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人际交往

2024-09-28

非语言人际交往(精选8篇)

非语言人际交往 篇1

面试中的非语言沟通

面试作为招聘过程的重要一环,对用人单位和应聘者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面试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用人单位能否招到合适和正确的人才,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向外界宣传自身品牌和优势,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时刻。而对应聘者来说,面试是展现自身能力、才华、素养的重要渠道,是决定求职成败的重要环节,也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一

步。如何在面试这样重要的环节中获得成功,也就成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非语言沟通在面试中的重要作用

在面试中,语言沟通无疑是影响面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此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然而,另一个对面试成败同样重要的因素——非语言沟通,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非语言沟通本身的重要性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因此非语言沟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其实根据Kramer的估计,在沟通中非语言信息占了94%(Seinfeld,January 29,1998),而人类学家Ray Birdwhistell的估计也有65%(Knapp,1972)。显然,如果我们单纯重视语言沟通,将无法保证沟通的全面性和正确性。McNeill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如果只是对话语倾听会丢失75%的意义(Mahany 1997:E-3)。

2、非语言沟通在面试中的重要地位

由此可见,非语言沟通对沟通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而面试由于其在招聘环节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特点,更加突显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首先,在招聘过程中,面试常常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第一次会面,因此也就成为双方确定第一印象的关键环节。虽然第一印象的主观性颇受非议,但其对面试决策的影响作用却又毋庸质疑。其次,面试又具有时间短暂、面对面交流和双向沟通的特点。时间的短暂性使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双方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语言信息有限的前提下,识别和解读越多的非语言信息就越有助于在面试中获得成功。而以面对面方式展开的交流,也使非语言信息无处遁形,此时传递的错误信息可能就此让成功擦肩而过。此外,面试还具有双向沟通的特点,是双方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动态过程。对非语言信息的理解,有助于根据对方透露的非语言信息及时调整策略,进而增加成功的机率。

二、面试中的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沟通作为一种信息交流过程,它不同于语言沟通之处在于信息交流渠道的不同,在非语言沟通中,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的。面试中的非语言符号具体有以下这些类型。

(一)身体语言

又称行为语言。是指通过人体各部分动作来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非语言符号。它既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换句话说,你的身体任何时候都会“说话”。根据人体的部位,体态语言又可细分为首语、面部表情语、手语言、臂语言和脚语等。在面试中,正确地传递和接收头部、脸部、手部、臂部、脚部等的信息,有助于增加成功的概率。

1、头部语言

简称首语,是指运用头部动作、姿态来交流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点头和摇头是最基本的头部动作。点头表示同意、肯定或赞许,摇头表示反对、否定或批评。在面试中,面试官根据应聘者的头部动作,常常就能了解应聘者的态度、情绪、价值观等,而且可以对应聘者的性格是否自信进行推断。而对求职者来说,及时捕捉面试官通过头部语言透露的信息,也有利于找到面试官对自己看法的蛛丝马迹。

2、面部表情语

面部表情语是指运用面部器官,如眉、眼、鼻、嘴来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的非语言符号。体语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指出,人的脸部可做出大约2.5万表情,可以说是非语言信息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而在面部表情语中,最有表现力的当属眉眼语和微笑语。

眉眼语,顾名思义指运用眉毛、眼睛的动作、姿态所表达的非语言符号。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曾有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论述,一语道破了眼睛的微观动作能显示内心情感的语言功能。而当眼睛在传情达意时,富有表现力的眉毛也会积极“响应”。眼睛的动作,根据运动的主要部位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眼珠的动作。在面试中,应聘者如果不注视对方,或回避对方的视线,一般会传递出负面的信息,如不诚实、有所隐瞒、不自信、不把握、不感兴趣或厌恶等。而如果长时间注视对方,一般情况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说明对对方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一种是向对方挑衅或施加某种压力,以起到震慑作用;而注视时间太短,则又会有对对方和谈话内容都不感兴趣或厌恶的嫌疑。因此,应聘者和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最好保证注视时间占谈话时间的30%-60%。视线的角度和视线停留的部位也有不同的含义。在面试中,面试官如果想显示权威和居高临下,可采用视线向下,并用眼睛看着对方脸上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的三角形区域。如果要营造平等气氛,则可采用平行的视线,用眼睛看着对方脸上的以双眼为上线,以嘴为下顶角的三角形区域(社交注视);而对应聘者来说,可以采用视线向上,表示尊敬、敬畏,也可用平行视线表达出理性与冷静,但视线停留的部位最好是在对方脸上以双眼为上线,以嘴为下顶角的三角形区域。

(2)眼睑的动作。眨眼除了有保护眼睛的作用外,也能表情达意。在面试中,面试官往往能通过应聘者眨眼的频率和次数,判断应聘者是否处于紧张、焦虑或惶恐不安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状态下,眨眼一般会频繁一些。

(3)瞳孔的变化。根据1960年赫斯等人的研究,瞳孔的放大与收缩,能分别传达出正面和负面的信息,面试官可以根据应聘者的瞳孔因何放大,判断其爱慕什么、喜欢什么或对什么感到兴奋,而根据瞳孔的收缩,也可判断应聘者厌恶、戒备、愤怒的对象。

微笑语,是指通过略带笑容,不出声地笑,来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是由眼睛、眉毛、嘴、脸部肌肉共同表现的面部表情。微笑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是最富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100人作为受试者,让他们根据陌生人的照片进行判断,说出对哪些人的印象最好,哪些人的品德和能力更强。结果90%的受试者指出面带微笑的人的能力、品行最好,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由此可见,微笑对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面试中,应聘者应把微笑贯穿于面试的全过程,以真诚的微笑向面试官传递出友善、关注、尊重、理解等信息,建立在面试官心中的良好形象,进而增加面试成功的概率。对面试官来说,适时的微笑也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从而有助于面试的顺利进行。

