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

2024-09-06

踝部骨折(精选7篇)

踝部骨折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踝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 分析其护理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9例踝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 采用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护理干预方法, 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 89例踝部骨折患者优55例, 良23例, 可9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7.6%。结论 对踝部骨折患者, 采用心理护理、术前与术后等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有助于患者踝部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踝部骨折,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踝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据相关研究表明[1], 全身骨折中约4%为踝部骨折。与其他部位骨折不同的是踝部骨折的多发群体为青壮年, 踝部骨折在破坏踝关节结构的同时也会损伤软组织和韧带, 损伤严重时易留有伤残。由于踝部结构较复杂, 传统的石膏复位等固定效果不佳, 踝穴的稳定性较差, 容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的治疗需要精确的解剖复位[2], 以及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 才能确保踝关节早期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效的干预护理对促进踝部骨折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对89例踝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 采用相应的治疗与护理, 并取得了良好的恢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9例踝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1例, 女38例, 年龄在19~42岁, 平均年龄为31.5岁。所有患者经过X线片检查均符合踝部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3]。在致伤原因方面, 运动扭伤42例, 交通事故受伤21例, 重物砸伤18例, 其他7例。其中闭合性骨折69例, 开放性骨折20例。在合并伤方面, 胫骨骨折4例, 腓骨骨折2例, 脊柱骨折8例, 尺桡骨骨折2例。在Danis-Weber分类方面, 属于A型19例, B型42例, C型2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 切开复位并采用内固定。对于软组织并发症, 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 其他情况采用对症支持。

1.2.1 心理护理:

踝部骨折多为意外创伤, 其具有突然、剧痛、以及出血等特点。由于踝部骨折疼痛因子引发的一系列人体生理应激反应, 患者骨折后一般表现为焦虑、恐惧、伤心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会加剧疼痛神经兴奋, 使患者烦躁不安, 影响病情的恢复。所以对踝部骨折患者开展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1) 首先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可让已手术且病情恢复良好的开朗活跃患者与初诊患者交流, 直观展示治疗效果, 比起护理人员的口述更具说服力;增强患者对恢复的信心;患者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建立友情, 相互鼓励、相互照顾。 (2) 护理人员需以平和的语气积极与患者沟通, 讲述疼痛的原因及规律, 减轻患者对骨折的恐惧;理解患者大声喊叫、呻吟等疼痛表现, 肯定患者一直以来的良好表现, 强化患者精神力量, 使其摆脱负面情绪。 (3) 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 结合病情的发展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 比如邻近手术时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恐惧, 护理人员可轻描淡写手术的进程, 强调手术可达到的良好效果, 解除患者忧虑心理。 (4) 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 通过阅读报纸、杂志、看电视、听音乐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 转移其对疼痛的聚焦, 使患者融入欢乐的虚拟环境中从而忘却疼痛。 (5) 全程心理干预, 随着手术治疗, 患者疼痛感会降低, 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可能会产生少许疼痛感, 患者此时易慌乱, 易产生失望等情绪, 采取全程心理干预使患者减轻消极情绪, 始终对康复抱有信心。

1.2.2 术前护理:

(1) 合理冰敷, 术前对患者采用冷敷的护理干预, 冰敷可使骨折部位及其周围血管收缩,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温度下降抑制局部的代谢水平, 抑制水肿、炎症的产生[4]。另外冰敷还可减轻肌肉反应, 提高患者疼痛阈值。冰敷时抬高患者患侧, 高于心脏以致静脉回流缓解局部消肿。冰敷期间还应注意观察患者受伤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等情况, 对于软组织肿胀较轻的闭合性骨折患者, 可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 皮肤张力强时可推迟一周行手术治疗。 (2) 术前准备, 了解患者局部血液循环、肿胀、皮肤等情况, 指导患者正确的术前饮食, 训练深呼吸、洗脸、洗澡等。完善术前评估, 备齐术中药品, 做好健康教育, 讲述术中禁忌、正确寻求帮助方法等。

1.2.3 术后护理:

