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共12篇)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篇1
孤残儿童民间收养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摘要:民间收养问题日益凸显,孤残儿童作为社会上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都面临了诸多困境,如何从法律制度上更好的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是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分析孤残儿童的定义与现状入手,然后再通过对立法现状分析研究发现立法上的不足,对孤残儿童的法律保护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议。
关键词:孤残儿童;法律保护;儿童福利;立法现状;完善建议
“袁厉害”案件将孤残儿童民间收养问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孤残儿童作为最需要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应为其提供更加完善的保护。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我国并没有针对儿童保护颁布专门的法律,许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民间收养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只有完善法律制度,为孤残儿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民间收养才能走出困境。
一、孤残儿童的界定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规定:“为本公约之目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少于18岁。”在我国,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另外,《宪法》、《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中,十八周岁都作为划分完全行为能力的重要标准,如《宪法》第34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法律上所指的儿童是指未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孤残主要是指的孤儿和残疾两个方面。从国家统计孤儿数的要求来看,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综上结合《残疾人保障法》第2条关于残疾人的定义,笔者认为孤残儿童这一概念可分广义与狭义,广义上的孤残儿童指失去父母或查找不到父母或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存在问题难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即孤残儿童只需满足孤儿与残疾中任意一个条件。狭义的孤残儿童则是指同时满足孤儿与残疾两个条件的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本文中所的孤残儿童概念是广义的。
二、我国孤残儿童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一)法律保护机制薄弱
1、缺乏专门的法律保护。我国关于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主要分为五个层次:一是参与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机构发布的宣言、公约等法律文件,如《儿童权利公约》;二是全国人大及常委通关的相关法律,如《收养法》等;三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颁布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策规定,如《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四是地方性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策规定;五是国际与国内各种非政府组织制定的规定与声明等。[1]不难看出,我国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层次较多,但是严格地说,至今我国没有关于儿童福利的基本法,缺乏完善的相关福利政策,现有的孤残儿童权益保护的法规不成体系,散见于各个法律之中。[2]这些法律难以统一,其分散性导致法律规定出现重叠、冲突与缺失等问题。同时有关孤残儿童的大部分的规定,都是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出来,层次较低,司法性、权威性不足。尽管在2011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曾受民政部委托起草《儿童福利条例》(建议稿),但是,这个条例只是列入民政部的规章制定规划,并没有进入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或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层级不够。[3]而从现实状况可以看出,散见的各个法律规范与政策文件的保护规定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我国的孤残儿童缺少专门的法律保护。
2、现行法律适应性不强。现今不仅法律缺失,出台的法律规章也不能完全适应现实情况要求,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收养能够让儿童重新融入家庭生活,是孤残儿童的重要出路之一。因此笔者就以《收养法》为例,简要的分析一下我国关于孤残儿童收养方面法律规定的不足。第一,法律条文规定不够细致,比如《收养法》第4条第3款规定与第5条第3款规定中提到的“特殊困难”,法条里并未进行解释说明,我们不能确定其具体所指。第二,我国现行法律只规定了收养程序,但是收养后的监督没有制度可循。第三,我国《收养法》对收养人的资格限制过于严苛死板,例如《收养法》第8条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第9条规定当没有配偶的男性想要收养女性,必须与被收养儿童相差四十周岁以上,这样的严苛规定减少了适格收养人的数量,许多收养人因为不符合严苛的条件而选择民间收养或者是放弃收养,这样实际上更不利于孤残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以上分析的问题并不只存在于《收养法》之中,现行的许多条款都存在着,规定过于原则,法律条文模糊与空白的问题。不能适用的法律相当于一纸空文,立法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够适应现实情况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立法的意义所在。
(二)法律实施的监督体制不完善
我国在孤残儿童保护上存在缺失,不仅仅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缺失,还体现在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
1、民政内部监督机制缺乏。《收养法》第15条规定收养需到民政部办理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7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11条规定登记机关在规定时间内对收养申请人的资格与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才能依法办理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时成立。从上述条文中可以得知我国收养关系成立的审查机关和审批机关都是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儿童福利院系被收养儿童的监护人、送养人,而福利院是隶属于民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并由其指导,两者有直接行政关系。[4]综上所述,收养过程中,民政部门显然系自己送养、自己审查,这严重违背相互制约的法制原则。监督机制缺乏,必然造成权利的滥用,在实践中,也曾发生过民政部门办理“人情登记”的事件。更有违法犯罪分子与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勾结,进行贩卖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
2、政策执行后续监督缺乏。政策执行之后,缺乏后续监督,儿童后续利益得不到保护。如儿童被收养后,对于收养的家庭是否对儿童进行了良好的照顾,儿童对新的环境是否适应都缺少回访关注,导致被收养儿童受到虐待等案件时有的发生,甚至存在收养后转卖的情况。另外分散孤儿的补助金直接下发到监护人账户之中,而民政部门对监护人是否真实的履行了监护义务,补助金是否用于抚养孤残儿童没有完备的监督体制。这就导致一些监护人拿着政府的补助金,却不履行监护义务,资金用不到孤残儿童的身上,监护儿童沦为了某些人获利的途径。
三、孤残儿童法律保护相关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1、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为了更好的保护儿童的权益,我国迫切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各国相继出台《儿童福利保护法》,甚至一些国家的法律已经相对完善,而我国却在这方面无所发展。从国际形势来看,出台关于儿童保护的特别法是必然趋势,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将儿童保护的相关规定从政策层面提升到司法层面,提高孤残儿童法律保护的权威性。《儿童福利保护法》作为一部特别法,有较强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该法可以使孤残儿童福利的内容、责任主体、资金渠道、财政划拨比例与执行标准、管理和监督体制等事项进一步明确,这势必对行政效率提高、管理的集中化、资源的节约起到推动作用。[5]此外,原有的相关法律规定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将法律条文中过于原则、模糊性的规定作出适当的解释,把握好宏观与微观,让有关部门在适用时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评判标准,避免过度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儿童的权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对一些过度苛刻的要求进行放宽,拓宽孤残儿童得到帮助的途径,防止苛刻的法律条件阻碍儿童获得救助。我们需要从政策向司法转变,通过对基本的法律进行完善,保障孤残儿童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2、发展性法律保护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作为应当特别关注的对象,孤残儿童面临的不仅是生存问题,还有发展问题。他们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如果只重视他们基本生存的保护,而忽视了孤残儿童未来发展的需求,这不符合保护的初衷。生存权与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对孤残儿童的学费予以减免,提供相关的教育补助、设立专门的助学基金;在医疗保障上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构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在法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实行倾斜保护。我国对于孤残儿童的保护还处于较低水平,但是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其的保护应该从基本生活慢慢的扩展到推动个体发展上来。[6]
