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

2024-07-19

同伴教育(共12篇)

同伴教育 篇1

在孩子成长的时期, 他们和父母、教师等成人群体的关系开始逐渐疏远和淡化, 同龄朋友之间的关系开始填补这种社会关系的空白。这样, 朋友之间的关系就代替或补充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因此, 班主任要在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把握大局, 适时对学生进行调控、培训、引导、激励, 让班级同伴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团结协作。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中, 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了同伴教育的班级管理目标。

【案例背景】小杨是我们班写作业困难户, 经常忘记记作业或把作业本带回家。写作业时动作磨磨蹭蹭, 明明半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 他要花1个多小时。其原因主要是完成作业的准备不足, 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案例分析】

一、同伴唤醒———诵诗课程

认知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我就先从树立小杨对待作业的正确认知开始。小杨生日那天, 按惯例, 班级晨诵的形式自然是生日诵诗。我有意选择了《时间雕刻刀》这首诗歌, 把他的名字嵌入其中, 再把他的照片和诗歌一起做成漂亮的课件, 全班进行诵诗。朗诵之后, 就进入“提善言”环节了, 全班每人写下真诚的祝福及建议送给他。再选几位同学建议进行展示, 如“读《时间雕刻刀》, 发觉你像被一股不努力学习的风刮倒了。但是, 你必须站起来, 不被这股风吹倒。因为你是时间的主人, 所以你要用你的时间去完成作业。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再去玩耍, 这样你一定能成功, 我相信你。”“你知道吗?时间是个公平公正、铁面无私的人。它给大家的时间是一样多的, 你要好好珍惜。作业不是负担, 是为了巩固你一天学到的知识;作业不是恶魔, 它可能是一位老师。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把作业认认真真地完成, 你是最棒的!你要告诉自己, 振作起来, 这样会让你拥有更多自信。”“希望你以后可以用这把刀给自己雕一匹大红马, 丢掉那只乌龟。你做到这些, 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和一颗努力的心。你列一张表格, 上面填写你几点到几点做什么, 每天给自己评分。一周后, 只要累积分数超过一定标准, 奖励自己一下。两个月后, 你会发现大乌龟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匹骏马。加油!只要你做到两个字———自律, 你就可以改掉拖拉。面对困难不气馁, 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加油!我们一起努力!”同伴句句温馨的话语唤醒了小杨, 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二、同伴共读———午读课程

小杨课外知识丰富, 这个优点虽然难能可贵, 但其不写作业的缺点太显而易见了。如何让所有同学愿意与他一组呢?那段时间的午读课程我选择了共读童话书《一百条裙子》, 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书中人物。孩子们感悟很多, 如“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 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我们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 关爱别人, 而不能去嘲笑捉弄或者歧视同学。”“即使你深受同学欢迎, 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有正义感。”“当有人成绩不好, 我们也不应该冷漠或歧视他。”这样互相关爱、彼此尊敬的种子在午读课程中播撒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于是我趁热打铁, 下午就启动了分组活动, 分组活动时没有人对组员提出异议, 同学们对共读时达成的“不歧视他人”的班级风气得以发扬。就这样, 同伴舆论就像“道德法庭”, 让曾经排斥小杨的同伴作出了道义上的抉择。

三、同伴互助———啄木鸟经济课程

共读《一百条裙子》之后, 班级完成了同质分层, 异质分组、同伴互助可以开始启动了。借助班级啄木鸟经济课程, 让同伴帮助小杨落实完成作业的行为问题。班级每组有一本《啄木鸟手册》, 上面是小组每天行规考核的量化表, 每做到一项, 小组可以赚到10元班币, 班币用于购买班级活动券或图书等礼品, 每月班币最多的小组将成为金牌小组。小杨组为了在作业这项不丢失班币, 他们商定了帮助小杨的办法, 即一人每天放学前检查他的作业记录情况, 监督他按要求将作业本放进书包;一人负责在家校联系本上记录小杨的在校表现, 与小杨妈妈进行互动, 取得家长配合。针对个人, 每项负责人手中每周都有一张表扬卡, 颁发给最有进步的同学。集够三张表扬卡可获得班级心愿卡一张, 小杨为了可以实现周末玩电脑2小时的心愿, 非常在意作业表扬卡能否得到, 也就自然服从小组的管理了。

四、同伴评价———仪式庆典课程

不久, 小杨这一组就成为了金牌小组。如何用好金牌小组评价结果, 激励小杨在新的起点有更大的进步, 同伴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仪式庆典课程常常使教室这个“生命场”充满活力。我们班的颁奖仪式极其隆重, 有奥斯卡颁奖音乐, 还有颁发喜报、籀园金卡;有颁奖词, 还有获奖者发表感言。这是我当时为他们组撰写的颁奖词:“人心齐、泰山移, 团结就是力量!冠军小组必定拥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追求、超越、勇气, 是冠军小组前行的动力;感恩、信任、和谐, 是冠军小组凝聚的基石。醒目的成绩离不开你们每一个人的拼搏与努力, 智多星小组闪烁的是整体的智慧和光彩。你们, 是最有战斗力的小组;你们, 是追求超越自我的勇士;你们, 书写着啄木鸟班奋进的精神!”仪式庆典的压轴环节就是评选金牌小组中的“正能量”, 由全班每人写出他对你的影响, 粘贴在班级“我是正能量”墙壁上。那一期小杨因作业的巨大进步被小组推选为“正能量”, 墙壁上挂满了同伴对他的评价。

【案例反思】同伴唤醒、同伴共读、同伴互助、同伴评价几个环节幸福完整。同伴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由阳光的轻轻照耀, 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 各尽所能, 各得其宜, 都得到应有的发展。通过保证每个学生的幸福, 保证每个学生给自己赋予生活意义的自由, 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才应该是我们班主任的理想追求。

同伴教育 篇2

上周六,我们校青协青春健康队举办了同伴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分工合作,增加了默契,从中收获了很多。

同伴教育是具有相似年龄、相同性别、相同背景或共同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形式。同伴教育活动以各式各样的“游戏”为主体,借着游戏来使听众产生切身的感受,然后教育者再进行适度的知识讲授。教育者更多时候扮演的不应该是“教师”的角色而应该是“组织者”和“参与者”。

艾滋病同伴教育是由荷兰红十字会提供资金支持、中国红十字会与荷兰红十字会联合开展的一项公益活动,旨在使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艾滋病并呼吁社会关注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在艾滋病流行的今天,年轻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年轻人正处于思想不成熟、爱冒险的年龄,高危行为使他们更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报告,在全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三分之一是15至24岁的年轻人。我国已是世界第八大艾滋病大国,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在年轻人群中开展大规模宣传教育是遏制艾滋病扩大传播的主要方法之一,而通过在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较高,社会责任感又极强的大学生中开展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再由他们向同龄人传播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此种教育形式往往更有优势。

这种在大学生中开展的“青年同伴教育”活动,先由具有专业知识的组织成员向大学生志愿者讲授有关艾滋病预防的基本知识,以及向他人传授知识时的方法与技巧,将首批志愿者培养成“核心主持人”,再由“核心主持人”在各自的学校中培养出更多的“主持人”,这些“主持人”有义务也有能力随时随地向周围的人宣传预防艾滋病。在本次培训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游戏、提问、采访、表演、等形式,讲课精彩生动、深入浅出、结合案例,从中同学们了解了预防艾滋病、性病等医学知识,包括了解性病和艾滋病的成因、传播途径、如何正确防范艾滋病传播、正确使用避孕套、理解善待艾滋病患者等知识。同伴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互动性与寓教于乐,所以本次培训以等方法,旨在教授青年学生参与者主要是我校院学生会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学生分别来自不同年龄、年级、不同专业、班级、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活动交流、协作。这项活动在增长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更结合了许多社会问题的探讨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认知等能力,在我院青年学生中凡响很大,宣传面很广。

同伴教育 篇3

一、“一带一”的同桌影响

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教室座位排列方式是“秧田式”。在这种排列方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最亲密的交往关系就是同桌,所以互相影响力会更大。

1.基本类型

同桌类型分为核心型(浸润影响型)和互补型(互补影响型)两类。

核心型同桌关系,又称之为浸润影响型同桌关系。一般以行为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和行为表现较弱的学生进行搭配,让优秀学生充分发挥核心作用,通过核心人物的影响来教育同桌。下面的这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

小扬是个聪明的小男孩,成绩不差,但行为习惯比较差。上课时小动作不断,还经常用手去撞同桌,用脚踢同桌。下课时也经常想些鬼点子,拉同桌辫子,藏同桌东西,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跟他坐,同桌换了一次又一次。男生小陈是数学课代表,人很稳重,做事周全,待人宽容,班里同学都喜欢和他交朋友。后来,教师安排小陈成为小扬的新同桌,并希望能影响他。

第一天,平安无事;第二天,风平浪静……整整一个月过去了,小陈没来投诉过一次,相反小扬还成了他的小助手。原来,一开始小扬也总欺负小陈,可小陈一次都没有去告过状,反倒还经常帮助他。一次美术课上,小扬没带橡皮泥,小陈把橡皮泥借给了他,自己却被美术老师批评了一顿,小陈的大度对小扬的影响很大。一学期下来,小扬在小陈的影响下,行为表现有了很大的转变。

的确,这种同桌之间的感染、影响和促进要比老师一味教育的效果更好。

互补影响型同桌关系,指同桌的两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及弱项,他们通过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

小男孩弘弘聪明可爱,喜欢看课外书,上课发言积极,但做事马虎,常把字写得龙飞凤舞。小女孩婷婷性格内向,不爱表达,但做事认真仔细。新学期开始,老师让他俩成了同桌。

开学后不久,老师发现弘弘作业本上的字跟以前大相径庭,原来婷婷帮他先检查了一遍,把不好看的字擦了重写。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原来两人在比赛,比谁得的五角星、小苹果多!难怪,婷婷上课发言也特别积极了。

这个案例形象地告诉我们:书写习惯不怎么好的弘弘在同桌的鼓励和督促下,书写有了质的变化;而文静、不爱举手的婷婷也在同桌的影响下,开朗活泼,积极发言了。这种互补的关系让两人共同进步。

