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化建设(精选12篇)
生态绿化建设 篇1
0.引言
交通运输是各个行业发展的基础所在,能够强而有力的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公路建设也能够反映出一个区域的发展管理水平,养护管理能够反映出公路运输的经济状态和经济效益以及人们的自驾游活动。在公路的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破坏的程度,打造绿色环保公路,注重公路环境的管理,推动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生态因素进行公路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在此背景之下完成公路建设才能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发展。
1.生态公路的概念
在公路的设计和施工中结合自然环境,将区域的特色展现出来,减少公路建设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被称之为生态公路。生态公路的建设结合了环境、经济、和技术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制衡、互相作用,走的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公路的建设中保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中。生态公路的建设要求其设计、规划、施工、通行运营都要和环境协调,在满足公路建设所有需求的基础上,尽量的保护环境,减少破坏[1]。
虽然在我国逐渐了有了生态公路的概念和实施,但是生态公路在我国的体现非常少,与西方国家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并且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实施时间的长久性,在生态公路的建设上总体的花费也比我国目前公路的花费要少,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建设生态公路,使得环境能够保持原有的生态性,在保证人民的使用需求的情况下,保证生态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称为生态公路。
2.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周边植被的影响
在公路建设的初期,需要使用大量的土来修建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进而挖掘在原地面或者低于原地面的路基,这样的挖掘过程,必然会对破坏施工区域的地表植被,扰乱动植物的生活栖息环境。在进行钻孔的施工时,大量的混凝土残余留在地表上,导致植被遭到破坏。这样的情况下,一旦下雨便会造成水土流失,加上植被的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2.2对周边景观的影响
公路的建设有其个体的设计和计划,其结构会直接的破碎和切割周边的生态系统,使得周边的景观无法连续起来。公路建设对一个区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施工中必然会对景观产生破坏的影响,土地的占用、植被的破坏会直接造成地表的裸露,甚至如果公路建设涉及到山脉,对于茂密森林的影响,是极难恢复原貌的[2]。
2.3对地下水土流失的影响
现代化公路建设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对地面进行施工,挖掘、特殊情况爆破、填土、机器碾压等等,使得建设公路两侧的植被和原有面貌受到严重的破坏,大量混凝土的浇筑,导致土壤大量被侵蚀;并且,如果遇上开挖隧道,会直接将地表的土层剥离分开,加上建设需求大量的土,这些都是造成地面大量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严重的会造成永久的无法恢复。
3.生态公路的建设
3.1生态公路的建设特点
生态公路的建设设为了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促进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公路的建设是为了保证区域在公路建设前和建设之后还能够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然而在现状中更多的是,公路建设完成之后往往会留下过多的残存物,使得自然环境和生态面貌遭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将文明的理念投入到公路的建设中,让其属于自然,归于自然,这是最重要的特点。在公路建设需要通过保护区和湿地时,可以利用桥梁和绕开建设的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破坏。
3.2生态公路的建设原则
自然产生的山川、平原、海洋、沼泽都是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在公路建设中,必须要减少对他们的破坏。这些生态景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人文景观则是在人们生活中满足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因此,在公路建设中要保证自然和人文的协调发展,使得人们智慧的产物不遭到破坏。
绿色环保是当今社会的要求,生态公路的绿化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在公路两旁种植树木,美化环境,结合区域特色文化,结合自然与人文因素,打造特色生态公路。
4.生态公路的设计措施
4.1加强环保,净化污水
在公路建设排水系统设计时,应该全面的考虑周边的环境,如何净化产生的污水,加强环保理念。使得污水通过净化之后能够循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态公路的共和效益。比如说:在公路建设中有水污染的地方,尽量的避免或者减少污水的排放,加强水循环系统的利用,通过净化,进行二次使用、三次使用等。
4.2利用植被减少对两侧的噪音
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而言,必须要考虑到对公路两侧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公路的两盘进行植被的建设,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温度、增强空气中的湿度、有效的改变土壤的质量、减少对于区域地形的影响。比如说:在公路建设完成之后,必须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最好的方法即是在两侧进行植物的种植,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还能够美化环境,让行驶过往车辆上的人们感受到心情愉悦、精神舒畅。
4.3加强绿色环保理念
公路的周边环境,美化的程度,会产生诸多良好的影响。在公路的建设中可以适当的加入紧急停车通道、引入标志、减速线、防护栏、防撞墙等等设置[3]。针对生态环境、加强区域文化的建设,可以种植灌木丛,接乔木、花、草等等,美化景观,形成错落的层次感。
5.结束语
建设生态公路的原则就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公路的运营能够更加舒适。注重服务的宗旨,加强公路建设的文化性。采用更加实用、节约、美观的方式进行施工,与生态协调发展,使得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公路的建设。建设公路的原则主要是预防和保护,对于环境中不能够恢复的区域,多数采用优化的措施;对于可以恢复的区域,则采用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解决。本文将从生态公路的概念出发,阐述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生态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生态公路建设的保护措施,保证公路建设的科学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影响,生态公路建设
参考文献
[1]阚国泽.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J].交通科技,2015(5):100-102.
[2]谢韦.环境评价中高速公路建设生态影响研究与对策[J].低碳世界,2015(34):147-148.
[3]肖华元,何婵.山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0).
