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措施(精选12篇)
生态建设措施 篇1
渭源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 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近年来, 渭源县以实施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契机, 不断加快林业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 全县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正处在一个破坏与治理的相持阶段, 遏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修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渭源县作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生态环境又特别脆弱的地区, 必须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战略机遇, 把发展生态林业作为建设“美丽渭源”的基础工程来抓, 坚持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目标,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中心, 以城镇、通道、荒山、村庄绿化为重点, 再造渭源秀美山川, 加快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新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 落实战略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林业的需求日趋多样, 林业的内涵日益丰富, 林业的多种功能空前凸显。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要准确把握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用足用活国家扶持林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 毫不动摇地加快林业发展, 不断增加全社会办林业、搞绿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依托重点项目, 加快林业建设
要紧紧围绕“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一目标, 抢抓机遇, 科学谋划,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 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全面协调发展。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 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 坚持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并举, 加快建设综合防护林体系, 着力治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在城镇、村庄、道路、河渠两侧等人口聚集区, 启动一批县级重点绿化工程, 加快建设生态景观林体系,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要切实抓好种苗基础工程建设, 积极引进繁育适宜品种, 调整优化种苗生产结构, 满足林业生产所需。
三、依靠科技进步, 培育林业产业
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紧紧围绕农民林业产业急需的关键技术,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力争在造林技术、重大森林病虫害技术、良种选育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林业科技转化,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调高林业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绿化成效。健全基层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管用的科技服务, 实现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低效林改造, 提高造林绿化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积极稳妥方发展经济林、文冠果生物柴油原料林建设以及林产品精深加工等, 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 开展立体经营, 实现长短互补, 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同时要充分开发森林的文化、游憩等功能, 积极培育和发展森林旅游业,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四、狠抓机制创新, 强化社会造林
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 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 采取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 加快推进宜林“四荒”地使用权流转。积极探索项目招标、委托造林等新机制, 不断完善发展社会造林的相关政策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 规范工程管理。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建设, 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协会组织和造林大户, 要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优先扶持, 培育典型, 示范带动。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全民义务植树形式, 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继续搞好行业绿化、部门绿化, 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
五、培育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要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 大力普及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宣传环境文化、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等新文化、新理念,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安全和环保意识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 动员和教育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要以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村庄为载体, 在全县城乡广泛实施绿色生态文明工程, 做到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的有机结合。
六、切实加强领导, 增强工作合力
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把林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组织、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务投放等方面切实体现重视林业的战略意图。进一步靠实部门责任, 通力协作, 积极支持林业改革发展。强化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 将森林覆盖率净增长量纳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严格考核, 严格奖惩。把林业灾害防控纳入政府应急管理, 积极引导建立防火、防盗、防虫等民间“三防”体系, 加强林区防灾、护灾和救灾能力建设, 全面提高林业灾害综合防控水平, 坚决扭转“边治理, 边破坏”和“一方治理, 多方破坏”的不良局面。加强统筹协调, 注重项目整合, 把林业建设与扶贫攻坚、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新能源建设、封山禁牧舍饲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综合治理生态问题的强大合力, 创新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 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生态建设措施 篇2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分析,为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technical measures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or me the whole quality of ascens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Key words]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ical measures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加重,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对于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对于林业的保护是我国整体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针对于不同地区的林业发展情况先后建立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这些生态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在进行林业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对林业升天工程建设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在以往使用林业资源的过程中对于林业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影响到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正常使用。因此,我国开始重视对于林业生态的保护,旨在提升林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满足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林业工程的监管不到位
