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能力(精选12篇)
人际交往能力 篇1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 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从动态上讲,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从静态上讲, 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 生产和生活都具有社会性, 因而人际交往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任何人的生存与发展都要与他人打交道, 都要与他人进行或多或少的交往。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开放程度日益加深, 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更高, 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 一个人想在社会上立足, 想要取得成功, 必须要与他人打交道, 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否则所从事的工作不可能取得成功。美国的史丹福研究中心经过长期的研究, 得出一个著名的结论:你赚的钱12.5%来自于你的知识, 87.5%来自于你的人际关系。可见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事业成败有着重大而直接影响。因而研究中学生的交往现状, 发现中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中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状况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心逐渐发育成长, 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知识的不断增长, 眼界的不断拓宽, 社会生活范围逐步扩大, 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不断增强。在现实生活中,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 往往与同龄人有着较高的交往热情, 而且绝大多数交往动机比较健康, 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糊涂思想 (如哥们义气之类) 和不健康的交往现象。在与家长的交往上, 一部分能够与家长交流和沟通,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与家长不能顺利沟通和交流, 存在一些交往障碍;与老师的交往上, 往往只是听老师的说教, 往往因为对老师有些害怕不敢或不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与老师交流, 导致交流只是单方面的, 没有实现健康的人际交往。与社会交往方面, 我国的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比较大, 父母管束也比较严, 基本上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 而寄宿制的学校基本上是封闭式管理, 学生们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 与社会的交往极少, 导致一些学生根本不会与社会中的人交往, 出到社会后一时难以适应。总的来说, 我国中学生交往的总体状况是健康的, 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据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调研显示, 对高二年级的三个文科班和三个理科班共3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有25.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8.7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这一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凸显了中学生人际关系总体健康, 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状况, 需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解决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问题。要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必须先探究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 学校环境对中学生交往的影响
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在进行新课改,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为中学生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在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在学校、社会仍有很大的影响。因而, 不少学校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 仍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 致使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 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时间较少, 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平台和机会。并且, 一些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落后, 从而屡屡产生挫折和失败感, 导致部分学生极度自卑, 从此封闭自身的内心世界, 不愿意与人交往, 不能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有甚至些开始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
2.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正常交往能力的形成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的。一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不重视, 或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不够, 往往只是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给予和满足, 而不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平时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 或者有交流, 其交流的方式也比较简单或粗暴, 孩子一犯错误就非打即骂,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封闭内心世界, 不愿意与家长交流, 影响了中学生正常交往能力的形成。还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 对孩子逼得比较紧, 使孩子处在繁重的课业中, 无时间及机会与人交往。另外,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城镇中独生子女增多, 在家庭内部也减少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 这对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形成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3.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的逐渐淡化。人与人的关系利益化的现象日益增多, 原来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少了, 现在人们一回到家就紧闭铁门, 有些居住在同一层楼的邻居, 居住了几年都还相互不认识, 甚至出现对门的邻居被盗了, 还以为是请了搬家公司来搬家。还有, 社会上某些人所信奉的“金钱至上”、“走后门”等不良风气也影响着中学生的交往观念, 导致一些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带上了较强的功利色彩。
4. 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的产生及迅速发展, 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快捷方便,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是互联网也具有两面性, 现在网络上传播的一些不良思想也影响着中学生。一些中学生受此影响, 人际观出现了偏差, 在错误人际观的指导下, 出现一些不良的交往行为。还有一些中学生受网络游戏的影响, 上网成瘾, 生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而现实世界里的人际关系的交往受到很大影响, 部分中学生沉迷网络, 甚至出现了排斥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情况, 极大地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措施
1. 学校方面必须加强教育和引导, 为提高中学生交往能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培养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中学生, 为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坚定的基础。同时, 学校可以通过如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板报、校园文化长廊等沟通方式,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对学生的正常健康交往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可以通过加强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培训, 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正常健康交往的能力, 做一位学者型老师。设立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 对一些交往能力不足、交际方面有一定的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专业的辅导。
2. 家庭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为中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在家庭中处理好人际关系, 如教育小孩尊敬父母及长辈, 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在孩子遇到问题时, 父母要及时发现, 耐心找原因、及时引导、进行鼓励, 教他们克服困难、战胜烦恼和树立信心的方法, 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一个在家庭中能与家人正常交往和交流的人, 才具备与社会上的其他人进行正确交流、交往的能力。
3. 社会要加强管理和监督, 引导社会舆论, 为中学生健康交往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虽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但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国家相关部门要引导学校与社会逐步转变教育价值评价机制, 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使学校及家长转变教育理念,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从而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也有利于中学生拥有更多的正常交往机会, 提高交往能力。国家相关部门及相关从业单位要加强网络监管, 清除不良网络信息, 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此外, 要加强优秀网站建设, 用优秀的思想占领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 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人际交往能力 篇2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与人交往。2.能力目标:掌握符合心理学原理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正确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交流欲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环境中与人和谐相处。【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分享、课堂体验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人际交往技巧,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良的交往习惯,在班级中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活动难点】
如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主动参与体验活动和分享个人感受,改变自己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活动形式】
故事启发、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体验感悟 【活动准备】
1.将学生进行分组,4人一组。2.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卡片和一支笔。【适合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课时】
1课时,45分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萍水相逢时,你会和陌生人说话吗?”“需要帮助时,你会怎样向人求助?”“拜访别人时,你懂得如何与人交谈得更深入、不冷场吗?”
回答这些问题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人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来到一间二层楼的屋子。进到第一层楼时,发现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桌旁都坐着人,而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吃得到,因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师咒诅,全都变成直的,手肘不能弯曲,而桌上的美食,夹不到口中,所以个个愁苦满面。但是他听到楼上却充满了欢愉的笑声,他好奇的上楼一看,同样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弯曲,但是大家却吃得兴高采烈。原来每个人的手臂虽然不能伸直,但是因为对面的人彼此协助,互相帮助夹菜喂食,结果大家吃得很尽兴。
问:这则故事说明什么?
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活,这本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先主动伸出友谊的手,你会发现原来四周有这么多的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高中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生活在温馨的集体环境中,与老师、同学建立和谐的关系,他就会消除孤独感,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所以同学们,进入到一个新的集体,应该主动友好的与新同学交往,尽快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二、互动游戏:喊数抱团
游戏方法:教师引导一部分学生站成一个圆圈,沿逆时针方向慢跑,当教师突然喊道“5个”或者其他数字时,学生应立即与邻近的同伴按所喊数字抱成一团,剩下没有及时抱成团的人则被淘汰。如此重复进行游戏,争取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到游戏中。
游戏结束,教师让学生谈谈参加游戏的感受。(学生发言)
师:在这个游戏中,要想自己不被淘汰,同学们就要勇敢的去找寻同伴,打破隔阂,与他人拥抱,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
三、角色扮演:寻人信息卡
活动过程:
1.在10分钟时间内,学生拿着卡片和笔向其他同学询问并登记他人的姓名、出生年月、身高、喜欢听的歌曲、喜爱的运动五项信息,看看谁登记的人最多。
2.交流完毕后,教师在全班梳理信息,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所登记的信息中喜欢听的歌曲或者喜爱的运动有哪些,在全班挑选有共同爱好的同学进行介绍与交流。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在交往中介绍了自己,了解了他人,发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懂得了在与人交往中要聆听他人的讲话,学会了平等尊重的与他人交流,提高了自己的交往和交流能力。
四、小组讨论、体验感悟
讨论问题:当同学向你请教问题时,你可能会有哪些收获?