生态绿化建设 篇2
——****局***“五五”普法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彝族、37岁、中共党员,1994年在云南省武装森林警察总队服兵役,1998年进入保护区工作,目前在**局资源保护科从事巡护管理和林政执法工作。
进入保护区工作以后,我一直在一线从事巡护管理工作,更多的时候,与社区的干部群众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从中,我感觉到自己许多的不足,面对群众询问一些相关资源保护的道理或一些法律问题,我无以应对,无奈只能回答“不能做就是不能做”。高高在上,以管理者自居,这样不能、那样不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能服人。对比老同志,他们面对群众开展工作时少了呵五吆六和指手画脚,辅以耐心的解释和细致的思想教育,效果却大不一样。这说明我吃不透政策、缺乏业务知识、观念落后,和社区群众一样迫切需要从政策、法规、观念等方面再接受教育。我认识到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才能真正解决我的难题。
为此,我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掌握党的大政方针,提高业务能力,吃透林业政策法规,了解新的管理理念,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依法行政、加强服务意识,才能有效的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水平,真正认识到宣传教育是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共识的重要基础工作。
管理局历来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对资源保护工作的推动作用。为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工作制度,规定每年一月份为全区的资源保护宣传月,年均投入经费14万元大力开展公众法制宣传教育、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对内加强队伍教育强化队伍素质。
1十余年宣传工作实践,我体会到社区群众对资源保护工作由被动、理解到支持的渐变,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更多的群众也真正享受到了保护成果,开始真诚的帮助管理部门开展工作,使得资源保护工作具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工作开展越来越顺利。
在贯彻中央“五五”规划部署中,管理局提出了“坚持法制和生态文明教育与保护区依法治理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推进“五五”普法工作。我作为管理局“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全力投入到全局推进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中,为我局圆满完成“五五”普法规划,荣获州委颁发“‘五五’普法先进单位”荣誉,作了部分具体工作。主要有:
一是深入领会《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精神实质,认真贯彻“五个深入学习宣传”任务要求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开展“五五”普法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保护区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特点,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了《********局“五五”普法宣传工作规划》,明确了保护区“五五”普法工作“四个坚持”原则,即:坚持围绕资源保护核心任务,服务“生态立州”战略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广泛宣传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的原则,立足于保护区资源保护中心工作开展法律知识“五进”工作,即:法律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企业)、进家庭”活动,确保我局开展普法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在推进各普法工作目标中,认真编制“五五”普法工作计划、完成自查报告和总结、五年工作总结报告等共21份,建立健全、规范整理“五五”普法工作痕迹档案274份,有效地配合了全区“五五”普法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是学习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家林业局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扎实完成管理局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区
工作部署的具体任务:
(1)学习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云南省行政问责办法》、《四项制度》
充分认识实施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对行政部门接受民主监督、从严治政,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意义,完成领导交办的《公开服务承诺书》及《行政许可服务事项》和《政务公开指南》等编写工作,公开发布于西双版纳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增强面向社会公众的透明度,接受民主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推进。
(2)认真履行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职责
认真学习贯彻《云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和《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保护区行政管理法规。在上级法制工作机构和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履行对各级机构行政执法的及检查、监督职责。编制完成管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组织保障制度》、《林业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制度》、《领导监督制度》、《外部监督制度》和《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赔偿制度》七个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制度。坚持按季度定期开展或随机开展全区的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规范执法程序、促进执法队伍管理、规范档案卷宗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着力提升保护区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和行政执法效率。
三是贯彻“七进”方针,积极投入各项宣传工作:
(1)认真完成内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任务。管理局历来重视职工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五五”普法期间共组织职工队伍的综合培训工作50余次,有效提升队伍依法行政、执法为民能力、水平。按照工作部署,全区干部职工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了《宪法》和一系列国家基本法规、行业法规知识,进行行政法规应用业务培训考核。作为局法制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我根据领导小组有关加强学法用法工
作成效的指示,认真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培训教材,并结合管理局资源管护工作考核办法,定期定不定期地开展学习情况检查监督,确保学习取得实效。
(2)在基层的宣传工作实践中,坚持每年参与资源保护宣传月、12.4法制宣传、6.26禁毒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大走访等宣传任务,宣传工作实践丰富。“五五”普法期间,参加了管理局组织的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30次,通过多样灵活的宣传模式,面对面向社区干部群众宣讲法律知识、依法行政工作要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保护知识,加强社区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升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在历次宣传工作中,我与领导和同志们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宣传工作组织和保障任务,努力完成上级领导交办有关宣传工作的各项任务。
(3)在一线岗位工作十余年间,我充分利用自己在基层工作服务的实践经验和民族语言优势,与群众交流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群众宣传资源保护工作法规、政策,动员提高群众保护积极性,化解群众与保护工作间的意识矛盾。立足于法制、立足于群众、立足和谐稳定,坚持公平、公正地原则,严格程序、着眼帮教、处罚适度,经手办理的42起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无一提起复议或行政诉讼,取得了社区群众的信任和理解。
(4)积极开展新闻信息报道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工作的推进,适时地报道工作信息,“五五”普法期间共在各类新闻媒体和内部工作简报上报道工作信息48篇次。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已,端正工作态度、严守工作纪律,树立工作责任心,在巡护管理和林业行政执法管理岗位上踏踏实实履行职责。今天,我荣获“五五”普法先进个人的荣誉,这一荣誉是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晶,是对我局全体干部职工“五五”普法工作成绩的肯定。作为一名普通的行政执法工作者,我仅做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和法制宣传普及的基础性工作,这离党和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党的领导下,与同事们一道,认真履职,踏实工作,为开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六五”普法工作新局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
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篇3
贾庆林在贺信中说,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发展生态文化,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贾庆林指出,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成立,符合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希望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持“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深入挖掘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创新生态文化形式和内容,促进生态文化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刘延东在致辞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和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回顾近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在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导致生态危机最重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生态文化没有得到传播和普及。因此,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要充分发挥协会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力传播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协会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协会的理论创新作用,逐步建立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共建生态文明的强大力量。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致辞中说,成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是林业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行动。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重要功能,在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肩负着十分重大的使命。成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是构建林业三大体系的重要步骤,是建设现代林业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协会是由国内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经营、管理、研究的企事业单位,以及一切关心和有志于推动中国生态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协会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林业局。协会会长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担任。
协会宗旨是: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业务范围包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传播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组织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推动成果应用与示范;定期评选“中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定期举办“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繁荣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各种生态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生态文化业务培训,出版生态文化宣传刊物。
为传播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成立后的第二天就举办了首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原党组成员、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江泽慧作了题为《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的主旨报告。
