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障碍(精选12篇)
交往障碍 篇1
人际交往也叫人际沟通, 它是指人们为了表达情感、解除内心紧张、获得对方同情和理解, 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 交往双方的成长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地位、个人需要、交往动机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 导致交往困难或不顺利, 这就是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 常常产生各种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一) 自我中心主义
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处处考虑到自身的兴趣和需要, 而忽视他人的利益。他们在观察、解决问题时, 只凭主观经验, 甚至固执己见, 因而常被他人所疏远。以自我为中心是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的直接原因。
(二) 社交自卑感
社交自卑感是指人在交往活动中存在的自卑感, 常常表现为在公众场合缺乏自信, 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 并因为自己比别人差而悲观失望。这种心理状态多是由于个体经历心理创伤后自我调适不佳而造成的。社交自卑感在行为上表现为不断地退缩或过分地争强好胜。
(三) 社交嫉妒感
社交嫉妒感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因与他人比较或竞争而自感不如或失败时而产生的羞愧、怨恨、愤怒等复杂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妨碍人际交往活动, 还直接危害到人的身心健康。轻微的嫉妒是一种动力与压力, 它催人奋发向上, 但严重的嫉妒感则会使人产生怨恨心理, 甚至报复等过激的行为。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
(一) 认知偏差
认知是人基于客观环境对自身及周围人或物的一种主观感受与评价。对自我、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等的错误认知, 成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 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因素。例如,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对他人评价偏低;自卑感过重的人则会过高评价他人, 这都会造成交往的双方难以平等交往的局面。如果有一方认为交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凡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而忽视他人的需要, 则双方交往很容易中断。
(二) 情绪不稳定
交往过程中的情绪因素包括对于交往的情绪反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的远近。大学生无论是生理上, 还是心理上都还不成熟, 情绪易变, 对人对事有时过于敏感, 容易凭一时的好恶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 使得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和理智性, 产生各种障碍。此外, 交往过程中的情绪反应是否适度适当, 也影响着交往的发展方向和深度。情绪反应过分强烈, 会给人以轻浮不实之感, 不敢深交;情绪反应过于冷漠则易被人视为麻木无情, 容易失去交往。
(三) 个性缺陷
个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 真诚热情是正常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个性品质保证。一般来说, 大学生喜欢和那些个性品质好的人进行交往, 而不愿意同那些具有不良个性品质的人交往。许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 如:自我中心、不尊重人等。性格内向往往也会给人际交往造成不良的影响。性格内向的人不善言谈, 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不去主动展现自己, 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 压抑自己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四) 交往能力不足
要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 就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 就难以与人交往, 更不要说成功地与人交往了。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失败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调适
(一) 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有些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有调查发现, 大约1/3的大学生认为独处挺好, 而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是人际交往障碍者。还有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就是拉关系, 是一种腐败行为。可见, 许多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本身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所以, 大学生在进行交往之前, 首先要矫正自己对人际交往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明确正确交往是人的正常社会需要, 是一种光明磊落的行为, 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正确评价、认识自己和他人
一个人之所以会自卑、缺乏自信或者自高自大甚至孤芳自赏, 往往都是因为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以此来审视自己, 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 要选择恰当的标准进行客观的比较, 即既不能以己之长去比他人之短, 更不能以己之短去比他人之长, 另外也不能以偏概全, 以自己或他人某一方面的表现来判断能力的高低。大学生在交往中, 要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懂得欣赏自己和他人;同时也要善于看到自己和他人不足, 避免盲目自大。只有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才能既增强自己的信心, 从而克服自卑感。
(三) 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
大学生人际交往应该是一种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 只有双方都主动起来, 才能使交往正常进行, 从而维持长久交往关系。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还有利于消除自卑以及其他的交往障碍。客观地说, 一个人的胆量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要迈出了交往的第一步, 以后的交往就不会显得那么困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重视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并注意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发挥优点, 克服不足, 从而增强信心和胆量。
(四) 以诚相待, 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个人个性品质的优劣和人格特征的完善与否, 对人际交往有非常大的影响。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特征, 如真诚、善良、正直、友好、信任等, 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 有助于克服嫉妒心理, 从而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 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正确认识自己、积极主动与人交往、对人以诚相待, 固然有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 但光凭这些还不够,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这些技巧包括: (1) 注意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和行为规范; (2) 把对方放在首位, 关注对方的需要、兴趣和感受; (3) 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4) 保持适当距离。
(六) 保持积极健康的社交情绪
在人的交往中, 情绪和情感同样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主要取决于双方情感上的接近或疏远。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如热情、快乐、亲切、满意等, 能使人在交往中感到心境宽松、精神舒畅, 有利于增进双方的友好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 如急躁、愤怒、冷漠、厌烦、憎恨、不满等, 则会使人感到精神紧张, 心境压抑。这种不愉快的体验会阻碍人际沟通。如果消极情绪在交往中经常出现, 就会导致严重的交往障碍, 而交往障碍又会进一步加深负面情绪和情感, 这样下来, 很容易产生恶性循环。因此, 大学生要认识到情绪情感对于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 学会调节控制不良情绪, 提高心理相容水平和亲和力。
摘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 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各种人际交往障碍, 比如, 自我中心主义、社交自卑感等。这些人际交往障碍主要由于认知偏差、情绪不稳定、个性缺陷和交往能力不足而形成。大学生应以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等六个方面及时作出自我调适。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司荣婷.医科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与处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06 (14) .
[2]刘卫民.化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策略[J].成人教育, 2006 (1) .
[3]默剑波.高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 (B版) , 2006 (5) .
[4]吴守良.大学生社交恐惧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 (2) .
交往障碍 篇2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祸及的是他自己及其家人,而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祸及的可能是一大批甚至是许多批学生。
教师的不良心理状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的性格,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然而教师工作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承担着多种特殊的社会角色,事业、家庭、以及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都使教师身心疲惫,往往更容易产生自己的心理问题。
我认为,最主要是学会给自己的心灵解压,从现在开始,从情志上、生活习惯上改变自己,让自己远离心理疾病,上个星期有幸聆听李伟老师做关于《校园人际交往障碍与调适》的报告,在听的过程中深受启发,有下面几点感受:
一、提高认识,关注自身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德育为首,教育为本。重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略了。德育与心理健康需要整合教育,需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真正心智健全的下一代。
二、学会享受工作和生活
工作乐趣是人生乐趣之一,工作同时又对我们享受后两种乐趣提供了物质条件。要能享受工作,就要尽可能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暂时做不到,就要努力去学习喜欢自己现有的工作。要能享受生活,首先需要学会区分生活与工作这两种角色,并处理好其间的关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三、能与自己和他人友好相处
对自己友好就是不苛求自己,学会以喜悦、欣赏的态度接纳自己,并在此前提下以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的方式发展自己。不要让自己经常处在应激状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面对现实,确认自我价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四、能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首先是指能敞开心扉面对世界,让欣赏和选择多于批判和拒绝,这能使我们与世界保持良好的接触与交流,也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其次也指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不要说成长与发展,连生存都会出问题。
五、注意躯体健康
身体健康的人通常精力饱满,这不仅有助于其处理与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人得以享受生活与工作的前提。一个总被躯体疾病折磨的人,既使他很坚强,他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受影响。所以,躯体健康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民办双江小学
王彬
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 篇3
摘 要: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高职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概括出导致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践性的解决对策: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课等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提高学生主动交往的自信心;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71-02