2.实施策略

“一对一”的交往是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影响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同桌这种最常见而又最特殊的关系,互相影响的作用大。因而,为了使影响行为有效养成,在安排同桌时可以遵循以下策略。

(1)性格互补促影响

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每个学生身上优缺点皆具。学生身上的优点可以通过教育的作用加以发扬,同时他们的缺点也可以通过教育而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会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交互融合、互相影响。诸如像弘弘和婷婷这样的同桌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之间会相互影响,这就是互补的作用。在安排同桌时,可以将性格、特长、习惯等方面互为差异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如粗枝大叶和仔细认真的、沉默寡言与活泼开朗的、做事风风火火与慢条斯理的、憨厚开阔与心胸狭隘的等。通过全面考虑、精心安排,让一方身上的优点带动、影响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与同桌交往中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形成性格特点的最优化组合。

(2)知行整合促影响

学生的道德认知包括了公德意识、纪律意识、集体观念、自律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这些意识和观念的优化整合需要班主任在安排同桌时予以重视。应针对班级实际有所侧重,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同桌形成最合理的结构,使同桌间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制约、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关系,形成融洽平等的互动引力场,激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使个性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更好地约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从而使个体和整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具体编排时可以将喜欢做小动作与专心听讲的搭成同桌,或者将干净整洁的与不讲卫生的、作业拖拉的与按时完成的组成同桌等。通过这种编排,让同桌之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组合。

二、“一带三”的小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利用小组特别是组长的力量去影响组员,从而达到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影响自己的目的,促进良好的行为养成。

在这种影响中,组长是领头羊,是这个团队中的精神领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组长去带动、影响组员,往往可以帮助组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基本类型

在小组影响中,组长充当了“小指挥官”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将这种影响类型拟定为“小指挥官”型 。所谓“指挥官”就是指战争中,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他军事行动进行组织领导活动的长官。在四人小组中的小组长就像是战争中的“指挥官”,他要果断地分配工作,缓和组员关系,制止组内不良行为等等,使自己的小组表现更优秀。下面案例中的沁沁就是个很负责的组长,因为她的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带动了组内的同学,并影响着他们,因此这个组在她的带领下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一次美术课,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地剪拉花。下课后,很多组的学生仍沉浸在漂亮的拉花之中,相互比玩着。只有第六小组的小朋友蹲在自己的位置上弯着腰正在地上捡着纸。只见组长沁沁正指挥着大家:“这里有一张,辰辰你快捡掉。”“圆圆,有一些小的纸屑你帮小宇捡一捡吧!”沁沁一边指挥着,一边捡着自己边上的纸屑,手一刻也没停过。当其他组反应过来,七手八脚地开始收拾时,上课铃声已经响起,沁沁他们组已经劳动完毕,端端正正地等着上课了。

在学校中,有许多学习和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因此小组长的一言一行对组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四人小组,距离拉近后,更容易发挥小组长的带领作用,组长的行为表现对其他三位同学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实施策略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在“一带三”的小组影响中,组长是个灵魂人物,通过组长去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养成,因此组长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1)组长形象确立

组长的自我形象确立,直接关系到他是否可以去影响组员。自我形象包括了组长的自我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管理情商和自我素养等。组长形象的确立有两种途径,一是自我的确立,二是教师的扶持。

自我确立。在选择组长时,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威信的、能让组员信服的、具有一定协调能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一定是高大全的形象,但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有时甚至可以是“小团体领袖”。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四人小组中起到影响作用,带领组员共同进步。

教师扶持。孩子毕竟是孩子,尚处于成长的阶段,不可能十全十美,因而在许多场合需要得到教师的扶持,帮助其树立自我形象。组长表现突出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表扬;组长遇到困难甚至失误的时候,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和挽救,同时也可以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便他在下次遇到同类情况时能够应对。

(2)动静巧妙组合

《周子全书·太极图说》中提到:“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世上都因为一动一静而使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在组长的选择上,亦可如此。“一动一静”使小组组合呈现多样化,也符合异质组合的基本思路。如经常惹事的学生可以给他安排一个泼辣而有责任心的组长;再如胆小内向的学生可以给他安排一个热情耐心的组长。这样的组合,组长的影响作用会更大,同时也会更好地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一带多”的班级影响

低年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中提到的替代性强化,就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在一个班级中,榜样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榜样能给小学生提供鲜活生动、可模可仿的典型形象和行为模式,使小学生在仿效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认识,激发内在热情,成为自觉的行为。因此,榜样示范不带任何强化性,是一种潜在的影响、带动和吸引。

1.基本类型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因而,我们将这种班级榜样影响称为“榜样影响”型。

一天课间分发水果时,小朋友接过水果后就各自去洗水果了。轮到小翀时,只见他双手接过水果后,很有礼貌地说:“谢谢!”老师连忙说“不用谢”并表扬了小翀。接下来,所有的孩子接过水果都会大声地对教师说谢谢。从此以后,每一次班级里分发东西,孩子都会主动对老师表达谢意。

榜样的作用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小伙伴,甚至整个班级。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学生中的榜样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更具有可比性,更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更能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实施策略

(1)明确树立榜样

示范行为的明确性和复杂性往往影响注意的因素。一般来说,示范行为越明确,越容易被注意;示范行为越复杂,越不易被模仿。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在选择榜样时,行为内容应该是明确的,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的。

比如中午老师表扬了擦窗台的小女孩,因为她不怕寒冷,一丝不苟地将自己负责的窗台擦得干干净净。下午,值日生的干劲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家干得更加认真、更加起劲了。这个小女孩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可以让大家仿效的,也是培养学生强烈责任感的最好榜样。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对学生有现实意义的榜样,创设一种学习先进光荣的气氛,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对先进榜样的敬仰之情,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及时表扬榜样

班杜拉为了说明榜样作用的效果,曾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现实、电影和卡通片中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及时给予榜样者以表扬或奖励,这样才能让孩子更主动、更乐意去模仿。

班中的学生正在静悄悄地做作业,一只虫子的到来引起了一个小女生的尖叫。正在这时,男生凡凡手捏一把尺子,干净利落地把小虫快速地拨到了地上,接着坐回了座位若无其事地继续做作业。老师表扬了这个男孩,并针对男孩喜欢欺负女孩的现象,就什么是小小男子汉作了正面引导。自那件事后,班中男孩子欺负女孩子的事情愈来愈少发生。

小学低段是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目前已经总结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但从学生“生活场”入手,积极引导班级的场内影响,充分利用同伴间相互的正面影响,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不失为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浙江省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 310022

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分析 篇4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干预对象

干预对象为县城内的26家娱乐场所、发廓CSW, 根据干预前的摸底调查, 估计干预对象约200人。

1.2 干预方法

采用同伴教育者培训、同伴教育核心骨干培训、直接培训、外展服务、性病诊疗服务、发放安全套等方法对CSW进行综合干预。

1.3 干预的主要活动与进展

1.3.1 开展同伴教育

在自愿的原则下, 选择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在该人群中有一定号召力的CSW作为同伴教育者, 然后由专业人员对她们进行培训, 再由同伴教育者对其他同伴 (CSW) 进行培训。在同伴教育者的基础上建立了同伴教育核心小组, 并对核心小组成员建立档案, 与她们签订协约书, 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 给予一定的报酬和制定奖励机制。同时充分利用与国际艾滋病防治联盟组织的合作项目, 组织同伴教育核心小组成员到省内外进行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说服嫖客使用安全套的技能等培训和交流。为保证同伴教育的质量和管理, 制定了同伴教育者的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奖励机制、同伴教育宣传活动记录表、工作进度一览表、考核制度等。

1.3.2 组建“红丝带之家”、发放安全套

针对CSW经常更换服务场所、流动性大的特点, 在固定场所成立了以同伴教育核心小组为核心的“红丝带之家” (提倡尊重艾滋病患者, 推广艾滋病预防观念, 以CSW为主要人群的, 集咨询、教育、活动、办公等的场所) 持续开展宣传工作, 采取集中培训和以片为单位的分散式培训。实施干预期间, 共培训同伴教育骨干136人, 共713人次, 流失75人;通过同伴教育接受同伴教育的CSW2144人次;本县电视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8次, 发放宣传材料27 050份。通过同伴教育核心小组成员利用培训和外展服务时, 分发给CSW安全套32 436只。

1.2.3外展服务

工作人员与同伴教育核心小组成员定期不定期深入到各个娱乐场所, 为CSW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解答她们提出的相关健康问题。

1.3.4 性病门诊诊疗服务

通过性病门诊诊疗服务接近目标人群, 为该群体提供规范的性病诊疗服务和免费发放安全套。工作人员和同伴教育核心小组成员利用培训和外展服务时机, 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求医观念。制定CSW患病报帐优惠制度, CSW患病后在项目指定的医疗点就诊, 有该场所同伴教育者和医生的签名, 就可报销30%的医疗费。

1.4 问卷调查及统计方法

参加调查的人员均由同伴教育核心小组成员组成, 经由省、市、县项目专家进行培训, 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干预前后两次调查表均采用云南省中英项目办设计的“行为监测问卷Ⅰ”表进行问卷调查, 均采用1对1无关联匿名调查, 调查表由调查人员填写。调查过程中, 调查人员仅询问、记录、解释题意, 对所选内容不做任何评判。每调查完1份问卷后, 由审核员 (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组成) 进行审核, 对存在缺项的问卷及时补充调查, 审核员对合格问卷进行编号, 并将编号告知被调查者, 以区分是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后使用Foxplus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干预前基线调查各娱乐场所26家, 随机调查目标人群131人, 其中卡拉OK厅45人, 发廊86人;干预后评估调查各娱乐场所26家, 随机调查目标人群125人, 其中卡拉OK厅43人, 发廊82人。

