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2024-07-06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精选12篇)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篇1

儿童活动空间是儿童游戏行为的载体, 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我国东北地区城市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在设计上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气候给儿童活动带来的影响, 而且在设计上也很少考虑到儿童真正的行为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 我国东北地区并没有建立完整意义上的有地区特色的儿童活动空间。在东北地区城市人口中, 儿童约占25%-30%。儿童活动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中体现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因此, 东北地区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不容忽视。

1 我国东北地区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现状

1.1 儿童活动空间不受重视、空间有限

在东北地区的城市中十分缺乏儿童专用的活动空间, 通常只附属于幼儿园、学校和公园。在广场、绿地和住宅小区中, 除了一些主要针对儿童消费群体的公园, 就很难见到专为儿童活动所设的空间。在儿童活动的空间中, 也很少从儿童自身的需求角度出发去进行针对性设计。而且儿童活动空间面积有限, 得不到设计者的重视。从人文角度来说其设计思路有失偏颇, 户外活动, 儿童才可以与大自然更亲密的接触, 父母的亲子行为及伙伴间的协作关系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设计理念及空间得以展现并实施。

1.2 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未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

东北地区的气候较为寒冷, 冬季较长, 儿童一年中在户外活动时间较短。一些儿童活动空间的小品选材, 没有考虑到气候对材质带来的影响, 或运用金属或石制的儿童座椅, 或运用金属材料的儿童游戏器具, 这更缩短了儿童在这些空间活动的时间。由于金属或石制的小品比热较小, 当寒冷气候到来时, 这些小品特别冰冷, 儿童难以使用。在植物种植方面, 设计者也很少考虑到植物对风向和阳光的调节作用。通过活动场地的设计应尽可能改善不利的气候环境, 以期充分挖掘不利气候下的活动潜力。

1.3 游戏空间设计过于简单

在东北地区, 大多儿童活动空间里都是一块平地上简单摆设几个儿童活动器械, 出现很多麦当劳式的游戏场地。并没有从空间角度、植物配置、小品尺寸、设施安全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考虑。设计模式千篇一律, 过于单一。

2 东北地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指导思想

2.1 创造有区域特色的儿童活动空间

第一, 可设置小型涉水池, 夏季可以让儿童玩水;冬季可以形成小型冰场, 提供给儿童一个抽冰尕的场地。第二, 地形设计也可考虑季节带来的各种变化。例如, 一个易于攀登的土丘, 如果底部有足够的缓冲空地, 那么它就有可能用来滑雪橇。第三, 利用建筑小品、地形或植物形成避风屏障, 创造适宜的区域小气候, 使儿童在多风季节也可享受户外游戏。

2.2 环境绿化有地域性特点

在植物选择上, 要注意植物的耐寒性、玩耍的价值及安全性。在冬季风向的主要方向布置常绿植物可以阻挡冬季寒风。一定高度的树木亦可降低北方常见沙尘天气对儿童活动的影响。另外大量的落叶树木既可在夏季遮挡阳光, 又可满足东北地区冬季阳光较少时儿童对阳光的需求。常绿植物还可以作为固定屏障围合小型活动空间。

2.3 小品材质选择注意区域特点

游戏设施的材质的选择尽量选择比热较大的, 如木质、塑料等冬天可用的软质自然或人工材料则更为合适。还可选择合适的材料自制游戏设施。例如用轮胎做的秋千, 要比昂贵的成品玩具使用率还要高。此外, 儿童座椅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变一些, 比如草坡上, 种植池旁都是很好的座椅形式。位置可在树荫下、水池旁、小路边。制作材料应考虑不怕严寒日晒。

3 东北地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原则

3.1 可达性原则

儿童活动空间的绿地一定要临近居住区布置。婴幼儿的活动场地应设在住宅周围;学龄少年儿童适合的距离应为300-400米。通过建造并连通满足不同年龄层少年儿童需要的场地, 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家以外的地方。东北地区冬季寒冷, 更要注意儿童活动空间的可达性, 增加儿童到户外活动的几率。

a.安全性原则

儿童活动空间应尽量避开马路, 使家长放心让少年儿童自己去探索家附近的地区。活动区域的铺装材质应选择软性材质 (如沙地、橡胶垫、树皮屑, 草地等等) , 选择硬性材质时也要注意冬季防滑。植物材料要选择无毒无刺并尽量避免扬花落果的, 乔木要选择生存能力强、占地面积小, 不影响儿童游戏活动的。

b.生态性原则

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 应本着生态设计的原则, 给儿童提供充分的开放空间去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设计时应将功用融于自然游戏环境中。通过接触泥土、沙、岩石、树木、花草、鱼虫等活动, 使儿童达到游戏的根本作用。

3.2 东北地区儿童活动空间环境设施设计

东北地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除了要考虑到儿童的游戏特征、气候因素和重视环境设计的同时, 还应该考虑到相关辅助配套设施的建立。

3.3 成人休息空间

低龄儿童独立活动能力弱, 需要家长的看护。因此, 父母与幼儿一起娱乐游玩的特点要加强, 应为儿童看护者提供座椅、长廊、凉亭等休息设施。

3.4 适合儿童尺寸的座椅

儿童游戏场地中应该配备供儿童使用的座椅。在座椅设计上除了要考虑到儿童群嬉的心理特征, 进行相关造型设计之外, 更重要的是把儿童的尺寸考虑进去, 适合儿童使用方便, 而不是盲目的选择成品户外休息座椅。另外, 也可以设计出和看护人座椅相结合的特殊座椅。

3.5 水源的配备

在靠近儿童游戏的场地附近提供一个既能饮用又能游戏的水源, 在国外许多儿童活动空间内都有饮水器这样的设施, 可提供饮用, 也可作为游乐。结束后洗洗孩子脏乎乎的小手的清洁水源。在水源设计上, 要根据儿童的身高尺寸进行设计, 并要考虑到儿童身高的快速增长, 尽量使其具有可调节性。

3.6 厕所的配备

在可能的条件下, 活动空间中设置厕所是有必要的。儿童若活动一小时以上, 通常需要使用厕所。对厕所的位置选择及周边植物的配置情况有一定要求。既不显得突兀又方便使用者的靠近。

综上所述, 东北地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更需要设计师们的重视。作为东北地区儿童活动空间的一个关注者, 希望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真正来关注探讨这个问题, 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 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有东北地区特色的儿童活动空间。

摘要:儿童活动空间应充分得到设计师的重视。在东北地区此类空间的设计中应考虑到严寒气候给儿童活动带来的影响, 为儿童营造一个四季皆能充分接触户外活动的游戏空间。

关键词:东北地区,儿童,空间

参考文献

[1]白丹, 闫煜涛.浅谈景观活动空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设计对策[J]华中建筑, 2007, (03) .

[2]刘冰颖.城市儿童游戏和游戏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3]徐雷蕾, 章俊华.城市居住小区中户外游戏场地设计浅析—以沈阳市浑南新区"河畔新城"小区为例[J]中国园林, 2005, (09) .

[4]白晶.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5.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篇2

1研究背景

儿童天生就喜欢玩,玩能开拓儿童的思维,培养兴趣,不断地刺激他们探索认知周围的世界。居住区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其所营造的儿童活动空间质量的良好与否对儿童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建设速度飞快,住宅楼一栋又一栋的拔地而起,总体来看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际上在居住区内专供儿童活动的空间越来越不受重视,且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无法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篇3

关键词:儿童活动空间;视觉导识系统;儿童认知;设计规律

0 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90后”逐渐进入适婚年龄,由于不同的教育理念,如何教育“00后”“10后”儿童也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研究指出,基于体验和活动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关于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儿童活动空间是儿童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最主要的载体,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学习以及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儿童活动空间视觉导视系统是活动空间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设计者首先要了解儿童群体的个体性和差异性,[1]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确保视觉导视系统设计能够既具备美感,又具有有效的实用性功能。

1 儿童活动空间视觉导视所存的问题

根据实地考察可以看到,我国大中城市的儿童活动空间和大多数普通公共空间的导视系统趋于同质化,设计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考虑儿童空间和普通空间有什么个性差异,整体设计还是将受众定位在成人群体。它的设计陈旧,色彩单一,整体风格过于呆板严肃,与周围空间构成格格不入,没有形成整体系统。它只考虑导视设计的功能性,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和认知需求。因此,视觉导视系统在儿童活动空间中往往成为一些无用的摆设,不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很难做到有效地传达信息,从而正确地引导儿童的行为,保障儿童在活动空间中的安全。

1.1 标识“成人”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成人的不同,因为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儿童在理解和推理成人化的图标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从而向儿童传达错误的信息,甚至儿童根本不能理解图标的含义。导视系统必须要设计出一种儿童能够识别和理解的视觉语言,指导儿童在空间中规范有序地活动。

1.2 标识信息过量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发现,多数的公共活动空间导向系统信息不明确,导向系统的数量和分布密度设置很容易产生视觉上的混乱。儿童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归纳梳理大量的信息,很容易使儿童产生信息混乱,从而导致传达信息失败的局面。在导向系统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儿童的视觉习惯,设计师只是机械化地设计操作,缺乏相对应的人文关怀。

2 儿童对视觉符号的认知特点

儿童更多的是按照心理需求和感官刺激来捕捉信息,与文字信息来相比,儿童识别和理解色彩和图形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要高得多。这要求在设计儿童活动空间的导视系统中,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认知习惯和心理感受,以此来选择和设计导视系统中的视觉符号。

2.1 色彩

在设计上,色彩不但具有审美和装饰的特性,而且色彩还具备传达信息的符号功能。它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感受。同时色彩也是非常有效的向儿童传达导视信息的一種视觉元素,它能直接影响儿童对导识的认知和识别程度。据心理学专家分析,面对一个彩色图形,儿童会先关注色彩,后了解图形。这说明色彩对儿童心理和生理有极强的吸引力,这也是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相对要高于图形和文字的主要原因。世界知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漂亮的色彩既有助于儿童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意的精力得到恢复。”[2]因此,对于儿童而言,活动空间可以通过调节色彩的手段来暗示和刺激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据有效数据显示,虽然每个儿童的性格和生活环境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儿童都喜欢明亮鲜艳的暖色调,而明度纯度较低的冷色调容易使儿童产生压抑和不安的情绪。因此,针对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在进行设计儿童导识图标时,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选择,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给导识设计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导识设计中,色彩应体现跳跃性这一特征,高纯度的色彩相对热烈,视觉感受更加鲜明,这使这种色彩对儿童拥有更大的号召力,同时可以提高儿童在观察和接受信息时的清晰程度和兴奋度。

