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教育论文

2024-10-22

医患关系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医患关系教育论文 篇1

医院健康教育是指以医院保健机构为基础, 为改善患者本人、患者家属、社区成员和医院职工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医患关系是指医疗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近年来, 医患关系不能很好地协调, 尤其是农村基层就医的患者, 文化水平较低, 思想观念滞后。而长期以来, 不少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仅仅关注疾病本身而忽视了对患者本人的教育。目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大众需求的改变, 健康教育在医疗活动中的地位, 越来越得到重视, 医生通过向患者传播医学科普知识——健康教育, 有助于广大群众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等方面得到提高, 也有助于患者们根据自己的病情需要选择医院好医生, 理解医疗过程所面临的风险, 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更好的疗效。与此同时, 还能够更好地让医生了解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患者答疑解惑, 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

1 临床资料

我院属基层医院, 面临农村, 大多数人员知识缺乏, 对疾病发生发展有一定局限性, 健康教育更为重要。2010年4月~2010年5月, 我院健康咨询处接受健康教育及咨询人次达3125人次, 减少医疗纠纷, 收到较好效果。

2 方法

建立健康咨询处, 采取咨询或授课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形式多种多样, 如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对住院病人整体护理, 开设“健康大课堂”, 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 进行义务咨询活动等。

2.1 健康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医患之间, 以医学科普知识为内容的特殊沟通方式。

当前在我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 但很多人意识不到, 医学科学目前仍处于经验科学阶段, 而不是一门真正的精密科学, 这一领域还充满了未知数, 人类仍有大批疾病尚未攻克。因此, 由于患者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 对于有些在现有医学科技水平情况下, 即使医务人员尽最大努力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过高期望值的疾病, 就容易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例如, 咽异感症患者由于咽部有各种不适的感觉, 往往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 感情脆弱、多疑, 生怕自己生癌。对这一类型的病人如仅依靠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 如采用交谈沟通方法, 认真倾听病人诉述, 耐心细致进行解释与引导, 说明该疾病属一种常见病及在临床发病的特征, 结合适当的检查以排除隐患的可能。这就需要用良好的沟通化解一些误解与矛盾, 而教育正是一种建立在医患之间, 以医学科普知识为内容的特殊沟通方式。

2.2 医学模式的转变, 使健康教育工作在医患关系中格外重要。

目前, 我们大多数医务人员从学校接受的教育还是生物性的模式为主, 医生知识结构不完善, 特别是人文知识欠缺, 医生对自己在沟通能力, 沟通方式、方法, 与患者加深相互理解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造成医患沟通中认识的偏差, 再加上医疗保障体系非常薄弱, 医药费大, 导致患者心理压力重, 对治疗效果要求更高, 也使得医生的压力太大, 由此很容易出现医患矛盾。例如, 鼻窦炎患者因痛程较长, 症状顽固, 反复发作, 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 对医生的治疗产生疑问。此时, 就需要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超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耐心引导病人, 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 安慰他们, 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帮助他们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了解有关治疗知识, 积极配合治疗。这样, 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融洽医患关系, 充分显示了健康教育工作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2.3 良好的健康教育, 密切了医患关系。

由于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在对疾病治疗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决策能力上均以医方为强势或主动方, 但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过高要求, 使医疗风险始终伴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医院及医务人员更应承担警惕医疗风险的义务与规避医疗风险的责任。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知情权,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作为医务方尽可能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与患者多进行有利于健康的宣传教育, 在治疗疾患的同时, 注重对患者心理健康的疏导和治疗, 以求得患者的理解、配合, 拉进医患之间的距离, 使他们懂得了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预防及康复等知识, 使医患关系完全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3 结果

对门诊及住院病人采取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 收益较好, 减少纠纷。

4 结论

医护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既教育了病人, 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更有助于强化“以人为本”的行医理念, 给患者更多的关怀不, 健康教育是加强医患沟通, 融洽医患关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与医患关系的作用。方法 通过健康咨询及授课, 给予健康教育。结果 医患关系得到协调。结论 健康教育是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健康教育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健康教育,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冯忠堂, 董峻, 张瑞宏.医学人际关系.医学理论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3.

[2]傅华, 段广才.临床预防服务.预防医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刘婉卿, 林婉珍.健康教育在五官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大视野 (医学分册) , 2005, (12) .

医患关系教育论文 篇2

A、极端恶劣

B、剑拔弩张

C、并不和谐,但是属于社会进步的体现

D、非常和谐

2、医务人员应当把“患者”当做()

A、顾客

B、上帝

C、朋友

D、以上皆不是

3、医生在为病人看好病后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理需要

C、安全需要

D、爱的需要

4、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

A、医师与病员的关系 B、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C、提供服务的过程

D、接受服务的过程

5、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劳伦斯

D、苏格拉底

6、关于医患沟通,说法错误的是()

A、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

B、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

C、医患沟通以患方为主导

D、医患沟通中互动、互补和互谅是和谐医患沟通的前提条件

7、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是()

A、医医关系

B、医患关系

C、患患关系

D、医生与社会的关系

8、医生需要尽量达到的第三重境界是()

A、精神支柱

B、治病救人

C、人文关怀

D、以患者为中心

9、作为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

A、精神支柱

B、治病救人

C、人文关怀

D、以患者为中心

10、医生提供的服务与售货员服务于顾客的服务不同之处是()

A、以治疗病患为目的

B、选择的权限不同

C、情感不同

医患关系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 医患关系 重构和谐 现状 重要性

医患关系紧张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十分突出。据卫生部门统计,2001年全国医疗索赔额高达4亿多。近几年,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恶性犯罪案件正成倍的上升。

医务人员素质因素:①医学领域充满着许多未知数和变数,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医学知识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医学发展和患者要求。②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不重视医德修养。③医护患沟通存在严重的误区。

患方因素:①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不了解医疗水平发展状况。②在诊疗过程中经常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对医方存有过度戒备心理。③因投诉渠道不畅通,加重不满情绪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④少数人存有不良动机,以谋取暴利。

社会因素:①虚高的医疗费用让患者不堪重负。②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导致患者负担过重。③社会舆论对医院片面指责。

加强医患沟通,重构和谐医患关系

实施良好的医患沟通,医护是主体。在医患沟通中医护人员起主要作用,必然要求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可以说“耐心”、“倾听”和在病人面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发展良好医患关系的最重要一步。

加强医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拉近情感距离。在工作中医务人员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即“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方也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完成诊疗,共同营造和谐关系与良好的氛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确保实现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法宝。

完善医疗机制,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规范医院医疗过程中的诊断、治疗记录,并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严格认真地执行诊疗及各项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注意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取得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投诉,及时妥善处理好已经出现的医疗纠纷;杜绝医务人员利用其医疗权力谋取个人利益。

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效应。新闻媒体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处理医疗纠纷与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与权限,以公正、全面的立场,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进行客观的报道与评论,从而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心灵的一座桥梁。社会道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人的行为起监督和指导作用[1]。新闻舆论具有透明的特征和广泛的影响力,可以对医疗机构和人员行为起到监督与约束的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卫生部门医德医风的建设。

讨 论

重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患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既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又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只有和谐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为基础,加强工作责任心,主动与患者接触,寻找沟通的机会,充分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在诊疗期间真正享受到人性化的服务,增进相互间的信任和支持,取得最佳合作,密切医、护、患关系,杜绝或避免纠纷的发生。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

参考文献

医患关系教育论文 篇4

1 医患关系现状

近几年, 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恶性犯罪案件成倍上升。2 0 1 2年在我市中医一附院曾发生过患者自认为治疗效果不好, 刀砍针灸科医生的恶性事件。尽管如此, 但从医患关系总体上看, 是基本和谐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

1.1 什么是医患关系

所谓医患关系 (doctor-patien trelation ship) , 就是指在医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际关系。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1];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 (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医疗行政和后勤人员等) 与患者一方 (包括患者本人、患者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 之间的关系。从全面改善医患关系的角度考虑, 我们应更重视广义的医患关系[2]。

1.2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成因复杂, 有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质量不高、医疗服务不足等原因, 也有医疗体制方面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医患双方的问题。

2 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医方因素

2.1.1 医患双方沟通不畅

医务人员忽视患者心理感受, 缺乏对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权利的尊重。

2.1.2 医风医德问题

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出现索要“红包”、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现象, 损害了医务人员及医疗行业的整体形象, 导致患者不信任医务人员。

2.1.3 技术性违规

医方为避免医疗风险和责任而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 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2.1.4 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与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 医院的正常运营、职工的福利待遇、长期发展建设等所需费用主要依靠医疗机构创收解决, 使医院逐步背离了公益性, 出现了市场化倾向,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导致患者不满[3]。因此, 体制机制不合理, 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2.2 患方因素