2 结果

2.1 干预对象人群特征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均以本省和本市居多。干预前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7岁, 最大38岁, 平均年龄23.12岁;干预后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7岁, 最大35岁, 平均年龄22.32岁。干预前后调查对象民族均以汉族居多。干预前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分别为文盲2人, 小学50人, 初中75人, 中专4人;干预后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分别为文盲12人, 小学42人, 初中69人, 中专2人。干预前调查对象婚姻状况为未婚110人, 已婚8人, 离婚12人, 丧偶1人;干预后调查对象婚姻状况为未婚109人, 已婚3人, 离婚13人, 无丧偶。见表1。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前, CSW对艾滋病的3大传播途径及防治知识较为模糊, 正确掌握率仅为31.0%, 通过综合干预, CSW对艾滋病的3大传播途径正确掌握率上升为68.0%;知晓率从干预前的47.3%变为干预后的72.8%;单项传播方式中, 血液传播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8.0%变为干预后的73.6%;性交传播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0.2%变为干预后的81.6%;母婴传播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9.5%变为干预后的72.8%。

通过对干预前后调查数据进行χ2检验后, 干预前后的艾滋病传播方式的知晓率均有了明显提高, 艾滋病3条传播方式的掌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项传播方式中, 血液传播的知晓率、性交传播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

2.3 其余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在其余艾滋病知识认识情况中, 干预前后的知晓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感染者能从表面看出来吗、与病人或感染者共餐会传染吗、共用注射器会传染HIV、与病人或感染者握手会传染吗、口服避孕药可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4 CSW对艾滋病的自我认知情况

干预前调查的131名CSW中, 有126名认为可怕, 有72名认为自己不会感染HIV, 有48人知道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医院询问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干预后调查的125名CSW中, 有116名认为可怕, 有80名认为自己不会感染HIV, 有92人知道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医院询问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2.5 高危行为改善情况

干预前后CSW最近1次用套率由64.5%上升为84.6%, 最近3次用套率由43.5%上升为63.2%。经χ2检验, 干预前后的最近1次用套率和最近3次用套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SW其余各项自我保护意识均有增强, 但对客人多付钱而不愿用套的比率有所上升。见表5。

3 讨论

(1) 本次调查表明, 干预对象大多数来自农村, 年龄偏小, 处于性活跃期, 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干预前96.9%, 干预后98.4%) 和汉族为主, 她们绝大多数没有其他劳动技能, 经济来源较少。多数干预对象在干预前听说过艾滋病, 但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安全套的保护作用并不太清楚。对蚊虫叮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和从外表不能看出HIV感染者等防治知识认知较为模糊。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大 (干预前后流失率达55.1%) 、人员变换较快、隐蔽性强等。加之, CSW在商业性行为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近1次发生性行为用套率为64.5%, 最近3次用套率仅为43.5%, 与固定性伴 (男朋友/丈夫) 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率极低, 固定性伴又有其他性伴, 极易造成艾滋病的感染。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有效地预防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3]。艾滋病主要是由无保护性性行为和静脉注射毒品传播, 改变人们的危险行为是有效的保护方式, 而CSW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传播到一般人群的桥梁人群, 其危险行为的改变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疫情蔓延的关键。因此, 通过同伴教育健康促进与干预措施, 提高CSW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 提高CSW在其高危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控制性病、艾滋病的流行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通过干预, CSW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的认知率均有了明显提高, 艾滋病3条传播方式的掌握率、知晓率明显提高, 单项传播方式中, 血液传播的认知率、性交传播的认知率、日常接触不会传播的认知率也有较大改善。但CSW中仍有一部分人心存侥幸, 在干预后仍有64% (80/125) 的CSW认为自己不会感染艾滋病, CSW对自身的高危行为所具有的潜在危险性认识不足, 存在侥幸心理, 也未意识到通过其固定性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据报道行为改变只有知识是不行的, 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4]。因此, 在促进CSW行为改变的同时, 关注CSW周围的其他影响因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 以同伴教育核心小组为主的同伴教育模式在CSW中开展对艾滋病的防治有积极的推进和促进作用。由于核心小组成员均来自目标人群, 所以其被认同的程度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好, 容易获得目标人群的信任, 从而使同伴教育核心小组在同伴教育工作中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在目标人群心目中, 日常所接待的嫖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男性工作人员并没有多少区别, 只不过工作人员是可开发的消费者。为此,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直接从目标人群中所获得的部分信息会含有不真实性, 但通过核心小组成员的直接参与将有效改变这一情况, 从而使我们获得准确信息通过同伴教育模式干预, CSW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高危行为都有了明显改善, 说明同伴教育模式实施效果良好, 具有可行性。但如何使核心小组在同伴教育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需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4) 全球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以性传播为主[5], 资料显示, 我县91.8%的HIV感染者均是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 而开展同伴教育活动是一种容易被目标人群所接受的干预手段, 并且是一种经济实用、能够有效遏制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干预措施。同时, 通过同伴教育小组还可随时掌握CSW的流动信息, 有利于建立相对稳定的目标人群自我教育体系, 提高CSW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安全套的推广使用率, 达到遏制艾滋病在多性伴人群中的流行目的, 也使得嫖客这一隐匿人群得到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逐步使嫖客主动使用安全套, 减少嫖客宁愿多付钱而不用套的现象, 最大限度的降低了CSW和嫖客的发病率, 从而减少将性病、艾滋病传播给他的配偶、性伴和他人。

4 对策与建议

(1) 多部门合作, 共同参与。艾滋病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 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仅靠卫生部门难于实现, 必须是多部门齐抓共管, 政府支持、政策保证、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 特别是关键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做好此项工作。因此, 要以三年“人民战争”为契机, 充分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积极组织召开部门协调会, 使之形成常规工作, 以保证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2) 在今后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中, 一旦国际援助项目结束后, 必须在目标人群中继续深入开展同伴教育活动, 将CSW的干预活动列为防治艾滋病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政府应提供必要的防治经费。 (3) 积极营造支持外环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性服务人群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卖淫属于非法行为, 暗娼的性交易活动除了要受社会舆论的谴责, 受群众歧视外, 还有可能因违法而受到打击。针对这一现象, 如何进行宣传、如何使目标人群乐于接受干预、如何营造干预措施所需的外环境, 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辛美哲, 王凡, 张家喜.肇东市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对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1, 2 (3) :211-213.

[2]吴尊友.行为干预是目前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0, 8 (4) :221-223.

[3]王红方, 陈仲丹, 周旺, 等.外展服务方式对公共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行为转变之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4, 10 (4) :286-288.

[4]吴尊友.如何科学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11) :990-993.

同伴教育协会总结 篇5

一晃眼,一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回首这一年我们同伴协会的成长,着实也让人欣慰。同伴教育,即Peer Education,在英语术语中,“同伴(peer)”就是“身份相同的人,尤其是在年龄、等级或社会地位方面等同”。而“教育(education)”关系到“发展(development)”、“培训(training)”,或者对既定的人或事物的见解。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发展领域内广泛采用的培训手段。它不仅应用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预防领域,还可以应用在反对毒品、戒烟、酗酒、性别平等、妇女能力建设、反对家庭暴力等等方面。

在这一学年中,同伴教育协会举办了大一新生青春健康知识培训活动、“远离艾滋,同伴成长”系列活动、学雷锋 清地面 护荷花、红歌会、一路有你盲行活动等活动。

一、大一新生青春健康知识培训活动 时间:2011年10月 地点:医学院大活

这是一个针对大一新生而举办的活动,旨在向刚入大学的新生们普及健康知识,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此活动共举办了三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活动的慢慢深入,大家也渐渐消除了对彼此的陌生感,都变得熟稔起来。

二、“远离艾滋,同伴成长”系列活动 时间:2011年12月

地点:医学院女生宿舍楼下、广场、校大活

正值世界艾滋病日,我们同伴协会为此举办了“远离艾滋、同伴成长”的系列活动。此活动一共分为三大块:医学院宿舍楼下宣传活动、广场宣传活动和校大活的晚会。

第一块:医学院宿舍楼下宣传活动:以签名并发放宣传单、纪念品的形式进行宣传。大家都很踊跃的在横幅上签名,反响热烈。

第二块:广场宣传活动:我们来到广场,为百姓量血压、讲解有关艾滋的知识。合作单位有扬州检验检疫局、邗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此活动影响较大,扬大电视台和扬州电视台均前来采访。

三、“一路有你”盲行活动 时间:2012年5月

地点:宋夹城古遗址公园旁

此活动主要针对现如今社会彼此信任丢失的现象,以盲行的方式来使参与者重拾对他人的信任。同时,在盲行之前,还进行了两人三足等游戏,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四、同时,我社团支部还积极的举办了多次双学活动,比如说:荷花池护地活动、红歌会、观影等等。也使我社社员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也多次参加社联举办的活动,比如:秋之韵、春之声、“笑”亲等。

同伴教育 篇6

(一)同伴教育为青少年性健康与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同伴教育的形式有利于接近隐秘人群,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历来都是学校的薄弱环节,但是这方面的教育恰恰又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和疏导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有识之士想方设法在高中阶段开展适合青春期的性健康与艾滋病预防教育,但是收效甚微。同伴教育的形式非常适合在青少年中开展性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禁毒教育等,同伴教育也适合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教育和疏导。因此同伴教育形式是对青少年开展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同伴教育形式是实现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同伴教育形式能够将正式教育(如上课)与非正式教育(如在日常生活中议论)有机结合。同伴教育形式能够利用感召力强、影响大、积极进取的个体做同伴教育主持人,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和学习,从而带动其他同伴们做出正确行为与信念的转变。同伴教育形式有机地利用同伴间交流自然、轻松、平等的特点,针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热点问题、敏感性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探究和学习,以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因此,同伴教育是一种能够实现助人自助,以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

(三)同伴教育形式是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伴教育形式不仅仅适合青少年,事实上同伴教育形式早已存在社会发展中,只不过在很早以前没有人以“同伴教育”来解读一些互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实践现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我们认为同伴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同伴教育是打开人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灵问题的金钥匙,是打造终身教育和学习的互动平台,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方式,是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研究目标

(一)向青少年受众群体有效地传播性与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的知识和信息,促使青少年转变错误行为。

