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建设

2025-01-16

河道生态建设(共12篇)

河道生态建设 篇1

1 引言

传统的水利工程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 如行洪、排涝等, 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 走向笔直, 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 其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 河道的护岸结构主要采用浆砌石或干砌块石护坡, 现浇混凝土护坡, 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 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结构。但是传统的河道护岸很少去考虑河道与周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统一, 治理后的河道往往会使生物种类单一化, 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生态型水利转变的大目标。

2 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设计理念

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 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 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保持河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河流人文标志性特色的理念。在满足防洪排水、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的前提下, 以“安全、自然、生态、亲水、景观”为设计目标。用美的构思、美的设计、美的实践去建设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河流, 从而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 都有利于减低河水流速, 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 调节河水之丰俭, 缓解旱涝之灾害。然而, 我们的水利部门用百年一遇甚至五百年一遇的标准, 高筑防洪堤坝, 裁弯取直, 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 原因在于没有利用自然做功。

3 现代河道综合治理的原则及内容

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突出防洪安全, 防洪工程是城市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在确保防这种转变是以现代新的科学理念为基础的, 是城市水利体现出“回归自然”、“亲水”、“景观与水文化”等现代潮流的涌现。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河道建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而河道生态问题倍受关注。治理方式, 从传统的河道整治方法来看往往是:人们为了控制水流, 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 放到了一个由人工设定的特定的、规则形状的空间中, 再用人工材料如混凝土等为水体制作出的某种人工环境, 不可避免地造成滨河生态资源的破坏。其实在该地区以往整治过的一些河道中可以看到水体脱离了生物群落, 自净能力降低, 河水发黑发臭。这样的河道即使河岸上人造景观再漂亮, 也难以让人亲近, 因为它丧失了河流应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现代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应包括:以打造防洪保安生命线为规划设计重点;而对不同的城市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侧重面其次重点有所不同, 有的城市以城市排水即沿河的截污和对河流、湖泊的生态补水为次重点, 有的则以除涝、航运、灌溉等作为次重点;在这些前提下, 通过城市河道的地形地貌, 水情工情, 洪涝灾害及周边总体规划分析, 在满足城市河道基本的防洪安全, 排水顺畅的前提下, 通过对入河污水的控制, 生态补水及换水清洁水体, 促进水体流动———流水不腐来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目标, 恢复河道原来形态及生物链, 使动植物实现生态平衡同时对入河的排污口进行控制, 注意河道的清淤处理。结合岸线整治, 进行水环境景观、美化与亮化工程。

4 生态景观型河道的现代化治理

城市是以人口密集和土地、空间、供排水的高负荷为特征的。城市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 关系到城市的生存, 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 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现代河道治理重点把握以下几点: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河道, 对其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遵循河道的客观发展规律。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 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 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自然的需求。护岸生态化、景观化。应尽量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 因地制宜, 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兼顾安全、生态、景观的需求。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的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以及用地性质均不相同, 要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在城市河道现代化治理中, 要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进行可以持久存续并适应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目, 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1) 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特别是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环境, 需要对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浆砌墙护岸进行必要的改造, 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2) 还原水面, 绿化河道。对于现有开敞河道要依法划定河流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任何工程不能侵占, 其中包括设计洪水安全通过的行洪通道, 以及塑造城市环境的沿河绿化带。对岸边进行大规模绿化、美化, 使河流、绿地、树木之间形成网络, 营造动植物生息场所多、空间广、连续性强、物种丰富的生态条件, 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富有生机和可持续性。 (3) 丰富多彩的河道设计。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 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 精心构思, 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河道治理采用的材料要取自于自然, 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水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受到人为破坏的河道进行修复, 势在必行, 使城市河道寓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兴利之中, 以人水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城市规划, 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有人的活动需求和环境承载力,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