3、手语言

是指通过手的动作、姿势表达信息、传递感情的非语言符号。在面试中,如果应聘者将掌心向上,会给人以诚实、谦逊或屈从的感觉,如果以这种方式与对方握手,也会表达出服从的意味。但是如果掌心向下,则会传达出抵制、支配、压制的信号,最好不要采用。面试中较合适的握手方式是手掌侧立与对方握手,并且是手掌相握,而不是只抓指尖,这样能显示平等友好且不会过于冷淡。此外,手势语使用的频率和幅度也值得关注,面试交谈过程中,过多的手势语和幅度过大的手势,往往会给人造作之感,而且过多的信息也容易被对方曲解。

4、臂语言

臂的动作也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在面试过程中,如果面试官采用双臂紧紧交叉于胸前,一般会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表达的是防御心理或傲慢态度,不利于建立平等友好的面试氛围。而应聘者如果采用“握臂”或“局部臂交叉姿势”,则会显示出内心紧张并竭力掩饰的自制信号。前者指双臂交叉的同时,一只手或两只手都握住另一胳臂的上面;后者指用一只胳臂横过胸前,握住另一只自然下垂的胳臂,或者左右手在体前相握的姿势。但对于某些善于掩饰紧张心理的应聘者来说,还有一种“伪装性的臂交叉姿势”,即用一只手触摸另一只手上的挎包、手表、袖扣等物品,实际上也是紧张的外在表现。

5、脚语言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面试官可以通过应聘者的脚步对其性格、情绪进行推断,一般情况下,脚步沉稳,表示其沉着、踏实;脚步轻快可反映其内心的愉悦;脚步小且轻,表示其谨慎、服从;脚步匆忙、沉重且凌乱,则可判断其性格开朗、急躁、缺少城府。此外,脚语还能透露出人的心理指向。若面试官或应聘者一坐下来就跷起二郞腿,则可能表明他(她)有不服输的对抗意识,或是有足够的自信,或是有强烈的显示自己的欲望。

(二)类语言

类语言,是指人体发音器发出的类似语言的非语言符号,如笑声、哭声、叹息、呻吟、哼哼及各种叫声,还包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音调、音速、音响等。在面试中,面试官可以通过应聘者表达句子时采用的语调和重音,理解其强调的重点及态度倾向。也可以通过其采用的叹息声、哼哼声等,判断其情绪状态和态度,或是诚恳或是虚假,或是谦恭或是傲

慢,或是同情或是讥笑。此外,语速也可以表示情感,语速快表明激动、兴奋;而语速缓慢则表示悲伤、漠不关心。类语言除了影响内容表达和对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外,还有助于调节沟通。面试中,应聘者如果适当采用“嗯”、“哦”等声音,可以向面试官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而且注意倾听面试官通过类语言表达出的信息,也有助于理解面试官的态度和心理。

(三)形象语言

形象语言,指通过相貌、穿着、打扮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非语言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形象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能够表明主体的身份、地位和职业,而且也可以表现情感和价值观念。在面试中,应聘者应根据面试的公司、应聘的职位、面试的时间、面试的地点等的不同,选择得体的衣着服饰。一般情况下,面试场合以正式、职业、稳重的形象为宜,太过休闲和放松易给人以轻浮之感。面试者可以选用深色制服、套装、套裙,因为深色调的服装能给人成熟、稳重、权威的感觉,套装也能传达出成熟、干练等素质。从而能向面试官传递出精明干练、办事可靠、对工作负责等信息,有助于应聘者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四)时空性非语言符号

时空性非语言符号具体包括时间性非语言符号和空间性非语言符号。时间性非语言符号是指通过守时、迟到、早到传达信息的非语言符号。一般情况下,在面试场合中,无论是应聘者还是面试者都应遵循守时的原则,或者宁可早到,毋宁迟到,面试场合的迟到可能会被理解为对面试本身不重视或对对方不尊重,或者二者兼有。

空间性非语言符号则指通过人际距离、空间布置传达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爱德华?T?霍尔(Edward Hall)博士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是“空间能说话”,一语道破了非语言符号中的个人空间机制。他把美国人的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四种,并对四种距离的具体适用范围进行了解析。亲密距离为0-18英寸,适用于很亲密的朋友关系,亲人关系之间,关系不够亲密的人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用亲密距离内的体语会有威胁对方、侵犯对方或表示防卫的意味。个人距离为18英寸-4英尺,适用于关系友善,较熟悉的同事、上下级之间,一般不含亲昵或爱情的成分在内。社交距离为4英尺-12英尺,适用于社交场合,个人色彩较淡薄。社交距离又细分为下限和上限,下限是4英尺-7英尺,上限是7英尺-12英尺。公众距离为12英尺以上,下限为12英尺-25英尺,适合于不太正式的聚会。而非常正式的场合则用上限公众距离,即25英尺以上。面试作为社交场合的一种,个人色彩较淡薄,应聘者与面试官之间的距离较宜采用社交距离,但当双方有身体接触(如握手、拍肩)时,则可以采用个人距离。如果面试时的人际距离过近,可能会对对方造成威胁,进而使对方建立防御心理,而过远的人际距离则可能显得过于疏离,也不利于面试的正常沟通。

除人际距离外,空间性非语言符号还包括空间布置,对面试来说,具体指面试场所的布置。面试场所的布置,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能向应聘者传递出无声的信息,进而影响着面试的成败。一般来说,面试场所的布置包括面试场所的选择、桌椅的选择、桌椅的摆放位置和摆放角度等,这些要素既能营造出宽松、融洽的交流氛围,也能制造出紧张、威严的审判式氛围,从而对面试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用人单位应选择宽敞明亮的面试场所、舒适的桌椅、并合理布置桌椅的摆放位置和摆放角度,努力营造出平等、开放的沟通氛围,从而促进面试的有效进行。

