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

2024-07-26

同伴交往(共12篇)

同伴交往 篇1

摘要: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同伴交往能力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幼儿同伴交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提出了培养农村幼儿良好同伴交往能力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农村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因素

1 农村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

1.1 农村幼儿同伴交往首要突出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大多数幼儿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家长一定程度上的溺爱, 导致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 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调查发现, 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为人处事, 较少关心他人、顾及其他人感受。当自己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面对矛盾冲突时, 他们往往表现出情绪反应快或过激的特点, 甚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1.2 幼儿家长的溺爱, 同伴交往愿望较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地区物质条件得到改善, 相应地农村家庭为幼儿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选择, 幼儿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活泼开朗, 但是突然改变环境就判若两人, 不愿意与人交往。家长的过度爱护,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幼儿成长的心理交往需求, 导致同伴交往缺失。受到过度保护的幼儿, 不敢与人交往, 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要求告诉别人, 他们的交往意愿慢慢降低。

1.3 幼儿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导致同伴交往过程中发生攻击性行为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幼儿孤僻、任性的性格, 会导致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不合群, 将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有些幼儿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些幼儿往往表现又比较敏感, 不愿意跟人一起玩耍游戏, 不会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游戏, 有时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 幼儿可能会形成傲慢、冷漠、暴躁的情绪。

1.4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城市和农村差异显著

调查发现, 城乡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不一致, 城市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好于农村。城市和农村在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城市的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 许多孩子已经接受过托班或早教机构的训练学习, 幼儿在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亲社会性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农村的幼儿只有从上幼儿园开始才接受系统、正式的教育, 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社会性发展方面都比城市幼儿缓慢。

1.5 农村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性别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 农村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性别方面, 女孩同伴交往能力要好于男孩。比如:女孩比男孩语言能力发展早、模仿能力突出;女孩亲社会性行为发生频率高于男孩, 较少出现攻击性行为。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 女孩更愿意提出建议, 易于与同伴达成一致;男孩更喜欢让别人服从自己领导, 偏向命令式交往。总之, 农村女孩同伴交往能力较强。

2 农村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2.1 家庭成长环境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

首先, 独生子女家庭生长的幼儿,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 容易出现交往不够, 喜欢独处, 为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 较少考虑别人;出现交往过度, 攻击性明显、蛮横霸道, 活动中不守规则, 交往中缺乏技能和方法, 不能很好处理冲突和矛盾。其次, 家庭成员的人际交往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父母的人格、情绪等因素都会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产生影响。第三, 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农村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农村家庭幼儿交往能力低于城市幼儿, 农村贫困家庭幼儿需求得不到满足, 就会出现拒绝参加需要有实力参加的集体活动, 影响了正常同伴交往。

2.2 农村幼儿园对幼儿同伴交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 幼儿园分班制教学组织形式限制了幼儿同伴交往空间的同时, 使得不同年龄同伴交往互动缺失, 混龄班幼儿交往几乎没有;其次, 幼儿园教育资源不均, 农村公办园太少, 幼儿园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 生源配置严重满足不了幼儿活动的需要;第三, 农村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影响幼儿同伴交往, 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忽视幼儿交往的平等性需求, 轻视轻松舒适的交往环境创设。

2.3 幼儿自身对同伴交往发展的影响

幼儿自我意识正萌芽时期, 大多数幼儿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现。在生活、游戏活动中不服从老师和家长的约束, 在合作合作中, 只考虑自己, 不顾及同伴的感受。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 认知同伴交往理想化, 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要求近乎完美, 不乏存在交往中唯我独尊, 忽视同伴交往的平等交往性原则。

2.4 同伴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模仿成人来发展, 也可以从其他方面, 包括向同伴学习, 同伴群体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揭示了同伴群体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同伴群体中群体文化、群体规则的传递, 幼儿可以在学会怎样行事, 怎样认识自己和别人, 从而很好地完成社会性。

3 农村幼儿培养良好同伴交往能力的教育建议

3.1 高度重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

师幼交往活动中, 教师负责发起交往活动, 幼儿往往是被动交往者。同时, 教师对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要不是重视不够, 要不就是对幼儿同伴交往活动做了不恰当地指导介入。而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同伴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没有放手让幼儿自己去交朋友、大胆与同伴交往。成人应该真正地站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角度上, 减少对他们的约束, 让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 学会调整、适应和学习, 形成愉悦的情感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3.2 创设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环境

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尽可能地提供混龄班幼儿交往的机会, 打破小、中、大班的班级界限, 幼儿之间可以自由交往。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要采取积极的支持态度和适当的知道策略, 幼儿就能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主动与人交往、体验交往乐趣, 并且掌握良好的交往策略、积累好的交往经验和技巧, 为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家庭中父母要让幼儿敢说、爱说、有机会说, 家中事也都应该让幼儿知道并适宜地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既可以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还能够使幼儿学会在同伴交往中怎样合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3.3 家园合作教育, 共同培养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幼儿园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家庭教育, 引导幼儿参加游戏、劳动、学习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加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训练, 逐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 帮助幼儿获得与其相符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做好家长培训工作, 积极支持家园合作, 促进家长和幼儿共同成长。鼓励家长支持幼儿同伴交往, 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提供幼儿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2.1.

[2]李艳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8.

同伴交往 篇2

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 高天

现在社会发展,不仅要求要有知识能力,人际交往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同他人的交往密切联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中的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人际交往和交流情感的需要。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与父母及其他人的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个性,拥有安全感,发展正常的智力,实现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大部分幼儿“娇生惯养”的背景下,这种现象也就更加明显,频繁的冲突对幼儿发展不利,不但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会对幼儿的思维定式造成影响。

一、人际交往的内容和准则

《指南》社会领域一开始就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人际交往子领域包括四个目标:愿意与人交往、能和同伴友好相处、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及关心尊重他人。这四个目标分别反映交往态度、交往能力以及在交往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对己对人的认识、态度和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我中心是幼儿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很难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常常会有任性、霸道、蛮不讲理、自私、骄傲自大、支配欲强等特点。独占玩具;喜欢指挥别人,却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故意捣乱;侵犯他人;当别人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有反抗表现,如哭闹、摔东西等。

(二)反社会行为

有些幼儿会有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反社会行为的出现。如打人、推人、骂人、说脏话、故意毁坏物品、刁难小朋友等。这一类幼儿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排挤,大家不愿意跟他们玩。

