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学案例分析题

2024-07-24

医患关系学案例分析题(精选10篇)

医患关系学案例分析题 篇1

研究生学院2013-2014学年(1)学期 班

医患关系学课程考试题

姓名: 学号: 专业: 成绩:

案例分析题

要求:

1、根据案例内容,从医院、医生及患者三方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阐述对该案例的观点及解析,并提出防范医疗纠纷及恶性医闹事件的措施。

2、字数:1000-2000字;A4纸双面打印;案例分析内容打印在第二页。3、2014年1月13日前以班级为单位交至研究生管理科。

4、案例分析内容如与他人雷同者,成绩记为零分并以作弊论处!

[案例] 患者吴某系孕妇,因得急性肠炎前往广州市某医院门诊就诊,当晚住院留医观查治疗。第二天,吴某认为病情好转,便要求出院,医生为其开了处方药,胃乃安胶襄等三种药。

出院第二天,吴某服药后出现呕吐并晕倒现象,其家属便打120急救,并送到广州市另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认为某医院开的处方药胃乃安胶襄等三种药属于孕妇慎服药品,家属认为该医院存在过错,索赔50万元未果。根据当事人的要求,请广州市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经鉴定,某医院不构成医疗事故,该医院为了妥善解决问题,主动提出给予死者家属1万元的安抚费,但死者家属不同意,认为责任在医院。

几天后,数名死者亲友来到医院大厅闹事,再次提出要求该院赔偿死者家属50万元,否则将纠集人员到该院拉横幅、静坐进行抗议,并威胁该医院,如不按死者家属的要求赔偿,将实施暴力打砸行为,让医院无法正常工作。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发生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然而,当今社会医患双方因为各自的因素误解不断加深,医患纠纷不断发生,从口角之争甚至到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因此,为了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作为医生的我们必须从患者、医生、医院三方面深入探索和理解医患关系不断激化的原因,并努力寻找一个能够协调三方利益关系的办法。

从法律角度来看,本案并不属于医疗事故,死者吴某的死亡也并非医院的医疗过失所致。而且吴某的死亡也经广州市医学会进行了医疗事故鉴定,并否定了医疗事故这一说法。但是彻头彻尾地分析这一案例,不管是在患者、医生还是医院方面都有过错或者失职,正是因为这些细节上的不认真和不负责,才导致了吴某死亡这一悲剧的发生,这些都应为让我们吸取教训并引以为戒。

首先,患者吴某在就诊的第二天并没有按照医嘱留院观察,而是认为自己病情好转而自行要求出院,因为患者自己缺乏对疾病科学的认识,所以其出院后病情恶化,她自己要负首要责任。另外,本案已经经广州市医学会鉴定排除了医疗事故,患者家属就应该尊重并服从鉴定结果,而不应该在医院聚集滋事,并威胁医院要实施暴力打砸行为。从人性及道德层面上来讲,吴某的死亡是一个已经发生的悲剧,死者及家属是弱势群体,也理应得到医院及人们的同情,况且院方已经主动要提供给死者家属一万元的安抚费,所以患者家属也应该尽量控制悲愤情绪并对院方心存感激;从法律层面上来讲,吴某的死亡已经经鉴定不是医疗事故,院方就没有责任和义务给患者家属安抚费及任何赔偿,而且患者家属在医院聚集滋事,已经扰乱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总体上看,患者及其家属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他们的过激行为也是不理智的。

其次,严格地按照医院诊疗规定来看,吴某的主管大夫也存在一定的过错。主管大夫应该在吴某入院后对其病情进行仔细认真地评估,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设立相应的诊疗方法。在第二天吴某要求出院时更应该仔细评估其各项生命体征及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果依据当时病情确实不应该出院,出于人道主义跟医生的责任义务也不应当让患者出院,如果患者坚持要出院,也应就病情跟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沟通,充分遇见可能在院外出 现的严重后果并发症,使患者理性看待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误差。如果上述工作都做的很充分而患者执意要出院,则应该让其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立即上报医院医务部,请院方领导跟患者及其家属协调沟通,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医生应该做的,并能够对自己和医院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最后,院方作为医疗机构的存在,是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一道桥梁,一方面应该严格规范医院的医疗诊治规范,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及沟通能力进行培训,尽最大能力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及时化解矛盾,尽量把医患纠纷消灭在萌芽阶段,在出现医疗纠纷时应该做好接待说服解释工作,避免纠纷升级。患者及其家属作为弱势群体,院方对待患者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应该在医院能力范围内对患者尽可能地帮助和解决。本案在发生后,院方主动要求给死者家属提供一万元的安抚费,不仅显示了人道主义精神,立场和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如何解决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问题呢?

我认为医生首先要在学术和专业知识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把医疗事故发生的风险控制到最低。另外,医生还要努力学习并掌握医疗过程中的诊疗规范,并严格按照规范行医。其次,医生还要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对病人真诚的人文关怀一定会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任,当医患双方互敬互信的时候,医患纠纷一定不会发生。

另外患方转变观念也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医院是实施有偿医疗行为的机构,而非福利院。医疗技术的提高需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而这些势必会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因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的不同与患者个体体质的差异,相同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转归,而且就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大部分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所以各方面都需要患方对医生和医院多加理解。

最后,无论对于医生、患者还是院方,加强医患沟通都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策略。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如果医患双方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心理距离近,医患关系就会自然和谐起来。如果患方能够多理解医学是一门不断探索前进中的科学,能够理解某些风险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医务人员又能够耐心细致地跟患者沟通,医患关系一定会向着和谐互信不断发展,一定能做到将医患纠纷防患于未燃!

医患关系学案例分析题 篇2

关键词:医患关系,认知差异,调查研究

认知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联系的反映。认知差异影响行为人的行为差异。研究医务人员和就医者对医患关系及医疗职业的认知差异,对研究医患关系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广西南宁市10家医院的630名医方人员和626名患方人员对医患关系及医疗职业的认知差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南宁市具有代表性的10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3家、一级医院2家。被调查的医方人员共630名,年龄23~52岁,其中男性2 4 5人,女性3 8 5人;医师2 5 9人,医技人员7 0人,护理人员2 7 8人,行政后勤人员23人;本科以上学历3 9 1人,占6 2.1%,大专学历200人,占31.7%,其他39人,占6.2%。被调查的患方人员共626名,为患者或患者的亲属,年龄18~77岁。其中男性275人,女性342人,性别信息缺失9人。

人(%)

X2=45.82,P=0.000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医患双方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医患关系的现状、重要性、性质和发展趋势及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等。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随机选取10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患者及亲属进行了面对面方式的调查。分别向医、患双方发放问卷各650份,收回有效问卷分别是630份626份,回收率分别是96.92%和96.31%。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核对无误后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录入完毕后核查纠错。统计软件为SPSS13.0软件,显著性检验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现状、重要性、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认知状况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见表1~表4)