(二)拓宽教育内容,以同伴教育的形式在校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各类主题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组建一支同伴教育优秀骨干队伍、一批优秀志愿者为全校学生乃至社区青少年开展各类形式的主题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共同成长,借助同伴教育的优势和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现成果。

(四)以同伴教育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发挥同伴教育中骨干力量的积极作用,促进群体的讨论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新授课形式,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五)拓宽同伴教育的受众群体,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互学,以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六)通过同伴教育,改变人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寻求一条利于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前国内外同伴教育开展的主要活动形式及其实效。

(二)在校内外开展青春健康同伴教育,在活动的过程中创新形式,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研究其与西方的性健康教育的不同,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婚恋观。

(三)在同伴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研究,采用同伴教育形式开展各类主题的班会活动,如禁毒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礼仪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

(四)运用同伴教育开展各类活动的途径及策略研究。运用同伴教育优势,在学生社团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变以往由教师为学生组织、策划各类活动,学生被动参加的局面。引领是教师的主要角色,培训学生骨干是教师的主要任务,由骨干学生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控制、交流沟通、组织策划、统筹协调等综合能力是活动的主要目的。通过活动的途径和策略研究,利用同伴从众的心理、榜样力量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校园形成先进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五)同伴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有效性研究。教学中针对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尝试采用同伴教育的方式,由教师引领,培养班级中成绩比较好、表达能力突出、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主持,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知识和技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可以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若干问题,把学生分组,指定组长,分组进行学习和讨论,然后再由组长代表小组汇报学习和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结果进行评估,利用同伴教育的行为和文化影响,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六)扩大同伴教育的受众群体,满足各级各类人群对增长知识、提升自我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采用同伴教育获得信息的方式,尝试改变一提起继续教育就是进行学历教育或聘请专家为接受教育人员开讲座的模式,阶段性学习的内容可以在团队内分工,每人重点学习一个主题,然后集中,相互学习,交流体会,磋商讨论,互助互学,达到个人成长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并进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分析与成果

(一)同伴教育调查及分析。

针对在青春期性健康、主题班会、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培训主持人等活动和学习中采用的同伴教育形式,设计调查问卷300份,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86.4%的人认可同伴教育的形式和效果,可见研究效果显著,同伴教育形式值得借鉴和推广。但是调查问卷的设计在同伴教育的内容上涉及不多,还应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深入研究。

(二)同伴教育物化成果。

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在校内外开展实践性活动、调查研究、访谈受众、汇总等研究程序,历时两年,把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的创新、研究的反思从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高度进行梳理,撰写成实践性研究论文。研究课题期间撰写的论文提出了课题研究的独到观点,特别是对同伴教育中相关概念的界定有所创新,对同伴教育针对的人群和同伴教育活动实施的范围有新的界定,值得同仁借鉴和参考。

(三)同伴教育德育成果。

中等职业学校同伴教育实践性研究以政策和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基础,在探索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通过开展青春期健康同伴教育,满足了学生青春期对性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需求,排除了青春期忧郁甚至心理障碍,促进了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拓宽同伴教育的活动范围,学生经常参加针对某一主题开展的同伴教育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同伴教育形式授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学生进行互动学习、探究式学习,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意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练就技能的本领,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合理运用同伴教育的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而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计划、协调统筹能力。通过同伴教育形式培育同伴教育主持人,使同伴教育顺利实施。主持人与同伴教育共同成长,主持同伴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同伴教育形式为学生创设了新颖的学习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架构了社会实践的桥梁,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为学生铺设的一条成功之路。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设想

课题组虽然完成了预订的目标,取得了研究成果,但由于用于研究课题的时间不充分,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尽完善,在细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论证方面欠缺、原始资料的收集不够规范、数理统计相对简单等。

我们将借鉴课题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同伴教育形式,特别是在专业教学中采用同伴教育形式,证实同伴教育形式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在成人继续教育中运用同伴教育形式,佐证同伴教育的实效性和社会性。■

同伴教育 篇7

1 同伴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

同伴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可以在任意场所进行, 如工厂、社区、教室、宿舍, 甚至街头巷尾各种人们觉得方便的场所。教育对象不分职业, 工人、农民、学生、公务员等都可以同伴教育者或被教育者的身份交流信息, 并且可以互换角色。它由其中一人或数人 (有时经过培训) 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以引起共鸣, 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样就使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进来, 提高了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传统教育一般是正面的、严肃的, 多数教师居高临下, 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是不平等的。教师在上, 学生在下, 教师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知识的传递过程变成了你说我听 (必须听、只得听、只能听) 的被动过程, 这种方式有没有效?确实也是有效的, 但它并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比如对性的教育,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 易“谈性色变”, 公开讨论性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青少年很难与教师或家长就性、毒品以及其他敏感话题进行谈论,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青少年更愿意向自己要好的同龄人去讲, 以寻求支持。因此我们就想到既然青少年获取性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他们的伙伴, 那么, 我们能否用一种方式在既定人群中充分利用一些成员的力量来有效改变同一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呢?其实这就是同伴教育产生的最初想法。

2 同伴教育的优点

有学者认为, 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 (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 、可接受性 (同伴间容易沟通, 交流更为自然) 、经济性 (花费少而提供有效服务) 的优点[1]。在开展同伴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同伴教育有利于接近隐秘人群, 他们在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共同之处, 比较容易沟通和进行情感交流, 有利于深入展开针对性的讨论, 尤其对一些敏感话题, 同伴之间交流更为自然, 相互之间不会感到有压力, 甚至某个同伴还可以起现身说法的作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 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的经历相似, 并且两者关心的事情、面临的问题相同, 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 从而使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发生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同伴之间的这种共同性和相似性, 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 对同伴施加影响。这种教育形式的优越性已经在国内外的青春期性教育、艾滋病教育和健康教育中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3 同伴教育的组织

3.1 同伴教育者的产生

同伴教育者是由他/她所在的团体所公认或推举的、具有某种领导潜质的、并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其在同伴教育中承担主持人角色, 起引导作用, 其一般应具备以下素质。

3.1.1 有思想、有主见

同伴教育是由其中一人或数人 (有时经过培训) 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以引起共鸣, 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要求同伴教育者在谈到自身经历和体会时要有思想, 有主见, 不能人云亦云, 这样才能使其他成员在讨论中针对自己所提出的论点进行讨论, 畅所欲言。

3.1.2 有关爱之心

关怀应当是深入灵魂的, 否则就是做秀。同伴教育的特点是通过一方改变另一方的认知、态度、信念或行为来实现个人水平上的有效干预。要达到改变他人行为和认知的目的, 没有乐于助人的坚定信念, 没有持之以恒的行为, 所取得的成果必然有限。

3.1.3 好的听众

同伴教育者所起的作用是引导作用, 目的是让每一位被教育者都能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 这就要求同伴教育者必须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心声, 及时总结, 保证引导方向的正确性, 使同伴压力向积极方向发展, 否则在引导的过程中必然会失败。

3.1.4 诚实、可信赖

同伴教育多涉及敏感问题, 因此同伴教育者的人格、道德等品质应良好, 只有让被教育者信赖, 才能进行话题的深入探讨。

3.1.5 受人尊敬

选择同伴教育者最好的方法是让被教育者自己去选择。只有那些受到他们尊敬的人成为同伴教育者, 他们才能放心地积极参与活动。

3.1.6 不评判

同伴教育者对同伴讨论的问题 (包括谈到的人物) 只能用陈述或引导的语言, 不能评判其对错, 评论同伴的品德。

3.2 同伴教育的目的

3.2.1 促进青少年形成负责、理性的生活态度, 实现积极的行为转变

非营利公益组织玛丽斯特普中国代表处从2003年开始, 在人大、北大、清华等8所大学开展青少年性健康的同伴教育, 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服务和信息, 培养了大约200名学生同伴教育者。该机构项目官员崔麒说, 同伴教育的特点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 其核心是交流, 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 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它不是讲座, 也不是学术探讨, 而是游戏, ”她说:“灵活轻松的游戏和自由深入的讨论能使学生坦然面对来自爱情、性、成长的各种挑战, 在性和生殖健康方面做出安全的、负责任的决定, 并在以后向其他同龄人传播所学到的信息。”

3.2.2 提高青少年在交流、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据北京大学医学院健康教育教研室的常青副教授介绍, 同伴教育在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等方面发挥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同伴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友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 而非师生关系, 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 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 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3.2.3 增加和增强青少年性健康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从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R·V·Short教授首先将同伴教育应用于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及安全性行为教育后, 199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了同伴教育在生殖健康教育和预防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经验。从目前来看, 同伴教育正在指导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了解性知识, 它将在我国大学生中得到广泛开展和推广, 应用于生殖健康、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吸毒、自杀、酗酒、性别歧视和妇女问题等社会领域。

3.2.4 增加对PLWA (People Living With AIDS) 的支持和关心

从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艾滋病案例到现在, 全世界已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 320万人, 2007年死于艾滋病的患者全球达210万人, 艾滋病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同伴教育从诞生之日起所针对的最主要对象就是艾滋病与性病患者, 经过20年的发展, 现在它已成为全世界抗击和预防艾滋病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3.2.5 培养平等、尊重、负责任的态度, 采取安全健康的行为方式

同伴教育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他们具有相同的背景、共同的经历、同等的社会地位、年龄相当, 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在心理上没有距离。因此, 他们的观点更容易被对方认同。同伴教育正是利用了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 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 培养其平等、尊重、负责任的行事态度和安全健康的日常行为方式。

3.3 同伴教育的类型

依据同伴教育的目的、活动方式和涉及人数的多少可将同伴教育分为3种类型。

3.3.1 同伴传播

通常针对较大的群体进行一次性传播活动, 如散发宣传小册子及传单、编排表演节目等, 也可以和志愿者的活动结合在一起, 进入到社区去开展。

3.3.2 同伴教育

这是同伴教育的狭义形式, 它主要是进行有组织的常规教育活动, 如讲课、小组讨论、游戏活动、讲故事等。这种活动方式可持续一段时间, 主要针对一小部分人群, 也可以在社区中开展。这种活动方式活泼多样, 容易被一些学生或同龄的青少年喜爱并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所以这种参与式的教育方法让他们都参与了进来, 这样他们才能对性和有关的一些疾病防治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产生兴趣, 这样在他们接受了同伴教育后, 才会把这些知识告诉他的朋友及家人, 也就达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育目的。