(三)退缩行为

而另一类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的行为,易受到别人的忽视。这类幼儿往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孤僻且敏感。他们常常独自玩耍,从不愿多与人讲话,与人交往过分拘谨,也不原意参加集体活动,易被老师和同伴所忽略。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社会领域最根本的教育原则是:关爱、尊重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家园关系;成人以身作则,提供良好榜样。根据学习纲要和指南的要义,结合我们班实际,总结出该怎么做,如何做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1.体验是幼儿学习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 《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建议中经常出现“感受”“体会”等词,说的都是体验这种学习方式。体验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在此过程中对事物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形成某种态度和认识的过程。这种感受和领悟是直接的,往往也是深刻的。在大班,有些孩子喜欢别人东西,不好意思说或是索取遭到拒绝后,会产生偷偷拿来的想法,我也是经常在班里教育孩子们别人的东西不能乱拿,可是还是有人忍不住。小华和小楠是好朋友,小楠有个很好的玩具,两个人玩的很开心,小华对这个玩具却是情有独钟,希望小楠能晚上借给他玩玩,却遭到了小楠的拒绝。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发现早来的小华今天没来学校,小楠却急慌慌的告诉我他心爱的玩具不见了,问了好半天都没人看见,直到下午小华来到学校,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今天上午怎么没来呢,他没有回答,我问他是否见到了小楠的玩具,只见他欲言又止,在我的劝说下,他终于开口了,其实上午是因为害怕被好朋友发现而不敢来学校,而且也后悔了,不知道该如何做,我告诉他应该诚实面对,知道拿人东西后的忐忑心情了,以后就不要再这样。回去后,小华主动和小楠道歉,并归还了玩具,小楠大方的原谅了他,小华也正送给小楠自己的玩具。有很多事情说教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有些只有孩子体验了才能明白,而老师要做好辅助和帮助的工作。

2.鼓励或惩罚也是促进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在交往的过程中,幼儿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伴随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结果和体验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他没有朋友,老师不仅要鼓励他自己要多多接触同伴,还要鼓励班里的其他孩子来和他做朋友;鼓励孩子们之间互帮互助,比如在班里建立“我是小帮手”的评选,每周一位,并奖励小红花;但是对于那些经常和小朋友闹矛盾的小朋友,在说理的基础上也要进行惩罚,比如,总是有些孩子来的晚还要插队站在第一个,总是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满,老师就要请他站在后面两次;不经别人同意抢东西的或是爱动手的孩子等等就要在认识错误后加以惩罚,规范孩子的正确行为,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

3.灌输同伴交往的常识。有些孩子喜欢交往,但是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交往。有些孩子特别爱闹,喜欢一个小朋友,就上去打人家一下,或是推人家一把,自己还挺开心,可是别人就不高兴了,还以为他在打人,所以交往第1条,不要随意去碰别人,如果别人感觉不舒服或是不喜欢你这样就要收手。还有些孩子,想让别人和自己玩,就送给别人一些小礼物,可是闹一些小别扭后,就想要回,两人就争论起来,所以交往第2条,不要随意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如果送了就不要老是想着要回来。有些孩子很霸道,喜欢当老大,总是想自己说了算,不顾别人感受,总是和别人冲突,所以交往第3条,不要受欺负,也不去欺负别人!等等,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才会有好朋友。

4.需要家庭密切合作,协调一致。

亲子关系也影响着同伴关系。有些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行为上的偏激。我们班齐齐,个性活泼开朗,有眼力价,讨人喜欢,可是就有一点,在和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一不顺心就打人,如果你不和他玩了他就要“报复”,比如故意把你的水瓶放到别人的书包里,故意打你等等,表现的很愤恨,经过了解才知道,父母忙于工作关注不到位,姥姥溺爱,而爸妈就是做错事情直接打,但是根本没什么作用。这个孩子想要关注,可是他不会交往被溺爱的自私,但是得不到关爱又学会了用打人等等来发泄,错误的教育引发错误的想法,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配合才能弥补孩子内心的渴望。

同伴交往,让学生轻松爱上作文 篇3

[关键词]同伴交往 作文教学 心灵互动 情感互动 网络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9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各个学段作文教学的要求,但无论怎样变化,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轻轻松松爱上作文,轻轻松松作文,才是不变的宗旨。让学生进行同伴交往,通过多元的交流,可以让学生轻松爱上作文。

一、心灵互动

作文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要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师生应树立明确的交往意识。儿童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成人以前应该有儿童的情趣,也许他们的习作还很稚嫩,还很单纯,但是他们所描写的事物,都反映了儿童世界中的童真童趣,记载了自己生命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的作文教学的时候,按照常规教学,本应该给学生教授书信的格式以及撰写的内容要求。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写信已经被人们慢慢淡化,许多时候根本不需要写信。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习作,我策划了一次“同伴交往,书信传递”活动,让班级每一位学生与梅子铺九年制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书信交往,每一位学生都会和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取得联系。他们在书信中交流自己学校的情况,在写信、寄信中体验写作的乐趣。

教师只有注重给他们创设真实交往的生活情境,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课程资源,重视他们的体验,他们才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心灵互动,而不必担心受到嘲笑和排斥。同伴交往,让作文的天地充满神奇的魔力,让学生在同伴交往中获得认同感。

二、情感互动

情感互动,让学生通过同伴交往有了情感上的交流,真情实感溢于言表,这是其他形式所不能达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学生以一个“忠实朋友”的身份进入同伴的内心世界,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和同伴进行平等的对话,情感互动,在同伴交往中获得自尊感。

如在“记一次体验生活”的小练笔中,我先设计三个小活动:“当盲人走回教室”“当聋哑人问路”“用一只手穿衣服”,分为三大组进行体验,其余的组进行观察。千奇百怪的表现让学生有了说的欲望,学生交流自己体验和感受:“五彩斑斓的世界霎时变得漆黑一片,我更加害怕,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当我用手语去问路,看见了一双热情的眼睛,他帮我找到了自信,让我不再惊慌和无助。”如果不是体验,学生就不会有这样深刻的体会。

儿童的眼中,有无穷无尽的故事,有趣味盎然的情节。我们只有用心感悟儿童在文字中流露着的真情、真事、真感受,让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得到认可,获得自尊感,获得鼓励,萌发感情,让学生爱上作文并不是难事。

三、网络互动

学生满怀着童心参与同伴交往,愿意将自己感兴趣的、好奇的、不解的、悲伤的内容在习作的自由王国里畅所欲言。网络互动就是一个完善的自我修改过程,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激励的交往氛围,让学生敞开童心,和同伴说真话,谈实事,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学生,为学生开启童心,开掘童真打下了基础。