患方自身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学知识及医疗工作缺乏深入了解, 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由于目前的医学水平达不到包治百病的程度, 即使医生尽心尽力, 也会产生一些无法预见及无法避免的后果, 导致患者不理解。此外, 患者维权意识增强, 当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时, 便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导致医疗纠纷增多。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重塑和谐医患关系

要改善目前的医患关系, 首先要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 尤其是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从源头上引导和培养医务人员树立符合现代医学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这是改善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途径。

3.1 什么是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人文主义”, 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医务人员身上体现为三个方面:善良———同情生命、智慧———追求完美、高贵———人的尊严。

3.2 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

当年协和专家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等, 之所以能够博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关键是他们对患者认真负责, 对技术精益求精。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从医理念使这些医学大家得以口碑相传。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 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3.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医疗机构应不断健全完善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3.2.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培训

我院党办、科教、医政等联合开展了主题为科学价值观、职业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医疗工作管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相关内容的培训, 注重培养医务人员严谨求实的科学道德精神、高尚的医德修养和美的情感。其中组织的以《细节在医院》为题的专题培训讲座, 对医院工作从各个环节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

3.2.3 建立健全相应的约束机制

将人文素质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纳入人事部门对员工的年度考核, 与员工个人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和奖惩挂钩, 从而将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有机融入医院管理当中。我院建立了每月医德医风查房制度, 将医德医风考评作为科室、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之一, 实行一票否决, 强化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3.2.4 完善医学教育

一段时期以来, 我国医学教育只强调了生物医学知识与技能, 忽略了人文医学知识。因此, 对在校医学生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这既是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处理各种医患矛盾的需要。

3.2.5 提高医生个人素质, 加强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要求医务工作者从自身做起, 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以人为本, 理解、体谅患者的疾苦, 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患者负担、避免医患矛盾。我院发生医患矛盾时, 要求医护人员针对门诊、住院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耐心的多听陈诉, 让患者及其家属尽可能的宣泄不满和倾诉痛苦, 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及其家属最大限度的听得进医护人员对病情的准确解释, 了解并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受教育程度、入院以来的情绪变化等等。我们从未对患者及其家属使用过分的语气言词, 不把我们的意愿强加给患者及其家属,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医患矛盾。医务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医生主导观念, 通过人性化服务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早日让医患关系回归和谐。

4 结论

医生和患者是两个群体, 他们既对立又统一, 既存在着矛盾, 又体现着和谐。至于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究竟是该靠良心?靠体制?靠科学?还是靠社会?事实上, 这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在理解医生, 关爱患者的基础上, 通过医患双方、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 才能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在这个纷繁变化的社会中, 愿医生和患者都能相互理解, 相互体谅, 演绎出真正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戴荣寿.浅谈在急诊医疗中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与沟通[N].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08 (12) :7 6-7 7.

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篇5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张桂青

一、医患关系及特点

首先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促进社会和谐。医患关系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与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一种情景和状态。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况,是指人与人或人和事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是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牵涉,以及对有关事物的影响及其重要性方面,同时还表明与某种组织有关的方面。

人际关系是指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人与人相互接触、相互交往,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关系。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为一方,而病人为另一方的人际关系,是在医疗环境下具体化的形式。

医患关系的性质是指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家属之间因诊断和治疗、护理等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一种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表现在缔约的强制性、内容的相对不确定性、医疗的专门性与医患双方知识的不对等性、履行合同的未知性和风险性、当事人之间具有的协作关系和医生对患者自己的选择权、决定权的尊重。

二、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必然性

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必然性体现在医患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防治疾病。医生应该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充分理解与体谅患者的痛苦与社会背景情况。而患者要充分的信任医生,并积极配合诊疗。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

三、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祛除医生的心理压力,医生也才能放手为患者诊疗疾病,甚至会取得超出预期的成功。医生敢于在工作中承担风险,患者也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诊疗,也才能使患者转危为安,战胜疾病,赢得生命。患者也只有在没有猜疑、充满温馨和人文的关怀之下,伤病痊愈的才会更好更快。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还体现在能够明显减少医疗纠纷。

一位作家说:医院是生大恨大爱的地方;这里有重获生命的喜悦,也有痛失亲人的悲伤。某患者曾对家人说:“这家医院好,有病就去那,放心啊”。北大一个教授直言北京某三甲医院说:“我告诫我的家人,永远不要进那家医院。三次看病三次受到伤害”。可以看出,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医院声誉和发展的重要性。

四、医患关系的现状 目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已到了历史的冰点。医疗纠纷的受案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患者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不断下降。医生和患者互相提防,都把对方当成了“假想敌”,相互防范。而媒体的推波助澜式的负面宣传,更使得医患关系变得异常紧张。

PPT12 中的两幅画面中可以形容医患关系的现状:一位病人可以出院而不出院,赖在医院不走,认为是在住免费的宾馆;另外一个病人家属在手术之前,告诫医生小心一点儿。

PPT13 中的画面:患者家属把棺材陈列在医院的大厅里,把花圈摆放在候诊大厅里,很多人围攻医院,甚至殴打医护人员。

从 PPT14 中的画面可以看到深圳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戴着钢盔查房上班,很多医护人员打出横幅要求严惩凶手,打击医闹,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

有人说中 国 医师不快乐。2009 年 9 月 15 日一名男子冲入同仁医院,把耳鼻喉科主任徐文砍伤,不到一周,同仁医院眼科医生和一名护士被打。2012 年 3 月的哈医大事件和北大人民医院的事件,以及温岭杀医事件无不让人痛心疾首。

中国医生当前的处境。有人形 容中国 医师目前的状况是执业环境恶劣、人格尊严受辱、人身安全不保、身体状况堪忧。

一位医生感慨,某患者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录了下来,以便随时“对簿公堂”,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潜在的起诉对象,做医生真是太难。

医生们亦把患者当成潜在的对簿公堂者。对患者“防卫过度”,必要不必要的检查都让患者去做,以备法庭举证。一些医生不再愿意冒风险,该做的手术不做了,该闯的禁区不闯了,把看病当成了“修理机器”,把术前谈话变成了“风险罗列”,医患之间缺乏应有的感情交流。而所造成的结果是,医生和患者互相提防,都把对方当成了“假想的敌人”。

五、如何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首先,把“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落实到医疗服务中。尊重病人的人格,充分同情和理解病人的社会处境。维护病人的尊严和隐私。尊重患者对诊疗的建议和要求。

第二,改善和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医生在工作中通常兼具有多重社会角色,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医疗过程当中,70% 以上的医疗纠纷都和语言的不当有关。

有人统计,在医患沟通中,患者最不喜欢医生说的话有: 1.跟你说了你也不懂,占 18.26%。2.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吧!占 17.40%。3.我推荐的药你不吃,后果自负,占 14.93%。4.到外面去等着,占 14.31%。5.脱啊,害什么羞,人体器官我们见多了,什么隐私?占 12.01%。6.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关键是要当病人的面说,国产的疗效差、副作用大,优点是便宜。而进口的疗效好、副作用小,缺点是偏贵.占到 12.23%.7.怎么拖这么晚才来看病啊?占 8.11%。8.你知道这病后果有多严重吗?占 7.81%。

六、医患沟通的临床实践

医患关系是医疗中人际关系的首要问题,而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法宝,每个医生进入临床工作中都会深有体会。下述几点是是医生行医过程中的总结,医生的沟通品质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

(一)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1 .首先是言语沟通的技巧

在与患儿交谈时医生要面带微笑,声音柔和亲切,为患儿检查前要不厌其烦地向讲解,做哪些检查以及可能有的不舒服,但不会有疼痛,有针对性消除其疑虑、恐惧,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诊疗工作。与患儿谈话,要尽量使他们感到轻松、舒适。不要使用暗示性的语言,如说“这项检查不痛”,说完患儿也许会大哭,是因为这句话暗示检查会带来疼痛。.非言语沟通

了解患儿的肢体语言,并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给患儿以亲切感,如轻抚患儿、拥抱患儿及轻拍等动作都能够给患儿以信任感和安全感。

(二)与青少年患者的沟通技巧

沟通交流的原则为沟通双方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交谈不仅局限于“谈”,除交流外,医生还要采取某些措施,如主动的帮助青少年做些事情或者专心听患者的苦楚。交谈要注意体态语言的运用;注意保密的原则。沟通要做到,话题要积极,要适应青少年的特点;关心体贴青少年,沟通时语言要委婉;从严要求,态度温和;消除患者的焦虑,讲清预后。