3.3.3 同伴咨询

就是通过聊天的方式, 同伴之间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活动。这种活动可针对个体解决特殊问题, 方式比较随意, 谈话内容的保密性较强, 是很多难以公开话题的首选方式。

总之, 同伴教育是一种比较容易沟通和让人接受的新兴的教育方式。国内已有很多组织在开展, 但是总体来说同伴教育在中国还刚刚起步, 需要社会同仁的密切关注,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青少年教育找到最佳途径。

摘要:同伴教育是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性教育方式, 它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内容多是一些敏感问题, 如性、吸毒、吸烟、意外伤害等。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新方式,同伴教育

参考文献

同伴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同伴教育,中学生教育,特点,作用

现阶段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 他们的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 好奇心强,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个性张扬, 但相对缺乏团队忠诚感。网络时代广阔的视野、信息和丰富的知识, 加之中学生内心有时空虚, 往往会导致他们沉溺电脑游戏, 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 比较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 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 且价值观更加现实。他们既自信又脆弱, 敏感而自私。多重的特点和矛盾相结合的现代中学生, 使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加。单纯依靠教育者和家长的教育和督促, 是治标不治本的, 有时候根本就是毫无效果, 甚至适得其反, 使得中学生更加叛逆, 自闭。同伴教育就能很好的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一、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一种教育行为。社会学家依据一定的前提条件, 有时把同伴教育称为同龄群体教育或同辈群体教育。一般认为,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相似年龄的伙伴, 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 相互传递思想、情感, 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在大多数情况下, 它是一种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对中学生进行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青春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时期, 是青少年发育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体格方面,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走向强壮健美, 也可以趋向衰弱多病, 这取决于他们能否得到合理的营养, 能否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在思想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积极性向上, 也可以无所作为, 这取决于他们能否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学习上,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好学勤奋的一面, 也有知难而退的一面, 但是只要他们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精心培养, 就会懂得珍惜并学会把握自己这个最可贵的时机, 把蓬勃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望凝聚成探索知识的持久动力。中学生乐于模仿他们认可的行为和形象, 特别是同龄人, 更能引起共鸣, 而且这种共鸣和模仿学习的行为是自发的, 只是需要一个诱因, 而这个诱因就是“同伴教育”所带来的。现在的中学生, 以后就是这个国家、乃至这个世界的主人,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正确的教育, 引领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关乎到我们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未来。但是碍于他们的特点, 家长和教师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难以融入他们的内心, 许多时候还会激起他们内心的叛逆、厌恶, 常常会有“越是教育, 越是对着干”的现象发生。这时候, 换一种方式, 换一个“有共同语言的教育者”, 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也许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同伴教育的特点

举几例说明。

1. 某男为初三学生, 不喜欢学习看书, 贪玩, 父母以前多次劝说, 责骂, 老师时常的教育, 批评, 收效甚微。

但初三时, 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都在认真看书, 复习, 而其本不对自己抱太大希望, 想像初一初二一样天天玩世不恭, 但时间久了, 发现同学都在认真学习, 自己又没有玩伴了, 同时感觉别人都在做同样的事, 只有自己是异类, 出于从众心理, 便试着静心看书复习, 一段时间后, 发现很有收获, 也觉得自己融入了整个班级学习的氛围, 最终成绩上升到班级中等水平。

2. 几名高中生, 整日无事便去网吧游戏, 荒废学业。

几人感情很好, 都是一起“行动”。家长老师都知道几人的情况, 但是多次劝说无效。其中一人甲, 有女友, 女友对甲说:“以后还想在一起的话, 就要进入同一所学校, 不然机会渺茫。”甲听后, 反思一下, 终日网吧度日确实没太大意思, 不能为了游戏把女友丢了, 便决心上进, 认真复习, 争取和女友进同一学校。同时, 又放不下几位“哥们”, 便去劝说, 大家一起考一所学校, 暂时先把游戏放下, 拼搏一年等高考结束再玩。其他几名同学也是很“义气”, 为了以后能继续一起, 就一起认真复习看书了。

3. 一父亲想让自己儿子学一样乐器, 但儿子不愿意, 父亲如何劝说, 儿子都不想学。

一日晚上, 儿子见小区中许多同龄人在一起吹奏笛子, 出于好奇便上前观看。听了一会儿, 发现人家吹奏得很好听, 而且发现吹奏者中还有自己认识的好友, 上前问道学笛子难不难, 其好友告诉他不难, 他们几个都是一起去学笛子一起回家, 晚上一起出来吹笛子。儿子听后, 回家马上要求其父亲为其报班学习吹笛子。

4. 一男高中生, 成绩优秀, 无不良嗜好。

交友不慎, 与一群社会青年厮混, 社会青年吸烟时, 递上一支, 问其敢不敢抽, 碍于面子, 他便接了下来, 说没什么不敢的。久而久之, 染上一身恶习, 心思也不在学习上, 家长老师苦心劝说无效, 其觉得和那些“哥们儿”在一起很潇洒, 很快活, 沉沦下去。

上述事例, 当然不排除当事人的主观因素, 但是, 没有同伴的劝说和影响, 中学生原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可见, 同伴教育有着家长和教育者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伴之间的行为和语言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尤其是异性同伴。同时, 青年初期异性同伴关系也有了新的内容, 此时高中生对异性的消极感受几乎消失, 一半的男生和大多数的女生都跨过性别界限建立起友谊。大量的事实表明, 这时异性同伴的劝说和鞭策, 要远远胜过以前结交的同性伙伴的影响。

四、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如何应用同伴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教育

教育者不应像原来一样, 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学生和以前很不一样, 他们思想超前, 内心“老成”, 一般的教育方式难以“攻入”他们内心。教育者说的“大道理”他们都能倒背如流, 不愿意听“老生常谈”, 他们只是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试想下, 在平常讲课时, 留下最后几分钟, 以这样的话开头, “我在你们这个时候”,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可以是杜撰的, 这样你就把自己置身于他们的年龄段, 他们就会把你当成同伴,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旁敲侧击地点拨下, 以一个回忆兼故事的方式, 在严肃的课堂上, 最后的几分钟, 学生开始只当放松, 而且听别人的往事, 总有一种好奇心, 但是听完以后, 他们会联想到自身, 总会有所启发。久而久之, 他们会期待那最后的几分钟, 等待另外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 而后自身比较, 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这就等于无形中在学生内心中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形象, 学生自发地向着他认为是正面的形象对齐。

在文化知识学习教育的方面, 可以将班级整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定期考试, 作总体成绩的比较, 肯定成绩尖端学生的成绩, 同时, 指出几个组的成绩比较的胜负主要在于中等和考得不理想的人, 但是不点名, 只是指出分数段, 说明他们在“比赛”胜负中的重要性, 他们下次努力考到多少的分数段就能胜出。这样, 尖端成绩的学生受到肯定, 其他段的学生也认识到自己在所属的群体中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在其群体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出于中学生的喜欢表现自己, 同时不甘人后的特点, 为了同伴和自己的荣誉, 就会努力。同时, 在每个组中, 让他们在学习上互助, 尖端学生只有带动自己的同伴一起进步, 才有胜出的可能, 同时他们不应抱怨成绩不理想的同伴, 告诉他们, 他们现在是一荣俱荣的整体;而对于中端和末端的学生, 要告诉他们, 他们的努力关乎整个组的荣誉, 他们多一点努力, 整个组的胜率就大一点。在这一过程中, 适当的物质或精神的奖励是必要的。

传统教育将教师视为教育主体, 学生视为教育客体, 侧重于教师主动的传授教育过程, 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接受的过程, 主观地抹杀了学生一方主体本质的规定性, 至于怎样促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则更不受重视。现代教育较之传统教育最为显著之处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这是尊重教育规律的要求和反映, 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主体和客体是可以转换的, 教育者可以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 以“同伴”的, “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角色, “言传身教”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而非死板地以“教书先生”的面孔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样可以很大地增加教育者对学生的亲和力, 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当然, 融入也是有度的, 适当的威严还是要保持的。同时, 课堂的时间应该多留一些给学生自己进行交流、讨论, 教育者在其中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向作用即可。

现在许多中学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觉得有代沟, 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怕交流了会被训斥, 交流变成“审讯”, 中学生很不喜欢这种“居高临下”的对话方式。他们渴望的是平等地位的对话, 也许这在许多家长眼里是很可笑的事, 但这在中学生眼中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成年人的品质, 他们很喜欢这种和成年人平等对话的感觉, 他们觉得这样的成年人是能和自己打成一片的人, 是可以交流、分享心事的人。但是许多家长都觉得父母对子女那种威严是天赋的, 本身就不对等的, 这样子女就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甚至恐惧、厌恶, 而只能与自己的好友倾诉。然而这宝贵的机会有时候同样被父母剥夺。中学生同学间的集体活动, 交往等等, 经常被父母以影响学习等理由拒绝。做父母的怕子女交友不慎, 担心路上的安全等等, 这可以理解, 但是, 中学生总是要长大的, 总是要步入社会的, 而且这是他们难得的同伴之间活动交流的机会, 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 共同目标, 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对自由活动的学生, 要规定收队时间, 到时严格考核, 按时的表扬, 超时的批评, 让他们养成守时的习惯。对出门的孩子, 也要规定回家的时间, 要让孩子留下同伴的电话, 并明白告诉他, 如果准时回来, 决不使用这个电话。再就是物质准备。学生或孩子要外出, 诸如交通工具、帽子、雨伞、食物、药品和小礼品等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2]这不仅能够让孩子的活动顺利进行, 而且也体现出教育者对他们的关爱。当然, 经常性的交流也是要有的, 发现不对的苗头, 家长要心平气和、平等地指导他们, 帮助他们改正。家长要多发现自己子女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多带他们认识些志趣相投的同龄人, 让他们相互影响对方。

参考文献

[1][2]龙润忠.浅议同伴教育的特点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 (6) .

