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害防御

2024-07-26

冻害防御(精选6篇)

冻害防御 篇1

柑桔属亚热带常绿性不耐冻果树, 冬季不落叶, 在其生育期中需要较高的温度。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 北方寒潮南下所引起的平流降温和辐射降温所引起的霜冻, 会使柑桔的枝叶、果实的细胞间隙结冰或细胞原生质变性结构破坏, 从而产生冻害, 对柑桔产量损失严重。因此, 切实加强防冻管理, 提高防冻意识, 对柑桔产业的发展壮大意义重大。现就柑桔防冻的主要措施介绍如下:

1 早施、施足过冬肥

结果树应尽量早施、施足采果肥, 以便及时补充养分, 加速树体恢复, 提高抗寒能力。施肥时间可以随采随施, 最迟不要超过“小雪”。肥料宜速效肥和迟效肥配合使用, 速效肥可以使树势早恢复, 增强抗寒力, 迟效肥可以提高土温, 保护根部不受冻, 并不断供给树体养分。

2 适当提早采摘

结果较多的植株, 应分期分批适时采收, 以减少枝梢的养分消耗, 保持树势健壮, 增强植株抗寒能力。若挂果时间过长, 树体内的养分和水分大量消耗易受冻害。

3 及时培土

霜冻前培土, 以草皮土结合施用火烧土或土杂肥效果更好。培土应壅至根颈上部, 加厚土层, 减少地面水分蒸发, 提高土温, 保护根颈和根系不受冻。在霜期过后应将根颈以上的肥土扒开, 以防烂根和病虫为害。

4 树干刷白保护

树干刷白可以利用白色反射日光, 缩小其昼夜温差, 尤其对阳光直射到的树干南侧, 效果更显著。在霜冻前用生石灰10kg、硫磺粉1kg、食盐0.2kg, 加水30~40kg, 充分拌匀, 调成糊状, 涂刷根茎和主干, 可减轻冻害, 兼防病虫害。

5 树冠覆盖

桔园用稻草、草帘、麻包、加密遮荫网等覆盖, 一般能增温1~2℃, 防冻效果较好。

6 冻前灌水

俗话说“烂冻冻勿进, 燥冻冻到心”, 说明低温加干旱更会加重柑桔的冻害。所以, 干冻前1周及时灌水, 可以补充树体水分, 增强土壤和空气湿度, 可保墒又可防冻。

7 熏烟造雾

在寒潮来临之前, 桔园要备好杂草枝叶、谷壳、木屑等易燃烟物, 每隔10m一堆, 于严寒将要发生之夜, 点燃烟堆, 使烟雾弥漫桔园, 可增温1~2℃, 起到很好的增温防霜效果。

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防御对策 篇2

小麦受冻的外因是天气条件不利, 内因是本身抗寒能力差。按冻害发生的时期和特点, 可分为4种类型。

1) 越冬初期 (12月上中旬)

麦苗未经过抗寒锻炼, 突遇气温骤降10℃、最低气温低于-5℃的天气, 苗质弱、整地质量差、土壤空隙大及干旱的田块幼苗迅速青枯。

2) 越冬期间 (12月底至翌年2月上旬)

多次出现强寒流或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有两种情况, 一是长期低温导致小麦地上部枯萎;二是越冬期气温回升, 麦苗幼穗生长点萌动后抗寒力下降, 此时遇降温而受冻。

3) 返青至拔节期间 (2月中旬至3月上旬)

麦苗生长速度加快, 抗寒力明显下降, 如遇寒流易发生冻害死苗。

4) 小麦拔节至抽穗期间 (3月中旬至4月上旬)

植株生长旺盛, 抗寒力很弱, 如遇气温突降极易受冻, 使主茎和大分蘖部分幼穗冻死。

2、发生原因

1) 气候因素

冬前气温偏高导致麦苗旺长, 越冬期间温度骤降, 强降温及持续低温天气使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的小麦受冻。

