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廊道绿化

2024-11-05

生态廊道绿化(共9篇)

生态廊道绿化 篇1

生态廊道具有防灾安全、景观生态重建、生物信息传递通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城市空间与外部区域连接疏通的生命线。京珠高速公路、南洛高速公路、107国道、220省道、238省道、241省道、329省道和330省道是漯河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高速、国道和省道廊道绿化提升工程建设,是构建漯河市城市生态屏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有效改善廊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加快沿线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漯河市生态廊道绿化发展现状

漯河市境内现有京珠和南洛两条高速,一条107国道,220、238、241等5条省道。京珠高速漯河段已完成廊道绿化建设60.4 km;南洛高速漯河段已完成廊道绿化建设59.2 km;107国道漯河段已完成廊道绿化建设52.1 km;省道220(许泌路)已完成廊道绿化建设56.1 km;省道238(漯周路)已完成廊道绿化建设45.7 km;省道241(阴阳赵-舞阳)已完成廊道绿化建设36.7 km;省道329(逍襄路)已完成廊道绿化建设35.5 km;省道330(漯舞路)已完成廊道绿化建设60.7 km。经过沿线县区和各部门的不懈努力,建成了以杨树为主体的高速廊道生态防护林带,为粮食安全、交通安全和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护屏障。

2 漯河市生态廊道绿化提升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组织保障

一是高位推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廊道绿化提升建设工作,先后召开全市春季植树造林现场会、全市高速廊道绿化提升工程推进会,加大高速廊道建设工作督促和推进力度。二是落实责任。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三是实施督查机制。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林园局组成联合督查组,多次深入对建设情况进行督导并通报,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加强对建设工程的工作调度。同时,市、县区林业局成立分包督导组分包县区,负责指导、督促相关乡镇的廊道绿化提升工程建设,为廊道绿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2 资金保障

为加快推进廊道绿化建设,市级财政在省级奖补基础上,对廊道绿化建设经验收合格者实施以奖代补。郾城区对南洛高速沿线实施建设当年每亩补贴青苗费500元并无偿提供苗木,每年每亩再补贴1 000元连补3年的补助政策;舞阳县对南洛高速绿化提升建设当年每亩含青苗补偿补助1 100元,后两年每年每亩补助500元,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苗木产业带;临颍县京珠高速廊道瓦店段绿化采取租地金连补5年的形式,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发展苗木花卉基地。

2.3 创新模式

一是在廊道提升绿化建设中,各县区把廊道林带建设与农田林网和片林相衔接,实现“带、网、片”相结合;把廊道栽植树种杨树与经济林、种苗花卉品种相结合;把造林绿化与绿色产业、林下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廊道绿化选种生态经济型树种核桃、梨树以及绿化树种,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二是对高速公路两侧土地进行土地流转,推行大户承包、联户经营模式。县、乡政府将通道两侧的土地由农户手中流转出来,再发包给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公司和大户,既调整了产业结构,也妥善解决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2.4 技术保障

各级林业部门从规划设计、苗木选择、栽植质量、管护措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方面严把质量标准。按照廊道绿化每侧不低于30 m宽以及6行景观林、4行常绿树的标准,落实建设任务、目标、重点和建设措施,重点突出栽植模式要求,科学合理配置树种,优先推荐栽植黄山栾、大叶女贞、柳树等乡土适生树种以及核桃、梨树等经济林树种。另一方面加强后期管护。乡(镇)、村成立管护队伍,及时做好浇水、培土、涂白、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加强对新植幼树的管理、保护,确保造林成效。

3 生态廊道绿化提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生态廊道绿化建设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但地方财政投入落实不到位,建设资金存在严重短缺现象。二是目前省级林业资金采取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奖补形式,投入标准太低,与造林实际投入相差甚远,廊道建设完善、树种结构调整、管护等资金缺口大,仅依靠林业部门根本无法满足建设投资需求。

3.2 群众造林积极性不高

廊道绿化建设首先要落实造林机制,落实造林地块,而建设用地土地流转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制约了廊道绿化建设。近年来木材价格较低,影响了农民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现有通道防护林不通风、不透光,给发展林下经济带来困难,林地生产力下降,综合效益较低。在农民种粮效益明显高于造林收益,群众的利益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农民不愿意退耕植树;同时,廊道防护林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缺位,为保障生态效益,廊道绿化后实行林木限伐措施,廊道绿化建设用地严重影响了廊道绿化的建设。

3.3 廊道绿化提升质量不高

廊道建设多采用大户承包造林模式,建设模式不一致、标准不一,部分路段绿化植树行数没有达到要求,还存在苗木标准不高,个别路段苗木不合格,苗木规格、高度达不到要求,栽植标准不高,树坑小,苗木有倒伏等现象,并且生态廊道沿线受村庄、水塘、废弃坑等因素影响,新建林带有空档、断带、不连贯现象,绿化后达不到应有的景观和生态效果。

3.4 管护工作难度大

廊道绿化战线长,任务重,管护难度大,并且廊道沿线部分路渠两侧立地条件差,林木成材受效益的周期长,群众对林木进行管护缺乏积极性,存在重造轻管现象,致使有些地段部分低洼处没有排水措施,林木浇水不及时,林木成保率较低。

4 加快生态廊道绿化提升建设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政府高位推动机制

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生态廊道绿化提升工作机制。在领导力量上,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配合抓,把生态廊道绿化建管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严格执行领导造林绿化目标任期责任制规定,实行跟踪督查、重点督办。

4.2 保障生态廊道绿化建设用地

林地落实是生态廊道建设的首要任务,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建设责任,土地问题由属地的县区、乡镇、村三级解决,确保生态廊道防护林建设用地需求。同时,积极探索推行土地置换、租赁等新机制,采用政府租用土地、财政适当补贴、农业结构调整等模式,积极引导,破解生态廊道防护林建设难题。

4.3 加大廊道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各级财政要按照生态省提升建设要求,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资金投入比例,尤其是要增加生态廊道绿化提升建设投入。二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通过资金扶持、以奖代补、信贷贴息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对民间资金、信贷资金的带动引导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财政扶持为引导,企业和林农自筹为主,金融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林业建设投资体系。

4.4 建立健全生态廊道绿化管护机制

一是以确权管护为重点,按照“谁造谁管,合造共管”的原则,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实现资源增长、林农增收、生态良好的局面。二是进一步探索对生态廊道防护林受益主体直接进行补偿的新机制,把生态廊道两侧林木纳入到公益林管理范围,对廊道两侧林木涉及的农户给予补偿,签订限伐协议,引导林农自觉加大投入,参与建设,实现政府要生态、农民要效益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做好后期养护,加大宣传力度,新植幼树一定要做好浇水工作,确保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摘要:生态廊道绿化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通过对漯河市生态廊道绿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出生态廊道绿化发展的现状和主要做法,查找出生态廊道绿化建设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廊道,提升,建设

生态廊道绿化 篇2

摘要:指出了近年来,太康县以周口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实施林业生态省和开展廊道绿化工程建设,全县廊道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对廊道绿化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分析了廊道绿化工作主要措施、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良好建议。

关键词:沈丘;廊道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19102

引言

太康县地处华北平原南部,东临商丘的柘城、睢县,北连开封市通许、杞县,西与扶沟、西华毗邻,南与淮阳接壤。全县辖23个乡镇,768个行政村,总面积1759 km2,耕地面积171万亩,总人口141万人,盛产小麦、棉花,素有“银太康”之称。2013年以来,河南省林业厅提出高速公路廊道绿化提升工程后,太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经研究,确定将全县高速公路、国道作为廊道绿化提升重点工程。通过对绿化地段实地调研,征求当地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并借鉴外地经验,经深入研究,大胆探索,探索出了符合太康林业发展实际的“政府投资、专业栽植、返租承包、产权到户、齐抓共管”的造林新机制,强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近三年的集中会战,全面完成了廊道绿化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廊道绿化现状

