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精选11篇)
心理咨询师 篇1
在心理咨询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 很多读者把媒体的情感倾诉当成了心理咨询, 因此, 情感倾诉版记者在采访中多多少少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做《都市倾诉》版5年以来, 我深切感到, 情感倾诉版记者掌握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职业与社会的需要, 迫使情感倾诉版记者有理由扮演好倾诉者心目中的理想角色, 至少要做好半个心理咨询师。如果记者在采访中适当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 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采访当成是摄入性会谈
摄入性会谈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基本会谈方法, 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 即通过会谈了解病史, 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通过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会谈, 咨询师可以获得求助者个人的背景资料、咨询目的及对咨询的期望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情感倾诉的采访其实就是摄入性会谈。二者都是获得倾诉者 (求助者) 的个人资料和事件来龙去脉的过程, 都要围绕五个“W” (Who、W h a t、W h e n、W h e r e、W h y) 和一个“H” (How) 进行, 只是摄入性会谈多了一个“Which” (与哪些人相关) , 因为心理学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环境与社会支持系统方面的因素。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过, 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样的病更重要。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从新闻的角度来说, 恐怕得反过来, 因为从重要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来分析, 显然后者的新闻价值更大一些。
由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在采访中可以借鉴摄入性会谈的一些方法与技术和倾诉者沟通、互动, 以达到较好的采访效果, 并为写好稿子奠定基础。
在采访中, 听比说更重要
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 也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参与性技术。在心理咨询中, 倾听被认为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因为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 同时也能使对方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诉说自己的烦恼。
在情感倾诉的采访中, 倾听对记者来说同样重要。一方面他们希望向记者倾诉内心的烦恼, 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丑外扬, 或者觉得面对陌生人不好意思袒露自己的内心。许多倾诉者是带着不安、紧张和犹豫而来的, 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拘谨、手足无措, 这时, 如果记者用采访新闻事件的方法, 不停地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加入责备性评价, 就会使倾诉者觉得更加被动和不安, 从而导致采访难以顺利地进行。
这时, 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耐心细致地听倾诉者叙述自己的故事, 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和鼓励, 只有很诚恳地、全神贯注地去听, 倾诉者才会在记者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 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况且, 许多倾诉者的目的只是想倾诉一下内心的苦闷, 并不指望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因此我认为, 在做情感类采访时, 记者的听甚至比说更加重要。
与倾诉者沟通时, 多使用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是心理咨询的另外一种参与性技术。所谓开放式提问, 就是允许求助者自由发挥的询问, 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 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所谓封闭式提问, 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 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 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发问, 答案只能是“是”、“否”等简单限定式答案。
一般情况下, 在会谈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提问, 少采用封闭式提问。在情感倾诉的采访中也是如此。因为, 如果过多地使用封闭式提问, 就会使倾诉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 其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制, 会使之沉默甚至有压抑感和被讯问一样的感觉。既然是倾诉, 就应使倾诉者有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 而封闭式提问则剥夺了倾诉者的这种机会。因此, 在情感倾诉的采访中, 记者不妨尝试多使用开放式提问与倾诉者沟通, 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讲好一个故事
情感版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情感世界, 设置上多放在副刊。副刊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性质:文学性大于新闻性。因此, 在写作时, 要充分调用多种写作手法, 讲好一个故事。在事实准确真实的基础上, 尽量提供给读者一种心灵的触动和美的享受。
采访结束后, 记者扮演的不只是“录音机”的角色, 每闻必录, 从倾诉者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开始, 一直“回放”到结束。这样固然真实, 文章却往往不忍卒读。由于在写稿前缺乏设计和构思, 在有限的文字里充斥了太多的鸡毛蒜皮, 文章就会没有主次, 就事论事, 结果只是抖落了一地鸡毛, 让人看后味同嚼蜡, 好好的素材就这样被轻易浪费了。
同样一个素材, 也会因写作手法的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风貌。比如, 情感版里最常见的素材就是诉说爱人的背叛。这种事情具有很强的隐私性, 有的记者却用直白赤裸的语言把它写得像地摊上的黄色小报, 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其实对读者来说, 背叛的情景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事人的感受。如果在采访和写作时注意捕捉并细化这一点, 一定会更打动人。
情感版记者有个“雅号”是“情感垃圾桶”, 很多人在对待情感版记者的态度上存在着一个误区, 认为像这种没有时效性和现场感的稿子谁都可以写。的确, 与新闻版记者跑现场的辛苦相比, 情感版记者在体力上确实要轻松一些, 这种版的稿子也确实谁都能写, 但要写好却很不容易。
与新闻版相比, 情感版记者要更多地加强文学、艺术、美学修养。在下笔前先构思好稿件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根据倾诉人的身份、特点, 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在写作时注意适时制造阅读悬念, 注重细节的刻画和雕琢, 在真实的基础上, 把每一篇稿件都当作小小说来写, 这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
(作者单位:大河报社)
编校:张红玲
心理咨询师的“心术” 篇2
玛莎婚后很快就怀孕了,眼下回家待产。也许是为了节约快递费,玛莎一定要让一个也已经身怀六甲的女下属亲自把自己的办公物品打包送家。女下属想着可不能用绳命去送快递,就咬牙发了一个快递到玛莎家里。
玛莎又发话了,收拾的物品中有些不是她的。烦请怀孕女下属一定要亲自到家里取走。想着上司命不好违,怀孕女下属艾米和另一名怀孕女下属贝塔外加前台辣妈锵锵三人行,跨过黄浦江,来到玛莎家。
玛莎倒也挺会开门见山,问她们有没有统计过到底有多少人会凑份子钱给她即将诞生的小宝贝买礼物。三人面面相觑,尴尬地回应:只有我们仨。玛莎不无遗憾,叹息道:哎,我看中一款儿童安全座椅,本来想着10个人每人300刚好买下来。现在看来得换样东西让你们送了。心直口快的前台辣妈直接回应:别算上我!
堂堂企业高管,怎么会这么不遭待见?话还得从玛莎那场浪漫而盛大的求婚典礼说起。
一年半前,玛莎邀请十来个下属一起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宴会当口,当时的绩优股男友上演温馨感人的单膝跪地求婚场景,害得玛莎当场飙泪,许多对婚姻充满幻想的小姑娘也眼泛泪光。众人还沉浸在美好之中,玛莎已经现场派款——生日宴总共消费2288元,人均AA229元!就连一贯不太计较的男下属也实在受不了,做人不能太“无极”吧?