如举办“习作论坛”,让学生通过同伴交往的形式,与同学一起分享创造的过程和愉悦;给学生搭建作文发布会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班级成立《萌荷》班级日报编委,并根据稿件在班级日报刊登的情况,让学生得到相应的称号;构建“萌荷溢彩”班级博客,随时公布作文发布会、习作排行榜的情况,让学生得到认可和肯定,积极进取,不断进步。

利用这个开放的网络平台,学生进行同伴交往,激活了思维,在班级博客中互相鼓励,相互交流,从想写到乐于表达,体验到了表达的乐趣。班级博客成为学生言说的自由乐园,同伴之间说着他们这个年龄该说的话,说着他们觉得有意思的话,说着他们的小秘密,说着他们的小故事,说着他们感觉有意思的话。

关注同伴交往,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世界是很精彩的,只要悉心关注,细细品味,它每天都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在同伴交往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作文的语言就有了个性,有了生活,有了生命。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篇4

一、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幼儿健康成长,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运用混龄交往的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体验积极情感的机会,为幼儿营造出和谐的交往环境,让幼儿能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同伴相互交流。面对比自己年长的幼儿,年幼的幼儿一般会产生恐惧和尊敬的情感,而面对年幼的幼儿,年长的幼儿会产生保护和关心的情感。这些独特的情感体验是难以从同龄交往中获得的,因此混龄交往有助于丰富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混龄交往在培养幼儿的情感体系方面所具备的重要价值,对幼儿进行有效引导,让幼儿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2、有助于促进幼儿形成合作观念

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于合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幼儿教师应对培养幼儿合作观念提高重视,帮助幼儿形成团结合作的能力。将混龄交往的方式运用到幼儿教育当中有助于促进幼儿与其他同伴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研究显示,在实施混龄交往时,幼儿之间的交往模式会变得立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之间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相互合作,发挥自身作用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在同龄交往中是难以实现的。当教师设定一项任务时,年长幼儿会作为领导者来指导年幼幼儿,而年幼幼儿会依赖年长幼儿,通过相互合作与分工来增强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交流,增强集体意识

在与同年龄的幼儿进行交往时,由于幼儿之间有着相近的心理状态与成长体验,因此彼此之间容易形成竞争或敌对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必然会对幼儿的情感交流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增强幼儿集体意识造成阻碍。而在运用混龄交往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年龄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年长幼儿会宽容和忍让年幼幼儿,年幼幼儿会依赖和崇拜年幼幼儿,年幼幼儿与年长幼儿之间更容易形成积极情感,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交流,增强集体意识。

二、促进幼儿同伴交流中混龄交往的具体策略

1、为混龄交往创造必要的环境

作为幼儿重要的生活场所之一,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特点来实施混龄交往的教育方式。如今大部分幼儿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幼儿交往,容易产生孤僻、自私的心理特征。因此,幼儿园应为幼儿之间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可以为混龄交往建设特定的区域,并确保区域内的幼儿数量处于合理状态,对幼儿年龄的梯度进行科学的划分,建设和谐的交往环境,确保每一批幼儿都拥有多次进行区域活动的机会,避免由于人员的流动性过大而影响幼儿间的情感基础,增强幼儿情感交流的水平,将混龄交往的真正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在混龄交往的特定区域内开展各种小游戏,利用游戏来为幼儿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营造出轻松、自由的交往氛围。通过创造和谐的环境来为实施混龄交往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多种交流方式

在实施混龄交往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推动幼儿交流和合作奠定基础。幼儿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来提供多样化的交流方式,确保幼儿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在开展幼儿教育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包括图书、拼图和绘画等材料和道具,创建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交流渠道。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摘苹果”的小游戏,将事先做好的苹果树、木棍、凳子、苹果以及小筐等道具分给各个小组的幼儿,比赛哪一组的幼儿能够摘得最多的苹果。在活动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会相互合作,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发挥不同作用,从而共同完成比赛,这是混龄交往最终的意义所在。因此,教师应意识到自身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为实施混龄交往提供有利条件。

3、及时处理好交流中的问题,做好疏导工作

在实施混龄交往的方式时,幼儿之间不仅会产生友好的情感,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感,如年长幼儿会对年幼幼儿持轻视态度,而年幼幼儿会嫉妒和讨厌年长幼儿。在一些游戏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年长幼儿不愿意与经常出错的年幼幼儿合作,而年幼幼儿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此时,教师就需要发挥自身作用,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做好疏导工作,对年长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关心和帮助年幼幼儿,并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从混龄交往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对混龄交往中的负面问题及时提高重视,并给予有效处理,才能将混龄交往的真正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能,推动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混龄交往对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提供交流机会有助于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增强集体意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混龄交往的真正价值,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为实施混龄交往奠定基础,从而将幼儿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小平,陈燕郊.混龄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与建议[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2).

[2]沈爱珍.浅谈有效提高幼儿同伴关系中混龄交往的互动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9).

同伴交往活动课教案 篇5

1、使同学明白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团体,学会表达自己。

2、使团队成员突破心里障碍勇敢踏出交往第一步,可以彼此信任相互协作。

二、活动方案

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你们知道如何和人交流,和大家融为一体吗?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让大家了解同学交往的重要性。学会相互协作。

活动一: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列,给每组第一名同学一张纸条,上面写上一句话,让该同学记住这句话后说给后一位同学,依次传答给最后一名同学,然后让最后一名同学说出他说听到的话,与第一名同学拿到的纸条上的话做比较。

活动二: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列,发给每名同学若干张白纸,每组第一名同学面向讲台,

其他同学背向讲台,告诉每组第一名同学一首歌的歌名,让他用笔在纸上画一幅画来表达这首歌,传递给第二名同学,第二名同学根据他对第一名同学的画的理解猜这首歌的歌名但不说出来,继续用画表达这首给第

三名同学,按照这种方法依次传达给最后一名同学,让他说出他所猜到的歌名,然后与第一名同学听到的歌名做比较。大家在做第一个活动的时候会发现: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通过许多人口口相传,最后一个人听到的话就可能与原话有所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想要把一句话原模原样的传达给别人尚有难度,更何况两个不认识的人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所以大家要如何正确清晰的表达自己,这样才可以交到好朋友,和大家融为一体。第二个活动也是一样,第一名同学对一首歌有自己的理解,他用他自己的方法表达了这歌,而其后的同学又根据自己对这幅画的理解用自己的方法向后一位同学表达了这幅画,虽然大家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但经过多次传递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意思。这也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达方法,大家在与同伴交往时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给别人,这样才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的和谐相处。

活动三:

挑选两人一组,进行双人走游戏。深入感悟交往技巧,感受友谊默契的重要性。

介绍游戏规则。

两个学生并排站好,用布条绑住各自的一条腿,进行走路,看看那组走的快,最先到达目的地。教师喊口令,学生出发。教师一边进行裁判,一边捕捉可供教育依据的事实。

在规定的距离内,哪一组最快到达为胜者。

游戏结束后,谈谈体会和感受。

想一想:世界上有没有只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有没有必须靠两个人以上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根本就完成不了的事情?