5 城市河道绿化及景观设计

城市河道的绿化与景观设计着重与景观配置及营造大众的休闲、亲水空间, 设计注重自然景观的发掘, 并尽量使使人造景观融于自然景观之中。考虑道工程管理、维护、气候等因素, 河道两侧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 河道绿化带以种植杨树、柳树为主, 滩地和护坡为长绿小乔木和花灌木为主。景观设计于河道两侧与人文环境相结合, 在整个河道中设置的景观广场, 建设生态型河堤可以有效改善原有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生态河堤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 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 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 充分考虑生态效果。一方面利用生态河堤生长的水生植物和由此而生存的水生生物净化水质;另一方面通过河道、河底及坡面表层泥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藻类、水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物膜净化水体, 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 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

6 结语

水利枢纽与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多成分、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问题。建立生态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预测兴建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寻找控制生态环境质量的设计和管理水资源的最优方案, 确保生态的平衡, 以使生态环境质量有新的改善和提高。

摘要:近年来, 随着城市水利的发展, 许多大、中型城市越来越重视对城市河道的兴建,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通过综合整治, 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水、排污、通航等能力, 改善了城市环境。并以“生态景观”为中心思想, 结合我国河道的实际情况, 从水利工程以及环境景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规划设计, 全面提高防洪、排水能力, 营造城市水系景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对城市水利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董哲仁.生态水工学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2]董哲仁, 孙东亚等著.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3]冯普林.渭河水文化与生态景观建设刍议[J].人民黄河, 2008, (06) .

河道生态建设 篇2

1.河流是指在一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泄水输沙通道。2.深泓线:是指沿程各断面河床最深点的平面平顺连线。

主流线又称水流动力轴线即沿程各断面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处的平面平顺连线。中轴线是指河道在平面上沿河各断面中点的平顺连线,一般依中水河槽的中心点为据定线,是量定河流长度的依据。第二章

1.河川径流的影响因素:气候,下垫面,人类活动影响 2.水系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

a初期阶段:河网密度小,地面切割深度不大,支流短小,数量不多。

b繁盛阶段:谷道伸长,集水面积扩大,河网密度增大,地面切割深度不断增大。c并夺阶段:因各条河流发展的不平衡,出现大河袭夺,兼并小河现象,使水系原状改观,河谷地面高程降低,冲积层加厚,水系密度减小,干支流年渐分明。第三章

1.河流径流的度量方法

2.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历时。

3.河道水流的基本特性:两相性;三维性;不恒定性;非均匀性;不平衡性;紊动性;阻力复杂性;流态特异性 第四章

1.含沙量:单位体积浑水中的泥沙质量。输沙量:一定时间段内某断面的泥沙数量。

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泥沙数量。

2.河流泥沙按运动态势分类:悬移质,推移质,床沙。

3.推移质的运动:推移质的运动来源于床面泥沙的起动。当床面泥沙由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或称启动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床面往往会出现起伏不平的沙波,而沙波运动又往往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式,沙波的运动态势是迎流面冲刷,背流面淤积,从纵剖面看整个沙波在水流的作用下往下游缓缓爬行。第六章

1.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2.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输沙不平衡。

3.河相关系:冲积平原河流的河床在水流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与所在河段具体条件相适应的某种均衡的河床形态,这种均衡河床形态的有关因子和表达来沙来水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之间常存在某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可写少

点)

5.河型分类及其演变规律(论述):

A河型分类有:顺直型,蜿蜒型,分汊型,游荡型。

B演变规律a顺直型:河身较顺直,犬牙交错状边滩分布于河道两侧,在洪水期,边滩整体向下游缓缓移动;深槽与边滩相对,深槽位置也随边滩位置缓慢下移而下移;上下深槽之间的浅滩,洪水淤积,中·枯水冲刷,深槽则相反,洪水冲刷,中枯水淤积。b蜿蜒型从平面变化看,随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蜿蜒程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横向变形特点表现为凹岸崩退和凸岸淤长;纵向变形特点是弯道段洪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过渡段相反,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突变现象是可能发生自然裁弯,凹岸撇弯,凸岸切滩。c分汊型:其共同的演变规律汊道外形的平面移动,洲头洲尾的冲淤消长,汊道内河床的纵向冲淤,以及主汊的易主。d游荡型:多年平均河床逐步抬高。b内汛期主槽冲刷,滩地淤积;非汛期则主槽淤积,滩地崩塌。主槽平面摆动不定,河势变化剧烈。大水出好河,中小水容易发生横河斜河和形成畸形河湾。第七章

