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的概念(共9篇)
医患关系的概念 篇1
医患关系的概念、性质及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医学部 尹秀云
“我要遵守誓约,矢志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 ——希波克拉底
“医患关系”已成为现今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医务工作者,你对这四个字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从世界范围来看,医学或医疗活动在人们的社会中所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成为左右人们社会生活“巨大的力量”;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看,医疗纠纷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医患之间的信任急剧滑坡,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无论是何种情况、何种问题,对其理解和解决的关键都不能离开医疗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单位——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贯穿整个医学发展、医疗活动开展始终的核心,对医患关系的把握不能仅仅从概念获得,还必须分析医患关系的性质、特点,以及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医患关系的内涵
医患关系是人类文化特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医疗活动的关键、医疗人际关系的核心。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人群:医师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所以医患关系是指以医务人员为一方,以病人及其社会关系为另一方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产生的特定人际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的原有内涵,“医”已由单纯医生、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病人扩展为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关系比如家属、单位甚至朋友。
二、医患关系的特点及性质
对医患关系的把握主要通过医患关系的特点及其性质来实现。目前社会学的研究相对清楚地分析了医患关系的特点,而对医患关系性质的研究在理论上则尚无十分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医患关系的特点
美国功能学派社会学家帕森斯和福克斯认为医患关系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相似性,故此他们将医患关系的特点归纳为四点:支持、宽容、巧妙地利用奖励和拒绝互惠。
1.支持
在医患关系中,由于接受了对病人提供保健照顾的义务,医生变成了在病人生病期间依靠的支柱。支持包括使自己可以被病人利用,并且尽力为处于依赖状态的病人提高所需要的保健照顾。
2.宽容
在医患关系中,病人被允许有某种方式的行为举止,而这些举止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允许的。病人的某些行为和举止之所以得到宽容是因为,生病期间病人对他的疾病不负责任,只要他继续承担病人角色并承担希望和尽力恢复健康的义务。.巧妙地利用奖励
在医患关系中,为了在获得病人的服从时提供另外的支持,医生有能力建立并巧妙地利用一种奖励结构。通过控制病人非常重视的奖励,就可以增加医生的权威和病人的依赖性。.拒绝互惠
在医患关系中,尽管医生给病人以支持,并且比较宽容患者的偏离常规的行为,但医生通过在人际反应中保持一定的距离来保证医患关系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医生了解病人的真实感情,但不以允许病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感情作为回报。
(二)医患关系的性质
医患关系既是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历史关系。医患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于人们的及人们对其性质的认定是不一样的。从最初服务于氏族部落的巫医,到具有独立行医能力的职业者,再到失去部分独
立性而成医院、承担社会功能之一部分的职业群体,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处在不断变动的状态中,基于这种变动,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性质也在作着不同的解释。例如:将医患关系定位为信托关系或契约关系等等。
医患关系决不是、也不等同于消费关系,从而医患关系的性质也决不是消费关系。
作为一般人际关系存在的医患关系有其特殊性,特别是特殊的道德要求。
三、医患关系的内容及模式
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关系的内容由技术性关系和非技术性关系两大部分组成。技术性性关系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以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技术、病人接受医疗诊治为纽带的医患之间的人际关系。非技术性关系是指求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之间在社会、心理、伦理、法律等诸多非技术方面形成的人际关系。技术关系是构成医患关系的核心,非技术关系是在技术关系的基础上产生或形成的。技术关系是诊疗效果起关键性作用,而非技术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对医疗效果同样有着无形的作用。
(一)技术关系及其模式
针对医患之间的技术关系,国内外学者基于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不同地位和角色以及权利和责任等提出对医患关系的不同划分方式,称之为医患关系模式。目前比较公认的关于医患关系模式的理论主要有三种:萨斯一荷伦德模式、维奇模式和布朗斯坦模式。
1.萨斯一荷伦德模式
2.维奇模式
3.布朗斯坦模式
(二)非技术关系及其内容
在传统医学中技术关系和非技术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融和在一起,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非技术关系渐渐从技术关系中分离出来,具有了一些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具有了自己的内容。现代一般认为非技术关系包括:道德关系、价值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和利益关系等。.道德关系
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需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约束,医患关系由于其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特点,需要双方特别是医务人员更高水平上对道德要求的遵守。诊疗的效果如何,医疗工作完成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患双方特别是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质状况有时甚至对医疗结果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说,医患之间的关系又是道德关系。.价值关系
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通过医疗活动本身都在实现着各自价值。对医生而言,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医生通过自己的技术给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以期患者籍此恢复健康,医生的价值即可得以实现;而患者价值的实现则必须是建基在上述活动的顺利完成,否则其价值就无法实现。所以,医患关系建立的同时也奠基了医患之间的价值关系。.利益关系
医疗活动本身为医患双方满足各自的需要——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提供可能。对医生而言,通过医疗行为活动而从患者处获得报酬并得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就是医务人员的利益;对患者来说,通过医生提供服务而恢复健康就是患者的利益。故此医患关系包含着利益关系。.文化关系
医疗活动中的医生和患者都是一定文化中的个体,当这种关系建立时,必然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并影响着医患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医疗行为活动的结果。由此可见,医患关系不可避免地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法律关系
之所以说医患关系同时也是法律关系,是因为现代的医患关系不仅依靠道德调节,也越来越依赖法律的调节力量,有越来越多的医患关系中的细节被纳入了法律规约的范围之内。这一点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非常不同的方面,虽然在传统医学中也存在着对医疗活动的法律形式的制约情况,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普遍化,而医患关系的法律化则已是当代的普遍现象。医患关系又是法律关系,是当代社会和医学发展的产物。
四、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随着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些根本性变革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与经济生活的日益市场化发展,身处其中的医患关系也在发生着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从目前的情况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医患关系完全技术化
医学高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大大提高了医学对疾病的诊治能力,使医学朝着认识疾病内在机制方向的迈进,但是人们在享受医疗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好处时,也走向了对医疗技术运用的另一个极端:一些医学工作者对先进技术,由倚重发展到顶礼膜拜,认为医疗服务不过是药物、手术的混合物。美国著名医生刘易斯?托马斯说:“触摸是医生最为古老而且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动作……在众多至今仍不断出现的新医疗技术中,听诊器是设计用来加大医生和病人之间距离的第一个设备”。新技术的出现使医生对患者的关心、爱好和亲密快速减少了,医生忽视了对患者生命的关爱,淡化了对病人的理解和尊重,使医患关系演化成了医生——机器——患者的关系。
