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方法(共12篇)
儿童美术教育方法 篇1
摘要:绘画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通过长期的在教学实践总结, 儿童绘画作品的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 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此, 应当不断培养儿童绘画的学习兴趣, 注意绘画前的观察与指导工作, 提高儿童绘画的技巧。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学,学习兴趣
儿童对于绘画的喜爱那是源于自己的天性, 是儿童的一个与言语同样重要的表达方式, 儿童通过拿画笔来涂鸦, 这就给了儿童进行绘画创造的源泉与动力。但是我们的绘画教学中儿童所创作的各种作品, 在其中我们是很难发现当中有儿童自己的东西。例如自己的一些感受以及对生活的各种印象。许多的儿童作品给人感觉千篇一律, 同质化的倾向极为明显。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绘画教学的缺陷所造成。那么, 怎样才能够提高儿童的绘画能力并以此作为基础来让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画笔将其表现出来, 笔者认为需要从下列方面作为切入点:
1 引发儿童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 培养他们绘画的兴趣
现在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如果在情绪比较兴奋的时候其创作力是处在最佳的时期。因此, 我们需要能够与儿童构建起良好的感情, 要多交流沟通, 在绘画时给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 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的激发儿童的绘画热情, 而且也是培养儿童绘画能力的一条捷径。
(1) 儿童已经有较强烈的自我意识, 只要他们认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 他们是不会去触碰的。
我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较难找寻到儿童绘画的各种特点。例如, 班上有一个儿童对于绘画一直没有兴趣, 甚至于反感。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缺乏必要的绘画基础, 来要求儿童进行绘画创作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分析了一下这个儿童的特性, 其语言发展的很好。于是, 我们可以多与儿童说话、交流、沟通。儿童一旦与我们进行了有效地交流, 我们就能及时的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每一次的总结谈话, 我们都发现儿童的悄悄话其实是充满了童趣的故事。当我们将这些充满童趣的故事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时候, 儿童会很好奇的看着我们, 要求我们将绘画中的内容讲述给他听。如此这般, 儿童最为喜爱的一幅画在其自己的描述之下用我们的画笔来展现, 儿童的绘画很容易就出现了自己创作的内容。我们可以尝试以语言的交流作为桥梁, 儿童在绘画之前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儿童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2) 情感教育和美术中的灵活性巧妙的相互融合。
美术的表现是负责多变, 可以让他们互相之间联系上, 绘画中的形象可以在各种创作中有所体现。例如, 我们班上有某个儿童在绘画的时候表现的精神不集中, 不愿意动笔去绘画, 其这方面的技能也就难以得到发展。我们向家长说明了这个情况之后, 家长向我们求助, 希望我们能够提供有效地方法。于是我们对这名儿童重点的进行关注, 让这个名儿童可以随时感受到我们对其的关心, 这样儿童就自然对我们有了足够的信任。然后我们仔细的看了这名儿童的作品, 发现他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自信, 许多绘画的技能其实早已经掌握, 但是在绘画创作的时候却对于我们的言行举止非常在意。儿童这样的表现说明其是希望能够有亲情的认可。我们在绘画的时候给予儿童必要的鼓励与支持并主动的与儿童多交流。一同做想像绘画的各种游戏项目, 儿童逐渐发现绘画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绘画可以让一根直线变成一条马路也可以变成一支笔。画多了之后, 儿童的绘画能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其所拥有的能力就会有灵活性的拓展。实际上, 儿童的想象能力要比我们成年人丰富许多, 成年人脑海中的各种思维定势极为明显, 而儿童的想像与创造却不存在有各种束缚, 他们可以天马行空的任意想象。我们在绘画教学的时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争取与幼儿建立起感情, 这样儿童的绘画热情必定会被引发。
2 需要注意绘画前的观察与指导工作
我们所处的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各种鲜艳的颜色对于儿童是具有极为明显的吸引力的, 儿童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非常喜欢用那些极为鲜艳的纯色来表达自己的作品。例如, 将草地全部涂成绿色, 天空涂成一整块的蓝色。可是大自然的实际并非如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实际的情况, 儿童经过自己的观察后, 他们马上会发现草地并不是一种绿色, 天空也并不总是蓝蓝的。这样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就会注意到这个问题, 其作品的颜色也就不会还是那么喜爱用纯色来表达。我们组织儿童走出教室, 走到自然中, 指导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儿童抬头一看天空, 进出的天空颜色与远方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区别, 看看谁能最快的发现。儿童经过自己的仔细比较之后就会发现, 自己进出的天空的颜色非常蓝, 色彩极为鲜明, 而距离较远的天空颜色则没有那么蓝。在这样相互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儿童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其对于绘画的观察力也会有明显的上升。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用艺术性的语言来进行有关的描述。
3 积极提高儿童的绘画技巧
儿童所绘画的对象都是其亲眼所见, 对于其作品切忌用像与不像来评价。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发现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我们可以教授儿童应该如何观察以及绘画的一些顺序等知识。例如, 教授一幅画应该怎样确定整体与局部, 如何按照参照物来创作。在实际绘画的时候我们应该大胆放手, 让儿童由着其意愿去作画, 千万不要说应该化成什么样子才是标准的, 才是符合我们教师需要的。儿童在绘画的时候如果受到斥责会造成其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而为了迎合我们成人的看法去进行创作。
儿童美术教育方法 篇2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1.学习美术基本技能
2.发展孩子的独特性,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相互性。
3.通过对感官和手的训练,发展儿童活跃思维、促进心灵成长和拓展创造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教学理念:想象力的培养
一、设置教学情景激发想象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
三、开发潜在意识创造想象
四、积累生活素材促发灵感想象
思考1:在画画的过程中,想象力和技法有机统一的点把握的度是最关键的!自由想象非常重要。譬如在纸上乱涂乱抹,甚至好动!一刻都不闲着,老师围着孩子团团转!其实儿童的好动性是他的特色,大人或老师不要横加干涉或禁止,家长千万别“指挥”或“命令”孩子,要让他自己指挥自己,自己听从自己的命令。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儿童就能自然的活动他的筋骨,健康的身体随之而至。
尊重儿童的自由想象(独立性),并非让他为所欲为,且不可让孩子以为安静、顺从、听话、被动就是好事;而活动或工作就是坏事。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要求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并着力于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具,让儿童借由具体操作来用画笔作画,在作画的过程中,老师让其自由发挥,当孩子发挥不下去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项选择题”的方法,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进行引导。
思考2:孩子是孩子的老师:我们的老师们不要“主动”(刻意)的想去“教”孩子,应该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留心孩子们的每一个表情以及眼神。唯一必须人为的就是设计或制作许多教具,甚至鼓励孩子尽情的游玩及操弄,就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毕加索说:我愿意一辈子像孩子学习。我们所理解的毕加索的话的意思有两层。其一是毕加索从小开始画画,最后成为大师,他老的时候一定在思考,思考自己最后将去哪里去?最后结果是回到孩子那里去!经过世事和经历,最后又回到了孩子那里去!这也许就是那个古老命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从孩子来,最后回到孩子那里去!那时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唯一相同的就是他很“真”!“真”就是真正的老师,就是儿童本身。
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 篇3