2.2 图形

在儿童导视设计中,图形是承载信息的主要元素,它需要能够具备快速传达和高度概括信息的功能。儿童活动空间导视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合理设计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符合儿童认知需求的图形。[3]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别于成人,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比较直观,这也是为什么对儿童导视图形设计的要求要区别于成人的原因。儿童在观察事物和接受外界信息时,往往了解的是事物的表象,他们的注意力会快速地被其他事物吸引从而转移。鉴于儿童对图形认知的分析,在设计导视图形时,需要尽量使图形符号简洁易懂,能够快速直观地获得信息。为了增加趣味性,在需要抓取儿童注意力的地方可以适当加入具象元素,以此来达到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目的。同时儿童的认知尚未成熟,对客观的感知不如成年人精确。他们区分不开形状相近但性质不同的图形,因此在设计导视图形时,要尽量避免出现需要寻找空间维度位置的图标或形状近似但指示不同的图标。

3 导视系统设计原则

3.1 功能性原则

导视系统设计的初衷是给人们提供引导性信息,并据此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系统设计要求设计师能够准确把握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能力,并进一步地理解和分析。同时要遵照“功能第一”的设计原则,在实现传达识别性的同时,进行艺术审美设计,最终完成针对目标受众的导视系统设计。

根据这一理念,设计师设计导视系统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识别性和指示性两个原则,其功能性应该表现出两个特点。首先,视觉导视系统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儿童可识别的方式提供区域的信息服务,使儿童在区域内能够从儿童的视角体验到方便性和愉悦感。其次,对于儿童以及他们的监护人而言,公共场合的安全问题始终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视觉导视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危险,使儿童在玩耍的同时确保其安全。

3.2 趣味性原则

通过研究儿童这一受众群体,我们发现他们对自己好奇和感兴趣的事物能够产生出自主的研究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同时这种自主行为对儿童认知事物获取信息的过程的印象十分深刻。因此,在设计主要受众是儿童的视觉导视系统时,设计师往往要考虑如何将儿童这种好奇心保留得更久,更加准确地表达正确的信息并引导儿童在空间中的行为。这样的设计让儿童能够在公共活动空间中自主地成为信息的发现者和实践者。因此,在设计中为了营造视觉感染力,应该尽可能地采用鲜艳夺目或具有互动体验的符号进行趣味性设计。设计师要采用富有变化和趣味性的视觉符号使儿童在公共活动空间中产生兴趣和记忆,使其思考和认知后获得具体的概念,帮助儿童获得信息,引导其产生正确的行为。

3.3 审美性原则

优秀的设计作品绝不只有单一的功能,它一定兼具功能和艺术,没有艺术性的设计只能被称为制造。导向系统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要兼具审美功能,它应该成为整个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部分。这种具有实用功能的设计艺术不仅能够对儿童行为起到一定的良性影响,它要具备文化和精神,能对儿童起到全面综合的积极影响。一套简练而富有艺术美的导向系统应该是协调整个活动空间的好媒介,一个有着形式美感的导向系统设计更应该在指引观者产生正确行为的同时,能够带给他们美的视觉感受与享受。

4 结语

针对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活动空间视觉导识系统的设计应该从儿童心理和儿童认知能力出发,研究和设计出能够只是树立一块的标牌,而应该是一个充分融合了周围环境,能够正确引导儿童行为的视觉导视系统。儿童的好奇心非常重,他们勇于探索未知世界,感受新奇的事物和陌生的环境。因此,设计视觉导视系统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激发儿童的探索精神,对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智力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思维进行思考,在设计系统化的导视系统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人文关怀,真正考虑系统如何更好地符合儿童的需求。[4]

参考文献:

[1]邓岱琪.儿童活动空间视觉导识系统设计规律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胡燕妮.基于Pad的亲子阅读用户体验与应用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3]王阳.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应用研究——以文字空间为媒介[D].沈陽:沈阳建筑大学,2014.

[4]程丽华.尊重儿童的天性——浅析儿童行为心理在儿童公园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76-77.

儿童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篇4

一、儿童活动空间的现状

1. 设计中存在安全隐患

在一些公共空间中, 这类因素经常被忽视。例如:电源开关没有隐蔽, 暴露在儿童能够触及到的方位;公共场所潜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例如升降式电梯、扶梯等) ;活动空间中的一些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没有适合儿童的尺度和心理, 有刺、有毒、具刺激性的植物安放在儿童能够触及到的方位。这些因素都会给儿童活动安全留下隐患。

2. 儿童活动空间模式单一

大部分活动空间都是供成年人使用的, 儿童活动空间相对较少, 其设计还基本上停留在单一模式上, 活动形式单调、景观单一并且缺少设计。部分活动空间虽有一些设备, 但多混杂于健身场地中, 忽视了儿童行为与心理的需要。

3. 设计细节考虑不到位

在一些公共空间设计中, 能够供儿童使用的公共设备还不多。设计中没有充分完全考虑儿童使用的特点, 更没有考虑到残疾儿童的特点, 例如在一些公共卫生间小便器和居住小区垃圾箱的设计中, 通常为一个高度, 只能供成年人使用。

二、儿童对活动空间的需求

1. 健康的需求

儿童由于身体处在发育阶段, 对自己身体变化的反应不如成年人敏感。对一些疾病、装饰材料释放的有毒气体抵抗能力较弱, 因此应对儿童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

2. 关爱的需求

儿童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 还处在消费者阶段。他们没有经济收入, 需要有人照顾, 尤其得到监护人的亲自关爱, 使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3. 和睦的需求

儿童希望自己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 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 互敬互爱、互相帮助, 儿童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这样对于他们的参与劳动、体验生活和道德培养, 营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三、儿童活动空间的环境要素

1. 基础环境设施

基础环境设施是儿童活动空间的核心。原始的儿童基础环境设施一般比较简单, 例如沙坑、涉水池、秋千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现代的儿童基础环境设施除了简单的活动器械外, 有条件的地方要有运动设施, 选择一些空间开阔的场地, 例如球场、溜冰场等。

2. 植物绿化系统

具有观赏、建造和烘托的景观功能, 是儿童活动空间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植物绿化系统的布局体现了环境的自然、美观和舒适。植物绿化系统设计的水平, 决定儿童活动空间的个性和趣味。

3. 休闲设施

儿童活动空间的静态区域和边缘区域, 应设置用来满足休息的小亭、坐椅、长凳等休闲设施。一般设计的手法比较简练、轻巧和活泼, 体现了儿童活动空间的共性特征。

4. 大环境和小环境

儿童活动空间与其存在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宏观环境的角度讲, 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这是营造儿童活动空间的根本条件;从微观环境的角度讲, 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应立足于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要素。对安检等方面要加以重视, 这是营造儿童活动空间的必要条件。

四、儿童活动空间的营造方法

1. 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概念

儿童活动空间的营造应以现代、自然和健康的概念为主导思想。儿童的思维比较活跃, 喜欢新奇和变幻, 要求是新鲜而现代的。在场地中引进可以触及和攀爬的设计元素, 例如史前生物的雕塑, 容易吸引儿童。场地周围环境开放式的设计, 可以便于交流。宏观上应将绿化和游戏活动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虑, 体现现代公共环境的多功能性和儿童特殊性要求等个性化特点。其活动空间应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游戏设施及植物选择配置上体现出安全、健康的要求。

2. 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

(1) 安全保障原则。针对目前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设计中应首先考虑活动场地、公共场所及周围环境, 体现安全舒适;其次, 活动场内的游戏项目应有显著标志, 以适合于儿童的年龄特征, 有危险性的活动应提醒成年人陪同和保护;第三, 应选择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器具。

(2) 自然设计原则。户外空间环境的设计要便于儿童更好地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应将功用融于自然风景中, 通过接触泥土、沙、岩石、树木、花草、鱼虫等活动, 使儿童认识自然。还要尽可能提高绿化覆盖率, 同时注意植物景观的层次。

(3) 无障碍设计原则。设计时应首先注意儿童的生理条件, 尤其是尺度因素。根据儿童活动空间的性质, 确定景物、器械的比例和尺度。同时应注意为残疾儿童考虑, 设计适合他们游玩的空间环境, 方便其出入并给予应有的关爱。

(4) 小题大做原则。在现代设计中, 设计的细节应格外重视。一些公共卫生间洁具 (例如小便器) 和居住小区垃圾箱, 可以设计并安装三个不同的高度, 以方便不同身高者使用。

(5) 综合性原则。儿童活动空间环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运动的场地, 应是综合性的。在结构、功能作用上应考虑全面。一方面它是儿童交流的场所, 同时又是宏观环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还是类似自然的环境, 是动植物的栖息地。因此在功能要素中应使游戏、运动、休息、交往、学习等各类因素一体化。

3. 营造儿童活动空间拟采取的手段

(1) 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分区。第一, 年龄分区。儿童活动空间不可能非常严格地按照年龄分组来组织场地设计, 当学龄儿童和幼儿共用一处游戏场地时, 则需根据游戏行为的不同进行适当分区。可设幼儿活动区, 一般结合成年人的休息进行安排, 如设置一些坐椅等。场地应平坦, 不设置较多的器械, 而且幼儿游戏器具和学龄儿童区不应布置得太近, 更不能混合布置, 可适当分隔。第二, 游戏类别分区。在较大的儿童活动空间中, 基础环境设施 (一般指游戏器械) 较多, 场地开阔, 可以根据游戏类别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例如体力锻炼区域、技巧训练区域、体验性活动区域、思维活动锻炼区域和安静休闲区域等。

