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害影响(共11篇)
冻害影响 篇1
摘要:研究了路基冻害的机理, 并对路基冻胀与融沉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明确了路基冻害主要是路基土质、密度以及含水率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为解决类似工程病害问题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路基,冻害破坏,融沉破坏
0 引言
在季节性冻土地区, 由于路基土中水分的结晶与融化, 导致路基土出现冻结及融化变形和模量衰减, 使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不均匀变形、横向挠曲、纵向开裂及由融沉导致的沉陷鼓包及车辙变形等一些特殊病害, 称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冻害。路面冻害类型主要可分为冻胀与融沉两大类。
1 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冻害成因
1.1 路基冻胀成因
冬季负气温作用下, 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土中所含的水分由下层向冻结面聚集, 并持续向上聚流, 在路基上部逐渐形成冰晶并吸引孔隙水迅速积聚形成冰晶体。土体中的冰晶体形成后就开始冻结, 处于负温的自由水便向此处移动, 加剧冰晶的生长。在冰晶体的周围, 由于土壤颗粒为了恢复压力平衡和冰晶体外围未冻结水膜的吸附力, 从未冻结土中吸附水分子, 造成水分的迁移, 使冰晶体得到水分补充而冻结长大成冰透镜体, 如图1所示。路基土的冻结形成的冰晶体排斥溶质等其他物质, 包括极小的土颗粒, 这就使得土颗粒在冻结过程中, 在冻结界面前缘产生移动的原因, 因此冰夹层一层层地垒叠起来从而产生了整个路基的冻胀现象。
1.2 路基融沉成因
在有冻胀性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路段, 当冬季负气温时, 水分连续向上聚流、冻结成冰, 当春季路基融化时, 伴随着路基土中冰侵入体的消融, 且由于水泥路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大量热量并形成热量积聚, 冰晶和冰膜融化成水, 此时土中由于冰变成水体积缩小导致孔隙增大含水率增加, 使路基土体自身发生体积压缩和沉降。同时在重力和行车荷载作用下, 融化区域发生排水固结, 引起土层的压密沉降。已有研究认为, 融化过程中的绝对沉降量要比由于后加行车荷载引起的固结沉降量大, 如果在融化过程中存在行车荷载的作用, 则最终沉降量更大。
另一方面, 水泥路面下路基表层开始向下融化, 其融化速度较快, 而路基下部却仍处于冻结状态, 且水泥路面下路基土的融化速度大于路肩土的融化速度, 这样未融化的冻土层便起到隔水层的作用, 在路基中部形成凹形残留冻土核 (如图2所示) , 融化了的水分不能及时下渗, 也不能向两侧排除, 集聚在水泥路面下和未融化那部分路基土之间, 加上土的受荷作用, 产生过量的孔隙水压力, 路基强度大幅降低, 在车辆反复碾压下, 路面会变得松软, 影响行车舒适性。更为严重的是, 会导致水泥板块局部脱空、开裂、唧泥现象, 从而使路面完全破坏。因此, 融解弱化是冰冻作用危害较强的阶段。
除了温度场、水分场的耦合外, 行车荷载的振动效应对造成融沉亦有重要影响。处于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的路基, 在周期性车辆荷载的作用下, 土体的强度不断降低, 最后产生融沉, 称为动力型道路的融沉。
2 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冻害影响因素
路基土的性质、路基土的密度 (压实度) 、含水率、温度、盐分与水泥路面均是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的冻胀和融沉病害的影响因素。其中, 路基土的性质、压实度以及含水率是较为主要的因素。
1) 路基土的性质。
当筑路材料是粘质土与粉质土时, 若含有较多的腐殖质和易溶盐则易形成冻胀和融沉。我国学者通过试验表明, 粗颗粒土中粉粘粒含量对冻胀率有明显的影响, 图3大致反映了粉粘颗粒含量与冻胀系数的关系。当粉粘粒含量小于12%时, 即使在充分饱水的条件下, 冻胀率不大于2%。当粉粘粒含量大于12%后, 冻胀率明显增大;当粉粘粒含量超过50%以上时, 土体冻胀系数便突跃至8%。
2) 路基土的密度。
土体密度同样影响着土体的冻胀和融沉。当土体密度为定值时, 土体的冻结速度将随着土体饱和度的减少而增加。即随着土体饱和度的增大, 土体冻结深度曲线将逐渐变缓。这是因为, 当土中自由水增加时, 冻结过程中水的相变潜热也增大, 降低了土体的冻结速率。同样, 在饱和度保持定值时, 土体密度增大, 则冻结速率加快。这是由于土体密度增大后, 单位体积内组成骨架的土颗粒数量增加, 而孔隙减少, 导热系数增大所致。当冬季产生的冻胀量不大时, 那么春季的融沉也随之减小。此外, 良好的压实效果, 可保证路基中的孔隙相对较少, 土体不易受水分侵扰, 能够形成组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保证路基的路用性能。
3) 路基的含水率。
路基土中自由水的存在是产生冻胀和融沉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在路基中迁移、相变的过程是产生冻胀融沉的本质。自由水的多少及其补给是造成相同条件下具有不同冻胀量的基础, 春融期的融沉随之产生。当冻前路基土处于干燥状态时, 正温区内土中的水分移动现象, 主要是以水汽扩散的形式进行。水汽移动不会在零度边界附近造成毛细水的补充积累, 因此对工程危害不大。多雨的秋天造成冻前路基土湿度较大, 这时向冷冻区移动的自由水主要以液态形式进行。在正温区中自由水分移动的动力是悬挂毛细水变成薄膜水, 导致整个毛细水柱逐渐吸向冻结区。由于水分在路基上层集中而使路基土层过度湿润, 且冻前含水率越大, 水分迁移及潜热释放也越多, 使冻速越慢, 而自由水分则进一步迁移, 冻胀也就越大。
3 结语
1) 冻胀破坏主要由路基土中水分冻结引起体积膨胀, 造成水泥路面拱起变形乃至开裂。融沉则是由于路基中冰晶融化造成水分过饱和导致路基模量下降并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形成不均匀沉降而造成路面破坏。
2) 路基的冻胀将引起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均匀拱起、纵长裂缝、横向挠曲等病害, 而融沉则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导致路面产生局部沉陷、车辙、水泥板块板底脱空等破坏。
3) 路基冻害主要是路基土质、密度以及含水率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当路基土冻胀性较强、含水率大并且温度符合冻融条件时就可发生路基土冻融,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造成一定的影响破坏。
参考文献
[1]李雨浓.季冻区高速公路路基冻害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06.
[2]谷宪明.季冻区道路冻胀翻浆机理及防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3]翁家杰, 周希圣, 陈明雄, 等.冻结土体的水介迁移和固结作用[J].地下工程与隧道, 1999 (1) :2-8.
[4]于琳琳.不同人工冻结条件下土的冻胀试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宋珲, 朱明, 袁文忠.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的冻胀与融沉[J].路基工程, 2007 (1) :72-74.
[6]童长江, 管枫年.土的冻胀与建筑物冻害防治[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5.
[7]徐学祖.冻土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预防小麦冻害有妙招 篇2
1适量追肥
对于播种前施肥不足的麦田,在小麦越冬前追肥,能巩固小麦的有效分蘖,提高分蘖节糖分含量,增强植株自身的抗寒能力。追肥时氮、磷、钾要混追,比例要适当。要特别注意增施磷肥,切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徒长,使植株茎秆组织过于柔嫩,降低抗寒、抗倒能力。
2覆盖糠粪
在早地小麦行间每667m2撒施300-400kg麦糠、碎麦秸。此法既保墒又防冻,并且覆盖物腐化后还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是小麦抗旱、防冻、增产的有效措施。另外,在小麦进入越冬期后顺垄撒施一层粪肥,俗称“暖沟粪”,可以避风保墒、增温防冻,并为麦苗返青生长补充养分。盖粪的厚度以3-4cm为宜。粪肥不足时,晚茬麦田、浅播麦田、沙地麦田以及播种弱春性品种的麦田优先撒施。
3壅土围根
在越冬前麦苗即将停止生长时,结合划锄壅土围根,可以有效防止小麦在越冬期间受冻。在较寒冷且干旱多风的年份,壅土围根的防冻效果尤为明显,一般可增产5%~10%。
4适时冬灌
秸秆还田麦田或冬旱年份,在冷空气到来之前。进行1次冬灌。小麦适时冬灌有显著的保苗和增产效果,注意冬灌后适时中耕镇压,以利保墒。
5及时中耕
及时中耕可以防旱保墒,预防冻害。因此,要结合冬灌及时中耕,特别是黏土地更为重要。对晚茬麦田、下湿麦田多中耕、早中耕,可起到保墒提温效果。
6适时熏烟
入冬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于傍晚至凌晨在田间地头堆麦糠、秸秆等熏烟,可减轻冻害。
7喷施激素
如小麦在越冬前发生旺长,特别是有冬前拔节迹象时,应在冷空气到来前,用0.3%-0.5%的矮壮素叶面喷施。开春后要在晴天抓紧镇压,控制小麦地上部分的生长,或追施土杂肥或泥浆,以保护小麦的分蘖节和幼穗。
季冻区高速公路路基冻害影响因素 篇3
冻土是一种性质非常特殊的土类, 这种土类的温度在通常的情况下为负温度或是在零度, 同时土壤中还含有一定的冰。可以按照冻土状态持续的时间对冻土进行分类, (1) 短时冻土主要是指冰冻时间在几个小时到十五天左右的冻土; (2) 季节冻土主要是指半个月以上到几个月之间的冻土; (3) 多年冻土主要是指两年及两年以上的冻土。
就我国目前冻土分布的情况来讲, 我国的冻土面积非常大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面积已经达到我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上, 其中季节冻土区所占的面积已经占到我国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并且冻土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北部地区, 所以在我国北部冻土地区建设高速公路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因为在冻土区建设高速公路, 冻土会随着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出现融化以及结冰的现象, 这样就会造成路基的冻胀等现象的出现, 在路面上主要体现为路面的裂缝、翻浆等。如果高速公路的路面上出现冻胀等现象, 就会导致路面平整度的下降, 在增加高速公路养护费用的同时, 也会影响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1 对路基冻害影响因素的分析