紧接着,各人如约收到玛莎的“红色炸弹”,女上司的婚礼,有谁敢不去?!红包的厚度,颇费思量,少了被上司看不起,工作穿小鞋事大;多了,房租、水电、交通、午饭……已经要透支了。众人一阵商议,肯定不能少于一个巴掌吧。
婚礼分了两部分进行。首先在清真寺进行传统仪式,到场的每位女嘉宾还被贴心地赠送了一条纱巾——女性必须用纱巾全遮头脸才能进入。仪式结束后,众人到上海一家出名的清真餐厅吃喜宴。进门收红包,要命的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女下属居然忘记在红包上写名字了。
心理咨询师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1. 社会需要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
随着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竞争的日益加剧, 心理疾病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 今后我国各类心理问题还将更加突出。人们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 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职业领域。心理咨询师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职业, 社会需要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必将成为我国极具发展潜力的热门职业之一。
2. 心理咨询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2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工作, 引起社会关注, 心理咨询师也迅速得到社会认可。在政府政策的大力倡导下, 三级甲等医院均要求成立心理科, 中小学校也都要求开设心理咨询室, 配备心理咨询师。2008年,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使心理咨询行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各类心理援助机构陆续建立, 政府或社会组织不断有针对性地开展震后心理援助, 心理咨询师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为心理咨询师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为相关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 能力测评要适应鉴定人数的逐年增加。
我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从业人员就业、上岗的能力证明。河南省从2003年开始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截止到2009年11月累计鉴定23571人, 其中二级以上占鉴定总人数的15%。从2003年~2009年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核人数统计表和2008年~2009年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核人数统计表可知, 河南省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的人数逐年增加, 2008年报名人数远远超过往年, 2009年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人数高达11011人, 可谓空前。
二、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 国家职业标准是综合评审的依据。
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依据是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 主要有心理咨询师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范围、工作责任和工作质量要求。
2. 专家面试是综合评审的主要方式。
在考生递交个人成长报告及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 由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专家组对考生进行面试, 主要考核其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培训指导等综合能力素质。
3. 实际工作能力水平是综合评审的核心。
判断考生是否具有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质, 是否有一定的个案积累, 是否有严重人格障碍、患有精神性疾病者, 个人基本素养及个人成长经历是否适合做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的重点是考核心理咨询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综合评审设计思路也是以此为准则。
4. 考核模块结构是综合评审设计的关键。
考核模块结构要从整体上反映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的主要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时间、配分要求、考核项目、项目组合方式以及是否有特别考核要求等, 要从整体上反映综合评审的全部内容。
5. 测量模块是综合评审的细则。
测量模块主要指具有相同性质、同一类型考核内容的试题组, 并且给出一个统一的配评分标准、相同的考核要求以及该模块所需的考核时间范围。测量模块的基本结构包括模块定义、模块的考核内容、配评分标准以及选择考核项目时应考虑的其他因素。其中在配评分标准中包括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要求、评分标准、配分、扣分、得分等情况。
6. 配分结构是综合评审的政策要求。
论文撰写部分占40分, 面试答辩部分占60分, 考生的总成绩为100分, 60分为合格。论文内容与论文答辩两部分的成绩均须达到60%及以上为合格。实际论文内容部分的成绩低于24分或论文答辩部分的成绩低于36分, 本次综合评审视为不合格。综合评审总成绩为论文内容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之和。
7. 综合评审统一的评分表。
综合评审每个考核项目都有统一的评分表, 统一的评分表包括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要求、评分标准、配分、扣分、得分以及现场记录等。统一的评分表, 实际上是把所有考核项目测量模块中的考核要求及评分标准集中在一起, 加上统一的格式而形成。配分是实际考试所得分数, 无需折算。
8. 否定项是综合评审质量的具体体现。
为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设置否定项。综合评审实行否定项, 是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的一大改革, 其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具有否定项的项目在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中的重要性, 同时使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更加客观、公正, 对考生成绩的评判更加合理。
9. 可操作性是综合评审的实施要求。
综合评审能力评价的设计, 要充分考虑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综合评审设计, 一要被社会广泛接受, 二要在考虑能力测评原则的同时具有可操作性, 综合评审的可操作性要体现在设计的方方面面。
三、综合评审设计方案
1. 考核模块结构表的设计。
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的考核模块结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本能力;二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水平;三是综合能力水平。
2. 个人基本素质测量模块的设计。
这一部分要求评审专家在阅读考生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的同时, 结合面试进行操作。
3. 案例分析水平测量模块的设计。
对考生递交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鉴定是评审专家进行面试的重要内容。要确定案例是考生亲自做的, 保证这个前提, 综合评审才有意义。
4. 综合评审面试答辩测量模块的设计。
这一部分是面试的核心内容, 也是综合评审考核的关键项目。根据考生递交的个人成长报告及案例分析报告, 面试中专家可以设计多个提问内容, 以考核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综合工作能力。
5. 专家签字模块的设计。
专家签字是综合评审的最后一个环节, 由于考生参加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是与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 为了后期成绩查询时不出现不必要的争议, 在设计这个模块时, 增加了专家对综合评审不合格考生的简要评语这一内容。
四、综合评审的实施
1. 评审专家的组成。
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是由省级鉴定中心组织实施, 省级鉴定中心根据申请答辩人数组成若干个综合评审委员会, 所有综合评审委员会委员必须参加省级鉴定中心按照有关要求统一组织的考评员培训, 具备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医学专业副高级以上职称, 主考必须具备正高级职称,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2. 资料阅读。
由于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采用考生面试答辩的方式, 在考生人数多的情况下, 各方面组织相对复杂, 要在短时间内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就要求专家在进行面试之前详细阅读考生递交的个人成长报告及案例分析报告。
3. 否定项。
否定项是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重要环节。二级心理咨询综合评审否定项是指由于关键性的能力不符合要求, 综合评审成绩作零分处理, 与此同时综合评审的其他项目不再具有评审的实际意义, 凡符合否定项任意一项的考生, 本次综合评审成绩就不合格。
4. 提问设计。
评审专家对面试提问的问题可以不拘一格, 以成绩中等水平为基准进行确定, 在实际考核时间上可以有所放宽, 以便于考生对考核项目有思考余地。
5. 现场评分。
现场评分的原则以考核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综合能力为基本出发点。评分时, 评审专家要按评分标准逐项进行打分, 评分时要注意考核时间, 评审结果要得到评审小组的认可, 评审专家对不合格的考生要有简要评语, 考核项目结束后, 评审专家要在考核评分表上签字。
6. 面试答辩的考核时间。
面试考生简要报告文章的内容, 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评审专家进行提问, 考生当场作答, 答辩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除特殊情况不得延时。考核时间均不包括准备时间, 但在具体考试中, 应该把准备时间考虑进去。在综合评审过程中, 评审专家对时间要进行合理分配。
7. 评审专家签字。
从历年组织情况来看, 考生在考试时经常会出现紧张和焦虑, 对考核成绩也很敏感, 对成绩的期望值比较高。由此, 要求评审专家要重视对综合评审不合格考生的简要评语和签字程序。其目的是, 一方面避免在后期成绩查询时出现不必要的争议, 另一方面对考生自身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8. 细节问题。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 细节也是综合评审应该考虑的问题, 是影响综合评审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综合评审设计应该考虑的细节问题包括:评审专家的组成、面试考场的安排、考生的面试顺序、专家提出的问题质量、考生对评审专家的评价和考试后的反馈信息等方面。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竞争日益激烈, 各行各业强大的工作压力容易使人心理失衡。作为一个社会人, 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能积极求助与调试, 不仅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 更加凸显了心理学的重要性。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对非职业工作者的工作绩效、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再就业资历的提高, 对从事职业心理咨询工作专业人员的规范操作和职业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都有着质的飞跃,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也在逐渐走向职业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 篇4
区别一:性质不同。两者学的不一样,心理医生是学医学出身的,学医学还分学一般医学和精神病学,他们专门设置病房治疗重性的精神病人,而学精神病学的医生中还有一部分又学习了心理学,于是这一部分人被称做心理医生;而后者是学心理学的,从事该行业的人属于社会服务类人员。
区别二:对象不同。心理医生主要治疗轻度的精神病人和非精神病人但有心理障碍的人。后者主要是解决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
区别三:不是都有处方权。心理医生有处方权,可以给病人用药,而心理咨询师不可用药。
特征篇:从事的工作什么样?