自党的十七大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关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成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高职生由于人际交往障碍引发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中国医学心理学开拓者之一丁瓒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1]同时,“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因此,重视人际交往能力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经过调查分析,得出了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一、问题引入
1.高职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笔者选取了文科实用工艺美术系、理科工业工程技术系及文理兼收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1份,收回149份。经分析发现,有3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3%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很差,觉得自己很失败;有7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存在障碍;有43%的学生有希望提高自己社交能力。从这个结果能够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和同学、朋友交往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引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典型案例
案例一:何某,电子与信息技术系2009级学生,在校两年期间没有朋友,很少与宿舍及班级同学谈心聊天,与人说话从不正眼看对方,且表现羞涩懦弱,班里同学提到他的名字都撇嘴摇头,不愿与他来往。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并用小刀割破了手腕,宿舍同学及时发现并报告辅导员,经辅导员妥善处理化险为夷。后辅导员在多次与本人及家长谈心过程中了解到,该学生从小性格开朗,好学上进,在上初中时,一次因犯错被老师辱骂,又没有及时开导,内心郁结,从此变得内向,胆小、自卑,不会说话,不敢说话,也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案例二:黄某,电子与信息技术系2011级学生(现已休学)。该生入校后与宿舍同学不断发生矛盾,据舍友反映,他总是误解别人,怀疑别人对他有恶意,且总是恶语相对,让舍友无法忍受。在班级也是如此,总是斜着眼睛看人,让大家感到极不舒服。舍友集体要求调宿,辅导员多次协调,全班同学都不愿接受他。经了解,该生从小就远离父母,跟姥姥生活,性格内向,后回到父母身边,因父母感情不和,家庭纷争不断,让该生厌烦、抱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此形成了极端的个性。讨厌别人,不相信朋友,不愿与人沟通,更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案例三:杨某某,电子与信息技术系2012级学生。入校之初,该生就因没有上自己喜欢的学校而郁闷,总是找借口逃课,自身有想法且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性格怪异,不愿与班里同学说话,不屑与别人来往,有什么事总是装在心里。在与舍友相处过程中也冲突不断,表现为自私,不为别人着想,总是我行我素,影响舍友生活,影响宿舍集体荣誉。总是怀疑舍友偷她东西,对舍友非常警惕,让舍友无法忍受。经辅导员了解,该生自小就是这种性格,朋友很少。
二、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62.4%的学生都有宿舍或生活中特别不喜欢的人,导致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各式各样,50.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懂得交际技巧,43%的学生认为是由自己缺乏自信引起,36%的学生因性格问题形成交往障碍,等等。笔者综合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及实际工作中积累的众多案例后,将导致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问题
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综合性人才,无论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是教育者本身对每个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
作为教师,不能只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要平易近人,有责任心,做到教书育人,在和学生接触的每一个瞬间,都要给学生做出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让学生信服,学生接受老师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现在有很多教师只管上课,言行举止不注意影响,有时在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善于调解的学生从此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上述案例一中的学生就是因为教师的不得当教育而受到伤害的。
有些学校忽视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没有创造出有利于学生锻炼交往能力的条件和环境。很多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以及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等众多原因,存在着自卑心理,也有许多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存在误区,这类学生如果学校不创造条件,制定培养方案,学生可能就不知道如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2.家庭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也是孩子从小健康性格养成的关键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性格开朗,善于交际,孩子一般也会与人融洽相处,父母内向,孩子可能不爱说话。家庭氛围如果和谐轻松,父母为孩子创造平等的谈话环境,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也会轻松自如,但如果家庭沉闷或纷争不断,像上述案例二中的学生一样,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变得暴躁、仇恨、怀疑,这必然会影响孩子的交往。因此,不可否认家庭因素在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3.学生自身的人格障碍
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4]人格不健全表现为自卑、心胸狭隘、自闭、孤僻、嫉妒、仇恨、自私等,这些都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也会产生矛盾、误解。案例三中的学生就是典型的人格缺陷,这样的学生很难与身边的人相处融洽。
三、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帮扶对策
1.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课等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课,课程涉及有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各个方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将此课程内容归纳为12个专题,和谐的人际交往就是其中的一个。课堂上,老师通过讲述、讨论、小组活动、视频、演讲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交往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课及心理健康普查、团体辅导等也是疏导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途径之一。因为人际交往障碍直接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坚持不漏掉一个学生的原则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排查出的学生多次进行团体辅导并进行跟踪了解。同时,每个班级、宿舍都安排心理委员,定期对心理委员培训。利用心理健康课及团体辅导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心理培训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2.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提高学生主动交往的自信心
职业学院的学生因为社会认同度低、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等因素,很多存在着自卑心理,不敢与人交往。尤其宁夏的职业学院,很大比例的学生来自南部山区,家庭贫困,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辅导员、班主任应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要多关心帮助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方式教育学生。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的优点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发挥自己优势的过程中树立自信,敢于表达思想、敢于与人交往。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与他人交往的快乐,懂得交往的意义,是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学校、院系、班级都要创造性地组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群体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人品质,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努力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开展了阳光校园创建活动、“一对一”谈心活动,全校师生全员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建“阳光校园”是营造良好校风、构建和谐校园人际交往环境的一种方式。学校、院系定期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比赛,辅导员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前后善于总结,为学生每一次进步鼓掌激励,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群体活动的自信和能力。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还定期开展阳光校园大讲堂、竞思论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大型活动,为学生开扩眼界,陶冶情操、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对一”谈心活动是老师走进学生内心,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最好方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能让他们变得轻松。老师与学生交流多了,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在沟通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一对一”谈心制度,从校领导、中层干部到一线老师全部参与,每人都有定点联系的班级和宿舍,定期进班级、宿舍与学生谈心,从上到下营造出了和谐团结的校园氛围,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提高了自信,变得大胆,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也大大提高了与领导、老师、同学的交往水平,这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应从学校、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多方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外部环境,帮助他们成功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唐英.浅议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扰与对策[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7).
[2]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李炎.浅析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策略 篇4
一、通过团体活动缓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团体活动包括对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知识讲座, 人际交往礼仪讲座, 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知识及基本礼仪, 同时也可以定期在大学生开展心理团训工作, 使大学生在心理团训活动过程中学习、体会、感触、内化人际交往技巧, 学习人际交往能力。
(一) 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掌握可以促进个体能力的提高, 而能力的高低也体现出所需掌握知识的多少, 使学生全面掌握人际交往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社交礼仪的学习。只有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才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并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习个人礼仪的规范, 包括饮食起居、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等, 校园礼仪规范, 包括尊敬师长、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管理等以及购物、进餐等公共场所礼仪规范。实践表明,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降低挫折感, 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人际交往占据个体社会支持的较大比重, 人际交往健康则社会支持较多, 成正向关系。适时的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介绍是很必要的, 人际交往知识学习是进行人与人交往的前提。第二阶段, 人际交往心理学常识, 主要指个体在交往中可能因为定势效应、投射效应而产生认知偏差, 个体在交往中对于自己情绪的控制不理性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违背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关心、信任所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通过讲解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疏导错误认知, 矫正不良行为, 排解消极情绪, 从而解除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消除心理“症结”, 建立和谐的交往关系,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交往方面增强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技巧学习, 如倾听, 研究表明, 倾听是比较好的交流方式, 耐心的倾听他人思想的表达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更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要注意, 倾听者要设身处地去感受, 同时以眼神、姿势等体态语与非体态语予以积极地反馈, 以使对方产生被关注、受重视的深度认同感, 如果一味倾听, 而不作任何回应是不礼貌的, 容易使述说者产生倾听者并不在意述说者讲述内容的印象, 从而产生人际交往问题。