(2) 儿童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第一, 社区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宏观环境, 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段。社区空间用地通常是不规则的, 规划设计时经常划分出比较规则的地段来布置社区建筑。不规则的地段用于布置植物绿化系统, 儿童活动空间包含在其中。如果在不规则的社区中设计适当, 易形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形式。在点式社区中, 由于社区建筑形体的方向性较弱, 儿童活动空间也可选择圆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等。第二, 儿童活动空间静态区的设计。应注重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结合。儿童活动空间静态区设施的建立、周围的环境要尽量同室内一样亲切温和。户外的场地铺面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从一处区域转到另一处将会自然轻松, 诸如沙滩、山丘、草地、木料等都可选用。同时可以利用树林、土丘或建筑的布局来围合或分隔空间, 并有减弱强风影响的作用。第三, 儿童活动空间动态区的设计。为了提供多种游戏方式, 要尽可能地保留或创建一些野生的或自然的区域, 提供儿童足够的沙子、泥和水, 形成玩沙区、戏水区等, 但要注意与器械区或其他干净清洁区合理地分隔。在大范围或多项目的儿童活动空间地内, 要考虑到一些辅助性设施的建立, 如儿童的公共卫生间和儿童监护人的休息座椅等。第四, 儿童活动空间游戏区的设计。婴幼儿游戏场多设计为单一空间, 一般配置沙坑、小水池、铺面和滑梯等简单的游戏设施。场地的入口尽量少, 一般设计成口袋形, 周围用绿篱或矮墙围合。

(3) 儿童活动空间的绿化系统设计。绿化系统设计在儿童活动空间的建造中是必不可少的。绿化系统设计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绿化应体现人性化特征。儿童在活动嬉戏的同时, 是对外开放的, 面向自然的, 尤其像绿篱植物迷宫等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植物材料, 直接满足儿童的要求。他们在绿地中进行活动、交流和休闲, 能感受到园林绿化创造出的充满生活气息、贴近自然的优良环境氛围。二是配景设计元素的选择和配置要适合儿童的尺度和心理。不但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 而且不能选择有刺、有毒、具刺激性的植物, 要再造一个富于人情味的自然。三是绿化应发挥生态效应。我们不但可以利用植物材料作为游戏设施、景观小品、铺装、坐凳等的背景, 而且可以创造“林荫型”的立体化绿化景观模式, 如游戏场内应布置一定的遮荫区, 供夏日活动;利用墙壁、假山等种植攀缘植物, 以弱化建筑形体的生硬线条;利用绿篱分隔空间、减低噪音等。四是绿化植物配置应讲求艺术效果。选配植物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和习性等进行构图, 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 构成一幅幅活的动态画卷。

摘要:儿童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其活动空间的营造值得深入研究。现阶段儿童活动空间的减少暴露出其环境设计的弊端。针对儿童健康及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 应从需求的角度出发, 创造一个自然、亲切、和谐的户外活动空间, 促进儿童身心发育健康成长, 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儿童,活动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董万里, 段红波, 包青林.环境艺术设计原理 (上)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昀, 王箐箐.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户外游戏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篇5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高质量的游戏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户外游戏空间的设计,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影响与空间类型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儿童成长;户外游戏;空间设计

现在的儿童户外场地设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设计”,对儿童的场地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设计中,应将儿童作为一个专门的关爱群体给予更多独特的考虑和关注,而并非只是圈定一个模式化、简单化的场地。如何为他们设计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游戏环境,在日益注重儿童教育的今天,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一、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儿童伴随着游戏成长的过程中,给儿童提供了身体运动、智力、认知、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机会。许多人都研究或论述过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实践也充分地证明,游戏不仅不会浪费儿童的宝贵时间,反而是儿童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人们对场所的规划,不单单是空间,也不是内容,而是一种体验。“相互作用”是创建具有刺激性与挑战性,能够激发儿童更多想象、思考和探索的游戏空间,并有利于儿童心智的发展。良好的户外游戏空间环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不仅提供了儿童与成人间的活动,并蕴涵多种哲学和文化理念,以至于儿童置身在其中时,能激发潜能及表现出自我,感悟其文化传统和哲学理念,进而改善行为、陶冶性情、涵养气质。

二、释放儿童心智发展的户外游戏空间型类的设计。

1、认知发展空间的设计。

这是一种帮助儿童理解和学习知识与概念,训练儿童思考能力的游乐设施,参与活动的儿童可以进行思维共享,游乐设施多以简单、有趣为主。比如,游乐场中的大树须向四周蔓延,不能把根砍断,可在周围增加防护网。无论什么时候看见吊床,都想踏上去摇动,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法。

2、自然成长空间的设计。

利用沙子、泥土、砾石、水体等操作材料,给儿童提供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凭借这些材料,孩子们能自主进行各种样式的塑造和游玩。沙子常见的方式主要是沙池,儿童通过将沙子堆造出造型、装填、搬运、抚摸等活动,可以锻炼手的精细动作及肌肉型力量,丰富感知体验,还能在合作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沙池用的沙必须要颗粒均匀、色泽柔和,不能太粗糙,不能有碎石和危险颗粒,同时避免过细和过多的粉沙。通常采用经过清洗和消毒过的河沙、黄沙、海沙、白沙和决明子植物沙。考古沙坑是另一种游戏方式,吸引孩子们去挖掘各式各样的宝藏。水体的使用有小溪、戏鱼池、旱喷等多种形式,应注意水质的保障、水深以及防滑处理。

3、植物游乐空间设计。

利用植物为孩子创造新游戏空间的趣味是无穷的。树洞与高大灌木枝干形成的空洞可以作为很好的藏匿空间;枝干强壮而多分枝的小乔或大灌木可以提供攀爬的机会;植物迷宫和小树林形成神秘的探索空间;开阔的草坪和草坡可以奔跑、滑草和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植物环境中的昆虫和小动物,能够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观察,丰富知识与促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这种用于游戏和增加趣味性的地形还可以用在广场设计上。日本东京丰洲拉拉港城市港口广场的波浪花园,采用的就是波浪式的广场设计,让身处其中的孩子情不自禁的想要奔跑和嬉戏。

三、结语。

总之,户外游戏空间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布置游乐设施,而是一个不断与儿童心智发展以及游戏变化互动的过程。交互性、灵活性、主题性等户外游戏空间能有效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良好的户外儿童游戏空间应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形式和内容,其目标是给儿童最自然的活动环境,保持孩子们的童真,不过多约束孩子们在玩方面的多样性,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定制属于孩子乐园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孟祥庄,李博。谈儿童游戏空间景观趣味性[J]。山西建筑,2012(24)

社区生态型儿童游戏空间研究 篇6

关键词:生态设计 儿童游戏 社区景观 儿童心理

引言

居住区用地紧张,儿童游戏场地少,不能满足儿童户外活动对场地和设施的需求,一些用地比较紧张的居住小区内没有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而在早先建成的小区内除幼儿园内有儿童活动设施外别无其他设施,严重限制了儿童活动的范围。造成了儿童活动的场所只有“学校、家门口、城市公园”三个地方,而这三个地方的空间质量也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别。

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来讲,“游戏能够增进人格发展的健全;透过游戏儿童的希望得以实现,因而获得快乐;游戏本身有治疗的作用,它能帮助儿童克服恐惧和不愉快的经验;透过游戏,儿童获得对物理和社会环境的控制能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儿童的成长是关键。在城市中,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与儿童的成长密切相关。儿童在户外活动中不仅获得了快乐,而且还能够增强儿童的交往能力和智力的开发。所以,必需要加强我国城市小区儿童户外活动区的设计。

1、儿童游戏

1.1 现代儿童游戏理论

国外较早就重视和关注儿童的发展,有关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立法、规则、土地、资金等规定。国际组织积极倡导儿童游乐设施和场地的建设。1924年《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享有充分游戏和娱乐的权利。1961年“国际游戏协会”在丹麦有八个国家讨论儿童游乐场发展问题。1975年联合国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儿童权利宣言”再次强调了儿童游戏的权利。英国、德国等也均在19世纪开始设置儿童游乐场所。

日本有关儿童户外游戏环境的研究: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建筑师仙田满先生在儿童建筑和儿童游戏环境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仙田满先生创造出了许多形态各异、功能完善的儿童游戏环境。他认为儿童有四种游戏空间:自然、密所、废墟和开放空间,这四种空间可看作像布朗运动那样在儿童中以惊人的速度相互碰撞。仙田满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循环游戏系统”。他还以儿童活动地点环境特征和活动方式为依据,将游戏场所分为以下几类:自然地空间、开放空间、街道空间、冒险空间、隐匿空间,游戏设备空间等。

1.2 国内的研究情况

我国的儿童游戏研究是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主要是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基础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起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陈鹤琴从1920年起,采用日记描述法以自己的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包括儿童游戏的研究),并在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他认为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幼儿教育应当通过游戏来进行。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及其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学者在大量引进国外儿童游戏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始探索、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儿童游戏理论体系。台湾学者班马说的好:我们习惯于儿童是新生的观念,却还比较陌生于儿童又是最古老的这一认识。儿童身上所载有的(人类、尤其是本民族整体历史心理的)“古老的残余”,是由生而带来的一笔包括生理、心理、行为和文化背景的遗产,启示着我们从中去探寻童年期特有的、比成人更易流露的无意识内容,去发现童年期更纯正的本民族的遗传信息。

2、基于儿童生态游戏空间的案例分析

2.1 纽约泪珠公园

2.1.1 现代手法诠释自然主义

“泪珠公园”的设计提倡从自然的启发中提炼设计元素,并结合美学和技术支持,用自然元素演绎现代公园,公园中的各种设计元素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石、沙、植被。作为重要景观设计元素的石材全部选自采石场,设计师用天然石料堆叠成各种现代风格的景观艺术品,这种用强烈艺术色彩诠释自然主义的手法旨在唤醒人们对自然的记忆,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和伪造自然。

2.1.2 地形改造突破场地限制

“泪珠公园”在一个范围较小的社区内部,虽然四周也是被高大的建筑环绕包围,但是设计师通过改造地形,不断丰富空间层次,突破场地面积的限制,在有限的用地中实现了景观的复合多样化,将小园做大,为周边的居民和儿童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的机会。

