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交往空间(共6篇)
户外交往空间 篇1
大学校园内广场作为校园公共开敞空间的一部分, 对于校园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有重要意义。校园广场主要以广大学校师生作为广场的使用对象, 尤其以大学生作为主体。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 教师, 游客, 艺术作品, 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 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激发好奇心, 促进随意交流谈话活动的特征时, 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1]。校园除了满足正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环境, 这些户外空间的学习休闲, 美学欣赏等同样应该引起设计者的足够重视。优秀的设计能促进师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产生随意性的交流场所往往能激发更多的思想碰撞。
1 结合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行为特点观察分析
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他们以青年人为主, 在校园学习生活有其明显的特点。只有基于对大学生行为特点进行观察分析, 才能使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将这些特点总结出来, 对于我们研究校园景观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1.1 规律性
大学生这一群体在作息时间上与其他群体相比较为规律。他们在校园里早晨中午夜晚活动时间较固定易于掌握。特定的几个时间点户外活动较为集中。如上学放学时间, 课间休息时间, 周末活动时间等等。根据这种户外活动的规律性能够有效规划设计交通集散点, 控制调节人流导向。
1.2 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的主要特点是:课外学习计划、自学时间。在大学求学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与中小学教师不同的是, 对学生的课堂教育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满堂灌输, 而是去发现和鉴别学生的才干和秉赋, 因材施教。这种学习的自主性使得非课堂教学在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户外教学正是非课堂教学的一种, 良好的校园景观场所能够有效激发随意性的交流学习。
1.3 多样性
首先, 大学生正是青春活力的时候, 他们中大部分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独自生活。考虑到这些离家者们对于家园的心灵需求, 他们需要有一个每天都能来的场所, 并且对该地方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将该校园建筑视为“家”的话, 那么校园户外空间则是“前廊”“后院”。其次, 作为年轻人为主体的大学生好奇心强, 精力旺盛, 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校园内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 社团活动, 文娱活动也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活动的多样性也要求校园环境的丰富性, 这对校园内户外公共空间提出了不同的功能需求, 使得学术环境生活化, 社会环境学术化。
2 研究背景:西南交大新校区图书馆东面广场
本次进行调研的地点位于西南交大新校区图书馆东面广场。西南交通大学新校区有本科生27 776人, 东面广场紧靠着面向全校师生的图书馆, 该广场的东边则是修建中的东大门, 建成后将会是西南交通大学主要的大门。该地的环境景观设计对于整个校园环境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图1所示, 该广场尺度较为开敞, 活动空间较大。这样的广场不但可以营造开敞的景观效果, 使人身心得到放松, 还能够创造交流机会, 鼓励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一般来说, 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 该广场的特殊位置使得它很适合随意的课堂学习或者进行讨论 (图书馆中容易干扰别人) , 学生在此完成自己课外知识累积与朋友见面约会, 参与学校活动等。
鉴于该校园广场的属性, 我们将广场分为穿行和静态行为两种使用方式。如何有效处理这两种关系, 将两种活动同时进行而互不干扰, 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深入的问题。在东面广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 在早晨, 大部分该场地的使用者都是保持公共距离单独使用, 比如大声朗读, 阅读报纸, 锻炼身体等。我们发现尺度合适的亚空间会更加吸引人们使用, 原因如下:1) 大部分使用者希望通过墙面, 门道, 绿化, 座椅等其他要素组合来形成庇护空间, 这样的部分围合空间使得使用者在此更有效的利用早晨时间, 同时觉得自己与附近的行人和自行车有所分割。2) 在炎热的天气情况下, 合适的亚空间通过围合小品, 高大乔木和自然微风营造一个舒适阴凉的区域。寒冷的冬季合适位置的空间环境能收集到冬日暗淡的阳光, 聚集暖气, 同样吸引使用者来此逗留。3) 相对舒适的亚空间将会最大限度避免阳光或者是周围建筑反射到书本上的强烈光线。在课间时段该场地则主要用于穿行以及短暂交谈。我们发现设计中既应该有可供1人~2人使用的较为私密的座位, 也需要有可供3人~4人交流的座位, 这样的空间环境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而现场不具备这样的环境。该位置接近主要的步行人流和较强的可识别性 (他们在此比较容易遇见熟人) , 在校园内浓厚的制度化的氛围中, 他们可以方便的见到特定的朋友, 开始各种活动。中午时间有少量食用午餐者在此做短暂停留。中午时段该场地的利用率不大, 接近空白。经过调查分析发现, 由于乔木尺度不够大, 遮阳伞数量不够, 便利店太远等原因, 只有小部分人如清洁工保安等迫于方便在此使用午餐。而八成被调查者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希望该场地能提供这样的功能, 而不是步行20 min去附近地方食用午餐, 他们希望座位附近也有饮水器, 充足的垃圾箱和价格合理的餐饮售卖点或者小食品手推车售卖摊, 也为自带午餐的人或者团体讨论式的小组提供野餐式的座椅。