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学习策略

2024-10-30

隐性学习策略(共7篇)

隐性学习策略 篇1

一、隐性知识与学习型组织

关于知识,迈克尔·波拉尼将其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1]。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文字记录和语言表达的知识,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组织生活中,为组织成员所使用; 而隐性知识则是无法借助语言、文字或是图像表达出来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由于个人的经历、个体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个体所储备的隐性知识不同,因此,相对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非系统性、情景性、稳定性、文化性和实践性等特征[2]。

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来看,隐性知识的共享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以来,国内外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不断深入。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创造和持续创造的组织,它是适应内外部不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组织。在组织中,知识是组织学习和创造的源泉,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起点,充分挖掘和激励个体内含的隐性知识将有助于组织学习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将成为研究重点。

二、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与组织学习智障

( 一) 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建立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的SEIC模型( 见图1) 。

野中郁次郎介绍了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即社会化、外化、内化和综合化。在学习型组织中, 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同样可以借助这一模型展开。

( 一)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知识共享过程依赖于组织中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各种社会化活动。在传统的社会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共享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观摩、模仿等途径获得,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运用和广泛发展,知识的获取途径和流通方式发生了变化,共享渠道也更加多样化。Blog、 RSS、Wiki、Podcasting、Social Bookmarking、IM、 Mashup等各种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为个体间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便利。在虚拟化的学习社区中,每个个体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主动创造者,人人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和心理障碍,自由地发表和共享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 所以,这种虚拟化的社交平台为潜藏于不同个体内隐性知识的拓展、传播与共享提供了便利。

( 二) 外化过程

隐性知识的外化过程就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或团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组织中的个体将知觉到的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达和呈现出来,以易于别人理解和接受的表述方式和传达形式,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团体的显性知识。 不同于显性知识“人到文档”的共享形式,隐性知识强调的是“人到人”的方式,即通过强调人与人间的相互交流来实现知识的传播[4]。从学习型组织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深度会谈和讨论。因为一个团体如果要拥有持续性开创学习的能力,必须在深度会谈和讨论中擦出知识的火花。鲍姆认为,在深度会谈时,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每个人摊出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换他们的想法。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探索中, 人人将深藏的经验与想法完全浮现出来,而超过他们各自的想法[5]。而讨论则会碰击彼此观点和想法,震荡出新的知识,可以看出,经由讨论与深度会谈不仅可以共享知识,而且可以更新、创造和传播知识。

( 三) 综合化过程

野中郁次郎的SEIC模型告诉我们,知识的综合化过程是知识的转化、组合、系统化的过程。这是构成组织核心的学习力、竞争力和核心文化的关键。在学习型组织中,个体将接收到的零碎的显性知识加以整合、转化,以知识扩散的途径,被个体中其他成员所认知和理解,在共享平台上,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和讨论,将接受到的零碎的显性知识加以整合,转化为团体的一般知识,打造组织的核心知识库,为组织中每个个体的学习提供智力支持和共享资源。

( 四) 内化过程

知识的内化过程是一个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即在组织学习中,个体将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共享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个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共享平台,在共享平台上, 借助于虚拟化的组织学习环境,通过与不同知识主体间的交流与讨论,主动将获得的显性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进行对比,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是个体知识的建构过程,它不仅积累和创新了知识,也丰富了个体原有的知识体系。

这四个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贯穿于社会化、外化、综合化以及内化过程的始终。一方面,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通过社会化的交流与共享平台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加以表述,外化为显性知识,在个人、团体和组织中不断地传播和分享,凝聚成组织的核心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价值增值,为显性知识的进一步传播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知识主体通过传递、表达和交流等知识共享手段,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加以综合化,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力。这一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内化阶段不仅是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过程的终点而且也是起点。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首先从个体隐性知识共享开始,通过这四个阶段的不断更替和融合,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团体和组织的显性知识,最后经过内化阶段,丰富和更新了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每个个体的发展。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起点, 所以这一螺旋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仅增强了个人的学习力,而且带来了组织竞争力的提升。

三、从知识共享角度解读组织学习的智障

彼得·圣吉断言: 组织智障是影响组织学习和成长的最大障碍。在学习型组织中他提出了组织学习七个方面的智障: 局限思考、归罪于外、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专注于个别事件、煮青蛙的故事、从经验中学习的错觉、管理团队的迷思[6]。不同于彼得·圣吉对组织智障不同层面的解读,笔者将从组织学习智障这一具体角度来分析导致组织智障的主要原因。学习智障是组织智障的关键和核心,而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则是组织成员学习智障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学习型组织中,人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和创造者,也是知识共享的主体。组织中的个体在将自身的隐性知识分享给组织和团体的过程中,由于组织和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充分共享和外化隐性知识,从而导致组织学习智障,影响组织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障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 二是组织。

( 一) 就个人而言

1. 组织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和意愿等因素影响了知识共享行为。由于个体表达能力和心智模式的局限,无法将内含于自身的隐性知识清楚明白地呈现给组织中的其他人, 这就妨碍了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同时鉴于隐性知识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私人性,当隐性知识的可靠性没有得到确证时,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在接受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是隐性知识共享的最大障碍。同时,学习型组织中成员的价值观对知识共享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私的人毫无保留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 而自私的人则是带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被动地共享知识,或是分享别人已经知道的知识。

2. 由于隐性知识是个人在实践过程中个体经验的积累、总结和升华而成的,是个人努力而得的,也是构成个体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而当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分享给组织时,这种优势无形中就丧失了,所以在组织中有些学习者由于对知识的垄断心理,不愿将个人的隐性知识拿出来分享。