(1) 路基冻胀
冻胀的原理在国外一般用毛细水迁移的理论进行解释。这主要是因为在地面下一定深度的水的温度, 会跟随大气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环境中的温度处于零下的时候, 这种冷空气将会传到土壤中, 土壤中的水就会随着温度的降低变为冰晶体, 如果这时温度持续降低, 弱结合水的最外层也将会出现冻结的情况, 这样就会使经济逐渐的变大。同时冰晶体周边的土粒结合水的厚度就会降低, 与此同时土壤粒子就会出现剩余的分子引力;此外, 因为结合水膜厚度的降低, 会造成水膜中离子浓度的不断增加, 从而出现渗透压力, 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在两种水溶液的浓度不相同的时候, 会在这两种溶液中出现压力差, 让浓度相对较低的溶液中的水逐渐向浓度较高的溶液中扩散, 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 下卧没有发生冻结的水膜厚度较大的结合水会被动的运动到水膜厚度相对较薄的地方, 随后会出现冻结的情况, 造成冰晶体的进一步增大, 在此期间这种不平衡的力依然存在。
(2) 冻害造成的路面破坏
季冻区高速公路路基发生冻害形式有很多, 主要有路面横向挠曲变形、纵裂破坏、沉陷隆胀等。
(1) 路面横向挠曲形变以及纵裂破坏对高速公路的影响是最大的同时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破坏形式。此类破坏的主要特征就是发生形变的总形变量非常大, 同时横向的表现不是很均匀, 还会出现纵向裂缝的情况。一般来讲这样的裂缝都会出现在行车道上, 其出现的形式主要是纵长的裂缝或是断续裂缝, 这些裂缝长短不一从几米、十几米、几十米甚至是上百米都、上千米都可能。并且裂缝的宽度也是大小不一, 在一些路段进行破坏程度调查时发现, 有些路段的裂缝深度达到一米以上, 已经将整个结构层完全的贯穿, 这些裂缝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车辆通行, 甚至是造成路面变形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 沉陷与隆胀的情况也是一种典型的破坏形式。对于道路来讲, 翻浆是极为常见的一种融冻害的现象, 道路出现翻浆的情况主要是由路基水、土以及车辆行驶的荷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由于道路翻浆所造成的沉陷、臌胀以及车辙等道路破损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以及车辆的行驶安全。
(3) 冻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水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来讲, 冻害现象会随着土壤中水含量的减小而逐渐减少, 同时如果水含量减小到一定的程度以后, 就会出现冻缩的情况。如果土壤是在封闭的条件下发生冻结, 那么只有土壤中的水会出现迁移的情况, 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冻胀情况。
(2) 路基土质对冻胀现象的影响。路基土颗粒的组成以及塑性等性质是影响路基土发生冻胀情况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土壤颗粒的变细、比表面积的变大以及塑性的增强, 土壤的冻胀性会逐渐减小。
(3) 温度也会对冻胀造成一定的影响。当气温发生骤降的时候, 土的冻结面会马上向下部转移, 也就是冻结速度会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 土壤中的结合水以及毛细水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向冻结区转移, 就会在原地结成冰, 这就会造成毛细通道被冰晶体堵住。
2 路基土水分迁移对冻害的影响研究
在路基土冻结过程中, 由于土温的降低, 土中水分基质势减小。假如在这个过程中构成土水势的其它分量都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 仅仅是基质势降低, 那么路基土的土水势也将会随之而降低。
3 结语
基于近几年季冻区公路路基出现的冻害问题, 本文通过对季冻区野外冻害钻探调查资料、野外现场观测资料以及室内冻胀融沉试验、水分迁移模拟试验的对比分析, 对季冻区路基冻害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水分迁移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若干规律性的认识, 综合起来看, 根据冻害引起的路基变形特征, 路基冻害破坏形式主要以冻胀形成的横向挠曲变形及纵长裂缝和道路翻浆导致的沉陷及隆胀变形最为典型, 对路面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影响也最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冻土[M].科学出版社, 1975.
果树冬春发生冻害后怎么办 篇4
一、关于冻害果树修剪与回缩的管理
对于发生冬季或早春冻害的果树枝干,短时间内都不可进行立即大幅度修剪,不论枝、叶、花、果等都不可立即修剪或摘除,否则容易进一步加重果树的冻害程度或降低开花结果量,修剪的时间要应当延迟到到春梢萌发、果树萌芽甚至疏花疏果时再进行,修剪时要以短截和疏剪为主,修剪原则要按照“重度冻伤重短截、轻度冻伤轻修剪”的原则进行
对于因冻伤发生叶片萎焉的果树,为了减少树体水分蒸发、保护树体,应当及时把冻害树体上的因冻害而萎枯的叶片摘除掉。
对于因被冰雪压断的枝条,咱们果农可以在清除积雪后,把断枝先进行包裹捆扎,然后采取立柱支撑或绑绳吊枝的方法进行固定住,等到春季萌芽时再进行修剪或短截。
对于重度修剪冻伤的主干、主枝、副主枝进行修剪时,应当在适量选留冻伤下部壮芽的基础上,在芽体上方2-3公分处进行重度回缩短截,以此来培养新的主枝或副主枝,或修剪时利用基部萌发隐芽枝条的上方进行短截,以此来促进分枝、增加枝量。
对于轻度冻伤且没有发生抽条的果树,因为冻害果树的树势会处于长势较弱的状态,容易出现新稍短、落花落果重的问题,因此,在修剪时应当在主枝、侧枝、辅养枝的健壮芽上方进行短截,并适当减少一些花芽量、降低结果量,以此来促进树体的恢复和生长。
对于发生冻害的低龄骨干枝修剪时,为了预防短截回缩后出现大量抽枝且枝条细弱、光照不良、成花困难的现象,所以建议修剪时对生长过密的枝条进行疏剪处理,只保留一些可培养的粗壮枝条来形成新的树冠。
对于树冠被严重冻死的果树,建议在果树嫁接口的上方进行锯断,以此来促发新枝形成新的主干。
在对枝条进行修剪后,应当使用溃腐灵原液等药物进行涂抹保护,以防被外部病害菌趁机侵染发病。
二、关于冻害树体增加营养供给的管理
果树在发生冻害后会处于树势弱、抗性差、养分吸收活性低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增加营养供应来缓解冻害不利影响、促进受害果树恢复、增强果树抗性、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避免大量保花保果,除此之外,对于冻伤程度较轻的干、枝、花、果等来说,增加果树的水肥营养供给,也有利于受害组织的恢复。
在冻害果树的施肥管理上,我们要注意及时追肥和灌水,以此来为树体增加营养供应、提高果树细胞组织中的细胞液浓度,进而达到减轻冻害、增强树势、促进恢复、提高抗性或保花保果的目的。
除此之外,因为果树在发生冻害后,果树的根系会出现吸收能力变差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覆土或冲施肥料,还要进行对果树喷施叶面肥,以此来促进果树更快、更多的吸收养分,叶面肥可以使用尿素水、磷酸二氢钾、氨基酸、腐殖酸、芸苔素内酯、新高脂膜,尤其是花果期发生冻害的果树,更应当适当增加追肥量,重点补充一些含硼叶面肥(如硼酸或硼酸溶液),以此来促使受害果树更好的开花、授粉与坐果。
三、关于冻害果树灌溉涂白的管理
对于春季果树萌芽开花期前发生冻害的果园,建议大家果树上液体开始萌动时就进行全园灌1次大水(灌水最好搭配使用适量的菌剂进行促根保根),以此适当降低土温,使果树的萌芽开花期往后推迟几天,以此避免严寒酷冷天气时发生花芽期冻害。当然了,在推迟果树花期的管理上,大家也可以使用低浓度的萘乙酸喷施,既可以推迟花期预防冻害。
除此之外,通过对果树的主干、主枝、大枝等进行涂白处理(尽量在冬春清园时进行),也可以提高果树的抗冻害能力,同时还可以预防冻害后虚弱的果树发生日灼的问题。
四、关于冻害果树培土覆盖保根的管理
在冬春果树发生冻害后(最好在低温冻害发生前进行),我们应当及时在树冠下进行中耕松土,同时对果树的根颈部位进行培土防护(培土高度在10公分左右为宜),以此来提高土温、保护根系,因为果树最容易发生冻害的部位就是根颈位置。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用秸秆稻草、稻糠谷壳、树叶杂草或者塑料薄膜等覆盖果树的树盘,同样也可以达到提高地温、保护根系、缓解冻害的效果。
五、关于冻害果树保花保果的管理
春季果园发生低温冻害,会直接影响到果树的开花坐果率和保花保果率,对果园当年的产量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去做好果树冻害后的果园保花保果管理。
如果冻害发生在花前,建议大家在果树开花授粉期时进行人工授粉,以此来提高开花坐果率。
如果冻害发生在花果期时,我们应当结合修剪合理的利用果树上的侧花、弱花、腋花、晚花等来增加花量、提高开花坐果率;同时,对于冻害较重的果园,应当尽量的推迟疏花疏果的时间,如果冻害发生时正在疏花疏果的果园,应当立即停止疏花疏果,以免花量不足、坐果量不足或畸形果增多、落花落果重而造成果园大幅减产,建议在幼果坐住后再精细化的进行一次性定果处理。
除此之外,冻害果树的开花结果率会不可避免的降低,因此,为了保证花果量和开花坐果率,建议对受害果树进行适当的摘心、抹芽等处理,以此来控制新梢长势、促进花果发育。
凡是发生冻害的.果园,在疏花疏果时,都应当适当降低留花留果量,以此来降低树体营养消耗负担,从而促进果树更快更好的恢复到正常树势,如果留花留果过多,不仅会延缓冻害果树的恢复,也会进一步削弱果树的长势,严重时容易造成果树“大小年结果”的问题。
六、关于冻害果园熏烟驱寒的管理
在果园发生冻害前后时,为了尽快驱散果园里的冷空气,我们可以在果园内按照每亩均匀设置5-6个生烟堆的方法进行果园熏烟驱寒,也可以提高果园的保温防冻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果园熏烟一般只能提高果园2-3度左右的气温,零下2度以上的轻微冻害果园可以使用此法,对于零下2度以下冻害严重果园使用效果不佳。
七、关于冻害后果树病虫害的防控管理