我国在开展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地区在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在这种建设模式下,对于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资金投入、管理措施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往往会出现建设技术落后、人员管理松散等情况。严重影响到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不利于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不过得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规划,在进行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针对建设地的一方面的特征进行生态工程的建设。缺乏对当地地质状况、水文状况的合理考察。很多工程的建设,只是为了短期的效益和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技术指标和建设方式开展建设工作。这十分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到我国整体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提升。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加快进行我国林业分类管理
要想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发挥林业生态工程在林业生态保护中的作用,需要加快对于我国林业的分类,针对于不同的林业类型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我国目前主要的林业类型有商品林和公益林两种,公益林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因此应当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公益林进行重点建设。在对公益林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提升对于公益林的补助,同时应当对公益林进行抚育性的采伐,这样能够调动当地林业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我国公益林的整体发展。
3.2 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林业管理
我国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对于林业的整体管理。这需要在当地提升林业的整体培植规模,同时应当针对于当地的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对树种进行改良,栽种适合当地情况的树种。应当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依据当地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合理性。最后要加强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提升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我国整体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发展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整体设计缺乏规划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因此我国应都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规划体系同时加强对于整体建设过程和后续维护过程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生态建设措施 篇3
关键词:生态林业;措施;生态系统
1 林业发展的生态问题
1.1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在提供林木产品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稳定增长方面,还有森林的环境社会服务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林业生态系统通常是较为稳定且抗逆行性强的生态系统,所以在种植各类人工树林或者是对自然森林进行管理经营时,都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建立并维持形成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对于人类的利用和干扰的程度都要进行适度的控制,在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和谐进行。
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 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 另外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 林业保护认知问题
除开自然条件恶劣的外界条件,人们对于林业认识非常的不足,特别是偏远地区,砍伐树木、侵占林地的现象较为严重,做不到对原有森林的保护。传统观念也认为才林木是林,防护林就是方田林木网,造林也就是简单的挖坑植树。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林业生态建设还原林业的定义,完善林业的综合功能,将林业看待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另外,相关林业部门没有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的执行力度,缺乏相关资金的拨放等因素也影响着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改革林权制度的推行还有待深入,必须要调动农民种植树木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多方面的发展,实现林业的分类管理。
2生态林业建设的措施
2.1 加强生态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生态道德素质,大力加强生态教育。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宣传生态创新意识,弘扬自然与人的生态和谐价值。在各地区域范围内推进义务植树活动,努力寻求民众义务种树的新方式,出台植树绿化的健全机制,实现全民绿化的远大理想。
2.2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通过全面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来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例如开展创建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 , 大大推进森林的覆盖面[1]。
2.3 林业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林业生态建设,就要大力推进林业法制建设,将各项林业建设工作进行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依照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造林和用林行为。对于破坏林木资源的犯罪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加大法制治林的力度,从而保障林木神态系统的安全,建立和谐发展的林木区域。同时,加大林权制度的改革工作,改变林业生产力,建立多种资源体系,拓宽各种林业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制度。
3 生态林业建设的适用方法
3.1林业建设目标设定
为了保护并完善各地域林木种植的生产潜能,利用土地保证结构的多样性,建立并恢复健全的生态系统功能,应为林业建设设定明确的目标。根据市场需要,充分调研确定哪些适合速生林的生长,在不同的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也不同。有的是要建设或恢复生态系统,有的是为了改变生活的环境,有的则是为了改变农业结构。
3.2发展生物多样性和复合性
首先,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土地上建立符合系统,发挥生态效用,加强生物循环。其二要发挥林木的生态功能,持续利用林木资源,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其三要开发林木生态系统的促物质循环、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固碳制氧等生态功能[2]。
3.3提高林业知识与技能
现代社会的新农民应该不断的学习与林业知识相关的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回经营并且具有服务精神。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无偿培训农民的种植新技术,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人事,机那里以林业生态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
3.4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种植林木的苗木应该有国家级地方相关部门资助,农民则负责种植和服务,最后的林权由种植的所得。地方政府应积极的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考虑后期服务、生产力等因素,对公共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共同发展林木业。
4抓改革来保持林业发展的活力
要按照现代林业的经营思路,以要素市场为平台,以森林资产为纽带,以盘活森林资产、吸纳社会资本、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积极性为目标,大力推进林业市场化经营,切实把林业的改革和发展贯彻到底。
4.1完善林权制度
农民的林权一旦确定后,还要完善林权发证的后续工作。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比如一些产权还不明确的区域,要积极干预,尽力化解纠纷,调解农民之间的矛盾,尽量快的明确并发证。若有已发林权证经核实后,存在一定问题的要尽快明确并改正。
4.2完善交易平台
为了加快林业生态市场建设,尽可能大的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就要完善交易平台,为林权的相关服务做好许可验证、抵押注记、拍卖交易、信息發布等各项工作,方便的满足社会民众的各类需求。
4.3加快林流转
三要加快林权流转,要建立林木采伐、种苗供应、科技服务、项目开发、信息咨询等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林权权利人以转让、出租、股份合作、联营等形式,加快林地林木流转步伐,促进林业规模经营。
在和谐稳定、记录监督制度完善的前提下,顾丽林权利益人一出租、转让、股份制等各种形式,加快林木林地的流转速度,形成一定规模的林业经营模式。采取种苗供应、科技研发、技术咨询等辅助方式加快林流转。
5 结语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林业建设中也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有效统一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韩峰.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01).
