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心得体会(共8篇)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篇1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3篇
在靖边工作已半年了,见识了陕北人的热情好客,经常会有人招呼你一起吃饭。同时也发现一个现象,半年来,未见到有医患之间的纠纷发生,而纠纷在很多地方是司空见惯的。是陕北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已达到了完美的地步了吗?显然不是。无论医疗技术还是服务理念,这儿和沿海较发达地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为什么反而大家更能平安相处呢?是陕北人固有的宽容,还是这儿的农民看病不易所以更珍惜、更敬重医生呢?可能两者都有一些关系,由此也对医患之间的关系有一些感想。
医患关系是现今比较能吸引眼球的字眼,在各类媒体的出现率较高。近几年来当它出现时基本是反映医患关系的紧张、冲突,只有在非典时期是例外,那个时候媒体反映的无一例外是医务工作者的忘我工作、勇于献身的事迹和精神。当然可以理解即使是标榜客观中立的媒体,其新闻报道和舆论导向也总是有其现实需要性的。然而,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医德的“败坏”也不会是一个晚上能完成的,所以,当医生们从非典时期的“最可爱的人”突变成了千夫所指的“白狼”,巨大的角色反差使许多人感到不知所措,这在年轻医生之中尤其明显,进而使他们感到沮丧、压力、挫折感。正所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辩解是如此的苍白无力,更何况面对占绝大多数的人群辩解时,你的声音根本无人听到。
你的声音虽然无人听到,但这并不能妨碍你的思维。对医患关系的考虑是每个参与这个话题的人必须的一件事,思索的结果可能使你发现你的不足、你的无辜、你的片面偏激。对自身缺点的分析总是被低估的,医方、患方、媒体莫不如此。谁都更愿意强调自己的理由,指责别人的缺点,然而,当这种情绪一次又一次的被放大之后,我们就很难能够听到理性的声音。这种情绪化的语言、报道、处理方式妨碍了我们对事物真相的探究。作为医方要考虑的是当我们的医疗技术、医疗手段越来越进步,治愈率越来越高,医院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为什么百姓会有更多的不满的声音;作为患者要考虑的是:你所要求的是不是应该由医生提供或是医生目前能提供的,你所愿意付出的和你想得到的是不是相当;作为媒体要考虑的是:你所报道的的确是事实吗,你所评论的做到客观了吗,或者至少力争如此而不是“纸馅包子”这样以你的个人意志来左右欺骗公众的事情;还有社会要反思当GDP大步前进时医疗投入有多少。当然,我们不必等其他人改变之后再改变自己,让我们想想今天我们给我们的病人微笑了吗,我们体会到了我们的`病人躺在手术床上的心情了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倡导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对医疗机构来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各方面查找原因,制定措施。我认为医疗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来促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强化医患沟通是基础。
第一、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风险性高的学科。医患双方在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应该互相信任,医务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使医务工作者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医学事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第二、加强医患沟通是患者及家属的需要。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疗信息极不对称,病人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知,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配合及家属的支持,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既尊重了患者,又拉近关系,也可避免可能发生的矛盾。
第三、加强医患沟通是开展医疗服务工作的需要。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医院、吸引病人、提高医院声誉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第四、医患沟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思想观念。二是要强化对医患沟通建设的领导,健全完善机制和制度,加强
事先防范的管理意识。三是要增强医患沟通的技能。教育医务人员要勤于临床实践,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提高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二、加强内涵建设是关键。
一是要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让患者放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但要有好的服务态度,还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要不断地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同人类的各种疾病作斗争,用高新精湛的医术切实解除患者的病痛。
二是要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头等大事。因此,医生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必须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
三是要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创新服务举措。患者就医不仅仅关注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除了技术、设备等硬实力外,不能忽视管理和服务水平等软实力的竞争。
四是要坚持社会效益准则,打造诚信医院。要以社会效益为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要根据医院自身的条件尽可能地为病人提供方便,尽可能创造条件采取适当措施,减轻病人经济上的负担,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保障。
一是要恪守医德,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崇高的医德。医院一方面应理解医务人员,想方设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加强教育、完善规章制度、严肃惩处违纪违规行为。
二是要建立健全医疗告之制度,增进医患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要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做到让患者“五个明白”,即明白诊疗方病情
及预后、注意事项、收费标准、诊疗费用;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诊治项目和诊疗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使患者对医生、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三是要加强舆论的正面宣传。新闻和舆论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医疗机构应主动搞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要化解负面、引导正面,以嬴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法治化管理是根本。
第一、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尽快地建设覆盖我国城乡的城镇社区医疗和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网络,提高农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深化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对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执法要严。医生依法执业、依法行医,遵守法律法规,病人也应依法维护自身的利益。我国是法治国家,对违法违规的医务人员、病人都应依法处理。如果执法部门措施不力,执法不严,某种程度上就是助长了医患矛盾的形成。
医患关系不仅是病人个体和医务人员个体交往关系的集合,而且是整个医务界乃至社会的关系的缩影。彻底解决医患纠纷也不能简单从个案来考虑,更应该上升到政策、文化、经济的层面,通盘予以考量。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体,我们要不断探索、前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振奋精神、积极努力,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嬴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认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医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病人至上”的观念,对患者充满仁爱之心,把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奉献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与患者建立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生和患者本来应该是在同一战壕里的队友,大家共同的目的就是打垮病魔,有句话形容医生的品德叫“医者父母心”,不知从何时起,医患关系变得“一触即发”。难道医患关系就真的是一条不能逾越的鸿沟吗?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改进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令他触动的柔弱的部分。作为医务工作者,对待病人,我们要付出真心、耐心、诚心,责任心,从细节方面关爱他们。