2) 品种因素

春性强的小麦品种抗寒能力相对较差, 增加了发生冻害的风险。

3) 播种因素

苏中地区小麦的适播期在10月底至11月初, 但这一阶段常出现连阴雨或持续干旱天气, 难以保证适时播种。如提早播种会造成麦苗前期旺长, 冻害来临时麦苗受损严重。

4) 耕作因素

为抢墒播种, 耕作粗放, 麦种落土较深, 出苗时间拉长形成弱苗;或土块大而硬, 不利于根系下扎, 麦苗吸收肥水困难, 致使麦苗素质差, 同时冷空气易侵入土下冻伤根系;覆土不匀形成露籽苗, 根系入土浅易受冻害;沟系不配套, 排水不良, 易发生冰冻。

5) 肥力因素

播种时施肥量过大, 造成麦苗冬前旺长, 极易发生冻害;而缺肥田块麦苗黄瘦, 抗寒性差, 在气温骤降时也易受冻。

3、防御对策

1) 提高播种质量

选用抗寒性较好的品种, 播前每亩 (1亩=1/15ha) 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三元复合肥35~45kg, 深耕后精细整地。精选种子, 进行晒种和发芽试验, 采用药剂拌种。根据品种特性适时播种, 合理确定播种量, 播深3~4cm为宜, 确保深浅一致。

2) 加强田间管理

对播后需灌水的田块, 如土壤板结要及时中耕松土;出苗后及时移密补稀和疏通三沟, 并看苗施腊肥;越冬前适当镇压, 弥合土缝, 配利于保墒。在寒流来前冬灌, 可提高地温, 弥合土缝, 促进多分蘖、长大蘖、育壮苗。冬灌、施肥之后在田间覆草, 有利于防风、防冻、保温、保墒。

3) 防止冬前旺长

对播种过早的田块, 可适当镇压, 以抑制主茎和大蘖生长, 必要时喷施生长调节剂;对播量过大的田块, 应先疏苗, 再结合浇水补施适量速效氮肥和磷肥;对肥水过量的田块, 可在麦苗5叶期时, 在行间锄7cm深, 切断部分次生根, 控制养分吸收。

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防御对策 篇3

1 冻害的发生原因

1.1 环境因素

小麦是耐寒性较强的作物。入冬后, 气温逐渐降低, 麦苗经过低温锻炼, 细胞组织内糖分逐渐积累, 细胞浓度增加, 抗寒能力就大大增强, 即使遇低温冻害, 也不至于冻死[1]。但未经过抗寒锻炼的麦苗, 体内积累糖分少, 细胞浓度低, 在气温骤降时, 就易受到冻害。因此, 引发小麦冻害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越冬期间冷暖剧变, 温度降幅较大, 当温度较高时, 小麦体内的水分会发生融化, 但温度剧烈下降时, 体内的水分则会突然出现结冰现象, 导致了小麦苗发生冻害。特别是在冬季较为温暖的情况下, 小麦播种早, 长势很旺, 但植株还较为幼嫩, 对寒冷的抵抗性降低, 在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的情况下, 骤然大幅度降温, 常常引起叶片、分蘖甚至主茎遭受冻害。此外, 晚霜冻害对小麦的损失可能会更大。进入返青期、拔节期后, 小麦苗对寒冷的抵抗力显著降低, 特别是遇到3—4月发生的晚霜冻、倒春寒天气时, 植株极易发生冻害。晚霜冻来的越晚小麦受害程度就越重, 对产量影响就越大。

1.2 品种因素

据生产实践, 冬性或半冬性品种抗寒性优于春性或弱春性品种。近几年, 随着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 根据当地种植制度, 及时调整品种结构, 三门县小麦品种全部实现了半冬性或弱冬性品种全覆盖, 大大降低了冻害风险[2]。

1.3 栽培管理因素

一是整地。整地的质量差, 耕层浅, 大坷垃多, 镇压不实, 土壤空隙大, 通风跑墒, 使麦根悬空, 冷空气易进入土壤缝隙, 易使麦苗遭受干冻。二是播期。播种过早, 气温偏高, 麦苗生长速度快, 易形成旺苗, 植株嫩而不壮, 易受冻害。如果是春性品种, 冻害程度更为严重。若播种过晚, 土壤的温度较低, 麦苗长势慢, 形成弱苗, 也易发生冻害。三是播种量。合理控制好小麦的播种量, 根据品种特性及当地气候的实际情况, 确定合理的播种量, 以保证麦苗的健壮生长, 减轻冻害的发生程度。三是播种深度[3]。若播种过浅, 种子萌发时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大大降低了其抗冻能力, 易导致冻害的发生。若播种过深, 小麦在出苗的过程中过多地消耗了种子中的营养物质, 导致麦苗的长势弱, 植株内积累的养分少, 大大地降低了其抵抗寒冷的能力, 造成了冬季和早春冻害发生时大量死苗。因此, 应合理地确定小麦的播种深度。