果树在冬春发生冻害后,果树会比较虚弱,树体的抗性和免疫力会大幅下降,再加上树体上会有很多冻害伤口,所以此时非常容易被外部的病菌害虫趁机而入危害,比如说,冻害后的个果树容易发生腐烂病、流胶病、溃疡病、溃疡病、蚧壳虫、红蜘蛛、蚜虫、食心虫等病虫害。
因此,凡是发生冻害的果园果树,都应当在冻害果后重点加强果树的病虫害防护管理。
小麦冻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5
胡长华
安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河南 安阳 45000
【摘 要】本文对小麦冻害类型、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预防冻害发生的关键技术和冻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小麦;冻害;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冻害是指0℃以下低温使小麦的细胞组织冰冻而受害的现象。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小麦冻害时有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冻害发生原因,提高耕作管理质量,可有效预防小麦冻害发生。
1 冻害的主要类型
1.1 冬季冻害
冬季冻害是指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而引起的冻害。寒潮是指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入侵的过程,是产生冻害的主要天气因素,寒潮的定义是24h内温度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在5℃以下。冻害程度又受3个因素制约:一是极端最低温度,二是低温持续时间,三是冷暖骤变。
1.2 早春冻害(倒春寒)
“立春”过后小麦进入返青拔节的这段时期,因寒潮到来引起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因而发生霜冻危害。因为此时气候已逐渐转暖,寒潮又突然回访,故也称为倒春寒。倒春寒在湖北、河南南部、安徽、江苏的2月下旬,3、4月份出现最多。
1.3 低温冷害
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时因遭受0℃以上低温发生的危害称为低温冷害。小麦拔节以后至孕穗挑旗阶段,处于含水量较多、组织幼嫩时期,抵抗低温的能力比较弱。小麦幼穗发育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期)前后,要求日平均气温在10~15℃,此时小麦对环境低温和水分缺乏极为敏感,尤其对低温特别敏感,若最低气温低于5~6℃就会受害。
2 冻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整地质量差
由于小麦秸秆还田面积较大,加之旋耕整地费用较低、较省事,部分农民连续多年采用旋耕整地,致使整地粗放、土壤暄松,特别是黏土地整地时坷垃多,土壤裂缝大,麦苗极易受冻。
2.2 品种选用不当
选用品种抗寒性差,在冬季寒潮来临气温骤变或持续低温天气下容易遭受冻害。如2004年我市种植豫麦34、郑麦9023等弱春性品种面积较大,由于冬前气温较高致使部分麦田旺长甚至拔节,冬至过后,出现了强降温、降雪天气且持续时间较长,导致大面积冻害发生。据统计,全市小麦受冻面积达71733hm2。
2.3 播期播量不合理
播种偏早会造成小麦冬前旺长,播种过迟、播量过大则会形成无分蘖的独秆苗、弱苗,抗寒能力均较差,极易遭受冻害。
2.4 播种过深过浅
小麦最佳播种深度为3~4cm,播种过深则小麦出苗后苗弱,播种过浅则分蘖节埋土不足3cm,分蘖节处于冷暖骤变的环境,极容易发生冻害。
2.5 浇水不及时
土壤墒情差,寒流来临前,未能及时浇水。
3 预防冻害的关键技术
3.1 提高整地质量
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的要求,提高整地质量,打好播种基础。扩大机械深耕面积,耕深要达到25cm以上,切实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切忌深耕浅耙,确保耙透、耙实、耙平、耙细。
3.2 正确选用品种
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合理选用小麦品种,豫北地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搭配弱春性品种。目前我市主要推广的品种有矮抗58、周麦16等。
3.3 适期足墒播种
在适播期内,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豫北地区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5~20日。
3.4 严格控制播量
在适期播种范围内,高产麦田种植成穗率高的品种每667㎡基本苗以12万~15萬为宜,成穗率低的品种可适当增加播量;中低产田每667㎡基本苗15万~20万。因灾延误播期或整地质量较差的麦田,可适当增加播量,每晚播3d则每667㎡播量增加0.5kg,但最高基本苗要控制在30万以内。
3.5 适时浇好冬水
合理冬灌除能满足小麦生理需水外,还有蓄墒防旱、稳定地温、减轻冻害的明显作用。浇水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3℃时进行,在大冻前完成。冬灌的水量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灌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切忌大水漫灌、地面积水结冰。
3.6 搞好分类管理
对旺长麦田,冬前采取深中耕或镇压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春季在小麦起身期前后搞好化学调控,控制植株过旺生长;在春季肥水管理上,提倡氮肥后移。对群体较小、长势较弱的麦田苗期多中耕,春季结合墒情早追肥浇水,促进分蘖和生长。
4 冻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4.1 加强肥水管理
对主茎和大分蘖已冻死的麦田应及时追施氮素化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在田间解冻后每667㎡追施尿素10kg,要求开沟施入,缺墒麦田施肥后要及时浇水;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水每667㎡施尿素15 kg。一般受冻麦田,仅叶片冻枯、无死蘖现象的,早春应及时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4.2 搞好叶面喷肥
对受害严重的地块喷施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促进秸秆健壮抗倒伏,为小麦稳健生长提供保障。
4.3 抓好病虫害防治
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对小麦吸浆虫、蚜虫、赤霉病等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
4.4 酌情套种其他作物
对受害严重、群体不足的地块可酌情套种棉花、玉米、蔬菜等作物,以弥补穗数不足造成的损失。
冻害影响 篇6
我国是一个冻土大国,全国冻结深度大于0.5 m的冻土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8.6%,其中季节性冻土占全国面积的46%。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受到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使得许多既有线路基冻胀变形十分严重。目前东北地区已经修建了哈大高速铁路和长吉城际高速铁路,即将修建的还有沈丹线、京沈线等,将来要形成东北高速铁路网,其中无砟轨道的比例将大幅度提升。高速铁路对路基的变形要求控制在15 mm以内,路基的冻害成为一个必须要攻克的难题。因此,开展东北地区环境条件研究,分析其对铁路路基的影响,对东北地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害措施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东北地区环境条件
2.1 东北多年冻土区(Ⅰ)
该区位于我国最北的大小兴安岭的北部。大小兴安岭沿北东、北西方向纵贯该区的东西部,嫩江河谷插入中间。地势东西高,中间略低,大小兴安岭在平面上呈“人”字形展开。这一区域根据冻土的连续性可分为三个亚区,分别为Ⅰ1大兴安岭大片多年冻土亚区(90%~70%)、Ⅰ2大兴安岭大片—岛状多年冻土亚区(70%~30%)和Ⅰ3大兴安岭岛状—稀疏岛状多年冻土亚区(30%~5%及<5%)。
2.1.1 大兴安岭北部大片多年冻土亚区(Ⅰ1)
该亚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坡北部,它的西、北边以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为界;东边沿大兴安岭岭脊东侧向北至漠河一带,大体为年平均-5℃线所包括的范围。该亚区海西期花岗岩及中生代火山喷出岩成为该区主要地层。地面长期经受剥蚀作用,形态和缓、山顶浑圆、河网密集、谷底沼泽湿地发育。地势总的是南高北低,自南而北海拔高度从1 000 m左右逐渐下降到500 m~600 m,为低山丘陵区。该亚区多年冻土呈大片分布,约占总面积70%~80%,但以坡向、植被发育程度、松散层厚度而异,其温度、厚度及地下冰具有较大变化。该亚区构造断裂非常发育、许多河流在断裂带基础上发育而形成,因此区内大、中河流下一般为贯穿融区。如黑龙江在漠河一带河川下不仅为贯穿融区且其范围已扩展到右岸一级阶地。该亚区由于气候严寒、年均气温低,年较差大,加之有利的地质条件配合,因此寒冻风化、冻胀等冷生地质作用及其相应形态类型在区内到处可见。冰锥、冻胀丘、石海、岩屑坡,石环及融冻泥流等形态类型在区内到处可见。冰锥、冻胀丘多分布于沿河地带及山间盆地边缘。融冻泥流多发育于坡度较缓的阴坡,在这类坡上常见到总长200 m以上,5级~6级的融冻泥流阶地或坡坎。石海常见于山前缓坡下部,石海中可见形态不明显的石环、石斑等形态。该区年降水量400 mm~600 mm,主要在夏季和秋季降雨。
2.1.2 大兴安岭中部大片—岛状多年冻土亚区(Ⅰ2)
Ⅰ2大兴安岭大片—岛状多年冻土亚区是年平均气温-5℃~-3℃等温线之间包括的地带,呈半环状,其面积约6.6万km2。该区由49°30'N~52°30'N,长达近400 km。年均气温为-2.8℃~-4℃,年降水量为300 mm~400 mm,主要在夏季和秋季降雨。该亚区其地质历史发展及地貌过程与Ⅰ1亚区有许多相似之处。深大断裂也很发育而广泛,海西期花岗岩及中生代火山岩遍布全区。由于气温升高,以及上述条件的改变,冻土分布的连续性明显下降,融区范围增大。不仅大、中河河床下、深大断裂充水带为融区,同时部分小河河床下,以及大部分植被稀少与裸露的阳坡也为融区。冻土主要分布谷底、阴坡及半阴坡地带,连续系数为60%~30%。冻土厚度多在20 m~50 m之间,冻土温度为-0.5℃~-1.5℃,一般靠近稀疏岛状冻土亚区地温偏高;往北冻土温度较低。融区年平均地温一般可达2℃。融区标准冻深230 cm~300 cm。