关键词:直觉;美术教育;视觉训练;视觉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47-01
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发展实际,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要改革美术教育,就应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
一、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1、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 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 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2、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 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3、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 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 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2、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儿童注意观察。儿童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其次,要教儿童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 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入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儿童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摸、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儿童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其次是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
儿童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 篇4
儿童美术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审美意识萌芽、启迪心智、培养爱心、发现生活之美的教育。近年来,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 发达或是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家长对于儿童的美术教育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
现如今, 在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大于精神文明发展的今天, 如何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前进与发展?整个社会也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这一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尤其是针对儿童早期的美术教育。
一、制度下的素质美术教育
1999年制定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于2011年正式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我国正在逐步细化美术教育对于儿童全变发展的制度化管理, 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再到义务教育的美术, 接下来将会出现对于每个阶段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生理、生活、社会认知等方面做出更加细致的分工。这正体现了我国对于儿童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人文性质不言而喻, 美术课程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 致力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探索性和综合性的标准制定课程, 通过美术教育与儿童学习、生活体验密切联系, 使儿童在和谐、友爱、积极的情感生活体验下, 增进儿童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促进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启蒙, 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社会文明的责任感, 燃气对未来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奋斗。
二、儿童美术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美术教育的总目标同其他科目相同, 从三个维度设定, 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随着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提出了更高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 在符合三个维度目标的同时, 美育在培养儿童知识面上突出了综合性、个性化并使其身心愉悦、健康等特点。
对于儿童美育的目标而言, 其培养目标可大致概括为:1.提高儿童的认识、认知能力;2.优化、拓展智力的进步;3.以游戏形式全面发掘儿童的智力潜力;4.重视儿童个性发展;5.保护儿童丰富想象、创造力;6.使身心健康、快乐。
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我教艺术科, 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 则生活美化, 人世和平。少儿美术教育, 应当是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教育, 至于将来能否成才成家, 那要看孩子日后的发展, 由他们自己决定。对大多数孩子来说, 艺术不过是一种素养而已。”
某一次, 去参加朋友儿子的百日宴问朋友:你想让他以后做什么?朋友答:快乐就好了。我们往往在无意识下就会想自己的孩子的将来, 但是这样往往扼杀了孩子自主意识, 然而儿童的美育课程目标不是“越早学习就越有希望成为艺术家”的误区。
三、儿童美术教育实践内容
儿童阶段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障碍, 但通过游戏活动来认知、学习, 不仅可以增强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他们学习到美术感性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儿童美术教育在选择内容上应注重体现其游戏与生活, 使儿童真情自然流露。儿童美术课程应是一种无压力课程。可以说这种安排还具有指导儿童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儿童精神治疗, 缓解的作用。
如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美术课程教材中多以生动的同龄儿童作品以及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主, 辅以概括性的文字介绍, 例如“美丽的印纹”、“神奇的口袋”、“彩线连彩点”等, 很少有介绍美术专业绘画知识的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想象、思考、体验、创作。
儿童在接受美术教育过程中, 丰富视觉、触觉、审美体验, 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形成美术素养、美术审美的启蒙。同时, 儿童的审美体验与表现之喜悦感, 培养了童年丰富的情操”, 使社会、家庭更注重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培养、审美的愉悦以及人格的完善。
四、重视家庭与生活的影响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讲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每个儿童应无拘无束地运用创作欲望, 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 这就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人类, 但却比自然环境中生活的生物更高级, 有审美, 人类在进行物质创造与生产的同时, 更需要交流感情与思想。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图画、手工、造型艺术等艺术行为, 人们通过这些艺术性未来追求美和感受美, 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正如日本著名学者高山正喜久认为的:美术并不是简单的教养, 而是生活, 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娱乐行为。
儿童以个人、集体、家庭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 发现生活之美, 激发创意, 注重理性与感性平衡的素质教育。了解美术语言及美术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画面, 表达情感与思想, 爱护环境、感受生活、学习美术欣赏方法, 提高审美能力启蒙, 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五、结语
美术教育在教会儿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同时, 也保存了儿童对事物认知的果断、端正的态度, 美术的教育对儿童而言不是成为“艺术大师”的禁锢, 而是在社会进步中要求我们全面、综合性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星.艺术人生——走进丰子恺大师.杭州:西泠印社, 2004年.
