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不良

2024-05-26

人际交往不良(共9篇)

人际交往不良 篇1

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度过的, 交往使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成家立业、建功立业, 积极的社会交往有助于人的个性形成和社会适应, 消极的社会交往会导致心理冲突、人格变异, 阻碍其适应社会, 影响人格发展。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 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一、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能力, 而85%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的能力。”由此可见, 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人际交往具有沟通信息、交往情感、协调行为等作用。从人生发展的角度看, 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 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 人际交往有助于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代健康的标志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的青春期, 情感交流的需求强烈, 渴望友谊、爱情, 希望得到真诚、平等、友好的交往。但青春期正是一生中心理矛盾、冲突和需求最多、最强烈的的阶段, 情绪不稳定, 思想变化大, 要保持心理健康, 就必须不断地调适心理矛盾和冲突, 不断满足心理需要, 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积极的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使人精神愉快、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能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相反, 缺乏人际交往或不善于人际交往, 往往会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导致性格内向封闭, 情绪压抑苦闷, 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 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人的很多能力、思想行为的形成发展、社会信息的获得, 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 人们学会了各种必备的生活知识和技能, 掌握与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而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 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 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正是通过人际交往慢慢走向成熟、走向独立, 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历程。通过和同学的交往, 大学生可以探讨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 进行情感交流, 提高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和老师的交往, 可以得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帮助, 理清思路, 得到启迪。通过人际交往, 大学生可以增加对他人的了解, 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 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说过:“人只有在社会之中才能认识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的,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如果离开了交往对象或供比较的对象, 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和明鉴自己的镜子。与人交往, 可以从别人身上找到和自己的相似或相异之处, 发现别人身上好的或不好的东西, 从而把他人作为一面镜子, 调整和改进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 进而完善自我。

(四) 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获取新信息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 日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时代对大学生成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善于学习新知识, 还要善于获取信息,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自觉不自觉地接收、传递来自不同载体的知识和信息, 信息含量大、传输迅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新特点, 大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丰富自己的内涵。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表现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然而, 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一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挫, 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 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 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 过度自我保护导致人际交往亲密度低

很多大学生反映人际交往中缺少关系亲密的朋友, 基本上是泛泛之交, 虽然和别人能友好相处, 但没有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心里话无处倾诉, 不免经常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此类大学生一方面渴望交往知心朋友, 另一方面, 却在有时无意之间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掩盖起来, 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更多的处于被动, 期望别人先理解自己, 先对自己表示友好, 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和安全感。

(二) 个性问题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性格内向孤僻的大学生容易封闭自我, 较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甚至有的同学害怕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紧张、焦虑, 担心自己出错被人笑话。有的同学性格急躁, 在人际关系中很容易与他人形成矛盾和冲突, 导致自己很苦恼。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太“自我为中心”, 凡事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被其他人所排斥, 造成交往困难。有的大学生嫉妒心强,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嫉贤妒能”, 对别人取得成绩和荣誉心怀怨愤, 这一类同学也无法和他人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

(三) 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交往受限

有些大学生虽然从自身来说很希望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能够主动去与他人交往, 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却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他人联络感情?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 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尽如人意, 很想改变人际交往状况。有些同学中学阶段成天忙于学习, 凡事有老师和家长照顾, 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进入大学后开始独立生活, 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变得不知所措。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家庭、学校的教育匮乏, 有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 家庭教育

目前, 中国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 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 上重点学校、考好分数, 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 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这些必须具备的素质。另外, 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灌输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比如占便宜, 怕吃亏,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孩子自私自利, 只为自己考虑的心理。另外,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也非常重要, 父母之间或父母与他人关系紧张都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会使孩子反感与人交往或在与人交往中经常出现负面情绪。

(二) 学校教育

应试教育导致我们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都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 而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完全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的能力。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了很多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 与他人交往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严重的还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三) 社会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实力带来了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 “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助长了功利主义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老人跌倒不敢扶”“见义勇为被冷落”等事件阴暗面的影响, 社会人情的冷漠, 让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防范意识过强, 对他人缺乏起码的信任。

四、大学生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则, 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 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人际交往要遵循平等原则, 交往的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彼此尊重是交往的基础。不能因为地位、财富、能力等的差异就高高在上或自卑怯懦, 高高在上只能使人敬而远之, 惹人讨厌;自卑怯懦在人际交往中也不会受到欢迎, 而且无法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诚信原则。人际交往中要以诚相待、信守诺言。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 待人真诚是获得别人友好相待的钥匙。“言必行, 行必果”, 信守承诺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尽力完成, 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别人才会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虚伪、说话不算话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只会遭人唾弃。

宽容原则。俗话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 不能过分苛求别人, 处处斤斤计较, 否则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孤立。每个人都难免犯错, 宽容别人的过错, 会让人觉得你心胸宽广、大度, 进而拉近与你的距离, 愿意与你交往。

换位思考原则。俗话说“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问题。现在一些大学生标榜个性, 说话做事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这样在人际交往中只会让人反感。换位思考正是要学会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需求, 理解对方, 这样才能找到最恰当的沟通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互利原则。有些大学生凡事都为自己考虑, 自私自利, 时常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只强调一方的利益肯定不能维持长久, 一定要坚持“互利”的原则。要学会分享, 学会付出, 这对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在人际关系中是行不通的。

(二)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克服胆怯和恐惧心理。有的大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缺乏交往技巧, 与人交往时缺乏自信, 患得患失, 害怕出错被别人笑话。此类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或在大庭广众下的表现最为突出, 表情羞涩, 神情不自然, 行为拘谨, 动作忸怩, 交流被动, 说话声音颤抖, 以至于手足无措, 语无伦次, 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严重者甚至会拒绝与人交往, 自我孤立, 抑郁消沉。要克服胆怯和恐惧心理首先要放下包袱, 树立信心。一方面要明确人际交往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要以平常心对待, 人际交往并不可怕, 只要方法得当, 掌握技巧, 每个人都可以应付自如。其次, 要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 好的策略会成为我们良性交往的助推器。

克服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因为外形、个人能力、学习成绩、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产生自卑情绪,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自我评价过低, 在人际交往中畏畏缩缩, 生怕别人瞧不起, 为人孤独, 不愿与人交往。要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客观评价自我, 接纳自己的缺点。人无完人, 缺点和不足每个人都在所难免, 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其次, 要学会自我鼓励与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要学会发掘和利用,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做自己擅长的事, 这样可以不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增强了, 心胸自然会打开接纳外面的世界。