2.1.3 设计中体现对人性行为的思考

“泪珠公园”内部空间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有沙石、假山以及人工的游乐设施,都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和尺寸大小。

2.2 谢尔比农场公园

坐落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谢尔比农场公园内,新的林地探索游乐场将形成一个可以在其中进行变化和发展的环境;这不仅体现了孩子们如何学习、发展、玩耍的理论,同时也极富深意地有效联系起整个孟菲斯社区。针对儿童的不同年龄,发展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在功能上藤架作为藤蔓和树枝的棚架,使其能够沿着整个藤架的结构生长,植被将逐步覆盖整体结构,并创造出一派不同寻常的园艺景象。6个窝巢是6个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空间。沙土与滑梯窝巢——面向2-4岁儿童,被一个岩石园所环绕,以一个大型的沙地游乐场为特色,由多个滑道组成,还有一座可俯瞰全景的小堡垒。不同形式的攀爬器械对孩子们形成了各种挑战。树室窝巢——各年龄段儿童,私密的半圆座椅,周围环绕着现有的大型树木。形成一种荫蔽的教室空间,同时也可作为小型临时表演和教育活动场所。秋千和漩涡窝巢一一各年龄段儿童,各种玩耍活动,包括秋千、旋转等。网道和树屋窝巢——6-14岁儿童,网道系统由4棵现有的大树组架而成。儿童可在树屋中按照高低起伏的变化在网道系统中攀爬、游荡、跳跃,挑战高度、灵敏度。

3、总结

3.1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

两个案例都是在基于场地特征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自然条件的优势,结合当地的自然特征,进行自然化的设计。

3.2 体现自然主义

两个游乐场所在空间设计以及材料的选择上都会采用天然的材料,让儿童可以亲近大自然,同时采用环保材料,甚至有效地利用雨水,达到生态的可持续性,同时儿童游乐的同时可以触摸到自然,不至于机械化。

3.3 提供多种系统性游乐环境

社区内包含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根据他们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性别,会设置不同的游乐项目,充分发挥儿童的探险娱乐精神,让他们在游玩的同时体会团队的精神,体会游戏的乐趣,体会大自然的乐趣。

3.4 人性化设计

人都有亲近大自然的天性,更何况是儿童,除了亲近大自然,儿童也很喜欢游戏,在大自然中用游戏的方式游乐,儿童会充分发挥他的天性,因此两个案例中都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在选择游戏方式上会选择与大自然亲近的,例如沙滩,水,和攀爬,同时这些项目的设施都很生态化,选用的材料都是利用高科技模仿自然,或者直接采用大自然中的沙,石或者树木。

4、对于生态型儿童游戏空间的探索

4.1 居住区儿童生态游戏空间设计的新目标

4.1.1 因地制宜环境自然化

生态自然对儿童的成长很重要,不加装饰的天然美让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可以回归自然,在充分尊重地形的情况下,融合自然特征,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充分融入到空间中,在这里可以设置一些收集果子,造房子,对沙土,等一些具有创造力的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所有的设施可以尽量使用自然元素或者模仿自然元素,让孩子们充分接触自然。

4.1.2 游戏空间的多样性

在有限的场地内进行丰富的设计是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环境中的元素应该被充分利用,标准化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他会使玩耍变得简单,我们可以在一个系统内提供不同年龄不同内容的活动,运用不同的材料,使游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1.3 人文关怀体现人性化设计

儿童也是具有社会性的,游戏的空间需要遮阴,需要阳光,需要接触水,需要交流,在基于对儿童心理和生理了解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了解地方特色,根据当地人的喜好,合理安排布置空间,并且尽量使活动设施更加符合当地的儿童喜好。

5、结语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营造 篇7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营造

当前由于我国的国情, 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 用地的不足等原因, 现有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不能够满足儿童的需求, 存在形式单调、安全措施不足等问题, 因此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的研究迫在眉睫。

1 居住区儿童游戏的基本特点

1.1 同龄性

相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游戏。由于身体, 智力发展条件不同, 儿童的游戏内容也不同。游戏场适宜分为3~5岁游戏场和5岁及以上游戏场。

1.2 季节性

夏季活动时间明显多于冬季, 温度在15℃以上, 儿童会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儿童在户外的活动率, 夏季>春秋>冬季。

1.3 时间性

幼儿教育纲要中明确的规定儿童每日活动和游戏时间, 全日幼儿园每日不少于两个小时, 寄宿幼儿园每日不少于三小时, 首先要保证至少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户外体育活动。一般户外活动的时间:学前儿童在午饭和晚饭前后, 学龄儿童集中在傍晚16点或放学后。

1.4 移动性、连续性以及亲近自然性

儿童虽然会在户外连续玩几个小时, 但是在有器械的儿童游戏场中逗留的时间并不长, 儿童经常游戏的地方是家门口附近的空间。儿童游戏时空间一般具有连续性, 他们往往从室内、入口、宅前空地、人行道一直玩到街头。儿童喜欢亲近自然, 接近草地、水池、泥沙, 喜欢在草地上奔跑, 做各种动作,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地形的起伏变化结合绿化设计, 从而模拟自然生态, 例如可以通过土堆、小丘等地坪的上升处理, 挖坑等的下沉处理形成有自然变化的儿童活动场地。

2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

2.1 中心绿地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现在城市许多居住区内都有大片的中心绿地, 优点是能为居住区提供一大片绿地, 而且也能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一个活动交往的公共空间;缺点就是爱跑爱动、不停吵闹的儿童在这个交叉的功能空间内与晚饭后闲聊的中年人或锻炼身体的老年人发生碰撞和冲突, 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 孩子有时甚至因此而遭到责备。

居住区中心也是居住区活动的中心, 面向所有居住者, 有极大的复合型, 儿童游戏场、老年休息场、中青年社交场地、娱乐场地在此都占一席之地。居住区中心设计是对各个空间的集中安排, 设计中应该将个性空间有机的相互渗透而非人为的硬性划分, 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 加强活动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儿童游戏场地宜设置在中心绿地中央或设置在绿地与住宅的入口处附近, 有可能的话尽量设置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

儿童游戏场地集中设置一些游戏设施如滑梯、翘板、秋千、爬梯、转筒、转伞、沙坑等。攀登设施深受儿童的欢迎, 适合选用软质材料, 如木材、橡皮轮胎、绳索之类, 以免儿童在攀登游戏时碰伤。这类设施可设计成各种形状, 成为一种雕塑性造型艺术品, 丰富环境景观, 不要使用庸俗的、比例失调的仿动物雕塑或者怪态雕塑。内容多少可根据中心区的面积大小而定, 但是不宜搞火箭, 飞船, 碰碰车等大型儿童设施, 以免干扰附近居民安静和吸引外人。总之, 儿童游戏场地的设施与器械的设计和布置应结合整体环境的特点, 综合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特点、生活习惯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并结合造型设计, 以鲜明的形象、色彩、质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育。

2.2 宅间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宅间绿地所以被人们喜爱的原因:一是宅间绿地是居民每天必经之处, 使用方便。二是作为空间领域, 宅间绿地属于“半私有”的性质, 即属于相邻的住宅居民所有, 能激发居民的领域心理, 引起他们的喜爱和爱护;三是宅间绿地在居民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 最便于邻里交往;四是学龄前儿童一下楼就可以和邻居孩子们在这里玩耍, 大人们在楼上还能看到他们, 比较放心。宅间绿地如此重要, 而笔者发现大部分居住区内宅间只有简单的绿化设置, 且外围常常用绿篱围着, 可达性较差, 只有少数居住区的宅间绿地会设置一些简单的活动场地, 儿童在最有利于游戏的地方却甚少有适合他们自己的游戏场地。由于宅间绿地的面积小, 活动儿童年龄较低, 在功能中应该更多的考虑绿化需求。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知觉阶段, 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在一点, 表现出不注意周围环境, 他们维持在“自我中心”思维状态。在居住区的宅间绿地中应普遍设置儿童游戏设施, 让他们有地方就近活动。游戏设施应简易耐久, 如经济实用安全的沙坑, 面积不需过大, 10平方米左右即可, 沙坑的边框最好不采用硬质材料, 与此同时在沙坑旁放上座椅, 供大人休息和看管小孩。另外, 在没有设置地下停车场的居住区内, 儿童游戏空间要远离居住区中的汽车停放区域。

3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周围植物配置

绿地是儿童活动空间构成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绿地环境设计水平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戏场地的环境质量。植物配置是创造良好自然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要营造儿童活动空间优美活泼、自然安全的环境, 离不开植物的精心配置。在儿童活动区内种植一些奇特、有趣或富于传说的植物, 可拓宽儿童的知识面, 增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3.1 开放空间的营造

利用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界定的元素, 可以形成一个流动的、外向的开放空间, 完全展露在天空及太阳下, 可供儿童自由奔跑、嬉戏。

3.2 半开敞空间的营造

在空间的一面或多面用较高的植物, 造成较强的封闭性, 以挡住视线的穿透, 从而形成半开敞空间, 可以为儿童提供进行躲藏游戏和半隐蔽的交流空间。

3.3 聚集、休息及游戏空间的营造

选用树冠浓密的遮荫树或选用攀缘蔓生植物材料, 构成顶部覆盖、四周开敞的覆盖空间, 可以为儿童提供聚集、休息以及进行戏剧性游戏的空间。

3.4 垂直空间的营造

以高而直的植物或是树冠修剪的遮荫树, 最好是利用整形树构成垂直空间, 满足儿童好奇心的需求, 这种空间也可以放置在中心游戏区域, 突出游戏设施景观。

3.5 特殊型植物的设置

特殊型植物极易引起儿童对植物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是吸引他们热爱大自然的一个积极因素。除非组合设计的空间较大, 否则不宜安置一株以上的特殊型树木。总之,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绿化配置应结合场地功能进行设计。例如:在集体活动场地种植草坪, 让儿童尽情的玩耍奔跑, 安全而卫生;在游戏设施场地可点缀高大乔木, 既不影响儿童的游戏活动又可起到遮荫效果。