( 二) 就组织而言

首先,隐性知识共享受组织体制的制约。隐性知识共享更多的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传递, 如果学习型组织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 领导和员工有明显的层级和工作界限,两者只是工作上的沟通,较少有接触机会; 员工对领导有畏惧心理, 不敢自由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等,都会阻碍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其次,隐性知识共享受组织目标和文化的制约。知识共享的主体是人, 当学习型组织不重视人的价值,或是缺乏一个衷心向往的目标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时,则会降低个人进行知识传播的动机和意愿。最后,隐性知识共享受组织激励机制的制约。良好的激励政策是一种有效的促进知识共享的手段,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当组织中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得到组织的肯定、 褒奖或是一定的奖励时,则表明组织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认同,则会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其他个体的参与度。

由于个人和团体的因素导致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从而阻碍了组织间成员的交流和发展,最后抑制了组织整体学习力的发展,这无疑是组织智障的源头之一。而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或是学习的真谛之所在即是通过学习能够重新创造自我,重新体认我与周围世界周围人的关系,从而拓展创造未来的能量。所以,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从某一方面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但是在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这些障碍的出现不仅从知识层面造成了组织学习智障,而且也从精神层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导致了组织核心凝聚力和学习力的丧失。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试图从五项修炼的角度来探讨隐性知识共享障碍的解决途径。

四、隐性知识共享障碍的解决途径———五项修炼

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提出了五项修炼,具体包括自我超越、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他认为,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动力,系统思考是核心[7],这一完整的理论模型对于提高个人和组织整体的能力和价值、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解决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应努力从这五个方面着手。

( 一) 自我超越———相信自我、挑战自我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不断地创造,突破自我,敢于自我挑战,激发自己的潜能,形成真正的投入与奉献。 所以,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需要每个个体的自我超越。组织中的个体应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知识可以使其他成员获益,促进组织的发展。随着Web2. 0广泛运用和发展,知识共享平台更加先进和多样化,隐性知识共享途径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向网络平台的转换,这无疑提高了组织个体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所以,组织中的个体应加强网络共享平台的实践操作和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敢于运用和挖掘网络化的平台和其他共享平台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传达和共享。

( 二) 改善心智模式———打破思维定式,消除沟通障碍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 或甚至图像、印象,通俗意义来说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即思维定式[8]。所以,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就能有效地指导行动; 相反,则会阻碍行动的发挥。同样, 在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中,组织中的个体应改善思维定式,学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方面以及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将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清楚明白地呈现给组织中的其他人; 同时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鼓励每个个体的发展,消除沟通障碍,促进思想、情感交流,鼓励质疑和讨论,集体改进心智模式,促进团队学习。

( 三) 共同愿景———改革组织体制,打造核心价值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解决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应努力将成员的个人愿景培养成组织的共同愿景,打造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让所有人为了组织未来的美好蓝图而共同努力。首先,领导者应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扁平化的体制结构,加强领导与成员、成员与成员的交流,加强彼此间的信任,为彼此间开诚布公地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扫除障碍。 其次,组织应尊重人的价值,鼓励人的发展和贡献,对工作出色的主体应适当地给予一定的激励手段,鼓励个体积极奉献自己的知识,供组织成员学习和借鉴。同时,通过对个体价值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和鼓励,培养成员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每个个体衷心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成果,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 四) 团队学习———消除习惯性防卫,构建民主宽容的知识共享平台

团体学习的关键在于理清团体学习的目的, 有效开展深度会谈与讨论,消除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是阻碍组织交流和学习的屏障,它是指为使自己或他人免于说真话而受窘或感到威胁而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性[9]。在学习型组织的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有些人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怕受到攻击; 还有些人觉得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一味维护自己的观点,只想让对方让步。而这两点都是习惯性防卫的典型表现,而且也是影响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关键。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组织的隐性知识共享,领导者应该试图致力于以下措施来消除习惯性防卫。首先, 时刻警惕和敏锐地察觉防卫的发生,深入分析和研究组织成员产生习惯性防卫的原因,继而提出治本之策。其次,营造一个开放、合作、民主、宽容、诚信的优质组织文化[10],每个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共享自己的知识,无论荒谬与否,不存在嘲笑和责备,成员之间各抒己见,毫不保留地摊出自己的想法,消除防卫心理障碍。同时结合第三项修炼, 通过确立组织的共同愿景,打造组织的凝聚力,使全体成员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和克服习惯性防卫。

( 五) 系统思考———把握全局观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中最为根本的修炼,是各项修炼的基石和升华,它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在学习型组织中,系统思考要求个体一方面在学习上,系统思考和看待问题,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反复比较,把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另一方面在交流和处理问题上,把握全局观,从组织的整体利益出发和考虑。因此,学习型组织的隐性知识共享不仅要求每个个体从多个角度系统地思考和评定知识的价值和可靠度,而且要反对一家之言,学会兼收和学习组织中每个成员的优秀知识。同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每个成员应将自己放到整个组织这个大系统中,思考自己如何为调动知识共享参与的积极性以及自己如何在这个团队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努力。

以上是从五项修炼模型角度来初探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解决路径。五项修炼是一个完整而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学习型组织中,这五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贯通的,所以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意灵活地使用。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和组织,在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过程中,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断言我们已经是学习型组织了,因为知识是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源泉,而知识每天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组织,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停止创新。而组织的创新源自于每个个体智慧的集合和结晶,组织的创造性张力源自于每个个体智慧的碰撞和摩擦,所以,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是智慧的集合、碰撞和摩擦的有效途径,是组织持续创造力源泉。

摘要:组织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开发和创新,而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在知识共享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文章从隐性知识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的SEIC模型,从五项修炼的角度,探究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和策略。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知识共享,隐性知识,五项修炼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研究 篇2