2.1.3 大小兴安岭稀疏岛状多年冻土亚区(Ⅰ3)
该亚区,南北长达500 km~600 km,东西跨越达1 200 km,总面积26 km2~27 km2。区内大部分为融土,冻土岛仅零星分布于对保存冻土最为有利的地段,冻土面积为5%~20%,最大不超过30%。依地貌及其他自然条件不同,在不同地区冻土岛分布,冻土发育状况也有较大差异。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区内气候由于受蒙古高压控制和影响,年降水量小于250 mm~300 mm,年平均气温-0.5℃~0℃。该区冻土岛分布极为零星,在湿地及湖沼的边缘发育有冻土岛,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10%。冻土厚度一般不大于10 m。冻土层中未见厚层地下冰,多为整体状冻土构造,且含冰量较少。本亚区的年平均地温-1℃~(3℃~4℃)。
在大兴安岭东南坡和小兴安岭西坡,这一地区系大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嫩江河谷向两侧逐渐升高,因此河流很发育。该区多年冻土岛主要分布于河流的河漫滩,阶地及河谷两侧阴坡的坡麓地段。沿河漫滩冻土岛呈断续条带状分布,一、二级阶地上冻土岛多呈透镜状分布。
小兴安岭低山丘陵区,该区地层多由花岗岩组成,经长期剥蚀过程,地面十分和缓,山形浑圆,海拔高度一般为400 m~600 m。区内地势总的是南高北低,大致以乌伊岭为界,以北为宽谷丘陵,河谷宽而平坦,河道蜿蜒曲折,多湿地沼泽;以南为低山丘陵,形态虽不如前者平缓,但山间谷地也较开阔,谷底亦有湿地沼泽发育。在南部地区,冻土岛仅存在于植被茂密、沼泽化的谷底或河漫滩低级阶地,其面积不超过10%~15%;乌伊岭以北地区冻土岛更为少见,仅见于个别河漫滩沼泽化地段或低级阶地牛轭湖遗迹的地点,其面积小于5%。至黑龙江边冻土岛已完全绝迹。
该区年降雨量250 mm~600 mm,年平均气温-2℃~0℃,一月平均气温-26℃~-20℃,标准冻深220 cm~280 cm。
2.2 东北干润季节冻土区(Ⅱ)
该区西以大兴安岭辽西山地1 000 m等高线与内蒙古半干旱季节冻土区为界,北以年平均气温0℃为界,西南以山海关与华北干润区为界,包括大兴安岭东坡、辽西山地、东北平原、东北东部山地等。该区从地形地貌上可分为四个部分,东北东部山地、三江平原、东北平原和东北西部山地。这些是二级区划的基本界限。该区可分为:三江平原干润季节冻土亚区、东北东部山地干润季节冻土亚区、松嫩平原干润季节冻土亚区、辽河平原干润季节冻土亚区、东北西部山地干润季节冻土亚区。该区标准冻深为0.6 m~2.3 m。
2.2.1 三江平原干润季节冻土亚区(Ⅱ1)
三江平原干润季节冻土亚区(Ⅱ1)为中生代内陆断陷,第四纪以来下沉占优势,沉降200 m以上,地势低平,海拔40 m~80 m,由西南微向东北倾斜。地面物质西南部以粉砂为主,沼泽不多,而东北部地表为黏土(厚3 m~17 m),沼泽广布。
年平均气温为0℃~3℃,一月份平均气温-20℃~-18℃。年平均等温线受地形影响,标准冻深为200 cm~230 cm。
年降雨量在600 mm~800 mm范围内,属于干润区。
该区有鹤岗线、佳富线、富前线,冻害较重。
2.2.2 东北东部山地干润季节冻土亚区(Ⅱ2)
东北东部山地干润季节冻土亚区(Ⅱ2),北起三江平原南侧,向西南延伸到辽东半岛。在地质构造上,主要有北部的老爷岭台背斜和南部的辽东背斜。在海西运动发生褶皱与断裂,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地和丘陵,各时期并先后伴随有大量花岗岩入侵,中、酸性火山岩喷出以及大量玄武岩喷出。海拔多在1 000 m~1 500 m,最高部分是长白山,其主峰白头山海拔2 696 m。以丘陵低山为主,其次为冲积平原和沼泽,土质为黏性土、粉土、砂土、砾石等。
年平均气温为0℃~10℃,一月平均气温-20℃~-5℃。年平均等温线受地形影响,标准冻深80 cm~220 cm。
降雨量600 mm~800 mm,为夏季降雨,只有在长白山东坡牡丹江一带降雨量大于800 mm,最大达到1 200 mm,为湿润区。
该区有牡佳线、林东线、滨绥线、城鸡线、牡图线、长图线、浑白线、鸭大线、四梅线、梅集线、沈吉线、烟白线、沈丹线、长大线、凤上线、烟白线等,冻害很严重,是我国铁路冻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2.3 松嫩平原干润季节冻土亚区(Ⅱ3)
松嫩平原干润季节冻土亚区(Ⅱ3)主要为东北平原北部的松嫩平原,西、北、东三面环山,地势低平,海拔在200 m左右,低洼处分布众多沼泽和湖泊,平原外围是山前洪积台地,海拔250 m~300 m。年平均气温为0℃~5℃,一月平均气温-20℃~-16℃,年降雨量600 mm~800 mm,为干润区。标准冻深200 cm~230 cm。该亚区有滨洲线、滨北线、绥佳线、滨绥线、拉滨线、通让线、长滨线、长白线、平齐线等,病害非常严重,是我国铁路冻害最严重的地区。
2.2.4 辽河平原干润季节冻土亚区(Ⅱ4)
东北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属渤海拗陷带北部,第三系、第四系厚达2 000 m以上,目前仍在沉降中。年平均气温为5℃~9℃,一月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600 mm~800 mm,为干润区。标准冻深80 cm~230 cm。该亚区有铁路长大线、沈山线、沟海线、沈丹线、秦沈线等,冻害很严重。
2.2.5 东北西部山地干润季节冻土亚区(Ⅱ5)
大兴安岭在本区走向北北东向,大兴安岭南段的苏克斜鲁山山地,海拔1 000 m~1 500 m。主峰黄岗梁海拔2 029 m。东坡以较陡的梯级向东北平原降落。有许多河流汇入西辽河。南边为燕山北麓丘陵和台地。构成山体的主要岩层为中生代流纹岩、粗面岩。辽西山地西部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大兴安岭和东西向的阴山构造带的接触地带。七老图山海拔1 500 m~1 800 m,东部的努鲁儿虎山北侧的低山海拔在1 000 m以下。低山丘陵冲积平原,阶地并有砂地分布,土质为黏性土、冲积土和砂砾土。因大兴安岭和辽西山地基本连接在一体,所以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年平均气温为0℃~10℃,一月份平均气温-24℃~-8℃。标准冻深100 cm~240 cm。夏季降雨,年降雨量200 mm~600 mm,大部分地区为400 mm~600 mm,只有通辽为200 mm~400 mm,所以定为干润区。包含的铁路线路有白阿线、通霍线、京通线、大郑线、京承线、魏塔线、叶赤线等,冻害较重。
3 结语
1)东北地区东西主要为低山丘陵,具有较厚的风化残积层,为冻胀敏感性土;中部为强烈沉降区,地势低洼,为粉土和黏土,也为冻胀敏感性土。2)从东南向西北降雨量逐渐减小,在西北部局部地区降雨只有200 mm~300 mm。雨量主要集中在6月份、7月份、8月份,雨水能充分渗透路基。3)地下水丰富,地下水浅,尤其松嫩平原,下面垫有黏土层,排水不畅,为路基冻害水分迁移提供了地下水条件。4)气候寒冷,从南到北温度逐步降低,冻结深度逐步增大,路基冻深约为80 cm~230 cm,北部还出现多年冻土。
综上所述,我国东北地区气候严寒、降雨量大、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大部分地区土质为冻胀敏感性土,为铁路路基冻害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造成了我国东北地区铁路路基冻害严重的现状。因此,对于对路基变形有严格要求的高速铁路则需要研究,提出新的、更有效的防冻胀技术措施,需要展开进一步研究。
摘要:详细阐述了我国东北地区环境条件,并分析了其对铁路路基冻害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东北地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害措施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北地区环境,铁路路基,冻害
参考文献
[1]叶阳升,王仲锦,程爱君,等.路基的填料冻胀分类及防冻层设置[J].中国铁道科学,2007,28(1):1-7.
冻害影响 篇7
1 龙眼、荔枝产生冻害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1 冻害的表现
1999年冬梅州市境内的龙眼荔枝遭受严重冻害, 绝大多数植株冻死;2004年冬龙眼受冻3200hm2, 荔枝受冻2200hm 2, 受冻后出现落叶、小枝条枯死、少部分整株死亡的现象;2008年初冻害主要表现为无花或花期推迟。就龙眼、荔枝而言, 2008年初冻害对荔枝影响较轻而对龙眼影响较重。如五华水寨罗湖村山地果园的龙眼、荔枝混植, 受冻害的植株多为龙眼。主要原因是秋梢不够老熟而受冻, 其受伤叶片在气温升高后很快被日灼而导致严重的落叶;或因树势弱而受冻的, 则开春即落叶, 致使树势更加衰弱。2月底调查的梅江区长沙龙眼园、蕉岭新铺龙眼园、五华水寨罗湖村果园、益塘水库果场、兴宁龙威果场等, 所有龙眼植株的萌芽均出现仅抽梢而无花序的现象;多数荔枝能抽出花序, 有少量出现冲梢现象, 但花量少且花期比正常年份迟半个多月。4月份调查则有少量龙眼抽花。荔枝则不同品种的耐寒有差异:黑叶较耐寒, 而妃子笑较怕冻;如五华益塘水库湖心顶上的妃子笑, 在冻害过后向阳的叶片不同程度受到日灼, 而黑叶则没有发现这种现象。但是过早抽梢的植株, 不论是龙眼还是荔枝, 嫩梢上的叶片都因受冻引起早枯、脱落。
1.2 龙眼、荔枝遭受冻害的原因
1.2.1 内因 (生理原因) 。
据资料介绍, 龙眼抗低温的临界温度为0℃。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 会造成树体细胞内水分结冰, 破坏了细胞内原生质结构, 使细胞死亡[1]。树体冻害的程度, 主要决定于降温的幅度、持续的时间及解冻是否突然。降温幅度愈大, 低温持续时间愈长, 解冻愈突然, 危害愈严重。此外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组织细胞结构紧密度有关, 含糖量越高、紧密度越大, 耐寒性越强[2]。龙眼、荔枝的品种、年龄、长势、当年枝条的成熟度以及是否休眠等也有密切关系。
1.2.2 外因。
从外因上说, 与天气、地势、坡向等因素分不开, 但主要是天气条件。
天气方面, 龙眼、荔枝在同期正常气温下不受冻害, 若遇到突然低温, 使之不能及时转入抗寒锻炼而受冻。1999年冬的极端低温为-6℃, 梅州市的多数龙眼、荔枝植株被冻死;2004年冬为-2℃, 龙眼、荔枝受冻严重。2008年初虽然在2℃以上, 但低温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达30多天, 光照严重不足, 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大大降低, 养分的积累不能满足其花芽分化的需要, 造成只抽梢、不开花或花期推迟的现象。
地势、坡向不同, 龙眼、荔枝的受冻情况也不同。如种在山南面的比山北面的龙眼、荔枝, 由于日夜温差变化较小, 在同样的条件下受冻轻。地势低洼的果园, 易造成冷空气沉积而受冻较重。如五华罗湖村果园, 在调查中发现坡谷的植株受冻程度较严重, 有10多株甚至树干树皮被冻裂。
2 龙眼、荔枝常用的防寒措施
2.1 覆盖
在霜冻到来前, 树冠覆盖稻草、干杂草、草席等, 直至次年春晚霜过后去除。树盘覆盖稻草、干杂草、牛粪等.