(二)医患关系不断趋向市场化
尽管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否认医疗服务是商品,但是市场对医疗领域的渗透却是日渐增强。市场为医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特别在医药科技研发方面表现最明显,但是市场干预医疗活动也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体制处于改革和不完善的情况下,少数医务人员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移植到医患关系中来,使本来纯洁的救死扶伤神圣职责成了与病人交换的筹码。尽管将医疗服务变成商品是非常困难的,但随着整个社会市场化的不断强化,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么医患关系的市场化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医患关系不断民主化
传统的医患关系是医生凭借着对医疗技术掌握而具有权威性,而病人对其只能绝对服从。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诸多变迁,在现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权威在不断降低,而患者的权利则在不断增长。在医疗活动中医患之间已衍变为共同参与医疗决策和选择的情形。在诊疗过程中,患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体,而是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主动参与治疗。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医患双方地位越来越平等,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民主化。
(四)医患关系日益法制化
想想希波克拉底誓言,现今法律意识与医患关系的结合就似乎带有一丝讽刺意味了。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是约定俗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依赖于医患双方的道德自律。在此基础上,医患之间形成了以绝对负责——信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但是随着上述纽带的不断解体,在当代医疗活动中,再期待仅仅通过道德自律来实现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所以当今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多地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出现,医患关系依然是道德关系,但是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更多地是法律关系,医患关系的法律化同样是医患关系演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整个社会生活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医患关系的发展还会展现其它的发展趋势,仅从目前状况来说,医患关系在发展趋势方面上述趋势将会不断增强,成为不远的将来医患关系的几个突出特征。
医患关系的概念 篇2
医院作为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公益性、生产性、经营性等特点。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民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深化, 使医院的功能已经逐渐从单纯的诊疗护理向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发展, 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1], 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却给这种公益性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医患关系, 显而言之是指医方与患者之间由于发生医疗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但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 这就造成了在法律适用方面的不确定性, 而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也使得目前学界存在着很多种理论。
1 有人认为医患关系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顾名思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为了调整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关系,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 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如果按照该法的规定, 患方将作为消费者, 其享有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等九项带有生产经营性特点的权利。但本人认为医患关系并不是一个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不具有民法的主体平等、自愿及等价有偿三大特征中任何一个特征。虽然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但患方以及消费者协会由于对医疗知之甚少, 很难做到有效监管。同时, 医生也常常感到有秀才遇见兵, 有理说不清的情况, 从而容易使矛盾激化。
医疗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消费, 若将医疗行为视为消费, 必然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恶化, 今后医生在为患者选择诊疗方式及风险评估上则会考虑到自己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从而降低医疗服务品质, 被迫采取保守性医疗行为。这不但超脱了作为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所坚持的救死扶伤的原则, 而且不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 最后受伤的还是患者[2]。
2 许多法律界人士将医患关系定义为达成了医疗服务合同的协议双方关系, 适用《合同法》
医疗服务合同, 是指医患双方约定的由一方当事人提供医疗服务, 另一方接受医疗服务并支付医疗费用的合同。医疗服务合同与其他服务类合同相比较, 因其涉及的合同内容具有创伤、高危和专业的性质, 以及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 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2.1 提供医疗服务行为的主体具有资格限制性。
因医疗服务关乎患者的生命与健康, 所以从事医疗行为的主体须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这种限制性主要表现在卫生行政部门对于医师资格考试及医师执业注册的管理, 不具合法医师资格者, 不得擅自行医, 否则可能会构成非法行医。
2.2 医疗服务合同可因强制缔约的方式成立。
因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具有“救死扶伤”的天职, 对于患者提出的诊疗要约, 医方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表现在法律上, 医方负有“强制缔约义务”。此外, 在决定和变更合同内容上也对医方作出了相应的限制。
2.3 约定医疗服务合同的医患双方在在制定内容时是不对等的。
医方作为合同双方当事人之一, 其是在通过多年医学临床知识学习后, 考取医师资格证, 并合法注册的执业医生。而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的患者一般是无任何医学知识或非临床医学领域的普通人, 这就意味着合同当事人在缔约时约定医疗服务内容的地位难以平等。患者不能约定诊疗的具体内容, 只能由医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给患者实施适当的诊疗行为。一旦出现过度诊疗或不适当治疗就很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2.4 患方享有决定权。
由于医疗服务具有专业性、高风险的特点, 且医方实施的诊疗行为是以患者的身体为对象进行的, 并通常带有创伤性, 而双方又无法预测诊疗行为的结果。随着患者及家属相关医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 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参与到拯救自己生命和健康的医疗活动中, 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已成为医学伦理和医学道德的重要原则, 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患者对自己疾病的原因, 诊疗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后果, 享有知情同意权。
2.5 医疗服务合同是双务、有偿、诺成、不要式合同[4]。
医方主要的义务是提供医疗服务, 患方主要义务是支付医疗费用, 故为双务合同;且双方当事人的义务互为对价, 故为有偿合同。医方和患方之间的意思表示一致, 合同即可成立, 无须医方提供完毕医疗服务为合同成立要件, 有时即使医方与患方之间表示不一致, 医疗服务合同也可因强制缔约而成立, 故为诺成合同。对于医疗服务合同的形式, 法律并无特别要求。当事人得以口头、书面或其他方面订立医疗服务合同, 此为不要式合同。
不可否认患者在住院期间会签订一些诸如授权委托书, 病情告知书、手术志愿书等合同形式的文件, 而且结合以上的诸多特点以及目前法院在审理医疗案件时的立场分析, 医患关系可以定义于医疗服务合同关系, 但一味的将这种关系与《合同法》所规定的协议双方相提并论, 不免会让人感觉到医院就医, 医方所提供的诊疗行为与患方支付医药费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交易, 如果任何一方违反了其所应履行的合同义务, 就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那么就会出现患者到医院就医, 一旦出现死亡或伤残等后果, 患者及其家属就有一种人财两空的感觉, 就会在其主观思想里将责任全推到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身上, 以致出现医患矛盾, 甚至激化后出现患者及其家属使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况。另外, 如果遇到患方无法支付医药费或不能按时交纳医药费的情形, 医方就有可能会采取停药, 停治疗, 甚至在危重情况下拒绝抢救的情况。