(三)改革创新体制
1、法规支持,创新我国家庭寄养模式。通过借鉴英美两国的家庭寄养模式经验,我国已经对家庭寄养模式做出相关规定,2014年12月1日我国出台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有些地区已开始试行。但是我国的家庭寄养模式仍旧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许多的不足,需要更多的法律进行规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家庭寄养做出进一步的规范。首先要完善家庭家养评估体系,通过测评,了解孩子对其的寄养家庭的真实看法,更加清晰把握每个寄养家庭的情况。其次重视寄养中断问题,做好承接工作,避免对儿童的再次伤害。第一,法规中增加寄养家庭的违约成本,让寄养家庭能够更加重视孩子的寄养问题,在寄养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减少寄养中断情况的发生。第二,适当保留相关的福利政策,以此增强寄养家庭的稳定性。第三,补充完善家庭寄养向收养过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寄养转收养的情况下,放宽寄养家庭的法定收养条件,减小其经济压力。
2、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首先内部监督,如上文所提及,我国收养关系成立的审查机关和审批机关都是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中国收养中心、儿童福利院则隶属于民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如果要说内部监督,仅仅就只有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内部没有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这严重违背了相互制约的法治原则。因此完善内部监督需要打破民政局在儿童收养过程中的垄断地位,设立单独的监督部门,对日常活动进行监管,纵向与横向监督同时进行,以此来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7]其次是社会监督,儿童补助资金由民政部门直接发放,但是民政部门对于资金的数额与走向并未向公众进行公示。此外,许多数据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并不符合信息公开原则。大量的信息不公开,社会公众无法进行监督,工作权威性必然会受到质疑。有关部门应将更多的信息向社会发布,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用社会监督的力量来提高部门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清正廉洁。最后要完善回访监督制度,虽然我国在这方面有相关规定,但是过于松散,力度薄弱,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作出的决定负责,关注决定的实施情况。有效的回访制度能够对孤残儿童进行追踪了解,更好的保护儿童的权益,这也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对错误的决定作出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孤残儿童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只有完善我国法律体制,为孤残儿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更好的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才能更好的建设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继同.当代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上)[C].理论研究.2008.9
[2]孙莹.儿童福利政策与措施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6-10
[3]韩柳洁.孤残儿童救助如何走出困境[N].人民政协报/2013年/1月/21日/第B01版
[4]陈杰.涉外收养儿童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5]仇雨临.我国儿童福利保障政策的评析与展望[J].社会保障研究.2007,(2)
[6]陈静.孤残儿童社会保障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2(2)
[7]蒋新苗.中国残疾儿童收养的法律机制透析[J].中国法学.2009.6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篇2
主题教学活动是针对2~6岁不同年龄班儿童开展的学前教育的各种教学活动之一。
我不仅吸取了中国北京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的经验, 而且还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主题教学, 以孤残儿童学前教育的主题教学形式在儿童福利院开展起来。
一、开展孤残儿童学前教育的主题教学意义
(一) 主题教学释义
主题教学是在学前教育中的一种教研活动, 此方式在孤残儿童教育中能使孤儿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开发智力、提高智商, 同时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得到发展。主题教学是每个不同年龄班的孤残儿童都围绕拟定中心课题综合运用游戏、美术、舞蹈、音乐、劳动等教育形式共同完成一个教学主题, 但所授同一主题的内容深浅程度不同。
(二) 主题教学的意义
孤残儿童就是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无父无母的残疾儿童, 其中有的因为出生后身体等部位有不同的残疾, 一般包括:聋哑、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门闭锁、精神发育迟滞、脑瘫、跛脚等。
学前教育就是针对2~6岁的孤残儿童进行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他们虽患有不同的残疾, 尽量开发他们潜在的智能, 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生活自理、语言、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能力。因为2~6岁是孤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他们都没有父母, 所以根据具体情况, 结合季节、节日、环境等来确定主题内容。另外, 寓游戏于主题教学之中, 把动物、植物、角色用拟人的形式寓于之中, 每个主题内容应配以适当的教具, 也就是情景教学, 以增加孤残儿童的学习兴趣。
主题教学具有层次性、连续性, 一般以一周或两周为一个时间段完成一个主题内容。主题教学是围绕每个月的教育重点交叉来进行, 让孤残儿童们从中得到系统知识。同时, 也要把感情、认知方面的教育融于教学中去。
在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孤残儿童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残疾程度及家庭背景的不同, 注意运用主题教学这一教学方法, 更好地调动儿童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开发孤残儿童智力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孤残儿童学前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一) 主题教学课题内容的设置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现有四个班型: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一般每两周或每周完成一个主题内容, 所教的内容基本一致, 但教的程度有深有浅, 如:我在进行第一个主题教学时, 因地处郊区, 与外面的交往较少, 又有一部分还刚入院的新生, 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主题内容《懂礼貌》, 其重点是德育教育, 难点是词汇选择。经过两周的教学, 全院的孤残儿童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学前班的沈明明简直像个小大人, 彬彬有礼地招呼每一位献爱心的客人, 在这里到处能听得见“客人好、请进、再见、我来帮助您”等礼貌用语, 每当有外来者参观学习, 都夸奖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的热情、大方、懂礼貌。春去冬来, 我们抓住这个机会, 又开展了《认识冬天》这一主题教学, 让孤残儿童到大自然中观察发现, 欣赏冬天的一切变化。然后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插图做补充, 用谈话方式, 告诉孤残儿童冬天来了, 天上下了白白的雪花, 人们都穿上了棉衣, 准备迎接圣诞节……同时, 还把《幼儿园教材》课本中有关冬天的内容都列入了学习的范围。
(二) 主题教学课程的实验
主题教学虽然在幼儿教学中不是一种新形式, 但在孤残儿童教育中却是新产物。按幼儿教育大纲可分为体育、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 把这六门课程都融入于主题教学中去。在明确主题内容的基础上, 围绕主题先制订出每个班级每个人的教学大纲, 然后根据班级、年龄、智力、残疾程度等情况来具体教, 由于我班孤残儿童年龄较大, 智力较高, 所教的知识应是较深较难的, 如:在进行《认识动物》这一主题时, 积极调动每个孤残儿童学习的兴趣, 动静结合, 在认识猫、羊、狗、兔、鸡等动物时, 以角色游戏形式出现, 同时配以形象直观的教具, 使每个孤残儿童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不但认识了猫、羊、狗、兔的外形特征及名称, 还使他们知道了胎生、卵生。同时还针对唇腭裂的这类儿童发音困难, 进行了具体的教学, 同时在教学中, 还把第一周《懂礼貌》的内容贯穿在游戏中。在游戏中让孤残儿童分别扮演猫、羊、狗、兔。组织了《我去某某家做客》这一游戏, 于是你好、请进、请坐、谢谢、请喝水、请吃饭等礼貌用语都用上了, 孤残儿童部特别愿意去做。在教师的指导下, 孤残儿童不但对前一个主题内容《认识动物》有了更深的印象, 而且丰富了礼貌用语的词汇量, 增强了交往的能力, 使知识有衔接的过程。
(三) 主题教学的分课形式
在主题教学中应分集体课、组别课。在集体课程中以常规内容为基础, 让孤残儿童初步掌握主题内容, 可增强孩子们的集体观念。