比如,随着天气转凉,很多病人都会抱怨太冷了,不乐意做心电图、超声等检查,我们科室在为病人做心电图检查时将冷水换成了热水,做超声检查时,专门购买了耦合剂加热器,以免病人受冷刺激,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病人做检查时的不舒适程度,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情谊。所以说缓解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从点滴做起,只要用心,只要有爱,相信医患之花也会开满园,香满天。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篇2
1 理清常见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
(1) 医务人员不负责任, 服务态度生硬, 缺乏同情心;工作疏忽大意, 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2) 对疾病诊断、预后判断不足, 手术指征把握不准及手术失误; (3) 由于无法抗拒的原因造成医疗意外、患方不能理解; (4) 非法医疗广告、不合理收费, 医疗设备、器械准备或使用不当及行政后勤保障不力等。
2 仁爱之心沟通、知晓患者的心理
由于疾病的困扰, 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或情绪有所不同, 有的可能因病情而焦虑、紧张、忧郁、急躁, 有的因医院环境陌生产生不安、恐惧、猜疑, 而这些都与疾病治疗有关, 需要医务人员通过沟通去化解。
3 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家属的情感
因患者患病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尤其是死者家属的心里此时是无比痛苦的。患者及家属的文化水平不一、法律知识欠缺, 说一些过激的话语是难免的, 医务人员不要在纠纷发生时与他们论高低。
4 把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时机
(1) 一般来说, 患者住院时和医务人员接诊时, 是医患沟通最为重要的时机, 医务人员此时的一言一行, 都会给患方留下深刻印象。 (2) 检查和治疗的时候也是医患有效沟通的最佳时机, 让患方了解相关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 医务人员巡视病房时与患者沟通也非常必要, 这时的一声问候, 一句关心话, 会拉近医患间的情感距离, 融洽关系。
5 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
医务人员要养成注意倾听患者说话的习惯, 并正确回应患者的问话。这样可以准确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 也可以让患方对你产生好感和信任。当下, 有些医务人员常随意打断患方的倾诉, 或者对患方的疑问置之不理, 这样很容易使患者产生不满, 从而引发纠纷。
6 纠纷发生后理智的医患沟通
(1) 当医疗纠纷发生后, 医务人员一定要沉着冷静, 遇事不惊不慌。 (2) 积极应对、短时间内冷静回顾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和过程, 按照处理医疗纠纷相关流程逐级汇报, 积极应对, 使医疗纠纷造成的后果减少到最小范围。 (3) 因为文化、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 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不同, 所以医生必须掌握沟通的技巧, 在言语不能表达时, 还可用图示讲解。尽量避免使用患者不宜听懂的专用名词和术语。语言要简洁明了, 深入浅出, 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4) 医务人员的态度要诚恳, 以情感人, 不但要用文明的话语稳定患方, 还要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们, 不要回避或逃避矛盾。不要迟迟不与患者或死者家属对话。 (5) 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 还必须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 患者在家中所处的地位 (是否为决策人) 和患者的期望值与实际治疗后果之间的差异。效好价廉是患者的期望。在沟通中要向患者传递可选择的几种医疗服务的利弊, 帮助患者取舍, 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大期望值。经常换位思考, 从患者本身利益出发,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从患者最关心的角度切入, 避免治疗结果与患者的期望产生太大落差。 (6) 解决纠纷要注意策略, 讲究方法。医务人员不能出口伤人, 相反说话要婉转、有说服力, 要让人心服口服、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7) 坚持原则掌握尺度, 依法沟通化解医疗纠纷。医疗机构管理者及医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遇到医疗纠纷发生, 做到不激怒、不鲁莽、不姑息、不迁就、不屈服于患者的无理要求,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人类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 感性和理性并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因此应先感性上说动, 继之理性上说服。站在医学人文角度上, 就是使治疗模式中治疗价值的正值远远高于治疗风险的负值, 严防医疗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李迎军, 李媛媛.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12:87~88.
[2]吴利纳, 王晓燕.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媒体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 8 (25) :8.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篇3
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院的经济收入模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公立医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机构。但如今医院想要维持正常运转,仅靠少部分财政拨款,对于医疗活动成本来说已是微不足道,更何况医院为了发展,就必须购置先进诊疗设备仪器,公立医院在医疗活动中获取利润就势在必行,这是国有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趋势。但这样就会与医院的名分大相径庭,患者不清楚医院的经济收入模式,在患者眼中医院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国有机构,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如果医院获取了利益那就是没有医德,这种心理预期与诊疗现状的不符,极易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
医院奖励医务人员及人才评价机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当前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条件及人才奖励机制发生了一定变化,那些只把精力放在钻研医术、注重实际临床操作的医务工作者大部分都达不到理想的职称及待遇,为了提高职称以及得到医院的奖励,医务工作者需要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写文章、做科研或兼职医学院校教学上,但这样必然会减少研究临床工作的时间,有个别高职称高待遇的人才临床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差甚远,而那些临床及学术水平都追求精益求精的人才所耗费的精力是巨大的,在工作中也难免出现身心疲惫的状态。而一些患者不满的是医生没有认真听患者叙述病情及看病时间短等。医生的利益与患者的利益逐渐发生了偏差,矛盾点从本质上便出现了。
新闻媒体的报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由于有现代化的新闻媒介,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最新的医疗事件及政策法规,新闻媒体报道对于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如果新闻报道医务人员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弘扬先进典型等事件,对于提升医院及医务工作者形象、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能起到积极作用;如果新闻媒体报道医疗活动中发生药品回扣、收红包、医疗事故等情况,也容易误导社会舆论,对医患关系起到消极作用。
医患矛盾存在的问题
患者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医生的脸怎么总是冷冰冰的?” 患者不是对医生的医术不信任,可是冷冰冰的一张脸,再加上“冷言冷语”,这种态度让患者首先产生的是抵触。
“大夫咋就不能等我把话说完呢?” 一位患者查出肾囊肿已经3年了,由于囊肿并没达到穿刺的标准,医生建议其每半年进行一次B超检查。“刚查出这个病时,孩子带我去了好多家医院。大夫都问我有什么感觉,基本上是听我说两句病情,就说没事儿。我也不懂,所以成天犯嘀咕。后来,终于有一家医院的大夫耐心听完我的话,之后拿着片子细瞧,说半年一查就行。这样的大夫多让人放心啊!”