[2]人间形成和美的教育.藤泽典明.日本美术出版社, 1982年.
[3]罗恩菲尔德, 王育德译.创造与心智成长.湖南长沙:美术出版社.
怎么进行儿童美术教育 篇5
儿童喜爱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一般未参加过儿童美术训练的儿童,他们的作品往往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唯我独占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游戏,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近年来,许多家长愿意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美术对儿童智力早期开发所占的比重。但如果执教无方,便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美术教师是设计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而绝非单纯传授技能技法的“教书匠”。
我在教学中体会颇深的是,已经上过多次美术班的学生,被太多成人模式化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而失去自我个性,没有自己的观察思考的方式,只会用学过的凤毛麟角的公式生搬硬套,将临摹来的一招两式重复表现,一旦面对现实写生就束手无策。而那些不曾专门学过绘画的儿童则大有可塑性,虽无临摹之技,但一经启发指点,茅塞顿开。其进步则不可估量。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就是让儿童在美术环境中游戏,在游戏中提高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君维运转,鼓励想象与表现的“敢”字。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儿童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万不可用程式化的模式、公式化的教条、以成人的意志强制性的机械模仿,来干涉教育儿童,这种做法的后果导致儿童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直至对美术产生反感。这种教学与开发学生知识背道而驰。
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儿童的创造性是关键,对儿童而言,没有生活感受是缺憾,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便是遗憾。为了增强儿童的想象力,在选修课中先抓儿童速写这一关。一个常见的静物、一个简单的工具、一个劳动机械、一个新的环境,都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讲解整体和局部的先后顺序,改变孩子千人一面的公式化弊玻在速写过程中改掉个别好动的儿童“马虎”和“求快”习惯,一定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让学生勤思索、细观察,从中完成能力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就深入得如同绣花一样,这时再乘热打铁,催促“快”中有量点、有整体。儿童绘画教学讲究一个“严”字,多鼓励、多观察,收益无穷。教师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只要全身心投入,儿童就会学有所长。
这里选登几幅儿童写生作品,其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观察、作画中对节 奏、韵律、整体、局部的理解。
特莱津儿童美术心理教育导引 篇6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困境”一词的解释为“困难的处境”。而对于纳粹统治时期的捷克小镇特莱津来说,确实是“困难的处境”。对于当时的孩子们来说,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灾难,灭顶式的灾难。而在这一系列的灾难面前,特莱津集中营的儿童和教师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震慑心灵的画作,使我们在当今的生活下依然能够体会到他们每一个人面临随时而来的死亡威胁下的“美好”生活。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对困境中的美术教育进行分析,以提供当代儿童在面临自然或人为灾害、困境的时候,教师如何通过美术形式对儿童进行教育。
一、特莱津的儿童心理透视
当我们提到儿童时,就会想到银铃般的笑声、无忧的玩耍等一系列美好、祥和的场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健康、幸福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特莱津的儿童都是有着犹太血统的孩子,当他们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犹太血统这个问题时,他们却都已经随着自己的父母进入了集中营。从最初的不允许他们跟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他们的心理就产生了变化,自卑情绪油然而生。自卑情绪的表现就是对人的怯懦和少言寡语。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论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时指出:2~3岁的儿童努力变得更加独立或自主;4~5岁儿童则形成了自主感,他们学会了各种新技能,会操作许多重要的课题,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尊感,而自卑感的产生正是由于自尊感的不足或人为的损坏。当然,特莱津的儿童面对的是人为环境的损坏与个性压制。《像自由一样美丽》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41年9月,纳粹规定,凡是六岁以上的犹太人,在出门的时候,必须在外衣的胸前佩戴黄色六角星形的符号,中间有表示“犹太人”的字样,以示与“非犹太人”的区分。当这一规定出台后,犹太孩子知道自己不能去上学了,他们就忘了不能上学的难受,而转变为一种庆幸的心态,庆幸自己不用上学,所以就不必出门,就不用佩戴那个黄色的六角星。林达夫妇用两句话概括了儿童的心理:“所有的人都知道,你不再是一个有尊严的孩子,不再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你受到逼迫,你没有能维护自己的自尊,而是屈服了。”这种屈服感会加重对自己的失望情绪,加重自卑感,对儿童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扭曲。
当这种类似的伤害不断地侵袭儿童的内心,他们就会变得极度脆弱、敏感和充满恐惧,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撒下一片阴霾。