学生4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代表说说小组交流后的意见,老师根据学生的说法归纳总结如下:
1.有些问题开始不知如何讲,但在讲的过程中慢慢想明白了。
2.有些题目以前也会做,但是没有现在给你讲了一遍后这么清晰,加深了理解。
3.锻炼了自己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4.这些知识都学了很长时间了,有点生疏了,就当复习一次。5.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体会到被人需要和尊重的快乐。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向别人讲解题目的时候,虽然花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却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帮助了自己。同学们以后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请伸出援手助他一臂之力吧,与人交往,如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对于你们的学业发展甚至终身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今天这堂课希望同学们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正确处理与老师、父母、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有意识的加以运用,学会与他人真诚合作与合理竞争,可以倾诉个人的喜怒哀乐,及时宣泄和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使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身心愉快的投入到高中三年的学习中。
六、行为作业
活动延伸:与人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是交谈,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以“我最喜欢的学科”为话题进行谈论,并且相互分享感受。
七、小链接
合作既是同学之间互相沟通、联络感情、加强人际交往、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的需要。合作是体育比赛取得胜利的前提,特别是集体项目更离不开队员间的默契配合与合作。例如篮球中的空中接力扣篮,排球中平拉快,短平快,单脚背飞,沙滩排球中的发球时暗示手势,乒乓球双打队员通过手势发球抢攻得分的精彩场面。再例如势均力敌的两个队,在比分交替上升、不分上下的时候,由于队员之间信息交流的不够而连续失误,最终导致失败的实例,2004年的悉尼奥运会决赛中中国和俄罗斯女排就是如此。
如何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3
一、特质词汇的意义
一般来讲,28个月大的儿童,已开始使用“好”“坏”“可爱的”“淘气的”等特质词汇来描述他人。特质词汇可以帮助儿童把人加以分类,让他们知道应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儿童特质词汇研究的结果
笔者对儿童特质词汇的研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对象选择了对儿童最了解的家长和教师。
1.儿童在使用哪些特质词汇
2.儿童使用特质词汇的特点
(1)从概化、笼统到细化、准确。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好”“坏”出现的频次都很高,体现出儿童对他人的认识是比较概化的。但年龄大些的儿童还会使用“聪明的”“勇敢的”“可爱的”等复杂多样的词汇准确描述他人。儿童对他人的描述从概化、笼统到细化、准确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2)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卷中,提供了熟悉的小朋友,家长、教师和其他熟悉的成人,熟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这三类目标人物,考察儿童对不同人的认识。调查发现,儿童可以使用不同的特质词汇描述和解释不同的人,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对所熟悉的小朋友,儿童常使用“听话的”“调皮的”等词汇;对家长、教师和其他成人,儿童常使用“爱发脾气的”“有学问的”等词汇;而“勇敢的”“聪明的”等词汇常在描述和解释所熟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时使用。
(3)评价多于描述。儿童所使用的特质词汇中,评价性的词汇占有极高的比例。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常常用这些评价性的词汇教育儿童,使得儿童也更多地关注对他人的评价。
(4)积极词汇多于消极词汇。这与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关,也与成人注重正面教育和引导有关。
(5)理解多于使用。在儿童所使用的特质词汇中,有些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儿童对绝大多数的词汇的含义是理解的,只不过有时不会恰当地加以表达和使用。
三、如何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儿童只有理解“他人是个怎样的人”,才能与其友好相处,逐步完善交往策略。因此,本研究能够为提高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带来如下启示:
1.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以往,人们较关注儿童身体的发展、智能的开发,而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比较忽视。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不仅能理解他人外在的行为,还能在此基础上推断和解释他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并概括理解他人的人格特质。这提醒我们,应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儿童,重新认识和把握儿童的发展。
家长和教师应把儿童视作发展的主体,充分认识和挖掘儿童作为主体的发展潜能;家长和教师应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科学评估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准确地把握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和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家长和教师不仅要注重促使儿童体格健壮、智能发达,也要注重培养儿童体察他人、友好交往的能力。
2.以特质词汇理解为先导,提升儿童交往能力
现实生活中,儿童在初步理解把握他人性格的基础上,给他人贴上一定的标签,不仅体现着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蕴含着对他人的情感体验,也导引着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比如:儿童认识到他人是“霸道的”或“友善的”,那么,在进行分组游戏时,就会根据小伙伴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和交往策略。因此,家长和教师不仅要重视儿童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更要注重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引导儿童正确地理解他人,并能依据对他人不同特质的把握,采取恰当的交往策略,从而帮助儿童与他人有效互动,提升交往能力。
3.注重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丰富特质词汇
儿童运用特质词汇的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随着认识发展水平的提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发展的。儿童特质词汇的丰富和发展,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儿童准确理解和恰当运用特质词汇来描述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比如,以往在讲故事或看影视作品时,家长和教师比较关注引导儿童理解情节,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对其中所蕴涵的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价值开发得不够。为此,家长和教师可结合作品内容,进一步帮助儿童理解作品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运用怎样的特质词汇予以表达,并启发儿童思考如何和不同特质的人交往。除此以外,家长和教师还可通过游戏、角色表演、绘画、日常交谈、主题辩论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途径和活动形式,适时引导儿童理解他人,并运用丰富多样的特质词汇表达对他人的理解,以此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为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提高交往意识, 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孤立的生活, 都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和别人的认识。交往面越宽, 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 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而这些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思想和信息, 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更直接、更广泛、更迅速。所以要让学生意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然而, 高职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得及其被动, 据调查有40%的学生不敢在大庭广众和陌生人前讲话。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匮乏。因此, 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单纯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 而更多采用情景式教学, 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多回答问题, 鼓励他们多说话, 同时加强同学和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感受着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呵护, 失去了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此外, 现在的信息技术非常发达, 电脑、电视等传媒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消磨时间, 这也阻碍了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因此, 应鼓励学生走出家门, 走向社会,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这对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 对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 适应社会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品位,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陶冶情操, 而且有助于大学生间正常的人际交往。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期, 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 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由于交往方式的不当, 往往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如情绪化、哥们义气等。因此,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交友观;学校要开设适合大学生需求的心理课程进行集体辅导和宣传, 关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把握他们的潜在意识和心态,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指导其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对生活、对工作、对社会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不良交往的根源, 使之能够对不良交往进行有效地识别和抵制。此外, 还要配置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个别辅导, 及时解答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使他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 增强自信。
四、指导学生掌握交往技巧
(一) 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
1.平等交往。平等, 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 就要正确估价自己, 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 也不要只见自身的弱点而盲目自卑, 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 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2.尊重他人。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一般来说, 大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 因此,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重尊重的原则, 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 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 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只有以诚相待, 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坚持真诚的原则, 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 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 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而不是口是心非, 既不当面奉承人, 也不在背后诽谤人, 做到肝胆相照、赤诚相待、襟怀坦荡。
(二) 讲究交谈艺术
交谈艺术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接触交往过程中, 通过交谈的方式, 相互交流感情, 传递信息, 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 从而达到和睦相处, 愉快合作的方式或方法。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提高交谈的能力, 首先要具备有关方面的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沉着的应变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等。在交谈艺术中, 保持永远的幽默感是重要的方面。幽默的人永远为周围的人所喜爱, 永远是社交场上的中心。
(三)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人际吸引力
一个人是否具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 是交往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内在品质如精神风貌、性格特点、类型等;人的外在条件如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职业地位等都可以影响人际吸引力, 并因此影响人际交往和效果。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丰富自己的知识, 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总之, 人际关系的培养是每个步入社会的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作为社会后备力量的大学生, 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有效的人际交往, 对于实现以后的社会沟通, 增强其社会与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实现自身价值, 拓展事业, 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摘要: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本文探讨了高职学生应具备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以及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怎样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篇5
(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一些人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因而严重影响了交往能力。
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呢?