学生简答后,教师归纳: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要靠和别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

请同学们分析以下工作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

出一本书; 制造一辆汽车; 一台晚会

归纳:完成一项工作都需要众人合作,小到日常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平时的成绩和卫生评比,都是要靠全班同学的努力才能得到的,大到国家的`建设,都需要合作,只有大家的共同合作,齐心合力,才能收到更多的成功!就像我们的双手,紧紧的我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合作。

每个学生通过游戏和自己的感触,对你的好朋友进行赞美。

在赞美中找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值得自己去学习的地方。

如果说尝试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和别人交往是解开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第一秘诀的话,那么,尝试赞美别人的长处,尝试去爱和欣赏每一个人是解开此结的第二处方,这一良方会使你保持平和、满足和自豪的心态。让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值得赞美的人和事。让学生在这十分钟里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与人打交道。

总结

最后,告诉同学们:大家在交朋友时不仅要学会如何交流,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更需要在与同

伴交往时求大同,存小异,保持和谐愉快的同学关系,建立良好的友谊,为自己的学生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主动,学会赞许、真诚,要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有时候一个微笑,一点帮助就会收获很大的友情,让他人觉得无比的温暖。

幼儿同伴间的友好交往小议 篇6

若细细观察,类似这类埋怨还真的不少。孩子们在一起,总免不了会跟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有时候,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了,于是,便有了以上家长如此这般的“教导”。

其实,成人把这件事看得过重并扩大化,有人甚至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在孩子幼小心灵上留下了阴影,产生交往障碍。作为幼儿园老师,怎样与家长有效沟通,形成家园合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方式呢?

一、适度赞赏,鼓励幼儿正确交往

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幼儿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都不相同,有些孩子性格活泼,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但是也有的孩子或许因为在交往中遭遇过不快的事,产生害怕交往的心理,显得很孤立。

如果孩子平时喜欢一个人玩游戏,有小伙伴一起玩时,他不愿把玩具与他人分享。而当有一天他自愿把玩具给他人并且学会了合作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马上给予鼓励和赞美,这样孩子在游戏中就会体验分享的快乐。而家长的一句赞美,不仅及时认可了孩子的良好表现,也满足了孩子渴望被重视被表扬的需要。

二、引导孩子,明白宽容是种美德

人对事物都有爱憎、好恶的态度,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高级情感。当孩子感觉到身边充满众人关爱时,便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作为父母和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曾经有家长说过这样的事:孩子和自己逛街,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要买,不买就又哭又闹,还对家长又抓又踢;而当和同伴有相同的玩具需要时,也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的,蛮不讲理,霸道自私。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他人缺乏宽容的心态,当孩子出现以上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你让孩子懂得爱和宽容了吗?不光孩子在大人的关爱中成长,也要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爱同伴……从身边的亲人开始,孩子才会推及到对周围的人和社会的爱,以及对事物的宽容心态。宽容是友好交往的润滑剂,有了它,交往就更简单、融洽了。

三、家园携手,营造和谐交往氛围

家长首先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家长不要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比如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家长应持冷静的态度,理智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对,不能偏心袒护,更不能粗暴打骂,而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为你自豪。他虽然打了你,他也很后悔,老师也批评了他,我们要原谅他。”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懦弱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四、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交往习惯

良好的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变成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象……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时刻注意训练孩子养成好的交往行为。对孩子交往习惯的培养,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明确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界线是什么,以及孩子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从今天做起,每天都做到,保持一致。

家长还要善于启发孩子观察周围发生的人和事。当和孩子坐公交车,带孩子观察让坐的人,可以问孩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是自己,又该怎样做,及时鼓励孩子学习这种好的行为。当幼儿在尊老爱幼的友好交往中获得了他人的赞美时,一定会督促自己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个案研究 篇7

本文重点研究一般型个案,其行为特征:能力中等,行为表现一般,交往积极主动性及水平中等,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不安。

一、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多样,但幼儿还是缺乏交往技能。

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主要是早上入园的户外晨间活动饭前自由活动、饭后自由时光和下午餐点后的自由活动。连续三天观察了小朋友们在这些自由活动事件中的交往方式并记录,然后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语言符号是幼儿通用的交往方式,而且使用率很高,其次是表情性符号,特别是手势,幼儿喜欢用手部动作表达。受欢迎型幼儿会运用各种交往的方式,尤其是语言符号运用比较多;被忽视型幼儿没有任何交往行为,交往方式为零;被拒绝性幼儿的推让行为较多,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很多,只不过是消极方面的。这反映小班幼儿缺乏同伴交往的技能。

二、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幼 儿本身的身体特征 、性格特点 、认知能力成为影响交往的基本因素

那些外形好、聪明又听话的孩子同伴交往质量高。本研究中的受欢迎型幼儿上课表现认真,经常获得老师的表扬,自我控制力很强,成为班里老师和孩子都喜欢的孩子。被拒绝型幼儿经常表现出不友好的行为,自我控制力差,上课表现不好,经常受到批评,经常受到同伴的拒绝,其交往质量不高,表现出交往不善。

2.幼儿日常生活中提供的交往机会成为影响交往的重要因素

幼儿在园的时间长短、座位变化, 为幼儿提供了交往机会,成为影响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的受欢迎型幼儿在园时间最长,其他类型的孩子入园都较晚,离园也早。受欢迎型幼儿由于比较活跃,经常被老师调换座位,这样在空间上为他创造了很多的同伴交往机会。

3.家 庭的教养风格和家长的自身素质成为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又一重要因素

除了孩子本身和幼儿园的因素外,家庭的因素也很重要通过采访一些家长,了解到家长之间也会组织一些互动活动帮助幼儿找好朋友,比如棒棒的妈妈,家家的妈妈。这种开放式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 被忽视型幼儿的唯一的好朋友也是在家长一方的因素下产生的。家长之间的工作联系、生活联系成为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相关的教育建议