2.2 医患双方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认知状况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见表5~表7)

3 讨论

3.1 本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现状、重要性、性质、发展趋势及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认知状况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医患认知的差异与医患关系有密切的关系[1,2,3,4],医患认知的差异被认为是产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级别的医院,而且被调查的医方和患方人员分别达630名和626名,说明本研究具有大样本和宽范围的特点,具有更好的代表性。而且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作者认为本研究的结果是可靠的,能够基本反映广西南宁市医患双方认知差异的总体特征。

3.2 本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揭示了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上的差别,对了解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状、研究医疗纠纷的发生,乃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均有重要的意义。医患关系建立在医方和患方上的关系,双方都是医患关系的构成要素。医患双方认知上的差异,决定各自行为的差异,而行为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医疗纠纷。比如,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本质认知问题,医方认为医患关系为买卖消费关系的只有18.7%,而患方有28.4%,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按买卖关系原则提供医疗服务的只有18.7%,而按买卖关系原则验收医疗服务质量的病人有28.4%,双方明显的差异是矛盾的源泉。另外,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的差异,也决定双方对改善医患关系所持的立场和意愿的不同。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是医患纠纷发生的基础。因此,作者认为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是医患关系不融洽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要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乃至社会的各阶层的共同努力,缩小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比如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等。只有医患双方的认知达到高度的一致,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医疗纠纷。

人(%)

X2=15.04,P=0.04

人(%)

X2=39.983,P=0.000

人(%)

X2=18.362,P=0.001

人(%)

X2=111.469,P=0.000

人(%)

X2=78.367,P=0.000

人(%)

X2=87.306,P=0.000

参考文献

[1]甘宁,虞涛,陈尉华,等.医患认知差异与医疗纠纷成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8(28):1035-1037.

[2]肖凤,田春瑞,廖义林,等.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12(27):26-27.

[3]潘传德,王建华.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差异性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5,12(26):63-64.

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患道德风险;医疗保险制度

一、医患关系现状

2011年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的徐文大夫因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被砍成重伤;就在此事发生前四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穆新林被患者家属殴打致颈部受伤,胫骨骨折。2011年8月,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因医患纠纷发生大型械斗。2010年8月,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 同时,也有广东南海红十字会医院把活婴误当死婴的事情发生……医患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地步。

二、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突出,其特点为普遍性、公开性、激烈性、社会性。其成因复杂,既有医方的问题,也有患方的原因,更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一)医方道德风险因素

1.医生道德风险是首当其冲的第一因素。部分医生职业道德缺失,以至于面对病患时的态度冷漠、漫不经心、语言生硬、缺乏耐心。这给患者的直观印象就是不够积极的;加之部分医生以金钱利益为追求,过度检查、滥开大处方、不合理收费等以病患牟利的行为极大地刺激了患者对医生的抵触情绪。最后因为医学本身的不确定性,谁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没有意外发生,使患者积累已久的怒气全都倾泻到医生身上。

2.医院经营、管理不善,医疗服务不到位。由于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某些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疏于经营管理,忽视服务质量,规章制度缺失,或有规章落实不到位,工作人员脱岗、溜岗,在病人生活、就医条件、安全保障等方面服务马虎,甚至差误百出,使病人失去对医师的信任。[1]

(二)患方的道德风险因素

一个巴掌拍不响,患者自身也不是没有可责之处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一旦就医就必须被治愈,不能正视正常的医疗风险。部分患者一旦参加了医疗保险,就会有机会主义行为,在减免医疗费的情况下,患者因缺乏自我约束意识而增加医疗产品的消费,进而造成高额的保险支付,增加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负担。

(三)制度因素

1.定点医疗支付制度。基于社会医疗保险“第三方付款”的特性,实践中,医疗机构为了经济利益乱检查、滥收费,参保人员违规使用医保卡、超量配药等过度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现象屡禁不止,[2]造成了医保基金的不必要流失,背离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初衷。

2.缺乏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3]医患之间很少有正面冲突,罕有患者殴打医生的恶性事件发生。然而,我國目前尚未建立适合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关系之间缺少中间调节器,易发生冲突,也无力应对风险。

三、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几点建议

(一)针对医方

1.医生是应该有一颗对生命敬畏的心,但不应该是揣着如何不被患者讹的心态工作。医患关系日益恶化谁之过? 医师难道不是受害者吗?所以对医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必要而且急迫的。

2.医院医疗机构是医疗保险市场的重要主体,处理好医疗机构自身的问题,才能更好的控制医疗市场中的道德风险。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应当强制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使患者了解自己即将面临的诊断手段、病情、治疗方法及相应结果和可能出现的潜在结果和即将面临的风险,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取得医治效果等方面的信息,使患者在此基础上自由做出选择。

(二)针对患方

患者应当理解和包容医疗工作者,学会换位思考。政府以及媒体也应当积极宣传医学知识,使患者正确认识医疗风险的存在,客观看待医疗发展的局限性,理性预期医疗结果。

(三)针对制度

医患之间极端不信任的根源,除了与个人秉性有关,亦是多年来医患紧张对立下的累积反应,其根源在于医疗体制。一些学者把医患纠纷归咎于患者近年来提高的维权意识以及医疗要求,这是不合适的。人们懂得越多,沟通成本应该越低,沟通效果也应该更好。

1.首先应建立社会医疗责任保险基金机构。该机构专门负责基金的运作,可以接受社会的捐赠。强制投保,使已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医院、医务人员,包括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注册的各级各类、各种性质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投保,否则不予颁发或吊销执业许可证。[4]

2.完善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法律规章的安排来平衡医患利益关系,推动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减少甚至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抗和冲突。卫生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健全医疗法律体系和医疗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现有医院工作制度和各类医务人员工作职责。

为了缓解医疗纠纷中的医患

关系,全国各地积极搭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平台。山西省由省医调委在各市设立医疗工作站,形成了省医调委垂直管理和地方各部门指导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江苏省将工作重心下沉,在县区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乡镇设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小组,实行“免费咨询、免费受理、免费调解”。相信随着医患双方的互相理解,各项法规制度的建立,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和谐的医患关系会逐步形成。[5]

[参考文献]

[1]李国炜.中美医疗责任保险之比较研案[J].医学与哲学,2005; 26( 4) : 52 - 53.

[2]刘潇.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及其控制机制研究——基于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黄长久.医疗纠纷及法治化处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5):22-23.

[4]吴海波.新时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法律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 22( 4) : 221 - 222.