一、处理好各种关系对上司:上司一般都把下属当成自己的人,希望下属忠诚地跟着他,拥戴他,听他指挥。
所以要在上司面前,讲诚信,讲义气,敬重他,便可得到上司的赏识。在与上司的相处中,谦逊还是相当重要的。谦逊意味着你有自知之明,懂得尊重他人,有向上司请教学习的意向,意味着“孺子可教。”谦逊可让你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帮助你更好地成就事业。
对同事:对同事不能太苛求,对每个人都一样友好。
任何人日后都可能成为你的好朋友,重要的工作伙伴,甚至变得你的顶头上司,所以千万不要预设立场,认为他今日不是个重要角色,就忽略他的存在,同时,也不要随便听信别人的闲言碎语,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朗的胸襟,以眼见的事实客观地去评断每一个人。
对下属:多帮助关心下属。
对下属要坦诚,而下级善意地表示接近的良好愿望,使下级感到受尊重、被重视,不仅会激发被领导者的积极性,还使大家对领导的思想修养、工作作风,领导意图有所了解,下级对上级习惯性的心理距离由此逐渐缩小。
对竞争对手:在我们的工作当中,处处都有竞争对手。
当你超越对手时,没必要蔑视人家,别人也在寻求上进;当人家在你前面时,也不必存心添乱找茬。无论对手如何使你难堪,露齿一笑,既有大度开明的宽容风范,又有一个豁达的好心情,还担心败北吗?说不定对手早已在心里向你投降了。
二、人际交往中需要真诚且不说在亲情交往中需要真诚,那是情理中的事,就是在复杂社会交往中,也非常需要真诚。
比如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群人:长期共处,但还未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如果将自己内心隐藏的话,和盘托出,难免会走漏风声,陷自己于不利之境。所以,在交往中,也要注意把握对不同人说不同的话,有些时候可以说得圆滑一些。但是,当对方是我们能够信赖的人,是我们长期共处而又能保守秘密的人,比如亲朋、好友、同事、同学都可以成为我们说知心话的人,虽然以前大家从来没有说过知心话,那也许是因为大家都在自觉认同和承爱着社会给我们造成的隔膜。对这样一些人,我们可以先试着说出我们的真诚的话语,或许会收到将心比心的意外收获。总之,人际交往中还是要多一些真诚。
三、多认识一些带圈的朋友多认识些带圈的朋友,意思是多认识一些朋友多的人。每个人的人际网是不一样的,朋友身边的朋友也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这就如同数学的乘方,以这样的方式来建立人际网,速度是惊人的。假如你认识一个人,他从来不跟你介绍他的朋友。但另外一个说:“下星期我们有个聚会,你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吧。”你到了那个聚会,发现这些人都是五湖四海的人。带圈子来的人和不带圈子来的人的附加值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在人际网中,朋友的介绍相当于信用担保,朋友要把你介绍给其他人,就意味着朋友是为他做担保。基于这一点,你可以请你的朋友多介绍他的朋友给你认识。认识一些带圈的朋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弥补我们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不足。
四、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要建立好关系网,在心态上要成为一名自愿者。如果不是出于自愿的话,你就不会尽全力去经营,也就不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心中充满善意,你在和其他人的.共同行动中,就会得到肯定的反应。对自己充满信心了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分享快乐。
五、和有钱人交朋友绝大多数有钱的人都非常专业、聪明,而且一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因此,对于别人的能力,应该也有相当的判断力。所以,就像打棒球一样,想要打进大联盟,本身一定要够实力。要把自己也当作同样成功的人,才更好地与有钱人接触。经常参加些商展或商业年会等活动组织,进入这群人的世界,并且让他们认识你自己。经营人际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求别人为你做什么,只要想能为别人做什么。这才是建立关系网的真正艺术。
人际交往能力 篇6
关键词:人际交往能力;“三结合”模式
卡耐基集众多成功人士之经验发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其中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15%取决于专业知识。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人职业生涯中各种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一生的健康幸福也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矛盾重重的人际关系中或因自我封闭而人际关系缺失,都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学习效率与工作效率。作为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承与培训,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整个人生发展历程中具备自觉主动地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和能力,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亦为事业的成功铺平道路。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重庆工程职院”)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成长的高技能人才,把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整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之中,并在大量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三结合”模式。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结合的模式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不断开发其在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系统工程中的功能。一方面,采取正式教育的培养方式体现课堂主阵地应有的功能——专门开设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重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到:有对口教材、对口师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以及详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把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中,以此促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进入课程正式教育培养层面;另一方面,任何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各门学科应尽的职责。重庆工程职院在采取课程正式教育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通过非正式教育培养途径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融入到其他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培养和训练,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又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变过去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教材本位为学生能力本位,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
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的模式
尽管课堂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主渠道,但是立足课堂对学生进行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交往对象单一、交往时间有限、交往场景相对稳定而缺乏变化等。这些缺陷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质量。为了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彻底性和有效性,重庆工程职院一方面紧紧抓住课堂主阵地在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功能地位不放,另一方面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一切可以利用的交往实践机会加强锻炼,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引导学生在结识新朋友的过程中消除不良心理
经调查发现,高职生人际交往能力分化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也有不少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正式场合或与陌生人交谈的过程中,不少的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自如地表达清楚,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这些特殊情境下容易受到害羞、自卑、怯场等不良心理的影响。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要设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不良心理,使之踊跃而自如地投入到陌生情境交往实践之中。为此,重庆工程职院采用给学生创造结识新朋友牵线搭桥的做法,促使其在不断结识新朋友的过程中消除人际交往中常出现的不良心理。
一方面,紧紧抓住新生入学的教育契机,竭尽所能地为学生搭建结识新朋友的交往平台——特意安排不善于与陌生人交往的学生投入到每年的入学新生迎接活动中,使之在与带队教师和学生会干部一道开展“迎新”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抛头露面、结识新朋友的机会;分别以系、专业、公寓为单位组织开展新生联谊活动,在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中为新生创造结识师哥、师姐的机会,同时也为不善交往的师哥、师姐创造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整个过程中自觉投入到“交往结对”活动中接受锻炼——鼓励他们每天在校园内至少主动结识一位陌生同学,因为他们每天出入在校园内的学习区、生活区、娱乐区、运动区,在生活与学习的各种活动中也不可避免地遇见一些陌生的同学,教育他们抓住这些相遇时机主动与其打招呼、主动问寒问暖、主动询问学习生活状况,如此日复一日,量变自然引起质变,达到消除怯场、害羞与紧张等不良心理的目的,并且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二)引导学生在交心谈心活动中学会沟通
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主要指交往主体用语言准确传达信息或透过语言外壳正确理解对方表达信息意义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中矛盾的产生或人际关系的破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语言媒介代表的意思和内心深处想表达的意思之间发生分歧,或者是对对方语言媒介传载信息意义的理解和其本身蕴藏的真实意思之间发生分歧,在交往双方之间造成误会、产生矛盾、关系僵化而破裂。重庆工程职院为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平台的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讲台上交流示范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他们掌握交流沟通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在课堂外的交心谈心活动平台,该平台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建立交心谈心接待制度来兑现:一是建立学生公寓交心谈心接待制度,周一至周五早中晚和周末全天候由生活指导教师轮流值班,学生在公寓生活方面遇到什么困难或有什么心结可直接寻求帮助与指导,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困难,又有利于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二是建立院系二级学生交心谈心接待制度,在院系学生会分别设立专门的交心谈心场所,每周至少有两天时间指派专人接待学生来访,给学生提供在更宽广范围内反映问题、倾诉内心不快与学习人际沟通的机会,其余时间可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的方式与教师沟通、向教师求助;三是建立班主任或辅导员接待制度,班主任或辅导员每周至少用一天时间接待学生来访,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建立交心谈心的接待制度,学生在与公寓生活指导教师、院系学生会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倾诉衷肠、交心谈心、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相应的帮助与指导,而且能够有机会不断提高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社团服务活动中训练提高
学生社团是密切联系广大学生、促进学生自我提高的群众性组织,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的社团服务活动中去接受锻炼,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重庆工程职院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社团服务活动中,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近几年来成立了许多新的学生社团组织,如“5.25”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计算机义务维护维修协会、“红岩魂”文学社、数学建模协会等。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增强了这些协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协会会员,按照协会章程指引的方向自觉主动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服务了学生和教师;既为自己的成长搭建了学习与锻炼的平台,又促进了他们初步掌握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技能技巧,懂得了与人沟通时要寻找彼此的共同点,富于同情心,懂得真诚赞美,学会委婉拒绝;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用语言交流的技巧,也有助于他们运用服饰、面部与体态表情等非语言辅助沟通技能的形成;还能促进学生根据对象的不同个性和性格来增强交流沟通的针对性,更好地达到思想和谐、心灵相通的目的。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的模式
