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患关系分析

2024-10-25

当前医患关系分析(精选9篇)

当前医患关系分析 篇1

一、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是患者与医生或医疗机构在诊治或缓解疾病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是医方与患方在共同的治病与防病过程中所结成的医学伦理关系, 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紧张”是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的一个话题。2012年7月到8月, 课题组对长沙市湘雅附一等五家省级医院、长沙市人民医院等八家市级医院及长沙市黄金乡乡镇卫生院等二十家乡镇社区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进进行了调查走访, 发放问卷300余份, 访谈医生、护士和患者共30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访谈资料整理, 总结出当前长沙市医患关系有如下特点:

1. 患方不满情绪增加。

首先表现在看病难。由于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够合理, 相当多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条件比较好的大医院, 而社区医院、中小医院, 卫生所条件都比较差, 大部分患者都愿意直接到大医院去看病, 导致医院级别越高, 医生的工作负荷越大。通过调查发现:我们调查的几家三甲医院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中、小医院医生工作量的2~3倍。三甲医院一位医生一个上午要诊冶30~40位病人, 平均每位病人的诊治时间只有五六分钟。这些医院经常是人满为患, 病人像是天天在医院赶“集市”;尤其是到这些医院找专家看病, 病人往往要排几个小时的队, 有的甚至要等上几天十几天;医生在这样繁重的工作情况下, 往往疲于应付, 无暇回答患方提出的疑问及其作必要的解释。其次表现在看病贵。调查发现, 62%的家庭平均每年用于医疗方面开支在3 000元以上, 有10%的家庭超过5 000元, 而且近八年来, 人均门珍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 明显高于人均增长幅度 (城市8.9%, 农村2.4%) 。而且大部分大中型医院药价贵、检查费用高, 脏器移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和高精尖设备的应用价格昂贵, 部分低收入人群和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难以承受。最后表现在看病受气。据调查, 频发的医患冲突中, 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 其他80%均缘于医德医风和医院管理问题上。医疗过程中, 患者主体逐渐以新的理念定位现时的医患关系, 他们日趋要求医患之间的平等主体关系、相互尊重关系、参与合作关系。而有些医生在医治过程中常以“家长”自居, 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 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和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和行为, 一旦医患产生冲突就用冷冰冰的法律来进行解决。

2. 医患双方缺乏信任。

由于医院的市场经济行为, 医患双方越来越缺乏信任, 主要表现在:一是患方对医方的不信任。调查发现, 55%的患者对医方持不信任态度, 仅有22%的患者对医方完全信任。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遇到了挑战, 这种状况也在医患关系中反映出来。譬如, 医生的正常检查, 从检查措施、诊断、到医生所开的处方都误认为是医方在诱导患方消费, 并且认为是医方为了多收费而进行的多余检查。二是由于现行的医疗法律规定:医患双方在发生医疗纠纷“对簿公堂”时, 要求医方举证, 医生往往为了保护自己, 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诊断措施, 这进一步增加了双方的不信任。更有甚者, 有些患方在就医过程中, 带着录音笔、摄像头, 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录了下来, 以便随时“对簿公堂”, 还有的患者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医生给自己开的药方和治疗方案, 进而不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3. 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人对医疗服务的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 医院医疗纠纷的例数也随之日益增加, 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医院的正常工作。从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近两年来:三级医院医患纠纷上升了17.98%;二级医院上升了34.71%;一级医院上升了12.9%, 未评审医院上升了40%左右。可见, 医患纠纷的数量在逐年增高。医患纠纷成了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人民群众议论的热点、医疗机构和医疗部门处理的难点。

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1. 从患者方面来看, 主要表现在:

(1) 病人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 针对复杂的患者个体、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技术的运用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 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 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 因此, 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白病。但有不少患者对医疗行业, 对医学科学的认识不够, 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 把到医院就诊看做一种简单的商品消费, 往往是付出后而不能获得等值的回报, 自然就导致了矛盾的升级和恶化。 (2) 患者存在不信任心。患者希望老资格医生为其治病, 一旦得不到满足就认定是年轻医生造成的, 从而发生纠纷。还有的病人在诊疗过程中采取先入为主, 稍有不妥既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因为他们不少人的心里一开始就对医方存有戒备, 甚至还出现了对医方与其谈话和诊疗措施进行录音或记录的怪现象, 想利用自己手中的记录来作为要挟医方的“证据”。这些行为都给医方在诊疗的过程中带来不小的压力。

2. 从医务人员方面看, 存在以下一些因素:

(1) 医疗质量存在薄弱环节, 如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造成差错事故发生;或是技术水平低下造成误诊误治。 (2) 院风建设方面的问题。由于客观上正常收入不能满足医生物资需要, 少数医生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服务不到位, 对患者治疗不精心, 存在“冷、硬、顶、推”等现象, 收受红包、回扣, 造成了不良影响, 导致了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 (3) 医务工作者不能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 依然将疾病放在第一位, 忽视了病人生理、心理的感受, 只注重自己医疗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 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与社会交流能力的提高, 用语不当, 造成病人误解。

3. 社会方面的因素。

(1) 过度的医疗费用让不少患者不堪重负。过去城镇职工是公费医疗, 现在因医疗体制的改革, 患者自身须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 尤其是重病、慢性病个人付费就更多, 病人压力不断加大造成了心理的不满, 从而将怨气撒在了医院方面, 医务人员成了出气筒。 (2) 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和媒体的推波助澜。由于部分媒体片面地把医患关系定位于简单的消费关系, 加上“病人就是上帝”这种说法的误导, 将患者和医务人员摆在了不平等的位置上, 导致医患双方的不满和不信任。

三、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的对策思考

1. 加强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1) 加强医方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患病就诊, 知道病情是起码的要求, 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家属有告之病情的义务, 在告之真实病情后, 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或家属的支持, 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医生对在用药、检查、改变治疗方案等可能发生的情况, 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之, 这样既尊重了患者, 又拉近了关系, 也可避免可能发生的矛盾。 (2) 加强医方与患者本人的沟通。在医疗服务工作中, 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 时时体现对患者的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 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 是医疗服务的必然趋势。

2. 不断完善卫生法律法规。

由于医疗服务的垄断性, 在医患关系中, 医方处于主导地位, 这是医疗服务所需要的。这种医患关系不同于民事法律法规中的主客体关系, 因此, 不能用民事法律法规来规范医患关系。在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加强医疗管理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外先进管理模式, 把中国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在处理医患纠纷中的适用度不断完善和提高。制定出统一的、有说服力的、比较公正的、有权威性的, 真正能起到约束医患双方和解决矛盾的法规。这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法律基础,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另外对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 执法要严, 严厉打击社会上不法医闹团体, 确保正常的医疗秩序。

