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2024-10-25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共12篇)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篇1

一、网络时代西方国家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1. 强调网络传媒的重要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普遍意识到要加强互联网建设, 并积极在网上增加反映本国的内容和信息, 使本国文化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占据应有的位置。例如, 加拿大计划在10年内增加英特网上和其多媒体作品中加拿大信息的内容, 为此投资了3 000万美元。法国司法部部长雅克·图邦认为, 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络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为此, 法国通过了一项法律, 要求在法国的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语。德国也在进行德语网络的研究, 试图将德文打入国际互联网络, 在这个充满无限商机的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日本担心自己的大和文化被淹没在互联网茫茫英文信息里, 加紧建设本国的网络环境, 早在1992年就出台了曼陀罗计划 (Mandara) , 预算规模l万亿日元, 计划建成纵贯日本南北的高性能计算机空间, 使日本成为接受和发送世界科学技术的信息基地。

2. 注重对青少年的网络保护

西方各国政府非常重视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教育理念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 为西方国家政府对国民进行文化价值观、政治理念的传输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第一, 安排专门经费和时间对全国有关人员进行教育。第二, 在网络安全组织中, 安排专门人员从事日常安全教育工作。目前, 欧美各国均做了这种安排。第三, 指定重点院校专门培养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 国家给予资助学费, 但毕业学生要按照合同规定在国家或军队部门工作若干年。第四, 通过演习等接受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美、英、澳等国均会在演习时邀请机关、企业、学生参与或参观。

3. 强化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包括三个步骤:首先, 西方国家设置了完备的网络民意调查机构对民意进行广泛调查, 为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其次, 西方各国政府重视对网络舆情表达的控制。即为了达到其特定目的, 政府对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的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有可能进行有意识的掩盖, 从而使民众的政治态度得不到表达或表达不充分。再次, 目前在西方国家, 政府行为在解决社会冲突及引导舆论上处于主体地位。政府的舆论调控行为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并依据这一原则制定了保护国家利益的政策, 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言行都会受到国家机器的惩罚。

4. 坚持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与输出

西方国家对外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与输出的途径与方法主要包括:一是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一对一的聊天、网络黄、赌、毒等方式宣扬西方腐化的生活方式, 通过图片文字以及雇佣炒作手炒作极具煽动性的论坛文章等渗透西方的价值观。二是通过互联网, 借助英语推动西方文化的传播, 向网民群体施加影响, 很多人由沉迷于西方的音乐、文学、影视, 直到欣赏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道德准则, 这种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文化侵略”极其危险, 会危及民族文化的独立与自存, 甚至可能动摇民族、国家的根基。三是利用互联网发布黑色信息、扩大负面影响, 误导舆论走向, 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二、网络时代西方国家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启示与借鉴

1.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流价值观引导

(1) 弘扬网络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多种社会思潮和观念冲击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党必须正面回应, 高举旗帜, 固本强基, 力戒误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要以之增强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用之占领一切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石, 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要保证。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网络文化。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 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此, 我们一定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网民的头脑,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培养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的能力, 不断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理念, 引导他们树立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 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与奉献。

2. 建立中国特色的网络宣传体系

(1) 注重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功能。我们要加强舆论引导, 净化媒体环境, 弘扬主流意识形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一支骨干队伍, 掌握各种传媒的实体领导权, 传播正面信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和实践转化,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方面, 我们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提高“硬件”的质量, 完善基础设施, 增强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信息屏蔽能力。抓紧研究与制定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网上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另一方面, 大力扶植和鼓励本土的新闻媒体、报纸和文化机构进行网络宣传, 创办自己的网站, 丰富网络宣传内容, 提高网络宣传艺术。

(2) 建立独立的传媒管制机构。目前, 我们的管制机构众多, 管理权限分散, 从而造成了管制机构之间的职能关系不清, 权力难以统一行使。这种多头管理的局面一方面使得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各部门之间制定的规定相互冲突, 从而使互联网企业无所适从。根据我国的情况, 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 建议在国务院设立涵盖整个传媒领域的独立管制机构, 实行统一管制, 防止权力冲突与竞争。

(3) 增加互联网的中文信息。据统计, 网上信息资源有90%是英文, 中文信息不足0.4%, 这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着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他们凭借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 把互联网变成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虽然我国在短时间内拓展中文信息的数量有困难, 但是我们很有可能在近期内将现有的中文信息整合的更加有效有序, 使其具有容易使用和效率较高的特性, 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访问者。加快中文网站建设也是我国有效抵制英语文化和其附带而来的各种意识形态演化的重要步骤。

3. 完善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规范和监管

(1) 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领域的法律法规。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30多年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但是, 宣传文化等领域的立法进程还是相对缓慢。从总体上看, 大部分是部门行政法规和规章性文件, 立法层次较低, 缺乏协调性, 从而使政府管制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我国, 新闻法从开始草拟到现在仍没有出台, 相关法规也不配套, 这给政府对传媒产业的管制带来很多问题。因此, 必须加快立法进程, 尽早出台新的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发展。

(2) 大力加强我国的网络监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 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更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相反, 很多网站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色情暴力的内容充斥网络空间, 无节制的“人肉搜索”使网民的个人隐私信息暴露无遗, 网络诈骗、病毒攻击和各种黑客行为此起彼伏, 在网络繁荣的背后, 人们无法对各种乱象和弊端“忽略不计”, 探索并创新网络监管, 成为当前互联网产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一个环节。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维护信息主权, 重视网络安全, 保障经济利益, 传承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 其中包含了行业自律、道德约束, 以及立法和行政监管的日渐完善。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管制工作, 并且不断健全和完善其监管体制, 使其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控制着社会的思想文化阵地。我国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有着根本区别, 在管制的原则上也存在根本差异, 但是, 这并不排除在一些具体做法上的互相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效掌控意识形态的一些具体做法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对于我们提高意识形态的掌控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参考文献

[1]邱慧颖.地方新闻媒体如何开展舆论监督[J].科技传播, 2011 (1) :4-5.

[2]于春江.略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J].南方论刊, 2010 (5) :4-7.

[3]张文贵, 彭博.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抢占网络空间制高点[J].信息网络安全, 2010 (10) :79-82.

[4]杨利英.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警示[J].理论与改革, 2010 (1) :91-93.

[5]赵永生.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思想道德建设[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 (4) :183-184.

[6]王勇桂, 夏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掌控意识形态的途径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6) :72-75.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篇2

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的不安全因素,其中当代大学 生国家安全意识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观注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我国目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关完善措施。

关键词: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意识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 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大学生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 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此,笔者想针对大学生国家安全 意识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则案例:朱某是北京某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朱 某在北京学习期间,结识了某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龙某,后又结识了某大使馆新任文化参赞萨某。期间,朱某又认识了某自治区党校退休老师杜某。后来,某大使 馆文化参赞萨某提出要朱某及杜某等为使馆收集新疆伊斯兰教派活动的有关情况,当时朱某及杜某未表示拒绝,与萨某签订了协议书,并接受由萨某撮合的摄像机 1部、活动经费1万元以及二人的月薪3000元,随后返回乌鲁木齐。接着,朱某及杜某先后前往乌鲁木齐、喀什、莎车等地拍摄、录制了伊斯兰教派有关活动情 况的资料,返回乌鲁木齐后,朱某、杜某被抓获,追缴了全部拍摄录制资料。经某自治区国家保密工作局、宗教事务局鉴定,朱某所收集的资料其密级为“机密” 级。朱某的实施的行业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境外机 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为境外的组织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安全秘密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因此,朱某应某国大使馆的要求为其 刺探有关伊斯兰教派有关活动情况的行为应以为境外刺探国家秘密罪定罪处罚。由此案例,引发了笔者对当今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方面问题的一 些思考。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而许多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认识过于狭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主 要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构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利用各种渠

道,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 的生活方式,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另一方面采取金钱收买、物质利诱、色情勾引、出国担保等手段,或打着学术交流、参观访问、洽谈业务等幌子,刺 探、套取、收买我国家和单位秘密。

其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许多大学生 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 报、间谍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当前,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因此,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大学生加强 国家安全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讲国家安全,大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 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 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此种观念和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五十四条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国家安全法》第三章中明确作出了公民和组 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权利的规定。因此,在大学生中存在“国家安全与己无关”的这一观念是要摒弃的。大学生应该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享受和履行维护 国家安全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 日俱增,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 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 惨痛深刻!