[2] 王惠卿.浅谈推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
生态建设措施 篇4
林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及公益事业的有效开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存在的不足, 使其在生态建设、林业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生态林业的建设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必须长期坚持, 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对林业规划建设给予重视和支持,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1生态林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1.1林业生态建没的质量不高
林业建设树种相对比较单一, 对于树种的选择重在人工造林而轻视其封山育林, 混交林比较少, 单一树种种植比较频繁, 这就会导致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出现很大的问题, 有些地区甚至为了做“形象工程”而不能够采取科学的技术方法对其选种, 栽培。上述因素都将造成林业生态建设难以可持续发展并发挥效用。
1.2林业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 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长久以来, 林业生态发展建设只是单纯的重视其管理,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却相对比较淡薄, 法制管理观念也不是很强, 一些林业建设的领导者在管理思想上还存在着滞后等现象, 过度开采或是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林业生态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3缺乏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
林业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尤其是近年来, 经济建设的发展壮大,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重视程度相对较少;二是国家政府等部门也没有充分调动其社会力量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推广, 所以就目前来讲, 整个造林科技含量较低。对于林业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不能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管理, 及时处理, 这就导致林业在人力、物力上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2解决生态林建设的部分措施
2.1建立完善的育苗体系, 解决种苗单一的问题
(1) 建立完善的种植育苗体系, 突破原有单一式的种植方式, 扩大社会育苗的整体生产效益, 为造林绿化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科学育苗。在种植育苗的基础上, 可以引进科学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模式, 参考国外先进的种植育苗方法, 推广种植的覆盖面积, 加大新品种在整个试点运行中的逐步培育, 为建立科学的生态育林而提高技术支持。
(3) 贯彻《种子法》为苗木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在林业建设过程中, 必须将其法律意识贯穿于整个林业建设生产过程中, 可以依据各地方的特点进行合理试点规划, 从而保障种植育苗的质量。二是可以采取供给招投标的方式对其进行采购招标, 这样就能够参考市场上多种优质的育苗进行选择, 避免了“人情苗”“关系苗”出现, 从而也能够保障质量。三是拒绝市场垄断。在育苗价格上要多方听取专家的意见和进行市场调查, 在确保合理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育苗的种植和生产, 这样也有利于育苗单位的利益不被损害。
(4) 改革国有苗圃体制。国有苗圃是林木种苗行业的骨干力量, 对促进全县林业种苗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国有苗圃进行内部整合, 进一步加强管理, 实现整合资源, 合作发展, 统一规划, 分组管理。规模扩大, 规划合理, 科学发展, 促进国有苗圃的快速发展。苗圃内部可分别组建育苗一组、育苗二组、科研组、营销组与绿化队, 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2.2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 改革林业生产方式
(1) 针对林业建设人员必须加强其生态教育的意识培训建设工作, 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他们自身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 或者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宣传活动, 如网络媒体、学校, 相关论坛等。
(2)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要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与治理机制, 可以通过建设一些大的林业项目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这样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利于林业种植的整体推进。
(3) 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改变林业生产方式。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制度改革机制, 在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拓宽资金的来源, 如政府支持、社会力量、业主投资等, 这样就可以将社会各阶层力量融入其中, 使得林业资源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帮助。其次可以在全局中掌握林业的发展动态, 坚持“全社会办林业, 搞绿化”等方针政策的原则, 将林业生产方式加以转变, 这样就能够在很大优势上发挥其地方林业种植的特色。与此同时, 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某一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 这样能够进一步扩大林业的对外开放, 加强其交流。
(4) 要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的新办法, 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把植树造林、绿化行动在全社会而开展。
(5) 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推进依法治林的进程中, 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 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中。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 强化森林灾害防控能力, 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构建和谐林区。
2.3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1) 明确森林生态补偿的依据。森林资源除了具有经济效益, 还具有生态效益, 森林的建没和维护, 需要有一定的费用投入。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外部性, 把这种外部性内化, 就需要对森林生态进行经济补偿, 这样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
(2) 明确森林生态补偿资金筹集的途径。森林生态补偿资金除了国家出资以外, 应根据“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 明确其他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等, 从而体现生态效益的社会共享原则。
(3) 明确森林生态补偿金征收的标准。确定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是一项复杂的自然系统工程, 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 既要顾及森林自然生态要素, 又要重视林区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时, 应当考虑下列因素:森林自身生态功能的大小、森林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关系的紧密程度、当地居民与森林之间的密切度、森林生态效益的社会认同度、国家与地方财政状况、森林保护等级。
3结束语
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 在进行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 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随着人们对于林业建设的逐渐重视, 相信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针对其存在的不足还及时解决, 深入了解, 从而推进林业生态补偿制度实施。
参考文献
[1]马国文.论县级生态林业建设的调查规划[Z].2007.
[2]晁玉霞.平原围村林现状及改造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3]国家林业局, 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 广东省林业局.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R].2004:17-23.
五项措施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篇5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检察院紧紧围绕市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五项措施,不断拓展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树立起民生检察和生态检察的良好形象。
一是严厉打击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刑事犯罪。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活动,突出打击制售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等破坏农业生产的犯罪。工作中开辟绿色通道,对危害生态文明犯罪案件提前介入,快捕快速,始终保持了严打声威。