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一狭小的范围,因为学生在校园内的人际交往对象与角色相对单一,而毕业进入社会以后更多的是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员打交道,若在校学习期间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仅仅停留在校内而“足不出户”,今后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所以,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当在校内教育的基础上将触角延伸到社区、行业与企业以及广阔的社会。让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科技扶贫、社会调研以及进入工厂、企业与行业进行生产实习等方面的活动中,与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与性格特征的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可以摸索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平等、真诚、宽容、守信与互助合作等原则。为此,一方面,重庆工程职院通过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的路子,先后跟重煤集团、天府矿业公司、煤炭科学研究院等数十家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实质性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整合社会职教资源共同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不仅为学生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创造了条件,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在完成生产实习任务、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正确处理个人荣誉和利益,在亲身经历中体验坚守尊重他人和互惠互利准则在与单位同事和领导相处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区服务、科技下乡扶贫、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并深入了解社会、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同时,更好地掌握与社会各界人士和谐共处、互利合作的技能技巧。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今后才能顺利融入单位、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单位人、职业人、社会人,才能以一种平和而良好的心境投入学习与工作,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享有健康而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诊断·训练·适应·发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桑志芹,邓旭阳.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学前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7
案例一:新学期开始了, 一年级新生小林的妈妈带着他走进教室, 见到老师, 妈妈忙说:“小林, 快向老师问好。”小林低下头, 不肯出声。老师走上前:“小林, 早上好。”小林却躲到妈妈背后, 任妈妈怎么推她, 也不吭一声。
案例二:一年级新生小奕在课堂上不停地玩铅笔、文具盒, 看到同桌的新尺子, 一把抢过来, 同桌不让, 他就用铅笔去刺同桌的手。下课了, 他在操场左冲右撞看见以前在学前班的同学, 就上去擂他一拳。他看见几个同学玩游戏, 马上冲过去要参加, 别人不让, 他就动手打人, 还在一旁故意捣乱, 闹得同学们纷纷向老师告状。
案例分析:像小林这样的表现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很多人认为是儿童性格内向、胆小所致。其实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腼腆与羞涩, 而是儿童整体形态上缺乏一种人际交往的风度和气质, 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像小奕这样的儿童在各班至少有四五名。他们多表现为好动、攻击性强, 常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矛盾, 不合群, 不易被同学接受。其实他们的攻击行为并非出于恶意, 有时候, 他是借此向同学示好, 只是他没有采取正确的交往方式, 引起同学的误解。究其原因, 还是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正确方法, 没有形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现代社会早已不是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 人际交往日益频繁, 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专业知识所占的作用只占25%, 而交际能力占75%。”儿童的人际交往具有将来沟通信息, 交流情感, 协调行为, 提高人际知觉准确性的作用, 交际能力是儿童成材的必要支撑。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到3—4岁就愿意加入群体;从学前班进入小学, 他们的社交发展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充分和细致的了解;他们将学会参与复杂的团体活动;依恋对象也将由家庭扩展到团体或群体。因而学前班是培养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学前班老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 正确地引导儿童, 让他们学会用文明的语言, 文雅的举止与人交往, 培养他们宽容、合作、不卑不亢的交际风度和动静有致、落落大方的交际气质, 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前班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指导:
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 促进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首先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同伴交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 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例如, 可创设儿童需要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 让他们学会助人, 使儿童能感到群体生活的优势, 这样的群体能使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 并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机与持续交往的兴趣。老师还应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研究表明, 游戏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在游戏中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儿童易产生合作行为。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一定的角色的相应责任, 这也保证了儿童参与的热情。因此, 学前班老师要多组织儿童开展有益的游戏活动, 在活动中引导儿童学会合作、学会相处、学会承担责任。
进行必要的礼仪练习, 提高儿童交往能力。古语云:礼尚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崇尚礼仪。《礼记》中说“礼义之始, 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老师可先从表情、姿势入手, 让儿童注意在与人交往时面带微笑, 语言礼貌, 态度诚恳。因为这是与人交往的基本素质。儿童早期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发生的。老师可利用儿童使用玩具的机会, 对他们进行礼仪训练, 如儿童可以通过玩具发生邀请, 可以在借用或交换玩具时学会理解和分享, 还可以在使用玩具中学会等待。
利用移情训练, 深化儿童交往内涵。移情即情绪感染与共鸣。老师可利用故事或身边事例引导儿童观察体验, 别人的情绪理解, 使儿童慢慢淡“自我中心”, 逐步做到“心中有他人”, 逐步学会宽容与理解。只有这样, 儿童在与人交往中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 与他人的矛盾和摩擦自然会减少, 他的交往能力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交往的内涵也就更深入了一层。
人际交往能力 篇8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 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 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为三种: (1) 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 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 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 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及可爱, 它和人的个性 (如内外向等) 有极大的关系, 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 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 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 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 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交往能力不尽如人意。
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人是社会的人, 很难想象, 离开了社会, 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 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 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 在与人的交往中, 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 这里就会涉及自身能力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 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 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 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老师交谈, 可以交流读书心得, 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 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 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 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 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 学生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 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 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 思想活跃、感情丰富, 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 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 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 一部分学生心理矛盾加剧。此时, 积极的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 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 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 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 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 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 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心胸狭隘、目光短浅, 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难以化解心理矛盾,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 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 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 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 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 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 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 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讨论理想、人生, 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 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 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 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 促进身心健康。