2.2 灌水
秋冬干旱季节, 光照较强, 蒸发量较大, 干旱地、山坡地需要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在冬至前, 全面灌水1次。利用水热容量大的特点进行冬灌来提高地面的温度, 以减轻冻害。如梅江区长沙果场, 采取该措施后树体无冻伤现象。
2.3 培土
培土宽度50cm, 高度至嫁接口以上20cm。开春后, 将冻死部分截掉, 把培土扒开。
2.4 涂白或喷白
用涂白剂 (按石灰100份、硫磺粉10份、食盐10份、动物油脂1份、水200份的比例配制而成) 对树干涂白, 不但可减少树干的水分蒸腾, 还可防止昼夜温差大引起对植株的危害, 并兼有防止病虫害的作用。
2.5 包扎
用稻草绳密密地缠绕树干来防寒, 晚霜过后及时拆除。兴宁龙威果场采用此法, 树干保护得很好, 无冻伤现象。
2.6 熏烟
在果园迎风面, 667m2堆置3~5堆谷壳、杂草、锯末等, 每堆25~30kg。在霜雪来临前晚间10时至12时点燃熏烟, 以提高果园气温及阻止冷空气下沉。有些果园焚烧废轮胎进行熏烟, 虽有一定效果, 但污染环境, 不宜使用。
3 龙眼、荔枝受冻后的管理措施
3.1 淋水
对冻害较轻的植株, 寒潮后及时淋水、喷水, 以保根保叶[3], 特别是对较干旱的山坡地果园, 有利于树势的恢复。但要注意, 当气温在0℃或更低时, 严禁在根系生长的范围内淋水, 否则会加重低温对根系的伤害。
3.2 科学施肥
果树受冻后树冠叶片受损伤, 地上地下部分失去平衡, 从而影响根群的吸收功能。因此, 气温回升后要合理施肥。
3.2.1根外施肥。可用核苷酸、0.3%磷酸二氢钾或健生素500倍液+10mg/kg 2, 4-D喷1次, 补充树体营养, 防止再落叶。
3.2.2用腐熟的淡粪水或淡尿素溶液0.2%~0.3%, 寒潮过后10天或日平均温度升到12℃后施用。
3.2.3施用草木灰、火土灰、牛猪粪等肥料, 以提高地表温度, 加速根系吸收, 促使树势尽快恢复, 并有促花和提高花质的作用。若发现植株有烂根现象, 则应先处理烂根, 待根伤愈后才进行施肥。
3.3 合理修剪
修剪应该在气温回升稳定后或春芽正常萌动前半个月进行。果树受冻后树势衰弱, 要根据树龄大小和受害程度进行修剪:对受冻严重的幼龄树 (包括苗木) , 在冻害结束后即剪除枯枝;对结果树则不能马上剪除, 应于“立春”前后, 待气温回升稳定后剪除枯枝。剪口要平滑, 大剪处伤口要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或杀毒矾600倍液[4]。
3.4 做好促花控梢工作
预防花带叶冲梢, 早春花芽萌动时, 用小叶萎缩脱落素2包或叶芽休眠素1包、氨基酸钾或核苷酸钾、花果核能各1包, 兑水50~100kg, 叶面喷施。
若出现“冲梢”, 可先使用100mg/kg的乙烯利脱叶, 以抑制花穗“冲梢”, 再人工摘除剩余的嫩叶, 注意要反复摘叶[5]。
3.5 加强病害防治工作
龙眼、荔枝受冻后, 抗病能力弱, 易引发树脂病、脚腐病、炭疽病、日灼病等, 可用托布津、百菌清、多菌灵800倍液喷施叶面, 并用石硫合剂涂刷树皮、伤口, 在新梢萌发时再用药1次, 防止病菌入侵。
摘要:龙眼荔枝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常绿果树, 喜温忌冻。在冬季最低温度到0℃以下会引起冻害。1999年、2004年梅州的龙眼荔枝冻害严重, 2008年尽管绝对低温为2℃, 但因低温持续时间长达30天, 故对2008年的生产影响较大。
关键词:龙眼,荔枝,冻害,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漳州农校主编果树栽培学各论农业出版社1990版290
[2]黄治远龙眼耐寒性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中国南方果树2005 (2) 32~33
[3]李钰几种常绿果树霜冻后的管理技术措施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0 (1) 13
[4]梅州市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受冻果树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0 (1) 13~14
冻害影响 篇8
但是近年来浙江中部地区异常气候发生频率高,而枇杷又对气象变化相当敏感,特别是在冬季或早春,较易发生低温冻害,使枇杷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极不稳定。如2010年3月10日浙江中部地区遭受特大冻害使枇杷遭受了巨大损失,金华枇杷减产近80%,严重影响了果农的收益。特别是2016年1月24~26日的雪后寒潮,出现了平原-8~-10℃、山区-12℃以上的最低气温,是30年来的最低温,致使兰溪、金华等地露地栽培的枇杷产量减产90%~95%以上,损失惨重。
通过对田间气温观测、冻害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的综合调查分析,综述枇杷冻害发生条件及其影响因子,通过相关试验与生产实践,探讨总结了浙中地区枇杷冻害防护技术,为浙中及类似生态区的果农提供参考。
1 低温冻害对浙中地区枇杷的影响
1.1 枇杷冻害的症状
枇杷冻害主要发生在幼果和花穗,枇杷与其他果树不同,因其开花和幼果的生长正遇寒冬至早春季节,低温会使花和幼果遭冻而导致减产,具体症状详见表1。
1.2 枇杷冻害的类型
低温对枇杷的危害,称为“低温伤害”,浙中地区低温伤害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冻害、冷害、冷旱、雪害等。1.2.1冻害。冻害是指0℃以下低温的伤害。在枇杷果园观察调查中发现,一般在气温降到-3℃以下,或虽不到-3℃,但因急剧降温,幼果的胚会受冻呈褐色;当降至-6℃时,盛开的花冻死近1/5,花蕾基本不受冻。根据专家、前辈的研究[1,2,3],初步认为枇杷花器冻害的温度指标是-6℃,幼果受冻的温度指标为-3℃,经我们调查核实发现,这个临界指标在浙中地区也是适用的,而且浙中地区兰溪、金华、东阳等地枇杷发生的冻害,主要是对枇杷幼果的伤害,幼果发生冻害的时间多数年份是在1月份。从金华市气象中心的数据库中统计得知,无论是低温强度还是低温日数,大多是1月份最强、最多。
对冻害程度的描述我们通常用冻害指数来表达。冻害指数=Σ[冻害级花(果)数×代表级值]/[总花(果)数×受冻害最高一级的代表值]×100。
冻害分级标准的可参考如下:
0级———没有发生冻害;1级———果肉或子房未褐变,30%以下的种子或胚珠发生褐变;2级———果肉或子房未褐变,30%~60%的种子或胚珠发生褐变;3级———果肉或子房未褐变,60%以上种子或胚珠发生褐变;4级———果肉或子房发生褐变,种子或胚珠全部发生褐变。
1.2.2 冷害。
又称“寒害、受寒”,是指低温在枇杷受冻害的临界温度之上,却能使枇杷某一器官遭受这种低温的为害。(1)落叶。因低温使光合作用减弱,物质代谢及能量转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部分叶片(如:叶龄较大、叶面有病斑的)首先萎蔫、枯黄,直至掉落。(2)枯花。低温冷害会使枇杷柱头上的花粉不能发芽而无法受精,终使枯花而不能坐果。(3)果实栓皮。幼果的表皮细胞因遭霜融化时形成的低温(未达幼果死胚)伤害后,表皮愈合木栓化所致,俗称“栓皮病”。(4)枝干裂皮:因枝干的皮是黑褐色或黑灰色,色较深。在冬季,白天受阳光的影响,树皮吸热膨胀;至夜间,气温下降,树皮收缩,这样骤热骤冷,使树皮胀缩不匀而冷害裂皮。
1.2.3 冷旱。
在冬季低温情况下,土壤冻结,枇杷根部吸水困难;或是冬季低温少雨干旱,地上部的生理活动和蒸腾失水,因得不到及时补充水分,发生脱水,造成叶片萎蔫,枝芽干枯死亡。因此,冷旱常造成枇杷大量落叶、开花不坐果、幼果死胚等危害。
1.2.4 雪害。
(1)枝梢断裂。因积雪的重力作用,致使枇杷枝梢损伤压断或枝叉劈裂。(2)“雪被”影响。积雪形成的“雪被”,一是影响土壤吸热;二是“雪被”既要吸收太阳的辐射光能,又要反射太阳的辐射能。据资料介绍:较厚的积雪,有90%左右的太阳辐射光能被反射掉;只有10%左右的光能消耗于融雪。这样,近雪面的大气层温度降低,会形成枇杷树冠下部遭害严重。(3)融雪遭冻。在雪后晴天的夜间,枇杷遭冻严重;而雪后阴天,则无冻害。因为每融化1g 0℃的冰雪要吸收336J热量,融雪要吸收大量潜热。所以雪后晴天,温度仍难以升到0℃或0℃以上。至夜间,成为降温冻害的基础。此外,融雪吸收地热而加重冻害。(4)雪淞受害。雪淞又称“冻雪、油雪”。就是雨滴降到气温低于0℃的低空范围的地面或枇杷树上,即会凝固,形成雪淞,对枇杷的花、果冻害更重。