[3]刘俊升.同伴群体研究的现状评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6, (07) .

高校荣誉学院开展同伴教育的探索 篇9

关键词:荣誉学院,同伴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逐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探索精英人才教育的途径,很多高校在以往“少年班”“强化班”“基地班”“实验班”“混合班”等形式的基础上建立荣誉学院,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武汉大学的“弘毅学堂”、上海交大的“致远学院”等,荣誉学院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中得以广泛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基地。荣誉学院(Honors College)是源于西方高等学校的精英教育模式,是“高校对优秀本科生实施个性化发展教育计划的专门机构,其职责是通过各种方式向优秀本科生提供有计划、富有挑战性的多样化课程,并为其创造优异的学习环境,以全方位满足拔尖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1]

荣誉学院与高校普通二级学院相比,除了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外,一个显著的差异是学生群体自身的差异,荣誉学院的学生(也称荣誉学生)一般都是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被选中的优秀学生,他们有着“高分数、高智商、高的综合素质”的特点[2]。荣誉学院通过为荣誉学生提供特色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荣誉课程、学习环境、生活场所,构建了一个众多优秀学生集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特殊场域,在这样一个场域中,每个学生既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同时也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伴关系。高校荣誉学院应积极研究和利用好这种荣誉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同伴教育,形成优秀学生的“集聚效应”。同伴教育旨在通过具有相似的背景、经历和年龄的同伴一起分享知识、观念或行为技能,从而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同伴教育与荣誉学院的教育模式、荣誉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存在着较大的契合性。

一、荣誉学院开展同伴教育的现实需求

我国高校的荣誉学院教育模式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与美国成熟的荣誉教育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其教育理念、组织制度和教育教学方法。荣誉学院可以将同伴教育作为其教学工作的有效补充和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同伴教育所具有的主体性、渗透性、示范性的特点,帮助解决荣誉学生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荣誉学生共同成长成才。在美国高校的荣誉教育中也开展不同形式的同伴教育,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文理学院设立的“同伴咨询顾问”,是由高年级荣誉学生为新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同伴教育形式,受到了普遍的鼓励和欢迎[3]。

1. 同伴教育有助于增强荣誉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集体归属感是集体荣誉感产生的基础,是集体成员对于集体认同程度的体现。荣誉学院更应激发荣誉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荣誉学生对于荣誉的爱护和追求。然而,目前荣誉学院在社会、家长、学生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荣誉学生对于荣誉学院的认同。荣誉学院在我国高校兴起的时间较短,办学成果在短时间内还未获得突出显现,荣誉学院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外界对于荣誉学院的教育模式、运行机制、学生情况等了解不多,特别是在招生和就业时,很多家长和企业甚至将荣誉学院与独立(民办)二级学院相混淆。在高校内部,荣誉学院的运行也遇到一些认同上的困惑,荣誉学院不像其它普通二级学院那样具有相对较为明确的学科专业、较为固定的师资队伍、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较为丰富的院(系)资源、较为庞大的学生群体等,因此荣誉学院作为一个新成立的教学机构(或教学模式),还需要学校内部加强协调,以凸显荣誉学院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同时荣誉学院为适应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一般采用专业分流机制,专业教学也因学生的自愿选择而呈现松散型,原有班级的学生流动性增强、整体性减弱,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荣誉学生对荣誉学院缺乏集体归属感,不利于荣誉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荣誉学院依靠“荣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潜力的本来目的。因此,增强荣誉学生特别是新生的集体归属感是荣誉学院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对于荣誉学生来说,集体首先是“同伴”的集体,同伴之间的共同情感构成了集体归属感的基础。荣誉学院通过开展同伴教育,加强同伴之间的交往沟通,凝聚同伴之间的共同情感,树立同伴之间的示范形象,分担同伴之间的共同责任,都可以有效地增强荣誉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特别是刚刚进入荣誉学院的新生,通过选拔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的“同伴导师”,可以尽快地帮助新生适应荣誉学院的环境,了解荣誉学院的文化,生动展示荣誉学院学生行为规范,增强新生对于同伴群体的认同,可以有效地增强新生的集体归属感。

2. 同伴教育有助于提高荣誉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国家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期望培养出能够引领国家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卓越人才,因此具备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应是荣誉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在现实情况中,荣誉学生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功利主义思想,一些荣誉学生申请荣誉学院的主要目的是因为荣誉学院有着更好的师资配备等资源、较高的保研升学率等等。如果不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荣誉学生也就有被培养成为钱理群教授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可能。这样的教育即使培养出技术上的精英,也不能为社会和国家所用,也是荣誉教育失败的表现。事实上,开展荣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这些荣誉学生将来能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提高荣誉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荣誉学院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荣誉学生成绩好、智商高、个性强、眼界宽,传统的灌输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入脑入心,需要针对荣誉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来提高荣誉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伴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教育方式,荣誉学院可以通过运用同伴教育的方法培养荣誉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同伴引导,达成社会责任认知的共识;通过同伴交往,产生社会责任情感的共鸣;通过同伴帮扶,促成社会责任意志的共勉;通过同伴带动,实现社会责任行为的共举[4]。同伴教育的优势在于可以选取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领导力的荣誉学生,经过共同地生活、学习、活动,达到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观念共享、情感熏陶、行为带动的教育效果。

3. 同伴教育有助于缓解荣誉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生的流动性是荣誉学院的特点之一,我国高校的荣誉学院一般都建立了荣誉学生的分流淘汰机制,以增强荣誉学生的学习动力,保障荣誉学院的学生质量。如上海交大致远学院实行的滚动选拔和退出制度规定,每学年结束时学院将邀请若干教授组成考评委员会,评判每位学生的学业情况,少数无法适应学院学习要求的学生由考评委员会建议调整出致远学院。荣誉学生在高中时一般是所在学校的尖子生,有较强的优越感,然而在荣誉学院,优秀学生众多,这种优越感很快被淡化,高强度的学习竞争压力则伴随在本科学习始终,特别是分流淘汰机制给予荣誉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荣誉学生同时还承载着学校、家长较高的期望,而学业上的成就不等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健全,如果荣誉学生能够处理好压力则能够提高学习动力,处理不好就会产生消极心理。

解铃还须系铃人,竞争压力来自于同伴,缓解竞争压力同样需要依靠同伴。荣誉学院通过同伴教育,处理好同伴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同伴关系,可以有效地缓解因同伴竞争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实践证明,选取和培训同伴心理辅导员,开展同伴心理辅导活动,具有覆盖面广、简便可行、易于见效、防患于未然等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作用[5]。

二、荣誉学院具有开展同伴教育的优势条件

1. 优秀的学生群体。

拥有优秀学生群体使得荣誉学院具有了开展同伴教育的先天优势,更有利于形成同伴教育的良好环境,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

2. 自由的成长环境。

荣誉学院一般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专业选择、科研方向、学生工作等方面都会给予学生相对较大的自主选择权,更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建立之初便明确地提出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积极稳妥地推进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并让学生享有自主选择专业、课程的权利,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学生营造了较为自由的成长环境。同伴教育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分享,而非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同伴教育需要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也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尊重,是同伴教育的前提。同伴教育所需要的自由成长环境和氛围,与荣誉学院的教育理念是相契合的。

3. 丰富的教育资源。

荣誉学院被称为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特区”,因此也具有“特区”所有的政策倾斜和资源优势,如在校内外聘任精英专家教授担任学生导师、灵活设置课程、自主选择专业、弹性化的学分学制、图书馆与实验室的“优待”政策、深入参与科研项目、丰富的海内外交流项目、多样的课外实践平台、多样化的奖励措施、较高的经费支持力度、宽松的教育环境、优秀的同伴群体等。荣誉学院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也为同伴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何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来促进荣誉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是同伴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荣誉学院可以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打造同伴教育的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同伴教育活动。

三、荣誉学院开展同伴教育的路径

1. 引领荣誉学生思想,把握同伴教育的原则。

荣誉学院开展同伴教育,既要符合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要求,也要符合荣誉学院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符合同伴教育的自身规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以核心价值观为思想主导;二是以服务荣誉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工作主线;三是以荣誉学生为教育主体。

2. 挖掘荣誉学生资源,成立同伴教育组织。

要更科学地、更大范围地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荣誉学院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行同伴教育。如前所述,同伴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同伴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优秀学生组成的学生组织来完成。荣誉学院开展同伴教育虽可以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或者班级委员会等学生组织,但从实践的经验来看,仍然需要组建专门的同伴教育组织来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一是要做好同伴教育组织的顶层设计;二是做好同伴教育者的选拔工作;三是做好同伴教育者的培训与考核工作。

3. 尊重荣誉学生需求,丰富同伴教育内容。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灵活的教育形式,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内容的教育需求。荣誉学院开展同伴教育应在已有的同伴教育形式基础上,探索符合荣誉学院自身特点和荣誉学生自身需求的教育内容。

一是新生教育。荣誉学院作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特区”和“先行者”,应该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科学地策划同伴教育者在同伴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便做了有效的尝试,为新入学的荣誉学生配备了在高年级荣誉学生中选拔的新生辅导员,制定了新生辅导员的制度规范并给予了资金保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学业引导。荣誉学院可以选拔学业优秀的荣誉学生担任同伴教育者,主要是培养其成为学生学业的帮扶者、学生科研团队的领导者,也可以以同伴教育者为基础,依据学习兴趣组建学习小组,或者选取适当课题组建科研团队。

三是经验分享。荣誉学院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荣誉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非常强,而同伴间经验的分享是不可取代的。

四是思想引领。发挥荣誉学生中优秀的党员、团员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好党团活动、学生主题活动的平台,在荣誉学生之间的交往中达到思想引领的目的。