(1) 病情监测, 严格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信号, 观察患者切口恢复以及活动等情况, 若患者术后疼痛可合理使用镇静止痛药。 (2) 饮食护理, 术后前2 d, 指导患者食用流质等易消化食物, 促进胃肠蠕动;待手术反应期过后。可食用富含蛋白质、高热量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防止加剧痛感及伤口感染。 (3) 体位护理, 麻醉失效后, 可让患者保持平卧位,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可让患者保持半卧位、侧卧位, 避免挤压患肢;注意患肢的保护, 避免翻身、更换被服时触碰及伤口;术后一周指导患者进行足部的屈伸运动。 (4) 引流管的护理, 切口引流管固定牢靠, 定期挤压避免引流管堵塞;坚持无菌操作, 检测引流液颜色、流量;指导患者家属观察或者护理人员定时探查, 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 引流液反流。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相关的评价标准[5]将患者踝部恢复情况分为优、良、可和差四个等级。若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活动时无任何不适且经过X线片检查踝穴正常则可认为优;若患者踝关节功能正常, 活动无痛感, X线片检查踝穴内侧稍有间隙则可认为良;若患者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活动时稍有疼痛, X线片检查踝穴间隙有所增大则认为可;若患者活动时较强的疼痛感, X线片检查踝穴不正常, 且存有骨性关节炎则认为差。

2 结果

经过治疗及相应的护理干预, 以及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1~5年, 89例患者骨折部位全部愈合。在治疗效果方面, 89例踝部骨折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优有55例, 良23例, 可9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7.6%。具体见表1。

3 讨论

踝部骨折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创伤, 由于踝关节是人体承受重量最大的关节, 其一旦发生意外损伤, 将严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踝部骨折是一种突发性创伤, 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 需对其采取积极的心理护理, 以减轻其消极情绪, 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 缓解疼痛兴奋的传导。采用合理的冰敷及有效的术前准备, 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术后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可促进患者功能活动能力的恢复。

本研究对踝部骨折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护理干预方法, 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恢复效果。89例患者中恢复效果优55例, 良23例, 优良率达到87.6%。可见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促进踝部骨折患者的康复进程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辉, 薛玉文, 李艳荣, 等.踝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1) :116-117.

[2]王纪云.踝部骨折小夹板固定后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2) :127-128.

[3]季文, 刘学红.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踝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2) :140-143.

[4]陈其香, 杨骏.手术治疗下肢骨折30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0) :93.

[5]董娜.下肢骨折术后局部护理经验交流[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7 (1) :159-160.

踝部骨折30例临床治疗体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9~65岁,平均38.5岁。按Danis-Weber分类法[1]:A型9例,B型8例,C型13例。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25例。损伤原因:跌倒扭伤16例,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合并有后踝骨折的2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1.2 手术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大腿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使用外踝后侧弧形切口入路,注意勿损伤腓浅神经,小心进行骨膜剥离,暴露骨折部位。根据骨折线位置,腓骨骨折在下胫腓联合以下,骨折复位后用巾钳临时固定,从踝的末端向对侧上方打入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骨折线在下胫腓联合以上部位,根据需要向近端延长,骨折复位后用合适长度的解剖钢板固定,尽量做到骨折线两侧都有可靠的固定,用探钩牵拉腓骨下端检查腓骨下端的稳定性,存在不稳时可用皮质骨螺钉在踝关节上方2~3 cm处,经腓骨通过胫骨两层皮质,从后方向前倾斜30°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克氏针加钢丝张力带固定。摄X线片检查,螺钉不能进入踝关节面,观察踝穴的光滑情况及各骨折的复位情况。确定复位满意,内固定坚实可靠后,修补破裂关节囊及韧带,依次缝合软组织及皮肤。有2例后踝骨折均选用外踝后侧切口,先复位后踝骨折并用拉力螺钉固定。术后石膏后托外固定,4周拆石膏,8周扶拐下地不负重活动[2]。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获9~15个月随访,治疗效果根据患者主观感觉、功能检查、X线征予以评定[3],优(感觉满意,功能检查及X线征无异常)22例,占73.3%;良(活动后可有轻度踝关节不适,但运动量和行走距离和术前差不多)7例,占23.3%;踩关节伸展活动较健侧略受限I例,占3.3%,长时间行走后关节疼痛、乏力,休息后可缓解,踝关节部分受限,X线片示轻度踝关节炎。