二是严肃查办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突出查办退耕还林、环境行政审批、环保资金和项目分配等环节职务犯罪,深入查办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资源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犯罪案件。2013年至今,立案侦查37件44人,为国家和广大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三是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诉讼监督。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与辖区内环境监督执法部门实现了相互衔接,共监督移送涉嫌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8件11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6件7人;加强环境调查保护工作,通过履行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职能,督促收回国有资产流失1000余万元。
四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持续开展了“黄河工程专项预防”活动,苦水河专项治理预防工程,被全国人大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宣讲团,通过宣传《环境保护法》、提供法律咨询等方式,推广和普及环保知识和理念。
生态建设措施 篇6
关键词 茶叶;生产现状;问题;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1 孟连县茶叶种植现状
孟连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居住在境内的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有种植茶树,采制茶叶和饮茶的习惯,是中国普洱茶原产地之一,在境内芒中仍保留具有600余年人工栽培型古茶园53.33余hm2;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建成333.33 hm2以上茶园生产基地3块,133.33~333.33 hm2茶园生产基地5块,66.67-133.33 hm2茶园生产基地25块,全县六乡(镇)均有茶叶种植,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4 684户,23 187人,2014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5 148 hm2,产量4 200 t,实现农业产值1.26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孟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孟连县重要支柱产业。
2 存在问题
2.1 茶园建园时规划不到位,茶园生态环境恶化
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时,由于片面强调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造成大面积毁林种茶,园区内无其他树木遮阴,茶园周边及箐沟毁林严重,无任何防护林,造成春天干旱,夏天高温烈日,雨季水土流失,冬天寒风侵袭,生态条件恶化,生态平衡失调,自然灾害频繁,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和产量、质量的提高[1]。
2.2 茶园建园时投入不足,开垦质量低下
由于缺乏资金,茶园规划与建设配套基础性工作不到位,园区道路、水源保护、水利设施,防护林等无系统规划和未配套建设,种植沟及台开垦质量差,很多山地茶园,有的茶园坡度大,没有开垦水平梯地或所开梯地梯面过窄,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种植前茶园未深耕施肥,造成茶园土壤结构差,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光、气、热不能得到充分调节,茶树根不深,根系分布浅。
2.3 茶园缺株断行,茶园覆盖率低
部份茶园零星分散,单位面积种植株数过少,株行距不一,缺株断行严重,覆盖率低,造成光能、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2.4 茶园管理不科学,园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长期以来,在茶园管理上不注重茶园生态环境,大量施用无机肥,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生长环境;同时,大量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造成大量有益昆虫死亡,原生态系统消失,园地生物多样性被彻底打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 生态茶园建设主要技术措施
生态茶园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开发和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和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光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流动,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生产的茶叶产品中的农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指标,符合国家、国外消费国绿色食品、有机茶规定允许的标准,对人体健康有益,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茶园[2]。
3.1 种植覆阴树
在茶园四周、不宜种植茶树的陡坡、山顶、山脊、山脚、沟边及空隙地等大力植树造林;同时,在茶园中种植一定数量覆阴树,人为改善宏观环境条件,创造一个适宜茶树生育的生态环境,建立起一个以茶树为主的生物群落,利用生物多样性作用,修复茶园生态系统。
3.1.1 树种选择
选择落叶或常绿当地适宜乔木树种,如香樟、水冬瓜、木姜子、樱桃、天竺桂、黄花梨、坚果、台湾相思、楝树、凤凰木、铁刀木、滇润楠和雄黄豆等,在种植时,树种不能单一,应多样性复合种植。
3.1.2 种植规格
山顶和四周空缺采4~5 m种植1株密植;茶园周边及道路两旁每5~6 m种植1株;沟箐两旁营造水源林2~3 m种植1株;茶园中种植覆阴树按8 m×8 m株行距种植,8~10株/667 m2,覆阴度控制在30%为宜。
3.1.3 覆阴树管理
要有利于茶园管理和有利于茶树通风透光为目的,覆阴树分枝高度应控制在2 m以上,根据茶树生长需要,适当蔬枝,保持茶树既能得到覆阴树的遮阴又能得到所需阳光照射,达到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建立复合型主体生态系统。
3.2 留草种草
茶园梯壁除草方式采用割草,严禁铲除和使用除草剂,保留茶园梯壁上原有绿草,在裸露的茶园梯壁上种植地花生、紫云英、苗蓿、绿豆、饭豆、苕子、无刺含羞草和黑麦草等,以一年生覆盖梯壁、台面为宜。
3.3 茶园茶树高密度留养
主要选择在群体种老茶园,把原来超过1 000株/667 m2的茶园改造成200~300株/667 m2,以解放前古茶园栽培方式生长,着力打造生态有机茶园。
3.3.1 留养标准
行距以原开发种植规格为准,留养株距2 m,行间留养必需对空留养,充分利用光、热、水和气,减少病虫害发生,便以管理和采摘。
3.3.2 留养植株修剪及造型技术
对留养茶园进行重修剪,发芽后选择2~3枝健壮芽梢留养,在半木质化前将留养枝梢侧芽摸掉,营造良好通风透光为宜。留养枝干在木质化与半木质化处剪除,打顶留边,每年进行2次修剪,培养合理分枝塔形树冠,株高控制在1.8~2 m为宜。
3.4 茶园土壤改良
主要采取对茶园全面深翻改土,加深有效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调整茶园土壤中“固、液、气”三相比例,有效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和茶园土壤环境质量。
3.5 病蟲害防治
生态茶园病虫害防治必须达到无污染、无残留的防治要求,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的农药,允许有条件使用生物原农药,如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态源农药,一般多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即用黄板、蓝板、太阳能杀虫灯诱集、诱杀,从而保护茶园群落结构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维护茶园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蔡新.云南非生态茶园的改造[J].云南茶叶,2010(3).
[2]园艺作物标准园生产技术丛书 茶叶标准园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谈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及保障措施 篇7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 森林一旦遭到破坏, 很难得到恢复, 恢复后的森林的防护功能也因其树种结构的单一性, 远远不及天然林的平衡性和多功能性。因此, 要加紧保护现有天然林植被, 大力营造多树种、多结构、多层次的复合性水土保持林, 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真正做到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 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在西部大开发中, 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1 森林与生态系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经济与生态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创条件的关系。一切经济活动乃至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基础。经济取之于自然而求得发展, 然而取之过度, 大自然就强迫经济来偿还。因此, 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现实生活中由经济来偿还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我国来看, 全国每年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 000亿元, 因洪涝灾害原因致使粮食减产1 000多万t。从全球而言, 损失无法估量。
森林和林地有着丰富的多样性, 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其系统自身调节能力远比草原要强, 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也是天然系统中最高的。森林具有对长波辐射的高吸收率和对辐射的低散射率, 可利用的净辐射相当高。由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生态系统当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森林生态系统是防洪保土的根本
江河泛滥造成的损失很大。每年我国发生的洪灾, 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 受灾人口数亿人, 如果加上灾后重建的费用, 经济支出的数额就更惊人。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土地失去植被不能对雨水进行截留, 使洪水迅猛而下;二是由于土地失去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淤积河床、库区、湖底和泄洪区, 致使河床抬高, 库容减少, 泄洪能力减弱。而森林生态系统则是防洪保土的根本, 具有多重功能。
