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交往的艺术(共3篇)
医患交往的艺术 篇1
医患关系是指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 在现代医学伦理的概念中, 其是医生与患者之间信赖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 然而, 医患关系紧张成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突出现象, 已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在乡镇卫生院,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缺乏足够的信任, 盲目崇拜大医院的心理较为严重, 医患关系紧已成为影响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和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卫生院所发生的医疗纠纷中,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医患沟通不佳往往是导致或加剧医患冲突的核心环节。交往分析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改善不同人群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理论, 已被推广为一种帮助人们了解别人、了解自己、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际交往分析工具。我们尝试通过学习交往分析理论, 提升医患交流, 加强沟通能力, 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交往分析理论简介
交往分析理论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ric Berne所创立的一种用于心理治疗的理论[1]。TA理论作为一种人格理论, 将人格分成三部分:父母自我状态 (parent ego state, P) , 成人自我状态 (adult ego state, A) , 儿童自我状态 (child ego state, C) (简称PAC) 。他认为人类的个体是由这三个不同的自我状态组成的, 只不过三者所占的比例不同, 构成了人们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每一个人身上总有一种状态占优势,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 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不同的自我状态。所谓“父母”、“成人”、“儿童”三者并非是角色, 而是真实的心态。“P”状态表现为:必须这样, 应该这样, 表现出以自己心中的规范、准则来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别人的倾向, 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A”状态表现为:成人化的思维, 待人接物冷静, 表现出客观、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试图通过寻找事实, 处理数据, 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来更新决策。习惯性言语是“我个人的想法是”、“为什么”、“怎么样”。“C”状态: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无主见, 遇事畏缩, 感情用事, 它可能是本能的、依赖性的或逆反性的, 是一种非理性的心态。习惯性语言是“我猜”、“我愿意”、“我就不”, 并且说话时带有恳求与无助的味道。M.James等学者认为交往分析理论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对人际交往进行分析的方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为人的三种不同自我状态之间的交往。
2 交往分析理论知识学习与培训
2.1 组织医务人员自学交往分析理论, 通过学习大致了解基本知识。
2.2 接受PAC量表评估, 了解自己基本心态, 自己在与他人日常交往中的心态及做法。
2.3 识别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当时的心态类型, 即时辨
别出与其交往具体形式, 是P—P、A—A、C—C、C—P、A—P、C—A[2]的哪一种, 学会转换不同的形式, 调整至有利于医患关系融洽的交流形式。
2.4 学会处置医患冲突时交流技巧:
当医务人员与患者发生冲突时, 如患者以“P”的心态出现时, 不宜采用P—P方式交往, 不仅加剧冲突, 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医务人员可以用“C”的心态接受对方陈述, 以“A”的心态与患者共同商讨, 逐渐形成A—A交往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患者以“A”的心态出现时, 用“A”心态与患者共同商讨, 不难解决问题;如患者以“C”的心态出现时, 以用“C或A”的心态听取对方陈述, 以“A”的心态引导患者来共同商讨, 逐渐形成A—A交往解决问题。
2.5 针对个别易与患者发生冲突的人员, 应用理论结合身边实际发生的事例进行个别辅导, 不难发现:
以“P”的心态与患者交流形式最多, 当对方也是以“P”的心态交流时, P—P方式交往, 即易发生冲突。让其尝试应用交往分析理论去分析, 以非“P”方式交流, 总结应用心得, 尽量消除交往与沟通中的障碍, 从而促进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整体沟通水平的提高。
3 实施结果与存在的问题
我院通过学习与应用交往分析理论, 医患关系总体水平有所改善, 医患冲突事件及冲突的严重程度较以往有所下降, 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2年来未发生重大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但个别医务人员改变不大理想, 这与其人际交往能力较低、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低及对医患交流沟通在诊治过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等有关, 并非仅仅缺乏沟通交流的技术层面的能力。这也说明:和谐医患关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政府等多方面利益相关者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 才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3]。总之, 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作为医学服务最基层人员, 面对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 加强沟通交流能力方面的学习与提高迫在眉睫, 交往分析理论的学习与应用, 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Berne E.The Ego States in Psychotherap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1957, 11 (2) :293-309.
