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儿童沟通障碍

2024-10-08

孤残儿童沟通障碍(精选10篇)

孤残儿童沟通障碍 篇1

《智力障碍儿童沟通能力康复训练手册(0-6岁)》的读书分享

首先抛出几个问题

1.你了解0-6岁孩子正常的沟通能力的发育吗?

2.你是否能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儿童的沟通能力制定目标计划? 3.你是否能够通过游戏来发展孩子的沟通能力?

4.你是否能够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沟通能力?

在看到目录时我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对智力障碍的孩子使用手势语,在结合书本知识后自己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1.智力障碍孩子学习使用词语困难

许多智力障碍的孩子有学习使用词汇的困难,因此,对他们来说沟通是不容易的 2.手势容易看懂、理解和记住(两个语言不通的人沟通,手势语会更清楚)3.我们能够较容易地和孩子沟通 我们在说话的同时使用手势语,能够更容易和孩子沟通交流,而智力障碍儿童也会想要通过一些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我们沟通交流

其次,如何使用手势语? 1.在有意义的场景中使用

比如在孩子日常生活情境中使用(最佳时期),在孩子洗澡、穿衣服、吃饭和做家务的时候是孩子学习手势的最佳时机,因为这样的话可以让孩子在自然和有意义的情形下使用手势。而且,由于这些情景每天都出现,有时一天中不知出现一两次,如此经常和重复手势和情景,孩子会很容易熟悉它 2.同时使用口语和手势语 绝不要单单使用手势 3.手势要与实物相像

这样的话孩子看起来容易看懂,也容易学习手势

思考:

1.教学中的运用

比如在教学儿歌的时候,把儿歌用自然的手势或是动作编成简单的一套动作,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儿歌。如大西瓜,可以两只手至腰间向外拉伸变大,代表“大西瓜”。学生们也容易理解“大”的含义。2.建立关系

手势语容易让我们与智力障碍孩子沟通 3.指导家长

书中提到了0-6岁儿童手势能力的一些培养阶段和培养途径,可以给学龄前孩子的家长提供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此书偏重于实践,理论部分可能多有不但之处,但好在提供给读者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法,值得一读,谢谢大家

孤残儿童沟通障碍 篇2

【摘 要】 情境沟通教学在培养智力障碍儿童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由于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从影响情境沟通教学实施有效性的两个因素出发,分别综述了情境沟通教学实施频率和父母专业性对情境沟通有效性的影响,从而为提高情境沟通教学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干预的有效性提供线索和启示。

【关键词】 情境沟通教学 智力障碍 语言沟通 干预

一、 引言

智力障碍儿童因其智力水平低下,认知能力落后于常人,导致其语言沟通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情境沟通教学的原则是父母在有发展迟滞的学语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有预报性作用及交易性模式在学语前期的发展,在父母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下让智力障碍儿童获得请求、眼神交流、手势、口语、评论等语言沟通技能的教学模式。智力障碍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低下,导致其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有诸多不便,而情境沟通教学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因此研究情境沟通教学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情景教学沟通频率和父母专业性两个重要因素对这一教学方式实施有效性的影响。

二、 情境沟通教学频率对其有效性的影响

蒂芙尼做了一个研究,他将63名智力障碍幼儿随机分配到两个小组:其中一个组每周进行5次为时1小时的情境沟通教学;另一个组每周进行1次为时1小时的教学。这两组智障幼儿都由事先经过3个月相关培训的父母组织教学。结果发现:有更高情境沟通教学频率的组别在发音标准和口语词汇方面表现得更好。

马克也做了相关研究,他让64个智力障碍儿童随机的分配到两个小组,都进行为时1小时的教学,其中一个小组每周进行5次,而另一个小组每周进行1次。实验中他发现如果智力障碍儿童对于情境沟通教学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适当的增加情境沟通教学的频率会有一定的增强效果。他还发现,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并不是更多的情境沟通教学内容对于其言语沟通能力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从蒂芙尼和马克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在儿童对于情境沟通教学的内容感兴趣的时候,适量的增加情境沟通教学的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教学有效性。

三、 父母专业性对情境沟通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凯泽和罗伯茨为了研究父母在情境沟通中的作用,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77个智力障碍儿童随机地分配到两个组进行介入干预,这两个组中一个组的治疗人员为父母和专业治疗师,另一个组则只有专业治疗师。他们分别在干预的不同时段对儿童进行专业评估。该实验研究表明,经过专业培训的父母和治疗师的培训比另一组展示出了更多的情境沟通教学策略;经过专业培训的父母在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境沟通教学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有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干预中,父母在儿童的早期沟通交流学习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语言发展会和父母的几个特定的行为相联系,比如父母对儿童语言的数量、质量以及语言学习支持策略。虽然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提供很多方面的帮助来支持他们孩子的自然学习行为,但是这些儿童往往需要更加系统的培训。所以在情境沟通教学中,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很有必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儿童的早期干预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四、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情境沟通频率和父母专业性对情境沟通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情况下,我们适当增加情境沟通教学频率可以增加情境沟通教学效果。父母在情境沟通教学中的参与度及是否接受过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对情境沟通教学的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和系统地探讨其他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正在进行的和准备进行的情境沟通教学提供指导性意见,以期得到更有效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Tiffany Woynaroski, Paul J. Yoder, et al. A Transactional Model of Spoken Vocabulary Variation in Toddler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2014(10).