那么我国面临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其原因究竟何在?大学生国 家安全意识为何又会如此之淡薄?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 大的差别。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自身利益等方面原因,我国在许多问题上与西方一些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国际 竞争力和国家地位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中国崛起。面对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他们的一些举措给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 了一定的威胁。

第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等电子讯息技术广泛地用与经济 交往当中,然而我国却是立法滞后,执法不严这么一个法律现状,给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份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第四,当代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国家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同时 深受西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在思想上存在着深刻的危机。

第五,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来看,目前的爱国主义观念淡化,学 校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也十分僵化,内容空洞,空喊口号,效果欠佳。

第六,大学校园是一个思想活跃的地方,大学生处在这种思想活 跃的环境中,却缺乏正确的引导,势必被一些不良思想所左右。

面临如此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却对国家安全 还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这就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知识,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既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针对目前国家安全问题的状况及出现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实施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加强:

第一,面临环境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时候要坚决加以抵制,继续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不渝 地在党的领导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利用好在校宝贵的学习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自身的辨别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第二,国家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对网络传输系统进行严格把关,防止外来势力利用网络电子技术渗透到人民群众内部 来。第三,针对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这一情况,我们应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同时努力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为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使其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条件下 隐蔽斗争的新形式和新特点,自觉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国家当前应重点抓好“三项教育”,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国家要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每个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国家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没有一 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任何建设都无法很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成为空想。二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出新。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行政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爱 国主义观念。要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切身利益。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和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同时也是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三是抓好保密教育,强化防范意识。保密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 安全,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针对目前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这一现状学校要积极开展保密教育,增强大学生敌情观念和保密意识,使每个大学生在 对外交往中能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自觉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最后,在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同时,社会还应确立正确的舆论导 向,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方向。

作为当代的有识青年,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国社会主义国 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破坏。同时我们还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尤其是《国家安全法》,遵守其相关规定,在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 作的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牢记历史,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思 想、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确保国家经济安全需居安思危意识 篇3

《中关村》:从经济总量来看,我国的GDP目前已居世界第六位,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萧灼基: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并且很快就会超过英国和法国,达到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GDP却只有1700多美元,排在世界100名以后,因此我国仍然属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别巨大。一些大城市的人均GDP已达到较高水平,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以上。但是,有些省份的人均收入却很低,特别是一些西部农村地区,至今仍然十分贫困。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中关村》:人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口的过快增长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资源危机是十分严重的。

萧灼基:事实确实如此。如果按自然资源综合排序,我国居全球第四位,其中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太阳能居第二位,煤炭资源居第三位,石油资源居第八位,耕地草原面积居第四位,森林面积居第六位。但要是按人均计算的话,则少的可怜。我国的人均耕地只有世界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只有1/4,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只有1/2,人均森林和林地面积只有1/6。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过度的资源消耗。2004年我国GDP总量只占全球的4.4%,但却消耗了全球石油的7.8%,钢材的27%,煤的31%,水泥的40%,过度的消耗使我国资源难以承受。

《中关村》: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雪上加霜。这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是不是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萧灼基: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盐碱化、沙漠化不断扩大,优质高产耕地日益减少,每年受灾面积达四五千公顷。而且工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比如前一段时间松花江遭受的污染就是水资源污染的一个缩影,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群众的生命和经济安全,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中关村》: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那么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该怎么样处理好这一问题呢?

萧灼基:我国是一个拥13亿人口的大国,因此不管什么时候粮食问题都十分重要。2003年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粮食减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334公斤,比上年减少23公斤,比历史最高水平1997年的402公斤减少68公斤,市场粮食较为紧张,进口粮食增加,粮价增长幅度较大。虽然2004年、2005年粮食增收,形势较好,但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应该看到,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少,而且工业化和城市化又占去了不少耕地,单产增长潜力受到诸多限制,同时人口又在不断增长。因此,对于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时时关注,决不能掉以轻心。

《中关村》: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外贸竞争力是否也相应得有了很大提高?

萧灼基: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外贸确实有了快速的增长。2004年增长35.7%,2005年增长25.4%,当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00亿美元。但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即进出口贸易总额在GDP总额中的比重,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64%。相比2002年美国的22.8%,日本的23.1%,印度的28.4%,巴西的27.5%来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要高出很多。

外贸依存度高,一方面说明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大,吸收劳动力多,上收税收增加,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外贸依存度高,国际市场供给与需求,价格上升与下降,运输条件宽松与紧张,各国贸易政策的变动,都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外贸规模扩大了,但国际竞争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强。

《中关村》:现在全球原油价格上涨幅度很大,国家对石油的依赖度增加了,石油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国需要怎么应对呢?

萧灼基:我国的原油产量每年大概有1.7亿吨,但是并不能满足需要,还有一亿多吨需要进口。由于我国的石油主要是从一些中东敏感国家输入的,并且石油运输的路线要经过漫长的海路,因此风险很大。我们知道石油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因此为了保障石油安全,我们必须多方开拓利用。既要通过海上输入,也要通过陆上输入;既要从中东输入,也要从拉美、俄罗斯、中亚输入。此外还要增加石油储备,防止国际供求变动和油价大幅上升。

《中关村》:金融安全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全局,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状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应对和改进呢?

萧灼基:金融安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至今都令人记忆犹新。我国自从加入WTO以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大大增加。因此,金融安全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其中外汇安全问题尤其重要。

自从1994年实行汇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增速更快。2004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6066亿美元,2005年又增加了2000亿美元,达到8189亿美元。短短两年的时间,外汇储备就增加了4000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除日本以外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表明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但是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汇率风险。在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款就达几万亿元,这些人民币可能会转化为新增投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而增加了宏观调控难度。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美元汇率的不稳定也会增加我国的汇率风险,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关村》:通过您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您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问题是十分关注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您的谈话当中。您认为这种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吗?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篇4

当前对“意识形态“一词的阐释是: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并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系统的思想观念, 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阶级、集团的意志和愿望, 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从一这层面上讲“意识形态”一词包含了多种定义, 因此也要从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去考量和定义。今天我们所讲的意识形态一词, 是相对主体意识形态而言的, 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是国家意识形态地位不受威胁, 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并保持期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价值观念、生活模式等各方面的指导地位。我国学者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 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学术界也对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问题研究取得相对的进展。

一、意识形态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是促进社会发展重要的精神支柱。意识形态是解决生活在社会中人们社会矛盾及其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它是带有阶级性质的, 总要维护一些人, 反对一些人;维护一些事, 反对一些事, 为统治阶级政治上的利益提供“合法性”的依据, 并为社会中的成员提供某种特定的、为上层建筑服务的舆论和价值导向, 是政治生活共同成员的一面思想旗帜。主观的意识形态往往带有一种思想先导的作用力, 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激励推动作用。它先是确立某种目标, 然后以确定的形式把民众心中所期盼的又含糊不清的理想表达出来, 描绘出美好的未来蓝图, 从而吸引住广大民众的注意力, 并提供某种切实有效的途径, 让民众坚定信念, 唤起民众强烈的热情, 从而为其目标所奋斗、进取。意识形态也是全体社会成员活动的“粘合剂”。无论哪个国家或者是民族, 其内部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必然会产生内部矛盾, 势必也会受到外界的冲击, 这时国家的主体意识形态便体现出它的作用。国家的某种意识形态反应的是其国民全体的共同理想跟愿望, 具有整合社会成员思想理念, 排除外来干扰, 保持全体社会成员合力、共同努力的方向, 体现出一种凝聚、统一的作用, 一种“粘合剂”的功能。意识形态视为统治阶级和上层建筑服务的, 具有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论证的作用。无论是在过去的阶级社会还是在当今无产阶级社会中, 都有一个统治阶级政治上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存在, 如何论证其执政的合法性是每个统治阶级所面临思考的重要问题。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政治上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舆论工具, 合法性被看成有效统治及其政治稳定的基础, 关系到一个政权存亡的重要大事, 可见意识形态安全对一个国家能否长期有效统治以及统治是否稳定极为重要, 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显然只有当统治阶级主导的意识形态获得人民的拥护时, 才能保持政权的稳定, 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社会才能发展。相反的, 如果意识形态受到人民群众的质疑及否定时, 一个国家政权就会受到相应的打击和挑战, 党和政府的社会动员、贯彻能力会受到相应的削弱, 最总会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 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维护安全意识形态在国家安全中重要意义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 意识形态的安全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 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 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成败与否, 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安全性, 由此可见,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991年世界上有着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 据其原因是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改变导致的。随即东欧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巨变, 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 这不由得引发全世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与总结。自苏联解体以来, 西方资产阶级对世界上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更为强烈的攻势, 其目标主要是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 手段为多方面的, 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渗透, 包括意识形态上的渗透, 利用多种手段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灌输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实行“和平演变”的伎俩。由此我们不由的得意识到, 社会主义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在意思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这才能有效地防止资产阶级对我们社会主义的侵害。