(二) 团体训练有利于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早在1946年勒温就已经发现团体训练是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此后, 团体训练在美国各地蓬勃发展, 被应用于新生的心理适应、干部的选拔, 后来发展到公司员工的选择, 并定期以团体训练来提高员工间的亲密度, 提升企业文化氛围。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开始了对新生的团体训练活动, 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不断加大经济以及人力的投入。
团体训练中有诸多项目, 如滚雪球 (主要目的迅速记住队员的名字, 爱好, 住址等) , 牵手 (主要目的使队员彼此信任、照顾对方) , 团队建设 (主要目的通过小组队员的讨论形成良好的氛围, 学会小组人员成员间沟通、协作、交流, 并通过才艺展示展现小组的合作的成果, 达成团队氛围的和谐) , 蛟龙出海 (主要目的使团队成员意识到只有大家目标一致, 并每个人付出努力才能成功) , 你我相伴 (主要目的使队员明白只有有效的交流, 沟通才能绘制心中的蓝图) ……这些团体训练的项目每个都对人际关系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 在体验帮助与被帮助、依赖与被依赖, 信任与被信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重视学校与家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人际交往显著相关, 即使进入大学以后其人际关系同样受父母的影响。而大学则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各种平台。
(一)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虽然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明显增强, 但父母、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并未减弱, 给予学生支持与惩罚最多的依然是父母。进一步说明了父母教养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笔者通过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只对人际交往中的待人接物维度有重要影响, 在交际与交友、与异性交往、交谈方面并无影响。研究认为交际与交友、交谈方面等人际交往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即学生依托学校或者其它场所互相交流, 他一惯的交流对象或者说交友对象决定了人际交往方式, 而人际交往的不同方式反过来又影响其交友的对象, 以及交往的技巧能力的提高与否。信任感、利他性、真诚性、同情心和主动性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 父母的教养方式较积极, 大学生人际交往得分就越高, 而父母教养风格消极, 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得分则偏低, 这就说明了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重家庭教育, 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向好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保证。
(二) 高校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平台。
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会、团委会、广播站、各种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平台, 学生们可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广交好友, 共同的兴趣爱好使这些学生选择不同的平台, 而结果都是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些活动中能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交流, 锻炼交际能力, 培养与他人的协作精神, 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有效的方法。在校园中广泛开展书法展、影视艺术展、演讲、辩论赛等活动, 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培养和造就自信、谦虚、乐观、宽容、豁达、坦诚品质优秀的学生。
三、心理技术对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与治疗
心理技术指各种心理流派以各自的理论为基础, 提出解决心理问题或者说症结的各种方法。目前国外对于人际交往障碍的治疗采用较多的是人本中心技术和认知行为疗法, 国内一般引用了西方技术对人际关系进行干预, 而国内比较成熟的且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干预方法则为元认知干预技术。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了其广谱性与高效性。其团队长期从事于心理障碍的干预, 诸多的成功案例证实了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效果明显。如图1所示: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需要团体与个体干预的有效结合, 对于大学生群体可以进行大面积的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 无论是心理学知识, 还是社交礼仪常识, 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此外大学生团体训练, 以及鼓励大学生多多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 各种比赛都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对于其中个别存在的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可以采用个体心理干预, 尤其是元认知干预技术的方法, 来处理。双管齐下, 以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乃至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大学生目前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提出改善策略, 以期能对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帮助。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
参考文献
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篇5
生活方面,感觉跟同学在一块时就算跟大家有谈话有笑语也感觉是强颜欢笑高兴不起来,特别希望参加活动,但是又很抵触人多的场合,见到老师也只是问好,不敢跟老师有交谈。晚上失眠,早上不愿意睁开眼,上学期有段时间还很没有食欲,感觉每天过的浑浑噩噩的,身体也不是很好。
学习方面,也许是由于精神压力大了,还有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感觉自己大学四年白学了,上课怎么都听不懂,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学问,整日担心自己毕不了业,甚至想过不读了回家去。现在上课经常需要做汇报、陈述、演讲,但是我一碰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担心害怕,会发抖紧张,说不出话来,特别难受。
大学生同学人际交往障碍及疏导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疏导
G645.5
一、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
人际关系障碍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在人际关系良好和障碍之间,不能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因为处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变化的。如果以下所列举的表现比较明显,程度比较重,则可以判断人际关系出现了一定的障碍。
1、内心体验方面
(1)不信任别人。(2) 猜忌心重,觉得别人经常背后说自己,别人说话做事都是有意针对自己。(3)孤独,和同学疏离,无助,无法产生亲切的语言交流,并由此产生内心满足。(4)难以理解别人,觉得别的同学怎么是这样啊,和自己的行为方式格格不入,看不惯,不能接受。(5)痛苦、郁闷,体会不到校园生活和交往的乐趣。
2、言语行为方面
(1)对外界反应比较迟缓。(2)害怕表达,不敢表达,不善于表达。与人交流时感到压力和紧张,有逃避的冲动。(3)会突然控制不了自己情绪,做出过激的行为或者说出过激的话,伤害了别人却又感到有些后悔。(4)生活不规律,作息时间有时比较乱,如不按时吃饭,长时间睡过头觉,衣服不整洁等。(5) 食欲不振,情绪低落。(6)讲话缺乏生气,情绪不饱满,或者语调很生硬等。(7)本能地排斥集体活动,不太愿意参加到社团、文体活动中。(8)在交往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不主动地去融入到一个交往环境中。
3、理性认知方面
(1) 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但不管怎么样,个人的要求不能被忽视,那样就会受不了。(2)别人都是那样欢乐,条件好,学习好,人聪明有趣,命运总是对他们那么好。自己没有好运,什么都没有。(3)所有人都那么自私,只顾自己,有意无意地伤害到自己。(4)同学和同学之间很难建立真正的友情,与其这样,不如就我行我素,和别人少打交道也好。(5)别人对自我的评价太重要了,如果别人对我有意见,那肯定是我的问题了。
二、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种因素有时之间也相互作用。大致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变化的影响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陌生的大学生活环境,环境的巨大变化需要去重新适應,包括生活、饮食和人际等方面。适应得好,会逐步融入到新的团体中;适应得不好,也许就会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一定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讲方言,而大学都用普通话交流,在改变讲话方式的过程中会有一种“不会说了”的感觉。另外,来自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在和别的同学比较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如别人的感觉,认为也许会因为经济条件较差而让别人笑话、看不起,从而不愿与他人主动交往。有的同学从家庭生活变为宿舍集体生活后,对别人的各种习惯不认同,于是产生人际交往的问题。
2、个性方面的影响
(1)自私自利的同学很难交到真心朋友,这样的同学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给别人谦让。把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看做是理所应当,“日久见人心”,别的同学就会日益远离他。
(2)缺乏自信。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无形的“晕轮”效应,自信的同学谈话积极、乐观,情绪饱满,给人以正能量,能引起别人持续交往的热情。相反,缺乏自信很容易在眼神、表情、语调上都表现出来,给交往效果大打折扣。
(3)过度自我膨胀,居高临下。有的同学在某方面有着过度的自我优越感,不分场合的将这种优越感表现出来,这就违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的“人格平等”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别的同学感到受到了歧视和人格侮辱,自然不愿继续与其交往了。
(4)心胸狭窄,难容别人。有些同学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的一点错误和缺点,并彻底否定交往对象,不久就会发现,能够交往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殊不知人无完人,不能对自己的不足忽略不计,对别人的不足无限夸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真诚的交往需要胸怀大度。
(5)嫉妒心太强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嫉妒是人的本能心态,别人的成功、好运、好成绩都会让我们羡慕,甚至产生那么一些嫉妒。但是对此一定要理智地控制,更多地要看别人付出的努力和修养。任凭嫉妒像野草一样地生长,只能使人际交往越来越差,自己内心越来越单调软弱。
3、交往技巧方面的影响
交往中语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说好话,会说话是个锻炼和养成的过程,主要并不是靠指导。当然有些原则可加以注意:一是说话要真,说的是心里的话,虚伪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年轻人心怀坦荡,心态阳光,就是要做真人,说真话。二是用平实和生活化的语言。同学们是在校园读书,但是不一定说话要之乎者也,同学之间要交流,同学走出校门和社会上也要交流,生活化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三是既要说,也要听。俗话说人长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为了多听少说,交往是相互的,善于倾听也非常重要。另外,要开阔眼界,培养兴趣。交往要寻找与别人相同的兴趣,共同的兴趣爱好是交往的优良土壤和润滑剂,这种交往使双方更容易得到内心的满足感。
4、人际认知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对自我的认知:自身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如何看待这些优点和不足。认识不清可能会陷于两种极端情况,要么过于自我感觉良好,要么过于自卑,无限夸大缺点,失掉交往的自信。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用太跟别人比,只要专心做好自己就好。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既然对自己要宽容一些,那么对朋友就不能求全责备。有些同学想当然认为我的朋友应该如何如何,或者既然我把对方当成朋友,他就应该在一些具体事上如何如何,这都不是对待别人的正确态度。如果总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很容易会得出“人心都是自私的”,“别人都是虚伪冷漠的”这样一些结论,从而在思想上破坏建立友谊的基础。再次是对得失的认知。多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多为对方考虑和付出一些,这种付出是友情的真谛。俗话说“一斤换八两”,看淡得失,热情多为对方着想,这样的交往就会变得很有温度。endprint
三、如何克服障碍、改善人际交往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人际交往障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不同时期地存在着,任其存在有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引发一些悲剧性事件。前面已经对人际障碍的原因做了一些分析,改善的方法也就是对症下药,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改善:
1、调整心态
心态是人际交往的底色,也许自身并不是很容易察觉到,但的确会极大地影响交往中的语言、表情及精神状态等。大学生要树立这样一些人际交往心态:一是接受和给予的心态。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善于把这种爱传递下去,把自己的帮助奉献给别人。二是积极主动的心态,不能总是被动地等待交往。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你的主动经常也会带来对方的主动,使交往变得更容易。三是天天进步的心态。通过人格和能力的不断完善增强个人魅力,也会极大地提高人际交往的效果。三国中程普讲“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就是因为周公瑾有很强的个人魅力。
2、改善认知
人际认知的盲区和错误就像陷阱一样,让身困其中的同学受到损害,改善认知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对金钱和物质的认知。金钱在商业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对它的正确认识是成熟的标志,但是不能把它和人的感情划等号。物质上的贫穷是暂时的,通过奋斗和努力可以改变。“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物质贫穷了,精神上不能贫穷。二是对人的品性能力的认知。“金无足赤、人無完人”,交往中不能要求自己的朋友完美无缺,那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每个人处在现实中都是复杂的个体,优缺点、长短处集于一身,有时候有点自私、不那么有趣、说出了伤人的话都是很正常的,眼睛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对不足要宽容以待,“大度”才能集“群朋”。三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认知。有的同学在交往中受了一些挫折,就逐渐“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认为自己一个人的状态也不错。每个人固然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本文更想倡导“敬业乐群”的价值取向,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只有在和别人一起体会快乐、奋斗、追求,生活才会变得真正精彩。
3、练习技巧
有些同学也许会认为技巧运用会让交往变得虚伪,似乎是要达到某种目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良好的人际交往中有一些相对定型的技巧,对别人来说或许不是技巧,因为他们已经不自觉地熟练使用了,而对那些比较缺乏的同学,注意学习这方面技巧很有必要。首先是守信用,比如做到“按时到”、“准时完成”、“说到做到”等。其次要有情有义。珍惜得到的缘分,特别是对那些知己朋友,更要多帮助多关心多担当,就是“做人要存一点素心、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再次是关于讲话,要忌书腔书调,用生活化的语言;忌一板一眼,用幽默的语言;忌刻薄尖酸,用大度宽容的语言;忌自私冷漠,用热情温暖的语言;忌长篇大论,用真诚明快的语言;忌滔滔不绝,也要善于倾听,做个好听众。
4、加入活动
交往障碍 篇7
一、认知、性格和情绪引起的交往障碍
1、大学生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但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 他们对人和事都是一些表面化、理想化的认识, 容易先入为主, 认定是什么样的, 就是什么样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 他们希望通过人际交往, 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他们的这种想法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而忽略了对方的立场和现实的情况, 他们以理想的模式来找朋友, 导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常常在交往中感到失落;
2、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也直接影响
其人际关系, 即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 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行为的后果就可能利人、利己, 也可能害人害己了, 每个人的意志则直接体现在他们对自己思想行为的掌握上;
3、大学生是思想最不平稳的一个
群体, 他们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其活动质量, 对情绪掌控不好的同学就经常被情绪支配, 喜怒无常, 反之, 则拥有愉快的学习和生活。在现实中, 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大都乐观开朗, 他们善于调节自身压力, 容易结交到朋友。
二、心理原因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都期望在学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现实往往受一些心理因素影响, 使交往不能顺利展开, 成为了他们交往的障碍。
1、自卑和狂傲。
自卑是一直轻视、贬低自己的内心感受, 狂傲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自负, 这是性格中虚假的自信。有自卑心态的学生, 总感觉自己不如人, 凡是不能尽力争取, 畏首畏尾, 把自己的精力长期集中到自己的不足上, 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赞美。狂傲是自卑的另一个反映, 是相信自己是天才而不再努力学习的人, 他们有虚假的自信心, 是一种自我欺骗。要想战胜自卑, 就要怕什么, 偏做什么, 努力向前看, 用积极的思想进行不断的自我暗示, 提高自己的信心。
2、猜疑和嫉妒。
猜疑和嫉妒使学生把有限的时间花到无谓的斗争中, 延误了他们自身的发展。
具有猜疑心的人, 不相信别人, 总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抓一些事物的表象, 而忽略了它的内涵。喜欢猜测对方的心理, 推断别人的行为, 挑剔、怀疑他人, 像刺猬一样, 就处处戒备, 这些使同学之间的变得疏离, 情况严重的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导致心理偏执。因此, 要抵制猜疑需培养他们仁爱、宽容之心, 理性行事, 知人知己, 不听信流言, 调整思维, 防止猜忌产生。
嫉妒是人们在生活中后天形成的, 是由于他人的某些方面胜过自己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是人类心灵的肿瘤。它实际上是用别人的成绩折磨自己, 让自己变得痛苦不堪, 可没受任何的影响;嫉妒是人性中软弱的一面, 心胸卑鄙的人将成为是嫉妒的奴隶, 而有学问和气质的人则将嫉妒转化化为良性的竞争;嫉妒是教育中无知的表现, 它可以使朋友反目成仇;预防嫉妒就要建立自己的平衡, 主动调节意识, 关注别人的有点和缺点。
三、行为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
人的行为取决于自己的认知和意识, 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需要的就是尊重, 这是由自己长期的行为换取的结果, 无知或没有教养的人, 是得不到他人尊重的;人们品德善恶的表露, 是出自于自己的行动, 是自己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之间泄露了自己的品格, 一个品德低下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因此, 大学生要重视交往中的不良行为, 如我行我素、贪小便宜、减损刻薄、多嘴多舌等, 并从中吸取教训, 走出困惑, 获得更多的友情和收获。
四、成功交往的策略
大学是学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是他们最需要倾听者、最需要与人沟通的阶段, 从入校开始, 他们就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学习人际交往, 学习交往中的技巧, 把握交往中谈话的分寸和火候等等, 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1、人品的魅力是成功交往的敲门砖。
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 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是受欢迎的人。因为他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吸引力;同时, 他的真诚受人欢迎, 这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需的品德;他的情感被别人共享, 这是人寻求归属感的表现;而良好的沟通, 更是促进了这一系列的和谐, 从而构建出了建立在人品魅力之上的成功交往。
2、重视与人交往的第一印象。
交往中的“晕轮效应”不可避免, 因此我们要重视交往的第一印象, 其内容包括自己的谈吐、衣着、礼貌、风度等, 形象对交往所起的作用是微妙的。同时, 微笑也是拉近交往对象之间距离的有效方法, 真诚热情的微笑是自己释放出的友善信号, 它可以帮助我们赢得欢迎, 也可以帮助我们脱离困境。
3、寻找共同话题, 掌握沟通的火候与分寸。
同学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 就必须认同对方, 而沟通是认同的基础, 寻找共同话题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 共同的话题能使沟通双方更容易接纳和认同对方, 获得心灵的满足, 使双方关系更为融洽。
4、当一个合格的倾听着。
倾听是了解交往对象的第一步,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它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 也可以缓解对方的压力, 更容易使对方产生被重视、受尊重的感觉, 这也是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的有效途径。
5、多赞美, 少批评, 委婉处事, 这是沟通的策略, 也是人的一种共性。
交谈过程中适当的赞美对方, 可以让他心情舒畅, 拉近彼此的距离, 赞美比批评更容易获得对方的认同, 得到对方的配合, 人性的最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而委婉处事是解决人际关系危机的聪明之举, 是降低拒绝产生的负面效应的有效举措。
综上所述,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应从品格、情绪、学识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等:《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年。
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与调适浅议 篇8
关键词:高职,心理,人际交往障碍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日益受到重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通过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 感到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烦恼, 有必要及时给予关注和指导, 加以调适, 使高职生人际关系趋于和谐。
一、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
1. 人际交往及其障碍的界定
关于人际交往问题,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普通心理学认为,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交感互动时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伦理学提出, 人际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社会性的标志, 是指个体间、群体间以及个体与群体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彼此沟通、相互确认的过程;社会学认为人际交往是社会上个人或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高职生人际交往就是学生间互动的交往活动。在交际活动中有时会发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对“障碍”的解释是:个体因心理和生理功能减损到不足以适应一般正常人生活时出现的困难状况或局限性。人际交往障碍是因个体身心影响因素、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因素等影响了正常交往, 导致了交往不畅或交往困难。
2. 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
造成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 主观上的心理原因, 可能是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羞怯心理等不利于良好人际沟通的心理障碍。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情感偏差和性格缺陷。从客观上看, 第一是文化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差异导致的交往障碍, 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在寝室共同生活中的困难, 也往往因为一些琐事带来人际摩擦和冲突。第二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方言、俗语等造成的语言障碍。第三是兴趣爱好、关注焦点问题差异导致的交往障碍。第四是意识形态观点、生活消费观念、消费水平不同导致的交往障碍。第五是不同的交际圈导致的交往障碍, 陌生人不易融入已经形成的“小团队”。除了从主观、客观因素分析外, 我们也可以从社会因素、个体因素、文化因素、地缘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因素加以分析, 对交往障碍有更全面的认识。例如, 高职生处于青年心理发育期, 身心发展不够协调, 自我调适能力差, 学校教育不及时, 家庭教育不到位等等。
3. 人际交往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在校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从人际交往的制约因素来看, 人际交往障碍可以分为心理障碍、文化障碍、社会背景障碍。其中心理障碍, 指的是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对正常人际交往具有妨碍作用的心理体验。通常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李宏翰、赵崇莲把大学生交往障碍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人际相处障碍, 二是人际交往障碍。这两类障碍的问题表现为:交往平平淡淡, 少有知心朋友, 精神空虚、迷茫失落;与个别人难以相处:交往困难;患有社交恐惧乃至自我封闭。人际交往障碍依照障碍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人际失谐、人际紧张、人际敌视和人际冲突。
二、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调节与适应策略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 人类的心理病态, 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那么, 高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应如何调节呢?