(三)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

与老年患者沟通时要充分重视患者;热情耐心、认真负责;尊重老年患者、关心体贴;谈话时要恰当的控制和引导老年患者;当其喋喋不休的唠叨家务事时,要将其引导到讲述疾病方面。同时还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

(四)与特殊患者沟通的技巧 .与预后不良患者,如重度残疾、恶性肿瘤、危急重症、慢性病的患者等沟通时,要充分的表达同情心以及正向的态度,以中性的立场为患者谋求最佳的治疗方式。.与有疑病倾向患者的沟通时应注意。这种患者有疑病倾向,他们会过份地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会担心身体某部分有病。对这类患者,除了认真地排除是否真患有身体疾病之外,还应该给予患者适度的支持与关心,发掘患者成长中的问题及内在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帮助患者分析原因,帮助患者正视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遭遇到的困难,转变注意力,指导和教会调适的方法。.与有过多抱怨的患者沟通时,医生须了解其真正问题,并不在于所抱怨的事情上,而是对于生活事件、现实状况适应不良的结果方面。应该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通过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与充满愤怒的患者沟通时,医生应以坦诚的态度表达积极的协助意向,并设法找出患者遭受挫折及压力的来源并加以疏导,让患者体会和认识到自己的愤怒,并在其平静时说明愤怒的情绪和行为会加重病情,延长病程。医生应采取措施感化患者,让其对不良行为有所认识,并且给予关心、疏导,平息患者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与依赖性强的患者沟通时,要了解患者的人格特点,帮助其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鼓励其主动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以产生成就感,同时有效地、适度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提供协助,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信心、减少对医务人员的依赖。.与自大患者沟通时,医生应尽量避免正面的冲突和争吵,应该巧妙地将狂妄自大的态度引向积极的方面。

(五)提高患者满意度

一段经典的医患对话(一例心脏搭桥术前谈话):病人问医生说:“手术很危险吗?”医生说:“废话,心脏手术啊,能不危险吗?”病人说“危险性到底有多大啊医生?”医生说:“这不好说,碰上了你就自认倒霉吧。”病人说:“我今天住院,哪天能手术呢?”医生说:“说不准,谁知道你还有没有别的毛病?”病人问:“手术的费用有多少?”医生说:“不好说,要看手术是否顺利 , 五万起价,不封顶。”显然这是一段不和谐的对,会让病人感受到不舒服。

另外一段对话,病人的感受会完全不同:病人问:“手术很危险吗?”医生说:“确实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总体还是安全的。”病人说:“危险性到底有多大啊医生?”医生说:“一年手术几百例,有问题的也就几例。”病人说:“我今天住院,哪天能手术呢?”医生说:“如果你没有其他的问题,后天就能手术了。”病人问:“手术费用是多少啊?”医生说:“一般4.5万左右,很少有超过五万的。”

上述两段不同的对话显然会带来患者不同的满意度,而患者的满意度是实际得到的 / 期望得到的,即让病人实际得到的越多,满意度越高。要让病人的期望值接近于客观的实际。如果其期望值是处在夸大的不合理的状态,会降低患者的满意度。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应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中,改变以往“病人来医院是看病,医院对病人是只管治病”的陈旧观念,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模式。医院应在尊重、理解、关怀病人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寻求服务创新点,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

对病人本人而言,满意度至少涉及期望值和代价两个因素,期望值和实际疗效的差值愈大,病人愈是不满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有必要尽早了解病人对治疗的期望值,并通过交谈帮助病人校正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但如果病人的期望值偏低,疗程未完,病人已经感到满意,便主动中止了治疗,也会对治疗的不利。

有的病人尽管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但若是病人认为付出的代价太大,如耗费的时间太多,排队等候看病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大量金钱的支付,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工作和家庭生活等,也会让病人的满意度降低。

七、医患沟通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沟通时要注意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个方式。一个要求是指对患方诚信、尊重、同情和富有耐心。两个技巧是指: 1.多听病人的诉说学会倾听,多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病情、疗效、用药和对病人的检查。2.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当中的生活和不便。三个掌握: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病人的医疗费用以及病人的心理状态。

四个留意: 1.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和对沟通的感受与反应。2.留意沟通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根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针对性性对病情进行解释。3.留意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程度。4.留意沟通对象对肿瘤以及危重症疾病诊疗的期望值。

五个避免 :1.避免强求病人当时接受。2.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3.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和术语。4.避免强求改变病人的观点与做法。5.避免压抑病人的情绪,不让病人尽情表达。

六个方式 :1.进行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 2.要互换沟通对象,如主任和医生之间的沟通,家属与家属之间的沟通; 3.集体的沟通,医患双方都要集体参加、统一解释、一次性解决。如请病人家属到场,让其理解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诊疗工作; 4.签署知情同意书的书面沟通形式; 5.协调同意沟通; 6.实例对照比喻沟通,以其他同病而且疗效较好的患者作比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1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以有效的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与尊重。而医院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意见,及时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医务人员还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要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为病人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医生面对疾病永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专家队伍。.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医学是尚未完全被人类所认知的科学,还有需要人类不断探索的领域,有些疾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或者没有治疗把握,而疾病对于患者,却是危及生命的头等大事。因此,在为患者提供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告之制度,增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坚持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新模式。让患者充分知晓收费标准、药品价格、病情、该做何种检查、主治医生,做到“五个明白”。做到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的项目和价格、服务的承诺的“五个知道”。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做到“五个放心”。

医患关系之医治 篇6

医患关系紧张到了何种程度,医务人员受伤害到了何种程度?不久前,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近六成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

这种状况,绝对不对。任何发达的、文明的国家,都不会是这种境况。因为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而对许多人来说,则是尊重自己的第二生命。可是,我们的医患关系为何走到这种地步,这到底是怎么了?医生的执业环境为何会持续恶化?我们上上下下应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

医患关系的紧张是社会关系普遍紧张的折射。由于整个社群普遍缺乏信仰和信任,所以社会上充满了暴戾之气,这构成了“互害社会”的基本特征。2015年1月23日深夜,河南栾川县人民医院接收了一个在酒吧饮酒后途中脚骨受伤的男子,因患者同伴谩骂护士,值班医生贾某出面制止,结果两人发生争执,厮打过程中将15楼电梯门撞开,双双坠入电梯井身亡……理论上,整个社会所有的坏蛋都是要看病的,所以,医务工作者必然要面对全社会所有恶势力可能的邪恶侵害。

与大的社会环境相比,医疗的制度环境要具体很多。其实,所谓的“看病贵、看病难”,并不是医务人员直接造成的。药品的价格,检查的费用,诊治的价位,“定价权”不在医务人员那里;面对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缺乏,处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更是无奈,一个医生一天门诊要看上百号病人,累得嗓子冒烟,谁愿意这样干呀。若说我国的医患关系已异化为消费关系、商业关系,那根本原因压根就不在医生那里。

大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的改变、变革、革新是第一要务;如果一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么医院和医务工作者首先要积极改变小环境,改变小环境里的自己,主动去医治扭曲的医患关系。应该看到,患者及其家属,是世上最焦虑的群体,不能给这样的“焦虑”火上浇油。从保障自身安全计,也要努力尊重患者,因为“尊重他人,是自己最大的安全”,可以客气一些,不激发、不引爆矛盾。否则,一旦病治不好,天使就被看成是魔鬼。

因为有爱,有情感,有情怀,所以才有医疗和医院。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都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都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构成“交易关系”的。所以,医学首先是情感的产物,其次才是科技的产物;所以,“悬壶济世”不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是一种使命、“济世”的使命;所以,诊疗从业者要有温度,要有人的温度……美国医生特鲁多墓碑上那句名言说得没错:“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

而在患者一方,得有起码的信任与尊重:要相信医学,因为那是一门科学;要相信医院,只有这里,才能达成你的愿望;要信任医生护士,因为他们才是专业人士……这就像你上了飞机,就得信任航班的机组人员;你上了轮船,就要与船长水手风雨同舟。只有这样,才有取胜与共赢的可能;你要明白:医生和你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你们共同的敌人名叫——疾病。

医患关系教育论文 篇7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学教育,人文精神

近年来,医患关系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从总体而言我国的医患关系相对较好,比较和谐,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紧张状况。究其原因,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状况的因素尽管是多方面的,然而,在医学教育中,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比重不合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教育薄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未来的医生,不仅应具备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精湛的医疗技能、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较强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意识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卫生人才培养,应特别强调医学教育要与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并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06-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医患关系对构建和谐公平社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课题,课题组在全国十个城市做了5,008份有效问卷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在缓解医患关系中具有积极作用。