结论

维护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不会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 需要我们不断地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状况进行探索, 并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由此可见,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探讨也是一件“与时俱进”的工作,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建明, 杜阿奇.《积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篇5

班级:

目录 1

1.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调查的背景…………………...(3)2.问卷调查……………………………………………….(4)

3.结论…………………………………………………….(8)4.个人感想……………………………………………….(9)5.参考文献……………………………………………….(9)

1.、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调查的背景

首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的安全和统一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西方超级大国亡我之心不死,东面的强邻日本也不愿反思侵略历史。特别是,西方超级大国在前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日渐衰微的情况下,把中国看成其二十一世纪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周边安全也存在不少隐患。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小国强占,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和钓鱼岛争

端也日益升级。同时,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空前加强,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也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当前,国家间的竞争日趋广泛、激烈,当达到白热化的时候,战争就在所难免。因此,歌舞升平之下掩藏着波涛汹涌。对此严峻的国际环境,大学生大多缺乏清醒的意识。

其次,上世纪90年代初,走私、贩毒、非法枪支买卖、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经济情报战、疾病的跨国传播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虽已出现,但还构不成战略威胁。但现在这些问题已相当严重。而且“东突”活动猖獗,生物入侵滋生,洋垃圾不断涌入,新的国家安全问题跌现。加入世贸组织,在受益的同时,也使国家安全防范更加困难,一些传统手段将不允许实行,安全风险扩大到经济、文化、信息、科技人才等诸多领域。对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学生大多缺乏危机意识。

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注重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增强国家安全观念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当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明确教育要求,努力实践探索,积极推进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为国家保持经济军事优势的同时,也扮演着危及国家安全的角色,如破坏势力通过技术窃密危及国家安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还引发人才争夺战略,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我国信息安全与人才外流现象都很严重,科技安全形势严峻;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传播快捷与自由交流带来方便,使传统意义的文化继承在全球化模式下失去原有空间,国家和文化边界正在消除,而文化生存是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文化遭遇威胁,必然给国家带来危机。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有挑战就有应对。

2.问卷调查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安全形势的看法调查

小计92 59 151

第1题: 您的性别: [单选题]

 

选项男 女

比例 60.93% 39.0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2题: 您觉得国家安全是重要吗? [单选题]

选项重要

小计149 2 151

比例 98.74% 1.26% 不重要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3题: 您平时关心时事政治吗? [单选题]

选项从不

小计4 44 103 151

比例 2.65% 29.14% 68.21% 很经常 偶尔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4题: 您认为国家安全包括哪些? [多选题]

选项

小计149 147 116 133 151 133 151

比例 98.74% 98.54% 78.54% 88.62% 100.00% 88.62% 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 文化安全 信息安全 国防安全 全包括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5题: 您比较关心一下哪些热点问题? [单选题]

小计102 14 9 4 5 7 4 6 151

选项

比例 67.55% 9.27% 5.96% 2.65% 3.31% 4.64% 2.65% 3.97% 台湾问题 藏独问题 南海问题 钓鱼岛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 疆独问题 朝核问题 其他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6题: 您认为哪个问题对中国安全形势的威胁最大?..[单选题]

选项

小计53 34 19 3 17 17 4 4 151

比例 35.1% 22.52% 12.58% 1.99% 11.26% 11.26% 2.65% 2.65% 台湾问题 藏独问题 南海问题 钓鱼岛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 疆独问题 朝核问题 其他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7题: 您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安全形势有威胁?..[多选题]

选项美国 日本

小计133 145 19 133 97

比例 89.1% 98.52% 12.58% 89.1% 68.26% 朝鲜半岛 台湾 印度

小计127 4 4 151

选项

比例 85.26% 2.65% 2.65% 东南亚 欧洲 其他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8题: 您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西方国家是否有联系? [单选题]

选项有 没有

小计149 2 151

比例 98.68% 1.3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9题: 您认为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单选题]

选项

小计36 67 48 151

比例 23.84% 44.37% 31.79% 强大的经济实力 强大的军事实力 内部政治的稳定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10题: 您认为中国的安全形势未来的发展会怎样?..[单选题]

选项

小计58 47 7 39 151

比例 38.41% 31.13% 4.64% 25.83% 越来越乐观,逐一解决 基本保持现状 出现更多问题,恶化 不好说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11题:你对大学就我国国家安全教育程度的评价。[单选题]

选项优秀

小计0

比例 0

小计15 45 91 151

选项良好 及格

比例 9.98% 29.75% 60.27% 不及格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12题: 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有关国家。[单选题]

选项

小计92 50 9 151

比例 60.93% 33.11% 5.96% 武力解决 和平谈判 通过联合国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13题: 您是否相信中国能够渡过难过,实现富强?..[单选题]

选项

小计92 50 9 151

比例 60.93% 33.11% 5.96% 很有信心 一般般 不好说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结论

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但也有迹象表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尚很薄弱。1.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第一,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认识模糊。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领土、情报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对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认识不足,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失序的客观状态。当前,国

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而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沿着我国传统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讲国家安全,大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深刻!

第二,我国大学安全教育研究水平落后,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薄弱。

目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国家安全意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证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无法应对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2、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

第一,意识形态淡化的副作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文革时期,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因素,导致我国在外交中陷入孤立境地。为克服此种弊端,改革开放后,在国际交往中日益淡化意识形态因素。这虽有合理性、必然性,但难免导致国家安全意识的降低。

第二,大学生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在教室、宿舍、食堂中打转转,社会交往很少,缺少社会经验,这就很难接触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自然对其危害缺乏亲身体验,对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体会不深。

第三,学校进行的国家安全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缺少针对性,方式僵化,内容空洞,引不起学生共鸣,效果欠佳。

第四,由于当今社会腐败蔓延,思想政治课内容凝固僵化、空洞抽象,目前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越教育越不信。国家安全教育属于思想政治课,自然也受到株连,不仅不受重视,反而心存抵触,自然就难见效果了。

4.个人感想

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我觉得国家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即使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对国家的安全意识无法跟上脚步,相反会抑制国家经济的发展。然而,对于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安全意识,我认为:

第一,国家要抓好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提高意识责任。

第二,不仅仅是大学生,更要提高高校老师的安全意识。毕竟,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要在高校老师的指导下的。

第三,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安全涉及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大学生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大学生要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利益、民族荣誉的事。

第四,大学生要熟悉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经常引导大学生在空闲只有阅读之类的书籍。

第五,克服妄自菲薄心理,挺直腰板。作为中国人,决不可妄自菲薄、悲观失望,在对外交往中要挺直腰板,不亢不卑。

第六,国家也要加强保密工作。为大学生做好保密教育,增强保密意识。

大学生是中国而社会的天之骄子,他们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强弱就意味着国运的兴衰。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十分必要。国家要着重关注这一块。

对于我们而言,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也感受到自己对国家安全意识的严重缺乏。一贯的我们只在乎自己的成绩,自己的玩乐。虽然本身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但却在对国家的安全关怀程度上严重缺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认为加强自身的对国家的安全意识是有必要的。因此,我们会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时候要坚决抵制,继续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始终不渝的在党的领导下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自身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接受来自各方的挑战。

5.参考文献:

[2]《安全法》

[2]《保密法》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篇6

关键词:国家形象;意识形态;认知差异;共产党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012-02

一、国家形象含义与认知差异的成因

(一)国家形象的含义

国家形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其多元化的特点,对国家形象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美国学者肯尼思·博尔丁从三个维度理解国家形象:国家地理空间、国家的敌意或好意、国家的强大或羸弱。[1]管文虎的定义较为系统:“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2]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从双向沟通的角度来分析,“形象的英文是image,是客观存在的,被多数人认同的、相对固定的心理记忆。它另外一面perception,即知觉,是主观的,无数个体主观的感觉,也就成了image。”[3]国家形象的建构既是一种自身的行为,又是其他国家与之互动的一种外部的行为,前者构成“我”形象,即形象塑造国所主观追求的自我形象,后者为“他”形象,即形象塑造国被其交往对象国所认可的外在形象。个体主观的感觉和客体的心里记忆之间的落差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认知差异。

(二)国家形象认知差异成因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历史行为和传媒的利用都会影响国家形象的认知,笔者在此仅讨论意识形态因素。外交决策中,无论是自我意识形态为中心,还是过低地看待他国意识形态,都会造成国家形象认知上的偏差。一些国家往往以确认自己意识形态的正确性为出发点,对异己的现象做出判断,以国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去衡量他国事务,最终得出扭曲的、与事实不符的形象认识。另外,以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外交实践会在其他国家中形成固定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国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情感,造成国家形象认知上的不协调。因此,意识形态导致的认知差异最为深刻、持久。