在集体课之后上组别课, 组别课应根据年龄、智力情况、残疾程度来分组, 即:唇腭裂的孩子应分在一组;弱智儿童一组;聋儿一组;正常儿童一组。然后, 针对他们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重点突出, 组别课在教学中更具体, 使教学内容更深刻, 更进一步把集体课学的内容扩大具体。组别课根据本组孩子的具体来教, 如:对唇腭裂儿童的发音作为重点教学, 更能贯彻主题教学的内容。
(四) 主题教学中有机地把聋儿语训与音乐、美术、英语相结合
1. 聋儿语训可以与音乐艺术相结合, 每
天集体课中的主题内容, 全体孤残儿童所学的内容有深有浅。如:教认识猫、羊、狗、兔的同时, 也可以用钢琴奏出Do、Re、Mi、Fa、Soi (小猫怎样叫) Soi、Fa、Mi、Re、Do (喵喵喵喵喵) , 让孤残儿童唱出来更加深了记忆, 也增强了乐感。如:对有残余听力的聋儿进行听觉语言训练。
2. 聋儿培训可以与美术内容结合起来, 使学习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
如:在学习认识小花猫的时候, 老师在用头饰的同时, 还可以教孩子们画小花猫, 这样记忆更深, 也加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3. 聋儿培训可以与英语内容结合起来, 如:
在认识动物猫、狗、猪, 同时, 也可以教孩子们说英语cat, dog, pig而且可以一半汉语、一半英语的儿歌形式反复强化, 如:小猫cat喵喵喵, cat, cat是小猫;小狗dog汪汪汪, dog, dog是小狗。另外, 在教礼貌用语时也可以加入英语, 如:您好How do you do (Hello) ;欢迎您来孤儿院Welone to the Orphanage;再见Good bye。
三、主题教学的成果与分析
实践表明, 以主题教学形式, 在儿童福利院开展以来, 这种形式不仅吸取了中国北京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的经验, 而且还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
通过开展主题教学, 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不会拿笔的会拿笔了;不会写字的会写字了;调皮捣蛋的, 说文明用语了;不会穿衣穿鞋的, 能穿好衣服和鞋子了;不会站排的, 能站排报数了;不会拼音的, 会读声母韵母了;不会写数字的, 能写100以内的数了;不会跳舞的, 能跟着音乐跳各族舞蹈;不会拉小提琴的, 会拉许多名曲了;不会说相声的, 会说对口相声了;不会说英语的, 能与外国人交谈了……
浅谈孤残儿童学前教育的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孤残儿童;学前教育;阅读教学
如果能在当前大力倡导阅读的前提下,在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条件下,在我国大力推进孤残儿童社會福利背景下,结合学校孤儿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管理中,在平时教学中,能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使学生改变对阅读的看法,使学生有阅读意识,有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改变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那么对于我们集中养教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一个提升,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我们不仅要在形式上改变特殊教育的模式,更要在本质上给这些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一、孤儿学生阅读状况及影响因素
1、孤兒学生的阅读状况。在这些孤残儿童学生中,很多孩子上学后表现出阅读方面的明显滞后。这些孩子有的聪明伶俐,但每当语文课上需要识字、书写及阅读文字时,一他们都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小学生主要表现为记不住字,识字困难,不理解词语的意义。上三年级以后还不能运用学过的词汇写文章,也无法流利地读出一段文字。还有一些孩子,虽然他们己经升入初中,平时说话和交际的能力很强,心智较为成熟,但其阅读能力却相当于一个有正常阅读能力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针对这样的学生,很多老师认为是学生的智商有问题,或是认为学生不认真听课导致的。所以,有些老师就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大。显然,这些孩子存在阅读障碍方面的问题。如果教师仅是从平时意义上说的“差生”“落后生”角度对他们置之不管,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成为学习困难学生,那么就会延误孩子的一生。
2、孤儿学生阅读状况的成因调查。孤残儿童学生在阅读时,他们的普遍反应是比较木呐,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平时也没有阅读的习惯和热情。特殊的身世和不适宜的生活环境,给这些孩子养成了自我封闭的性格。阅读一段文字对他们来说是很费劲心思的事情,在课堂中,有些孩子尤其拒绝朗读。因智力发育有些延缓,有些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也没能走进课堂。这些孩子在阅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识字困难、书写困难、理解困难。
3、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断的阅读,与亲人共享阅读的乐趣,这些都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小时候,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不成熟,孤儿孩子在面对各种事情时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自己成长,这些念头会在他们长大后一直伴随着他们。通过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孤儿孩子,如果是较早失去父母,他们基本没有得到早期教育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和家长一起阅读、游戏、交流。没有阅读经历,也没有接受更多书籍的给养。在心理年龄上,他们似乎过早地成熟了,而实际上却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逃避。
二、培养孤儿学生阅读能力
1、利用集中养教模式。采取小组阅读的方式,把阅读水平相近的孩子分成一组,让他们在同一时间阅读同一篇文章。儿童的识字熟练程度还不够,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也还不善于将视觉图示信息转化为思维语言,其内部语言与外部行为还不能真正划分。所以儿童最初的阅读方式只能是出声朗读。阅读室内不便大声朗读,小学生可以小声阅读图书。大声朗读的机会留在课外或阅读课堂上。在语文阅读课上,老师把学生在阅读室里读到的文章或文字片段打印出来作为阅读材料。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朗读后,再把故事朗读给其他组员同学。经过两次朗读和几次听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慢慢地他们会生成一种能力,即把对词和句的发音与理解统一起来,这样理解能力就会逐渐增强,阅读能力的增强,也会提高其阅读兴趣。程度相近儿童的分组阅读,可以使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彼此的阅读中看到自己。当同组的学生流利地读出故事内容时,其他学生会产生模仿和羡慕的心理,教师这时可以引导他,并鼓励其他学生对他的帮助,这样阅读的氛围就会慢慢形成。
2、课堂教学阅读方法指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对预读文本的分析讲解,而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阅读中的同化作用就无从实现。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智力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来正确实施教育,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建构的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地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教育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心智,让他们主动自发地学习。根据认识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些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进行辅助式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进行到一定时间,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问题、思考及质疑讨论会。会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做的阅读理解卡片,相应提出问题,
展开讨论。对于大家都感到困惑的问题,暂时存疑,等阅读完全部文本时,再做进一步探讨。有时候,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课堂外辅助阅读,把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搭配分组,既锻炼了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语言组织及理解能力,以优带差,取长补短,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缺少主动性的问题。因为阅读时,学生越主动,阅读的就越好。
三、结语
孤残儿童学生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一些给养,感受到亲情、友情的温暖。孤儿学校属于集中养教管理,给学生建立阅读空间,培养阅读意识,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对于孤残儿童学生的人格魅力的形成很有好处。从小培养阅读能力很关键。小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基础阅读能力,那么,初中以后的阅读训练起步会很艰难,进步也很缓慢。严重的话,部分学生会表现为阅读障碍。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孤残儿童孩子在精神层面有一个提升,可以与古人,与作者、文本、教师和同学交流,并有助于塑造坚韧的人格。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翔平.如何帮助阅读障碍的儿童[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2] 马云鹏.教育研究方法[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
[3]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J]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07).