[2]郭秀君.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其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26 (1) :65-66.
[3]肖传实, 李荣山.实用医患沟通技巧[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8:278.
医患交往的艺术 篇2
没有方向就做别人的尾巴
刚毕业一年的项志发现,只一天时间,他背后就多了个“尾巴”,他去哪儿,“尾巴”就跟到哪儿,甚至他起身想去洗手间,“尾巴”也做起身状。
一个月前,部门例会上,经理旁边突然多了一个年轻人。经理介绍:“这是今年新进公司的小何。项志,你带他一下,让他尽快融入团队。”
项志就这样接受了光荣使命,把小何带到办公桌前。在讲了一些基本的工作性质、相关专业知识的准备后,项志让小何自己琢磨一下,开始忙自己的工作。
小何这时开口了:“我该怎么准备呢?”
项志随手从桌上抽了两本书,说:“先熟悉一下这个行业吧。”
整个下午,小何都趴在桌上看书。项志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发现小何昏昏欲睡,一副上公共课偷看课外书走神的模样,完全不在状态。
“有什么问题没有?”项志问。
“还是很多不懂。”小何小心翼翼地回答。
“不懂怎么不问?”
“看你们都忙着,不好意思打扰。”
第一天过后,项志有点儿纳闷:自己去年进公司的时候好像没有人带过,很快就熟悉流程进入工作状态了。这个小男生还是名校毕业,怎么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位置在哪里。
小何确实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所在,接下来的几天,项志就是他的坐标:无论项志走到哪儿,他都跟到哪儿。同事都笑言:“你身后怎么多了个‘尾巴’呀?”
项志哭笑不得,小何却依然如故。工作时,项志总觉得身边有一双眼睛在观察他,接客户电话、处理文件等平时得心应手的事情现在做起来也有点儿不自在。
项志希望尽快结束“培训新人”的使命,抽空就给小何讲专业方面的知识、本领域的现状和前景,以及个人在每个岗位上的职能。他希望给小何一种启发性的引导,让他在实践中慢慢掌握。
小何呢?每次听得都特别认真,甚至拿出本子记项志的发言。可问及他的看法,却总是不知所以,似乎习惯了被动接受,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主见在哪里。
有一次,项志想让小何练练手,就让他对正在进行的项目写一份建议书。怕小何不懂,他拿了一份以往做过的另一个项目提案给小何参考,并强调:“参考一下理念和格式,简单写点对这个项目的看法,不要有压力。”
过了几天,小何呈上来的建议书草案内容几乎和参考范本一模一样!而两个项目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
相处久了,项志发现,每每给小何分配具体工作,比如打份文件、查份资料什么的,小何都能准确完成。可是让他自己做事或谈想法的时候,小何就没辙了。
项志担心,“尽快让小何融入团队”的任务怕是遥遥无期了。
CASE2
在公共空间中寻找家庭温暖
Cathy的MSN又改名字了。一周前还是“恋爱中的宝贝”,前几天是“失恋了”,今天又改成了“我很快会忘掉他的”。
从昵称的更换上,公司任何一个同事都能迅速捕捉到她近期的生存状态,因为大家习惯于挂在网上谈工作。透过MSN头像,还能轻易点开她没有任何保密措施的日志,记录她每一阶段的隐秘心情。
Cathy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在她的职场称呼里,从来没有“上司”和“同事”的概念,比她大又不至于太老的男士一律叫“哥”,女士则不分年龄一律叫“姐”。
她总是抱着文件夹一会儿飘到这个哥哥面前,笑靥如花地汇报工作;一会儿拐到那个姐姐面前,大谈最近的流行趋势。
上司虽然不情愿,但还是默许了做她的哥哥。从此,每次走到她身边,总能听到她的唠叨:“我给爸爸打电话了,让他近期来帮我看房子,得出手了。”“合租的室友真难相处,一个西瓜都这么在意。”那阵势,似乎要把所有的个人琐事都暴露在同事面前,直到得到别人的安慰与回应,心理才安稳。
上司本来觉得不过是小女生没长大而已,可Cathy在工作中的撒娇和不认真,却是他最头疼的。才来没几个月,Cathy已经犯过不少大错小错,在她事后的扮乖、讨可怜的状态下,也能安然度过。可前几天的一个重大错误,令上司几乎想炒了她。
那天,上司约好到另外一家公司谈一个重大项目。前一天,他千叮咛万嘱咐Cathy,一定要准备好项目材料,打印成6份,谈判时要人手一份。
Cathy一口保证:“哥,这点儿小事儿,你还不相信我?那是怀疑我的能力!”上司一笑了之,转身回去忙自己的事了。
第二天,谈判如约进行,Cathy准备的材料却出了大问题――本来48页的材料,到了现场却只有18页!这么重要的场合,居然出这么大的纰漏!谈判自然进行得很不顺利。
回到办公室,上司火冒三丈,将材料摔到Cathy面前:“这就是我对你的信任!”
