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活动空间

2024-05-14

儿童活动空间(共12篇)

儿童活动空间 篇1

当前, 儿童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通过对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艺术设计与营造, 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儿童身心发育健康成长, 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儿童活动空间的现状

1. 设计中存在安全隐患

在一些公共空间中, 这类因素经常被忽视。例如:电源开关没有隐蔽, 暴露在儿童能够触及到的方位;公共场所潜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例如升降式电梯、扶梯等) ;活动空间中的一些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没有适合儿童的尺度和心理, 有刺、有毒、具刺激性的植物安放在儿童能够触及到的方位。这些因素都会给儿童活动安全留下隐患。

2. 儿童活动空间模式单一

大部分活动空间都是供成年人使用的, 儿童活动空间相对较少, 其设计还基本上停留在单一模式上, 活动形式单调、景观单一并且缺少设计。部分活动空间虽有一些设备, 但多混杂于健身场地中, 忽视了儿童行为与心理的需要。

3. 设计细节考虑不到位

在一些公共空间设计中, 能够供儿童使用的公共设备还不多。设计中没有充分完全考虑儿童使用的特点, 更没有考虑到残疾儿童的特点, 例如在一些公共卫生间小便器和居住小区垃圾箱的设计中, 通常为一个高度, 只能供成年人使用。

二、儿童对活动空间的需求

1. 健康的需求

儿童由于身体处在发育阶段, 对自己身体变化的反应不如成年人敏感。对一些疾病、装饰材料释放的有毒气体抵抗能力较弱, 因此应对儿童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

2. 关爱的需求

儿童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 还处在消费者阶段。他们没有经济收入, 需要有人照顾, 尤其得到监护人的亲自关爱, 使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3. 和睦的需求

儿童希望自己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 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 互敬互爱、互相帮助, 儿童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这样对于他们的参与劳动、体验生活和道德培养, 营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三、儿童活动空间的环境要素

1. 基础环境设施

基础环境设施是儿童活动空间的核心。原始的儿童基础环境设施一般比较简单, 例如沙坑、涉水池、秋千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现代的儿童基础环境设施除了简单的活动器械外, 有条件的地方要有运动设施, 选择一些空间开阔的场地, 例如球场、溜冰场等。

2. 植物绿化系统

具有观赏、建造和烘托的景观功能, 是儿童活动空间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植物绿化系统的布局体现了环境的自然、美观和舒适。植物绿化系统设计的水平, 决定儿童活动空间的个性和趣味。

3. 休闲设施

儿童活动空间的静态区域和边缘区域, 应设置用来满足休息的小亭、坐椅、长凳等休闲设施。一般设计的手法比较简练、轻巧和活泼, 体现了儿童活动空间的共性特征。

4. 大环境和小环境

儿童活动空间与其存在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宏观环境的角度讲, 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这是营造儿童活动空间的根本条件;从微观环境的角度讲, 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应立足于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要素。对安检等方面要加以重视, 这是营造儿童活动空间的必要条件。

四、儿童活动空间的营造方法

1. 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概念

儿童活动空间的营造应以现代、自然和健康的概念为主导思想。儿童的思维比较活跃, 喜欢新奇和变幻, 要求是新鲜而现代的。在场地中引进可以触及和攀爬的设计元素, 例如史前生物的雕塑, 容易吸引儿童。场地周围环境开放式的设计, 可以便于交流。宏观上应将绿化和游戏活动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虑, 体现现代公共环境的多功能性和儿童特殊性要求等个性化特点。其活动空间应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游戏设施及植物选择配置上体现出安全、健康的要求。

2. 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

(1) 安全保障原则。针对目前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设计中应首先考虑活动场地、公共场所及周围环境, 体现安全舒适;其次, 活动场内的游戏项目应有显著标志, 以适合于儿童的年龄特征, 有危险性的活动应提醒成年人陪同和保护;第三, 应选择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器具。

(2) 自然设计原则。户外空间环境的设计要便于儿童更好地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应将功用融于自然风景中, 通过接触泥土、沙、岩石、树木、花草、鱼虫等活动, 使儿童认识自然。还要尽可能提高绿化覆盖率, 同时注意植物景观的层次。

(3) 无障碍设计原则。设计时应首先注意儿童的生理条件, 尤其是尺度因素。根据儿童活动空间的性质, 确定景物、器械的比例和尺度。同时应注意为残疾儿童考虑, 设计适合他们游玩的空间环境, 方便其出入并给予应有的关爱。

(4) 小题大做原则。在现代设计中, 设计的细节应格外重视。一些公共卫生间洁具 (例如小便器) 和居住小区垃圾箱, 可以设计并安装三个不同的高度, 以方便不同身高者使用。

(5) 综合性原则。儿童活动空间环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运动的场地, 应是综合性的。在结构、功能作用上应考虑全面。一方面它是儿童交流的场所, 同时又是宏观环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还是类似自然的环境, 是动植物的栖息地。因此在功能要素中应使游戏、运动、休息、交往、学习等各类因素一体化。

3. 营造儿童活动空间拟采取的手段

(1) 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分区。第一, 年龄分区。儿童活动空间不可能非常严格地按照年龄分组来组织场地设计, 当学龄儿童和幼儿共用一处游戏场地时, 则需根据游戏行为的不同进行适当分区。可设幼儿活动区, 一般结合成年人的休息进行安排, 如设置一些坐椅等。场地应平坦, 不设置较多的器械, 而且幼儿游戏器具和学龄儿童区不应布置得太近, 更不能混合布置, 可适当分隔。第二, 游戏类别分区。在较大的儿童活动空间中, 基础环境设施 (一般指游戏器械) 较多, 场地开阔, 可以根据游戏类别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例如体力锻炼区域、技巧训练区域、体验性活动区域、思维活动锻炼区域和安静休闲区域等。

(2) 儿童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第一, 社区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宏观环境, 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段。社区空间用地通常是不规则的, 规划设计时经常划分出比较规则的地段来布置社区建筑。不规则的地段用于布置植物绿化系统, 儿童活动空间包含在其中。如果在不规则的社区中设计适当, 易形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形式。在点式社区中, 由于社区建筑形体的方向性较弱, 儿童活动空间也可选择圆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等。第二, 儿童活动空间静态区的设计。应注重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结合。儿童活动空间静态区设施的建立、周围的环境要尽量同室内一样亲切温和。户外的场地铺面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从一处区域转到另一处将会自然轻松, 诸如沙滩、山丘、草地、木料等都可选用。同时可以利用树林、土丘或建筑的布局来围合或分隔空间, 并有减弱强风影响的作用。第三, 儿童活动空间动态区的设计。为了提供多种游戏方式, 要尽可能地保留或创建一些野生的或自然的区域, 提供儿童足够的沙子、泥和水, 形成玩沙区、戏水区等, 但要注意与器械区或其他干净清洁区合理地分隔。在大范围或多项目的儿童活动空间地内, 要考虑到一些辅助性设施的建立, 如儿童的公共卫生间和儿童监护人的休息座椅等。第四, 儿童活动空间游戏区的设计。婴幼儿游戏场多设计为单一空间, 一般配置沙坑、小水池、铺面和滑梯等简单的游戏设施。场地的入口尽量少, 一般设计成口袋形, 周围用绿篱或矮墙围合。

(3) 儿童活动空间的绿化系统设计。绿化系统设计在儿童活动空间的建造中是必不可少的。绿化系统设计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绿化应体现人性化特征。儿童在活动嬉戏的同时, 是对外开放的, 面向自然的, 尤其像绿篱植物迷宫等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植物材料, 直接满足儿童的要求。他们在绿地中进行活动、交流和休闲, 能感受到园林绿化创造出的充满生活气息、贴近自然的优良环境氛围。二是配景设计元素的选择和配置要适合儿童的尺度和心理。不但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 而且不能选择有刺、有毒、具刺激性的植物, 要再造一个富于人情味的自然。三是绿化应发挥生态效应。我们不但可以利用植物材料作为游戏设施、景观小品、铺装、坐凳等的背景, 而且可以创造“林荫型”的立体化绿化景观模式, 如游戏场内应布置一定的遮荫区, 供夏日活动;利用墙壁、假山等种植攀缘植物, 以弱化建筑形体的生硬线条;利用绿篱分隔空间、减低噪音等。四是绿化植物配置应讲求艺术效果。选配植物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和习性等进行构图, 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 构成一幅幅活的动态画卷。

摘要:儿童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其活动空间的营造值得深入研究。现阶段儿童活动空间的减少暴露出其环境设计的弊端。针对儿童健康及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 应从需求的角度出发, 创造一个自然、亲切、和谐的户外活动空间, 促进儿童身心发育健康成长, 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儿童,活动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董万里, 段红波, 包青林.环境艺术设计原理 (上)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昀, 王箐箐.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4]高祥生.住宅室外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儿童活动空间 篇2

关键词: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理念

1研究背景

儿童天生就喜欢玩,玩能开拓儿童的思维,培养兴趣,不断地刺激他们探索认知周围的世界。居住区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其所营造的儿童活动空间质量的良好与否对儿童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建设速度飞快,住宅楼一栋又一栋的拔地而起,总体来看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际上在居住区内专供儿童活动的空间越来越不受重视,且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无法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

2邯郸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分析

2.1邯郸市现有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调研概况

笔者根据邯郸市居住区的发展,按照年代顺序选取了6个居住区,对其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进行调查研究。20世纪90年代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极其匮乏,如南苑小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儿童活动只能选择在宅前空地或街道上。到20世纪初期时,儿童活动空间慢慢地被引起关注,居住区内一般都有中心广场空间供儿童活动,健身器材也逐步在增加,活动空间由单一型转变为多样型。2010年至今,居住区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空间品质的提升,不仅满足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还关注儿童活动时的安全问题。