1 医患关系的现状

从医患关系矛盾产生的医学教育根源入手,本项研究通过调查、分析等手段,找寻医患关系紧张状态与医学教育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从中探寻如何通过改进医学教育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并提出相应对策。

1.1 医务人员的诊疗质量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先决条件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可以看出政府、社会、患者、医方都将医院的诊疗效果和医院的医疗服务放在影响医患关系诸多因素的第一、二位。社会上普遍认为,作为技术因素的诊疗质量和作为非技术因素的医疗服务,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两者中,被调查的四方又都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非技术因素的医疗服务上,相对诊疗质量的选择,更有55%以上的被调查者将医疗服务放在前两位。也就是说更多被调查者认为非技术因素比技术因素更能影响医患关系。与此同时,有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对无论是医院的医疗质量还是医院的服务水平都持否定态度。

1.2 法律知识不健全,法律意识不强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的自我保护观念,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在增强。但是,目前医疗与法律的关系更多的是关注法律的制订和颁布,而颁布后的学习和利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医患矛盾”、“医疗纠纷”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政府部门和医学界关注的话题。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牢固地掌握医学、药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也应掌握与医疗行为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这也是法制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最基本的要求。

通过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乐观,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不熟和不知道的比例占到了8.4%,一般了解的占到了38.4%)、举证倒置等相关法律知识熟悉程度(不熟和不知道的比例占到了15.8%,一般了解的占到了48.9%)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但是,如果将同一熟悉程度进行各学历间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很熟、较熟两条线,随学历的上升呈现上升趋势;而一般、不熟、不知道的则随学历上升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学校教育对于医务人员法律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很大作用。接受学校教育较少的人员则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较低。

1.3 正确认识医患关系的本质,有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医患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它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同决定了在处理医患矛盾问题时候的不同态度。调查显示:在患方和医方中分别有40%和30%左右的被调查者将医患关系定义为消费关系或合同关系。

如果将医患关系理解为合同关系,就要用合同法来调整医患关系,那么按照合同法平等自愿的原则,医生将有权自由选择是否为病人治疗,面对危重病人或者经济困难人群,医生有权拒绝行医,而这不仅与执业医师法相违背,更有悖于医生救死扶伤的基本原则。

如果将医患关系理解为消费关系,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那么按照我国消法的规定,消费者首先具有人身财产安全的权利,而医疗行为中,有些是要以付出患者一定人身健康为代价来换取更大的安全健康的行为,比如手术切除病变部位,拍X光片等。

医疗行为具有高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医者掌握一定医学知识与技能,但是相对于错综复杂的人体还有非常多的未解之迷。而且,每个患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不可能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治疗模式适用所有患者,同样的病,同样的治疗方式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可见,如果将医患关系理解为合同关系或者消费关系,当医疗行为造成不可预见或不可避免的不良后果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医患双方的矛盾,不利于双方的沟通与相互理解。

1.4 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红包”是在医务人员将患者治愈后,患者或家属为了表示感谢而采取的一种自愿行为。但是“送红包”这一“感恩”行为如今已经变质了。本次调查中发现,无论医方还是患方都有30%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送红包是随大流,而这“大流”中就有医生主动索取的情况。

患方身心遭受痛苦时,当他们需要花费时间、精力、金钱用于治病,心理期望值自然是很高的,需要医务人员的理解与关怀,渴望得到医务人员的情感支持。因此,医务人员不仅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医疗技术来诊治病人,更需要把患方放在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地位,共同的目标是治好疾病,而不能将患方当作自己的对立面来看待。调查显示有28.6%的患方被调查者在医疗行为中感受到了医务人员的不尊重。在患方期望值很高,而医方不能提供满意服务的情况下,医患矛盾很容易激化。

过度医疗是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生了超出正常疾病诊断、治疗、化验、检查之外的医疗行为。其实,过度医疗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需求方面的原因,有“举证倒置”等法律规定的原因,有医学局限性方面的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追逐经济利益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43.8%(政府方)、34.4%(社会方)、39%(患方)以及34.1%(医方)的人认为“过度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表现出了各方对这个问题认识的一致性。

2 缓解医患矛盾的医学教育对策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影响医患关系的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力”和“观念”,而“观念”层面上的问题更为突出。服务质量、对医患关系本质的认识、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等无一不与医务人员的主体意识相关。

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和谐的卫生环境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双赢的关系,其实质是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表现在道德权利的利己性和道德义务的利他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变得复杂了,医患之间的利益关系突出了。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关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而医学教育(在学教育和继续教育)则是医务人员更新观念以应对日益发展的医患关系,成为互动中与患者获得双赢结果的基础。

2.1 明确医学教育目标,将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确立医学教育的合理内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缺一不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教育虽然受到政府、学校和家庭的日益重视,但人文教育受到排斥和冷落的状况却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然而,医学教育的根本绝不能仅仅只是给医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而是应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一个掌握医学科学技术的人才。

在医学教育的实际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使得具体的教学内容过分注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的编排;教学过程偏重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学方式推崇理性,追求规范化、制度化,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精神需求,也忽视了医学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性问题。其实,医学科学技术无论发展到多高程度,人类无论发展到多高水平,都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其健康的走向。这就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人文精神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医学教育,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的融汇和整合,并在其重构的过程中凸现人文精神。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并将其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医学生在接受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塑造出个人的人格和品质。因此,必须在医学教育思想观念上凸现人文精神,以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理念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志不强者,智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对未来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才来说,同时具有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是不言而喻的。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凸现人文精神,将使医学生在其发展中不再只算计事物对于自己的功利价值,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宏扬人文精神的医学生将不再无条件地顺应时尚和潮流,不再盲从规范和体制,而是以自己独立的体验、感悟、判断和博爱的胸怀去面对社会和他人,以对社会和他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不断追求精神的归宿和生命的升华。

确立敬畏生命的观念,使“以人为本”真正成为医生的行医准则。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处于单科单一型的状态,医学学科与文理等非医学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狭窄,人文精神十分欠缺,缺乏应有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精神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医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必须围绕着医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展开。为此,医学教育在学科建设的投放上可以有重点,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功能互补的基本要求却不能变,人文素质的培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不能变。没有一流的人文学科就不能形成一流的医学教育。有关研究表明,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因此,我国医学教育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2 加强人文综合素质培养,注重知与行在医学教育中的有机结合

医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应该强调医务能力的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而且应掌握从事医务活动的职业能力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但按目前的医学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已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患者对卫生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卫生服务,医方处在绝对主动的位置,患者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患者不仅需要医治,而且非常看重就医的软硬环境,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患者不但要求消除生理的疾病,还要求在心理上得到呵护,甚至很看重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否得到医方的应有尊重。所有这些变化,传统的医学教育无法满足。

以往,医学教育领域对能力培养的理解,比较偏重于动手能力,范围狭隘。而对动手能力的理解又比较强调实验操作能力。因为这是一种比较容易规范、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然而,这种医学教育理念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医学教育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教育,应该紧密围绕医务实践这个培养目标来设计教学规划和内容。医学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医疗技能、科研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都是医学教育课程设计时需要考量的。因为这些能力正是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2.3 秉持终身教育理念,让人文精神的积淀相伴整个职业生涯

医学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这不仅在于当今社会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而且因为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人的生物、心理、社会品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医学科学技术的变化决定了医学和医务人员的医疗属性必须随之相应改变。高等医学教育不能是一次性的教育。医学教育必须同医务人员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1991年卫生部公布的《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开始构建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完整一体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但还处在起步阶段。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体制,形成运行机制,整合力量、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将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医学院校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备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精湛的医疗技能、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意识,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医务人员。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促成医患双方共盈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fund,jrj.cn/news/2008-2-25/00000.26073.html.