江泽慧在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与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工业文化根本不同,生态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弘扬生态文化,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生态文化能正确指导人们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之间的个体利益关系,能科学地协调好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整体平衡关系,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其次,要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生活”是将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融入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全部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生活方式。它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维持生态平衡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要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探讨 篇4
1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1.1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涵义
城市生态绿化,就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完整的人工植物生态体系,提高某一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与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先进技术,构建多层次、结构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绿化系统内的自体循环,保证其自我更新、修复能力,提高长岛地区绿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后期维护成本;(2)充分利用生态绿化系统的调节能力,改善周围环境,调节气候,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让长岛地区人民享有更优良的生活环境;(3)充分利用园艺艺术,努力将长岛建成园林花园城市,提升长岛的文化内涵与居民幸福感,为长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现阶段生态绿化面临的难题
2.1低下的生态环境建设效率
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前些年,大部分城市都是以环境换GDP,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快速发展,选择性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粗犷的发展模式,也注定了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这就致使生态绿化建设的基础薄弱。其次,在生态绿化的设计阶段,缺少站在战略层面的综合考量,更多的只是为了提高绿地覆盖面积缺少长远的规划,使得绿化建设缺乏延续性,最终导致无法获得整体效益。最后,没有考量长岛地区的现实情况,花大力气铺设了大量美观却不实用的草坪,其绿化周期较短,10年左右就需要重新铺设使得后期成本居高不下,同时,过于单一的体系使得抵抗病毒虫害的能力极低,进一步降低了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
2.2后期维护成本的居高不下
近些年来,长岛地区持续上涨的人工价格对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却并未考虑树木的适应能力与抗虫害能力,使得维护的难度大大提升,相对应的,设计时并未全面考虑树种的梯级分布,单一的种植模式使得其抵抗风险的能力极低,这就导致绿化全过程中居高不下的成本。
2.3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盛行
绿化项目更多的是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而过于官僚化的运作方式使得绿化过程存在极大的不稳定。以长岛地区为例,曾有过因为更换部门主管使得某一区域重新种植新树种的先例,并且,更多的官员是出于提升政绩的目的加入绿化大军,这就导致他们做绿化事业只是浮于表面。
2.4民众绿化环保意识的匮乏
生态绿化观念并没有深入老百姓心里,只会坐等享受绿化成果,却不愿意为生态绿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很多百姓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出现偷偷移栽公共区域名贵树木至自家花园的事件,由此,政府部门急需加强宣传,强化人民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与参与度,要努力使得保护生态绿化成为人们的共识。
3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3.1坚持生态优先
城市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且城市生态系统又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构成整体的要素———人类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却是植物。正是由于人类的主导地位,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不稳定性、能动性都大幅度提高。只有综合考量生态学原理并辅之以生态学原理,才是构建宜居环境的理想之道。在长岛县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正是将生态保护摆在了突出位置。在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各界,走一步,看百年,不仅仅考量当代人的利益,更是将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在内。
3.2坚持建设的经济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落实到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分析,找出最优建设路径,确保前期建设与后期维护质量,真正造福于人民。下述做法可以作为借鉴参考:(1)减少成片种植的绿化方式。成片种植的初试效率很高,能迅速增加绿地覆盖面积,然而却与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是绿化部门只顾眼前利益的体现。就长岛县而言,成片种植绿化使用较少,在种植之初就进行了合理规划;(2)草木种植时,要充分考虑颜色的跳跃,可以使用多种颜色的花草进行搭配,但与此同时,成本的控制也就尤为重要,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案,采取最优法;(3)综合考虑树种的搭配,将本地树种与外来树种进行高低搭配,保证绿化效果;(4)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减少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使用,保证土地活力;在后期维护过程中,减少化肥的使用,尽量采取生物方法实现绿化体系的自给自足;(5)减少草坪的使用,大量种植草坪与中国国情相违背,被利于生态绿化的可持续建设,放之于长岛县,严格控制草坪种植面积应当为绿化管理部门所考虑。
3.3坚持精品原则
生态绿化建设,就是为了提高城市内涵造福于人民,这就要求长岛县在绿化建设的全过程,要秉持精品原则,不能只是为了绿化而绿化,将各种艺术手法融入建设过程中,达到让观赏者赏心悦目。绿化的优美,也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对古代先进文化的继承。
4总结
生态绿化体系是美化城市的一种方式,可以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而长岛县的生态绿化建设离不开每个长岛人的共同努力。在建设生态绿化体系的过程中,科学的设计、明确的指标、易于评价等特点都应被考虑在内。要积极运用生态学的最新成果,对不同功能区的评价、植物选择的地域性、生态结构等进行重点关注。与此同时,加强宣传,提高长岛人民的环保意识,营造出更为和谐、美好的新长岛。
参考文献
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文明 篇5
周先旺
《 人民日报 》(2014年02月13日07 版)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要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黄石市作为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留下了巨大的生态赤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修复治理,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消除环境危机隐患的重要保证。黄石市着力做好 “加减乘除”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通过加法做大经济总量,加快推进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工程,着力打造特钢、铜产品精深加工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国内第三大PCB生产基地;通过减法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强制关闭和整治全市348家“五小”企业和438家重点污染企业;通过乘法做优传统产业,重点支持特钢、铜材、建材和装备制造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促使传统企业提升效能;通过除法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等生态产业,做大绿色经济这个“分子”,提高生态产业比重。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深入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地质灾害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重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全面启动覆盖城乡的“五边三化”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在城区边、集镇边、干道边、长江边、湖泊边持续大力进行绿化、洁化、美化。坚持把开发利用与修复治理统一起来,把采矿显性收益与环境治理成本兼顾起来,把原矿开采与矿产资源延伸加工、形成产业链布局统筹起来,按照“有序、有限、有期”的原则,做到依法开采、规范开采、集中开采、科学开采,实行开发一片、治理一片,开发完毕、治理到位,让绿色真正成为黄石发展的主色调。
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黄石市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健全矿山治理备用金制度,推动形成生态环境破坏者赔偿、建设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格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资源交易、环境设施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离任审计、生态建设实绩公示制度,把发展的责任套上生态的“笼头”。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全社会的生态自觉,健全的生态基础设施是支撑。黄石市在各工业园区建设统一的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热电气联供、生态隔离带等环保设施,实现园区生态化、低碳化;在城区打造一批小型森林公园,加快标准化农贸市场、星级公厕、污水管网等系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交优先、出租车换代升级等系列交通改革;在村镇,推动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置,力争到2017年,每一个乡镇至少建一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和污水处理厂,每一个村有一辆垃圾清运车。
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生态创建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黄石市大力开展生态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创和评选最美乡村活动。扎实推进森林城区、卫生城区创建,鼓励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举办各层次园林博览会。2013年,铁山区将500多亩乱石成堆的工矿废弃地进行绿化改造,在国庆期间成功举办了园林花卉展览会,使工矿废弃地变成了大花园。以此为契机,黄石市积极筹办2014年首届市级园博会,坚持以园博会为导向,以各类生态创建活动为基础,加快形成全市动员、全民动手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
生态绿化建设 篇6
一是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5.95%,保持全国第一。12条主要水系水域功能达标率和I—Ⅲ水质比例分别为97.9%和95.2%,所有设区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所有设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清新福建”已成为福建最具影响力的新名片。
二是节能降耗水平居全国前列。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进度要求,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607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海洋、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长汀经验”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福建省长汀县原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经过十几年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2011年以来,习近平同志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并在全国推广长汀经验。
四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创建了一批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较大改观。
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注重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规划先行,抓好总体部署。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2020年总体目标及分阶段目标,明确了任务、布局、重点和配套政策。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组织实施《纲要》,围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22项指标,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价考核,并将《纲要》贯穿到“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中,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各地结合实际编制实施生态市、县(区)建设规划。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二是改革创新,激发内在活力。理顺港口岸线开发、自然保护区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管理体制;推行水、土地、海域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森林生态效益及江河流域生态补偿、水土保持补偿、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等制度;合理确定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扩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调动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积极因素。