二、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定位与国家形象认知差异

(一)1949-1969:强意识形态与国家形象认知差异

1、1949-1969:我国外交政策中的强意识形态

1949-1969年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两只拳头打人”等外交方针。[4]外交决策以强烈的意识形态划线,对意识形态有分歧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疏远或敌视的做法;对美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不承认的方针。为了摆脱中国“东亚病夫”的旧形象,中国外交政策尤其强调独立和反压迫。 毛泽东曾经指出,“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也曾指出:“我们现在的外交任务,一方面,是同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兄弟友谊。另一方面,是反对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敌视我们的,我们同样也要敌视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外交实践中,新中国支持了抗美援朝和抗法援越战争。[5]随着“左”倾思潮的不断发展,“输出革命”在对外政策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2、1949-1969国家形象的认知差异:独立、解放与红色恐怖

初生的新中国,急于建构一个安全的政治环境,摆脱侵略和压迫。对于朝鲜、越南的援助,是为地缘安全,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国家形象。然而,这一阶段美国《时代》的中国报道几乎是由“恐怖故事”组成的:有侵略的野心,与苏联老大哥决裂并奇迹般地试验成功原子弹。与敌对性同时并存的是中国的神秘和威胁性。从关于中国的出版物中也可以略见一斑,1955年《共产党统治的中国:第一个五年》确定了中国的集权政治形象;1957年《蓝蚂蚁:红旗下的六亿中国人》描绘了人民公社的单调、麻木和群体疯狂。1967年,记者哈里森·索伯斯里在《中国轨迹》中描述:“只要一想到北京政府的言论和行为,就禁不住感到后脊梁透过一阵寒气……为什么中国还在号召黄种人、褐色人和黑人联合起来呢?”这一时期中国是推行共产主义“扩张”的“红色恐怖”形象,在西方国家眼里的中国是一支侵略性的、不理智的力量,它支持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是比苏联更危险的敌人。[5]中国共产党力图塑造的独立和解放被理解为红色恐怖。

(二)1969-1989:弱意识形态与国家形象认知差异

1、1969-1989外交政策中的弱意识形态

党的十二大开始,我国吸取过去片面以意识形态划线制定外交政策的教训,开始正式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坚持社会主义,但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将中国外交政策的主题定为“和平与发展”,外交政策的制定趋于理性。但外交决策中弱化意识形态的做法并没有在实践中弱化意识形态的对抗,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转向了西方民主和非西方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美国将焦点投向了中国的“民主”和“集权”。

2、1969-1989国家形象认知差异:改革开放与红色希望

1969-1989年,中国共产党继续将独立自主视为最重要的国家形象,同时弱化意识形态转而发展经济。中国的“我”形象抛弃了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转而向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1966年,美国人在形容中国时最常想到的词汇是无知、好战、危险、勤劳,只有一个是褒义词。而尼克松访华后的民意测验表明,最常列出的五个词是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6] 1978年美国舆论对中国的总看法中,赞成和反对的比例分别为20%和67%,到了1979年数字变成了65%和25%,至1989年变成了72%和13%。[7]短暂的春天源自国家形象认知的错位,这一时期,邓小平两度成为《时代》的年度风云人物,五上其封面,1979年年度人物专题报道中称:“邓和他的支持者们已经走上了一条似乎有可能是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财富》杂志1981年的一期用十多页的篇幅报道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1983年的报道中称深圳是资本主义的试验田。美国错误地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看成是走向资本主义的红色希望。

(三)1989至今:弱意识形态与国家形象认知差异

1、1989至今:外交政策中淡色的意识形态

打开国门后,弱意识形态与美国元素的大量涌入是造成了“89年动乱”的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人们再一次将视线投向意识形态。20年间,社会主义国家仅剩五个,中国共产党也不得不为外交决策中的意识形态重新定位。在总结了强弱两种意识形态的经验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顶住各方压力,继续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市场经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意识形态的定位上,淡化了与西方世界对立的国家性质问题,转而集中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合思想和和平发展理念。乔舒亚·库珀·雷默别出心裁地将中国的国家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

2、1989至今国家形象认知差异:和平发展与东方威胁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有意识地塑造外交中的国家形象。世纪之交,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五个国家形象”学说:“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的形象;反对霸权、维护和平、支持国际正义事业,爱好和平的形象;展示中国人民为维护安定团结和实现繁荣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形象;展示中国人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象。”胡锦涛同志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对内要树立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形象;对外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树立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的形象。”然而,“89政治风波”使中国形象跌入低谷后持续影响至今,这一年中国五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带有很强的倾向性。1989年7月,美国舆论对中国的看法中,不赞成的飙升至58%,赞成的下降为31%,而在五个月前,这两个数字为13%和72%。[7]美国的中国形象又回到正常化之前。六四事件和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使西方世界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双重威胁(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美关系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即便中国在各种场合表明和平发展的态度,“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喧嚣依旧盖过了和平的呼唤。

三、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中从不注重国家形象,到有意识的主动调整,从强烈的以意识形态划线,到调整外交政策,理性的以国家利益为主。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探索,怎样给意识形态定位才能还原中国真正的样子?不能尖锐地对抗,同时也不能掩盖它的光芒。对于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意识形态要一如既往的推行,如独立自主和中国传统文化。“我”形象和“他”形象之间的认知差异要适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中国需要一种渠道找到让世界接受的交汇点,让世界看到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不仅仅是神秘的文明古国、负责任的大国,更是充满魅力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Kenneth 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M].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III,June,1959:123-131.

[2]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3.

[3]阎学通,金灿荣,等.意识形态与国际关系[J].世界知识,2002,(21).

[4]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1.

[5]李志斐.建国之初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J].甘肃 理论学刊,2006,(5).

[6]周宁.龙的饿幻想(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23-224.

[7][美]哈里·哈丁.美中关系的现状与前景[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3:153-154.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篇7

概念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给国家安全的定义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 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所谓国家安全意识是指公民对维护国家安全问题的情感态度、认知, 以及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备的责任意识、防范意识、忧患意识和行为意识的总和。公民国家安全意识包含了公民对国家安全的理解、认知和判断, 以及价值取向和主观预期。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以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和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为主要目的, 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为了调查结果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问卷调查采用发放书面问卷和通过问卷星网站网络答题两种途径进行。发放书面问卷300 份, 回收274 份, 其中有效问卷265 份, 网络答题121 人。两种途径共收到有效问卷386 份。调查对象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1) 情感态度。在调查中, 当问及“你认为我国的国家安全重要吗?”调查结果显示, 97.4%的学生认为国家安全重要或非常重要, 1.8%学生认为战争年代重要, 和平年代不重要, 0.8%的学生认为国家安全无关紧要。当问到“你关注过国家安全吗?”调查结果见图1。

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比较关注。

(2) 认知体验。高职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知, 反映了学生对国家安全的理性判断。在访谈中, 当谈及“什么是国家安全?”时, 多数学生回答为“国家不受外国军事威胁或政治干预”。而且很多学生会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等机构。而在“您认为国家安全包括哪些?”这项调查中, 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其中全选的仅为3.9%。 (见表2)

从调查结果看, 高职学生普遍对国家安全概念认识模糊, 多数学生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仅停留在战争、政治颠覆的传统认识上, 对生态安全、科技安全、资源安全等因素在新时期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在调查中, 当问及“你认为我国目前国家安全的现状如何?”0.78%学生认为“非常安全”, 62.69%学生认为比较安全但存在一些安全威胁, 24.61%学生认为不太安全, 面临诸多安全威胁, 3.11%学生认为极不安全。调查结果说明, 高职学生对我国国家宏观安全形式判断基本准确, 对目前国家安全现状比较乐观。在访谈中, 学生对我国复杂的周边局势、钓鱼岛问题、南海的争端问题谈论较多, 也反映出高职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具有忧患意识。

在关于“目前哪些情况会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这项调查中, 92.49%的学生选择“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主义”, 而选择西方政治思潮和文化的仅有55.37%。当问及“你认为好莱坞文化对我国国家安全有影响吗?”26.4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影响”, 38.84%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很微小”, 33.06%的学生回答“说不清楚”, 1.65%的学生认为“毫无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能够意识到目前国家安全威胁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化。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等的影响, 学生关注度最高的为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主义, 但对西方政治思潮和文化的影响关注度明显不足, 文化安全意识非常薄弱。