太康县境内有“永登”、“大广”、“周商”三条高速公路,全长71.5 km,经过3年努力全面完成了造林绿化任务,累计投资6101.8万元,造林7336.5亩,成活和保存率均在95%以上.在完成高速绿化的同时,其他廊道绿化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县城至高速出口连结线全长4.9 km,投资7000万元,绿化造林258亩;106国道全长48.4 km,绿化1344.25亩,一般廊道绿化全长405.33 km,绿化6121亩。主要廊道绿化率达到100%,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林业生态县”、“河南省绿化模范县”、“周口市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在周口市高速公路廊道绿化现场观摩评比中名列前茅。

根据调查,太康县廊道绿化所用的树种有泡桐、银杏、白蜡、大叶女贞、楸桐、柳树、栾树、朴树、悬玲木、刺槐、红叶李、槭树、木瓜、石楠、紫穗槐等。近三年来,用于廊道绿化的主要树种是泡桐,约占树种总数的80%以上。廊道绿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明确任务,加强领导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绿化模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连续3年出台了《太康县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实施方案》《太、康县高速公路廊道绿化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在每年植树造林期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主动听取林业工作汇报,积极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调研,全程指导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为全县植树造林提供了坚强保障。

3.2 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把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生态造林工作列为县委、县政府“四制”工作考核内容,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3.2.1 实行目标管理

县、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具体负任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实行乡镇班子成员包区、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农户,任务分解到村,责任划分到人。

3.2.2量化细化任务

县林业部门针对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分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造林规划,把任务量化、细化、具体化,落实到村组农户、田间地块。做到领导力量、技术人员全员上阵,深入植树造林一线跟踪服务,技术指导,严把苗木质量关、栽植关、管护关。

3.2.3 严格督导奖惩

县委、县政府两办督查室及时跟进,严格督查,定期通报,并将通报结果作为年终奖惩的依据。每年对林业生态建设位居前八名的乡镇予以表彰,授予“太康县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奖牌,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工作经费3万元;对完不成植树任务、成活率低于85%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扣减工作经费3万元。通过严格督查、严格奖惩,全县上下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积极创建的工作局面。

3.3 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通过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采取“政府投资,专业栽植,反租承包,产权到户,齐抓共管”的造林机制,确保植树效果。

3.3.1 创新高速公路廊道绿化用地办法

为确保树栽成、保得住、长得大,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实施惠民措施,反租农民土地,解决造林用地问题。对县境内重点廊道绿化高速、国道两侧50 m以内的造林绿化用地租赁5年,由乡镇政府与农户签订租赁合同,每年每亩给予农户500 kg小麦价值的租金。3月份造林期间,预付农户60%的土地租金,6月份支付40%的租金,第二年起每年6月底前一次性支付土地租金,由县财政统一拨付到农户的“一折通”。5年后,租赁地上的所有树木归农户所有,但不经县林业部门批准,不准私自砍伐或间伐。

3.3.2 创新植树模式

实行承包造林,由县政府通过招投标,选定造林绿化公司,对廊道绿化分标段施工。绿化公司按照造林设计方案和省定标准负责苗木采购、栽植、前期管理等。为确保新植树木达到整齐划

一、整洁美观,实行专业队植树,做到统一供苗、统一挖坑、统一栽植、统一浇水、统一培土刷白。县林业局派出技术人员,深入植树现场,全程跟踪问效,提供技术服务指导。

3.3.3 在廊道上创建义务植树基地

县绿化委员会积极统筹社会力量,先后在兰河毛庄段、五里口乡范楼沟、清集镇桂宋沟建设了全民义务植树基地3个,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5%以上。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和全县87个县直单位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各乡镇也相应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了“巾帼林”、“青年林”等义务植树基地,示范带动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开展,全县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8以上。

3.4 狠抓管护,注重实效

采用“专业管护、个人管护、职能部门监管”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坚持做到“三个全覆盖”。

3.4.1 舆论宣传全覆盖

县森林公安局对高速公路沿线的村庄,逐村召开绿化管护工作会,每年张贴县政府公告1000余份,发放护林宣传单6000余张,切实提高群众爱林、护林意识和法律意识。

3.4.2 执法监管全覆盖

县林政执法大队组织30余人,配带执法红袖章,定点执法,严格监管,加大对毁林案件的打击力度,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

3.4.3 实地督查全覆盖

林业部门坚持不间断、不定时对定点执法人员到岗情况进行抽查,监督指导管护工作,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在监管中重点抓重要节点,麦收、秋收期间,林政执法人员,执法车辆,不停巡逻,分片包干,严格管护,多措并举,综合运用,有力的保护了高速公路廊道绿化成果。存在问题及建议

4.1 问题

(1)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重点工程建设管理资金杯水车薪,严重不足,退林还耕现象时有发生。

(2)树种单一,结构不尽合理,造成廊道绿化效果不够理想,与现代林业要求有差距,由于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造成林木病虫害易发多发,防治难度加大。

4.2 建议

(1)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对太康县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投资,多渠道落实林业投入资金。力争把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范围(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资金)。要制定并及时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绿化造林工程,尽快解决省级工程市、县两级配套资金的落实问题,提高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确保成活率和保存率。

(2)提升科技支撑力,针对该县林业当前发展的新形势,要高度重视通过科技创新、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大科技扶持和投入力度,构建科技服务平台,近快推广无絮杨树种植和栽培,积极推广林下经济技术的推广。

(3)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和基层林业站建设。建议上级部门要把林业局的基层设施建设列入建设计划,高度重视,针对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加以解决。建议依法建立健全基层林业站所,理顺管理体制,充实基层林业工作人员,保证其正常开展工作,促进廊道绿化保护体系建设。结语

廊道绿化作为改善廊道生态环境,提高廊道绿量的一种手段,通过利用林木的栽植,较大幅度的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对国土绿化有着重大意义,廊道内林木大面积的栽植和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减弱噪声,为人们带来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参考文献:

廊道绿化植物生长习性及管理 篇3

1 石楠

1.1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一般为3~6 m,有时可达12 m;枝褐灰色,全体无毛。叶片革质,为长椭圆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疏生具腺细锯齿。复伞房花序顶生,花轴及花梗无毛,花为白色,梨果球形,熟时呈红色或褐紫色。花期为6—7月,果熟期为10—11月。

1.2 生长习性

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环境,能耐寒,能耐短期-15℃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湿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质土壤最为适宜,忌水渍和排水不良的黏土。生长缓慢,萌芽力强,耐修剪,对烟尘和有毒气体有一定的抗性。

1.3 管理

栽前施足基肥,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生长期尤其是6—8月高温季节每15 d浇1次水,入秋后浇水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因萌芽力强,耐修剪,对发枝能力强、枝多而细的植株,应重剪可疏剪部分枝条;对发枝能力弱、枝少而粗的植株,应轻剪长留,促使叶芽生长。开完花后应将长枝剪去[1]。

2 桂花

2.1 形态特征

常绿阔叶小乔木,高3~18 m,树皮粗糙,多为灰褐色或灰色。叶对生,革质而脆,长椭圆形,全缘。花序聚伞状,簇生于叶腋,花淡黄白色,具浓香。核果椭圆形,熟时紫黑色。花期9—10月,翌年4月果熟。

2.2 生长习性

喜光,稍耐阴,但只有全日照时才会枝叶茂盛,着花繁密。喜温暖环境,具一定的抗寒能力。对土壤要求不严,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砂质土壤中生长。不耐干旱瘠薄,在浅薄板结贫瘠的土壤上,生长特别缓慢。喜肥,但忌施人粪尿。

2.3 管理

移植前穴内施足基肥,栽植时不宜过深,低洼积水地需堆土栽植。每年施肥2次,不耐修剪,仅修剪病虫枝、细弱枝及徒长枝等。花前必须注意浇水,花期控制浇水,防止落花。宜于11—12月冬季施基肥,7月,二次枝未发前,进行追肥[2]。