2.1 森林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
森林的复杂主体结构, 能对降水层层拦截, 可将地表径流更多地转化为地下径流。据调查, 一棵25年生天然树木可吸收降水150mm/h, 一棵22年生人工水源林可吸收降水300mm/h, 而裸露地仅吸收降水5mm/h。林地的降水约有65%为树冠截留或蒸发, 35%变为地下水。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森林在雨季能削弱洪峰流量, 延缓洪峰的到来时间;旱季则可增加枯水流量, 缩短枯水期, 达到“消洪补枯”的作用。
2.2 森林具有巨大的水土保持功能
据资料显示:林地上层只要有1cm厚的枯枝落叶层, 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94%。有林地泥沙流失量为50kg/hm2, 无林地为2 220kg/hm2, 相差44倍。20cm的表土被雨水冲净, 有林地需要5.7万年, 裸地仅为18年。可以看出, 植被得到保护, 就可以祖祖辈辈享受自然生态与人类的协调发展, 而一旦破坏了植被, 子子孙孙将会受害无穷。从我国的情况看,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38%, 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1万km2, 占全流域总面积的91%, 每年长江进入三峡库区淤积泥沙近万吨, 减少库容3.5亿m3。
3 保障措施
3.1 科学编制林业规划
把扩大林地面积, 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防洪保水能力作为规划重点, 因地制宜, 科学安排, 合理搭配树种结构。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乔、灌、草”结合, “片、带、网”齐用, 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2 强化全民绿化意识
把发展林业作为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来抓, 真正把“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级带着一级干, 一级干给一级看”的工作落到实处, 大力推行党政一把手工程, 形成一把手亲自抓,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新格局, 从而做到提前规划、地块落实、种苗健壮、技术到位、造林成片的保障措施。
组织实施, 加强林业的科技规划、项目管理和综合协调, 提高林业项目、林业工程的科技含量和工程效益, 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生态建设措施 篇8
1 全国农业生态建设成效
从1994年以来, 农业部等七部委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 目前, 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 覆盖了全国30个省区市及4个计划单列市。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 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1.1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
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8.4%、7.2%和6.8%, 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2.2、0.6和1.5个百分点。
1.2 促进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 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 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省柴节煤灶推广率达到72%, 节省了能源, 保护了植被;废气净化率达到73.4%;废水净化率达到57.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31.9%等。
1.3 发挥了相当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省也开展了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到2002年底, 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已经超过400个, 其中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已达300个。农业部组织全国各地深入总结了生态农业建设十大典型技术模式, 目前, 推广示范面积已达到666.67万hm2, 生态农业建设正在健康稳步发展,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 全国农业生态建设问题
2.1 农业发展后备资源数量不足, 质量下降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hm2, 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 并且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13.3%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 其中25度以上的退耕地有9100万hm2。耕地中59%缺磷、23%缺钾, 基础肥力普遍下降。农业用水短缺之势难以逆转, 农业每年缺水300亿m3, 受旱面积近2700万hm2, 因缺水年均减少粮食500万t。
2.2 农业生态系统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沙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9%, 1/3的国土受到风沙威胁。草地退化面积达1.3亿hm2, 每年还以200万hm2的速度扩大。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各类农业自然灾害加剧, 受灾面积扩大到年均4000万hm2。因灾害年均损失粮食2000多万t, 棉花22万t。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北方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 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
2.3 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达4124万t, 平均施用量高达400㎏hm2以上, 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hm2的安全上限。每年农药使用量达120万t以上, 有906.67万hm2农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地膜污染也正在加剧。533.33万hm2以上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 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7.3%, 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农产品污染加剧, 污染物超标率令人担忧。
所以在农业建设阶段,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寓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中。
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3.1 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深入做好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保护好耕地、草地、水域等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当前, 主要是加强野生植物、水生动物的进出口、采集、捕猎、销售管理。针对农业、渔业污染事故的不断增加, 要加大对污染事故的查处力度, 维护农民、渔民的合法权利。要加快草原“三化”治理, 以保护植被为重点, 大力恢复和改良草场, 坚决刹住乱垦滥挖、破坏草地的行为。
3.2 积极开展重点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
重点抓好太湖、滇池、巢湖等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调查工作。
3.3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水平
今后, 要加强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的监测体系建设, 加大环境监测工作力度, 建立起高效、快速的全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重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体系。
3.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抓紧《草原法》和《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的修订和起草工作, 力争早日颁布。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保护研究的力度, 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 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研究、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 为改善农业生态提供技术支持。
3.5 努力增加资金投入, 确保重点工作顺利实施
要积极开辟资金渠道, 确保重点工作顺利进行。研究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和吸引企业以及农民的参与、投入。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 积极引进外资, 扩宽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领域。
参考文献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网.
生态建设措施 篇9
关键词:风力发电,占地,植被恢复,措施
根据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山西省风电开发规划》, 山西省风电开发规划总装机容量为3 000万k W, 其中“十二五” (2011年~2015年) 期间共规划风电装机容量为1 200万k W, “十三五” (2016年~2020年) 期间共规划风电装机容量为1 800万k W。
风力发电的环境效益是显著的, 并且属于清洁型项目, 然而山山地地型型风风力力发发电电项项目目在在建建设设期期对对局局部部生生态态环环境境的的影影响响较较大大, , 为为了了减减轻对生态植被的影响, 风电场建设过程中需落实生态植被恢复方案, 植被恢复方案制定是和风电场现状占地类型相符合的, 不同的占地类型需采用不同的植被恢复方案。
1 风电场对植被的破坏方式