1.3 枇杷冻害的影响因子
枇杷花、果冻害受多种因子综合影响,其冻害的发生及受冻问题虽很复杂,但影响受冻的主导因子是低温强度。花器受冻的温度指标为-6℃,幼果受冻的温度指标是-3℃。
受冻程度不仅受气象因子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学因子(如品种、砧木类型、树龄、生长状况、栽培管理水平等)的影响;在气象因子中除低温(包括低温强度、低温的形态、降温幅度、低温发生时期与持续时间等)影响外,还与风向、风速、空气湿度以及冻害前后的天气状况有关。
1.3.1 低温出现的时间与次数。
低温出现的时期迟,冻害严重。因枇杷花期从10月上中旬,到次年2月中旬,长达4个月左右。对枇杷的幼果来讲,如低温发生早,只是使头花形成的幼果遭冻;如低温冻害发生的迟,则使“头花”、“二花”、“三花”形成的幼果都会遭冻,损失严重。另外,低温出现的次数多,冻害重。对枇杷的花而言,“三花”比“头花”和“二花”受冻害的可能性更大。
1.3.2低温的持续时间。低温的持续时间长,冻害严重。据调查[3],枇杷幼果遇-3℃时,胚冻死就开始表现,而且与持续时间长短相关。-3℃持续3小时,有18.4%幼果死胚;持续4小时,有39.5%幼果死胚。
1.3.3 枇杷的品种。
不同品种间抗冻能力有差异。如浙江兰溪市的女埠、马涧等地观察,以大红袍、洛阳青较耐冻,冠玉次之,大五星及软条白砂、穆坞白砂枇杷最不耐冻。
1.3.4 枇杷花期的早迟。花期的早迟与冻害程度有关。花期早,形成幼果早,则冻害严重。
1.3.5 花、果不同发育时期。
调查表明花、果不同发育时期的抗寒性不同,强弱顺序为:花蕾>盛花>花瓣脱落花萼未合拢的花>花瓣脱落花萼合拢的花。
1.3.6 果穗的着生部位。
如着生在树体北面的果穗较南边受冻严重;在树体同一方位,上部的果穗较下部的受冻严重,外部的较内部的受冻严重。
1.3.7 幼果的大小。
调查表明,大的幼果比小的幼果受冻严重,受冻程度为横径>1.0cm的幼果和重于横径≤1.0cm的幼果。
1.3.8 其它因素。
不同立地条件,小气候不同,谷地由于冷空气容易下沉,故冻害比坡地严重;海拔越高,冻害越重;纬度越高,冻害越重。树势衰弱的果穗,冻害较重。
2 浙中地区枇杷冻害防护对策探讨
枇杷花、果受冻后,可使当年枇杷产量减少甚至绝收,同时对次年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避免或减轻冻害对浙中地区枇杷生产的影响,需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防护对策。
2.1 加强综合管理,培养健壮树势,提高树体抗寒力
经调查发现,树势弱的枇杷树,花穗较细弱,每穗花数少,花期早而短,易遭冻害。因此,采取以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整形修剪及病虫防治为中心的综合管理,培育健壮树势,维持合理的梢果比、叶果比,是提高树体抗冻能力的基础,如冬前追施、足施有机肥,视旱情适时灌水等。
2.2 调节花期,调整花量,延迟开花时间和延长开花期,使幼果避开低温冻害期
2.2.1 花前晾根。
即开花前扒开根部土壤,见到lcm左右粗的根,晾晒7~10天,然后施肥覆土,可延迟开花半个月左右。
2.2.2 疏花疏果。适时疏花序,摘除部分花蕾及疏果,可延迟开花。
2.2.3 施足采果肥。
可使采果枝及时补充营养,促使顶端第1、2侧芽及时萌发为夏梢,使其成为良好的结果枝,这种枝花芽分化迟,开花也迟。
2.3 冻前防护措施
2.3.1 喷灌防冻。
在果园安装喷灌设施,得到来冷空气的预警后,即进行喷灌防冻;未安装喷灌设施的枇杷园可进行灌水、浇水。
2.3.2 设施大棚防冻。
主要是建设设施大棚,有单体棚和联体大棚2种。大棚设施的具体参数:大棚顶高4.5m,肩高3.0m,拱宽8.0m,棚长不超过60m。覆膜方式有单膜覆盖、双膜覆盖、三膜覆盖,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双膜覆盖。覆膜时间在11月中下旬第1次霜冻来临前,覆盖厚1.2丝的外(天)膜;内膜比枇杷树冠顶部高0.5m左右,其覆膜时间在低温寒潮来临前完成。地膜采用旧膜或反光膜。为了减轻极端低温的影响,在寒流来临期的夜晚进行加温并结合加热水出蒸汽来保温,加温装置70m2放置1个。
在2016年1月的这次30年一遇的低温冻害中,兰溪女埠露地栽培枇杷全部发生冻害,产量损失90%~95%以上,而在女埠虹霓山枇杷示范基地面积为2880m2的2个大棚栽培枇杷,因为采用了双膜覆盖和寒流来临期的夜晚进行加温等防冻措施,结果避免了冻害的发生,产量没有任何影响,2种情况对比结果相当显著。另外,根据我们对兰溪市女埠、马涧等地枇杷设施果园的观察比较,大棚双膜覆盖要比单膜覆盖的安全、效果好。
2.3.3 套袋防冻。在霜冻来临前将果穗用纸袋套住防冻,但要注意不要让果实碰到纸袋。
2.3.4 熏烟防冻。
在气温0℃以下无大风的夜晚19时~次日7时,果园一起点火熏烟,667m2枇杷园放5~6堆。熏烟材料可用湿柴、杂草、湿秸秆及草皮泥等,每堆250~300kg。熏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冻害。
2.3.5 喷营养液防冻。
10~11月增施钾肥可增强树体抗寒力,在12月~次年3月初每隔20~25天,对树冠喷1次0.2%尿素或磷酸二氢钾营养液,也可提高抗寒力。2.3.6束裹枝叶防冻。将花穗下部的叶片向上把花穗束裹,或将大枝互相捆拢,以减轻枇把花穗和幼果受冻。当低温期结束,气温已稳定回升后,再及时解绑被束缚的枝、叶,恢复原状。
2.3.7 主干涂白防冻。
用生石灰1.5kg、食盐0.2kg、硫磺粉0.3kg、油脂少许(避免雨水淋刷)、水5kg,拌成糊状涂白剂对树干进行刷白,既可反射光线,使树干免受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骤降而形成的温差伤害,利于提高树体的抗冻能力;又可减轻枝干害虫的危害。
2.3.8 地面覆盖防冻。
寒潮来临前,树盘灌水,并在地面覆盖作物秸秆、稻草或地膜,既可以防地面冻结,还可增强枇杷根系的活力,增强其抗寒性。
2.4 受冻后的应急补救措施
2.4.1 摇雪、清霜、排冰水。
在遭遇霜冻后,应及时在日出前将树冠结霜用清水连续喷洗,既可提高果园温湿度,又可防止日出后霜融化吸热而加剧冻害;雪后及时摇去树叶、果袋上积雪,避免融雪时低温冻害。冰雪积蓄较厚的枇杷园应疏通排水沟,及时将冰水排出果园,以减少融雪降温对植株的冻伤。如在金华的平顶山家庭农场冠玉枇杷栽培中,因措施到位,2016年受害就较少。
2.4.2 剪除伤果、处理裂口断口。
对严重冻伤的果实应及时剪除,避免营养消耗。对压断的枝干要剪平断口,涂以腐必清等保护剂。对骨干大枝裂口及时绑扎,必要时立支柱。
2.4.3 喷植物生长调节剂。
对轻度受冻果实(可在受冻几天后到田间观察受冻情况,如果肉正常,种子变褐色),可喷施生长调节剂,结合施肥促其恢复树势。据张泽煌等[4]试验,轻度(微)冻害的枇杷植株,于冻后10~20天内喷赤霉素(GA3)+吡效隆(CPPU)混合剂1000倍液1次,隔1个月后再喷1次,效果良好。
2.4.4 冻后肥水管理。
枇杷受冻后树势变弱,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和叶面肥,以增强树势。干旱果园要及时在白天水温回升后适量灌溉;低洼地如遇因雨雪有积水或地下水位过高,要及时开沟排水。
摘要:从枇杷冻害的症状、类型、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相关试验与生产实践,探讨总结了浙中地区枇杷冻害防护技术,为浙中及类似生态区的果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枇杷,低温,冻害,冷害,影响,防护
参考文献
[1]陈杰忠.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3:185-203.
[2]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果树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1058-1078.