医患关系教育论文 篇8

1 当前医患关系、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教育现状

1.1 国内医患关系现状

已有研究表明[1,2],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总体较好, 但医患纠纷、冲突事件屡有发生且呈日趋严重态势, 医务人员遭受伤害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医患矛盾或医患关系紧张状况仍令人担忧。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等提供的资料显示,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等问题形势严峻, 2006年, 我国发生医疗纠纷1.024 8万件, 2010年已增至1.724 3万件, 2014年高达11.5万件。医务人员被辱骂、威胁、伤害等事件时有发生, 2008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此类事件20.6次, 2012年上升到27.3次。医闹、医患矛盾等问题不仅对病人及其家属造成了损害, 还对医务人员产生不良影响, 对医学生择业、就业和心理也有很大影响, 医患矛盾日益加剧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改的顺利推进, 也严重威胁到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1.2 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社会和科技快速发展、高校扩招和医学专业特殊等原因, 医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比如扩招带来更多就业压力和竞争;学习压力大;医患矛盾等问题使医学生面临更多应激源和心理问题;医患冲突事件导致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焦虑、恐惧。同时, 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对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医学生需要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更好的心理素质, 这些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可能导致医学生出现更多心理问题。盛立英等[3]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进行的研究提示, 被调查的医学生中, 39.4%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该研究还发现医学生的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人, 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是医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计永利等[4]的研究也提示, 医学生SCL-90的阳性检出率为25.44%, 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等问题突出。这些研究提示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高, 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恐怖和焦虑等问题对其将来应对与处理好医患关系非常不利, 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3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年来, 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校及相关部门重视下,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很大发展[5]。心理健康教育在早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 有些医学院校才逐渐开展非常规、临时性的宣传教育或心理讲座等。近二十多年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快速期, 各高校不仅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 还加强了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和心理干预等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艰难历程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维护、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难度大、任务重、形势复杂等原因,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 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体系和机制等方面需要完善。一方面, 现有教育形式和方法陈旧、落后,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未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教育内容不丰富, 课程内容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 而更实用有效的内容如心态调整、良好的情绪和个性、人际互动交往与适应、应对能力、综合心理素质等还比较欠缺, 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还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也反映出课程体系不科学、不规范。另一方面,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 医患沟通等问题未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界重视,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关注到这些问题, 但教育内容仅停留在人际沟通技巧层面, 没有认识到人际沟通是与其他心理功能共同长期发展起来的。事实上, 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 人际互动沟通是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其与情绪、人格和应对方式等心理功能关系密切, 因此在教育中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人际互动沟通、医患沟通等问题, 也不能等到出现棘手的医患关系问题时才开始训练医患沟通能力 (此功能需要与其他心理功能一起长期训练) 。

2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1,2], 心理健康状况与医患关系密切相关, 特别是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医患关系, 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其将来的工作中对医患关系也将产生重要作用。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 医务人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既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 又可以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 还可以构建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良好的心理状况是长期培养、训练和教育的结果。因此, 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状况欠佳会对医患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期间或入职后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医患沟通能力就可能受影响, 特别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 从事风险高、压力大的临床工作时, 其身心健康更容易受到损害。根据应激理论, 医务人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会导致多种心理、行为或生物不良反应, 比如烦躁、易怒、焦虑、恐怖、力不从心、失眠、职业倦怠、身心疲惫等。医学生心理有问题、工作状态不佳, 不仅可能导致医患关系、医护关系、上下级关系出现问题, 还可能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临床诊断或治疗出现失误、医疗事故增加、医患纠纷比例上升。此外, 心理健康教育在影响医患关系的同时, 医患关系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

3 当前医患关系视角下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医患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 改善、维护和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医患关系密切相关,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医患关系教育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医患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笔者建议: (1) 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和医患关系教育,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训练, 忽视了心理健康和医患关系教育。应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如加强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等, 将医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医患关系教育有机融合, 并将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建立、维护良好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也为化解医患矛盾提供保障。 (2) 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上, 应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育, 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如将PBL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情境互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融入传统课堂教学, 加强实践训练, 也可以将心理干预等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 (3) 充实、丰富教育内容,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完善教育机制。在原心理学知识基础上, 增加心理调适、认知评价、情商、自我效能、完善人格、适应和应对能力、社会支持、人际互动、医患沟通、人文素养、职业素质等系统、完整和实用的内容, 特别是将人际交往互动、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融入综合心理素质教育。 (4) 研究并构建更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与长效机制, 注重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与实效性。

总之, 在医患关系视角下, 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既对促进医学学科与医学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也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分析医患关系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教育状况, 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并对当前医患关系视角下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琼瑶, 王艳, 周小花, 等.医患纠纷现状对医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28 (6) :999-1001.

[2]乔文达, 张宏伟.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医患关系[J].继续医学教育, 2014, 28 (1) :105-106.

[3]盛立英, 侯文, 徐曼, 等.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 (8) :1084-1085.

[4]计永利, 白雪.医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0) :112-113.

医患关系教育论文 篇9

关键词:医患关系,德育,隐性教育

0 引言

和谐的医患关系应该是具有不同利益雪球的医患双方之间的配合、协调、统一的状态,最根本的是医患双方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动态平衡,形成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良性互动秩序。(1)而当今我们的医患关系还很难达到这一和谐状态,其间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

1 新时期医患关系现状与原因

1.1 新时期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是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传统的医患关系仅仅局限于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这三方面主体,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等的转变,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的广义的医患关系,即以医生为主的医疗群体与以患者为主的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所称的医患关系即为广义的医患关系。新时期的医患关系相对于传统医患关系的变化:

(1)主体方面不仅包括传统的三方,护士、医院管理方及政府医疗事业单位等都被涵盖进去,并且双方的关系也从传统的不平等地位趋于平等。

(2)医患需求的多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医务人员要求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形成“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关系,尽量避免不合作型或冲突型的情况出现。(2)在患者方面,其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从最初的“小病涯,急病治”到现在的“医疗咨询”、“远程会诊”,患者的医疗需求多元化态势越来越明显。

(3)医患关系的商业化。医患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商业化发展也是一种趋势,它可以促进“以病人为中心”这一理念的贯彻以及社会的进步,同时它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乱收费、开天价处方及红包事件也开始滋生蔓延。

1.2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患者就医观念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维权意识也随之增强,在看病的基础上更要求对人的尊重与重视,对服务态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与医生进行沟通中,在心理上因为对自身的过于高看以及对病情的一知半解与盲目,造成双方难以达成有效的共识,激化矛盾,使医患关系紧张。

(2)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措施不完备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医疗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不完善使得人们医疗成本增加或者费用分配的不平等,在这中间,金钱成了矛盾的焦点,尤其是在患者花了钱还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医患关系的紧张就成为必然。

(3)医院管理上存在缺陷。个别医院在管理上过于重视创收而忽视了医疗的社会性,将医院收入与职工工资奖金挂钩,使得一些职工在工作中开大处方、乱收费以及滥用检查。另一点是在医药领域药提及回扣这一久治不愈的黑点存在,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4)医务人员医德的欠缺。长期以来,医学的专业性使得医务人员在心理上形成了高高在上的错觉,置患者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漠视患者的痛苦与心理需求,在沟通上的不及时不完善或者沟通方法上不合理使得医患关系趋于紧张。

2 医学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1)教育理念的不合理。缺乏对学生认知心理的把握,将医德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的教育方法不相区分,单纯的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很难在心灵深处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医德教育效果不明显,这样,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在医德立场上坚守本位;

(2)医德教育内容单一,专业化程度不够。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还停留在规范教学的层面上,片面强调系统化,涵盖面广但缺乏对各专业的细分,医德教育的研究缺乏深入。对实践当中日新月异的医学伦理道德问题不能及时作出科学的解释,教学内容多年来的牢固不破,时代感不强,这也影响到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3)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当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医德教育仅仅是在开学时掀起一阵德育浪潮或者在临床实践以前进行疾风骤雨般的突击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对于医疗工作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来说,效果微乎其微。

3 构建医德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由于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德育现状,不论是德育工作本身,还是医学生的德育素质,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制约着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德育工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医学院校德育工作要从加强德育教育入手,改革教育模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明确德育目标

1995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高等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体到医学院校就是:培养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贯彻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理念;深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2 转变德育观念

德育观念决定着德育措施,尤其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性德育观念,所谓主体性德育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觉积极参加,将德育要求转化为自身思想品质。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观、自我教育观,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与反省中达到学生从“旧我”向“新我”的转化和提升。

3.3 规范德育内容

首先,专业思想与献身精神教育相结合,强化服务思想教育。努力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引导学生立志祖国医学事业,积极主动地为人民的健康和祖国医学的发展而学习与工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其次,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使学生建立一种牢固的职业责任心,明确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品质。在诊治过程中认真负责,一丝小苟,决不能乘人之危,以医谋私,敲作勒索,谋取钱财。(3)

最后,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即医德信念的培养、医德规范的贯彻、职业精神的树立、医患沟通艺术的培养以及法律法规的解读。

3.4 构建德育工作科学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德育评价就在于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与调控,将“德育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德育评价工作富有成效,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德育条件、德育过程、德育效果三个方面构建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发挥党员同志的领导带头作用和评价监督作用。

4 现代医德教育实现的有效途径

医德教育同任何教育一样,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当然,优良的医德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但教育无疑是重要一环。然而,优良的医德又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因此,医德教育的实现途径就不能局限于学校,必须多样化,换言之,应该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学生阶段延伸到临床实习阶段。