2.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 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信息量之大, 信息价值之高, 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 随着信息量的扩大, 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 大学生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 丰富经验, 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启迪思想。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 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 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 同时, 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自己。交往面越宽, 交往越深, 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 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 对自己认识深刻, 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 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2) 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 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 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 反之不利于个体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 一是合作, 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 理解他人, 关心他人, 日常交往活动中, 要主动与他人交往, 不要消极回避, 要敢于接触, 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 而且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 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 注意社交礼仪, 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 大胆走出校门, 消除恐惧, 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 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 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最后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打动人的是真诚, 以诚交友, 以诚办事, 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 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从两方面入手。
1.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 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 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 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 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 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 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这种“因时制宜”的说法, 并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学所提倡, 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说:“国有道, 共言足以兴国;国无道, 其默足以容。”这便说明了进谏及保持缄默都是合宜的处事方法, 但朝臣采取哪种方法才可产生较理想的后果, 却取决于他们身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之国。要成功地达成社交目标, 便要审裁客观情势的变化, 因时变通, 以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2. 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 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 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 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个人对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觉得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个人素质, 相信每个人也有固定不变的道德水平和性格。因此, 在与人交往时, 他们的注意力便集中于从别人的言行举止, 并以此来推断对方具备哪种性格。也有些人相信性格和道德都是变数, 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 这些人在社交场合中, 并不急于判断别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平, 反之, 他们会较留心于一些可变的因素和行为的关系。由此可见, 对性格道德的看法, 不单与社交能力有关, 它也关系到社会上族群能否得到公平平等的待遇。
人际交往能力 篇9
中学阶段是身心迅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如何推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的一大研究热门,该领域主要研究儿童、青少年人际交往特点及其交往障碍原因、应对方式等。人际交往能力由沟通能力、提高支持能力、影响能力、情绪能力、适应能力五方面的指标。当前人际交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人格、学业成绩等领域,鲜有人从体育锻炼角度,考察其对人际交往影响。现有研究,很多学者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主观幸福感提升,但并未对是否对人际关系改善与提高做出说明。因此,体育锻炼是否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之间是否具有相关?为此,开展了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为完善与丰富相关心理学理论提供参考,为青少年更好健康发展与良好适应社会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照分层取样的原则,对新乡市内两所普通中学的初中生进行班级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限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被试分布情况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此量表由武汉体院梁德清等人修订,从身体锻炼的强度、每次锻炼时间以及锻炼频率三方面来考察身体运动量,身体运动量作为衡量身体锻炼水平。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21。
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该问卷采用我国王英春、皱泓等人翻译修订版本。该问卷包括提供支持能力、沟通能力、情绪能力、影响能力、适应能力五个因子,采取5点记分,共35道题。该问卷克伦巴赫a系数0.94,分半信度0.88。问卷适用于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测评。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回收后问卷初步整理之后,运用SPSS22.0软件的描述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其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
三、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与人际交往水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研究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与人际交往水平两者关系。
分析得知: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的锻炼量显著大于女生,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在是否非独生子女、生源地以及年级变量上差异不显著。初中生人际交往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得分,而在性别、生源地以及年级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2所示,运动强度和人际交往水平沟通能力、影响能力、情绪能力、适应能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运动时间和人际交往水平沟通能力、影响能力、适应能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运动频率和人际交往水平的各因子无显著相关;运动量与其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
*P<0.05,**p<0.01
(三)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回归分析
以体育锻炼量总分为自变量,人际交往能力总分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y=17.70+0.21x)。表3所示,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系数b=0.21,回归系数的显著性结果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判定系数R2=0.18,表明自变量能够预测因变量效力为18%。F值=20.35,回归方程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具有很显著的线性相关,回归方程的效应是显著的,体育锻炼量对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预测作用。
**P<0.01
四、讨论
(一)初中生体育锻炼特点分析
不同性别的的初中生在体育锻炼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生理方面差异造成男生更加喜欢激烈、冒险、运动强度大运动,像篮球、足球等;相反,女生喜欢平静,温和,运动强度小运动,像散步、踢毽子等。
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在独生子女、生源地变量上无差异。体育锻炼量方面,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在年级上并无显著差异。刚进入中学学生,对学校充满好奇,渴望结交朋友,对自己兴趣爱好又没清晰认识,而运动是一个结交朋友途径,另一方面,青春期到来使得七年级学生通过运动更好适应机体变化;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中学生活,结交一定数量朋友,加之对自己兴趣爱好认识,结交朋友方式不再单一,运动量较七年级有了下降;中考压力使得九年级学生更多时间学习,自然而然运动时间,频率都减少。因而,七年级运动量大于八年级,九年级最少。
(二)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特点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交往能力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因为家里面有兄弟姐妹,经常与他们玩耍、交流,独生子女经常一个人在家,与同辈人交流时间较少,不善于与人沟通,因此,独生子女初中生在交往能力及其相关因子上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
不同年级初中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得分上,七年级得分高于八年级,九年得分最低。刚进入中学,七年级学生努力适应新环境,渴望结交新朋友,并大胆进行尝试,交往意愿最强;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中学生活,结交一定数量朋友,其交往意愿不在像七年级那么强烈,加之对自己兴趣爱好认识,把自己课外时间更多分散在其它感兴趣事情上;九年级学生朋友圈基本已经固定,中考压力使得其全身心投入学习,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与人交往,交往能力各方面下降。因此,七年级交往能力得分最高,九年级最低。
(三)初中生体育锻炼情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得知,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升高。中学阶段是初中生身心迅速发展时期。青春期的到来不仅使得初中生身体机能发生改变,羞怯感出现更加使得初中生不敢尝试交接新的朋友,初中生结交朋友方式单一,不懂的怎么去交新朋友。加之学习环境的变化使得一部分学生难以迅速适应,进而出现各种交往困难现象,影响学习与生活。体育锻炼是结交朋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尤其是一些团体运动,像篮球、足球、排球等,需要一个团体去完成一项共同目标,曾加了彼此交流与接触时间,初中生也更加认识与了解伙伴,也更容易尝试去结交新朋友,进而相应其人际交往能力也随之提高。实习期间,经过观察发现喜欢体育锻炼同学,人际关系更好,更受同学喜欢。
五、结论
(1)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在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运动量显著高于女生。
(2)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在独生子女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3)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与其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
(4)回归分析显示体育锻炼量对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欣.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老年人人际交往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欧阳翠云.中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2,28(6):104~108.