2.2现状问题

1)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置数量不足,设施单一陈旧。在笔者调研的居住区中,大多儿童活动空间没有被受到重视,通常是在居住区广场周边随意划分出一小块场地,放置一些形式单一的健身器材供成人与儿童共同使用。有部分居住区的健身设施常年风吹日晒,维护不及时,已陈旧破损。笔者在调研罗一生活区广场时看到一种现象,几个儿童在广场一角放置的健身器材上玩耍,父母在一边陪同,而广场的另一角健身器材上搭满了居民的衣物。居民这种行为不仅占用儿童的活动空间,还反映出缺少对公共设施的保护意识。2)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无法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需要。邯郸市居住区内的户外活动空间划分不明确,在同一活动空间通常会有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个人的爱好或者因不同年龄段心理需求的不同,而在使用同一空间时很容易产生矛盾。如在电力小区宅前道路上有几个不同年龄的儿童在骑车,由于居住区年代较久,路面长期碾压,出现坑洼现象,加上活动空间有限,骑车时很容易出现碰撞。户外活动空间的这种局限性和空间划分的不明确性对儿童今后的成长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3)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形式较单一以及地面材质安全性较差。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组织形式比较单调,无趣味性。笔者调研的居住区中大多活动空间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缺少一些过渡与连接空间。地形过于平坦,无高低起伏或曲折迂回,儿童活动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儿童的好奇心无法被满足。地面铺装的材料以水泥、大理石等硬质材料居多,儿童使用时无法保证其安全,很少有使用塑胶等安全性较好的软性材料铺装。

2.3现有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分布特点

1)主入口与道路旁的活动空间。主入口是一个连接空间与过渡空间,是一个居住区的开始,人流量比较大。儿童喜欢在人多的地方扎堆玩耍且他们天生好奇心比较大,他们乐于在这个空间观察其他人或有趣的事,如:阿尔卡迪亚碧水湾等。2)中心广场绿地儿童活动空间。居住区内的中心广场空间是人们活动的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空间,而且空间比较大,通常在这个空间会聚集不同年龄段的人:儿童、中青年、老年,如:同仁花园、广安小区等。3)宅间绿地儿童活动空间。宅间绿地距离家比较近,儿童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同时,也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便于父母照看。宅间绿地属于“半私有”的空间,居民从心理上就存在领域感,所以儿童喜爱在这个空间游玩、活动,如:电力小区、阿尔卡迪亚碧水湾等。

3案例分析

笔者通过实践调研以及对已建成小区中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优点与缺点总结的基础上,在实习过程中有幸地参与了鸡泽娇乡一品花园居住区项目设计。在对本项目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中,贯彻以下设计理念及手法。

3.1项目概况

鸡泽娇乡一品花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城区,北临戎新路,西侧为祖望大街,南靠诗经大街。小区中心区住宅楼以12层为主,沿街住宅楼以6层为主。小区地块净用地总面积173117.27m2,总建筑面积为350938.1m2,容积率1.68,建筑密度24.84%,绿化率33.2%。

3.2设计理念

方案设计中强调儿童与自然亲近、在大自然中成长的理念,将一些自然元素假山、水体、沙石、林木等融入到儿童活动空间中,同时将不同的区域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供儿童活动的空间轴。设计中结合儿童不同时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划分了不同的活动空间,让儿童在多样化的空间中游玩、学习、沟通、亲近。

3.3设计手法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主要布置在幼儿园与文化活动站周边,共分为三个区域(见图1)。勇敢挑战区:该区域位于幼儿园西侧,适合6岁~12岁年龄段儿童,在这个空间内结合沙子与绿地集中放置了一些具有冒险性的游乐设施,如爬网、独木桥、跷跷板等,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运动空间;为其保证儿童的安全,在幼儿园南侧部分地面铺设了塑胶材质,不仅为儿童营造了视觉美感,保证了安全,儿童还可以进行骑车、轮滑等活动,为他们创造了宽敞的自由活动空间(见图2)。幼儿活动区:这是个集休闲与景观结合的空间,目的是为年龄较小的儿童提供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活动空间。在楼与楼之间相对封闭的空间中,选取了适合儿童的木质、草坪、沙地等材料。沙地铺装区为1岁~3岁幼小儿童提供,在沙地旁边还为家长设置了休息凉亭,便于照看儿童。木质小桥横跨小区内水系,通过与喷泉、休息凉亭结合,将两个空间连接起来,给儿童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喷泉处使用了防滑材料的地砖,降低了儿童滑倒的风险。同时还结合着植物的形态对空间进行分隔,为空间增加活力,为儿童创造相对私密的空间(见图3)。教育交流区:该区域是教育性很强的空间,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邯郸被誉为“成语之乡”,所以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的基础上,结合文化活动站前广场设计了一个儿童成语园地,不仅充分展现了邯郸地域文化特色,还为儿童营造一个科普教育的环境。九宫格乐园位于该区域的西南角,采用的是铺地形式的九宫格,即在地面上铺放一些儿童可搬运的小构件,使儿童在游玩过程中,思维得到一定的锻炼。传统游戏区既是休息的空间,也是儿童练习传统游戏的空间。在这里儿童可以踢毽子、跳皮筋、扔沙包,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传统游戏的趣味性。顺着小桥到达河流对岸,这里相对比较安静,孩子们两三一组、三五一群坐在一起聊天、放松,感受课堂之外的乐趣。

4结语

居住区内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更加贴近于自然的户外课堂,儿童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活动空间,在户外课堂中更好的体会多彩的环境。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后往往会觉得童年时代在户外进行的活动是最特别、最有意义的。因此,居住区内的活动空间应立足于健康、自然、乐趣的理念,充分发挥户外课堂的趣味性作用,营造出一个更加贴近自然、更具探索与快乐的氛围,而不应该单单被一些健身器材来填充,充分的利用好这个户外课堂,从而发挥其最大的实用性价值,让儿童也在其中得以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王晓文.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30):17-18.

[2]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0,38(30):17-18.

[3]张谊,戴慎志.国内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需求研究评析[J].中国园林,2011(12):75-76.

[4]高松.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王晓文.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6]毛雪宁.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所的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儿童活动空间 篇3

摘 要:儿童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父母的心,更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仅通过增添娱乐设施和健身器械来营造整体氛围,这种简单的初级设计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基本现状,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度探讨适合我国儿童的趣味性景观营造策略,打造一个能引导儿童积极参与的户外活动空间。

关键词: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趣味性;景观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少年儿童(0~14岁)共有2.22亿,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但他们的户外活动空间被长期的忽视。单调的游乐设施和乏味的生活模式,过早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户外活动给儿童带来的成长优势被人们逐渐认知,思考和探索具有吸引力的、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户外活动空间变得尤为重要。

1 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现存问题

第一,空间缺乏,分布不均。近几年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版块迅速扩张、土地资源紧缺、建筑高密度化等负面因素造成了户外活动空间的缺失,以前自发形成的活动场地也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儿童游戏空间严重不足。

第二,场地设计滞后,形式单一。现今的城市公共环境中,切实为孩子考虑的户外活动空间少之又少。设计师仅根据成人的常规思维来设计,缺少对儿童这一特殊使用群体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分析,通常放置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和健身器材,强迫孩子进行单调乏味的户外活动。

第三,安全隐患。随着机动车的大范围普及,机动车交通已成为儿童户外活动的最大障碍之一。户外娱乐、健身设备的老化,安装不规范等问题都对儿童的户外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第四,社会原因。当今社会对于“玩”的认知缺失,因为中国人历来对游戏持否定排斥态度,认为玩物者必丧志,从未将趣味性和参与性这一设计理念加入其中。

2 趣味性户外活动空间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2.1 从儿童的心理需求出发

在儿童的每个成长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儿童是从出生到步入成熟之前这一阶段的个体,是一个人从出生(0岁)到青年初期(14岁)这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变化大,设计师要从不同阶段的儿童的心理需求出发,营造一个他们欣然接受、喜欢的户外活动空间,使孩子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

2.2 探讨趣味性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初期学习和成长中最重要的方式。可以说趣味性对于儿童发展起着一个非凡的作用,使他们在快乐地参与的同时探索自己的世界,对儿童的兴趣培养、潜力开发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为儿童打造一个趣味性的乐园,使儿童在户外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3 趣味性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儿童是脆弱的,是易受伤害的群体。在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应把安全放在首位,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适当的防护设备。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选址应远离车行道、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避免儿童的活动场地成为视觉死角,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场地细节设计及各类器械放置的安全性,以免发生意外。

第二,以儿童为本的原则。设计应以服务儿童为宗旨。儿童的思维及行动能力相对较弱,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感知整個空间,这就意味着的儿童的活动空间更需要“以人为本”。由于儿童身高限制,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以儿童为本”,把握好儿童的心理及行为活动的需求,使空间的整体布局更符合儿童的实际使用需求。

第三,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实际地形合理布局,营造景观节点。作为景观主要载体的土地,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因此对每块土地的尊重是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针对后工业时期人类生存环境失调的一种新的发展观,使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

4 趣味性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方法

4.1 吸引儿童兴趣点的设计元素

“乐趣”——儿童的户外活动多为自发性活动。当空间的内容足够丰富,具有吸引力时,儿童才可能放慢速度乃至停留。因此,活动场地设计的重点在于空间布置和氛围营造。空间中能引发儿童兴趣的景观要素主要有:雕塑小品、小动物、铺装等。

雕塑小品:公园中的雕塑小品是儿童户外活动的聚集场所,在攀爬、参与的过程中,他们能从中获得新奇感,随之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自然要素:水、沙、绿植、泥土等自然要素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比如在浅水区域玩水,在地上玩沙、玩土对于儿童都有很强的诱惑力。