4.1 学校学习阶段教育

4.1.1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

首先,加强医德理论课的教育力度。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加入医德理论教育,思想政治老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了解其所面对的学生的专业,由学校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做到政治与医学兼习。

其次,细化心理教学。当今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心理教学都进行统一教学,专业细化程度不够,在新时期,我们必须对专业进行重新整合,将相类似专业的心理教学进行集中。另外,在心理教学中着重进行医患沟通艺术的教育,使学生对其即将面对的患者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走上岗位时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

再次,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进对“人”的教育。鉴于目前医学生轻医德课,重专业课的现象,应该充分发挥专业课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应该把授业与传道结合起来,将医德意识、医德精神贯穿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仅对医学技术进行传授,更要对人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的同时,也学到医德医风的良好理念与高尚品质。

最后,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律教育。医疗工作者面对的是健康与生命,因而对法律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也要学会合理的保护自己。

4.1.2 强化课外隐性教育

首先,学校团委和学生处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有利因素,创造条件进行医德医风宣传活动等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教育与引导。比如,支持相关社团进行类似于“护士节——向南丁格尔学习”的活动等。

其次,不定期的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实例教育。积极结合社会突发事件或医疗行业热点问题进行教育,真实的社会生活永远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品德的培养尤其如此。因此,作为医学生德育培育的工作者,应该随时抓住社会当中尤其是与医疗行业相关的真实事例,用事实说话,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达到良好的培育效果。比如“非典”、5.12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众多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这些都可以作为医学生品德培育的有力资源。

4.2 临床实习阶段教育

作为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临床实习即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直面患者,服务患者,把课堂上学到的医德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医德行为和逐步确立优良医德习惯的重要过程。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医德教育不仅不可忽视,反而应更加重视。(上接第139页)责任感。实习基地应制定一套自上而下的实习生管理体制,让实习医生亲历一线,切实感受责任心与医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正反两面的医疗实例因势利导的教育他们学会提高责任心。

其次,选好带教老师,树立良好典型,引导学生向医德高尚的医护人员学习。临床上医患关系紧张,同少数医护人员的医德下降不无关系。各级临床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使医学生受到潜移默化酌医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实习生的医德与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周亚东.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学与人文[D].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2]杨雪梅.结合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的认识对医德教育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医患关系教育论文 篇10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网络已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2]。目前, 我国医疗体系正处于改革时期, 医患关系复杂, 社会上频繁出现的医患矛盾事件, 通过网络舆论放大、传播, 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就业积极性。

因此, 在分析医学院校网络舆情的基础上构建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 能够优化医患关系教学效果, 提高医学院校医患关系教育质量。

1 医学院校医患关系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如何认识和界定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医生的执业态度和执业行为[3]。医学院校作为未来医生的培养基地, 了解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 积极开展医患关系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1 医学教育“重专业教育, 轻人文教育”现象明显

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制普遍为五年, 在这五年期间, 医学生所需学习的专业课程较多, 且根据专业特点, 还有较长的见习、实习期。因此, 医学院校教学计划中人文课程缺乏, 普遍存在“重专业教育, 轻人文教育”的现象。2012年2月7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项统计显示, 中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课时只占总课时的8%左右 (美国、德国高达25%) , 而且设置课程少, 多为选修, 学生普遍觉得这些课程意识形态的内容多, 实用性不强[4]。这也导致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 而忽略了心理、社会等其他因素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后产生“以病为主”的思维模式, 缺乏和谐社会发展所需的“以人为本”观念, 为医患关系的发展埋下了不和谐的隐患。

1.2 医患关系教育不受重视, 课程结构不成体系

调查发现,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基本没有专门的医患关系教育课程, 医患关系教育通常包含在医学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内,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结构, 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由于医患关系处理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20世纪90年代起, 国外学者开始展开医患沟通的相关研究, 目前主要的医患沟通模式有E4 (Engage、Empathize、Educate、Enlist) 模式、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模式、四习惯模式和Macy模式[5]。根据这些医患沟通模式的特点和所需知识结构, 医学院校需要开设法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及医患沟通学等课程[6], 还需要借助具体的见习、实习等实践途径进行学习和体验, 才能构成医患关系教育的完整课程体系, 使医学生掌握医患关系处理的知识和技能。

1.3 医患关系教育流于形式, 与现实需求脱节

目前, 医患关系教育虽然在各医学院校教学体系中已得到一定重视, 但是该学科的教育、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医患关系教育相关课程匆忙开设, 往往导致医学院校的医患关系教育流于形式。另外, 由于长期以来医患关系教育包含在医学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内, 授课教师多数是人文类课程的专业教师, 虽然能够很好地向医学生传授人文知识, 但对医患沟通并没有实际处理经验, 缺乏深刻认知, 往往容易导致医患关系教育理论化、理想化和片面化, 与现实需求脱节。

2 医学院校网络舆情对医患关系教育的影响

一般说来, “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 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当前热点问题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2]。医学生受其专业和未来职业特性的影响, 所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必然与医疗行业有关。目前, 我国医患关系是医疗行业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 它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 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 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医学院校网络舆情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平台, 对医学院校医患关系教育及其发展有重要影响。

2.1 提高医患关系教育的重视度

一些负面医患关系问题, 使医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及对未来就业的畏难、迷茫情绪, 并将这些情绪通过网站、论坛、博客和QQ等载体向医学生群体传播, 对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意向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 这一现象已引起各医学院校的重视, 促使其加大了对医患关系教学、教育的研究, 将医患关系教育提上日程, 使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时具备初步医患关系处理能力, 提高其就业信心和竞争力。

2.2 提升医患关系教育的需求度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复杂, 频繁出现一些医患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医患冲突事件。而且专业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及社会人员在网站、论坛和博客发表的与医患关系处理相关的言论良莠不齐, 会对在校医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由于专业性质问题, 医学生有较长的见习、实习期, 医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会直接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 对于缺乏经验的医学生来说, 复杂的医患关系必定会使其产生困扰。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医疗从业人员的工作质量, 从而大大提升医患关系教育的需求度。

2.3 扩展医患关系教育的视野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网络舆情也一样。医学院校网络舆情虽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 但是如前所述, 也为医患关系敲响了警钟, 将我国医患教育提上了日程。“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从这一角度来说, 医学院校能够通过与医患关系相关的网络舆情, 挖掘出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普通大众对医患关系处理的看法和评论, 从而确定医患关系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扩展医患关系教育的视野。

3 基于医学院校网络舆情的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构建

医学院校进行医患关系教育, 首先要把握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 其次要了解医学生对医患关系教育的实际需求, 才能在医患关系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 医学院校有必要以校内网络中心为基点, 搜集、分析与医患关系相关的网络舆情数据, 了解和掌握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的动态变化, 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医患关系认知,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医患关系教育平台。

目前, 由于各方面原因, 我国医学院校医患关系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其中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如何在学时紧张的情况下, 保证医患关系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本研究基于医学院校网络舆情分析, 借助我国发展良好的网络教学及学习环境, 构建了“梯度递进、学分保障、双师主导”的三级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 见图1。

3.1“梯度递进”的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

在线教育平台基于网络媒介, 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资源丰富”“信息发布快捷”“存储廉价”等特征[7]。利用这些特征, 医学院校构建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 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 根据自身学习计划和学习兴趣, 随机安排时间自由学习;还可将医患关系教育延伸到医学生离开校园的见习、实习期, 很好地与医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联系起来, 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从做中学。

3.1.1 在线医患关系教育一级课程

在线医患关系教育一级课程, 主要在大一、大二学年进行。在对医学院校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充分了解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的情况下, 依托医学院校现有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结合医患沟通的需求及特点, 以法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为主体课程, 内容上融合医患沟通典型案例, 开设在线网络学习课程。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提升医学生对医患关系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为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打牢基础。

3.1.2 在线医患关系教育二级课程

在线医患关系教育二级课程, 主要在大三学年进行。以人际关系学、医学社会学为主体课程, 结合医学生大三学年医学见习对医患关系的实际感受, 以“翻转课堂”为主要形式, 开设网络在线学习课程。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利用“翻转课堂”形式, 引发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处理的深入思考, 引导其在解决医患沟通问题时, 验证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并做出相关反思和总结。

3.1.3 在线医患关系教育三级课程

在线医患关系教育三级课程, 主要在大四、大五学年进行。以医患沟通学为主体课程, 融合国内外E4 (Engage、Empathize、Educate、Enlist) 模式、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模式、四习惯模式和Macy模式等医患沟通模式的经典案例, 结合我国医患关系的典型案例, 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 开设网络在线学习课程。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利用微课程形式, 通过学科知识的要点讲解和实际案例的剖析, 引导医学生通过具体实践, 锻炼和提升医患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3.2“学分保障”下的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