关爱孤残儿童、爱心捐赠 篇4
——中化珠海团支部往儿童福利院探望活动
2011年11月27日上午,我们中化珠海团支部15名共青团员代
表前往珠海儿童福利院探望孤残儿童,并为孩子们带去玩具、食品和
祝福。
孩子们因我们的到来显得异常兴奋,有的甚至会跑到到我们身旁
向我们调皮,看到他们天真的笑容和渴望被关爱、渴望和外界交流的眼神,心灵倍受震撼。院长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孩子们学习和生活场
所,沿途的走廓墙壁上还贴着孩子们画的画,画得非常可爱和感人,这是孩子们彩色的梦想。最后我们来到婴儿房,里面都是不到3岁的孩子,都是因为身体有重大疾病或残缺被遗弃,团员们来到孩子面前,有的俯身逗孩子开心,有的抱起孩子亲吻,房间里一时欢声笑语。
探望活动结束后,团员们纷纷表示,这次福利院之行给自己感触
很深。尊老、爱幼、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幸福
和谐的重要标志。关心关爱孤残儿童,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
各级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孩子们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关怀,激
发他们对未来怀抱希望,老有所养、幼有所爱,社会会更加的和谐。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篇5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和静县人民医院组织该院全体党员来到县儿童福利院,为那里的孩子送去了家的温暖和祝福。
2月5日下午,为了使该院全体党员、干部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在该院领导带领下来到和静县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活动,并带去了3000元的清油、大米以及价值6000元的红包。
福利院院长和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到来热情欢迎。在介绍了福利院的工作情况,***的广大党员干部饱含着对这些儿童最真挚的关爱,来到孩子们中间,将红包一一递给了在场的孩子们,同时积极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利用自己的工作专长在日后生活中如何预防、保健等方面做了一些指导,并与孩子们进行了游戏互动,交流感情,给这些“充满希望的孩子”送去了冬天的温暖。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篇6
“抱抱,抱抱!”,当看到前来慰问的叔叔阿姨们,儿童福利院里几个相对活泼健康的孩子便一拥而上围了上来,伸手求抱,从孩子们稚嫩急切的语气中透露着他们渴望拥抱和关爱的心声。
1月12日,天气阴冷,为了使福利院里的孤残儿童不感到孤独寒冷,惠州福彩前往慰问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在春节前夕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送上精心准备的“爱心礼物”,祝福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新春佳节。
慰问人员抱起福利院的孩子与他们聊天
此次活动由惠州市福彩中心周东东副主任带队,部分市中心工作人员和刮刮乐配送管理员参与,一同到惠州市儿童福利院为孤残儿童们送去了价值近万元的奶粉和纸尿片。在市儿童福利院陈院长陪同下,慰问组一行来到儿童寝室、活动室、康复训练室参观,陪孩子们玩,几个吵着要抱抱的孩子抱上手了就一直不愿松手,这一幕让人不禁心酸。
惠州福彩节前慰问看望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关爱行动已成常态,每年“六一”、春节前惠州市福彩中心都会组织人员前往市儿童福利院开展送温暖活动,把关爱和祝福送到孩子们心中,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填补他们缺失的母爱和
父爱。福利院里的孩子们或许还无法完全感知物质需求对他们的意义,但是关爱的眼神和温暖的怀抱一定是他们需要且多多益善的。
如何设置适合孤残儿童的幼儿课程 篇7
在沈阳市儿童福利院这片神圣并且充满爱的土地上生活着很多无父无母并且患有不同残疾的儿童我们称之孤残儿童。他们由于不同的原因来到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并且生活在这里, 虽然, 他们身体患有不同的残疾, 但是, 幸运的是, 孩子们在这里能够接受来自民政部“明天计划”项目的治疗后身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 与正常孩子相比孤残儿童身体状况不能完全一样。
我作为多年工作在沈阳市儿童福利院的一名年轻同志, 作为一名战斗在特殊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 我在教学中也曾面临过困惑, 特别是当我面对孤残儿童本身特殊的情况, 我应该如何设置适应孤残儿童需要的课程呢?如何在课程中既满足个体需要又能完成教学目标呢?种种另我思考的问题使我陷入沉思中, 在工作之中, 我更加细心观察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 我对我们的教学课程适时进行了改变。
1 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适当降低课程难度
由于福利院孩子们身体有不同方面的残疾, 例如:脑积水, 唇腭裂, 肢体残疾, 心脏病, 智力残疾等.在教学过程中, 我逐渐发现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正常幼儿园设置的课程相对于孤残孩子们来说有些难度。例如:艺术活动[1]:手工, 有些孩子是肢体残疾, 此时我们在选择手工操作时会考虑到这点, 就会适当降低课程的难度以适应儿童的发展需要, 但是, 我们会通过提供多样化材料的, 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 以此培养主动儿童学习的能力。在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方面, 针对患有轻度智力迟缓的孩子, 由于孩子缺乏环境的体验, 以及动手能力差.我们就不能再编排难度大的情节让孩子去亲身感受, 我们会选择适应儿童需要并且能感知的意境, 例如:孩子们比较喜欢或者生活中熟悉的情节, 在借助各种乐器相配合, 通过节奏的快慢引起孩子学习兴趣, 既培养了孩子的乐感, 同时促进集体的相互配合能力, 使孩子感受到音乐的快乐。
2 创设相关社会认知常识, 同时为儿童提供多种社会交往机会, 丰富儿童生活经验及常识
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 虽然, 在老师和护理人员的照顾下快乐的成长, 但是与正常孩子接触的社会环境相比明显社会经验不足, 作为老师, 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来满足孩子需要呢, 我们发现, 应该先从身边的环境做起, 在教室环境安排方面进行改变, 我们先根据孩子的兴趣设置社会角, 例如:医院, 饭店, 理发店, 超市等.然后, 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有机会尝试不同的人物并且感受不同的人物。在游戏中孩子们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但是, 在实践中我们又发现, 社会角的设置确实能够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但是对于孩子们提高社会常识来说仍然不够。因为, 游戏和现实环境还是有差别的, 是不一样的, 孩子们缺乏的是真正的实践机会。通过与院内领导请示和沟通后, 在做到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 我们经常安排适合教学活动的外出。例如:前不久, 儿童福利院受到许多爱心人士的邀请, 他们免费为儿童提供拍摄。当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影楼拍摄照片时。孩子们面对这个陌生的新环境。首先是好奇加兴奋。孩子们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这是什么?老师那是什么?孩子在提问中了解到影楼是什么样子的, 同时小朋友们和影楼的叔叔阿姨进行了很好的交流, 影楼的叔叔和阿姨还夸小朋友们有礼貌, 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 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后来, 我们还开展了关于“摄影”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 由于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经验, 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题活动开展很顺利。
3 融合多种幼儿课程和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我院, 我们学习并吸收了多种教学模式并运用到教学中。例如:蒙台梭利课程等, [2]通过日常生活练习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和精神, 学习生活的技能, 并促进儿童注意力, 理解力, 协调能力意志力的发展, 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瑞吉欧教育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会作为孩子的伙伴和养育者和指导者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一个活动, 老师以一个尊重的精神对待儿童的学习, 满腔热忱地接住儿童扔给教师的球。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总结和研究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活动。