铺装:地面铺装有助于限定空间,增强儿童对场地的识别,也可以成为儿童户外活动的道具,通过地面铺装图案将生活中的人、树、建筑等联系起来,他们以自己独有的视角观察空间。

动物:动物也是很重要的景观节点。儿童对动物有一种本能的亲昵,如在广场上停留的鸽子、池底的小鱼往往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甚至一些小动物的雕塑也常使他们兴奋不已。鲜艳的色彩和卡通造型在儿童的审美体系中是最漂亮的,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4.2 将科学的认知教育引入儿童户外空间设计

“知趣”——科学教育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使儿童自身的认识、情感等全面地发展。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身边的各种常见事物,如花草鱼虫等。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对于事物的本质特征很难理解,这就要求设计师从感知特征出发,通过实际的参与体验,将一个科学原理以儿童易感知的方式展示在儿童的面前。培养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通过趣味景观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使孩子了解科学知识,在玩耍的同时掌握科学知识。

4.3 将亲子互动引入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同趣”——与父母相处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先天的血缘联系使孩子对父母有与生俱来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孩子跟父母相处时会有很强的表现欲,所以父母的参与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要增加亲子互动在户外空间中的影响,首先要使父母和孩子对场地的景观小品产生共鸣,如“父母童年的游戏元素”“动漫主题”等,让家长加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观望者,同孩子一起体验活动,增加双方心理上的情感交流,减少“代沟”。真正让孩子有兴趣的,不只是户外活动的本身,更多的是在游戏过程中与父母的感情互动。

5 结语

本次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景观营造,在符合我国城市儿童生活基本现状上作出一系列的设计探讨。从儿童行为及心理需求出发,通过趣味性景观的设计元素、科学认知、亲子互动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丰富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为城市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让孩子“回归家庭”“回归自然”,为我国城市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增添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侯爽.儿童户外游戏环境设计浅谈[J].北京园林,2004.

[2]张昊宁.城市儿童游戏空间规划[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营造 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营造

当前由于我国的国情, 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 用地的不足等原因, 现有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不能够满足儿童的需求, 存在形式单调、安全措施不足等问题, 因此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的研究迫在眉睫。

1 居住区儿童游戏的基本特点

1.1 同龄性

相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游戏。由于身体, 智力发展条件不同, 儿童的游戏内容也不同。游戏场适宜分为3~5岁游戏场和5岁及以上游戏场。

1.2 季节性

夏季活动时间明显多于冬季, 温度在15℃以上, 儿童会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儿童在户外的活动率, 夏季>春秋>冬季。

1.3 时间性

幼儿教育纲要中明确的规定儿童每日活动和游戏时间, 全日幼儿园每日不少于两个小时, 寄宿幼儿园每日不少于三小时, 首先要保证至少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户外体育活动。一般户外活动的时间:学前儿童在午饭和晚饭前后, 学龄儿童集中在傍晚16点或放学后。

1.4 移动性、连续性以及亲近自然性

儿童虽然会在户外连续玩几个小时, 但是在有器械的儿童游戏场中逗留的时间并不长, 儿童经常游戏的地方是家门口附近的空间。儿童游戏时空间一般具有连续性, 他们往往从室内、入口、宅前空地、人行道一直玩到街头。儿童喜欢亲近自然, 接近草地、水池、泥沙, 喜欢在草地上奔跑, 做各种动作,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地形的起伏变化结合绿化设计, 从而模拟自然生态, 例如可以通过土堆、小丘等地坪的上升处理, 挖坑等的下沉处理形成有自然变化的儿童活动场地。

2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

2.1 中心绿地中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现在城市许多居住区内都有大片的中心绿地, 优点是能为居住区提供一大片绿地, 而且也能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一个活动交往的公共空间;缺点就是爱跑爱动、不停吵闹的儿童在这个交叉的功能空间内与晚饭后闲聊的中年人或锻炼身体的老年人发生碰撞和冲突, 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 孩子有时甚至因此而遭到责备。

居住区中心也是居住区活动的中心, 面向所有居住者, 有极大的复合型, 儿童游戏场、老年休息场、中青年社交场地、娱乐场地在此都占一席之地。居住区中心设计是对各个空间的集中安排, 设计中应该将个性空间有机的相互渗透而非人为的硬性划分, 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 加强活动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儿童游戏场地宜设置在中心绿地中央或设置在绿地与住宅的入口处附近, 有可能的话尽量设置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

儿童游戏场地集中设置一些游戏设施如滑梯、翘板、秋千、爬梯、转筒、转伞、沙坑等。攀登设施深受儿童的欢迎, 适合选用软质材料, 如木材、橡皮轮胎、绳索之类, 以免儿童在攀登游戏时碰伤。这类设施可设计成各种形状, 成为一种雕塑性造型艺术品, 丰富环境景观, 不要使用庸俗的、比例失调的仿动物雕塑或者怪态雕塑。内容多少可根据中心区的面积大小而定, 但是不宜搞火箭, 飞船, 碰碰车等大型儿童设施, 以免干扰附近居民安静和吸引外人。总之, 儿童游戏场地的设施与器械的设计和布置应结合整体环境的特点, 综合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特点、生活习惯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并结合造型设计, 以鲜明的形象、色彩、质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育。

2.2 宅间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宅间绿地所以被人们喜爱的原因:一是宅间绿地是居民每天必经之处, 使用方便。二是作为空间领域, 宅间绿地属于“半私有”的性质, 即属于相邻的住宅居民所有, 能激发居民的领域心理, 引起他们的喜爱和爱护;三是宅间绿地在居民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 最便于邻里交往;四是学龄前儿童一下楼就可以和邻居孩子们在这里玩耍, 大人们在楼上还能看到他们, 比较放心。宅间绿地如此重要, 而笔者发现大部分居住区内宅间只有简单的绿化设置, 且外围常常用绿篱围着, 可达性较差, 只有少数居住区的宅间绿地会设置一些简单的活动场地, 儿童在最有利于游戏的地方却甚少有适合他们自己的游戏场地。由于宅间绿地的面积小, 活动儿童年龄较低, 在功能中应该更多的考虑绿化需求。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知觉阶段, 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在一点, 表现出不注意周围环境, 他们维持在“自我中心”思维状态。在居住区的宅间绿地中应普遍设置儿童游戏设施, 让他们有地方就近活动。游戏设施应简易耐久, 如经济实用安全的沙坑, 面积不需过大, 10平方米左右即可, 沙坑的边框最好不采用硬质材料, 与此同时在沙坑旁放上座椅, 供大人休息和看管小孩。另外, 在没有设置地下停车场的居住区内, 儿童游戏空间要远离居住区中的汽车停放区域。

3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周围植物配置

绿地是儿童活动空间构成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绿地环境设计水平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戏场地的环境质量。植物配置是创造良好自然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要营造儿童活动空间优美活泼、自然安全的环境, 离不开植物的精心配置。在儿童活动区内种植一些奇特、有趣或富于传说的植物, 可拓宽儿童的知识面, 增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3.1 开放空间的营造

利用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界定的元素, 可以形成一个流动的、外向的开放空间, 完全展露在天空及太阳下, 可供儿童自由奔跑、嬉戏。

3.2 半开敞空间的营造

在空间的一面或多面用较高的植物, 造成较强的封闭性, 以挡住视线的穿透, 从而形成半开敞空间, 可以为儿童提供进行躲藏游戏和半隐蔽的交流空间。

3.3 聚集、休息及游戏空间的营造

选用树冠浓密的遮荫树或选用攀缘蔓生植物材料, 构成顶部覆盖、四周开敞的覆盖空间, 可以为儿童提供聚集、休息以及进行戏剧性游戏的空间。

3.4 垂直空间的营造

以高而直的植物或是树冠修剪的遮荫树, 最好是利用整形树构成垂直空间, 满足儿童好奇心的需求, 这种空间也可以放置在中心游戏区域, 突出游戏设施景观。

3.5 特殊型植物的设置

特殊型植物极易引起儿童对植物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是吸引他们热爱大自然的一个积极因素。除非组合设计的空间较大, 否则不宜安置一株以上的特殊型树木。总之, 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绿化配置应结合场地功能进行设计。例如:在集体活动场地种植草坪, 让儿童尽情的玩耍奔跑, 安全而卫生;在游戏设施场地可点缀高大乔木, 既不影响儿童的游戏活动又可起到遮荫效果。

4 结语

设计儿童活动空间时, 应该注意的是儿童的活动没有定处, 所有儿童能够到达的地方在设计上都应包括尽可能多的活动内容和学习机会, 同时还能经受得住儿童使用。居住区的儿童游戏活动场地的分区设计应该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 也符合家长的希望。目前我国城市儿童绝大多数都是核心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很多儿童缺乏敬老爱幼的情感教育, 居住区的儿童活动空间中适当提供不同年龄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与场所,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在这方面的不足, 有利于独生子女家庭儿童的人格发展。只要空间的设计符合安全规范, 场地布局可按照设计者对所服务的对象、活动方式的了解和理解, 合理而自由的布置空间, 使儿童不管在区域内、区域间或其它区域, 都能产生游戏的欲望。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智力、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活动。居住区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 为儿童的正常发育及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各类活动提供有益的空间环境, 而环境对人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冰颖.城市儿童游戏和游戏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2]于正伦.城市环境创达: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3]廖建军, 付美石.城市小型绿地中设置儿童活动区的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 200l, 28 (2) :94-96.

儿童活动空间 篇5

朋友们在一起聊今晚上有什么节目安排,有的说去k歌,有的说去聚餐,这时你弱弱地说:我晚上要洗被子,因为昨晚尿床了。哈哈!预祝儿童节快乐!

送你开心棒棒糖,甜甜你;送你欢乐泡泡糖,逗逗你;送你一块小手绢,擦鼻涕;听说你总是很淘气,以后要改改这个坏脾气,儿童节到了,祝你开心!