[2] Marc E. Fey, Paul J. Yoder, et al. Is More Better? Milieu Communication Teaching in Toddler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2013(4).

关爱孤残留守儿童措施 篇3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具体措施

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学习与生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生活自信,使他们时刻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学校的关爱、教师的关怀,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 加强领导 健全机制。我校全体同志始终把关心特殊群体学生的事当作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不断拓宽爱心助学的思路,用我们扎实的工作信服人,用我们真情的行动打动人,让孤残儿童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友善,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增强他们逆境中立志成长、成才的信心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加强领导,我们将爱心助学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中来。学校成立了“爱心助学”领导小组,校长郭瑞华同志亲任工作组组长。鼓励教师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①建立孤残学生档案,制订各项助学工作制度并对特殊群体学生家庭状况、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进行登记,以便让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够得到帮助。

②建立受资助学生档案,对凡受资助的特殊群体学生在受资助前后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对比登记和其资助人的情况进行登记,便于帮扶对子及时联系沟通。

③建立“爱心手册”,我们将每一位曾经帮助、资助过特殊群体学生的社会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附上他们的照片,并肯请他们留下充满激励与爱心的话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捐资助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通过爱心手册让师生去感悟仁慈友爱之士爱的情操,弘扬爱心助学的良好风尚和宣传捐资助学的典型事迹。

④建立跟踪调查制度。这项制度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受资助学生成长跟踪,一是资金使用情况跟踪。学生受到资助,他们的成长氛围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帮助一个困难学生,就是挽救了一个未来。保存孩子的自信,就是保住了一份希望。保证将资金全部用在孩子学习成长上是深入持久推进的爱心助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将受资助学生学期所产生的费用及时向资助人反馈,向家长宣传“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是家庭社会的希望,挪用孩子的学习费用无疑是在打碎孩子明天的希望。

⑤信息反馈制度:引导受资助学生向资助单位或个人定期汇报学习情况,表达感激之情。教育学生满怀感恩之心,使广大捐助者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立志奋发学习的情况,增强对爱心助学的了解与信任。爱心助学领导小组还经常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制定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帮扶计划,利用媒体大力弘扬捐资助学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捐资助学典型,动员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统筹规划

注重实效。

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求真务实、统筹规划。

①精神资助与物质资助相结合。一个人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挺起高傲的脊梁。我们在积极帮助孤残生与资助人结成帮扶对子的同时,在学校内大力营造奋发有为的良好学风,教育学生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成材。

②受恩与感恩相结合。开展写汇报信、问候卡等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受恩”时坦然,避免学生受到资助时诚惶诚恐,造成极大心理负担,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困难之时,别人的帮助要用心感受,用行动去回报。今天的回报是好好学习,明天是报效祖国。我校的孤残贫困生在资助人的感召下都养成了一颗善良感恩之心。当别人有困难时都能伸出友爱之手,做力所能及的帮助。自己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之时,总是不忘给帮助他的叔叔阿姨寄去汇报信,分享成长的快乐。

③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养护、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帮助,我们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奉献爱心,捐资助学,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为更多的贫困生解决困难,为贫困生解决更多的困难,让每个人都成为爱心助学的支持者、参与者和监督者。

丰润区沙流镇中学

孤残儿童沟通障碍 篇4

在叶城县儿童福利院,有一群特殊的孩子,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有的是孤儿,有的是残疾儿。这些特殊的孩子,有一群特殊的“母亲”,她们便是叶城县儿童福利院的护理人员。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到来之际,笔者走访了叶城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向我介绍了福利院的基本情况,他说:“我们这里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由10多位‘母亲’,60多位孩子组成的大家庭。每位老师阿姨,都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全天24小时,孩子们的身边总是有人在关照呵护。这些孩子从小遭到遗弃,没有得到像同龄人一样的母爱、父爱。可是他们在这里却得到了所有的爱!”

这些孩子被送到福利院后,院里工作人员心疼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亲生骨肉一样看待。有些老师对自己的亲生孩子,可能在一气之下会打会骂,但在福利院对这些孩子,他们从未受过苛责。老师们说:“我们要通过行动,让这些不幸的孩子成为幸运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母亲的爱„„”

叶城县儿童福利院主要收养失去父母的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给予他们生活及教育的条件。目前,全县共有孤儿1907名,收养在院儿童有65名,均为学龄儿童。其中男41名,女24名。福利院自2004年起累计使用福彩公益金563万元,切实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为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推动了儿童福利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儿童福利机构由救济型、福利型、单纯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及教育型转变,提高了服务质量,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中心,创新服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让更多儿童受益,让那些身患残疾又遭家庭遗弃的孩子得到养护、医疗、康复、教育。使儿童最大限度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享受人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去年,叶城县儿童福利院的2位高中生全部都考上了大学。两个孤儿,和千千万万的孩子一样,如今可以走进大学校园了。她们是考入河南大学汉语言专业五年制本科的比力克孜•吐鲁甫同学,考入新疆工程学院的阿孜古丽•乌买尔。

两个父母双亡的孩子的绝大部分学业都是在福利院完成的。比力克孜•吐鲁

甫同学回顾起自己的过去时热泪满眶,她说党和政府给自己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没有福彩公益金的支持,自己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儿童福利院的老师们能够把她当作亲生女儿来对待,使自己克服了自卑的心理负担,她只有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党和政府对她的养育之恩。