第一, 认清自我。正确评价自己是克服交往障碍的逻辑起点。老子说“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比如对自己存在的羞怯、自卑、自私、自负、报复、猜疑、嫉妒等心理有科学的认识。心理羞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气质型羞怯, 这样的学生生性内向、胆小怕事、神经过敏, 不喜欢与人交往;也可能是认识型羞怯, 高度关注自我, 唯恐被人耻笑, 导致谨小慎微。第二, 以诚待人, 主动友善交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友善是赢得人气的秘诀。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得出, 受喜爱程度最高的6个个性品质包括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可见, 诚信是多么重要。第三, 加强学习, 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性化学习等方式,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尽快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比如学习社会心理学家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等。又如, 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善于表达, 学会赞美, 善于倾听。罗伯特·魏斯系统分析人类的亲和需求, 指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个体带来依附感、团体归属感、价值的保证、可靠的同盟感、获得指导、爱育的机会六个方面的收获。因此, 掌握技巧, 克服障碍, 大胆交往将使学生从中获益良多。第四, 以校企合作为背景, 搭建组织和文化平台, 营建和谐人际环境。高职院校有鲜明的校企合作特色, 对学生的教育是面向未来职业的教育, 因此, 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组织网络、利用生产实习、企业实训等机会使他们尽早接触企业, 能够与师傅等人员自由交流。校内党团组织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剧展演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平台。第五, 加强交际障碍专业辅导, 化解危机。对于交往心理危机, 要坚持专业辅导, 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干预, 早防早治。有的学生因为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产生郁闷、焦虑等不良情绪, 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甚至患上了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 个别人还出现了自杀的倾向。因此, 必须采取社交技能训练、系统脱敏疗法、精神分析干预、人本主义干预等因人而异的专业辅导, 进行调治, 必要时送专业心理机构治疗。
美国卡耐基工业大学心理研究所对10000人的个案记录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 其余的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高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调节, 使他们能够走向成功, 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姚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其交往障碍浅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3) .
交往障碍 篇9
辅导员承担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需要正确树立角色意识,克服心理偏见,改进同学生交往的方法,进行有效沟通,增进同学生的交往,与学生相互吸引,帮助学生走出交际障碍泥潭。
一、案例展示
学生小刘(化名),平时性格内向,和同学缺乏交流,总是独来独往。同学们都无法了解其去向,常常出现迟到、旷课等违纪现象,在寝室也不太注重个人卫生,成绩常不及格。小刘平时在校园里遇见熟人就躲,甚至用物品遮住视线,连进餐时也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小刘从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班集体活动时也是一个人玩手机,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小刘在平时同老师交流过程中,眼神始终处于逃避状态,害怕同别人目光交流,老师和同学也不易了解其心理状况。鉴于小刘与人缺少沟通,在人多的情况下表现更不自如,辅导员常常抓住人少的时候同小刘进行交谈,并将小刘的情况向学管办反映,学管办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老师对小刘情况记录在案,并进行紧密跟进。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小刘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不是突然的,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仔细分析小刘的日常生活,我们会发现小刘的交往障碍在其日常生活中是能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一是小刘在平时生活中表现出性格内向的特点,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容易产生孤僻心理。小刘平时在交流过程中不愿同别人发生眼神接触,结合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的推断,小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往障碍。
二是小刘缺乏与人沟通,独来独往,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不同老师和同学交流,这些情况更进一步加重其孤僻心理,使其封闭在一个人的空间里,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不良行为得不到改善,从而出现迟到、挂科、不注重个人卫生等不良情况。
三是小刘见到家长后情绪激动,也不愿意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说明在小刘的成长过程中和家长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常常表现为认知障碍、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异性交往困惑等,小刘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就是由于孤独心理所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造成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 家庭背景。
家庭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子女缺乏关心和教育方式不当,加上自身素质水平所限,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子女形成自私、不合群等不良性格。子女进入大学后常常表现出自理能力差、为人处事能力弱的特点,加之不善于自我疏导,长此以往就发展为孤僻心理。部分学生在早年生活中,由于父母离异或者外出打工等原因,长期缺少家庭关爱,导致自我封闭。
2. 环境变化影响。
宽松开放的大学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修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个人兴趣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但是由于他们交往方法不当或者能力有限,常常导致人际交往失败,甚至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变得封闭自己,忽视了与同学、朋友、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
通过同小刘家长交流,我们了解到小刘来自农村,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从初中开始小刘成为留守人员,独立生活,在形成较强的自理能力同时也造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三观”形成是具有负面影响的;由于小刘家长都是农民,对心理教育缺乏重视,对小刘的关心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在日常沟通中也缺乏沟通技巧,常以训斥的方式教育小刘,这使小刘对家庭教育产生厌烦心理;由于小刘性格孤僻,同学有时会取笑她,这种不良行为更是加剧了小刘的交往障碍。
(二)主观原因
由于大学生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基本相近,相互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因而受客观原因影响相对较小,而受自身主观因素影响更大。
1. 社会认知不合理。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心理变化较为强烈明显的时期,因而容易对自我评价不正确,认识片面。甚至部分学生以己之短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造成自卑心理。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大学生对别人产生“信任危机”,表现为情绪化、主观性强和简单化等特点,进一步影响正常人际交往。
2. 遭受挫折,错误归因。
任何事情失败的发生都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果不能正确归因,挫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就会严重阻碍人际交往。有的学生将交往失败仅仅归于一种原因,以后遇到类似场合,就会逃避,远离群体,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3. 过分自尊或嫉妒。
大学生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当被发现弱点或遭遇挫折失败后,他们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尊变得敏感而多疑,不愿意参加竞争性活动。当确定别人比自己能力强时,就会认为别人对自己产生威胁,并把这种不平衡的心理恶化为怨恨,希望寻找对方的缺点来诋毁对方,取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通过和小刘的交谈,我们发现小刘由于屡次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失败或者遭受冷漠,从而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不善交往,招人嫌,因而出现自卑心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刘因为归因不当,因而造成其人际交往障碍。
三、对策分析
辅导员作为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在同学生进行交流时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对学生的心理偏见,提高自身修养和工作艺术水平。
第一,不可先入为主,克服“首因效应”。辅导员对学生的初步印象一般是通过学生档案、入学接触等途径来获得的,这一印象将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并制约着辅导员对学生了解的深入。
第二,不要以点概面,克服“晕轮效应”。人们往往会将一个人的突出特征泛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对一个人的整体评价。如果不认同学生的某一个行为,就会觉得他处处都是缺点;如果学生在某方面上得到辅导员的赞赏,就会觉得他其他方面也不错。因此,辅导员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意见,防备晕轮效应的负作用。
第三,善始善终,克服“近因效应”。随着同学生的交往逐渐深入,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印象都在不断改变,对于已经熟悉的学生,一些新的信息又会对其印象起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对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不能被当前的现象所迷惑。
在小刘案例中,辅导员注意沟通技巧,通过多种方式释放小刘的内心世界,积极引导其打开心扉,面对阳光人生:
一是由于小刘在人多的时候会表现得不自然,因此辅导员常常挑选人少的时候同小刘交流,避免其出现交流紧张的状况。在交流过程中,也尽量以引导式对话为主,通过微笑、肯定、聆听等多种有效形式鼓励小刘表达内心想法。
二是辅导员私下关注小刘交际圈,在对小刘进行劝导过程中选定两名能同小刘沟通的同学,尽量让其能在适度的交际圈内表达自己意见。
三是辅导员避免了“晕轮效应”的心理偏见,没有因为小刘出现旷课、挂科等不良行为,认为小刘一无是处,反而积极主动地对小刘的学习、生活进行辅导帮助,传递正能量。
四是学管办老师和辅导员在同小刘家长交流过程中,也积极劝导家长以亲和的态度同小刘沟通,让小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除小刘的人际交往障碍。
四、后续进展
在小刘休学回家以后,辅导员多次通过短信和QQ方式同小刘交流,但是却发现小刘的人际交往障碍越来越严重:小刘出现了幻想的症状,认为别人能控制其思想;在沟通过程中也常用化名同辅导员交流,谈话内容也表现出不合理性。种种迹象说明小刘在休学回家后,人际交往并未得到改善。
辅导员也同小刘家长通过电话多次沟通,家长告知未带小刘到医院检查,放任小刘在家休息,每天除了下班同小刘说点话,未曾进行深入交流;对小刘的反常情况并未深入思考原因,反而训斥教育小刘,导致沟通无效。
在后续进展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小刘的人际交往障碍的解除是失败的,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过程中仅仅依靠学校、辅导员和同学的努力是不够的,由于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的努力也是必须的。
第二,在同小刘的交往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已经努力用温暖破冰,扩大其交际圈,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引导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学校和老师并未对小刘进行严厉教育,而是采用温情关怀。
第三,由于家庭对这一问题却没有足够重视,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任小刘自生自灭,甚至在沟通过程中起到了负面的影响,这都不利于小刘人际交往障碍的消除。
因此,要想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只有通过学校、老师、同学、家庭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打破学生心里的那堵墙,使得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高职学生在交往中常常会出现心理障碍,以学生小刘的案例为主线,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辅导员在进行沟通过程中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31-33.