4. 锻炼荣誉学生能力,搭建同伴教育平台。

同伴教育既是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也是同伴教育者自身能力的锻炼。对于荣誉学院而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重要的培养内容。荣誉学院开展同伴教育,提升学生能力,需要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为荣誉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一是利用课堂平台。同伴教育最传统的方式仍然是课堂,利用好同伴教育的课堂,可以提高同伴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是众多荣誉学生深入分享知识、技能、经验的有效平台。荣誉学院的同伴教育组织可以根据自身教育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开展同一主题的系列课程,或者不同主题的讲座,聘请同伴教育者与其他学生分享。如笔者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创办了“学长讲堂”沙龙,每期选取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同伴教育者为低年级学生分享经验,这些身边的榜样在学生当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很多低年级学生正是在“学长讲堂”上找到了学习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创建公寓平台。学生公寓是荣誉学生在课堂之外最常聚集的地方,有着非常贴近荣誉学生的环境特点,容易开展同伴教育。因此很多高校在学生公寓开辟了重要的同伴教育阵地,让同伴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如美国的密西根州立大学的荣誉学院特别资助了“荣誉屋(Honors Housing)”的活动项目,居住在同一楼层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荣誉学生在公寓管理员的帮助下组织校内运动队、社区服务、旅行等各种活动[6]。这种公寓活动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荣誉学院一般都采取荣誉学生较为集中的住宿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让公寓成为教育的“死角”,而应主动出击,创建同伴教育的公寓平台。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安排学生住宿时,采用了文理科荣誉学生混合住宿的方式,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开展交流。

三是策划活动平台。学生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多彩的学生活动既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又能够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活动组织者的能力,因此也是同伴教育的重要平台。荣誉学院的同伴教育组织应根据情况,组织策划符合同伴教育目的的学生活动。以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为例,学院组织了以“体验校园悦纳自己”为主题的心理情景剧大赛,学生演员们围绕学业压力、网络沉迷、拜金主义、情感危机等学生中经常存在的问题,演绎了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调整、解决的完整过程,传播了处理心理问题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荣誉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是开发网络平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交往、学习状态,高校是网络技术运用的高地,大学生是最积极的网络参与者群体,荣誉学院开展同伴教育不能忽视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巨大影响力。事实上,同伴教育者在利用网络平台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首先在时间上可以适应网络“即时性”的特点,及时地利用网络平台反馈信息;其次,在数量上同伴教育者是一个有影响的学生群体,可以形成一定的网络舆论导向;再次,在距离上,同伴教育者与广大的荣誉学生在网络上有着相似的语言特点、兴趣爱好,能够更直接、更畅通地展开交流对话。荣誉学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同伴教育,可以开设同伴教育组织的官方微博、微信,也可以利用广大的同伴教育者的网络身份来开展网络交往,接受广大荣誉学生的网络咨询,进行网络宣传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启明.激励与支持:美国高校本科精英人才培养理念与策略[J].社科纵横,2013,(11):170~172.

[2]吕成祯、钟蓉戎.荣誉教育: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1):53~57.

[3]牛卓.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荣誉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段惠方.朋辈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4,(4):106~107.

[5]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117~118.

同伴教育 篇10

一、“一带一”的同桌影响

目前, 国内比较常见的教室座位排列方式是“秧田式”。在这种排列方式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最亲密的交往关系就是同桌, 所以互相影响力会更大。

1. 基本类型

同桌类型分为核心型 (浸润影响型) 和互补型 (互补影响型) 两类。

核心型同桌关系, 又称之为浸润影响型同桌关系。一般以行为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和行为表现较弱的学生进行搭配, 让优秀学生充分发挥核心作用, 通过核心人物的影响来教育同桌。下面的这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

小扬是个聪明的小男孩, 成绩不差, 但行为习惯比较差。上课时小动作不断, 还经常用手去撞同桌, 用脚踢同桌。下课时也经常想些鬼点子, 拉同桌辫子, 藏同桌东西, 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跟他坐, 同桌换了一次又一次。男生小陈是数学课代表, 人很稳重, 做事周全, 待人宽容, 班里同学都喜欢和他交朋友。后来, 教师安排小陈成为小扬的新同桌, 并希望能影响他。

第一天, 平安无事;第二天, 风平浪静……整整一个月过去了, 小陈没来投诉过一次, 相反小扬还成了他的小助手。原来, 一开始小扬也总欺负小陈, 可小陈一次都没有去告过状, 反倒还经常帮助他。一次美术课上, 小扬没带橡皮泥, 小陈把橡皮泥借给了他, 自己却被美术老师批评了一顿, 小陈的大度对小扬的影响很大。一学期下来, 小扬在小陈的影响下, 行为表现有了很大的转变。

的确, 这种同桌之间的感染、影响和促进要比老师一味教育的效果更好。

互补影响型同桌关系, 指同桌的两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及弱项, 他们通过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

小男孩弘弘聪明可爱, 喜欢看课外书, 上课发言积极, 但做事马虎, 常把字写得龙飞凤舞。小女孩婷婷性格内向, 不爱表达, 但做事认真仔细。新学期开始, 老师让他俩成了同桌。

开学后不久, 老师发现弘弘作业本上的字跟以前大相径庭, 原来婷婷帮他先检查了一遍, 把不好看的字擦了重写。进一步了解后发现, 原来两人在比赛, 比谁得的五角星、小苹果多!难怪, 婷婷上课发言也特别积极了。

这个案例形象地告诉我们:书写习惯不怎么好的弘弘在同桌的鼓励和督促下, 书写有了质的变化;而文静、不爱举手的婷婷也在同桌的影响下, 开朗活泼, 积极发言了。这种互补的关系让两人共同进步。

2. 实施策略

“一对一”的交往是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影响最简单、最直接, 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同桌这种最常见而又最特殊的关系, 互相影响的作用大。因而, 为了使影响行为有效养成, 在安排同桌时可以遵循以下策略。

(1) 性格互补促影响

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 每个学生身上优缺点皆具。学生身上的优点可以通过教育的作用加以发扬, 同时他们的缺点也可以通过教育而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 他们会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交互融合、互相影响。诸如像弘弘和婷婷这样的同桌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 两人之间会相互影响, 这就是互补的作用。在安排同桌时, 可以将性格、特长、习惯等方面互为差异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如粗枝大叶和仔细认真的、沉默寡言与活泼开朗的、做事风风火火与慢条斯理的、憨厚开阔与心胸狭隘的等。通过全面考虑、精心安排, 让一方身上的优点带动、影响另一方面,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与同桌交往中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 形成性格特点的最优化组合。

(2) 知行整合促影响

学生的道德认知包括了公德意识、纪律意识、集体观念、自律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 这些意识和观念的优化整合需要班主任在安排同桌时予以重视。应针对班级实际有所侧重, 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同桌形成最合理的结构, 使同桌间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制约、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关系, 形成融洽平等的互动引力场, 激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效能,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 使个性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更好地约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 从而使个体和整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具体编排时可以将喜欢做小动作与专心听讲的搭成同桌, 或者将干净整洁的与不讲卫生的、作业拖拉的与按时完成的组成同桌等。通过这种编排, 让同桌之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组合。

二、“一带三”的小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利用小组特别是组长的力量去影响组员, 从而达到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影响自己的目的, 促进良好的行为养成。

在这种影响中, 组长是领头羊, 是这个团队中的精神领袖,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组长去带动、影响组员, 往往可以帮助组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基本类型

在小组影响中, 组长充当了“小指挥官”的角色, 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 将这种影响类型拟定为“小指挥官”型。所谓“指挥官”就是指战争中, 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他军事行动进行组织领导活动的长官。在四人小组中的小组长就像是战争中的“指挥官”, 他要果断地分配工作, 缓和组员关系, 制止组内不良行为等等, 使自己的小组表现更优秀。下面案例中的沁沁就是个很负责的组长, 因为她的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带动了组内的同学, 并影响着他们, 因此这个组在她的带领下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一次美术课, 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地剪拉花。下课后, 很多组的学生仍沉浸在漂亮的拉花之中, 相互比玩着。只有第六小组的小朋友蹲在自己的位置上弯着腰正在地上捡着纸。只见组长沁沁正指挥着大家:“这里有一张, 辰辰你快捡掉。”“圆圆, 有一些小的纸屑你帮小宇捡一捡吧!”沁沁一边指挥着, 一边捡着自己边上的纸屑, 手一刻也没停过。当其他组反应过来, 七手八脚地开始收拾时, 上课铃声已经响起, 沁沁他们组已经劳动完毕, 端端正正地等着上课了。

在学校中, 有许多学习和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因此小组长的一言一行对组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四人小组, 距离拉近后, 更容易发挥小组长的带领作用, 组长的行为表现对其他三位同学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实施策略

俗话说, “鸟无头不飞, 兵无将不勇”。在“一带三”的小组影响中, 组长是个灵魂人物, 通过组长去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养成, 因此组长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1) 组长形象确立

组长的自我形象确立, 直接关系到他是否可以去影响组员。自我形象包括了组长的自我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管理情商和自我素养等。组长形象的确立有两种途径, 一是自我的确立, 二是教师的扶持。

自我确立。在选择组长时, 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威信的、能让组员信服的、具有一定协调能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一定是高大全的形象, 但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 有时甚至可以是“小团体领袖”。因为只有这样, 他才能在四人小组中起到影响作用, 带领组员共同进步。

教师扶持。孩子毕竟是孩子, 尚处于成长的阶段, 不可能十全十美, 因而在许多场合需要得到教师的扶持, 帮助其树立自我形象。组长表现突出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表扬;组长遇到困难甚至失误的时候, 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和挽救, 同时也可以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以便他在下次遇到同类情况时能够应对。

(2) 动静巧妙组合

《周子全书·太极图说》中提到:“无极而太极, 太极一动一静, 产生阴阳万物。”世上都因为一动一静而使万物变化无穷, 那么在组长的选择上, 亦可如此。“一动一静”使小组组合呈现多样化, 也符合异质组合的基本思路。如经常惹事的学生可以给他安排一个泼辣而有责任心的组长;再如胆小内向的学生可以给他安排一个热情耐心的组长。这样的组合, 组长的影响作用会更大, 同时也会更好地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一带多”的班级影响