(3) 观念意识。在调查中, 85%学生认为大学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但问到“你关注过中国的国家安全吗?”只有22%的学生回答“经常关注”, 60%的学生选择“偶尔关注”, 18%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在座谈中, 当问及“你周围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吗?”80%以上的同学认为“高校生活的环境简单, 不应该有”。个别访谈中, 当问到“你所学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会涉及涉密信息泄露吗?”受访学生中85%认为“不会”。在调查中, 当问到“如果发现有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时怎么办?”仅有34.3%的学生选择第一时间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 45%学生选择“不知怎么做或不敢报告”, 9.92%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在访谈中, 6 名同学反映曾经接到过反动的宣传品、短信、电话或者邮件, 4 名同学出于好奇看了或听了相关内容, 但无一人上交或举报。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院校学生能够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绝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但学生普遍表现出防范意识和保密意识较差, 行动意识模糊, 实际行为表现较差的行为。

2.高职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状况

(1) 接受教育意愿。在调查中, 6.61%的学生了解《国家安全法》, 87.6%的学生听说过《国家安全法》但不清楚基本内容, 5.79%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这部法律。95.04%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当问及“你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将国家安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吗?”97.52%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而且, 90.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把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2) 接受教育途径。在调查中, 当问到“你听过国家安全知识方面的讲座吗?”15.7%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 74.5%的学生表示“偶尔听过”, 9.8%的学生则表示“从来没有听过”。当问到“在你们校园内看到过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宣传标语或横幅吗?”13.22%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 71.7%的学生表示“偶尔有但主题不够明确”。在访谈中了解到, 85.5%的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国家安全方面的选修课程。79.6%的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国家安全方面的学生社团。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视, 分别为90.15%和82.38%, 而课堂学习仅占到38.6%。

(3) 不关注国家安全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 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家安全关注度不够, 一方面是课堂教育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设国家安全方面的课程。而且27.6%的学生反映除了思政课外, 在其他课程中老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基本没有联系过国家安全, 68.4%的学生反映“只有在少数课程中老师会偶尔提及”。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认为维护国家安全应该是政府、国家安全机关的职责, 和自己关系不大。在调查部分高职学生不关注国家安全教育原因时, 23.97%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安全和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 还有44.63%的学生认为“自己关注与否对国家安全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对此没有兴趣的学生占到22.31%。

(4) 实施教育的主体责任。在访谈中56%的访谈对象认为“高职学生国家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意识淡漠”。而当问及“你认为谁应该承担对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职责?”时, 61.9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是学校”, 30.57%的学生选择“社会”, 只有7.51%的人认为“家庭应该承担主要教育职责”。

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对我国现阶段国家安全形势有客观准确的判断, 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但高职院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薄弱, 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解不够深刻、全面, 缺少必要的防范意识, 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责任落实到自身实际行动显得无所适从, 需要进行长期、系统、全面的国家安全教育。目前, 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强烈的国家安全学习的意愿, 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理念落后, 内容陈旧, 途径单一, 没有承担起高校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责任和使命。

改进建议

1.构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处于自发、随意、盲目状态, 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规划》, 建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 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监督和评估, 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社会、高校和政府在国家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建立学校负责、政府督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全方位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从顶层设计上奠定国家人才安全的基石。

2.优化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通过课堂传授国家安全相关知识, 宣传《国家安全法》, 把社会普遍关注的恐怖事件、雾霾天气、公共卫生事件等国家安全议题引入课堂, 开展本区域的安全问题分析, 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 明确责任使命。其次, 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以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术沙龙、影视赏析、专家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再次, 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国家安全教育网站, 开设网络课堂, 将教育内容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形象、生动的声、色、光画面呈现出来。同时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网络社区讨论, 提供国家安全交流和咨询服务, 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格局, 提高学生学习获取国家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搭建校内外交互性教育平台。 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是全社会的责任, 各地应充分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 建立国家安全教育的体验式教学基地, 打造一个介绍国家安全形势、增强公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教育平台。国家安全部门应经常深入高校介绍当前国内外隐蔽战线敌情形势及敌对分子渗透、破坏表现手法, 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高职院校也可结合专业特点邀请相关单位工作人员, 以生动的现实案例来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防范意识和措施。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国家安全教育,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背后蕴藏的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5。

[2]霍中成:《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第93-94页。

[3]陈宏、杨守畔、罗金沐:《构建国家安全教育特色品牌》, 《光明日报》2015年6月10日第11版。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篇8

关键词:国家安全观,意识形态,网络教育

古今中外, 青少年都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极为重要的人才资源, 代表着一国发展的未来。在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中, 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意识和诉求之间的冲突愈加激烈, 网络则是各种思想、观念、意识的集散地, 青少年必然成为各种思想、观念、意识争夺的重点[1]。因而,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多变的形势,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等媒介, 强化对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培育, 无论是对促进中国教育内涵的发展和促使中国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还是对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与巩固党的执政之基来看,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深远意义[2]。马克思主义认为, 所谓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物质存在的集中反映, 是一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某个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主要包括道德观念、哲学思想、政治、法律、宗教和艺术思想等。纵观历史长河, 任何阶级想要牢固统治一个国家和社会, 都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掌控主流意识形态[3]。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多元化思想领域, 维护青少年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特质, 才是真正做好网络教育的规范功能、服务功能与育人功能。受各种主客观条件掣肘, 当代中国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观的网络教育实践, 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挑战[4]。

一、加强青少年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的困境分析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对各国意识形态教育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0%左右, 中国网民规模早已超过6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不断壮大, 仅中国微信用户数量就已近6亿。这使得青少年在知识学习、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获得更多便利。但网络社会也广泛存在负面的消极的信息, 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发展, 因此,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5]: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一定冲击

1.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 导致信息传播的结构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诸如后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超越了传统国家的时空界限, 在互联网配送传输下, 时刻渗入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强烈冲击着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控制能力被削弱。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兴起前, 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主要是可控性高的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宣传栏等。教育者能够精心筛选材料、传播信息, 以统一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但网络信息技术带来革命性转变, 使得网络社会人可自主选择信息、自由表达意见, 使得社会信息控制难度加大[6]。

3.不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差异所导致的各种冲突明显。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极力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 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强烈冲击,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

(二) 社会主义价值观面临多元化挑战

1.网络的随意性、娱乐性等不良因素冲淡了青少年坚定政治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网络技术优势, 将价值观传播、复制到社会主义国家, 对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诱使其认同西方价值观, 导致部分青少年思想发生偏差, 社会主义信仰动摇[7]。

2.网络信息易致青少年产生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青少年在享受网络消费快感的同时, 也受到负面网络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 网络消费文化不断刺激人的欲望, 逐渐把人推向功利主义、极端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非理性状态, 甚至有人沦为“网奴”, 滋生“网络暴力”、“网络犯罪”。

3.网络文化是由信息科技塑造的, 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社会价值标准, 塑造了片面价值观, 导致原有的自我和他人的身份界限被质疑, 不少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身份在虚拟世界中被淡化。人与人的交往在远程网络世界里愈加简单化、数字化和冷漠化。这在无形中也对传统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教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 政府对社会思想舆论的控制引导力被削弱

为确立主流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和保持社会稳定, 国家会利用一定的社会机制, 掌控传媒机构, 垄断社会信息, 控制舆论导向, 筛选过滤不利消息, 对社会公众尤其青少年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教, 进而影响公众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 在全社会塑造统一的政治信念。然而, 信息网络造就了跨国界的电子时空, 打破了政府的信息垄断, 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各种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诸如民主和平论、自由化思潮、人权至上论、原教旨主义、泛文化主义、多党制、邪教理论等, 都纷呈于网络世界, 影响青少年对自己国家的正确评价, 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的巨大阻力[8]。

(四) 信息网络淡化了青少年传统的政治情感和民族国家意识

互联网虚拟世界所推崇的价值观———个人自由主义, 正在成为全球化观念, 并冲淡了现代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怀。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被减弱, 变得更加注重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极大挑战[9]。

(五) 信息网络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

在网络世界里, 原本以社会等级结构、统一行为规范为特征的社会体系正在为后现代性所弱化, 原有相对静态的政治模式、社会秩序、道德文明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个体的规范力和促进力, 及其体现出的作为精神灵魂和阐释依据的作用日趋式微。互联网极大地刺激了大众文化世俗化发展, 从感性层面分解了人的政治信念, 消解了人的政治热情, 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教育难度[10]。