克服妒忌心理。有些大学生由于争强好胜或虚荣心作祟, 嫉妒心强。一方面看到他人取得成绩、获得荣誉或名望态度不友好, 轻则冷嘲热讽, 重则恶意诽谤;另一方面, 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 落井下石。严重者甚至仇视他人, 厌恶他人, 产生敌对情绪, 存在破坏和攻击行为。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要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 俗话说“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要接纳有人比自己强的客观现实, 同时要看到别人取得成绩、获得荣誉所付出的的努力。其次, 要自我充实, 转移注意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同样取得成绩和进步。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从小父母和家里的长辈呵护备至, 成为家庭的中心;有些大学生从小成绩优异、表现突出, 备受老师和家长的宠爱。这些同学常年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为人处世只关心自我的需要、兴趣、利益得失, 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 结果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受挫。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要学会全面认识自我, 对自我进行重新的定位, 摆正自己的位置。社会环境不同于家庭、学校环境, 接触的人群更广泛, 人际关系更复杂, 不可能都像宠爱自己的家人或老师那样对待自己。

(三) 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

注意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 干净整洁、得体大方的服饰, 自然适度的发型、化妆都会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年轻人喜欢标榜个性, 引领时尚, 但在一些重要的或特定的场合要注意个人形象与场合的协调。

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说话要尽量精炼、简洁, 现代社会事事讲究效率, 拖沓冗长、废话连篇只会让人生厌;态度要诚恳, 诚心可以打动人, 可以增加别人的信任度;语言表述要清楚明了, 表述不清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语言尽量生动形象, 生动的语言可以感染人的情绪, 拉近彼此的距离;说话要顾及场合, 特别是对领导、老师、长辈说话时要注意分寸;面部表情、笑容、手势等身体语言使用适度也可以增加表达效果。

把握适当的人际距离。人际交往要保持适当的时间、空间距离。时间频率过密、空间距离过近都会给人带来人际交往的压力和压迫感, “距离产生美”;反之, 接触太少、距离过远有时也会让彼此的关系疏远。因此, 适当的人际交往时间、空间距离非常重要, 掌握得好会增进我们人际交往的成功率, 拿捏得不好也会让我们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学会交谈。交谈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 因此非常重要。与别人交谈时要注意力集中, 左顾右盼、三心二意只会让人丧失与你交谈的兴趣;学会谈论双方感兴趣的话题, 避免对方因为不感兴趣而转移注意力;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习惯了自己说, 忽略了让对方说话, 只会学会倾听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关切;交谈时避免打断对方, 这是交谈的基本礼貌;有的大学生性格直爽, 心直口快, 也常常因此说错话, 得罪人, 所以交谈时我们要想好了再说, 心直不一定口快。

避免争论。虽然“真理越辩越明”, 良性的争论会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争论让彼此的关系出现裂痕, 这在人际交往中很常见。所以我们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尽量避免争论, 交流尽量采用探讨、商量的方式, 避免情绪的激动。即使不得不争论, 也要注意态度, 场面激烈时要及时停止, 防止事态激化, 影响双方关系。争论还要掌握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

总之, 只要大学生正确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学会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 就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轻松自然的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且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只要你针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 有所改变, 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关系, 相信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并逐渐学会交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摘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有助于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有利于大学生获取新信息。但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却存在一些问题:过度自我保护导致人际交往亲密度低、个性问题导致人际交往困难、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交往受限等,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家庭、学校的教育匮乏, 有社会的负面影响。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首先要遵循平等、诚信、宽容、互利、换位思考等原则, 其次要克服胆怯、恐惧、自卑、嫉妒、以自我为中心等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另外还要学习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表现,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春玥, 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 2009 (7) .

[2]嵇芹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3]吴丽.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浅析[J].出国与就业, 2011 (10) .

人际交往不良 篇2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主要有:1.自我中心心理。这种心理往往把自我目的的实现、自我利益的满足放在第一位,不顾别人的评价和要求。2.不相容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对与自己观点和言行举止不一致的人,产生心理抗拒,懒得交往。3.羞怯心理。有些人有交往的愿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勇气,缺乏自信心。4.角色困惑心理。这种人在与人交往中,不知自己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交往中不能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为人处事,使人感到苦恼,而且无所适从。5.孤僻、干涉癖心理。这种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且还爱打听、传播、干预别人的私事和秘密。这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常使人产生焦虑、抑郁、恐惧、自卑、苦恼等心理障碍和不良情绪,容易被人疏远,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消除交往中的不良心理,提高交往能力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种基本的方法供您参考。第一,深入了解别人。不要低估任何人的价值,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必须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尊重。第二,注意修身养性。平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品质、人格和作风修养,还要注意小节,信守承诺,诚恳正直,善于道歉,这样你才能够以人格魅力征服别人,增强自己的亲和力。第三,要善于沟通。沟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主要渠道。即使是一个微笑、一个请坐、倒一杯茶水,都会使对方对你产生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际交往不良 篇3

1.自卑心理

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是一种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并因此而苦恼的感情。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的结果。如亲人突然去世,常常就会引起较长时间的不良情绪反应。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也是导致自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有些人对自我能力估计过低,也给自己带来了消极暗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要摒弃自卑心理,要做到客观地分析自己,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也和别人一样拥有人格与尊严。应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通过不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来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有时可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分析治疗。

2 .自恋心理

自恋心理指过分地自我关心,自我欣赏,抱怨别人不重视他或(她)。突出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需求,凭自己的情绪办事,逆反心理严重,并不时地情绪激愤、言语伤人,常常与别人造成冲突,与人相处困难,所以造成与同学、父母或老师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自恋心理并不可怕,它的产生是源于人们在儿童期,缺少爱的关注和映照,导致这些人缺少关注。这样的人在长大之后,对于成功和卓越、以及成功之后的赞扬和关注,有着异常强烈的需要。要克服自恋心理,需在与同学交往中,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要学会从别人的立场想问题。学着抛弃个人利益,留意别人的需要,把自己换成对方的角色,然后再想问题。

3 .害羞心理

害羞心理指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神情不自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比较被动。一个人有点害羞 心理是正常,只要不影响正常的交往就不过分。一些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有害羞心理,他们不愿与人交往, 不敢与人交往, 这就属于不良的个性表现,需要加以克服和改变。

要克服害羞心理。就要正确估计自己,树立自信。在各种场合,应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老是考虑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或自己怎样迎合别人。要勇于同别人交往,并可以进行一些社交技巧的训练。在学习和工作中学会克制自己的忧虑情绪,凡是尽可能往好的地方想,多看积极方面,少考虑不利的方面。

4.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指感到紧张、担心和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其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

对恐惧心理的疏导就是要恢复心理平衡。这就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心理气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心理气氛对某些不健康的心理,能起到消融、淡化的作用。其次要强化学生的自尊心。害怕在人前讲话,偏多在人前讲话;觉得这项工作自己做不好,那么就要更努力的去做,让别人信服你。恐惧的形成,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消除这种心理,只有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尝试,我想只要按以上此种方法持之以恒,必会获得疗效。