一、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内涵

1.何谓“教师隐性知识”。

教师隐性知识是指深植于教师内部,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在教育教学工作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技能、教育机智、观念、情感与智慧等以及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发生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知识。它是构成教师知识的重要基础。

2.教师隐性知识共享。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是指通过教师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等过程,促使教师将个体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扩散到教师群体,为学校教师所广泛分享的过程。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过程是教师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教师隐性知识在教师组织中转化为其他教师隐性知识的过程;二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方式主要是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以及教师在学校内的教师组织中讨论交流;三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者学得知识和技能,而更侧重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教学场景中运用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现状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是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核心。实现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无论是对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还是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水平以及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如何?就这个问题,笔者于2007年10月运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河南省焦作市8所普通中小学校共120名教师(以30岁以上教师为主,回收有效问卷116份)为研究对象,对当前中小学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了当前中小学校教师对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观认识、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和方式、效果、主要障碍以及学校的组织保障等方面。通过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教师个体,对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不够。调查情况显示,就教师个体看,57.8%的教师喜欢自己钻研教学问题,仅有18.9%的教师乐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学校管理层方面,鼓励或非常鼓励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的学校只有36.2%,37.9%的学校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教师经验交流常规化,87.9%的学校没有专门为优秀教师召开过经验交流会。

第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方式和途径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的方式主要是教研组(或备课组)、师徒结对和观摩课,其他途径如网络、博客等运用得较少。

第三,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效果不佳。目前学校教师进行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是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但51%的教师认为其效果一般,32%的教师认为没有效果;57%的教师认为教师观摩课缺少必要的点评,因而影响了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的效果。

三、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

鉴于当前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应从学校管理、教师组织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出发,以组织文化策略为基础,以技术支持策略为保障,以公平策略为原则,以情感策略为条件,以激励策略为动力,以主体性策略为核心,构建共享网络,实现共享。

1.宏观层面———学校管理层面的组织文化策略和技术支持策略。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宏观层面的策略,主要是立足于学校管理层,从学校组织结构、环境制度、校园文化、技术平台等角度提出,其目的是为实现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技术支持。

组织文化策略主要包括健全制度文化和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它是实现共享的基础。知识共享的推动早期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利益引导的形式,这时必须依赖学校制度文化的配合,通过改变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形成自愿共享观念。学校在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时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合理回报原则,即学校要为知识的提供者创造宽松的奖励措施,使个人贡献知识的回报大于囤积知识的回报;二是信用原则,即建立组织的信用体系,让个人贡献出来的知识不会被他人盗用或滥用;三是与业绩评估联系的原则,即将知识共享作为正规化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向教师表明管理层正在关注并赞赏他们积极的知识共享习惯,并将知识业绩作为晋升的综合因素的一部分。

其次,建立学习型组织。促使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形成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使组织成员间相互信任、开放式交流、终身学习和乐于共享,从而实现学校知识共享的价值观从观念形态转变为全体教师可以感觉的现实,实现个体与学校的双赢。

技术支持策略主要包括建构学校知识地图、建立学校知识库和搭建教师组织内部网,它是实现共享的保障。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s)是指知识的“库存目录”,通常包含了人员、文件和数据库等,它可以告诉人们组织中重要知识的所在位置。在知识管理上主要用来整合组织专业知识的资源体系,以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和应用。建立知识库的根本意图是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有序地存储和分配,从而使每一位教师都方便快速地得到需要的知识。内部网(Intranet)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自由表达思想,交流看法,加深感情的平台。因其层次简单、结构扁平且开放,使得每个教师都可以在平等、公开、友好的氛围中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体会,让知识得以自由沟通。

2.中观层面———教师组织层面的公平策略和情感策略。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中观层面的策略,主要是立足于教师组织层面。在普通中小学校,教师组织主要是指教研组、备课组以及年级组等。实施公平和情感策略, 其目的是让教师乐意在教师组织中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同时也能有所收获。

实施公平策略主要指共享应坚持互惠原则和建立适当的知识补偿机制,它是实现共享的原则。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都是有限的,人们通常都期望接受其知识的人在某些情况下能反过来向他人传授知识。坚持共享的互惠原则和建立适当的知识补偿机制,就是要一方面鼓励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所感悟的经验和体会、所总结的教学技艺和诀窍等与广大教师分享,另一方面又要使教师能在教师组织内获得其他教师的宝贵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技艺等,从而实现全体教师在教师组织内各取所需,共同成长。

情感策略主要指教师组织要在教师之间发展互助互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它是实现共享的条件。由于隐性知识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必须要知识所有者和知识接受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育教学的交流和讨论中达到某种默契,才能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教师组织运用情感策略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正式的集体教研活动,二是举办聊天或者聚会等非正式集体活动。实验证明,非正式的交流环境,不仅有利于加深教师之间的感情,而且更有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共享。

3.微观层面———教师个体层面的主体性策略和激励策略。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微观层面的策略,主要立足于教师个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励教师不断总结反思和提炼自身的经验体会等,实现隐性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从而为最终实现教师隐性知识被全体教师所共享创造条件。

实施主体性策略要求学校组织既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又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它是实现共享的核心。教师是知识工作者,许多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深植于教师内部,蕴藏于教师头脑之中,只有尊重和相信教师,教师才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为大家所分享。而且教师越是对学校和教师组织具有归属感,就越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分享自己的知识。而一个人内在的归属感必须是建立在以尊重人和信任人的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基础上的。

激励策略是指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隐性知识共享而给予教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它是实现共享的动力。激励策略可以采取举办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评选某学科首席教师、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和外出学习、优先晋升职务等方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

[3]钟启泉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王娟茹等.隐性知识共享模型与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0) .