小班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交往技能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有较强的交往愿望,他们强烈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仅仅和成年人特别是单与父母交往已不能满足小班幼儿交往的社会需求, 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实际交往体验,创造开放式的交往环境,促使孩子的交往能力获得良好发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在专门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通过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让幼儿感受交往的乐趣。比如开展《好伙伴》主题系列活动,将活动室布置成家的模样,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一张全家福,张贴在活动室一角,让幼儿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了解同伴的喜好、兴趣,初步学会用语言商量的方式处理与同伴发生的争执。在同伴分享时,老师对愿意一起分享玩具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和支持,强化这种正面的行为,让幼儿获得交往技能。

2.在集体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了解朋友的简单意义,鼓励幼儿之间找好朋友,在游戏中不断巩固幼儿对同伴的印象(同伴的声音、同伴的外形),让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拒绝型幼儿受到关注和了解,感觉到在幼儿园有这么多好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逐渐培养幼儿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开展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加强幼儿对社会的另一种体验。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交往中必须敢讲话、爱讲话,消除羞涩、胆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个性。有些幼儿霸占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放在自己前面,不会谦让。我们就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分享、谦让、助人、抚慰等。

3.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比如来园时让值日生做小接待员,热情接待同伴,互相问好; 餐后散步时让孩子们自选同伴拉手等; 让幼儿自由选座位,即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选择座位。本文中的受欢迎型就是通过座位的变化, 在空间上增加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自选座位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与同伴协商、磨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往能力大大提高。这些无形中就让幼儿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从而想交往、敢交往、会交往。

4.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家长在家庭中培养孩子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比如被忽视型幼儿温正楠家庭要在家多和孩子说说普通话,让他适应语言环境,同时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方便交流。家长为孩子创造温馨的家庭气氛,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技巧,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让孩子体验社会与家庭间的关系。还可以和其他家长一起利用双休日为组织一些聚会活动。

此外,教师要关注到每种类型幼儿的同伴交往,尤其是那些被忽视幼儿;教幼儿学会用各种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同伴交流;让受欢迎型幼儿带动整个集体的同伴交往发展。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篇8

1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述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就是指幼儿同其他幼儿同伴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活动能力等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能否同其他幼儿良好交往的一个能力体现方式。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同其他交往能力有所不同,亲子交往中,父母有血缘伦理的权威性,师生交往中,幼儿园老师有教育的权威性,这两种交往都严重影响着弱者的态度与行为,而同伴交往群体是由自己选择建构而成,交往的平等性十分明显。(1)因而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幼儿和同伴的交往情况,特别是在幼儿游戏活动参与中,同伴是幼儿的主要游戏对象,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就往往决定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获得心理需求满足程度。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幼儿之所以需要同伴交往,正是由于幼儿有着一定的游戏天性,而且据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还会对幼儿的人生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2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家庭因素、幼儿园教学环境因素、同伴因素等等。

2.1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环境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家庭教育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而且家庭因素还会对于幼儿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幼儿的家庭约束十分严厉,幼儿父母不允许幼儿经常出门和其他幼儿交往,那么必然就会降低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事实上这一现象在当前也十分常见。一些幼儿父母由于担心幼儿的安全问题,将幼儿约束在家中,虽然家中也有其他成员同幼儿交往,但是这些交往并不能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2)这一现象表明家庭因素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而且在很多时候都会起到绝对性的作用,并且家庭因素如果对幼儿性格产生了影响,那么相应的,家庭因素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将是持久性的。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家庭中的幼儿独生子女占据了大多数,家庭对于幼儿的娇惯现象十分严重,这就会造成幼儿在性格和心理上骄傲自大、蛮横霸道,在同其他幼儿同伴的交往中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2.2 幼儿园教学环境因素

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和教育启蒙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现代社会中,幼儿园已经成为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主要发生场所,如果幼儿园缺乏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就会可能降低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管理规章制度、幼儿教师的素质、幼儿园的环境等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当幼儿园教学环境欠佳时,幼儿园不注重幼儿同伴交往的组织,而且在硬件设施、场地等方面存在很大限制的时候,幼儿同伴交往这一行为本身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而也就不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同时,作为幼儿园教学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其个人素质高低和业务水平也会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幼儿教师具备较高个人素质时,就能通过适宜的方法较好组织幼儿同伴交往获得,如组织幼儿群体游戏等等,这就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2.3 同伴因素

同伴因素较家庭因素和幼儿园教学环境因素相比,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每个幼儿的同伴情况都是不同的,但是作为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参与者,同伴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分析同伴因素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中,可以将幼儿按照不同的性格类型进行分类,如腼腆型、活跃型等等。不同类型的幼儿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也有着一定的规律,如幼儿的交往同伴是腼腆型,那么在交往过程中沟通就会减少,同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可能降低,这样一来就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产生了影响。同伴因素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是外部影响,而且这种外部影响还往往会对幼儿的情绪、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便是同伴因素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主要机理。

3 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于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情商发展方面,因而针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3.1 家长积极鼓励幼儿和同伴交往

作为幼儿家长,应当认识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人生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对于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因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多和同伴交往,虽然保障幼儿的安全十分重要,但是也不能因此过于约束幼儿,不让幼儿参与交际活动,那就可能让幼儿丧失同伴交往能力。家长也要努力营造一个活跃、温馨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给幼儿灌输正确的幼儿同伴交往意识,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和其他同伴交朋友,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这对于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3)必要时,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去参加交往活动,如果一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较弱,或者在性格上存在相关不足,价值就可以及时引导幼儿参与同伴交往行为,让幼儿在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中弥补性格方面的一些缺点。

3.2 营造活跃的幼儿园气氛

对于幼儿园来说,作为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和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这种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也是启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园应当在教学环境中进行改善,营造出一个活跃的环境气氛,幼儿教师也要积极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或者组织幼儿开展交朋友活动,引导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活跃的幼儿园气氛有利于幼儿积极同其他幼儿进行交友活动,幼儿本身的情绪也会更加愉悦,这对于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活跃幼儿园气氛中,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方式,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者主题,充分激发幼儿兴趣,这对于活跃幼儿园气氛,营造良好的环境来说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教师积极组织幼儿同伴交往活动

幼儿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幼儿的同伴交往活动,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等方式进行幼儿同伴交往活动的组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种长期的教学活动,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幼儿多同其它幼儿交往,在交往关系发展中就能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作为幼儿教师,积极组织幼儿同伴交往活动的意义便在于让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下快速同其他幼儿交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而且针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物品争执、打架等等,幼儿教师也要及时制止并且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明辨是非,懂得在和其他同伴交往中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而通过幼儿同伴活动这种方式,还能让其他幼儿借鉴一些经验,吸取一些教训,这是较快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生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能满足幼儿心理需求,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有着一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因素、幼儿园环境因素、同伴因素等等,而要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就应当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提高。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幼儿园,都应当积极重视幼儿同伴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方面鼓励幼儿多进行同伴交往,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摘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

注释

11 曹珂瑶.4-6岁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0-123.