观察表明许多人常常喜欢借此机会读书学习或者是观察别人, 使得午餐时间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加强师生交流联系, 提高该广场的人气和利用率。午后及傍晚则多数是2人~3人交谈交流, 休闲休憩。不同种类的人际距离具有不同的感官反应和行为特征, 反映出人在交往时的不同心理需要[2], 如表1所示。这样的细微差别也对于广场的使用产生影响。通过对该场地本时段的调查访问我们发现部分被访者反映夜间照明不够导致使用者对于自身安全的担心而影响他们到此处活动。人们在自由访谈时提到最多的建议是改善照明, 增加保安巡逻和紧急电话。同时长凳应该避免出现太长或者距离过近的情况。限制两个人以上的进行谈话交流同时也使得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其他的意见还有对该广场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 喷泉或者其他形式的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不仅仅为此地增色许多, 而且成为该处的场所象征。
3 从交往需求解读校园广场景观设计
交往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对交往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才能使景观设计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3.1 公共性与私密性
在户外空间也需要有相对私密空间供师生使用, 在这种较为私密的空间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及钻研, 能满足人们自由表达个人情感及互相交流的需要。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研究称为接近学, 并总结出个人空间大小、分类及影响因素[3]。良好的户外公共空间能够很好满足这两种需求以及平衡这两方面的关系。
m
校园广场设计中如果采用绿化、花台、挡墙围合成许多大小不同、有较强限定感的半封闭空间, 能够与外界保持视线交流但又不致使他人贸然侵入, 同时很好满足不同人员的心理需求。
3.2 看与被看的关系
除了少部分使用者基于为了和朋友日常见面的原因他们选择在场所中较为容易被人看到的地点活动, 大部分使用者 (尤其是女性) 更加喜欢安静, 有靠背且可以观察别人的边缘场地进行活动。男性使用者则比女性使用者更加喜欢使用较为暴露的位置, 他们认为这样的场地可以方便观察行人。这样细微的使用者心理差异使得设计者应该考虑提供不同形式多种多样的座位。
3.3 自由和放松的心理需求
师生利用校园广场除了有集会班会等, 同时也有自我调节休息的形式。师生利用这类校园广场就像是城市公园或是绿地一样, 他们到此是为了放松和减压。而此地的植物, 安静的氛围, 阳光, 能够观察别人, 开放的视线, 让他们感觉自由和舒适。校园景观某种程度上成为校园环境这个身体系统中“肺”的功能, 这样的户外空间是一块绿洲, 使得紧张的学习生活得以调节。
4 结语
高校校园户外空间的营造要从师生需求方面入手, 提供多种形式、多种规模和层次的空间环境, 对每一个空间都要进行精心布置, 以满足师生的高尚精神追求。高校校园户外空间设计不能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在今天面临相对其他设计比如建筑相对落后的局面, 必须以新的设计视角重新审视以往的设计情况, 使得户外空间更有效的为师生服务。
摘要:以西南交大新校区图书馆东面广场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总结了广场的优点与不足,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对校园景观设计起到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估,满意度,户外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伯·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27.
户外交往空间 篇2
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①要以能够满足北京现代不同群体的居民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前提,要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原则。现在北京很多居住区的户外空间设计,表面上给人富丽堂皇的视觉感觉,但是实际上许多设计划分的空间不符合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反而可能还会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惑。②要针对北京市民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城市现状进行设计,如何在绚丽缤纷互联网虚拟世界与喧闹浮躁的现代北京社会中,让北京市居民从内心中发起在居住区的户外交往活动,是现在北京市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最迫切的需求。
参考文献
户外交往空间 篇3
关键词:混龄户外游戏;同伴;同伴交往
混龄户外游戏是指3~6周岁幼儿在幼儿园户外进行自主选择的游戏活动。有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幼儿期的人际交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由于异龄幼儿交往环境的缺失,孩子往往会比较自私、韧性、独立性差、交往能力弱的现象,所以我园开展了混龄的户外游戏活动,旨在营造混龄的交往环境,让幼儿在活动时能够大带小,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我园主要将户外场地分为6块,让每位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在每个游戏区域里,我们会为幼儿提供难易程度不一的游戏材料, 材料对孩子提出难易不同的要求,引导不同年龄、不同体能发展的遍布于幼儿园每个可利用的角落, 幼儿在每次活动前自主选择体幼儿进行游戏,并且鼓励同伴间的互相协作。
一、混龄户外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两点问题
根据在幼儿园开展混龄户外游戏时所观察到的真实案例, 结合幼儿园大环境,分析所得在混龄户外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系发展中有以下两点问题:
1.混龄户外游戏活动中消极交往大于积极交往