那天我和朋友打了个赌,我说:儿童节那天你肯定放假。结果我输了,这都怪你,谁叫你早出来了二十多年,真是的!快请我吃饭,抚平我挫败的心!

轻唱一首儿歌,为我们曾经的美好记忆践行;呐喊一声加油,为我们正走在脚下的路鼓舞;小酌一杯红酒,为这个不属于我们的节日干杯,愿你六一儿童节快乐。

六一将至,我谨代表领导,向奋战在聊天一线各位小朋友们表示最深切的问候!并希望大家牢记住当年我给你的教导:好好上网,天天在线!儿童节快乐!

六一送你六个一:头顶一朵祥云;脚踩一路好运;事业一帆风顺;家园一派温馨;情融一片欢乐;心怀一颗童心。儿童节日祝福到,收到的人不会老。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我们也一天天地长大了。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虽然儿童节我们已不能像往日那样一起度过,但永远不会忘记儿童节的快乐时光!

俺知道你的喜好,所以在六一来临之际,特送你棒棒糖一根,尿不湿一个,开裆裤一条,鼻涕绢一块,别激动,抱着礼物好好回味。祝你六一儿童节玩得愉快!儿童节短信

多彩的季节,美好的时光!一轮朝阳从东方升起,那是大地的荣耀!六一节到了,儿童是人类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续,我们共同祝愿六一儿童节快乐。

童年,那些美好的快乐时光像一首永听不腻的经典老歌,那种溪里摸鱼的乐趣,那些美味无比的野果,都永恒的刻在我们的记忆里!祝你儿童节快乐!

六一要听话,不然长不大。短信不许看,手机要放下!玩具要爱惜,公园要常去,朋友要常联系!宝贝,虽然你长大了,我还是祝福你儿童节快乐!

忘不了,扎麻花辫的可爱女孩;忘不了,躲在草丛中的蚂蚱和天上的风筝;忘不了,那些流年那些歌;曾经年少轻狂,时光依旧,儿童节,祝你童心不老。

祝愿每天的你都快乐得象炉子上的茶壶一样,虽然小屁屁被烧的滚烫滚烫,但依然吹着开心的口哨,冒着幸福的泡泡,乐的屁颠屁颠!预祝你儿童节快乐!

希望你的笑容永远像孩子那样纯真可爱,希望你的心情永远像孩子那样单纯明亮,希望你的世界永远像孩子那样缤纷多彩,天天开心,儿童节快乐!

每天的你都快乐得象炉子上的茶壶一样,虽然小屁屁被烧的滚烫滚烫,但依然吹着开心的口哨,冒着幸福的泡泡,乐的屁颠屁颠!预祝你儿童节快乐!

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最近超市有促销活动,收到此信息后请速到门口排队抢购,数量有限,赠完为止。你要问什么货物:纸尿布。祝:六一儿童节快乐。

六一快到了,想请你吃满汉全席怕你反胃,想送你跑车别墅价格太贵,想送你尿不湿怕你不用浪费,想来想去,只剩发条短信让你陶醉:儿童节快乐!

童年,虽然短暂,但快乐可以延续;童心,也许幼稚,但纯真最是美丽。儿童节将到,愿你像孩子般无忧无虑,怀着一颗背童心做个快乐的超龄儿童。

六亲不认是烂人,一意孤行是寡人,儿女情长是女人,童颜鹤发是高人,节节高升是能人,快意恩仇是明人,乐不可支是福人,六一儿童节快乐!

春天百花开放笑声甜,拂面浓馥六月天。对对白鸭游碧水,双双木桨荡画船。嫦娥羡慕儿童节,织女思凡懒做仙。敢问瑶台谁是主?新蕾初绽正童年。六一欢开颜!

哼一曲童年的歌谣,把忧愁烦恼抛掉;赋一首童年的律诗,把幸福快乐埋心底;写一篇童年的趣文,让和谐温馨光临。六一儿童节,愿你童心常在,笑口常开!

从前有个祝福,写的人是快乐的,传递的人是快乐的,收到的人是快乐的,收不到的人却是羡慕的。此时此刻,你将由羡慕变成快乐。祝儿童节快乐。

追忆童年,回味童年,人生就像孩提时代的一个梦,怀着一颗童心,插上想像的翅膀,飞跃尘世的沧桑。儿童节到了,祝你童心永存,青春永驻,快乐永远!

我们不在为了蚂蚁而感动,不在为了星星的眨眼而快乐,不在为了变形金刚的贴图而炫耀,不在为了纸烟盒的归属而争吵!不如今天,重返童年,儿童节快乐!

唱一段童谣,把童年叫醒;看一个童话,把童趣叫醒;发条儿童节短信,把童心叫醒。愿你开开童心,享享童趣,超龄不是问题,只要快乐就美丽,六一快乐!

六一节,健康第一,快乐第一,家人第一,事业第一,财富第一,爱情第一,虽然你已长大,但我仍然要祝你天天有六一,天天要第一。儿童节快乐哦!

提前祝岁数大、心态小的朋友儿童节快乐!我知道你平时装大人挺累的。要过节了,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儿吧。谁管咱,咱就用咱亮白的小牙咬谁!儿童节祝福短信

度过多少美丽的日子,走过多少灿烂的岁月,拥有多少骄傲的收获,得到多少关怀与温暖,最让我们怀念的是那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共同度过久违的儿童节吧!

儿童对空间的探索和认知 篇6

满满喜欢寻找下水井盖上的洞洞,然后将小东西从洞眼儿塞进去;在墙上发现一个洞眼儿,也会往里面塞东西。塞东西到一个洞洞里成了他乐此不疲的工作。妈妈看他忙,虽然不打断他,却满是疑惑。

儿童空间敏感期的发展从0岁开始一直持续到6岁。他首先会发现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他喜欢把一些东西从高处拨到地上,然后寻找,再拿到高处,拨下来。慢慢发现:一个空间里边的能抖出来,外边的能塞进去。所以儿童见了洞洞就会把一个东西塞进去,这个活动在儿童一岁左右的时候非常频繁。

接着儿童会对一个狭小的空间非常感兴趣,比如钻到大衣柜里、桌子下面玩耍。之后儿童对爬到某个高处开始有兴趣,我们常常看见小朋友反复爬楼梯,实际上,这都是儿童在运用身体对空间把握的一个过程。这时候的孩子对爬窗台、爬桌子、爬楼梯、爬栏杆都会有巨大的兴趣。

这个期间过去以后儿童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开始喜欢从高处往下跳跃,这个过程除了儿童在感受空间的大小外,他还在用他的皮肤、他的肌肉来感知这个空间有多大、多高、多远。他们发现自己从这个高度往下跳的时候,心理已经能够承受了,儿童就会跳下去。儿童透过经验发现对这一空间高度得到把握,能够再一次承受,就会探索更高的空间。所以空间的把握,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在心灵上能够承受多大的一个空间的状态,这决定了儿童未来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能力,为未来发展埋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空间的敏感期可能给家长造成的危机感比较大。很多妈妈害怕,不许孩子趴在桌子上,不许从窗台上往下跳,不许孩子钻到一个小地方……实际上很早的时候国际上就有一个实验叫“试崖实验”,儿童在看到玻璃板下面有一个在视觉上表现出低洼的部分都不会爬过去,这证明儿童对环境的把握是有天然的自卫意识的。我们可以跟在孩子几米以外保护他,而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不要设置那么多的限制,不要在孩子刚有点不平衡的时候就把手支上去扶住。妈妈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不要把这种危险“说”给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危机感,破坏儿童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机会。

幼儿期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篇7

一、幼儿期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到三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思维的行动, 其特点是, 他的直接感知和具体的活动分不开, 也就是说幼儿是在具体的事物和活动中发展思维, 如果离开了活动, 孩子的活动思维就停止了,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是通过感知和动作获得的。在此阶段进行感知训练, 效果是十分可观的。因此, 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看、听、闻、尝、摸等感觉, 使幼儿多接触自然, 观察世界, 积累事物, 会对他们的脑智发育及今后的聪慧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期儿童的感知特点

1.“注意”的发展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当人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事物时, 就是注意。注意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注意对儿童认知的发展非常重要, 应及早关注, 对三岁前幼儿来说, 主要就是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环境, 多接触不同的事物和环境, 增长知识, 发展感知觉。所以, 在幼儿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中, 应多设置一些鼓励幼儿去听、去看、去闻、去触摸的环节, 使他们和环境充分的互动, 以至使幼儿可以全方位的运用感官因素。

2. 颜色—视觉

幼儿对色彩的感知上, 3个月的婴儿已能够分辨红、黄、蓝、绿四种基本色, 3-4岁幼儿可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6种颜色。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其观察、思维、记忆的发挥能力都高于普通色彩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反之, 如果婴幼儿经常生活在黑色、灰色和暗淡等令人不快的色彩环境中, 则会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 使孩子显得呆板, 反应迟钝和智力低下。”1由此, 在幼儿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中, 应多运用红、橙、黄、绿、蓝等易被儿童识别的色彩创造一个色彩鲜亮、明快的环境, 并营造活泼、明快的氛围。

3. 听觉

幼儿期儿童可以辨识不同的音乐节奏, 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较早开始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 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启蒙作用。在现有的儿童活动空间中, 已有不少设置发声设施的游乐场, 相对于大孩子, 1—3岁幼儿对于由自己敲打物体所产生的声音更易于产生乐趣, 所以在设计中可以在场地里分散的设置一些打击设施。

4. 触觉

婴幼儿主要通过触觉来认识世界并了解事物的性质, 同时也依靠触觉感受与母亲的身体接触, 并由此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特定的活动空间中, 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质感的不同来设置游戏环节, 或提供不同质感的材料, 鼓励幼儿进行触觉探索, 也可通过不同的表面材料来区分游乐设施或空间。