4 开展个别化教学活动, 弥补集体教学补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有些儿童需要进行个别化教育, 例如:唇腭裂儿童术后, 虽然经过治疗后, 但是由于唇腭裂儿童术后仍然在发音方面不是十分的清晰, 唇腭裂儿童与其他同伴甚至老师沟通交流的时候, 他们语言表达起来有困难, 别人不能完全理解他们说话的含义, 甚至其他小朋友不愿意与他玩。长此下去, 不仅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一个问题, 唇腭裂儿童还容易引起自卑的心理甚至是其他的心理疾病。因此做到满足日常教学外, 还应该为唇腭裂儿童增加额外的儿童语言训练时间。从简单的呼吸气到准确的发单个音节, 由于语言学习比较枯燥, 我们会把学习内容编成适合儿童理解的简单小故事或者以游戏的方式练习发音等。而且语言学习是很漫长的, 我们会在课堂设置有趣的情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5 开展主题生成活动, 提高儿童的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儿童福利院所处环境特殊, 每天经常有许多爱心人士来到院内看望孩子们, 孩子面对很多陌生热情的朋友很高兴, 而且我们的小朋友很“好客”, 有的小朋友趁老师不注意, 就“跑到”客人面前,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进行课堂讨论:如何让小朋友们正确面对陌生人, 在讨论中, 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喜欢来看他们这些新朋友, 当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后, 我告诉他们, 小朋友们有礼貌, 热情是对的, 但是, 小朋友们可以有很多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可以向客人问好等, 但是, 小朋友们去哪里必须先告诉老师, 当得到老师的允许后, 你才能去, 如果不告诉老师自己走了, 老师会着急, 会伤心的, 小朋友听到老师的话, 马上点点头表示同意, 后来, 为了巩固“话题”, 我们安排了木偶剧《丁丁走丢了》, 在孩子们看见可爱的丁丁木偶后, 一下喜欢上了丁丁。当看见丁丁找不到家的时候, 丁丁呜呜哭的时候, 有的小朋友马上说出丁丁走丢了, 他看不见老师了, 孩子们通过观看木偶剧, 了解到不能随便自己走等。由此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孩子们学会了怎么样保护自己。
在课程设置方面, 我一直在总结和研究, 在不断吸取先进的经验的同时, 我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需要。我喜欢把自己的所学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听, 我喜欢孩子们在快乐中把知识学到, 也喜欢在我的爱护下孩子们开心的成长起来。
作为儿童福利院的老师, 我知道我的责任很大, 因为我面对的孤残儿童, 首先需要我付出的不仅是给孩子们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 而是更多的是关爱, 无论是从生活中还是从孩子的心理上, 多年的相处, 使我和孩子们建立了亲密的依恋情, 同时也让我深深的爱上了这份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敬, 徐云, 姚雪娇, 樊丰富.幼儿园课程[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篇8
奥运会彩排受伤后,中国文联党组的领导们前来探望刘岩。他们问刘岩,有什么需要我们为你做的吗?刘岩脱口而出:“我特别想帮帮别人。”她这句话是对一年多来的经历有感而发,“这次意外伤害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我能够度过那段日子并不是我本人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有朋友,有社会上那些充满爱心的人帮我。所以我深切地体会到,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是一件特别好的事。”一年之后再与那天看望她的领导聊天时,她才知道当时她的回答令他们很吃惊,“你都这样了,还要帮助别人?”这是大家听到她的话后的第一反应。
虽然有做公益的强烈愿望,但刘岩对于如何去做一点概念都没有。文联领导问她:“你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别人?想帮助哪些人?”刘岩说:“我想帮助像我一样的人,或是和我不一样,但同样属于弱势群体的人。”
2010年3月,在中国文联的帮助下,刘岩文艺专项基金成立了。刘岩为自己的基金会确定了目标:帮助孤残儿童,让他们享受到艺术方面的教育。像很多基金会一样,刘岩也遇到了资金方面的困难。没有办法,刘岩决定将自己收藏的一些书画作品拿出来,举办一个拍卖会。
可是,有没有人来参加拍卖会?这些藏品能拍出去吗?刘岩心里没底,筹备的那段日子里,她每天睡不好觉,毕竟这是第一次做慈善拍卖,结果会怎样令刘岩非常担心。她给朋友们挨个打电话,请他们前来捧场。
“在我刚受伤的那段日子里,很多朋友想为我提供金钱上的帮助,我都一一谢绝了。因为我属于工伤,在医疗上会有一定的保障,我在北京舞蹈学院教书,也有工资收入。我没有因为自己的事情和别人要过一分钱,但为了这些孩子,我愿意求人帮忙。”赵本山和朱军知道了这件事后,主动提出帮忙,赵本山捐出了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朱军也捐出了一件藏品。还有几位朋友也慷慨解囊,将自己的藏品拿出来交给刘岩。
2010年12月17日晚,“艺术让梦想展翅——刘岩文艺专项基金慈善拍卖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拍卖会由崔永元主持,章子怡、宋祖英、杨澜、鲁豫、白岩松、刘芳菲等好友都到场助兴。
刘岩上台发言时,并没有依照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念,她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刘岩文艺专项基金从3月份成立到现在几个月了,我们一个孩子都没有资助,不是因为我太忙,而是因为我没有钱。2011年我们希望关注到北京周边几所孤儿院孩子的舞蹈教育,我们需要钱,所以有了今晚这个活动,希望大家能帮助我们共同完成这个心愿。”接下来播放的小片中,是孩子们面对镜头羞涩的笑脸和他们的愿望,“我想学跳舞。”、“我想学唱歌”。
那天的拍卖会出乎意料地成功,赵本山的书法作品《龙腾凤舞》以92万元的竞拍价成交。在朋友们的大力捧场下,绘画大师黄永玉、刘文西、黄衍、雷鸣东、王西京、都本基、许化夷、王献坤等14幅书画作品共拍得善款646万元。
对于这次拍卖会,每每回忆起来刘岩都很感动,“对于朋友们的帮忙我心知肚明,他们知道我受伤了,想做这样一件事不容易,都尽力帮助我。我做事不喜欢欠别人的人情,别人给予我的,我就要想办法还。但在这件事上,我知道还不了,我只能尽力把这个公益项目做下去,朋友们在看到的时候会觉得欣慰吧。”
艺术让梦想展翅
有了钱,刘岩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她和同事们商议之后,确定了房山孤儿学校、北京光爱孤儿学校以及海淀聋儿康复中心作为帮助对象,并从北京舞蹈学院请来专业老师,每周末为这些孩子教授舞蹈。
为什么要让孤残儿童接触艺术?刘岩说,正常孩子的家长会在周末为孩子报很多艺术班,比如舞蹈、音乐、美术。可这些孤残儿童在周末只能回到孤儿院,很多学校也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所以大多数的孩子与艺术无缘。而我们都知道艺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刘岩想做的,就是弥补这一块空缺,让他们享受到正常孩子能享受到的东西,“我自己是从小学舞蹈的,我知道生活中就是柴米油盐,但在艺术中,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形而上的快乐。孩子需要这样的东西,虽然他们还小,还不知艺术是什么,但当你为他们提供这种机会时,他们是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的。”
在第一节舞蹈课上,刘岩通过一个细节发现了这些孩子的另一面。那天老师让孩子们站成一排,看着老师10秒钟,没想到几乎没有孩子敢直视老师的眼睛,他们的眼睛躲闪着,不到10秒,有一半的孩子都跑开了。
一个学期结束后的汇报演出中,老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次是让孩子们盯着老师的眼睛20秒钟。这次没有一个孩子跑开,他们全都完成了老师的要求,表演时也落落大方。为此,刘岩专门找到了一位心理专家咨询,他告诉刘岩,这是因为孤儿通常有强烈的自卑感。“由此我感觉到,舞蹈不光是为孩子们带来形体美,更重要的是带给他们自信。”
刘岩经常让教舞蹈的老师和孤儿院的老师交流,什么样的方式才是老师与这些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一次聋儿学校的校长告诉她,上课时最好请老师们使用正常的语言,而不是手语,因为孩子们都戴有耳蜗,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训练听力。不过说话时最好不要超过4个字,而且语速要放慢,因为耳蜗无法识别连续快速的语言。刘岩这才知道,本来大家以为用手语可以更方便孩子们学习,没想到适得其反了。
在课堂上,遇到不认真学习的孩子,刘岩会像家长一样训他们:“你们还想学吗?如果不想学,下次就可以不来了。” 还有一件事令刘岩一直内疚,那是一次给孩子们上训练课,看到孩子们的基础动作没做好,她很着急,亲自动手去给孩子矫正动作,但可能用力过大把孩子弄疼了,令刘岩心疼不已。
刘岩还为孩子们请来了一位著名的化妆师,教孩子们怎么梳头发,怎么给自己化妆。孩子们很开心,现在每次上台他们都是自己化妆。
“玉树天使”艺术团也是刘岩文艺专项基金的项目之一。2011年9月,中华儿慈会孤儿成长救助项目组与刘岩联合发起成立了“玉树天使”艺术团,成员是玉树地震后由中华儿慈会接到北京,并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一批18岁的玉树孤儿。
一点点学习做公益
自从基金会成立后,刘岩将自己的演出费、出场费都捐到了基金会的账户中。一次,一位意大利商人在北京国贸商城开设了一家陶瓷用品店,2008年奥运会期间,他曾看到过《纽约时报》对于刘岩事件的报道。他告诉自己在中国的工作人员,开业典礼上一定要请到刘岩。刘岩告诉他们,出场费自己不收,请他们直接捐到基金会的账号上。这时中国文联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姜昆老师提醒刘岩,能否考虑不收这笔钱,而是与他们合作一个长期的项目。