行业特征:因为每天都会见到很多心理求助者,听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无解的故事、与咨询者交谈。那些故事的保密程度不亚于银行账号。如果在大街上碰到过去的咨询者,咨询者的反应可能是低头认路,心理咨询师完全理解这种心态。
收费情况:医院门诊40分钟以内一般收费30元。而国内较高水平的个人心理诊所每小时收费从150元到700元不等,咨询师不同、咨询者不同,“心灵鸡汤”的价位就不同。
薪金待遇:热门的职业不见得就是收入高的职业。在西方国家,较好的心理咨询师收入很高。而在国内情况要差不少,心理咨询医生是医院的医生,享受医生的待遇,有的兼职做咨询的收入可能会多一些。而一些不好的诊所,心理咨询师得同时兼做其他的相关工作才能糊口。
素质要求:心理咨询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除去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外,尤其需要大量的咨询实践及较深的个人生活阅历,因为不论是心理医生还是咨询师最终面对的是患者、咨询者,而不是书本、实验室。
职业原则: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助人方式。大多数情况下要触及人的内心隐私,因而保密是心理咨询师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对咨询者不愿讲的隐私,可以不多过问,只教给他们一些肌肉放松、冥思入静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要求。
咨询技巧:在于多提问,少评判;多讨论,少建议;多问:“你认为怎样?你觉得呢?”少说:“你听我的没错。”这是因为,心理咨询的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咨询中,首要掌握的原则是学会聆听。听是善意、虚心的表示,是建立友情的基础。这也是感情宣泄的重要方法。
压力篇:每张面孔背后都是谜
任何工作都有压力,尤其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并要进入人们内心世界的心理咨询职业,它的从业人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只不过相比较而言,心理医生比心理咨询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心理咨询师
主要压力来源: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水平,水平提高了来自自身的压力就会转化成动力。
严重后果:心理咨询不当,容易使咨询者的心理问题更加激化,搞不好会患上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自救办法:在分析、判断来询者提出的困难问题时,不能带有个人情绪和价值观。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他们和来询者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里,对各种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如果不注意,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和价值观带入咨询关系中。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做自我分析,认识自己有哪些弱点和偏见,才能做到客观地分析问题,才能理解求助者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心理医生
主要压力来源:像强迫症、抑郁症等多种疾病,再加上病症又因患病程度的不同分为各种级别,这又与来的各种类型的人形成了无数的组合,所以每个来的人都是一个谜,需要我们一个个地来解开谜底。
严重后果:导致医疗事故,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
对自身的损害:每天听到令人很郁闷的事情,也不会高兴。每天回家都很郁闷、不想说话。有时候觉得自己心理都有问题。
自救办法:屏蔽,通过自身的调节起到一些隔离的作用。调节的方式有很多种,譬如散步,和朋友聊天,跑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自己消化。
前景篇:未来心理咨询大有可为
现状: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从1986年开始至今,该行业一直处于范围广泛、良莠不齐的非职业化状态。
前景展望:在美国,每千人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已成为最好的职业之一。
有调查显示,我国至少有1.9亿人在其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在我国3.4亿青少年中,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达3000万人。有关人士表示,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职业领域。
今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并在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进行试点,心理咨询师将持证上岗。心理咨询师队伍经过纯洁后前景被业内人士看好。
上岗要求:在欧美国家,心理治疗师往往具有医学或心理学本科学历,毕业后接受4至8年某一类心理治疗的专门培训,才能成为相应的全资格治疗师。
根据最新的《标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证主要是针对非医务人员的职业心理咨询人员,这类人经过职业培训和统一考试、即可获得全国统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人员,都要在有关专家督导下工作3年以上,方可独立执业,即可像国外一样申请开设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诊所)。
未来岗位预测:随着竞争的激烈,譬如特种部队、体育运动员、影视界等各行各业都对此有不同的需求,而这在白领、学生中会尤其显现。据业内人士预测,不久的将来,一些新的岗位将应运而生,包括企业心理健康咨询师、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顾问,形式可能是专职也可以是兼职。
建议篇:有心理问题应该去找谁?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历程 篇5
家庭影响:言传身教塑造良好品格
我的母亲早年毕业于呼和浩特市师范学校,曾是一名小学教师,后因我们兄妹四人无人照顾而放弃了公职。
早年的印象中我的父亲特别忙,经常不在家。因此母亲一直以她瘦弱的身体担负着照顾我们的家庭重担,任劳任怨,把我们四个拉扯大并供出我和大哥两个大学生。这一切,我的父母都是默默地做着,从不苛求我们。他们的身教胜于言教,使我们兄妹都具有踏实肯干、认真负责、顾全大局、淡泊名利的良好品德。同时我们也学到了父母体谅别人疾苦的爱心,在兄妹身上体现出的善良朴实、真诚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受到邻里的好评。这些正是父母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的巨大财富。
在我父亲的眼中,权力只是一种责任。而我认为有责任感的人生才是最可敬的。责任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责任感的人,突出的优点是他们绝不是个人主义为中心者,他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总是先于自己的利益。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孝敬父母,呵护家人,毫无怨言地挑起最重的担子。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在袖手旁观和负重前行之间,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责任感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这种伟大的情怀往往是同奉献乃至牺牲联系在一起的。紧要关头,危急时刻,当有些人后退的时候,挺身而出的正是责任感强的那些人。责任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喧嚣中,有责任感的人淡泊的是名利。他们的价值观是在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中得到满足,而他们自己却少有索求,因而责任感总是和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助人为乐、谦逊礼让等等优良品德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从不追名逐利,但对于失误、不足却又不推诿、不塞责。
自我成长:在挫折中学会自省和感恩
常言道,人生的磨难是进步的阶梯,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三十刚出头时,事业心正强的我却得了腰间盘突出而卧床不起,连生活都无法自理。我曾经痛苦万分,感到前途灰暗到极点,心情极度抑郁。但我最后还是坚持下来,通过到处求医、自己调理,如今已多年没犯病,又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了。
当我庆幸自己站起来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上我不会善待自己,凭着年轻人一腔热血,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工作生活不断地追求完美,而忽视了身体精力上多次发出的警告,依然竭泽而渔,不懂得放弃。当躺倒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要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不能太追求完美,才开始学会了选择和放弃。我虽然人缘很好,每个年龄段都有几个最亲密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但受父母的影响,有苦有难自己扛,不愿让自己的痛苦影响朋友们的心情,所以我无法宣泄自己的苦恼,不会寻求帮助。虽然我不说,可是领导、同事、朋友、邻里以至病友,都伸出援助之手为我寻医问药,介绍经验,给我理解、安慰和体谅,让我深受感动。这让我懂得:在人无力应付困难的时候伸出求助之手,你会得到温暖和力量。也正是这份情谊让我摆脱了忧伤,重新寻回了自信和热情,也让我学会了寻求帮助,同时把真诚帮助回报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挫折并没有就此终结。2004年,我的爱人遭遇了车祸,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半个月,几乎丢了性命。在这重大打击突然来临的时候,我知道这时唯一不能倒下的是我,我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这个大家庭的脊梁。只有坚强乐观才能渡过这一难关。我一边想办法瞒住他多病的老人,安顿好小孩,一边照料重病的他。在医院全力抢救下,他脱离了生命危险,在我們的精心照料下,他恢复了往日的幽默和乐观。灾难是试金石,它没能打倒我们,反而实现了我们人生的三大升华:夫妻感情的升华、个人生命的升华和同事情谊的升华。而遇事冷静处变不惊的性格也让我更加的自信。回想那些日子,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是亲人、领导、同事、朋友的情谊让我们坚强起来,使我们在遭遇不幸时心中仍能充满阳光并心存感恩。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而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的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教学相长:让心灵不断地成熟
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积极上进、工作踏实肯干、谦虚好学的我得到了许多机会。鉴于学校的需要,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开设心理咨询室。学校抽调我来从事这项工作,派我参加了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和由台湾心理学家主讲的心理健康高级讲习班,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二十多年的教学虽使我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面对学生的情绪偏激和行为偏差仍感到力不从心。我知道教育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单靠教师就可以改变的,但我仍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帮助我的学生。为了对学生负责,也为了更好地从理论上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我开始了心理咨询师课程的学习,并希望以我所学,解开学生的心结,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拥有自信和自尊,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事实上,心理咨询师课程的学习受益最多的是我自己。一方面它解开了我多年来在学生教育上的困扰,找到了解决方法和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让我开始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了解和接纳。虽然我们将要成为心理咨询师,却不是救世主更不是神仙。既然是凡人就必然有情结。如果我们不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情结,便难以共情、难以保持中立,便会因隐藏的问题给来访者带来消极的影响。咨询师在对自我分析、了解、接纳的基础上,才能以其真我,而非角色出现在咨询关系里,才能通过真诚关心、尊重、接纳和了解的态度帮助来访者。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最深处的内心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就会真正了解别人的内心深处是什么样子,也才能用内心力量帮助他人。我感谢我的学校把我引上了这条助人自助的路。
其实,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需要牺牲自我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人的禁闭心灵的困扰,然而我们用真诚、接纳和同理心来帮助来访者成长,使他们认清自己的心灵,让他们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享受着牺牲,也在实现着我们的人生目标,同时我们也需要为自己加能。心理咨询师之间的往来对于自身的成长也颇为有利,不仅是在分享咨询经验和技巧上,更是在督导方面起到相互支持的作用。
作为教师,有时会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产生很强烈的感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时学生也会把老师看作自己的父母,而作为心理咨询师,也会像弗洛伊德发现的咨询师与咨询对象之间产生“移情”和“反移情”。如果咨询师难以处理异性求助者的“正移情”现象,可以转介其他咨询师。而“反移情”在咨询和治疗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需要否定它,却需要加以理解。咨询师对来访者有情绪反应,往往正是来访者内心蕴藏的关键性冲突,所以应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而不能盲目地被情绪所左右。这也是做教师的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应特别加以把握的。