交往障碍 篇10
一、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的就业表现
(一) 人际网络小, 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窄、数量少
对于毕业班学生来说, 获取就业信息是成功就业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良好的毕业生朋友多, 信息广, 就业信息获取畅通, 为就业提供了较好的信息保障。而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一直都生活在较小的人际网络中, 到了毕业年级同样难以改变现状, 只能通过学校公告栏或者学院通知等接收就业信息, 很难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来获得更多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因而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窄、数量少, 就业的机会相对较少。
(二) 自信心缺乏, 不敢应聘岗位要求高的职业
具有自信心的毕业生有着“敢想敢干”的作风, 就业过程中努力挖掘自身优势, 牢牢把握好的工作机会, 积极应聘心仪的工作岗位。而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因缺乏自信心, 低估自己的能力, 降低岗位要求, 选择挑战性较小、竞争性小的岗位。对于高要求的就业岗位望而却步, 轻易放弃眼前机会, 丧失很多就业机会。
(三) 表达能力差, 面试环节不能很好推介自己
人际关系良好的毕业生社会交往范围广, 结交了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朋友, 锻炼了自己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应聘面试时能够做到张弛有度, 恰如其分地推介自己。而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 由于社会交往能力差, 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在应聘面试时有的表现为紧张拘束, 只言片语;有的表现为慌张忙乱、词不达意;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容易失去录用机会。
(四) 交往能力弱, 试用期内人际关系差被解聘
人际关系良好的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后, 能迅速地融入到新的人际环境中, 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获得新同事的认可。而人际交往障碍的毕业生, 往往会在新工作岗位上延续自己的人际交往观念和态度, 表现为退缩和被动, 被单位评价为“老实”“不善言辞”甚至“木讷”, 在实习期内暴露出不擅长人际交往的特点。因而, 他们可能因人际交往能力差, 在试用期内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而被解聘。
二、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 自信心缺乏是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一个人
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自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是在积极的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表现为喜欢自己, 肯定自己, 相信自己。[2]自信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自信心的大学生毕业生往往看不到自身价值, 对自己持否定态度, 影响人际交往。
首先, 自信心的缺乏导致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往往羞于主动与人打招呼, 遇到陌生人也不会主动交流, 固化了被动的人际交往模式。这对于需要“主动走出去”和“主动与人交流”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 自信心缺乏导致人际交往中心理开放程度较低。心理开放程度低的学生在与人交谈时容易紧张局促, 或是交往时畏畏缩缩, 与人交流层次浅, 即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获取的信息量又少。
再者, 自信心缺乏导致人际交往中消极情绪较严重。缺乏自信心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患得患失, 习惯于消极评价自己和他人, 难以承受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困难, 容易带给身边朋友消极情绪, 因而不受大家喜欢, 更加恶化了人际关系。
(二) 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态度决定了人际关系好坏
人际交往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是至关重要的, 人际交往障碍的毕业生往往存在不恰当的人际交往观念。
首先, 一些学生以中学时代形成的友谊理想模式和标准来衡量大学校园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忽视了“朋友”与“人际”的不同, 认为志同道合、兴趣爱好一致的人才能交往共事。因而, 一旦发现对方身上有自己不喜欢的缺点, 就深感失望, 甚至产生挫折感, 对人际交往失去信心。
其次, 一些学生将人际交往看作一种“商品交换”, 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因而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于索取, 不喜欢奉献。与人交往时斤斤计较、功利性较强, 久而久之难以结交到真心朋友, 造成人际关系淡漠的局面。
再者, 一些学生以不正确的心态与人交往。某些大学生以“我不好——你好”的态度处世, 依赖他人的施舍, 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 给朋友造成心理负担;某些大学生以“我不好——你不好”极端退缩的态度处世, 放弃自我的同时厌恶他人成长, 使身边的人避之惟恐不及;还有一些人以“我好——你不好”的态度处世, 不希望看到他人成绩和进步, 具有强烈的攀比心和妒嫉心。[3](72)这三种不良心态都不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团体心理辅导帮扶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的目标
(一) 自信心的提升
1.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自信心提升的前提。在了解自我概念的基础上, 帮助人际交往障碍大学毕业生探索今天的“我”是如何形成的, 以及自我形成的影响因素。加强对自我的全面了解, 形成鲜明的自我形象, 明确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性质和要求。
2. 合理归因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让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了解自我归因风格, 判断自我归因风格是否合理, 从而找出缺乏自信心的具体原因。并通过团体练习, 体验和尝试新的归因方式, 学会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进行正确归因。
3. 肯定自我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学习自我肯定的技巧, 学会通过自我暗示获得自信心。让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得到积极的自我体验, 认识到我的“独特性”, 产生成就感和能力感, 获得就业信心。
(二) 人际能力的提升
1. 认清自我人际交往模式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学习人际交往理论, 让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交往模式。并与他人比较, 认识到自我交往模式的不足之处, 明确今后改进的方向。
2. 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在认清自我人际交往模式之后, 改变人际交往观念, 如区分“朋友”与“人际”的不同, 学会悦纳他人;养成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习惯, 确立“我好——你好”的生活态度。
3. 学习掌握人际交往基本技巧
通过团体练习, 使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如理解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使之在人际交往中应对自如, 获得更多自尊和自信。
四、团体心理辅导帮扶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的主题方案
(一) 自信心提升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 认识自我
步骤一:全面认识自我——“乔韩窗口探索”
乔韩窗口将自我划分为四个区域, “我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公开领域、“别人知道我不知道”的盲目领域、“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隐秘领域和“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的未知领域。[3](109)团体辅导老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印有乔韩窗口表格的纸张。团体开始后, 老师要求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利用自我反思和其他同学的反馈将表格填写完整。回到团体后大家分享探讨, 尤其加强对“盲目自我”和“无意识自我”的认识, 形成对自我较为全面的看法。这样, 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既能发现自己的缺点, 有利于今后的改进, 也能够发现自己优点, 提高自信心, 有利于增强就业信心。
步骤二:探讨自信心形成的影响因素——“原生家庭图”
原生家庭图是指用图形方式将家庭成员信息、关系、亲密程度等展示出来。原生家庭图能够清晰展示自我发展的影响因素。团体辅导老师将原生家庭画法范例呈现给大家, 向大家介绍原生家庭图的画法;学生在20分钟之内完成自己的原生家庭图;画完后回到团体中讨论家庭对自信心发展的影响。团体辅导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氛围及教育有怎样的关系?如果看待父母对我们就业的期望?对于以往的失败就业经历, 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什么?
