。

上一篇:风小学优秀作文下一篇:学习委员交流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