有研究显示:当人的心理在经受过初次的打击后,会产生自我保护心理。这种心理的表现方式就是本能地不去思考坏的方面,即使坏的那一方面是真的,也会劝导自己去相信好的一面。这是一种变相的自我欺骗,源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儿童也同样具备这种心理机制。他们进入集中营后,从最初的还有些幻想,到不断看到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小伙伴一个一个“消失不见”后,绝望,厌世,到最后麻木。哀莫大于心死,这是成年人都普遍认同的心理现象,而让这些儿童真正地成为这一心理现象的践行者,不免使当代的我们心痛。
二、特莱津的美术心理教育
初次看到特莱津的儿童画作时,虽然颜色不是很丰富,色彩不是很亮丽,但透过他们的画作、思考到他们的处境,我们不禁被他们的心灵所震撼,被他们的老师的美术教育方式所震撼。
本文选取了特莱津中的一个儿童的两幅画作进行分析,从画作的角度解读教师的美术教育。
这一位儿童叫做埃丽卡·陶西戈娃(Erika Taussigova),她被遣送到特莱津的时候只有七岁,她被杀死的时候是九岁。
作为美术教育的爱好者或研究者,我们都知道,儿童的创作发展是随着儿童的心理发展而发展的,而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处于七至九岁年龄段的儿童,他们正处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视觉图式阶段。这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开始理解守恒和重量的概念,可以逐渐地表征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皮亚杰所述,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寻找并发现环境的秩序,发展他们生活中行为的规则和结构,而他们的美术能力也同样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图一
埃丽卡的这幅《有着架子床的房间》(图一)恰好反映了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令我们感到吃惊的不是她的画作有多么高的欣赏价值,而是她处在纳粹的集中营中的生活还能使她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无论是画面的色彩还有画面的构图,都可以看出小埃丽卡悲伤却在努力把自己的心灵带到美好的地方。温暖的橙色,美丽的花朵。这让我们不禁赞叹于她的弗利德老师对她的教导。通过埃丽卡的画作,我们能看出,弗利德不仅精通画术,更加知晓儿童的心理。对儿童心理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有过心理创伤的儿童,他们往往体验过焦虑、无助、抑郁、脆弱甚至是绝望的心理状态,而这些状态会使他们对快乐和美好的感受程度降低,对身体健康成长不利。而他们也常常自发地通过游戏活动和美术活动来控制心理创伤,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是在控制什么,他们只是觉得这样做很舒服。而我们的弗利德老师正是了解这一点的,她不仅仅了解,她还在应用,应用美术活动这一手段去保护集中营里孩子们的心。
为了得到这种保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画作成为在不可抗拒的环境下记录美好生活的方式,并成为维持生存的方式。哀莫大于心死,孩子也是。上幅画中的小人儿是面对着盛开的鲜花的,这表明她的心中还有希望,她在努力使自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埃丽卡的第二幅画(图二),可以看出她对花朵的喜爱,以及心理世界的慢慢明朗。
图二
她的弗利德老师也许使她回忆起了许多进特莱津前的美好时光,使她想起妈妈放在花瓶中的鸢尾花,使她相信过去的美好生活一定会再回来的,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暂时的。
当然,这仅仅是弗利德和她的同伴们美术教育下的一个孩子而已,这样的孩子在集中营还有许许多多。无疑,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这样的大师,使他们可能到死亡来临的时候也不曾惧怕过,他们在美术的世界里永远是快乐的。
二、特莱津美术教育引发的结论
在读完这部《像》之后,笔者不禁感叹于弗利德女士的专注与敬业精神。看似是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这一偶然历史事件激发了弗利德女士的战士般的斗志和母亲般的爱,但观其来到特莱津之前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必然的。弗利德女士的生平经历集结成书且已出版,但由于是英文版的,且没有中文版的引进,我只能从中文书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她伟大的人生。
在林达的另一部著作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弗利德的话:“她相信,任何一级水平的学生,哪怕是孩子,他的绘画依据,都应该不仅是他的学习,还必须是循自己内心之脉动。”我想这段话应该是真实的,是符合弗利德做事风格的。由弗利德的美术教育可以引发如下结论:
1.在困境中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使困境中的人遗忘困境,进入另一精神世界;
2.困境中的美育儿童最易接受,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在困境中人们向往美好,能有效引发儿童对未来美景的想象与追求;
4.困境中对儿童实施美育能唤起儿童的美好回忆,从而抚慰其受伤的心灵;
5.美术活动的开展与文娱活动一样,它能不同程度地驱散困境给儿童带来的焦虑与郁闷;
6.在困境到来时,利用儿童渴求美好的心理不失时机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能有效影响儿童的性格,使他们充满生活的阳光,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这场危机来临时,我们看到了犹太人不仅仅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了,甚至连他们的生命权都有可能随时被剥夺。在这种人人自保的环境下,如果每一个人都只为自己,心中全部想的是自己如何活命,那么今天就不会有我们为之感动的这些画作,也不会有我们所要记录的这个人。用现在的眼光来衡量当时弗利德的行为时,我们可以称之为伟大,但对于当时环境下的弗利德来说,她所做的只是她一直做的事,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换个地方而已。(稿件编号:090907004)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S],商务印书馆,1995.
[2]林达.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7.
[3]林达.扫起落叶好过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6.5.