“排队这么久,不能多看会儿吗?” 在三甲医院看病,“排队久看病时间短”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位患者抱怨说,“来看病排了2个小时的队,大夫看病却用了不到10分钟 。就这么几分钟,也不知道大夫看没看仔细?排了那么久,就不能多看会儿吗?”另外,一些慢性病患者表示,他们每天都要服药,还要定期复查,对于他们来说要频繁去医院,就更希望医生能对自己仔细些,看病时间长一些。
医生“倒苦水”分析医生每天承担着繁重的诊疗工作
“不离座看不完病”,对于“医生态度冷漠”的现象,很多医生表示的确存在,他们认为,有的医生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很高,能在很短的时间通过一些问话和检查了解患者的情况,而不想说过多的“废话”,因此态度会显得“不好”。对于不让患者将病情说完的情况,有的则是医生的医德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听患者多说。
另外,医生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则是医疗环境不好。在国外,每位医生都负责很少的患者,而我国的大型医院一向人满为患,有的医生一天不离开座位也看不完前来挂号的患者,难免出现态度冷漠,给患者看病时间短的现象。“在要求医生的同时,呼吁优化医疗环境”是众多医生的心声。如果通过医改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公立医院能够真正公益,医生的压力也会因此减小。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追求医患关系零距离
全面理解和客观看待医患关系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和全面发展的基础,追求健康是人本能的需求。人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既是实现和保障人的健康权利基本的、主要的依靠力量,也是秉持以人为本思想,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离不开医与患两个基本主体。
著名医史学家说,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医学以呵护生命、维护健康为己任,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的关爱,因此,医患关系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最具人文关怀色彩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一。
我国现实医患关系总体上是健康和谐的,其中既饱含有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及基于此形成的中国传统医学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等优良传统生生不息地传承,也蕴含着对以人为本,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现代医学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队伍中涌现出一代代、一批批心系百姓、胸怀大爱、大医精诚的楷模:从首届中国科学院惟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到人民的好医生华益慰;从曾担任国家领导人的两院院士吴阶平,到刚刚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近百岁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从矢志不渝地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护理好每一位病人的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到用质朴和真诚为农民群众解除病痛,化身时代先锋的最美乡村医生群体;从抗击SARS到汶川地震救援,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以无私奉献、无疆大爱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信任。新医改实施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医疗卫生行业在国家和地方社会行业满意度调查中的排序位次不断前移,在许多地域已经成为排头兵。
nlc202309051112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取得巨大成就: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3.2/10万、9.5‰和12‰,传染病、职业病发生率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以及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改进,整体上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医疗卫生人员与人民群众基于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共同努力,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总体上是认可的、肯定的,出现医患纠纷、发生矛盾冲突的还只是少数。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因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冲突升级引发的“医闹”事件接连不断,暴力伤害医务人员,非法侵害医务人员和其他群众合法权益的恶性案件屡屡发生,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秩序,许多事件还造成严重、恶劣的后果和社会影响。据统计,2010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约1.7万件,而2013年前8个月,全国暴力伤医事件就达2240件之多。虽然,这并不代表现实医患关系的整体和主流,但因为一些当事人行为偏激、手段极端,一些做法突破了文明社会的底线,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冲击,并具有轰动性。同时,有些人为达到个人利益诉求在采取过激行为时,经常以弱者示人,通过悲情维权争取社会的同情和声援,借助社会舆论和“民意”向医方施压,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些情况不仅使得本就形势严峻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助长了少数人的“仇医”心理,也使得人们改善医患关系的努力遭受重大挑战,增加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难度。
准确把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现实问题
当前,在对医患关系主要现实问题及其成因的认识方面,具有广泛社会共识基础的观点大体可以概括7个“缺失”:一是医患互信缺失。医疗服务提供者与享有者在共同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实践中各自设防,相互提防,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医疗服务公益性缺失。医方片面逐利,“因钱施治”引发过度医疗,增加了社会和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导致或加剧了医患关系的对立。三是医疗信息缺失。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意愿和渠道,医学服务信息的传递不够全面、准确、及时,患方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导致对医方不满情绪的堆积与释放。四是质量内涵缺失。医方自身在管理、技术、服务、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存在缺陷或不足,导致治疗延误、病痛加重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或者引发医疗纠纷,引起患方强烈不满。五是就医理性缺失。患方缺乏对医学科学、技术的正确了解,过分相信、依赖现代医学技术解决自身疾病诊疗问题,对医疗服务结果的期望值过高,一旦未达到预期目的便难以接受,进而迁怒于医方。六是违法必究缺失。一些地方对非法侵害医务人员的不法分子打击不力,既没有对侵害者的行为给予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也没能让负有责任者依法受到相应的处理与追究,有的加害者的行为不但不被指责,还博得了社会上一些人的同情,严重伤害了医护人员的自尊和感情,加剧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防范心理和抵触情绪。七是客观舆论导向缺失。一些媒体对涉及医疗服务事件的报道不够全面、公正、客观,负面报道偏多,对一些就医者的心理暗示、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客观上增加了患方对医方,乃至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不信任和不满意。