3 2010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相关规定
《侵权责任法》明确了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 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将医患关系定义于侵权者与被侵权者的关系。
侵权责任法将医疗损害责任列入其中进行规范, 这就意味着医疗损害赔偿已经列入民法调整的范围, 不再属于特殊赔偿的情形。其责任方式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因此医患关系等同于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侵权人与被侵权人的关系。但是许多具有医学背景的专家仍然认为医疗损害属于特殊侵权, 存在众多特殊性, 医生主观上的过错不同, 医疗机构具有救死扶伤的义务等, 并不能将医患关系划归于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侵权人与被侵权人的关系, 这样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 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法制建设, 统一法典、扩大立法领域、加强司法审判与法制教育;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保障机制;建立医患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建设的进程;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洁, 主编.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连署.陈情修改消保法[J].台湾医界, 1998, 41 (3) .
[3]屈芥民, 著.专家民事责任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医患关系的概念 篇3
关键词 医患关系 重构和谐 现状 重要性
医患关系紧张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十分突出。据卫生部门统计,2001年全国医疗索赔额高达4亿多。近几年,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恶性犯罪案件正成倍的上升。
医务人员素质因素:①医学领域充满着许多未知数和变数,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医学知识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医学发展和患者要求。②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不重视医德修养。③医护患沟通存在严重的误区。
患方因素:①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不了解医疗水平发展状况。②在诊疗过程中经常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对医方存有过度戒备心理。③因投诉渠道不畅通,加重不满情绪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④少数人存有不良动机,以谋取暴利。
社会因素:①虚高的医疗费用让患者不堪重负。②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导致患者负担过重。③社会舆论对医院片面指责。
加强医患沟通,重构和谐医患关系
实施良好的医患沟通,医护是主体。在医患沟通中医护人员起主要作用,必然要求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可以说“耐心”、“倾听”和在病人面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发展良好医患关系的最重要一步。
加强医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拉近情感距离。在工作中医务人员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即“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方也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完成诊疗,共同营造和谐关系与良好的氛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确保实现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法宝。
完善医疗机制,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规范医院医疗过程中的诊断、治疗记录,并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严格认真地执行诊疗及各项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注意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取得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投诉,及时妥善处理好已经出现的医疗纠纷;杜绝医务人员利用其医疗权力谋取个人利益。
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效应。新闻媒体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处理医疗纠纷与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与权限,以公正、全面的立场,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进行客观的报道与评论,从而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心灵的一座桥梁。社会道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人的行为起监督和指导作用[1]。新闻舆论具有透明的特征和广泛的影响力,可以对医疗机构和人员行为起到监督与约束的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卫生部门医德医风的建设。
讨 论
重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患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既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又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只有和谐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为基础,加强工作责任心,主动与患者接触,寻找沟通的机会,充分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在诊疗期间真正享受到人性化的服务,增进相互间的信任和支持,取得最佳合作,密切医、护、患关系,杜绝或避免纠纷的发生。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
参考文献
医患关系的模式 篇4
(三)医患关系的模式
1956年,萨斯和荷伦德在《内科学成就》中发表了一篇题为《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的文章,他们根据医生和病人在医疗措施的决定和执行中的主动性大小,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医患关系模式:
1.主动-被动型
医生是完全主动的,而病人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医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其权威性不容置疑。这种医患关系完全排除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影响疗效,而且,还可能产生不应有的医疗差错。患者不能对医生的责任实行有效的监督,病人及其家庭毫无选择余地。这种模式可能仅适用于昏迷、休克、严重创伤、缺乏理智或判断力和不能主动表述意见的病人,它是生物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具体表现。
2.指导-合作型
患者被看作有思想、有权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主动性,可以对医生的决定提出疑问并寻求解释,但医生仍处于主导地位,医生仍具有权威性,医患之间的合作是以服从医生的意志为前提的,患者并未完全摆脱被动地位,其主观能动性也未得到充分发挥。3.共同参与型 医患双方具有同等的主动性和权力,互相了解,共同协商,最后寻找到一种双方都满意的疾病防治措施,并在医生指导下由病人及其家庭主动去执行,维护健康的责任主要由病人自己来承担,而医生只扮演帮助者、教育者或指导者的角色。
美国学者罗伯特M · 维奇也曾提出三种医患关系模式:
①工程模式:医生相当于一名工程师,只根据科学事实从事医疗实践,完全不考虑其他主观因素。②教士模式:医生充当家长式的角色,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病人无选择的自由。
③契约模式:医患之间的关系受一种非法律形式的有关责任与权利的契约的制约,医患双方有一些共同的利益,分享道德权利与责任,并分别对各自做出的决定负责,医生在未经病人许可的情况下,不能采取重大的医疗措施,而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则由医生负责。
研究医患关系的意义 篇5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主题之一,而医患关系又是在当前社会的众多关系中较为紧张的一对。因此研究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有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因此,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化,医患矛盾日益加深、医患关系出现紧张冲突的情形之下,深入探究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正确定性医疗行为的特殊性,从而有效规范医疗行为 医患关系的连接点是医疗行为。如果医患关系是行政关系,则医疗行为就是行政行为,那么医疗行为的规范就应当按照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则进行规范;如果是民事关系,则医疗行为就应当按照一般民事行为的规则进行规范。因此,如果不能正确界定医患关系,则医疗行为的规范将受到影响。