[4]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汉语言文学系,071000,电邮:zhangximing688@126.com)
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篇7
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处在成长发展最初端, 这意味着儿童的心智能力还不健全, 能力的发展还不成熟, 所以他们的成长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过程。
在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 需要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发展的共同相互作用。生理发展, 指身体上的发展变化, 如大脑的发育成熟、运动机能的发展等。认知的发展, 指思维、智力等发展变化。社会情绪的发展指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变化, 以及个性的发展等。为了论述的清楚, 在这里把三个发展过程划分来说明, 实际三者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儿童成长发展。
设想儿童在周围的环境中游戏活动时, 这些活动需要感知的参与, 同时进行逻辑思维的认知, 还需要有同步的运动。这正是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体现, 相反, 这种相互作用也必需在儿童直接参与活动中才能实现。
游戏为这种直接参与形式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环境。
儿童对游戏的需要
游戏活动是儿童的本能需要。首先, 是基本的身体活动需要和安全需要。这满足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最基本的信任。其次, 在信任下, 会出现不信任, 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使儿童产生兴趣和好奇感, 以想象、创造的冲动去理解和影响环境。最后, 是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儿童内部的需要正是儿童游戏动机行为得以产生的前提和背景。各种需要和动机相互交织作用引发了儿童进行游戏。
儿童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发展的需要, 游戏成为满足这种需要的基本途径。帕普利等人曾这样描述过:“儿童在游戏中成长。他们学习如何使用肌肉;他们发展视觉与运动协调的能力, 他们还发展控制自己身体的意识。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他们发现世界是什么样的, 他自己是什么样的。”就此看来, 游戏与儿童成长中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发展关系密切。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媒介。儿童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游戏活动。
美术活动为这种综合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提供了支持。
美术活动的特点
美术的性质不仅是所谓的造型、图示表达等, 更重要的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游戏和美术活动是相通的, 美术本身就是游戏, 是虚拟的, 这种特征正适合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行为特征告诉我们, 他们对一切事物产生好奇, 看待事物时不是定性的, 儿童在认知和逻辑建构之前, 是用各种尝试、虚构来认知。他们思维特点就是幻想和想象。儿童的这种认知特点恰好也是视觉艺术的行为特征, 即想象、虚构, 视觉思维可以创造想象出来的东西, 通过美术活动表现出来。美术活动为儿童这种爱幻想和想象的思维特征提供了实践场所。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特点在儿童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借用美术媒介的活动中, 儿童不是为了画画而画。绘画时, 儿童不但要使用视知觉, 还需感知的参与, 还要同时进行视觉逻辑思维协调, 用逻辑思维进行图像的整理, 还需要同步的生理机能运动, 绘画时孩子注意力都集中在肌肉的运动的知、感觉上, 整个肢体在运动的同时, 纸上留下肢体运动产生的线条, 这种运动痕迹展现在孩子面前, 展现了他们的表达, 与此同时行为活动也会影响到脑的发展。在表达的同时, 展现出的图像, 影响到了儿童对产生形象的感知和秩序感的经验效应, 既逻辑主次感的发展。所以说美术能提供媒介, 来感知理解未知。因为美术活动独特的视觉教育意义, 不是我们的认为仅是感知模式。在美术活动中, 不只是看或画的行为, 实际它是典型的思维教育模式。儿童在看的同时, 思维活动也在发展。阿恩海姆指出, 视知觉是与思维同时发生的, 是视觉思维模式。看就是思维过程, 在看的同时, 就有了主次的逻辑思维理解。也就是说, 孩子在看的同时信息就已经在处理、转化和把握。所以, 美术活动中, 儿童的生理、认知和社会情绪共同得到发展, 相反, 参与美术活动, 也需要孩子的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 生理机能的成熟, 及社会情绪的经验积累。
美术活动就是一种高级游戏,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是全面综合的发展, 在热情中运用他们的心智能力, 从而全身心的投入锻炼。
参考文献
[1]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丁海东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儿童发展【美】约翰·桑特洛克著桑标王荣译上海人们出版社
[3]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唐斌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儿童画——儿童美术教育的奠基石 篇8
一、儿童绘画的实质
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等, 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 分析认为:儿童的绘画行为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 是天生就具备的, 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 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认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从众心理, 日渐习得。
1. 儿童绘画是儿童本身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
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 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儿童本身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 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所以,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为孩子出示一个绘画主题, 他们在创作之前, 总是会问老师:画这个可以吗, 画那个可以吗?在他们的提问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即使是相同的话题, 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也各不相同。
2. 儿童绘画是儿童游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儿童把绘画当做他们游戏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因此, 当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 他们就已经想到了如何用手中画笔, 描述他们看到的事物, 并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3. 儿童绘画是儿童天真、活泼真情的流露。
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 还是被成人视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毫无修饰的、不和比例的人物造型, 夸张的人物表情, 变形的人物动态、没有调和的原始色彩……无不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 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毫无疑问, 美术对儿童是有价值的, 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与玩耍一样, 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自乐的重要实践活动。
那么, 我们通过辅导儿童画对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 将会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创作儿童画, 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
二、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 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同时他在《为了和平》一书中阐述到:“我们不仅是要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成为艺术家, 更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 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 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 儿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 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 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 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 虽然还很幼稚、肤浅, 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 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未来的世界开拓者和创造者, 必须拥有更为敏锐的美感。因此, 从小就要让孩子学会用美的眼光和标准对周围的事物作出思考和价值判断, 使他们艺术的心灵不被陈规陋习所束缚, 成为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主体。从这一点上来说, 美术教育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2. 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 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艺术, 儿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 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 确定自身的价值。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利用现有的课程, 创造性的教学形式, 在尊重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并给予肯定, 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思考、去实践。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 展示他们自己的个性, 鼓励孩子不断的创新。