刘岩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这位意大利商人的母亲在意大利做了很多年慈善,听了刘岩的建议,这位商人非常高兴。他提出为孩子们开设陶瓷课程,提供陶具、泥坯、烧制器具、上釉等全套所需用品,并从意大利请来专业技师为孩子们上课。
这样的合作模式让刘岩豁然开朗,看来基金会不仅仅是需要筹款,灵活的合作方式也很重要,而且合作的对方很专业,也有资源,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帮助。
对于基金会今后的打算,刘岩已经做好了初步的规划:2014年为孩子们相继开设音乐和绘画课程。在请老师的问题上,有人建议过刘岩,找志愿者帮忙可以节省很大一笔费用。但刘岩拒绝了,因为她担心志愿者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的连续性,频繁更换老师对孩子的学习最不利,她宁愿自己开设的每个课程都能为孩子们请来最好的专业老师:“我觉得既然做这件事了,就要对孩子们负责,我们的原则是请最好最专业的老师。而且课程是长期的,像我们现在的舞蹈课,请的就是北京舞蹈学院的考级老师,在业余培训的圈子里,这是最好的老师了。我们的项目所帮助的孩子数目也许不多,但我们会对这100多个孩子负起责任。”
请老师的费用、为孩子们添置舞蹈服、雇出租车接送老师上课、上课所需的音响设备等,一个学期下来一个课程需要投入二三十万。从对运作基金会一无所知,到基金会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之前刘岩可能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对于她来说,并不满足于此,她仍然在寻找一条能让基金会长久运作下去的可行之路。“我现在才知道,做公益不是按一年一年打算的,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尤其我选择的这条路是教育,更不是急功近利能完成的。这个也很符合我自己的性格,我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10年中国古典舞,工作后也一直延续这个舞种的表演和学习,我觉得自己很具备坚持做一个事情的素质,别人也许觉得枯燥,但我乐在其中。”
公益、学习和教书占去了刘岩大部分的时间。她说,除了舞蹈是一辈子不变的事业,社会公益是她第二个热爱的工作。因为能够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有非常大的收获,从中能感受到亲情、关怀和温暖。
张佳坊学校关爱孤残儿童工作总结 篇9
工作总结
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的主题,本学年工作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爱心涌动 自强不息。
我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的主题班会,各位班主任老师根据本班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一个子主题,策划活动方案,组织同学举行一次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以正面、反面的事例教育孩子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娱乐。通过活动,让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从小学习自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通过组织“送微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帮助别人时的快乐,也在集体中体会到别人帮助时的快乐,懂得他人在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把关心他人看作是自己生活中快乐的一部分。在各位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一些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成长为 “自强少年”。
二、爱心滋润 阳光灿烂。
我校根据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契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关心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在全校开展了 “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大型游园活动,使每一个人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三、爱心传递 大爱无疆。
每个“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与他一起成长进步。并在“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己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篇10
“明天计划”,全称为“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是国家民政部于2004年5月在全国启动的一项跨部门、跨大规模的医疗救助活动,旨在对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且身体有残疾和各种疾病的孤儿进行手术矫正康复治疗,使他们能够健康地回归社会。国家民政部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通过集中使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来解决福利院残疾孤儿手术及医疗费用,使他们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明天计划”落地维吾尔自治区12载开出新疆民政公益之花
2004年9月,“明天计划”项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启动,并于2008年开始实行长效机制。12年来,自治区民政厅党组始终对“明天计划”项目非常重视,坚持把“明天计划”项目做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实施,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
为确保残疾孤儿的手术质量和医疗效果,将“明天计划”这项民生工程做实、做好,新疆“明天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经过严格筛选,先后确定了四家定点医院,分别为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心脑血管病医院,将一流的专家、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医疗服务提供给残疾孤儿。此外,新疆“明天计划”项目领导小组还委托新疆民政康复中心组织专家成立医疗队,自2004年7月至2015年12月,先后19次深入全疆各地、州、市、县福利机构,历时349天,行程17万余公里,普查了49个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各类残疾孤儿,筛查出具有手术康复条件的0-18岁残疾孤儿10300余名,现已由各定点医院陆续实施康复手术治疗7160名,其中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脑瘫、四肢畸形、五官畸形等病例,经抽样分析,康复总有效率达95.8%。
12年来,在各级民政机构的不懈努力下,“明天计划”项目在新疆落地生根,开出了公益之花,7160名残疾孤儿获得了健康,回归了社会,拥有了幸福的明天。
福彩公益金助力“明天计划”12年投入使用9519万余元
残疾孤儿是折翼的天使,病痛让他们的童年充满阴霾,这种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他们并没有被遗忘,仍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爱,这其中就包
括可敬可爱的福彩彩民,每一注福利彩票中,都包含着福彩彩民的一片爱心。据悉,“明天计划”项目在新疆启动12年来,共计使用福彩公益金9519.6572万元(其中8000万元为民政部下拨公益金,1519.6572万元为自治区本级公益金)。福利彩票将广大彩民的爱心为残疾孤儿们重新插上了翅膀,助他们飞向幸福的未来。
哈萨克族小女孩买尔,来自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儿童福利院,今年五岁,她有着白皙的皮肤和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然而在这双眼睛中,没有同龄孩子那种天真活泼,反倒有一分呆滞。原来,买尔是一名先天性脑瘫患儿,她的颅腔较小且不发育,头部大小一直处于婴儿状态,使得大脑也无法发育,直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智力、语言能力、行动能力多方面身体机能发育不健全。
“这个小家伙在做手术之前情况比较严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瘫手术康复治疗中心许健主任说。“她做手术之前,头部仅有成年男性的拳头那么大,严重影响大脑发育。根据‘明天计划’项目的流程,我们医院先后于2014年10月、2016年3月,对买尔进行了两次手术,每次手术费用约为2万元。我们对她的颅腔进行了扩充,为大脑发育创造出空间,现在买尔的情况已经大为好转,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说着,许健主任伸手摸了摸买尔的小脸,买尔轻轻咧了咧嘴,浮现一丝笑意,她显然认出了这位每天都来看望她的和善大叔。许健主任又说:“不过,买尔的治疗还需要继续,要随着她的成长,不断对病情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是否还需要进行手术。”
不一会儿,一位美丽的女医生抱着买尔来到复健治疗室,为她进肌肉张力恢复按摩辅助治疗。买尔的腿被按摩了一会,突然踢了医生一下,医生却笑着说:“哟!这一脚可真有劲!这小家伙恢复得不错啊!”