5.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指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欲望掩盖起来,过分地自我克制,使交往无法深入,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对于封闭心理者,不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而要乐于接受自己,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也可以将过份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要正视现实,要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

6.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危害颇深的一点。

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他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自己。当嫉妒心一经产生,就要立即把它打消掉,以免其作祟。

人际交往不良 篇4

关键词:行为干预技术,人际交往不良,多基线设计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近些年来倍受社会各层的关注, 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 谈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综合以往文献主要涉及学习、人际交往、青春期问题及自身挫折应对等几个方面[1]。而人际交往不良是中学生产生自卑、及青春期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往文献从自闭、焦虑、抑郁等症状方面来谈, 很少有学者针对学习来谈谈具体的矫正方案。本实验, 运用元认知疗法, 结合情感组织者技术[2]和行为训练技术, 采用小样本单被试多基线设计, 治疗中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本文选取2011年3月11号来河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名中学生作为被试。被试选择标准: (一) SCL-90测试各因子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均大于2, 呈现有症状。 (二) 人际调查结果:父母、教师和周围同学都一致认为他平时几乎不与他人主动谈话, 喜欢独处。 (三) 排除其它生理疾病和身体疾病。

2、方法:

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放松疗法, 结合元认知行为干预技术中的暗示性学习技术和情感组织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单被试多基线实验研究。

(1) 研究工具:研究工具包括SCL-90, 观察记录交往次数和时间的表格, 被试的自评报告等。SCL-90包括10个因子90个项目。其中共有9个项目测人际敏感症状, 13个项目测抑郁症状, 10个项目测焦虑症状。该量表简单易行, 各因子总项目得分大于或等于2, 说明该因子在该项目上存在症状[3]。

本实验采用自然观察的状态对来访者在校与他人的交往次数及时间进行记录, 并联合父母对家中与父母的谈话次数及时间进行记录。

(2) 实验程序:3月14日-3月20日进行基线观察, 每天1次, 每次1.5h。3月21日-4月11日进行实验干预, 每天仍为1次, 每次1.5h。本实验采用单被试多基线实验研究设计, 基线观察期是7d, 实验干预期为21d, 基线观察中对实验干预前被试与他人交往的次数、交往持续时间长短及学习行为 (语数外三科作业完成量) 进行观察并严格按照要求记录, 实验干预期分三个阶段进行干预。3月21-27日第1个阶段只对他人交往行为进行临床放松训练, 记录其行为方面的变化包括与他人交往的次数, 交往总的持续时间, 并对学习行为仍做基线观察。3月28日-4月3日第2阶段对学习行为进行临床放松训练, 记录其学习行为的变化, 此时对与他人交往行为做基线观察, 但此时对与他人交往行为仍做记录。4月4日-4月10日第3阶段对与他人交往和学习行为都进行干预, 并记录交往次数、交往持续时间及学习行为的改变。

二、结果

1、HCL-90测试结果显示:

(一) SCL-90测试各因子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都小于2。 (二) 人际调查结果:父母、教师和周围同学都一致认为他能够主动与同学与老师交往, 且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2、单被试多基线图及结果:

单被试多基线图分析结果如下:前七天的基线观察期, 被试的交往次数、交往时间、以及学习行为都较低。在第一个干预期8-14天, 被试的交往次数发生了很大改变, 并且被试的交往持续时间也随之增加, 被试的学习行为即作业完成状况也随之增加。在第二个干预期15-21天, 被试的学习行为急剧增加, 但交往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在减弱, 但交往持续时间却在增加。第三个干预期21-28天, 交往行为和学习行为都在增加, 尤其是学习行为, 到干预结束语、数、外三科作业都能连续按时完成。

人际交往不良 篇5

【关键词】初中新生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报告

1 一般资料

1.1 个人基本资料:来访者,张某,男,12岁,初一学生,身高一米六,体态正常,衣着整齐。四岁前因父母工作关系随爷爷奶奶住,后被父母接回家一起生活。父母过分溺爱保护,经历挫折较少。从小形成内向、被动、依赖的性格特征。来访者不善与人沟通,除了家人外很少主动与他人接触。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史。

1.2来访者主诉:入学后情绪低落,焦虑,内心烦恼,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主动要求母亲带其来咨询。开学至今,内心感到孤独,感觉没有交到朋友。现在班里只有一两个好朋友,但是他认为班里的同学都应该跟他玩得好。上课经常会走神,想家,想妈妈。心里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不知道该怎么办。

1.3 咨询观察和他人反应:来访者第一次是由母亲带来的,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希望妈妈离开身边,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刚进来一直都没说话,只是不停打量四周环境。交谈后开始放松,说话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且有条理。根据来访者妈妈的反映,来访者的依赖心很重,上了初中还是父母接送上学。家人都很宠他,不让他干活。读小学的时候因为来访者跟其班主任走的比较近,班里的同学都认为他是班主任的孩子,所以对他都很友善。进入初中后,同学的爱搭不理使他备受挫折。经常说郁闷,情绪不高。

1.4 评估与诊断

1.4.1 来访者的主要症状:(1)精神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内心烦恼、焦虑,情绪低落;(2)身体状态:根据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显示无身体异常情况,无器质性病变;(3)社会功能状态:社会交往出现问题,人际关系紧张。

1.4.2 诊断及诊断依据

1.4.2.1 对该来访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1.4.2.2 诊断依据如下:(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由于不知道怎么跟新同学相处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焦虑,苦恼,情绪低落。心理冲突与现实相关,现实冲突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3)不良情绪持续时间不满两个月。(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没有泛化。来访者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但效率有所下降。因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1.4.3 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无身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无明显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①家人在生活上的过度溺爱和保护使来访者从小就没有养成生活自理的能力;②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指导:来访者遇到问题后,父母没有很好的与其进行沟通,且学校也未能对新生如何主动适应新生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引导;③由于入初中后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来访者的过往经验和人格特质所能承受和应对的范围,从而导致来访者产生了一系列痛苦和不良行为。

(3)心理原因分析:①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认为大家都应该跟他玩得好。这是不合理信念中“绝对化的要求”;②情绪方面的原因:对焦虑、烦恼、孤独等负性情绪带来的困扰不能自救解决;③个性方面的原因:从小形成了内向、被动、依赖和自我中心的个性特征。

2 咨询方案

2.1 咨询目标

2.1.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来访者协商,首先确定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①与来访者探询问题发生的原因,让来访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②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学会应对生活,人际交往中的技巧,重建自信;③减少在学习、生活中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

2.1.2 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在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认知模式来逐步改变来访者过去被动、依赖的生活方式,帮助来访者建立主动、开放、分享、理解、相容的人际交往模式,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最终促进来访者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2.2 咨询方案的制定

2.2.1 方法及原理:合理情绪疗法(RET)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又称ABC理论,在该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C。RET的ABC理论指出,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2.2.2 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咨询师双方均应该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具体条款略)