2 防御措施

2.1 科学选种, 适期播种

淮北地区常易发生小麦冻害。因此, 小麦栽培中选择品种时, 不仅要考虑品种的高产、优质, 还要考虑品种的抗寒性。生产上要选用和搭配拔节晚而抽穗并不晚的品种, 扩大弱冬性和半冬性品种的面积。并做到足墒适期播种, 提高播种质量, 确保一播全苗, 壮苗越冬[4]。

2.2 分类管理, 培育壮苗

早旺苗即播种偏早而形成的旺苗, 在此类苗的管理上, 应进行适当镇压或深锄控旺。主要在秋种时科学安排播期, 对于半冬性品种, 其播种期一般在10月8—15日, 对于弱春性品种, 其播种不宜过早, 播种期一般安排在10月20日以后。大旺苗即由于播种量过大, 基本苗过多而造成的大群体。对于此类苗, 应进行疏苗管理, 促个体健壮生长[5]。因此, 播种时要根据播期、墒情、整地质量科学确定播量。肥旺苗即由于肥力好、施肥量大而形成的旺苗。此类麦田在管理上要及早采取措施, 采取深中耕断根、镇压等措施, 控旺转壮。弱苗即因底肥不足或播种偏晚造成的黄瘦苗, 对于此类苗, 应在浇水、中耕松土的基础上, 施速效氮肥75.0~112.5 kg/hm2, 以促使苗的生长[6,7]。

2.3 适时灌水, 叶面施肥

小麦越冬前冬灌是小麦安全越冬的保障。但对于旺苗和弱苗, 一般不可进行冬灌;对于壮苗, 越冬水浇灌的时间也不可过晚。对于3—4月小麦上发生的晚霜冻害, 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有效措施就是在寒流来临之前提前做好浇水工作, 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 起到预防或减轻冻害的作用。喷施叶面肥是一项简单易行的防寒措施。在寒流到来之前喷施如美洲星等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细胞浓度, 增强植株抗寒能力, 降低灾害损失[8]。

参考文献

[1]代立芹, 张文宗.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0 (3) :13-17.

[2]孔卷.淮北地区小麦冻害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7) :92, 105.

[3]陈金平, 崔满星, 郭祯, 等.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2 (12) :15-16.

[4]褚冰倩, 乔文峰.兖州市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3) :86.

[5]王永华, 李金才, 魏凤珍, 等.小麦冻害类型与小麦受冻致死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2) :2789.

[6]王韦东, 王保江.冀中南地区小麦冻害发生规律与防御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2) :66-67.

[7]刘树春, 温学政.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189.

冻害防御 篇4

小麦冻害类型主要有4种:初冬骤寒型、冬季长寒型或越冬交替冻融型、早春温度骤降型、春末晚霜型 (倒春寒) 。在生产实际中, 冻害严重发生, 往往是几种类型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如较典型的2010年小麦冻害, 由晚秋温度骤降、降雪并持续低温、隆冬长寒、春初冻融交替及晚春降雪冻害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

2 发生规律

侯马市自1949年至今共62年小麦的冻害资料统计分析表明, 轻微的小麦冻害每年都有发生, 严重冻害年份共发生14次, 出现概率22.5%, 平均4~5年一遇。严重冻害大致分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2006年至今。冬季冻害和晚春霜冻是侯马市小麦发生冻害的主要原因。冬季冻害轻微, 一般不构成危害, 暖冬年份小麦可带绿越冬, 但个别年份、个别品种也会有冻害发生, 尤其是旱地麦田播种早, 冬前苗旺, 遇到干旱严冬, 容易冻害死苗;晚春霜冻时间发生越晚, 温度越低, 小麦受害的程度越重 (拔节开始前受冻温度为-10℃, 到抽穗-1℃低温即可受到严重冻害) 。且晚春霜冻危害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比冬季冻害更大。近几年小麦冻害有加重趋势。