三是加强领导,促进有效落实。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的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各级设立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衔接、分工负责的生态省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将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将领导干部任期内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所推动出台的相关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纳入审计,做到领导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
四是全民参与,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项目建设,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实地检查生态省建设,支持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省建设新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一是积极构建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布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指标约束,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积极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综合运用差别电价、地价等价格杠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积极构建生态优美文明祥和宜居区,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按照习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继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增强“市、县、镇、村”的综合承载力和环境竞争力,更好地维护、保障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把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
生态建筑建设的生态化对策 篇7
回应地方气候及地理环境, 以“环境为本”, 充分考虑地方气候和地形、地貌两大环境因素的影响, 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 满足其它生物和环境的需求。对建设场地由于砂石的开采和废弃物的堆积所产生的废弃问题严重, 作为废弃地生态恢复设计作为重点, 即遵从生态设计原理, 对已经退化的废弃地和荒地进行人工改造, 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 使其保持一种持续稳定并与思围环境和人为景观价值相协调。关注地域文化, 根据实际寻求技术路线, 从技术生态向人文生态转变, 满足学校的人文特质, 采用当地材料如植物和建材。生态设计在物质的利用上要求物质循环, 一种生产过程地弃物成为下一个原料;在回用、循环、易于维修和耐久性方面开展设计, 建材是否是生态的, 需要用系统和历史的眼光看待, 附加于生态设计的经济因素决定了生态建材的选择不是简单的选择那些易再生、易回用等性质的建材, 生态建材背后的一些因素也决定了其在某项确定的工程上是否为生态建材, 如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油耗、道路面积的松散而显得浪费的建筑占地等。
2 保护与尊重自然环境
合理秘用自然资源。用最少的投入, 产生最多的效益, 保护好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合理正确地利用自然资源, 有助于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 并改善生态环境。在所有的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是利用效率最高也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利用太阳能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己转化为热量。在建筑中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及构造设施形成风压及热压, 从而引导建筑内部空气流动, 产生通风降温的效果也是对风能最直接最简易的利用方式。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随着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世界各大城市都面临着缺水的危机, 因此雨水的收集矛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 不仅是指狭义地科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己还具有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下降, 控制雨水径流污染,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建筑在保证室内物理环境舒适、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的同时, 必然要消耗煤、炭等常规能源, 并不可避免地对资源和人气环境造成污染。因此, 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己经成为很多设计者创作的重点。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性化建筑”, 体现人文精神,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关心与尊重, 充分考虑建筑场地, 包括建筑物的朝向、定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 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等;考虑节省能源的, 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危害之一, 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 提高效率;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尽量利用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降湿等可再生的能源;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尽可能使用无污染、易降解、可再生的环境材料。考虑对使用者关心, 追求高效节约兼顾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 让建筑为人服务, 以舒适、自然、方便为建筑目的, 在注重环保的同时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心。加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的身边, 让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 而不是隔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厚重屏障, 不是冷漠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 人们在浓郁的具有自然情调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 更加健康、舒适、充满活力。
4 整体的协调
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建筑, 将建筑作为整个生物圈物质与能量循环交换的一部分, 不仅要处理好建筑自身这一人工系统, 更要处理好建筑与整体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宏观层面上生态建筑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维护、设备更新等诸多环节;在微观层面上涉及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节能门窗、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低品位能源的利用等诸多技术与产品, 而这些技术与产品又涉及多个专业或产业的相互制约与促进;在价值观上涉及初投资、运行费、维修费、改造费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取舍;在参与者上涉及政府 (代表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 、建筑师、设备工程师、业主、物业管理人员和建筑实际使用者等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和平衡。生态建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物理的、化学的、生态的、社会的环境, 以满足人的身体和心理、精神方面的各种需要。环境的综合考虑将不仅包括室内空气质量, 也包括热舒适度、良好的光照、声学环境以及空间大小、关系等, 符合人类需要的建筑需要整体生态建筑观, 以多学科、多技术为保证。
整体设计在于全面协同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 既有“生态圈”中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 像空气、太阳、土壤、雨水、植被等, 也包括建筑本身形式定位的外围护结构等。这些要素曾经是在具体的建筑完成以后附加上去的, 而整体建设的概念是强调各种要素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每个单独的要素, 如空气、土壤、水、空间、构造、立面、屋顶及其它各种建筑设备均在建筑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并得到同样的对待。建筑设计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安排诸多要素, 本着“多益相衡取其重, 多害相衡取其轻”的原则, 从各种可能性中经过综合比较, 筛选出所要的方案。
5 公众参与
生态建筑是人与自然的合作, 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使用者是绝大多数物品的供应者, 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 实施生态建筑需要广大使用者从设计、建造、使用阶段共同参与。生态建筑思想贯穿立项阶段, 使用方、设计方、施工方积极配合, 从各自角度提出河题, 协调解决方案。公众参与规郊设计实质上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程序让公众能够参与到建设的制定及决策过程中。在具体建设中, 公众参与意见是使设计合理化、满足使用者需求并避免浪费的有效途径, 更深层次上, 它则是追求社会公平、融合、正义和稳定的反映, 因而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
6 可持续设计
灵活的设计、弹性设计都体现了建筑的开放性、变化性与可持续性, 即预见建设阶段和使用运作阶段的变化, 使用寿命终结之后的循环利甩及对环境的影响。在生态建筑中动态思想, 就是建筑应具有的足够的弹性, 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体现在时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等灵活性的要求上。理查德·罗杰斯将“灵活、持久、节能”视为建筑的一个要素, 他认为, “一座易于改造的建筑才会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高的使用效率。从社会学和生态角度来讲, 一项具有良好灵活性的设计延展了社会生活的可持续性”。
7 经济性原则
生态建筑的建设必须遵循经济性的原则, 这里的经济性是广义的, 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省钱、初始投资少。一般情况为了达到运营中的节能, 往往会加入建筑投资, 如为了减少能耗需要加强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防热性能, 而采用一些高效优质的材料;利用太限能, 设置中水处理系统等措施能够降低建筑的运营费用, 从长远来看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短期看却会增加建筑造价与建设投资, 所以以全面的眼光看待建筑在一定的生命周期内建筑造价与运营消耗在内的各种因素, 既不以单纯降低建造成本为目的, 也不特别依靠昂贵的设备和材料节约能源。
8 构建建筑生态链
建筑生态链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 为提高效率和以社会需要为主体, 对两种以上物质与能量供需链接进行的设计 (或建造) , 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系统的创新活动, 它侧重效率及可持续性。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链是生物群落中各种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形成的共生、共代谢关系;物质、能量与信息流动所形成“链式”或“网式”联系。而作为建筑系统的群落, 是简单的设计和建造的关系, 是由策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网式关系。只要存在着资源、环境之间的上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 根据它们的作用和位置不同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在该群落中伴随着物质、能量、资金、信息、政策、人才和价值的流动, 就可以称之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生物链的生态建筑链 (网) 。目前的生态链的构建出发点、形式、管理等方面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 构建生态链是生态设计在生态工程领域具体实现, 是重要技术保证。
摘要:理论方法的研究, 其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 在项目建设之初首先对建设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充分分析尤为重要, 只有对建设现状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实甩功能需求等充分认识和分析基础上, 才能设计和建设出真正适合本地条件的生态建筑。本文结合建筑工程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占大比重的普通公共建筑生态化建设的可行之路。
发展生态审计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篇8