毋庸置疑,上述“缺失”在现实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也是事实。但是,从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当前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重要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患方对本人在维护自身健康、抵御疾病中的责任定位不准确。在人与疾病斗争中,患者自身机体状况和恢复机体受损、失衡状态的机能是内因,疾病的发生是患者自身机能平衡被打破所导致的,医学诊疗措施只能作为外部借助力量,帮助患者调动自身机能以战胜疾病,恢复自身机体内平衡。当前,许多患者将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全部希望都寄托于医方,将疾病防治责任及其治疗效果完全归责于医方,这是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人类要在与疾病和健康危害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只有医患双方都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各自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才可能实现。
二是对隐藏在医患关系紧张表象背后的改革“欠账”认识不足。虽然,每个医患关系紧张案例的具体原因和表现形式不同,但是,透过其外在表现形式,往往会发现医改不到位,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相对滞后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根源,由此导致的一些制度缺陷和社会矛盾则易转嫁为医患矛盾,医方则要经常且不得不代人受过,如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分级诊疗体系仍未有效建立、公立医院改革尚未成功破题,以及医疗纠纷与事故争议的调解处理机制有待完善等等。能否有效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对于构建新时期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构建新时期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坚持改革的思路,通过改革的路径,运用改革的办法进行机制创新。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医患双方正确认识和履行各自在与疾病斗争中的责任。一是完善政府顶层机制设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个制度创新、机制再造的过程,由于医患双方都同时具有利己性和利他性,就需要设计一个方便不同的参与者按照利己性原则制订个人目标,其机制实施的客观效果都能满足预设目标的要求,这个机制既能够引导医方不断优化服务供给,也能够鼓励患方切实担负起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二是促进医方充分发挥优化医疗服务供给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运用自身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供诊疗服务,尽可能减少对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高端技术和非基本药物的依赖;提供诊疗服务以满足基本需要为目标导向,首选普遍适用、简单实用、效果确切、价格便宜的诊疗手段与方法。三是促进患方自觉地承担起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自觉学习有益健康的知识,努力养成稳定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出现依靠自身调解机能无法恢复的身体不适或健康问题,及时就诊,理性择医;以科学态度、豁达心态看待疾病,学会辨别、自觉抵御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主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
第二,正确引导患者认识医学科技发展和医疗服务的局限性,合理预期医疗服务结果。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现实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对一些现实存在的疾病还不认识,也没有好的诊治办法。即便是对一些认识清楚、诊疗技术成熟的疾病,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常规诊疗方案和措施的实施也仍然会受到个体化诊疗需要的影响,增加了诊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诊疗技术、效果抱有合理的预期,不仅有助于保持平稳情绪、平和心态,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做出理性选择,提升配合诊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缓解和克服因患病就医产生的忧虑、烦躁、恐惧和攀比等不良心理,减少因此导致的医患矛盾和摩擦。
nlc202309051112
第三,要推进医改深化,释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在动力。一是切实落实政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着力做好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公立医疗机构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推进区域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优化,为提升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效率提供基础性保障。二是构筑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以促进发展为导向,强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机制,政府应坚持“社会事业社会办”,本着不与民争利和花钱买服务的理念,引入平等竞争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以功能分级为导向,推动分级服务模式的建立,促进服务资源整合、功能融合与分工协作;以公平效率为导向,推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层次化供给,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断。由看得上病、看得了病向看得好病循序递进;以打造服务链条为导向,提升服务整体效能,持续完善卫生对口支援政策,着力解决制约城乡基层服务供给优化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以管理、技术和资本为纽带的服务资源纵向整合与横向联合,发展数字化医疗,促进优质服务资源下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完善医疗服务供方激励机制与补偿机制。推进人事用工与绩效考核机制改革,改革编制管理,弱化编制管制,合理调整职称晋升政策规定,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覆盖,探索医务人员身份由“单位人”向“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切实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借助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完善医疗服务补偿方面的作用,统筹政府财政、财力和医保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确保作用协同,纠正类似当前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下沉”,而病人和医保资金进一步向大医院聚集等现实问题;引导合理就医,使大医院减轻压力,基层医疗机构增加活力。
第四,借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优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外部环境。一是完善医患纠纷依法调解处理机制。按照人民调解法规定,引入、完善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争议第三方调解机制;改革医疗技术鉴定模式,探索鉴定由卫生行业外的社会组织承担;畅通医疗纠纷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渠道。二是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建立医疗执业风险社会分担机制,为医患双方提供必要的保障,解除医务人员执业后顾之忧。三是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将医疗机构由内保单位转为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公共场所管理;严厉查处医闹,依法打击暴力伤医行为,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四是改进社会宣传与舆论引导机制。加大医学科普知识、法律规范宣传,涉及医疗服务报道坚持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不炒作、不渲染、不猜忌。
第五,加强教育监管,标本兼治,全面加强职业道德、行业作风与质量内涵建设。一是坚持正面引导,强化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进依法行医、规范行医、廉洁行医教育,弘扬行业正风,树立行业正气,建设先进行业文化。二是针对行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行风建设制度,设定禁止行为“高压线”。三是重拳出击,坚决纠正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商业贿赂、过度医疗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保持严防严惩的高压态势,确保行业风清气正。四是强化行业内部管理,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者权益,增强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持续改革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实现医患关系“零距离”,医疗保障“零障碍”