[3]游火星.初中生人际交往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王英春.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9,32(5):1078~1081.
人际交往能力 篇10
1 情绪及情绪管理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现象,对于情绪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的不同的说法,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Leeper认为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Daniel Goleman将情绪定义为“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心理、生理状态及行动的倾向性”,并进而提出了情绪智力,即情商这一概念。情绪包含了主观体验、生理变化、表情动作与外显行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由外界刺激引起,其主观体验与个体需要和主观态度密切相关。
情绪管理最初始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社会学家Hochschild正式提出“情绪管理”的概念,认为情绪管理就是一种需要遵循情感规则的工作,是个人试图去改变情绪或感觉的程度及质量而采取的行动,因此情绪是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来管理的。心理学界更多地是从情绪智力的角度探讨情绪管理。如Goleman将情绪管理作为情绪智力理论结构中的一个维度进行描述,认为情绪管理就是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而Salove和Mayer在情绪维度的划分中,其中情绪自我管理维度就包含了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保持开放心情的能力以及把握真实信息,管理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能力等。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是对自身情绪的自我控制、自我认知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与适度反应的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情绪识别,这意味着提高情绪认知能力,有效识别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绪;二是,情绪调控,主要是对负性情绪的自我控制、调节和消除;三是,情绪表达,合理的表达情绪无疑会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正确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发展良性的人际互动;四是,自我激励,就是通过自我情绪调控,使自己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 我国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2.1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在新疆地区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我国当前大学生在情绪发展上普遍不稳定、不成熟,表现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加之自我意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使大学生对很多事物表现过于敏感,缺乏自控力,遇事容易感情用事,导致各种情绪问题的产生。
2.1.1 焦虑情绪
焦虑是个体对即将发生的某个情境或某件事情感到担忧和不安,而自身有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此时内心就会产生消极期待的情绪。焦虑是大学生最常见的情绪状态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因遭遇挫折、逃避选择或担心不能确定的事情将来临时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
2.1.2 抑郁情绪
抑郁是个体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得满足时所引起的一种持续的负面情绪,抑郁最明显的表现是心情压抑,有时伴有苦闷、不满、困惑、烦恼等诸多负面情绪。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缺乏生活的热情和勇气,习惯把自己封闭或孤立起来,不愿与人交往。
2.1.3 愤怒情绪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愿望相违背,个人愿望无法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激励的情绪反应。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愤怒情绪下,会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同时自制力降低或思维受阻,因此容易出现冲动性行为,甚至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
2.1.4 冷漠情绪
冷漠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漠不关心、退让、冷淡的消极情绪。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漠不关心,不爱与人交往,长把自己游离于群体之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独来独往。这种冷漠的情绪是个体内心情感的消极逃避,他们表面上平静冷漠,但内心却有强烈的孤独和压抑感,导致心理平衡遭到破坏。
2.1.5 骄傲情绪
骄傲是由于自身某种优势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一种自认为了不起,同时看不起别人的一种得意的情绪体验。怀有骄傲情绪的大学生通常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盛气凌人、装腔作势,或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意见,甚至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或不顾一屑,以彰显自己的优势。
2.1.6 嫉妒情绪
嫉妒是指他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而引起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在大学生中,嫉妒具体表现为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或穿着打扮优于自己时而产生的内心不平衡状态,甚至是内心痛苦、愤怒等情绪状态,嫉妒情绪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害于人际交往。
2.1.7 自卑情绪
自卑是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持有自卑感的大学生大多情绪低落,不敢或避免参加各种活动,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在情绪上一方面自尊心强,另一方面多愁善感,过于敏感,最终影响自身的成长成才。
2.2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性别差异
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情绪管理的方法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而言,男生倾向于自己解决,如通过运动、宣泄、改变认知等方式;而女生则倾向于寻求外部支持,如找朋友倾诉等。出现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男性被认为是勇敢、坚强的,而女性则被认为是胆小、柔弱的,因此在情绪管理策略上,男生会更多的选择符合社会对自己性别角色期待的方式,而女生则不会像男生那样运用忍耐或攻击的方式宣泄情感,他们会选取更“温柔”的方式,如通过向他人倾诉等方式,来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与帮助;二是,这种差别也可能来自男性与女性的生理特点的不同,一般而言,男性的荷尔蒙(影响个体对外界产生攻击性和控制欲的重要因素)分泌量要高于女性,因此,在面临情绪问题时,男生的对外攻击性更明显,比起女生,他们更倾向于借助肢体动作来表达和宣泄情绪。
2.3 认知在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1Schacht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三因素说,认为情绪的产生包括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其中,认知因素中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情境的估计在情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Elli S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即情绪的ABC理论,其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也就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个体情绪及行为的最终结果。根据A.Elli S的观点,引发个体最终情绪的并不是最初的诱发性事件,而是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看法,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从以上两个理论中不难看出,人的认知过程对情绪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中显示,大学生的大多数情绪问题都来源于他们的认知偏差,因此,正确合理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是培养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3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3.1 情绪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情绪和语言一样,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工具,一方面人类可以通过情绪向他人传递信息,使情绪在反应自己意愿的同时也赋予情绪相应的意义,使与自己交往的人能够理解情绪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观察和判断,来了解对方的态度或意愿,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情绪与情感。由此不难看出,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情绪不仅能够使交往双方加深理解,有效的情绪表达以及合理情绪管理更能够促进交往的时效性,进而建立良性的人际互动。
3.2 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效的情绪管理是指在与人交往中能够适时、适度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顾及到对方的感受,在情绪中的不良发泄往往被认为是自私和不成熟的表现,使人际交往遭遇瓶颈。从我国高校大学生整体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这不仅不利于良好人际交往的建立,还会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的产生。近年来,大学生因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负性情绪而导致的恶性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从马加爵的“怒杀室友”到药家鑫的“激情杀人”,这些都体现出了他们对于情绪缺乏自我的掌控力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不理解,因此,寻找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以促进人际交往就显得十分必要。
3.3 对他人情绪的觉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在情绪管理中不仅包含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表达与控制,还包括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只有觉察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和认知到他人的情绪,能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之所以融洽的关键所在。觉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在交往中用非语言的情绪形式更能够满足对方渴求被关心、被理解的心理需要,使对方产生信任感的同时,更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因此,了解不同个体在情绪表达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体会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4 培养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绪管理能力
4.1 从学校层面,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有力的促进大学生情感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健康、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同时可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等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递情绪管理的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学校应致力于打造和谐稳定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同学们日常交往最密集的地方,相互尊重与团结一心的集体氛围不仅使每一名同学都能感到尊重感和归属感,更能在集体的人际互动中体验他人的情绪与情感,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
最后,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保证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广泛普及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有效开展。通过课程教育,使同学们能够掌握大量人际交往技巧以及情绪管理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能力。
4.2 从家庭层面,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要想让学生掌握较高的情绪管理能力,家庭的生活环境不可忽视。首先,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长应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努力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其次,家长应配合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人际交往情况以及情绪动态,家长与老师共同配合,完成对学生情绪管理的工作。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与子女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时间,以便学生在出现情绪困扰的时候能够给予足够的关心,并及时提供有效指导,共同寻求积极的解决渠道。