幼儿在混龄户外游戏中的消极交往大与积极交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被动交往。这类幼儿往往有与他爱人交往的愿望,但是却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常常退缩,消极等待他人与他交往。第二,粗暴交往。这类幼儿交往的欲望强烈,看到自己有可能不被他人认可,不能够顺利地加入小朋友在游戏的时候,就会态度生硬地插入小朋友的活动中,如常常说“我要玩”“给我玩”等。第三,无序交往。交往没有目的。第四,自我中心的交往。这类幼儿在交往中立足于自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责哪部分的制作等,遇到矛盾常常退缩,回避问题。
2.同龄交往的比例大于异龄交往
在混龄户外游戏中,幼儿更倾向于找自己熟悉的幼儿交流交往,同龄交往能让他们更加有安全感。与之相较年龄比较大的幼儿,会因为威信而退缩,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又会觉得无趣而拒绝交往。
3.教师的角色缺失,介入无效
混龄幼儿间交往频次相对增多,发展同伴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大的灵活性, 但是这种机会也更加难以把握。在混龄户外游戏幼儿的同伴交往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态度,教师的角色缺失。教师偶尔也会对幼儿一旁暗暗观察这场冲突的原因和经过,并且采取措施,但这种干预多半是武断的,不切题的。 教师往往想尽快解决当下发生的事情,而忽略事情背后更加有教育价值的恰好时机。
二、户外混龄游戏指导建议
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社会化与身心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混龄的户外游戏中,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混龄户外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交往
幼儿缺少交往技能是幼儿消极交往占多数的原因之一,这便要求教师在平时能够着眼于幼儿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技能。比如:在餐前或者餐后讲故事,让幼儿感同身受,明白当自己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何自己妥善解决;当幼儿发生冲突时,可以与集体讨论商量解决问题的合理措施等方法。在让幼儿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在混龄户外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交往,当幼儿有交往意愿但是退缩时,鼓励幼儿跨出第一步;当幼儿拒绝他人或遭他人拒绝时,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沟通。
2.突出混龄交往环境,增加异龄交往
混龄教育源于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他认为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可以扩大彼此的交往空间,掌握交往的技能,正确把握交往的态度,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在平时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过程中,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的环境缺失,而幼儿园组织的混龄户外游戏恰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取大带小的结对制度,使年龄较小的幼儿能够感受到哥哥姐姐的善意,也能让年龄大的幼儿在结对中,体会到助人为乐、分享、合作的乐趣。
3.关注幼儿同伴交往,适时恰当介入
教育机会需要把握。一个时机恰到好处的机会需要教师专心、认真、仔细地观察与聆听。所以在幼儿混龄的户外游戏中,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同伴交往,而非站在一旁无所事事。建立在观察上的介入才更有可能不是盲目、无效的介入。
教师是混龄户外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对象,教师应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当幼儿产生矛盾时,不以自己“绝对的权威”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幼儿的同等位置,及时、恰当地介入幼儿的交往之中。
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介入才能深入幼儿的心灵深处。教师应适时反思自己,让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有自己合理的解释,改善自己的行为,影响幼儿的行为。
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 篇4
人们在公共空间里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丹麦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杨·盖尔把公共空间中的这些活动简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学生上学,教工上班等。一般地说,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它们的发生,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而与功能空间如居室、教室、办公室有密切关系。自发性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包括散步、观望、晒太阳等。这些活动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的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这些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的物质环境。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社会性活动是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人们处于同一公共空间倘徉、流连以及日常的活动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使人置身于众生之中,耳闻目睹人间万象,体验到他人在各种场合下的表现。这种耳闻目睹的“视听接触”与其它形式的接触相互关联,它们是从最简单的、无拘束的接触到复杂的、积极参与的社会性的交流这一整个社会性活动系列的组成部分,这种组成部分称为交往。