生态审计的另一个理论基础为产业生态学。即回答了我们如何作为审计的内涵和对象看待生态这个概念。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即组织作为一个生物体需要和外部环境开展能量交换, 吸收能量的同时排出废物残渣。产业生态学涉及三个层次, 分别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 这与我们后续所讨论的审计主体安排是相一致的。宏观上, 考虑产业生态学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基础, 即围绕产业发展升级, 科学的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制定当中, 以促进国家及全球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繁荣。在这个层面上需要政府审计的参与, 以保证相关的制度和程序能够在这一层面上积极落实。中观上, 它是部门和地区生产能力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基础, 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 科学的将区域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融为一体, 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的结合。各地区审计部门通过开展配套审计工作帮助贯彻执行。微观上, 则为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方法, 涉及企业的战略定位, 竞争能力、管理体制、行动方针乃至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而言包括企业的“绿色核算体系”, “生态产品规格与标准”等, 作为企业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积极参与进来。
国外对生态审计的研究起步比国内早, 也最先提出了具体的生态审计概念。Linda S.Spedding等 (1993) 在《生态管理与生态审计:经营中的环境问题》一书中, 介绍了生态审计及其发展趋势。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早在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 (Eco-audit) ”和“生态认证 (E-co-labeling) ”, 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审计。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就是企业生态审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国外政府和企业在开展生态审计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如瑞典松兹瓦尔开展的生态审计制度包括了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的内部审计, 并采取了内部组织探讨和研讨会等方法;奥地利的“维也纳生态经济建设规划”规划为企业提供的环境保护计划有五个, 分别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企业生态审计、温室气体削减、ISO14001、旅游环境标志计划等, 通过实施该计划, 维也纳市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Christa Leidtke通过对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一个中型家具厂的材料流核算进行生态审计, 进而对企业发展提出了适于资源管理、材料流管理、产品管理的产品生态设计。
中国出台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 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内蒙古赤峰市等地相继出台了生态审计制度, 海南省、浙江省也计划推行生态审计制度, 可见中国各级政府对生态审计的重视。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生态审计制度仅停留在生态环境的评价上, 且大多数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定性分析上缺乏定量的标准为准确评价带来了障碍。而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相对于生态审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大多数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变化造成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因此构建生态审计体系, 明确生态审计发展是确保生态文明和建设的基石。
二、生态审计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 生态审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我们认为, 生态审计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经济绩效指标、生态绩效指标和社会绩效指标。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指标设定的相关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任何产业都是一项复杂大系统,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该产业对于自然资产与资源利用和消耗、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具有涵盖面广、系统性强的特点。所以, 产业系统生态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从系统性原则。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系统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 过分的困于细节将使得评价的可行性大大降低。
2. 可比性原则。
每个产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与其关联行业还存在有很多共性的地方, 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 将有利于行业间的横向比较, 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与问题, 能够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加快本产业的发展进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改进。
3.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 评价体系本身有合理的层次结构。评价的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并有理论依据。具体指标能够反映出所考察的产业的真实情况。
4.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它既要能全面反映所处行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发展水平, 又能尽可能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
(二) 生态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1. 生态指标。
生态审计的研究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 生态指标的选定当然是重中之重。从当前各地政府制定的生态审计制度可以看出, 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消耗、耕地保护、天然林保护等是生态审计的重点内容, 涉及的指标有能源利用率、原材料消耗量、废弃物排放、大气和水体质量等。
2. 经济指标。
企业经济绩效指标的选用包括盈利能力;流动能力;长期风险和股东回报这四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表现。值得提出的是我们要将非财务指标纳入到经济指标评定中来与非财务指标做出对照从而更加使得我们的经济指标有效和真实。
3. 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的选取应反映该项目或企业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改善。如“职工年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占有教育经费”、“每千人拥有病床”、“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人均占有科研经费”六个指标来反映医疗福利的现状。“职工年均工资”和“人均住房面积”两项指标可以反映产业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人均占有教育经费”、“每千人拥有病床”、“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人均占有科研经费”则用来衡量产业内教育、卫生、科研投入条件。将投入与产出指标相对比即可得到效率指标。我们可以通过平衡记分卡来构建上述评价框架。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记分卡” (Balance Scorecard) 能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绩效, 有效地实现了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的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 并且已经在全球企业包括中国企业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在此我们可以将它的理论和方法借用到生态绩效管理中来, 建立单位绩效评价的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从财务、顾客、组织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来评价组织的管理业绩。财务维度考察的是服务价值的提高与服务成本的降低两方面。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根据各自的关键性指标设计不同的平衡记分卡, 各指标的权重也不一样。关键性指标一般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 结果性指标和驱动性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其中内部指标、驱动性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越来越重要。随着企业业务发展的多元化, 平衡记分卡的设计也将呈多元化趋势。平衡记分卡是比较灵活的用于指导行业的内部评价管理的工具, 不同时期企业的特点不同, 关键指标不同。
三、不同审计主体下生态审计的开展
(一) 政府审计:开展干部离任生态审计, 并逐渐向事前推进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审计的主体内容是财政收支审计, 即对于政府财政收支的经济效果给予监督和审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 中国政府审计引入了绩效审计成果, 即注重对于资金使用的效率性, 效果性考察。从审计的历史来看审计对象为经济活动, 但鉴于中国实际文化与制度背景, 近些年来中国借鉴国外的问责制度, 全面开展了干部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的开展有效地制约了干部在任期间的短视行为, 强化了对于干部权利的制约和监督。而传统上对干部进行离任审计主体内容包括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相关的法纪责任。而我们认为将生态考察加入到对于干部的离任考察当中来开展离任生态审计是政府审计有效开展生态审计的重要突破口。
1. 生态环境的保护事关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和谐持续的发展, 是一项长远永续的工作。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将生态考核加入到干部离任审计的内容中来是必要的。这是与绿色GDP的概念相一致。实施生态离任审计, 既是在自然机理上保护自然环境, 也是在社会意义上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离任生态审计能反映出政府对于生态保护的决心与信心, 从而在思想上给予即将上任的党政干部以生态保护的强烈信号, 希望他们在任期间能够有效保护环境。
2. 在中国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 生态保护的情况亦差异很大。
在早期得到飞速发展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经赶超了中等发达国家。但太湖蓝藻事件和“垃圾镇”、“癌症镇”相继被曝光让很多人怵目惊心。而在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为了赶超东部发达地区, 实现所谓的跨越式发展, 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只看重投资规模而非考虑资源消耗、产业附加值, 甚至以破坏资源和环境换取招商成绩的现象。出现了东部地区由于受到生态破坏的影响已经开始保护生态, 从而使得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被迫迁移至西部而这竟然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的下怀。生态教训已然很深刻, 已经不能再一次被重复!所以开展离任生态审计真当时。从干部离任抓起全面监督生态破坏的蔓延和迁移性问题。
3. 需要指出的是, 通对干部进行离任生态审计, 是要从根
本上消除干部急功近利的倾向, 控制其短视的行为。强化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同时离任生态审计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 也是对于干部进行了保护。靠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必定是不得群众之心的, 在短暂的经济发展之后必定在后续有报复性的代价, 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付出更为惨痛的教训。
干部离任生态审计将生态作为一套考核干部的指标, 从思想上杜绝近视发展, 政绩工程的不良为官思路;对于官员在任期间踏踏实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创造出绿色GDP, 造福后代子孙提供了可视的评价和褒奖。
(二) 企业内审:生态审计降低环境成本
企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零环境成本的时代。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渐完善, 企业意识到如果治理污染, 环境成本就会压垮企业。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自发地制定一些审计计划与程序, 以便及时检查出可能触犯环境法律的相关管理缺失, 及时消除环境与法律的风险, 而具体执行相关审计任务的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此同时在竞争的市场上, 为了迎合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同时取得竞争优势, 企业也自觉地顺应社会环保潮流与愿望, 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另外, 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还来源于资本市场给企业的融资约束:不注重环保会大大增加企业破产风险, 导致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来获取资金, 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生态审计迫于上诉压力之外, 亦存在开展的基础。近几年来环境会计的大力发展给予生态审计的开展带来了可能性。传统理念认为开展生态审计最大的困难是相关的因素不可定量性。不可定量即没有统一的可比的硬性的标准, 没有标准则无法复核与确认从而给出相关的意见。坏境会计或称环境管理会计初步解决了相关问题, 是的 (“使得”) 企业中发生的相关环境成本变得可以被计量和归类, 我们同时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即可得出初步的比较意见并给出改进意见。从这个角度上说内部审计更应该去做的是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使用的, 符合本企业特征的生态审计制度, 对于公司的治理层面利益相关者即董事会、股东会和高管大力宣传和沟通生态知识, 谋求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对于管理层, 将生态保护理念, 生态审计相关规定广泛传达从而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 督促和监督管理执行层从日常管理经营活动做起, 不断降低生态环境成本。