追求医患关系“零距离”,是我们创建“绿色医院”的一个奋斗目标。它同力争医院环境“零污染” 、实现医疗保障“零障碍”一起,构成了“绿色医院”的基本框架和目标体系。
我们追求医患关系的“零距离”,一要懂得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表现为双方心理上的关系和情感上的距离;如果一方有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双方的关系就会疏远或恶化。二要认清医患关系反映的是医患双方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双方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满足,医患之间就能相互信任、彼此理解,进而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状态, 表现为友好的情感。所以,医患双方满足的程度越高,双方的心理状态就越好,情感距离就越近,直至亲如家人,亲密无间。
从难处着手,切实解决患者反映突出的问题。患者来院既有其“生理需求”,即减轻或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达到身体的康复;又有其“心理需求”,即缓解或消除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实现自己的心愿。与此相对应,医护人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两种行为,即治疗疾病的技术性行为和安慰患者的情感性行为。要满足患者的这两个需求, 就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会要什么、又怕什么,进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重视解决“医患沟通少”的问题。其一,增加重点查房和业余查房的次数,特别是科领导应坚持一天三查房,让患者把想说的话都说完;其二, 科室领导和医护人员要与本科患者建立定期的集体座谈制度,比如每月1次,加强面对面交流;其三,不定期地举办“知识讲座”,平时收集或征求患者的意见,通过讲座解疑释惑;其四,院里组织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针对性回答患者经常反应的问题,并制成录像片,在闭路电视上反复播放。这就可以拓宽医患沟通渠道,增加医患沟通次数。
坚决解决“用药花费大” 的问题。能用最低廉的方法治好病人,那才是名医高手。现在的医院仍有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把好“三关”:一是“设计关”。要认真分析每个患者的病情,精心设计出极具个性化的“最佳治疗路径”,即在抓住其主要病情进行对症治疗时,首先选用疗效较好的药品;在疗效较好的药品中,首先选用价位较低的药品;在价格较低的药品中,首先选用一两种“主药”,尽量少用“辅药”。二是“调整关”。经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适时作出调整,能减则减、该换则换。三是“奖罚关”。对合理用药、科学用药效果较好、药费比例较低的科室,要加大奖励力度;对往患者身上“堆药”,药费比例降不下来,或通过非正常渠道进药用药的单位,要切实加大惩罚力度。
nlc202309051112
由细处做起,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技巧。医患关系不仅复杂,而且多变,它随时间的推移和病情的变化而发展。追求医患关系的“零距离”,要求全院工作人员,特别是医护人员必须精细入微,进一步提高服务技巧。
要把来院的每一位患者都真正当作是自己的亲人,做得更亲近些。患者是医生的“衣食父母”,让每个患者满意,是医院服务工作的最高标准。每个工作人员要把进院的每个患者, 真正当作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去善待,使他们一进院就感到温暖、感受亲情。医生要深化这样的人文意识:医学技术再发展,也不能把患者只看作是疾病的载体,而只治病不救人;市场经济再繁荣,也不能把患者只看作是消费的主体,而只认钱不认人;患者言行再失常,也不能把患者看作是恶意的挑剔,而只指责不宽容。同样,我们应强化这样的服务理念:只要是患者需求的,医生们都要努力去满足;只要能满足的,就要尽量使患者满意;只要是患者满意的,就应该感到高兴。
要把自己的每一个服务动作都同密切医患关系紧紧联系起来,做得更谨慎些。一次得体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细小的动作,往往能体现一个医生、护士的道德水平。如稍有疏忽,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个不起眼的动作,都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医患隔阂,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三思而行。要把自己的每一个服务动作,都与密切医患关系紧紧联系起来。比如,护士应把更多的服务时间留给患者,坚持做到“ 送药到手,看服入口,服后再走”,自觉为患者优质服务,主动为医院争光添彩。
要把自己的每一个服务细节都考虑周到,做得更艺术些。患者作为弱势群体来院求医,寻求的是医护人员对自己心情的理解、人格的尊重、疾病的关心和无私的呵护。工作人员作为“强势群体”,对患者就应该是热情接待,充分尊重,高度同情,极端负责,无私奉献。我们追求医患关系“零距离”,既要讲究语言艺术,把握说话分寸,又要注重动作技巧,提高办事效率。总之,要重视周到的“细节服务”,努力做到四要:其一,答话要细到“面对面”。听到患者的询问,既不要埋头忙事,充耳不闻;又不要低头应答,爱搭不理;还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或皱眉头,或打哈欠。要面对患者,使用文明用语,及时微笑应答。其二,导医要细到“脚跟脚”。碰到患者问路, 要敢说“请跟我来”,不用下巴指方向;要主动说“我带您去”,不简单说“你往里走”;要善于说“我马上去办”,不说“你着啥急呀”。其三,帮人要细到“手牵手”。看到患者住院带的东西多,要及时搭把手;遇到患者上病床、去厕所,要主动扶一手;看到患者坐轮椅、乘电梯,要热情帮一手。在患者面前,不要有怕传染、嫌肮脏的表示, 更不要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其四,解难要细到“心比心”。患者治病求医常有一种“求人办事”自卑心理,我们要尽量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患者病情复杂,家属心里着急,我们就要充分理解,千方百计尽早给予准确诊断;患者病情指标出现反跳,很想请老专家会诊,但又怕得罪经管医生,心理很矛盾,我们就应该设法满足这种愿望,尽可能安排老专家、老主任会诊;患者病情危重,求生的欲望很强,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抢救。即使救不过来,也要使患者感到我们的真诚关怀,无憾而去;使其家属看到我们尽了全力,无可挑剔。
向新处努力,尽快拿出诊治病情的高新技术。诊治技术必须不断出新,尽快拿出高新技术,是拉近医患距离的关键。全社会医护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 真正从自己主动做起。每个科室都要与时俱进,研究新技术,创出新特色;每个同志都应争先恐后,学习新业务,掌握新方法。只要不断拿出新技术,尽快掌握“杀手锏”,医患关系“零距离”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医患关系沟通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有幸亲自聆听了来自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岳老师关于《重新认识知情同意与医患沟通》的讲座,这次讲座,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听到的最生动的,最难忘的一课。
王岳老师用他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一个个经典的案例,来诠释“知情同意与医患沟通”。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如何理解“知情同意 医患沟通”这八个字,值得每一名医疗工作者深思。
首先,当今社会,医患关系已经由过去的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等“父子式关系”转变为现在的“朋友式关系”,当下,医生与患者之间对于医学知识的获取,是均等的。换句话说,作为医疗工作者,你所获得的医学知识的来源,患者同样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获得。而患者所缺失的是多年的医疗工作中的经验。基于目前这种状态,“知情同意与医患沟通”就面临了巨大的变革。如何让患者充分知情,患者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如何取得患者同意,患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非常重要的。还记王岳老师说的一句话:“医生知道所有的一切,可医生偏偏不会全部告诉患者”,还记得那个因为在病房吸烟的老者,面部被严重烧伤的案例,护士只是告诉了不许在病房内吸烟,确没有告知在病房内吸烟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这么一个小细节,结果造成重大的不良后果。这说明的沟通不到位,说明不到位。试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一切都说明白呢,非要让患者“以身试法”?