社会愈发展,交往愈频繁,相互依存愈强,在现今的信息社会,人际交往已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否则就会落后,就会倒退,为时代所抛弃。睦邻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是具有一定凝聚力的集体能量,依靠这种力量,无形中加强了居住环境所必须的集体的防卫能力,对社会的安定、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提供良好的室内外交往空间,有意识地创建有利于各种交往的环境,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交往空间就是为人们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所提供的场所、环境。布置良好的居住环境的交往空间具有协调性、方便性和亲和力、吸引力,人们特别是离退休老人闲暇时间多,在居住区散步,希望和人聊天,人们也喜欢有几家亲密的邻居可相互来往,交流情感。
2 居住区交往行为模式
2.1 老人行为活动模式
老人在居住方式上有两类:一为与下一代同居,其中以单身老人为多,求得互相照应,一为老年夫妇与其子女分开而单独居住,求得两代人双方生活活动的自由,并保持节假日的亲切来往。
老人日常行为活动规律为:
清晨——锻炼身体(多数喜好小群人聚集健身,互帮互助,交谈交往,项目主要为气功、太极拳、或者长跑、老年迪斯科)或溜鸟(部分老人)或买菜(部分老人)——回家——家务或外出散步休息。
下午午睡——外出会友或在家休息、家务——晚间看电视、早睡。
2.2 中青年职工生活模式
中青年职工均为双职工,工作忙碌,家务事多,上下班制,时间比较紧张,相当多居住地点与工作地点距离较远,交通工具多为自行车、摩托车,中午不回家吃饭,也有乘公共汽车上下班,时间常得不到保证,生活紧张单调,业余活动不丰富。
其每日行为活动规律是:
清早——早饭——骑车(或等公共汽车)上班(或同时送孩子上托儿所幼儿园)。
下午下班(或同时接孩子、或买菜)——回家——做饭、忙家务等。
晚间:家务、阅书报、工作、辅导孩子功课或看电视等。
据此,考虑到上下班时间紧张,菜场距离住处应该近便,有一定的容量和室外销售场地及停自行车(摩托车)地方,从工作单位返家可顺道买菜,居住区内应设托儿所和幼儿园以解决上班带小孩到单位入托的麻烦。住宅门前应有较大的使用方便的自行车存放场地。
2.3 青少年行为活动模式
青年指一般未婚青年,分学龄期青年(大、中学生)和在职青年、社会青年等。
青年学生一般比较文静,女青年则更爱静态的活动。目前青年人爱交往,访友及小型聚会,观看球赛,听音乐,游泳,跳舞,看小说等,部分女青年帮着做家务,部分青年学生喜欢在宅间绿地或组团中的集中绿地荫处看书,女学生为多,在职青年特别是社会青年、个体户青年等更热衷于交友聚会、打牌及喝酒。
从某种程度讲,青年的交往比成年人要多,他(她)们有较多的业余或课余时间,室外良好的空间环境,是他(她)们就近交往谈心的合适场所。居住小区中设置俱乐部,青少年图书馆、健身房等可以提供青年人有兴趣的活动场所。
少年好动,兴趣面广,涉及范围大,爱三俩聚集打闹游戏,攀爬雕塑小品,在草坪上踢球,甚至表现出破坏性的恶作剧行为,如用橡皮弹弓射击路人,打破窗玻璃,摘花,涂画墙壁等。
因此居住区内的小品雕塑的设计布局最好能防止攀登爬越,如放置水池中,小品周围围以刺叶针叶植物等方法。小品雕塑等本身的造型花格等不要给攀爬创造方便条件,宅间道路、铺地、草坪、桌凳等应创造条件让青少年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如下棋、读书、打羽毛球、打康乐球、交谈、踢键子、跳绳、作操、跑步及至爬高上低等等,建立有关活动场地、设施与器械。
目前居住小区中缺乏少年活动场地,多数只是比较正规的庭园、小亭、休息廊等,不符合少年的特点,最好留有比较开阔的场地。
2.4 儿童行为活动模式
儿童的活动特点有同年龄的聚集性和季节性、时间性和“自我中心”性,在游戏时通常不注意周围经过的车辆和行人,儿童还有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特点。
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阶段在生理、心理、体力等多方面差异而表现不同的游戏行为,如1岁至3岁左右的幼儿多为静态型游戏,单独或和父母、祖父母等在住地附近玩耍,家长多希望他(她)在家中自己的身旁玩玩具,以便随时看顾;3岁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则喜好动态型游戏,跑、跳、爬、玩千秋木马,玩砂子等,并爱三三两两一道玩,玩耍场地仍多在住处附近。有些家长不放心儿童外出玩耍,而“栓”在身旁,让他(她)主要在室内方厅、卧室、阳台等地玩,这是封闭式的,部分家长则让儿童在可能情况下,与其他小朋友在户外一道游戏玩耍,是开放式的,这除了家长认为从小培养儿童好群开朗的性格外,与每户住宅面积过小,室内没有游戏玩耍的场地有关。但室外玩耍场地应便于家长看得见和好召唤。活动场地位置和出入口要设置恰当,避免发生交通碰撞等事故。
学龄儿童包括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儿童是好动的。而且爱几个人一道玩,并开始有性别差异,女孩子喜欢跳橡皮筋、踢键子、跳房子,男孩子喜欢捉迷藏、打弹子、爬高上低等活动,他(她)们可能在宅院、组团内追逐嬉戏。也会自动去找自己的小朋友,并且远离父母的视线,摆脱大人的约束。男孩子更加明显,也表现得更顽皮。环境设计上要注意儿童好动、爱与外界接触,追求新的环境刺激等心理特点,为儿童户外活动及智力、性格和健康成长创造条件。由于儿童一道玩耍,家长又可聚在一起照看交谈,或同去幼儿园、小学接送,或同时带领儿童至儿童乐园,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交往促进了家长之间的连系交往。
3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
居住区交往空间可分为:私密性交往空间(户内交往,主要在卧室空间)、户际交往空间(是一种邻居之间的交往,可在户内起居室、栋内平台、廊子或室外场地进行)、栋际交往空间(宅间公共活动场地)、组团际交往空间(组团公共活动场地)、小区级交往空间(小区公共活动中心、设有商业、饮食、服务、文娱等设施),这些都是居民交往的社会途径。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应该依据居民行为模式进行。
3.1 老年人活动场地
在距住宅不远的绿地休息地带,居住区街边游园等均为老年人早晨喜欢去锻炼身体的场所。老年人的健身项目基本上为三类:气功及太极拳、老年迪斯科舞及保健操、散步和跑步。在锻炼特点上主要为个人、几个人和小群体的锻练,因此某些场地需能容纳二、三十人集体锻炼,良好的、平坦的铺地、草皮和大树下、长青灌木丛前是理想的练功场所。部分老人携带鸟笼来游园溜鸟、赏花和交流养鸟经。老年人健身场地周围应配置一些凳椅等简单设施,并和周围的环境景点联系起来,锻炼场地位置应当方便顺当,因部分老人是健身与买菜结合的,环境布局应使老人们感到方便而有乐趣。
居住区附近或居住区内设置小游园、街边绿地等,可以吸引许多老年人。一般退休老人有怕孤独、怕与社会生活隔离的心态,他们喜欢聚在一起休息交谈,向阳且背有所倚和面向有趣的生活场景的地方常常吸引他们。因此居住区休息场地,老年人使用较多。他们活动的特点往往具有恒久性、聚集性、时间性和悠闲静态型,也有带孙辈儿童出外玩的。绿化和坐凳、小桌等配置成优雅的小空间环境最受欢迎。老年人与儿童的游戏活动场地靠近布置,结合处理,也是一种较好的发式。