22 樊秀华.浅谈新入园幼儿同伴间交往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10:198.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9

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 是幼儿社交能力的一个领域, 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 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从摇篮时起, 幼儿对同伴的意识和趋向很早便出现了, 在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幼儿间的相互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个个体离开母体后的第一个环境,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家庭的这种影响功能与家庭生活相一致, “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实践过程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家庭教育不可能脱离家庭生活, 是和家庭生活融为一体的;二是家庭是子女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这种条件和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 时时刻刻都在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我国, 每个家庭中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 独生子女比例高, 易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障碍。现阶段独生子女人数占的93.33%, 大部分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易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障碍:在这种家庭中这些孩子缺少与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之间的交流。没有这样的交流机会, 使得这些孩子缺乏与同龄交流的技巧, 很可能使得他们在将来进入社会中。另一方面, 现代住宅大多是单元结构, 独门独户, 与之前的院巷结构住宅相比, 儿童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 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的场地。很多儿童是与父母同进同出——早上一起走, 晚上一起回家, 这样失去了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家庭中提供给儿童个人游戏的玩具大大增加, 儿童多数时间是独自一个人玩耍的。所有这一切, 使儿童在社会性游戏方面所花的时间相当有限, 和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 导致许多儿童不会和同伴一起玩, 甚至根本不想和同伴一起玩。同时, 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影响着幼儿期的同伴交往。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和行为特征大多是其父母与人交往特征的重现。“还有研究认为, 热情、敏感和权威性的家长培养的儿童容易形成稳定和依恋, 与成人和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忽视型和溺爱型的家长容易培养出有敌意、有攻击行为的儿童, 而专制型的家庭培养出的儿童容易对同伴表现出焦虑、严厉和喜怒无常。”除此之外, 父母自身的交往能力, 父母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态度和要求等都会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幼儿自身因素

幼儿身心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的态度和接纳程度, 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一个儿童能不能为同伴所接受, 同时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 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外貌、性格特点、对同伴的态度等, 但不少儿童不为同伴所接受是由于缺乏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缺乏社交能力。在开始交往之前, 他们应该首先判断对象的需求, 并在交往过程中了解对象对自己交往模式的感受, 最终形成与其的交往模式。在不同交往对象面前, 有能力调节自己的交往行为, 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

幼儿期儿童的情绪具有易冲动、易转移和易感染等特点, 比起婴儿期儿童的情绪, 幼儿情绪的复杂程度和社会化程度都有了提高。幼儿的情绪表达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生理需要水平, 而是更多地反映出环境、社会和他人对个体的影响。在与同伴交往中, 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使喜欢交往, 也会影响同伴交往的质量, 被认为交往能力不良。情绪调控实际上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 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具有情绪调控能力的幼儿知道在交往中根据需要隐藏和改变情绪反应, 从而促进交往活动的开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受到情绪调控能力的影响, 情绪调控能力强的儿童, 其心理素质好, 社会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强。

语言在生活中发挥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功能, 对于幼儿而言, 语言运用能力既是其同伴交往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又是影响同伴交往效果的主要原因。“语言运用主要包括两个因素, 其一是语言功能目的, 即说话的原因;其二是语言情景, 即影响决定如何理解别人的话, 并选择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达到说话目的。”在儿童运用语言的具体情境中, 要使得语言成为联系他人的具体行为, 并选择说话内容与方式, 从而实现交往活动, 建立交往关系。在与同伴和家长交往时, 幼儿的语言表达显然是不同的, 这就对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此外, 幼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使其在与不同同伴的交往方式、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庞丽娟 (1991) 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积极友好、外向、活泼、较大胆、爱说话;被拒绝儿童很外向、性子急、脾气大、易冲动、非常活泼好动;被忽视儿童很内向、好静、慢性、脾气小、不易兴奋与冲动、胆子较小。刘文 (2002) 研究发现, 受欢迎的儿童其气质特点为, 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而被拒绝的儿童其气质特点为, 情绪不稳定、爱冲动、情绪激烈, 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

我们知道个人适应群体需要的情感和愿望的形成是社会上最高级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这种形成就是群体成员的社会化。随着早期心理探究和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日益开展, 幼儿同伴交往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儿童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菲律宾大学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丹曾说过:“一个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读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在尊重幼儿自身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的前提下, 教育影响怎样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怎样兼顾其智力和社会性的同步发展、怎样使教育的“使然”潜移默化于幼儿的“自然”、怎样在还幼儿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记忆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摘要:同伴交往主要是指儿童和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 其交往对象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地位等与自己较为接近。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 是幼儿社交能力的一个领域, 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家庭因素、幼儿自身因素等。

关键词:同伴交往,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4) .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同伴交往 篇10

观察对象:任飞 (化名, 中班)

观察目的:幼儿是否乐于与同伴愉快交往

一、观察过程

区域活动时, 任飞和鲁忆 (化名) 选择了“美丽工作室”, 任飞当理发师, 鲁忆当顾客。

任飞先请鲁忆坐在美发镜前, 然后问:“你想剪个什么发型?”

鲁忆说:“我也不太清楚, 你觉得什么发型好看呢?”

任飞想了想, 递给鲁忆一本发型参考书, 说:“你看看这个挑一挑。”

鲁忆选了一个发型, 任飞就开始给他剪发, 很快就剪完了。

任飞又说:“我帮你洗一下头吧!躺下!”他一边说, 一边用小手假装拧开水龙头, 嘴里还发出“嗤嗤”的放水声。

洗好后, 任飞用毛巾给鲁忆擦了擦头发, 微笑着说:“好啦!”

鲁忆一边说“谢谢”, 一边假装掏钱给任飞。

任飞高兴地说:“希望你下次再来!”