既然踏上了心理咨询师这条路,我当然希望自己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优秀工作者。虽然现在看来,我与自己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自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一定会走得更好更远。
作者简介:
心理咨询师 篇6
一直以来,提到心理咨询工作,谈的比较多就是心理咨询是一个比较难胜任的职业,是需要咨询师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情感、复杂的智力活动、熟练的技能操作,对来访者需要高度负责的特殊职业,职业压力非常大,也很容易出现枯竭现象。1985年,Farber的调查发现36%和6.3%的心理咨询师分别处于中度和重度职业耗竭,61.2%的人表示压力过大。
事实上,可喜的是,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一些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察觉能力、心理分析能力、咨询的技术让很多年轻心理咨询师深深折服。因此,探究他们如何胜任这份“不可能的职业”的原因,再现他们如何战胜职业压力、规避职业风险的过程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独特的个案入手,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三个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职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督导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都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有较长的心理咨询工作经历的资深心理咨询师。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日渐凸显其魅力的质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研究角度,选取职业压力应对良好、并发展成为资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督导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位专家的深度访谈收集研究资料,以开放的研究态度,了解研究对象的所思所做,并通过归纳和描述得出研究结论。
2 结论
本研究认为,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能较好的应对压力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采取积极认知方式的应对策略
2.1.1 把遭遇到的职业压力以及压力产生的情绪看成是一种资源、转机,一种学习的动力。
A:“也是无能为力吧。记得最初心理辅导的时候,一个学生她说,很想念儿时的一个同桌朋友,但是不知道怎样能找到他,如找到了又不知道他愿不愿意见我?当时,面对她,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还有个学生他身体不好,母亲又不认他,当我做完咨询后,心里堵的慌,自己难受了很多天。”
B:“我刚初学的时候,有的时候会想,哎呀,这个个案没做好,然后会想很久。”
C:“恩。想帮助别人就是帮不了,觉得自己很没有用。挫败感,后来发现挫败感很正常。(笑)”
这些专家在早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都曾出现过负性情绪,做完咨询,走出咨询室,还在思考着个案的问题,严重的还有难受,抑郁等情绪,出现无用的感受。但是职业压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资源,出现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转机,压力变成了学习、成长的动力。
2.1.2 克服心理咨询师的救星原型,在个案处理的过程中,始终认为不能包打天下,心理咨询师不是上帝,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荣格在谈到心理治疗的关系时指出,病人的救星原型往往在治疗情景中被无意识激活,病人把治疗师当成他心目中的救星,当治疗师做不到这一点时他就责怪治疗师。“治疗师当然做不到,治疗师只是凡人,他不可能是救星或其他什么原型意象,而在病人的无意识里被激活的正是那种意象”(荣格,1935)。
B:“其实棘手的个案永远都有,你不要认为你永远都会搞定个案,只要你认为你不是包打天下,你允许自己有的时候做不好,允许有的时候那个时候犯糊涂等,这个个案一走,你会想怎么会这样呢,没问题,就是你要是不允许自己,那你永远在焦虑里面,如果你允许自己有的时候做不好,然后慢慢地你就会知道那个是一个什么问题。”
再好的治疗师也无法包医百病。只要一个治疗师保持上进,在面对无法处理的个案时,能及时负责任地转诊,如果出现了问题,也能及时吸取教训,那么,他就是一个好治疗师。问题意味着转机。
C:“我在98、99的时候,我经常对自己说,我不是上帝,我不能帮助所有的人。我只能帮助我能帮助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2.2 采取积极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
能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能决心表达情绪,做好情绪的处理。没有一个人完美无暇、不曾受过心理创伤,心理咨询师也是如此。咨询师必须要有很好自我觉察能力,要了解自己的创伤,以及这些创伤对自己的潜在影响。比如由于过分的自我保护,而不愿意与求助者分享;由于情绪的波动,而将咨询当作宣泄自己情绪的场所;由于自己的“脆弱”,而将咨询成为自我肯定的过程;由于求助者对自己的“阻抗”,而忽视求助者的情感发表,采取疏远和冷漠行为,或者变得傲慢、强加于人。因而,面对心理弱势而敏感的求助者,心理咨询师必须把握自己,敏感地触摸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的状态。
B:“对于子女出国那个课题,我送完他回来后,我就会这样,我学咨询我知道,如果我有情绪我就让它表达吗?没有问题,所以到她房间收拾她床铺的时候就会一直哭、一直哭,就会流眼泪。然后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就不到他房间,去的时候就会见物生情,然后就让自己哭吧,哭完,然后到我自己的房间就开始干活。就是情绪要去表达,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心理咨询者不是一个容器,你要把来访者的给你那部分处理掉,如果有情绪就要决心表达和处理,这样负面东西出来后,第二天才能正常工作。专家B和C在做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时候,在面临心理咨询师由于压力产生不良情绪时,开展交流会,做好负性情绪的处理。
C:“总体当然会有,所以你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承受能力去讲,当你做了一两个案例以后,你就要调整自己,放松自己。然后,职业咨询师要有小组,小组每天晚上开会,自己有什么事,有什么感受,谈完以后,就去睡觉。第二天早上,大家相互鼓励几句就开始工作。一定要做这个,这是我们定好的,这是我们灾后援助工作很重要的工作程序,这是规范程序的环节。”
2.3 采取积极行动的应对策略
2.3.1 不断学习,坚持做自我成长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过程。作为专业的助人者,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核心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A:“虽然我现在随着岁数增大,但学习、培训的劲头还不小,更愿意参加又有利于专业工作,又配合了自己的愿望和兴趣的学习。
B:“参加很多培训班,参加培训班以后呢就来做咨询,越做咨询以后,越做你就越不准,正好北师大那个时候有个博士班,我就去参加那个博士班,后来就陆陆续续在学,每年都在学,后来有人开玩笑说是学习型人格障碍。觉得我现在的体会就是不断学习,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这个意思,所以这是一个专业成长。”
C:“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又考上了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年来不断学习,接受过香港、台湾、美国的知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指导。”“心理咨询师类似外科医生,不同的是心理咨询师是给人的心灵开刀。大学生一旦把自己的心迹向你透露,如果做不了,可能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因此要做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要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来保证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克服心理误区。”
美国学者艾鲍:“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员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身。”(M.L.Appell,1963)也就是说,咨询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理论和技术,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调动起来的他的全部的人格因素,包括他的认识、他的情感,他的经验,他的价值观,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他对生命的态度等。
A:“我觉得吧,还是你的人格。对学生的耐心、关注、爱。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技术也是要通过咨询者这个人施加在来访者的身上的。所以,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者就是一个工具。”
C:“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年轻人,第一个就是注重于自我的成长,注重人格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时候,要反过来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够在以后的咨询中用好自己。因为心理咨询的最有效的最终东西就是他自身,也就是咨询师的人格。”
B:“还有一句话就是说,这也是我们不断地说心理咨询有很多种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是透过咨询师这个人来把他呈现出来,所以说是透过咨询师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自我经验,个人的认知过滤以后所呈现的,所以说心理咨询师个人的素质我觉得非常重要。”
2.3.2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接受专家或同侪督导,增强应对压力的信心和效能
在日常生活中咨询师也时常会面临事业发展、人际协调、婚姻家庭与子女教育等压力,也需要及时接受心理咨询,或者是同行的心理分析。咨询师以当事人的身份接受咨询,获得接受咨询的经验,是成功咨询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探索自己,确定自己能否协助别人的大好转机。咨询师自己接受咨询的经验可以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可对工作中可能会忽视的问题保持敏感。
B:“这就是说同侪之间你有问题就不要放着,可以找另一个人去处理,处理过后,实际上你在处理生命中的课题的时候也是可以用到你的咨询里面去的。”
C:“每天过多的接待来访的学生,心里有时也会感到压抑,烦闷。这个时候就要自觉地寻找和就手更高级别的专家的督导和帮助,并且在高校系统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之间的良好交往,形成自己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中,来自同业人员情感上的关怀、技术上的支持、知识的交流、价值观的认同,甚至仅仅是无判断的倾听等,都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保持并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控制。因此,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业内人士建立融洽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3 讨论
3.1 国外不少学者一致认为,应对比压力结果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个体对压力评估和应对方式比压力本身对个体的影响更重要(Aldwin&Revenson,1987;Selye,1962;Rahe,1974;Folkman&Lazarus,1984)。Patterson&Mccubbin(1987)认为应对的功能可分为三个方面:(1)问题取向的应对,即采取直接的行动以消除或减少压力及增加处理压力的资源。(2)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即重新认识压力,以更易于处理压力。(3)情绪取向的应对,即处理由压力所导致的紧张、焦虑等应对方式。本研究结论也是从认知、情绪、行动三个应对方式来化解职业压力,符合前人研究的观点。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在同一情境中的压力应对过程中,应对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发挥功能,是相互的。
3.2 国外在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大类,即非情境因素和情境因素。非情境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应对资源、文化背景、个体生活经历等;情境因素主要包括具体压力情境的客观特征,如情境的可控程度、变化性、反复性等,个体对情境的主观评价。其中,个体的主观评价是影响应对方式最重要的非情境因素;情境因素对应对的影响程度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主观评价。从本研究的结论中也可以看出,资深心理专家在应对职业压力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采取积极的认知应对策略,把压力看成是资源、是动力,并积极的采取行动,坚持做好个人成长是关键所在。
摘要:目的:探究资深心理咨询师成功应对职业压力的原因,以期给遭受职业发展困惑、处于职业枯竭的心理咨询师一点借鉴和启示,从而得到更好的个人成长。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收集研究资料,并通过归纳和描述得出研究结论。结论:资深心理咨询师较好应对职业压力的原因主要是采取了积极认知方式的应对策略;采取积极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采取积极行动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职业压力,应对,深度访谈,质化研究
参考文献
[1]Gary D.Ackerly,Juliann,Dale C.Holder,et al.Burnout Among LicensedPsychologists.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Dec 1988,19(6):624-631.
