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的美术作品闪耀个性的光芒(通用7篇)
让儿童的美术作品闪耀个性的光芒 篇1
让儿童的美术作品闪耀个性的光芒
钱品花
儿童美术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它如同人类的语言一样,可以传达儿童对世间万物的所见所闻,传达儿童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真情实感,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所以很多专家都认为美术在儿童学习中是一门无对错的学科,它没有程式化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的激励与唤醒,才能使儿童个性得到张扬,情绪得到释放,成为一种快乐的过程,而此时儿童通过画笔传递出来的美术作品将会充满童真,充满个性的光芒。
但是纵观现今一些儿童美术作品,却看不到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与灵性,有的只是经过刻意雕琢,完全失去孩子天性的“成人”之作。有的也不过是毫无内容、空洞的、几年如一日的所谓的“自由画”。分析原因,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观念上的含糊不清是造成辅导上失败的关键。具体表现为:一种情况是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创造,导致了画面“好看”的背后却失去了儿童的个性与天真;另外一种情况是教师错误地把“儿童是课堂的主人,要保护好儿童作品的原创性”理解为在课堂上什么都不讲,对儿童放任自由,让其进行放鸭式的自由画,自由的原创性背后却是儿童笔下形象的“千人一面”,没有变化,从而使美术课堂教学失去了实际的内容。
如何正确进行美术教学,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儿童享受快乐的殿堂,成为儿童收获成长的乐园,并让每个儿童笔下的作品闪耀个性的光芒,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启发引导,拓宽个性化的创作思维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 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激励、唤醒,儿童才能信心满怀地不断探求新知,不断拓宽创新思维,才能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创作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画面。对于儿童,切不可用太多的理性思维和专业的技能技巧去限制和约束他们天真的想象。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既要让儿童保持作画的兴趣,又能在不断的学画过程中提高儿童的美术表现能力,拓宽创作思维。《美术课程标准》为我们指出了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与引导,能将美术知识、技能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将知识、技能融进美术教学,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切不要将美术课上成纯粹的技法课,从而削弱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对儿童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留痕迹的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曾对这种现象有这样的评价: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儿童知识的丰富,这种原创力渐渐被理性和知识所牵引,一方面使思维在某些方面变得更深刻了,另一方面又使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创造力本身受到了伤害,丧失了它的原发性,成为一种清醒的、理性的、继发的、很可能是平庸的创造。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启发引导,渗透“双基”教学外,还应进一步保护并发展好儿童的原创性思维,保护好儿童们天然的、迷人的、充满童趣的绘画样式,让每个儿童笔下的作品都能呈现出个性的光芒。
如我区顾老师在上《机器人》一课时,创设了“猜一猜”、“看一看”、“想一想”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并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首先她通过“猜一猜”,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形象特点和功能;再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让学生初步认知草图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发草图设计思路,而“想一想”对材料所作的思考,不仅完善了草图设计的元素,更为下节课的制作做好铺垫。整节课,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却能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拓宽了创作思维,感受到了设计的乐趣,最后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设计画面。
二、加强观察写生,丰富个性化的创作内容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明确指出,中年级开始要进行初步的写生练习,而在低年级则提出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虽然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只突出感受、体验和游戏性,模糊学科门类界线,但也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尽管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面对实物写生时会加入很多个人的感受与想法,这是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具有的美术能力,但也足以证明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空间知觉能力。所以低幼阶段的儿童也是可以接触写生的,只是在于我们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这一阶段的儿童写生画,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只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表现,让他们尽其所能地通过观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大体比例和固有色彩,自由地去表达,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早期具备的空间知觉能力得到发展,写实能力就会随着年龄迅速提高。
加强观察与写生,不仅能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更为儿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现在有很多美术老师为了图方便,却很少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大自然,而是让学生呆在教室里闭门造车、锤炼技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有再多的创造力也会被全部扼杀,而成为一个个毫无灵气的“小画匠”。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儿童放下手中的画笔,走出教室,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聆听一下大自然的声音,感受一下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情,相信孩子们的灵感会随之迸发,新奇的故事也会从他们的笔下娓娓道来。在不断的观察写生过程中,儿童学会了用眼睛去看,就能发现生活中很多平时不留心的场面或细节,还能学会用大脑去思考,透过事物表面的现象认识其深层的东西,并发表不同的见解。自然而然,儿童通过写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创作内容,又何愁笔下没有东西,作品没有个性呢!