农村中学“隐性辍学”的控制策略 篇3

一、隐性辍学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 客观原因:其一, 现在农村有些家庭困难, 家长为了维持生计, 长期在外打工, 将子女留在家里, 子女成为留守学生。其二, 单亲子女, 家长不负责任, 这些家庭子女的父母间相互推脱抚养和教育责任。

(2) 主观意识原因:不少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 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其一, 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考虑后进生的实际情况, 后进生得不到教师关注。其二, 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基本上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 办学思想不端正, 片面追求升学率, 推行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3.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其一, 由于各种原因, 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激情, 把学习当成了任务和负担, 怕困难。其二, 由于教师过分追求升学率, 把精力主要用在优等生身上, 忽视了对成绩中下等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4.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第一, 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欠佳。第二, 一些个体业主不顾有关法令, 向学生出租不健康的书刊。第三, 农村某些文化市场上“黄毒”、“黄网”的影响, 致使一些学生无心读书。第四, 一些社会腐败现象对部分家长和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控制策略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隐性辍学”的特点和原因, 我们从社会、家庭、学校入手采取行动研究法, 逐步探索防止学生“隐性辍学”的一系列对策和方法。两年来, 我们对44名属于“隐性辍学”的学生做了大量工作,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44名学生中有43名学生顺利毕业, 只有1名学生意外辍学。42名 (其中一人转学) 毕业生当中只有3名学生通过补考才拿到初中毕业证。具体做法如下:

1.建 立 “隐 性 辍 学 ”学生 档 案 簿 , 关 注 “隐 性 辍 学 ”学生的成长。

在2010年课题研究开始时, 我们对全校八年级学生认真进行摸底排查, 经班主任推荐学校审核确定了各班“隐性辍学”学生名单, 在此基础上建好“隐性辍学”学生学生档案。分班、分类型、分年度、进行登记, 装订成册, 建好“台账”。我们召开关爱“隐性辍学”学生专题班主任工作会议, 展开有针对性的帮辅和关爱, 防止他们辍学。

2.通过心理辅导控制“隐性辍学”。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注重对“隐性辍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与掌握, 成立“隐性辍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室, 对那些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隐性辍学”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咨询, 及时进行有效疏导, 化解心理负担, 减轻心理压力。对那些需要关爱和帮助的“隐性辍学”留守学生, 及时给予帮助,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树立信心。

课题组对“隐性辍学”学生跟踪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通过测验得到了学生心理状况统计数据。

由上表可以看出, 在对“隐性辍学”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由上表可以看出, 在对“隐性辍学”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后, 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转, 辍学倾向明显减弱。导后, 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转, 辍学倾向明显减弱。

3.通过亲情电话、亲情视频、主题班会控制“隐性辍学”。3.通过亲情电话、亲情视频、主题班会控制“隐性辍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量中青年学生家长外出务工, 学校中的留守学生越来越多, 隔代抚养的诸多弊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中, 我们在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 建立了“隐性辍学”留守学生亲情电话、亲情视频室, 让“隐性辍学”留守学生定期与家长通话和视频对话, 从而让这些学生深深体会到父母在外生活的艰辛、打工挣钱的不易。我们还在每个实验班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通过主题班会, 让这些学生在缺乏父母之爱时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心灵得到安慰。总数人数人数会考人数人数中线人44 1 1 42 11 19辍学率占研究对象比例2.273%转出学生占研究对象比例2.273%参考人数占研究对象比例95.455%上省示范高中人数占研究对象比例26.190%上普高线人数占研究对象比例45.238%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构建和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控制“隐性辍学”。达到毕业水平人数谐的师生关系, 控制“隐性辍学”。达到毕业水平人数39 人39 人

达到毕业水平人数占研究对象比例学校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多次组织92.857%学校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多次组织达到毕业水平人数占研究对象比例92.857%全体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全体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末达到毕业水平人数占研究对象比例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区教育局制7.143%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区教育局制末达到毕业水平人数占研究对象比例7.143%订的《教师十不准》等。我们在教师中广泛宣传“高尚人品、娴熟教艺、爱生情怀、渊博学识”的师德师风, 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严禁教师侮辱、歧视和放弃“隐性辍学”学生, 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隐性辍学”学生。同时, 我们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调动训力度, 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让序号评价内容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让序号评价内容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隐性辍学”学生因厌师而辍学。1焦虑倾向20. 2%隐性辍学”学生因厌师而辍学。1焦虑倾向20. 2%15. 6%15. 6%13. 1%13. 1%10. 2%10. 2%

5.隐性辍学学生学业成绩稳步上升。孤独倾向45. 6%38. 7%5.隐性辍学学生学业成绩稳步上升。2孤独倾向45. 6%38. 7%220. 0%20. 0%15. 8%15. 8%

两年来, 我校“隐性辍学”学生转化明显, 2010年, “隐性辍两年来, 我校“隐性辍学”学生转化明显, 2010年, “隐性辍学”学生转化率为32.55%, 2011年转化率52.58%, 2012年, 学生3早恋倾向27. 4%22. 3%20. 4%16. 8%学”学生转化率为32.55%, 2011年转化率52.58%, 2012年, 学生3早恋倾向27. 4%22. 3%20. 4%16. 8%转化率为64.3%, 转化率一年上一个层次。与此同时, “隐性辍4暴力倾向33. 2%21. 5%18. 8%15. 6%转化率为64.3%, 转化率一年上一个层次。与此同时, “隐性辍4暴力倾向33. 2%21. 5%18. 8%15. 6%学”学生违纪率明显下降, 学业成绩稳步上升。学”学生违纪率明显下降, 学业成绩稳步上升。