3. 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 培养创造能力。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 搓弄着泥巴, 堆砌着沙堆, 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 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 是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 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 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
浅析中西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篇9
一、中西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目的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传承自中国古代到现代文化的发展, 蕴含着宗教崇拜和文化传承的教学方法, 重点强调美术学习的流派、传统和师承, 缺乏相应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美术教育主要以书画为主, 强调师徒传授的方式。随着文化的发展, 美术范围扩大, 形成了对画技和绘画综合能力的评述, 但是没有系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因此,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先传授美术知识, 然后再进行美术写实或者静物描写。
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 文化的渗透引发了中国美术教育理念的转变。中国既把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保留下来, 又吸取了西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精华。根据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的原则, 美术教育的目的以符合中国儿童认识美、审美、发展个人特性等为主, 既要掌握美术教育中的基本知识技能, 又要培养儿童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审美观、爱国情感、培养意志和品质, 促进他们的能力发展。其儿童美术教育目的的现状侧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希望通过知识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品质道德的发展, 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感。
西方美术教育早期有全面培养人发展的教育意识, 进而发展为培养体力、智力、审美和道德全面发展的人格。因而在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选择优良的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时间, 教育儿童主动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对他们因材施教, 学习美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儿童创造性的培养, 培养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提升其审美能力, 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丰富他们生活经验。
中西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存在着差异:西方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完善人格魅力, 将生活与美术相结合, 运用到生活。中国更强调儿童知识技能的学习,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这既有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又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中西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和课程
中西儿童美术教育都重视对课堂教学。西方更重视美术教育, 注重美术的审美观念的培养, 侧重工艺技术的学习, 在教育内容上, 西方美术教育没有统一的教科书, 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 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西方常常按照大纲要求, 合理利用美术艺术资源, 进行教学。教育内容广泛而灵活, 教育过程中对课程安排在数量上、形式上多于中国美术课堂。多数国家对美术教育给予大力支持, 教育过程中提供了完善的专业教育设施, 既有美术教学需要的一般材料和工具, 又有为儿童个性发展提供的各种制作的工具。教育人员配备上具有专业人员, 一般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能够独立的完成美术教学。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充分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起引发诱导儿童学习美术的作用, 讲解的内容较少, 主要启发学生自由创作, 让儿童自己发挥、探索, 发展自己的能力。西方的美术教育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 在广泛的教学内容中, 充分发挥儿童的创新能力,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 大多数儿童在此种教育下, 能够具有敏锐的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国儿童美术教育一般采取课时教学, 大部分家长送孩子进行课外美术辅导, 带有功利性, 希望通过专业培养, 培养出具有声望的画家或者专业人员。在学校教育中所有儿童参与课堂美术教育, 但是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少数学生选择以美术作为发展或职业培训方向, 学校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儿童进行专业的美术培训, 使美术成为一门技术, 缺乏创造性。学校儿童美术教学采取课程学习和教科书讲解的形式, 教学内容侧重于书本知识, 重视知识传授多于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单一, 常以具体事物的描摹为主, 侧重培养儿童的模仿能力, 不能开发儿童认识世界、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西方重视美术文化氛围的教学条件相比, 中国对儿童美术教学的投入明显较少, 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能力的落后, 另一方面由中国艺术教育的传统形式所决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力量较低或者教育能力不强。同时, 儿童美术教育设施上明显落后于西方, 与西方重视欣赏高品位的美术作品相比, 中国更重视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 把美术教学当作课堂教学的任务。教师在课堂上侧重于知识传递, 包括理论和作品的绘画, 学生进行模仿。因此, 中国美术教育背景下培养出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但思考创新不足。
三、中西儿童的教育效果
由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现状的差异, 导致中西儿童在美术教育下的效果不同。西方儿童美术教育培养了孩子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美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效果是使大众有一定的审美水平, 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促进儿童能力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培养专业的美术专业人员较少, 大多数人只具有一定水平的美术素养。因此, 西方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儿童美术教学培养人的素养, 而非升学的手段, 其学习效果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中国受到教育资源、教育发展、教育传统等各方面的限制, 儿童美术教育效果不均衡, 其教育目的有功利性。首先, 儿童美术教育受到重视, 但是美术教育不均衡, 使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 美术强调培养专业人才, 因此儿童在学习美术时, 有天赋者受到重视, 普通人则被忽视, 导致许多儿童不能受到完整的美术教育, 影响了美术教育目标的达到。最后, 儿童受到美术教育程度不同, 使得儿童美术教育不普及。
小结: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创造美好世界的能力, 培养儿童的美术领悟能力是美术教育的目标。文章对中西儿童美术教学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课程、教育结果的分析, 了解到中国儿童教育与西方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差异。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 完善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的不足,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摘要:中西方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使美术教学目标存在本质的区别, 从中西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安排、教育效果等方面分析研究, 探究中西方儿童在美术教育目标上存在的差异, 期望能够促进对中西儿童教育目标的认识, 促进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儿童美术教育,教育目标,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2]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百家出版社, 2004.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刍议 篇10
一、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的特点
1.早期性
毕加索有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表现自己, 他从某些本能的欲望和需求出发, 借助各种符号系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并与外界沟通。只要是身心健康的儿童, 在他能用工具随意涂抹的瞬间开始, 就能自发的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咿呀学语儿童留在家中墙壁上、纸张上的痕迹, 就是他们表现自我和发展能力的一种美术活动能力的萌芽。