(六) 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势扩散, 侵蚀青少年思想灵魂

打着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旗号,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张符合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理想王国”, 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的人性论为基点, 倡导天赋人权, 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和个性解放, 强调以个体自我实现为根本[11]。这种意识形态明显违背了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存在和物质关系属性。然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技术优势, 竭力宣扬其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希图借此使我国青少年漠视社会主义信仰、抵制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动摇乃至颠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以达到“和平演变”之目的。

(七) 信息网络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与自由性, 容易导致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意识的混乱和价值目标的模糊。囿于信息技术、人力物力等因素, 对所有网站及其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很难实现, 以致网络存在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对于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青少年而言, 极易受到侵蚀, 信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 弱化社会责任感、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

2.网络信息的虚拟性使网民身份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 加之青少年自控力较弱, 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意识。青少年的行为除了受良心制约, 已脱离传统社会道德舆论约束, 可行性网络教育及制度规范, 致使许多青少年怀疑甚至拒绝接受意识形态教育[12]。

(八) 民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渐盛行, 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青少年思想意识

在所谓“民主人士”与西方敌对势力掌控的社会媒介鼓动下, 民主社会主义正在青少年中传播, 并被误作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形态, 导致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对立, 挤压和扭曲了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13]。所谓民主社会主义, 是指将议会民主制、多党制当作政治体制, 主张社会运行指导思想多元化, 通过社会改良与科技革新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和平改造, 否认阶级与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与自由竞争、合作制与私有制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 是国际工人运动分裂的结果, 并非指导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强化青少年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的路径分析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手段, 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捍卫国家政治文化安全[14]。

(一) 加强对网络论坛、社区、群落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

这些网络部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有双重影响[15]:

1.信息网络的自由性、交互性和迅捷性, 使得主流思想文化得以传播, 青少年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了解世界, 是网络民主形成发展的基本前提。在网络民主氛围中, 人人平等并有充分话语权;话语多元化使得青少年暂时摆脱自我约束与社会监督, 自主自由进行争辩、发表真实观点, 直观反映青少年的内心真实动态。在网络论坛、社区群落空间内, 有些情绪、怨气与不满, 能得到及时抒发、宣泄、释放和疏导化解, 乃至社会群体冲突得以舒缓。

2.在网络论坛、社区群落空间中, 传统的思想舆论监控管理模式的效力被大大削弱乃至失灵, 即便国家仍然总体管控网络社会。然而,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管控和相应的法律机制, 网民、网络群落的不当言行很难被追责, 因而各种西方意识形态乃至反社会主义的言行就充斥网络社会[16]。

(二)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打造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17]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 网络社会既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 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党和国家的政策部署与网民关注焦点结合起来, 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旋律和倡导多元化, 及时掌握网络动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网络政治文化, 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坚决抵制西方的网络西化图谋, 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坚决抵制西方“文化霸权”行径。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网络宣教平台,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能够使青少年政治立场更加坚定, 政治素养得以提升, 文化软实力得到强化, 使网络社会得以健康发展。利用红色网络平台,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网络增强政务透明度, 强化青少年对政府的信任感, 提高其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程度密切相连, 突破传统社会参与掣肘、降低政治参与成本, 为青少年广泛参与提供便捷方式和有力手段[18]。

(三) 推进信息网络科技研发, 加强负面信息技术防范

在主流意识宣传和教育中, 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因而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政方针, 有效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信息网络科技, 加大信息科技研发力度, 推进自主研发和创新, 加快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主流意识宣传教育网站建设, 提升信息网络科技竞争力,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当代国家安全观视域中, 政治文化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是国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优势进行“后殖民时代”的政治文化侵略和渗透, 因而要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加强信息网络管制和审查, 通过设置防火墙, 查补系统漏洞, 封锁敏感网站等方式, 清除和防范有害信息, 严格管控负面言行在青少年网民中传播扩散, 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开发保护多民族语言文字,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语言文化创新, 强化我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吸引力[19]。

(四) 提升信息网络运营与维护质量, 加强网民信息素养培育

提高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坚定力, 对意识形态的正确辨别力, 对负面网络信息的免疫力, 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面营建安全和谐的网络社会。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 依法管控网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网络政策与道德建设, 培育理性信息网络言行[20]。加强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社会管理人才培育, 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网络监管队伍建设, 防范网络信息失控;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管, 建设主流媒体网络平台;规范社会监督与行业引导, 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建立科学合理的惩治机制;面向社会大众、面向世界, 发挥信息网络与多媒体双向互动, 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 针对社会重大问题、突发事件等主动引导网络舆论, 调动广大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中华文化的内外宣传;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青少年抵御反动言论与腐朽思想的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 引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增进世界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同[21]。

三、结语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篇9

所谓新型国家安全观是相对于传统国家安全观而言的, 除了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 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其中政治安全是新型国家安全观的根本所在, 军事安全是新型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保障, 经济安全是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坚实基础, 文化安全是新型国家安全观的深层内涵, 科技安全 ( 特别是其中的信息安全) 是新型国家安全观的无形屏障, 生态安全是实现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必备自然条件。

二、大学生树立新型国家安全观的价值

( 一)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国家责任观念

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学生认为国家安全是政府的事情, 没有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安全方面承担的责任, 这种错误的认识, 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会带来负面的效应。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必将在将来各自的岗位上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具备国家安全观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 成为一个合格建设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只有系统、正确、全面理解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和要求, 才能使大学生从现在做起, 真正认识国家安全与自身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使他们拥有较强的国家责任意识, 为未来实现自身的才华以及避免走上错误道路打下良好基础。

( 二) 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 更容易接受外来思想的影响。 而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观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政治、军事方面等传统方面, 而对新型国家安全观中的文化安全等缺乏应有的认识。 导致了大学生容易放松警惕, 缺少危机忧患意识和保密意识, 无形之中导致国家机密的外泄, 因此, 在进行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过程中, 要保证大学生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 能够从容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 了解基本的保密知识, 提高自身的保密防范意识。

三、大学生新型国家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大学生对国家新型安全观知识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在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课程中我们了解到的安全知识只是政治上的安全知识, 一些大学生们会认为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安全一点关系都没有, 错误地认为这是国家应该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安全问题上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实际上, 我国已经正式提出了互信、平等、互利、协作作为核心的新国家安全观, 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网络信息的安全等。 这些领域的安全将成为国家斗争另一十分重要的战场。 因此, 从新的安全政策上来看, 国家要解决和关注的安全手段和对应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但是, 目前这种安全问题未能及时纳入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中去, 这就使大学生的安全隐患大大提升, 对大学生的安全问题造成了威胁。

( 二)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欠缺

随着经济的发展, 网络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 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活。 据数据统计分析显示, 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为2~3 个小时, 70%的大学生要依靠网络来完成一些任务和作业。 但是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通讯手段, 让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取资料, 打破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减少了面对面对话的时间, 但是它也为人们的安全问题带来了隐患。 网络的传播是一种无政府式的传播, 网络上的信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样一来, 虚假信息、匿名信息的传播也就多了起来, 如果大学生没有很好的辨别能力和安全意识, 很容易让黑客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到一些机密信息, 这样大学生的安全乃至国家的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只用讲授和演讲的形式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知识, 而不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不仅教学效果不明显, 学生在这方面的安全知识也会出现很大的漏洞。

( 三) 大学生对新型国家安全观的辨识能力缺乏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经验匮乏的阶段, 对很多现象的辨识能力尤显不足, 一些国家不仅通过间谍的方式获取国家情报, 还通过各种不为人知和隐秘的方式来挖掘我们国家的情报, 他们所用的方式往往是让人缺乏警惕的方式。 现在网络的发展迅速, 有些国家通过散布一些网络信息来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 在网上散布谣言、虚假的文化理念或低俗的网络信息更是数不胜数, 这样的方式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能力的发展都还不健全, 很容易在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时被网络上的“ 新思想” 等观念误导, 从而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

四、培养大学生新型国家安全观的途径

( 一) 提升课教师的思想认识

目前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教育主要以大学生军训期间的军事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育为主, 这就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鲜明的要求, 首先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只有这样才能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大学生的学习中去。 其次, 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型和政策准确性, 准确掌握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而基于目前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国家安全观的认知还处于表面了解阶段, 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 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为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对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通过集体备课、邀请专家、多方面学习等形式系统掌握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并将理论转化为课堂知识, 将其传递给学生。 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对新型国家安全观的理解和掌握, 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 二) 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注重理论教育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讲解, 提升大学生学习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兴趣。 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在学习内容上选取国内外动态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新观点、新看法, 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在国家安全方面典型的事例为学生进行讲解, 引起大学生的思考, 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问题不是与己无关的, 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等形式, 鼓励学生选取新型国家安全观案例进行分析,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大学生更快形成正确的国家安全观, 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目的。