看报、交谈、打扑克牌等以男性老人为主,要有集中而方便的场地,配以小桌凳,其中部分打扑克或下象棋,相当部分人则围观,而且经常坚持看到底,也是一乐。晒太阳,交谈及看报场所最好背后有墙栅等为依托,环境气氛好;做轻松家务活如针线活、织毛衣、带孙辈玩等,则以女性老人为主,她们也爱聊家常,并带有聚集交谈的随意性,场地应来去方便。
3.2 青少年活动场地
在距住宅不远而对住宅内居民没有干扰的场地可以在统一布局下,设置个别球场或有铺地的场地打羽毛球等。如广州东湖居住小区内布置球类活动场地。
现代青少年爱好广泛,兴趣多样,除体育活动外,音乐弹唱、各种类型的舞蹈等都是他(她)们喜爱的活动内容,他们的行为上时常带有随意性及至破坏性。
居住环境中的一定场所设置是受青年人欢迎的。南京光华园小区中央设置480平方米的青年广场,为增加空间层次,把广场标高提高1.5米,利用它做成五级半圆形看台,利用小区人口照壁的背面作为音乐台的发射墙,广场用彩色地砖砌,围以花槽,是青年人夜晚纳凉和文娱音乐活动的理想的空间环境。对老年人和儿童也是很好的活动和休息场地,是小区居民,邻里的交往中心,可以观赏露天电影和青少年文娱节目等表演。
3.3 儿童游戏场所
3.3.1 随意性场地
儿童活动的随意性强,喜爱攀缘、钻洞、玩水、玩砂,在宅前宅间布置适当场地,包括铺地、假山叠石、树丛及供玩耍活动的梯、架、环、台阶、砂坑等,可吸引儿童。
3.3.2 儿童乐园
儿童游戏场是住宅群空间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儿童游戏场占居住绿化定额每人1-2平方米的1/5~1/3,即平均每人0.2~0.6平方米。以小区为单位集中设置儿童们喜爱去的地方,场地与小区环境有适当的围隔由居委会及退休老人负责管理,集中的儿童乐园有多样化的儿童活动器具,去玩的儿童多,气氛热烈,出租玩具,收费低廉。深受儿童和家长的欢迎。从管理及使用上能量大限度地发挥场地及设施的使用效率。如上海杨浦区居住小区中的一些儿童乐园。家长带儿童去玩,也是家长们相互攀谈的机会,很有意思。
社会学家认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条件有四:(1)人口同质;(2)共同利益;(3)交往空间;(4)适量信息源。其中,前两条是主观条件。在商宅社区里,住户组成复杂,行为选择多元化,在社区内的交往是以保证私密性为前提的,从亲朋密友到陌生人交往程度由高到低,环境的设计应兼顾各种程度的交往,而不应只强调强度交往。低强度接触也可能随参与者的意愿发展到高层次,而提供适宜的交往空间是这类接触的必要前提。
因此,环境的支持,心理的支持和交通的便捷是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根据人们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活动的特性进行设计,使各类活动各得其所,因而设计中要处理好诸如巧妙的空间过渡、明智的位置选择、适当的距离安排等的问题。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篇5
书中首先是区分了几种户外活动行为。必要性活动,自主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不得不发生的室外行为,包括上班的路上,接见朋友,出行等,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不受室外环境质量的影响,但好的室外环境可以延长人们在室外的停留时间。自发性活动主要指个人的室外行为,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主行为,行为的发生并以与别人的交往为目的,但是这种自发性行为可以诱发社会性活动,这个自发性活动受室外空间环境影响,因为面对混乱的交通,相信你也没有室外散步的心情。社会性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信息,较低一级的交流主要就是看与被看的这样一种关系,可以获得简单的信息,高级的交流,包括具有各种活动内容的语言交流。书中涉及的是社会性活动。
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三个层次,宏观城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在城市尺度上,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城市功能的混合,提倡完善的步行交通和广场设计。在现在一个车型的城市尺度下,似乎步行的交通更被人们遗忘,因为人们见到的往往是为了建设快速的交通,不停的修着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把人赶得上天入地,而恰恰从人类发生行为的角度,水平的交通是人们最爱行走的。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的广场,在欧洲,一直以来,城市的广场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广场是各种生活的集散地,那里有教堂、市政厅、市场、小憩的茶座等等。而我们面临的实际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场,我们所称作的广场更多的是单一功能的地方,本身不具有吸引人们活动的内容。可能现有城市中更多的是城市公园,但这里还是要区分广场与公园之间关系。从形式的角度讲,公园拥有更多的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氧吧,但正是这样公园并没有吸引更多的人,往往是一对对的小情侣,公园内部缺少开阔的视野,缺少足够的人气发生人看人的活动。而广场的存在则是一种功能更加复合的设施,它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绿地,但它的复杂性足够保证它的人气。我时常憧憬着这样的一个城市的广场,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我和几个朋友坐在广场的一边,手里拿着从小贩那买的珍珠奶茶,无聊的扯着闲段子,听着街头艺人跑掉的音乐和周围人流的嘈杂。。。。
在中观的尺度,主要是指小区的设计上。在小区设计上,作者的观点是小区的结构要与社会的结构的一致。因此作者鼓励的是分级组团的设计思想。把一个小区分为若干组团,组团共用大的社区公共设施,而每个组团内部也有自己相应的公共设计。我认为这是一种空间层级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的划分,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对领域空间的把握,而不是社会的结构,社会的结构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更多的是理解为阶级一类的构成吧。现代的小区设计基本都是这样的一种理念,但好的小区能把组团区分的更加明确,领域感更强。书中谈到的一个旧城更新的例子很有意思,把原有的小区的单一住宅功能,部分用作没有污染的工厂、办公等。这是可以改变住区内单一的构成,提高小区的多样性,增加交往的可能,但是过多的引入可能会造成小区内居民生活的不安全感,存在一个度和管理上的问题。这个有点像loft的逆过程,有点意思。