三、面试中非语言沟通对语言沟通的作用

(一)非语言沟通能对语言沟通起到补充作用

首先,相对于语言沟通来说,非语言沟通信息量大,能够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信息交流。在面试中,面试官和应聘者的头部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臂部动作、服饰装束、空间距离等都能传递信息,面试官可以从应聘者的点头、微笑、皱眉、手臂交叉、手势动作等获取更多关于应聘者的信息,而应聘者也能从面试官的身体动作、面试场所布置、人际距离等掌握更多用人单位的相关情况及面试官的态度,从而在信息量上弥补面试双方语言交流的不足,使面试官和应聘者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其次,非语言沟通具有连续性特点。连续性是指,只要双方在各自的视线范围内,非语言信息交流就能不断的进行。面试中,面试官和应聘者的交谈可能会出现暂停,此时虽然语言沟通停止,非语言沟通却仍在进行,双方仍可以用非语言符号进行沟通,从而保证交流的连续进行。再次,非语言沟通还具有变化性。变化性是指非语言交流的信息是变化的,在面试中,面试官或应聘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臂部动作等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与语言信息的传递相伴进行,能够对语言信息起到强调和渲染作用,从而增加沟通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非语言沟通的这些丰富性、连续性、变化性的特点,从数量上和生动性上对语言沟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二)非语言信息能对语言信息起到验证作用

面试中,应聘者为了增加成功的概率,往往会对如何应答面试官的提问进行精心准备,从而可能导致语言信息的失真。而相对于语言信息来说,非语言信息,尤其是身体语言具有确定性和失控性的特点,从而使其比语言信息更真实、更可靠。身体语言的确定性是指身体语言多数具有先天性或习惯性,一般情况下较难改变。身体语言的失控性,则是指身体语言多数是人们无意识或半意识状态下显示出来的,例如瞳孔变化、出汗、心跳加快等往往不是意识可以控制的。因而身体语言常常是人们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语言信息可能会“言不由衷”,但非语言信息却常常是“真情流露”。面试中,如果应聘者在表达出某种语言信息后,出现脸色发红、假笑、目光回避、掩嘴、频繁舔嘴唇、触摸鼻子等身体动作,则可能表明其语言表达的不真实。特别是当这些表明说谎迹象的身体动作相伴出现时,面试官就更有理由怀疑其语言信息的真实性。正是由于非语言信息的确定性、失控性,使其能对语言信息的真实性起到验证作用。

非语言人际交往 篇2

关于沟通, 韦氏大辞典这样定义:沟通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流、思想或意见之交投。笔者诠释为:沟通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 借助于共享的语言和非语言系统, 在知识、观点、情感、愿望、态度、观念等方面相互传递、相互影响, 以期达成和谐共识的过程。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沟通。人只要活着, 就会和这个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难免要与人交往。交往即沟通, 不论你与亲人的相处, 与朋友的相处, 与同事和上司的相处, 与客户的相处……这些都需要沟通的技巧。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个独立生活的人, 他不是野兽, 就是上帝。每一个人都需要沟通, 人生的辉煌和暗淡, 成功与失败, 尊重与受辱, 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 都反映着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与人生发展息息相关。

沟通主要借助于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非语言系统即指用语言以外的非语言信息进行交流, 一般表现为———动作符号系统 (动作、表情、体态语言等) 、目光接触系统 (眼神、眼色) 、辅助语言 (说话的语气、语音、语调、节奏、轻重等) 、空间运用 (身体距离) 以及标志符号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发现:沟通中的信息有7%是语言传递的, 而93%的信息是由非语言表达的。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学习研究非语言信息, 恰到好处地传情达意, 准确地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态度等信息, 对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工作关系, 促成各方面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二、非语言系统策略

(一) 非语言系统障碍

沟通信息在传递中受到语言或非语言因素的干扰, 给信息带来歪曲或失真, 致使沟通达不到预期效果, 这些影响信息传递或接受的因素就是沟通障碍。错误的非语言信息带来的障碍有以下方面。

1.错误的着装。

着装时不拘礼节, 表明您要么对交流沟通的另一方漠不关心, 要么您想先声夺人。破烂的牛仔裤和邋遢的运动鞋与笔挺气派的西装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印象。根据场合的不同, 两种着装风格都会给人以完全错误的信息。

2.肢体语言障碍。

指错误的表情、眼神、手势、身体动作等带来的错误信息。

3.辅助语言障碍。

说话者的语气、语调、声音的情感色彩运用不当带来的误解。障碍。说话者的.辅助语言障碍。说话者的语气、语当带来的误解

4.空间距离障碍。

信息双方空间距离影响沟通效果。

(二) 非语言系统要素分析

克服沟通中的障碍、进行良好沟通的关键, 是知道怎样说比说什么要重要得多。因此, 智慧的沟通者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表达方式, 采用最恰当的形式传递内容, 表达信息, 达成沟通的目标。研究表明, 外表、声音、身体语言等在沟通中占印象的93%以上。具体百分比如下:

视觉占55%:身势、手势、视线的接触, 以及整体的仪表与行为举止等都有助于产生深刻印象。视觉的果效比所使用的词语威力要强8倍, 所以必须意识到它们的力量, 并予以重视。

声音占39%。使用不同的语调、音量和语速, 所带来的沟通效果差别是很大的。沟通者所产生的影响有1/3是来自声音的表述, 所以, 必须保证自己的声音能使自己想要沟通的内容增色。

很显然, 要取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传送信息时必须伴随有恰当的身势语、语音语调, 并有合宜的仪态外表。

1.仪表信息

在人际交往中, 仪表装扮就是我们的个性名片。莎士比亚曾说过:一个人的装扮, 就是他的教养、品味、地位的真实写照。得体美观的衣着打扮能够为你塑造良好的形象, 是帮你打开成功之门的“敲门砖”。从礼仪的角度, 着装讲究TPO原则, 即时间原则、地点场合原则、目的原则。时间原则指着装要考虑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时代的要求;地点原则是指与不同环境相协调的服饰搭配, 以获得视觉和心理的和谐感。地点原则一般有三种场合:公务场合、社交场合、休闲场合。公务场合即上班时间, 服装要求庄严、大方、正统、整洁;社交场合是在工作外的社交活动场所, 着装则应典雅、时尚、个性、和谐;在休闲场合, 如在旅游、健身、娱乐时, 服饰要舒适自然。另外, 还要考虑服饰是否与活动目的相匹配。

当然, 服装不是孤立的, 讲求整体美的原则, 从皮包、背包、挎包、发饰、胸针、首饰等要讲求整体性、系统性, 要考虑和谐、统一、平衡、均匀, 真正实现整体美。具体讲, 要注意以下方面。