(二)有利于正确界定医患双方的权利及义务,从而促进医疗卫生及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
医患关系毕竟与一般的服务关系存在区别,尤其是医疗行为与一般的服务行为和消费行为存在着不同,如果简单化的将其视为一般的服务行为并进行简单化的处理,将会对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后果。
医患关系的概念 篇6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1-01-26 14:26:00 ] 作者:岳付琼 编辑:studa20 【关键词】 医患关系;沟通作用
当前,医疗纠纷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难点,时常困扰着医务人员,有时甚至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工作,据医疗投诉资料分析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1]。如何寻求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提高医疗质量已成为医院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为和谐医患关系,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服务宗旨,笔者从分析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与成因等方面,论述加强医患沟通在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十分突出。据报道,患方向医务人员施暴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2]。另据报道,北京医师协会对北京71家二级以上医院的统计表明:近3年共发生殴打医务人员事件502起,其中致伤、致残90人[3]。此类事件如此之多,表明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觉,更是值得探索和研究。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2.1 患方因素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突出,其成因很复杂,其实医患双方都有问题,同时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从患者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大部分患者认为既然花了钱,就要达到期望的目的。有不少患者认为,到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医院有义务、更应该有能力治好自己的疾病。究其根本原因是患方对医疗行业、对医学科学的认知不够,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现代医学水平现在达不到,将来很长的时期内也达不到治愈任何疾病的程度。(2)患者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也有患方在诊疗过程中采取先入为主,稍有不妥即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患方中不少患者对医方存有戒备心理,出现了对医方与其谈话和诊疗措施进行录音或记录的怪现象。
2.2 从医务人员方面看,存在以下一些因素
(1)医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特殊性、科学性强、风险高的特点,自身的责任大、压力大,然而收入相对低,导致心理失衡。(2)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服务态度差,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3)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重仪器检查、治疗等客观操作,很少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无意中把患者“物化”。
2.3 社会因素
(1)过去城镇职工是公费医疗,现在因医疗体制改革,患者自身需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尤其是重病、慢性病个人付费更多,心中有怨气,医务人员可能就成了“出气筒”。(2)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爆炒和不正确的引导,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和不信任。另一方面,“病人就是上帝”这种说法的误导,将患者和医务人员没有摆在平等的位置上。
加强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3.1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会削弱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力量,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 在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方面,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参与,更重要的是医患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达到相互理解,两者从根本上享受自己的权利。医方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规范自己医疗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呼吁全社会医务人员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尊重科学,为广大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执业环境。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医患沟通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病人的需要,是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极好的方法之一。
3.2 实施良好的医患沟通,医生是主体
在医患沟通中,医生起主要作用,必然要求医生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语言艺术能力。首先要求医生“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不要随意打断患者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患者主诉时,尽管有许多不切主题的语言,医生不能不耐烦,要善于引导病人回答问题,描述症状,使患者感觉在听他诉说,是在关心他(她),同时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温暖他(她),使他(她)感觉亲切、可信。可以说“耐心”、“倾听”和在患者面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最重要的一步。
3.3 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医患双方的距离
医务人员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既“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者也应主动去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完成诊疗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以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与良好的氛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保证医患双方履行自己的上述义务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保证如实地实现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
3.4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往往会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可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
医患沟通的技巧
4.1 沟通态度
态度是心灵的表白,极易受个人感情、思想和行为倾向的影响,服务态度的好坏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尽管患者因疾病的折磨而造成形体的扭曲、情绪的低落甚至精神的恍惚或是神志的丧失,但医患双方的人格仍然是平等的。体现良好沟通态度的关键之一是医务人员情感适时恰当的“输出”。情感是有回报的,同样,态度也是有回报的。真诚、和蔼、关切的态度,回报的是对医者的信任。因此,医务人员的沟通愿望和沟通态度往往是决定医患沟通成败或效果的关键。
4.2 倾听艺术
医务人员要善于倾听,这是获取患者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倾听时应该注意:一是要主动倾听,需要倾注感情,充分运用目光、语调、姿势、手势等方式融洽和影响患者,同时注意寻找患者语言文字和情感上的含义;二是不要随意打断患者的叙说,只是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患者一般都迫切希望在第一时间段内被医生理解、同情;三是在与患者沟通时应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以免被患者误认为医生对自己的疾病漠不关心;四是注意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的表述,“兼听则明”;五是跟踪和观察患者的“视线”所在,了解患者的感受、需求和“额外”的服务需要,寻找真实含义;六是适时、恰当地给予患者反馈信息,鼓励和引导。4.3 谈话艺术
由于医学知识所限,以及对医疗活动的不可知性和对医疗结果的难预测性,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心理往往处于弱势,情感处于低潮。因而医务人员与患者交谈应充分运用谈话艺术,讲究方式和技巧。交谈时医务人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善解人意,尊重和关爱患者的生命,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二是要同情患者的处境,理解他(她)的内心感受,关注情感差异,个性化的处理谈话方式和交谈内容结构;三是关注患者的生存状态,用平易亲切的语言、呵护的情态“探讨”医疗问题,内容明确,表达准确,并始终流露和充满对患者生命的关爱和体恤;四是在谈话中尽可能不用或是少用医学术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疾病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对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应反复讲解,充分应用生活中丰富、生动的各种形象的例子或是比喻,以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沟通的目的。