3. 转变服务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协调医患关系。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临床的工作范围, 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必须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 仅仅做到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是不够的, 还应知道患病的是什么人,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患病, 要运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医疗服务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以适应各种患者对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要。同时, 拓宽服务职能范围, 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等, 适应患者需求, 密切医患关系。

4. 完善社会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昂贵的医疗费用是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很重要的因素, 它成为构成此种紧张关系的载体, 使“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就现状而言, 在社会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之前, 有约80%的病人流向各大医院, 只有20%的患者在基层小医院就诊, 导致小医院无人问津, 大医院人满为患。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彻底改变这种资源配置失衡的状态, 建立和积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更不是简单地实施几项便民措施就能实现的, 而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 是一个永远追求的目标, 是我们全社会的聚焦点。

参考文献

[1]伍天章.医学伦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

[2]杜治改.医学伦理学探新[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3]艾永发.对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及对策研究[J].重庆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82.

[4]周胜, 叶芳, 何海军.谈医疗纠纷的产生与防范[J].中床新医学, 2004, (10) .

[5]王洁, 潘睿, 黄辉, 等.浅议医学科技发展与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11) .

当前医患关系分析 篇2

做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大四的学生,从上学期伦理课开始,我们就陆续了解到了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形势严峻。并且在某些地方呈现医患对立的出尖锐化态势。首先我先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当前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

”济南精神病院医生值班遇害 谁来保护他们的安全记者再次来到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就值班医生遇害一事进行了追踪采访。省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称:患者伤害医生事件,每年不下一二十起。

福建中医学院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戴春福在该院附属的“国医堂”医院坐诊时,被一名患者用刀捅死。福建中医学院的师生对戴教授的被害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而耐人寻味的是,在并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网上评论却大量出现出对医生的质疑和批评声音。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说明当前医患矛盾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亟待引起足够重视。

乌鲁木齐居民刘华东,带着不慎被开水烫伤的生命垂危的3岁幼儿,先后跑了4家医院,奔波几十里,均被以种种理由拒收。距烫伤4个小时后,终于住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时,孩子已经奄奄一息,终因耽搁过久,严重脱水,休克死亡。据有关人士说,这4家医院只要有一家及时收治,悲剧就不会发生。

1993年12月22日7时30分,5岁的患儿刘大龙的扁桃体摘除术和4岁的严重先心(法洛四联症)患儿许冲的开胸手术,术前准备工作同时紧张的进行,悲剧也在悄悄的开始……

从上面几个例子我来谈一下近年来的医患关系。那么什么是医患关系呢?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医疗者一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就医者一方)在治疗或缓解患者疾病过程中所建立的相互多方面的联系。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从我们去年刚接触临床开始,我们见习医生遇到的大多数病人还是很配合我们医学生的。我们在指导医生的带领下,可以对病人进行问诊,查体等。大所属病人也是相当配合我们的教学。所以我认为医患关系在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在总体和谐中存在着不和谐,甚至形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态势,正如上面我举得那些例子。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热点,缘于社会转型时期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社会方面说 1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其处理以行政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为主体3。医疗纠纷易于引发社会的反应,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构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4新闻媒体的报道往往倾向于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群造成了误解,广大医务人员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从医院方面来看 1 医疗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以非医疗过失纠纷为主2。医疗纠纷的赔款额越来越高。只要产生纠纷,不论是否医疗事故,患者(或死者)家属既不走法律途径,也不通过医学鉴定,就是一个字:闹!医院为了息事宁人就只有赔钱,少则3—5万元,多则几百万元。3刑事案件增多,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病人疾病久治不愈,患方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上面便是发人深省的例子

4医生害怕医疗纠纷,对重症患者拒收事件时有发生

从现实来看,绝大多数普通医生正在受着多重煎熬:生存压力、患者情绪、职业良心等等。

三、从患者来说

1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未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我国各类与健康相关服务设施覆盖率仅为21%,而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0%,在世界卫生组织对其191个成员国的卫生体系绩效的评估排序中,我国居144位,其中“用于卫生体系的财务负担在国民中分布状况”指标一项,名列180位,卫生保健的公平性排列为188位,几近尾数,其中公共卫生人均支出比非洲最穷国家还低50%。2005年哈尔滨发生“天价医药费事件”。在央视《新闻调查》的报道中,病人翁文辉住院76天,竟然发生费用550万元。很多人因为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而放弃了治疗。2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甚至认为医生草菅人命 如南京某医院医生在其上班期间下围棋,导致患儿死亡。此类事件对医务人员造成了极大地负面影响 那么形成当前医患关系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一、现行医疗体制结构的原因 医疗改革偏重于走市场化路子,政府对医疗事业投入不足,可以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总根子。以2002年的统计为例,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仅占全部医疗费用的15%,为GDP的5%左右。政府投入少,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产生逐利冲动,甚至陷入以药养医的误区,导致一些医生不顾病情需要,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负。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医疗赔偿制度不健全,最具风险的医院是唯一缺乏保险理赔的,医院、医护人员、患者均不能投保,一旦出了问题,患者就只能找医院。

医患纠纷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从法律制度来说,我国有律师法、教师法,但是没有《医师法》。对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权益保护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香港就有“执业医师法”。对于医闹,我们只能用行政手段去处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二、医院及医务人员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医方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客观上,我国医生尤其是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的医务人员工作量很大。受就诊时间限制,面对众多患者,医生很难做到有问必答,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超负荷的工作量,也使一些医生精神压力很大,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诊疗活动的厌倦和对患者的冷漠。另一方面,一些医务人员素质降低,自身修养欠缺。据有关部门统计,医疗纠纷的诱因80%以上不是医疗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服务质量甚至职业道德问题,如“红包”与药品回扣现象。另外,医院实际上存在着“以药养医”,医务人员收入与患者所交费用多少挂钩的政策,药品的虚高定价是医疗费用高昂的主因和医卫界不正之风的源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有些医院本身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投入不足,一些医院设备不够、老是满负荷运转。个别医生的个别失误、个别医生的不负责任等给患者带来损害。医生因为怕出差错,于是就多检查,这也容易导致患者不满。医院的服务流程还可以改进。