[5]秦小康.定点医疗机构中的医患关系研究——以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为例,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简介]杨帆(1988—),女,晋中榆次人,山西大学2010级法律硕士(法学),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矛盾分析法分析医患关系 篇4

班级:商研1521班 姓名:刘雪融 学号:10011315615

当前医患关系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生和患者之间本来应是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协作关系,但目前一些地方这种关系已经发展到紧张的地步,彼此缺乏信任,不能够相互理解,矛盾增多,医疗纠纷频发,冲突不断。

我国现如今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在社会矛盾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医患关系的冲突,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从数量上看,医疗投诉及纠纷明显增多。以前一般不会发生的纠纷,现在却易形成纠纷。处于开放性角色定位的患者与处于规范性角色定位的医生之间,极易形成经常性的矛盾,患者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要求更高,有时甚至很苛刻。其次,从内容上看,非技术性纠纷,特别是与医疗费用相关的经济纠纷急剧上升,临床技术性纠纷相对减少。临床技术性纠纷比例相对下降,是由于在“ 举证责任倒置”等压力下,医生为了自我防护,实施了保护性医疗行为。这样一来,医疗事故、技术过失自然减少,但与之对应的病人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最后,从处理途径看,打砸医院、伤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相对增多,选择医疗事故鉴定、诉讼途解决的较少。医疗事故处理的机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患者对从鉴定,诉讼途径维权的信心不足,加上有些媒体对医疗纠纷事件报道的负面倾向,使得医患冲突进一步恶化。

不同视角对于医患冲突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社会心理角度,角色扮演立论角度,心理学角度等角度出发,看法虽有不同。但也有着基本的共同点,可以从矛盾分析法中进行总结与概括。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以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它是对社会现象作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

本着以上矛盾分析法的精神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医患冲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医患关系学案例分析题 篇5

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几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一方面经常有病人投诉、殴打甚至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多有抱怨。为处理病人投诉和医疗纠纷,卫生行政部门、医院主管部门和相关医务人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医患关系紧张不仅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严重干扰了医疗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加重了医疗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形象。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维护医患利益,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一项严峻的课题。笔者就医患关系紧张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粗浅地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1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医学、媒体、患方及医方等方面的因素。

1.1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医院已经定位为服务行业,政府对医院的补助越来越低,只有医院收入的10%,这种水平的财政补助只能冲抵离退休职工的费用。医院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用自己的劳动和服务来换取收入。用市场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是把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当成产品出售给患者,而患者付出钱,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目前正在进行和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医疗改革和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价格低廉,质量实惠”的服务。但由于改革是一个彻底变革旧观念的过程,难免产生阵痛,医院进入市场后为了维持运转一般不会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许多人对自己要花钱看病感到不适应,觉得难以承受。同时对医疗期望值却增高,稍有不满意就投诉、大闹,这是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重要的社会原因。

1.2医患关系紧张的医学原因。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不少医学难题迎刃而解。但医疗领域充满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新的病毒不断出现,病种增多,即便医学再发达,医生再努力,一些“抢救无效”的不幸事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不仅是自然规律,也是促进医院和医生不断探索医学科学的动力。现在国内外一致认为医疗确诊率只有70%左右,急重症抢救率在70-80%左右。由于个体差异大,即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有些人身上,也可能向复杂性转变,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这是医学的无奈。很多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对医疗期望值过高,当心中不满意或在亲属死亡时行为冲动,辱骂侵犯医务人员,这是不理性的极端看法,更是对医师基本人格的不尊重。社会、医院、医生、病人和家属都应当尊重医学科学,回归理性,不然对谁都无益。

1.3医患关系紧张的媒体原因。现在医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新闻媒体更是愿意对医疗纠纷和事故进行报道,并且明显地带有感情色彩,倾向于患者这个弱势群体,往往对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视而不见。媒体为弱热群体鼓与呼,确实为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打击红包、回扣,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同时却又使患者不信任医院和医生,未进院就戒备,进院后稍不满意就投诉,假若真正发生纠纷,则集结人员大闹医院,哪怕官司上了法庭,法官最后判决也本着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致使医院方的合法与正常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珍重,不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4医患关系紧张的患方原因。很多患者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维权意识却又异常强烈。一方面,以为医学万能,进了医院就进了保险箱,生命健康有绝对保障。另一方面,认为自己花了钱就要治好病,一旦病情不见好转或者恶化时,就认为是医疗事故,就觉得医院和医生不可原谅,进而大闹医院,甚至打骂医务人员,完全忘记了之前医生护士付出的大量劳动。

1.5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原因。长期以来,医生这个职业投入大,责任大,风险高,收入低,以前医生们都无怨无悔地日夜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有金钱第一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心理产生不平衡,此时药品制造商适时地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收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越来越少,医院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也不得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医患双方由于经济利益“冲突”而关系紧张。

2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伤则两败。正确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维护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的秩序和医患双方的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2.1强化政府职能。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健全医保体制,加大财政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合理分散医疗保险,减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的实际负担;加强对医药生产、流通、销售领域的监管,理顺医疗收费价格,改“以药养医”为“以医养医”,使医院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诊断、救治、护理、服务等环节。

2.2患者要尊重医学。由于生命的奥妙,个体的差异,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不管医学如何进步发达,医生如何敬业努力,总是存在一些遗憾。医患双方都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要依法执业,规范执业行为,以科学的方法来检查、诊断和治疗疾病;患者对医生不要持怀疑态度,因为世界上绝没有一个医生想故意“医死或医坏”患者,那对他自己名誉也无益。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残废和功能障碍,是由于不可预料的或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属于意外情况,患者应接受事实,不要动辄闹到医院或责难医生,这样使得医生胆子越来越小,为自我保护检查越来越细,既不利于医学的发展,也加重患者的治疗费用。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 篇6

月6日晚9点,我接到客房中心的电话,告知6F有紧急事情要我前去处理。当我以最快速度赶到6F时,看到603、604、605等几个房间的客人进进出出,江副市长、市旅游局局长和市接待处工作人员都在场。楼层领班简单地向我说了事情经过: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一行今天预订了603、605等几间房,但当他们一行进房时,603、605标间却变成了大床间(预订的是两个单人床的标间)。客人和接待处对这事意见较大,要求立即改成标间,并作出解释。听完事情经过后,我当即向有关人员道歉,立即安排服务员以最快速度将603和605改成标间。完成后,我再次向鞠萍道歉。事后,我向酒店领导汇报此事,将主动查明原因,并表示以后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经过当天调查,造成这一错误的经过是这样的:4月6日早上,前厅部下了内部通启,通知客房在4月7日中午12点前将603和605改造成大床间,客房中心将事情告诉楼层当值主管,当值主管考虑第二天客情较旺,人手不够,于是当天就将603和605改成了大床间,但改好后,没通知前厅。另外,总台于当日上午将鞠萍一行当晚入住603和605通知了客房中心,中心服务员没及时将这情况告知当值主管,致使主管过早将这两个房间改成大床间,最后造成这一失误。