通过运用上述措施, 我们成功防止了“隐性辍学”学生的5恐怖倾向11. 5%9. 2%8. 5%8. 1%通过运用上述措施, 我们成功防止了“隐性辍学”学生的5恐怖倾向11. 5%9. 2%8. 5%8. 1%流失, 在2012年初中毕业会考中, 44名隐性辍学学生中有42名6冲动倾向35. 3%30. 7%29. 1%23. 0%流失, 在2012年初中毕业会考中, 44名隐性辍学学生中有42名6冲动倾向35. 3%30. 7%29. 1%23. 0%学生顺利毕业 (其中一人转学) , 只有一名学生辍学, 44名“隐7上网成瘾13. 3%10. 1%8. 2%5. 6%学生顺利毕业 (其中一人转学) , 只有一名学生辍学, 44名“隐7上网成瘾13. 3%10. 1%8. 2%5. 6%性辍学”学生中有11名学生考上了省示范性高中, 有3名学生性辍学”学生中有11名学生考上了省示范性高中, 有3名学生通过补考拿到了初中毕业证。8自信心34. 9%通过补考拿到了初中毕业证。8自信心34. 9%45. 2%45. 2%50. 7%50. 7%55. 4%55. 4%

我校对农村“隐性辍学”的教学研究已有两年多时间, 我们没有丝毫放松, 因为我们明白: 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名词, 更是一个沉重的现实, 一种逼近的危机。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名词, 更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 一群迷惘而又无奈的孩子, 一群被唯升学教育无情抛弃的孩子。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名词, 更是对家长、学校、社会的拷问:“良心和责任何在? ”

摘要:“隐性辍学”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就会给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不利影响。不论是从培养全面成长的人才角度, 还是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目标出发, 重视“隐性辍学”现象并积极治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学英语隐性课程设计策略初探 篇4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英语社会化考试势在必行,中学英语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加快向素质教育转变,隐性课程资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班级生活》(Life in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1um)的概念。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指学校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一样,对人具有全面的教育影响作用。目前普遍认为,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园、课堂等硬件建设和考核评价制度、学习氛围、人文素养等软件建设两部分,主体由校方、教师、学生组成。

二、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开发利用现状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实施过程的潜在性、隐蔽性(或不易察觉性),以及结果形成中的预期性、长效性,使得潜在课程难以用量化法来确定,而更多的是需要定性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通过对通化市的5所中学调查发现,中学英语教师对隐性课程资源很了解的仅占18%,比较了解的占60%,不太了解的占22%,目前中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调查发现,硬件建设方面:中学均设置英语角、板报、通告栏,但仅有45%教师采取英语角的方式组织课外活动,33%的学生选择参加,2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板报、通告栏偶尔或很少有英语内容;82%的教师和73%的学生,认为用英语元素布置教室对英语学习有用,但仅有68%的学生对教室布置中的英语元素表示满意;多媒体建设方面相对较好,86%的教师认为合理充分的利用影音设备对英语学习有用,83%的教室配备了影音设备学习英语,并且75%的学生表示课后经常使用。

软件建设方面: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近85%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能够起到很好作用,但仅有36%的教师表示善于调控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积极热情地对待课堂教学,基本符合的占41%;认为现行英语考核制度好的教师和学生比例分别为68%和60%,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略高于考试结果,英语考核项目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习惯、语言技能、考试成绩、日常课堂表现和对班级英语学习的贡献;80%以上学生认同教师注重班级英语文化建设,87%的教师和83%的学生认为学习风气对英语学习有作用,但认为班级英语风气好的学生仅占67%;78%的学生表示除了上英语课,通过其他途径学习英语,认为订阅英语杂志报刊对英语学习有用的教师达到了92%、学生为70%,而只有54%的学生经常或总是在课余时间会看有关英语方面的图书杂志或电视节目。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关于中学英语隐性课程,校园建设力度不足,多媒体教学应用较多,但课堂英语元素布设有待改善;英语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英语考核评价体制不够合理,英语文化氛围建设效果不够明显,隐性资源利用不够多元。

三、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和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目标,对隐性课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针对学校实际开展多样学习群体的研究是其价值实现的需要,有利于课程资源功能进一步拓展和体现,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有的放矢。近年来许多学校课程都已经渐渐意识到隐性课程对于教育的意义。但是在英语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隐性课程所蕴含的因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却常常容易被相关教育者所忽视。

1.隐性课程研究与教学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由于隐性课程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以及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国内隐性课程研究起步晚、针对性不强、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等显性因素,而忽视了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缺少对隐性课程内在规律的整合,急需在英语实践活动中搭建平台,通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效益,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英语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战略性转变。

2.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建设相对滞后。从调查情况看,多数中学和教职人员对显性课程建设较为重视,多媒体应用较为普遍,教学法应用较为灵活,课堂氛围很活跃,但英语教学依靠课程表、依靠练习题、依靠成绩单的现象普遍存在,校区英语环境营造不足、课堂部设缺乏创新、英语文化建设方法不多;教师建设重视入口关,缺少退出机制,没有素质标准。隐性课程正成为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短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3.隐性课程资源立体、多元,建设难度大。英语素质教育更加倾向于英语听、说、理解表达等应用能力,这就要求隐性课程建设上要在统筹设计、硬件建设、软件配套、理论研究上立体推进;在方法手段上要向口语交流、多媒体授课、网络阅读、竞赛活动多元发展;时空上要求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同步拓展,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四、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策略

当前,中学英语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势在必行,教育机构在顶层设计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如何搞好隐性课程软硬件配套和理论研究,从而促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科学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1.硬件建设。调研期间发现,多数中学在隐性课程硬件建设上形式单一,很难调动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局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英语广场、英语走廊、英语花园、英语角为师生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提供轻松惬意的环境;配套多媒体设备,课间开通英语广播、课后播放英语影视为学生提供英语语境;张贴英语标语路牌、名言警句、每天一句等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