二、观察分析

任飞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聪明的小男孩, 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 平时特别喜欢到“美丽工作室”和其他小朋友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而且也喜欢和别人交流和沟通, “美丽工作室”恰好既能满足他与同伴交往的需求, 又能满足他扮演角色的需求, 因此他对“美丽工作室”非常感兴趣。

班级也会结合理发店角色区开展活动, 例如组织大家一起到理发店去体验。任飞在游戏过程中, 在扮演理发师这个角色时, 主动向“顾客”询问需求, 并且想办法解决“顾客”不知道做什么发型的困惑, 服务态度积极热情, 都说明任飞对理发师的工作内容非常清楚, 有丰富的相关角色经验, 从而使两人在整个活动中配合默契又愉快。“顾客”对任飞的工作十分满意, 对他说“谢谢”并付款, 而任飞说出“希望你下次再来”, 说明他在其中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教育措施

(1) 教师积极鼓励任飞与同伴交往, 进一步强化他的这种正面行为。

(2) 教师参与到他的活动之中, 增加游戏的新鲜感, 以角色身份发起新的游戏情节, 进一步调动他交往的积极性。

教孩子与同伴快乐交往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与同伴快乐交往

引言

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幼儿的社会交往教育与成人不同,它具有特殊性,在研究幼儿的社会交往的时候,必须与孩子的具体活动结合起来,从孩子的活动中去寻找孩子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律。促进孩子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我将现结合班中实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借助家庭环境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 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老师之间需要有一个一致的需求,共同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请家长配合做好以下几点:

1. 给孩子交往的机会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言语交流,这就无意间打击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长此以后,就会造成孩子孤僻、自言自语,漠视他人的行为现象。作为家长,不管工作如何繁忙,每天都应抽取一部分时间,全心投入地与孩子进行一次交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听者和指导者。

2. 教给孩子交往中需要的礼貌用语和待人接物的规则

礼貌用语是交往的钥匙,一个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孩子一定会博得众人的喜爱。要日积月累地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如不独吃、挑食,对同伴不逞强、不霸道,尊敬老年人、残疾人、长辈,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家长不但要和孩子一起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且家长也要充分肯定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从中得到启发。

3. 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问题

同伴间发生争吵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因为它增进了孩子解决纠纷的技能,丰富了独生子女的社会经验。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靠说说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家长做个观察者,引导者、创造者,为孩子提供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悉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聪明、健康的孩子。

二.为孩子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尽管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孩子与同伴,特别是同龄人的交往,对于孩子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注意孩子交往技能的培养

在为孩子创设一定交往环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能,促进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给孩子初浅的交往语言

小小班孩子的许多纠纷往往是因为语言表达不清,而由动作来代替语言产生的。因此丰富孩子的交往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2.把“分享”这一词注入孩子心里

小小班孩子常常喜欢带一些玩具和食品到幼兒园里来,独自一个人吃,一个人玩,这样会引来许多的孩子围观,甚至争抢。为此我们就把周五作为分享日,这一天允许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到幼儿园里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相互交换着玩,在分享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大家一起玩的快乐。

3. 善待有退缩行为的孩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增强孩子的自信

对于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我们要耐心、温和,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约束,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的练习中变得坚强自信。

4.对与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孩子,我采用移情教育

移情教育就是通过感受自己给别人带的痛苦,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比如:有两个孩子在玩玩具时发生争抢玩具,我不会去马上阻止他们的行为,而是给他们一点争抢的时间,当谁也玩不到的时候,我再介入孩子的纠纷中进行说理教育,让他们知道抢玩具的行为是不对的,最后的结果是谁也玩不起来,要学会大家一起玩。

5.利用故事、儿歌等一些正面教材进行教育

小小班的孩子比较对故事、游戏感兴趣,所以我们经常给孩子讲述一些关于孩子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分享之类的故事,通过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语句,还能给孩子灌输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情感。

6.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表率。孩子的模仿性特强,因此,我们老师之间应建立真诚、友好、平等、互助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孩子在观看、模仿成人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在一日活动,关注特殊孩子的行为表现

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蕴藏着锻炼及增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契机。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孩子创设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环境中树立交往的意识。同时,社会交往是孩子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同伴交往 篇12

根据表现性评价的特质,能否设计出恰当的表现性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信度和效度的重要前提。 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的一般步骤为:进行任务分析—设置问题情境—阐述任务内容—循环修改完善。[2]但是由于表现性评价的复杂性,要真正设计出高质量的表现性任务还需考虑诸多因素,如任务的结构、人数、表现样式、难度以及参与的机会等等。[3]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一则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实施、调整、反思等环节的说明和过程的呈现,探索在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一、初始的任务设计

(一)关于任务设计的前期分析

在英国《早期奠基阶段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30~50 个月的幼儿表现出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与同伴形成友谊,显示出灵活性,能对不同的时间、社交情况和常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 40~60 个月的幼儿能尊重和促成自身健康和自我控制的发展, 与成人和同伴形成良好的关系, 作为群体的一分子进行合作、轮流和分享,理解需求被认可和行为规则的价值,懂得合作。[4]

从这段文字中, 笔者提取两个关键词: 行为调整、交流分享。 同时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班到中班是加速期,大班期间则相对放缓。那么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中班幼儿间是如何进行行为调整的, 交流分享的现场又如何? 为此我们尝试进行了以中班幼儿的“行为调整”与“交流分享”行为为切入点的表现性任务设计。

(二)初始的评价标准

根据前期分析和预设的评价及任务关注点,我们设计了评价标准,见表1。

在这张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我们开始着手表现性评价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具体内容的设计。

(三)初始的情境及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 幼儿一同游戏、 学习的机会很多,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扮娃娃家等。考虑到建构游戏中的材料(如木质积木、乐高等)易建多变,幼儿在搭建时能体验到团体感,彼此之间也容易产生交往,所以我们做了第一次任务设计:

将中班幼儿分组,选择其中一组,每组一般10~15 人。 在幼儿园结构游戏室的中央铺设一块可容纳10~15 人的大地毯,地毯的周围摆放对应人数的乐高积木。 教师要求幼儿根据图示搭建一架飞机,幼儿可围坐在地毯上用一盒乐高积木动手搭建, 但每盒积木数均需小于完成飞机搭建的积木数。同时,老师在地毯中央放置了一个公共材料盒,里面摆放了一些积木,供幼儿缺少材料时自行在盒子里选取。 活动时间为20~30 分钟。