[2]叶一鸵,申艳娥.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2,25(6):755-757.
[3]蒋奖,李强,杨眉.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枯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138-141.
心理咨询师 篇7
关键词:教育目的,学校心理咨询师,转型
一、当下教育目的的转型之处
(一)对于人才需求的改变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更强调着教育的“主体间性”——即将人作为主体的社会性,将其放置于社会之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尊重与交融的发展趋向。
在对于“人”的认识上,学术界开始对“具体个人”进行特别重视。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就中国目前教育学理论的现状来看,在有关‘人’的认识上,主要缺失的是‘具体人格’的意识,需要实现的理论转换是从‘抽象的人’向‘具体个人’的转换。”在过去的教育目标制定中,将学生视为其与客体(自然、社会、他人)相对独立的主体,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成为被塑造的对象。在新时期、新的认识的背景下,其推动着今日我们教育目的的转型。
(二)新型的人性目标
新型的教育目的观建立在认同学生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培养出适合学生自身的发展兴趣、职业。而这就致力于让学生达到“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的人性目标上。
“有限性”即强调人的差异性、平等性和未完成性。在追求这种人性的目标上,让学生认同和他人的差异,认同自身和他人的平等以及认同自身是永远走在未完成的旅途中是非常必要的。“生成性”即强调人的自治性、不确定性和超越性。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发展性咨询模式,是帮助其心理健康发展并且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挖掘其潜力的咨询模式。“共生性”即人性中具有共在性、共融性和非同质性的特点。此种人性目标强调非霸权和奴役的理念。
(三)承认人的不完美性
承认人的不完美代表着朝真理追求的脚步是永无止境的,人的不完美性是以自我发展为主体的,因为人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所以人一生都走在未完成的道路上。
(四)教育目的逐渐强调人的多元化
即强调人是多元地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的教育内部并不只是寻求和睦的共存,而是不同类型、不同想法的学生相互交流,向有非主流思想的人提供的新的社会结合方式。
二、当下学校心理咨询及其教师的现状和问题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教育背景下,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东北师范大学的王丽蓉教授是这样定义的:咨询主要针对学生事件的“预防”和“解决”,即对学生的发展性咨询和适应性咨询。所谓的发展性咨询,是针对身心健康、发展较正常的学生,帮助其更深层次、更高层面的发展的需要,给予挖掘其潜力的指导。适应性咨询,就是针对有一定的行为或者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其解决与现实情况之间冲突和矛盾的需要,在该学生的整个在校生涯中,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社交中各种心理问题及障碍。
但是在社会上和学校中,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着众多误解,主要的误区是将学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教育混淆以及认为学校心理咨询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将心理咨询德育化、思想政治化是错误地将学校心理咨询等同于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或者与灌输政治思想和观点画等号。这种混淆会导致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纯粹性,使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了主观的影响因素。
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学校心理咨询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样的误区使学校的心理咨询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由K.W.迈瑞尔、G.A.金佩尔、R.A.欧文所著的《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中对于“咨询”的定义是这样的:“咨询是一种间接的服务模式,强调对学生事件的预防和解决,包括在学校个体和家庭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其合作来了解学生的需要。”所以说学校心理咨询是应该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学校心理咨询师是学校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优劣程度决定了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发展程度。但是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学校心理咨询师和思想品德教师、心理健康课老师被混为一谈。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主要在与倾听与引导,而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和心理老师是在讲台上以较高姿态面向学生,主要教学方法是灌输讲授,故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率高。运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500名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轻度倦怠率为26.1%,中度倦怠率为10.8%,高度倦怠率为1.2%。由此数据可见,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倦怠率是较高的。这种现象在全国中学中屡见不鲜,正是因为咨询师本身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其工作不被给予过高的期望,所以心理咨询师的倦怠率才得以高于学校其他教师。
最后,学校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咨询工作时,常使用封闭式问答,不注重倾听。很多咨询师在接待来访学生之后,只听其诉说开端就主观臆断其问题根源所在,之后滔滔不绝地给予建议,这样的咨询过程是不利于学生对于自身问题得到清晰认识的,严重的情况还会与咨询师期望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产生不理想的后果。
三、在教育目的转型的视角下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要求
(一)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育目的的转型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所拥有的各项才能,形成对学生的认识从“抽象个体”到“具体个人”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更加关注学生本身,将学生放在其家庭、学校以及同学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去对来访的学生进行咨询。由于需要关注学生本身,所以在咨询过程中,更多地需要运用开放式问答,通过设计的问题发掘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在发掘学生内心真实想法的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对其自身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有利判断。学校和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具体个人”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心理咨询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这一职业要求在初高中教育中的必要性。
(二)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具有优秀的心理素养
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接待有咨询需求的来访学生,每个学生的来访目的都有所不同,其心理问题也都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具备以下几种心理素养,主要有:优秀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较强的受挫能力。
学校心理咨询师只有具备了优秀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从来访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判断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找出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认同自身和其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有限性”的新的人性观的目标。教育目的的转型要求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所谓“多元化”,就是使学生发挥多种优势,体验不同的经验。由此就体现了学校心理咨询师重要的引导发现作用,使其运用巧夺天工的判断与洞察力,以及巧妙的咨询技巧,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处,从而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三)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履行“保密原则”
初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尚未成年,但是已经具备了“人”所具有的所有心理和生理机能,并且这个时期正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心理上处于重大的转折时期,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必须履行“保密原则”。“保密原则”主要是保证学生的来访记录不公开的原则,保护学生的隐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赢得学生信任,学生只有解除了对咨询师的心理障碍,才有利于其对于来访学生的引导与帮助。反之,不仅无法赢得信任,并且会使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发生无法预料的后果。
教育目的的转型也更加强调“主体间性”的意义,即打破传统的“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的状态,让学生和教育者处于平等的状态。为了实现这种平等的状态就要求咨询师必须履行保密原则,而不是上下级中“获取信息—公开信息”的关系。
(四)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娴熟地运用沟通技能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工作技能包含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的相关操作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娴熟地运用沟通技能。在接待来访的学生时,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运用娴熟的沟通技能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同理心来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新的人性观要求学生拥有“共生性”和“生成性”,即强调人在环境中和不同个体的融合性以及自治能力。在学校的环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学生,近年来各个学校中“校园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就是学生无法在学校环境中和他人融合以及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制止这种现象滋生和蔓延的根本途径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运用其巧妙、娴熟的沟通技能,通过自己运用同理心来感染来访学生感知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同时增强其自治能力。
四、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师咨询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师准入条件
选聘学校心理咨询师是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入门关,在遵循国家教育厅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之上,还应该自行设立对于选聘人员心理测试的程序,致力于选拔心理素质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优秀的咨询师人员。只有把好入门关的咨询师选拔,在这一环节上避免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师,才能保证在往后的咨询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访者的良好接待。
(二)加强对咨询师的职后培训
在咨询师入职之后,学校要定期举办对其的职后培训,通过邀请国内外的一流学者进行讲座,从而使咨询师能够被注入新鲜的血液,了解前沿的学术研究。这不仅能提高咨询师自身的素养,而且将新思想渗透到咨询过程中,从而增强咨询师的咨询能力,提高学校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建立心理督导制度
心理督导制度即是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水平、专业素养等进行监督和指导的制度。在欧美心理咨询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于咨询师有着定期的团体督导或个人督导。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咨询师的咨询”来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实现自我提升,从而在对来访者的接待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咨询效果。
学校心理咨询在我国只是开始起步,其中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人们继续建构。只有持有“以学生为本”的初衷,保持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尊重差异,才能在接待学生来访者的咨询过程中对学生做到良好的引导。当今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在于培养专业精英,而是让学生能够“成为自己”。我们学校心理咨询师角色的设立也是为了这一目标而运行,致力于在咨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于忠海.教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基于人性视角的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刘晓明,王丽荣.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04):30-31.
[3]邹小英.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02).
[4]王丽荣.素质教育下的学校心理咨询[J].吉林教育,2000(04).
[5]刘亚兴.试论学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6).
[6]卞小华.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关系[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05).