在微观层次上,涉及的主要就是一些城市家具的设计和人的一些习惯。边缘效应对于城市家具的布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意思是活动的人们更倾向于再广场的边缘停留,因为在边缘人们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位置,可以较好的观察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而在内部往往视野不够开阔同时也没有安全感。因此休息座椅布置在边缘会有更高的上座率。书中还谈到一些人的生理习惯,包括人的线性行为——街道,100米人能区分人群的极限,20米人看清面部表情的距离等。
书中还有很多有见解的思想,因为城市的沿街立面是吸引人的部分,同时由于人的眼睛观察习惯,基本是对一层的观察,不会抬头望向高处或者地下,所以作者提出把沿街的商业立面划分的更小,进深更长,把那些银行、办公等没有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户外交往空间 篇6
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大学的校园建设在21 世纪开始的十年里再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浙江大学紫金港东校区 (后简称为紫金港东区) 的建设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实例之一。作为全校大部分院系所在地, 紫金港东区现已成为浙江大学的主校区, 它代表了新时期典型的综合型大学的校园建设模式, 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 “交往”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交往活动作为校园活力的一个重要表征, 是高校实现现代化、培养新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许多高校校园在规划伊始就对交往空间特别是户外交往空间缺乏理性和逻辑的分析, 校园建设也往往沦为个人经验或构图原理的展示。鉴于此, 对于现代大学校园来说, 能否采取一种独立于个人经验或狭义功能之外的理论方法, 对校园交往空间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 显得尤为重要。
1. 基于空间句法的大学校园空间研究之可行性
1.1 空间句法理论概况
空间句法自20 世纪70 年代由英国伦敦大学的Bill Hillier教授首先提出以来, 在将近半个世纪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 被运用到了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广泛的空间研究领域。它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 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现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成熟的方法以及专门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说, 空间句法既是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空间的理论工具, 也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空间的分析工具。
1.2 空间句法之于城市空间
空间句法承认城市是一个依靠空间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复合作用形成并发展的空间系统, 其中自组织作为发展的内在规律, 始终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这种自组织可以看作是微观上众多个体行为通过集体无意识所表现出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宏观有序。相对地, 规划设计行为则是一种他组织力量, 阶段性地作用于城市的发展, 且不能改变城市内在的自组织规律和进化机制。因此, 对于空间句法而言, 好的规划设计并不是强制性实施, 而是在充分认识自组织规律后与之可耦合。这其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人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城市空间的布局, 并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城市空间的组织构成。城市形态和特点即是在这一空间与集体行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基于此, 空间句法对空间的结构形态与使用者的自然运动之间的客观联系进行探索, 并尝试对此进行量化描述和分析。
1.3 空间句法之于大学校园空间
大学校园对其使用者来说, 就如同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学生在不离开这个环境区域的情况下, 便已经可以基本完成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所有必要活动。因此,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城市的特性, 城市规划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也可以在其中得以延伸和应用。不过从尺度上看, 大学校园规划仍具有其独特性, 它既类似城市空间的结构组织, 又具有建筑群体设计的空间特点, 是宏观与微观的密切结合, 是介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一种空间设计行为。而空间句法的研究对象同样不限于宏观或微观。这种适用性可以很好地应对校园空间在尺度界定上的模糊性。
相比于城市空间, 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一般还具有规划周期较短, 且一次性成型, 缺乏生长弹性等特点。因此, 为了使建设出来的校园空间能够更准确地与校园中人的行为模式相吻合, 并实现空间的规划意愿, 设计者必须重视空间组织与使用者行为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但是, 我们以往对校园空间的研究一般都停留在策略层面, 或是从工程学和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来借鉴想法和概念, 甚至仅仅停留在图形符号和抽象文化的空间表达上。空间句法的引入, 就是要客观地认识空间本身是如何影响人的活动以及人的活动又是如何对空间流线做出选择的, 从而验证和推测方案与使用之间的契合度, 并帮助设计者去完善和实现所要表达的内容。
1.4 空间句法之于交往空间