5.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由视、听、触和动觉联合活动整合而成的复杂知觉, 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应。2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和立体知觉。

幼儿对空间方位知觉的发展常感到困难, 3岁儿童只能够辨识上下方位;儿童区分形状和大小的能力从婴儿期就开始发展了, 一两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认识“大的”“小的”这两个词的实物意义;2—3岁儿童能够辨认其周围经常见到的物体和一些简单的图形, 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但此阶段辨识复杂图形还很困难, 对于两个图形的细微差别难以辨别。

在幼儿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 为了培养幼儿的形状、大小知觉, 可以设置丰富的环境细节, 鼓励幼儿去触摸、去观察、去实践操作;相对于一马平川, 孩子们更倾向于起伏的地形, 在设计中增加斜坡、弧度、小山, 设置具有不同高度的区域, 更易于鼓励他们在环境中探索, 发展自身的空间知觉;由于幼儿的形状知觉现状, 在视觉方面, 简单的和生活中常见的图案更易于感知。

三、幼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特征

幼儿期是幼儿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这时候幼儿的动作发展从不会走到学会走, 从蹒跚学步到想要跑、跳, 这个时候他们手脚动作的协调性还不是很好, 手部的精细作业发展也不是很好, 且幼儿在这个时期积极好动, 爱模仿, 喜欢重复同一动作, 喜欢探索新鲜事物,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他们人生中活动量最大的时期。对此, 此阶段的发育重点在于促进幼儿动作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在幼儿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中, 我们应该根据各年龄段体能特征来为幼儿设计合适的活动环节, 营造与之配套的户外景观与设施。

四、总结

1-3岁幼儿无论认识能力还是辨别能力都极为有限, 行动上多依赖父母, 独立性较差, 所以在户外空间的营造上应同时兼顾父母与幼儿的需求, 如能促进亲子互动则最好, 其次, 为了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设置丰富的感知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可通过色彩、图案等对多样的环境要素如植物、水等进行有序安排, 营造趣味性十足的知觉培养环境。同时研究显示, 在户外游戏空间中, 儿童在游戏设施上的时间只占活动时间很少部分, 这说明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注重游戏空间的整体环境。在空间中创造有趣的景观, 多一些非定性的、抽象的东西, 例如水池、沙子或石头等。

摘要:本文以幼儿期儿童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方式为根据, 通过对幼儿期儿童生长发育及认知发育特点的简要分析, 概述了幼儿户外活动的需求特点, 以期为幼儿户外活动空间提供发展指南。

关键词:幼儿期,户外活动,认知

注释

11 .白晓.会“看”颜色的宝宝更聪明[J].《医药与保健》, 2012 (10) .

儿童活动空间 篇8

1.1 研究目的

通过对西安城墙内公共活动空间中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分布情况及儿童行为模式的调查研究, 了解西安城墙内儿童的行为模式以及相关的生活环境状况, 并对城墙内现有的儿童活动空间及公共活动空间进行研究整合及重新布点, 进而探索城墙内点线面状的空间分布与儿童活动空间相结合的改造措施, 试图从使用者的角度, 探讨如何优化城市儿童活动空间。

1.2 研究意义

西安城墙内部区域属于老城区, 建筑密度较大, 设施陈旧, 城墙内区域不仅缺乏儿童活动空间, 甚至缺少普通的活动空地。城墙内旧家属区及街巷形态基本保留了初始形态沿街面多为商业区, 城市空间尺度的不和谐, 以及生活环境的快速改变, 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与自然亲昵、与小伙伴交往的空间正在消失。居住的高密度化, 使多数的孩子因交往空间的减少和游玩场所的缺失被封闭起来, 这是不利于儿童成长的。转而言之, 这种旧城区的儿童活动空间缺乏, 在全国范围来说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2 西安城墙内公共空间的类型及现状

2.1 南北向平行紧凑排列高密度的住区

由于城墙内住区建设年代较早, 所以大量存在楼间距极小、建筑密度很大的住区。这些住宅楼南北平行排列, 楼间距6m左右, 有部分楼间空地被杂物和车辆占用, 只满足居民的通行。在小区规划方面并没有经过太多的设计, 小区内没有绿化, 环境质量低, 造成现有城市空间较为散乱, 公共活动场地有限, 较狭窄, 无儿童活动场地。

2.2 有小片绿地与活动场地的住区

在城墙内小区, 虽然一部分小区有活动器械, 但多数设施已旧, 多年没有更新和维修, 成年人使用频率较少, 只能吸引儿童来玩耍。但设施尺度上并不符合儿童的活动尺寸, 对于部分儿童来说存在安全隐患。

2.3 城墙内街巷

由于政策和历史问题, 城墙内仍存在着散乱布局、层数较少、分布不规则的居住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形成街巷, 商铺分散其中, 条件较差, 且往来车辆经过, 安全性差。部分区域由于自建和其他问题形成死路, 道路较复杂, 可能存在儿童走失的状况。同时, 原传统街区风格已经部分改变, 街区内绿化匮乏, 建筑大多为1~2层, 除极少数年代较为久远, 其余均为近些年来翻建, 原为一户居住的重院住宅现为多户共用, 环境卫生条件不能保证, 居民生活卫生条件较差, 更无条件给儿童活动提供空间。

2.4 城市公园

城墙内的公园是提供居民休憩的公共活动场所, 在城墙内的革命公园、无极公园、儿童公园、外围的环城公园和碑林景区也作为城墙内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儿童活动起着关键作用, 基本成为儿童在城墙里主要的活动空间, 但设施较旧, 对儿童的关怀不够。

3 儿童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靠近钟楼的老社区, 并没有很大的公共活动空间, 商业程度较高, 街道变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圣地。我们在调研时发现, 街巷两侧随处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玩耍的空间, 虽然这些区域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 还没有一些先进的娱乐器械, 但是孩子们通过一些传统的游戏, 增进彼此的友情, 这些街巷的空间反而要比那些小区内的儿童游乐器械的参与度要高。

而在碑林区附近, 是历史文化区, 人流量相对较大, 与此同时, 儿童活动空间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片区域因为人流量较大, 要满足人们的正常活动, 所以会有一部分的小空地作为广场来组织人流集散, 这些小广场就成为了孩子活动空间, 即使在这里没有现代的活动器具。这些小型空间的参与度非常之高, 有很多的家长也在这里休憩。

而远离钟楼的社区现代化程度都比较高, 社区内都有配套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器具, 但这些活动器具大多数都是根据成人的活动尺度来定制的, 被当作健身器具来使用, 人们通常只在早晚锻炼身体, 因此, 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一种闲置状态, 使用率非常低。这些健身器材对于儿童来说, 并不会当作游戏的对象, 只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聚会、活动的场地而已。

4 儿童公共活动空间营造初步解决建议

4.1 楼间距狭窄, 可在外墙窗沿下增加宽度较小的箱形空间

在调研中发现, 儿童渴望拥有一块自己的小空间, 且我们通过观察发现, 儿童活动中尺度亲近的小空间更容易聚集儿童, 并能很好符合现阶段儿童游戏要求如石头剪刀布、卡牌游戏、交谈等。因此我们提出在整改清楚杂物占用公共空间后, 楼外加建小型箱型空间的设计策略。

在单面房屋的巷子中, 利用一面无房屋的墙体加建箱型空间, 创造出相应的儿童活动空间。双面房屋则利用窗下墙。在楼间距较小的社区很适合建造, 且维护和建造简单, 造价较低。可在现有条件下为社区儿童营造多小功能空间。

4.2 公共绿地内设置儿童游乐设施

对于闲置或管理不善的绿地进行改造, 结合绿地作坡, 在绿化的同时为儿童提供不一样的活动体验。在小面积集中的住区绿地内, 将儿童活动设施与绿化相结合, 把滑滑梯融入在草地中, 做到与自然结合。充分利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来结合设计、创造景观, 创造儿童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提高空间品质。

4.3 增加小尺度儿童活动健身器械

在调研中发现, 很多街巷的节点处、面积较大的小区内有很多活动器械, 但普遍存在着成人活动器械老旧失修, 且成人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而有趣的是, 我们发现这一区域通常可以聚集儿童, 但因尺度并不能充分满足儿童使用, 因此可以整合现有成人器械, 拆除废旧器械, 重新布局, 引入儿童尺度器械的;而拆除的器械可再进行加工, 二次利用。

4.4 城市公园公共设施的再设计

针对儿童的活动行为进行研究, 在城市公园里为儿童增加更多的活动空间与机会。儿童喜欢攀爬, 公共座椅的使用频率较高, 可以对现在公园座椅进行改造。将普通的座椅改为流动的曲线, 在尺度上以曲线高低变换, 可以同时适应儿童和大人的尺度, 给儿童更多的玩耍机会, 与此同时, 也方便大人照看小孩。

摘要:儿童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游戏场地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 保存和发展儿童活动空间尤为重要。本文以西安城墙内为例, 通过实地调研, 总结分析儿童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结合城市更新和建筑学相关知识, 提出城市内儿童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改造意见。

关键词:儿童,公共活动空间,营造

参考文献

[1]毛华松, 詹燕.关注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J].中国园林, 2005, (9) :14-17

儿童活动空间 篇9

联合国定义儿童年龄在18 岁以下, 我国对于儿童年龄限定是0 ~ 14 岁之间。本研究所说儿童指年龄介于6 ~ 14 岁之间, 在居住社区中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群, 根据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 将此年龄阶段儿童又分为两个阶段:

( 一) 幼儿期。6 ~ 7 岁学前班儿童, 此年龄段儿童已初步完成对世界的观察, 形成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 充满对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 但独立活动能力稍差, 仍需监护人陪伴。