Cathy一脸委屈:“怎么会这样?当时是打完了呀!”
“要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目没有成功,你给我走人!”上司发了狠话。
“人家也不是故意的!”Cathy争辩。
“人家,人家,谁跟你是人家,以后请注意称谓!办公室不是家庭!”
几天后,Cathy向朋友抱怨:你说这是我的错吗?他们怎么能这样?我得赶紧准备下家,在被公司炒掉之前先炒了公司!
CASE3
频繁道歉背后的责任感缺失
单位同事已经习惯了在李昭“对不起”的道歉声中安然工作,因为每个人都清楚,李昭的“对不起”、“我很抱歉”只是条件反射式的下意识行为。究竟是否真的“抱歉”,以及“下次注意”,那就不得而知了。
李昭到单位已经一年有余。刚开始时大家都比较喜欢她,因为她总是笑脸相迎,
可相处下来,大家发现,她总是那个认错态度最好,又最不吸取教训的人。有时做出的事情实在让人窝火,可看她笑眯眯的,又让人不便苛责。
比如,部门三四个人被分到一个组做项目,分配任务时李昭答应得好好的,可等到下次碰头进行下一步的时候,李昭却还停留在她的上一步中,并总有各种理由搪塞,而且态度极为诚恳:“抱歉,我打电话了,客户不在。”“不好意思,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不便下结论。”
一个报告,别人完成得都很好,一到她那里就卡壳。刚开始,大家以为是客观原因,都伸手帮她,可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团队似乎她真的没有做过什么事情,她成了多余的那一个。
李昭喜欢上网,公司以前没有开外网时她非常郁闷。最近刚开了外网,要求工作时间只做与工作相关的事。可李昭偏不,她已经被经理训斥过很多次浏览其他网页以及聊天了。这天,她又打开一个常去的博客,忘乎所以之时,经理已经站到背后。
“说过多少次了,我开外网可不是让你们玩的!”
“对不起,知道错了,下次再也不上了。”
下班时,她却和同事大声喧哗:“为了报复,我下午又偷偷上了两个小时。”
李昭不喜欢被人控制,每次犯了错误,领导让她打开文档,自己说错在哪儿的时候,她都特别不屑。“错就错了,还要自我反省,简直就是批斗主义抬头!”