(1) 和谐美。

服饰的整体美由人的体型、内在气质、服饰款型、色彩、质地、工艺、着装环境等构成, 即综合性的和谐美;其次, 和谐美还包含服饰与环境、场合、季节的和谐, 在时间地点场合的变换中, 选择与自己体型特点、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服装, 还要注意首饰修饰的搭配恰到好处, 达到浑然天成、和谐统一美。

(2) 得体美。

培根说, 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 (得体) 。要想穿着得体, 就需要深入的了解分析自己, 正确的搭配, 找到适合自己的着装。合适得体是你个人形象素质、气质修养的最好诠释。

(3) 修饰美。

配饰的点缀要恰到好处, 锦上添花。切不可画蛇添足或旧衣打新补丁。饰品佩戴注意少而简、同色同质、大方、优雅、得体原则。

服饰仪表在沟通中有重要的名片作用, “你的仪表会说话”。国家领袖周恩来同志在正式场合经常穿中山装, 纽扣整齐, 皮鞋擦得很亮, 展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精神风貌。也有很多职业人士折戟在仪表上。曾有一位销售经理登门拜访外企主管, 被严谨的德国人拒之门外, 理由是:“我不和皮鞋没有擦干净的人打交道, 这样的人会有好产品吗?”

2.肢体语言信息

肢体语言是指人在沟通中的行为举止、姿态和风度。包括站姿、坐姿、走姿、眼神、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等。简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肢体语言是内在品质、知识、修养的真实流露。肢体仪态语言是无声息的, 但是它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自然语言交流的本身有时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效果。肢体仪态语言具有以下特征:它是内在素质的真实体现、是个人一张无形的名片、具有惯性特点等。

(1) 让眼神传达心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清澈、善意、温和的眼神很重要。与人交往时进行目光接触, 不但是一种礼貌, 还能促进交流、培养默契, 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传达心意。沟通时看着别人的眼睛而不是前额或肩膀, 表明您很看重他。这样做能使听者深感满意, 也能防止他走神, 但更重要的是, 您树立了自己的可信度。在用眼睛表情达意注意两个点:注视的时间和位置。一般讲初次交往目光交流每次不超过3-5秒, 而熟悉的朋友同事关系可以延长到5-10秒;目光的位置也有讲究, 不同场合不同交往对象, 目光所及都有区别, 一般从额头到鼻子, 关系亲密度也逐步加深。

在交谈中坦荡自信的眼神是尊重对方;谈话中眼睛斜视、目光游离、眯眼、盯视等, 会传递鄙视、挑衅、愤怒、不安等误解信息。

教师在课堂运用眼神制止学生的干扰行为;母亲用眼神赞许鼓励孩子成长;恋人用眼神传递爱情;古罗马勇士决斗前用盯视的眼神和对方较量, 都说明眼神在沟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微笑的力量。

微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面部表情。有人把微笑比做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因为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消除心里隔阂, 为深入沟通创造和谐氛围。微笑要发自内心, 使人如沐春风。当然这需要积极的心态、正直善良的信念、充满信心和激情等内在品格。微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 表达真诚友善。

亲切的微笑能有效缩短双方的距离, 形成沟通的融洽氛围。

(2) 表达自信

微笑表示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 不卑不亢的交往态度, 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3) 展现良好心境。

微笑表示心情愉悦, 乐观向上、充实满足, 这样的人会更有魅力。

(4) 表达乐业敬业。

工作中面带微笑时爱岗敬业、恪守职责的职业精神体现。

(5) 反应自身修养。

微笑是一种魅力, 他可以使困难变得容易、使刚硬变得温柔、有时还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力量。

微笑的力量很惊人, 关于微笑救家救企业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著名酒店集团希尔顿创始人希尔顿先生, 他起家的核心理念是:“微笑是世界最美的语言, 他像阳光照亮客人”;酒店业质量诺贝尔奖的历届得主———里兹卡尔顿, 其经营理念是:“微笑, 让我们粉墨登场”;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经营法则是:“三米微笑原则”。微笑不但点燃顾客, 也温暖周边人, 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3) 得体的握手。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经说过:“我接触过的手有拒人千里之外的, 也有充满阳光、让你感到温暖的。”握手时的力量、姿势、时间等不仅表达对对方的礼遇和态度, 还表露自己的修养、个性, 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甚至可以通过握手了解对方, 赢得沟通社交的主动权。握手须注意的规则是: (1) 注意先后顺序, 握手中应尊重上级、长辈、主人、女士在先的顺序; (2) 握手前摘手套、脱帽, 女士参加宴会时例外; (3) 注意握手的分寸适度, 握手的力度要适当, 时间要合宜; (4) 握手要配合眼神、微笑、语言; (5) 注意握手的禁忌, 如不交叉握、不用左手等。

(4) 身体语言信息。除了以上肢体语言, 还有一些身体行为会影响到人际沟通效果。主要有身体姿势如站姿、坐姿、行姿、身体距离等。

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站姿有挺拔端庄的静态美, 行走有协调韵律的动态美, 静坐有稳重优雅的静止美。良好的三姿展现个人美好的风度仪态, 反应个人的修养、内涵、素质, 为双方的交流锦上添花。耷拉着双肩或翘着二郎腿可能会使某个正式场合的庄严气氛荡然无存;不由自主地抖动或移动双腿, 能泄露从漠不关心到焦虑担忧等一系列的情绪。无论面部和躯干是多么平静, 只要叉着双臂, 或抖动着双膝, 都会明白无误地显露内心的不安。

另外, 还要注意身体距离。站得离人太近能给人以入侵或威胁之感。如果与人的距离不足3尺, 听者会本能地往后移, 这就是当对方过分靠近时产生的那种局促不安的感觉。反之, 如果距离达6尺或更远, 听者就会觉得您不在乎他, 并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不同的身体姿势能使沟通的内容增色或减色。只要意识到上述事项, 就能轻而易举地对自己的身体语言加以控制。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一种或多种手势以加强自己的表达效果, 保证能用合适的视觉信号强化自己的语言信息。