点 评:

新医改前医患关系的情况分析 篇7

1 患方不满情绪增加

首先表现在看病难。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够合理, 相当多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条件比较好的大医院, 而社区医院、中小医院, 卫生所条件都比较差, 大部分患者都愿意直接到大医院去看病, 导致医院级别越高, 医生的工作负荷越大。这些医院经常是人满为患, 病人像是天天在医院赶“集市”;尤其是到这些医院找专家看病, 病人往往要排几个小时的队, 有的甚至要等上几天十几天;医生在这样繁重的工作情况下, 往往疲于应付, 无暇回答患方提出的疑问及对其做必要的解释。其次表现在看病贵。据资料显示, 我国医疗总费用1980年为143.2亿元, 2005年急速上涨到6623.3亿元, 而且近8年来, 人均门珍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0k和11%, 明显高于人均增长幅度 (城市8.9%, 农村2.4%) 。而且大部分城市中大中型医院药价贵、检查费用高, 脏器移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和高精尖设备的应用价格昂贵, 部分低收入人群和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难以承受。

2 医患双方缺乏信任

由于医院的市场经济行为, 使医患双方越来越缺乏信任, 主要表现在是患方对医方的不信任。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遇到了挑战, 这种状况也在医患关系中反映出来。

3 医方的两难境地

医方的两难困境表现在社会公益事业定位和市场取向的尖锐对立, 治病救人与“以药养医”夕这两个方面。然而近几年来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比例逐年下降, 政府补贴所占比重从1983年的24%, 降到了2002年的8%, 连付退休职工的工资都不够。如果国家不负担起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资金保障, 那么医院肯定会将这部分帐单转嫁到患者的手中, 就形成了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尖锐对立。但目前现状是, 国家正逐步谈出自身职责, 将负担转移到个人身上。这可以从医疗机构的投入比例看出:1980-2001年, 政府卫生投入占社会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已由36%下降约至15%。目前, 医院的各种医疗服务价格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核定, 医院只能在国家允许的定价范围之内提供医疗服务。这一相互矛盾的政策必然导致医院要追大求新, 希望更新先进的设备、更权威的医师、更完善的环境赢得更多的就医人群。在国家不断减少对公立医院投入的同时, 医院则不断扩大服务范围, 增加收费项目, 以获取自身经费来源, 加重了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因此, 就形成了“以药养医”的这种两难困境。

4 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人对医疗服务的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 医院医疗纠纷的例数也随之日益增加, 有的地方己经影响到医院的正常工作。从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2002年9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 医疗纠纷出现增多趋事:三级医院上升了17.98%;二级医院上升了34.71%;一级医院上升了12.96%;未评审医院上升了40%左右。据中华医学会医签办对全国326家医院进行调查的统计:2001年至2004年共接待医疗纠纷25000余起, 北京市的一项统计:该市2003年发生医疗纠纷约5000起, 2004年约8000起, 2006年则超过了1万起, 平均增幅达45%左右。可见, 医患纠纷的数量在逐年增高。

总之, 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医患双方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本身没有矛盾, 深入分析是我国医疗体制矛盾的突出表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把改革推向深入, 开始了以市场化取向为主的医疗改革。毫无疑问, 市场化走向的体制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 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 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 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 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此外, 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 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 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必须指出的是, 这个决定仍然把社会公益性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但在实践中, 人们大都忽视了这一基本原则, 不断把医院推向完全市场。但完全市场化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这是一个早己被理论界和各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问题。完全的市场化与医疗卫生这样的社会性事业二者是存在矛盾的。其结果是, 在克服了效率低的问题的同时, 产生了完全市场化医疗体制的缺陷, 表现之一就是政府在医疗领域的失职。具体体现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财政补偿机制不完善。

同时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医方在乱收费、医德医风不正、后续服务欠缺存在的管理缺陷, 和患方体现在期望值过高对医疗和医方误解的诸多因素, 共同构筑了新医改前的医患关系紧张、不和谐的状况。

摘要:系统分析了新医改前医患关系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患方不满情绪增加、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医方的两难境地和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等。

关键词: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情况

参考文献

[1]赵李.医科研究对医患关系问题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 2007 (5) .

医患关系小议 篇8

从理论上讲,协议过程是采取某种治疗手段前对风险/利益的综合评价和对风险/利益共同承担责任的承诺。但是,医疗活动毕竟不同于简单的商业活动,病人不仅仅是“买主”,医生也不是摆摊卖货的小贩。在为病人诊疗的过程中,实际上,医生一方并不仅仅是在“出卖”体力、脑力,责任、道德、感情也是他们完成医疗任务的主要动力。而患者或家属一方,当面临某种期望之外的医疗结果时,本应具有“法律合同效力”的协议书往往失去了它应有的约束作用。患者或家属期望的是最好的结果,一旦小有差异(且不说大有“闪失”),患者或家属会产生一系列的怀疑:为什么失败?为什么别的病人成功了?医生不负责任、失误?专家在场没有?患者或家属对不理想的医疗后果强烈的感情反应及怀疑导致了大量的医疗纠纷,加上某些似是而非的法律判决、缺乏客观态度的舆论导向,严重损害了我们都应珍惜的医患感情。这里关键是如何理智客观地理解感情与科学的差距。

医学科学是客观的,各种疾病都有病死率、治愈率,各种诊断也都有正确率、误诊率,各种治疗手段有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等,仅是可能性的大小之别,绝无百分之百的把握。从如此客观实际出发,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待医患双方的相互动态关系:在医疗过程中,病人、家属和医生是一体,共同与疾病做斗争,前述书面协议只是作为一种减轻医生心理和感情压力的手段。事实上,只有当患者和家属全面了解了某一诊疗措施所有的可能的后果、风险、利益时,才能通过书面协议达到理想的医患关系。在不希望出现的结果出现时,医患双方都应遵守承诺,不要把医生看成奇迹的创造者,也不要把医生看作医疗服务的小贩,国家培养医生是为人们看病而不是害人的,能做的是提供现有技术水平最好的医疗服务。当然,医生也会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分析原因,在道义上帮助病人或家属度过因疾病或死亡造成的感情难关。如果确属医务人员因为本来可以完全避免的过失而给病人造成伤害以至死亡的,患者和家属应寻求法律保护,依法解决,断不可无理取闹。