3 讨论

3.1

踝关节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其骨折后如果对位不良,会造成关节疼痛和蜕变,产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目前关节部位骨折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的解剖复位,骨折端的稳定,关节面的平整有利于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可靠的内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踝部骨折的手术原则:(1)踝穴要求解剖复位;(2)内固定必须坚强,以便早期功能锻炼;(3)须彻底清除关节内骨与软骨碎片;(4)如决定手术应尽早施行,如果延迟,尤其在多次手法操作之后再行手术,由于组织肿胀严重,给手术增加了难度。

3.2 手术时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组织的情况。

如果软组织损伤程度和肢体肿胀较轻,或者开放性骨折,一般可选择在急诊6~8 h内手术内固定,如手术在伤后8 h内进行,肿胀几乎全是血肿,组织水肿尚未形成,皮肤张力性水疱未出现,此时手术易操作,预后效果好。如水肿与皮肤张力性水疱已发生,此时手术增加了手术感染机会,应积极处理踝关节的肿胀、皮肤张力性水疱,手术约推迟1周以上。

3.3

手术切口外踝、后踝采用外踝后侧弧形切口,此切口可显露外踝,再通过外踝后缘的弧形切口,直视下观察到后踝骨折移位情况,内踝采用内侧弧形切口。骨折固定后踝→外踝→内踝[4]。

3.4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对于外踝骨折,骨折位于下胫腓韧带上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笔者采取外踝解剖型钢板固定,效果满意;对于内踝骨折块较大,选用拉力螺钉固定;若骨折块小则选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合并有后踝骨折用1~2枚松质骨螺钉固定。

3.5

对于三踝骨折患者,术中摄片至关重要,术中摄片可向医生提供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对于复位欠佳者,及时给予调整,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6 术后处理。

在术后以“U”型石膏托行踝关节固定,三踝骨折用石膏后托固定,4~6周拆石膏后嘱患者行踝关节主动活动,8周后扶双拐下地做行走练习。

摘要:目的 探讨本院手术内固定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钢板、螺钉、张力带等治疗踝部骨折30例。结果 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优22例,良7例,踝关节伸展活动较健侧略受限1例。结论 采用解剖钢板、螺钉、张力带等治疗踝部骨折操作简单易行,关节功能恢复理想,减轻了致残率和患者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踝部骨折,解剖钢板,螺钉,张力带

参考文献

[1]陆裕朴,胥少丁,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2]黄志强,金锡御.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林博文,黎伟凡,朱杰诚.三踝骨折的治疗.中华矫形外科杂志, 2000,1:35.

踝部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入住我院的100例踝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2例, 女48例, 年龄12~82岁, 平均4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 女24例;年龄12~81岁, 平均 (48.31±16.38) 岁;单踝骨折患者20例, 双踝骨折患者20例, 三踝骨折10例;车祸致伤患者35例, 高空坠落致伤患者5例, 砸伤患者10例。对照组男26例, 女24例;年龄12~82岁, 平均 (49.31±16.49) 岁;单踝骨折患者21例, 双踝骨折患者19例, 三踝骨折10例;车祸致伤患者34例;高空坠落致伤患者5例, 砸伤患者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手术切开后复位, 进行内固定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进行外踝或内踝环形切口, 切开患肢皮肤和皮下组织, 充分暴露踝骨骨折端, 进行手术牵引复位, 固定骨折端。