再次,关于医患沟通的告知对象也有的新的变革,目前要求被告知对象是患者,近亲属等等,同时还充分的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患者失去决定能力时,患者的近亲属或者患者的授权委托人代替患者做出决定。当是,如果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的决定出现重大的失误时,医生要以抢救生命为第一位,可以视为决策无效,这一点是之前没有涉及到过的。
最后,通过本次讲座,我深深的体会到,之前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医生要懂换位思考,同时要充分沟通,选择适合的对象进行告知,避免患者囫囵吞枣式知情,避免医生骄傲自大式告知。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 篇5
月6日晚9点,我接到客房中心的电话,告知6F有紧急事情要我前去处理。当我以最快速度赶到6F时,看到603、604、605等几个房间的客人进进出出,江副市长、市旅游局局长和市接待处工作人员都在场。楼层领班简单地向我说了事情经过: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一行今天预订了603、605等几间房,但当他们一行进房时,603、605标间却变成了大床间(预订的是两个单人床的标间)。客人和接待处对这事意见较大,要求立即改成标间,并作出解释。听完事情经过后,我当即向有关人员道歉,立即安排服务员以最快速度将603和605改成标间。完成后,我再次向鞠萍道歉。事后,我向酒店领导汇报此事,将主动查明原因,并表示以后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经过当天调查,造成这一错误的经过是这样的:4月6日早上,前厅部下了内部通启,通知客房在4月7日中午12点前将603和605改造成大床间,客房中心将事情告诉楼层当值主管,当值主管考虑第二天客情较旺,人手不够,于是当天就将603和605改成了大床间,但改好后,没通知前厅。另外,总台于当日上午将鞠萍一行当晚入住603和605通知了客房中心,中心服务员没及时将这情况告知当值主管,致使主管过早将这两个房间改成大床间,最后造成这一失误。
点 评: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篇6
一段时间以来,医患关系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现在的医患关系在人们心目中到底怎么样?有人站在患者的角度用古词夸张地这样描述:“医院医生依旧在,只是药价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羊儿见着狼群抖。”另一方面,又流传着一个令医生感到无奈的顺口溜:“要想富,做手术,做完手术告大夫,一夜变成万元户。”凭心而论,这段古词和顺口溜未免有点过分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反映了如今的医患关系确实有点紧张。什么原因造成了医患矛盾尖锐?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医患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不能进行换位思考。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比病人更有主动权和话语权,所以理应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加强医患沟通,首当其冲,就是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多站在病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和改进我们的工作,凡事多想想“假如我是病人”。
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什么?我希望有一个温馨、宁静、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希望医院有着条理清晰、方便快捷的就医程序。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得到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来对待;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能用合理的价格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假如我是病人,我还希望有一个畅顺的医患沟通渠道,能和医务人员平等相处,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再茫然不知所措。
作为病人,最担心的有两样事情,一是医疗质量,二是费用支出.此时,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可以帮助减轻病人的顾虑,增进病人对医院的信心。首先,从病人一踏进医院起,就实行首问负责制,病人或家属不论问到谁,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行政后勤人员,都要向病人解释清楚,或者把病人带到能够解决问题的地方。其次,医院可以相应的职能机构,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注重对医务人员服务沟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试想想,如果医生在就诊过程中能够把病人所担心的事情讲清楚、说明白,为他们选择既保证医疗质量,又能够减少费用支出的治疗方法,病人还有什么理由会不满意呢?再次,医院通过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做到让病人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检查项目、收费标准、药品价格、服务承诺等项目清楚明白,心中有数。最后,病人还需要多种灵活的方式去贴近医院,反映心声。例如:医院可以走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举办一些健康知识讲座或群众座谈会,又或者加强医院网站建设或电话服务热线功能!以上这些措施,虽然没有攻克医学难关那么重大,但病人感到的却是体贴周到的服务。
医患沟通是心灵和感情的沟通,良好、畅顺的医患沟通让病人感受到了一切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是的!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病人选择医院,除了要看拼技术、看设备等硬实力外,还要看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等软实力啊!
我是一位药师,工作在医院的窗口部门,每天面对着几百名取药者,也体会到加强医患沟通对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性。记得有一天,一位大爷拿着两盒药来到门诊药房,声称服用之后感觉效果不明显,要换成电视广告上卖的另一种。我们的药师从电脑查出,其处方上开的确实无误是这种药品,而且取药时间已经有半个月了。于是,我们回拒了这个要求。大爷着急了,这可是一百多块钱哪,他一拍桌面,呼喝着说:“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你为什么要刁难我啊?”眼看着门诊取药的秩序就要被打乱了,怎么办?是破例为病人换药还是坚持规定而任由病人大吵大闹呢?我们的药师有礼貌地把大爷请进办公室,稳定了大爷的情绪,耐心地解释到:首先我们是根据处方发药的,不能随便更改,否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其次药是半个月以前发出的,并不能保证其来源出处以及储存质量,要是贸然收回药品再发给别的病人,这对其他病人的用药安全会是个隐患。最后我们帮大爷联系到主诊医生,根据大爷的病情变化,确认了继续使用这种药品的必要性。大爷这才放心离去。这一次,充分的医患沟通为解决病人困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您看,病人需要的不正是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关怀吗?