4.4 体态语言和表情艺术
沟通时,医务人员的体态语言是配合言谈进行的,体态语言包含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和外表等,这些体态表现都含有特定的涵义。微小的体态变化,都会对患者产生微妙的心理和情绪影响。把握好沟通时的体态语言分寸,自然而不失庄重、严谨又充满温情、愉悦但不夸张,恰到好处地传达医务人员的交谈信息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注意患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感受,使交谈更富有生气和感染力,使医患沟通更富有成效。
4.5 沟通的实效性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期望以及在医疗活动不同时期的情绪反应,疾病治疗的轻、重、缓、急,有效地把握好沟通时间,或及时或暂缓,或分层次逐渐深入,或先突出重点再兼顾全面,围绕医疗活动的进程,注意把握沟通的时效性和沟通效果,体现医务人员的人文情感和关怀。医患沟通的作用
(1)医患沟通是顺利完成诊疗计划、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医疗过程是一个密切协作的过程,除医护之间的合作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如对某些重要的手术、特殊的检查、某个诊疗方案的确定等,都要及时、有效地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详细说明情况,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这样可以避免某些医疗纠纷的发生,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医患沟通是让患者对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高风险性的了解增多,这样可增大医生治疗疾病的信心。(3)医患沟通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改善。患者到医院看病很希望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减少痛苦,早日康复。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采取换位思考方法,按照“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思路,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耐心、细致、热情、周到,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对医疗机构来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不能抱怨患者不理解,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要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各方面查找原因,制定措施[4]。全国文明单位——鲁甸县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医院,近些年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思路到规划,从举措到实施,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把患者的满意作为医院的追求。从本院的实践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医疗服务工作:(1)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寻找服务创新点。患者在就医的时候不仅关注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如何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改变以往“病人来医院是看病,医院对病人是只管治病”的陈旧观念,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模式,将是现代化医院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课题,值得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医院应就如何尊重、理解、关怀病人等方面采取措施,寻求服务创新点,通过人性化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本院开展“优质服务明星护士”评选活动及“感动病员服务”活动,效果显著。(2)坚持社会效益准则,打造诚信医院。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我院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效果良好。(3)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促进医患沟通。为加强医患沟通,医疗机构要对患者的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做到“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即:“一个要求”,就是医务人员要有诚信的理念,对患者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两个技巧”,就是要多听患者的询问,多向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三个掌握”,就是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患者社会心理;“四个留意”,就是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受教育程度和对沟通的感受、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对沟通的期望值;“五个避免”,就是避免强求患者即时接受,避免使用患者不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强求改变患才观点和避免压抑病人情绪;“六种方式”,就是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同意沟通和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本院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患者的投诉,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收集患者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本院住院患者对医院的七项综合满意度达97%。(4)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让患者放心。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但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要不断地运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同人类的各种疾病作斗争,用高新精湛的医术解除患者的病痛。医生对患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真正为患者着想,诚心实意为患者服务,把为患者解除痛苦视为终生最高追求。本院按照卫生部的要求,认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开展“病历处方管理月”活动,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切实提高服务质量。(5)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医学是一个尚未完全被人类认知的科学,还有一些需要人类不断探索的领域,有一些疾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或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而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却是危及生命的头等大事。因此,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本院严格“新项目、新技术”的准入,严格审批制度,严格把关,确保医疗安全。(6)建立医疗告知制度,增进医患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要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坚持住院患者费用清单制。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诊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本院在门诊大厅设置电子显示屏及电子触摸屏,为患者提供查询方便。(7)牢固树立忠实为群众、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认同。7 体会
加强医患沟通时要让患者“看到”和“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与患者交流,学会尊重患者的权利。在给予他们良好服务的同时,让患者看到、感受到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帮助与关爱,使患方与社会亦更加尊重、理解、信任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医患沟通是自身利益的需求,医患沟通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部分。医务人员通过医患沟通这种实践,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和综合素质,减少或避免包括社会矛盾交汇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医患矛盾,使自己不仅成为一名良医,还将成为一个成功社会人士。
总之,从法律意识、知识结构、继续教育、规章制度、医疗质量管理等多方面构建成功的医患沟通体系,要从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处理医患关系的角度,来广泛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进一步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参考文献】