( 三) 打造全方位立体的学习环境

做好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外, 还要注重课堂外的各种学习氛围的营造, 从各种活动中对大学生开展国家安全观方面的教育。1.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络资源, 在对大学生进行新型国家安全观教育时, 可以利用这些资源, 通过网络讨论、电子邮箱、微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师生交流的平台,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同时在这些网络资源中加入国家新型安全观的内容可以方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2.注重以学生社团引导学生提高认识。 各高校的学生社团在学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引导学生社团围绕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提升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作用。3.将其与爱国主义内容相结合。可以通过大型活动、参观学习等形式提升大学生的认识。 如举办各项爱国主义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新型国家安全观的教育活动, 寓教育于纪念活动中, 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促进学习国家安全观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 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同时, 使国家安全观教育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孟静雅.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 篇10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是对黑格尔国家观的继承与发展,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对国家观做了经典论述。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是以自由意志为基点,阐述了国家是自由意志在伦理中外化的形态。“这种把自己从其自身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就是最高的自由和自己对自己有了确实可靠的知识。”[1]这种自由意志是黑格尔从法哲学角度论述国家的理论起点,因为法哲学是法的理念的展开,而“法的理念就是自由”[2]理解黑格尔的自由概念才能理解他的国家观。黑格尔的自由非简单的规定性,而是一种总体性的概念,它体现了黑格尔对近代自由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即对自在的自由及自为的自由的超越。黑格尔真正的自由是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的自在自为的自由,从纯无规定性的自由到无数规定性的自由最后又返回自身达到全体的自由性的真正自由。黑格尔的法作为自由意志的定在,应是在抽象法作为自由意志的外在定在和道德作为自由意志内在定在的基础上,最终一并统一于伦理之中,使自由意志发生了外在转化,形成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3]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是借助于最高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它直接存在于风俗习惯即整体的社会意识中,而间接地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中。黑格尔以自由意志为基点的作为自由意志在伦理中外化的形态的国家是在绝对精神的逻辑基础上论述的,他以绝对精神为出发点,这一精神从纯无规定性到有规定性再到对有规定性进行扬弃返回到自身成为包含无数规定性的圆满的绝对精神,国家是绝对精神的实现,国家是现实理论的实现,“现实的理念,即精神,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的领域,分为国家和市民社会”[4]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理念自身的分离,从属于国家,是国家有限性的领域,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代表公共利益,而市民社会代表个人利益,国家代表的公共利益通过对市民社会和个人利益的扬弃达到了包含特殊利益的公共利益。国家通过个人既作为市民又作为公民这一中介实现了由市民社会向国家的过渡。黑格尔运用其哲学的思辨与抽象把资本主义追求的自我利益最大化通过绝对精神的方式扬弃了。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其国家观的本质进行了有力批判,“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5]。《德意志意识形态》彻底超越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抽象,扬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这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国家的前提是现实的,而不再是思辨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6]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基于现实的基础,指出国家是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现实存在的虚幻共同体,而非黑格尔所指的地上行走的神物,进而明确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非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7],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8],《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此说明了国家是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这里所指的市民社会不是指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基础和发源地,后称经济基础。马克思认为的国家是立足于阶级社会的国家,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结果。这些充分体现了国家是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市民社会决定的,而非黑格尔所指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这体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与黑格尔国家观的理论渊源,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扬弃与超越。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包含了国家的产生,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最终消灭的历史发展趋势等内容,这些都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形成的国家观。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阐述了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不再是以人类思想的思辨为前提,而是以现实的人类历史生活为前提,并且深刻揭示了国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最后立足实践不断超越国家消灭国家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指出了国家产生的三个前提:物质生活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繁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先指出了“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9]。这表明没有物质生活生产这一物质前提人类无法生存,国家无法形成。其次,马克思阐明了国家产生的第二个前提是“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0],即物质资料再生产。有了物质资料再生产,人类社会才能发展,国家的历史形态才能更替,人类历史才能进步。最后,马克思提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11]是国家产生的第三个前提,没有繁殖,人类不可能继续发展,国家即使产生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在这些前提下生产力、交往形式不断变化,在市民社会作为交往的社会组织基础上形成了国家,国家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的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分工和私有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论述了,在人类历史活动中,分工作为人类进行生产的实践活动,起初只是自然形成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12]。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产生了所有制”[13]。这些论述表明了分工和私有制是在现实的生产和交往中逐渐产生和发展的,随着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14],国家是在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分工和私有制下,人分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单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共同利益始终存在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国家则充当了解决矛盾的角色。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分工和私有制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与现代分工和私有制相适应的现代国家,“现代国家由于税收而逐渐被私有者所操纵,由于国债而完全归他们掌握”[15]。在分工和私有制下,国家成了调节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虚假共同体。国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但是从根本上仍然不能解决这一矛盾。

3、国家最终“消灭”的历史发展趋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不再是永恒不灭的真理,而是虚假的共同体。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成为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存在利益的尖锐对立,无产阶级虽承担社会负担,但不能享受社会福利,无产阶级由于利益冲突的竞争而无法生存陷入绝境,导致无产阶级“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16]。国家的本质是虚幻共同体,资产阶级不会实质代表公共利益,只会代表本阶级的利益,所以无产阶级为了争取自身利益实行彻底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共产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在消灭资产阶级的同时也包含着对自身阶级性的否定,当一切阶级都被消灭后,建立在阶级之上的国家也会随之消灭。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于国家这一虚假共同体只能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个人不得不生活在异化中,处于被物的社会关系所支配的状态,并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社会的各个人迄今借以表现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形式即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中,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17]个人只有立足于人类社会实践,推翻国家这一虚假共同体,处于自觉的真正共同体中才能以人类自身能力发展为目的本身,从必然王国真正过渡到自由王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发展最终会以人类本身为目的,国家这一虚假共同体的消失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的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立足于社会实践,揭示了国家产生、发展以及灭亡的历史趋势,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国家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与发展,具有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职能,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并且呈现怎样的形式,最终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统治。人们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国家将从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再到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国家最后也会消失,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然而现在社会还没发展到高度发达的程度,国家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在维护国家阶级统治职能的同时,应当尽量扩大国家公共服务的职能,从而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四、结语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一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说明了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科学揭示了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阐明了人们立足社会实践,进行社会革命,必然消灭国家这一阶级统治的工具,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揭示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所具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及现实主义态度。另一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使我们对国家树立了科学的认识,国家虽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然而现阶段,国家仍然是客观存在,有存在的意义。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不仅具有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阶级职能,而且具有以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及公共管理的职能。所以我们应当立足当下承认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在维护国家阶级统治的同时,尽量扩大国家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向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迈进。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虽然历时已久,但是对于现代国家的建设与治理,以及解决现代国家的现实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篇11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大众传媒;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72-02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在1970年发表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提出的一个独创性概念。这一概念是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相对而言的。阿尔都塞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的“国家”专指军队、警察、法庭、行政机构等主要以暴力的、镇压的方式执行职能的镇压机器,而他要把教会、学校、出版机构等市民社会组织也纳入国家机器范畴,因为它们隐蔽地以意识形态方式执行了国家职能。这些“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构建和传播特定意识形态来维护国家制度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再生产的有序进行,理应被视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列举了八种常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宗教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各种教会体系),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各种公私立‘学校的体系),家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法律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政治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不同政党在内的政治体系),工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传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出版物、广播和电视等),文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文学、艺术、体育等)”[1]164。他特别指出,教会和学校分别是封建社会和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在封建时代,教会不仅具有宗教职能,而且还集中了教育职能和大部分信息与文化职能,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性作用。众所周知,西方的许多著名高校都曾经是教会学校。由于教会“集大权于一身”,所以相比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当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数目要少一些。至于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许多人也许以为应该是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把普选权和党派斗争结合起来的议会民主制”[1]172。阿尔都塞批驳了这种观点,他说:“历史,甚至最近的历史,表明资产阶级过去能够而且现在仍然能够适应议会民主以外的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1]172也就是说,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并非必然要依赖于以议会民主制为核心的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选举和党派斗争吸引了许多民众的眼球,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无疑处于前台位置,然而,阿尔都塞认为,在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幕后,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起着更为重要的、主导性的作用。自文艺复兴之后,伴随着教会职能的分化,教育职能逐渐从教会中分离出来,许多独立于教会的学校和科研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力量。

在指出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主导地位后,阿尔都塞进一步分析了学校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具体作用。他说,儿童们在最易受影响的年龄就被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没有任何其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有全体儿童作为义务的(丝毫也不是自由的)听众,每周五六天,每天八小时。”[1]175在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中,教育者“给儿童灌输一定量的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包裹着的‘谋生技能(法语、算术、自然史、科学、文学)或者是纯粹状态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伦理学、公民守则、哲学)。”[1]174儿童几乎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这些早期教育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阿尔都塞接着分析道:在成年之后,大量孩子就被“投入生产”,成为工人或农民;也有一些学生继续上学,毕业了充当技术人员、初级和中级行政人员、各种小资产者;最后一部分学生则可能 “达到顶峰”,继而成为剥削代理人(资本家、经理)、压迫代理人(军人、警察、政治家、行政官吏等)和“意识形态专家”。通过对学校“生产流程”和“产品分类”的细致分析,阿尔都塞有力地说明了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管认为教会是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还是认为学校在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居主导地位,阿尔都塞其实都是强调“教育”在维持国家运行方面的重要性,即始终是承担教育职能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应当作为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循着阿尔都塞的逻辑,我们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审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是哪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承担了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最需要的教育功能呢?是否仍是阿尔都塞所说的学校?