欣赏近两年在一些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儿童美术作品,它们没有惊天动地的题材,就是描绘的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普通生活场景,却表现得令人信服,令人感动。如吉盼盼同学的《山塘印象》,就是作者在实地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他采用竖式构图,用水墨重彩的形式将苏州街巷的这一典型——山塘街的古朴与繁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者充分领略到了江南水乡和苏州街巷的特殊魅力。所以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再如胡如意同学的组画《苏州小吃》,也同样是这个道理,画面中表现了在卖梅花糕、小笼包子、黄天源糕团等店面前,人物形态、动作表现得惟妙惟肖,头戴高帽子的厨师们有的忙着做各式糕点,有的忙着招呼客人,而店前有老人买了小笼包子坐下来慢慢品尝的,有妇女牵着孩子来买的,有孩童欢奔着过来买的……平常却充满了人情味。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对每个苏州孩子来说都不陌生,但有些孩子视而无睹,有些孩子却做了有心人,就如小作者那样,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笔下的作品就显得非常生动。
三、丰富美术材料,成就个性化的创作形式
近年来,美术材料不断革新,层出不穷,给儿童美术创作带来了无穷的新视点,也成就了个性化的创作形式。如炫彩刮画纸、创意白刮纸、彩砂纸、玻璃卡纸等材料的研制推出,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让儿童在创作美术作品时随时收获一份成功,收获一份欣喜。在当今儿童美术展览中,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些利用废旧材料如泡沫塑料、瓦片、树根、铅丝等材料做成的装置艺术作品看似简单粗糙,却在展览现场深深吸引了观众,带给大家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如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蒲公英行动”中展示的儿童装置艺术等。由此可看到,当代儿童美术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已远远超出了平面的绘画与手工艺,而呈现一种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教师,在儿童美术作品辅导中,要不拘一格,善于发现并尝试各种新材料,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地表现,让儿童美术作品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当然,儿童美术作品质量的提高还需要老师们不断在实践中积累总结,侯令老师在儿童美术作品的发展趋势》一文谈到,我国的美术教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儿童美术作品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相信我们每位美术教育工作者,会加强学习和研究,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时吸取更多的当代艺术创作的理念,使儿童美术作品能顺应当今艺术发展的大环境,使儿童美术作品永远保持个性的光芒。
参考资料:《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
李凌
《儿童美术作品的发展趋势》
侯令
让儿童的美术作品闪耀个性的光芒 篇2
一、课堂理答的问题诊断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出师表》中6~7两小节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字词, 疏通了文意以后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这两小节写了什么?
生:回忆了往事。
师:回忆了哪些往事?
学生在各自位置七嘴八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隐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七擒孟获, 白帝城托孤。
师:大家把这两小节所回忆的往事概括出来了, 你能从这两节文字中体会到当时诸葛亮的内心世界吗? (要求学生轻声朗读, 思考问题答案)
2分钟以后。
生:报恩。
师:对的, 中国有一句古话, 表达知遇之恩——?
生1: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师:很好。其他同学再想想。
生2: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
师:也不错, 请继续回答。
……
学生的回答显然没让老师满意, 于是就进一步提示:能提高到文学的层次概括吗?