3 小麦冻害危害

3.1 温度骤降型

这类冻害发生较早, 幼苗尚未经历抗寒锻炼就遭遇大幅度降温, 且持续低温并提前进入冬季, 从而形成冻害。

3.2 冬前高温型

入冬前气温偏高时, 冬前积温多, 播种偏早的小麦冬前形成旺苗, 旺苗遭遇冻害。

3.3 晚霜冻害 (倒春寒)

晚霜冻害大都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上中旬。在春季, 随着气温的回升, 特别是小麦拔节后, 抗冻能力明显降低, 这时遭受寒潮、霜冻袭击, 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 就会造成严重冻害。

4 发生原因

4.1 气候因素

20世纪90年代后气候变暖, 暖冬年份增多, 冻害呈明显减轻趋势。但近几年生态环境被破坏, 导致气候不正常, 冻害有加重趋势。初冬或晚春气温骤降出现极端低温是导致冻害的主要原因;除温度外, 冬春多风干旱会加剧冻害。

4.2 品种抗冻性

小麦各品种的抗寒性存在很大差异。使50%小麦致死的临界温度, 较抗寒的强冬性小麦是-22℃~-20℃, 一般冬性小麦是-16℃~-13℃, 半冬性小麦是-12℃以上。近几年的暖冬降低了人们对冻害的重视程度, 冬性品种面积减少, 半冬性品种面积的加大, 增加了发生冻害的风险。

4.3 地形地势

因为冷空气活动规律受地形地势影响, 冻害重发区一般分布在汾河沿岸的低凹地带, 因霜冻出现在风后晴朗的平静夜晚, 冷空气向低凹处聚集而且不流动, 形成局部低温。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霜冻危害是不均匀分布的:地垄两侧重;田块中心重, 边缘轻;阳坡轻, 阴坡重。这是因为地形起伏影响了冷空气流动的方向, 导致不同程度的冻害。

4.4 管理水平的差异

因管理水平差异而发生冻害较重的麦田是: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危害较重的麦田, 播种过深或过浅的麦田, 冬春未浇过水、田间过分干燥的麦田, 秸秆还田整地质量不好的麦田, 氮肥使用量过大的麦田, 同一品种没有因地制宜种植的麦田 (如高水肥品种临丰615种在土壤肥力高, 水利条件好的单家营村发生冻害轻, 种在扩浇地、但因缺水未能浇上水的白店、弯里等村冻害发生重) 。

4.5 苗情特点

旺苗、弱苗麦田冻害发生重, 壮苗麦田发生轻。播种早、播量大, 再加上秋季气温高, 冬前旺长的麦田, 过多消耗了水分和分蘖节中的养分, 抗冻能力弱;播种过晚, 冬前分蘖少的苗弱, 分蘖节中的养分少, 抗冻能力弱。

5 小麦冻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

5.1 小麦冻害预防措施

5.1.1 选用抗寒品种选用济麦22、烟农19等冬性、强冬性品种, 其抗冻能力强, 冻后恢复快。

5.1.2 培育冬前壮苗

(1) 精细整地, 足墒下种。精细整地要求达到“透、净、碎、实、平”。足墒下种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的基础, 是实现苗全、苗齐、苗匀的主要措施, 有利于培养冬前壮苗。 (2) 适期播种。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适时播种。播种过早, 易形成冬前旺苗, 越冬期易发生冻害;播种过晚, 小麦冬前分蘖少、苗弱, 达不到壮苗越冬的要求, 抗寒能力差。 (3) 控制播种深度。小麦播种过深, 分蘖迟或不能分蘖;播种过浅, 土壤干燥, 次生根无法形成, 影响分蘖, 幼苗瘦弱, 抗寒能力差。预防冻害可结合划锄壅根, 并适度灌溉, 促生次生根。播种深度掌握在5 cm为宜。 (4) 适量播种。播量要根据品种、地力和播期而定。