4.3 从个体层面,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负性情绪
人际交往能力 篇11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培养途径
未来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际交往能力无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能力,同时也成为大学生们所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之一。
1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
1.1 心理因素。据调查显示,有相当多数量的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成熟了,但在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在升入大学之前,由于升学的压力,往往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上。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其心理的承受能力普遍较差。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业负担没有中学时期繁重,很多学生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人际交往上来。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大学生通常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也不懂得以怎样的方式与身边的人沟通。这样,大学生对于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加之不能很恰当的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成为了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直接因素。
1.2 家庭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大多没有兄弟姐妹,他们在家庭内部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另外,很多家庭的长辈对于子女过度的溺爱,孩子几乎所有事情都由家长全部包办。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们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影响了他们在自我认知和人际认知上的心理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受到家长的过分管制,缺乏了自己在交往上的原则和个人心理发展空间。
1.3 学校教育因素。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忽视了对于其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到了大学阶段,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缺少相关的系统课程培训。这样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很多数量的学生在情商发展上较为缓慢,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另外,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即“教室——食堂——寝室”的作息方式,很少有与教师、同学进行交往的有效途径。可见,学校的教育方式及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
1.4 网络信息化因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提供了进行交流的虚拟环境。很多大学生把这种在网上宣泄情绪、寻求精神寄托的方式代替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大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网络交往上,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活动。这些长年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能力逐步降低,不愿意与身边的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不会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取而代之的是在网上进行倾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封闭的心理特征。
2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组织学习讲座,丰富人际交往知识。作为高校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应该加强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心理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得大学生了解人际认知,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其次,还应加强大学生在交往礼仪方面知识的学习。可以说,礼仪是我国传承下来多年的文化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所遵循的基本规范。大学生通过学习礼仪知识,对于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切实的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活动。
2.2 进行指导咨询,消除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当前,有很多大学生有着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他们往往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排解。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指导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消除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开展指导咨询的工作,可以通过团体咨询与个别咨询两种方式。团体咨询,指的是在团体环境中组织有益于人际交往的拓展训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相互间的信任感。个别咨询则是一对一的咨询方式,是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并可以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排解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扰。
2.3 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在很多高校内部,有着种类繁多的社团组织,这些组织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也为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场所。大学中的社团往往由学生自发组成,有着自己的规章制度。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只有在较强的人际交往环境下才能顺利完成。作为高校的教师,应该发挥指导性的作用,在社团内部努力营造出和谐、团结的氛围,帮助社团设立明确的目标,协调社团活动的开展,充分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4 加强班级建设,增强大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班级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可以说加强班级建设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班集体的建设活动中,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发挥主要作用。首先,要在班级内部营造出良好的集体氛围。这种氛围实质上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的集体心理,其能够保证社团内部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还要在班级内部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有助于大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中增进同学内部沟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 结语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大学生在自身上的提升,而且还需要高校工作者的合理引导与帮助。只有切实加强对于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社团活动及加强班级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方兴武.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障碍及应对策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07).
[2]王星星.浅谈大学生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J].人才资源开发,2014(02).
人际交往能力 篇12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界定
人际交往能力又称社会交往能力, 也叫社交能力, 它最初是作为智力的一个成分而被提出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其“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了120种智力, 其中包括的关系智力也就是后来的社会交往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人际关系智力, 并认为人际关系智力就是“能够认知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 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1]。后来许多国外学者对人际交往能力的界定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Buhrmester (1988) 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 形成满意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必须具备至少5种能力特质, 即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2]。Spitzberg (1991) 把人际交往能力区分成基础能力、社交技巧能力、人际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及关系能力[3]。Duran (1988) 把人际交往能力分为社交经验、社会沉着、社会认同、适当的开发、表达清晰和机智这6个方面[4]。Trenholm从人际交往过程的角度出发把人际交往能力分为理解能力、角色能力、目标能力、自我能力和信息能力这5个方面[6]。国内近年来对人际交往能力的界定也有很多阐述。郭晓俊、徐雁、林大勇 (2006) 认为,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的能力, 主要包括人际认知能力、人际情绪控制能力和人际语言沟通能力三个层次[7]。刘朝晖 (2006) 等人则认为人际交往能力, 即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 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 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主要包括表达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8]。王晓红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人际交往活动时, 影响人际交往活动的效率和保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 具体包括人际认知能力 (知) 、人际情绪控制能力 (情) 和人际沟通能力 (意) 三个互相影响、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9]。曹尧谦认为人际交际能力是指个人在一个团体、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10]。众多的界定其实都围绕着一个中心, 即人际交往能力是体现一个人建立人际关系、协调人际关系、利用人际关系的能力, 具体通过知、情、意三个方面来加以表现。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量工具
国外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研究和评估工具较多, 但大多数是重点考察人际关系状况的, 如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1934年提出的社会测量法, 另外如参照测量法、贝尔斯测量法也都是从测查个体的人际交往状态入手, 而对于个体的交往动机、交往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反应则不能准确表达。真正用来测查人际交往能力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加利福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Buhimester在1988年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 包括40个测试题, 分为5个维度:主动交往、施加影响、自我表露、冲突管理与提供情感支持[2]。该问卷翻译成中文后经国内学者用于对大学生的测量 (魏源, 2005) , 问卷5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等基本上达到了心理计量学的要求[11]。目前, 国内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研究和评估的工具还比较缺乏, 而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评定量表就更少。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 多数研究者使用的是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12]。近年来, 也有学者开始编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评定量表。如王军 (2003) 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作为人际交往能力的筛选评定, 该量表共52道测试题, 包含4个评估维度:认知和评价取向、感受性取向、社会退缩取向、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13]。张环 (2006) 提出了研究青年学生社交能力的结构模型, 用自陈量表编制方法和因素分析技术, 编制了具有一定信度、效度的《青年学生社交能力评定问卷》, 包含5个维度:社交自我监控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人际管理能力、解决社交问题能力。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青年学生社交能力结构由自我监控能力、社交态度、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社会洞察能力、人际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6个因素构成[14]。陆财深 (2007) 采用典型聚类方法得出考察和评价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素质特征的7项指标:直觉、移情、理解与专注、自我效能、信息获取能力、民主性和情感反馈[15]。唐林丽、李金亚 (2007) 在测量大学生一般人际交往能力时使用的量表, 共31个条目5个维度:社会交往的兴趣;在交往中保持独立性的能力;宽容平和的能力;非自我中心;能否在交往中很好地肯定他人长处的能力[16]。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纵观众多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意义。