图为许健主任介绍买尔的病情及手术治疗情况
图为医生在为买尔做肌肉张力恢复辅助治疗
与买尔不同,来自喀什地区巴楚县的维吾尔族少年阿卜杜萨拉木本来身体十分健康,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2014年,一名精神病患者用刀袭击了阿卜杜萨拉木,他身受重伤,脊髓几乎被砍断,这位12岁的少年瘫痪了。
阿卜杜萨拉木的主治医生——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木塔力甫大夫说:“这孩子刚入住我们医院时情况很不好,下半身完全不能动,也没有知觉。通过“明天计划”的项目流程,我们今年对他进行了脊髓手术,现在情况已有所好转,他的双腿开始出现了神经反射,说明神经系统已开始逐渐恢复了。”不过,木塔力甫大夫也表示,阿卜杜萨拉木距离康复还差很远,人体就像是一台精密的
仪器,神经系统又是其中最复杂的部分,阿卜杜萨拉木还需要进行多次手术,慢慢进行治疗调整。
这时,阿卜杜萨拉木把头扭向一旁,眼里带着泪花。虽然听不太懂汉语,但也许大家的谈话还是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痛苦,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吧。
图为木塔力甫医生介绍阿卜杜萨拉木的病情及手术治疗情况
买尔和阿卜杜萨拉木都是不幸的,他们小小年纪却要承受病痛的如此折磨,不能像同龄孩子那样在阳光下奔跑跳跃。然而能得到“明天计划”项目的资助治疗,却又是他们不幸中的万幸。医护人员的尽心呵护,福彩彩民的无私奉献,汇聚成一股爱的暖流,这个温暖的社会没有抛弃他们!
福利彩票全力支持新疆公益事业
26年筹集公益金85亿元
多年来,新疆福彩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在自治区民政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财政厅的严格监管下,在全疆各族彩民的热情支持下,秉承福利彩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坚持“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工作方针,恪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承诺,以弘扬“公益、慈善、健康、快乐、创新”的福彩文化为己任,使电脑福利彩票从一个新生事物逐渐变成了一种人所周知的社会现象,成为连接福彩彩民与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心纽带。
据统计,从1991年至2015年26年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彩共计为国家筹集公益金85.21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包含“明天计划”项目在内的新疆一系列公益项目、公益事业的发展,为维吾尔自治区的社会和谐与安定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篇11
2014年1月17日,在永正教育集团的年会上,集团董事长刘芳勇发出了一个倡议,希望有能力的员工能够在湖北省慈善总会设立自己的小额冠名爱心基金,结对帮助一个或者多个孤残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并自己带头认领了10个孤残儿童名额。
刘芳勇董事长的倡议得到公司高管的积极响应,总经理万震认领了8名,刘珊认领3名,周鹏、郭晨各认领2名,李华章、张霞、石芬、王朋、何智利、徐勋、张远各认领1名。
根据捐赠人的意愿,省慈善总会及时请武汉市慈善总会、潜江市慈善总会帮助寻找符合要求的资助对象。很快,32名孤儿或者因家庭主要劳动力重病(丧失),生活面临困境的“准孤儿”名单报送给永正教育集团确认。永正教育集团的领导和员工在这些名单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亲戚”。
同时,省慈善总会提供的小额冠名爱心基金网络服务平台上,新设立了刘芳勇爱心基金、珊瑚爱心基金共12支冠名基金,76800元爱心款纷纷捐赠到各自的爱心基金名下,并在自己的小基金内,实现了与自己认领的孤残儿童的对接。省慈善总会每拨付一个月的资助款,自己的小基金额度都会有相对应的变化,捐赠人能够通过省慈善总会微信平台,随时了解基金的使用情况。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篇12
一、家庭寄养模式对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意义
家庭寄养, 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 由政府出资, 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 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该模式已成为积极推进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研究表明[2], 与在儿童福利机构时的状况相比, 孤残儿童实行家庭寄养后, 心理行为变化较大, 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运动功能改善、身体强壮。开展家庭寄养, 可以使孤残儿童对养父母产生较好的认知感, 对家庭产生较强的归属感, 从而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使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1. 有利于孤残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研究证明婴幼儿的依恋发展是奠定今后人际关系、群际关系, 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也是婴幼儿身心全面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利院收容的孤残儿童, 因其特殊经历, 遭父母遗弃, 缺乏与抚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造成安全感和信任机制无法建立, 依恋发展障碍或缺失导致他们早期的人格发展产生障碍。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积极的社会交往是孤残儿童将来回归社会的必备基础, 一定意义上甚至超过了残疾和疾病对他们本身的影响。在家庭寄养模式下成长的孤残儿童, 因为具备父母、家庭、兄弟姐妹、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亲密抚养关系, 有利于他们与寄养家庭父母、寄养家庭兄弟姐妹们间依恋关系的发展。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与寄养家庭父母进行身心交流, 获得更细致的情感与身体呵护。相较于儿童福利机构, 家庭寄养环境能够在个体安全机制下建立、智力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给予较大的提高。寄养家庭及所在社区环境, 可以为这些孤残儿童提供更温馨和常态化的社会互动环境, 有助于他们成长和社会回归。南京市儿童福利院社教科科长谷正花认为[3], 家庭寄养最明显的优点, 就是让孤残儿童了解社会生活, 不与社会产生太深的裂痕, 这对孩子们人格的完善和健全, 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利于孤残儿童身体康复。
寄养家庭条件的设置使得被寄养的孤残儿童能够在家庭中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在饮食起居等方面, 寄养在家庭内的儿童往往比在儿童福利院能得到更细致的养育。寄养家庭家长在儿童福利院专门人员的指导下, 对寄养儿童实行康复训练, 其一对一的照料, 使得寄养儿童的康复照料更具针对性。部分寄养家庭, 在家庭养育模式下, 寓教于乐, 采用更加丰富, 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 如挑火柴棒, 垒麻将牌, 拉皮筋等简单易行的游戏方式, 变枯燥、艰难的康复方法为乐趣游戏, 既增加了寄养儿童的康复训练量, 又在这样轻松的训练环境下增加了寄养父母与寄养儿童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使得残障儿童的身心得到了同步抚慰与康复。
3. 有助于孤残儿童接受常规学校教育。
只有对孤残儿童实施尽其所学的教育, 才能缩小他们与正常人之间的差距, 促进他们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让他们享受作为人的快乐和尊严, 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4]。经过福利院和寄养家庭养父母的共同努力, 部分具备学习能力的孤残儿童可以进入寄养家庭所在地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就读的学校和老师也能逐步接纳这些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孤残儿童能逐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和老师、同学慢慢地融合, 感受到校园生活带来的快乐。
二、家庭寄养环境下孤残儿童身心发展需求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当前关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身心特点与需求, 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提供更为积极的康复训练指导和养育。
1. 寄养家庭的专业性不足难以满足孤残儿童生理康复需求。
普通寄养家庭在孤残儿童的日常生活照料方面能够做到有爱心, 有耐心, 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孤残儿童, 尤其是中度、重度残障儿童在生理、智力上的缺陷, 其康复训练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而目前中国医学康复专业人员培养远无法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普通家庭作为残障儿童的寄养单位, 要求寄养家庭父母具备专业和系统的康复训练知识及技能更加困难。同时, 当前基层社区的专业康复指导人才与设施基本匮乏, 也使得寄养家庭在残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专业求助上求助无门。仅仅依靠托养机构的定期巡视, 无法及时、准确地给予寄养家庭父母的专业指导, 对于被寄养的孤残儿童的身心康复也不利。
2. 寄养家庭和孤残儿童需要专业心理指导。