3 南天竹

3.1 形态特征

常绿小灌木。高可达2 m,羽状复叶互生,小叶薄革质,椭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冬季变红色,背面叶脉隆起,两面无毛,全缘,近无柄。6—7月开白色小花。果圆球状,11月后成熟,鲜红色。

3.2 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及湿润的环境,比较耐阴,也耐寒,容易养护。栽培土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对水分要求不甚严格,既能耐湿也能耐旱,比较喜肥。但在阳光强烈、土壤贫瘠干燥处生长不良。

3.3 管理

栽培中注意防止太阳直晒,干旱季节应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开花期浇水适当节制。每年花果后除残花枝,立秋后地面截干或疏除衰老枝促进新枝,通过修剪使新枝均匀分布,以利通风透光和开花结果[3]。

4 火棘

4.1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 m;侧枝短,呈刺状;枝拱形下垂,幼时有锈色绒毛,单叶互生,倒卵状长椭圆形,亮绿色,先端圆或微凹,锯齿疏钝,基部渐狭而全缘,两面无毛。5月开白色花,10月果熟,小球果橘红或鲜红色,果实经久不落,可延至翌年3月。

4.2 生长习性

喜阳光,稍耐阴,偏阴时会引起严重的落花落果。耐旱,较耐寒,生命力强。对土壤的要求不严,适生于湿润、疏松、肥沃的土壤。萌芽力强,耐修剪,宜栽于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

4.3 管理

定植后要对火棘适当重剪,成活后不需要特别的精细管理。对生长中出现紊乱的枝条应及时修剪、盘扎。初夏天气闷热期易出现蚜虫、红蜘蛛或天幕虫,应注意及时防治。秋季适当施肥以促进形成花芽。采用播种繁殖,秋季采种后即播;也可在晚夏进行嫩枝扦插。移植时要带土球,尽量少伤根系[4]。

5 香樟

5.1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幼时树皮、小枝绿色光滑,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背面青白色,边缘呈波状。花期5月,花小,黄绿色,浆果球形,11月果熟,熟时紫黑色。

5.2 生长习性

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深厚、肥沃、湿润的黏质酸性土壤,较耐水湿,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在此土壤生长易发生黄化。主根发达,深根性,能抗风。萌芽力强,耐修剪。生长速度中等。存活期长。

5.3 管理

移植后的第1次水要浇透,使土壤与根部紧密结合,并向树干草绳喷水。对新移植的香樟,施肥要逐步增加,由少渐多。主要防止缺铁性黄化。

6 棕榈

6.1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5 m。树干圆柱形,直立,不分枝。干残存有不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并被暗棕色的叶鞘纤维包裹。叶大,簇生于树干顶端,掌状分裂成多数狭长的裂片,裂片软革质。叶柄极长。雌雄异株,圆锥状肉穗花序腋生。花小,黄色。核果肾状球形。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6.2 生长习性

耐阴,幼树的耐阴能力尤其强。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性极强,可忍受-14℃的低温。适生于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轻盐碱,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抗大气污染能力强。易风倒,生长慢。

6.3 管理

每年新叶萌生、老叶下垂枯萎时应及时修剪,保持株型整齐优美。种植不宜过深,苗期需加强水肥管理,适当遮荫。大苗应立支柱以防风吹倒。成林种植主要是松土、除草、施肥(施酸性肥料,勿施碱性肥)。多采用播种繁殖。

摘要:介绍了石楠、桂花、南天竹、火棘、香樟、棕榈等6种常见的廊道绿化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及其养护管理,以期为其栽培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廊道绿化植物,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管理

参考文献

[1]金雷,张国育.河南高速公路绿化管养指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夏振平.园林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3]金雅琴.园林植物栽培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生态廊道绿化 篇4

建设情况的报告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方城段全长60.794公里,占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长度的三分之一,涉及8个乡镇,55个行政村,238个村民组,廊道规划面积20606亩,除临时占地未移交不能绿化外,今春造林任务1.4万亩。去年9月份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建设,迅速成立机构,制定扶持政策,推进土地流转,落实大户承包,组织整地造林,落实管护措施,廊道绿化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至3月底,全部完成廊道可造林建设任务,落实42个造林承包大户,栽植冬青、桂花、石楠、栾树、银杏、核桃、梨等30余种,120万余株。在全市生态廊道观摩评比中名列前茅,被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目前,经验收,生态廊道绿化工程造林成活率均在95%以上。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四大家”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县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指导组、督促检查组。沿线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推进廊道绿化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还适时召开沿线乡镇办党委书记、乡镇长、主管副职及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廊道建设动员会、座谈会、督查会、推进会共9次。县“四大家”领导分包乡镇,乡镇党政主要领导都能亲自挂帅,包建示范段,林业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包乡镇重点渠段和造林承包大户,全程跟踪服务。

二、创新机制,激发活力。首先是县财政加大投入。为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绿化任务,县财政把廊道绿化和白河防护林带的土地流转、造林苗木费纳入预算。对中线干渠两侧流转的土地,生态林长期补助,经济林补助前五年,造林苗木按规划实行定补。目前,2014土地流转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其次是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对绿化规划区内流转出的土地,公开招商引资,吸引有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个人承包造林,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一年来,累计投入造林资金

1.8亿元,有效推动了廊道绿化工程造林进程。

三、科学规划,严格标准。一是抓规划。在全市廊道绿化的初级阶段,及时与市林业局对接,把方城特色融入全市大规划中,在此基础上,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逐渠段、逐地块、逐小班进行规划,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确定造林密度,编制《方城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造林绿化总体设计》,并报市林业局评审。按照市政府要求,哑口段按生态游园标准建设,重点打造,我们聘请有资质的河南省林业规划院进行规划设计,吸纳垭口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承等多种元素,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二是抓苗木。按照市总体规划要求,生态林苗木米径不低于4公分,重点部位6公分以上;经济林苗木要求2年生,高度1米以上良种壮苗。外调苗木要有原产地检疫合格证,杜绝携带有病虫苗木入侵。三是抓栽植。按规划密度点穴放线、挖穴植树、浇水封土、涂白抹红、固定支架,做到横竖成行,整齐划一。四

是抓验收。县乡工程技术人员每天现场巡查,严格检查验收,对苗木不达标、栽植标准低的造林承包大户,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四、部门联动,搞好服务。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乡镇主要领导、农业中心主任和造林承包大户参加的观摩会、推进会等专题会议,以会代训,明晰造林主体,落实造林合同,要求乡镇为造林承包大户提供优质服务,并督促造林大户迅速组织机械、人力等整地挖穴,备足苗木,打井配套,植树造林等。整合南水北调中线灌溉影响恢复工程、交通影响工程、和农业、水利、农综、电力等项目资金,解决干渠绿化的水、电、路、机械等配套设施。同时,县委、县政府出台廊道绿化工程检查验收和抚育管护的一系列规定办法,成立管护组织,配合造林承包大户加强巡护,严防进入林带放牧和毁林烧树等现象发生,对于毁林的由森林公安机关从重从快予以查处,确保廊道绿化栽一棵成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五、高效督查,整体推进。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纪委效能室,县绿委成员单位组成督查组巡回对乡镇行动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实行一天一督查一排序一通报,督查结果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县“四大家”领导和沿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连续两次排名落后的乡镇办,对分管副职电视问政;连续三次落后的乡镇办,对分管副职由县纪委跟踪问责,其乡镇主要领导向县委、县政府说明情况。在廊道绿化的关键节点,县委、县政府组织观摩督查3次,对植树进度快,栽植标准高的造林大户和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有效地激励了沿线