5.1.3 提前冬灌和镇压

秸秆还田面积的加大, 使土壤翘虚吊根现象严重, 将传统的浇冬水时间由12月中下旬提前到11月中旬, 能解决土壤悬虚问题, 促进小麦冬前分蘖和次生根萌发, 可有效预防低温冻害。镇压不仅可防止小麦旺长, 也可促进根系深化;压碎坷垃, 弥封裂缝, 减少寒风袭击和促进下层水分上升, 对防御和减轻春霜冻害有一定作用。近几年大部分麦田都不进行镇压, 这是导致冻害的一个原因。

5.2 冻害发生时的防御措施

5.2.1 适时灌水

根据当地天气预报, 在寒流袭来之前及时进行灌水, 提高近地面和叶面附近的气温, 防御或减轻危害。一般在降温前1~3 d灌水效果最好, 灌水防冻以选择微风或静风天气效果显著。

5.2.2 熏烟

当发生霜冻时, 采用田间地头熏烟的办法有良好的防霜冻效果。寒流来临前的凌晨在田间小道和路旁, 麦田的上风方多点燃柴草, 驱赶寒流。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化学烟幕剂, 使用烟幕的发烟量大, 可提高地温1℃~2℃。

5.2.3 预测预报

霜冻属夜间短时间低温冻害, 气象预报准确率要高, 要对3月底4月初冷空气入侵过程进行监测, 及时进行中长期预报、即时预报, 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5.3 冻害后的补救措施

小麦的分蘖特性使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受冻害后具有很强的恢复补偿能力, 当主茎和大分蘖冻死后, 根系仍然吸收养分和水分, 基部分蘖节的潜伏芽迅速萌发滋长, 只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它们都有可能抽穗结实。

5.3.1 追肥

一般情况下, 冻害死苗率不超过50%时不要翻种, 应借助小麦自身补偿能力, 及时追肥、浇水, 加强田间管理, 促进其恢复。水地受冻麦田及时浇水, 并追尿素15~20 kg/0.067 hm2, 旱地及扩浇地及时喷施高效叶面肥或喷磷酸二氢钾, 以增加植株营养, 加快恢复生机, 促进小麦健壮生长。

5.3.2 适量浇水

冻害发生较晚时, 应抢时浇水, 避免气温回升急剧, 造成细胞间结冰迅速融化, 水分来不及被细胞吸收就大量蒸发, 使小麦受害加重而死亡。

5.3.3 营养调节

喷施天达2116、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刺激植株体内生长素的合成, 加快细胞分裂, 加速茎蘖生长。

5.3.4 及时中耕保墒提温

俗说话, 锄头有火, 锄头有水, 中耕可破除板结, 提高地温, 促进根系发育, 增强抗寒能力。

5.3.5 改种

冻害防御 篇5

“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则肇示人类, 建立小麦晚霜冻灾害预警防御系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可行的, 并且行之有效。为此, 笔者深层次地研究建国后历次晚霜冻灾害的形成要素构件, 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及农艺实践[3,4], 构建小麦晚霜冻害预警防御系统, 以期为小麦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1 冻害机理

小麦在霜冻之前, 环境背景、植物学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上有4种表现形式。1生长在较温暖的环境里, 组织柔嫩。细胞内外游离水较多, 遇较低温度, 容易结冰。轻者细胞间隙结冰, 重者原生质冻成晶体。细胞间隙结冰后, 细胞内水分外渗, 解冻时气温往往上升较快, 使细胞来不及补充外渗的水分, 引起水分散失, 若原生质体成为冰晶体, 则直接遭受损伤[5]。2小麦受害前未形成发达的根系, 未形成壮苗, 再遇地虚缺墒, 使冷气入侵, 受害面增大。解冻时又无充足的水分供应, 使其冻害加重。3小麦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抗低温冻害的能力衰退, 尤其是幼穗分化进入药隔形成期和四分子期, 抗寒能力大大减弱。而小穗正向两极分化, 进入低温临界期, 遇到0℃的低温, 就要受不同程度的危害。4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 蛋白功能失活, 气温的骤然变化, 使植株体内部代谢失常。

2 预警指标

据河南省气象资料显示, 1965年以来, 70%的年份在4月出现≤0℃的记录, 但多数年份影响范围较小。大范围的晚霜冻灾害出现11年, 主要集中在1969、1981、1987、1995年。其共性是:暖冬、干旱、高低温交替、有极端低温天气过境且阴晴转换瞬间完成, 又称晚霜冻形成4要素。赵继文认为, 冬季气温偏高1.5~2.0℃、3月持续干旱、4月中下旬倒春寒是形成晚霜冻害的基本条件。根据这一规律可将气象数据统计分析、定性量化, 从而形成预警信号应用与生产, 实现主动防御[6]。