在民政局为比力克孜•吐鲁甫举行的欢送仪式上,她还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向院里的孤儿做了详细的传授,让大家牢记知识改变命运,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勤奋刻苦,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长大后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

阿孜古丽•乌买尔说,自己10岁时因父母双亡后来到福利院,当时学习并不太好。到了福利院后,感觉老师对自己比父母还好,每天下课后都有老师给辅导学习、教汉语,节假日还组织活动,食堂里的师傅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自己的成绩也越来越好了,终于考上了大学。

我们相信,这些积少成多的爱心,必将汇成一份大爱,切切实实帮助到需要关怀的社会群体。喀什福彩作为喀什爱心公益事业的先行者,必定会为这项意义非凡的公益事业不懈努力,为喀什地区带来了更多温暖与感动。

(比力克孜•吐鲁甫同学发言)

(儿童院大学生欢送仪式)

(儿童院孩子们正在就餐)

孤残儿童沟通障碍 篇5

摘要:民间收养问题日益凸显,孤残儿童作为社会上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都面临了诸多困境,如何从法律制度上更好的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是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分析孤残儿童的定义与现状入手,然后再通过对立法现状分析研究发现立法上的不足,对孤残儿童的法律保护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议。

关键词:孤残儿童;法律保护;儿童福利;立法现状;完善建议

“袁厉害”案件将孤残儿童民间收养问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孤残儿童作为最需要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应为其提供更加完善的保护。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我国并没有针对儿童保护颁布专门的法律,许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民间收养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只有完善法律制度,为孤残儿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民间收养才能走出困境。

一、孤残儿童的界定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规定:“为本公约之目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少于18岁。”在我国,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另外,《宪法》、《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中,十八周岁都作为划分完全行为能力的重要标准,如《宪法》第34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法律上所指的儿童是指未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孤残主要是指的孤儿和残疾两个方面。从国家统计孤儿数的要求来看,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综上结合《残疾人保障法》第2条关于残疾人的定义,笔者认为孤残儿童这一概念可分广义与狭义,广义上的孤残儿童指失去父母或查找不到父母或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存在问题难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即孤残儿童只需满足孤儿与残疾中任意一个条件。狭义的孤残儿童则是指同时满足孤儿与残疾两个条件的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本文中所的孤残儿童概念是广义的。

二、我国孤残儿童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一)法律保护机制薄弱

1、缺乏专门的法律保护。我国关于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主要分为五个层次:一是参与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机构发布的宣言、公约等法律文件,如《儿童权利公约》;二是全国人大及常委通关的相关法律,如《收养法》等;三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颁布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策规定,如《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四是地方性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策规定;五是国际与国内各种非政府组织制定的规定与声明等。[1]不难看出,我国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层次较多,但是严格地说,至今我国没有关于儿童福利的基本法,缺乏完善的相关福利政策,现有的孤残儿童权益保护的法规不成体系,散见于各个法律之中。[2]这些法律难以统一,其分散性导致法律规定出现重叠、冲突与缺失等问题。同时有关孤残儿童的大部分的规定,都是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出来,层次较低,司法性、权威性不足。尽管在2011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曾受民政部委托起草《儿童福利条例》(建议稿),但是,这个条例只是列入民政部的规章制定规划,并没有进入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或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层级不够。[3]而从现实状况可以看出,散见的各个法律规范与政策文件的保护规定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我国的孤残儿童缺少专门的法律保护。

2、现行法律适应性不强。现今不仅法律缺失,出台的法律规章也不能完全适应现实情况要求,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收养能够让儿童重新融入家庭生活,是孤残儿童的重要出路之一。因此笔者就以《收养法》为例,简要的分析一下我国关于孤残儿童收养方面法律规定的不足。第一,法律条文规定不够细致,比如《收养法》第4条第3款规定与第5条第3款规定中提到的“特殊困难”,法条里并未进行解释说明,我们不能确定其具体所指。第二,我国现行法律只规定了收养程序,但是收养后的监督没有制度可循。第三,我国《收养法》对收养人的资格限制过于严苛死板,例如《收养法》第8条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第9条规定当没有配偶的男性想要收养女性,必须与被收养儿童相差四十周岁以上,这样的严苛规定减少了适格收养人的数量,许多收养人因为不符合严苛的条件而选择民间收养或者是放弃收养,这样实际上更不利于孤残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以上分析的问题并不只存在于《收养法》之中,现行的许多条款都存在着,规定过于原则,法律条文模糊与空白的问题。不能适用的法律相当于一纸空文,立法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够适应现实情况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立法的意义所在。

(二)法律实施的监督体制不完善

我国在孤残儿童保护上存在缺失,不仅仅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缺失,还体现在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

1、民政内部监督机制缺乏。《收养法》第15条规定收养需到民政部办理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7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11条规定登记机关在规定时间内对收养申请人的资格与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才能依法办理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时成立。从上述条文中可以得知我国收养关系成立的审查机关和审批机关都是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儿童福利院系被收养儿童的监护人、送养人,而福利院是隶属于民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并由其指导,两者有直接行政关系。[4]综上所述,收养过程中,民政部门显然系自己送养、自己审查,这严重违背相互制约的法制原则。监督机制缺乏,必然造成权利的滥用,在实践中,也曾发生过民政部门办理“人情登记”的事件。更有违法犯罪分子与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勾结,进行贩卖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