4 结语

设计儿童活动空间时, 应该注意的是儿童的活动没有定处, 所有儿童能够到达的地方在设计上都应包括尽可能多的活动内容和学习机会, 同时还能经受得住儿童使用。居住区的儿童游戏活动场地的分区设计应该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 也符合家长的希望。目前我国城市儿童绝大多数都是核心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很多儿童缺乏敬老爱幼的情感教育, 居住区的儿童活动空间中适当提供不同年龄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与场所,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在这方面的不足, 有利于独生子女家庭儿童的人格发展。只要空间的设计符合安全规范, 场地布局可按照设计者对所服务的对象、活动方式的了解和理解, 合理而自由的布置空间, 使儿童不管在区域内、区域间或其它区域, 都能产生游戏的欲望。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智力、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活动。居住区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 为儿童的正常发育及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各类活动提供有益的空间环境, 而环境对人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冰颖.城市儿童游戏和游戏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2]于正伦.城市环境创达: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3]廖建军, 付美石.城市小型绿地中设置儿童活动区的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 200l, 28 (2) :94-96.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篇8

联合国定义儿童年龄在18 岁以下, 我国对于儿童年龄限定是0 ~ 14 岁之间。本研究所说儿童指年龄介于6 ~ 14 岁之间, 在居住社区中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群, 根据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 将此年龄阶段儿童又分为两个阶段:

( 一) 幼儿期。6 ~ 7 岁学前班儿童, 此年龄段儿童已初步完成对世界的观察, 形成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 充满对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 但独立活动能力稍差, 仍需监护人陪伴。

( 二) 童年期。8 ~ 14 岁学龄儿童。此阶段儿童已进入学校开始接受教育,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智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世界逐渐有自己的主观意识, 同时活动形式和活动量也不断增加, 不再喜欢受家长或老师的约束, 探索欲增强。

二、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类型及存在的安全隐患

( 一) 活动空间类型。

1. 街道空间。街道空间包括居住区内部一切用作交通功能的空间。街道空间具有易达性、便捷性和多变性, 儿童自然在此相遇, 并产生交往活动。在此空间内发生的活动具有偶然性, 活动场地不固定, 活动类型包括同龄儿童聚集追逐打闹、交流探讨或轮滑运动等, 属简单基能型活动。

2. 儿童游戏设施空间 ( 区) 。居住区级儿童游乐空间具有固定性和稳定性, 有明显边界区分, 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期及以下儿童, 注重开发其探索性和趣味性。活动内容多样, 在此活动的儿童需要监护人看护, 儿童可在此空间内玩滑梯、旋转木马、跷跷板等, 属简单益智型活动。

3. 运动健身空间。运动健身空间指居住区特别设置的供居民运动、健身休闲空间, 此类空间并不只针对儿童, 但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却是居住区内的儿童。包括各种健身设施、球类运动场地等。活动具有单一性、开放性和组织性, 活动空间面积较大, 边界开敞, 活动时间多发生在周末或周内傍晚, 春秋夏三季使用率较高, 冬季较低, 活动儿童年龄一般在童年期, 不需要监护人看护。

4. 公园、绿地景观空间。居住区附属的公园绿地景观往往成为儿童活动的一片乐土, 此类空间地形复杂多变, 无明显边界, 景观要素丰富, 一年四季有景可观, 儿童在此可聚可散, 可跳可跑, 可走可坐。在此类空间发生的儿童活动具有自发性、独立性和私密性。活动内容包括读书、画画、休息、下棋、讨论等静态活动, 还包括爬树、赛跑、放风筝、捕鱼抓虾、溜冰、打水仗等动态活动。

( 二) 安全隐患要素。

1. 交通安全隐患。儿童作为一类社会弱势群体, 安全意识淡薄, 其中交通安全隐患是威胁儿童户外活动安全的一类极大隐患因素, 据章萍芳对1, 000 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数据显示, 年龄段在6 ~ 12 岁儿童中间, 有16. 2% 的人曾经经历过交通危险, 而男孩遭遇过危险的比例为9. 8% , 比女孩高3.4% 。居住区道路作为儿童活动使用频繁的场地, 其交通安全隐患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调查显示老旧社区与新型居住区比较, 交通安全隐患较为严重。老旧社区建成时间较早, 大部分社区并没有规划人行道, 人车共用机动车道, 随着经济发展, 车辆增加, 人车完全混行的道路系统对儿童安全威胁极大。容易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地方多在住宅出入口、中心场地与居住区道路交叉口和居住区道路与公共设施衔接处, 而这些地方又是儿童出没频率较高的地方。

2. 游乐设施设计不合理或质量低劣造成安全隐患。游乐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分析儿童心理和行为习惯, 另外我国现行法规对儿童游乐设施监管不健全, 使得个别游乐设施制造企业为谋取私利, 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 造成设备在出厂时就有安全隐患。加之游乐设施安装到目的地以后, 社区物业更换、维修不及时, 设备常年遭受风吹日晒, 质量堪忧。

3. 儿童防范意识不足造成安全隐患。儿童防范意识不足造成的安全隐患主要包含两个因素: 一是“坏人侵袭”, 针对城市居住区儿童的侵袭主要包括拐卖或性侵儿童, 随着家长和儿童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居住区安保措施不断完善, “坏人侵袭”比例有所下降, 但其危害系数却是所有安全隐患因素中最高的; 二是儿童内部出现打架斗殴造成对儿童的身心伤害, 这种安全隐患发生频率较高人群为8 ~ 14 岁的男孩。

4. 景观要素设计不当造成安全隐患。调查显示景观要素设计中, 对儿童户外活动安全存在隐患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空间幽闭过度, 儿童视线不通透; 二是活动场地不平整或铺装材质和边角坚硬, 儿童游乐设施直接放置在未经处理, 凹凸不平完全裸漏的黄土地上, 万一儿童从设施上摔下, 冬季地面坚硬, 会造成儿童身体伤害; 三是居住区绿地中选用有毒、带刺的植物, 造成儿童误伤或误食中毒; 四是特殊地形或易出现危险的空间没有设置警示牌。

三、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安全设计要点

( 一) 空间场地设计。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保持空间视线通透性, 为保证户外活动儿童的安全, 空间选址应避开高层建筑视线死角, 确保儿童活动时不脱离家长视线范围; 二是减少交通对活动空间的干扰性, 可有效避免儿童在户外玩耍时出现交通意外; 三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儿童活动的特点, 儿童活动区域进行分区设计, 减少不同类型活动的互相干扰, 可有效减少儿童内部矛盾引起的争斗。

( 二) 居住区绿地景观要素设计。

1. 水体设计。居住区水景形式主要分为三类: 湖池、喷泉和自然水系。根据安全性、可达性和生态的原则, 对居住区水池深度标准认可度较高的为深水线不宜超过50cm, 超过40cm的水体岸边应设计矮墙或护栏, 并设置警示牌。喷水池电线不能裸漏到表面, 避免儿童触电, 同时保证水质清洁, 防止儿童接触到污染水源。

2. 铺装设计。铺装类型分为整体铺装、块料铺装、碎料铺装, 居住区内部整体铺装常见为沥青或混凝土路面, 此类铺装硬度高, 若儿童不慎摔倒容易造成外伤, 不宜铺于儿童游乐设施下或者主要儿童活动空间内。块料铺装分硬质和软质两类, 如果铺在儿童活动空间, 应选择质地较为柔软的橡胶垫、橡皮砖、人造草皮等铺装材质。碎料铺装包含碎石、沙子、有机或无机填料、天然草地等, 碎石质地坚硬, 棱角突出, 防滑性能差, 儿童活动空间不宜选用, 沙子和填料适宜铺在儿童游乐设施下面, 以避免儿童从游乐设施摔到地面造成二次伤害, 而微地形的细腻草地是确保儿童活动安全的最佳选择。

3. 植物品种选择。在儿童容易接触到的区域, 禁止选种有毒植物, 如夹竹桃 ( Nerium ndicum) 、虞美人 ( Papaver rhoeas) 、南天竹 ( Nandina domestica) 等植物景观效果虽好, 但毒性较大, 禁止在儿童活动空间内部及附近选用; 带刺植物如十大功劳属 ( Mahonia) 、小檗属 ( Berberis) 、刺槐 ( Robinia pesudoacacia) 等, 应尽量避免使用; 易过敏性植物如杨属 ( Populus) 、柳属 ( Salix) 、悬铃木属 ( Platanus) 等, 儿童活动空间内及附近应慎用。

( 三) 游乐设施安全设计。调查显示居住区儿童游乐设施主要分为四类: 摇荡类、滑行类、攀爬类和悬吊类。摇荡类设施主要以秋千为例, 使用对象主要为8 岁以下幼儿, 自我保护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较低。因此在秋千的设计中, 同一承重杆上不可安装两个以上 ( 包含两个) 秋千以避免相邻秋千在摆动过程中发生缠绕; 降低秋千最高坠落高度以降低发生意外时对儿童造成的伤害程度; 秋千摆动弧度范围内, 不可设置其他设施以避免误伤; 秋千座椅尽量选用材质较为柔软材质以避免座椅磕碰对儿童造成伤害。滑行类设施以滑梯为例, 加长滑梯尾端长度且要与地面产生一定高度, 使儿童在滑下之后能快速站起; 加高滑梯两侧扶手以保证下滑过程儿童飞出滑梯; 溜滑梯的上方要有拱门设计, 以引导儿童坐下来滑。攀爬和悬吊设施在使用时需要较大臂力和平衡技巧, 适合9 ~ 14 岁儿童使用, 但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在设计时应避免出现尖角, 抓手和脚蹬部件与主体连接处减小缝隙, 加大连接牢固程度。

四、结语

关注儿童安全是景观设计师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焦点, 本文从空间、景观要素和游乐设施三个方面阐述了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安全设计要点, 希望更多人关注, 给儿童创造一片安全、轻松、愉快的乐土。

参考文献

[1]李坟柏.2011儿童户外组合游具的安全性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篇9

1. 背景与现状:

安全, 是人类仅次于吃饭、睡觉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的第二位基本需求。作为居住环境设计的三个原则, 安全原则位列方便原则和舒适原则之前, 被摆在首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安全的需要从过去简单的防火、防盗变的更加多元化、综合化。与成人相比, 儿童由于受年龄的限制, 其活动半径小, 活动范围固定, 居住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性最高、活动最频繁的地方。而儿童并没有活动场地的概念, 每个孩子都有把任何身边的事物变成游戏对象的天赋。因此, 居住区内的任意角落都有可能变成他们的游戏环境。由于我国住宅市场化的时间不长, 在居住区内设置专门的儿童游戏场地尚属于起步阶段, 且存在着数量太少、使用率低等问题。儿童作为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 通常是与成人“共用”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虽然这些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了大部分成人活动的需求, 但是对儿童活动的考虑却少之又少, 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儿童由于年龄小、缺乏常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与成人相比, 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内儿童专门游戏场地的缺乏、活动空间与尺度成人化的设计、不安全隐患的存在等等, 都对儿童的安全造成威胁。据研究显示, 城市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乡镇。城市中有关儿童安全防范措施明显不足。现代城市在建筑设计时, 并没有对儿童的活动及其安全予以充分的注意, 导致城市儿童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据调查显示, 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儿童伤害案例中, 发生在居住区中的儿童伤害案例占40%以上。

2. 研究意义:

基于以上现状, 从儿童安全的角度对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 充分了解儿童活动特征及其对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特殊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创造出既能满足成人使用需要, 同时又能兼顾儿童安全考虑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 是建筑师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对我国现阶段的居住区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定义

如果将住宅作为容纳室内居住生活的容器, 那么社区物质环境则是容纳户外居住活动的空间载体。本文中的公共活动空间既包括那些供居住区内居民日常活动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场所, 也包括构成、围合、界定空间的建筑小品、装饰小品、游憩设施小品、铺地等。因为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里, 各类小品覆盖范围广、数量种类多、与人们活动联系密切度高, 其安全性与人们户外生活空间活动的质量与保障息息相关。儿童的好奇心重, 对于危险的认识不足, 常常会在人行道施工工地、停车场角落、边界围栏驻足玩耍, 这些场地对于平衡能力发育成熟、警惕心完备的成年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些城市惯有的环境和角落, 而对于儿童来说, 则是潜伏的伤害。

三、与儿童安全关联度最密切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设计

日本著名儿童研究学家仙田满以儿童活动地点环境特征和活动方式为依据将儿童游戏场所分为以下几类:自然地空间、开放空间、街道空间、冒险空间、隐匿空间、游戏设备空间。而住宅区几乎是集以上几项空间的集合。住宅区儿童游戏习惯的调查表明, 儿童主要是在活动集中的场所, 或者最有可能发生趣事的地方逗留和玩耍。无论在独户住宅区还是公寓式住宅的周围, 孩子们都倾向于更多地在街道、停车场和居住区出入口处玩耍, 而较少光顾那些位于独户住宅后院及多层住宅向阳一侧专为儿童设计的游戏场, 因为那里既没有交通, 也看不到人。由此可见, 儿童会通过自己的喜好和适当的条件自己选择游戏与活动的空间, 而非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在特意为他们设立的游戏区玩耍。根据需要, 本文选取居住区中儿童活动习性最接近、活动最集中、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空间、植物绿化、水体、健身器械与各类小品、特定活动空间几个类别, 对其针对儿童活动安全的方面进行讨论与探析。

1. 道路空间:

道路空间是居住区中人流、车流集中的空间, 也是活动比较集中的一个空间。儿童经常玩耍的地方就是靠近自己家附近的街道上。我国的居住区道路基本是人车共存的模式, 而儿童在玩耍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喜欢跑跳追逐, 对于来往的车辆穿梭关注不够, 缺乏对外界环境的应激性反应, 极易发生危险。居住区内道路设计尽量采取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别设置, 或者采取种植绿化带的方法进行分隔。居住区内车行道的设计应该秉承“顺而不穿, 通而不畅”的设计原理—“顺”和“通”是为了保证行车顺利与可达性, “不穿”和“不畅”则是为了控制车辆数量, 减缓车速, 保证行人与儿童的安全。同时在道路形态设计上适量弯曲, 采用S型道路, 多设置减速条, 以此控制车速并沿车行道旁设置步行道。机动车道的绿化要考虑“道路交叉口安全视距”, 如果有条件, 尽量建立人车分流的道路体系, 道路表面要平整防滑, 方便婴儿手推车和儿童自行车、滑板车的通行, 以保证儿童安全。

2. 植物绿化:

居住区室外环境中, 植物在儿童的户外游戏空间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潜在资源。植物具有生命力, 树木、花卉和青草能带给儿童视觉、气味和触觉的刺激, 是强烈吸引儿童的自然因素。植物既是绿化的工具, 又是空间界定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儿童由于视野有限, 因此喜欢攀爬、登高远望, 在居住区中可以配置一些高度适宜、分叉低的树种, 供儿童攀爬、吊挂、玩耍;而矮小的灌木则是供儿童们玩“躲猫猫”的好地方;草坪柔软亲切, 是适宜儿童玩耍嬉戏的天然游戏场。在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上, 要注意宜选用无刺、无刺激性、无异味、不易引起过敏反应、无虫害、不易倒伏的植株;另外, 草坪中设置的自动洒水设备, 注意不选用尖头喷水洒头, 同时应该采用鲜艳的对比色与草地进行区分, 以免儿童在草坪玩耍时跌倒受伤。

3. 大门、出入口

大门和出入口是整个居住区联系外界与内部的纽带, 是人们外出交通必经通道, 也是车流人流交汇聚集的地方。大门和出入口因充分考虑车流与人流的分离, 进出有序, 人车分离, 并保证在人流车流高峰期拥有足够的容量, 不拥挤杂乱。可设置门禁, 机动车出入应刷卡持证, 一则是限制外来车辆与人员进入居住区, 二则对司机起到提醒作用, 司机会意识到自己已进入居住空间, 降低车速。特别是在大人上下班、儿童上下学的高峰期, 门禁与刷卡制度能起到人为降低车速, 提高儿童在大门、出入口处的行进安全。

4. 围栏、栏杆

围栏和栏杆能起到划定区域、围合场所的作用, 把人们与机动交通和危险区隔离开, 同时能保证行人安全, 防止摔倒、跌落。处于安全考虑, 场地边界的围栏至少1.2米高且不允许攀爬。[8]在居住区内可能产生危险的地界设置围栏, 避免儿童闯入危险地带, 同时也要注意围栏与栏杆的宽度与高度, 避免儿童攀爬穿越, 防止卡住儿童的头部、身体、四肢等。

5. 建筑装饰小品 (1) 雕塑

攀爬雕塑的危险往往被儿童和家长忽视。居住区内的雕塑形态上避免太抽象、突兀。对起装饰作用的高大雕塑, 要通过设立围栏的方法禁止儿童攀爬。可设立一些适合儿童身体尺寸的雕塑供儿童攀登玩耍, 此类雕塑应采用木材、塑料、石材、陶土等硬度适中的材质, 表面光滑, 无尖锐棱角, 以免儿童在攀爬过程中跌落、刮蹭。

(2) 水体

人类有亲水的天性, 水体对儿童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居住区中常见的水体设置有鱼池、戏水池、涉水池、小喷泉、跌水景观等。戏水池、涉水池等参与性水体, 应设置满足儿童身体尺度的与连续跨越要求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 水的深度不宜过深, 一般在15—30cm之间, 水体的边缘和底部应有防滑处理。养鱼池、喷泉、跌水等景观性水体, 要有适当的栏杆阻隔, 避免儿童跨越跌落, 同时安装水质过滤装置, 或保持更换用水, 保证水源清洁。

6. 游憩设施小品 (1) 座椅、桌凳

座椅、桌凳的设置应该为居民提供休息、交往和赏景的便利, 注意保持与车行道的距离。它们应该设置在铺装地面上, 并有道路可达。必须保证桌子一边设有固定的椅子, 桌面上部应不高于地面90cm, 下部则应至少高于地面60cm。多采用木头、塑胶等软材质, 缓冲儿童在玩耍过程中的碰撞。同时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尺度, 避免跌落摔伤。

(2) 健身器械

由于居住区内儿童专门的活动场地和游戏器械的缺乏、单一, 儿童常常只能到并非专为儿童设置的成人健身器械区玩耍。居住区中的成人健身器械针对成年人的尺寸设计, 符合成年人的安全标准, 但却不适宜儿童使用。成人健身器械相对儿童, 尺度过大、过高并且表面多棱角, 对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的儿童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使用过久而造成的器械或小品的破损、尖角、脱落等这些会给使用的儿童带来诸如夹伤、刺破、砸伤等。应隔离儿童游戏器械区和成人健身器械区, 并设立醒目警示标示, 标明器械使用方法与使用者上下限年龄段。

7. 铺地

地面铺装不仅影响居住区的整体景观效果, 也是影响儿童安全的重要因素。儿童天性活泼, 喜欢跑跳, 由于地面铺装原因导致的儿童骨折伤害有77%的比例都发生在儿童经常活动的居住区人行道、游戏场、广场和空地上。因此路面铺装设计应以安全为核心。在儿童活动集中的区域, 地面铺装应当充分考虑安全性能, 选择硬度小、弹性好、抗滑性好、表面光滑的材料, 如弹性橡胶、草地、木材等, 以避免儿童玩耍时跌倒受伤。软质地面与硬质地面结合, 铺地应注意平整, 缝隙不可过宽过深, 适宜儿童奔跑嬉戏。

8. 游泳池

有很多新成立的社区都设置有游泳池, 分为露天与室内两种形式。无论是露天还是室内, 在运营时间段应配备专业的救生员, 并在醒目位置设立安全警示牌, 并标明水深, 强制隔离浅水池和深水池, 避免儿童误入深水池。在非开放时间, 应紧锁所有出入口, 并由专人负责, 确保儿童不能擅自进入。露天游泳池应设置围栏, 避免儿童攀爬翻越, 最好靠近物管中心、出入口等人员出入频繁的地段。泳池旁的植物绿化不能过密, 阻碍视线。游泳池的形态设计应尽量常规, 首先考虑其安全性, 不应造成视觉盲点, 延误救生员的抢救。如有条件, 最好将成人泳池与儿童泳池分别单独设置。

四、结语

居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可达性最高的空间类型, 而这个儿童活动频繁的环境中却缺乏适合的儿童游戏器械和游戏场所。作为设计师, 对居住区安全的理解应当从过去的“亡羊补牢”转变成“未雨绸缪”, 将“安全设计”转变为“设计安全”。本文列举只是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中对儿童安全影响较密切的部分, 而关注儿童的诉求, 考虑细节, 设计出满足儿童使用安全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 是我们应继续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摘要:本文从满足儿童安全需要的角度出发, 对当前我国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并根据儿童活动特征, 选取居住区中儿童活动最集中、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空间、植物绿化、水体、铺地、健身器械、小品等几个方面提出针对儿童的安全设计观点。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儿童安全

参考文献

[1]马斯洛等著, 1986.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30

[2]张晔, 3-10岁儿童对居住区活动环境设施的需求, 同济大学, 2007:51

[3]姚鑫杨玲王龙海:城市儿童活动空间调查研究—以天津市儿童活动空间为例, 华中建筑, 2007 (6) :85.