观察组采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 具体方法: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通常需要由2位医师共同完成, 患者取平卧位, 膝关节屈曲成直角, 其中一名医师站在肢体外侧, 抱住患者大腿向上对抗牵引, 另一位医师站在患肢远端, 握住患者足跟和足背, 向下对抗牵引, 力度要适中。外翻骨折先外翻牵引, 内翻骨折先内翻牵引, 在牵引过程中纠正踝关节的旋转移位, 然后再向畸形的反方向旋转, 也就是由外翻变为内翻, 内翻变为外翻。若患者出现胫腓分离的现象, 医师可用手掌挤压两踝关节来纠正移位的现象。如果除了后踝骨折还发生距骨后脱位, 这时要将胫骨下段向后推, 握住足部向前牵拉, 逐渐将足背的角度接近90°, 使后踝在关节囊保持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复位。中医闭合手法复位完成后, 用石膏从患者膝关节以下进行固定, 抬高患侧肢体, 2~3周后改为功能位固定, 2个月后拆除石膏。

1.3 观察指标

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4]系统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疼痛、稳定、行走, 各项满分均为15分, 得分越高说明踝部功能恢复越好。治疗2个月后用X线检测患者踝部解剖复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踝部解剖复位情况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踝部解剖复位率为86.0%, 对照组患者踝部解剖复位率为88.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踝关节疼痛、稳定和行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内负重最大的关节。车祸、高空坠落和重物砸伤均容易导致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受到较大影响[5]。过去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切开后复位, 进行内固定治疗踝部骨折, 但是手术对患者伤害较大, 住院时间较长, 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自主活动,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近几年来, 临床采取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 采用正确的中医手法对骨折踝部进行复位, 踝部可逐渐恢复正常解剖位置, 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 无并发症, 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康复效果更好, 患者自主活动所需时间明显缩短[6]。表1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踝部解剖复位率均较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中医闭合手法复位和手术切开复位均有较好的效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踝关节疼痛、稳定和行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过程中, 功能恢复所用费用更少, 适合广大普通家庭, 能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广泛应用于踝关节功能评估, 可科学准确地评估踝部骨折患者肢体恢复情况[7]。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属于中医治疗方法, 相对于手术治疗, 对机体伤害小, 所需治疗时间明显缩短。采用该方法治疗后, 患者无骨不适症状发生, 无切口感染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 是一种治疗踝部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能有效促进患者恢复[8]。

综上所述, 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 患者踝部功能恢复效果较好, 解剖复位率高, 安全可靠, 建议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军.运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疗效与方法[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20) :93-94.

[2]刘江.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20 (13) :44.

[3]杨翠林.中医手法整复踝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13 (7) :26-27.

[4]陈江祥, 郑季南, 方钧, 等.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22) :3031-3032.

[5]崔彦江, 付立新, 张书钦, 等.手术与手法保守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5) :2764-2765.

[6]陈志, 林乔龄.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3 (12) :67-68.

[7]吴晓鹏, 马志杰, 吴锦才, 等.小夹板外固定配合踝套牵引治疗踝部骨折[J].广东医学, 2010, 31 (7) :885-886.

踝部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32例踝部骨折的患者, 年龄 (21±11) 岁, 女14例, 男18例, 开放性骨折12例, 闭合性骨折20例, 其中A型骨折15例, B型骨折11例, C型骨折6例, 急诊手术患者8例, 其余患者均在骨折后1周内进行手术。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常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 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 根据影像资料显示, 分别取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后侧入路进行手术。首先是进行腓骨的重建固定, 手术自腓骨开始进行复位固定, 偶可遇到内侧软组织嵌入影响腓骨的解剖复位, 如三角韧带断裂、胫后肌腿的阻挡, 此时应暴露内踝, 探查关节面, 然后完成腓骨的固定及其他踝部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固定物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分别采取空心螺钉或加压螺钉及张力带、钢板进行固定, 出血量较多的患者放置引流条[1]。

1.3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进行常规防感染治疗, 放置引流条的患者术后3d予抽除, 术后1周复查X线观察骨折复位情况, 隔天进行创口换药, 术后3个月可进行常规功能训练。

1.4治疗效果

治愈:患者治疗后骨折稳定, 恢复解剖位置, 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活动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显效:患者治疗后骨折稳定, 基本恢复解剖位置, 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活动尚可, 无自觉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有效:患者治疗后骨折稳定性尚可, 骨折对位尚可, 未完全恢复解剖位置, 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无效:患者治疗后骨折未愈合, 骨痂未见生长, 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 患处疼痛。