三、患者方面的原因 患者不能理性看待医疗问题,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认为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但医疗服务业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由于当今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或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原因,医方很难保证对所有患者的治疗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即使对于很多常见疾病,在治疗中也会有意外发生(因过失导致的医疗事故除外)。社会的信任缺失,又使有的患者对医生开具的处方、检查检验项目及实施的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持怀疑态度,最后对正常的治疗效果总有这样那样的疑虑。有些患者如果期望没达到,就无限地指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迫使医务人员过于谨慎而放弃效率,结果是优质了不廉价、安全了不便捷。还有就是看病往往要排很久的队,几个小时后终于轮到自己了,只得到医生几分钟的诊治,患者对此不满。

四、医患之间的关系因素 1是医患双方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医患冲突的最终受害者是患方,患方的求医与医生的施医而形成施恩与受恩的医患关系。2是医患信息的不对称,使医方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善意或非善意的信息隐瞒

3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

4是医患沟通不够。有统计表明,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5是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

五、媒体因素,对医患关系的紧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新闻媒体在报道医疗事故时未能全面、准确、客观地报道,对恶化医患关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介对患者具有同情心,而缺少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其立场倾斜于患方。新闻媒体正面舆论宣传不够而过分渲染医院的黑暗面,误导患者在治病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而与医方发生冲突

那么我们将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呢?

第一,加快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1尽快地建设覆盖我国城乡的城镇社区医疗和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网络,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由于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致使病人不正常的流动,大部分病人流向城市大医院,大医院的患者有70~80完全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假如说医疗体系健全,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就不会出现大医院看病难的事了。2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致使医院过的追求经济利益,而这些都是靠医生来完成的,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所以,政府加大对医院的资金投入,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本来面目,是广大的群众感到不再看病难看病贵。这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得重要一环。3增大医保赔偿的力度与范围

第二,加强法治化管理进程 1不断完善卫生法规和制度。在医患双方,都有共同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各方都要遵守卫生法规。

2、对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执法要严。杜绝医闹事件的发生

第三,医院与医务人员方面

医院应重视医疗质量、重视人文关怀、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维护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构建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病人不单需要肉体上的治疗,更需要情感上真诚的关注和抚慰。作为医生,不仅要为病人解决病痛,更应该理解患者心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阴影。第四,患者方面

患者要理解医学的高风险性和探索性,尊重医务人员,当诊疗出现意外时,应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

第五,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促进医患沟通增加医生患者之间的相互信任

医患沟通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医疗机构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责无旁贷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努力加以改进。

当前医患关系分析 篇3

1 当前医患关系、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教育现状

1.1 国内医患关系现状

已有研究表明[1,2],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总体较好, 但医患纠纷、冲突事件屡有发生且呈日趋严重态势, 医务人员遭受伤害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医患矛盾或医患关系紧张状况仍令人担忧。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等提供的资料显示,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等问题形势严峻, 2006年, 我国发生医疗纠纷1.024 8万件, 2010年已增至1.724 3万件, 2014年高达11.5万件。医务人员被辱骂、威胁、伤害等事件时有发生, 2008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此类事件20.6次, 2012年上升到27.3次。医闹、医患矛盾等问题不仅对病人及其家属造成了损害, 还对医务人员产生不良影响, 对医学生择业、就业和心理也有很大影响, 医患矛盾日益加剧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改的顺利推进, 也严重威胁到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1.2 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社会和科技快速发展、高校扩招和医学专业特殊等原因, 医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比如扩招带来更多就业压力和竞争;学习压力大;医患矛盾等问题使医学生面临更多应激源和心理问题;医患冲突事件导致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焦虑、恐惧。同时, 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对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医学生需要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更好的心理素质, 这些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可能导致医学生出现更多心理问题。盛立英等[3]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进行的研究提示, 被调查的医学生中, 39.4%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该研究还发现医学生的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人, 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是医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计永利等[4]的研究也提示, 医学生SCL-90的阳性检出率为25.44%, 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等问题突出。这些研究提示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高, 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恐怖和焦虑等问题对其将来应对与处理好医患关系非常不利, 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3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年来, 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校及相关部门重视下,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很大发展[5]。心理健康教育在早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 有些医学院校才逐渐开展非常规、临时性的宣传教育或心理讲座等。近二十多年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快速期, 各高校不仅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 还加强了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和心理干预等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艰难历程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维护、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难度大、任务重、形势复杂等原因,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 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体系和机制等方面需要完善。一方面, 现有教育形式和方法陈旧、落后,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未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教育内容不丰富, 课程内容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 而更实用有效的内容如心态调整、良好的情绪和个性、人际互动交往与适应、应对能力、综合心理素质等还比较欠缺, 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还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也反映出课程体系不科学、不规范。另一方面,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 医患沟通等问题未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界重视,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关注到这些问题, 但教育内容仅停留在人际沟通技巧层面, 没有认识到人际沟通是与其他心理功能共同长期发展起来的。事实上, 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 人际互动沟通是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其与情绪、人格和应对方式等心理功能关系密切, 因此在教育中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人际互动沟通、医患沟通等问题, 也不能等到出现棘手的医患关系问题时才开始训练医患沟通能力 (此功能需要与其他心理功能一起长期训练) 。

2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1,2], 心理健康状况与医患关系密切相关, 特别是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医患关系, 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其将来的工作中对医患关系也将产生重要作用。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 医务人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既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 又可以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 还可以构建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良好的心理状况是长期培养、训练和教育的结果。因此, 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状况欠佳会对医患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期间或入职后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医患沟通能力就可能受影响, 特别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 从事风险高、压力大的临床工作时, 其身心健康更容易受到损害。根据应激理论, 医务人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会导致多种心理、行为或生物不良反应, 比如烦躁、易怒、焦虑、恐怖、力不从心、失眠、职业倦怠、身心疲惫等。医学生心理有问题、工作状态不佳, 不仅可能导致医患关系、医护关系、上下级关系出现问题, 还可能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临床诊断或治疗出现失误、医疗事故增加、医患纠纷比例上升。此外, 心理健康教育在影响医患关系的同时, 医患关系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

3 当前医患关系视角下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医患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 改善、维护和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医患关系密切相关,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医患关系教育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医患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笔者建议: (1) 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和医患关系教育,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训练, 忽视了心理健康和医患关系教育。应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如加强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等, 将医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医患关系教育有机融合, 并将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建立、维护良好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也为化解医患矛盾提供保障。 (2) 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上, 应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育, 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如将PBL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情境互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融入传统课堂教学, 加强实践训练, 也可以将心理干预等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 (3) 充实、丰富教育内容,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完善教育机制。在原心理学知识基础上, 增加心理调适、认知评价、情商、自我效能、完善人格、适应和应对能力、社会支持、人际互动、医患沟通、人文素养、职业素质等系统、完整和实用的内容, 特别是将人际交往互动、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融入综合心理素质教育。 (4) 研究并构建更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与长效机制, 注重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与实效性。

总之, 在医患关系视角下, 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既对促进医学学科与医学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也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分析医患关系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教育状况, 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并对当前医患关系视角下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琼瑶, 王艳, 周小花, 等.医患纠纷现状对医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28 (6) :999-1001.