学生没有能回答出, 教师在无奈之下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士为知己死。
这个案例显示了教师日常教学中最通常的理答方式, 教师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和问题的答案, 希望课堂教学顺着自己的预设思路进行, 学生回答问题都能和自己的预设一致。如果学生回答出现偏差, 就千方百计地进行引导, 假如还是不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就直接给予学生结论。
在大样本的课堂观察之后, 我们发现, 教师的课堂理答除了上述案例表现出的问题以外, 大致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充满热情的赞许与肯定。教师的话语是“很好”“你的回答相当不错”等。二是不置可否的替换。学生回答没有切中要害, 甚至有点不着边际, 教师有可能对这位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而是紧接着请下一位学生回答。三是过分热情的表扬。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非常一致的时候, 教师会表现得异常兴奋并且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四是直截了当的批评。如“你的回答缺乏理由”等。五是相对比较简单且富有教学霸权的做法, 如:“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坐下听别人是如何理解的。”
理答行为折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 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 交往中只有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使主体的个性张显, 才有创造性的解放。用这样的理念观照上述课堂理答行为, 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交往的基本属性和本质属性, 教师没有认识到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 教师只不过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 而总以居高临下地姿态进行教学, 关注的只是问题的结论, 而没有关注学生回答背后的思维过程, 这与现代教学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二、课堂理答智慧的实践运用
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 我们应该摒弃“反问式否定”型的理答, 也不能运用“直截了当的批评”式和“不置可否的替换”式进行理答, 我们还反对“过分热情的表扬”式理答, 我们主张, 课堂教师中教师的理答, 既“理”得合情合理, 又“答”得自然得体, 彰显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1. 顺势引导性理答
为了让学生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区别, 一位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了这样一个文字片段: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 八字须, 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们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生。他们向新生介绍这位先生说他穿衣服不讲究, 有时会忘记带领结, 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有一回上火车去, 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略有改动)
师:读了这段文字, 这位叫藤野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 (略作思考) 我觉得他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
生2: (迫不及待) 他, 看上去有点像黑社会的老大。
……
顿时, 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 很多学生表示赞同……
教师颇为惊异, 但未露声色, 看着热闹的学生轻声追问:
“能说说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生:我是从“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等方面看出来的。
师:你是根据他的外貌判断出来的, 你是“以貌取人”了。 (全班学生笑) 那么这段文字除了对人物进行外貌刻画以外, 还从哪几方面进行了描写?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回到投影片的文字, 开始了阅读思考。
生:还写了藤野的动作和语言。
师:请你们综合起来分析一下, 藤野像“黑社会的老大”吗?
生:不像。
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是正面描写, 留级生的介绍是侧面描写。把两者结合起来看, 藤野是一个不注意生活小节的人, 是一个把主要精力放在学问上的人, 也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
教师的智慧在于顺势引导。在顺势的瞬间, 教师作了这样的判断:在缺少一定背景的情况下, 学生的直接经验决定其认知水平。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中, 黑社会老大多是在灰色的氛围中出场的, 戴着的“眼镜”似乎向人们传递着阴险的信息, 加上留着的胡须, 学生把藤野先生当做“黑社会老大”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里教师的顺势就是学生对藤野先生的肖像判断, 因此有了从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引导的智慧, 最后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达成了教学目标。
2. 巧妙点拨性理答
一位教师教授柳宗元的《江雪》, 在学生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后, 有这样一段教学环节:
学生:这位老人为什么要在这么冷的天钓鱼呢?
老师:是啊, 为什么?
(学生长时间沉默)
老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么冷的天, 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
(学生思考片刻)
学生1: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
老师:是啊, 万里江山, 粉妆玉砌, 正所谓:渔翁之意不在鱼, 在乎雪景之美也!
学生2: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 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老师:多妙的发现啊!
学生3: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 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
老师:老师也这么想。
学生4:这位老人与众不同, 看起来很清高。
老师:很有道理, 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
学生5:他是在钓一个春天!
老师: (由衷赞赏道) 好!一语双关!是啊,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 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
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遇到思维阻碍, 教师巧妙的点拨是最佳的理答方式。当老师说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么冷的天, 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后, 真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短短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就一气呵成地完成“顺势设疑、引发思考—相机评赞、渗透诱导—精当总结、升华提高”的全过程, 其间引经据典、轻拨慢捻, 很快就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调动起来了, 充分体现了教师出色的教学机智。