1.5 数据统计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2 结果

对本院32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效果:治愈16例 (50.0%) , 显效11例 (34.3%) , 有效3例 (9.4%) , 无效2例 (6.3%) , 总有效率93.75%。并发症发生情况:出血0例, 感染1例 (3.1%) , 皮缘缺血坏死3例 (9.4%) , 创伤性关节炎0例, 内固定物失效1例 (3.1%) , 骨髓炎0例。

3 讨论

踝关节是有胫骨、腓骨、距骨共同形成的关节。是人体中负重最大的屈式关节, 因此踝关节骨折后若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很多患者在骨折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常会出现疼痛、行走不适等症状。传统的保守治疗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因此手术治疗为本病治疗的首选方式。

在本院32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中治愈16例, 占50.0%, 显效11例, 占34.3%, 有效3例, 占9.4%, 无效2例, 占6.3%。在32例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感染, 3例出现缺血性皮缘坏死, 1例内固定物失效。无患者出现出血、创伤性关节炎以及骨髓炎并发症。

在对本院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 踝关节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病几率最高的为缺血性皮缘坏死, 占总比的9.4%。本院认为主要是由于踝关节周围血管肌肉组织较少, 血液循环较差, 因此容易出现缺血性坏死状况, 因此在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处理中要加入活血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外在针对本院治疗效果差以及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随访后总结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 把握手术时机:本院治疗效果差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是由于手术时机不佳导致术后恢复差, 因此在本病的治疗中要掌握好手术的时机[2]。本病的最佳治疗时机为骨折后8h之内, 超过8h后骨折附近区域会出现水肿或瘢痕, 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因此在骨折后越快进行治疗, 手术的成功率会越高, 患者的恢复时间也会越短。 (2) 复位前探查关节:术中在切开皮肤暴露关节后要牵拉并略外展踝关节, 将内踝外翻, 通过前方切开的关节囊及内踝骨折间隙, 对骨折部位进行详细探查, 有血块以及无法拼接的碎骨组织要进行清除, 对于脱落的软骨也要进行清除[3]。 (3) 内固定物选择:由于患者骨折的类型、机体特异性均不相同, 因此在治疗中要充分结合患者的情况对内固定物进行选择。本院1例内固定失效患者为C型骨折患者, 内固定物并未完全覆盖骨折区域, 因此造成内固定失效。因此医师要充分根据患者骨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 尤其是对于C型骨折患者来说尽量要选用钢板进行治疗, 钢板长度要跨越骨折区域, 并能很好的固定于腓骨远端, 减少其失效率[4]。 (4) 防止感染:本院1例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是由于清创不彻底导致, 踝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常会出现异物残留或组织残留问题, 若清除不干净很容易在治疗后出现感染。因此医师在清除时要对残留组织以及异物进行清除。此外医师在术中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防止术中出现感染问题, 患者术后要及时进行防感染治疗, 降低感染情况出现。

除上述观点以外本院还认为:后踝是阻止距骨向后脱位的关键解剖结构, 后踝骨折均向腓侧、近侧移位, 清楚显露后踝关节并使其恢复解剖位置是手术的关键。后踝骨块类似三角形, 底面为关节软骨, 术中可行将内踝切口分别向上下延长, 沿内踝骨折线向后剥离直达后踝骨折线。判断关节面是否完全对位, 可根据后侧皮质是否完全对位来确定, 亦可通过将内踝连同三角韧带向下翻转及向下牵引跟骨而形成的空隙来观察[5]。大的骨块, 从胫骨前唇向后用半螺纹松质螺钉固定, 很稳固。若骨块偏小, 从前向后固定不易掌握螺纹是否完全通过骨折线, 若从后方拧入螺钉, 则很容易掌握且固定稳固, 不必另在后方作切口。

总的来说, 踝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但医师在对开放性骨折进行治疗时要进行彻底的探查和清除, 减少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皓.踝部骨折126例手术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3) :47-48.