2.2.3 时间和费用:经分析协商,对该来访者每周进行一次咨询辅导,每次一小时。预计咨询一个半月,共6次。

3 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评估和诊断、咨询阶段、巩固和结束阶段。

3.1 第一阶段: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任务: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确定咨询目标。

过程:(1)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来访者,用开放性问题了解来访者想解决的问题;了解其详细的资料;(2)征得来访者同意后,与其母亲交谈,收集资料;(3)解释什么是心理咨询。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介绍双方的责权义;(4)在咨询过程中,运用倾听技术、鼓励、情感反应、共情对来访者的现状表示理解,让来访者感到温暖,使其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运用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收集相关资料,运用具体化技术确定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最后与来访者商定咨询目标。

3.2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

任务:加深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学习放松技术。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分析来访者的ABC;寻找和明确来访者引发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辩驳;引导来访者建立积极的情绪反应,帮助来访者建立合理信念。

过程:(1)与来访者一起分析其经历,了解其感受,探索来访者的性格特点;(2)教给来访者放松技术,并练习;(3)帮助来访者正确理解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确认来访者的不良情绪是由于对新生活与同学关系未能得到合理信念的指导而形成了心理冲突;(4)探讨来访者遇到不良情绪时自己内心的想法。针对来访者的一些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并重新建立新的合理信念。

3.3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任务:进一步改变来访者不合理信念,强化新的、合理的观念。教给来访者人际关系相处的一些技巧,使其适应初中生活;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过程:(1)进一步纠正了来访者一些“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同时树立信心,善于发现自己及他人的优点,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2)巩固效果,改变不合理信念,消除和减轻不良行为,维持合理正确的信念,并将这种合理信念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3)与来访者一起总结成功的人际交往与生活经验,把这种经验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4)引导来访者对咨询过程进行回顾总结与评估,使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

布置作业:对咨询过程做一个总结,把来访者自己学习到的新的积极思维方式迁移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不断的强化。

4 咨询效果评估

4.1 来访者自我评价:开始逐渐适应初中的新生活。与同学关系有所改善,并主动学习与同学更好的交往,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相比起以前没有那么依赖父母和老师了。

4.2 父母评价:比起以前开朗很多,不再说自己心理有问题了。在家开始学习做一些家务,也没有原来那么依赖父母了。回家能与父母分享学校发生的各种事情。

4.3 咨询员的评定: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来访者的情绪平静,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来访者能够开始自我认识和探索,增强了自信心且能较好的适应学校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张慧勇.一例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咨询案例报告.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07):106-115.

人际交往不良 篇6

1.1人口学资料

高某, 男, 19岁, 汉族, 广东揭阳人, 大专一年级新生, 会计专业。无家族精神病史, 无器官性伤病史。独生子, 父亲在审计局上班, 母亲在事业单位工作,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1.2个人成长史

高某足月顺产, 无重大疾病史。高某是独生子, 家境较好且备受家人宠爱, 性格较内向, 自小比较听话, 深受长辈的宠爱。父母从小对其要求比较高, 在父母的庇护下, 小学到高中都成长的比较顺利, 父母也会满足高某提出的要求。中学阶段, 高某的成绩和家族兄弟姐妹的差距不是很大, 高考时却发挥失常, 考取了一所3B类学校, 因此引发了父亲的不满, 高某自己也非常苦闷。

1.3精神状态

情绪低下, 感知觉正常, 时间、空间定向力完整, 思维连贯清晰, 意识清楚。行为与情绪反应协调一致。无幻觉、无妄想、自知力完整。

1.4身体状态

近半个月出现入睡困难。近期体检报告无明显异常。

1.5社会功能

能正常上课, 与班级男生出现矛盾, 交往意愿降低, 学习效率下降。

1.6心理测验结果

征得求助者的同意后, 完成以下心理测验, 结果如下: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CL-90总分159, 阳性项目数为41, 各因子分如下:人际关系敏感为2.6, 抑郁为2.0, 焦虑为2.4, 其余因子分均低于2.0。

该测验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

2、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为52分, 显示有轻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为56分, 显示有轻度焦虑。

2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因宿舍矛盾引起的烦躁、焦虑, 情绪低下, 时间一个月。

2.2 个人陈述:

一个月以前, 高某来到了一所3B大专院校。在家族中, 高某的堂兄堂姐都考取了国内一流大学, 而其却读取了一所3B院校。父母对高某的高考成绩不满意, 为了弥补之前的荒废, 高某决定在大学里面努力学习。

高中时期高某作为走读生, 在校人际关系处的不错, 很少和同学产生冲突和矛盾。来到大学前, 父母叮嘱过高某, 要和同学融洽相处, 可是, 却没有告诉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 尤其是当与人发生矛盾时, 该如何解决。刚入校, 高某与所读会计专业班级的其他5名男生一同住宿, 一开始, 大家彼此都特别照顾, 来自不同地方的他们总能找到话题, 渐渐的, 生活习惯和起居时间的不一致导致高某和宿舍同学的矛盾越来越深, 他们5人一起排挤高某, 于是为了减少矛盾, 高某选择减少在宿舍的时间, 白天下课就去图书馆, 晚上回去洗洗就睡觉。开学一个月来高某形单影只, 感觉这样的大学生活不是其想象中的, 越想努力学习却越为这些事情烦扰, 导致其上课时容易分心, 休息不好的他也感觉学习效率下降。高某认为大家住在一起, 就得起居时间一致, 当我午休时, 其他人也应该午休。生活规律才能更有精力去学习。高某还是希望可以和宿舍同学好好相处, 毕竟在这个校园大家还需要一起生活三年, 可是却不知道如何做, 所以, 就主动来咨询, 寻求帮助。

3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3.1 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 讲话声音清晰, 但声音低, 思维连贯, 情绪与反应一致。讲到舍友时, 情绪略显激动, 对舍友评价不好。有较为强烈的求助意愿和动机。

3.2 他人反映:

征得求助者的同意, 据陪其来咨询的班长反映, 该生平时比较特立独行, 很少与同学交往, 在宿舍会要求大家起居同步。宿舍矛盾比较大, 宿舍其他5人均不喜欢他。很少参加班级活动。

4评估与诊断

4.1 评估

综合所收集的资料以及观察结果, 该求助者智力正常, 自知力完整, 无感知觉异常,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无明显人格缺陷, 无重大躯体疾病, 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引发的情绪困扰, 学习效率下降。求助者主客观统一, 自己对于目前的症状有良好的自知力, 并内心冲突并感到痛苦, 主动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其烦闷焦虑的情绪表现和认知、意志三个方面的表现都协调一致。其人格特征相对稳定。出现问题的时间没有超过俩个月, 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严重。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