心理咨询师 篇8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有关人士表示,该指标主要反映学生心理与体质健康状况。据了解,总课题组收集了大量国际国内教育现代化资料,不仅借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际组织和国家教育发展指标,还吸收了中国其他省市教育现代化研究成果。
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2008~2010年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将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师”职业准入制,专职心理教师专业培训和督导制度。
心理咨询师 篇9
关键词:心理咨询,咨询师,来访者,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 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帮助来访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 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在心理咨询过程当中, 有三个要素是不可或缺的, 一是咨询师, 二是来访者, 三是咨访关系。本文将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咨询师
什么是心理咨询师?在各种心理咨询书籍中, 有多种多样的答案:镜子、容器、向导、拐杖, 等等。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师是镜子, 照见此时此地的来访者, 让其发现自我、认清自我;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师是容器, 接纳来访者的所有, 任其索取, 提供其所要的一切;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师是向导, 陪着来访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也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师是拐杖, 支撑来访者, 为其所用, 成为其解决问题面对人生的力量……这些说法都有各自值得认可的地方, 都体现了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和作用, 可同样也有着各自的欠缺与不足:它们都过分地从单方面强调咨询师, 赋予了咨询师过多的责任以及伴随而来的压力。笔者比较赞同一个对于咨询师角色的定义, 就是咨询师须要忠实地扮演好“走过目前人生沼泽的来访者”的角色。也就是说, 坐在来访者面前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是来访者将来的自己———走过了目前所陷入的人生沼泽地, 看到了自我的力量, 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以这样的身份自居, 咨询师才能真正平等、真诚地面对来访者, 一方面涉身其中的包容接纳, 与来访者休戚与共;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审视此时此刻的来访者, 理性地与来访者产生感性的共鸣。而面对这样的咨询师, 来访者能积极关注自己, 保持对自己的耐心与好奇心, 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自己”对自己的包容与理解, 让“自己”给自己鼓励和勇气, 使得自己可以去了解问题、面对问题、看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并挖掘自我的力量, 引导自己走出目前的心理困境。
对于如何做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 笔者综合多方观点, 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十分重要。
(一) 自由与保护
来访者走进咨询室, 带着自己的困扰坐在心理咨询师的对面, 他需要的, 有时可能仅仅是一种被包容的感觉。所以, 心理咨询提供给来访者的首要感受, 应该是一种自由与保护的安全氛围。咨询师作为这种氛围的营造者和守护者, 应该时刻对来访者的情绪保持敏感和呵护, 真正做到在咨询的过程中是陪伴着来访者的, 不管他的问题是多么“不堪”, 都不会因此弃离, 从而让来访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一种被护持、被接纳的气氛, 在其中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自由的, 是可以敞开心扉并且不会被抛弃的。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咨询师自己足够开放与包容, 怀揣情感但又保持理性, 让来访者的问题在这种舒服的气氛中得以展开。
(二) 倾听与理解
倾听,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咨询师面对着来访者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关于他的前尘往事、功过是非、爱恨情仇、喜怒哀乐, 全部要从“听”这个动作中得到最基本的信息。这一个动作看似毫不费力, 实际上要做到能听、会听绝非易事。从来访者的沉默不言中, 要听到的可能是他内心的挣扎;从来访者的只言片语中, 要听到的可能是他大段大段想说的话;而从来访者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中, 要听到的可能就是某一个一闪而过的关键字眼。咨询师做不到有效倾听, 自然会失去解决来访者问题的最好方法或契机。
倾听之后的关键, 无疑就是理解。对于来访者而言, 他所说的一切消积或是积极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组成部分, 都是使他坐在这里成为来访者的原因。对于这些, 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应该做的是理解, 理解来访者这个人和他的方方面面。不论来访者的问题或困扰是多么的不合常理, 我们要理解这些东西发生在他的身上自然有其必然性, 抛开“对错”的标准, 理解来访者内心的纠结与艰难。这样, 我们才可以真正做到不夹杂着评判的意味去看待来访者和他的问题, 从而使问题的解决与来访者的成长成为可能。
(三) 适时与节制
很多咨询师在听到来访者对自身问题或困扰的描述之后难免会急于给来访者表达一些看法, 提供一些建议。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意的, 但是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得出究竟是完全基于来访者问题的真相还是或多或少的掺杂了咨询师个人的经历, 却难以在那一刻得到百分百的保证。可能一句不是那么恰当的话一经出口, 咨询的进程就会被扰乱甚至完全改变了。所以, 对于咨询师而言, 任何感受和行动都应该控制, 不可急于求成, 更不可臆测臆断。当产生一个想法的时候, 停一停, 再次去澄清来访者的问题, 不要急于做出无法更改的解释和干预。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 咨询师对于来访者问题的判断是准确的, 但是来访者自身可能并没有做好去面对“真相”的准备, 这种情况下咨询师说出的话虽然正确, 却可能导致来访者的阻抗, 结果反而适得其反。所以, 咨询师应该慎重地选择一些话说出口的时机, 以求达到咨询效果的最大化。此外, 咨询师在与来访者共情, 表达对来访者的关心与体谅等方面都要在程度上有所把握, 要有节制而不过度, 以免对咨询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 觉察与自省
咨询师归根结底只是一个人, 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会被自己的情结与情绪干扰的普通人。咨询师个人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这些东西在咨询中的某一个时刻起到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但也可能是干扰性的。而咨询师自己尚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些冲突, 也很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对咨询的进程产生消极的影响。想要把这些东西对咨询和来访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的程度, 就需要咨询师对自己始终保持一种警醒, 对自己内心泛起的任何波动都要有所觉察, 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更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 咨询师自身固有的东西, 比如那些消极的过往经历或创伤造成的影响, 对于他自己而言并不一定就是需要压制的干扰因素, 只要处理、运用得当, 它们对于咨询师自己的成长和咨询工作而言就是宝贵的资源。咨询师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习惯性的自我反省, 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思考、自我批判、自我接纳。咨询师要知道自己不是完人, 更要知道自己就是自身不断成长、完善最可利用的资源。咨询师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自身因素对来访者和咨询产生的不利影响, 更加客观准确地面对来访者的困扰。
二、来访者
在心理咨询这场“对手戏”中, 来访者并不是配角, 他的地位是与咨询师绝对平等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具备解决自身困扰的能量。一个来访者, 他没有被自己的心理困扰吞噬, 能够怀揣一颗寻求问题解决的心走进咨询室, 向咨询师诉说自己心里的痛苦甚至是一些难以启齿的隐秘, 这种勇气和自我完善的意愿, 就值得被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
来访者之所以会成为来访者, 有很多必然, 当然也有很多无奈。他们中有一些人, 是感受到痛苦却不知道自己为何痛苦;也有一些人是知道自己为何痛苦, 但无法解决或是无法完全依靠自己去找到解决的办法。无论哪一种情况, 只要他们是在主动的寻求心理援助, 那他们就有着解放自己的力量。在心理咨询当中, 他们所需要的不应该是咨询师手把手的搀扶, 而应该是在咨询师的陪伴与启发下, 正视自己痛苦的感受, 肯定自己痛苦的意义, 发现自己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产生的原因, 看到自己已经发生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然后在咨询室这样一个充满安全与接纳的环境中, 给自己足够的空间与自由, 充分反省、检视自己的问题, 慢慢解开那些不应该再任其继续影响自己的过往经历对自己的束缚, 同时也要清晰地看到自己身上的哪些特质是心理问题的“始作俑者”, 然后带着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希望和价值感, 在咨询师的陪伴下, 开启一条自助之路。
三、咨访关系
咨访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培养一个良好的咨访关系, 是咨询初期的首要目标, 也是咨询成功的重要保证。在一段良好的咨访关系中, 来访者感受到的是温暖、信任、理解与接纳, 来访者通过在这种关系中体会到支持而发生改变, 这种关系的建立旨在帮助来访者以更适宜的方式思考和行事。
这种关系之所以特殊, 在于它与我们生活中其他的人际关系有以下不同之处。
第一, 它是职业性质的, 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性。这就意味着咨访关系会受到诸多专业的要求与限制。在这样一种关系中, 咨访双方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不能凭借自己的兴趣和一时的情绪来处理双方的关系。离开这些规范, 咨访关系就难以正常的维持下去, 咨询的效果自然也是难以达成。
第二, 它是有特定范围的。也就是说, 咨访关系的建立旨在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并不涉及咨访双方的现实生活, 当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得以解除, 咨询目标达成时, 这种关系也就随之终结了。如果将双方的关系延伸到咨询室之外, 不但不符合咨询师的职业操守, 还可能对来访者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当然, 这种限定并不会生硬到不近人情, 因为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 有时不得不夹裹着来访者的客观现实。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 咨询师也是可以给来访者提供一些非心理层面的帮助的, 但这种帮助必须要经过十分慎重的考虑, 以不会给咨访关系和来访者产生不利影响为好。
第三, 它是平等、中立的。咨访双方应该处在完全平等的位置, 不论来访者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方面是何情况, 在咨询室里他们的身份都是一样的。咨询师都需要对来访者完全的尊重, 无条件、无保留地接纳来访者, 决不能把自己放在某种心理高位上, “俯视”来访者。同样, 来访者也应该明白咨询师不是“上帝”, 不是“救世主”, 只是伴他走过这样一段自助之路的人。咨询师对于来访者也要始终保持一种不评价、不偏倚的中立态度, 才能控制自己的主观因素对咨询的干扰, 继而冷静客观地在来访者纷繁复杂的心理冲突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第四, 它具有独特的亲密性。咨访关系较之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里所包含的亲密性, 有其独特之处。在这样一种人际关系中, 咨询师是理解来访者的, 能怀有悲悯之心真正站在来访者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切身体会来访者的感受, 无条件关注来访者的内心疾苦而不夹杂自己的需要与企图。而来访者一旦对咨询师产生了信任, 其自我暴露程度是深入的, 能够很快地卸下大部分的人格面具和心理防备, 将自己真实的内心展露出来, 与咨询师进行触及灵魂的交流。这种关系一方面看是绝对排他的, 有着专属于咨访双方的私密空间与情感联结;另一方面, 它又是来访者诸多亲密关系的复现与变形, 咨询师从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是多重的, 不同的角色承载了来访者不同的心理需要。能建立起一个亲密的咨访关系, 达到真正的共情状态, 其意义对于咨询目标的达成是无比深远的。而要做好这一点, 就要求咨询师在全情投入的同时心里要有一条明确的界线, 对移情和反移情的出现要有及时的觉察和分析, 并能够善加利用, 以更好地为帮助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建军.论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的处理原则[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5) :364-366.