[2]乔文达, 张宏伟.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医患关系[J].继续医学教育, 2014, 28 (1) :105-106.

[3]盛立英, 侯文, 徐曼, 等.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 (8) :1084-1085.

[4]计永利, 白雪.医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0) :112-113.

当前医患关系分析 篇4

自古以来,医学就被认为是最有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生从古至今就享有“白衣天使”“妙手仁心”各种赞誉。可是这些年以来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从语言辱骂到动刀杀医„„去年哈医大附属一院实习医生被杀事件仍历历在目,今年医患冲突又添血案,10月25日的温岭伤医事件,更让我们浙江的医疗卫生界感到震惊、愤慨和心痛。面对这一起起恶性事件,我们在悲愤之余不得不引发一些理性的思考。

全面分析当前医患纠纷的原因,应该说是多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医学看。医学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期性、诊疗护理技术的局限性和两面性使得现有诊疗护理技术还不能治愈所有的疾患。然而患方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信息处在绝不对称之中,因此充满不信任感,医患纠纷自然易发多发。

二、从患方看。患者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病情发展估计不足或过于乐观,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遇到病情骤变和意外,误认为医方没有尽力或诊疗不当。

三、从医方看。一是医院存在违反诊疗护理操作常规和临床核心制度开展诊疗活动的现象;二是医务人员态度生硬,患者无安全、亲切、舒适感,如果治疗效果不能达到其主观的期望,就容易引发医患纠纷;三是部分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够,有漏诊、误诊、误治的情况发生;四是沟通不到位,评价不恰当。医务人员与患方告知病情,沟通诊疗事项时的语气、态度,谈话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对前期或其他医生、医院的诊治的评价等有所不当,在治疗效果不满意时都可成为医患纠纷的诱因。造成以上问题,有医院内部管理和建设等微观原因,也有政府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滞后等宏观原因。

四、从社会看。一是社会进步带来的人们的维权意识增强,老百姓对享受优质、适宜的医疗公共服务的合理需求在显著增强;二是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对医学知识和医患纠纷案例的报道和传播,提高了民众的医学素养和患方的监督能力;三是国家现行的信访、维稳等社会考核评价体制的弊端培育了医方和当地政府“息事宁人”“花钱买太平”的心态,客观上助长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社会心理;四是社会转型时期,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加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医患纠纷成为社会心理、社会矛盾的表达处和转嫁点,在媒体、舆情多元化的背景下,医患纠纷常常转变为社会矛盾集体转嫁、集中反映的舞台。

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态度生硬、沟通不足、医疗技术不过关等等都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矛盾不断累积、激化就可能发生恶性伤医事件。有调查表明,医患纠纷不单纯是治疗方案问题,而是医生态度问题。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如今的医务人员在当初报考医学院校时都有各自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追求和梦想,但当几年过后,有人却把当初的那个美好的梦想丢掉了。医院为什么存在?医疗为谁而做?一些东西被忽略,而另一些却在滋长——诸如拜金、利已、冷漠。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社会不满与日俱增。何谓医生?妙手仁心!仁爱之心体现的就是一种身体到心灵的拯救。医学人文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医务人员行医的目的是帮助别人,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是冷漠,医务人员最大的本领是与病人面谈的技巧与能力。目前世界上,命名的疾病6万多种,其中手术可治愈者6%,34%无术无药可治愈,60%的可治愈(自限性);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是伴随医学产生以来同时形成的一种职业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首列“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二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是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医生多换位思考才能获得病患的理解和信任,对于医生的付出患者应当用理解和尊重来取代无理取闹。

医院在决择时,并未考虑病人利益的最大化,只考虑医院功利最大化。致使医务人员被病人残杀后,网络上一边倒喊“砍得好”。

医患纠纷的发生源于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不同。由于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一定规律。在临床中,同一疾病因病人的心理、生理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医务人员往往不易完全掌握疾病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变化。另外,又由于医院可利用的医疗设备和资源的不同,在医疗效果上也不尽相同。但人们不完全了解医学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现代医学又充满期望时,一旦遇到不满意的诊治结果,就误认为医院和医生有问题,加之当前医疗体制存在缺陷等,这些都是引起医患纠纷的原因。

只有减少矛盾的发生,及时化解矛盾,才能有效预防恶性伤医事件。尽管多数医患纠纷有患者的原因,但我们是不是

在我们抱怨社会对我们不公和苛刻时,我们要首先想到自己的责任。要获得社会的尊重首先要自尊,获得社会的宽容首先要自律。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怀相关。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了第一家医院。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了“安乐病坊”。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当前医患关系分析 篇5

一、我国医患矛盾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医患矛盾不断升级,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基层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条件不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而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造成了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顾昕教授指出,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大医院超负荷运转,患者经过漫长的等待换来短暂的诊疗,医患沟通不足,是医患纠纷最直接的诱因。加之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医院不得不“以药养医”,依靠高端技术设备创收,造成医患关系的商品化,患者在支付了高额就诊费用后诊疗效果不理想,必然引起患方的强烈不满,成为医患纠纷另一常见导火索。

2.医生方面的因素。医生长期工作繁忙,尤其是我国多数三甲医院及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要求“医教研”三位一体,也就意味着医生不仅要完成每日繁重的诊疗工作,还必须承担一定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医疗、教学、科研被称作中国医生肩上的“三座大山”。医生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时间和精力都限制了医患之间充分、有效的沟通。另外一方面,当今医疗群体里确实存在少数医务人员自身修养欠缺,收受红包,乱检查、乱收费,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广大医疗单位及医务人员的集体形象,导致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度降低。