2.灵活性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比较自由随性, 兴致来了就可以画一阵, 不想画了, 甩下笔可以走。可以在家庭的任何时候、任何场所,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不必像学校要有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比如, 茶余饭后, 家长可以和孩子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逢年过节, 一家人齐动手, 美化家庭环境, 提升家庭环境的审美性等。
3.稳定性
在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中, 父母情感的稳定性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不管美术活动场所、内容、时间、对象发生怎样的变化, 家长在家庭美术教育的方式与风格总是相对稳定的。
二、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出现的误区
1.重技能轻创造
在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 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教学, 大多是注入式教学, 即家长、老师怎样教, 幼儿怎样画, 亦步亦趋, 不能走样, 近似于机械模仿, 家长喜欢看到儿童画的“像模像样”。
2.重颜面轻实效
在家长们追求不输在起跑线的目标中, 儿童自由自在的空间越来越小, 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枯燥的美术培训班。据笔者了解, 很多家长一见面就聊孩子学了哪些知识, 报了几个培训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加几个辅导班, 家长聊天时就很没面子。“你看人家***, 学画画好几年了”这是家长告诉常说的的一句话。
3.重结果轻过程
有些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就是看幼儿画得像还是不像, 认为不像, 就急躁, 批评多于表扬。这种评价方式造成幼儿消极心理引导和暗示, 让孩子认为, 画就得像, 否则就不好。
三、如何做好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
1.改变家长的观念
首先, 家长要认识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质,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是通过美术知识, 美术语言的传授, 综合开发孩子的观察力, 想象力, 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能力, 艺术素质和人格品质, 这对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 甚至在他成人后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其次, 家长应该保护儿童的绘画兴趣, 鼓励儿童大胆作画, 激发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愿望。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说:“假如儿童未经外界的干扰而成长, 则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无需任何刺激, 每一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造欲望, 而对他表现的方式充满自信”。第三, 对儿学前儿童来说, 相对于作品而言, 更应该重视创作的过程, 重视作品对于创作者的意义。第四, 家长不要为了自己面子, 不考虑儿童爱好, 跟风似的报美术培训班, 而占用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
2.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条件
包括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涂鸦的足够物质条件。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保证儿童在想画画的时候, 愿意画, 不怕画, 并能够得到适当的绘画工具。比如, 在我女儿一岁多时就开始拿着各种笔涂涂抹抹了, 这就是“涂鸦”的开始。当时家里刚装修好的房子, 洁白的墙壁, 这可能也刺激了女儿灵感, 她就开始在墙上“创作”, 家里老人说, 好好的墙怎么就让她乱画呢?我认为, 所有的墙加起来也就是几桶乳胶漆的代价, 如果一个孩子因此而等到更好地创造性地开发, 这个代价是值得的。现在10岁的她, 很熟练地自信地画着她稚气犹存的心中的连环画时, 我就觉得格外欣慰。
3.加深儿童对生活和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家长应扩大儿童与外界接触的范围, 满足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让儿童在创作中感受绘画的乐趣。家庭美术教育、美术欣赏自儿童一出生就可以进行, 当初在我女儿出生后, 我就把家里墙壁上挂上了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 虽然那时她看不懂, 但若干年后在给她拿出原来的作品看, 她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给予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那时的孩子虽然不能和你对话, 家长就要慢慢给他讲:这是花, 是红色的;上面是天空, 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是柳树叶, 长条形状, 嫩绿色……这一切都会在他幼小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要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躺在草地上, 随心所欲地玩泥巴, 鼓励幼儿随意选择材料和方法去画画, 告诉他们不要以为只能用水彩笔或油画棒绘画, 绘画可用的材料各种各样, 随手可取, 如棉花点染、树枝造型、树叶树皮装饰、各种布料创造肌理效果、橡皮印章画、铅笔屑粘贴、树叶拓印、吹墨画, 等等。
总之,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要认真对待, 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我们要在给儿童提供充分的条件前提下, 顺其自然, 适时适度引导。
摘要: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通过绘画、手工、欣赏等美术活动, 促进儿童的手脑协调综合发展的综合艺术, 是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体现。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要认真对待, 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在给儿童提供充分条件的前提下, 顺其自然, 适时适度引导。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误区,建议
参考文献
[1]朱家雄, 林琳, 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楼必生, 屠美茹.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1999.
[4][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儿童美术教育方法 篇11
【关键词】美术活动;整合;教育课程
一、结合儿童美术理解什么是整合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整合,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当明白整合的概念就可以宏观看儿童教育的整合观,于是我们认识到,学生最有意义的经验不是那些孤立的、某个领域的经验,而是那些相互聯系、整合的经验。引导学生整合地获取这些经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创造和应用,这是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所在。
儿童从小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儿童的天性,反映了儿童的本质,通过美术活动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儿童思维、情感等诸方面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培养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所以美术教育活动的培养在我们素质教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二、美术活动内容和目的
美术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继续。组织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作为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培养全校和班级的美术骨干,推动全校的美术学习、美术活动以及为培养美术人才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欣赏、评述能力,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作兴趣。
美术活动教材是根据美术教学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和目的任务,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
美术教材是美术新课程改革中,在《美术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一种参考书,是美术教学中充当基本资源和工具的教科书,而不是唯一的范本、教本。美术教材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只是起“中介”和“话题”的作用,是美术教学活动赖以实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个切入口。美术教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工具方面,是美术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根据美术教材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要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能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利用文化资源,参与文化传承,对学生的个性形成能起潜移默化作用。在新课程中突出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及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为教师潜能的发挥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要求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教材整合能力。当学校教育以考试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标准时,教材内容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依赖,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更谈不上具备教材开发与整合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但对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内容都没进行过过多的整合。