3. 辩证思维性理答
辨证理答的核心是教师不是关注学生回答的结果, 而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他需要教师具有哲学素养, 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辨性。一位教师执教《荷塘月色》的方式给我们不少启迪。他不随大流式地直接在“颇不宁静”之文眼、“情感”线索上做文章, 而是抓住文中富有哲学意味的一句话:“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作者只是一个关起门来读书的教书匠, 既不“爱热闹”、也不“爱群居”, 不敢、也不想投身到火热的让作者心烦不已的现实生活中, 他这几天怎么可能“心里颇不宁静”?又怎么可能在荷塘边“背着手踱着”?教师这么说, 学生开始追问了, “爱群居”的教授不都这样啊, 为何偏偏就是朱自清先生如此呢?教师于是提醒学生, 单单观察社会生活本身, 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名作吗?教师以哲学的慧眼引导学生明白写作的真谛:以生活和理想为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以构思和创作为方式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三、提升理答智慧的理性思考
智慧对于从事精神活动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一般认为, 智慧源于实践, 但我们发现, 不是所有实践者都有智慧。教育的智慧只光顾那些有准备的教师, 我非常赞同郭元祥教授的观点:要迎接教育智慧的到来, 教师必须做好三个准备: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教育学理解和教育机智。
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 目的在于提高组织或个人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提高组织或个人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所谓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 是指教师个人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 对校内外专业知识作持续有效的获取、存储、应用和创新的过程, 是教师个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与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知识确认。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从事教育专业工作和具体教学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类型及其结构。2.知识采集。教师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吸收教育活动内外的知识信息, 并有效地进行知识信息的筛选。3.知识组织。将所搜集、吸收的知识信息进行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教育情境需要的知识结构。4.知识分享。教师将知识传递给活动对象。5.知识应用。将知识应用到教育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6.知识创造。教师在教育场景中, 通过知识的应用与更新, 产生新的知识。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式是多样的, 包括读书、学习和接受培训等,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实与更新专业背景下的知识结构, 促进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可以想象, 一个不重视学习的教师, 是很难实现个人认知结构的重组的。但是对于教育智慧来说, 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专业行为的一种内在的深刻思考, 是比照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对教育行为方式的一种内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 肤浅的知识不可能成为一种智慧。
按照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的观点, 所谓教育学理解, 是指“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作为教育学理解的“聆听”就是理解。只有“敏感地聆听”学生, 才能走进学生, 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行为方式;作为教育学理解的“观察”, 就是洞察儿童内心世界的能力。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面对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迅速、准确、灵活、恰当地进行行动的能力。教育机智首先表现为克制或耐心, 其次表现为对学生体验的理解, 第三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第四表现为润物细无声, 第五表现为教师对情境的自信, 第六表现为临场的天赋。因此, 要使课堂理答闪耀智慧的光芒, 我们就必须做智慧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智慧生成初探》, LIP-ING博客。
[2].王平杰《新课改的推进需要教师具有哲学素养》, 《教书育人》2009年第4期。
[3].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让儿童的美术作品闪耀个性的光芒 篇3
一、个性光芒之——户外情境写生
户外情境写生课程是非常符合幼儿现阶段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的潜能。我们改变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与幼儿共同走出教室,离开范画教学,在大自然环境中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仔细观察,大胆描绘,挖掘幼儿的各项能力。幼儿们自主地挖掘和寻找着自己喜欢的写生主题,运用眼、耳、口、鼻、手等各种感官参与到观察中,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的方式与写生对象进行互动,逐步构建表象,再通过写生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画树都大同小异:一个“丫”形树干,一个圆形树冠,造型和颜色都比较单调、统一。写生是改变孩子“模式化”的良好途径。这回,我就带着孩子们到户外写生《各种各样的树》,秋天,树的变化也比较明显,不仅可以让幼儿观察到树的外形特征,还可以观察到树的落叶变化;同时选择不同外形的树让幼儿进行比较,落光了叶子的合欢树,结满果子的银杏树……孩子们可以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树木进行观察,更能促进幼儿对树的认识及观察能力的发展。通过几次户外树木写生,孩子脑中呈现出来的树的形象各不相同,孩子笔下也有具体生动、丰富多样树的形象。户外情境写生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及时地随机地引导幼儿观察,表现,大胆创作。
二、个性光芒之——丰富美术材料
近年来,美术材料不断革新,层出不穷,给幼儿美术创作带来了无穷的新视点,也成就了个性化的创作形式。如炫彩刮画纸、创意白刮纸、彩砂纸、玻璃卡纸等材料,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
如大班美术写生活动《水果》,由于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白纸上画水果,缺少吸引力,于是,我们尝试改变作画的材料,让孩子在沙皮纸上画画,沙皮纸有毛毛的感觉,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孩子们一边画,一边说,“好好玩啊!”在沙皮上画画,画出来的画更有立体感,孩子们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愿意创作,才能发挥他们的潜能。