肢体语言还包括其他方面, 如走路、站姿、坐姿、手势、这些细节都能传递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心理信息, 影响沟通质量。

3.辅助语言信息

辅助语言包括说话的语速、说话音调、说话音量、说话质量等。当这些因素中任何一个或全部被加到词语中时, 他们能修正话语的含义。据研究, 沟通中, 39%含义受暗示影响的, 不是词语本身, 而是他们的表达方式, “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1) 音高与语调。低沉的声音庄重严肃, 一般会让听众更加严肃认真地对待。尖利的或粗暴刺耳的声音给人的印象是反应过火, 行为失控。但是, 即使最高的音调也有高低之分, 您也可以因此找到最低的音调并使用它, 直至自然为止。使用一种经过调控的语调表明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使人对您信心百倍。

(2) 语速。急缓适度的语速能吸引住听者的注意力, 使人易于吸收信息。如果语速过快, 他们就会无暇吸收说话的内容;如果过慢, 声音听起来就非常阴郁悲哀, 令人生厌, 听者就会转而他就;如果说话吞吞吐吐、犹豫不决, 听者就会不由自主地变得十分担忧、坐立不安了。自然的呼吸空间能使人吸收所说的内容。建设性地使用停顿能给人以片刻的时光进行思考, 并在聆听下一则信息之前部分消化前一则信息。

(3) 强调。适时改变重音能强调某些词语。如果没有足够的强调重音, 人们就吃不准哪些内容很重要。另一方面, 如果强调太多, 听者转瞬就会变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而且非常倦怠, 除了非常耗人心力之外, 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4) 声音质量。声音的总体质量是由以下综合声音因素决定的, 即速度、回音、节奏、发音等。声音质量非常重要, 声音有吸引力的人被视为更有权威、能力、更诚实。然而, 声音不成熟的人可能被认为能力差、权利低下、但更诚实和热情。

论非语言沟通技巧 篇3

行为科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的沟通方法中,大多数是通过手势、姿态、位置和距离来实现的,不论在办公室、宴会上和电视上,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存在非言语讯息。并且人们还发现,大多数基本沟通的姿态,在当今世界是一致的,如高兴时会发笑,悲伤或生气时会皱眉或拉长脸,点头表示“是”或“肯定”,摇头表示“不”或“否定”,招手表示“来”,摆手表示“去”等。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言语部分也有差异,主持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被非言语讯息的普通性规律所支配,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者,他们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就要提炼,以达到明白、准确的要求,并采用受众能理解的通用姿态,而不用使人误解或不恰当的姿态,这就要求电视主持人重视学习和掌握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电视主持人要注意的是那些经常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大体有下列数种。

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是指主持人与被访问者、参与演播者以及现场观众等之间应保持的适当距离。

主持人在工作中应注意和别人保持适当距离,一是不要过近,尤其不要轻易进入亲密区域,以免侵犯他人和私人空间,引起别人的反感。二是不要过远,使人感到生疏。在多数情况下,主持人和别人保持的空间距离介于私人区域和社交区域之间为宜,也就是1米左右。

握手。现代人在交往过程中,握手表示礼节性的问候,电视主持人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经常遇到握手,当主持人把握手作为一种非言语讯息的同时,又要注意两点。

第一,应该先伸手。

第二,应该采取平等的握手方式。主持人在同对方握手时,一般不应该采取支配性风格,应平和、谦虚,因为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你,有利于开展良好的业务活动。

眼神。电视主持人的眼神通常介于社会性注视和亲密性注视之间,也就是说比一般社交性注视略微亲密些,又比亲密性注视略微严肃些。有些用谈正事的注视,如访问高级领导人或谈论重大政治问题,但一般不能用轻轻一瞥这样的眼神。

微笑。微笑所发出的讯息是很丰富的,它因不同场合、不同情况表示出愉快、友好、亲切、赞同、欢迎等多种意思。主持人的微笑一般有两种情况:就主持人的个性而言,有天生的爱笑和不爱笑;就节目的内容而言,有严肃和活泼之分。这样,便产生了一个笑的掌握问题。

电视主持人对“笑”的掌握,还同有声语言相关,除了礼貌,要求主持人作出适当微笑外,多数情况下是因节目内容需要主持人以微笑来配合,使说话和笑容、表意和传情融为一体。

以上所述,使大家对非言语讯息有了了解,下面我们谈一谈非言语沟通技巧。

电视主持人拥有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有利于在主持节目中传情达意。而忽视非言语沟通,或使用不适当的非言语讯息,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节目效果和主持人本人的形象。

一个有较强能力的主持人,不单本身会不断发出准确而简炼的非言语讯息,而且能从合作者或在场者发出的非言语讯息中判断其参与的程度,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

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分天赋和获得两部分,主持人先天拥有的非言语沟通技能有高低之别,后天经过学习而获得的非言语沟通技巧也高低不同。首先主持人应该准确应用能够显示自己个性特征的身体姿势,电视主持人如果期望显示出具有个性特征的公众化形象,应先发现和调查一下自己,多问几个人,请他们从你的身体姿势或行为特点方面用最少的字来描述你,他们很可能会把“潇洒大方”、“扭捏作态”、“动作急”等特征和你联系起来,你若是希望显示你天生开朗乐观的性格,那么,怎样来使用你的面孔?你若是希望看起来像个知识渊博的教授,那么怎样使用你的双手?总之,要想想,除了通过言语系统来显示外,非言语系统方面有哪些姿势可以帮助你,比如,用你的笑容、急促的语调和张扬的步态来突出你愉快的天性。一般地说,电视主持人至少应该有两三种行之有效,随时可用的姿态来帮助传递非言语讯息,这些姿势当然应该是天生的,而不是造作出来的。任何一个电视主持人都不要试图去使用自己不具备的身姿特征,否则,就会使自己以及节目显得不伦不类。