医患关系学案例分析题 篇9

【摘要】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效果的需要。

【关键词】 医患沟通;医患关系

一,现代医患关系的危险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卫生部连续四年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推行“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把建立医患沟通制度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管理者把如何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作为一项严峻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据资料报道,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曾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发生了医疗纠纷后,73.5%的病人及家属曾发生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过激行为,其中40%发展成打砸医院。导致医务人员受伤的有34%。在326所医院中有90%的医院发生过因医疗纠纷导致病人滞留医院、不交纳医疗费的现象,此种现象已成为很多医院面临的非常困惑和棘手的问题。

目前,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

二,现代医患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存在的问题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政府对医疗事业投入不足,可以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总根子。政府投入少,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产生逐利冲动,甚至陷入以药养医的误区,导致一些医生不顾病情需要,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负。

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解决医患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现行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解决医患纠纷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常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现有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给执法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没能有效地将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2,医院及医务人员存在的原因

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护理质量不高,护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缺乏主动性、耐心、责任心,不会沟通。另外,设备的完善,让彼此缺乏沟通。在医院不断的发展下,硬件设备不断更新,医生的诊断主要通过使用物理或化学诊断设备,并逐步走向自动化、信息化和遥控化,患者与医生的交流越来越少,缺乏思想交流的彼此,感情淡漠,纠纷却不断增加。3,患者存在的问题

对于患者来说,在疾病的困扰下,急切渴望药到病除,因此他们对医生常寄予过高的期望,一旦未达到预期效果,他们就容易对医生的水平产生怀疑,此也是信任问题所在,期望值过高和不信任导致医患关系矛盾容易产生。另外,在法律知识不断普及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下,维权意识也普遍增强,加上要求的日益丰富化,人们更注重心灵的感受,而不少医务人员由

于日常工作的繁杂,精力的有限,容易在细节上忽视,而敏感的患者或者家属容易由此产生抱怨,家属互相沟通的不妥,让矛盾激化,由此患者对医院一盘否定。

4,媒体方面存在问题,随着病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和患者原本是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生的收红包拿回扣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不公正地报道,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偏见,媒体成为了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医患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催化剂。因此,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医患关系的和谐。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措施!

据统计,在各种医疗纠纷中,80%为非技术因素所致,其中大多数与医患交流不足或交流不当,告知不充分有关!医患沟通是医患之间构筑的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心理距离近,感情融洽,医患关系就好。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出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医院的追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从六个方面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用保障人民健康来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政府完善医疗体制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增强医院发展活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对卫生经费的投入,并保证定项补助经费的到位,为医院发展注入活力。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医疗供需矛盾。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负担,药品以“零利润”供应患者,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医疗服务需求。

2,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的最充分的体现是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应以换位思考顾及患者的需要,比如尽量减少病痛、缩短治疗时间、达到最好疗效。医生的治疗不仅是医治的结果,还包括对患者精神上的慰藉。严格按章办事,规范操作,对患者一视同仁,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语言、行为、心理技巧沟通交流,与患方成为朋友。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实事求是、坚决杜绝一切由于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拖延、差错、事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3,提高医疗技术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

医务人员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让患者取得疾病的控制好转和相应的健康指导,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第一要素,对所接诊病人的相关疾病无论是否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都应将此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多与病人交流,告知有关疾病的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即使自己的知识一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应该积极请教自己的上级医师,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医学网站,尽自己所能为患者提供较高的技术服务。

4,促进医患沟通,落实医疗告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

医疗机构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孤帆管理,做到“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新模式。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任何检查项目、自己的经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得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5,患者的理解和尊重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患者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方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患者对就医行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理解医学的高风险性和探索性,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当诊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时,患者及家属要通过医疗鉴定、法律程序等正常途径来依法解决,不能威胁恐吓、无理取闹、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程序。以理智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医患双方,医患关系才能逐步走上正常的轨道。

6,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法宝

新闻媒体是我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医疗卫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宣传的焦点。要高度重视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媒体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不刻意炒作个别医疗纠纷事件,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秩序。

7,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还需要法律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院方和患者及其家属都各有不易之处。调整医患关系,解决的良方之一,就是依照法律办事,注重尊重和保护对方权利,避免医患纠纷!

总之,医患关系是一种信任和被信任、尊重和被尊重的社会伦理关系。改善医患关系,既要加强医德建设,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又要让全社会了解医学知识和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与性质,还要加强相关立法,依靠法律制度手段来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只有在理解医生,关爱患者的基础上,通过医患双方、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参考文献】

孙慕义医学伦理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2010重印)

公共关系学论述题及案例分析 篇10

1.试述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答:“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组织的公关活动包括了组织中的个人与公众对象之间的关系,公众对象中也存在看许多个体的对象。因此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也经常表现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即代表组织的个人与公众群体中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十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公关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交际素质与涵养。良好的个人关系必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

(2)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首先,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仅是个人。其次,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再次,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人际关系处理的许多私人事务与公众没有关系。最后,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

“人际关系”侧重从人的“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这二种“关系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明确的区别,不可混淆。

2.联系实际说明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的四个基本原则?

答:面对众多的媒介,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才更加有效和经济,这是实施传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联系目标原则

根据公共关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选择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须符合公共关系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才可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公共关系可加以利用的各种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公共关系的某一目的服务。选择媒介首先应该考虑本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要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要与社会名流沟通,可采用招待会、宴会的方式;要树立社会信誉,就必须从完善产品质量和系列性服务项目人手;要缓解组织内部紧张关系,则可通过对话、座谈会及各种内部传播的方式。

(2)适应对象原则

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用不同的传播方法,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达目标公众,并被公众所接受。

不同的公众对象,适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要使信息有效地到达公众对象,就必须考虑公众对象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习惯、生活方式及他们通常接受信息的习惯(如阅读、听广播)等等,根据这些情况去选择适当的传播工具。例如,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公众宜采用广播、电视;对于喜欢阅读思考的知识分子应多采用报纸、杂志;对于经常加班加点、行踪不定的出租汽车司机最好用电台广播;一个产品的信息要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最好制作成电视卡通节目等等。

(3)区别内容原则

根据传播内容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使传播形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需要传播的内容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应该根据信息内容的特点,结合传播媒介的特点来考虑。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反复思索才能明白,就应该用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而不宜用广播、电视,因其传播效果瞬间即逝。需要报导的内容涉及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则宜用电视或电影,容易产生诱人的效果。为扩大商标徽记的影响向社会

征求设计稿件,可用新闻或广告;而要回答某个消费者的投诉,只需面谈、电话或书信方式。

(4)合乎经济原则

根据具体的经济能力和最经济的条件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根据组织的公共关系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量力而行,精打细算,争取在最经济在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大的传播效益。