[4]杨雄;陈建军:关于中国儿童安全现状的若干思考, 当代青年研究, 2005:4.

[5]佘依爽: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的户外环境因素, 北京大学, 2008:18, 29—36.

[6]【丹麦】扬·盖尔著, 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18

[7]杨姿倩: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2009:44, 50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篇10

1.1 调查样本

1.1.1 调查地点

本文调查地点为南京市鼓楼区内。鼓楼区地处南京市中心位置, 是南京城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区位条件独特, 土地利用开发密集, 各种人口类型密度均占优势, 经济社会活动强度高, 其区域空间类型和居民日常活动均具有城市代表性[1]。

1.1.2 调查对象

选择鼓楼区小学校的学生及学校附近接送学生的家长为调查对象, 按照抽样调查均衡型和典型性原则, 根据所在学校所在周边土地公共空间类型分布差异选择莫愁新寓小学、鼓楼区一中心小学、渊声巷小学、察哈尔路小学、南昌路小学、山西路小学和清凉山小学七所小学为调查学校。学生调查对象主要锁定在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 主要集中在10-13岁学生群体。对家长的调查有两个目的:1、了解孩子和家长眼中的空间安全认知异同;2、对小学生的问卷作答起对比作用。

1.2 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小学生卷和家长卷。调查主要内容:小学生居住、学校、游戏空间关系;小学生/家长的日常公共空间活动经历;小学生/家长心理认为安全的空间类型及分布;小学生/家长心理安全空间映像表述;小学生/家长心理不安全空间映像表述;小学生遭遇不安全事件属性[2]。本问卷问题类型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

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向八所小学共发放了小学生卷960份、家长卷400份, 分别回收927份和306份, 其中有效问卷小学生卷为873份, 家长卷为276份。

2 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映像分析

2儿童“活动空间”经历

2.1 回家方式

学生在平日放学回家的方式决定了其在公共空间活动的频度和能力。

对各个学校的学生回家方式问卷分析后, 发现所调查的八所小学在儿童放学回家方式选择上具有以下共同点[3]:

(1) 家长更倾向自己直接接送, 每所学校的孩子由爸妈直接接送回家的比例均在50%以上, 无论孩子年龄多大, 显示出成人对孩子的路上安全担忧。

(2) 小学生选择自己步行回家的人数以自己步行回家居多, 其他交通工具占少数。由于参与调查的小学生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即10-13岁人群, 这部分学生认知能力开始达到成人放心阶段。选择步行说明学校和家的距离适合步行, 无论何种交通工具, 其行程所需时间多在10分钟以内, 超过30分钟以上的占少数;按照步行6千米/时, 非机动车18千米/时, 机动车70千米/时计算, 学校到家距离平均在500米左右, 符合《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小学为500米内的服务半径。

(3) 各个学校的学生回家交通方式具有相似性。

相比较于选择交通工具回家的学生群体, 选择步行回家的学生群体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经历更多。每个学校学生选择步行回家的机率相同, 这说明选择的所有儿童样本发生的活动具有一致性, 这点体现在问卷所有问题答案中。

2.2 活动空间类型

本文将儿童可能经历的公共空间分为:居住区、公园、广场、街道、街头小游园、学校附近活动场地、其他空间等;其中其他空间包括大中专院校、商场店铺附属公共空间。家附近的活动场地主要指家所在的居住区以内, 学校附近的活动场地主要指附属于学校的公共空间或近邻学校的公共空间。

对调查分析后, 可以看出[3]:

(1) 平日儿童活动空间具有局限性。家附近活动场地和学校附近活动场地是最主要的选择, 其次是公园, 然后是街道和广场, 街头小游园和其他选项占极少数。

(2) 周末活动具有随机性, 场所主要集中在大型公共空间, 家附近仍然是主要选项。市区公园是儿童周末经常光顾的地方, 其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这一特定人群的需求及需求的定时性。作为住区, 无论是规模还是功能都不能和市区公园比拟, 但仍是儿童长久“青睐”的对象, 因此住区的规划设计也应该考虑这一主要使用人群的公共活动需求和需求的随时性。

2.3 活动空间结构

综合以上分析, 儿童活动公共空间可分为四类:社区空间、学习场地、休闲空间和通勤路径。社区空间包括家或所在小区内、小区外邻近空间、同学家附近;学习场地包括学校及周边邻近场地;休闲空间包括小游园、公园、广场、路上经过的其他校园;通勤路径包括马路及两边人行道、街道及两边场地。其活动空间结构如图所示。

3 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

3.1 安全公共空间映像结构

考虑到儿童心理认知和辨别能力, 将其对各个空间中活动的安全感知度分为安全、一般安全、较不安全和不安全四个等级, 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儿童安全级别感知度最高的为社区空间, 其次为学习场地。其中, 对家或家所在小区内的空间安全级别感知度最高, 而家所在小区外附近虽然安全级别感知度很高, 但不安全级别感知度也较高。

(2) 不安全级别感知度最高的为马路及两边人行道。主要原因是因为交通车辆给孩子心理带来的不安全映像, 此项因素在调查中家长和学生反映呼声均很高。

(3) 其他休闲空间和通勤路径安全级别感知和不安全级别感知同在。其中路上经过的其他校园安全级别感知较其他类型空间较高。

3.2 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

综合儿童和家长样本对空间界定、空间物理属性、空间场所特性和空间可达性四个方面的安全内容包含的安全和不安全意象描述进行归纳概括, 得出六个关键形容词和六个关键名词:

形容词:通透的、熟悉的、整齐的、不伤人的、友善的、易达的

名词:围合、标识、视线、设施、氛围、空间,

于是得到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描述:

通透的围合、熟悉的标识、整齐的地面、安全的设施、友善的氛围、易达的空间。

以上调查分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儿童安全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南京市鼓楼区委员会:http://www.njgl.gov.cn/gl/gl/glzx/php/pages.php?wzid=927

[2]杨雄, 陈建军.关于中国儿童安全现状的若干思考[J].当代青年, 2005 (1) :1-4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空间幼儿园;户外活动;策略

根据现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知,幼儿园需要积极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或者游戏活动,增强幼儿参与体育和游戏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环境适应力以及体质。此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到,幼儿课外每日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低于2h,体育活动每天不能低于1h。可是在很多幼儿园,由于自身场地的限制,很难保障幼儿每天有着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和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老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还需要充分考虑运动的安全、材料以及互动等内容,如果这些都没有做好,那么也很难提升体育活动的效果。

1 小空间幼儿园相关概念

所谓小空间幼儿园,通常指的是幼儿园自身的硬件设施水平相对较低,可提供的户外活动空间相对较小。这种幼儿园因为受到人均面积的限制,其中实际利用空间极小。通常幼儿活动的最佳空间密度为25%每平方米,可是小空间幼儿园难以达到这个标准。所以这种幼儿园想要开展相应的户外活动,就会出现相应的局限性。对此就需要合理布局有限空间保障这种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有效开展。

2 导致小空间幼儿园课外活动难开展的因素

2.1 活动空间较小

因为小空间这种特性的幼儿园,由于空间规模存在着极大缺陷,在开展户外活动时,很容易出现吵闹,争抢游戏道具等诸多行为。这就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引导幼儿们的正确行为,而相关的活动就难以开展,幼儿也很难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或者游戏。

2.2 形式相对单一

当前小空间幼儿园组织的户外活动大多为集体性的户外活动,而个体性的、小组性的或者自发性的活动形式则相对较少。在开展集体活动时,虽然存在着少数分散性的活动,可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进而导致产生一种放羊式的户外活动。实际上,小空间幼儿园也在开展相应的户外体育活动,可是大多数形式都非常单一。

2.3 活动内容不科学

现在小空间幼儿园所开展的户外活动,大多数内容都是参考相关的教材来进行组织。可是现在有关户外活动的教材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特别是体育器材的使用、体育游戏等,通常没有主题,整合性也不够显著,预设内容相对较多,科学性不强。

2.4 活动材料设置不够合理

小空间幼儿园目前的活动材料种类及适用情况并没有结合本身的特点,在采购以及制作层面跟风显著。没有具体的区域性特点,也不结合具体的目标。所以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运动需求。一些活动材料让幼儿玩几次就开始丧失兴趣。而这些材料设置的不合理性必然会影响到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以及品质。

3 积极组织小空间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措施

3.1 创新组织形式

虽然小空间幼儿园的场地相对较小,但是可以通过创新组织形式来提升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首先要提升小空间的活动效率,每周需要开设相应的体育观摩课来促进老师积极组织,同时还需要通过老师们的相互探讨和研究,经过观摩、经验分享来不断提升老师们的指导能力以及创新力。此外在组织形式上可以不断丰富,小组和集体相互交替使用。加强竞赛引导,创新单向、多向等不同运动形式。通过这些组织形式的创新,确保幼儿体育活动的强度以及密度,进而促进幼儿活动空间的使用效率。