主持人除了应该准确选择能显示自己个性特征的身体姿势外,还应该重视学习身体语言,因为在电视主持人中,缺乏非言语沟通知识,忽视通过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的现象,至今仍带有普遍性,有的缺乏这种意识,视为自然而忽视学习和锻炼;有的使用不当而不知利弊,如此等等,都是不明白身体语言固然是天赋的,但也要学习。以电视台主持人来说,这种学习已超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变成了工作的需要。

学习身体语言的方法,一是观察,二是实践。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人们都在使用身体动作,都有非言语讯息存在。在车站、码头,人们表现出来的殷切、快乐、焦虑、急躁、愤怒以及其他一些情绪都比较明显,各种集会、宴会也是观察非言语讯息的理想场所。主持人应用心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观察。

电视主持人从电视本身中也能学习身体语言,可以向别人学习非言语沟通的技巧,就是把语言声音关掉,试着仅由图像显示的人体姿势来猜想,理解内容,每隔一定时间,再把声音开开,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也可以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并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看看自己非言语沟通方面是否正确,哪些精彩,哪些不当,在使用量上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样久而久之,非言语沟通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主动加以掌握,使之成为自己实现传播服务的手段之一。

所谓“日新月异,渐益堆积”,是说每天学习都有些成绩,每月学习有些进步,天长日久,实得大益。学习和锻炼,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知识在于积累,意志在于锻炼,对于一个用心的主持人来说,应在固有的气质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刻苦地锻炼,用几年、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去换得屏幕上、话筒前的一次又一次成功。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亲子交流要善用非语言沟通 篇4

非语言在沟通中影响巨大

我们知道,人与人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依据研究分析,在日常的沟通中,一般人以为影响力最大的是用词遣字(语言内容),其实仅达到7%的效果。和语言相对的非语言信息,其影响力却高达93%,其中55%是通过眼神、表情、姿势、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来表露,38%的影响力是由语气(音调)表现出来。因此,在整个沟通中,非语言沟通就成为影响信息传达的最重要因素。

人们在潜意识层面或刻意的意识下,凭借各种眼神、表情、姿势、动作与声调等身体语言,传达出千百种可能自己都压抑不住或自己都不甚明了的情绪化信息。所以眼神、表情、姿势、动作与声调等,都被归纳为非语言沟通的要素。

重视和孩子间的非语言沟通

“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经常抱抱我;如果你们爱我,就经常亲亲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陪陪我……”正如这首歌传达的孩子们的简单心思,爱,并不一定要说出口,抱抱、亲亲、陪陪都是孩子希望你和她沟通的方式,这便是爱的语言,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

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会用爱的语言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关爱的眼神;如果你会用关爱的眼神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微笑;如果你会用爱的微笑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教育孩子时,你除了有意识地用语言与孩子交往,还应该重视与孩子之间的非语言沟通,学会通过目光、表情、服饰、姿态等非语言行为与孩子交往。

亲子交流中的那些非语言方式:

1、抚摸。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心理需求。

2、拥抱。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温暖。

3、亲吻。让孩子感受到你开心和快乐。

4、握手。传递你坚定的力量。

5、点头。传递认可和鼓励。

6、微笑。传递默许和包容。

7、眼神。表明你是默许、支持,反对。

班主任的非语言暗示浅说 篇5

1.班主任老师的从教威信暗示。

老师的从教威信主要来自于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模糊评价,这个评价是教师本人的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溃威信高的老师处理班务工作和开展各种活动时,总是事半功倍、得心应手,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与敬仰。教师的威信越高,给学生的暗示也就越强烈。因此,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班主任老师必须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大功夫,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提高和维护自己的威信,以求把更多的健康暗示带给学生。

2.班主任老师的人格暗示。

班主任老师的性格、个性、气质、能力等诸因素,构成了班主任完整的特定人格。教师的人格时时都在给学生提出暗示,左右学生的行为,班主任老师尤为如此。高尚、严肃且能突出个性的人格,对学生暗示的力度较强,反之则弱。如有的班主任老师从不体罚学生,和学生关系很融洽,但学生都很“怕”他,在班里都能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这就是教师人格暗示的作用。人格暗示的强弱与师生之间的体位距离有关。同一教师,由于与学生处的体位关系不同,暗示效果也会出现明显差别。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强,坐在后面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弱。因此,不少班主任常把在后位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调到前排,以增强其接受暗示的强度,使纪律意识得到强化。再有,教师在和不在,其人格暗示的强度也有很大区别。教师在教室时,暗示较强,教室很安静;教师离开教室,暗示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教室出现嗡嗡声,甚至吵闹连天。当教师再度出现时,其暗示又会油然而生,教室迅速恢复平静。由此可见,教师的近体距离喑示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难怪不少有经验的班主任

与老年人沟通的非语言沟通技巧 篇6

养老院护理员在与老年人进行沟通时,应注意脸部的表情,这是非语言沟通技巧中最为丰富的源泉,养老院护理员的微笑服务,会让老人产生愉快和安全感,进而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养老院护理员应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与老人的情绪体验相一致,促进与养老院老年人的沟通。

2. 与老人的目光接触

养老院护理员在与老人进行交谈时,应注意与老人进行目光的接触,养老院护理员热情的服务会给老人带来安全感,而养老院护理员也可从老人的表情中,判断老人的心理状态。

3. 拉近与老人的沟通距离

养老院护理员在与老年人进行交谈时,应注意保持老年人舒适的体位,不能让老年人出现紧张和不舒适的症状,因此,养老院护理员在对老年人进行照顾时,会站在老人的床旁,倾听老人的说话,以亲切、关怀的语气,让老年人感到舒适和温暖,同时养老院护理员会认真倾听老人的心声,让老人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对老年人所说的话及时做出回应。

4. 触摸老人

教师的非语言符号的教育意义 篇7

关键词: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教师教育传播活动中使用的两类传播形式。其中, 语言符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 而非语言符号则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作为教育传播活动的重要手段, 其作用绝不亚于有声语言符号的作用。Ross (Ross, 1974) 曾提出, 在传播活动中, 语言符号传递35%信息, 而非语言符号传递65%信息, 而当人与人面对面沟通时, 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以传达65%信息量中的55%。教师通过运用非语言符号如身势、表情、语调和眼神等等可以使学生接受的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更加生动具体清晰。无论是在语言符号还是在非语言符号中, 教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不论是小到教学传播活动或是大到人类的传播行为, 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传递信息, 更是交流和增进感情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更应该尽可能的运用一切非语言符号, 调动学生的兴趣, 从而才能取更好的传播知识的效果并试图与学生成功地交流。在一定的情况下, 非语言符号甚至能够代替或者补充语言符号的交流活动, 所以人们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 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 也会使用非语言符号如肢体语言。