乡镇和各承包大户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我县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廊道工程建设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林投入较多,资金缺口较大。二是少数乡镇一些渠段土地尚未流转彻底,加之临时占地尚未完全移交,造林遗留任务较重。三是规划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下一步我们将乘这次市政协视察的东风,认真听取各位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创新方法,狠抓落实,确保把南水北调干渠建成生命之渠、生态之渠、景观之渠,确保把保护“母亲河”行动落到实处。一是强化服务,围绕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搞好政策、技术和资金各方面的服务工作,为造林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强化责任,齐抓共管,建立和落实廊道造林、管护的长效机制,共同做好林木管护工作。三是强化攻坚,及早谋划,善始善终高质量完成廊道造林遗留任务。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篇5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 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空间类型[1]。一方面城市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 是城市缓解“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减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界定城市边界, 控制土地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 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开发, 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因开发建设而破坏生态廊道的现象。因此, 规划工作者往往面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抉择。

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年) 》六大生态廊道之一梁子湖到汤逊湖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北部与武汉外环线 (沪蓉高速公路) 一线之隔, 即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武汉科技新城, 城市扩张的引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市的整体利益与当地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相互交织, 使得这一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域空间形态走势变得敏感而又复杂。如何客观、科学地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 使之能够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惠及当前地方经济发展, 造福当地人民, 使该地区及武汉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保证, 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态度。本文拟通过总结其经验, 提出生态廊道相关发展策略。

2 研究目标和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建立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 一方面在保障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 谋求该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能为武汉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 同时这种研究机制的建立, 也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廊道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主要通过四方面来实现生态、产业、人口及基础设施, 这四方面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互为补充的对生态廊道内的用地进行探索研究, 并较好的解决了生态控制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3 规划策略

3.1 生态策略

3.1.1 确定生态控制用地的分布和形态

主要是基于三个前提条件。

(1) 保证区内山体、湖泊资源不被破坏和侵蚀, 保证现状景观基质不被改变, 对敏感生态资源和节点的认定并保留, 保护良好的山水资源。

(2) 保证城市尺度通风廊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对牛山湖北部廊道格局和其外部梁子湖到汤逊湖生态廊道格局进行系统的现状分类和统计, 包括蓝色 (水体) 、灰色 (道路) 、绿色 (防护林带和山体) 廊道, 各种廊道的长度、宽度、走向、数量和廊道连接度等。目的是构建完整的沟通内外的连接廊道系统。

(3) 内部景观格局的完整性。牛山湖北部地区的建设板块应与生态基质两者在空间上形成有机的融合, 使其融解于绿色生态基质中, 从而使人类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消解。规划在牛山湖北部地区建立山 (龙泉山) 、水 (牛山湖) 之间的内部直接联络廊道, 穿插绿地, 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3.1.2 生态分析与人口规模预测

(1) 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提出了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方法, 是在土地量化的基础上, 在需求层面上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 在供给层面上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 然后比较两者的大小, 进而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2]。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 将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六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根据《武汉统计年鉴》江夏区201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 根据单位粮食、能源、木材、水产品等消耗所对应的土地需求面积, 将食品消费转化为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将煤、电力、原油、燃料油等能源消耗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 从而分别获得耕地、草地、林地、化石能源、水域等面积的需求。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 2012年牛山湖北部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0.597hm2, 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350hm2, 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则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88hm2。由此可以得出人均生态足迹盈余0.753hm2, 人均生态承载力是人均足迹的2.26倍。计算出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大大超过其生态足迹的面积, 建设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 生态压力分析

Wackernage l等通过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的实证计算表明[3.4.5], 从全球范围看, 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全球生态承载力, 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能力。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足迹为0.597hm2, 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350hm2, 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88hm2, 人均生态足迹盈余0.753hm2, 研究区域内生态压力小, 具有一定的城市开发建设潜力。

(3) 合理人口规模测算

预设此地区的开发强度为25%, 则开发建设用地为4000公顷。到2020年, 其建设用地绿化率为40%, 此绿化面积可转化为草地和林地, 水域面积不变, 则剩下的部分为耕地面积。根据相关数据预测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足迹变化率0.04, 则到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163hm2, 安全生态压力指数为3.6, 此时的人均承载力为0.320hm2, 则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赤字为0.843, 显著低于2003年湖北省的生态赤字水平 (1.2) , 生态格局比较安全, 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口, 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村镇的城市化发展。

根据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人均生态承载力=某类人均生产性土地面积×均衡因子×产量因子, 即0.320=2400×2.8×1.66/N+400×0.5×0.19/N+1935×1.1×0.91/N+7336.1×2.8×1.66/N+3928.9×0.2×1.00/N, 计算得出2020年此地区的人口规模约为15万人。

因此, 牛山湖北部地区适宜的开发强度为25%以下, 人口规模宜控制在15万人左右。

3.1.3 建设用地面积预测

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110m2/人) , 折算建设用地面积为16.5km2。

3.1.4 生态廊道空间分布

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对整个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分级和分类控制, 将内部保留生态基质、板块及规划绿地进行合理组织, 再与建设用地“图底关系”处理后, 形成了两条主廊道, 三条分廊道, 六条支廊道的内、外廊道格局。

3.2 产业发展策略

3.2.1 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及经济发展规模预测

针对牛山湖北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将总体规划中重视不够的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纳入同一层面考虑。根据牛山湖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产业结构、总体经济效率、产业布置的实际情况,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此区域产业的安排, 通过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对其主导产业的方向和内容予以确定;并通过综合平衡法、地均产出率法等方式综合测算出未来产业发展的规模, 以期对产业用地指标进行调控和指导。

3.2.2 产业相关案例对比及发展选择

针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实际情况, 规划在发展模式方面采取“点式高密度的发展”, 主要依托现有的城镇和风景区资源, 相对集中发展, 从而能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趋势方面采取“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驱”, 一改传统的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 在牛山湖北部地区产业类型的选择上严格把关, 选择和生态保护相关的研发、休闲和度假等产业。

3.2.3 产业发展与生态廊道契合的总体构想

结合生态发展策略中廊道规划的结构和空间走向, 将现有城镇和风景区旅游资源形成“点”式格局, 规划沿着廊道的方向, 在空间上形成“轴”, 并有选择的布置产业类型。采取空间“点-轴”结构的极化理论, 由点连接线最后极化整个区域的产业。在产业空间上形成“三极五带”的空间结构。“三极”为藏龙岛科技园依托核心区、龙泉生态旅游区片依托核心区、覃庙集镇区片依托核心区;“五带”为结合生态廊道的形式, 沿湖呈带状分设五条产业带, 分别为农产品加工带、高尚居住产业带、科研教育产业带、会议休闲产业带和度假旅游产业带。

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策略

3.3.1 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

牛山湖北部地区靠近城镇, 受到城镇扩展的冲击, 农民的思想观念更新快, 有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规划按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引导农民向镇区集聚, 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 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 这种模式不仅集中安置农民, 同时农民的身份也转变成城镇居民。农民就业结合产业研究的产业定位, 发展以高科技信息产业、绿色生态化产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非农产业。

3.3.2 农居点合并型建设模式

基于节约用地, 牛山湖北部地区采用中心村主导型和小村并点型建设模式。

(1) 中心村主导型建设模式

村湾特征是中心村, 其区域内村湾人口规模、用地范围相对较大, 交通相对便利;现已发展部分特色农业, 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在农居点的整理中, 强调中心村核心主导作用, 通过对其内部土地的整理, 带动周边小村湾整理, 合并周边小村湾, 形成更大的规模, 以便配套设施的节约化利用。这类农居点用地整体要强调规划的核心指导作用, 合理调整布局, 走滚动式开发利用之路, 切实做到先拆旧后新建, 并按标准确定宅基地面积。产业结合村湾现状产业状况, 发展以苗圃、花卉、莲藕、特色水稻和渔业养殖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