2.软件建设。针对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英语考核评价体制不够完善,英语文化缺少沉淀的实际,一是在教师素质上,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有进有出的用人机制,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岗位上练的方法路子,定期选送有潜质的英语教师交流深造,邀请高校英语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到校讲座,组织英语教师集中听课、相互评课、问卷选优,以保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二是在英语教学评价上,要坚持笔试、口试、机试相结合,加大听力、口语、写作占比,注重学习过程、自学能力、活动表现,建立量化评分标准,科学评定学生英语素质水平。三是英语文化建设上,要科学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机制,广泛开展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以及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活动,在校内、家庭开辟英语区域、英语时段,营造人人讲英语、处处有英语的文化氛围。

3.理论研究。中学英语隐性课程理论研究要坚持数据支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实践检验。以学生为主体细化采集项目、以教师为主体构建采集机制、以学校为主体建立数据档案,为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注重归类、筛选、提炼、分析,找出问题成因,推动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创新思维模式,通过教学角色互换、家庭教育干预、网络平台运用,拓展隐性课程方法手段;建立科研立项、教学实践、效益评定、信息反馈、理论完善的闭环系统,有效发挥英语隐性课程的辅助作用,促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创新发展。

隐性学习策略 篇5

1 高校隐性逃课现状调查

针对高校本科生隐性逃课现状,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450 份,有效回收问卷440 份。通过调查,隐性逃课的现状堪忧。

1. 1 隐性逃课的频率分布

在调查中,学生对 “是否存在隐性逃课情况” 一项,有95. 43% 的被访学生表示曾有过不同程度的隐性逃课。经常存在这种现象的学生占比接近24% ,而存在一般隐性逃课情况的将近47% ,由此可见,隐性逃课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课堂表现。在不同年级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隐性逃课比例在不同年级中表现不同,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隐性逃课比例相对接近,隐性逃课比例接近43% ,大学四年级比例最高,为75. 13% ,大学二年级的隐性逃课比例接近65% 。

1. 2 隐性逃课的方式调查

在调查中,隐性逃课的方式多样化,以玩手机最多,占比达81. 34%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隐性逃课更加容易,用手机看视频、打游戏、浏览网页和即时聊天成为隐性逃课中最为常见的内容。除此以外,有些学生会在课堂中学习其他科目内容,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睡觉、发呆、聊天,占比不足10% 。

1. 3 隐性逃课的课程分布

问卷中将选修课、必修课; 公共课、专业课; 考试课、考查课; 理论课、实践课分为四组进行调查,很明显,从隐性逃课比率来看,选修课要高于必修课; 公共课高于专业课; 考查课高于考试课; 理论课高于实践课。

1. 4 隐性逃课的原因调查

问卷中询问隐性逃课的原因,35% 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另外31. 34% 的学生认为是课程不够吸引人,而教师的原因占比22. 86% ,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产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而考试方式和学校管理制度也构成了隐性逃课的原因但是影响较小。

1. 5 隐性逃课的合理性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隐性逃课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有很大关系,认为隐性逃课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应该改正这一现象。但仍有接近20% 的学生认为隐性逃课存在合理性,学生应该对于课程的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对于学校标准课程的设置,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

2 隐性逃课的成因

高校普遍存在的隐性逃课,主要来自学生自身、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这个方面的原因。

2. 1 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高

在调查中,学生产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中,对学习缺少目标和动力是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在校生都是 “90 后”,在多年的学习习惯中,家庭和学校的督促成为主要动力,而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感不强。在高考后,大多数学生感到如释重负,加之大学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让很多学生来到大学后无所适从,与显性逃课相比,坐到课堂就减少了一定的负罪感,认为到课就履行了学生的职责。而一旦他们意识到浪费了时间而又深深内疚,隐性逃课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2. 2 教师课堂管理宽松,教学水平差异较大

调查表明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隐性逃课存在差异。对于课堂管理较松和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隐性逃课普遍存在。在近十余年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普遍为大班授课,对于百余人的课堂,课堂管理难度较大,且容易打断正常的教学节奏,由于隐性逃课的方式隐匿性强而且不影响教学秩序,所以大部分教师对于隐性逃课采取放任的态度,导致隐性逃课风气蔓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造成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不喜欢某些教师的授课也称为隐性逃课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晋级以科研成果为主,教学效果评价成为不痛不痒的考核内容,某些教师不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导致授课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沉闷,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发生隐性逃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2. 3 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课程管理和考试管理中,对在校生的课程考核主要以理论笔试为主,“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思想在学生中很常见。对于大多数课程,上课时不听讲,期末突击复习也可以拿到及格成绩。学生通过考试课程或修满规定学分,都可以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在这样的成绩考核机制下,无法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不能够客观评价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 4 社会环境对在校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高校学生群体对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适应,突出表现为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在较为严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内容,经常会陷入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误区,认为现有的课程学了无用,考证热和考研热成为了一种突出的表现形式。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隐性逃课是为了获取其他方面的知识,这也为他们提供了隐性逃课合理性的理由。

3 纠正隐性逃课的对策建议

3. 1 从学生角度解决内因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对未来人生的发展定位缺乏明确目标是产生隐性逃课的内在动因。所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教育是克服隐性逃课现象的积极应对策略。另外,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大学教育应挖掘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认同和热爱,从根源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识课和选修课对于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人,不能简单的将知识分为“有用”和 “无用”,要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现在很多大学生功利性较强,带着功利心对待书本和课堂,大学生应该认识到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一样,是对建立正确知识架构的危害,应确定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真才实学,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应对挑战。

3. 2 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能动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的引导者,对于纠正隐性逃课的不良现象有不容推卸的责任。教师应重视课堂管理,利用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布置课堂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要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填鸭式和枯燥的讲授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现有的教学要求。高校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通过学生的评教,督导听课和同行评教机制,督促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用生动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隐性逃课的不良习惯。

3. 3 学校应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隐性逃课现象与现有的大班授课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在满足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尽量将大班授课调整为小班授课。对于教师的课堂管理和授课效果来说,小班授课更具优势。在小班授课下,教师方便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提升教学效果。而在考试制度中,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命题空间,根据不同性质的学科采取不同的命题方式,让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考核方式成为学生改变 “临时抱佛脚”现象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J].价值工程,2011(28).