根据《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和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发改能能源源[[22000055]]11551111号号) ) 》》, , 风风电电场场工工程程建建设设用用地地应应本本着着节节约约和和集集约约利利用土地的原则, 尽量使用未利用土地, 少占或不占耕地, 并尽量避开省级以上政府部门依法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山西省区域地质构造稳定, 风电场址多为荒山和荒地。风电场占地主要为荒地, 然而在少数情况下, 由于受风能资源、地形条件的限制, 风电场往往会占一部分耕地、林地资源。
风电场施工区域一般包含五个分区, 分别为风机区、升压站区、施工检修道路区、场内集电线路区和施工场地区。每个分区都会对原有地表植被造成破坏, 对植被的破坏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面积的损失。工程永久和临时占用土地使占地范围内的植被遭受砍伐、铲除、掩埋等一系列人为干扰活动, 使永久占地内的植被全部消失, 周边的植被面积减少, 生物量及生态服务功能下降。2) 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损失。工程占地施工等使区域土层扰动、植被破坏, 生物量和生产力受到损失, 同时对植物种类多样性及分布产生不利影响。3) 此外, 施工期间, 因施工产生的粉尘会附着在周围植物的叶面上, 影响其生长。一般而言, 升压站占地为永久占地, 生态恢复一般是采用站内绿化方式完成的, 施工场地占地为临时占地, 需要在施工完毕后进行生态恢复。风机区、施工检修道路区和场内集电线路区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 需要施工完毕后对临时占地进行生态植被恢复。
2 临时占地植被恢复措施
2.1 占用荒草地植被恢复措施
施工区基础施工前应首先将基础表土剥离, 为给每处施工扰动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 将基础施工场地的剥离表土集中堆放在各基础施工场地基坑一侧, 供植被恢复时表土回覆利用。施工结束后, 对施工区域裸露地带进行清理、平整, 并将剥离表土回覆。气候适宜时采用当地草籽进行植被恢复。
例如, 福光平鲁某风电场工程风机区、场内集电线路区和场内检修道路区临时占地均为荒草地, 在植被恢复时风电机组区措施主要集中在风电机组和箱式变压站基础周边的区域绿化, 采取灌木和草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布置, 采用白羊草、蒿类、黄背草与拧条进行灌草混交, 行距为1.0 m×3.0 m, 采用坑穴状整地, 在灌木行间撒播白羊草。集电线路区采取植草措施予以绿化, 草种选择当地适生品种。施工检修道路两侧树种选用中油松, 株距4 m, 进行整地、种植和抚育。
2.2 占用耕地恢复及补偿措施
项目建设场地占用部分耕地, 将导致风电场小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 原有的土地功能丧失, 变为了建设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耕地实行“占补平衡”原则。风电场项目永久占用的耕地必须采用“异地复垦”的方式进行补偿, 由风电场建设单位负责开垦与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不符合要求的, 应该按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对于临时占用的耕地, 施工前应对该区域耕地土壤进行表土剥离并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 将剥离表土还原复垦, 可种植当地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见项目的建设虽然占用了耕地, 但可通过补偿和复垦方式使项目建设对农作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例如, 福光平鲁某风电场升压站区和施工场地区占地均为耕地, 为了合理保护与利用土地资源, 为后期耕地复垦创造条件, 施工前需对该区域耕地进行表土剥离, 剥离厚度为50 cm, 由于升压站占地为永久占地, 施工结束后将剥离土还原进行异地复垦。由于施工区为临时占地, 施工结束后需将剥离土原地还原复垦。
2.3 占用林地恢复及补偿措施
风电场项目如需占用林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采伐森林和林木的规定, 首先需明确占用林地的类别、权属、林木的种类, 确定占用的林地不属于禁止采伐的范围。如允许采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占用的林地必须经县级以上林业部门同意后, 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森林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 由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统一安排植树造林, 恢复森林植被, 植树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因占用、征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植被面积。
建设单位必须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 依据林业等相关主管部门要求对项目征占的林地采取经济补偿和林地恢复补偿措施, 永久占用林地异地恢复面积应不小于项目实际征地而减少的林地面积;临时占用的林地采取原地林地补偿措施, 补偿面积不少于临时征占林地面积。
例如, 中广核平陆某风电场风机区、集电线路区和检修道路区均占用林地, 根据现场调查和请示林业主管部门, 风电场占用林地为商品林, 权属风电场场内某村林场, 为集体林性质, 不属于禁止采伐的林地。建设单位已取得林业主管部门同意本项目占用林地的复函。项目建设时对项目征占的林地需采取经济补偿和林地恢复补偿措施, 积极恢复、改善林地损失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在实际的风电场建设中, 建设方应优化选址选线, 并根据微观选址的实际情况, 在拟选机位中优先选择不占、少占林地的拟选机位建设风机。项目建设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林地的征占。
例如, 大唐左权县某风电场工程在可研初期阶段拟定风机分别布置于风场东部和西部的两道山梁上, 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后经多次现场踏勘与调查发现风场西部的山梁植被生长茂密, 有成片的乔木林分布, 布置风机将会占用较大面积的成林地, 而东部的山梁则植被相对较稀疏, 基本没有乔木林分布, 较适合布置风机, 鉴于此种情况, 建设单位提出了替代方案, 将风机全部布置于东部的山梁上, 风机、道路及集电线路的建设将不再占用保护对象油松和辽东栎林, 减轻了对保护对象油松和辽东栎林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 结语
生态建设措施 篇10
广泛深入地宣传有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国家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在全市形成依法保护、建设、开发资源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各职能部门的生态监察、环境执法、资源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执法机构,稳定执法队伍,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确保生态城市顺利建设。
完善环保政策机制,探索和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加大对超标排污企业的排污费征收力度,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用经济手段促进东辽河流域上下游之间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制定生态产业政策,促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引导产业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调控机制,通过经济、行政、法制、政策以及宣传等手段,优化政府行为,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和完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优化决策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建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完善的决策系统,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成立辽源市创建省级生态城市推进组,按照规划目标及重点任务要求,编制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并层层分解,落实任务、主要负责人、完成任务时限等。建立规划实施调度制度,制定考核标准,完善部门联动配合机制,加大督查力度,按照考核标准统一进行集中检查。建立奖惩制度,对措施得力、目标完成好的予以表彰,对工作进展迟缓的予以惩戒。
3、多方筹措资金
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转型城市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大力推动融资改革、融资开放和融资创新,最大限度地利用城镇资源、产业和政策等组合优势,加快引进建立各类融资平台。综合运用贷款、债券、信托、基金等金融工具,积极探索收购、兼并、BOT、特许经营、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利用外资形式,扩大投融资规模,着力解决规划项目资金落实问题,确保规划项目按期完成。到2012年,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不小于1.7%。
鼓励引进与合作。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引资目标责任制,建立市区间、县区间联手招商、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与世界500强等大型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确定重点招商区域,创新招商方式,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依法放开外资企业市场准入、经营领域、经营范围、合资股权比例,鼓励和吸引外商来辽源投资创业,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完善财税、金融、保险、外汇等相关政策,借助东博会等平台宣传推介辽源,鼓励扶持麦达斯铝业等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带动劳务、原料和产品输出,提高辽源经济的外向度。
通过扩大银行贷款规模、吸引域内外资金、启动民间和社会资本等方式,改善资金结构,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引导投资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政策性住房、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确保生态城创建重点工程、重点活动、重点工作顺利开展。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公司参与或承担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企业治理项目完成较好的可以通过“以奖代补”和“以奖促治”等政策予以补助。