2. 合理归因
步骤一:探索就业过程中不自信的原因——“我的担心”
团体辅导老师将纸和笔发给每一位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 让他们认真思考并在纸上写下就业过程中“自己担心的事情”。在团体中与大家分享, 并仔细分析为什么会担心这些事情。团体辅导老师应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意识到:就业过程中担心的事情具有普遍性, 如“害怕失败”等。老师引导大家放下心理负担, 坦然面对可能出现的失败。
步骤二: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正确地看待过去的失败”
对于就业失败经历, 团体辅导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归因, 减轻对自我的否定。老师为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们讲解归因方式的有关知识, 让大家检视自己以往的归因方式。引导大家思考:过去将就业失败完全归结为自身能力差不是恰当的, 是什么让我们对事物作出这样的归因?然后重新面对自己的失败经历, 试着用其他归因方式对就业失败经历归因, 看看有什么不同, 从而体验到正确归因对克服就业失败恐惧的作用。
3. 肯定自我
步骤一:注入积极的力量——“给自己贴积极标签”
团体辅导老师提前为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写一下标签, 来描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之后思考自己身上贴得最牢的自我标签是什么?老师帮助大家区分自己的积极标签和消极标签;通过讨论让大家认识到消极标签都是害怕失败、回避尝试的结果, 如“我很胆小”等, 会使人失去信心, 产生自卑感。老师要引导大家设法撕掉自己的消极标签, 给自己贴上积极标签, 如“我可以很勇敢!”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注入积极的力量, 体验积极标签的力量, 通过积极暗示肯定自己。
步骤二:获得积极的体验——“别人给我戴高帽”
团体辅导老师提前准备几顶纸做的帽子。请大家轮流坐在团体中央, 戴上高帽, 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令人欣赏之处, 如性格、相貌、处事等。被称赞者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已经知道或者没有察觉的。通过优点轰炸, 让大家感觉到“我也很棒”, 获得积极体验。通过此团体活动, 让大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 并将自己的优势在就业过程中发扬光大, 提高就业信心, 使自己更加具有人格魅力。
(二) 人际能力提升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 认识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现状
步骤一:明确自己的交往模式——“我喜欢的, 我不喜欢的”
团体辅导老师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写出五个“我喜欢与这样的人交往”的句子, 和五个“我不喜欢与这样的人交往”的句子。在团体中与大家分享, 归纳出普遍喜欢的与普遍不喜欢的交往类型。团体辅导老师引导大家思考:“我们原有的观念是不是可以改变?在与喜欢的人交往时要注意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与不喜欢的人交往?”通过此次团体辅导, 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认识自己的交往模式。今后不能仅局限于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 要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 建立更多的人脉关系, 搭建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
步骤二:看清自己的交往现状——“我的友谊之花”
团体辅导老师通过花瓣的比喻告诉大家:交友的要诀, 就像友谊花上的十片花瓣, 拥有的花瓣越多, 友谊之花就越美丽, 并让大家反思自己拥有几片花瓣。十片花瓣分别为:“主动开放、有礼貌、不挖苦别人、勇于认错、留意言行、严守秘密、尊重别人、坦诚、善于合作、不以自我为中心。”[4]之后,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友谊之花, 看清自己在哪方面还存在缺陷。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人际交往现状, 审视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这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促进大学生就业。
2. 建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
步骤一:学会悦纳他人——“人无完人”
团体辅导老师让大家认真审视自己最好的朋友身上的缺点, 并寻找自己最不喜欢的人身上的优点, 到团体中与大家分享。团体辅导老师引导大家思考人无完人的道理: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 关键是看的角度不一样。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大家意识到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对他人过于苛求, 要将心比心, 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多体谅和宽容他人。
步骤二:学会积极主动——“结交陌生人”
团体辅导老师提前给大家布置作业:试着在不同的场合认识五个陌生人。在团体中与大家分享认识五个陌生人的情况, 包括这五个人是谁, 在什么地方认识的, 为什么要主动与他们认识, 相识的过程如何, 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现在的交往情况如何等。团体辅导老师引导大家思考:除了在认识陌生人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 对待身边的朋友也需要主动地关心和提供帮助, 才能收获友谊。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中积极主动的重要性, 养成积极主动的交往习惯, 有利于获取就业信息和争取就业机会。
3. 学习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步骤一:学会理解倾听——“心不在焉”
团体辅导老师将学生两两一组进行相互咨询, 倾诉的主题是“我生命中最伤心的一次经历”。开始前, 老师先安排一些学生故意不倾听, 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两分钟后交换倾诉方和倾听方。团体辅导老师引导大家思考:“在别人讲述过程中, 不认真倾听会对讲述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大家希望用什么样的交流模式?”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就业困难毕业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 希望交谈时对方倾听自己。用心听对方所传递的信息, 灵活运用倾听的技巧, 在就业面试或与同事相处时才能赢得关注和尊重。
步骤二:学会表达自己——“模拟招聘会”
团体辅导老师提前准备好职业图片和招聘启事, 并分发给每位学生纸和笔。模拟招聘会开始后, 根据岗位要求学生回答“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事该工作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你为什么要面试该工作?你曾经引以为豪的成就是什么?五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如何保证自己能胜任该项工作?”团体活动中着重训练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同时, 团体辅导老师让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为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就业困难的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 尤其在应聘面试环节中恰如其分地推介自己。
总之, 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开展以上心理辅导主题, 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帮助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祁佳斌, 李晓庆, 赵成刚.试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知识经济, 2011 (01) :156.
[2]乔纳森·布朗.自我[J].陈浩莺, 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32.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交往障碍 篇11
二年级的茵棋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了难题:只要在玩耍中输了,就大吵大闹,甚至报复性地把别人的文具藏起来或偷偷毁坏。如此反复,结果谁也不愿意和她玩。这样一来,茵棋更孤单了。但她却不甘寂寞,不时制造一些挑衅事件,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只要老师批评,或者同学说她不对,她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顶嘴,对老师有明显的对抗心理。老师、家长越批评,她就越变本加厉地对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且相互独立的,我们可以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的关系。
同样的错误,不同的学生修正起来难度不一样。教师家长认为好、自我感觉也良好的孩子,他们犯了错误,很容易改正。因为好学生基于这样两种认知——“好学生不应该犯错”和“我犯错了”,这两种矛盾的认知必然造成学生的痛苦体验。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向其指出所犯的错误,他就会在自责中修正自己的行为。
而对于茵棋,就没有那么容易。教师认为她是害群之马,家长觉得她不可救药,自己也觉得天憎人厌。她也存在两种认知——“老师、同学眼中的我是一个经常犯错的人”和“我现在又犯错了”,而这两种认知并不失调。认知平衡就不会产生痛苦,个体也因此失去了改变自身态度和行为的动机,于是她破罐子破摔。
因此,我们应该帮助茵棋找回本该属于她的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再让她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进而完成转化。
辅导措施
1.动情:改变认知
新学年的开始,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经过假期的沉淀和反思,绝大多数学生在心灵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希望一切重新开始。学生对新接班的老师更是充满了期盼,希望能赢得新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得到家长和同学的认可。
面对着一张张充满期待的新面孔,我动情地说:“新的学年到来了,你们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以前的你是怎样的,老师不想知道,老师只想看到现在的你有多棒!在老师眼中,你们就像一张张干净的白纸,怎样在白纸上描绘就看自己了。” 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我发现刚才正在我行我素地折纸鹤的茵棋已经悄悄地把纸鹤放进了抽屉,安静地坐好了。放学后,她还主动争取留下来,与值日生一同打扫教室。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她。
我深知,此时的茵棋已经萌发出一种“一切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这会让她时时告诫自己,不要重犯原来的错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茵棋努力争取当一个好学生:上课少了大吵大闹,班级的活动也开始参与了,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再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偶尔她忍不住吵闹起来,在我善意的注视下,也会有所收敛,而不再像以往一样不加理睬了。在她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种渴望,一种融入集体的渴望。茵棋正在悄悄地找回本该属于她的自尊心。
2.知情:改变环境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应掌握他们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了解其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