[2]祁志华.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优先出版河南医学研究, 2014, 10 (2) :79-81.

[3]段元猛.特殊类型踝部骨折36例手术治疗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17 (11) :57-59.

[4]董辽.切开复位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22 (8) :17-22.

踝部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踝部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4~80岁,平均46.1±6.7岁,病程0.5小时~4天,平均1.2±0.5天;单踝32例,双踝18例,三踝1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6~78岁,平均44.5±6.0岁,病程为1小时~3.5天,平均1.0±0.2天;单踝30例,双踝22例,三踝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致伤原因、病情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术复位: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露出骨折端,牵引复位并用钢板固定外踝骨折处。实验组采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患者躯体保持平卧,膝关节适当屈曲,术中由医护人员以及护士协助,固定患者小腿上段,采取向上牵引治疗,术者位于患肢远端,握紧患者足背向反方向施力;整个牵引过程需注意牵引旋转移位,并纠正牵引方向,先内翻,逐渐变为外翻,再变化翻转方向。复位结束后,膝关节以下部位进行石膏夹板固定并稍微抬高,18~37天后拆除石膏夹板,术后3周可进行恢复功能锻炼。疗程2个月,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变化。

1.3 疗效标准[2]

优: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肿胀,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无炎性病症;良: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但长时间行走会出现肿胀,X线检查显示踝穴内侧间隙较大;差:负重行走疼痛明显,X线检查显示踝穴位置不对称,内侧间隙较宽,且大于2mm。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adit值()表示,采用Ra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实验组优46例,良12例,差2例,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优28例,良20例,差12例,优良率为80.00%;实验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骨不连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在体育训练中发病率很高,为创伤性骨折中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病因多是间接性暴力。踝关节骨折对位复位情况不良,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以及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导致患者行走不便等严重后果。踝关节骨折病患者须采取较有效的复位,且恢复踝关节稳定时需注意保护踝关节的灵活性。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时,骨折复位前期内踝关节向下是允许的[3],主要原因是前期骨折出现,关节内伴有血肿,且骨折创伤后肌肉被刺激,韧带紧张,共同作用下致前期骨折复位不良。行中医闭合手法复位后要实时观察患者骨折恢复情况,血肿、粘连消失,骨折线会逐渐狭窄,如果没有组织嵌夹,骨折愈合效果更好。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后患者未见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4]。

参考文献

[1]田荣.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16:84-85.

[2]李军.运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疗效与方法[J].中国临床研究,2012,20:93-94.

[3]徐涛.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30:538-539.

踝部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组62例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1例,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8例, 年龄分布在22~45岁之间, 平均年龄 (30.3±4.5) 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标准, 17例为旋前-外旋型IV度, 11例为旋后-外旋型IV度, 3例为旋前-外旋型III度;对照组31例,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8例, 年龄分布在21~4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0.5±4.7) 岁, 15例为旋前-外旋型IV度, 13例为旋后-外旋型IV度, 3例为旋前-外旋型III度。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创伤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本组62例患者均实施了开放复位, 内固定, 对腓骨的移位, 短缩, 旋转移位等畸形进行了纠正。对28例后踝骨折累及关节面超过25%的患者进行了复位螺钉内固定手术。观察组中, 三角韧带深层自距骨内侧面断裂者19例, 自内踝尖部断裂者9例, 中部断裂者3例。将嵌入的神经与肌腱拨开, 注意不可损伤神经, 同时对关节间隙内的韧带进行松解, 在撕脱处钻两个骨孔, 打结固定。对照组三角韧带深层自距骨内侧面断裂者19例, 自内踝尖部断裂者8例, 中部断裂者4例。均未对三角韧带的损伤进行修复, 但加强了外固定, 确保复位良好。

1.3 术后处理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短腿石膏托外固定, 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5~7周, 石膏托拆除后进行关节屈伸等非负重功能锻炼。7周之后, 视患者恢复情况进行适当的负重功能锻炼。