( 二) 童年期。8 ~ 14 岁学龄儿童。此阶段儿童已进入学校开始接受教育,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智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世界逐渐有自己的主观意识, 同时活动形式和活动量也不断增加, 不再喜欢受家长或老师的约束, 探索欲增强。

二、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类型及存在的安全隐患

( 一) 活动空间类型。

1. 街道空间。街道空间包括居住区内部一切用作交通功能的空间。街道空间具有易达性、便捷性和多变性, 儿童自然在此相遇, 并产生交往活动。在此空间内发生的活动具有偶然性, 活动场地不固定, 活动类型包括同龄儿童聚集追逐打闹、交流探讨或轮滑运动等, 属简单基能型活动。

2. 儿童游戏设施空间 ( 区) 。居住区级儿童游乐空间具有固定性和稳定性, 有明显边界区分, 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期及以下儿童, 注重开发其探索性和趣味性。活动内容多样, 在此活动的儿童需要监护人看护, 儿童可在此空间内玩滑梯、旋转木马、跷跷板等, 属简单益智型活动。

3. 运动健身空间。运动健身空间指居住区特别设置的供居民运动、健身休闲空间, 此类空间并不只针对儿童, 但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却是居住区内的儿童。包括各种健身设施、球类运动场地等。活动具有单一性、开放性和组织性, 活动空间面积较大, 边界开敞, 活动时间多发生在周末或周内傍晚, 春秋夏三季使用率较高, 冬季较低, 活动儿童年龄一般在童年期, 不需要监护人看护。

4. 公园、绿地景观空间。居住区附属的公园绿地景观往往成为儿童活动的一片乐土, 此类空间地形复杂多变, 无明显边界, 景观要素丰富, 一年四季有景可观, 儿童在此可聚可散, 可跳可跑, 可走可坐。在此类空间发生的儿童活动具有自发性、独立性和私密性。活动内容包括读书、画画、休息、下棋、讨论等静态活动, 还包括爬树、赛跑、放风筝、捕鱼抓虾、溜冰、打水仗等动态活动。

( 二) 安全隐患要素。

1. 交通安全隐患。儿童作为一类社会弱势群体, 安全意识淡薄, 其中交通安全隐患是威胁儿童户外活动安全的一类极大隐患因素, 据章萍芳对1, 000 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数据显示, 年龄段在6 ~ 12 岁儿童中间, 有16. 2% 的人曾经经历过交通危险, 而男孩遭遇过危险的比例为9. 8% , 比女孩高3.4% 。居住区道路作为儿童活动使用频繁的场地, 其交通安全隐患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调查显示老旧社区与新型居住区比较, 交通安全隐患较为严重。老旧社区建成时间较早, 大部分社区并没有规划人行道, 人车共用机动车道, 随着经济发展, 车辆增加, 人车完全混行的道路系统对儿童安全威胁极大。容易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地方多在住宅出入口、中心场地与居住区道路交叉口和居住区道路与公共设施衔接处, 而这些地方又是儿童出没频率较高的地方。

2. 游乐设施设计不合理或质量低劣造成安全隐患。游乐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分析儿童心理和行为习惯, 另外我国现行法规对儿童游乐设施监管不健全, 使得个别游乐设施制造企业为谋取私利, 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 造成设备在出厂时就有安全隐患。加之游乐设施安装到目的地以后, 社区物业更换、维修不及时, 设备常年遭受风吹日晒, 质量堪忧。

3. 儿童防范意识不足造成安全隐患。儿童防范意识不足造成的安全隐患主要包含两个因素: 一是“坏人侵袭”, 针对城市居住区儿童的侵袭主要包括拐卖或性侵儿童, 随着家长和儿童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居住区安保措施不断完善, “坏人侵袭”比例有所下降, 但其危害系数却是所有安全隐患因素中最高的; 二是儿童内部出现打架斗殴造成对儿童的身心伤害, 这种安全隐患发生频率较高人群为8 ~ 14 岁的男孩。

4. 景观要素设计不当造成安全隐患。调查显示景观要素设计中, 对儿童户外活动安全存在隐患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空间幽闭过度, 儿童视线不通透; 二是活动场地不平整或铺装材质和边角坚硬, 儿童游乐设施直接放置在未经处理, 凹凸不平完全裸漏的黄土地上, 万一儿童从设施上摔下, 冬季地面坚硬, 会造成儿童身体伤害; 三是居住区绿地中选用有毒、带刺的植物, 造成儿童误伤或误食中毒; 四是特殊地形或易出现危险的空间没有设置警示牌。

三、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安全设计要点

( 一) 空间场地设计。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保持空间视线通透性, 为保证户外活动儿童的安全, 空间选址应避开高层建筑视线死角, 确保儿童活动时不脱离家长视线范围; 二是减少交通对活动空间的干扰性, 可有效避免儿童在户外玩耍时出现交通意外; 三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儿童活动的特点, 儿童活动区域进行分区设计, 减少不同类型活动的互相干扰, 可有效减少儿童内部矛盾引起的争斗。

( 二) 居住区绿地景观要素设计。

1. 水体设计。居住区水景形式主要分为三类: 湖池、喷泉和自然水系。根据安全性、可达性和生态的原则, 对居住区水池深度标准认可度较高的为深水线不宜超过50cm, 超过40cm的水体岸边应设计矮墙或护栏, 并设置警示牌。喷水池电线不能裸漏到表面, 避免儿童触电, 同时保证水质清洁, 防止儿童接触到污染水源。

2. 铺装设计。铺装类型分为整体铺装、块料铺装、碎料铺装, 居住区内部整体铺装常见为沥青或混凝土路面, 此类铺装硬度高, 若儿童不慎摔倒容易造成外伤, 不宜铺于儿童游乐设施下或者主要儿童活动空间内。块料铺装分硬质和软质两类, 如果铺在儿童活动空间, 应选择质地较为柔软的橡胶垫、橡皮砖、人造草皮等铺装材质。碎料铺装包含碎石、沙子、有机或无机填料、天然草地等, 碎石质地坚硬, 棱角突出, 防滑性能差, 儿童活动空间不宜选用, 沙子和填料适宜铺在儿童游乐设施下面, 以避免儿童从游乐设施摔到地面造成二次伤害, 而微地形的细腻草地是确保儿童活动安全的最佳选择。

3. 植物品种选择。在儿童容易接触到的区域, 禁止选种有毒植物, 如夹竹桃 ( Nerium ndicum) 、虞美人 ( Papaver rhoeas) 、南天竹 ( Nandina domestica) 等植物景观效果虽好, 但毒性较大, 禁止在儿童活动空间内部及附近选用; 带刺植物如十大功劳属 ( Mahonia) 、小檗属 ( Berberis) 、刺槐 ( Robinia pesudoacacia) 等, 应尽量避免使用; 易过敏性植物如杨属 ( Populus) 、柳属 ( Salix) 、悬铃木属 ( Platanus) 等, 儿童活动空间内及附近应慎用。

( 三) 游乐设施安全设计。调查显示居住区儿童游乐设施主要分为四类: 摇荡类、滑行类、攀爬类和悬吊类。摇荡类设施主要以秋千为例, 使用对象主要为8 岁以下幼儿, 自我保护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较低。因此在秋千的设计中, 同一承重杆上不可安装两个以上 ( 包含两个) 秋千以避免相邻秋千在摆动过程中发生缠绕; 降低秋千最高坠落高度以降低发生意外时对儿童造成的伤害程度; 秋千摆动弧度范围内, 不可设置其他设施以避免误伤; 秋千座椅尽量选用材质较为柔软材质以避免座椅磕碰对儿童造成伤害。滑行类设施以滑梯为例, 加长滑梯尾端长度且要与地面产生一定高度, 使儿童在滑下之后能快速站起; 加高滑梯两侧扶手以保证下滑过程儿童飞出滑梯; 溜滑梯的上方要有拱门设计, 以引导儿童坐下来滑。攀爬和悬吊设施在使用时需要较大臂力和平衡技巧, 适合9 ~ 14 岁儿童使用, 但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在设计时应避免出现尖角, 抓手和脚蹬部件与主体连接处减小缝隙, 加大连接牢固程度。

四、结语

关注儿童安全是景观设计师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焦点, 本文从空间、景观要素和游乐设施三个方面阐述了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安全设计要点, 希望更多人关注, 给儿童创造一片安全、轻松、愉快的乐土。

参考文献

[1]李坟柏.2011儿童户外组合游具的安全性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

儿童活动空间 篇10

一、空间认知能力对幼儿发展影响

(一)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随着时代进步,对于幼儿教育空间设计也不再只是窗明几净。幼儿园每一处布置都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幼儿在幼儿园中通过看到高低不同组合,产生高与低的概念,在走廊玩耍时通过光束知道明和暗,这些基本认知都会启发幼儿智力,提高其智力。而针对年龄较大儿童,一些幼儿园在走廊天花板设计中运用小兔子、小鸟这种动物形象灯罩,使得幼儿在走廊中玩耍时会通过灯罩联想动物形态,并向老师表述出来,起到了智力开发作用。

(二)促进幼儿感知能力发展

幼师在幼儿教学中,会带领幼儿认识一些色彩、形状、线条。这都是抽象认识,不利于儿童记忆。但是良好的空间设计能很好弥补此方面不足。如一些幼儿园将教室门、窗户设计为圆形,整个教室采用浅蓝色系,既给儿童一种置身海洋的感觉,还提高了空间开阔性。幼儿通过圆形门窗能更好认识到曲线与直线有什么差别,在夏天也能感受到蓝色所营造的清凉之感。