三、个性光芒之——教师有效指导
1.方法有效
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应该善于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从这些事物上引发、生成一些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创作中不要过多干预,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画得像不像”作为标准,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这次美术写生活动《菊花》,让孩子通过写生的方式画菊花。我也收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菊花的图片。周末让幼儿去公园或花鸟市场观察菊花。上课的时候,让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你觉得菊花是什么样子的?菊花像妈妈的卷头发,有的花朝里面开,一朵花上面有不同的颜色……之后再进行局部特征的捕捉和放大,对于花进行了重点的观察和引导,再通过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结束时,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绘画不再千篇一律,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菊花进行了写生,无论从颜色、角度、大小、形态上,都呈现出了千姿百态,更有的孩子对于重叠及细微色彩的变化捕捉得非常到位。
2.指导有效
写生前
幼儿开始写生前教师可以提适当的要求,如:“你看到绿萝哪些叶子,哪些地方亮一点?哪些是被遮住的,哪些在你的眼前?……”这样的要求能够支持幼儿更快更好地进行创作,同时也能够支持能力强的幼儿进行深入的创作。
写生中
适时的鼓励,让幼儿更有自信。引导孩子应该把眼前看到实物画好。对已有创作中好的部分进行肯定,让他们大胆地画,即使画错了也不要紧,适当地添加线条进行修改。要让幼儿觉得自信,觉得没有好与坏,对与错,因为我们只是在表现自己看到的部分。
创作结束前
适度的指导,激励孩子的创作热情。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创作中的闪光点。“你观察可真仔细,就连这么细小的地方你都表现出来了。”“你的遮挡关系处理得很好哦,后面的叶子被前面的遮住了……”
另外,一些幼儿由于观察时不够仔细,在完成基本画面后,就不能够继续深入了,此时教师也应及时指导。如玩具熊身上长满了毛,毛是长长的还是短短的,怎么样表现出来,熊领结上的有什么漂亮的花纹?也可以让幼儿走近看看,摸摸。让幼儿发现心得创作细节,从而激励起幼儿新的创作热情。
四、个性光芒之——写生环境开发
“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提供给孩子一些可操作的可创造的材料,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与环境产生互动,使静态的环境活起来,由原来的陈列式向美观、可操作、富有教育价值发展。
在班级区域环境中,我们设计了写生区,有的是设置在自然角里,而有的和语言区相结合,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在写生区的写生作品,放在自然角展示(写生:植物角的各种植物),还可以放在语文区进行表演(写生:我喜欢的动物),更可以放在班级主题墙上(写生:我的好朋友、好妈妈),体现幼儿活动的痕迹,这样既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环境,又从多方面生动、直观、真实地表现了幼儿、教师、家长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等。
写生画是幼儿初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表现世界的基本绘画方式。我们尊重幼儿艺术表现能力的特点,积极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力,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让先进性之光在煤矿闪耀光芒 篇4
摘 要:谢桥煤矿位于颍上县谢桥镇境内,是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本土3个千万吨矿井之一,十几年来,得益于集团公司波澜壮阔的发展,谢桥矿发展日新月异,谢桥矿各级党组织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发展中,切实贯彻集团公司党委“两个一切”的企业宗旨,践行“建大矿”的发展战略,践行“负责任、能创新”的企业精神,按照“入经济、进管理、塑造人”的党建工作思路,坚守党组织的先进性,知命而行。
关键词:煤矿;党建;管理;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坚守党组织的先进性,在制度上生根。
制度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障,是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的动态过程。根据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要求,谢桥矿不断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扎实推进党支部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一是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工作,就如何抓班子、带队伍,抓和谐、聚合力,抓监督、做保证,抓基础、促规范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二是制定下发《谢桥矿党支部建设基本制度》,涵盖了《集体领导(议事)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在内的14项基本制度,使基层支部建设有制可依,为基层支部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是建立了党务公开工作制度,明确了基层党支部党务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程序、时间和责任,更好地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四是制定了《谢桥矿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对规范党员发展工作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五是强化作风建设,实行作风建设动态监管累计记分制度,解决了干部作风无法量化考核的难题,进一步强化了各级管理人员的作风建设,规范了管理行为,切实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的执行力、落实力,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作风和纪律保证。
二、坚守党组织的先进性,在基础上夯实。
一是配强支部书记。谢桥矿现有68名书记中,45周岁以下39人,占57%;专科以上学历48人,占70.6%。年富力强,文化程度较高。开展支部书记轮岗锻炼,遴选懂党务的技术干部,行政干部到书记岗位。加强支部书记培训,统一为支部书记配备了《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手册》、《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学习用书。举办专题讲座5场,为支部工作“入经济、进管理、塑造人”打造了过硬的书记了队伍。二是加强基层党支部活动阵地建设。按照有设施、有党旗、有制度、有书报的要求,在全矿33个直属党总支(支部)建立了“党员活动室”,为开展支部活动提供了阵地。三是在集团公司统一配发《党支部工作手册》的基础上,为全矿118个党小组配备了《党小组工作手册》,规范了党小组工作,认真开展季评“三会一课”活动,定期检查、评比、通报。四是加强了党务公开栏和科(区)队务阵地建设。按照“有阵地、有内容、有监督、有检查”的要求,为基层支部建立了党务公开栏和科(区)队务公开栏,并开展不定期检查,让基层党务工作和科(区)队务工作阳光运作,维护职工权益,依制接受广大党员职工的监督。
三、坚守党组织的先进性,在活动上落实。