三、美术活动方案的具体目标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1)儿童色感培养的目标。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原则。认识三原色,明白红、黄、蓝是三种基本的颜色。通过反复运用逐渐培养幼儿能独立搭配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能绘合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程度进行合理搭配色彩,还切记引导幼儿正确布局画面,作品层次要清楚,有主有次,有远有近提高绘画质量。
(2)培养儿童良好绘画习惯的目标。在绘画过程中,儿童往往在画时不小心把颜色弄脏桌子、椅子和衣服,甚至弄脏自己的作品,影响绘画效果。所以要培养儿童在绘画时要有一个良好的绘画习惯,在绘画时要时时提醒儿童注意有序作业,用完的废纸、笔及其它美术工具放入适当的位置,不要随手乱扔乱放。
(3)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的目标。每当儿童画完一幅美术作品老师都要评价,但在评价儿童作品时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教师的语言能让儿童乐于听乐于接受,要恰到好处,并要做到随时发现总是及时加以鼓励,让儿童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把所有孩子的作品都进行展出,培养儿童要创作美术作品不要千篇一律,要有创新,别具一格,要有童趣,而且布局要合理,画面要满,色彩对比要协调。作为美术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去评价幼儿作品。在绘画活动中教师随时观察儿童的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描述,做好记录,抓住儿童的思维闪光点,对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儿童给予鼓励和表扬,并激励所有的幼儿都积极去思维去想象。
(4)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好的美术作品,多种形式的美术鉴赏,适合儿童欣赏美的特点的环境布置以及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儿童逐渐领悟到作品美在哪里。从对比、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使儿童接纳到其原有的心理结构中,获得创造性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能力。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儿童观察力,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使儿童学会灵活多样生动表达客观事物的能力,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工作来达到丰富的效果。
四、活动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与活动时间
(1)适用于1—6年级。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人员除了自愿以外还应是美术方面比较有特长的学生。
(2)活动时间:每天的大活动时间。
(一)准备阶段
(1)制订实验计划;
(2)学习有关理论;
(3)探索教学形式;
(4)研究教学内容。
(二)实验阶段
(1)进行理论讲解;
(2)探索教学模式,开设美术知识讲座、观摩活动;
(3)实验阶段性测试,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
(三)实验总结阶段
(1)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美术绘画的兴趣;
(2)撰写实验论文;
(3)举办绘画比赛,专栏展出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评出优秀绘画作品等;
(4)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以往美术教学活动是以向学生传授粗浅的美术知识技能为主线进行的。虽然教学活动内容能注意题材广泛,贴近幼儿生活,但大都停留在学生平时所积累的零碎经验的层面上。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发现内容和方法是一个整体,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对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经验,改变了以往停留在单一领域目标的做法,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发掘他们关注的热点,将目标拓展到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去寻找美术创作的题材,并将学生美术创作放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体验到了不断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乐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合理运用并整合多种教育方法来培养儿童对绘画兴趣,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希望取得成功,得到好的方法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1]杜卫著.《美育论》(教育出版社)
[2]孔起英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篇12
现在许多家长让孩子学习美术都是冲着能让孩子以后成为美术家, 或者是想让孩子能在升学考试中加几分分数而来的, 在家长这样的指导思想束缚下, 美术教师可谓是进退两难, 迎合家长对孩子的发展会十分不利, 只考虑孩子的发展, 那么美术教育就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儿童美术教育该如何开展?好难!
二、儿童教育的现状
传统的、错误的儿童绘画教学方法有三种:
1照葫芦画瓢---老师挂一张范画, 学生照着画;或老师画一笔, 学生画一笔, 谁画得象谁分高。
2概念画---把气象万千的世界稀薄地抽象为几个形象概念:红蜘蛛 (太阳) 、面包云、白菜树、鸡爪草、圆圈花、馒头山、三角房子、市售的儿童读物中充斥着这类形象。
3、成人画 (化) ——把教成人那一套照搬过来教孩子, 例如人体比例、三停五眼、焦点透视等等。本来孩子很敢画人的肖像, 而且能抓住特征, 结果老师为了“提高”, 一讲脸部结构的“三停五眼”, 孩子反而顿时不敢画, 不会画, 画不出人的肖像了。
只有少数家长一听就能理解和欢迎这种教学法, 大部分家长不理解, 通常提出的批评有两个:
第一个也是我们最能直接听到的, 直截了当:画的不像!这也是最常见的误解。对儿童绘画根本不能、不必、不准谈论象不象的问题。这个时期, 应该谈论和引导儿童去观察物象的特征。
另一个是针对老师的, 比较婉转:老师你不教我孩子怎么会画呀?
三、美术界具体职能部门的较少“介入”和理论
美术界具体职能部门的较少“介入”和理论的弱化和使中国儿童美术在经常意义上仍成为爱心、慈善、或某个政治活动中的点缀品, 停留在文化馆、少年宫等群众文化层面及妇女儿童的特定人群, 对儿童美术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知和深入探究, 以致本属于儿童美术范畴的特殊教育形式被常规艺术教育的规范化模式所消解, 我们清楚意识到:儿童美术理论滞后与深度困乏所带来的尴尬和危机将直接影响中国儿童美术事业的正常发展, 作为正确构架美术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中国儿童美术理论体系应早日形成。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儿童美术理论的基础构建已落后了数百年, 十九世纪末的欧洲, 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的崛起使儿童艺术首次得到高度重视, 理论界的学者们从对“儿童艺术家”们浪漫式的好奇迅速发展为美学领域的深刻研究, 经历了不同流派的变迁, 令人尊重的传统与革新精神共同发挥作用。理论指导着教育理念的方向和实验, 其结果又推动着美术理论的深化和教育纲领的演变, 几百年的良性发展已在欧美国家的国民审美素质、以至整体生存环境的美感上得以体现, 根据大量理论研究成果出台。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结论
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 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
中国儿童美术, 正因为这些第一线教师和有先见先觉机的构配合才彰显出本该属于儿童美术的强大生命力, 同时急迫需要美术领域包括各个权威机构转变固有观念、发挥学术导向的核心作用, 加速对儿童美术事业的职责履行。“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方案的出台与实施, 使我们看到美术界终于把儿童美术看作是中国美术事业的组成部分。
这些天真弱小的精灵、承传文化血脉的民族后裔, 虽然无力选择成人世界的给予, 但他们已是美术的实践者、欣赏者和接受者了;作为素质教育的对象, 他们的审美经验将影响的不仅是成长到成熟时期生命个体的文化状态, 更关系到未来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甚至民族审美基因的优劣。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 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表达着人之初最无邪的情感。无论处于哪一阶段, 涂鸦期或象征期, 原创儿童美术作品的独特视觉语言都更能呈现艺术的本质精神。当我们面对那超乎寻常的创造和幻想时, 再也无法回避真实所带来的灵魂震撼。
摘要:儿童是谁?儿童美术是什么?对于日新月异的美术领域, 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儿童是爱美的, 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 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 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 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 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 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介入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2]张晓鹭《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
[3]于徳北《儿童情绪教育丛书》系列.
【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推荐阅读:
儿童美术教育10-27
现代儿童美术教育05-27
儿童美术教育活动07-27
儿童美术教育人文思考06-20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06-27
儿童美术教育新策略09-06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06-16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影响06-09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07-06
儿童美术教育的必要性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