“考核”是课程运行的重要保障, 采用合适的考核方式对网络在线课程的运行尤为重要。学分制是一种在保证共性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给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权利,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8]。本研究构建的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以学分制为主, 总学分设为10学分, 对三级课程中的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的学分, 进行相关考核。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还可以保障医患关系教育课程的学习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双师主导”的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

医学院校进行医患关系教育, 单纯依靠校内的人文素质教师, 容易使教学偏于理论化, 脱离实际。但是, 聘请医院的医生讲授医患关系教育, 又容易导致教学片面化, 缺乏理论基础。因此, 医学院校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可采用“双师主导”的教学方法。低年级课程以医学院校教师为主体, 邀请经验丰富的在职医生参与集体备课和点评, 借助具体医患教育学科课程, 对医学生积极开展医患关系教育;在高年级, 以见习、实习医院医生为主体, 医学院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 以实际工作中医患关系事例为切入点, 对医学生开展医患关系教育。

4 结语

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患关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 然后分析了医学院校网络舆情对医患关系教育的影响, 最后基于这两点构建了医学院校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在目前我国复杂医患关系的大环境下, 对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 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意义。

摘要:在深入分析医学院校网络舆情对医患关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 构建“梯度递进、学分保障、双师主导”的在线医患关系教育平台, 达到完善医患关系教育课程体系, 提升医患关系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医患关系,网络舆情,医患关系教育,在线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庆, 田侃, 王艳翠.不和谐医患关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4) :232-234.

[2]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1 (6) :76-78.

[3]王伟, 尹文强.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4 (8) :619-621.

[4]傅晓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学教育的思考——以哈医大“弑医案”为视角[J].医学争鸣, 2013 (5) :28-31.

[5]丁义浩, 王铄.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444-428.

[6]候胜田, 张永康.主要医患沟通模式及6S延伸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 2014 (1) :54-57.

[7]冯大建, 迟宝东, 刘子琦.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兼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8) :24-28.

医患关系:迎接法制时代 篇11

但令人遗憾的是,现代医学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的生老病死问题,因为这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医生也不都是治病救人的高手,心力尽到了,却往往“回天乏术”。此外,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缺乏职业道德、技术平庸、治病不成反致病的医生,这样往往会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现代人对医学知识比较了解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往往将医患双方推上公堂……

长沙市开福区红墙巷的闵女士在长沙市某医院诊断患了乳腺癌,做了右乳全切术。但将原手术医院的蜡封切片送至湘雅医院病理科检验时,会诊意见却是闵女士没有患癌症。无端痛失右侧乳房的闵女士愤怒至极,她将手术医院告上法庭,要求院方赔偿38万元。更让人愤恨的是前不久在一些媒体曝光的某医院婴儿室发生的婴儿“大调包”的事件。起因是一个上大学的小伙子将自己的血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发现儿子的血型与自己的血型不符。于是,这位父亲严肃地“审问”妻子:孩子来自“何方”?恼怒的妻子立即追根溯源,结果竟是医院将他们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调了包”,而且被同时“调包”的竟是几个孩子!当双鬓染霜的父母发现长大成人的孩子竟不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发现含辛茹苦地将自己抚养成人的父母竟不是自己的父母时,其心灵的震撼是何等强烈!当他们声泪俱下地诉说这种不该发生的人间悲剧时,他们将医院告上法庭也就是必然的了。有一位学过医的人不止一次向人们表示了自己对院方的怀疑。原来他的一位亲属不幸患了癌症。手术后的第三天,患者出现了全身皮肤黄染。他怀疑是输血所致。但他难以举证证明自己的怀疑有依据,他也无法将献血源调查清楚。学过医的他非常明白,医生完全能为这种皮肤黄染作出合理的解释:癌细胞转移,阻塞了肝胆管,导致全身黄染。如果是癌细胞转移使肝脏发生病变,导致患者全身黄染,医院没有责任;如果是输血所致,医院要承担责任。现在,这位患者已去世7年。但她全身出现的黄染是输血还是癌细胞转移所致?至今仍让其家属迷惑不解。

“举证倒置”:法律天平倾斜了吗?

对于中国的医生和患者来说,2002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因为无论是不久前出台的医疗纠纷“举证倒置”,还是即将于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除了给医患关系带来巨大震动之外,法规的最终目的是要维护患者和医生的合法权益。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则新的司法解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要求医疗机构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就医疗行为没有过错及患者的不良后果与医疗行为没有因果关系举证。这则新的解释已在200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就意味着:在医疗侵权诉讼中,作为原告方的患者,不再承担有关举证责任,而改由医疗机构承担。也就是说,当患者把医生推上被告席时,首先需要医院证明自己没有发生医疗过错,如果医院拿不出有效的证据,法院就会判处医疗机构败诉。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王守亿听到这条消息的第一个感觉是:自己讨回公道的那一天为时不远了。去年春天,一次普通的骨关节手术,竟使王守亿再也站不起来了。医院告诉他是手术并发症,属于正常范围。面对医院“新条例”带来新理念

的说法,王守亿无法信服,他已决定寻求法律的帮助。

而在得风气之先的上海,首起适用“举证倒置”的医疗纠纷已在不久前正式立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患儿的母亲陈某今年47岁。陈某13岁时,其二弟被确诊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简称DMD,患者一般活不过20岁)。医生告诉陈某,DMD患者生育的后代,男性的发病率为50%,而女性基本不发病,所以将来要生女不生男。1984年,陈某结婚并怀上男婴,牢记医生忠告的她决定把孩子打掉,但遭到婆婆和丈夫的反对。抱着赌一把的心态,陈某把孩子生了下来。1986年,陈某与丈夫离婚,也就在这一年,孩子被确诊患有DMD。1990年,陈某再婚并怀孕,又是男孩。同年7月,陈某夫妇来到上海某医院作DMD产前诊断,医院免费为其做了化验,结果表明胎儿各项指标正常。数月后,小生命降生了。

现实是残酷的:2000年11月,陈某已经9岁的小儿子经医院诊断也患了DMD。对此医院方面的解释是:化验单显示,胎儿指标的确很正常,但医生当时绝对不敢打保票让陈某生孩子,因此医院只出具了化验单而没出诊断书,生孩子是这对夫妇自己做的决定;陈某的丈夫称,当年医生肯定地告诉他,化验指标都是正常的,可以生,他们就是因为相信了医生的鉴定,才生下了这个男孩。现在,陈某夫妇要向这家医院索赔100余万元。

在北京某医院门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患者。在北京某勘察设计院工作的孙明表示:“以后再发生医疗纠纷,我会更多地考虑诉诸法律,因为‘举证倒置’方便了患者,让医院承担了更多应尽的责任。”法律专家指出,在诉讼过程中,医院确实具备举证优势。医疗机构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因为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尚未认知的东西,医院和医生有说明这些情况的权威性。相反,如果按照《民事诉讼法》中“谁主张,谁举证”的模式,要求患者在诉讼中承担举证责任,往往令患者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只有医院最清楚是怎样为患者检查、诊断、用药及手术的,而医疗纠纷往往发生于这些过程中。如果医院采取自我保护的做法,作为外行的患者则很难为自己的怀疑取得证据,“讨个说法”自然不那么容易。

“举证倒置”——无疑将使更多的患者鼓起勇气,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新条例”带来新理念

经过10年的艰苦修订,7章63条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付诸实施,1987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人们习惯地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称为“新条例”。有关专家指出,“新条例”使医疗事故鉴定实现了五大突破。

患者有权保留证据

对于医疗事故鉴定所必须的证据材料——病历及相关材料,新条例也给了患者明确的说法:患者有权复印及复制病历等资料,医疗机构应当医患纠纷重在防范

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的过程应当有患者在场。

有关专家指出,是否提供病历一直是医患双方争执的原因之一。为了争夺病历以备在之后的法律诉讼中处于主动,有些患者甚至采用藏匿的手法保存病历。按照新条例,不仅涂改病历等行为被严厉禁止,而且医疗机构无正当理由,拒绝为患者提供复印病历资料服务的将被责令改正,相关责任人甚至可能因拒绝患者复印病历、未按要求书写保管封存病历的行为而受到行政或纪律处分。

没有鉴定也能“上堂”

以往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时患者只能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来解决。新条例规定:患者可向人民法院上诉,直接寻求司法救济。为使患者维权的道路更加平坦,新条例还否定了“只有认定了存在医疗事故鉴定才能起诉”的做法。