具体预测指标有:冬春季月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以上;小麦出苗至翌年3月上中旬期间连续50d以上无≥10.0 mm的降水过程;频繁出现高温 (20.0~32.0℃) 低 (5.0℃以下) 温交替气象天气;短期天气预报北部线路有强寒流 (≤0℃) 过境, 高低温转换瞬间 (12~24 d) 完成。

2.1 长期预测指标

小麦越冬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0.5℃以上, 小麦生长有旺长现象, 或提前拔节 ; 开春后气 温升降波 动较大 (10.0~15.0℃) , 打雷后有雪或有冻的现象;农谚有:“立春热过劲, 转冷雪纷纷”, “春脖短, 早回暖, 常常出现倒春寒;春脖长, 回暖晚, 一般少有倒春寒”。

2.2 中期预测指标 (72 h)

东北方、北方、西北方有大雪、暴雪;72 h (含当天) 有冷空气侵入的天气条件;72 h内异地冷源城市最低气温5℃以下 (田野0℃以下) , 晴朗无风。48 h内当地必有霜冻。

2.3 短期预测指标 (24 h)

可根据当天14或20 h的气温, 减去某一时段的的预测值, 所得的下降幅度来预测次晨最低气温。一般最低气温在5℃下或温差≥15℃, 晴朗无风, 近地面温度就会在0℃以下, 有霜冻出现。观察天气状况, 如白天先吹偏南风, 以后转西北风, 到夜里3 h停止, 天空无云, 感到寒冷。或白天天晴, 微吹北风, 傍晚风停、无云, 温度下降快。或连日吹北风, 风力较大, 天气阴沉, 但不下雨, 傍晚突然停风, 云散天开, 温度直线下降, 第2天早晨便会有霜冻。

在预测霜冻时, 可将温度表放在田间与小麦高低相同处, 凌晨以后观察, 若温度逐渐下降到1~2℃, 天晴无风, 说明有霜冻出现。也可用0.5~1.0m2潮湿的布、玻璃板或铁器放在田里较洼的地方, 看到上面有霜花时, 一般等1 h后便会有霜冻出现[7]。

3 预防技术

防御技术应与预警信号有机衔接, 随机应变, 灵活运用, 方能事半功倍, 提高防效。

3.1 镇压法

根据长期预测指标, 小麦旺长提前拔节, 可用镇压推迟幼穗分化阶段法预防霜冻。镇压可控制小麦旺长, 推迟幼穗分化阶段。无论冬春季节都可使用, 可采用井管、油桶装水、打地滚、脚踩等方法。但要注意地湿时忌镇压。

3.2 连片覆盖或熏烟法

根据短期预测指标, 有霜冻时应采取连片覆盖或熏烟法防霜冻。覆盖取塑料薄膜、秸秆、杂草、草木灰等材料覆盖在作物上方, 待霜冻过后及时清理;熏烟时在燃物上加入无烟、毒的化学药剂, 如红磷、硫磺、奈等可强化烟雾, 加大防效, 有效防止地温散失, 使地表温度升高1~2℃。

3.3 及时浇水

根据小麦霜冻中期预测指标, 预测有霜冻, 冻前立即浇水。小麦受霜冻危害后, 如果土壤缺墒, 应立即浇水。缺肥田, 还要根据缺肥情况, 结合浇水, 适当补肥。

3.4 割棵

小麦霜冻后割棵指的是对受害率在60%以上, 幼穗冻死而叶片正常生长的麦田进行割棵。因为幼穗受冻后, 叶片和茎秆并未停止生长, 与再生新蘖争营养、争光照, 不利于新蘖的生长发育。割去受冻植株, 再生新蘖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和充足的营养物质, 有利于再生蘖多成穗成大穗, 但要注意, 离地面15 cm剪割, 以不过分危害未受冻的小蘖。割后立即施肥浇水。连茎叶冻死或冻害率在80%以上的则不能采取割棵技术[5,7]。