(四)初始的观察表

为了方便观察并获取幼儿各水平的典型行为,我们基于任务设计,以活动进展为划分维度,预设了中班幼儿在各环节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作为观察点,观察表格见表2:

(注:幼儿在面对冲突情境时,观察要点中所列行为出现时在()中打“√”,否则打“X”;√X代表观察的行为存在与否,而非判定好坏。)

落实了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及相应评价工具后, 我们开始任务实施。

(五)初始任务实施后的结果

我们随机选取了一所幼儿园的三个中班进行三次观察。然而从三次实施的现场效果来看,都与我们的预设大相径庭。我们的预想是:幼儿会在材料不够时蜂拥而至公共区,是会争吵还是谦和礼让,如何协商,面对冲突时会怎样调整行为。 然而事实是:各种行为(无论水平高低)均未观察到。 孩子们只顾各自忙着搭建飞机,鲜有语言交流,连争抢都很少,更遑论分享或其他高级水平行为。显然任务设计失败,那么原因何在?

反观任务设计和活动过程, 我们假设小朋友人手一筐的材料是个人利益, 而公共框材料是公共利益的话, 如果根本没有机会影响或侵犯到幼儿的个人利益,幼儿的确不需要与人交互,独自完成即可,故而活动的冲突性明显不足。可见,我们的任务设计出现了问题。

二、调整后的任务设计

(一)情境及任务的调整

我们重新调整了任务材料,由单纯统一的乐高,丰富为木质积木、大型(或小型)乐高和雪花片,以增加幼儿选择的机会。同时将游戏规则调整为:自行组团、四人一组,由原来个体完成一件作品改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并且在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共同完成的作品请小组成员互评和自评。 调整后的任务如下:

将中班幼儿分组,人数设定为6 男6 女。 在幼儿园结构游戏室的中央铺设三块地毯,每块大地毯上各摆放一种建构类积木:木质积木、大型的乐高和雪花片(或小型乐高)。 活动前教师要求幼儿自由组合分成三组进行游戏,强调每组仅能四人组成。 幼儿可自行选择和谁一起玩、玩什么积木,但必须在讨论的前提下,商量并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该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做任何干预。 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活动点评,并请幼儿对本组的搭建成果进行自评和他评。 活动时间为20~30分。

(二)评价标准的优化

我们将幼儿行为表现进一步细化和概括, 并根据任务的变化适度调整评价标准, 以利于教师根据现场幼儿的表现实施评价。

(三)观察要点的改进

观察表是在活动中实施和投放的, 同时作为评价的辅助工具,既要与任务设计契合,又要方便教师准确记录现场。 基于任务的调整, 我们考虑到幼儿“调整行为”和“交流分享”是贯穿活动始终的,所以在考虑活动开展先后顺序的同时, 也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冲突环节来细化观察要点。 教师除了在对应行为的表格处打钩外,还增加了“备注”栏,以方便记录未曾考虑到的现场状况或教师觉得需要记录的情况。

(四)任务调整后的实施结果

之后我们又在多所幼儿园投放本任务, 从多次现场反馈的效果来看, 因为增加了幼儿选择的机会和环境,任务预设的评价要点和观察要点,在本轮任务中都悉数出现,且幼儿行为水平层次明显。

(注:幼儿在面对冲突情境时,观察要点中所列行为出现时在()中打“√”,否则打“X”;√X代表观察的行为存在与否,而非判定好坏。备注中可记录要点中未预设的行为或状况,或教师认为需要重点记录的内容。)

从现场看,每场游戏中的三组,都有一组到两组的幼儿在进行合作建构, 根据任务设定的规则要求调整自身行为, 并出现了较高频次的交流与分享行为; 当然也有些组的幼儿表现为自顾自的搭建或是旁观。 这说明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在中班会出现较大的分化,也印证了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发展比较好的幼儿,能够和别的幼儿实现合作、分享、有序地开展活动,能够按照环境、条件的变化,较为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活动, 还能在活动中照顾到被冷落的幼儿。而同伴关系发展较慢的孩子,鲜有交流和互动,具体表现为呆坐一旁,或只当看客,或自顾自搭建不予合作。 但在分享、交流方面,绝大多数的幼儿停留在对自己搭建“作品”的叙述上。

三、基于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的反思

我们不禁思索: 为什么前一个任务过程中幼儿交往欠缺、活动效果平淡,而后一个任务过程能看到该年龄段幼儿在同伴交往上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

第一、 表现性任务要与幼儿的现实生活或一日活动密切相关,具有真实性

表现性评价强调教师直接从儿童的生活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评价其真正的能力。 而所谓真实性情境,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直接联系,它既可以是真实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成人设计的、对幼儿来说有着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本文提及的案例,将活动场景设计在建构游戏中, 这对中班幼儿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环境。

第二、任务要与内容相合,情境冲突要能引发幼儿行为,凸显评价主旨

在初始任务中,预设的冲突环节不明显,每一个幼儿不需要通过合作、分享、交流、调整行为即可完成任务,故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不产生。而在之后的任务中,教师同样不做任何干预,但因任务设计本身的改进,增加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环节,考虑了任务参与的实际人数,增强了任务的冲突性,于是,无论在幼儿选择游戏材料、分组、讨论、建构的内容还是后期的点评环节,均引发出幼儿交往冲突。所以,表现性任务第一要务在于,要基于幼儿在该年龄段的发展特点,积极引发幼儿的交往冲突而使任务本身具有合理性,这些都是任务设计能最终完成评价的关键因素。

第三、 评价标准等工具要随评价任务改进而循环调整

表现性任务需要建构一个自己的评分标准体系, 这与传统的纸笔测试只有一个客观简单的评分标准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评价的标准设计更为复杂、系统、个别化和开放。我们可以根据评价的重点,从幼儿的表现和任务完成的效果、 表现的方法和行为上调整对应的标准。 基于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建立在评价观察基础上的主观判断, 故而根据任务设计观察量表并投放在现场就显得特别必要, 这样既能获取更多的现场信息, 又能为任务的循环调整提供依据。 只有在表现性任务的多次试用、观察、改进的行动中,同时辅以评价标准等工具的跟进调整,才能获得相对适切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参考文献

[1]周欣.表现性评价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28~33.

[2][3]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104:93~100.

[4]Department for Children,Schools and Families.Practice Guidance for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2008(revised edition)[M].London:DCSF Publications,2008:33.

上一篇:冻害防御下一篇:区域合作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