4、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支撑和统计能力建设,把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科研项目和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技改项目纳入科技攻关项目,有针对性地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多形式、多渠道地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的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引进和发展各类创新风险投资资金。
突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建立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注意培养与引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体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大力开发与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在清洁生产的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废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的建立等方面,对技术含量高、有可能形成产业化的项目和技术,予以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提高循环经济应用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5、动员社会力量
完善创建省级生态城市的宣传教育体系,加强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发布生态城市创建公告,发布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绿化景观等生态城市建设信息,公开曝光一些典型违法案件,扩大公众知情权,提高公众的共同参与能力。
广泛团结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社区组织和各类环保社团及环保志愿者的作用,推广环境标志和环境认证,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与教育,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吉林省委.《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决议2010》[N],2010
[2]吉林省环保厅.《吉林省“十二五”环保规划》[R],2010
[3]吉林省环境保护厅.《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R],2010年6月
[4]《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0
[5]《吉林省辽源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2010—2015年)》[R],2010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措施分析 篇11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城市中的河流比一般的河流与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许多城市也都是沿着河流建设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城市河流的改造也从没有停止过,比如疏浚河道、修建水坝等,这些认为的建设改造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河流水文环境稳定性的破坏,对于城市的整体生态系统以及能量流完整性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一、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理念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是在城市河道陆域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功能的同时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人文气息,运用水利工程学、生态工程学等技术,通过人工干预构建完整、稳定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建设活动[1]。在长久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治理理念,第一个方面就是安全,安全是治理的基础条件,城市中对于河流生态的治理往往是为了增强其多种功能的发挥,但是生态能力的提升应该是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之下的,对于城市河流的生态以及景观灯功能进行综合的考量,提高河流的各方面的安全性能。第二个方面是自然,这是河流治理的主要目的,在治理中应该坚持自然修复为主要手段,人为的治理干预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使得城市河流的发展能够符合当地的环境类型。第三个方面是亲水性,这是河流治理的最终效果,在治理中需要结合人、动植物对亲水的需求,结合实际设置亲水设施以及适合动植物生活的环境。第四个方面是文化,这是治理的内在涵义,城市河流在治理中应该与该城市的文化特色相统一,河流生态体系也应与城市风格相一致,达到传承城市文明的效果。
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过程中的问题
1、渠道被挤占、填埋,过水断面面积减小
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使得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土地、水文等城市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甚至达到了过分利用的程度,比如城市中的河流出现的侵占河道或者填埋河流等状况,有的地方为了配合城市建设,还会将河流改道截流等,这些行为使得城市河流出现了水面变窄,城市水域面积缩小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城市河流的天然的环境调节功能退化,很多河流被侵占建成了水泥路,当遇到降水的时候,排水能力非常差,这也增加了内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当河流出现污染的问题时,人们也往往采取填埋等方式治理,这进一步破坏了城市河流生态的平衡,治理方法的不当使得城市水文环境逐渐恶化,比如河流水位的升高、灾情治理难度越来越大等,这些与人们堵塞河道、无度的索取等行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河道的渠化、硬化破坏了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
传统的城市河流整治仅考虑河流的防洪、排涝、排污等功能,而没有考虑河流的生态景观效益,为了保证泄洪和防止冲刷,河道工程中大量地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致使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2]。混凝土以及其他材料的修筑使得河床呈现出硬质化的特点,这样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使得河流防冲刷、防腐蚀的能力增强了,但是从生态学的意义上来看,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河流中水质的恶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长此以往城市河流整体景观就会遭到破坏,河流中的动植物成长环境也会被破坏掉,生活以及工业废水的无节制排放,使得河流污染加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性,这也是对回归自然的需求的损害。
三、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措施分析
1、保护城市水域面积,建立滨水环境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对城市水的出路有很好的考虑和安排,尽可能地保留城市内原有的河流、湖泊、洼地及排水通道,不得任意将其填埋和淤塞[3]。当前的城市普遍存在排水、防洪的问题,遇到大量的降雨就会造成严重的道路积水,影响城市交通以及其他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城市河流治理中需要重点对其进行疏通和保护,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增加人工湖或者运河的挖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水能力,也是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河道的断面规划方面应该采取复式断面的治理方法,有助于洪水的及时排放。另外,城市河流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建设和治理应该与人们的城市生活相互融合,提高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视,有利于达到人与水的和谐,在滨水环境的构建中需要结合城市景观进行具体规划,达到以水造景、融水景入城市景观的效果,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与游人的活动需求、环境感受。
2、建设城市生态河堤
城市河流的生态化治理应该满足生物对生存条件的需求,尽量不适用混凝土等材料将河道与水进行隔离,这样会影响水土之间的循环效应,所以在河堤修筑的时候应该进行科学配置,对城市河流周围的地形进行自然的运用,使阳光、水、动植物、微生物、堤体之间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河流生态发展体系。另外,生态河堤还能够起到加强水体自净以及调节水量的作用,生态河堤对于种植于水中的柳树、芦苇等水生植物加以利用,不仅可以从水中吸收无机盐类的营养成分,而且它的根系也是微生物以生物膜形式附着的介质,对河流水质的净化非常有利,生态河堤中的植被有储存水分的能力,在河流的丰水期,可以在堤中储水,在枯水期,水分就会反渗入河道或者蒸发,能够达到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效果。
结束语:
城市河流的生态治理属于环境生态治理的一部分,在对城市河流进行治理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治理的主要思路以及坚持的治理原则,对城市河流水体的利用、防洪、景观等功能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形成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共处,也使人们的居住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城市的经济以及社會的发展与环境生态的保护之间也能够达到协调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江红梅.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理论及方法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王玲,刘建林,雒望余,朱记伟.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54-57.