寄养家庭, 在正式迎来新家庭成员前, 需要经过严格审核, 尽管寄养家庭父母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 精心准备, 但在实际的寄养过程中, 寄养家庭和孤残儿童双方都要承受来自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 作为家庭新成员, 孤残儿童需要适应家庭环境, 对于这些曾遭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来说, 重新建立人际信任, 融入家庭, 接受和发展与寄养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 并非易事, 另一方面, 寄养家庭由于新成员的到来, 原有家庭系统间平衡被打破, 尽管寄养家庭成员事先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但当孤残儿童确实加入家庭之时, 随之而来的生活事件, 对寄养家庭也是一个挑战。除了从物质上给予孤残儿童精心照料之外, 更需要家庭成员付出耐心和爱心,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寄养家庭的原有成员可能面对付出情感却难有回报的状况, 寄养家庭成员与被寄养孤残儿童间的双向磨合对双方, 尤其是对寄养家庭而言, 需要巨大的耐心、爱心和意志力的考验。也有相当比例的个案, 由于多种原因被迫中断或变更寄养, 对于寄养双方均是一次创伤。同时, 寄养家庭还可能面临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 由于家庭寄养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 甚至有人会对寄养家庭抱有“收养孤残儿童以赚取经费补贴”的误解。
由于现有家庭寄养政策的规定, 被寄养的孤残儿童到了规定年龄必须离开寄养家庭, 返回福利院。寄养家庭与儿童之间再次面临分离, 许多个案会产生被再次遗弃的心理创伤。长期而稳定的家庭支持是正常依恋情感建立与维持的关键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5]:寄养的变更对儿童心理可能产生明显的负性影响, 儿童失去原来熟悉的家庭生活, 均会不同程度出现异常沉默、过分乖巧及焦虑、抑郁、恐惧、冷漠、敏感等情绪, 这时期对儿童的生长不利。
3. 现有社会条件难以满足孤残儿童教育的需求。
孤残儿童由于先天生理缺陷, 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 在学习方面较之普通儿童有更多困难。中国现有教育设置难以满足孤残儿童的教育需求。第一, 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数量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往往一个城市仅有一两所特殊教育学校, 距寄养家庭距离太远, 导致孤残儿童入学困难。第二, 普通学校因为综合管理及其他家族抵触, 拒绝接纳残障儿童入学。第三, 愿意接纳孤残儿童的普通学校不具备特殊教育能力, 缺乏具备特殊教育教学的专业老师, 不能按照残障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 即使接受了孤残儿童就读, 也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要求。
三、完善家庭寄养模式的建议
针对当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实践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期为完善我国家庭寄养孤残儿童模式、改善我国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环境提供参考价值:
1. 完善寄养家庭评估体系, 建立个案跟踪档案。
民政部《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参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家庭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确定寄养家庭前, 对承担寄养工作的家庭有着严格的审核与甄选, 确定后双方以书面协议方式, 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但该暂行办法中相关规定在具体操作性指标上还需要完善。作为孤残儿童救助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家庭寄养需要建立更加完备的评估系统, 托养机构在寄养前、寄养中和寄养结束后每个阶段均有详细的档案和完整的评估。同时对被寄养孤残儿童应建立和完善其个人档案。其中, 除了必备的基本人口统计学数据外, 对其发育史、致孤和致残原因、就诊和养育经历等应有详细记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应由医师、心理学专业人员、康复训练师、福利院工作人员、照料者对个案进行寄养跟踪康复及协同评估。由于孤残儿童成长经历的特殊性, 寄养家庭成员自身条件限制, 相当比例的孤残儿童存在寄养关系中途变更或中止的情况, 因此, 对其寄养经历的记录和每个阶段的身心评估建档, 将有助于个案寄养转介的顺利良好过渡。
2. 加强对寄养家庭专业心理知识指导。
孤残儿童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 早期依恋关系建立缺失, 造成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管理、人际信任和个性心理障碍, 并依个体的年龄和个人经历在行为及个性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发展障碍, 如情感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情感表达障碍、人际互动困难等。一方面, 寄养家庭成员缺乏专业心理知识, 在寄养工作开展的初期, 相当一部分个案双向磨合中存在很多困难, 甚至出现矛盾。此时, 具有专业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个案跟踪员及时跟进个案, 给予专业指导, 将有助于缓解双方的焦虑情绪和互动, 促进双方更快更好地包容和融入家庭。
同时,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一个动态过程, 专业指导人员根据个案情况, 应及时跟进个案, 给予寄养家庭专业指导建议, 将专业心理辅导与家庭环境因素相结合, 根据个案情况制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辅导方案, 这将更有针对性地帮助被寄养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 健全人格, 使家庭寄养方式在孤残儿童回归社会方面事半功倍, 也将有助于减轻寄养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有助于对寄养家庭的主要抚养者认识和了解, 孤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掌握基本的情绪疏导, 儿童沟通等知识, 能够将家庭寄养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寄养关系的变更和中止, 减少和避免了因此而给寄养家庭及孤残儿童带来的二次创伤。
3. 建立和完善孤残儿童康复与特殊教育机制。
孤残儿童应享有与健全儿童同样平等的教育权利, 各地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寄养家庭所在基层政府部门、社区、辖内学校应共同协商, 做好接纳适龄被寄养孤残儿童入学工作。将家庭寄养与社区福利工作有效结合, 针对辖区内寄养家庭较为集中的情况, 社区可增加相关孤残儿童的康复训练设施和具有专业医学康复知识的社工, 为孤残儿童提供矫治、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和弱智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为寄养家庭的成员开展康复训练知识和技能培训, 促进孤残儿童的家庭康复能力, 使孤残儿童受益[6]。在孤残儿童就读达到一定比例的普通学校, 配备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 给予就读的孤残儿童更加细致专业的身心照顾。
4. 家庭寄养模式与社区福利工作结合,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关爱残障人士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关爱孤残儿童更是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应积极推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孤残儿童福利事业中。各级政府应大力探索新模式, 积极推动家庭寄养, 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与社区福利工作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让更多家庭认识、了解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 从政策上对寄养家庭给予应有的保障, 适度提高寄养家庭经费补贴, 更加细化家庭寄养实施办法, 更加人性化地设置并实施家庭寄养相关规定, 科学处理寄养和收养关系, 让更多孤残儿童有机会重回家庭怀抱, 在家庭氛围中健全人格, 身心同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积极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全面推进儿童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在全国家庭寄养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3.10.29.
[2]范篆玲, 陈瑛.养育模式与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国民康医学, 2008, 6.
[3]言科.166个孩子寻找回来的世界.现代快报.星期七新闻周刊, 2009.11.22.
[4]庞文, 尹海洁.论残疾人教育的公正.中国特殊教育, 2009 (9) .
[5]周菊平, 陈刚.寄养家庭变更对孤残儿童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康复, 2008 (6) .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推荐阅读:
孤残儿童沟通障碍10-08
叶城儿童福利院的特殊“妈妈”温暖孤残儿童06-26
去岳阳市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和老人06-01
田店小学“恒爱行动——为贫困孤残儿童送温暖”活动方案07-03
儿童教学方法07-21
儿童美术教育方法11-05
儿童绘画教学方法论文05-10
儿童开发右脑的学习方法——宝宝教学06-04
儿童睡眠障碍研究10-03
儿童退烧按摩方法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