1.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的要素:设计流量与设计水位;整治线;河槽横断面

2.4种典型类型的河段整治措施:a蜿蜒型的整治措施:一是稳定现状,防止其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二是改变现状,使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b游荡型:主要有险工和控导工程组成。c分汊型:汊道德固定,改善和堵塞。d顺直型:稳定边滩不向下游移动多采用淹没式丁坝群。第八章

1.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或在轻度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第九章

1.生态治河:是河道生态治理或生态型河流建设等说法的简称。它是融治河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园林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系统水利工程,是综合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景观营造等多项技术措施而进行的多样性河道建设。2.生态河道治理规划设计要求:确保防洪安全,兼顾其他功能;增强河流活力,确保河流健康;改造传统护岸,建造生态河岸;营造亲水环境,构建河流景观;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栖息地。

3.生态河流的设计内容包括生态岸堤和生态河道两方面。生态河道的设计要求:平面布置;剖面设计;水边处理。

4.生态护岸技术措施:固土植物护坡;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土工材料复合种植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多孔质结构护岸;自然型护岸

其他补充

1.河堤的分类:干堤,支堤,民堤

2.对河堤渗流控制措施包括:

(一)临河截渗措施:防渗铺盖;防渗斜墙;堤基截渗墙

(二)背河导渗措施:压渗盖重;反滤排水槽;减压井

3.蓄滞洪区:指河道周边辟为临时贮存洪水的湖泊洼地或扩大行洪泄洪的区域。

4.蓄滞洪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内容包括:蓄滞洪区的规划;水工建筑物的布置;区内安全建设;以及非工程防洪措施安排等 1/2m2(2)向量模法(平均和的平方根法)SSii1此法所求某监测点的综合评价指数S可表达为

式中,S-在某监测点的综合评价指数。

Si-污染物i在某监测点的标准指数。S(6)内梅罗指数法已知多项水质参数的监测数据,计算与x

计算步骤:

1、计算各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即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

2、使用各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采用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S1。

浅析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3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来讲,河道成为一个城市最富有灵性的自然景观,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河道整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河道整治应从美化景观、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出发,进行综合整治,从而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水和谐的生态城市建设。本文主要论述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生态化城市建设原则,提出了几点整治措施,最后简要表述了生态城市河道整治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河道;整治;建设;发展

引 言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发展日益迅猛的21 世纪,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也不断升华。但与此同时,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伤害也日益加剧,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成为了21世纪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被提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日程。为了进一步的推行城市生态建设,我国拟定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环境治理、城市开发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系。而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的水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化建设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国内外河道污染与政治现状出发,结合具体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案,探讨城市河道政治的有效方式以及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1 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

河道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行洪排涝,交融航运,是城市的生活源头,然而,在许多城市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往往忽视了河道规划,成为了现阶段生态化城市建设的障碍。

1.1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内的一些工厂、企业、个体作坊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及 牲畜粪便直接排放于河道之中,形成了严重的污染,黑水臭水横流,而部分村镇河道河面上固体漂浮物泛滥,岸边垃圾随意丢放,同样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1.2 河道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许多城市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将河道整齐划一的笔直走向,以谋求现代都市的时代感,然而这一规划却完全摒弃了河流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环境中河道必然是迂回婉转的,水流在弯转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水流动力,加快水体代谢的速度,保证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然而现阶段许多城市内的河道网络缺乏合理规划,使得河道部分地方水流不畅,使得水体代谢速度变缓,破坏力河流的生态平衡。如表1所示,为2012年黄浦江上下游干流及支流水质评价表,由此可以看出河道污染的剧烈程度。

表1 2012 年黄浦江上下游干流及支流水质评价表

1.3 河道岸堤生态环境退化

由于城市的不合理的河道规划方案,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河道与土壤、水体之间的联系,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物流。同时人工河道护岸大多采用混凝土桩板结构,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河岸附近的生态环境退化。

2 生态化城市河道整治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经过40多年的深入发展,我国对于生态化城市的内涵也有了更好的认识。生态化城市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的需要。