1. 人际交往能力是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
熊玉坤 (2003) 指出大学生能否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17]。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身心健康, 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 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 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刘文等人的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 是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人际交往能力高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上均明显地高于人际交往能力低的大学生[18]。
2. 人际交往能力是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催化剂。
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大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增长知识, 也可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3. 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个体未来事业的成就。
据美国《财富》杂志所属的名人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所作的调查, 93.7%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美国卡耐基工业大学曾对一万名受测试者作过追踪分析, 发现一个人专业的成功, 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竟占到成功因素的85%, 而人们普遍认为至关重要的智能和技术因素只占到15%。
4.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要求。
胡锦涛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 在微观层面上就是需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提高自身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以及尊重礼让他人、关爱理解他人的能力。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及表现特点。
1.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总体状况。
众多研究表明,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水平呈正态分布, 其中交往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占40%左右。同时, 人际交往困惑及社交能力不强仍是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及对大学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首要问题。
2.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表现特点。
(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人口学特征上表现出的特点。不同研究者由于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不同, 因此所得结论也存在不同。如王军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调查得到,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总体能力不存在性别、专业及城乡差异, 年级之间只呈现出二年级要差于三年级[19];而冯宗侠采用郑日昌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调查得到, 年级越低, 交往能力越差;经济状况越差, 人际交往能力越差, 但男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不存在差异[20]。刘俊喜与王志明也采用郑日昌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调查发现, 在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水平上, 高年级的学生好于低年级的学生, 来自城市的学生好于来自农村的,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好于经济状况差的;不同的是, 该研究得出男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差异, 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与人相处, 且与人交往存在困难的女生要多于男生[21]。 (2) 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普遍表现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知识, 存在一定的人际认知偏差, 缺乏人际信任, 不善于表达等特点。如柳萍指出,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 人际信任、交往焦虑、交际困扰、社交回避与苦恼四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其中人际信任问题最为显著[22]。陈菊珍通过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调查得到不善于表达是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因素[23]。
(三)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
1. 个体因素。
(1) 个性特征。如羞怯、自卑、孤僻、冷漠和多疑等个性特征都是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如陈菊珍通过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调查得到: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由重到轻分别是不善于表达, 缺乏沟通技巧和羞怯、自卑、性格孤僻、冷漠和多疑, 自傲、知识面狭窄、兴趣爱好贫乏和不尊重他人, 不信任他人, 自私, 妒忌[23]。 (2) 主观因素。赵崇莲、郑涌等人 (2006) 的研究结果显示,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有人际安全、人际张力、人际疑虑和人际报复。其中人际安全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最根本的主观因素[24]。 (3) 归因风格。如王军的研究指出, “努力”这一归因倾向与交往能力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 而外归因则在一定条件下与交往能力呈负相关[25]。
2. 外在因素。
(1) 家庭教养方式。滕兆玮 (2005) 研究得到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总体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人际交往总体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父母的惩罚、拒绝及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呈显著负相关。并且与母亲的教养方式相比, 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际交往各方面的影响更大[26]。唐林丽和李金亚 (2007) 研究得到父亲和母亲“惩罚、严厉”都和大学生子女“宽容平和”的相关性显著, 其中父亲“惩罚、严厉”和大学生子女“宽容平和”呈强的负相关关系, 母亲“惩罚、严厉”和大学生子女“宽容平和”呈弱的负相关关系[16]。 (2) 学校的教育体制。孙永芬 (2002) 指出, 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体制弱化了学生认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功能, 也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而大学阶段由于师生在课堂及课下均缺乏交流, 学生的人际交往因此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有目标的培养, 交往能力只能是通过实践的摸索、经验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而自然递增。此外, 在学校的德育课程中讲授的交友观基本属于片面的理想主义的交友观, 致使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完美化、理想化, 这不利于大学生现实交往能力的培养[27]。 (3) 社会环境因素。在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中, 学者们基本上都认为家庭经济条件、来源地等社会背景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一定的影响。如冯宗侠和刘俊喜的调查均得出, 在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水平上, 来自城市的学生好于来自农村的,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好于经济状况差的[20]。另外, 孙永芬 (2002) 指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诸多冲突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陷入矛盾和苦恼;同时现代文化中新的交流方式、交流途径 (如电视、电话及网络) 的出现, 造成大学生交往兴趣和交往需要的下降, 从而妨碍了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27]。
(四)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措施。
这方面的研究较多的是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提出的。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 学者们认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式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采用团体训练, 另一个是参加社会实践。而不论是在团体训练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 大学生都应从提高对人际交往知识及人际交往原则的认识, 提高自身修养, 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沟通艺术及交往礼仪等方面入手。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界定不严谨。
一方面是将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等同。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是虽有一定联系但也存在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 人际关系强调的是一种状态, 它是人际交往的结果, 而人际交往能力则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个体为了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 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所具备的能力特质, 它侧重的是人际联系的过程与方式, 两者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决定功能, 而功能的变化又会导致结构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人际关系来完全取代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对人际交往能力界定时没有突出大学生群体在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上的特点。
(二) 测量工具代表性不强。
在前面所提及的测量工具中, 大部分是自编量表, 且对量表的结构及信效度进行检验时取样范围均过窄, 同时也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与验证。而被研究者们普遍运用的测量工具, 即郑日昌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一方面题目设置缺乏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该量表的维度也不能全面反映交往能力的各个方面。
(三) 研究方法单一, 缺乏纵深研究。
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表现特点及提高措施进行阐述, 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及定量分析结果。同时, 大多数研究者也只是对调查对象作横向的比较, 而没有对同一组对象作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 以此来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变化特点。
(四) 对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因素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
【人际交往能力】推荐阅读:
人际交往能力指标08-22
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07-21
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01-16
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测试心理测试 20008-25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五把钥匙(完成)09-14
人际交往特征07-21
人际交往智能10-17
人际交往问题01-13
人际交往不良05-26
人际交往艺术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