1.4 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的治疗情况用Mazur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分为优, 良, 可, 差四等。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采用χ2检验, 取а=0.05, P<0.05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本组62例患者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 随访6个月, 优50例, 良11例, 可1例, 未见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总体优良率为98.3%, 具体疗效情况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优秀率比较, P<0.05, 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踝关节结合较为紧密, 其动力方向以屈伸为主, 主要功能是承载全身重量[2]。踝关节处骨骼韧带较多, 且构成较为复杂。三角韧带对踝关节起着稳定作用, 较为粗厚, 限制距骨的移位。三角韧带损伤时, 多合并外踝等部位的损伤, 单纯的三角韧带损伤较为少见。

胫腓骨下联合较为坚固, 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与灵活具有重要意义[3]。而三角韧带损伤时常常会合并胫腓骨下联合损伤。踝部骨折时如果骨折线累及关节面较多, 则极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处理不当有致残的可能[4]。对照组的患者未进行三角韧带的修补, 只是加强了外固定以使下胫腓联合更加紧密。这种处理方法同样可以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 但是与修复三角韧带的观察组相比, 愈合较为缓慢, 愈合后关节的稳定性以及韧性均较差。此外, 如果下胫腓联合的固定方法不当, 距骨的相对位置将会向外侧移位, 使得胫距关节的单位面积受力增大, 容易造成骨骼的炎症性损伤, 胫腓联合再次分离, 关节严重磨损畸形, 以及腓骨头受损。

故本组62例患者均进行了开放复位与内固定。对观察组进行了三角韧带深、浅层的缝合修复以及固定, 而对照组三角韧带损伤未做处理, 经治疗后, 总体的优良率为98.3%, 疗效较为满意。观察组的Mazur评分优秀率为93.5%, 对照组为67.7%, 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 本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踝部骨折的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但同时, 三角韧带的损伤应该进行手术修补, 虽然三角韧带具有一定的自动修复能力, 但手术修补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摘要:目的 通过对62例患者的临床研究, 探讨手术治疗踝部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进行开放复位, 内固定, 对腓骨的移位, 短缩, 旋转移位等畸形进行了纠正, 观察组缝合修补三角韧带, 对照组不予处理。结果 62例患者的Mazur评分优50例良11例可1例未见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观察组优秀率93.5%, 对照组为67.7%, 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本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踝部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是有效的, 三角韧带应该进行人工手术修复。

关键词:三角韧带,踝关节,骨折

参考文献

[1]李凡, 勘武生, 黄珩, 等.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的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24) :1906-1908.

[2]司荣飞.不同方法治疗踝部骨折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 2012, 18 (10) :73.

[3]李文胜, 郑承泽, 宋建新.重度踝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16) :68-69.

踝部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5 月—2015 年5 月间我院采取手术治疗的50 例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 例, 女22 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44.6±7.1) 岁, 平均病程 (4.5±1.6) d。纳入标准为:①有明确的踝关节创伤史者;②患者有踝部肿痛、功能障碍、畸形等症状体征;③影像学检查见局部骨皮质不连续, 踝部明显骨折表现;④治疗时间距离受伤时间不超过7 d;⑤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①排除病理性骨折以及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坏死的病例;②排除严重的心、脑、肝、肾、呼吸系统等功能障碍的病例;③排除肿瘤、妊娠期、哺乳期的病例。

1.2 方法

1.2.1 手术简介本组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患者均根据AO内固定原则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 对于内踝骨折者, 采取3.5 mm的空心螺钉内固定;外踝骨折者行管型钢板固定。