(2) 小村并点型建设模式

村湾规模较小, 只有几户或十几户, 因农民为方便生产而散居后逐步形成的, 离中心村较远, 交通不便;且其靠近牛山湖或位于龙泉山风景旅游区内有较好的旅游资源。规划保留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及农民的身份, 并就近联合几个村湾并为一个, 形成一定规模, 以便配套设施的配备。产业以农家乐的方式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

3.3.3 居民点布局

规划结合以上建设模式, 对该地区的农民安置和布局采取分类、分期安置和实施的策略, 形成了适当向城镇类型靠拢, 中心村安置为基础, 基层村为辅助的整体格局。总体布局框架为:两个集镇、六个社区、四个中心村、两个基层村。

3.4 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结合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对生态保护的相关要求, 配合牛山湖北部地区用地评价, 在充分考虑地区道路和市政设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规划考虑将大型、带状基础设施结合生态廊道布局, 例如高压走廊和主干道路的走向, 并制定相应的规划要求。同时高效、完备的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也是对生态控制手段的补充和完善。

4 结束语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工作的推进, 生态廊道规划和应用虽然在城市中刚刚起步, 但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意识到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很多城市在其编制的总体规划中考虑和应用了生态廊道及其相关理论。本次研究是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廊道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从城市规划技术手段方面着手, 通过建立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 来解决或缓解城市生态廊道和廊道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供求关系。其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相信将会对生态廊道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玥玮, 秦华.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探讨.南方农业, 2010 (3) .

[2]肖化顺.城市生态廊道及其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5 (5) :15-18.

[3]Wackernagel M, et al.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4]Wackernagel M, 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 how much nature do they use?How much nature do they have?[R].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 Forum.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Toronto, 1997.

生态廊道绿化 篇6

关键词:生态廊道,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大量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工程建设相继开工, 伴随这些工程建设, 出现大量施工开挖, 造成大量裸露荒地,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这些被工程扰动的地区靠自然演替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近几年, 一些科研单位陆续开发了针对工程扰动区的生态恢复技术和方法, 但利用人工恢复生态环境的时间和效果均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廊道理论对其在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区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找到新的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途径。

1 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特点

1.1 工程扰动区生态环境恶劣, 生态恢复难度大

工程扰动区由于没有植被覆盖, 缺乏保水能力, 阳光直接照射也不利于植被生长, 一些岩质边坡坡度过大也造成土壤在坡面难以留存, 降雨不能滞留坡面, 给生态恢复造成很大困难。

1.2 扰动面积大, 难以短时间恢复初始生态环境面貌

目前, 我国重大基础建设工程大量开工, 伴随大面积土石开挖, 工程扰动区覆盖全国各地, 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如果全部利用人工恢复, 需要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也是一个耗时很长的艰巨工程, 造成国家重复建设及资源的巨大浪费。

1.3 生态恢复手段简易, 生态恢复效果不理想

国内目前大多采用客土喷植技术, 基材的活化养分少, 植被难以大量生存, 生物多样性低, 生态恢复效果不理想。

2 生态廊道原理

廊道 (corridor) 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 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 道路、河流、绿化带、林阴带等都属于廊道[1]。从景观学角度, 廊道一般可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与河流廊道3种类型。生态廊道 (e c o l o g i c a l corridor) 是指与两侧相邻基质不同的线性或带状景观要素, 它是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 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生态廊道所形成的栖息地以缓冲带的方式有效隔绝噪音、风沙, 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存环境的作用。通过廊道的限定作用, 有助于外来物种及多栖性物种的入侵, 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及栖息地, 有效促进物种的空间运动和基因交换, 提高生物多样性, 使孤立斑块内的物种得以生存繁衍。

2.1 生态廊道的功能特征

近年来,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人们对廊道功能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Forman (1995) 将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归纳为5大类:栖息地 (Habitat) 、过滤 (Filter) 或隔离 (Barrier) 、通道 (Conduit) 、源 (Source) 和汇 (Sink) [2] (图1) 。

2.2 生态廊道的影响因素

生态廊道的宽度和连接度是影响廊道结构、控制廊道功能的主要因素[3]。

2.2.1 生态廊道的宽度

生态廊道的宽度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随着廊道宽度的增加, 环境的异质性增加, 物种的多样性也增加。由于廊道随物种、时间、生境类型、景观类型不同而不同, 因此很难确定廊道最优宽度。对许多物种来说, 边缘效应是影响廊道质量和宽度最主要的因素。然而, 随着植被类型和目标物种的改变, 边缘效应的影响范围变化很大, 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 这就为确定廊道的宽度带来了困难。

2.2.2 生态廊道的连接度

生态廊道的连接度是指廊道如何连接或空间上如何度量, 可简单的用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来表示。廊道有无断开是确定通道和屏障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 因此连接度是廊道结构的主要度量指标。生态廊道连接城市中孤立的生态斑块, 增加绿色开敞空间的连通性维护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4]。

3 工程扰动区生态廊道几种应用方式设想

把生态廊道引入工程扰动区的生态恢复, 主要目标是将扰动区和自然生态区通过廊道有机联合起来, 加强自然生态区, 生态协调区和工程扰动区的生态连接, 促进之间的物种、物质和能量等生态流过程, 提高工程扰动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从而加速生态修复区恢复演替。

3.1 生态廊道的设计

生态廊道由保护目标、植被情况、廊道功能、周围土地利用, 廊道长度等多个因素决定。具体来讲, 生态廊道的设计有以下三种方式: (1) 线状廊道:可为边缘物种提供迁移通道和栖息地。 (2) 带状廊道, 比较宽, 为内部物种沿着廊道迁移和栖息提供内部环境。 (3) 网络廊道, 由线状或带状廊道相互交织而成, 可为迁移和觅食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通道。

3.1.1 生态廊道建立模式一

在工程修复区和自然生态区之间建立生态廊道,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区域对某一局部区域进行优先的生态修复, 将某一孤立的工程修复区与附近的自然生态区连接起来, 适用于裸露边坡、矿山或者废弃地区域的生态修复。提高环境多样性和自然度, 为昆虫、鸟类、小型兽类等野生动物的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整个系统空间更加异质性, 丰富物种的多样性。

3.1.2 生态廊道建立模式二

在工程修复区和工程修复区建立生态廊道, 这一模式主要作用是促进两块工程修复区的生态系统的物种交换和能量流通, 适用于公路或铁路两侧生态修复区域

3.1.3 生态廊道建立模式三

在工程扰动区周边破碎的自然生态区之间建立生态廊道。这种模式可用于防止由于生态破碎化而造成区域内某些物种生存受到限制的情况, 此模式适用于铁路、公路、矿山废弃地等生态破坏区的物种保护, 特别是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保护。可以加强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联系, 实现区域生态支持功能的共享。

3.1.4 生态廊道建立模式四

在工程扰动区建立生态廊道网络, 并与自然生态区相连。廊道网络的构建奠定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 是整个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通道, 提高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

廊道网络的节点是廊道的交结区域和物、能流的源或汇, 其空间可达性和生态调控的辐射性都很强, 廊道网络节点的建设可以更好发挥生态效能。

4 结语

目前, 工程扰动区的生态恢复仍是一项难题, 各家研究单位都在寻找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生态廊道概念的引入是将景观生态学和建筑学两门学科联系在一起, 提出新的应用方向, 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还有待后期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Forman RTT.Corridor in a landscape:Their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Ekologia (CSSR) , 1983 (2) :375~378.

[2]Forman RTT.Landscape mosaic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3]刘茂松, 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7.