2.1 生态化河道整治原则

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人工改造,这样才能达到既创造了文明,又顺应自然的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理念。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也需要在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和谐”的概念。现阶段,对于城市河道整治规划不仅仅只有经济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人文视角下,城市河道整治应该遵循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站在经济、人文、自然互相和谐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人民。

2.2 城市河道生态化整治的具体措施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强化城市水体环境整体协调,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河道整治规划的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人工生态堤岸建设

如上文所述,许多城市在建设生态堤岸时候,往往只是考慮到建设的简便性和经济性,大多忽略了工程给河流带来的生态影响,这种做法对于城市河流会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采用人工生态堤岸建设的方案是很有必要的。人工生态堤岸建设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工程的实施对于水体的污染,基于这个考量,在选材方面,应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对于必要的刚性结构设置时候,应尽量选择自然材料。与此同时,建设生态堤岸还必须要设立亲水设施,但必须注意设置亲水水位与亲水台阶相适宜,且水位变化不宜过大,让人们能够更多的、更安全的与水接触。

(2)改善水体污染,保护水土生物多样性

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是现阶段许多城市合理水体最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因此,想要更好的改善水体污染,城市管理者必须狠抓城市污水处理,对于相关化学工厂、企业,要敦促改善污水排放体系,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进行定时检查。同时应该做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尽量避免生活垃圾队河道的污染。

河道整治的最基本任务就是改善水体水质,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定期对河道沉积的淤泥进行处理,青黑除臭,畅通水流通道。同时还需要抓好截污治污工作,应将排放至河流的污水全部截留并网,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保护水体环境。

(3)规范河道建闸,抓好防涝泄洪工作

在生态化河道建设工作室,需要注意到河道建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注重城市风貌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到河流本身的自然定律。现代生态学表明弯曲的水流能够更有利于本地生物多样性发展,能够有效降低洪水的灾害性。因此,在河道建闸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河道自身的地势特点,保证水流通畅 确保水体自身代谢正常。

(4)优化河岸生态配置

河岸建设不能一味考虑经济性,还需要考虑到河岸建设的生态学。在河堤建设过程中,人工刚性材料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为了更好的降低河堤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应该在河岸建设周边优化植被配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以同时配置花卉、草坪、景观树,还能够增强河道的亲民性,一定程度上发挥人文效应,改善城市风貌。

3 城市河道整治以及生态化城市建设方向

城市河道整治是建设生态化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河道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之源,其规划与整治工作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城市河道整治应与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河道规划建设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强调生态优先与整体优先的原则,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河道生态环境呈良性循环。同时河道整

治应标本兼治,做好排污治污工作。利用非工程性措施改善城市河流生态是研究的新方向。建设生态型河堤将会是现代城市河流整治的主要发展趋势,融合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新型水利工程,一方面利用河堤布置的植物来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通过河道底部所产生的微生物来净化水土,提高水土自净能,改善水环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中的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城市河道整治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创建良好的城市水文化风貌,既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打造出亲水型的宜居生态现代都市。

参考文献:

[1]季永兴,刘水芹,张 勇.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岸结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1,8(4).

[2]汪恕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J].中国三峡.建设,2004(05).

沈阳市河道生态建设探讨 篇4

1 沈阳市河流概况

沈阳市境内共有河流26条, 河流总长1 487.33 km。河流的特点是汛期 (每年6—9月) 流量大、水位高、挟沙量大、枯水期流量小 (小型河流在枯水期基本无水) , 季节性明显。经过50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 全市共修筑堤防总长1 628.23 km, 保护耕地37.52万hm2, 保护人口528.2万人。

沈阳市境内有省管大型河流 (流域面积在5 000 km2以上) 4条, 分别是辽河、浑河、柳河、绕阳河, 流经沈阳市河长为557.6 km, 堤防721.43 km, 防洪标准10~300年不等。市管中型河流 (流域面积在1 000~5 000 km2) 4条, 河长363.06km, 分别是蒲河、北沙河、秀水河、养息牧河, 堤防长度408.8km, 防洪标准10~20年不等。另外, 还有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小型河流18条, 河长566.67 km, 堤防长498 km, 防洪标准5~20年, 均由各区、县 (市) 进行管理。全市共有重点河道险工42处, 重点穿堤涵闸28座。