《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 通过设计创造出来的适宜的空间物质条件, 能够鼓励交往。交往活动的发生首先需要满足的即是空间使用者之间的“共同在场”。正是人们在同一空间中停留、相互照面、擦肩而过甚至不经意地对视, 从而引发了各种社会性活动。同时, 人在户外空间中的生活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强化的过程, 即人的活动无形中会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以及更多事的发生。因此, 要想促进交往, 必须先确保空间具有吸引人流的能力, 而空间句法通过对空间系统中一系列变量的分析可以获知系统中的各部分吸引交通的潜力。
2. 紫金港东区户外交往空间分析
2.1基于现场调研的分析
(1) 步行空间不健全
步行系统是校园户外交往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自发性的交往活动而言, 其空间环境相比车行路的城市尺度具有更好的催化作用。从紫金港东区的整体规划来看, 规划者有意创造一个人车有机融合的交通系统。然而实际的使用情况所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交通重心严重偏向车行的系统。我们可以观察到校园中步行的主要道路是围绕中央湖泊而建, 从功能上讲, 虽然这个步行系统与东西两大教学区都相邻, 但它更像是一系列景观步道。节假日, 步行轴由于四周优美的环境会吸引较多的人流, 不过在普通的通勤时间, 人流还是基本都集中在外环的车行路上。
(2) 交往空间系统缺乏层次感
由于较大的空间尺度以及较为明确的功能划分, 紫金港东区中各组团之间的间距很大, 步行距离也相对较远。而校区中的交往空间节点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中央湖泊景观或者重要校园节点设立的校级公共空间, 另一类则是设置在组团内部的公共空间 (图2) 。组团间交往空间节点的相对不足, 更加削弱了校园空间亲切的尺度感, 也使得组团间的室外空间变得死气沉沉。
(3) 部分交往空间使用率低
从紫金港东区中公共空间的位置和建设我们不难看出, 它们是为师生的户外交往活动而精心规划的。但是很多空间的实际情况却与设计意愿背道而驰, 它们似乎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相当一部分交往空间的使用率比较低, 很多甚至几乎无人问津, 即使它们位于校园的核心区域。
(4) 部分交往空间功能混乱
因功能过分集中、使用率过高而时常造成混乱甚至失序的空间同样存在。例如食堂南侧的文化广场区域, 这里不仅要承担人流通行、自行车停车等交通任务, 还是各类社团活动、节庆活动以及商业宣传活动选择的主要场所。每当遇到大型活动, 这里必将出现拥堵现象, 严重时需要采取交通管制。
通过上述对紫金港东区户外交往空间体验的直观分析, 可以发现校园空间规划中明显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 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到底是因为规划根本无从把控, 还是早已潜藏在紫金港东区的空间结构之中?对校园空间进行空间句法分析不失为一种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理性方法。
2.2 基于空间句法的分析
(1) 空间组构 (Configuration) 和整合度 (Integration)
组构即为一组关系, 其中任意一关系都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其他所有关系。相比于结构, 它能够更加整体且准确地描述系统在宏观及微观上的特点。组构概念的引入是空间句法分析的基础和关键。整合度是空间句法用来定量描述空间组构的重要变量之一, 它表示的是空间单元与系统内其他空间单元联系的紧密程度。整合度的计算是一个关于系统全局深度倒数的函数, 它说明了空间整合度越高, 其全局深度则越低, 可达性也就越高。因此, 整合度衡量了空间吸引交通到达内部的潜力。图4- 图7 是基于以上两个概念, 对紫金港东区人行系统建立线段角度的组构模型 (包含建筑群中开敞的连廊、过道、院落等对校园户外交往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的中性空间) 并进行一系列整合度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其中图4 为整体整合度分析, 描述的是各空间单元在整个系统中的整合度;图4- 图6 为局部整合度分析, 描述的是各空间单元分别在300m、800m、1500m范围内的整合度。图中颜色从红 (暖) 到蓝 (冷) 代表了整合度值从高至低。
(2) 整体空间组构
我们可以看到校园里整合度最高的一部分道路, 包括正对校门的宜山路以及迪臣路、遵义路、藕舫路、食堂北侧道路形成的环路 (图7) , 这与紫金港东区规划的“日”字形主道路结构基本相符 (图3) 。而整合度从高到低的整体分布情况也与规划的道路等级有很高的契合度。
(3) 户外交往空间结构
人在校园中活动的尺度是多样的, 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类:穿行于整个校园的流动、组团之间的流动以及组团内部的流动。图4- 图6 中局部不同层次高整合度区域的相继显现, 便是源于这些不同的出行尺度。然而, 通过与校园内户外交往空间节点 (图2) 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空间节点与图4和图7 中开始显现的整合度相对较高的区域都能建立联系, 但是与中等尺度的局部整合度图却相对缺乏。这说明, 不论是校园核心还是组团内部, 交往空间都尝试与密集的人流活动相关联, 但是在这两种尺度之间却缺少这样的空间。因此, 也就造成了户外交往空间组织结构的局部脱节, 使得交往空间系统缺乏层次感。
(4) 空间使用率
校园活动中心附近的几处校级户外交往空间虽然位于校园核心区域, 但其毗邻的道路整合度却不是很高, 可以说是核心区内的相对盲区。这说明, 人们在穿行于这个区域的时候更可能选择区域内的其他道路, 从而失去进入这些空间发生交往活动的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作为南北穿行通道的月牙楼底层大厅会频繁出现大量交往活动, 而相距不远的这些公共空间却无人问津。与之相对的例子同样存在, 通过笔者的观察, 校园中一些空间虽然没有被明确地设置为交往空间, 但却十分受到学生的青睐。例如图7 中A处, 此处是一小片灌木丛旁的空地, 没有经过任何刻意的设计修饰, 但却经常会有学生在这里进行才艺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引起大量人群的聚集。这些空间很明显是位于整合度很高的道路附近。图2 中学生节活动点的选择进一步说明高整合度与交往空间使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文化广场同样与校园中整合度最高的道路接壤, 但其同时也紧邻校区中唯一的大型集中食堂, 无论是对于自发性活动还是必然性活动, 对人们都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与此同时, 广场本身还作为主要的人行通道, 因此, 可以预见在某些时段的使用情况很可能超出现有设计的空间承载能力。
(5) 步行系统