二、基于儿童空间认知能力在幼儿园中设计应用

儿童随着年龄增加其自身安全感会逐渐提高,因此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同需求,良好的空间设计能使幼儿尽早熟悉幼儿园环境,更快融入到新生活中。因此幼儿园在空间设计中,要从三个方面提高幼儿空间认知度。

(一)方位性设计

该设计主要体现于幼儿园走廊、楼梯、室内公共场所设计中。通过不同空间布局所带来的方位感,让儿童形成上、下;高、低;远、近的概念。应用到具体设计中,如走廊部分,可采用半封闭式走廊。一面是教室,一边是外在景观,幼儿在行走过程中就能产生很强里与外的概念,明白进入幼儿园里面就是一个新环境,需要去探究、去认识。还有一种半封闭式走廊,是采用廊柱设计,通过廊柱序列让幼儿感知到前进与后退。

楼梯是最容易让幼儿形成上下、高低概念的建筑了,一些幼儿园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楼梯创新,采用双排楼梯。一排阶梯层高,一排阶梯层低,是儿童在看到不同楼梯时产生明显高低对比,还方便了不同年龄段儿童上下楼梯。

(二)感知性设计

相比较方位性设计,感知性设计在幼儿园应用中更全面也会更易被幼儿发现。感知性设计从两方面培养了儿童感知能力,一是图形形状、大小、组合;二是指儿童对于空间明暗、延展性、完整性认识。

再具体应用中,如上述提到的玩具教室设计,让幼儿通过观察、接触感受到圆形曲线光滑、无棱角。有些幼儿园是单层结构,幼儿园在教室照明设计中,会采取部分自然光照射,将天窗设计成不同形状如圆形、方形、椭圆形,而教室内部座椅板凳也会设计成对应三种性状,让幼儿找出教室上下相同点,感知对图形的认识,还提高了空间内部相呼应的整体感,采取自然光照射也显得教师愈加明亮。

(三)可变性设计

这是一种更适于高龄儿童空间认知能力设计应用,儿童对于空间有基础认知后就会形成空间概念,会想要有私人空间。这部分设计主要运用于室内设计中。一些幼儿园在教室设施选购中,会选择一些可拆卸可移动设施,在实践课上教儿童自己进行组装,从而改变教室空间设计。还有一些幼儿园会在教室打一排储物柜来增加幼儿园储物空间,在其中添置隔板,给每位幼儿提供私人储物空间。

(四)室外设计

室外活动空间不仅占到幼儿园一般空间,对于幼儿日常生活也是不可或缺一块。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不仅可以活动身体,拓展空间认知范围,还可以接触到大自然,感知自然元素。在室外设计中同样可以体现出方位性设计和感知性设计元素。

一些幼儿园占地面积小,户外活动空间少更应该合理安排,改造传统户外游戏设施,在增加趣味性同时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幼儿园可将攀爬墙与传统滑梯相结合,如某幼儿园将滑梯设计成大象样子,象鼻子和尾巴用来做滑梯,大象身子则设置高低不同。形状不同的凹形踩块。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即可以感受到游戏乐趣,还能加深对上下、高低方位感知。

幼儿园在绿化带道路设计中,可以直路、弯路相结合。利用动物图形或简单几何形状来提高儿童感知能力。让儿童将教师所教的抽象概念具象化,通过对空间认知能力培养提高空间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

(五)设计应用中存在不足

一些幼儿园在空间布局中对于方位性设计和感知性设计还存在不足。主要是设计方面归于死板,不能很好利用室内空间,还有误将室内装饰当做空间设计。如一些幼儿园在廊道设计中,还是采用传统方式(封闭式下墙上窗),只是在墙上贴一些手工作品,来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其实完全可以在墙体上侧开一行窗户保证室内明亮后,在墙体其他部分按照高低不同,设置不同窗户,儿童在穿过走廊时,会依据合适自己的身高向外眺望。从而更加了解高低、内外等方位概念,同时还能感觉到室内明暗变化,提高感知能力。

还有一些幼儿园会忽视幼儿对材料本身感知能力。如在室外走廊地板选择上,采用瓷砖地面,虽然易清洁但是比较冰冷不适合儿童接触,且冬天下雪地面较滑,不利于儿童安全。可以换用木质结构,既能起到同样效果,夏天可以直接坐,冬天还防滑安全,方便儿童活动。

我国儿童教育学家孙瑞雪教授认为,在幼儿园设计中应该以儿童们角度去设计,而不是站在成人思考层面上。基于儿童空间认知能力去设计幼儿园,能为幼儿起到更好教育启蒙作用。在一处处空间认知过程中,提高其思维能力、感知能力、与方位感。

参考文献

[1]徐梦琪.基于儿童空间认知的幼儿园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王玮,王喆.参与式幼儿园空间营造设计框架与实践——基于儿童权利、能力和发展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6(1).

[3]陈西蛟.基于空间认知的幼儿园建筑内部环境设计——以泉州市宝秀幼儿园内部空间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6(5).

[4]侯明承.浅析儿童心理对幼儿园设计中室内空间色彩的影响作用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5.

儿童习作课程开发的“三维空间” 篇11

【关键词】习作课程;内容;知识;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11-02

【作者简介】吴勇,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教培研中心(江苏无锡,214028)副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习作课程与教学。

面向儿童的习作课程开发应当有三个维度:一是内容维度,指向儿童可以写什么,应当写什么,怎样让习作教学走向儿童的生活,融入儿童的生活,服务儿童的生活;二是知识维度,指向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应当教什么,儿童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学习什么,这是儿童言语素养发展的保障,也是语文教师课堂作为的有力体现;三是文化维度,习作课程培养的是热爱写作、具有强烈写作意识的儿童,因此要让习作课程内容源自儿童的鲜活生活,饱含儿童的文化情趣,让知识生成体现儿童的参与历程。这三个维度立体铺陈,构建了内容鲜活、知识充分、情趣盎然的儿童习作课程体系。

一、第一维度:内容结构

写作内容是儿童习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习作课程开发的实质就是开发“儿童”,而开发的主要的方式就是唤醒和融合自身生活中的一切与“童年”相关的元素。

故事类课程。“童化作文”认为,有儿童的地方就会有故事发生,儿童就是故事的中心,故事是身处童年的儿童特有的属性。调皮的故事、偷懒的故事、说谎的故事、烦恼的故事……童年的故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位儿童都是一个极具开采价值的“故事富矿”。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当尊重儿童的故事属性,把握儿童的故事状态,“故事类习作课程”就会自然生成。

活动类课程。由于儿童理性思维的不足,他们的四肢和感官是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四肢和感官充分活动的过程。譬如小学阶段叶贴活动、种植活动、采摘活动、义卖活动、汇演活动等,让儿童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搭建了动感的言语平台。笔者以为,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建构起的不仅仅是鲜活灵动的习作内容,还是一种“有所为”的积极写作态度。

游戏类课程。游戏不仅作为儿童精神的象征,它还是一份烙上地域和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游戏类课程的开发常常与季节贯通:春季,放风筝、打陀螺;夏季,翻花绳、捉迷藏;秋季,跳房子、滚铁环;冬季,踢毽、跳绳、打雪仗。除这些传统游戏以外,一些适合学校开展的现代游戏以及积极健康的网络游戏,也可以进入游戏类习作课程开发的视野。

想象类课程。儿童认识世界常常主、客一体化,他们善于对现实事物进行想象,向着童话的方向进行建构。想象类习作课程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关联式想象,提供几个不关联的事物,要求借助故事来角色化,通过故事来情节化;二是情境式想象,在一个场景中的几个事物,要求以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是延续式想象,在现实或者童话的故事后面,以原先的故事情节为基础,进行故事的后续创作;四是穿越式联想,用人类的视角去观照和发现其他生物或无生命事物生死离别、喜怒哀乐,用现代的视角去理解和生发古代经典的故事。想象类习作课程应当想儿童所想,可以即时建构,可以针对儿童关注的焦点进行有系列地开发。

节日类课程。民俗传统节日让儿童喜闻乐见、乐此不疲。节日文化活动为儿童开辟了习作阵地,激发了言语契机,增添了言语情趣。在节日文化平台上,构筑起儿童习作的内容链:“草火节”(元宵)→“斗蛋节”(立夏)→“粽子节”(端午)→“月饼节”(中秋)→“烟花节”(除夕春节)。儿童在这样的习作课程中穿越和经历,既丰富了精神,又成长了言语。

诉求类课程。习作教学面向儿童的交往需要,使写作成为儿童达成自我意愿一个重要的途径。诉求类习作课程在内容上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解释说明类,有条有理地向读者陈述一种过程、现象、结构、状态等;二是劝解说服类,有礼有节建议、劝说他人,以达到响应自己意见的目的;三是推广介绍类,有声有色地向读者推介一处景物、特产或者物品,甚至是自己的特长;四是倾诉心声类,有情有境地向倾诉对象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和理解。这类习作课程的本质是“语用”——通过习作满足儿童需要,服务儿童生活。

二、第二维度:知识体系

合宜的能力需要适当的知识来建构。因此,促进儿童言语能力的习作课程,需要相应的文体知识来支撑、维系和构筑。

结构性知识。也称为框架性知识,不同文体的习作中,言语的表达结构也不尽相同,这就是所谓的“体式”——文体的样式知识。在具体的段落的布局上也有相关的知识,譬如开头的知识、结尾的知识、过渡的知识,这些知识关乎习作的连贯,关乎习作对读者的吸引力,关乎习作的表达效果。

叙述性知识。也称为陈述性知识,即怎样将习作对象条理化、具体化的方法和技巧。在写人类、叙事类的习作中,主要开发三类习作知识:一是选材性知识,怎样选择体现人物品性的典型素材;二是详略性知识,区分素材与主旨之间的关系,分辨重点素材和非重点素材,有详有略地写;三是细节性知识,根据主旨需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细节,具体来呈现人物的品性。这些知识应当渗透在取材、立意、构思到起草、加工等环节中,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