2、政策执行后续监督缺乏。政策执行之后,缺乏后续监督,儿童后续利益得不到保护。如儿童被收养后,对于收养的家庭是否对儿童进行了良好的照顾,儿童对新的环境是否适应都缺少回访关注,导致被收养儿童受到虐待等案件时有的发生,甚至存在收养后转卖的情况。另外分散孤儿的补助金直接下发到监护人账户之中,而民政部门对监护人是否真实的履行了监护义务,补助金是否用于抚养孤残儿童没有完备的监督体制。这就导致一些监护人拿着政府的补助金,却不履行监护义务,资金用不到孤残儿童的身上,监护儿童沦为了某些人获利的途径。

三、孤残儿童法律保护相关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1、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为了更好的保护儿童的权益,我国迫切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各国相继出台《儿童福利保护法》,甚至一些国家的法律已经相对完善,而我国却在这方面无所发展。从国际形势来看,出台关于儿童保护的特别法是必然趋势,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将儿童保护的相关规定从政策层面提升到司法层面,提高孤残儿童法律保护的权威性。《儿童福利保护法》作为一部特别法,有较强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该法可以使孤残儿童福利的内容、责任主体、资金渠道、财政划拨比例与执行标准、管理和监督体制等事项进一步明确,这势必对行政效率提高、管理的集中化、资源的节约起到推动作用。[5]此外,原有的相关法律规定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将法律条文中过于原则、模糊性的规定作出适当的解释,把握好宏观与微观,让有关部门在适用时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评判标准,避免过度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儿童的权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对一些过度苛刻的要求进行放宽,拓宽孤残儿童得到帮助的途径,防止苛刻的法律条件阻碍儿童获得救助。我们需要从政策向司法转变,通过对基本的法律进行完善,保障孤残儿童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2、发展性法律保护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作为应当特别关注的对象,孤残儿童面临的不仅是生存问题,还有发展问题。他们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如果只重视他们基本生存的保护,而忽视了孤残儿童未来发展的需求,这不符合保护的初衷。生存权与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对孤残儿童的学费予以减免,提供相关的教育补助、设立专门的助学基金;在医疗保障上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构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在法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实行倾斜保护。我国对于孤残儿童的保护还处于较低水平,但是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其的保护应该从基本生活慢慢的扩展到推动个体发展上来。[6]

(三)改革创新体制

1、法规支持,创新我国家庭寄养模式。通过借鉴英美两国的家庭寄养模式经验,我国已经对家庭寄养模式做出相关规定,2014年12月1日我国出台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有些地区已开始试行。但是我国的家庭寄养模式仍旧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许多的不足,需要更多的法律进行规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家庭寄养做出进一步的规范。首先要完善家庭家养评估体系,通过测评,了解孩子对其的寄养家庭的真实看法,更加清晰把握每个寄养家庭的情况。其次重视寄养中断问题,做好承接工作,避免对儿童的再次伤害。第一,法规中增加寄养家庭的违约成本,让寄养家庭能够更加重视孩子的寄养问题,在寄养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减少寄养中断情况的发生。第二,适当保留相关的福利政策,以此增强寄养家庭的稳定性。第三,补充完善家庭寄养向收养过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寄养转收养的情况下,放宽寄养家庭的法定收养条件,减小其经济压力。

2、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首先内部监督,如上文所提及,我国收养关系成立的审查机关和审批机关都是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中国收养中心、儿童福利院则隶属于民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如果要说内部监督,仅仅就只有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内部没有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这严重违背了相互制约的法治原则。因此完善内部监督需要打破民政局在儿童收养过程中的垄断地位,设立单独的监督部门,对日常活动进行监管,纵向与横向监督同时进行,以此来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7]其次是社会监督,儿童补助资金由民政部门直接发放,但是民政部门对于资金的数额与走向并未向公众进行公示。此外,许多数据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并不符合信息公开原则。大量的信息不公开,社会公众无法进行监督,工作权威性必然会受到质疑。有关部门应将更多的信息向社会发布,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用社会监督的力量来提高部门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清正廉洁。最后要完善回访监督制度,虽然我国在这方面有相关规定,但是过于松散,力度薄弱,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作出的决定负责,关注决定的实施情况。有效的回访制度能够对孤残儿童进行追踪了解,更好的保护儿童的权益,这也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对错误的决定作出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孤残儿童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只有完善我国法律体制,为孤残儿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更好的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才能更好的建设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继同.当代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上)[C].理论研究.2008.9

[2]孙莹.儿童福利政策与措施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6-10

[3]韩柳洁.孤残儿童救助如何走出困境[N].人民政协报/2013年/1月/21日/第B01版

[4]陈杰.涉外收养儿童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5]仇雨临.我国儿童福利保障政策的评析与展望[J].社会保障研究.2007,(2)

[6]陈静.孤残儿童社会保障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2(2)

孤残儿童沟通障碍 篇6

【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儿童想要得到发展就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儿童福利机构的孤儿中有很多残疾和疾病的儿童,孤残儿童是特殊的群体,因为身体条件有限制,所以,不能离开儿童福利机构像正常的儿童一样接受教育,他们只能留在儿童福利院内生活,因此,对这些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及其重要[1]。儿童福利院应该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原则,对孤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对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落实,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实施特殊教育,使广大孤残儿童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一、开展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意义