沈阳市现有河流总长1 165.5 km (不含辽河干流) , 河道面积3.00万hm2, 滩地面积1.98万hm2, 耕地面积0.63万hm2, 林地面积0.55万hm2, 苗圃、养殖池、苇田0.06万hm2, 荒地0.63万hm2, 其他0.11万hm2。

2 沈阳市河道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制约, 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耕作方式影响, 造成了河道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 引起了河道生态系统的较大变化, 致使河道生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 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水环境污染。2008年9月对沈阳市16条河流的43个断面进行水质监测, 在所监测的1 054 km河段没有Ⅱ类以上水质, 劣Ⅴ类水质河长达736 km, 占70%, 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二是河道断流时间长。除辽河和浑河以外, 绕阳河、柳河、秀水河、养息牧河、北沙河等主要河流的中上游均已变成季节河, 中下游断流时间在几十天到上百天, 有的达半年;三是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四是河岸植被破坏严重, 其中在册耕地面积有近30%, 不在册土地也有近30%进行了耕种;五是护岸硬质化;六是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七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1]。

3 沈阳市近年河道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2008年以来, 按照辽宁省政府的部署, 沈阳市开始进行辽河干流生态治理, 先后完成了0.782万hm2河道桥梁等节点生态建设, 完成辽支清淤、封育等生态工程, 又完成垃圾清理量达14.8万m3, 在市政府各部门的精心组织下, 辽河干流实现了水质达标;自1993年以来, 沈阳市开始对浑河城市段进行综合治理[2,3], 先后完成浑河城防段堤防、岸线建设;建成了五里河、沈水湾等浑河沿岸大型滨水公园;实现里浑河城市段37 km河段通航, 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水利风景区;自2010年开始, 沈阳市利用3年时间, 高标准、全流域、深度综合全流域治理蒲河, 目前已把蒲河建设成为集防洪排涝、生态景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沈阳地区第一条生态河流。

辽、浑、蒲河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好评, 也为沈阳市今后河道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治理经验。

4 国内外河道生态建设的进展及沈阳市今后河道生态建设对策

4.1 国内外河道生态建设的进展

国外20世纪30—50年代为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雏形阶段, 该阶段重点主要是放在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上。20世纪50—80年代为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形成阶段, 该阶段终端是河流自然的健康状态, 强调人为控制和河流的自我恢复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河流生态修复实践全面展开的阶段, 该阶段以日本提出的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为典范, 该理论提倡用木桩、竹笼、卵石等代替水泥板来修建河堤, 称之生态河堤[4]。

我国则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认知, 提出了河流的开发应强调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 同时注重发挥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目前, 我国在河道生态建设方面的典型工程有:天津市南排河分段综合整治工程, 福州市白马支河综合整治工程, 秦皇岛市抚宁县洋河水库“复合人工湿地修复水库污染水体”示范工程, 上海市苏州河控制排污工程等。

4.2 对沈阳市河道生态建设的对策

4.2.1 确定指导思想和目标。

沈阳市河道生态建设指导思想:通过科学的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有效改善水质, 遏制沙尘, 美化环境, 提高河道防洪能力, 恢复和维护河道生态, 使河流成为草绿、水清、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近期目标:按照沈阳市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河道生态建设标准, 2015年底前将辽河、浑河、柳河、绕阳河、蒲河、秀水河、养息牧河、北沙河、白塔堡河9条河流纳入重点河道生态建设范围进行建设[5,6]。

4.2.2 确定河道综合整治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对不同河流、河段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案;二是坚持防洪, 生态效益为主,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坚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质污染治理项目相结合,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努力提高治理水平;四是坚持科学实施, 用最少的工程投资, 达到最佳的工程治理效果。

4.2.3 加强宣传, 统一实施。

鉴于河道生态建设涉及环保、土地、农业、林业等政府部门, 因此河道生态建设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实施, 特别要加强对在流域层面上的生态修复。同时, 应加强全社会的生态环保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依法治理破坏河道生态建设的各种行为。

4.2.4 加强河道生态建设的后期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 管理作为系统生态功能发挥的精华, 决定着河道生态建设效果及演替方向, 会缩短河道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良性演替时间。政府对建成的河道生态工程应增加管理资金投入, 使之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更好地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杜鹃, 张玉玲.辽宁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J].东北水利水电, 2011 (12) :43-44.