按照企业本质化的要求和“入经济、进管理、塑造人”的党建工作思路,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上下功夫,让党组织凝聚职工,促进企业发展。一是紧扣矿井安全发展,开展主题鲜明的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工作重点,把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创先争优”工作的主线,开展一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2012“争创新业绩,喜迎党代会”、2013“立足岗位比业绩、创先争优做贡献”、今年又开展了“尽职责、做贡献、比业绩”等主题实践活动,在主线的牵引下,开展了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学党史、修党性”等系列活动,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活动、年底有检查通报。通过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了党支部凝聚力和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二是开展业绩考核。从2012年开始,谢桥矿建立了党支部和党员季度业绩考评工作与管理干部半业绩考核工作,引导和教育全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立足单位或岗位,用工作业绩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用工作业绩体现创先争优的活动效果。对党支部和党员的工作进行季度考评,业绩考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情况、三基工作、生产任务和成本指标完成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同时把业绩考核与分类定级相结合,把支部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档次。对党员则是通过自评、互评、点评等方式,最终将党员综合评定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每次考评结果均进行通报,表扬或批评。三是开展了亮身份、明职责、强监督的“佩戴党员标识”活动。充分发扬一个党员一面旗的作用。让广大党员在党员身边无三违,“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活动中闪光。以此来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争当安全示范人、争当生产能手、争当技术大拿。
四、坚守党组织的先进性,在效果上显现。
基层组织建设年和提升年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有力促进了矿井的安全发展,2012年完成原煤产量1116.67万吨、掘进总进尺46862米、吨煤成本263.62元,产生创新成果270项。2013年,矿井实现了安全年,原煤产量1052万吨,质量标准化处于集团公司第三名,矿井荣获国家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在火热的矿井建设发展中,谢桥矿基层党组织保持了先进性,涌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谢桥矿综采二队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综采一队党支部获得“淮南市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金瑞举同志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隗志友同志荣获“省属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王平同志荣获“安徽省煤炭工业劳动模范”。
让美术教育张扬儿童个性 篇5
其实孩子喜欢玩的美术方面的游戏是很多的, 比如捏泥人、玩沙子、堆泥土、拼树叶等等, 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孩子们的童心往往就在这里面得到生长和发展。生活是孩子们最自由的地方, 也是最有美感的地方。在儿童绘画活动中,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多观察生活, 多表现周围的事物, 只有表现儿童自己感觉最深、最喜欢的事物才能画出好的儿童画来, 但许多儿童往往面对美好的自然生活并不感到美, 不能很好地认识、理解和体验美,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 培养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感, 从而去创造自己所热爱的、感到美的、新奇的世界, 以唤起他们对自然、对祖国、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美好情感的记忆。
二、学会求异, 学会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美术教育也应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这是美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美术学科作为形象性学科, 更是创新思维产生的沃土。创造源泉在于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甚至是跨越时空的。”在一次课堂教学中, 我用一个布袋装了一套茶具后密封包扎放在讲台上。先让学生用手摸一摸, 然后口头表达, 学生兴致勃勃, 探讨的热情空前高涨, 学生们通过手摸触觉、语言描述后得知布袋里是一套茶具, 此时, 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设计了一套又一套精致的茶具, 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美丽多彩的作品。最后将布袋里的茶具取出, 跟学生们的作业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评赏。这个过程, 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充分得到了发挥。
在孩子们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在引导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注意启发, 注意让孩子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在儿童美术创作中, 儿童的幻想也能通过绘画方式表现出来。我们班的刘欢欢同学在《太阳公公请我做客》的作品中, 描绘了她和几个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拿着鲜花到太阳公公家的情景;而谢建东创作的《小鸟是我的好朋友》则幻想自己正在和森林里的小鸟一起唱歌跳舞, 对于这些作品, 我都大胆给予表扬, 并认真进行指导, 当孩子们的作品完成的时候, 我还特地将它们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 两个孩子高兴极了。
三、尊重自由, 尊重独立
美术家的气质有时候就在一种独立性, 一种自由的感觉。这种气质, 让他们善于表现自己, 善于在绘画作品中确证自我。事实证明, 特别是独立性品质, 如儿童作画除了必要的辅导以外, 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画出认为好看的、有趣的、可爱的、神奇的、使他们印象深刻的感情激动的东西, 且图像、情节和形式能不断变换, 画完后会自己收拾用具, 不丢三落四, 弄得到处都是颜色。可有的儿童只会照老师或家长画的样子来画, 画了一笔不知道下边怎么画, 他不动脑筋, 一点小事都要问问老师和家长才敢做, 这反映了儿童在独立性方面的性格差异。独立性强也不是天生的, 一岁多的婴幼儿刚学走路, 摔倒了家长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 不娇惯。绘画上的好奇求知也要鼓励, 看起来是小事, 日久天长, 儿童就养成了独立性、自信心, 能支配自己的行动, 不指望别人的帮助, 逐步养成有勇气去探索求知, 只有这样, 儿童才有开拓的气质。独立性强的孩子有较高的智能, 观察事物敏锐, 爱好活动, 好奇心强。娇惯的儿童无所事事, 精神倦惫, 处处依赖大人, 不会自己学习做事, 长大易为人左右。
四、健全心理, 健全人格
1. 注意精神的培养, 注意人格的完善。