3.患者方面的因素。患者一方面寄于医生极高期望,希望药到病除,另一方面又对医生的检查方法及诊疗方案报以质疑的态度。患者及家属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医生态度恶劣,不负责任,认为医生“为了挣钱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等等。在我们在大多数伤医害医事件中也可以看到,行凶者大多是在复仇心态的驱使下做出了不理智的犯罪行为,而复仇心态的根源无疑在于信任的缺失。另有部分患者及家属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无理医闹,向院方索要高额经济赔偿。

4.媒体方面的因素。部分媒体在对医疗纠纷事件进行报道时,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有限,不能从客观的角度去还原事情的真相,更有甚者为了夺人眼球肆意渲染,将纠纷事件不断升级恶化,误导大众,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医疗事件恶意渲染,医疗行业正面报道不足,社会舆论一度出现一边倒的局势,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人为造成医患关系空前紧张。

二、良好医患关系及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服务高质量的基础而医患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3]医患关系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医疗机构、患者及媒体多方努力。医患沟通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中,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服务治疗的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3]医患双方充分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加强口腔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相关教育与训练的具体措施

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吴阶平院士曾说过:“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4]自古以来,都是强调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关爱病人。医学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5]

口腔临床诊疗较其他疾病的治疗有其特殊性,临床操作为主,用药为辅,大多数口腔疾病的诊疗都是在牙椅上完成的,医患接触时间相对较长,如此诊疗特点既给医患双方提供了充分交流沟通的时间,也对临床医生的沟通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作为一名口腔医学教育者,如何在提高口腔医学生诊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腔医学生沟通能力的相关教育与训练?如何让即将走上医疗岗位的学生们更好的处理医患关系?口腔临床课程教学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加强:

1.改变现有的口腔临床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医学生自身诊疗能力。单纯的课堂讲述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疗形势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现代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应是诊疗技能与人文并重,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兼备。因此,改革现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下,对某些疾病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亦可引入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case-based learning)方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为学生提供自主式学习平台。实验室可采用标准化病人、虚拟诊室等虚拟口腔科常见疾病诊疗程序,训练学生标准化接诊。医患角色扮演,加强课堂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训练无缝对接,为口腔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及心理储备,更快的适应临床工作。

2.建立社区口腔志愿者服务队。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及疾病诊疗活动,学生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传播给群众,既灵活运用所学,又在尊重、关爱社区居民的同时,提高了自身沟通技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自主观察,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将人文知识渗透进口腔临床病例。每一种口腔疾病因其发病情况及特点各不相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需求亦有所不同,教师在进行疾病病例研讨的时候,尽可能的渗透入患者心理、人文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的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诊疗过程强调对患者病痛的理解与关怀,达到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医疗纠纷和事故处理相关法律法规等课程,一旦有了纠纷危机时,可以用更加理性的办法去处理,以法律为武器保护自己,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处理医患矛盾是整个医疗体系改革的艰难环节,必然要在医改深化、国民素质提高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合理有效的沟通,是重建医患之间相互信任,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思路,顺应新时代医疗对医学生培养的要求,以扎实的理论和操作培养为基础,充分融入人文教育,增强医学生法律常识,使医学生们能够尽快适应临床医生的角色,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给患者消除病痛的同时,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梁琼芳,陈志超,汤之明.从医患关系的现状论医学教育改革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36-37.

[2]张知非,付小锁,李利生,等.当前医患关系下的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2015,17(5):437-439.

[3]王玉霞,张美玲.浅谈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J].吉林医学,2009,30(10):940-941.

[4]刘红燕,辛兵.浅析吴阶平临床医学人才标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3):17-18.

当前医患关系分析 篇6

关键词:医患关系,认知差异,调查研究

认知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联系的反映。认知差异影响行为人的行为差异。研究医务人员和就医者对医患关系及医疗职业的认知差异,对研究医患关系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广西南宁市10家医院的630名医方人员和626名患方人员对医患关系及医疗职业的认知差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南宁市具有代表性的10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3家、一级医院2家。被调查的医方人员共630名,年龄23~52岁,其中男性2 4 5人,女性3 8 5人;医师2 5 9人,医技人员7 0人,护理人员2 7 8人,行政后勤人员23人;本科以上学历3 9 1人,占6 2.1%,大专学历200人,占31.7%,其他39人,占6.2%。被调查的患方人员共626名,为患者或患者的亲属,年龄18~77岁。其中男性275人,女性342人,性别信息缺失9人。

人(%)

X2=45.82,P=0.000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医患双方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医患关系的现状、重要性、性质和发展趋势及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等。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随机选取10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患者及亲属进行了面对面方式的调查。分别向医、患双方发放问卷各650份,收回有效问卷分别是630份626份,回收率分别是96.92%和96.31%。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核对无误后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录入完毕后核查纠错。统计软件为SPSS13.0软件,显著性检验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现状、重要性、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认知状况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见表1~表4)

2.2 医患双方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认知状况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见表5~表7)

3 讨论

3.1 本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现状、重要性、性质、发展趋势及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认知状况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医患认知的差异与医患关系有密切的关系[1,2,3,4],医患认知的差异被认为是产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级别的医院,而且被调查的医方和患方人员分别达630名和626名,说明本研究具有大样本和宽范围的特点,具有更好的代表性。而且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作者认为本研究的结果是可靠的,能够基本反映广西南宁市医患双方认知差异的总体特征。

3.2 本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揭示了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上的差别,对了解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状、研究医疗纠纷的发生,乃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均有重要的意义。医患关系建立在医方和患方上的关系,双方都是医患关系的构成要素。医患双方认知上的差异,决定各自行为的差异,而行为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医疗纠纷。比如,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本质认知问题,医方认为医患关系为买卖消费关系的只有18.7%,而患方有28.4%,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按买卖关系原则提供医疗服务的只有18.7%,而按买卖关系原则验收医疗服务质量的病人有28.4%,双方明显的差异是矛盾的源泉。另外,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的差异,也决定双方对改善医患关系所持的立场和意愿的不同。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是医患纠纷发生的基础。因此,作者认为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是医患关系不融洽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要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乃至社会的各阶层的共同努力,缩小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比如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等。只有医患双方的认知达到高度的一致,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医疗纠纷。

人(%)

X2=15.04,P=0.04

人(%)

X2=39.983,P=0.000

人(%)

X2=18.362,P=0.001

人(%)

X2=111.469,P=0.000

人(%)

X2=78.367,P=0.000

人(%)

X2=87.306,P=0.000

参考文献

[1]甘宁,虞涛,陈尉华,等.医患认知差异与医疗纠纷成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8(28):1035-1037.