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去沟通维护,医院的进步发展需要我们全体职工的团结努力!在这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职工更加应该众志成城,为医院的建设发展、为人民的健康幸福全心投入!我们相信,——二院必定会有灿烂美好的未来!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 篇7
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反映的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彼此认同的一个标准。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保证。然而,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案例层出不穷, 2011年“131事件”中, 上海新华医院胸外科6名医护人员被刺, 其中1人被刺重伤住院;2012年3月23日, 哈医大医生被砍;2013年10月25日, 浙江温岭市三名医生被袭, 一人身亡…, 这些带血的案例凸现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所以, 如何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医患关系紧张原因:
1、医务人员自身的原因。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是导致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在所有医患矛盾中, 医疗技术性事故平均占到18%以上。同时, 非技术性服务因素也日益突出。特别是某些医务人员对患者服务态度差直接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在我国40%以上的医患关系紧张是由于医护人员缺少对病患的同情心、爱心、责任心而产生。此外, 人们多到综合性医院寻医问诊, 导致大型医院医生日门诊量都在40人以上, 远高于平均每个医生日诊4至5个病人的全国水平。医生工作负荷增大, 无疑会导致医生在就诊时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亲情服务。
2、患者自身的原因。由于患者缺乏医学知识, 不了解医生诊疗工作, 在向医生描述病情时, 往往表达不准确。一些年轻患者在就诊时如发现医生诊治与网络对相关疾病描述或治疗方案稍有不同就会立刻持否定, 怀疑态度。还有一定的患者因为家庭经济等多方面原因, 希望医生治疗时能减少患者费用, 但经常会因无法实现而向医生发泄不满。另外, 由于许多患者缺乏对医疗失败的正确认识, 对医疗效果期望太高, 失望之余就会把积怨转嫁到医务人员身上, 甚至发生过激行为。
3、医院方面因素。一方面, 医疗管理不完善。医疗工作是高风险行业, 但医务工作者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医疗风险严重不成比例。部分医务人员会在利益的驱动下, 以不正当的, 甚至违规的方法来提高个人收益。如为推销药品故意严重描述患者病情程度, 夸大药物疗效, 从中获取私利。而医院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此类问题存在监管缺陷。另一方面, 医疗事故处理方法不周全。面对医疗事故时, 院方经常推卸责任, 不与患者主动沟通询问、使得医疗纠纷失去最佳处理时机, 结果患者怨气越积越多, 最终导致医患关系的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4、不专业的报道。中国媒体缺乏医学背景知识, 但为吸引眼球, 在报道中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经常断章取义, 歪曲事实, 做出虚假报道。这种不专业报道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如2010年“缝肛门”事件中, 助产士只是对痔疮做了处理, 媒体缺有意混淆“把肛门完全封闭”和“缝合 (或结扎) 肛门痔疮出血点”的区别;2013年哈尔滨“323伤害医务人员”, 患者因“心生不满就杀人”本是典型“激情犯罪”, 媒体却扯上“医患仇恨”, 激化矛盾。在这些事件中, 媒体对医生污名化的报道模糊了医疗暴力的实质, 导致官方在医患矛盾中得以躲避责任, 激化医患矛盾。
针对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善尤为重要。如加强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沟通技巧;正确把握社会舆论导向。除此之外, 还要重点培养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 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 为医学生未来从医事业中处理医患关系打好基础。
培养医学生医患关系意识策略
培养医学生具有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可或缺
“先做人后做事”意思是说如果人做不好, 想成事, 难于上青天, 偶有成, 必不久。所以, 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 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的医生对患者用药前会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认真谨慎地做出诊断及后续治疗方案;患者出院前, 清楚告诉出院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及注意的细节。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及基础课学习阶段中, 不仅传授医疗知识及技能, 还应将他们在出诊过程中面对病人疾患时的感受及对责任心的感悟,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急他人之所“疾”。
培养医患关系意识与掌握精湛医疗技术同等重要
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 但在临床上往往出现医生只注重患者病情, 而忽视患者的心理需要, 这种只见病不见人的方式往往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 培养学生实施医疗技术过程中涉及的非技术关系也很重要。但目前医患关系意识培养尚未纳入到人文教育的教学中。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传授医疗技能的同时, 应有意识的将临床上可能遇到或出现的医患关系情况进行分析, 使学生熟悉解决医患矛盾, 减少医疗纠纷的处理方法。
培养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名好医生不仅要为病人去除病患, 还要善于去倾听病人的内心。这就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经常沟通, 建立起真诚、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教师应将沟通作为授课一部分, 在教授与患者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时, 根据每一疾病的特点, 引入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内容,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如何沟通。此外, 在临床实践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关心病人, 仔细询问病情, 及时反映病情。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能力。
综上所述, 解决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培养医学生医患关系意识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方法。医学发展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 更需要亲切的人文关怀。只有医生、患者、医院三者之间建立起融洽、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平衡关系, 社会医疗才会更健康茁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医学生的医患关系学教育探讨.赵宏雯, 孙岩, 刘宏等《重庆医学》2011-12-30
[2]浅谈医患纠纷成因及预防对策.张杰, 徐艳, 杨丹等《中外医学研究》2011-4-5
[3]浅谈新时期医患关系的转变及对策.林青, 张洪等《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0-30
[4]医患关系之处理对策.应强等《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4-28
[5]医疗机构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李秀梅等《河北医学》2009-3-31
正解医患关系 篇8
锤音刚落,黑龙江省再次发生血案。2月17日,齐齐哈尔市北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被杀。一个名叫齐洪生的19岁患者用一根50厘米长的铁棍行凶。齐洪生目前已被刑事拘留。
事实上,最让医务人员无法理解和伤怀的已经不是一起起伤医或杀医事件,而是悲剧之后,医务人员并没有得到公众、网友的同情与声援。
法律可以将一两个偶尔举起凶器的患者绳之以法,可是当公众中的多数对医务人员极度不满意、甚至“同仇敌忾”时,试问该怎么办?