迪臣路和临湖的步行路 (图7 中B、C) 是校园西侧范围内学生从生活区进入教研区可选择的主要道路。通过笔者长期观察, 在上下课期间, 前者的人流往往远大于后者。它们的整合度很明显也存在同样的关系。在设计了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的校园中, 主要步行路的整合度却大大低于附近的车行路, 笔者认为这是步行系统无法较理想地分担环路上交通压力从而造成潮汐人车拥堵的重要原因。如果将步行路单独标记出来, 会发现它们只是局部的, 似乎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无论是在生活区与教研区之间, 还是在东西两大教学区之间, 步行联系都受到局限。但反观车行系统却有完整的“日”字形结构, 所有组团内部道路都能与其获得联系。这便是主要步行路的整合度大大低于主要车行路的重要原因。相对较低的整合度使得具有更佳交往尺度的步行系统失去了对人群应有的吸引力, 这对于校园空间中的交往活动来说是一种重大的损失。
2.3 对交往活动产生的影响
(1) 整体数量变少。虽然校园中许多交往活动是有组织的必要性活动, 但自发性活动同样占有相当重的分量。而后者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并且场所具有吸引力的时候才会发生。徒步出行环境在尺度和结构上的吸引力较弱大大减少了学生平日自发性的户外交往活动。
(2) 整体质量降低。户外交往空间的设置不能充分考虑整体空间组构和人流规律, 使得交往空间的位置也缺乏吸引力。空间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流连其中, 便造成了户外活动整体质量的降低。
(3) 整体分布不均。公共活动空间结构在层次和位置上的非平衡状态使得学生的户外活动过于集中在局部的一些特定空间, 且很多活动往往是有组织的, 自发的交往活动却不易在其中产生。另外, 相当一部分公共活动空间又无法获得充分的使用。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户外活动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3. 大学户外交往空间规划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 作为21 世纪新时期校园建设典型案例的浙江大学紫金港东校区, 在户外交往空间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且与其自身的空间组构密不可分。以此为鉴, 大学校园户外交往空间规划需要更为理性的分析, 更为系统的认知, 更为积极的态度以及更为务实的策略。
(1) 丰富交往空间层次
对于组团式布局的大型校园空间, 不同的出行等级要求公共空间也要拥有富有层次的网状结构, 才能真正满足各层级的户外活动。因此, 我们需要首先厘清校园整体的空间组构, 根据校园空间规划的布局特点来合理安排多层次的户外交往空间, 为丰富的交往活动创造条件。
(2) 系统分析空间位置
人流规律对于交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交往空间的使用率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对空间位置与人流的关系获得清楚的认识。要想更好地实现规划设想, 改善交往空间的使用情况, 就很有必要对校园空间组构中各部分的人流吸引能力做系统的分析, 并结合理性的分析结果按照具体的空间功能来进行布置。
(3) 充分利用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比车行系统拥有更利于激发户外交往活动的空间条件。对步行系统的合理布置以及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校园主要车行路的交通压力, 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交往空间, 促进交往活动。因此, 只有对校园步行空间吸引人流的能力进行预判, 并发掘出步行系统的交通潜力, 才能实现充分利用。
4. 结语
针对空间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法有许多种。空间句法是近年广为接受的一种, 它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方法多依赖于经验和观察, 而是一种可以适度量化的理性方法。借助空间句法这一工具对浙江大学紫金港东校区户外交往空间进行研究, 目的不仅仅在于个案分析和方法示范, 也不仅仅在于指出问题和给出建议, 更为重要的是, 第一, 通过逻辑分析准确揭示更深层次的内在动因, 只有当内在逻辑被清晰和完整地揭示出来的时候, 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而此“药”才有可能称其为“良方”;第二, 通过理性方法明显提升空间认知水准, 认知水准决定了行为水准, 也决定了实践效果。
摘要:以空间句法的原理与方法为研究工具, 以空间句法在大学校园空间研究中应用可行性论证为研究基础, 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浙江大学紫金港东校区为例, 对大学校园的户外交往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与实际状况进行实效比对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挖掘和梳理校园户外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其在空间系统层面的内在机理。研究的价值在于针对存在问题的消极影响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空间句法,大学校园户外交往空间,空间组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比尔·希利尔.空间是机器——建筑组构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段进, 比尔·希利尔.空间研究3: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25-27.
[3].段进编著.空间研究14:空间句法在中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 6.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5].张愚, 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J].建筑学报, 2006 (105) :33-44.
【户外交往空间】推荐阅读:
大学校园户外交往空间07-20
北方住宅交往空间设计06-14
户外空间08-15
社区户外活动空间10-16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07-06
社会交往10-16
体育交往06-06
交往问题06-06
交往行为06-09
同伴交往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