阿尔都塞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由“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由“生产社会”步入“消费社会”的过渡时期,但可惜的是,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并没有很好地因应这种社会变迁。阿尔都塞认为,学校在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为生产培养了各种人才,学生们经过学校教育体系的筛选和训练,被分配到各个生产环节中去,并在各自岗位上助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这种分析和理解虽然精辟,但不得不说,它带有时代的局限,即受限于“工业社会”和“生产社会”的视野。在距离阿尔都塞发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四十余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社会”特征越来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维系更多地不再是依靠“生产”,而是依赖“消费”。也就是说,必须通过促进消费来把由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而积压的剩余产品消耗掉,从而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社会生产环节能够顺利运转起来。那么,怎么促进消费呢?这就需要建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让民众都热衷消费。所以,对于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而言,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建立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很显然,传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大众传媒)远比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学校)更能胜任这一任务。因此,我们可以说,大众传媒取代了学校,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大众传媒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它如何为“消费社会”开掘出源源不断的消费需求?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需求从来都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对社会意义的欲望)。”[2]59在“生产社会”,消费主要是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在“消费社会”,消费更多的是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何谓“符号价值”?简言之,就是物品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人们把各种物品与特定的价值联结起来,“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2]3。比如,钻戒象征恒久忠贞,iPad意味新潮时尚,LV代表华丽尊贵等等。建构这样一套意义体系正是大众传媒之所长。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通过强大的广告宣传攻势,把一定的“符号价值”赋予各种消费品,并且使消费者在让人眩晕的信息流中形成单向接受、消极顺从的习惯,完全沉浸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制造的各种“符号”、“形象”、“意义”之中,成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俘虏。当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并由此获得满足感时,他不过是满足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他内心里建构起来的欲望。他越是消费,就越深地陷入到这些“物品—符号价值”的意指体系之中,消失于符号的海洋里。这样,当代资产阶级顺利地通过大众传媒塑造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式实现了对大众生活的宰制。

由此可见,在经济方面,通过营建“物品—符号价值”的意义体系来刺激消费欲望,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有效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在政治方面,通过高扬“消费”本身的终极意义,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也有助于削弱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和阶级观念,从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之企业管理日益“人性化”,工人阶级直接感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不明显。而实际上,虽然工人阶级的工资和物质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其增幅远比不上资产阶级所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增幅。也就是说,工人的收入与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工人阶级的被剥削程度实际上有增无减[3]。那么,工人阶级为什么在这样一种受剥削程度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却丧失了反抗意识呢?这就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作祟。虽然工人阶级的受剥削程度加深,但其消费水平相较于过去是有所提高的。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浸润,工人在消费行为中获得了自我满足,在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中感受到了自我实现。即使他们仍然可以看到自己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可是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统摄下,“平等”、“尊严”之类的价值远不如“消费”本身来得实在。工人阶级“自愿”为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屈从于资产阶级的剥削。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就这样通过把工人询唤为消费主体(即第一身份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工人”),有效地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综上,基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性,以及大众传媒在建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进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当代发展,以大众传媒取代学校作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参考文献:

[1][法]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M]. 杜章智,译.台北: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

[2][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篇12

多年以来, 喜庆、欢乐、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等等一直是晚会的基调, 历届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不仅仅如此, 而是自始至终都贯穿这种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对于春节这样一个特定的辞旧迎新的时刻来说, 这固然无可非议。不论形式上的歌曲、舞蹈、小品、相声, 还是内容上的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爱情、申奥成功、足球出线、抗洪抢险等等, 也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种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作为晚会, 它承载了太多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

其中, “团圆”便是其中的一项。以2000年春晚为例, 诉诸于“团圆”主题的歌曲不胜枚举。“过年谁不想回到家里边, 父母的身体我总挂牵。兄弟和姐妹我常思念, 万家团圆谁不想团圆” (《大年三十这一天》) ;“海天相连是我们的家园, 你我相见是世纪的企盼, 都说回家的路很近很近, 可这一路却走了几百年。家是长路出发的地方, 如今我们又在家里团圆” (《澳门, 我带你回家》) 。“团圆”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经典主题, 月亮、灯笼、元宵都圆的意象, 象征着“团圆”, 春节更把团圆的意义仪式化了。家庭是民族———国家伦理道德的载体, 对“团圆”的追求意味着对伦理的认同和遵守, 在“团圆”的仪式中达到君民和谐、父子承继、兄弟情洽、夫妇美满、朋友相聚。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 “团圆”是对社会对抗、社会矛盾的转移和消解, 并能促进家族内部和谐生活的美满, 加强宗族内部的联系和团结, 消除社会诸多群体内部的误解和隔阂。

在春晚中, 对于“国家”概念也是极力被强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只有“国家”, 才是春节联欢晚会这一中华民族最盛大联欢的主角。在春节联欢晚会上, 以“中国”这个符号作为表达对象的歌曲每一年都层出不穷, 不胜枚举。其中, 1984年的《我的中国心》非常典型。事实上, 赞美祖国, 深情表达游子的爱国心声, 都与“春节”毫无关系。而一首与春节毫无关系的歌曲如何能在春节联欢晚会出现并引起轰动, 并且从这以后, “歌唱祖国”成为了历届春节联欢晚会必须的主题。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刻意安排。这首歌被唱的时间是除夕, 被唱的地点是中央电视台。于是, 国家叙事通过春节联欢晚会刻意营造的时间的一致性和空间的特殊性达到了特定的宣传目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表现海外游子乡情的春晚节目, 以及节目间隙中各国华人大拜年, 一定程度上都是源于这首歌走红的灵感。在这样一个“天涯共此时”的时刻里, 全世界华人在电视上相聚、团圆, 歌颂祖国, 两者借助这样一个场景和时机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于是, 在此后的春节联欢晚会中, 我们可以看到, 与春节毫无关系的歌颂祖国、党和改革开放这些充盈着国家意识形态倾向的歌舞作品和语言作品层出不穷, 而受众们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联系, 并把春晚看作为这种情感诉诸必然的意义载体。这样, 在意识形态的召唤下, 国家叙事借助春节联欢晚会, 最终完成了国家取向对于民间取向的传达, 集体话语对于个体话语的篡改, 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期望也取代了传统的民众对于个人与家庭幸福生活的期望。

长期以来, 中国以意识形态立国, 意识形态在社会的凝聚力与社会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方面起着根本的作用。春节之为春节, 原本是一个传统的民俗。春节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 甚至超越了类宗教的属性。不过, 春节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民间叙事文本, 而是一个融合了各种意识形态话语交锋的场域, 尤其是权威意识形态进行话语置换的象征资源。

首先, “家”与“国”产生对应关系。“家-国”结构的核心是“团圆”, “家”的团圆和“国”的统一存在着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父母 (国家) 与子女 (国民、各个民族、地区) 。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关口, 春节给民众带来更多的是对于个人、家庭的幸福生活的期盼与祈祷。显然, 这一诉求基本可以归属于私人的情感空间。然而在春节联欢晚会中, 这一诉求却由“家”而进入了“国”, 上升到了一个公共的情感空间。借助于春节, 意识形态将民众的共同情感生成, 并最终将春节这一传统的民俗升华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仪式。

其次, 将“参与”变为“旁观”。电视里的春节, 是国家的春节。每个受众只能跟随主持人的指引, 在电视中感受虚拟的春节, 沉醉于其营造的狂欢之中, 并毫无意识地、“自愿”地走向民族国家统一认同的意识形态中去。

上一篇:当前医患关系分析下一篇:等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