(三) 民间审计:广阔市场前景的生态审计服务
就现阶段而言, 民间审计以提供审计, 即鉴证和咨询服务为主, 而其内涵主体主要为财务与管理活动。生态审计服务尚未形成, 也未能有独立的审计机构提供和开展相关服务。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生态审计将成为民间审计的未来经济增长点。究其原因:
1. 由上文所提到的, 政府和企业作为宏观和微观的两类
审计对象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生态审计, 这很有可能面临审计资源短缺的问题, 他们需要社会上的审计力量来帮助他们有效地开展审计。这就为民间审计开展生态审计业务带来了机会。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合作,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和合作在财务审计领域已经屡见不鲜, 相信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生态审计势必将有更为广阔的业务合作空间。
2. 就目前民间审计市场来看, 存在大量的审计人员从事
着传统的财务审计业务导致传统的审计业务利润率十分稀薄。会计师事务所急需高回报的业务来提升自身的利润空间, 生态审计业务的开展与开拓将给有能力从事生态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一片蓝海。目前生态审计业务仍是一片空白, 且生态审计业务存在技术性壁垒所以先进入者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会计师事务所也就存在动力。大力开发生态审计业务争取早日抢占该领域的制高点。
3.“碳关税”的出现将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由书本变为了现实, 这意味着生态和环境都有了交易的价值和价格。
由于受到配额的限制, 势必会存在市场让高污染的企业去购买“污染权”。价格将成为市场存在的关键, 需要存在独立的第三方来对生态、环境的交易价格做出评估。毫无疑问, 会计师事务所将是最好的当仁不让的选择。作为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或合理规避, 中小企业或机构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员, 而大型企业或机构可能有这方面的专家, 但这些专家受雇于自己, 不具有独立性的地位, 他们的评估意见尤其在交易时不具有法律效率, 而国家环保机关、审计机关毕竟资源和能力有限无法全面覆盖这方面的职能。因此, 社会迫切需要专业从事这方面的中介服务———向来以独立性著称的注册会计师, 生态审计中介服务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 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经自然地承担起这一职能, 不断的为此配备本方面的专门人才, 制定相应的环境审计规范, 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审计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民间审计为主导的生态审计将会成为生态审计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中坚力量。
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顺利进入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保障之一。作为系统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体制保障。从保护生态出发提出开展和强化区别于传统绩效审计概念的生态审计, 探讨了生态审计的来源以及其在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独立审计不同主体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平衡,审计,生态审计,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郑俊敏.市场条件下的生态审计发展模式分析[J].特区经济, 2006, (7) .
[4]廖仲毛.生态审计: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J].中国绿色时报, 2003-08-12.
[5]张君明.干部要过“生态审计”关[N].光明日报, 2005-09-13.
[6]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1.
[7]陈忍雄.环境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8]林兢.环境审计研究[J].中国发展, 2005, (3) .
生态绿化建设 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1 生态文明研究历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1],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2]。20世纪中后期, 人们已经开始用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 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 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态史观, 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3]。
1991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4], 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开启了中国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现状和问题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以校园为载体, 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基本维度, 使生态文明融入其中,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校园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校园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中, 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各个方面出发, 不断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贵阳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 贵阳学院作为贵阳市唯一的本科高校, 拥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 肩负着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 因而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贵阳学院位于贵阳东出口, 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 贵阳学院的用地版图为平面蝴蝶形状, 中长期规划面积1200亩, 现实际使用面积810亩, 规划建设以“园式林、生态型、数字化”为基本范式, 拥有博信楼、博雅楼、博远楼、博艺楼、博新楼、博技楼、博达楼、九思楼、逸夫楼、咏籁楼、荟素楼、图书馆、田径场、行健馆、阳明文化广场、学生公寓楼群以及鱼梁桥等建筑单体, 建筑单体色泽一致, 风格雅致, 特征鲜明, 品质精良, 在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建设上达到较高水准, 是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学院在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创建上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相适应, 全面践行永续发展理念, 确立了“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精心打造出“馨园”、“梨园”、“桃园”、“竹园”、“桂园”、“生态园”, 以及“峡谷飞桥”等“七园七景”。生态校园一年常绿, 四季有花, 景致如画, 是贵州省“绿色大学”[6]。在优美校园和绿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 贵阳学院秉承“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 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中都开展了多方位的工作,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设计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问卷调查, 旨在了解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共20题, 每题可选择一个答案, 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随机抽取了星期一下午在贵阳学院第三教学楼二楼上课的班级共10个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 涵盖了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学生 (2010级学生均外出实习) , 共发放10个班级, 每个班级30份。发放班级及收回份数为: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1级国际贸易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旅游英语专业收回30份, 2012级美术专业收回30份 (有10份没有填写) , 2013级城乡规划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收回30份, 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收回30份 (其中有的问卷有的同学仅仅填写一面, 故统计实际数量与预计数量有一定偏差, 见表1) 。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中, 1~14题的内容为生态文明具体行为体现, 15~20题内容为生态文明观念内涵。在1~14题中, 按照行为主体来分可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其中1、2、4、5、6、7、8、9、10、11、12、13为个体行为, 其主要表现同学们个人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观意见及行为;3、14为群体行为, 其主要体现大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看法、意见。按照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否分离来分, 其中1、3、4、14题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相分离的题型;2、5、6、7、8、9、10、11、12、13题是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同为一体的题型。15~20题中, 16题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理念的认识, 15、17、18、19、20题则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认识。
从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的1、3、4、14题调查情况看, 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相分离时, 责任意识相对淡泊, 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的决心。如第一题:当你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 你会如何做?其中选择A的占36%选B的占31%选C的占33%, A、B、C大约各占1/3,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还有在看到周边环境建设遭破坏时漠不关心的现象。如第四题:你对学生在学校践踏草坪的看法是?其中选择A的占22%选B的占63%选C的占15%, 从B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为63%, 这说明了学生还缺乏担当的意识和勇气。当然, 从其他题目, 如14题:你们寝室打扫卫生的情况如何?其中选择A的占62%, 选B的占31%, 选C的占7%, 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 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 但还缺乏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和目标去努力践行的决心。
从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关系来看, 与个人经济关联性大的问题, 学生关注度相对较高, 如第7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 说明在个人环境行为方面, 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奖励, 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恰当地给予一定奖励, 对排污的收取一定费用, 以此促进环境方面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
从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上, 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都比较正确, 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是紧密的, 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深入地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 保护生态, 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地参与相关工作。