[3]黄寿波,李国景.我国枇杷冻害的农业气象指标及其防御技术[J].湖北气象,2000(4):17-23
冻害影响 篇9
近年来, 江苏[4]、山东南部[5]、河北南部[6,7]、河南[8,9]也引种栽植, 栽植于街道、广场、庭院之中, 深受人们喜爱。为此, 2007—2012年笔者对大叶女贞的冻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为生产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自然状况
调查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南部, 东以长安县祥峪沟为界, 北到渭河, 南至秦岭与安康市、汉中市相接, 西以太白县石头河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6′58″~108°47′47″, 北纬33°55′48″~34°14′54″, 区域面积3 882.5 km2。调查区地形分为2个地理单元。北部为平原区, 以秦岭坡基550 m为界, 海拔400~550 m;南部为秦岭北坡山地, 海拔600~1 500 m, 区内有涝河、田峪河、黑河、石头河等。调查区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5~19.0℃, 年降水量650~1 200 mm (周至县双庙) , 最冷月平均气温-0.3~2.5℃, 极端最低气温-24.0~-19.6℃ (周至县双庙)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降水量、湿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山区平原差异大, 无霜期180~219 d, 平原区长, 山区短。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线路及样地布设。
(1) 平原区。关中南部平原地区长安县、户县、周至县、眉县自然条件差异小, 调查以户县为重点, 样地布设区域面积551 km2。经向调查线路3条纵贯全县, 包括南北五号路、南北七号路及人民路。纬向2条:东西六号路及关中环线。并随机增加调查样地4个:石东村村南第1条东西生产路、渭丰镇坳二村村西生产路、坡头村村东出村路、庞光镇王寨村村东出村路。东西路段5 km布设1个样地, 经向路约每隔300 m布设1个标准地, 共布设样地34个。对冻害症状、发生过程的观察, 在甘亭镇西马营村设固定样地。 (2) 秦岭山区。山区栽植大叶女贞时间较晚, 栽植地点受地形限制不连续。太白县石头河及周至县田峪沟相对完整, 作为补充线路, 两峪均发源于秦岭主梁, 流域面积大, 样地布设以自然村组为单位, 50~100 m布设1个。周至县耿峪、长安县祥峪发源于秦岭中山区, 沟浅栽植路线短。
1.2.2 调查时间。
平原地区以2011年为重点, 其他有冻害年份作为补充。固定样地连续观察6年, 2007—2012年每年从10月中旬至翌年5月上旬。秦岭山区, 石头河流域2007年、2011年调查2次, 耿峪沟2011年4月调查1次;田峪沟2011年、2012年共2次。
1.2.3 调查内容。
记载样地基本情况, 即经度、纬度、海拔、坡向等;用钢卷尺测量树高、胸径、冠幅, 目测生长情况;目测叶片、枝条、主干受冻情况及树势情况, 确定单株冻害等级。
1.2.4 调查方法。
采用普查和固定样地观测的方法进行, 普查在调查线路上布设调查样地, 调查样木30~50个, 进行各项指标调查;固定样地观测, 选择生长正常的大叶女贞5株标定, 对越冬的全过程进行观察, 每周1次, 如遇寒潮、大雪等特殊天气过程, 增加观察次数, 记载叶片、枝条、主杆的形态变化及春季萌发状况。
1.2.5 冻害程度评定标准。
个体受冻程度运用冻害等级法评定, 根据组织器官伤害程度及树势的影响分5个等级, 即0级为基本无冻害症状;1级为叶尖及秋梢叶片受害, 翌年萌发、生长正常;2级为50%~70%叶片冻伤, 叶片2/3以上面积正常, 春季萌发基本正常;3级为90%以上叶片受冻干枯、叶片1/3以下面积正常, 主干正常, 30%以下的一年生枝死亡, 春季萌发延迟, 萌发前大量落叶;4级为叶片全部死亡, 侧枝80%以上死亡, 个别主枝死亡, 春季地上部分萌发推迟;5级为主枝侧枝全死亡, 主干基本死亡或死亡, 春季地上部分不能萌发或萌发延迟, 全株接近死亡或死亡。对于整个调查点大叶女贞群体冻害评定运用平均冻害等级指标, 数值越大, 表示冻害程度越大。计算公式为:
平均冻害等级=∑ (受冻株数×代表数值) /调查总样本数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首先用相关分析模块对各调查样地的平均冻害等级及受冻株率与其位置及树体生长状况的关系, 采用两变量的分析——Bivariate过程, 进行双侧检验, 分析主要因子。其次, 对主导因子运用回归分析模块中的曲线拟合 (Curve Estimation) 模块, 从直线、二次曲线、复合曲线等11种曲线类型中进行比较筛选, 最终确定数学模型[10]。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数据均采用平原及山区冻害最为严重的年份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冻害发生过程及症状
观察发现, 大叶女贞能正常越冬年份, 10月上中旬, 成龄树及初结果树夏秋梢、叶片成熟, 果实由绿开始变淡紫, 进入果实成熟期。叶色由深绿变为暗绿色, 质地由软变硬, 由薄变厚为革质。枝条木质化, 成熟。11月下旬, 平原地区已进入霜期, 山区要提前10~15 d, 此时日最低气温-5~0℃, 中年树及初果树叶片由暗绿变为墨绿, 枝条完全木质化变硬, 果实成熟, 为深紫色。12月上旬至翌年1月上中旬, 平原地区日最低气温一般会达到-6~-4℃, 山区更低。空气干燥, 降水以小雨或开始小雨后转雨夹雪直至雪, 山区则下雪, 叶色更深更暗无光泽, 叶片由平展变为下垂, 枝色不变;如遇寒潮天气初晴的早晨, 当气温达-8~-6℃时, 叶背主脉、侧脉结冰, 叶片硬, 中午消融恢复正常。1月中下旬, 一年中最冷, 日最低气温遇寒潮成强冷空气, 降至-9~-7℃, 此时叶微卷, 叶片主脉、支脉直至全叶片结冰, 枝条色不变, 正常, 12:00—15:00全消融正常。2月上中旬至3月上旬气温升高, 冻害严重的形成片块状干斑。3月中下旬气温进一步回升, 枝叶恢复光泽, 色转为暗绿、深绿色, 4月上旬芽膨大萌发, 中旬抽梢展叶, 4月下旬老叶脱落。2011年发生严重冻害。从2010年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 大叶女贞生长正常, 2011年1月中下旬, 一股强冷空气影响关中地区, 气温降至-11℃, 全株叶片微卷, 呈水浸状、玻璃状半透明, 叶色暗绿失去光泽, 内部完全结冰, 天晴后消融, 叶片萎蔫, 天晴3 d后, 叶片全部青干呈白绿色, 失去光泽, 后全变褐变干。冻害稍轻的, 叶片微卷曲, 内部全部结冰, 天晴后消融, 出现赤褐色冻斑, 叶尖、叶缘干枯, 变褐变红, 部分小枝冻伤死亡。
2.2 2007—2012年大叶女贞冻害情况
2007—2012年关中平原南部各地大叶女贞冻害发生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 2007—2012年大叶女贞的冻害比较普遍, 山区出现频率及严重程度比平原区要高。
2.3 影响冻害的主要因子
2.3.1 平原地区。
通过对大叶女贞栽植地点的海拔、经度、纬度及生长等因子与大叶女贞的平均冻害等级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 在平原地区, 大叶女贞栽植地点的海拔、经度、纬度变化与冻害等级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栽植地点对冻害的影响不显著;而其胸径及树高极显著, 说明树体本身的强壮与否与冻害关系大, 树体越粗壮冻害越轻。再进一步对受冻株率用同样方法分析, 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 栽植地点及树体胸径对冻害株率影响不显著, 而树高表现为负相关, 说明大叶女贞越高受冻的株数越多。
注:相伴概率>0.01, 小于0.05相关性为显著;相伴概率<0.01, 相关性高度显著。下同。表中为2011年数据, 样本数均为34个。
注:表中为2011年数据, 样本数均为34个。
2.3.2 秦岭北坡地区。
(1) 田峪河流域。通过对田峪河流域共10个调查地点的分析, 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 田峪河流域大叶女贞冻害等级与海拔、纬度关系呈高度显著正相关。即随海拔增高, 冻害加重, 与纬度呈高度负相关, 随纬度减小冻害加重。经度、树体高度、胸径变化影响不显著, 说明这些因素影响不大。原因是山区越向南地势越高, 纬度减小, 冬季温度越低, 在大叶女贞抗寒能力不变的情况下, 冻害加重。用同样的方法, 对平均冻害株率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 分析结果与平均冻害等级相近。
(2) 石头河流域。石头河流域位于陕西省秦岭西部, 2006年春栽植大叶女贞, 2007年发生大冻后, 严重死亡地段已补栽柏树、柳树等其他树种, 笔者采用与上面同样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 石头河流域的平均冻害等级与田峪沟相似, 与海拔呈正相关, 与纬度、经度呈负相关的原因是:石头河流向呈东北向西南方向, 地势西高东低, 田野表现为西部冻害严重, 向东逐渐减轻。与树体状况相关性亦不显著。再用冻害株率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 冻害株率的影响因素与冻害等级相似, 仅经度变化表现为显著。
2.4 秦岭山区大叶女贞冻害随海拔变化规律的分析
2.4.1 田峪河流域。
注:表中为2011年数据, 样本数均为10个。
注:表中为2011年数据, 样本数均为10个。
注:表中2007年为数据, 样本数为14个。
注:表中为2007年数据, 样本数为14个。
(1) 冻害等级与海拔的关系。经过分析, 田峪河流域大叶女贞冻害等级随分布海拔的变化规律符合二次曲线模型, 方程为:
式 (1) 中, y为平均冻害等级, x为海拔。R2=0.913, 相伴概率sig=0.000, 说明该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强。
从图1可以看出, 海拔由550 m升高到1 000 m, 冻害等级一直在增加, 曲线未出现极值 (拐点) , 因目前栽植地点最高处三合村海拔912 m, 如果继续向高处推广, 则出现极值。另一个前提是冬季温度更低, 则拐点在低海拔出现。
(2) 冻害株率与海拔的关系。经过分析, 冻害株率与海拔的关系呈三次曲线形态。方程为:
从图2可以看出, 冻害株率在海拔530~750 m区间, 迅速升高, 并达100%;海拔750~950 m, 则树体冻害加重, 伤害更严重, 但株数已不能增加。
2.4.2 石头河流域。
(1) 冻害等级与海拔的数量关系。经过分析, 冻害等级与海拔的数量关系符合二次曲线模型, 方程为:
式 (3) 中, R2=0.954, 估计值标准误差0.324, 相伴概率sig=0.000, 说明极显著。
从图3可以看出, 在海拔700~900 m, 大叶女贞冻害等级在4级以下, 但变化很快, 900~1 100 m, 即严重冻害甚至死亡。该曲线已出现拐点, 对该方程求一阶导数, 求出拐点为1 215.5 m。
(2) 冻害株率与海拔的数量关系。经过分析, 冻害株率与海拔的数量关系为二次曲线, 方程为:
式 (4) 中, R2=0.873, 估计值标准误差13.909, 相伴概率sig=0.000, 高度显著。
从图4可以看出, 石头河流域的冻害株率曲线与田峪河相似, 都出现了拐点, 但海拔高度不同。原因是两峪地形有差异, 石头河宽畅, 田峪沟狭窄, 以及调查年度最低气温不同。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大叶女贞在关中南部地区、平原及山区都存在冻害的问题, 山区比平原冻害频率和严重程度大。在冬季温度一定条件下, 影响冻害主要因素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平原区主要因素是树体强壮程度, 越强壮冻害越轻, 与栽植地点关系不大, 说明防冻措施应以加强树势作为综合管理手段。山区主要因子是海拔高度, 与大叶女贞强弱关系不大, 因此适地适树应是栽植技术的关键, 海拔高于900 m, 大叶女贞不宜栽植, 750~800 m经常有中度冻害发生, 观赏价值受到影响, 冬季应加强防冻保护。以上结论是在近10年气候变暖背景下取得的, 冬季极端气温在-12~-8℃, 远高于历史极端气温-24~-19℃。从长远考虑, 应做好冬季历史极端低温情况的防冻应急预案, 并加强大叶女贞抗寒品种选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牛春山.陕西树木志[M].1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1013-1014.