[2]杜娟.积极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恢复河道健康[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 (3) :40-41.

[3]王文君, 黄道明.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 2012 (4) :142-146.

[4]靳大雪, 刘卓也, 于翔.浅谈辽宁省河道生态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1) :105.

[5]杨俊鹏, 王铁良, 范昊明, 等.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 2012 (6) :299-304.

怎样进行生态河道治理论文 篇5

摘要:当今社会,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了人们所讨论的重点话题, 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河道治理直接关系着生存环境的质量, 但是河道的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其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并且已经成了环境工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对目前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而后根据分析出来的问题给出了改进的措施, 希望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 河道治理; 分析;

生态河道的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 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 构建完整、健康、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河道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质量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 为了提高城市的品味, 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 相关部门将水环境的建设当成了一项重要的举措。目前, 我国在河道的治理工作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均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 对生态河道进行治理刻不容缓。

1 目前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河道中的淤积比较严重

一般情况下, 城市中的河道淤泥主要来自于建筑泥浆、河道淤泥、阴沟泥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等。由于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 (卵) 、重金属及某些难降解的有机毒物, 若处置不当, 则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河道中出现较多的淤泥后, 尤其是在河道的下游, 河道中如果出现了过多的淤泥, 就会加重水土流失的情况。因此, 河道的淤泥给百姓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2 河道水面的面积没有受到保护

目前, 很多地方的生态河道由于受到了各项建筑工程以及农民圈占等行为的影响, 导致更多的建筑物和垃圾都被倒入了河道, 这对河道水面的面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使河道的截面积越来越小, 导致其面积越来越小, 不但减小了河道的容量, 还影响了河道的正常使用功能。

1.3 河道沿岸的保护措施没有做到位

河道在长期的发展中, 其自然特征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河道沿岸的保护措施中, 将重点放在了水对河道的冲刷、水土保持等因素, 所以说, 其保护河道沿岸结构的形式也只有浆砌石、干砌块石、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体、钢筋格子笼等, 而这些保护措施都是比较单一的, 并且也破坏了各种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这也违背了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与此同时, 还严重的影响到了水流的生态功能以及周边植物的景观功能。

目前, 有很多城市在进行河道治理时, 都重点追求的是河岸的硬化覆盖, 这种方式只是比较片面的强调了防洪功能, 导致河道的形态出现了单一化, 而将河道的生态功能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破坏了流动的生态链, 使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加上在此过程中对比水质造成的严重污染, 防洪能力逐渐减弱等都是我国当前河道工程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 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

为了更好的实现河道的生态治理, 将河道的生态功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下。相关人员在进行河道治理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2.1 综合性

综合性原则也就是在对生态河道进行治理前, 一定要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不受到影响 (如引水、防洪等) , 在保证其基本功能正常的基础上再对其他方面的功能的完善情况进行考量。

2.2 协调性

协调性原则也就是在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时, 一定要注意保证河道与周边环境发展的特点, 要将其整体风貌的协调发展放在主要位置上。

2.3 自然性

自然性原则就是在对生态河道进行治理时, 要以自然修复为主要手段。

2.4 同步性

同步性原则就是在在进行河道修复工作时, 要使河道的修复工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 统筹安排河道的治理工程, 在实现经济化目标的基础上, 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做好生态河道治理的措施

生态河道治理概念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来了, 在这之后, 又经过了一系列的修复和整改, 使河道中的水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 河道的治理结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借鉴国外的经验后, 我国相关的研究人员发现, 对生态河道环境进行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时, 一定要将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结合起来进行治理。