[2]张松.心理咨询的良好咨访关系[J].许昌学院学报, 2004 (6) :121-123.
[3]陈诣, 郭兰.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 (3) :242.
做一名心理咨询师有多难 篇10
我不是专职做心理咨询的,更不敢以“优秀”自居。仅就我接触到的心理咨询实践和培训而言,我管窥到一些心理咨询的困境,而这些困境如果不突破,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对当下的困境,我会用三句话来概括:问题导向、分析导向和人生导师导向。在这些导向下,心理咨询师容易走进误区:提问机器和咨询机器。我想以实践中遇到的一个个案片断引出我所提到的困境。
在一次咨询中,来访者提到自己的困惑是对生活和工作的意义产生怀疑,“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蚂蚁,每天辛苦地搬运着粮食,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我一直习惯这样的生活,但现在我却一次次问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在别人眼中,这位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各方面都很好:有幸福的家庭,收入丰厚,在外企中做到高管,应该知足。但随着个人发展,她对生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有了质疑。她的状态其实也是一部分人的缩影:在人到中年时,需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 对于这个片断,咨询师可以有很多方向: A、让来访者安心地做一只社会的、组织中的蚂蚁,在认识上纠正其“做蚂蚁没有成就感”的想法,在情绪上对其失落和不安全感给予舒缓; B、让来访者回忆生活经历中和蚂蚁感有关的事件,找出童年的根源,让来访者看到蚂蚁感是如何一步步深化并深入其内心的; C、让来访者变成一头大象,从而使来访者内心的成就感得到张扬,从而更有安全感; D、让来访者自己决定变化的方向:既看到蚂蚁身上勤劳、忠诚的一方面,又看到蚂蚁有无限成长的可能性,可以变成任何它有意愿想成为的角色。 如果你是咨询师,你会选择哪一个选项?每一个选项代表着你的价值观取向,以及对生命本质的看法。如果你是来访者,你更容易被哪一个回答所触动?那个触动你的选项,其实也是你可能成长的起点。
心理咨询实践的困境
一、问题导向 这种咨询取向的特点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看到的是来访者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先了解来访者的基本信息,对关键信息进行梳理,对不清楚的信息进行澄清,对问题进行诊断。这样的流程本身并没有错,困境在于诊断之后,咨询无力推进。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咨询师的技术不精良,而在于其人生观止于“问题导向”,局限于来访者的问题。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站在生命成长的同一个高度,以问题看问题,不论用多少技巧,本质上,咨询仍然是一个僵局,无法突破。当然,这并不是说咨询就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在表层,咨询仍然会有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等作用,但来访者的内在层面,咨询仍然无法触及到,所以那些未解决的问题将来又会穿了另外一件外衣出现。
上文的A选项是典型的“以问题看问题”,咨询师和来访者站在同一个生命的高度,仍然只能从蚂蚁的角度来看待来访者的当下。咨询师可能从知、情、意等各个角度切入,但咨询结束后,来访者仍然局限在当蚂蚁的状态,只不过可能成为一只不抱怨的蚂蚁。咨询的结果是世界上少了一个抱怨的人、反思的人、质疑的人,多了一个甘于平庸的人。那些无限成长的可能性被泯灭。 二、分析导向 这种咨询取向的特点是:咨询师手拿时光穿梭仪、放大镜,对来访者的生活事件进行仔细分析,把当下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析得入情入理,但并不能推动来访者当下的改变。有些咨询师看到无力推进后,就会把放大镜换成显微镜,把时光穿梭仪调整到更早的时间段,试图挖出根的根。这种咨询困境不在于咨询师分析技术不到位,而在于咨询师的全部着眼点关注于分析,他们自我的成长仍然是机械的、不圆满的,所以无法把全部身心放在来访者身上,无法把来访者当作一个灵活的、有内在圆满性的个体。来访者的问题被从来访者身上剥离下来,成为解剖和解构的对象。那些共感,那些倾听,那些反馈,尽管也在使用,但它们只是贴上去的一层皮,只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分析资料和信息。来访者被异化为一个被分析对象,身上贴满了各种分析的结论。在咨询师眼里,诊断高于一切。这些咨询师本质上是怀疑论者,对这个世界充满深深的怀疑,只有弄清每一件事情,才能让他们有安心感。于是,分析就成了他们的武器。
有时候,这样的心理咨询未必没有效果,因为那些心理学的名词、理论会给来访者打开另外一个窗口,让他们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待世界。另外,有些敏感度高的来访者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被触动,自我完形、自我治愈的力量会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来访者会带着被肢解、又被包扎的心灵离开咨询室。
B选项是“分析导向”,咨询结束时可以用一张模型图把影响来访者的众多因素画出来,可以从童年一直勾勒到当下。但分析并不等于解决问题,分析本身并不能改变来访者当下的状态。有些来访者也对自己的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就是无法改变。做解剖是一回事,缝合、治疗和恢复生机是另一回事。
以分析导向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只能是提问机器。他可以一气不歇地提几十个问题,“你的问题是什么?”“发生这种情况多久?”“你采用过哪些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但问完这些问题,咨询就无法继续推进了。
走出分析导向的困境在于咨询师本人成长为一个能看到自己内在圆满和丰富的人,能拥有在心灵不同层面游弋的自由。如果咨询师达到这个深度,利用自己作为工具,就会穿透来访者的问题,看到其自在性。这样的咨询师也会用分析,但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而是为了来访者的成长而分析。 三、人生导师导向 这种咨询取向的特点是:一旦大致了解来访者的问题后,就开始长篇大论地给建议,俨然以来访者的“人生导师”自居。他们给咨询师的角色定位就是权威、导师。他们内心那种权威感在做咨询师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来访者成为其满足私欲的工具,而他们自己对此并不自知。除了对咨询师的角色认知有偏差外,这些咨询师的困境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来访者真正的成长力量来自于来访者本人,而非外在的建议,尤其是这些建议并非是在完全接纳来访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之所以说没有接纳的基础,是因为人生导师们认为自己要比来访者站得更高,是俯视芸芸众生的。当然,这种取向未必没有效果,那些内心孱弱的来访者会暂时服从这些人生导师。但从本质上讲,这种服从对其
自我成长并不利。 上文C选项是“人生导师导向”,咨询师看到了来访者身上蕴含的不甘于做蚂蚁的心声,这是非常好的,但自作主张地把蚂蚁成长为一头大象。问题是:来访者对成为一头大象是否感到舒适?这到底是来访者想要的方向,还是咨询师本人的投射?如果来访者感到不舒适或不情愿被拔高到这个层面,便会产生阻抗。即使来访者接受大象之说,仍然存在这样的风险:咨询师用自己的意愿替代了来访者的意愿,限制了来访者成长的自由度,使其无法成为其想成为的样子。
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咨询师要意识到:来访者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体,应该由来访者决定自己生命的状态,由来访者决定是否需要改变,改变成什么。来访者是重新塑造自我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动因。而咨询师更多起接纳、信任、陪伴和引导的作用。
走出困境有多难
其实很多咨询师在咨询一段时间后都会遭遇困境:感觉到咨询是苍白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来访者;感觉到自己很无助,似乎无法帮到来访者;对咨询理论发生怀疑,对生活意义发生怀疑,甚至对生命的意义产生疑问……这些咨询师中,既有新手,也有资深者。那些资深者更容易遭遇瓶颈:怎样看待咨询技术的有效性?怎样才能让咨询更有效?要走出这些困境,我理解的路径是: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这种成长不单是技术层面,更多是心灵层面,是咨询师对待生命的看法,对人的理解,对爱的理解,对光明的理解。可能仅仅有理解还不够,还需要咨询师体验。 可以看到,D选项是“让来访者自我成长”,咨询师既看到了蚂蚁身上的正性特点,又给出了一个引导:来访者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变化为他(她)想变化的事物。
A、B、C、D这四个选项根本的区别在于咨询师处于自我成长的不同阶段。D选项的咨询师看到生命本质的意义,能够突破来访者的问题,用成长看待问题,而不是用问题看待问题。在这样的咨询师看来,分析和给建议并不是最重要的,来访者自身蕴含了给方向的能力,咨询师只需要深深地信任、接纳,看到来访者的挣扎,敏锐而精准地引导,安定地陪伴其面对,有定力承载来访者在面对问题时的苦与痛,默契地在关键时刻给予一些力度恰当的引导。能够做到这一切,要求咨询师对自己有深深的接纳、包容、信任,有定力面对自己的苦与痛,能够促成问题转化为成长的资源,并最终达到整合的境界。有些咨询师已经走在这条路上,而有些咨询师还没有找到这条路。 在《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的第三部分,是三个真实的咨询个案实录。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孙新兰担任咨询师。当时是2007年lO月做的这三个个案,有两位当事人(有一位做了两次)。两位当事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建立亲密关系有困难。他们当时的状态都是单身。在咨询中触及到了他们的情绪管理、自我整合、对爱的接受。在2009年,两位当事人先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尽管咨询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但当时的咨询确实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对第一个当事人而言,咨询师并没有停留在“你对前妻有很多埋怨”这个层面,而是深入到当事人处理负面情绪的模式中,区分出怨恨的自我、惩罚的自我、现实的自我,引导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认识、面对、接纳和整合。对第二个当事人而言,她自己的表述是安全感缺失,所以难以和异性亲密相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做咨询,只能做安全感、和异性交往技巧的功课。但其内在是:渴望一个人像外婆一样无条件地爱她。母女关系的隔阂、父母关系的不良,造成她对婚姻的观望。咨询重点在其对母亲的接纳,对爱的接纳。
结语
咨询师成长到哪一个阶段,就会把来访者带进哪个境界。咨询师把来访者看成是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鸟,咨询就会固着在来访者的问题上。咨询师着重于分析来访者的问题,来访者就会被肢解。咨询师扮演人生导师,来访者就有可能扮演小学生。咨询师的内在和外在有多不平衡,咨询过程就有多摇摆。如果咨询师看到来访者成长的机遇,在其累累伤痕中看到一只不死鸟,那只鸟就有可能涅槃之后重生。来访者的问题有多严重,其成长的机遇就有多宏大。咨询师的内在和谐,就有可能向来访者指出内在和谐的方向和深度。咨询师的生命有多自由,就有可能把来访者带到多自由的境界。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我认为这样的人更有可能走向优秀:走在生命完满、饱满的路上,即使没有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至少看到生命自由的图景,内心光明、开放、信任、流动。