孤残儿童是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而且还患有残疾缺陷以及各种疾病,他们不仅认知能力有限,而且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低于正常儿童,因此,他们内心极其脆弱、敏感,易出现过激反应,会给周围人造成困扰。而实施特殊教育则可以通过对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进行特别设计,针对孤残儿童需求实施特殊教育,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对孤残儿童认知、情感和意志进行干预,使其向社会方向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2]。所以,特殊教育可以使孤残儿童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使孤残儿童的悲惨命运得到转变,不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提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明天。

二、开展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完善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环境

儿童福利机构需要完善服务功能,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儿童福利机构可以建立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绘画教室和多媒体、多功能厅及大龄儿童培训技能室,为孤残儿童建立一系列教育设施,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而更好地提高孤残儿童的智力,使孤单儿童潜能得到激发,保障孤残儿童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3]。

(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水平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儿童福利机构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的仅仅保障孤残儿童吃饱穿暖的现状,进而将特殊教育作为工作重点,这样突破传统观念,将特殊教育列入日常管理工作当中。首先,争取教育部门的指导,使教育信息不断扩展;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扩招优秀的教育人员,还要将儿童福利机构的教育工作人员外派出去进修学习,这样才能不断的使特殊教育队伍不断壮大,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2.实施阶段性教育

开展特殊教育针对的是孤残儿童,因此,需要针对孤残儿童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循序渐进的对其进行引导,这样他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前进。例如,对0~3岁的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时,应该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对这类儿童进行评估,了解和掌握教育存在的问题,尽早进行干预,可以通过婴儿操、抚摸训练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他们进行聊天、玩乐,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对3-6岁的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时,可以进行分班教学,每班儿童控制在20人左右,在进行特殊教育时,教师要对儿童进行认真观察,这样才能够了解最真实的他们,并对其建立教育档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在教育和生活中对其信息进行收集,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教育目标。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可以通过营造开放、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孤残儿童尽快的融入到教育环境当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使孩子快乐的成长。对适龄儿童可以让他们进入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是他们融入社会最为重要的一步。儿童保育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学校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让孤残儿童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进入校园接受社会教育,虽然,在进入校园初期孤残儿童会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但是,只要儿童保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调整,给予正确引导,使其树立信心,他们将会尽快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结语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背负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而儿童福利机构是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实施特殊教育时,儿童福利机构的教育人员一定要给予孤残儿童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特殊教育,同时,也能够促进儿童福利事业更加长远的发展。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孤残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使其获得应有的权利。儿童福利机构应该重点开发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孤残儿童创造健康、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曹漱芹,张华.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路径——以浙江省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6).

[2]胡奇.完善中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9).

[3]张华.浙江省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现状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11).

张佳坊学校关爱孤残儿童工作总结 篇7

工作总结

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的主题,本学年工作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爱心涌动 自强不息。

我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的主题班会,各位班主任老师根据本班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一个子主题,策划活动方案,组织同学举行一次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以正面、反面的事例教育孩子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娱乐。通过活动,让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从小学习自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通过组织“送微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帮助别人时的快乐,也在集体中体会到别人帮助时的快乐,懂得他人在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把关心他人看作是自己生活中快乐的一部分。在各位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一些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成长为 “自强少年”。

二、爱心滋润 阳光灿烂。

我校根据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契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关心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在全校开展了 “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大型游园活动,使每一个人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三、爱心传递 大爱无疆。

每个“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与他一起成长进步。并在“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己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孤残儿童沟通障碍 篇8

撑起孤残儿童幸福蓝天

——唐山市综合(儿童)福利院创先争优活动纪实

背景镜头:春意荡然的南湖,巍峨挺拔的抗震纪念碑,绿树掩映的凤凰山公园及山上凉亭,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欢快玩耍的孩子们,渐渐推出“五色彩云”院标。出大题目。

蓝天下阔步发展的唐山孤残儿童福利事业

孤残儿童福利事业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她如和煦的春风,吹散孤残儿童心底的阴云;她如冬日的太阳,融化孤残儿童冰封的童心;她如长夜里的北斗,引航孤残儿童成长的路程。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孤残儿童放在心上,健全救助制度,完善福利设施,推进特殊教育,动员社会力量为孤残儿童奉献爱心。使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成长。”

唐山市综合(儿童)福利院是唐山市唯一一家儿童福利机构,落座在唐山这座充满爱心城市的沃土上,承担着全市14周岁以下残弃婴(童)、民政“三无”智障人员的收养任务,现有收养“三无”智障人员24人,残疾 儿童131人,他们分别患有脑瘫,先天性心脏病、孤独症和多发性残疾。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作为唐山市重要的服务窗口之一,福利院始终坚持以胡锦涛同志关于孤残儿童工作的指示精神为指南,以民政为民为宗旨,牢记使命,努力工作,不断开创孤残儿童福利事业新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唐山市文明单位”、“唐山市花园式单位”、“唐山市三八红旗集体”。2011年,被市直机关党工委确定为唐山市市直机关创先争优典型示范单位。