[2]肖凤,田春瑞,廖义林,等.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12(27):26-27.

[3]潘传德,王建华.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差异性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5,12(26):63-64.

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医患关系,沟通,引导,对策

随着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医院内的医患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又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传统关系正在被平等互助关系所取代,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对医院管理、规范医务行为和避免医疗纠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 医患关系的现状

1.1 医患关系“器械化”

临床诊断、治疗、护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医生通过各种机器、仪器、设备等技术获得患者的生化指标等数据,并日益成为诊治的重要依据。这种以机器代替人脑思维的趋向,逐渐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加重了医生对高技术设施的依赖,忽视了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医生拿着“报告单”看病,成了“开单机器”。

1.2 医患关系“商品化”

我国人口多,现有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要,一方面存在着“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情况,一方面也在某些地方实行了所谓的“特殊政策”,如点名手术等,出现了商品化倾向。

1.3 患者要求“复杂化”

现在的患者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存在诸多差异,与医疗卫生行业现有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有的要求十分苛刻,根本无法满足。

1.4 医患间缺乏信任

很多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

1.5 医患沟通不够

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极易导致纠纷的产生。

1.6 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太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对享有的医疗保健水平同其他生活水平一样不断有更高的要求,认为既然花了钱,就要达到期望的目的,而不理解现有的医疗水平的提高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在我们日常的急救过程中,患者的病情一般十分危重,都希望能迅速摆脱病魔的困扰,甚至起死回生,当医务人员尽全力抢救仍然无效的时候,大多家属很难接受,进而对正常的医疗活动进行挑剔,甚至极端不理解。某些患者出于某种不良的动机,有意把矛盾转嫁给医方。

1.7 医务人员心态失衡

由于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特殊性、科学性强、风险高的特点,而收入相对低,导致心理失衡,造成职业道德低下,态度不到位,药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效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1.8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炒作和错误的引导,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和不信任。

2 医患关系的解决对策

2.1 增加经费投入,调整卫生资源配置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支持医疗机构持续健康的发展;随着医改的正式实施,着力解决病房病床少、医疗设备落后、福利待遇低等问题,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宏观的调控。

2.2 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服务质量

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之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人事制度、质量控制制度、价格体系进行改革,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综合目标责任制。只有改革才能发展。

2.3 健全卫生相关法规,创建良好社会氛围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强化法制建设是调节、协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医患双方的行为,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设立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措施,要强调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各种职责的法律责任,使各种法规和制度成为医院工作人员的行为依据。使医院工作人员知法、懂法、守法。

2.4 加强自身建设

医方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同时呼吁全社会在要求医务人员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尊重科学,为广大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执业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不要随意打断患者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5 强调团结互助

要求医生之间、医护之间、兄弟科室之间、兄弟医院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尊重,要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6 适应现状

医疗机构管理者及其医务人员必须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医方各种行为所具有的法律性,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的归责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使患方处于有利的诉讼地位,加重了医方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学习《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卫生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诊疗操作常规,提高法律意识、规范诊疗行为。保证患方的知情同意权、自主选择权、个人隐私权、人格尊严权等权利不受侵犯。

2.7 加强对各种医疗文书的规范化管理

医疗文书是客观性资料,是进行医疗诉讼时的主要证据,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2.8 正确的舆论引导

政府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呼吁全社会要正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与医疗行为的风险性,增加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尊重,理性地对待医疗风险,即使发生了医疗冲突,也应该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解决。

总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仍是当前医疗服务中一个突出问题。诚然,产生原因十分复杂,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不容乐观。紧张的医患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重要的一环,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呼吁全社会关注医患关系状况,对医患关系状况有更加充分而准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秀萍.医疗质量营销手段初探[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 (11) :70-71.

[2]刘志刚.患者的权利与医疗纠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6 (3) :186.

[3]尹秀云.医患关系认知中的两个误区及伦理[J].医院管坛, 2005, 2 (100) :37-39.

[4]李彦博, 法云智, 夏侠.浅谈医生与病人的交流[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11) :59-60.

从精神分析视角剖析医患关系 篇8

1 精神分析视角对患者的理解

1.1 症状的由来

现代医学认为, 精神因素可以引发心理应激。所谓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 关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的认识所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 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1]。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分析, 认为疾病是患者成长经历中的冲突从潜意识中被重新激活, 而症状则是妥协的产物。也就是说之所以能够表现出来相应的症状还是跟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应激能力有关[2]。

1.2 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 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 减轻内心不安, 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3]。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之处在于能够使个体本身在遇到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 恢复心理平衡, 甚至能够激发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激励个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消极之处在于使个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 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2 精神分析视角对医患互动的解读

2.1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移情

患者在患病时, 除了身体上所感受到的痛苦外, 还会体验到对疾病甚至死亡的焦虑与恐惧, 对医学的无知和对自身健康的无法控制所引发的无能感和弱小感, 对安全、爱和尊重的需要以及遭受经济和情感剥削的恐惧等心理活动[4], 这些由于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及其他外部因素都会促使患者发生移情。

2.1.1 对疾病、死亡的焦虑与恐惧

人一旦患病, 或多或少都会感到一种恐惧。根据疾病轻重程度的不同和自身人格结构特点, 患者最终体验到的负性情绪程度也不尽相同[5]。如果病情较重或人为地夸大和歪曲, 使其超出患者的承受能力时, 患者将在潜意识中的动用投射等防御机制以缓解内心的焦虑。投射有向内投射和向外投射两种, 前者表现为抑郁, 后者则表现为对于周围人或事物的抱怨、挑剔和指责, 如投射到医生身上, 就会对医生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防御机制的运用有助于患者对自身的焦虑与恐惧进行控制, 暂时获得虚假的安全感。

2.1.2 患者角色引发的无能感与弱小感

在退行的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 再加之患者对医学的无知和对自身健康的无法控制, 很可能激发患者的无能感和弱小感, 此时对医生的移情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对医生过分依赖, 形成父母-儿童型医患关系, 把对疾病的治疗和病情康复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医生, 自己则听之任之。另一种表现为强烈的攻击性,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刻意贬低医学技术水平和医生的医德医术, 认为西医只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治疗效果不佳。其二是刻意地崇拜医学技术, 但仍然贬低医生的医术, 认为治不好病是医生技术不行, 并非实际情况不能实现, 尤其表现出对于年轻医生的极度贬低。这种疾病激发出的无能感和弱小感使患者及家属与医生之间无法建立正常的信任感, 良好的医患关系更无从谈起。