医患关系的概念 篇7
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反映的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彼此认同的一个标准。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保证。然而,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案例层出不穷, 2011年“131事件”中, 上海新华医院胸外科6名医护人员被刺, 其中1人被刺重伤住院;2012年3月23日, 哈医大医生被砍;2013年10月25日, 浙江温岭市三名医生被袭, 一人身亡…, 这些带血的案例凸现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所以, 如何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医患关系紧张原因:
1、医务人员自身的原因。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是导致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在所有医患矛盾中, 医疗技术性事故平均占到18%以上。同时, 非技术性服务因素也日益突出。特别是某些医务人员对患者服务态度差直接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在我国40%以上的医患关系紧张是由于医护人员缺少对病患的同情心、爱心、责任心而产生。此外, 人们多到综合性医院寻医问诊, 导致大型医院医生日门诊量都在40人以上, 远高于平均每个医生日诊4至5个病人的全国水平。医生工作负荷增大, 无疑会导致医生在就诊时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亲情服务。
2、患者自身的原因。由于患者缺乏医学知识, 不了解医生诊疗工作, 在向医生描述病情时, 往往表达不准确。一些年轻患者在就诊时如发现医生诊治与网络对相关疾病描述或治疗方案稍有不同就会立刻持否定, 怀疑态度。还有一定的患者因为家庭经济等多方面原因, 希望医生治疗时能减少患者费用, 但经常会因无法实现而向医生发泄不满。另外, 由于许多患者缺乏对医疗失败的正确认识, 对医疗效果期望太高, 失望之余就会把积怨转嫁到医务人员身上, 甚至发生过激行为。
3、医院方面因素。一方面, 医疗管理不完善。医疗工作是高风险行业, 但医务工作者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医疗风险严重不成比例。部分医务人员会在利益的驱动下, 以不正当的, 甚至违规的方法来提高个人收益。如为推销药品故意严重描述患者病情程度, 夸大药物疗效, 从中获取私利。而医院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此类问题存在监管缺陷。另一方面, 医疗事故处理方法不周全。面对医疗事故时, 院方经常推卸责任, 不与患者主动沟通询问、使得医疗纠纷失去最佳处理时机, 结果患者怨气越积越多, 最终导致医患关系的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4、不专业的报道。中国媒体缺乏医学背景知识, 但为吸引眼球, 在报道中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经常断章取义, 歪曲事实, 做出虚假报道。这种不专业报道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如2010年“缝肛门”事件中, 助产士只是对痔疮做了处理, 媒体缺有意混淆“把肛门完全封闭”和“缝合 (或结扎) 肛门痔疮出血点”的区别;2013年哈尔滨“323伤害医务人员”, 患者因“心生不满就杀人”本是典型“激情犯罪”, 媒体却扯上“医患仇恨”, 激化矛盾。在这些事件中, 媒体对医生污名化的报道模糊了医疗暴力的实质, 导致官方在医患矛盾中得以躲避责任, 激化医患矛盾。
针对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善尤为重要。如加强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沟通技巧;正确把握社会舆论导向。除此之外, 还要重点培养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 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 为医学生未来从医事业中处理医患关系打好基础。
培养医学生医患关系意识策略
培养医学生具有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可或缺
“先做人后做事”意思是说如果人做不好, 想成事, 难于上青天, 偶有成, 必不久。所以, 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 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的医生对患者用药前会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认真谨慎地做出诊断及后续治疗方案;患者出院前, 清楚告诉出院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及注意的细节。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及基础课学习阶段中, 不仅传授医疗知识及技能, 还应将他们在出诊过程中面对病人疾患时的感受及对责任心的感悟,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急他人之所“疾”。
培养医患关系意识与掌握精湛医疗技术同等重要
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 但在临床上往往出现医生只注重患者病情, 而忽视患者的心理需要, 这种只见病不见人的方式往往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 培养学生实施医疗技术过程中涉及的非技术关系也很重要。但目前医患关系意识培养尚未纳入到人文教育的教学中。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传授医疗技能的同时, 应有意识的将临床上可能遇到或出现的医患关系情况进行分析, 使学生熟悉解决医患矛盾, 减少医疗纠纷的处理方法。
培养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名好医生不仅要为病人去除病患, 还要善于去倾听病人的内心。这就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经常沟通, 建立起真诚、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教师应将沟通作为授课一部分, 在教授与患者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时, 根据每一疾病的特点, 引入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内容,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如何沟通。此外, 在临床实践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关心病人, 仔细询问病情, 及时反映病情。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能力。
综上所述, 解决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培养医学生医患关系意识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方法。医学发展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 更需要亲切的人文关怀。只有医生、患者、医院三者之间建立起融洽、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平衡关系, 社会医疗才会更健康茁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医学生的医患关系学教育探讨.赵宏雯, 孙岩, 刘宏等《重庆医学》2011-12-30
[2]浅谈医患纠纷成因及预防对策.张杰, 徐艳, 杨丹等《中外医学研究》2011-4-5
[3]浅谈新时期医患关系的转变及对策.林青, 张洪等《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0-30
[4]医患关系之处理对策.应强等《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4-28
[5]医疗机构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李秀梅等《河北医学》2009-3-31
“胜似知己”的荷兰医患关系 篇8
对于荷兰人来说,最了解自己身体的人或许并不是自己的配偶 。每一个荷兰人都有一位固定的家庭医生,健康状况一旦出现问题,首先会请家庭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及治疗。长年来医患双方对彼此认识的逐步构建,使医生成为了患者最重要的“知己”,当然此知己并非在精神层面的知心谈心,而是对患者体质及健康问题的了如指掌。据荷兰家庭医生学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逾7成荷兰人希望至少10年甚至终身都不更换家庭医生。有三四成的荷兰人认为面对自己熟悉的医生,有助于坦诚地交代病症。受访者中,仅一成认为去看哪个医生并无关紧要。
这种医患信任关系,不仅对患者一方的行事选择存在着影响,对医生来说也同样重要,因此医生们在积极地维护着自己的“知己”形象。2/3的家庭医生表示,虽然他们同其他同事合作开办诊所,但是还是希望各自的病人会尽可能地选择自己为其看诊。
荷兰人桑德的父母家住荷德边境,因上学搬去荷兰西部4年,以及工作后再度搬家,却从来没有换过家庭医生,宁愿每次需要看病时跨越100多公里专程回去一趟。问其原因,他说:“我就是比较放心一个熟悉我健康情况的医生。”
医患“共同参与”模式
目前被医学界广泛认可的医患关系模式是由美国学者萨斯(Szasz)和荷伦德(Hollender)于1956年在《内科学成就》发表的《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一文中所提出的3种基本类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以及共同参与型。
无论在哪种文化框架中,医生这个职业都指向一定权威性。权威之下,必有无权一方自主性的牺牲。在第一种类型下,“医生”这个集体称谓通常代表了在医疗制度中高患者一等的地位, 对病患而言,主治自己的医生们似乎并不是可以称名道姓的平等个体。这时,医生完全掌握了决策权,若忽略了患者意愿,便可能会埋下医患纠纷的隐患。
而曾经同样经历过主动-被动,指导-合作阶段的荷兰医患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有着重大转变,医患间相对地位日趋平等化。现在的荷兰人应该个个都能叫出自己医生的姓名,对他们来说,称呼“XX医生”只是敬语,而非将自己摆在一个必须接受他人所做决定的被动地位。
同样,荷兰的医生会采取平等的视角及言行观念,尽可能地听取尊重患者想法,达到双方共同参与医治过程的目的。曾求诊于荷兰的家庭医生,预约的形式使得每个患者都有充足的时间,医生在看诊时也不会有赶场式的匆忙。而医生对话时选择使用的语气,少有命令,多是询问,在做决定之前,还会问一句:“这样你同意吗?”