1.2.2 早期负重锻炼术后24 h指导鼓励患者进行踝部被动屈曲活动。术后3 d起指导患者行踝部主动屈曲锻炼, 进行踝关节背伸、拓屈活动, 每日各3~5 次。术后1 周可坐床模拟踏皮球来回滚动动作;协助患者在患肢不着地情况下扶拐下地行动, 循序渐进, 患者适应后慢慢增加下地活动的强度和活动量。术后15 d若踝关节肿胀已消退, 无明显压痛, 可指导患者脚尖着地行走。术后4 周起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6 周摄X线片, 若骨折端有骨痂生长指导患者拄拐全足负重行走;无骨痂生长则继续脚尖着地行走锻炼。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观察踝关节周径差评价踝关节肿胀缓解程度, 于术后24 h、1 周、6 周分别测量健肢和患肢踝关节同一个水平面的周径并相减, 得出踝关节周径差值, 此差值越小表明踝关节肿胀程度越轻。术后24 h、l周、6 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估患肢的疼痛程度变化情况, 嘱患者在一根长10 cm刻度尺上标记出自觉疼痛的相对应位置, 0 刻度处表示无痛, 10 刻度处为难以忍受的疼痛, 分值越小表明患者疼痛症状越轻。 术后的康复锻炼疗效评估采用Baird-Jackson评分系统[3], 在术后3 个月、6 个月时分别对患肢的主观症状、踝部活动功能、体征及放射学特征等进行评价, 分值越高表明康复锻炼疗效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取t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踝关节周径差比较:患者治疗后踝关节周径差明显减小 (P<0.01) ;②VAS评分: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降低 (P<0.01) ;③疗效Baird-Jackson评分:术后3 个月、6 个月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减轻, 踝部活动功能、体征及放射学特征有明显的改善 (P<0.01) 。见表1、表2。

注:t、P为24 h与1 周比较检验值t, 1、P1为24 h与6 周比较检验值t, 2、P2为1 周与6 周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共同组成的, 是人体主要的承重关节之一。踝部骨折、脱位等损伤为骨科临床常见疾病, 多由旋转暴力伤害引起, 踝部骨折若简单按骨折的形态可分为稳定性与不稳定性骨折两类。

对于不稳定性踝部骨折, 术后早期行负重锻炼的方法多年前早已提出, 但有些研究者认为, 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 其效果与早期非负重锻炼者并无差异, 因此更倾向于术后先采取石膏外固定一段时间, 再行康复训练, 有助于保障骨折患者内固定的稳定性。但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 人体骨骼中的骨细胞位于连接成网状的、充满液体的骨陷窝之中, 机械力作用于骨上, 骨基质中即可产生流水梯度应力, 使骨陷窝内的液体发生流动, 骨陷窝之中的骨细胞能够感应到这种液体的流动, 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并产生细胞外信号, 造成骨折局部微环境的改变, 从而对细胞分化和表型产生影响。研究表明, 小~ 中度的应力有助于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较大的应力则能使成骨细胞比例增加, 骨折愈合加快。因此认为术后早期负重锻炼非但不会影响踝关节稳定性, 而且能促进骨折愈合, 防止患肢肌肉萎缩,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本研究结果支持此观点:通过术后早期负重锻炼, 患者踝部肿胀程度明显减轻, 疼痛指数减少, 疗效Baird-Jackson评分增加, 证明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行负重锻炼能有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 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负重锻炼对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愈合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间我院采取手术治疗的50例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患者, 于术后早期开始负重锻炼, 观察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踝关节周径差, 术后24 h、1周、6周分别为 (2.69±0.68) cm、 (1.73±0.62) cm、 (0.57±0.33) cm, 治疗后踝关节周径差明显减小 (P<0.01) ;2VAS评分, 术后24 h、1周、6周分别为 (8.36±1.32) 分、 (6.24±1.48) 分、 (3.34±1.42) 分, 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降低 (P<0.01) ;3疗效Baird-Jackson评分, 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为 (72.86±6.32) 分、 (95.17±8.16) 分, 表明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减轻, 踝部活动功能、体征及放射学特征有明显的改善 (P<0.01) 。结论 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行负重锻炼能有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

关键词: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手术治疗,早期负重锻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加宇, 雍建, 陈先久.闭合性三踝骨折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4 (4) :379-380.

[2]谷丰, 尹梓贻, 陆先建.浅谈AO内固定技术在闭合性三踝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2) :48-49.

[3]WU S K, YANG L, YAN S F, et al.Treatment of tibiofibular diastasis without ankle fracture with endobutton device[J].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2012, 25 (3) :224-227.

上一篇:医患交往的艺术下一篇:双中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