2.1.3 对安全、爱和尊重的需要

对安全、爱和尊重的需要是每个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需求[6]。由于前面提到的患者在生病时会产生弱小感和无能感, 所以在医疗过程中患者会更渴望医生给予他足够的关怀与尊重。当患者的心理需求不能从医生的语言和行为中得到满足时, 患者就会表现出过度的索求或者过分的指责, 这都是患者对医生的移情反应。前者表面上看似患者向医生乞求被爱, 实质上却是对医生的被动攻击, 而后者则是对医生的主动攻击, 是潜意识中反向形成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 患者用挑剔和指责的形式向医生传达自己的不满, 而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没有得到关爱和尊重的表现。

2.1.4 自我保护心理

由于社会分配体制不健全, 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 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 医疗过程中的费用又在不断提高, 患者害怕遭受经济和情感剥削, 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7]。在这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下, 只要医生的治疗方案所需的费用超出了患者的心理预期, 就会引发患者强烈的反感和抵触, 阻碍医疗救助的开展[8]。

2.1.5 性格特征

由于诸如就诊量大、就诊时间有限等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医生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采用说教式的方式直接给予给患者劝告与指导, 而不习惯让患者作为合作者参与决策, 甚至对患者有关病情的提问也不能有求必应。在这种情况下, 隐藏在医患关系表面背后的患者对医生的移情会因患者的不同性格特点而异[9]。如果患者的性格偏于内向、受暗示性强、易于服从权威, 与控制型的医生之间比较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医患关系[10]。反之, 如果患者的性格外向、独立、情绪不稳定, 很有可能将与以往生活中严厉的父母或老师的关系转移到面前的医生身上, 并在情感上加以否定, 在行为上施以攻击, 激发医患冲突[11]。

2.2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反移情

在患者与医生建立医患关系的过程中, 患者的种种表现往往同样会对医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使得诊治医生的某些潜意识也被激发出来, 这种过程就称作反移情。如医生感受到患者的抑郁情绪时, 可能会产生内疚感;医生感受到患者的攻击性时, 可能会产生无能感等等。

医生的反移情, 对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能有利, 也可能有害。如果医生能把自身对患者的反移情作为了解患者心理活动的工具, 就能从患者的立场体会他们的需要、认知和情感, 这种换位思考带来的是对患者深切的共情和理解。反之, 如果医生被患者引发的反移情所左右, 深陷负性情绪中无法自拔, 甚至付诸行动, 对医患关系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 医生在觉察自身反移情的同时, 还需要仔细分辨这些想法、冲动和感受是出于自己的评价和感觉系统, 还是出于对来访者的真正理解。如果是前者, 则对医患关系不利。如某些过于自恋的医生, 盲目夸大医学的作用, 通过对于医学的认同沉醉于救世主般的自体幻象中, 以医疗活动为手段追求病态自恋的满足。此时, 医生关注的只是自己的自恋需要而不是患者的利益, 看到的是疾病而不是患者本身。其结果要么是医生因为治疗成功而更加自负;要么是因为治疗结果不尽如人意而产生挫败感。实际上, 由于人格结构的幼稚性, 自恋的医生往往不能忍受这种挫败感, 势必采取否定、隔离、投射等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最终使病态自恋不断加重, 形成恶性循环。

2.3 动机冲突

医生与患者的共同目标是战胜疾病,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按理说不应当有冲突, 但实际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冲突是十分常见的。医务人员期望患者不折不扣地执行医嘱,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和医学知识的普及, 患者往往更加期望医务人员用高超的技术为自己解除病痛, 并能遵从自己的某些建议。强行地要求患者遵从医嘱会让患者觉得自己不被尊重[12]。但同时, 如果患者不能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去做, 医生也会认为自己并没有得到患者的尊重。这样双方的动机就发生了冲突, 损害了医患关系。

3 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缓解医患矛盾

3.1 增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共情能力

在患者前来就诊的时候, 医生不应因为时间紧、门诊量大就对患者置之不理, 只是让患者去做检查然后根据结果诊断病情。而应该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尽可能地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通过询问病情以及与病情有关的信息, 尝试从患者的角度体会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无论患者是无助抑郁、还是攻击愤怒, 都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3.2 提高医护人员对于移情与反移情的觉察能力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 医生的觉察能力体现在对于患者的移情、自身的反移情以及医患互动关系等方面的识别与处理上。医生对患者移情的识别, 不仅来自患者说的话, 理解其字面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衣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挖掘其背后意义, 揭示其心理动力[13]。此外, 医生在处理反移情时应注意: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努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不能把先入为主的印象带入诊疗过程, 坚决摒弃刻板印象, 想当然地认为某类患者就是不可理喻或无法信任的。

3.3 解决医护人员自身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

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 有近30%的医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14]。当医生自己面临心理困扰时, 首先要有足够的认识, 其次要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早年生活的心理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只有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痛苦体验挖掘出来, 上升为意识, 并加以分析、解释、认知和疏导, 才能获得一种新的领悟, 从而使症状消失[15]。

综上所述,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 医患互动除了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心理活动之外, 更主要地是由潜意识中的心理动力驱动下的移情与反移情所组成。医患矛盾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医患双方自身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在医患关系中的强迫性重复。因此, 通过专业的心理帮助探寻引发医患冲突的潜意识原因, 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医患关系指以医生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患者为主体的人群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矛盾和冲突尤为突出。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 抛开医患冲突的表象, 对患者症状的由来及其潜意识中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分析, 揭示出患者的移情源于对疾病、死亡的焦虑与恐惧, 患者角色引发的无能感与弱小感, 对安全、爱和尊重的需要, 自我保护心理和性格特征等心理活动;而医生对患者的反移情对于医患关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对医患互动的深度解读, 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建议。

对某医院医患关系的调查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某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随机抽取的1 00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排除标准:医疗工作者、卫生服务类工作者和接受长期医疗知识培训者。按不同分类的构成情况如下:男性595 例, 女性405 例;年龄18~65 岁, 平均年龄 (41.7±6.2) 岁;小学及初中668 例, 中专及高中295 例, 本科及以上37 例。病例来源为内科就诊500 例, 外科就诊500例。住院部收治435例, 门诊收治324例, 急诊收治241 例。农村患者500 例, 城市患者500 例;农民498例, 职工123例, 个体118例, 公务员35例, 其他226例。