以创先争优为抓手,树立孤残儿童福利事业新理念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综合(儿童)福利院根据市委、市直党工委的指示精神,按照民政局党委提出的“创本职工作之先、争本职工作之优”的要求,立足岗位,创新举措,精心设计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树立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树立“用真心温暖每颗童心,用爱心绘就每张笑脸,用奉献造就幸福之家,用知识蕴育多彩人生”的办院理念,推动创先争优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稳步发展,促进孤残儿童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新档次,实现了全院工作的科学发展,争先进位。

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院党支部成立了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除了例行的党课外,开展以图片、文字、视频资料、教育宣传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交流、谈体会等活动,树立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的责任意识,强化了党员对标赶超、奋发向上的超越意识,开展了“我为孤残儿童做贡献”的大讨论,全院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团结奋进,为孤残儿童做贡献的浓厚氛围。同时,以国内先进儿童福利院为目标,不断拓展业务培训途径,员工受训率达到了80%以上,已有16人取得了国家育婴师、营养师、康复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针对护理工作业务特点,强化了规范化操作,把全院业务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创建孤残儿童福利事业新模式

在创新争优活动中,我们立足儿童福利院工作特点,紧密结合实际开展活动,不断创新孤残儿童福利事业新模式,逐步实现了从单纯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及教育型转变,保障了孤残儿童生活、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益。

根据婴幼、学前、学龄儿童生长需求,实行营养搭配、进行科学喂养;对我院收养的智障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尊重他们,设立专用的电视房和活动区域,使他们生活在一个温暖而有尊严环境中。一年来,先后为15位患有特殊疾病的孩子进行了手术治疗,对有肢体障碍的残疾孩子,根据残疾程度,制定康复计划,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让他们尽早恢复言语、1 行动、肢体功能。目前,我院的残弃婴、童成活率已达到了85%以上,计划免疫率达到100%,术后矫正率达到100%,康复有效率达到了98%,入学率达到100%。尿布疹率为0,营养不良率为0。孤残儿童生活费标准已达到每人每月1000元标准,走在了全省最前列,得到民政部和省厅领导的表扬。

筹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完善基础设施。为了提升我市残弃儿童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心理辅导、生活技能培训服务水平,促进我市儿童福利事业快速发展,我院筹措资金100万元,将对现有二层副楼进行装修改造,改扩建成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河北省北部地区最大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不仅可供我院脑瘫儿童康复使用,还可把服务拓展到社会上的残疾儿童。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每逢节假日,组织孩子们进行集体活动,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设立了“开放日”,为社会各界搭建爱心平台,拓展了收养渠道,试行了涉外送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打造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通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院内栽种绿色植被、搭建葡萄架、清理草坪、清洁环境卫生,改造节能管线,使我院的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院内无杂草、无白色垃圾,院生活区窗明几净、干净整洁,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

针对我院女职工多的特点,开展了做孤残儿童“好妈妈”的系列活动。女职工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为院内孩子编织毛衣50余件;成立了义务拆洗被褥小组,对孩子们的被褥定期拆洗,勤晒勤换;每周三做完日常工作后,姐妹们自发来到食堂,为孩子们包饺子、包包子。进行“最美妈妈”评比,养育人员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同乐”。开展“一日妈妈”活动,把孩子接回家,节假日放弃休息,组织孩子们到野外郊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每年除夕,“妈妈们”为孩子早早营造了节日氛围,准备了丰富可口的饭菜,同他们一起守岁,给他们发小红包,让孩子们深深感受到来自妈妈的母爱。

大龄孤儿,虽然已超出福利院的服务范畴,但是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能够走上社会,独立生活,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申请廉租住房、安排工作等。目前,我院有10名大龄孤儿,其中6名走上了工作岗位。

为孩子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学习教育机会,重视对孩子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先后为我院王璐等3名孤儿争取到了到唐山市高级劳动技工学校就读的机会,为他们将来就业和自立创造了条件。同时,在教职员工的精心培育和支持下,2010年走出了我院第一名本科大学生。

为增强职工爱岗敬业精神,院举办了“党徽在岗位上闪光”优秀作品演讲比赛。统一制作了工作人员服装和岗位标牌,共产党员实行亮牌上岗,规范了办公用语、推行了服务用语,修订规章制度8章87条,制定了18个方面的服务标准。完成了档案室验收工作,升级为省一级档案室。院内各楼层安装了监控系统,实现了科学管理,提高了服务水平,提升了服务质量。

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福利院现有职工150多名,其中共产党员18名。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在党员中开展了“岗位建功立业,以优异成绩向党献厚礼”主题活动,定期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实行了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强化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2010年对全院中层干部进行岗位调整,有15人参加了竞岗演讲,通过民主评议,一批学有专长、工作能力强,受职工欢迎的同志被选拔上来,为他们搭建了实施才能的平台,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力。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院党支部和领导班子着眼于抓党建、带队伍、谋发展的统一,强力抓党员队伍作风建设,抓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全体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要在作 2 风上有新表现,重实际、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把我院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开展自查自纠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相互协助,配合默契,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党支部书记、院长王志君率先垂范,严格自律,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儿童福利院院长、唐山市“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唐山市综合(儿童)福利院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各级领导对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关怀、厚爱和支持。国家和省有关领导多次来院视察关照,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关心福利院的每一项工作,多次为加快发展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做出重要指示。市局领导经常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为唐山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运筹帷幄,呕心沥血。