选鉴定机构医患双方地位平等 对于首次鉴定,条例规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如果当事人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可以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这样,除了交由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第一次鉴定,患者和医院对鉴定机构有平等的选择权,不再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同时,参加鉴定的专家,也由医患双方在医学会主持下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鉴定机构趋向中立

条例明确了首次、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责任人。并提出,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由于中华医学会是公益性的非盈利性法人社团,这样,原来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同行偏袒的质疑会越来越小,鉴定机构将走向中立。

鉴定人员违规可判刑

为保证鉴定工作的客观公正,新条例设置了专家鉴定组成员回避制度,并明确了回避人: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的人;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人。鉴定人员严重违反规定的,将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医患纪纷重在防范

因医生失误,一位接受阑尾炎手术的女孩被切除了卵巢。一个女孩的卵巢没有了,她将来便无法生育,这对她的一生是个怎样的打击?因为这起医疗事故,一位本来有着美好前程的医疗骨干从此告别了医生生涯。医疗事故,是一把悬在医患双方头上的利剑。

没有一个患者不希望在医院得到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也没有一个医生希望自己在医疗服务中出事故,更没有一家医院希望因医疗事故声名扫地。那么,怎样杜绝或减少医疗事故呢?一位医生告诉记者:“‘防范’两个字最重要。防范做不好,害了患者,也害了自己;防范做得好,保护了患者,也保护了自己。”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位23岁的男孩是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有着美好的前程。男孩的父母都是有高级职称的医生。男孩因为眼疾,到一家大医院动了手术。手术的当天下午4点钟,男孩反映眼睛很疼,他的父母找到值班医生。医生说,没事,术后眼睛能不疼吗?吃片药吧!以后几次,男孩的父母再找值班医生,得到同样的回答。按规定,值班医生应当对术后病人一小时检查一次。而在这期间,值班医生既没有为病人检查,也没有请示报告上级医生。第二天早上,男孩的眼睛瞎了。一个年轻人就这样毁在了医生的责任心不强上。

有关专家强调,防范医疗事故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首先要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技术和建立规章制度,这并非老生常谈。很多医疗事故,并不出在高精尖的技术上,而是出在最基本的“三基三严”、“三查三对”上。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对全国326所医院的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法律知识淡漠。比如没有完整病历,对于属重要证据的病历,不少医生漠然视之。在两起医疗官司中,一家医院对案件争论焦点的用药问题8天没有一个字的记录;另一家医院病历被违规借出,根本没有原始证据。结果,两家医院各被判赔偿50万元。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主任郑雪倩说,现在,许多医生对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熟悉,对医疗纠纷无从“防范”。据相关调查,医务人员对病人权益知道10项的仅占8%。

有关专家强调,防范纠纷首先要懂得医患双方的权益。医患双方都有公民的基本权益,比如人身权、健康权、名誉权……医患双方还有各自“角色”的权益。比如医生有诊断权、处置权、行医不受干扰权、了解病人的身体隐私权、部分隐瞒病情权、保护知识技术权、医疗意外和并发症的免责权等;病人有享受公正医疗保健服务权、得到及时抢救权、知情同意权、了解医疗费用权、隐私权和保密权、被尊重权、要求赔偿权等。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对应的。也就是说,医生的权益通过病人来实现,病人的权益就是医生的义务。如果医院和医生观念不改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当上被告。

医患关系教育论文 篇12

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反映的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彼此认同的一个标准。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保证。然而,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案例层出不穷, 2011年“131事件”中, 上海新华医院胸外科6名医护人员被刺, 其中1人被刺重伤住院;2012年3月23日, 哈医大医生被砍;2013年10月25日, 浙江温岭市三名医生被袭, 一人身亡…, 这些带血的案例凸现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所以, 如何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医患关系紧张原因:

1、医务人员自身的原因。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是导致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在所有医患矛盾中, 医疗技术性事故平均占到18%以上。同时, 非技术性服务因素也日益突出。特别是某些医务人员对患者服务态度差直接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在我国40%以上的医患关系紧张是由于医护人员缺少对病患的同情心、爱心、责任心而产生。此外, 人们多到综合性医院寻医问诊, 导致大型医院医生日门诊量都在40人以上, 远高于平均每个医生日诊4至5个病人的全国水平。医生工作负荷增大, 无疑会导致医生在就诊时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亲情服务。

2、患者自身的原因。由于患者缺乏医学知识, 不了解医生诊疗工作, 在向医生描述病情时, 往往表达不准确。一些年轻患者在就诊时如发现医生诊治与网络对相关疾病描述或治疗方案稍有不同就会立刻持否定, 怀疑态度。还有一定的患者因为家庭经济等多方面原因, 希望医生治疗时能减少患者费用, 但经常会因无法实现而向医生发泄不满。另外, 由于许多患者缺乏对医疗失败的正确认识, 对医疗效果期望太高, 失望之余就会把积怨转嫁到医务人员身上, 甚至发生过激行为。

3、医院方面因素。一方面, 医疗管理不完善。医疗工作是高风险行业, 但医务工作者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医疗风险严重不成比例。部分医务人员会在利益的驱动下, 以不正当的, 甚至违规的方法来提高个人收益。如为推销药品故意严重描述患者病情程度, 夸大药物疗效, 从中获取私利。而医院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此类问题存在监管缺陷。另一方面, 医疗事故处理方法不周全。面对医疗事故时, 院方经常推卸责任, 不与患者主动沟通询问、使得医疗纠纷失去最佳处理时机, 结果患者怨气越积越多, 最终导致医患关系的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4、不专业的报道。中国媒体缺乏医学背景知识, 但为吸引眼球, 在报道中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经常断章取义, 歪曲事实, 做出虚假报道。这种不专业报道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如2010年“缝肛门”事件中, 助产士只是对痔疮做了处理, 媒体缺有意混淆“把肛门完全封闭”和“缝合 (或结扎) 肛门痔疮出血点”的区别;2013年哈尔滨“323伤害医务人员”, 患者因“心生不满就杀人”本是典型“激情犯罪”, 媒体却扯上“医患仇恨”, 激化矛盾。在这些事件中, 媒体对医生污名化的报道模糊了医疗暴力的实质, 导致官方在医患矛盾中得以躲避责任, 激化医患矛盾。

针对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善尤为重要。如加强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沟通技巧;正确把握社会舆论导向。除此之外, 还要重点培养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 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 为医学生未来从医事业中处理医患关系打好基础。

培养医学生医患关系意识策略

培养医学生具有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可或缺

“先做人后做事”意思是说如果人做不好, 想成事, 难于上青天, 偶有成, 必不久。所以, 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 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的医生对患者用药前会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认真谨慎地做出诊断及后续治疗方案;患者出院前, 清楚告诉出院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及注意的细节。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及基础课学习阶段中, 不仅传授医疗知识及技能, 还应将他们在出诊过程中面对病人疾患时的感受及对责任心的感悟, 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急他人之所“疾”。

培养医患关系意识与掌握精湛医疗技术同等重要

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 但在临床上往往出现医生只注重患者病情, 而忽视患者的心理需要, 这种只见病不见人的方式往往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 培养学生实施医疗技术过程中涉及的非技术关系也很重要。但目前医患关系意识培养尚未纳入到人文教育的教学中。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传授医疗技能的同时, 应有意识的将临床上可能遇到或出现的医患关系情况进行分析, 使学生熟悉解决医患矛盾, 减少医疗纠纷的处理方法。

培养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名好医生不仅要为病人去除病患, 还要善于去倾听病人的内心。这就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经常沟通, 建立起真诚、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教师应将沟通作为授课一部分, 在教授与患者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时, 根据每一疾病的特点, 引入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内容,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如何沟通。此外, 在临床实践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关心病人, 仔细询问病情, 及时反映病情。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能力。

综上所述, 解决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培养医学生医患关系意识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方法。医学发展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 更需要亲切的人文关怀。只有医生、患者、医院三者之间建立起融洽、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平衡关系, 社会医疗才会更健康茁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医学生的医患关系学教育探讨.赵宏雯, 孙岩, 刘宏等《重庆医学》2011-12-30

[2]浅谈医患纠纷成因及预防对策.张杰, 徐艳, 杨丹等《中外医学研究》2011-4-5

[3]浅谈新时期医患关系的转变及对策.林青, 张洪等《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0-30

[4]医患关系之处理对策.应强等《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4-28

[5]医疗机构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李秀梅等《河北医学》2009-3-31

上一篇:总线模块下一篇:4G业务营销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