叛逆心理源于青少年认知独立性的发展。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强度迅速增加,对人对事十分敏感,性格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不平衡之中。当他人阻碍其自我表现或漠视其感受时,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被激发,就会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与外界的对立情感。
家庭教育环境与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与品质的培养。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正是茵棋表现唯我独尊的原因。于是,我与家长交流教育方法,共同探讨孩子问题的根源。经过谈话,其父母深刻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误与不足。
此外,由于茵棋一直表现不好,所以个别老师会对她失去信心和耐心,在教育时不够尊重和体谅,导致她对老师的教育排斥和逆反。于是,我又专门与班上相关教师进行了沟通,取得了思想上的一致。
3.共情:改变行为
茵棋的个性、情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
早上,班长气喘吁吁地跑来:“老师,茵棋又大闹天宫了!”我来到教室,只见教室里一片狼藉,作业本撒了一地,同学们围成了一圈,目光里尽是批评与指责,甚至有厌恶与不屑。而中间站着的茵棋满脸泪水、目露仇恨、双拳紧握。有些同学幸灾乐祸地说:“好了,老师来了,你遭殃了!”我走近大家,用愉快的声音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今天阳光明媚,又是一个好日子,为什么一早上就弄得哭哭啼啼的?各位同学早读吧。”在学生不敢相信的目光中,我站在讲台上做好了上课准备。看见茵棋紧握的双拳松开了,骇人的目光收起了,我心平气和地说:“先坐下,有什么想说的,上完课再告诉老师。”茵棋迟疑了一下,缓缓坐下。上课初期她无法投入,渐渐地,在有趣的课文,激情洋溢参与讨论、分享的同学的带动下,她开始投入到学习当中。
下课后,我把茵棋带回了办公室。我知道此时用冷处理的方法,才会让她认知失调,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机。我搬来了一把椅子,让她坐在我身边,和颜悦色地说:“你先平静一下,想想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平静好了再跟我说,好吗?”可能是因为我的沉默,她越来越坐不住了,衣角卷得越来越紧。“气消了些没?”我转过头跟她说。倔强的她眼眶渐渐红了起来。“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我的安抚和信任,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她抿抿嘴巴,慢慢说开了。原来今天早上,几个调皮的男同学回到班里,看见几张桌椅被弄歪了,还有乱写乱画的痕迹,就起哄说是茵棋干的,因为她以前最喜欢这种恶作剧。茵棋听了顿时火冒三丈,脱口就骂,那些同学不服气回了几句。她更火了,便动手把同学们交的作业本扔到地上泄愤。
听完茵棋的述说,我把几个起哄的同学叫到办公室,分别聆听了各人的陈述,重现了当时的情境。然后,让他们和茵棋反思事件中自己与他人的对与错,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对方道歉。在接受道歉时,茵棋低垂着头,满脸涨红,一副罕见的不好意思。轮到她向全班道歉了,她扭扭捏捏地不敢说话。我轻声在她耳边说:“勇敢一点,做错了就应该承认错误,老师希望你白纸上的污点能尽快抹掉。”茵棋明白了我的心意,迟疑地说了一声:“同学们,对不起。”语言虽简单,却是她跨入改善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我肯定了茵棋和几位同学的态度,并希望大家用平等、宽容、公正的心对待同学,共同建立一个积极奋进、和谐向上的班集体。自从这件事后,同学们开始慢慢接纳茵棋。一年来,茵棋的转变有目共睹,她也重新建立起人际交往圈,体验到老师的关爱和友情的珍贵,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道德问题的背后,往往有心理的原因。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遵循认知情感心理过程规律,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调整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增强学生的控制情感能力,进而提高其心理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
广东广州 510030)
交往障碍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商丘医学院高等专科学校贫困生数据库中1 128名2007-2009级在校贫困生[6,7],经SCL-90、人际交往心理问卷和大学人际交往情商问卷的层层筛查,凡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和偏执各因子分均≥2,EQ得分≤90、人际交往心理问卷得分≥70,并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人际交往心理困扰的95名贫困生作为情商教育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1名,女生64名;年龄17~21岁,平均19.6岁。
1.2 方法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与自我提升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贫困生进行人际情商理论与体验训练。共分4个板块,每个板块安排时间为2周,每周2次,每次2~3学时,要求每次教育活动后写出心得体会与存在问题。第1~2周:情商内涵与人际交往的心理理论,内容要点为情商各要素与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与心理、行为理论,方法主要采用课件进行团体情商、人际交往的名家心理理论讲座;第3~4周:情绪认知、管、控的心理技能,内容要点为正负情绪与交往心理效应、情绪理性思维与应对方法,采用典型个案分析、情商小品游戏、团体情景模拟体验训练及相关问题答辩等;第5~6周:人际交往技能、技巧训练,内容要点为人际吸引、沟通技巧、冲突应对心理技能,方法与第3~4周相同;第7~8周:情商自我提升指导、效果的评价,内容要点为各型交往心理困惑调适指导以及观察各型心理障碍改善程度,主要通过社团、与青年自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和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情商自我教育。第9周为总结、反馈、强化与评价阶段。目标包括:(1)提升人际交往中对自我、他人情绪的觉察力,纠正对自我与他人的认知偏差;(2)提升在人际交往中情绪管控能力,增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消极情绪的理性应对力、承受力;(3)提升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移情和包容力;(4)消除交往心理障碍,维系人际与心理和谐。
1.3 测评工具
(1)应用“医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查问卷”[8],检测心理困扰程度,采用4级评分, 得分≤70分为无,70~90分为轻度,91~119分为中度,≥120分为重度。(2)“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商调查问卷”[9],测量贫困生情商水平,得分≤90分为低水平、91~129分为中水平,130~149分为高水平,>150分为情商高手。(3)孤独量表(UCLA)[10]。该量表含11个“孤独”正序条目与9个“非孤独”反序条目,量表α系数为0.94。每个条目有4级评分,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4)自尊量表(SES)[10]。该量表有10个条目,其中正面陈述和反面陈述各5个,量表分4级评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5)交往焦虑量表(IAS)[10]。该量表有15个自陈条目,有正反2个标准,正面为主观焦虑、有R为标记反面,采用倒序评分,按1~5级回答,总均分15~75分,均分越高,交往焦虑程度越高。(6)羞怯量表(SHS)[6]。总分13~65分,总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7)交往自卑诊断测试(FIS)[10]。该问卷共12题,按是、否回答,总分12分,分数越高,自卑心理越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主要采用t检验。
2 结果
调查显示,系统情商教育使贫困生情商总分及各维度均分明显提升(P值均<0.01)。情商教育后交往心理均分及孤独、交往自卑、交往焦虑、羞怯各量表均分下降,与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自尊量表均分升高,与情商教育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2。
3 讨论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情商的核心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11]。不少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是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偏差所致。因此本研究应用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3],着力矫正贫困生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对自我过低的评价和对他人的不良认知与态度,重建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结果显示,认知重建使贫困个体情商水平及各维度均分明显提升,也使因贫困所致的“自卑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羞怯心理和恐惧心理”得以纠正与改善,使过度“敏感、多疑与戒备心理”得以缓解与克服,对他人认知偏差而出现的“排他”、“妒忌”、“仇富”的不良心态也在认知重建过程中得以矫正。
有研究认为,情绪的觉察、认知和表达是情商的基本心理过程,而高级的心理过程是反射性地调整情绪[12]。心理脆弱的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一旦情感受挫,易致思维混乱,促发或加重人际交往心理困惑的程度。情绪上或心理上出现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造成的,如果一个人学会并扩大利用理性思考,减少非理性思考,大部分的情绪或心理困扰就可以解除[13]。因此,在情绪管理的心理技能训练活动中,运用艾利斯的ABC理性情绪理论和RET理性情绪疗法,着力指导贫困生如何理性的认知与调控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因消极情绪引发的“非理性思维信念”和不合宜的交往态度与行为,并以现实生活中与哈弗情商课[11]中的典型事例,着力指导个体如何应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来理性应对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困扰。随着贫困个体情绪管理、控制及理性应对能力的明显提升,不少贫困生在交往中逐渐摆脱孤独、焦虑、恐惧等心理的困扰,从而使多种心理量表检测均分显著下降。
社交技能是人际情商的重要核心要素,对维系人际和谐心理起着关键作用。不少贫困生交往失败或出现交往焦虑、交流恐惧等心理障碍是由缺乏人际交往知识、技巧、同理心和包容力而致。因此,通过情商情境模拟训练和交往互动游戏,让贫困生体验人际沟通的技巧;感悟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认同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此认知与感悟年轻的心原本是很容易沟通的[10];体会与感悟在宽容中理解他人、在宽恕中谅解他人,既提高个体的人际吸引,也使困惑心理得以转变与净化;由于贫困生个体自我激励能力和交往自尊心态改善,催化个体团体协作精神和人际间移情情感,改变个体存在的不敢、不愿与人交往的态度与行为,使个体存在的孤独、焦虑、恐惧等心理在集体归属情感体验中得以弱化或消除。
综上所述,系统的情商教育提升了贫困个体人际交往中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的管理、控制能力,人际交往技能与技巧和心理调适能力,有效弱化或消除了人际交往中种种心理障碍的困扰,是促进贫困生个体人际和谐和心理和谐的重要策略。
摘要:目的 探索情商提升对医学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干预效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行的干预策略。方法采用情商理论与情境体验训练模式,对95名不同程度、不同类型交往心理障碍的某医学院校贫困生实施8周系统情商教育。结果 贫困生情商总分及各维度均分明显提升(P值均<0.01),交往心理均分下降(t=4.095,P<0.01),贫困个体存有的孤独(t=3.506,P<0.01)、交往自卑(t=4.806,P<0.01)、羞怯(t=8.573,P<0.01)及交往焦虑(t=4.862,P<0.01)等心理障碍的程度明显改善。结论 情商教育能有效弱化或消除贫困生个体人际交往中种种心理障碍的困扰,促进贫困个体的人际和谐和消极心态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