1 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指, 除语言符号之外能够产生刺激同时传递信息的符号。如, 人们在交流中所使用的身势, 眼神和表情等等。非语言符号的种类繁多, 从视觉角度来看有手势、相貌、服饰、体态、表情、图像、距离等;从听觉角度看主要有声音、声调、掌声、哈欠声和音乐等等。也就是说, 非语言符号是处语言符号以外的交流活动。语言学家声称, 在整个传播活动中, 语言符号传播仅占30%, 而非语言符号占70%。

2 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古人云,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只凭语言符号的传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教师的教学的需求。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不仅仅需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 更需要手势、眼神、动作、声调、图像和表情等必不可少的非语言符号辅助教学, 调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Cooper说:“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 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研究表明, 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的运用非语言交际, 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 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1988;57) 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符号。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能够在学生身上悄无声息地引起变化, 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将从以下两点简单介绍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重要影响。

2.1 教师的身势

身势是非语言符号中最强有力的部分。例如, 在西方, 人们被问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时, 时常会耸耸肩。.教师的身势是指教师的动作, 面部表情及眼神。教师的身势能够帮助传递复杂的信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是很有效的非语言教学辅助工具。如果只是单纯的有声语言教学, 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会觉得课堂无聊生硬。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材料更加具有趣味性, 促进学习活动。积极地身势包括竖起大拇指、肯定得眼神、鼓掌、与学生眼神交流、面带微笑和相关的身体动作等等。教师的手势动作同样也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方式。事实证明在教学中, 教师的手势力度, 方向和速度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语言符号相符和丰富多样的手势动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教学趣味性。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仅具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应该具有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非语言符号的能力。

2.2 教师的仪表

教师的仪表是学生视觉所能感觉到的非语言符号, 主要是指, 教师的服饰, 妆容。虽然教师的仪表在多数教学情况下, 并不和教学内容相关。实际上, 却是影响教育活动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教师的衣着, 妆容都反映着教师的品味和文化修养。提到教师的仪表就必须提及教师的衣着颜色, 风格及发型等所有教师所携带的元素。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仪表具有不可替代的身教作用, 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 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不仅传承知识, 更是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的过程。例如, 一个穿着得体大方, 课堂中不接听电话, 极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会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喜欢和信任, 拉近师生距离。因为教师的行为举止、态度及大方得体的仪表在学生中会起到重要的模范作用。塑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

2.3 教师的眼神

教师的眼神所指代的语言种类繁多。比如说, 看或者不看, 看多久, 仅仅是瞥一眼还是盯着看, 在不同的场景中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眼神语言, 更多地从学生处获得信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们可以判断出, 他/她是否在专心听讲, 是否听懂。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所显示, 在很大程度上, 信息传递过程依赖于人类的眼神, 眼神携带着80%-90%的信息。眼睛是心灵对的窗户。对这个世界来说, 最宝贵的莫过于人类, 而对于人类来说, 最宝贵的莫过于眼睛。通过眼神, 我们可以获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 高兴、悲伤、愤怒和兴奋等等。在一些文化中, 眼神交流很重要,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不然。正确的运用眼神语言能够极大地增加交流效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眼神语言, 以正确的视角看学生而不是只是盯着天花板。倘若教师对学生投以和蔼、自信、表扬和期盼就如同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上的交流对学生好的表现加以肯定, 就像心与心之间的对话“你很棒, 继续努力, 我相信你一定行。”

3 结束语

古人云:“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 也是追求更高效教育方法的过程。综上所述, 本篇文章主要从教师的身势,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眼神三方面探讨了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表现。教师作为教育传播活动的主体之一, 对于非语言符号的恰当、广泛地运用更好的解释、加强、补充了语言符号, 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和教育传播效率。当然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成功地结合。一篇好的教案, 通过教师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容色, 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推进。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历程中, 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组成部分和长期目标。掌握非语言符号技能, 在语言教学和日常交流中都具有重大意义。非语言符号是最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新春.巧用体态语言, 提高课堂实效[J].小学时代:教师, 2011 (5) .

[2]李维.课堂教学理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3] (美) 巴克.非语言交流[M].小平, 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1.

[4]张广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非语言行为[J].教育研究, 1989 (6) :76-78.

[5]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6]庄继禹.动作语言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

[7]宣伟伯.传媒信息与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3.

[8]吕林.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6 (9) :123-126.

[9]石秀华, 郝广伟.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版, 2000 (6) :34-36.

古陶瓷非语言符号的识别 篇8

那么,陶瓷器的千变万化是否都可以用文字来描述呢?

其中,具象的物体是可以用自然语言和文字表述的。但是表象的变化,绝非用文字描述能够说得明白。综合留存的表象状态信息,它绝非一种子虚乌有的形态,也构成完整的符号系统,而识别这个符号系统更多的是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指叩、掂量等方法,通过这些识别方法获得的提示,是提供给我们作出鉴定结论的客观依据。

如果我们把古陶瓷器比喻为一件旗袍的话,那么这陶瓷的胎,就是这件旗袍的面料;器型,就是旗袍的款式;器表装饰就是旗袍的颜色和图案花纹。旗袍是历史上满族妇女穿的长袍演变而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长袍融入了西洋服装的审美观,款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现代的旗袍。它从长袖、短袖到无袖;它从高领、低领到无领等等。这种变化的动力来源于追求时尚的审美观,旗袍的变化尚且这样,陶瓷器的变化更是如此。一件陶瓷器就是一个综合信息载体,承载着一些很难用语言交流说清楚的内容。以视觉符号为例:

器型。器型的演变是一门学问,在考古学叫“类型学”。器型的型态变化是可以用语言叙述的,但是它的神态变化,例如明代时期的造型,正如耿宝昌先生所言,一般都显丰满,深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那么什么是丰满、深厚?它应该是和其他朝代不具此神态特点的器型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大量的不同器型对比的结果,而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则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比较。

器表装饰。古代陶瓷这件“旗袍”,它有三种不同的花式品种。一种是用“塑、刻、印”技法的品种,指的是在成型的瓷胎坯体上采用刻画、印纹、堆塑等技法或再涂上不同的颜色釉,在“面料”上直接进行的装饰;一种是“色釉”品种,是指在“面料”成型以后,用含有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对“面料”表面进行“染色”;一种是“彩绘”品种,是指在成型的瓷胎坯体或经过高温烧成的瓷器表面上,用含有金属氧化物的矿物彩料的绘画装饰。所有的装饰必有其含意,意态呈现的,恰恰是文化属性,而在瓷器的鉴赏中意态信息,更多的是体会或意会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的文化内容。

器型和器表装饰的整体效果是追求时尚的结果。例如北宋影青瓷它追求的是釉色如玉的釉色和刻画背透的视觉效果;南宋的吉州窑褐釉瓷叶纹装饰,追求的是叶脉的观赏效果;明代永乐的白釉产品,它追求的是暗刻纹的呈现效果;而清代的彩绘更注重凸显图案的精美等。这些都构成了非语言符号中的丰富内容。就鉴赏一种古陶瓷器而言,这些符号有的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的描述来表达,而有的则是个人对符号的识别记忆,是经验和感觉认识积累范畴的内容。

色差。器表都有色,各类器表装饰颜色会有差异,同一时期的相同产品,都会呈现不同的色差。陶瓷器的呈色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因为颜色来源于材料的化学成分以及烧制的温度,它们之间的差异,哪怕是细微的差异,都可以作出器表的分析。表象的变化,例如它们来源于不同的使用环境,不同地区的窑场、出土的、海捞的、外销回流的等,它们各自形成的“色差”,呈现给我们视觉系统的是不同的识别符号,有的就很难用自然语言来说明。

色泽。色泽的“色”反映的是颜色,“泽”反映的是亮度。色是光作用于物体反射,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泽是光作用物体的亮度。同一件物体由于摆放的位置不同,都会在颜色和亮度上发生变化。例如你家里买了一套茶杯,几个用了,有几个没有用,使用过的和没有使用的,色泽就会有变化,直观的感觉是用过的旧了,没有用过的还是新的。带给你这种视觉识别的符号就是色泽,每一件陶瓷器都会有不同的色泽。

缺陷。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工具、烧造方法、釉料等工艺的不同,与现代产品相比较,都会带有工艺上的“缺陷”。“缺陷”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阶段性或特殊性。例如古代陶瓷的器型不规整,带有普遍性,因为这都是手工制作的原因,手能够做出“精湛”的工艺品,但它做不出统一标准的产品。瓷器表釉上有缩釉点,也带有普遍性,这是因为稍不注意,釉面留下细小的污渍就会产生缩釉点,而更多的产品“缺陷”是阶段性的,垂釉就是阶段性的特征,它是和一个历史阶段使用釉的配料有关系,用石灰釉材料的产品,由于石灰釉的黏度较小,易于流动,容易形成垂釉的现象。橘皮釉也是阶段性的特征,例如明代宣德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其釉面的特点就是橘皮纹;清代雍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釉面细白莹润,也多仿有宣德橘皮纹,但是我们进一步细辨,宣德时期与雍正时期的橘皮纹之间也有区别。而有些产品的“缺陷”,是带有偶然性的,例如一对瓷瓶中的一只有些变形,窑裂、漏釉等这些都是带有偶然性的缺陷。所有这些判断,我们也都需要这类符号的提示,才能加以识别。所以,我们主动去探察这些非语言符号所提示的内涵,就是要将这些看似独立但却又关联的信息梳理清楚,熟悉它们之间非语言符号表达的内容,了解它们自己叙述的故事。

掌握古陶瓷非语言符号的内涵,会带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帮助断代。一件陶瓷器所反映的非语言符号信息,一经掌握了它们的真实内容,所做出的结论都应该是真实的、靠得住的结论。这些信息的好处在于,已给了你明确的断代指向。例如,明代的一只景德镇窑暗刻花白釉罐,是永乐朝还是嘉靖朝的,这里的市场价格差别很大,而区别的主要依据就是器型特征。市场上有句话叫“捡漏”,怎么会捡漏,别人判断不准,你看准了这就是捡漏。也就是说,你发现了别人都没有发现的价值,才能捡漏。所以对这些信息必须谙熟于此,娴熟于心,学习识别非语言符号的过程,就是学会掌握鉴定方法很好的途径。

二是帮助识货。敢不敢下手买陶瓷器关键在于识不识货。最尴尬的是看了一件藏品,说不清楚究竟“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识货就是要“搞明白”,只有“搞明白”,才能敢买、敢收藏。这些信息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收藏的价值在哪里;什么是“不好”的,价值的泡沫在哪里,它会告诉你哪些更值得收藏。

三是有助于提高欣赏能力。器型可区分为以艺术表现为目的造型和没有艺术表现意图的造型两种,还可依据是实用还是观赏目的的造型再加以区别。我们现在去古玩市场觅瓷,可见的多数是以实用为前提的造型,但尽管这样,仍不会妨碍我们依据它具有的美学意识的要素,加以欣赏并体会出不同时期文化背景和时尚情趣的变化。鉴定不等同于欣赏,鉴定只要求我们对艺术品的真与假,作出判断和结论;欣赏还要求我们主观上要去努力培养对文化的认识,并升华为意境与情感的融合。正因为陶瓷器上非语言符号,更能反映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完美形式的审美价值,那么,那个时代是一种怎么样的文化背景?在这些物体表象上反映出哪些不露斧凿痕的美的状态?能从中体会出并获得这些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这就是欣赏。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是,要去探察然后读懂这些符号的真实含义。

上一篇: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下一篇:项目开发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