丛林逻辑不宜医患关系
业内共识是:医患关系不好,原因是卫生政策与体制问题。不过,如果医务人员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即使我们“全民免费医疗”,医患关系也不会彻底好起来。
一些医院对医患纠纷只是简单“对症下药”,一罚了事。甚至为了减少纠纷,而以“消极保护”思想扭曲“医道”。前不久,我在一家三级医院发现,《手术同意书》已改名为《手术志愿书》。再仔细看患者签字栏,几乎都以“要求”二字开头,“要求切除双侧卵巢”“要求输血小板”等。这让我想起某位著名医学专家此前在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说:“今天,我们的医生已经不会给患者看病了,因为他们的脑子里面为了减少纠纷只记得两句话:‘可查可不查的一定要查,可救可不救的一定别救’。”话音刚落,下面居然掌声一片。医生们为什么鼓掌?因为这样说很解气。
如此“看病”,似乎可以对医生起到一种“消极保护”作用。但是,很快地,你会发现《志愿书》和“要求”并不能减轻一丝医务人员对患者应尽的法律责任,反而会令医患关系变得对立、疏远甚至冷漠。这种“消极保护”将会造成滥开检查、推诿急危患者的现象屡禁不止,并最终导致医患俱伤。试想,年近九旬、一身疾病,已经成为“易碎品”的你,在这种可怕的“消极保护”之下,将很难找到愿意接收你的医院,因为害怕稍有闪失,万一说不清楚死在医院里。
这些年,行业内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思想有关。由于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所以政府对医院有愧,便在行政管理上睁一眼闭一眼,加之管办不分,导致政府行政威慑力很难震慑公立医院和医生。于是,“对不起患者”的事情屡见不鲜,愈演愈烈。面对患者需求不断提高的医疗行业,非但不是迅速转变医疗服务模式与观念,反而遵循了一种“丛林逻辑”——“你对不起我,就别怪我对不起他”。医务人员将一些困难和问题转嫁给了患者。
在这种逻辑下,“商业利益”成了医疗行业的“朋友”。更有甚者,滥用药物已经突破了不得“图财害命”之道德底线,更遑论医生之道德底线。我想,这可能才是今天医生越发感觉职业幸福感下降,缺少基本尊严感的关键。
以帮助患者为行医目的
一位美国学者在国内某知名医学院讲学中,曾给中国的医学博士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从医学角度请回答,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答:“细胞”。美国学者紧接着提问:“那么从医学角度请回答,狗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们又不约而同地回答:“细胞”。安静片刻后,课堂里一片笑声。
改革开放30年来,医学界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是“人”。中国人、中国患者发生的最大改变不是他们的生物属性,而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如果用“细胞”代表人的生物属性,那么“权利”便可以代表人的社会属性。这就是美国学者发问的真实动机,他在用一个简短的问答证明中国医学教育的最大问题所在。
这些医学教育基于生物医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医学博士生们,在大学里,从高数、物理到解剖、组培,是用培养科学家的方式被培养;在医院里,又用考核科学家的指标被考核,从英文水平到SCI论文的发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医务人员无论如何早起晚睡,也无法满足今天患者的需求,医务人员也一定会备感力不从心。
实际上,如果当医务人员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行医的惟一目的,就会发现工作如同一场赌博,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最终一定以失败作为结局。因为几乎所有的患者最终都要死在医院里。更为可怕的是,如果当医务人员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行医惟一目的,会发现工作结果是自己不可操控的,不可决定的,哪怕是轻微的疾病,都不能对患者做出治疗结果的承诺,因为那是你不能确保的。如果医生换个角度,把“帮助患者”作为行医的目的,作为医学之新目标,就不会有失败。
“帮助患者”本身也包括了“治病救人”。更为重要的是,在“帮助患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一定会获得比“治病救人”更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哪怕面对一个胰腺癌晚期的患者,如果从“帮助患者”的角度,你会发现可以减轻他的痛苦,可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可以帮助他战胜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可以满足他临终前的最后一个小小的心愿。
建立朋友式医患关系
教师、律师、记者、公务员和同行,没错,正是这五类“学习型患者”经常惹医务人员生气,是医务人员平时最不喜欢的患者职业, 因为,他们不仅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更有极强的求知能力,而且他们经常挑战医生的权威与傲慢。
患者可以在诊室外用手机搜索医学专业知识,互联网已经使得医务人员对专业知识垄断的年代结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加入到学习型患者的队伍中。
而医务人员仍然习惯于“父权式医患关系”:比如,我为你好,你听我的,不要问那么多问题,按我说的做就是了。“父权式医患关系”实际上已经结束了,惟有“朋友式医患关系”——基于共同参与的学习与讨论,可以令“学习型患者”满意。
法律上“知情同意”制度完全没有保护医务人员的作用,而今天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却还在将其理解为“免责”“保护医生”或“走个程序”“负担”,少有医务人员将“知情同意”上升到教育病人的高度去看待和重视,这也正是为什么这些年让病人签字越来越多,而纠纷也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
展望国际上医学的发展方向,面对“学习型患者”,国外医务人员选择的是“主动改变”:运用多媒体课件、VCR录像、App应用软件大幅度降低工作量的同时,又提升了教育患者的效果,而国内医务人员却还在抱怨和责备患者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伺候。
媒体是友是敌?
“媒体是医院最好的朋友。”听到这句话,很多卫生行业的管理者都会一头雾水。这些年,中国卫生行业的管理者几乎都视媒体和记者为洪水猛兽。
因为屡有爆出,有的医院将无名氏患者放置在其他医院门口,有的医院将欠费仅百余元的重病残疾患儿强行送回家里,有的医院则将交通肇事的受伤流浪女遗弃在树林中,有的医院将无人认领的死胎尸体丢弃在河中等新闻事件。当然,所有的当事人又似乎有道不完的委屈与无奈,似乎让我不得不认为他们也是受害人。我曾经问过很多的医院管理者,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办,他们的答案几乎千篇一律,首先想到的是政府,碰壁之后便会想到继续治疗,但可以考虑“保守治疗”。
改革开放30余载,中国社会最大变化乃“市民”力量之崛起,这是政府力量之外的一股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由此,也提示卫生行业领导干部的思维模式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变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管理者们必须明白,媒体是当今中国医疗卫生行业沟通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有效途径,医疗机构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弱者,而社会上更有许多希望帮助别人的好心人。医疗行业必须拆除思想深处的行业之墙、医院之墙,将“帮助患者”作为超越“救死扶伤”的新行业目标,才可能自己想出解决各类困难与问题的方法。
中国的医疗机构总觉得慈善离他们很远,就是因为思想深处还在将医院当企业办,而非公益慈善机构。实际上,慈善就该在医院处处可见,医疗机构应当有专门的部门、专人负责这些工作,决不能把医院的职能简单限定于“治病救人”。20张床配一个保安,一定不如20张床配一个社工或者志愿者有效。医院必须行动起来,可以和媒体开设定期的慈善专栏、大爱栏目;可以聘请当地的知名企业家成为医院的理(董)事会成员;可以设立专门的社工部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可以向所有社会上的慈善组织、草根组织、爱心个人敞开大门;可以设立慈善感恩墙,将帮助别人的人和受帮助者的名字都镌刻在医院的建筑物和围墙上;可以设立小额扶助基金,允许医务人员对特别困难的患者免收、减收医疗费用;可以通过院内的规章制度,将患者剩余药品送给特别贫困的患者使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