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分析 篇6

一、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显性知识和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借用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 使隐性知识受到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Lundvall认为, 很多情况下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更是一种集体共有性的知识。

1. 知识经济时代, 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资本管理突显

对于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讲, 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特质, 应该把隐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

当前, 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 知识管理 (K M) 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知识管理系统 (KMS) 作为将KM从理念落实到实践的实施平台问题一直处于K M研究的热点。受传统信息管理思维惯性的影响, 现有的K M S模型大多只关注显性知识的管理, 对明晰化程度较低的隐性知识却未予重视,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2. 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隐性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 是因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完整循环。而组织中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组织创新的知识链理论, 个人创新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 个体拥有知识,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外化的隐性知识, 其次, 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或是他人的隐性知识的学习,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在其知识结构更新重组的过程中, 如果有外界的适当刺激, 则可能产生新的知识。由以上的两个理论可以看出, 隐性知识从始至终都处在知识创新的关键位置上:一方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一方面又是知识转换对象, 甚至就是知识创新成果。

从研究现状上看, 管理学将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资源, 更多地表现为与企业员工工作相关的知识。管理学家更着重研究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价值和地位, 以及其转化为显性知识, 进而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的问题。

3. 隐性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

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说:“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 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 8 0%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进一步指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智力管理, 无论中国企业愿意也好, 不愿意也好, 迟早要做的。这一步走得早, 就会主动;走得晚, 就会落后、掉队。”智力只能来源于企业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和运用。

二、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隐性知识载体的个体化与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的冲突

但通常情况下, 企业员工的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难以为他人所共享, 从而难以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转换为企业知识, 成为一种企业能够共享的、可以指导行动的企业知识资产便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2. 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 隐性知识的管理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为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影响隐性知识有效管理的不利因素, 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隐性知识自身、隐性知识拥有者、组织成员和组织本身。

首先, 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来看, 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有着很多独特的且不易管理的特质, 这使得组织必须采用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理念来管理隐性知识。第一, 隐性知识具有存在依附性,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 是每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 隐性知识具有流动性。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易变性。第三, 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 它通常都存在于十分复杂的语义环境 (背景) 中, 这种语义环境 (背景) 中包含着极大数量的信息及发生作用的条件, 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和复杂性, 必然会给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交流传播带来困难。

其次, 从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来看, 由于拥有者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上有着各种心理障碍, 所以影响了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交流传播。第一, 对自我知识的垄断意识。隐性知识, 拥有者不愿将自己的知识主动或是完整的明示出、传播开, 与组织内其它成员交流共享, 也不愿向他人学习自身所没有的知识。第二, 知识价值的认知差异性。每个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第三, 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看法。第四, 对知识范围的错误看法, 在组织内还会有一些成员对其所拥有知识的范围有一种错误的求全看法。

再次, 从组织本身的管理来看, 组织内部也存在着诸多因素会对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 组织的管理技术支持。无论是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传播都需要拥有便于使用的技术工具和可以友好交流的平台。第二, 组织的管理机制支持。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和拥有者的心理障碍, 所以需要组织内部提供一些可以鼓励人们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表达出与他人共享的机制, 从制度上帮助组织更好的将其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管理好, 利用好。第三, 组织的管理文化支持。在组织内部不仅硬性的技术和制度可能给隐性知识管理带来影响, 同时组织的文化也会给隐性知识的管理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难点, 没有明确的知识责任人。在很多企业中没有一个专业的、明确的知识管理者, 谁是真正的责任人很难说清楚。这是知识管理的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 许多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脱离商业目标。没有实实在在的商业目标, 实行知识管理是徒劳的。

第三个难点, 如何让员工参与进来。知识管理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忽视了人和文化问题。

三、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1. 对隐性知识管理中的难题, 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逐一解决

首先, 就隐性知识本身而言, 虽然在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播上存在困难, 但是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隐性知识的表达可以通过隐喻、类比和原型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或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 通过与相似的知识或是事物间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比较而得到解释和澄清, 进而形成一种类似显性知识的原型, 并最终可以变为一种真正的显性知识。

其次, 可以通过一种信息技术来为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提供一种管理技术上的支持。这也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地图。

再次, 针对隐性知识拥有者和组织内部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组织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和营造知识共享文化来实现。

隐性知识的管理是涉及了组织管理中诸多方面的, 需要组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管理好组织中蕴含的隐性知识, 真正使隐性知识发挥出其知识创新的作用。

2. 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

对现有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这一思路最终可归结到企业知识文化的创建和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1) 知识文化的创建

企业应根据知识管理的现状, 努力塑造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

学习:主动学习和成长, 以创新精神挑战不可能之事;

和谐:良好的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 以创造充实的工作和人生;

行动: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知识共享贯彻到日常行为中;

反思:不仅总结成功经验, 也要形成失败经验反思机制;

生态:企业内形成了网络式的知识分享环境, 知识社区成为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 知识文化的建立有赖于知识文化变革推动, 从“文化变革推动”来看, 核心在于有效的“员工转变促成”。“员工转变促成”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 而不是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员工转变促成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三种阻力, 分别是不知道、不能够和不愿意。