[2]陈植.观赏树木学 (增强版) [M].1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469-470.
[3]刘启山, 张以恒, 张燕, 等.大叶女贞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 2009 (9) :66.
[4]张邦伟, 黄桂海.大叶女贞在江苏省城市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0 (5) :29-30.
[5]惠毓坤, 张法琴.北方盐碱地区引种大叶女贞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9) :2598-2599.
[6]李彦慧, 杜绍华, 纪惠芳, 等.低温胁迫对大叶女贞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河北林果研究, 2007 (1) :84-86.
[7]吴兴恩, 范眸天, 高峻, 等.大叶女贞在北方生长情况调查[J].河北林业科技, 2010 (5) :21-22.
[8]徐锡磊.大叶女贞在北方绿化种植的表现[J].农业科技通讯, 2007 (11) :133-134.
[9]于民强.大叶女贞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09 (3) :128-129.
枣树冻害调查分析及预防补救措施 篇10
【关键词】枣树;冻害;调查分析;预防措施
07、08年连续两年岁末年关,垦区内陆续普降大雪,前后达二十余天,持续低温天气时间之长是垦区近几十年来实为罕见,最低温度达-24--25℃,有些区域内最低温度达-26—-27℃。立春之后,气温回升快,达-2—13℃,昼夜温差变化大,冷融交替,造成垦区内枣树大面积冻伤冻死,特别是嫁接的枣树冻害严重,损失惨重,目不忍睹。通过近两年枣树冻害实地调查分析、生产实践和管理经验教训,就制约红枣产业发展的枣树冻害问题的预防及补救措施进行交流探讨。
1 十二团辖区内枣树冻害程度表象对比调查
1.1 从枣树嫁接苗同实生苗比较
枣树嫁接苗发生冻害呈现中、重度,枣树砧木苗发生冻害程度较轻,表现为少数枣树砧木苗根颈部皮层不易剥离、表皮颜色略显褐色或淡黄色。
1.2 从枣树嫁接树龄上比较
嫁接幼树冻害严重,多年生长的枣树发生冻害相对较轻,即使发生冻害来年易恢复。
1.3 从枣树品种上比较
幼树鲜食和小果型品种冻害最为严重,如:冬枣、圆脆、灰枣、鸡心枣等,表现为80%主干皮层均不同程度冻裂,甚至二次枝茬口表皮失水裂口,整株完全冻死;幼树大中果型品种发生冻害相对较轻,如壶瓶枣、骏枣、金昌一号等,表现为植株主干表皮轻度冻伤,颜色略显褐色,少数植株根颈部皮层裂口。
1.4 从枣树嫁接接穗选择上比较
选用本地接穗嫁接的枣树比选用疆外接穗嫁接的枣树发生冻害程度相对轻得多。
1.5 从防寒越冬管护措施上比较
培土打防风墙和涂白等进行防寒越冬管护措施的枣树发生冻害较轻,呈1-2级冻伤,部分枣树呈现树皮变褐发黑或树皮易剥离,没有裂皮现象;没有做防寒越冬保护措施的枣树发生冻害较严重,冻害程度在2-3级,占50%以上枣树树皮开裂,易剥离。
1.6 从枣园间种与不间种、田间管理、水肥调控上比较
间种棉花或其他作物、田间管理水肥调控差的枣园发生冻害较重,没有间种、田间管理水肥调控好的枣园发生冻害相对较轻。
2 枣树发生冻害成因分析
枣树物候期,比香梨、苹果、桃杏等果树萌动迟,落叶早。枣树的根系需要较高温度才开始活动,地上部分发芽较晚,一般枣树最低可忍耐短暂-20℃低温,不易受晚霜的危害,但是休眠期在特殊的持续低温天气下会发生大面积的冻害。分析枣树发生冻害成因的主要因素有:
2.1 气候因素
冬季枣树在持续低温下越冬时间较长;入冬时天气骤然降温至枣树临界点;开春后枣树遭遇天气突然升温等极端恶劣气候,枣树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难以承受外界气温的变化多端,极易造成枣树冻害发生。降雪前后气温较高,降雪融化时,雪水在树干上积聚,使枣树树干过分吸水;同时,由于树体温度较高,随着树干周围积雪的融化,昼夜温差大,冷融交替,树干内部水分结冰与消融,造成枣树脱水而受冻害。
2.2 地势关系
背阴的比向阳的枣树受冻较重,主要原因是背阴枣树长期处于低温状态,易造成背阴枣树冻害严重;低洼沟坝地的枣树,降温时冷空气沉積,低温持续时间长,因而冻害重。
2.3 土地关系
地下水位高、胶板盐碱重、地势低洼的土地种植的枣树,由于枣树根系长期浸泡土壤湿度大和盐碱中,枣树根系窒息腐烂,造成枣树抗寒性差,易发生冻害。一类壤土熟地种植的枣树易安全越冬。
2.4 枣树生育期管理
加强水肥调控、中耕除草、摘心抹芽、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除萌支撑等方面管理,培养健壮枣树,促使树体储藏丰富营养,增强枣树抗寒越冬能力,降低枣树冻害发生概率。加强幼龄枣树树体管理,幼龄枣树由于树皮薄、营养储存差、抗冻能力弱,因而冻害较重。
2.5 接穗品种因素
本地接穗抗逆性、适应性较强,嫁接的枣树冻害发生较轻,疆外接穗对本地环境条件适应性较差,嫁接的枣树冻害发生较重,需要一定时间引种驯化才适宜本地嫁接种植;从枣树品种冻害程度对比看出,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和忍受低温能力各异,因此最宜选用本地接穗嫁接和抗性强的品种,从而提高枣树防寒越冬能力。
2.6 其他因素
从接穗质量、品种纯度、嫁接质量、嫁接时间、防风措施、节水灌溉、合理负载、生长调节剂使用等技术环节上落实到位,方可确保枣树安全越冬,成功建园。
3 预防枣树冻害的主要措施
建立枣园分区划防护林,建设防风林,降低园内风速,抑制干旱,改善园区小气候,提高枣园温度,减轻冻害发生。
加强水肥管理,制定适合本区域枣园生长期的施肥、灌水制度,合理的灌水施肥有利于枣树生长发育健壮,储存丰富营养,从而提高枣树抗寒能力。反之灌水次数、施肥次数与枣树生长期需水需肥时期不相适应,造成枣树贪青,休眠期推迟,枣树发生冻害的等级明显偏高;主要在水肥调控上,前促后控,前期以N肥为主,促进生长,后期以P、K肥为主,储存树体养分,生育期、花期和果实膨大期适时灌水,八月中旬后控水,促使新生枝条完全木质化,培养健壮树体,重霜天气后枣园原则上不放冬灌水,严格控制枣园土壤含水量,保持冬季枣园空气干燥,增强枣树防寒越冬能力。
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止病虫害侵染枝芽,促进枝芽成熟,增强树体健壮。加强枣园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灭草,防止发生草荒;每次灌水后枣树行间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同时增升地温,促进枣树迅速生长。防止树体机械损伤、牲畜野兔啃食致使树皮受损,提高越冬抗性,降低冻害级别。
选用本地接穗和不易发生冻害的品种,提高枣树防寒越冬抗性,防止枣树冻害发生。
重视气象预报并加强防范措施,在冬季持续低温天气条件下,应注意当地天气预报和气象变化动态,认真做好预防低温天气枣树冻害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把防寒防冻工作做在前面,做好相应的对策,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
4 枣树几点防寒及冻害补救措施
入冬前枣树树干涂白,涂白前先用防冻剂刷涂树干,待防冻剂固着在树干上后再进行涂白;雪化后或枣树冻害发生后,涂白石灰脱落再继续涂白。
入冬前枣树树干秸秆捆绑、束草、缠布条等防寒措施;背阴面堆土埂打防风墙,土埂高度要求不低于30㎝。
遇到下雪天气,雪停后,人工及时摇落枣树树枝上积雪,清扫树盘周围和树杈中的积雪。
枣树冻害发生后,在枣树裂口处涂抹果树康复剂然后缠紧薄膜,可恢复冻裂枣树。
枣树地上部整株冻死的,4月上中旬平茬,促使从基部重新萌发新的枣头,在萌芽中选一长势最强的枣头培养新的植株,其余芽及时抹掉,重新培养新的枣树植株。
遭受冻害但已发芽的枣树要保证前期水分供应,及早追肥,补充养分,促进新的愈伤组织形成,迅速恢复树势。
结束语:
油菜冻害防治技术措施 篇11
一、清沟排渍
培土壅蔸化雪后及时清理厢沟、腰沟、围沟, 排除雪水, 降低田间湿度, 促进油菜生长。利用清沟土壤培土壅蔸护根, 减轻冻害对根系的伤害, 拔根掀苗严重的田块要做好培土壅蔸护根工作。
二、摘除冻薹
对受冻严重的叶片、早薹、早花, 应在晴天及时摘除, 切忌雨天进行摘除, 以免造成伤口腐烂。摘除后随即追施速效肥料, 补充油菜植株体内养分, 促进恢复生长, 以利早生、快生、多生分枝。
三、追施速效肥
摘薹后每亩追施尿素5~7千克或硼肥1两、磷酸二氢钾2两、多菌灵3两混合后对水50千克, 均匀喷雾, 能起到补肥、防油菜菌核病和促进基部分枝发生的作用。对叶部受冻的油菜, 追施尿素3~5千克, 促其尽快恢复生长。有条件的地方, 可以撒施草木灰等农家肥。
四、喷药防病
【冻害影响】推荐阅读:
树木冻害05-09
冻害原因05-21
冻害防御07-26
冬季冻害08-18
冻害防治08-22
预防冻害10-27
小麦冻害12-04
农田渠道冻害06-03
油菜低温冻害防治技术05-27
北方果树冻害预防措施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