在她眼里,从前的经理比现在的经理要好得多。一些小错误,前任经理会自己帮忙改了,下次旁敲侧击地提醒一下。即使犯了大一些的错误,道歉也能避免一些被批评的局面。而现在的经理,非要揪住一些东西不放,似乎故意找碴儿。
最近,李昭和另一个部门的领导走得很近,公然说现在的部门不适合她。另一个部门的领导却迟迟不肯表态,进退维谷的状态并没有影响李昭。她依然应付着工作,道歉着错误,敷衍着大家。
专家点评:
“刚入职的年轻人由于自信心不足,通常会有故事中呈现的这几种心态,其实他们是在以异于常态的行为掩藏内心的自卑。”长期从事职业测评、职业指导的心理学专家刘颖将“办公室婴儿”的出现归结为“新环境自卑”。
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在刘颖看来,年轻人由于害怕犯错,总把自己当作底层执行者而非公司决策者,习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工作,所以才会有老板抱怨员工缺乏主动性。而年轻人自身的成长和教育环境造就了职场经验的缺乏。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注册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张玮在接受采访时说:“从校园到职场中间教育的断裂,使年轻人不幼稚才怪!”
张玮解释说,在学校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在职场学会做人和做事,两个阶段本来不该割裂。但现实中,很多人却忽略了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化,只注重分数,并未注重人格、心理素质以及应对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家庭中,年轻人更是备受呵护,很多自己该做的事情都被父母代替了,一旦到了职场,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突然要独立面对一切,自然会手足无措。
智商情商度量职场生存能力
着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有7种能力,前5种是智商,后两种是情商。情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二是良好的自省能力。
“年轻人之所以产生看似幼稚的行为,就是因为没有认清职场环境,缺乏对某些失误行为的自省。”张玮认为相对于智商,一个人的情商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更重要。而职场新人对于职场的认知还停留在学校和家庭的氛围上,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工作关系才是职场中的重要关系,需要严肃的职场氛围才能维持和正常运行。
在张玮眼中,是否可以把办公室营造成家庭,要看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如果领导者着力于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以哥姐称呼同事也未尝不可。可如果企业有严格的目标与规则,气氛严谨,那么过于亲近的称呼不仅老板不喜欢,同事也会反感。毕竟每个人的开放程度是不一样的,自我防御性很强的人天生就不愿与人走得很近。
而总道歉的年轻人,在内心很可能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为只要有谦和友好的态度,就能够被别人接纳,而不明白职场是用目标考核员工的,而不是依据员工表现出的外在形象。“如不改变现有的行为模式,光说好话,肯定会被淘汰”。
职业化塑造解决“水土不服”
“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到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性格和沟通上的弱点很正常,这些弱点出现、纠正的过程就是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张玮不认为“不成熟”是基本素质的问题,最多是从校园到职场转化过程中的“水土不服”。不否认,有些人的基本素质有缺陷,但综合来看,毕业后弱势的表现是适应中的问题,完全可以在入职后通过“职业化塑造”让他们成长起来。
人力资源管理上有一个专业的词汇,叫“胜任特征模型”。它可以让年轻人知道自己是否具备这些胜任特征,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有哪些缺陷可以通过奋斗和培养来弥补。企业可以进行一些新员工培训、教育,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等,迫使他们独立去面对一些压力。
谈到依赖性强的职场新人,张玮指出,其实关键的问题在家庭。父母总是担心独生子女承受能力差,其实如果真的没有靠山,十个孩子有九个能自己独立。比如坐带背的椅子,很自然地要向后仰,可如果把后背撤掉,就不得不坐直了。“有的时候,不要怕孩子摔倒,要勇于撤掉孩子所依赖的家庭后方。”
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艺术 篇3
目录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1 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2
2.1 独裁式的交往................................................2 2.2 垄断式的交往................................................2 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3
3.1 “教”......................................................3
3.1.1什么时候“教”?........................................3 3.1.2 谁来“教”?............................................4 3.1.3 “教”什么?............................................4 3.2 “导”......................................................4 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5 5 结论..............................................................7
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艺术
摘要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合格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交往艺术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1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交往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对交往的认识,就要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认识。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与实际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点。从目标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规定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相应地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结构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互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为课堂教学交往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一旦教师忽视这些要求和条件的创设,就不能够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就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2.1 独裁式的交往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牵涉对课程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独裁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中,独裁式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交往地位上的不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人,而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和从属者。比如,在不少实施了新课程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堂课基本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学生只是抄黑板,按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按教师布置的习题练习,很少主动提问也不敢提问。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指挥官,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与思路,指挥着学生学习。教学中的交往基本是教师分派工作,学生完成工作,然后教师判决工作的好坏。学生不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显然是不公平的。2.2 垄断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他们认为,如果过多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会干扰自己的教学,会阻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中交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教师所要找的错误回答或错误判断的言语往往由这些弱势群体给出,因而当这些学生站起来和教师进行交往时,往往是胆战心惊。