孤残儿童沟通障碍 篇9

关键词社会变迁 孤残儿童 家庭教育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教育问题上,弱势群体在各种社会形态中都是一个边缘的群体,在成长与发展中得不到均等的机会。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能会通过某些措施缩小差距,但家庭教育却由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或者个人身体条件的限制相比之下较难突破。

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与社会公平对社会安定、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时甚至成为社会制度或国家制度优越性的一种标志。目前我国孤残儿童基数大问题多,在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下,关注孤残儿童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孤残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会对孤残儿童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对其以后的教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增进,孤残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孤残儿童的家庭教育在逐步改善,并出现了专门为孤残儿童服务的“孤残儿童护理员”。本文通过分析孤残儿童现状及其在转型期所受的影响,探讨孤残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指出家庭教育是孤残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创新其教育方式,使孤残儿童在社会中更加和谐的发展。

一、孤残儿童现状

孤残儿童,即弃孤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弃儿是被亲生父母遗弃或寻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儿童,孤儿是父母因故去世的儿童。他们中的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残疾,如智力落后、肢体残疾、听力障碍、躯体疾病等。正是因为很多弃孤儿童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所以经常被称作“孤残儿童”[1]。

2005年对全国孤残儿童状况进行的系统排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两百多万的孤残儿童,其中残疾儿童约占60%[2],18周岁以下父母双亡和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共计57.3万人[3]。据民政部统计,目前孤残儿童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残疾儿童比例在逐年递增[4]。如2008汶川地震就造成四川1059名儿童成为孤残儿童[5]。目前我国孤残儿童主要照料模式主要有:1.社区照料;2.机构照料,包括政府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民间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如民办非企业);3.国内外收养;4.家庭寄养;5.其他,如SOS村、寄养之家。其中,家庭寄养近十几年发展迅速,每年約有2.7万孤残儿童被家庭收养,已经成为孤残儿童照料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我国孤残儿童照料的一种新模式,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寄养家庭[6-7]。

二、社会变迁对孤残儿童的影响

社会变迁对家庭组成、个人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伴随着社会发展和西化思想的影响,单亲家庭数量也在上升,这些家庭的孩子一方面在经济方面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其心理也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现在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时期,中国的困境儿童和儿童福利问题尤为尖锐,处于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议程的中心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结构分化程度提高,社会流动速度加快,特别是家庭功能结构角色变化和婚姻稳定性下降,城乡各类“困境儿童”大量涌现。例如,弃婴、孤儿、残疾儿童、流浪儿童、贫困地区的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女童、寄养儿童、艾滋病孤儿、犯罪家庭的儿童、患了自闭症的儿童和童工等,这些构成了格外突出的儿童发展、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等问题[8-9]。

孤残儿童是弱势群体中条件最困难、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没有生产生活资料,而且生理、心理上有一定的缺陷,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社会群体。国家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照顾这类群体的全面发展,如民政部建立“全国孤残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对这部分儿童进行登记、看护并给予相关帮助,并通过“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扩大福利服务内容与力度;同时社会意识也对这类儿童开始重视,一些非政府组织力量自主对孤残儿童进行帮扶与关爱。

三、孤残儿童的家庭教育视角

目前我国孤残儿童逐步从社区寄养、福利院寄养更多的向家庭寄养方式转变,同时教育方式从封闭式教育的模式,逐步转向注重个性化教育的模式,并出现了大量的孤残儿童护理员,对孤残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现在较为普遍的家庭寄养不仅给被寄养儿童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如生理状况得到康复、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等,也给寄养家庭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家庭更加和睦、家庭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均有所提高等[10]。

对孤残儿童的培养目标是不仅要把孤残儿童抚养成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才。孤残儿童因为孤,他们同任何其他正常孩子一样需要家庭温暖;因为残,需要特殊照顾和特殊教育[11]。首先,寄养家庭与孤残儿童的心理认同是首要的,也是其能否成长与成才的关键,不能走两个极端:即过分的冷淡,寄养父母认为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没有感情基础,对孩子的心理与物质需要不能给予满足;或者过分的溺爱,以儿童为中心,认为这些孩子身体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又被父母抛弃,因此对他们疼爱有加,这两种对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极为不得当的。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儿童生理机能的恢复和正常家庭生活的和谐;从长远来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12-13]。其次,寄养家庭因为儿童的生理、心理条件不同,不仅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同时还要有很大的经济付出,这就要求相关组织机构分情况对待,在各地建立相关组织帮助家庭扶助孤残儿童成长。再次,在已有《家庭寄养基本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规范家庭寄养行为的具体措施,兴利除弊,推动家庭寄养健康开展,提高家庭寄养的质量,保障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14-15]。

四、孤残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对孤残儿童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孤残儿童的特殊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让他们尽早回归主流社会,就需要改善其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亲情;另一方面,满足其特殊教育和康复的需要,改善残疾给儿童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6]。

家庭寄养是一种能够弥补孤残儿童创伤的有效方式,其能帮助儿童重获安全感,促进其情绪反应正常发展,减少生活中的压力。因此,在未来随着社会经济、医疗、福利条件的改善,家庭寄养将会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社会对问题的重视及个人意识的加强,孤残儿童的家庭教育将会越来越趋于正常化,从单纯的关注孤残儿童生理及生活转向其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习惯教育、学习教育。