1.2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均为出院患者或有过住院经历的家属人群。由于医院治疗期间的患者受医院与医务人员的影响, 调查问题的真实性会出现偏差,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选择远离医院的机构单位进行调查。调查人员均接受统一的严格的培训, 采用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 并由专业的质控人员进行调查质量控制。调查采用抽样核查, 以确保随机性和准确性。调查问卷表为自行设计, 调查内容均为从患方自身进行剖析的9 个问题。所有题目为多项选择题。调查形式以现场发放为主, 少部分为电话访问, 共发放问卷1 000份, 回收1 000 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沟通时间

医患沟通贯穿了整个医疗诊治过程, 大部分医疗纠纷缘于缺乏有效的沟通。然而, 部分医务人员没有意识到现阶段医患关系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仍然以为凭借高超的医术就可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医疗纠纷当中大部分是因为医务人员沟通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的[2]。调查中, 认为在就诊或住院过程中, 患者与医生谈话“很短”的为284 人 (28.4%) , “比较短”的为402 人 (40.2%) , “时间适合”的为289 人 (28.9%) , “时间太长”的为25 人 (2.5%) ;认为患者与医生交谈最佳时间< 5min为174 人 (17.4%) , 5~10min为523 人 (52.3%) , 11~20min为214 人 (21.4%) , >20min为89人 (8.9%) 。

2.2 病情及治疗理解程度

医生在与患者交代病情及治疗情况时农村患者的理解程度明显低于城市患者 (表1) 。医疗工作者与患者沟通缺乏感情的交流。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 为患者着想。而农村患者因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导致对医生交代的病情及治疗情况理解程度较低, 就医服务的主动性及经济条件受到制约。因此, 医务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 理解患者, 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困难[3]。

2.3 知情同意情况

患者对推行知情同意原则的态度, 认为“非常有必要”的385 人 (38.5%) , “有必要”476 人 (47.6%) , “必要性不大”的85 人 (8.5%) , “没有必要”的54 人 (5.4%) 。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模式中医患关系为“依赖型”, 患者对医学知识一无所知, 完全听从医院的安排, 医务人员说了算, 而现阶段医院在病人的诊疗过程中推行知情同意原则, 使患者能够“参与一协商型”, 双方处于平等地位[4]。当患者病情紧急, 存在生命危险时、认为“病人应尊重医生意见”的患者852人 (85.2%) , 而认为“仍应由病人作主”的148 人 (14.8%) 。因此, 在医疗服务中医生责任重大, 技术要不断更新, 要不断学习。而在诊治过程中, 若医疗技术达不到病人要求会产生矛盾, 病人的“服务好每个病人”的要求和医生的“服务好所有病人”的目标也会发生质与量的冲突, 最终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2.4 对医患关系看法

表2 提示, 城市患者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 维权意识较强, 对部分医务人员及医院违规获得经济利益相对了解。而农村患者文化水平较低, 对医疗知识了解少, 没有维权意识, 导致对于医生及或医院的决定盲目顺从[5]。

2.5 医患关系差的原因

认为“医院或医生追求经济效益的效果”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有605 人 (60.5%) , 认为“医生不负责”是导致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有247 人 (24.7%) , 认为“患者无理取闹”、“患者要求过高”和“与新闻媒体有关”的分别为64 人 (6.4%) , 64 人 (6.4%) 和20人 (2.0%) 。

2.6 维权情况

在就医过程中, “留意过且认为有必要”进行维权活动的患者291 人 (29.1%) , 在此过程中“未留意但认为有必要”的患者332 人 (33.2%) , 选择“没留意且没必要, 应当相信医生”的患者377 人 (37.7%) 。现阶段的医患关系中都是伴随着一些恶性的医疗纠纷而走向低谷, 对于纠纷的产生, 两者均有维权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 要注意维权的方式。2012 年4月30 日, 由卫生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手段扰乱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

2.7 对医生收受红包的看法

认为医生收红包“不正确”的有580 人 (58.0%) , “非常不正确”的269 人 (26.9%) ;而认为“非常正确”、“比较正确”和“其他”的仅56 人 (5.6%) , 78 人 (7.8%) 和17 人 (1.7%) 。医生收受红包, 取决于双方的需求弹性。相对于医生而言, 患者更迫切地希望得到医生的服务, 而价格管制导致的低价, 导致名义价格不能正确反映真实的需求, 更迫切得到医疗服务的患者, 就会通过加价的方式吸引医生。所以制度监管和保障医生的合理收入是关键[6]。因此, 要进行制度监管, 保障医生的合理收入, 加强医德思想建设, 提高医技质量, 缓解医患关系。

3 讨论

近年来, 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依旧未有缓解, 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医生埋怨职业环境不好, 患者对医生缺乏理解, 批评和指责的多。由此可见, 解决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 既是卫生部门的首要问题, 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影响医患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我们国家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制度问题, 也有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问题, 既有医生患者双方的因素, 也有社会经济因素和文化背景等的影响[7]。要从人际关系的有关理论出发来初步探讨医患关系的形成原因。患者有病投医, 是充分地相信医生, 如果医生尽心竭力地为他们服务, 绝大多数病人是抱有感激之情的, 这既表明了患者良好的心态也体现了医务工作者优质的服务水平,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也是大家极力追求的和谐状态[8]。但是也有个别患者不了解情况, 不理解医学的特点, 甚至无理取闹, 这也分2 种情况:一种是抱着强硬的态度来的, 要求医生无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另一种是怀着恳求的态度来的, 患者十分依赖医院, 一旦医生不能给出很好的医疗服务, 他就会耍“小孩子脾气”, 甚至欠费逃跑、谩骂医务人员和打砸医疗设备, 做出种种不成熟的举动。患者的这2 种表现, 都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导火索[9,10]。从医务人员的角度考虑, 也同样有2 种情况:一是医务人员以家长式的身份自居, 认为自己是该领域的专家, 患者是患有疾病的研究对象, 所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医务人员的诊疗安排, 有些医生不善于与患者交流沟通, 在治疗方案或是检查手段的选择上, 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患者的需要之上, 甚至一旦患者咨询过多, 他们就显得极不耐烦, 这是典型的烦躁型心态;另一种恰恰相反, 有些医务人员因为受复杂医疗环境的过分影响, 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 不能很好地和患者交流, 工作上稍有不顺, 不是冷静思考, 而是感情冲动, 甚至将怨气归因于患者, 和患者对骂、顶撞, 甚至做出有违医者风范的事来。医务人员的这两种表现, 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绊脚石[11,12]。

上一篇:小流域暴雨径流下一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