上述两种不真实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往往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其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也会呈现消极的特点,进而厌恶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失去了与学生真实交往的快乐,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3.1 “教”
正面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播下真理的种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提。我从这三个方面来简述我的观点。3.1.1什么时候“教”? 初一年级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初一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刚进入初中不久,心理还保持着小学生的特点:天真、稚气未脱、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接近,愿意与老师交流,在情感上还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还呈现出另外一个特点:正确的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是非观还很淡薄,对事物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而且学生在心理上有急切地想证明自己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最容易找到切入点,老师更有亲和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最佳契机。3.1.2 谁来“教”? 不单是老师,也不单单是班主任,而应通过家访,寻求家长的理解,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配合学校狠抓常规教育和全面教育,关注社会热点,挖掘社会典型事例的深刻教育意义,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以老师家长教育为支撑点,学校,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教育局面,再着重逐渐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最终形成由表及里,由外因到内因,由初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3.1.3 “教”什么?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审美。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现在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大都个性强,任性,不易相处。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尊重他人,尊敬老师。例如:初一时,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班主任在时,学生还稍微自觉,班主任不在时,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这种情况;我明确表明立场:只看班主任面的学生,是表里不一,阴奉阳违的表现,是错误的;如果真正尊重班主任必须首先尊重其他科任老师。一个班级,老师在时纪律好,老师不在时,却很糟糕,这样的班集体,是很不成熟的班集体;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是老师在不在场,纪律都一样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养成尊重课堂,尊重他人学习权利的良好社会公德。教学生如何审美:初一学生, 是非观还很淡薄,片面追求外在美,比吃比穿,嘲笑长得矮,或长得胖,或长相普通的同学,盲目追星,迷失自我。针对这些现象,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经过全班整体审美教育、辩论赛、演讲比赛三个阶段,历时一个多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提高了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3.2 “导”
辅导、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迅速的。随着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容易失调。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因此应该针对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开展以“调整心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心理自我疏导的能力。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的,互动的;需要真诚和宽容,理解和信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
如果师生间没有了沟通与交往,人心世界将是一片荒漠。美国卡耐基指出,知识和专门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在教育过程中,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课堂“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的向学生介绍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教师的仪容仪表对教师增强人际魅力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初次交往中,仪表显得尤为重要,构成第一印象第一要素。由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明。不同的文化修养有着不同的气质风度,了解自己的性格,培养造就自己独特的风度、气质,是增加吸引力的一种手段。
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真正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全部,无私的献身教育事业。这样的敬业精神会感化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尊敬老师。教师的人际魅力还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面。知识在教师这个职业里面代表了为人师表的前提条件,也代表了绝对的力量和自信。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应使教科书成为教师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讲究教学的艺术是增强人际魅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无不是熟悉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得法,善于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的。为此,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语言表达得当,诙谐幽默,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要不断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以便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要求,做到教与学的真正结合。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教师要掌握交往之道。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热爱并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其次,要学会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教师还要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做到这些,教师的人际魅力就在不经意间攀升了。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间才就能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课后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教师如果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增强人际吸引力,教师还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且适度的给与鼓励与赞美;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委婉的提出,既要避免伤及自尊,又要让其有所意识,并萌发改进的想法。
教师要完善个性品质,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良、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感,幽默感、热情、自信乐观等学生喜爱的性格,这会大大增加个人人际魅力。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确实是一门巧妙的艺术,一门深奥的学问。5 结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民主平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指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它包括教可以促进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总而言之,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一门艺术,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其中的奥妙。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侯敏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