在孩子门绘画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发挥家长制作风, 我们要爱护他们的好胜心, 爱护他们的自由的品质, 让他们能够时刻感到快乐。如果孩子未能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作画, 也不要强求, 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组织一些兴趣训练、节奏训练课。适当搞些美术、绘画游戏活动, 如“接力赛画”、“撕纸拼贴”竞赛等,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自强、自信的心理, 提高作画的兴趣。
2. 尽量提供直观的演示, 激发他们的兴趣。
绘画的工作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孩子们也许一开始对绘画有兴趣, 但时间久了, 绘画的难度加大了, 他们的这种兴趣便会慢慢消失。因此, 老师要选择一些容易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 难度适中, 设法根据每个儿童的心理个性特点, 作适当示范和提示, 并鼓励、引导他完成作业。
3. 给予孩子热情的关心, 让他们感到温暖。
有一次二年级的课堂上, 我发现有个女孩上课不画画, 也不说话, 就在那里呆坐着, 无论怎么引导, 她都不画。我没有听之任之, 而是立即进行了解, 原来她因家庭困难, 学习用品不全。我没有责备她, 而是立即到商店给她买来了需要的绘画用品, 比如一些画笔、颜料等, 我还十分关心她, 时常跟她聊家常, 她也愿意跟我吐露心声, 孩子对绘画的热情也慢慢高涨起来, 绘画也越来越好。在平时, 当学生感觉和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时, 就会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反应, 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并对自己充满自信, 提高学习勇气。
让小学语文课堂闪耀着情感的光芒 篇6
一、深挖教材,捕捉情感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可见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将情感教育置于首位,养成发现的慧眼,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素材,将其适时放大,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如《孔繁森》、《最后的站姿》、《船长》、《爱之链》等课文蕴涵的道德感;《卧薪尝胆》、《滴水穿石的启示》、《轮椅上的霍金》、《海伦·凯勒》中表达的抗挫感;《狼和小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狐假虎威》等流露出的是非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主题特点挖掘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方法切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和意。当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其蕴含的情感也就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作用于学生,学生的情感也就自然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人物同喜共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情境,丰富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世界犹如一池宁静的水塘,如果我们不去撩拨,永远也只能是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但如果我们投入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荡起层层的涟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课文中的细节,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前,通过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搜集并整理了一篇充分体现谈迁一生坚毅不屈、自强不息精神的短文。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谈迁事迹的画面,在音乐声中,师生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中,很多学生都被谈迁坚强的品质所震撼,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试想,此时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怎能不波涛汹涌,生成的情感体验怎能不丰富而深刻?再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头饰、道具,让同学们到讲台前来表演。由于头饰营造了表演气氛,学生们兴味盎然,跃跃欲试。特别是对狼的奸诈,凶蛮和小羊的善良、无助表演得淋漓尽致,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激起了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是非曲折的的价值判断也油然而生。
三、真情演绎,铺就语文课堂的情感基础,滋养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真情体悟课文,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语文课堂是真情流淌的课堂,离开了真情,语文课堂犹如干涸的河水,了无生气。
1.教师真情演绎,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饱满的状态、悦耳的嗓音、亲切的话语无不在学生幼小的心中产生巨大的作用,但教师真情朗读课文,全情讲解课文,全身心的投入课文情境,更能带到学生步入课文的意境,吸引他们充分感悟课文内在。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风格,或高亢激扬,或舒缓低沉,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将文章的情感尽情释放出来,可以充分展示和延伸作品的意韵,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境界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在范读“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一句时,笔者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激发了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引导真情品味,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的生成需要内心感受,没有感受就不会产生情感。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在品味中体会,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如在教学课文《爱之链》时,在临近结束时,我引导学生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下面大家就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说身边的真情故事。从而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升华了自身的情感。
总之,情感让小学语文课堂生机盎然,充满迷人的魅力,情感更让语文课堂彰显生命的色彩,透露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本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挖掘教材内涵,激活学生情感,拨动学生的心灵心弦,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心智健全的新时期合格人才。
让儿童的美术作品闪耀个性的光芒 篇7