五、小结和探讨

本文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孤残儿童的组成与特征,探讨了在社会转型、变迁的背景下孤残儿童的脆弱性,并以家庭教育为核心,详细论述了孤残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主要结论如下:

(一)国家和社会对孤残儿童的关注和保护日见成效,如建立孤残儿童管理系统,各种草根组织对孤残儿童的帮抚与关爱等,对孤残儿童的关爱在逐步走向规模化、正规化。

(二)促进孤残儿童全面发展的措施与方法越来越灵活多样并富有成效,如越来越人性化的福利院、家庭寄养等方式。

(三)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更加有益;在未来家庭结构转变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家庭寄养有其更加强健的生命力,是孤残儿童生理、心理全面发展的一种保障。

(四)孤残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习惯教育和学习教育等方面有大的改善,如孤残儿童护理员的出现以及家庭寄养方式的普遍化等。

总之,对孤残儿童的关注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制度优越性体现的必然措施,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續发展的保证,而居于重要地位的孤残儿童的家庭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广泛的关注和推动。

参考文献:

[1] 史秋琴,杨雄.城市变迁与家庭教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45.

[2]王建基.孤残儿童抚养模式调查分析-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

[3]尚晓援,程建鹏.中国孤儿状况分析[J].青年研究,2006,(10).

[4]民政部.我国未来需要20万名孤残儿童护理员[EB/OL].http://society.pub.zjol.com.cn.

[5]陈云凡.中国儿童福利制度之缺失-四川地震孤残儿童收养与保护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6]尚晓援,李海燕,伍晓明.中国孤残儿童保护模式分析[J].社会福利,2003,(10).

[7]顾惠娟.孤残儿童养育模式之思考[J].社会福利,2003,(10).

[8]刘继同.国家与儿童:社会转型期中国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3).

[9]刘继同.社会转型期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10]吴鲁平,韩小雷,刘文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果的实证研究-对北京大兴区礼贤镇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5,(6).

[11]史秋琴,杨雄.城市变迁与家庭教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21.

[12]吴立保.论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4,(3).

[13]吕学静.日本孤残儿童的养育方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福利,2006,(11).

[14]张世峰.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孤残儿童养育模式[J].社会福利,2007,(7).

[15]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化、亲情化、社区化,为孤残儿童构筑爱的家园[J].社会福利,2007,(5).

孤残儿童沟通障碍 篇10

全国助残日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关爱孤残儿童,让爱洒满人间

二、活动目的

通过爱心体验活动,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奉献,体验奉献带来的快乐,体验志愿者服务,通过志愿者活动培养队员善良、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提高队员的组织能力,将募得的款项分别捐助给市特殊教育学校和东石镇金山小学特辅班等10个特殊教育辅读班。

三、参与对象:全校师生

四、活动组织:各班成立“爱心义卖”活动小组

五、活动时间:2016年5月13日(周五)下午第二节、第三节

六、活动地点:学校西边操场(摊位按从左到右顺序排列)

七、具体安排:

(一)前期准备

1.辅导员老师做好活动主旨宣传。

2.一、二年级的同学不参加“卖”的活动,但是要参与“买”的活动。三至六年级队员每人可准备一件或以上义卖物品,多捐不限。

3.队员请在自愿且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开始筹集义卖物品,要求:(1)所有物品要求质量相对较好,保持七、八成新。

(2)可以是自己闲置的学习用品,看过的图书,用过的玩具及多余的小摆设,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书画作品等,以自己多余的物品为佳。

(3)义卖物品要求健康、卫生、安全,辅导员对义卖物品进行验收后才能进入义卖市场。

4.各班可制作小展板展示班名、口号或标语。

5.每班选出几名得力的班队干部协助义卖活动。安排好班级的售货员、推销员、记账员等。

(二)义卖活动

1.各年级在辅导员老师的协助下提前布置好义卖柜台,将义卖物品分类摆放好。2.各中队同学带上自己的零用钱,参加本次义卖活动。

3.学生自由选购物品,不追跑打闹、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做到文明有序地购买。4.队员在爱心购买时,各爱心超市的记账员需及时登记爱心物品的实际售价。5.如果挑选不到喜欢的义卖物品,队员可直接向班级捐赠零花钱。6.活动结束后各中队上交义卖物品登记表及爱心义卖款。

(三)总结评比

活动结束后,作好爱心义卖的清算总结工作。各中队及时总结本次活动,发掘活动中的典型事迹。学校将在各中队总结的基础上,评选以下奖项:

1.“特色商铺”奖 评选要求:

(1)商铺布置:广告标语醒目,展台布置合理、美观。

(2)商铺气氛:可以运用吆喝,讨价还价,折扣赠送等方法来吸引顾客。(3)文明服务:服务热情,运用礼貌用语,不与顾客产生争执。

(4)场地卫生:班级“义卖”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商铺场地的整洁,负责场地的卫生,特别是结束后的卫生清洁工作。

注:若出现不文明现象,则取消参评资格。2.“爱心志愿者”奖(由辅导员在班级内评选)评选要求:

(1)在义卖中积极捐献物品并进行文明消费。(2)无追逐吵闹现象,无安全事故发生。(3)在购买时不乱扔垃圾。

上一篇:阳光星期五作文下一篇:雷雨的初中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