拥有这些特质不是心理咨询师的专利。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不论你处于生命成长的哪个阶段,只要你拥有这些品质,你都会生活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中,享受着生命的醇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心理咨询师 篇11
关键词:QQ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对象来自在电视与网络下成长的“90后”, 面对新时代的高校学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需要不断完善。作为大学生热捧的网络传媒工具———QQ聊天, 由于其独特的优势, 成为了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逐渐被引用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之中,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途径的局限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途径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 通过这些途径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求职中的心理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扩招,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发展趋势, 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途径, 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首先,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阵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 虽然能使最大范围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心理健康有初步的了解, 但由于开设的课程较少, 教学内容涉及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类型, 却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对他们的具体问题提供深入、有效的解决办法。其次,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一直以来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但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项长期的心理疏导工作, 往往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多次、系统、连续的咨询辅导才得以解决, 而从事这一工作的咨询师人数与精力毕竟有限,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这一途径的作用与功能。再次, 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这一概念不再排斥, 但仍有许多同学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羞于启齿, 不愿面对面地与教师讲述自己心灵深处的秘密, 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深入。
二、QQ热线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现有网络传播工具之中, QQ具有独特优势, 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最适宜运用的新工具。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 “QQ心理咨询”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脱颖而出, 不仅成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还吸引其他高校纷纷借鉴。具体来说, QQ心理咨询独特优势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QQ咨询简易免费, 易于操作, 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QQ心理咨询为例, 心理咨询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申请了两个QQ号, 一个为大一新生服务, 一个为大二至大四的学生服务, 并在加入聊天好友时, 根据好友的附加信息, 将其分组为各个学院, 便于管理和操作。在QQ心理咨询的过程中, 所有通话时间和记录都可以自动保留、导出简便, 不仅极大满足了操作者的需求, 而且节约聊天资料的整理时间。
2. QQ咨询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方式。
首先, 传统的心理咨询往往是“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咨询模式, 而QQ心理咨询则可采取“多对一”或“多对多”的模式, 能有效弥补由于个人经验问题而造成的咨询不准确和个体咨询受益面狭窄的缺点。其次, QQ心理咨询不仅拓展了咨询工作的时空, 而且便于存储和查询案例, 极大提高了咨询老师进行督导和研究的工作效率。咨询老师可将咨询记录存入邮箱, 以供其他咨询老师查阅, 也可将咨询记录打印出来, 逐字逐句地对自己的会谈过程进行反思, 方便督导。此外, QQ咨询比面谈咨询隐秘性、便捷性更强, 学生更易接受这种与咨询老师建立联系的方式, 是面谈咨询的有效补充方式之一。
3. QQ心理咨询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完善的早期预警机制是有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从2005年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办法》为依据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并将QQ咨询作为其中的网络预警机制重点建设。由于QQ心理咨询具有匿名的特性, 来访者是以虚拟的身份登录, 可以隐瞒其真实姓名、外表形象以及声音等个人隐私, 避免了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 这样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来访者的真实心理状况, 有效弥补了传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不足。
三、QQ心理咨询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与方法
如何应用QQ心理咨询这一途径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QQ心理咨询的经验和做法为例, 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一些要点:
1. 建立完善的QQ咨询网络体系。
为了让上线求助的学生能够顺利便捷地得到帮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QQ咨询建立心理热线QQ使用和管理制度, 为QQ的操作者———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制订具体的工作安排和分工, 并就上线求助者的类型建立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心理QQ咨询设置。从高校范围而言, QQ上线求助的学生从入学阶段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刚刚进入大学, 无法很快适应大学生活节奏的大一新生, 他们关注的问题是学习问题和人际适应与交往;另一部分则是大二至大四的学生, 他们则是需要在情感、就业以及心理疾病上得到帮助。在这些求助者当中, 有的同学只是需要心灵的沟通与疏导, 而有的则是需要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如果只顾其一的话, 既不能够满足求助者的需求, 又容易错失教育时机;如果两者兼顾, 就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因此建立前文所提的多个QQ咨询网络系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 配备专业的QQ咨询老师。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系统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 而决定性因素是必须配备专业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职人员。要提高心理QQ咨询效果, 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就必须实现现心理咨询教师最合理分配。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中心为例, 共有专职心理咨询教师6名, 确立一名为QQ管理者, 主要负责咨询的实施与监督措施, 其余5名为QQ咨询操作者, 在经过系统专业的QQ知识系统培训后, 每周在固定的QQ咨询时间段中, 严谨负责地帮助每一个上线咨询的学生。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谈话技术的支持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2005年开始启动的QQ心理咨询, 已成为一项规范化、制度化的咨询服务方式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用这种方式与咨询师交流。迄今为止, 该校共计有8000余名学生接受了该项咨询服务。
3. QQ咨询应当与面谈咨询有机结合。
面谈咨询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此过程中, 咨询教师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 并在坦诚的谈话中得到来访者的信任和真实资料。就QQ心理咨询而言, 其虚拟性和匿名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在面对具有重大心理危机的来访者时, 需要委婉了解来访者的真实资料, 联合相关部门、机构、团体, 采取多种方法, 方能有效地解决来访者的危机。因此, 只有将QQ咨询与面谈咨询有效结合, 方能相得益彰, 彼此发挥最大效能。
总之, 高校QQ心理咨询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独特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者走进高校大学生内心、走进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机会。我们应该把握这个机会, 不断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自身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