组织的公共关系经费一般都很有限。成功的公共关系应该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去争取尽可能大的社会传播效益。所以在选择媒介时应该量力而行。同时,传播活动也需要有经营头脑,比如人际传播在经费开支的绝对额来说比较节省,但大众传播(如广告)的作用范围广泛,所以它的单位平均成本可能更低。新闻传播比广告节省得多,但也可能招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额外赞助负担。因此,考虑经济合算的原则还需从实际效果出发。健全的公共关系工作需要有稳定的财务支持,而有效的公共关系应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五、案例分析题

“三高”为中国申奥放歌

2001年6月23日晚,昔日皇家禁宛中乐声翩翩,弦歌阵阵。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在紫禁城午门广场联袂演出,在“6·23国际奥林匹克日”掀起北京申奥活动的高潮。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数万热情的中外观众-同观赏了这场精彩的演出。

当晚三位“歌剧之王”身着黑色燕尾服,站在了紫禁城的古老红墙之间的舞台上神采奕奕,他们演唱了近三十首脍炙人口的歌剧选段或歌曲。从卡雷拉斯的《我知道这个花园》,到多明戈的《星光灿烂》到帕瓦罗蒂的《今夜无人入睡》,宏亮且有穿透力的歌声,赢得了现场3万名观众的热烈掌声。

昔日这里曾经钟鼓齐鸣,如今西方歌剧在这里缭绕;昔日皇帝曾在这里议政,如今三位西方音乐大师在这里纵情高歌。东方建筑的神韵与西方艺术经典在这里达成了完美的交融,古老的紫禁城在一个充满激情的夜晚被唤醒,改革开放的中国以一场东西文化交融的音乐盛会,向世界展示他们积极走向世界的宽阔胸怀。紫禁城午门广场,“歌剧之王” 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深情演绎音乐盛典,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音乐会电视直播可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观众。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知 识 点:

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在紫禁城午门广场联袂演出,在“6·23国际奥林匹克日”掀起北京申奥活动的高潮是借助了公共关系学中名流公众的效应。(1)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知识和专长

策划组织借助名流的知名度扩大组织的公共关系网络、扩大组织的公众影响力,丰满组织的社会形象。无形中使组织增添了一笔知识财富、信息财富。(2)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社会声望 一般公众存在“崇尚英雄”、“崇拜明星”的社会心理,组织与社会名流建立良好关系,就会将本组织的名字与社会名流的名望联系在一起,利用公众崇拜名流的心理,提高了本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分析评点:

名流公众指那些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有名望人士。这类关系对象的数量有限,但对传播的作用很大,能在舆论中迅速“聚焦”,影响力很强。通过社会名流去影响公众和舆论,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首聚北京,为中国放歌,这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空前创举,其文化含量及影响力都将在21世纪的开年之页留下深刻的痕迹,并赋予古典艺术活动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

1.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是什么? 答:公共关系的职责是指公共关系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范围及其应当承

担的责任。其最基本的职责是:

(1)收集信息。公共关系首先要履行收集信息、监督环境的职责,即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运用各种调查研究分析的方法,收集信息、监视环境、反馈舆论、预测趋势、评估效果,以帮助组织对复杂、多变的公众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维持组织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2)辅助决策。公共关系在组织的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要协助决策者考虑复杂的社会因素,平衡复杂的社会关系,从社会公众和整体环境的角度评价决策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后果,使决策目标能够反映公众的利益,使决策方案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力和社会应变力,使决策实施的效果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3)传播推广。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履行传播推广的职责,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协调沟通。公共关系是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沟通机制,即运用各种协调、沟通的手段,为组织疏通渠道、发展关系、广交朋友,减少摩擦、化解敌意、调解冲突,成为组织与各类公众交往的桥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人和”的环境。

(5)提供服务。公共关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工作,它的管理地位和日常业务都具有明显的服务性质。公共关系工作的成效也需要以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来衡量。公共关系通过信息性、传播性、协调性、支持性、辅助性的服务使组织内部运转得更加顺畅、协调,使组织外部环境更加和谐、良好。

2.试述电视在传播信息中的优势和弱点。

电视是用电子技术传送活动图象的通讯方式。它应用电子技术把静止或活动景物的影象进行光电转换,然后将电信号传送出去使远方能即时重现影象。(1)电视的优势:

①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它用形象和声音表达思想,这比报纸只靠文字符号和广播只靠声音来表达要直观得多。电视这种形象和声音相结合的表达手段,最符合人类感受客观事件的习惯,因而最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②纪实性强、有现场感。它可以对事物作直接目击报道。电视能让观众直接看到事物的情境。这种纪实性使电视报道告别逼真、可信、能使观众生产亲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对事件的纪实性最强。

③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它与广播一样,用电波传送信号,向四面八方发射,把信号直接送到观众家里。传播速度快,收视观众多,影响面大。

④多种功能、娱乐性强。由于直接用图象和声音来传播信息,因此观众完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适应面最广泛;而且电视集各种艺术手段和传播媒介之长,是当今娱乐性最强的一种传播手段。

(2)电视传播的弱点。

①和广播一样,传播效果稍纵即逝,信息的储存性差,记录不便也难以查询。

②电视节目同样受时间顺序的限制,加上受场地、设备条件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送和接收都不如报刊、广播那样具有灵活性。

③电视节目的制作、传送、接收和保存的成本较高。

五、案例分析题 假如我是广州市长

前几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举办过直接为市长作参谋的“假如我是广州市长”征文活动(后定名为“市长参谋活动”)。它具体落实在为政府职能部门出谋献策,如“房改方案千家谈”、“菜篮子工程干家谈”等的“千家谈系列活动”;还有讨论广州市风和广州人精神的“羊城新风传万家”、“羊城居委新形象”等大型公众活动等等,运用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参政议政,各抒己见,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对市民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

知 识 点:

(1)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政府公共关系工作除了要广泛地了解民意之外,还要尽可能争取公众的了解。这就需要加强政府自身的传播工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政府公共关系的一种形式。公众议政活动除了面对面的对话渠道之外,现代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沟通提供了具有更为广泛的参与性的方式。围绕着政府官员“头痛”、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动员公众献计献策,集思广益,也是政府公共关系的一种形式。分析评点:

(1)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的重要性。一个社会的开放度越高,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性就越强;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性越强,政府机构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就越重要。因此,开拓公众参与性强的社会沟通渠道,让公众的意见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和有效的方式公开地表达出来,不仅能够使政府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不同意见,为制定政府政策提供依据。

(2)避免压抑引起的冲突和震荡。开拓公众参与性强的社会沟通渠道,还能使各种潜在社会摩擦与冲突能量在“微调”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和缓解,避免长期压抑或积聚而引起爆发式的冲突和震荡,从而有利于形成既生动活泼,又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秩序。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广泛的普及的民主,应该发展一系列公众议政参政的社会渠道。1.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是什么? 答:公共关系的职责是指公共关系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范围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其最基本的职责是:

(1)收集信息。公共关系首先要履行收集信息、监督环境的职责,即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运用各种调查研究分析的方法,收集信息、监视环境、反馈舆论、预测趋势、评估效果,以帮助组织对复杂、多变的公众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维持组织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2)辅助决策。公共关系在组织的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要协助决策者考虑复杂的社会因素,平衡复杂的社会关系,从社会公众和整体环境的角度评价决策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后果,使决策目标能够反映公众的利益,使决策方案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力和社会应变力,使决策实施的效果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3)传播推广。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履行传播推广的职责,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协调沟通。公共关系是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沟通机制,即运用各种协调、沟通的手段,为组织疏通渠道、发展关系、广交朋友,减少摩擦、化解敌意、调解冲突,成为组织与各类公众交往的桥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人和”的环境。

(5)提供服务。公共关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工作,它的管理地位和日常业务都具有明显的服务性质。公共关系工作的成效也需要以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来衡量。公共关系通过信息性、传播性、协调性、支持性、辅助性的服务使组织内部运转得更加顺畅、协调,使组织外部环境更加和谐、良好。

2.试述电视在传播信息中的优势和弱点。

电视是用电子技术传送活动图象的通讯方式。它应用电子技术把静止或活动景物的影象进行光电转换,然后将电信号传送出去使远方能即时重现影象。(1)电视的优势:

①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它用形象和声音表达思想,这比报纸只靠文字符号和广播只靠声音来表达要直观得多。电视这种形象和声音相结合的表达手段,最符合人类感受客观事件的习惯,因而最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②纪实性强、有现场感。它可以对事物作直接目击报道。电视能让观众直接看到事物的情境。

这种纪实性使电视报道告别逼真、可信、能使观众生产亲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对事件的纪实性最强。

③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它与广播一样,用电波传送信号,向四面八方发射,把信号直接送到观众家里。传播速度快,收视观众多,影响面大。

④多种功能、娱乐性强。由于直接用图象和声音来传播信息,因此观众完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适应面最广泛;而且电视集各种艺术手段和传播媒介之长,是当今娱乐性最强的一种传播手段。

(2)电视传播的弱点。

①和广播一样,传播效果稍纵即逝,信息的储存性差,记录不便也难以查询。

②电视节目同样受时间顺序的限制,加上受场地、设备条件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送和接收都不如报刊、广播那样具有灵活性。

③电视节目的制作、传送、接收和保存的成本较高。

五、案例分析题 周恩来的精彩演讲

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曾应重庆“西南实业协会”的邀请,出席他们的一次星期五聚餐会,并准备演讲《当前经济形势》。在此聚餐会之前,周恩来认真阅读了当时重庆的经济材料,并且叫经济学家许涤新同志前去汇报重庆资本家存在的问题和思想动态,汇报资本家对于国民党的经济政策和官僚资本的态度等等。当时,他曾对许涤新说:“对人家讲话,必须了解对方的活思想,说出话来才不会文不对题。”“如果不抓住对方的活思想,那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星期五聚餐会上,周恩来做了《当前经济形势》的演讲。周恩来先是指出了结束抗战以后的政治问题,然后又谈了发展民族资本和社会经济等问题,最后他详尽地阐明了我党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纲领。听报告的人极其踊跃,不仅座无虚席,而且在讲堂的窗台和窗外,都站满了人,但会场秩序很好,只有周恩来同志的气壮山河的宏亮声音在震荡着。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知识点:

演讲是一种艺术程度较高的传播手段,成功的演讲是从准备开始的。做好演讲的准备。包括了解听众,熟悉主题和内容,搜集素材和资料,准备演讲稿,作适当的演练等。演讲虽然是一种言语的表达,但演讲与平常的讲话不同,需要作较充分的准备工作。要有准备,首先就是要有调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这种调查包括:了解演讲的听众,如他们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背景、意见态度、行为方式等,以此为根据来确定演讲的主题和内容,搜集演讲的素材,选择合宜的演讲方式。分析评点:

周恩来这次演讲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他十分认真地对待这次演讲、做了大量的调查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在事前下功夫去阅读当时重庆的经济材料,并且叫经济学家许涤新前去汇报重庆资本家存在的问题和思想动态,汇报资本家对于国民党的经济政策和官僚资本的态度等等情况。真正做到了“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周恩来对许涤新所说的那番话对我们很有启发:“对人家讲话,必须了解对方的活思想,说出话来才不会文不对题。”“如果不抓住对方的活思想,那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这说明,周恩来善于了解演讲的听众,对他们的社会背景、思想动态、意见态度及行为方式等做了透彻的分析研究,以此为根据来确定自己的演讲的主题、内容以及合适的演讲方式。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答:“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组织的公

关活动包括了组织中的个人与公众对象之间的关系,公众对象中也存在看许多个体的对象。因此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也经常表现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即代表组织的个人与公众群体中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十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公关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交际素质与涵养。良好的个人关系必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

(2)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首先,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仅是个人。其次,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再次,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人际关系处理的许多私人事务与公众没有关系。最后,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

“人际关系”侧重从人的“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这二种“关系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明确的区别,不可混淆。

2.联系实际说明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的四个基本原则?

答:面对众多的媒介,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才更加有效和经济,这是实施传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联系目标原则

根据公共关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选择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须符合公共关系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才可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公共关系可加以利用的各种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公共关系的某一目的服务。选择媒介首先应该考虑本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要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要与社会名流沟通,可采用招待会、宴会的方式;要树立社会信誉,就必须从完善产品质量和系列性服务项目人手;要缓解组织内部紧张关系,则可通过对话、座谈会及各种内部传播的方式。

(2)适应对象原则

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用不同的传播方法,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达目标公众,并被公众所接受。

不同的公众对象,适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要使信息有效地到达公众对象,就必须考虑公众对象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习惯、生活方式及他们通常接受信息的习惯(如阅读、听广播)等等,根据这些情况去选择适当的传播工具。例如,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公众宜采用广播、电视;对于喜欢阅读思考的知识分子应多采用报纸、杂志;对于经常加班加点、行踪不定的出租汽车司机最好用电台广播;一个产品的信息要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最好制作成电视卡通节目等等。

(3)区别内容原则

根据传播内容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使传播形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需要传播的内容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应该根据信息内容的特点,结合传播媒介的特点来考虑。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反复思索才能明白,就应该用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而不宜用广播、电视,因其传播效果瞬间即逝。需要报导的内容涉及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则宜用电视或电影,容易产生诱人的效果。为扩大商标徽记的影响向社会征求设计稿件,可用新闻或广告;而要回答某个消费者的投诉,只需面谈、电话或书信方式。