医患相处模式如此,应该想有严重纠纷也困难。
医院与患者无利益纠葛
中国的医患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主要是指“医院”与患者的关系,虽然患者的不满情绪通常是因同医务人员的摩擦而起。中国多起“医闹”事件的矛头常常指向整个医疗机构。在荷兰的医疗体系中,若患者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或需要向相应的专科医生咨询病情,便会在家庭医生的引介下到医院就诊。医院里的专科医生不像家庭医生已经同病患建立了长期的关系,那么此类医患关系又有何种表现?
在荷兰一家医院就职的华人专科医生李医生表示,这里的医院基本不可能发生“医闹”事件。首先,不同于国内的医疗市场化,荷兰医院同病患接触时不会有任何金钱的考虑,比如无身份无保险的难民依然可以接受与其他病患同等的医治。双方在不考虑经济的情况下,仅仅是医治以及被医治的角色。在这个前提下,医患关系就简单很多了,而不会存在过多的信任问题。此外,荷兰有专门的医疗仲裁委员会,如果有纠纷产生,医院会立刻展开自查,并主动上报委员会处理,患者或家属接下来就是同委员会接触,如果委员会给出裁决结果,患者方面也就接受了。
可以说,由上层决定的医疗体系奠定了简单的医患关系基础,确保了医院和患者之间不再存在利益纠葛,断绝了“医闹”事故隐患。
李医生表示,荷兰的医学及医疗机构都非常关注医患关系,他在荷兰学医的过程中,学习同病人沟通技巧占很大的一部分比重,可以说是学医的必修课程。而他在中国学医时,却基本没有接触过这种话题。
“理想医生”和“理想患者”
既然“医闹”事件对于荷兰社会来说是陌生的,那么为什么医患关系仍是荷兰医学学者关注的一大课题呢?在医学技术领域仍存在未知时,改善医患关系这个课题难道不是“奢侈品”?
既然有病求医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荷兰医学杂志《医疗接触》曾针对医患关系问题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部分医生和患者之间,仍会因为沟通问题导致双方对彼此不满。而沟通不利同时也是有效行诊的障碍之一。
据数据统计,在医生方面,如果患者对其不信任或有意保留部分信息会让他们最为恼火;而在患者方面,医生不严肃对待他们的病症或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问诊时间最让他们无法接受。
同时,双方心中也建立了“理想医生”以及“理想患者”的模型。一个严肃认真、知识丰富、掌握了最新医学发展、愿意倾听并了解病人病情的医生与一个坦诚、主动参与决策及治疗、配合医生决定的病人将会构建出最和谐的医患相处模式。而研究表明,理想的医患关系会普遍提高医治过程的效率,有助于医疗结果。因此,荷兰众多医学机构仍在为打造这种理想模式,而继续投入人力物力探索改善医患关系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改善医患关系的努力并非奢侈品,也不是出现“医闹”事件后的应急品,而是长期以来保证医疗品质的必需品。
(编辑/唐馨)(摘自《荷兰在线》)
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篇9
医患关系不和谐
医患关系是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人际关系,包括技术性和非技术性两个方面,技术性关系是以患者的诊治利益为准则,对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非技术性关系是指求医过程中医患双方之间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关系,其对医疗效果有着无形作用枣弱化或增强。二者不能互相替代。
对于医患双方来讲,对两种关系的关注一定会有差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医方在技术性关系中具有较多的单向支配性,患者缺乏评判的能力,更多是表现在对非技术性关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医患关系的性质应当是平等和互相尊重。医患关系现状总体上讲是不够和谐。有媒体形容是“医患关系危机四伏”。多家媒体报告,在各种投诉中有关医疗的投诉快速增长或居高不下。中国医师协会2004年就执业环境曾对医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认为良好的为7.1%,一般的43.5%,较差的37.3%,极差的11.1%。这些报道和数字说明,医患双方对这种现状均不满意。
经济是祸首 机制是缺陷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从外部原因分析,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比较尖锐。卫生服务在中国很多老百姓心目中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底线,一旦这个底线被触及以后,人们蓄积的很多负面情绪就会暴发出来。
首先,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定位是公益事业,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虽然政府总投入一直有所增加,但是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公众个人承担的比重在增加;卫生费用的增长超过了经济的增长。投入不足、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医院成为社会矛盾引发点。
其次,整个社会需求和过去传统时代的情况相比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保健的需求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目前医疗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与快速增长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卫生保健体系实际覆盖能力不足,绝大多数老百姓实际支付能力不足,这种不足和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从人们需求考虑,人们希望获得技术服务的同时获得更好的人文关怀。过去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评价尺度是你给我看好病,现在除了看好病,还要心情愉快,能感受到最起码的尊重,不感到很大的挫折,这就要求医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能够有同情心、同理心,给患者及家属足够的精神支持,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需