3.2 错时使用场地

由于户外活动场地较小,不能够在同一时间存在着多个班级使用。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排班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户外空间的效能。对此可以对使用空间进行计划,根据小班、中班和大班的作息时间,制定科学的《户外场地错时使用安排表》。对活动空间区域根据相应的年龄段以及每个班级在课间、晨间以及餐前等诸多环节进行使用的科学分配,达到错时应用效果,尽可能的实现场地不间断使用。例如在早操时间段,同龄班级可以应用同一个音乐在同一个场地上进行。

3.3 拓展活动空间使之立体化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比如针对墙面的应用。就可以在墙上设置各种难度的攀爬云梯,以及云梯之间搭设滑竿。幼儿可以攀爬云梯,直到触摸到预设的手印,然后再从滑竿上下行。幼儿的运动可以实现鱼贯化,这样可以减少设施的空闲时间。另外还可以在墙面上安装大小不一的高低不一的投篮框,在攀岩墙上增加绳索,从而提升幼儿的攀爬高度。另外加强对立体空间的利用,这可以有效提升活动场地的功能,丰富活动的形式。

3.4 多功能使用器械

幼儿的体育活动少不了器械。但是由于空间有效,不可能配置大型且数量众多的器械,因此在购置或者配置器械时,应该多选择组合性的或者开放性的玩具,例如组合性的平衡木,可是通过不同组合来调整平衡木的长度以及高度,这样就可以使之满足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使用。此外还可以引导多种玩法,例如爬行、跨越和跳跃等。从这点可知,创新器械的玩法也能够在一个空间中开展更多内容,这有助于幼儿运动技能的提升。

3.5 挖掘社会资源

既然小空间幼儿园自身的空间相对有限,那么可以通过挖掘公共资源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比如借助体育场、草坪以及公共场所的一些健身器械等。通过合理的应用这些社会资源,可有助于扩大小空间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进而有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

幼儿期是长身体的关键期,虽然小空间幼儿园受到自身空间的限制,但是通过错时、空间立体化,科学的利用社会资源,还能够有效消除自身的不足,从而为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基础上的支持。这样也能够有效的让幼儿变得更加活泼、主动和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周颖.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

[2]相雪梅.幼儿园小空间班级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家教世界,2015(02).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篇12

1类型学的概念与范畴

1.1类型学概念诠释

昆西对于类型的理解是:“类型并不是对某一事物的完全抄袭和模仿, 而是存在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 而这种观念是形成模型的法则。”从昆西的观点来看, 类型不同于模型, 类型是模型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法则, 它决定了模型的属性。罗西对于类型的理解是:“类型是建筑的思想, 是建筑最本质的东西。”阿尔甘对于类型的理解是:“类型是一种形式的内在规律。”简而言之, 类型学就是按照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进行描述的理论。

1.2类型学范畴

1.2.1类型与分类。类型学起源于分类学, 将一组事物类型化的过程就是分类行为;自然科学中的分类行为被称为分类学, 而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被称为类型学。分类学往往对自然属性进行探讨, 而类型学却可以研究可变性与过渡性问题。

1.2.2类型与模型。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 而类型则比模型复杂得多, 人们可以根据同一类型划分出各种互不相同的作品和概念, 不具有重复性。对于模型而言, 一切都是精准明确的, 而类型则多少有些模糊不清。类型表达的多是情感和精神上所认可的事物, 而模型则是客观事物真实相关特征的原样重现。

1.2.3类型与原型。原型是人类不断重复之经验的沉积物, 是永恒的主题。它如同某种晶体的构架, 这种构架预先决定了溶液饱和之后所出现结晶体的形态, 但构架本身不具有任何现实的物质存在, 它只确定了晶体的结构, 而不是晶体的具体形态。类型来源于原型, 是原型的同类物, 与原型的高度抽象相比, 类型更具有普遍认识的意义。人们通过类型来感知原型, 研究原型, 并将所得到的原型进行加工, 又重新的应用到现实物质世界中, 产生了新类型。

2类型学形态提取理论

卢森堡建筑师R·克里尔一生致力于对城市空间的研究, 在1979年他出版了《Urban Typology》一书, 书中将欧洲各城市中的广场和街道通过类型学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归纳了几十种类型, 并将这些类型作为城市设计的参考物。R.克里尔广场分为3个基本类型, 即圆形、方形、三角形。他认为所有形态的广场都可以用这3种基本类型, 通过贯穿、重合、插入、分解、附加和变形等手段而形成 (见图1、图2) 。同时R·克里尔根据广场与道路连接方式的不同, 将其分为斜向连接、切边连接、偏心连接和居中连接4种类型 (见图3) 。

3沈阳儿童游戏空间形态的调查

3.1调查的范围

沈阳的儿童游戏场地主要集中在公园绿地和居住用地, 因此本文以该用地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沈阳居住区数量庞大,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其进行调查, 将沈阳市内五区所含的居住社区作为划分的样方, 并对其进行数字的标注, 然后在各市区中分别抽取30个样方, 作为儿童游戏场地的调查范围。对于公园绿地, 由于数量没有那么庞大, 而且作为儿童游戏的公共区域, 最能够反映沈阳市儿童游戏场地的整体特点, 研究价值很高, 所以对于这两方面的调查, 本课题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

3.2调查的内容

通过对上述范围内的儿童游戏场地的考察, 针对空间形态这一属性进行详细的调查。主要包括道路、节点 (或标志物) 、边界、区域的调查。在具体操作方面, 首先要明确儿童游戏空间的范围, 其次明确该范围内所含道路、节点、边界、区域和标志物的特点, 然后对其特点, 即形状、尺寸和位置关系等, 进行详细的记录, 最后根据作图规范, 将其绘制成平面图。

3.3调查的方法

3.3.1照片记录法:通过拍照的方式, 将场地的一些细节记录下来, 有助于调查者进行回忆, 提高数据的准确程度。

3.3.2 GPS定位法:通过卫星图 (GOOGLE EARTH) 所显示的内容对所要研究的场地进行了解, 如果遇到特殊场地, 通过卫星图显示情况, 调查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这样不至于浪费时间。

3.3.3实地测量法:课题对形态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掌握场地的实际尺寸, 因此在对场地进行调查时, 借助水准仪、卷尺和高度尺等测量工具, 对其进行实地测量。

3.4调查的结果

经过2个月的调查, 沈河区儿童游戏空间共计48处;大东区儿童游戏空间共计39处;和平区儿童游戏空间共计52处;铁西区儿童游戏空间共计37处;皇姑区儿童游戏空间共计36处, 共收集到现场照片848张, 平面图212张。

4沈阳儿童游戏空间形态的提取

本课题根据R·克里尔的类型学方法, 对调查得到的儿童游戏空间平面图进行抽象加工, 将其抽象成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以此来作为空间形态的类型进行研究。由于R·克里尔的类型学方法是针对城市空间来进行的, 城市空间与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儿童游戏空间有所差别, 因此, 本课题对该方法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使得该方法更适用于现有场地的研究。本课题借鉴了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意象的五要素, 来弥补R·克里尔的类型学理论的不足。城市意象五要素很好的诠释了空间给人的意象, 这与本课题所要对儿童心理产生的意象图像相吻合。

本课题根据组成儿童游戏空间基本形态的个数, 将其分为单一形态类型和复合形态类型, 其中单一形态类型是根据R·克里尔所提出的三个基本形, 即四边形、圆形、三角形, 而复合形这是由这三个基本形组合而成的空间形态。

4.1四边形形态类型

由四条直线元素围合而成的平面图形叫四边形。儿童游戏空间以四边形作为形态变化的出发点, 由于围合程度、节点位置、开口数量和连接方式的不同, 形成了多样的类型。根据调查研究, 本课题总结归纳了26种四边形形态类型, 并对其进行了编号如图4所示。其中S11重复出现5次, S12重复出现22次, S13重复出现3次, S15重复出现9次, S19重复出现2次, S22重复出现3次, S23重复出现3次, S24重复出现3次。

4.2圆形形态类型

由曲线元素围合而成的平面图形叫圆形。儿童游戏空间形态以圆形作为形态变化的出发点, 由于围合程度、节点位置、开口数量和连接方式的不同, 形成了多样的类型。根据调查研究, 本课题总结归纳了23种圆形形态类型, 并对其进行了编号如图5所示。其中Y12重复出现了11次, Y13重复出现了4次, Y14重复出现了7次, Y12重复出现了5次, Y19重复出现了12次, Y20重复出现了5次。

4.3三角形形态类型

由三条直线元素围合而成的平面图形叫三角形。由于围合程度、节点位置、开口数量和连接方式的不同, 形成了多样的类型。根据调查研究, 本课题总结归纳了8种三角形形态类型, 并对其进行了编号如图4-9所示。

4.4复合形形态类型

由2个及2个以上基本形态组合而成的图形。由于围合程度、节点位置、开口数量和连接方式的不同, 形成了多样的类型。根据组成复合形态的基本形态的个数不同, 本课题将复合形态分为二复合形态、三复合形态和四复合形态, 分别代表由2个、3个和4个基本形态复合而成的复合形态。根据调查研究, 本课题总结归纳了28种二复合形形态类型、15种三复合形形态类、8种四复合形形态类, 并对其进行了编号如图6-8所示。其中FⅡ2重复出现了4次, FⅡ10重复出现了3次, FⅡ14重复出现了5次, FⅡ20重复出现了3次, FⅡ18重复出现了2次, FⅢ8重复出现了5次, FⅢ9重复出现了4次, FⅢ10重复出现了5次, FⅣ6重复出现了2次。

5结论

通过对沈阳儿童游戏空间形态的调查, 运用类型学的方法, 总结了不同空间形态类型。因此在对儿童游戏空间进行设计时, 可以根据场地的需要, 将上述空间形态类型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类型图作进一步的分析, 总结出儿童游戏空间形态规律, 作为图形变换的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安·佛塞斯, 凯瑟琳·克鲁, 董良.美国景观建筑分类学[J].设计艺术, 2005, (1) .

[2]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对当代西方建筑形态的类型学思考与解析[D].天津大学, 2002.

[3]徐强.城市意象[J].艺术科技, 2014, (2) .

[4]杨隽伟, 城市景观设计类型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8.

上一篇:阅读方法培养下一篇:品牌管理中的公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