3.5 喷施叶面肥

该法适用于预防和灾后补救。进入谷雨后, 在小麦田喷洒叶面肥的配方是:3.0%KH2PO4+复合肥+糖, 用量750kg/hm2, 重复3次, 间隔10 d。调节植物体内的C/N, 补充营养元素, 增加泡液浓度, 提高抗性。

3.6 选用抗冻品种

易发生霜冻的地区要选用和搭配种植拔节晚的耐冻品种。拔节较早的品种易受冻害, 拔节晚的品种抗寒力强, 晚霜来临时冻害轻。

摘要:依据建国后河南省历次小麦晚霜冻害成因机制, 构建了小麦晚霜冻害预警防御系统, 提出预防小麦晚霜冻害, 可采取镇压法、连片覆盖或熏烟法、及时浇水、割棵、喷施叶面肥及选用抗冻品种等措施, 为小麦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麦,晚霜冻害,形成机制,预警防御系统

参考文献

[1]杨虎, 胡玉萍.霜冻灾害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 (1) :54-61.

[2]许育良.春季低温晚霜冻对成县核桃生长的影响[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 (1) :44-46.

[3]赵敬领, 梁大保, 任德超, 等.小麦冻害的发生规律及防御与补救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 (6) :15-17.

[4]张旭, 杨培珠, 谢虹, 等.小麦冻害的预报监测与减灾体系[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 (5) :17-19.

[5]晏振国, 纪文华, 孔令芝, 等.郸城小麦霜冻的危害及预防措施[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S1) :126-128.

[6]赵继文, 高洪泽, 秦海英.小麦隐性灾害发生与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12) :102-107.

林州市常见冬小麦冻害及防御措施 篇6

冻害是林州市小麦生长中可能遇到的重要灾害,即低温的强度超过了小麦不同生长和发育时期所忍受的范围就会发生冻害,一般有越冬冻害和春季冻害,常常会造成伤苗、死苗,从而导致减产。因此,研究冬小麦冻害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对提高冬小麦防御冻害能力、减少冻害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1 冬小麦冻害发生时段及原因分析

1.1 越冬冻害

冬小麦的越冬冻害是指在越冬期间,麦苗在低温的影响下造成的伤害和死亡。这和小麦的品种、特性以及抗寒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冬性强的品种抗寒性强,春性强的品种抗寒性弱。各地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性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否则极易发生因品种差异而引发的冻害。

此外,除品种的抗寒性和特性以外,冬小麦本身的生长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抗寒的能力。因此,冬小麦的抗寒性与品种特性及冬小麦冬前苗期生长状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品种适合且冬前达到壮苗的小麦对安全越冬最为有利,否则将产生不利影响。而冬前能否达到壮苗越冬取决于播种时期。在早播的情况下,往往易受到冬季低温的直接冻害,如林州市2004年冬季由于播种普遍偏早,且播量过大,冬前形成旺长,造成冻害面积0.77万hm2,占全市播种面积的25%,发生冻害的麦田品种主要以温麦2540、温麦4号为主,导致大幅减产欠收。此外,冬季冻害还会因土壤冻结和融化的交替而引起的麦根折伤最后造成死亡的根拔伤害引发。一般在雨雪之后,土壤含水率在60%以上,最低地温在-5.0℃以下,土壤冻土厚度超过5 cm,昼夜交互冻消,连续5 d以上时,就会发生根拔冻害,特别是冬前生长较差的麦田更为明显[7,8]。

1.2 春季冻害

在冬小麦越冬期间,其抗寒能力逐渐减弱,到春季开始恢复生长时期,其耐寒性要比冬前生长前还要弱,特别是小麦拨节以后,幼穗已在分化,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正处于含水量较多的幼嫩组织状态,完全失去了对低温的抵抗能力,此时如遇-5℃以下的低温,地上茎叶就会被冻死[9,10,11]。林州市由于地理条件及小气候影响,春季冻害要比越冬冻害更为严重,据统计,仅近20余年来就出现100多次,平均每年4.7次。该区域晚霜冻一般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中旬,最晚时4月下旬还会发生,不但对当地小麦的春季生长造成很大威胁,对林果、蔬菜等也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如1998年3月份发生的2次寒潮降温天气,最低气温达-1.7℃,对冬小麦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导致小麦减产16%。