描绘性知识。在写景状物类的习作中,为了让文字复活,让场面复活,描绘性知识应然而生。一是让不同事物特征化,一篇习作中出现几种事物,抓住每一种事物的独特之处进行描写,让它们各具情态;二是让抽象事物形象化,有些事物譬如气味、感觉等看不见、摸不着,那就需要展开想象,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抽象感觉通过具体的物象呈现出来;三是让静态事物动态化,借助审美中的“移情”,让静态事物在言语的场景中会说话、能活动,让读者在文字中读到活泼生动的形象,产生美妙的遐想;四是让动态的事物故事化,将场景中动态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链接起来,这样的描绘让笔下的事物和风景更有趣味,更具情境。

功能性知识。在表达诉求类的习作中,要求儿童的文字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就必须依靠相应的知识来提升习作的“语力”。常见的功能性知识主要有这样几类:一是应对读者知识,诉求类习作的表达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读者存在,所有言说都要充满现场感,以希冀引起读者的积极回应;二是说服读者知识,一切诉求表达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让读者真正理解,让读者感到震惊,以引起读者的积极响应;三是意愿表达知识,在表达诉求时,情感不能偏激,要体现分寸感——能站在读者立场去考虑问题,自己的遭遇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三、第三维度:儿童文化

习作课程要有生命力,必须将习作内容和教学知识融入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习作课程开发中“非智力因素”,是习作课程的“人文性”所在。

儿童情趣。走向儿童的习作课程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存在,力求熟悉的陌生化,陌生的趣味化,枯燥的鲜活化,让习作知识的学习构筑在游戏、活动等轻松愉悦的情境中。

儿童意识。“童化作文”将培养“文心”作为教学的理想旨归。这颗“文心”就是儿童的写作意识——用文字和这个世界主动去交流沟通的自觉和习惯,这是着力儿童内在言语发生机制的构建。

儿童参与。在习作课程的实施中,要竭力打造儿童的活动空间,竭力将儿童的感官、思维、创造活动贯穿全程。当儿童的体验充盈了,言语才会喷薄而出。

儿童活动空间 篇12

一、启迪空间意识, 树立空间概念

手工课是启迪学生具有空间意识, 树立空间概念的较好方式。 因为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空间里穿梭来往, 又在不同的空间里活动做事, 这些空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第一印象。当一个孩子刚从妈妈的肚子里出生, 开始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 第一声便是啼哭, 后来又慢慢露出平静和微笑, 原因为何?也许是空间现象对其产生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慢慢有有了新的空间记忆和形象记忆, 对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浓厚的情趣, 学会认识周围的人, 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在幼儿园里学会搭积木、剪纸、泥塑, 在游戏的设施里来回滚爬, 空间意识在不断升级, 我们作为老师, 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空间概念, 并将这种空间概念与审美活动联系在一起去创造生活中的美,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情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 空间意识往往是模糊的, 比如有的学生用文字写作文写不出来, 用图画描绘形象画不出来, 用动作行为表现不出来, 刚经历过的事情, 要用语言描述事物的发生发展经过却说不出来, 究竟是何原因? 也许是空间意识太差的缘故造成的。这就说明没有空间意识也就失去了形象记忆。这种既说不出来, 又写不出来, 也画不出来和学不来的现象, 归结起来, 可以说这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审美活动导向产生了问题。

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那就是要首先引导孩子掌握好观察的空间顺序, 树立好空间概念, 然后从整体到局部, 从大空间到小空间, 再由小空间回到大空间, 逐步认识空间与形象的关系。 这样才能较好地认识空间现象, 并逐一记忆生活中的形象。 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太空新居》设计制作活动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与太空相关的知识, 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理解, 认知我们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思考我们居住的各种房子的立体结构特点, 房子与周围的环境关系, 房子的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的空间关系, 房子与其他景物的比例关系等。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知识, 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记忆内容, 从而较好地为学生树立空间概念, 打好坚实的空间记忆与形象记忆的基础。

二、激情观察生活, 丰富审美想象

人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都是在一定的审美激情中前进的, 没有激情就没有生活。 理想或梦想是生活的目标, 现实和能量是生活的基础, 追求和拼搏是生活的动力。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审美爱好,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活动空间,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审美追求, 常常感兴趣的是环境的影响。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形成都是在长期影响中逐步养成的。

我们如何培养孩子正确地看待空间关系, 并利用空间现象作为基础, 去引导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 如一张课桌的空间关系, 是一个木工创造的美, 一幢大楼的空间关系, 是一个或几个建筑工程师想象设计的美, 一座城市的空间关系, 是由无数个建筑工程师想象设计的美, 如此等等, 每一种事物都有一定的空间现象, 这些空间现象构成了生活的美丽多姿。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就需要不停地想象、设计、创造, 一个书包, 一个铅笔盒都在不停地变化, 更不用说本文提到的《太空新居》设计制作, 那就是要注意积极培养孩子的审美激情, 让孩子养成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使孩子能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事物, 逐步认识生活中的空间美和立体构型美, 以及人的审美活动的逐渐变化, 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空间想象力, 增强自己的立体造型和审美创造能力。为未来的发明创造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鼓动设计实践, 培养创造精神

引领孩子学习设计实践, 是教师和家长的共有天职, 有句成语说:“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其中的‘心’只是理想, 要登上理想的舞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实践、创造。 舞台的大小, 取决于自己对空间理想的认识, 而小孩子对自己的发展空间常常是模糊的, 变幻不定的, 有的会说我长大后要当一名宇航员, 有的说我长大后要当一名建筑工程师, 如此等等, 这些话会等于未来理想的现实吗? 不一定, 要达到追求的理想和现实, 需要靠学习、实践和创造来完成。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当一个幼儿园孩子学会了搭积木, 在老师的表扬中他感到很高兴, 当一个学生学会了用塑料瓶制作成了一个小吊灯, 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这其中的作用就是学习、实践和创造的功效得以实现。在学习中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应该是相互促进的, 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个性显现, 知识和能力常常又不是相等的, 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有时出于草根, 这就是因为知识和能力在发展中出现了差异。

面对改革开放的今天, 人们越来越重视空间关系的变化, 千方百计地从农村涌入城市, 倾尽所有将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培养, 好的学校究竟有什么?那就是孩子在师资强大的学校里得到了全面发展。 而不仅仅依赖于多背诵几篇课文和古诗, 或是为了满足考试心理在不停地做数学题, 其实一个智商较高的孩子, 往往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充分理解学习、 实践和创造之间的关系, 既要让孩子多动脑, 也要让孩子多动手, 既要让孩子认识眼前的小空间, 也要引导孩子追求生活的大空间。 往往指导孩子设计制作一架纸飞机, 或用纸盒等其他材料制作成一座小别墅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人类的生活总是离不开空间想象和立体创造, 无论是实物玩具的制作, 或是动作行为的模仿, 都离不开空间想象。 而本课的太空新居手工设计制作恰好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既感兴趣又乐于动手, 因此, 诱导孩子学会认识、理解空间现象和养成立体造型以及动作行为模仿的良好惯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要在孩子成长阶段, 积极促进学生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 鼓动孩子去设计实践, 培养孩子敢于创造的精神。

四、引领立体造型, 增长创造才干

引导孩子进行立体造型是增强孩子对空间现象深入理解有效方式,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景物之间的关系愈来愈熟悉, 认识的事物越来越感到世界充满神奇, 同样是居住的房子但有不同的造型, 有的古朴典雅, 有的高大轩昂, 其内部的物品摆放及外部的公共设施都格局独特、 结构合理、美观大方, 这是人对空间美感的认识个性表现。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的审美活动往往不是主动的, 同时对美感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有的比较狭小, 有的比较宽泛, 兴趣的形成往往靠大人的引领或环境的影响。长期的环境影响和大人的引领, 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对不同空间美感的偏爱, 甚至会形成一种家庭或祖辈的传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的原因。

这种引领学生进行立体造型, 逐步拓展学生的空间认识,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也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创造才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不断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 学会根据空间关系进行立体构型组合, 具有创造空间美的能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他们的创造基础大多局限在手工制作上, 使用的材料一般是利用废旧小纸盒、塑料瓶、泡沫板、彩卡纸等材料, 通过剪切、折叠、组合、拼装等多种手法精心设计, 构成自己心中的空间世界, 创造出自己的立体造型。 他们却很感兴趣, 他们热衷于从不同媒体中了解太空的相关知识, 用智慧的眼光领略大自然中的空间美, 他们对太空神奇的世界充满遐想, 我们作为教师激发他们进行太空新居手工设计制作, 就是引领他们进行一次空间美的再创造活动, 也是引领他们一次实现人生梦想的追求。 虽然这是一项与考试无关的活动, 但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却很有意义。只要我们开动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思维机器,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搜集创作材料, 精心设计自己的立体世界。并且对自己的想象世界充满成就感, 好像自己一下子变成了设计大师, 变成了自由王国的主宰。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喜爱的机器人、飞行器, 梦想在自己设计的太空新居里有了自己的家园。

通过这样立体造型活动的开展, 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有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增进了生生之间有关空间知识的相互交流, 二是增强了自己对立体造型及空间美的认识, 三是培养了自己乐于创造的情趣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 这样的活动就是在玩中长智, 就是为将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 如果我们从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 它不亚于其他学科的存在意义。

五、结语

如何培养学生不断认识空间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养成爱动脑勤动手的良好习惯, 要靠家长和教师多方面的诱导,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拓展自己的空间想象力, 并付诸实践, 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能够赏识空间美感, 创造立体构型的美, 能够较好地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创造创新的技巧, 这样才能开辟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2002.

上一篇:拓展课后作业的功能下一篇:基础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