(4)合乎经济原则

根据具体的经济能力和最经济的条件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根据组织的公共关系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量力而行,精打细算,争取在最经济在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大的传播效益。

组织的公共关系经费一般都很有限。成功的公共关系应该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去争取尽可能大的社会传播效益。所以在选择媒介时应该量力而行。同时,传播活动也需要有经营头脑,比如人际传播在经费开支的绝对额来说比较节省,但大众传播(如广告)的作用范围广泛,所以它的单位平均成本可能更低。新闻传播比广告节省得多,但也可能招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额外赞助负担。因此,考虑经济合算的原则还需从实际效果出发。健全的公共关系工作需要有稳定的财务支持,而有效的公共关系应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五、案例分析题

美国亨氏集团的母亲座谈会

美国亨氏集团与我国合资在广州建立婴幼儿食品厂,但是,生产什么样的食品来开拓广阔的中国市场呢?筹建食品厂的初期,亨氏集团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多次召开“母亲座谈会”,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广泛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征求母亲对婴儿产品品的建议,摸清各类食品在婴儿哺养中的利弊。

之后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研究,根据母亲们提出的意见,试制了些样品,免费提供给一些托幼单位试用;收集征求社会各界对产品的意见、要求,相应地调整原料配比,他们还针对中国儿童食物缺少微量元素,造成儿童营养不平衡,影响身体发育的现状,在食品中加进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如锌、钙、铁等,食品配方更趋合理,使产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普遍地受到中**亲的青睐,于是,亨氏婴儿营养米粉等系列产品,迅速走进千千万万中国家庭。请问要应用公共关系学的什么知识点,来分析评点该案例。

知识点:

产品定位的客观依据有以下几点:1.关于产品的调查研究;2.对于消费者的调查研究;3.市场情况的调查研究;4.关于竞争对手的调查研究;5.关于传播媒体的调查研究;6.关于流通领域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评点:

这里应该着重强调的是对于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我们必须通过对于消费者的调查去发现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群。要弄清楚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这种产品及服务。在调查中要弄清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收入、教育、职业、婚姻等情况以及这些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耐用性、样式、价格、使用方法等方面需求的差异性。亨氏集团多次召开“母亲座谈会”,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广泛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征求母亲对婴儿产品品的建议,摸清各类食品在婴儿哺养中的利弊。产品定位的信息,大多来自公众,亨氏集团重视对于消费者的调查研究,认真收集产品反馈信息,从而一举成功。此例说明,重视对于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搞清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趋势,为企业的产品定位找到科学的依据,这样才可以帮助企业赢得市场。

案例分析思路

一、组织与员工的关系

这是社会组织内部公关-----组织与员工的关系。

员工是组织的首要公众,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员工也是形成组织力量的主体,是组织创一流产品或服务的主力军,是塑造和推销组织形象的积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意义主要表现在:①组织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内聚力;②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增强外张力。结合案例分析:目的是增强凝聚力,调动积极性,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所以,社会组织要重视做好员工公关,因为员工是组织的首要公众,关系到组织的生死存亡。

二、组织与消费者的关系

这是社会组织外部公关-----组织与消费者的关系。

消费者是组织最重要的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的目的,是促使消费者形成对组织及

其产品的良好印象和评价,提高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对市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实现组织和消费者公众的共同利益服务。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①良好的消费者关系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利益。对于企业来说,消费者就是市场,有了消费者就有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能够实现。②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能够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

结合案例分析,坚持CS活动的宗旨,即让顾客满意。满足顾客的知晓权、选择权、要求公平权,只有消费者三种权益得到尊重的情况下,组织才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才会真正赢得顾客的支持,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所以,社会组织要重视处理好顾客关系,顾客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只有把顾客关系处理好,企业才有较好的信誉,企业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壮大。

三、组织与名流的关系

这是社会组织外部公关-----组织与名流的关系。

社会名流是指那些对公众舆论和社会生活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如工商界、金融界首脑人物,科学界、教育界、学术界的权威人士,文化、艺术、影视、体育等方面的明星,新闻出版界的名记者、名编辑。这类关系对象的数量有限,但质量很好,能在舆论传播中迅速“聚集”,影响力很强。建立良好的名流关系,借助于名流的知名度,有利于扩大企业或组织的公共关系网络,扩大企业或组织的社会影响,丰满企业或组织的外在形象。

结合案例分析,围绕利用名人的目的是借助名流的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专业知识和特长来扩大知名度和提高信誉度。

社会组织要重视利用名流关系来宣传组织,这样有利于组织知名度的扩大和信誉度提高,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四、策划媒介事件

这是社会组织或企业在策划媒介事件,又叫做制造新闻。策划媒介事件不是指无根据地编造新闻,而且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有效展开一些宣传组织形象的活动,以便引起新闻媒介的广泛报道,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制造新闻是一种人为的媒介事件,是与自然发生的新闻事件相对应的。它不是自然地等待新闻记者来采访,而且主动“演出”新闻给记者看,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报道的积极性。策划媒介事件在公关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往往比投寄新闻稿、举行新闻发布会更能产生轰动效应,引起公众的注意。结合案例分析。

所以,社会组织要善于制造新闻,通过制造新闻,来扩大组织的影响,这是一种最客观、最经济、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

五、赞助活动

这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专题活动------赞助活动。

所谓赞助活动,是指社会组织以不计报酬的捐赠方式,出资或出力支持某一项社会活动、某一种社会事业。开展赞助活动是组织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种表现,越来越多的组织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作为社会的一员,自己也应对社会的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赞助活动的目的,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美好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结合案例分析。围绕四个方面:①出资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社会大环境。故赞助以提高社会效益为重要目的。②关心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表明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从而树立企业的美好形象。故赞助以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尽义务为主要目的。③以资证明企业的经济实力,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谋求社会公众的好感。故赞助以增进感情的融通为主要目的。④以赞助活动为手段,扩大企业知名度,使之成为公共关系广告,增强企业商业广告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所以,社会组织要经常利用、寻找适当的时机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增强组织的责任感,这样有利扩大组织的知名度和提高信誉度。

六、公关危机

这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公关危机。

所谓公关危机,是指由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种种因素,严重损害了组织的声誉和形象,使组织陷入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并处于发展危机之下的一种公共关系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迅速改变,就会影响到组织的生存,所以称之为公关危机。公关危机的处理程序通常为:①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发展;②坦诚告知,表明诚意;③调查情况,收集信息;⑤评价总结,改进工作;④针对对象,确定对策。结合案例分析。

上一篇:中考语文复习辅导(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美丽之于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