生态廊道绿化 篇7

对城市快速通道沿线的规划是建设城市快速通道的前提, 路线的选取与设计决定了城市快速通道的走向和结构, 城市快速通道作为人为构建的景观, 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存在将或多或少的影响生态结构, 所以路线的选取设计将能使人为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伤害减小到最少, 同时它的规划能将城市快速通道与沿线环境构筑成一道风景。在城市快速通道路线的确定对生态景观自然构成要素构成很大影响, 甚至会改变这种要素的生存结构, 因此, 为了城市快速通道的建设与景观廊道的协调发展, 必须对城市快速通道沿线地带进行调查。城市快速通道沿线地带的调查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的调查内容主要是季节、气象、山地、平原、河流等, 而人文景观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快速通道路线经过的城市、山村的历史文化等特征。对这些的调查有助于判断城市快速通道建设的可行性, 这可以说是城市快速通道项目开发的初级阶段, 必须要在项目勘测对象上重视城市快速通道沿线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自然地理情况, 为合理地建设一条高质量的城市快速通道打下基础。

2 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协调性设计的原则

城市快速通道的线性特征决定了它所经过的地域环境非常复杂, 在长距离的行驶过程中, 沿线环境对人的精神影响特别大, 所以城市快速通道不仅路线要合理, 还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对于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的协调性探究, 目的就是为了使城市快速通道的路线设计与沿线环境形成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 利用长距离的空间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力求建设出一条充满艺术感的城市快速通道。

2.1 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建设的整体与分级

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好之后与沿线的景观融合成一个整体, 在建设过程中, 要保证这个整体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自然价值以及环境保护不被破坏, 这些在建设中应该是知道被普遍关注和充分考虑的。

2.2 美观与结构性的结合

长途行驶的驾驶员必然会有一种疲惫状态在驾驶状态中, 而美能够给与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是一种能让人愉悦的因素。城市快速通道自身的曲线特征决定了其具有线形美, 在利用这种线形的基础上, 还应该与城市快速通道桥梁建设、高架的结构设计结合起来, 在城市快速通道线形设计中, 首先必须处理好城市快速通道线形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城市快速通道的走向必须与山势、河流流势相符合, 要顺应地形山势, 使路线平滑流畅, 如此也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阻力。修建城市快速通道在处理与人文景观的关系中, 应该遵守几个模式, 即:穿城而过、绕城而过、与功能相近的环线而过等, 这几种模式都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节约修建道路成本基础上, 在考虑其他因素。此外, 修建城市快速通道在处理与沿线的风景区关系时, 应该尽量绕过具有开发资源的和旅游价值的地区, 保护自然风景胜地, 使路线和自然风景区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联系。线形与自然的结合, 自然景观的变幻容易满足视线诱导的要求, 因此在修建线形的城市快速通道时, 注意不可将线形的城市快速通道生硬地切开接近自然的原始坡度, 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大意和疏忽, 不要留下太多的人工痕迹, 最大可能地保持原自然风貌。

2.3 安全性

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协调性设计的基础是以人为本, 安全舒适。安全是城市快速通道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如果城市快速通道缺乏安全行车因素, 那么这条城市快速通道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更不用说什么景观规划设计了, 即使具有再优美的环境, 但是相配的却是不合格的高速路, 只能说修了一条没有安全保障的路只能是对人民财产的浪费了。缺乏安全行车的城市快速通道可以表现在坡度过陡、路面横向距离过窄、视线距离不便于驾驶员观察、线路杂乱等都会给任意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而流畅的城市快速通道线条, 视觉开阔的周边环境相反能给人一种安全感, 并且还有自然流露出美的感觉。据探讨调查显示, 城市快速通道良好的线路设计和周边景观的处理, 能使驾驶员的视距加大, 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度, 增加其舒适感, 更能保障行车的安全性。在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协调型设计调查时, 应充分了解驾驶员、乘客的心理需求、身体情况等, 再来设计城市快速通道的视觉空间构成、线路的曲折陡落、视觉的开阔与收缩、连续驾驶产生的副反应等。在考虑的过程中, 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几大部分是驾驶员本身造成的, 所以城市快速通道修建安全因素的考虑上, 应充分解决驾驶员因疲劳驾驶产生的心理压抑感, 不可预见的遮挡物随时都有可能妨碍驾驶员的正常驾驶, 所以良好的景观廊道设计能调节和改善驾驶员和乘客的因长途行车而产生的疲劳感, 以让人舒适的感觉去迎接终点, 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城市快速通道景观廊道协调性设计的目的。

2.4 生态性原则

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物种和与它们共生的无机世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的统一体。在相对复杂的山区里, 生态环境相对来说脆弱很多, 城市快速通道在穿越山区整体时, 其施工建设必然会对土层结构、水文状况等产生影响, 必然会产生很多生态问题, 这些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植被破坏甚至灭绝、动物群体被驱散甚至灭绝、水质发生变化、土壤层结构被侵蚀、埋下水土流失的隐患等等。因此, 性是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协调性设计必须考虑到的, 可持续的思想在设计及建设城市快速通道时应当成为原则性的思想。“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 不要让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想引导城市快速通道的建设。在设计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协调性建设中, 将极大地减少打扰自然的机会, 在最小的限度内, 生态性的原则将引导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设计的协调性发展。

3 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协调性的防护技术

有效的防护技术能将城市快速通道建设的破坏性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生态防御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手段能对于已经产生破坏的自然环境系统进行尽可能的修复, 重建生态系统, 使新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和挽救被破坏的生物和植物, 修复土壤、稳定土层、绿化环境, 最后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后期植被的养护管理被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协调性发展所重视, 建植优良植被是维护景观廊道植被与物种群协调的基本保证。近年来, 在城市快速通道与景观廊道协调性建设方面的生态防护措施上, 主要有以下几项技术, 如:三维植被网种植、种植槽种植、边坡绿化等。

4 结束语

鲁山县生态廊道的建设现状及建议 篇8

鲁山县国土总面积2 432 km2, 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林地面积132 km2, 森林覆盖率49.56%。境内以沙河水系、高速公路、国省道、南水北调、昭平台水库干渠为主的廊道总里程达到1 700 km。311国道横穿东西全境, 全长107 km, 207国道纵贯南北48 km。境内省道S231、S239全长151 km, 已峻工的南水北调干渠43.1 km, 焦柳铁路35 km, 郑尧高速60 km, 二广高速50 km。县、乡、村道、田间小道、水库支、毛渠密织成的廊道网络遍布县域全部国土面积。

下面就鲁山县全县的生态廊道绿化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简要做一介绍。

1 鲁山县生态廊道绿化建设情况

为充分增加国土生态绿化面积, 鲁山县自2002年起, 高度重视道路、水系为主的生态廊道绿化建设工作, 连年来, 在原有已绿化基础上,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工程, 重点高标准绿化了311国道、郑尧高速公路、鲁山到平顶山 (S239省道, 简称鲁平大道) 、鲁山至宝丰 (S239省道, 简称鲁宝路) 公路两侧、沙河沿岸, 大力推进了生态廊道绿化。截止2013年底, 全县已达标绿化里程1 450 km, 生态廊道绿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及提高, 成效显著, 生态、景观、经济效益表现明显。在这期间, 生态廊道绿化的名称也有了变化, 2007年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以前, 根据上级文件通称为绿色通道建设, 2008年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开始, 统一名称为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根据鲁山县的生态廊道绿化建设的不同时期, 绿化的方位地段, 大致可分为5个部分。

1.1 2002年绿化的311国道平原段

2000年,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 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工作。鲁山县林业局审时度势, 及时抓住这一关键的时机, 认真搞好规划作业设计, 迅速汇报县委、政府, 建议首先搞好311国道通道绿化。311国道自叶县入境, 自东向西横穿全境至嵩县, 境内全长107 km, 途经张官营镇、磙子营乡、张良镇、马楼乡、鲁阳办事处、琴台办事处、董周乡、库区乡、下汤镇、赵村镇、尧山镇11个乡镇办事处, 是鲁山县最早建成的一条交通要道, 对鲁山县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原段主要有张官营镇、磙子营乡、张良镇、马楼乡, 当时道路沿线两侧的绿化除了行道树外, 视野范围全为农地、村落。由于通道绿化需要占用大量的农地, 需要做通群众工作。当时干部群众集中的意见是:既得栽树搞通道绿化, 也得让群众得到经济效益。具体实施中, 反反复复, 几经周折,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形成的意见是:沿311国道, 每侧栽植速生杨树30 m, 株行距3 m×3 m。栽谁地块归谁所有, 负责养护看管, 成材后, 采伐归己, 同时完成更新。报经县政府及上级同意, 实施退耕还林对植树农户补助。每年每亩补助230元, 一次性补助苗木费50元。2002年春季完成造林35 km、206hm2, 连年来, 财政投资累计达到710万元。当前长势良好, 郁郁葱葱, 人车行在路上, 宛如身在森林中。