金字塔的底层是“不知道”, 这意味着员工对转变缺乏充分的认识, 即没有行动也没有方向, 这就需要通过清晰的共识和沟通确立明确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可的目标, 激起广大员工同现状告别的愿望和决心;中间层是“不能够”, 这就需要在组织上强化团队、全员参与, 特别是管理层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推动团队, 制订清晰的变革管理计划, 并有效地实施和监控计划来给予充分的支持;还需要进行培训以让员工改变心态和获得必要技能, 以保证组织的变革和员工的成长和谐、同步地进行;金字塔的顶层是“不愿意”, 因为变革意味着需要放弃某些旧的习惯、模式和方法, 这就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加以约束, 同时人力资源部应辅以配套的跟进措施, 制定有效的措施激励, 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变革活动中去。

(2) 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或被传递后才能发挥其作用。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知识密集型企业隐性知识充分开发利用的方式:

创建知识社区。结合网络社区的优势与特色, 沿用网络社区的互动机制, 建立知识的讨论空间。知识社区能让内部员工选择特定的专业领域, 与其他具有相同专业的员工, 频繁地互动进而达到知识的充分共享。

开展专业内、专业间的交流会。跨专业交流会:针对员工特殊知识结构需求而专门定制的交流研讨会。通过跨专业领域的研讨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将项目小组优秀的工作方法作为标准加以推广。即使知识密集性工作具有非标准化、不易复用的特点, 但这并不说明其业务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需原创或都不能借鉴。

隐性知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的主体和核心。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 使知识能最大程度得到复用, 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

3. 对隐性知识的针对性管理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大方面。

4. 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

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是指在工作与学习中进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符号化。动态传递与沉淀以不重复劳动, 不影响劳动效率为前提, 这种机制要求企业需要一定的软件工具或有效的沉淀手段做支持。

隐性知识管理重点就是如何将隐性知识的创造过程加以效率化, 可运用的策略手段包括:形成一致性的企业文化与共识、开放性的组织气氛、运用多媒体网络来增加人际沟通的效率、项目型的团队管理、良好的教育训练与学习机制、更完善的周边配套等。

摘要: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 知识管理, 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从隐性知识的内涵出发, 基于对隐性知识显性化存在的问题、主要障碍的深入分析, 提出了若干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 以促进组织中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以及创新。

关键词:知识员工,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吴霞:隐性知识的管理理论和应用工具, http://www.iechina.org/Article/HTML/253.html]

[2]冷晓彦: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述评, 情报科学, ISSN1007-7634·—2006-6, p944-947, http://www.sinointel.org/?action-viewnews-itemid-719]

[3]《牛津管理评论》ICXO.COM (日期:2004-02-2609:34) ]

[4]张建华:KM中隐性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情报科学·—月刊·—ISSN1007-7634·—2006-5, p762-766, http://www.dhbc.net/datalib/qikan/2007/2007_03/qikan.2007-02-02.8114842858]

[5]钱磊:利用对话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 , http://www.chinakm.com/share/list.asp?id=2540]

隐性指导策略在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篇7

1. 活动前的隐性指导

在开始一个活动前, 教师首先要布置好有关环境并准备好活动所需材料。其次, 要引导幼儿用口头语言把“要做什么”表达出来。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一个与自己的思想有关的大脑表象, 并知道怎么去实现这一目的。最后, 教师要协助幼儿发现在一日生活中任何情景下所出现的选择性, 以便计划和选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这一过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使教师知道自己随后观察的内容———了解幼儿确定活动目的的过程中, 哪些地方需要得到帮助。教师可以先提示幼儿了解教室中有哪些材料, 这样幼儿才能知道活动中有哪些材料可以为其所用。比如, 在开展自主角色游戏活动前, 教师可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角色游戏的区域, 在各区域内为幼儿创设各角色游戏所需的情景主题环境并投放适宜而丰富的材料, 以引导幼儿回忆、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 这有助于幼儿用口头语言表达出自已“要做什么”。

2. 活动中的隐性指导

教师在活动时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环顾教室, 看谁在开始时需要帮助。例如, 指导自主角色游戏中犹豫不决的幼儿开始开展自己的游戏, 先找到他犹豫的原因是什么, 和他谈他想做的游戏, 问他在什么地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游戏, 如何找到自已所需的材料, 主动和他一起找所需材料。

当幼儿确定了自己的活动方式后, 教师要了解幼儿准备下一步干什么。在进入下一步的活动前, 幼儿往往会感到困难。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需要帮助的暗示:幼儿在较长的时间里无所事事;幼儿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幼儿从一个地方游荡到另一个地方;幼儿在较长的时间里与任何人没有语言交流;幼儿在一件事未完成的情况下又去做另外一件事;幼儿四处张望想找事情做, 等等, 并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都要认可和支持幼儿的活动。认可、支持和鼓励可通过动作和态度来传递。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传递着对幼儿的指导。也就是说, 当一个教师穿过教室中间时, 他对幼儿的点头微笑和与幼儿亲切谈论他们所做的事几乎是一样的重要。具体方法如下:教师用真诚的兴趣来描述幼儿正在做的事, 通过参与他们的游戏, 并用语言描述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这样, 教师不仅仅支持了幼儿的活动, 还让幼儿有机会听到对他们活动的描述, 从而有助于幼儿慢慢地学会自己用语言来描述所做的事。教师要求幼儿讲述他正在做的事, 让幼儿知道教师确实对他对自己活动的想法感兴趣, 并希望听到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在幼儿附近尝试幼儿的想法;教师也可以参与和帮助正在搜集材料的幼儿的活动;或帮助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展示他正在从事的活动或制作的东西。

3. 活动后的隐性指导

上一篇:红木家具投资与收藏下一篇:交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