3 对策与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考察分析来看, 贵阳学院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好, 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还是有所体现,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有校级领导分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策和指导作用。同时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 学校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牵头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由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牵头完成, 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等行政教学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3) 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有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专题研究课题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4) 除了学校行政教学部门教师参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外, 贵阳学院还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 组建不同的宣传和推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团, 组织落实建设工作。如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成立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普及与促进协会、贵阳学院环境协会等社团, 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环保主题, 结合学校实际, 在学校和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 带动了一批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
(5)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不仅是在相关专业开设, 而且也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在所有专业中开设, 如开设“环境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类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由贵阳学院组织编写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经过两次改版后更加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该课程也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设, 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路径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奠定了知识基础。
(6) 在全校范围内,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关活动,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学校积极倡导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相关活动, 如开展“我为校园添一点绿”, “关爱一小家、幸福一大家”签字活动, 环保展示活动, 绿化校园活动, 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制作宣传栏等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 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 同时扩充新的绿化地带, 并对校园内的130余种植物进行了命名挂牌, 增进大家对校园植物的认识了解和热爱。
(7) 在学校规划建设中, 尽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激发学生建设校园生态文明的激情。在校园规划建设中, 一方面, 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努力营造一个绿色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 另一方面, 着重体现了校园人文生态素养的展现, 如校园的路标指示、教学楼的命名、学校的徽标等都应尽量展现生态和谐的理念。
(8)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 尽量减少由于资源浪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针对食堂浪费现象, 通过“光盘行动”等活动减少浪费;教室灯光、路灯等设置了智能装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用电量。
(9) 制定了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并由学校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4 结语
总之, 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地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以创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资源节约的校园为目标, 以生态文明校园为辐射源, 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10) :20~22.
[2]刘思华.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J].经济师, 2011 (1) :6~9.
[3]杨宁一, 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史学月刊, 2005 (8) :92~94.
[4]刘宗超, 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 1991 (6) :413~416.
[5]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生态绿化建设 篇10
世纪之交的1998年, 一场持续百天的全国性特大洪水, 冲毁了无数良田、家园, 洪峰频率之密、洪水流量之大、流域范围之广, 百年罕见。全国共有29个省 (区、市) 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受灾人口2.3亿人, 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 各地估报的直接经济损失2484亿元。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10余次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 造成部分地区机场关闭、交通中断, 其频率之高、来势之猛、影响范围之大, 不断刷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沙尘暴和沙尘灾害纪录。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的冰雪灾害, 叫人不得不联想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大洪水的背后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沙漠化、荒漠化;气候变化背后是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增加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事实上, 中国的生态危机远不止此, 当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加剧等六大生态危机, 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六大生态危机, 每一样都与森林的植被破坏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以木材生产为主一直是中国林业的首要任务。中国林业的状况产出多于投入, 中国生态的状况破坏大于治理, 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2 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 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 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 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 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 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 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a.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 表现在总量不足, 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质量不高, 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 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 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 树种单一, 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b.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 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相当尖锐, 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c.林业投入长期不足。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 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 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d.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 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 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的集中, 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e.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 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 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 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3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森林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 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 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 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面既包涵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 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满足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 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 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 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1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 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 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可能是负效益) , 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直接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 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的, 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3.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更主要的是依存和促进的关系, 这种依存和促进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a.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 增加森林的数量, 提高森林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 没有森林资源, 就没有林业产业, 更谈不上发展, 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b.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 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工业原料的基地, 是动物的栖息场所, 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 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 有“环境卫士”之称, 是天然的“过滤器”, 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 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 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 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 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使林业产业的生产力结构同森林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c.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 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 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 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既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又可在产业高速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 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泽慧.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68-69.
[2]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286.
[3]曹建华, 王红英.林业政策模拟模型研究——一个分析的框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602-606.
[4]王兆君.关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协同运行的思考[J].林业经济, 2001, (1) :43-49
[5]雷加富.关于相持阶段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J].绿色中国, 2005 (8) 12-17.