求。但是我们多年的训练体制,包括现在正在运行的评价机制,更多的是数量上的、事务性的、以工作内容为主的技术内容,而在人文关怀方面一直是一个一级模块,再往下分解指标就没有了,所以其在实践当中的缺失也是可以想像的。社会舆论也是造成医患关系原因,目前许多对与医疗纠纷有关的报道、处理分式采用以暴露问题为主、以谴责为主的消极做法。医生和患者原本是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这种做法对解决由于复杂原因纠缠在一起的医患关系、医疗纠纷于事无补。将主要压力集中在一线医护人员身上也不够恰当。
从医疗机构内部分析,医院内部机制有比较重要的缺陷。
现代医院的机制都采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流水线,面对这个技术导向的、庞大的复杂系统,患者和医务人员均有无能为力感。就医过程中这种挫折感、无奈不断蓄积,产生的愤怒情绪超过一定阈限就会酿成医患纠纷甚至爆发攻击性行为。医患纠纷表面看起来是个体对医院、患者对医生个人的问题,但实际上造成的影响力和杀伤力非常大,小则扰乱医院的工作秩序,大则影响医院的声誉,攻击行为常常是患者最易采用、成本最低的反应模式,但是医疗机构可能就会付出昂贵代价。
从医护人员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看,医患关系的现状和我们的应对方式有关系,很重要的就是存在着误解,有效沟通缺失。不良沟通成为患者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扳机”,有的时候是对系统内一连串的不满,最后因为沟通不到位,把他的所有愤怒都激发了。这种有效沟通缺失造成攻击行为的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不可否认,社会服务系统工作人员“高发病”——职业倦怠也在困扰为数众多的医护人员。高压力、高风险、不高的收入和低社会评价使部分医生心情压抑,工作抱打工心态,对待病人只是机械性地照章办事,缺乏关爱之心,较少发扬“医者父母心”的精神。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综合症,结果是工作中失去关爱。应该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和谐医患关系重在医方
近年来医疗纠纷(包含医疗事故和病人不满)虽大幅度上升,但医疗事故并未同步增加,这说明目前的医疗纠纷并不只是医疗技术的问题,而往往是人文关怀和服务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一位顾问曾做过一项调查:当病人诉说症状时,平均19秒钟就被医生打断了。不良沟通造成双方潜在的对抗性,医患双方互相防范,一旦患者蓄积的负性情绪超过心理忍受阈限,就有可能产生纠纷或爆发过激行为。医患交流是医德的外化表现;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做与技术不
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医患之间的沟通不仅为诊断所必需,也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医患之间的沟通带有专业性,因此,医生应该起主导作用。医患沟通是关键
医患沟通最重要的是医生的态度,能够关注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医生必须诚恳、平易近人,有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和促进康复的愿望和动机,并且要善于表达。不可否认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沟通能力训练,医护人员也应该注意工作中的积累和养成,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有关方面的专家总结与患者沟通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倾听:倾听是发展医患间良好关系最重要的一步。
接受:指的是无条件地接受病人,医生要努力营造一种气氛,使病人感到自在和安全,享有充分的发言权。
肯定:这里指的是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实性,切不可妄加否定。
澄清:就是弄清楚事情的实际经过,以及事件整个过程中病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
善于提问:“开放式”提问,使病人有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可能。
重构:把病人说的话用不同的措辞和句子加以复述,但不改变病人说话的意图和目的。
代述:善解病人的难言之隐。
鼓励:交流沟通,解除压抑在心里的情绪。
对焦:选择焦点问题。
医护人员的情绪管理
医护人员情绪管理是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情绪调节既是人类早期发展的重要方面,又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人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均需要进行调节。情绪调节是社会胜任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医护人员情绪管理的有两种结果,其一,良好调节指通过调节使情绪、认知、行为达到协调。在情绪唤醒情景中,保持功能上的适应状态,使情感表达处在可忍耐,且可灵活变动的范围内。反之,不良调节即调节使个体失去对情绪的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导致工作效率(成绩)下降时。负性情绪是减弱调节。
情绪管理的策略,一是认知重评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认知,用积极的方式“理解”负性情绪事件。此外,表达抑制指启动自我控制过程抑制可能的情绪性行为。
变革医院管理系统
医患纠纷小则扰乱医疗工作秩序,大则影响医院的声誉,应该注重预防。消费行为学研究表明:只有4%的不满意客户会投诉;96%的不满意客户不会投诉,但会将他的不满意告诉16~20个人。投诉只是意见的冰山一角。实际上在投诉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潜在抱怨,即服务存在某种缺陷。潜在抱怨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变成显在抱怨,最后进一步转化为投诉。
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流程,医疗工作要从改变不方便群众就医的工作程序、修订不符合病人需求的工作制度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危机管理的过程是消除危机因素的系列活动,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缩减危机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工作,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培训员工以反应危机局面并从中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