原因分析如下: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近期体检报告显示没有躯体疾病, 身体显示为健康。家族无精神疾病及其他遗传病史。故排除生理方面的原因。

2、社会性因素:求助者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独生子, 家人对其疼爱有加, 但缺乏独立能力的培养。父母对其要求也比较高。存在负性生活事件, 和宿舍同学的摩擦矛盾。缺少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与同学交流较少。

3、心理因素:

(1) 性格偏内心、敏感、自卑、个性好胜。

(2) 存在错误认知, 认为宿舍同学都是针对自己, 故意影响自己休息。求助者认为自己的苦恼是环境所致, 忽视了自己的能动性。在高某看来, 换一个良好的住宿氛围就能帮助其解决目前的痛苦。简单的认为, 只有改变环境, 自己的问题就能够得以解决。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就是正确完美的, 只要宿舍有人和自己的价值观不同就认定他们为坏学生。求助者过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要学会适应集体生活, 尤其要面对室友们兴趣爱好、家境状况、作息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一时难免会感到无所适从。

4.2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人际关系不良

诊断依据:

1、求助者的不良情绪是由对宿舍环境的适应不良和与宿舍他人生活习惯产生矛盾的现实刺激所引起, 与舍友相处不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心理冲突, 属于常形冲突。

2、求助者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没有泛化。

3、从反应的持续时间及影响程度来看, 情绪反应在正常范围内, 不良情绪持续时间为一个月, 没有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

根据求助者以上几个维度的症状特征,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5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5.1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 与求助者协商, 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善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代之以合理信念, 改变认知模式, 重新进行归因分析;减轻其不良情绪, 使其心理测试结果恢复正常水平。

2、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增强其人际适应能力, 使其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控。

5.2 咨询方案

针对个案和求助者的求助动机, 与求助者商量, 决定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

(1) 认知行为疗法

该疗法的核心理论为合理情绪疗法 (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 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咨询师协助求助者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和控制其情绪和行为, 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 使之改变为合理的观念, 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2)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放松的一种行为训练方法。其核心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心理改变的维持对应激所引起的心理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因此, 放松训练是训练求助者, 使其能够随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松, 以便能随时保持心情轻松的状态, 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等。

5.3 双方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

5.4 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时间:每周一次, 每次50分钟, 共5次, 咨询时程为5周。

费用:本校学生不收费。

6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阶段 (心理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第1至第2次咨询) 。咨询师通过真诚、共情等技术, 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摄入性会谈法收集资料, 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愿望。向来访者介绍ABC疗法, 并根据具体事项做初步的相应分析和诊断。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领悟阶段和修通阶段, 第3至第4次咨询) 。进一步寻找和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通过改变认知, 帮助求助者改变情绪;教会求助者简单的放松训练方法。咨询师通过引导, 求助者自我分析原因及出现的反应, 基本领悟到了自己不良情绪的真正原因, 自我反省意识增强了。

第三阶段:巩固和结束阶段 (第5次咨询) 。回顾、总结前几次的咨询, 评估、巩固咨询效果。求助者开始认清引起宿舍矛盾并不是因为他人或者环境, 愿意自己调整应对方法来适应新的环境, 同时焦虑、抑郁现象基本消失。

7咨询效果的评估

7.1 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通过这段时间的咨询, 我的心胸开阔了很多, 开始对目前自己的人际交往有了合理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态度, 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以前因为自己的看不惯导致宿舍发生了很多摩擦, 在日常的相处中, 运用ABC理论让自己改变了很多固有的不合理信念。现在我已经没有了焦虑、抑郁的状态, 可以和舍友进行户外活动, 并且学会了放松方法。

7.2 求助者周围人员的评定

辅导员:高同学和其他同学的课外互动明显增多, 与舍友的关系也比之前融洽了, 会一同去课室上课, 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许多。

宿舍同学:会主动和我们交流, 有时还会坐在旁边看我们游戏, 我们也发现他爱学习的优点, 也会有问题去问他, 总之, 宿舍同时在一同进步。

7.3 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与追踪, 高某已经适应了新的大学环境, 个人也比以往开朗了许多, 遇到问题会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达到了咨询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7.4 心理测试评估

求助者在咨询结束时感觉已经完全恢复, 认为没有进行心理测量的必要, 故未进行再次的心理测评。

8结语

在本次咨询中, 咨询师和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材料收集完整, 分析详实。咨询师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和具体情况,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求助者改变错误认知, 建立新的观念, 与舍友同学达成良好的沟通, 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摘要:本案例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对一例大学新生因宿舍矛盾引发的人际关系不良问题进行咨询。经过5次咨询, 帮助求助者改变错误观念, 引导其反思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 最终较好的实现了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大学新生,人际关系,合理情绪疗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 (基础理论)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4]S.Cormier, B.Cormier, 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论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 篇7

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在网上购物, 通过网络订餐, 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处于世界另一端的新闻, 特别是网络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扩大, 交往频率增加, 人际联系更为密切。然而, 在人们逐渐重视互联网带来的人际交往机会时, 有人提出,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究竟创造了亲密关系, 还是增加了人际隔阂的问题。

2. 观点

本文认为,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们过多沉溺于虚拟平台的交往, 增加了人际隔阂。

3. 论据

3.1 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的变化

互联网使人际交往范围扩大, 也改变了人际交往的内容和观念。

互联网的出现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扩大了人们交往空间。随着互联网的进步, 网民超越了地域、民族和文化的限制, 发展为遍布全球的群体。依赖于强大的互联网, 沟通的广度和深度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新平台。网络的信息共享原则使每一个人都可接触到新信息、新思想 ,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 , 再与他人交换;网络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 同时也是制造者, 因此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在庞大的交往范围中, 人与人的信息交换更为密切, 人际交往的对象更加多样化, 不仅仅局限于亲朋好友, 更包括世界范围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人。这样的信息交换使得人们将信息来源锁定为网络。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协会在一份相关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 每周超过5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 , 有1/ 4的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进而认为 : 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和他们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成反比。在我国 , 根据CNNIC2009年1月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 , 大学生群体是所有使用网络群体中最活跃的一个, 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了18. 6小时 , 仅次于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作工具的办公室职员 (张俊杰 & 姚本先, 2009) 。过多的网络使用必然占用了一大部分生活时间, 也将个人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瓜分, 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内容的减少与人际距离的疏远。