[3]杨玲,邓卓智,周志华.北京市城市河流生态治理小结及建议[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08:6-9+56.
生态建设措施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于造林绿化提出的要求也在逐渐攀升, 使得景观生态林建设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1.1 群众积极性偏低, 林地产权不够清晰
在部分景观生态林的建设中, 没有明确地划分林业的所有权, 虽然规定中表明了是集体所有, 但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 却很难将责任与产权具体地落实, 这样不利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的解决, 很难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阻碍了景观生态林市场化的运营建设, 难以将既定的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实现。
1.2 忽视生态价值, 重视经济利益
在景观生态林的开发与建设中, 还存在不少阻碍, 因为建设生态林会在短时间内削减人们群众的基本收入, 比如:封山育林政策执行后, 禁止当地群众进行商业性的采伐, 在景观生态林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效益之前, 群众的收入大幅度地下降, 这样就很难调动群众积极性。众所周知, 景观生态林的建设, 其生态方面的价值才是最主要的价值体现, 这就需要相关的林业部门增加投入, 制定出有利于当地群众的措施与政策, 避免出现忽视生态价值、重视经济利益的局面。
1.3 缺少对景观生态林建设的监控
部分地区, 为了做好景观生态林建设, 投入了大量的经济, 但是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比如:林木成活率普遍偏低、林木受到破坏、需要重复建设等, 这与景观生态林建设的监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设景观生态林时, 很多区域都没有将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理清楚, 也没有明确划分景观生态林建设与养护的责任, 甚至为了做出所谓的“政绩”, 完全忽视景观生态林的可持续发展, 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只为给自己的“政绩”添上一笔。
2 景观生态林建设的设计
2.1 细致设计景观生态林
考虑到每一个小地形的水分条件与地力不同, 有的地区同一坡的土壤条件变化都较大, 土壤条件变化了, 就需要做好树种选择的调整, 树种不同, 设计施工就不同, 不仅要考虑到景观效果, 还要重视生态效益, 所以, 在景观生态林的设计施工中, 都需要同园林施工一样细致, 根据立地的水分条件, 将区域分为一个个的小块地段, 然后再根据景观生态效果的实际需要, 做好树种的设计安排, 根据树种的配置进行施工设计。
2.2 全面设计景观生态林
考虑到造林面积较大, 作业条件相对艰苦, 很多传统模式的造林设计都将后期的抚育管理做得非常简单, 但是, 在景观生态林的建设中, 这是不允许的。景观生态林是进行多树种的造林施工, 有的地段需要考虑到浇灌设施配套等后续的管理问题, 有的地段要考虑到树种竞争突出, 需要进行后期的疏伐, 有的树种需要修枝, 各个树种的施肥除草阶段不一等等, 所以, 对于景观生态林的后期抚育管理也要设计完整, 实时跟踪与监督, 确保景观生态林的效果。
3 景观生态林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
3.1 实行统一领导, 强化管理措施
景观生态林建设需要成立相应的绿化工程指挥部, 由林业、国土、规划、监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下设办公室, 负责具体的造林事务。由于景观生态林建设的工作量较大, 需要涉及到诸多职能部门, 加强相互的合作。林业部门需要组织相应的技术人员, 做好绿化地块的详细调查, 做好《景观生态林营造工程总体规划》的编制, 并且委托具备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做好绿化施工方案设计, 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对设计进行评审论证, 最终选择出方案。林业部门需要对景观生态林建设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并且组织具备高资质的专业队伍做工程监理, 另外, 也需要做好项目的验收。各个相关区域作为责任主体以及建设主体, 应该针对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工程招标, 并且组织中标单位开展相应的施工, 此外, 对于周边居民还要做好思想工作, 确保项目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最后, 加强日常的管护工作, 将管理完善。
3.2 开展科学研究, 强化科技的支撑力度
在科技确定之前, 需要先确定理念, 加强与科学院和科技部门进行合作。因地制宜, 考虑到先进的方法与技术, 推广各项科技成果, 其中包含生根粉、保水剂以及地膜覆盖等, 将现有的科技成果运用到景观生态林建设的实际中。另外, 加快科学研究, 做好景观生态林的树种选择, 推广优良的品系与品种, 为景观生态林建设提供支撑。
3.3 发动群众, 做好相应的宣传
景观生态林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利益, 因此, 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标语、广告语等作为载体, 展开景观生态林建设的宣传与发动, 形成全社会关心绿化、支持绿化的舆论氛围。将宣传的重点放在山林的保护意识方面, 提供良好的景观生态林保护氛围。
4 结语
景观生态林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环境的美化以及生态平衡的保持, 所以, 加快景观生态林的建设, 是造福人民、造福国家的好事情。但是, 在景观生态林的建设当中, 也需要考虑到自然规律, 将各种建设中遇到的矛盾与关系认真处理好, 确保管理制度得以贯彻与落实, 保障景观生态林建设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贡献出一份力量。
摘要:指出了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 可持续发展逐渐离不开“健康、高效、稳定、美丽”的景观生态林。在森林公园、森林城市的建设中, 应该遵循自然、科学配置, 建设能够与区域功能相匹配的景观生态林。剖析了景观生态林建设的问题, 分析了具体的设计, 针对景观生态林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 希望能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生态林,建设,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应龙, 柳成俊.陈孟成, 等.对景宁县城边生态景观林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 :56~57.
[2]于海燕, 张明铁.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及发展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6)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