1.2 2007年绿化的311国道鲁石路段

311国道鲁山县城至尧山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 段道路, 因尧山风景名胜区更名前名称为石人山风景名胜区, 故当时称鲁石路。2007年, 郑尧高速公路尚未建成通车, 鲁石路对于鲁山县的旅游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搞好鲁石路绿化, 对于增加我县森林资源, 丰富尧山风景区 (自然保护区) 旅游内涵和加快鲁山县生态示范县及林业生态县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鲁石路沿线通道的绿化, 东起县城西的三里河, 西至尧山镇政府所在地, 全程60 km, 平原区路两侧15 m和山区沿路第一层山脊以下视野范围为规划绿化范围。规划时保持原有植被基础, 营造以常青乔木为主, 以建设果木经济林带为辅助, 以园林盆景为点缀的景观绿色工程, 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 沿路处处青, 入眼满春色的效果。造林全线分四种类型:一是重点绿化部位, 是指公路视野的显眼地点, 植被覆盖较差, 采用整体造林, 主导树种火炬松、广玉兰、女贞;二是补植常青树, 见空插绿, 是指在稀疏的蚕坡和疏林地空地内栽植侧柏、女贞;三是果木经济林带, 是指在路边农地栽植桃、李、杏等经济树;四是点缀植绿, 在路边隙地栽植雪松等常青树木。当年春季完成了董周乡、库区乡、下汤镇、赵村镇、尧山镇5个乡 (镇) 15处的造林任务, 栽植以女贞、广玉兰、柳树、雪松、桃、李、杏为主的苗木32 000株, 投资30万元。

1.3 2008年绿化的231、239省道及郑尧高速公路沿线路段

2006年, 为扩大鲁山县的通道绿化长度及面积, 县政府决定对鲁山至平顶山市新建成的鲁平快速通道 (S239鲁山段) 、鲁山至宝丰 (S231鲁山段) 路段着手绿化, 这次绿化沿袭了311国道的部分模式, 路两侧各设计30 m, 树种还选择杨树, 株行距3 m×3 m, 树归地主所有, 政府前三年每年付给群众土地补偿费每亩400元。但由于各种原因, 保存情况极差, 至2007年, 基本无树, 当年等于栽植失败。2005年郑尧 (郑石) 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2007年路基路面工程基本峻工, 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又摆上鲁山县造林绿化的重要议程。县政府决定必须于高速公路通车前全面完成两侧的绿化工作, 同时, 坚决完成鲁平大道、鲁宝路的全线绿化。涉及的辛集乡、梁洼镇、张店乡、汇源、露峰、鲁阳、琴台街道办事处、董周乡、让河乡10个乡 (镇、办事处) , 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和工作, 2008年全面完成造林任务, 三条公路沿线营造以杨树为主的通道绿化40余km, 造林100 hm2, 植树10万株, 投资362万元。目前, 公路两侧已形成了以杨树为主的林带, 绿树成荫, 长势良好。

1.4 2009年绿化的郑尧高速沿线宜林山地

2008年, 郑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平原路段已于2008年春季完成了两侧各30 m的杨树绿化带, 但县境内的山坡地段部分没有绿化。为全面完成高速两侧的绿化, 县林业局按照县政府的安排, 于2008年秋天开始了对郑尧高速沿线的宜林山地的绿化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以景观和生态为主, 兼顾群众经济利益, 点、线、面相结合, 突出重点。以丰富多变的山体及雄伟壮观的高速公路为依托, 以色彩斑斓的植物为基调, 以高速入口、出口及高速沿线较明显的荒山、坡耕地为重点, 重点地方的建设突出绿化美化, 要有景观, 做到四季常绿、春花秋实, 乔、灌、草相互配合。生态景观绿地在大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 是改善环境质量, 使人获得心情愉悦为前提, 因此在设计中充分注意了生态景观建设。经过严格的政府招投标, 2009年春季全面施工, 全年完成10处造林任务, 涉及辛集乡、梁洼镇、让河乡、库区乡、下汤镇, 造林27 hm2, 栽植以雪松、女贞、侧柏、刺柏、火炬松、玉兰等为主的苗木71 000株, 投资238万元。绿化成效非常明显, 如今从高速行驶入鲁山, 入眼望去, 绿色迎面扑来。

1.5 2011年的郑尧高速提档升级高标准绿化

2011年, 平顶山市开始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 根据要求, 需要对高速、国省道的沿线绿化提升档次, 要求高速沿线绿化要以常青树木为主, 绿化宽度要达到每侧100 m, 苗木规格要求胸径5 cm以上。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 经过严格认真的作业设计, 并多方协调商议, 决定用地采取政府出钱租地, 招标造林。耕地每年每亩400元, 连补8年, 山地坡地一次性每亩补助400元。绿化工程全部采用招投标方法, 经过多方努力, 排除各方面的阻力, 经过两年的施工建设, 终于于2012年完成郑尧高速、311国道沿线高标准绿化193 hm2, 栽植雪松、女贞、国槐、香花槐、五角枫等苗木98 000株, 投资1 500余万元。

2 生态廊道绿化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努力, 鲁山县的生态廊道绿化建设可以说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特别是在道路通道绿化方面, 县境内的高速、国省道得到了高标准的绿化,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郑尧高速绿化历经三次, 从栽植用材林到宜林山地栽植生态常青树, 又到景观林带建设, 实现了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 丰富了绿化层次, 打造出了一条“一年四季景不同”的景观走廊。但是相对于鲁山县的全部生态廊道而言, 郑尧高速只是其中的极小一部分, 对全县的生态廊道建设不具代表性。南水北调干渠即将通水, 沙河沿岸空档尚需完善, 因此廊道绿化任务还相当艰巨。针对鲁山县的廊道绿化, 本人认为, 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同时也提出一点建议供参考。

2.1 生态廊道绿化树种单一, 色彩单调

鲁山县的天然林树种以栎类树种为主, 主要分布在全县的山区, 所以山区生态廊道绿化也是以落叶的栎林为主, 生态效益明显。近年来, 在丘陵平原区, 道路两侧、河流两侧营造的杨树用材林生态廊道, 突出了经济效益。上述两种地段的生态廊道绿化, 由于树种单一, 并且冬季落叶, 景观效益不明显, 没有达到美化、彩化的效果。

在下步的提档升级上, 针对生态廊道, 应加大森林抚育力度。对经济效益差、品种、树种老化的树木实施抚育采伐, 同时加大生态廊道林带内的宜林荒地的造林力度。山区丘陵地段, 选择以火炬松、油松、侧柏、女贞为主的常青树种, 着力营造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平原地段, 选择以枫、银杏、香花槐、柳、雪松、黑松等绿化树种, 从而达到春花秋实、冬青夏绿一年四季景不同的效果, 丰富廊道色彩, 提升生态景观效益。

2.2 生态廊道绿化空档较大

生态廊道绿化空档较大的部位主要在河流沿线。沙河是淮河的重要支流, 自尧山最高峰发源, 自西向东, 由高山到丘陵, 流向平原, 沿线支流众多, 西北部支流主要是荡泽河, 荡泽河流经鲁山县的西北部山区, 然后注入昭平台水库, 荡泽河流域属于鲁山县降雨较少地区, 沿线山地开荒耕种面积较大, 水土流失严重, 有林地比例较小, 造成绿化空档明显。平原区支流较多, 在沙河的中下游、让河、肥河、七里河等河流沿线, 连年来由于毁林采砂, 空档逐渐增大。