2 防御措施

2.1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冻害措施

保护农作物免受冻害影响,必须要预先了解冻害的发生时间和强度,及时提供准确的预测预报服务,才能达到趋利避害、夺取丰收的目的,最大限度的节省人力、物力,取得最好的效果[8,12]。大面积的熏烟防霜是防霜冻的有效途径,即在霜冻将要发生前的夜晚,进行熏烟防霜,使烟幕覆盖麦田,阻止地面辐射散热,以提高地面温度,达到防霜的目的。林州市在20世纪80年代曾多次试验并获得成功。

2.2 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要加强农民相信科学的思想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农民对农业已不太重视,特别是在安阳尤为明显,大部分农民只考虑到早日播种早日外出打工,即使意识到其弊端也要早播。如2004年,林州县气象局给出冬小麦适播期为10月2-13日,但大部分农民在9月底前就已播种结束,有些甚至在9月25日就开始播种,严重违背了农时和科学规律,再加上2004年冬季温暖,以致形成旺长,后受到低温而形成严重冻害,造成大面积减产。

2.3 合理选择品种,搞好麦播管理

选用抗寒耐冻品种,是防御小麦冻害的根本保证。选择适合本区域种植的对路品种,提高小麦的抗寒能力,以最低限度的减少和减轻冻害发生。此外,适时播种对防止冻害有着重要的作用,播种过早和过晚都会减弱小麦的抗寒能力[7,10]。

2.4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多施基肥,促进麦苗冬前及时分蘖盘根,以达到壮苗越冬,提高小麦自身的抗寒能力,对预防冻害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要做到及时查苗,疏密补稀。对于播量过大导致的小苗过多,应在3叶期前进行疏苗,并对缺苗断垄的麦田及时移栽。移栽时上不压心,下不露白,根部用土压实,然后浇一遍透水,待成活后适当松土补肥,这样可使麦苗分布均匀。其次,及时中耕、适度镇压。三是化学调控。如果运用上述方法仍不能有效控制小麦旺长,就应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控制。

2.5 科学施肥,适时冬灌

(1)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技术。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养分检测结果,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控制氮肥用量,施足磷肥和钾肥,配合使用微肥,以防麦苗冬前徒长,培育壮苗,增加抗寒性。(2)在接到冻害预报后,可在冻前浇灌,以提高地温来减轻小麦冻害。浇水能提高地温和湿度,减少地面的辐射散热作用,对冬季和春季冻害都可减轻危害。

3 小结

造成冬小麦冻害的主要原因是小麦播种以来,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多或适宜,小麦生长发育期提前,春季较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生理生化过程加快,抗御冻害能力降低,直接原因是2次春季倒春寒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细胞结冰、细胞膜损伤、植株过度脱水等直接损害。可通过选用抗寒耐冻品种、适期适量播种以及镇压防冻、浇水防冻、物理防冻防御措施,以及地膜覆盖的新技术,减少和减轻低温冻害对小麦生产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仝文伟,鲁建立,张玉娟,等.春季冬小麦冻害气候及生理生化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32-1533,1536.

[2]徐玉花.虞城县2007年冬小麦冻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514-11516.

[3]王凌,高歌,张强,等.2008年1月我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Ⅰ.气候特征与影响评估[J].气象,2008(4):95-100.

[4]高辉,陈丽娟,贾小龙,等.2008年1月我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Ⅱ.成因分析[J].气象,2008(4):101-106.

[5]李爱国,宋晓霞,吴春西,等.小麦冻害类型及预防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88-189,192.

[6]周小丽,孙建群,沈宝祥,等.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06.

[7]李建军,曹轶,孙兰,等.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3):135,138.

[8]马少华,刘翠玲.小麦冻害原因分析及防御对策[J].河南农业,2008(21):22.

[9]王永华,李金才,魏凤珍,等.小麦冻害类型、诊断特征及其预防对策与补救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345-348.

[10]王永华,李金才,魏凤珍,等.小麦冻害类型与小麦受冻致死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89,2791.

[11]吕国辉,尹绍忠,胡殿亚,等.豫北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8):52-53.

上一篇:关于家庭暴力的下一篇:同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