3.2 互联网带来的脆弱的人际关系

Sproull等人 (1991) 认为 , 人们使用互联网主要是为了人际交往 , 但这并不意味着网上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与传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一样。Kraut等人 ( 1998) 虽然肯定在互联网上也可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但他们同时指出在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大多数是脆弱的。Kiesler等人 (1999) 认为, 人们对互联网上交往同伴的典型感觉是不如网下建立的人际关系的同伴亲密 , 许多网络人际关系建立导致的是信息的支持 , 而非情感的支持、有形的帮助或者友谊。Cornwell等人 (2002) 对比了聊天室发展起来的浪漫关系和现实空间发展起来的浪漫关系 , 得出聊天室发展起来的浪漫关系较少卷入 ( 承诺、严肃性 ) 和倾向于较多错误的呈现自己 ( 年龄、生理特征 ) (陈秋珠 , 2006) 。可以看出, 互联网带来的人际关系是脆弱的。

网络交往中缺乏身体线索和非言语线索。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从个体获得信息的角度看, 通过言语传递的信息只有7%, 而93% 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的信息传递的。根据线索过滤原则和社会呈现理论, 基于不足的社会线索和较少的社会呈现, 亲密真诚的人际关系似乎不太可能实现。简而言之, 在网络交往中认识的“朋友”, 如果不是特意有约, 那么你就不太可能再遇到他, 因此人们对“朋友”的期待和要求也不高, 依此建立起的人际关系也是短暂的、低质量的。

网络交往缺乏有效交往所依赖的规则, 没有高度的人际信任, 人际关系很难维持并发展为亲密关系。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使得交往双方很少存在利害关系, 因此通过网络建立的人际关系既不是亲密的、真诚的, 而是脆弱的、虚幻的。

3.3 网络交往带来的影响

以每天上网时间为5~ 8小时 / 人的大学生为例, 其中有67%的学生认为“网络己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11% 的认为“不上网会失眠”;28% 的学生表明不上网内心会空虚烦躁, 结果已经说明 , 极度恋网的学生不在少数。北大钱铭怡教授进行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表明, 大学生中的网络成瘾者占6. 4%。被测试学生每周使用电脑或网络的时间与其网络成瘾呈正比。

过度的沉溺于网络交往, 使得传统交往受到了忽视, 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也受到了挑战。由于互联网把世界各地众多局域网和信息数据库紧密地连成一体, 超大的信息量和信息流极易给长期沉溺于网络的人们造成强烈的“感觉轰炸”和“信息超载”, 降低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 甚至会使人们在现实角色和虚拟网络角色之间不能进行有效转换进而产生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问题。此外, 恋网情结严重阻碍了人们理性认知和逻辑能力的良性发展 (胡芳, 2006) 。人们习惯了网络交往的自由和随心所欲, 而不能真正提高在现实中的交往水平, 反而造成了认知和原有的交往能力被破坏。

网络中的语言暴力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尤为突出。近年来, 微博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得公众人物不再神秘, 人们发表言论更加自由。人们换上账号名称便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而不必担心被人认出, 因此, 网络上出现网友“抱团”形成舆论压力的现象。而网络骂战里的一些粗俗用语更是随着使用者进入到了显示生活中, 时不时出现在与朋友、家人的交谈之中, 给现实生活造成了不必要的误会。

4. 讨论

基于以上三点, 本文认为, 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络交往的风靡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人际隔阂的增加。

由于互联网极易满足人们交往的心理需求, 它所带来的人际交往是一个面向全球、面向全人类的交往机会, 因而人们愿意通过比传统交往更加精彩, 信息交换更加丰富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 然而通过互联网建立的人际关系是脆弱的, 是不可长久维系的。人们疯狂沉溺于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时, 已在无形中丧失了更为实际的人际交往机会, 交往能力被削弱, 身心健康被损害, 最为糟糕的是身边原有的亲密关系被弱化, 长久的交往空白使得与周边人的关系出现隔阂。

人们越发地认为只有网络上的好友才是真正懂得自己、了解自己、愿意倾听自己的“知己”, 无论有多少新鲜的话题都可以在网络上与志趣相投的人讨论, 无论有多么严重的心理压力都能够在网络上疏泄, 而身边的亲人、朋友却是无足轻重的摆设, 。殊不知, 网络鲜少让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却是疏远了人际距离, 削弱了原有的亲密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体验的人, 依赖网络获得满足, 而非从自身出发改变交往能力的现状, 挖掘交往的本质需求, 他所获得的网络交往只能满足其一时的需要, 低下的交往水平仍是自身难以掩饰的不足, 最终结果只会是继续的孤独和压抑, 而只有身体力行参与其中的人际交往才是可靠的、持久的。

参考文献

[1]陈秋珠.网络人际关系性质研究综述.社会科学家, 2006.2, 144-147.

[2]胡芳.论互联网影响下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科学, 2010.25, 771-781.

[3]张海霞.论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5, 154-155.

[4]张俊杰, 姚本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1, 90-94.

[5]田佳, 张磊.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 2009, (6) :84-85.

人际交往不良 篇8

关键词:大学新生,一般心理问题,认知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 人口学资料

方某 (化名) , 女, 18岁, 汉族, 广东某大学一年级本科生, 山东人。

(二)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方某入学体检正常, 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史。求助者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家中还有一个弟弟。父母是生意人, 平时工作很忙, 较少与其交流, 但对其读书抱有很高的期望。求助者在家时的起居饮食均由外婆照顾。

求助者从小学习刻苦, 性格内向、拘谨、被动、依赖, 和别人交往较少, 不善于与人沟通。

求助者高考考上了广东一所大学, 第一次远离家人开始住集体宿舍的生活。

(三) 精神状态

求助者思维正常, 但神情悲观, 情绪低落, 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

(四) 身体状态

有入睡困难和食欲减退等躯体不适。

(五) 社会功能

目前能上课生活, 但很少和同学交流, 经常一个人带着耳塞听歌。

(六) 心理测试结果

SCL—90项症状测验总分169分, 各因子分为:躯体化:2.23;强迫1.60;抑郁2.92;人际敏感2.82;焦虑2.60;敌对2.50;恐怖1.60;偏执1.73;精神病性1.10。结果提示求助者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

二、评估和诊断

(一) 评估

求助者身体健康, 智力正常, 以往精神状态良好, 情绪稳定。近两个月, 由于在新环境中无法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自信心下降、情绪低落, 并出现睡眠不良的躯体症状。无幻觉、妄想发生。求助者有自知力, 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主动咨询。按照正常与异常心理“三原则”判断, 该求助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 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二) 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人际适应不良。

(三) 问题主要表现:人际关系紧张 (同学关系) ;绝对化思维。

(四) 原因分析:

(1) 生物方面:入学体检结果显示, 求助者没有器质性病变。

(2) 心理方面:求助者性格内向, 不爱说话。第一次的集体生活让从小就得到外婆无微不至照顾的求助者不知道如何处理生活、人际交往间的关系, 不能进行合理归因, 且不知道如何面对新环境、解决与同学交往问题, 因此产生了悲观的想法。