对于这部分空档, 应从几方面抓起: (一) 对位于昭平台水库上游的沙河 (包括支流) 沿线第一道山脊视野范围内的坡耕地鼓励群众植树造林, 大力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对于群众营造经济林的, 按照生态省补助标准纳入生态廊道建设补助;营造生态林的, 除按照生态省补助标准外, 参照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由政府实施财政补助。 (二) 对平原段因采砂造成的沿线林带破坏的, 林业、土地、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打击整治力度, 绝对禁止在非河滩区采砂, 同时积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护路林等防护林带, 积极完善生态廊道建设。

2.3 原有的以天然栎林为主的廊道绿化有待完善提高

鲁山县境内山区丘陵的廊道绿化主要是以麻栎为主的天然次生林, 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同时麻栎也是放养柞蚕的必要树种, 我县柞蚕生产历史悠久, 以柞蚕丝织成的“鲁山绸”驰名中外。连年来, 群众大多在冬春季节砍伐栎林, 当年萌生新枝叶后, 蚕农放养柞蚕, 让柞蚕蚕食嫩枝嫩叶。冬季初春, 一眼望去, 如同荒山, 大煞风景, 严重破坏了生态廊道建设的景观效应。

对这种情况, 我个人认为, 群众养蚕是发展经济的需要, 不能单纯以禁伐来强制, 应该把沿线第一道山脊、视野范围内的栎林, 政府纳入财政补贴, 同群众签订封山育林协议, 让栎林长成大树, 成材成林, 把沿线天然栎林建成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

2.4 南水北调干渠沿线亟待绿化

当前亟待绿化的重点区域主要是以南水北调干渠为主的廊道绿化, 南水北调干渠县境内全长43km, 是条新建的输水工程, 两侧基本上是宜林荒地或者农地。

生态廊道绿化 篇9

1 美国的绿道运动

“绿道”规划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1867年完成的作品:波士顿“翡翠项链”绿道规划。其设计理念是:改良美国城市环境,在都市之中保留和恢复自然生态,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在城市工业社会之中的和谐关系。规划将波士顿的块状公园—公园道—河流廊道有机串联起来,成为长达25 km能够互通相连的公共开放空间和城市绿色通道。

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美国已将绿道事业作为重大的经济产业进行部署,政府制定了许多项目法规及措施。现在每年正在规划和建造的绿道有几百条,里程已达9万km。从国家公园景观游览道到乡村农田绿道,进行了多层次的绿道连通性规划建设,最终将形成全美综合绿道网络。

20世纪80年代后期,绿道概念开始被世界广为接受,绿道的规划和实施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国际运动。

2 中国的绿道运动

如同19世纪的城市公园运动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城市规划理念一样,美国的绿道运动对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我国影响巨大。经济发达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开始了行动。2010年,广东省完成了珠三角地区九个城市全长2 372 km“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的绿道网络建设,通过城市公园带、非机动车绿色通道、河谷绿色走廊、山体、湖泊等生态廊道而延伸形成六条省级绿道,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成就显著。

中国绿道思想的确立:

1)绿道网络框架的明确。户外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形成整个国土范围内的绿道网络。中国现阶段的建设,虽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需要对远期的绿道网络系统作一个战略性部署。根据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条件,从自然资源保护、休憩娱乐与历史文化三个方面考虑,确定绿道网络在国土层次上的总体框架。该框架的明确对中国现阶段的环境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2)综合性绿道网络的多功能规划。绿道形态和构成的复杂性,使得不同类型的绿道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侧重。而绿道网络应该兼有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文化功能。中国现阶段的绿道规划,可以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做好分项规划。发挥绿道网络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游憩活动机会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3)各级层次绿地的衔接。绿道网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需要从宏观的区域层次、可实施的地方层次及宜人的场所层次这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并在各个层次上做到相互衔接和控制。中国同样可以按这三个层次对绿道进行规划。现阶段,可以在总战略性框架的控制下,自下而上地从宜人的绿化场所和各个地方层次的绿道规划建设做起,直到今后一定的时期形成整体绿道网络系统的控制。

4)绿道的研究和宣传的深入。绿道的概念刚刚为我们所认识,不但普通的民众对于绿道知之甚少,就是我们专业人员对此认识也极为不足,更谈不上对中国实际绿道网络的研究。所以,一方面,要对绿道的作用及中国的绿道网络结构进行广泛的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对绿道思想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公众对此有所认识,使管理决策者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3 绿道的启示

本次规划主要从绿道建设的功能上引入绿道概念,将沁河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统筹考虑,通过沁河绿道串连起来,构建区域绿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运动对沁河生态廊道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自然生态保护的启示。随着城市化过程人类活动的干扰,栖息地破碎化和数量的剧减已经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威胁。绿道途径对于建构我国的自然保护网络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得构建沁河生态景观廊道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2)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美国国家公园保护体系中,与绿道相关的线性遗产有遗产走廊(heritage corridors)、国家历史文化道(national historic trail)、国家风景名胜道(national scenic trail)、河流区域(river area)、海滨线/湖岸线(seashore/lakeshore)等。而我国目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只侧重于单个遗产或某一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

将绿道的规划思想引入到沁河流域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通过建立中国北方古堡建筑文化遗产廊道,对于提升晋城城市品位和有效保护沁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远意义。

3)对未来区域绿道网络规划建设的启示。借鉴广东珠三角地区绿道网络建设的启示,沁河生态景观廊道即是沁河流域特色城镇经济区内最重要的一条绿道。它将成为晋城城市区域绿道网,甚至是山西省域绿道网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主干绿道之一,其地位与作用意义重大。

4 沁河水系概况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二郎神沟),流经沁源县、临汾(安泽县)、晋城(沁水县、阳城县),山西省境内全长363 km。其中晋城段168 km(其中:沁水县段长约77 km;阳城县段长约31 km;泽州县与阳城县合界段长约60 km),流域面积4 856 km2。落差449 m,河道坡降2.7‰;经沁水县的郑庄镇、端氏镇、嘉峰镇,阳城县的润城镇、北留镇、东冶镇,由拴驴泉附近入河南省,在河南武陟附近注入黄河。是山西省内仅次于黄河、汾河的第三大河流,也是水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沁河在润城以北河谷宽阔,谷底宽约700 m~1 200 m;润城以南河谷深切,谷底宽仅100 m~180 m。含沙量小,支流较多。位于本规划区范围内的支流有县河、山泽河(也叫林村河)、端氏河(固县河)、芦苇河、郑村河、东河、长河等。

5 沁河绿道建设的意义

1)打造沁河流域永久性生态廊道,促进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形成;2)提升沁河流域环境品质和窗口形象,促进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带健康发展;3)深化和完善市域旅游体系,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6 主题定位

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郊野休闲度假、古堡寻幽探密、现代特色城镇与绿色工业景观于一体的百里沁河风光带。

7 规划结构

沁河生态景观水系空间结构:一带、双廊、四斑块、多节点。

一带:百里沁河风光带;双廊:集山水之灵,得古堡人文之胜的沁河山水生态景观长廊与古堡文化遗产博览长廊(复合式空间景观廊道);四大生态斑块:“高峡龙湖”生态斑块,“绿色农业”生态斑块,“古村落人文”生态斑块,“沁河峡谷”生态斑块;多节点:百里沁河风光带上重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节点。

8 结语

沁河与丹河两条河流是晋城文明的发源地,两条生态廊道的建设对于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是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础,我们热切期待晋城两河生态建设早日完成,为山西省绿道建设做好样板,同时促进山西省省域绿道网络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77-81.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Z].2007.

[3]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1):44-48.

上一篇:情况判决下一篇:STC89C52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