低年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中提到的替代性强化, 就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 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在一个班级中, 榜样示范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榜样能给小学生提供鲜活生动、可模可仿的典型形象和行为模式, 使小学生在仿效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认识, 激发内在热情, 成为自觉的行为。因此, 榜样示范不带任何强化性, 是一种潜在的影响、带动和吸引。

1. 基本类型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 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 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 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因而, 我们将这种班级榜样影响称为“榜样影响”型。

一天课间分发水果时, 小朋友接过水果后就各自去洗水果了。轮到小翀时, 只见他双手接过水果后, 很有礼貌地说:“谢谢!”老师连忙说“不用谢”并表扬了小翀。接下来, 所有的孩子接过水果都会大声地对教师说谢谢。从此以后, 每一次班级里分发东西, 孩子都会主动对老师表达谢意。

榜样的作用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小伙伴, 甚至整个班级。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 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 学生中的榜样为学生所熟悉, 因此更具有可比性, 更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 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 更能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2. 实施策略

(1) 明确树立榜样

示范行为的明确性和复杂性往往影响注意的因素。一般来说, 示范行为越明确, 越容易被注意;示范行为越复杂, 越不易被模仿。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 我们在选择榜样时, 行为内容应该是明确的, 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的。

比如中午老师表扬了擦窗台的小女孩, 因为她不怕寒冷, 一丝不苟地将自己负责的窗台擦得干干净净。下午, 值日生的干劲有了很大的改变, 大家干得更加认真、更加起劲了。这个小女孩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可以让大家仿效的, 也是培养学生强烈责任感的最好榜样。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对学生有现实意义的榜样, 创设一种学习先进光荣的气氛, 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对先进榜样的敬仰之情, 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及时表扬榜样

班杜拉为了说明榜样作用的效果, 曾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现实、电影和卡通片中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说明,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及时给予榜样者以表扬或奖励, 这样才能让孩子更主动、更乐意去模仿。

班中的学生正在静悄悄地做作业, 一只虫子的到来引起了一个小女生的尖叫。正在这时, 男生凡凡手捏一把尺子, 干净利落地把小虫快速地拨到了地上, 接着坐回了座位若无其事地继续做作业。老师表扬了这个男孩, 并针对男孩喜欢欺负女孩的现象, 就什么是小小男子汉作了正面引导。自那件事后, 班中男孩子欺负女孩子的事情愈来愈少发生。

同伴教育 篇11

[关键词]同伴教育;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同伴互助的方法,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贝尔(AndrewBell)和传教士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采用的“导生制”教学——教师们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学生,并将其培训成可以督导其他学生的“班长”,被学者们认为是最早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同伴教育。此后,同伴教育迅速在全球的社会发展领域发展起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瑞士、荷兰、印度等国向全世界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经验。

1.同伴教育的概念界定

同伴教育在教育界中属于新兴的教育方式,许多学者认为用它可以来影响人的认知,从而改变人的认知习惯,它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价值观的引领,注重学习者的自身体验,从而解决特殊问题。Varenhorst(1984)认为,同伴教育是由接受过培训且接受在教育过程中监督的学生来执行的对他们价值观、行为引导的过程,要求教育对象年龄相近;Amy Medley(2009)等学者认为同伴教育干预措施是指在小组中或同伴一对一的形式下与目标人群分享人口的、风险行为的艾滋病毒或艾滋病信息;Sussman(1973)认为,同伴教育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和督导的学生,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对需要帮助的朋辈提供倾听、支持或咨询服务。

目前,同伴教育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但同伴教育有明显的特点。Michael Shiner,1999认为,同伴教育应具备三个特征:同伴组成、明确的干预目标和预设的操作方法、干预中的同伴教育者角色。Tuner G.,1999等学者同样认为同伴教育的基本原理并不清晰,但是以下十点可以用于定义同伴教育:(1)同伴教育比其他方法成本效益更好。(2)同伴是可靠的信息源。(3)同伴教育会为参与者增能。(4)同伴教育利用已有的分享信息和建议的方法。(5)同伴比专家更能够传递信息,因为人们通常与他们的同伴一起辨认信息。(6)同伴教育者通常担任积极的模范角色。(7)同伴教育让提供同伴教育者受益。(8)同伴提供的教育是可接受的而其他的教育则不可以。(9)同伴教育能够被用于教育那些传统方法难以接触的人群。(10)同伴们通过持续的交往、接触加强学习。

通过前辈们对同伴教育的概念的阐述,笔者认为,同伴教育是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年龄相仿,教育者在价值观传导、生活经验的传递、认知行为、思想观念上对被教育中以正面的引导。

2.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同伴教育在我国真正发展起源于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中国红十字会为预防艾滋病而推广的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引发了一大批学者开始同伴教育的系列研究,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大学生、中学生、妇女、青少年、吸毒人员、流动人口等群体的艾滋病预防教育。目前,此方法在我国多个省市用于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活动。

国内不少学者做过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的现状:霍楠等,2011认为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体系不全、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不正确、大学生缺乏从事防治艾滋病相关事业的积极性。张琼华,2013认为:教育者在方法的选择上不能做到上下兼顾。导致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受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缺乏必要的尊重和信赖,导致教育的失败;在教育方式上保守,不能真正掌握同伴教育的方法;教育资源的整合不足。王继承等,2014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日益复杂化,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脱节化,教育效果的碎片化。戴玲2007认为:同伴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 是全世界艾滋病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

性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需求,许多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性早熟,性知识缺乏,学生学习性知识处于“无师自通”的状态,依靠互联网,影像资料,信息的正确性有待考究。在许多学生对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知识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全面掌握艾滋病知识的,对婚前性行为普遍持肯定或无所谓态度,男男同性恋性行为成快速上升趋势,从社会人员延伸到在校大学生,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笔者认为,除了知识的传授,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讨论

运用同伴教育进行艾滋病的预防教育在我国已实行了若干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过文献的研究,和自身工作的实践,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同伴教育主持人水平不一,难以确保每次的培训效果的统一。性教育在中国仍然处于灰色地带,存在有些地区、有些教育决策者不敢放开开展此项活动。同伴教育是通过同伴的角色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不同地区的受教育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开展活动是,活动内容的选择,效果的评价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为我接下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继承,许天娇,朱玉霞,朱敏敏.2015《美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育学理论 研究》.

[2]罗玲,彭少峰.2015《同伴教育研究评述》,《社会工作》2015年第1期.

[3]林国南.2005.《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实施及评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霍楠岳,日失,宋兴怡,徐选国,姜峰.2011.《同伴教育在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实践模式》,《医学与社会》第24卷第1期.

同伴教育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糖尿病确诊时间长于3个月;2年龄≥40岁;3知道同伴教育的基本概念,干预步骤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愿意参与该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4未伴发其他系统疾病;5沟通交流正常,可顺利完成该研究。 其中,男67例(55.8%),女53例(44.2%);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3.67±8.83)岁;病程:<3年41例(34.2% ),3~6年43例 (35.8% ),>6年36例 (30% );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将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 、病程等做t检验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为同质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从健康教育、药物护理、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血糖监测5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干预组除实施常规护理外还实施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的具体干预步骤如下[3,4]。

1.2.1同伴教育者的人员培训对糖尿病同伴教育小组组长的培训应由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和护士进行。

组长入选条件:1年龄限制在40~65岁之间;2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病时间3年以上者;3身体状况稳定,血糖控制较好;4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热心热情,希望帮助到其他患者。 组长培训主要内容:糖尿病预防治疗的基础知识、同伴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更好地与患者沟通,胜任组长的工作等。 培训时间为2周,2次/周,2 h/次,培训方式分为集中授课、组员试讲、单独辅导。 培训结束后,组长应具有领导组织的能力,带领组员参与各种活动。

1.2.2同伴教育的实施与监督小组活动进行两轮 ,首轮活动连续进行6周,1次/周,1.5 h/次,组员相互交流糖尿病预防控制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包括饮食、作息、运动等。 第二轮活动每月举行一次,1.5 h/次,主要是邀请医护人员做更加专业、周到的知识培训和指导,两轮活动持续时间为1年。 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医务人员起辅助作用,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与评测,并针对患者的反应做出个性化方案。 同伴教育通过三位一体的模式,帮助小组成员正确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更好的治疗应对。

1.3 评价指标

1血糖:采用罗氏血糖仪测血糖,记录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和3次/d平均餐后2 h血糖;2生存质量量表:由该课题组查阅生活质量量表的相关文献、 访谈专家制定,包括5个维度,2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计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经验证,该量表的信效度较好;3治疗依从性:统计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遵医用药、定期检查的频数和百分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作为该研究的统计学软件,血糖及生存质量均系计量资料,用(x±s)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依从性系计数资料,用频数、标准差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值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同伴教育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见表1。

注:**表示 P<0.01。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

干预组在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环境、正性情绪、人脉关系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及对照组生存质量的总分分别为:(73.4±9.7)、(55.9±7.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同伴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干预组对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遵医用药、定期检查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同伴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见表3。

注:*表示 P<0.05,**表示 P<0.01。

注:**表示 P<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控制血糖,且绝大多数患者需在家中自行治疗和监测。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及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方法,相关文献报道,健康教育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优化治疗效果。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不同于以往延续性护理和授权护理,强调同伴在传播知识、技能的效果,让患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5]。 该研究显示,实施同伴教育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都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传统的护理照护将重点放在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疾病上,忽视了平日的治疗。 糖尿病是一慢性疾病,需接受长期、科学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或因平日工作忙,或对长期控制血糖的认知不足,或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他们的遵医行为较差,为此,医务工作者也对其开发了新的干预措施,例如正念疗法[6]、授权教育 , 同伴教育 ,均收到了不同的治疗效果。 同伴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具体是指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相同阅历或出于各种原因具有相同的语言的人共同交流信息和思想,充分利用同辈的影响力来传播知识和技能,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2]。 同伴可以向患者提供具有共同文化特色的信息,使得同伴间的沟通、交流更为流畅、自然,该护理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例如花费较少,易于实施,形式各异。 该研究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73.4±9.7)、(55.9±7.9),干预组在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遵医用药、定期检查4个方面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上一篇:谐波滤波器下一篇:加强施工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