(3) 社会功能检查:家长长期只注重对其学习方面的管教, 缺少对其人际交往、大学生活适应与否的关注与指导。求助者从北方到南方求学, 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既无法依赖家人的照顾和支持, 又得不到同学的关心和理解, 加之语言不通, 极易产生交往障碍。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 与求助者协商, 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改善求助者的错误归因和认知模式, 正确评价自我;指导求助者学会人际交往技巧, 改善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增强人际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四、咨询过程

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及具体情况, 考虑使用贝克和雷米认知疗法。

(一) 第一次咨询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本次咨询意在了解、收集求助者基本信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明确主要问题。咨询主要采用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主要过程:这次面谈集中于求助者当前的感受及其成长经历。从求助者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她处于一种极其孤独无助的状态, 平时缺乏交流, 感情未能得到排解。在这次面谈当中, 咨询师充当了一个忠实的听众, 让她在咨询师面前放心地宣泄苦闷, 并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

(二) 第二次咨询 (咨询与心理帮助阶段)

本次咨询意在加深咨询关系;识别负性自动思维;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提问引导求助者自我评估。主要采用会谈法、贝克和雷米认知疗法。

主要过程: (1) 简单介绍贝克和雷米认知疗法原理, 求助者表示愿意接受此疗法并配合咨询; (2) 帮助求助者识别“舍友故意和我过不去”等负性自动思维; (3) 指导求助者记录、总结和分析自己与人交往时的负性想法和认知曲解。

(三) 第三次咨询 (咨询与心理帮助阶段)

本次咨询重点是找出核心错误观念、学会合理评价自我和他人。主要采用方法:会谈法、贝克和雷米认知疗法。

主要过程: (1) 反馈、分析认知作业; (2) 介绍语义分析技术, 并布置家庭作业:列出类似“我是……”的自我判断句式, 根据语义分析进行造句 (例如将“我是不受欢迎的人”转成“我说话的方式不受欢迎”等) , 记录对句子转换后自己的内心感受, 引导求助者对于过去的交往观念进行重新归因和认知重建; (3) 教导心理减压术, 督促求助者学习沟通及交往技巧。

(四) 第四次咨询 (行为矫正与效果巩固阶段)

本次咨询意在巩固合理信念;改变消极的思维习惯;强化积极行为, 增强自我认同。主要采用会谈法、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疗法。

主要过程: (1) 反馈、分析认知作业; (2) 回顾分析过去的负性想法, 对求助者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进行矫正; (3) 布置认知复习。

认知作业包括:引导求助者回忆同学对她态度冷淡的表现, 要求助者记录“当时怎么想, 感觉如何, 应该怎么做”, 启发求助者探索自己当时和事后的认知及信念是否合理, 帮助其进一步寻找自我封闭的根源;让求助者找出自己班上人缘最好的同学, 注意观察他的言行举止, 分析别人为什么能受欢迎;每天回忆自己的优点, 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逐步主动与别人交流, 记住别人对她的“点头”“微笑”等正面信息。

(五) 第五次咨询 (行为矫正与效果巩固阶段)

本次咨询意在继续巩固合理信念;增强交友自信;强化积极行为, 巩固咨询效果。主要采用会谈法、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疗法。

主要过程: (1) 反馈、分析认知作业; (2) 引导求助者识别并否定过去的负性思维, 进一步强化合理思维; (3) 引导求助者体验与人交往、合作的美好感受; (4) 进行心理测验, 评估症状改善情况。

咨询结束时, 提供给求助者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书籍, 指导求助者继续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活动和心理反应, 并及时加以评估和反省。求助者表示愿意积极尝试。

五、咨询效果评估

(一) 求助者自我评估:

睡眠质量好了, 心情好多了, 不再老想着别人是否针对我敌视我, 主动约舍友、同学一起吃饭、打球, 偶尔也跟她们学几句常用的粤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认识了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最近在看人际交往方面的书, 觉得这些书很有好处, 准备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

(二) 他人评估:

方某和同学的交流多了, 也能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人也开朗了不少。

(三) 心理测验:

SCL—90项症状测验总分148分, 各因子分为:躯体化:1.80;强迫1.22;抑郁1.90;人际敏感1.91;焦虑1.60;敌对1.60;恐怖1.31;偏执1.22;精神病性1.03;其他1.22。测验结果提示求助者躯体化、情绪和人际敏感均得到有效缓解。

(四) 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 咨询效果已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求助者的各种心理和躯体症状基本消失, 改变了过去与人交往时不合理的认知方式, 和同学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自我认同感加强。该咨询过程条理较为清晰, 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 (二级)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人际交往不良 篇9

一、新时期大学女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三个女人一台戏”, 意思是说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矛盾多。虽然女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 但她们同时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 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比较单纯, 往往容易固执、盲目和冲动, 因而易导致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相比男生, 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更为错综复杂, 具体而言,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出现比例大。

在宿舍的日常生活中, 宿舍成员之间的接触是十分密切的。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 她们极易在各方面与舍友产生矛盾和分歧。这些矛盾和分歧单纯依靠她们自身往往很难及时化解, 日积月累, 一旦有了导火索, 就会引发激烈的纷争甚至吵架打架的行为。从数量上看, 女大学生宿舍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远远大于男生宿舍, 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 具有隐蔽性。

当一些女大学生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失败后, 由于爱面子的心理, 怕“丑事”曝光后背上“不好相处”的名声而被同学抛弃和拒绝, 大多时候选择隐忍和沉默, 希望维持表面的平静与正常, 不及时向老师反映。因此老师们往往难以发现和介入。

(三) 难以调和性。

据了解, 同样的宿舍矛盾, 男生可能会拳脚相加, 但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在一个宿舍相处, 多数还可以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毕业后保持联系;而女生宿舍则不同, 一旦隔阂产生, 无论采用何种调和方式, 大多数情况是关系更加紧张, 或者是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四) 反复性。

表现为上一次矛盾调解过后, 似乎矛盾已经消除, 但双方在实际生活中仍会暗暗较劲, 在短时间里或几年内会因为同样的矛盾和问题引发进一步的正面冲突。

二、大学女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成因

引起大学女生宿舍不良人际的原因是多样的, 既有浅层的直接原因, 又有深层的根本原因;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 又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既有单方面的原因, 又有双方或多方的原因。具体而言, 导致大学女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社会原因。

改革开放为各种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涌现出来。功利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尚未健全的价值观体系。而且随着西方哲学中强调个人价值自我实现为特征的人本主义思潮的涌入, 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淡化、个人主义抬头, 自我意识极度强烈, 在与人交往中遇到障碍时, 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别人应当顺从自己, 而且不善于听从他人意见, 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偏激势利, 阻碍了个人与他人的顺利交往。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事实, 女大学生内部之间的竞争也在暗暗加剧。竞争不是坏事, 但女大学生之间的竞争较之男生则有些“小家子气”。她们一般容易把舍友当成竞争对象, 比如她们会妒忌在某方面比较突出的舍友, 甚至对这类舍友产生妒忌和不满情绪, 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另一种情况是, 在涉及切身利益的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评比的时候, 同一个宿舍的女生往往会出现激烈的较劲和竞争, 一些功利心较强或性格较敏感的女生有时会因为无法分享利益而对获得利益的舍友耿耿于怀甚至产生妒忌心理。这些形形色色的竞争, 给看似平静的宿舍人际关系无形中投下了“小石头”, 泛起层层涟漪, 到了毕业班, 这些竞争则越演越烈, 严重影响到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 家庭原因。