【关键词】古典诗词 人文内涵 创新模式 提升素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的不仅是古人的思想,更是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不少古诗词记录了古人的生活情景,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但由于古典诗词以文言文为写作方法,对于习惯运用白话文的当代学生来说,想学好古典诗词并非易事,加上古典诗词在初中教材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导致无法得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重视。教师如何挖掘古典诗词的人文特色,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一、挖掘人文内涵,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人文内涵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也是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挖掘人文内涵以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效参与阅读。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属于望月怀人之作。虽是怀人,词牌的最后却抒发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世上所有的事都不可能完美。教师在分析该词时应避免平白描述,尽量选择优美的语言,以增强古典诗词的质感。同时突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人文精神。可以说,没有深入品读古诗词,就无法感受到它的美,而没有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就无法体会古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古典诗词简单、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同时也要将作者的内心情感展现给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进而感受到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古诗词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流传久远,原因在于古诗词融入了当时的生活情景,融入了作者不一样的情感,并运用语言文字将它记录下来,当后人在品读诗词时,似乎还散发着余温,情感是那么的炽烈、感人。因此,挖掘人文内涵是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重要法宝,也是闪耀古诗词魅力的重要策略。
二、创新教学模式,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习惯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他们会将自己的理解借助课堂全盘“传授”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期待,没有考虑教材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背诵,这本是好事,但不少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时,并不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求学生强行记忆,此方法显然没有充分挖掘出古詩词的价值,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古诗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它的价值,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使古诗词焕发魅力。
如《破阵子》,该词的主要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正在遭受金的侵略,而南宋朝廷并不主张抗金,一再退让。当时,作者已经辞官在家,虽然闲居却仍没有忘记祖国,他的好朋友陈亮也有同样的志向,作者就做此词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当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此词时的情感状态后,他们在品读时就不再是枯涩的,而是带着爱国情怀的热血,词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报效祖国的情怀。学生的诵读激情被点燃后,教师再让学生去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再巧妙渗透词句理解,以达到逐渐提升学生对整首词的理解。同时,教师就诗词风格、意境、手法等知识,进行诗词剖析,使学生感受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用意,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习注了活力,作品的人文精神感染了每位学生,使学生对诗词更加感兴趣。
三、提升教师素养,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自身的素养特别重要,因为古诗词不同于白话文,它所蕴含的内容比较深,加上语言运用方面比较抽象,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乐趣,教师要先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学生,为学生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而这个魅力离不开流畅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丰富的知识底蕴,课堂的巧妙延伸会将学生带入不一样的古典诗词世界,使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气息在教师的引领下而萦绕于课堂之中。
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师必须对全文有一个前瞻性理解才能课堂上向学生渗透作者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人文情感是本文的一个隐性价值,而这个挖掘必须以文本的解读为载体,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充分挖掘出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价值,诗人为何而烦恼,而这个烦恼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诗人的情感如何通过字词表达的。只要丰富的知识修养才能在授课时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总之,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并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教师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人文价值,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可爱”的一面,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 赵一泽. 让古典诗词在课堂中绽放美丽[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6).
[2] 曹玉玫. 如何教会学生赏析古典诗词[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 (06).
【让儿童的美术作品闪耀个性的光芒】推荐阅读: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06-27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影响06-09
儿童美术教育的必要性07-12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10-18
浅谈室外写生对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08-03
评价儿童美术作品10-07
儿童美术教08-19
儿童美术作品欣赏09-29
儿童画与儿童美术教案10-21
儿童美术教育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