生态绿化建设 篇11
你们办的“林业与生态”甚好,可以很好地宣传林业,拓展林业的功能,提高林业的地位,我的讲话你们认为还可以,你们怎么用我都同意没意见。你们三龙厅长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亦有独到之处和创新,可约他写一点东西更好。
生态,不仅关系着人类的发展,而且关乎着人类的生存。本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最大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生态危机。如果生态危机加剧,必定把人类推到悬崖边上。关注生态危机,就是要推迟它晚来,或最大限度地削减它的影响。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指的是自然界存在的状态,强调的是生命体和宇宙的关系,是涵盖在环境范畴之中的一个概念。文明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文明中反映社会进步与自然界和谐程度的状态,它从人和自然关系角度来反映人类进步的程度。从横向看,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纵向看,生态文明和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属于历史范畴。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国古楼兰、古大夏也都已经沉没到沙海里了。究其原因,都是源于对自然界毫无节制的索取和对生态肆无忌惮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界的承载力是基础,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如果背离了自然界的承载力,就如同汽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其发展和前进,无疑是直奔死亡。当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已经到达自然界承载力的极限。生态和环境的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众多危机的根源和放大器。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是必由之路。在我国,要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高级形态的文明,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在浩渺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有生命。地球为什么会有生命?因为地球自诞生以来,在表层形成了许多的生态系统,它们能够提供生命所必须的东西,如氧气、水等。因此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保护好地球,保护好人类生存的根基。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为生态系统定义:在一定空间和时间里,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并存在互相关联的统一的整体里面。生态系统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大小各异。一滴水是一个生态系统,一棵树是一个生态系统,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是生态系统,甚至整个生物圈都是生态系统,就看人们用什么尺度来界定生态系统。
目前,人们主要研究的是七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它们概括了地球所有表层和人类生存的多样性。七个系统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前5个是自然生态系统,后2个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活动对整个自然界、对生态系统影响不大。当人类逐渐进步,发现用石头、骨头可以做工具,采集的东西吃不完,于是就出现放牧和耕种。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不再游牧,而是定居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村庄和城市。当人们把森林砍伐,出现耕地,就开始种庄稼,这样就形成了和自然生态系统不一样的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在人的作用下维持着,如果人的行为停止,它就会杂草丛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有四个特征:一是异常复杂性,二是负荷有限性,三是自我调控性,四是难以恢复性。
各个生态系统在同一个整体里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平衡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同时,它们又和宇宙界发生着碳循环,水循环,氧气循环。生态系统本身也在发展,在变化。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没有能量转化,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态系统。能量来自于太阳,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而来。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分工合作:绿色植物和海洋中的绿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出氧气供别的生物使用,它们是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是二级消费者;微生物又消化动物尸体,将其还原到自然界中,是三级消费者。人类既吃草又吃肉,因此过去的观念中往往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和世界,也就有了“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这种俗语。这种观念使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是应当改变的一种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形形色色的生命体,包括陆生的、水生的,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的所有差别和联系。生态系统蕴含着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它们构成了地球的免疫系统。
在太平洋的毛里求斯岛,有一种渡渡鸟。16世纪,西方人上岛之后,大肆猎食渡渡鸟,导致了渡渡鸟的绝迹消亡。不久,岛上一种大楼兰树,也慢慢死掉了。原来大楼兰树的果实是渡渡鸟唯一的食物,而这种果实非常硬,只有渡渡鸟吞食后,通过消化道把果壳软化,再排泄到泥土中才能发芽生长。渡渡鸟灭绝后,大楼兰树必定死亡。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大自然的绝妙佳配。在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非常普遍。如果人类把这种和谐的关系破坏了,物种就将面临灭绝。每一个物种都带着一个基因,带着一个地球的密码,如果物种灭绝了,人类就再也无法利用它了。物种的基因是无法单独保存的,只有保护好物种,才能将基因和遗传密码保存下来。
生态系统也提供生态产品。这里说的生态产品,不是指物质产品,也不是指绿色无污染的食品,而是生态系统中功能性的东西。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还有吸附粉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缓风速、防风固沙的功能,这些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出来的生态产品。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质,储存净水;海洋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的温度和湿地,产生季风,制造降雨条件;青蛙、蜻蜓能够捕食害虫,这些功能都是生态产品。
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对此,人们已开始有所意识。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写道,农药的大量使用会把有益的虫子包括鸟类都消灭,春天将没有鸟叫,显得非常寂静。当时,生产农药的企业集团极力攻击蕾切尔·卡逊。后来社会进步,人们才对此达成共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也一样,刚开始有不同的观点,但现在全世界都认为这是个大问题。人类开始认识到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爆发带来的切肤之痛,将认知转化为改变现实的行动,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融入的路径是什么?政府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及法律手段,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唤起全民的生态意识。
唤起全民生态意识,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形成一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把它融入到核心价值观里面,对干部群众进行反复的教育。我们的祖先就有着非常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如“天人合一”,就是讲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不能主宰世界,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要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国民教育中去,让生态文明知识走进课堂。要把国家林业局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科协的科技馆、文化部的少年宫等资源整合,推动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其生态意识。去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举办了一个“童眼观生态”的活动,就是请孩子们到科技馆、少年宫参观,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诗歌、散文、绘画和摄影等形式展现出来,环资委再从中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很多孩子都踊跃参加,家长们对此也一致好评。
只有走生态文明的道路,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能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才能永远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生态绿化建设 篇12
1.1生态林业体制的建立
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 需要一个新的体制来进行科学的规划。改革体制要适合社会的发展, 并涉及到生态林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建立新体制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好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 这样才能使其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生态林业体制的建立是整个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效的发挥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
1.2生态林业建设创新工艺
传统的林业发展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生态林业建设的需求, 因此,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来设计出新的施工工艺,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上改革和改良, 来保证生态林业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还要充分的利用高科技因地制宜设计出树种林种合理的布局, 实现其机构的多样化。
1.3生态林业环保意识的培养
人作为生产和发展直接操作和执行者, 一个人的意识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因此, 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中要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生态意识, 让员工能够从心里上认识到生态林业的必要性, 这样才能使员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建设中。只有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将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2.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农林业建设的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的这种发展必须要依照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去实施。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 从而危害到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等。生态林业建设要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状况下, 结合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科学的设计生态林业建设方案, 合理的规划林业建设的布局, 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林业系统主要由森林系统中海岸线、自然保护区、天然树林等组成, 还包括防护林体系诸如沿河防护林、道路旁树木、农田周围树木、村子中树木等。生态林业是网络状呈现片、点、带、网的紧密结合, 这种森林生态体型主要的特点是主次分明。能够合理的布局整体上生态林业的设计, 利用生态林业的优势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2.2生态林业建设的稳定与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就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以稳定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经济之间有着巨大差别, 其林业的发展模式诸如林牧式、林工式、林渔式、林林式都会存在于建设中, 在生态环境中有着多种的生物物种、机构层次也不相同, 就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适应这种多样性, 林林的资源也要合理的利用起来。
2.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建设要想在社会经济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需要看其是不是能够适应当地生物圈中森林资源基础状况。生态林业的生态效益必要发挥出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来合理的布局, 打造一个完善的设备功能的生态林业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要实施一个均衡的发展状况, 才能有效的进行林业的建设。
2.4生态林业整体化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的, 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出自己的功能。生态林业整体化发展才能够防止生态被破坏、改善自然环境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还能够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和提高经济的效益,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林业体系。生态林业建设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有经济目的的人工生态的系统, 还表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系统。生态林业的功能比较多, 要把生态林业系统中各种产业结合到一起, 实现其整体化的发展把加工业、运输业、种植业、养殖业等都融合到生态林业的规划设计当中。生态林业还能够在经营的方面提供木材产品;还能够改善生态的环境, 保持水土完整性、防止风沙的侵袭等作用。在保证森林承载力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出整体化发展的林业体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生态林业建设已成为了当前重要的任务。要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结合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面对决林业建设中的问题, 制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使生态林业建设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6 (5) :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 :195-196.
【生态绿化建设】推荐阅读:
城市生态绿化09-22
生态廊道绿化11-05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09-05
园林绿化生态建设11-05
生态园林绿化10-31
绿化环保生态工作05-24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原则06-05
校园绿化生态分析管理05-17
生态廊道绿化动员讲话12-05
新加坡生态绿化建设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