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 宿舍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较为明显。家境富裕的女大学生有足够的钱吃、穿、玩、乐, 坦然享受时尚产品;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不仅交不起学费, 而且连生活费都没有保障, 更谈不上吃穿打扮。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女大学生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完全不同, 这些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在短时期内难以调和并彼此适应, 日久天长, 宿舍的人际关系渐渐淡漠, 甚至敌对。加上当代的女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女, 她们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 父母对她们关怀备至, 宠爱有加, 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她们。除要求学习成绩外, 很多父母从来不要求她们付出什么, 也很少教育她们懂得理解和包容, 而更多的是告诉她们面对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因此, 不少当代女大学生自幼就形成了个性鲜明、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影响到与他人的顺利交往。

(三) 个体原因。

首先是生活习惯差异。对于每个人来说, 生活习惯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外向, 整天说个不停, 有的人内向, 少言寡语;有的人早起早睡, 有的人晚起晚睡;有的人十分讲究卫生, 有的人则不修边幅。不同生活习惯的人长期共处一室, 相互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 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又是一时难以改变的。所以, 生活习惯的差异是导致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女大学生在青春中期, 生理和心理处于成熟和不成熟之间的阶段, 对环境及别人的情绪反应非常灵敏。有时环境的细微变化或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使她们反复思量。她们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并常常以此作出消极的判断。另外, 由于女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 与人交往带有理想化的倾向, 喜欢凭自己的理想化标准来衡量友谊的轻重。她们一旦发现现实并非如自己所想时, 就会大受伤害, 不愿意再和别人交往, 形成无形的心理障碍。

(四) 学校原因。

影响大学女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不仅有女大学生个体的原因, 而且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原因。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宿舍公寓化管理模式, 学生宿舍的安排大多是随机组合, 而没有考虑宿舍成员的一些个体特点, 比如专业、年级、家庭背景等。因此, 女大学生住宿中常常是“不管是不是一家人, 都得进一家门”。其次, 大学女生宿舍的人际冲突并未得到及时化解。大学女生宿舍的人际冲突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往往由常生活中的没有及时化解小摩擦、小矛盾引发。而目前高校管理部门在应对宿舍人际冲突时往往是在矛盾不可调和甚至学生出现较大心理隐患时才进行干预。这就错过了化解矛盾的最佳时期, 无疑给调解工作带来了难度。再次, 高校普遍缺少系统的人际交往课程。目前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 除了与人际关系相关的专业以外, 大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 而这些课程涉及的人际交往知识不够全面深入, 导致女大学生缺少一个获得系统的人际交往知识的重要渠道。

三、改善大学女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对策

大学女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处理是否及时、妥当, 不仅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而且对女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需要学校、女大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 学校方面:创新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现有的宿舍管理理模式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 适时调整工作的内容、手段和方法, 以跟进新形势, 掌握新变化, 解决新问题。

1. 学工部门工作人员应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一线, 多

了解一些细节问题, 多关心和引导他们, 使一些找不到合适释放方式的学生及时化解心理压力。可适当在宿舍设立辅导员办公室, 经常安排女辅导员值班, 及时了解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 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出现问题时承担起中介角色, 起到调节作用, 尽可能把宿舍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要走出去,

深入学生中间, 将访谈记录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在保密的前提下及时与学生管理部门进行交流, 同时对已核实掌握的共性问题, 通过团体咨询等方式进行集体心理辅导。

3.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建设活动, 转移女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

如开展宿舍卫生评比、宿舍文化评比、文明宿舍评比等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和比赛, 从而增强宿舍的凝聚力, 建立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

4.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和各种教育手段对学生

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辅导,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熟悉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 完善宿舍分配制度, 在新生进校之初, 就应该对他

们的兴趣爱好、经济情况、性格特征等方面作一个全面的调查, 在分配宿舍的时候尽量保持宿舍成员整体经济水平相当, 生活习惯基本相同。其次, 可以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宿舍分配模式, 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分配在同一宿舍。这样既有利于专业之间的互补和交流, 又有利于避开同班学生之间因利益而造成的冲突。

(二) 女大学生个人方面:加强道德修养, 规范个人行为。

1. 强化自身道德修养。

良好的个人修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女大学生只有强化自身修养,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首先, 女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尊重和包容。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人都有交友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特别是年轻人。所以, 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一定要学会尊重舍友之间的不同之处, 宽容彼此的缺陷和不足。其次, 女大学生还应学会坦诚和互助。以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交往中, 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 才能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 才会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使交往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再次, 女大学生应该学会欣赏、赞美别人。心理学家威廉·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其他人的欣赏。”所以, 学会欣赏、赞美别人往往是处世的法宝。学会发现与欣赏别人的长处并由衷地赞美, 更可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2. 规范个人行为。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不同的, 在宿舍这个有限的同一空间下生活, 不能完全按照个人习惯行事。因此, 宿舍每一位成员都要共同尊重学校制定的宿舍作息时间, 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规范自身行为。唯有如此, 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这也是维系一个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三) 家庭和社会方面:加强引导, 转变评价机制。

1. 加强引导。

在入学前后, 家长应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借助社会各类媒体, 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指导, 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尽可能详细地介绍, 对怎样与人和睦相处提出合理的建议, 使女学生在心理、人际交往能力方面逐渐成熟和理智。

2. 转变评价机制。

家长和社会应逐步转变“唯成绩论”、“唯荣誉论”等对女大学生的评价机制, 避免由女大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崩溃。如果家庭、全社会能结合女大学生的成绩、个性品质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来综合考察她们的业绩, 那么女大学生们就会学会融洽相处, 以欣赏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舍友。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的作用时指出:“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宿舍作为女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场所, 对健全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自身处世哲学、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预防和解决大学女生宿舍人际交往冲突, 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构建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 离不开学校和女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更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摘要:当前女大学生宿舍的不良人际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概而言之, 主要有社会、家庭、个体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构建健康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 离不开学校和女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更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关键词:女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成因及对策

参考文献

[1]许莉娅.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生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 .

[2]申艳婷.大学生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8, (2) .

[3]林晓.大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2) .

[4]孟炎.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策略[J].教育探索, 2009, (7) .

上一篇:劳动力所有权下一篇:供应链成员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