3.1 最大限度的恢复河道的各项生态功能

生态河道的治理总的来说就是在保证河道各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对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使其恢复原有的功能, 从而为各种生态活动创造出舒适的生长环境。所以, 在进行生态河道的治理时, 应该将给人民和各种生物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长环境当作主要目标, 而后对传统的混凝土护岸措施进行改造, 进一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在恢复河道的各项功能时, 先要拆除河道中浆砌石的上半部分, 并将其换成土料筑堤, 上面再用自然草进行护坡, 有的河道中采用了生态混凝土草坪进行了护坡, 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拆除河道中的混凝土护岸, 一方面, 使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 形成水路, 这些水路又构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适应生物生长的水环境;另一方面, 还对河道的断面进行了改变, 提高了河道的蓄水能力, 将河道的调节功能充分的发挥了出来, 提高了河道的防洪防汛能力。由于其河道断面出现的深浅不一的现象, 也大大的提高了河道的自我净化能力, 对改善水质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 还要及时清除河道中的淤泥, 挖出来的淤泥一定要外运并定点堆放, 这样不但减少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 还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做好了保障。

3.2 在进行河道设计时, 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

设计规划人员在进行河道的规划设计时, 一定要根据本项目的特点进行, 尽量将多种设计方式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进行护岸设计要将河道的特点以及河道的生态情况综合性的考虑起来。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进行河道的治理时, 要选取适合本河道生物以动物生长和繁殖的材料, 并将生物的生长情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设计, 进一步保证河道的水环境能够满足各种生物以及动物的生长繁殖。

3.3 加强对河道岸坡结构的防护

岸坡的防护在河道的治理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治理人员不但要保护好岸坡原来的形态, 还要保存好岸坡原生的植被生长。对岸坡的保护来说, 自然植被带来的效果要比人为植被的效果好很多, 需要说明的是, 尽量不要用人为生产的干砌石, 浆砌石以及混凝土护坡等这些护坡形式。如果发现岸坡已经出现了问题, 则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如多栽一些植物) 对其进行修复和改善, 以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

3.4 做好河道的绿化工作, 对河道原有的环境进行还原

传统的河道治理虽然对一些池塘、洼地等进行了填平, 这样虽然扩大了河道空间的利用率, 但是却也大大的危害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无形中减少了水面的面积。目前, 所采用的治理河道的措施主要以敞开河道为主, 这样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奇特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所以, 生态河道的治理也就是还要对河岸的环境进行美化, 使河岸的环境能够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另外, 生态河道的治理还要对河面的环境的进行还原, 有研究人员调查后发现, 目前我国自然水循环的情况并不好, 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河道的治理。所以, 在对相关的基础设施 (如雨水的管道、花坛、路面等) 的构造进行设计时, 应该重点考虑到其透水性能, 这样不但会对雨水的渗透畅通起到促进的作用, 还能够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

4 结束语

总之, 社会的发展与生态河道的治理息息相关。生态河道中水环境的改善也是人们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生态河道的治理过程中, 要将治理措施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加强对河道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还要对河道的环境进行改善, 将河道水质量尽可能的还原。河道治理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 需要相关人员以长远的眼光, 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我国生态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吉.探讨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J].江西建材, (19) :113+115.

[2]张鹏, 王欢欢, 许昌, 等.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思路与方法[J].建材与装饰, 2017 (38) :249~250.

[3]解学相, 刘敬初, 张永霞.生态河道治理之我见[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7 (09) :34~37.

[4]陈丰照, 赵志磊.生态河道治理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 2017, 15 (18) :121~122.

[5]韩垂志.探究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方法[J].农技服务, 2017, 34 (11) :160.

[6]黄怀祥.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研究[J].吉林水利, (06) :44~47.

新农村河道生态修复构想 篇6

摘 要 农村河道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洪旱涝起到重要的调蓄作用,又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生命之源。长江中下游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盲目开发利用农村河道问题比较突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出发,农村河道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 农村河道;生态修复;构想;长江中下游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3

为改善农村河道环境,河道长效管理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农村河道管理新模式,着力构建“主体责任落实、绩效考核严格、管护效果明显”的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新机制,确保了农村河道水系畅通、环境优美、恢复生态、群众满意。

1 长江中下游农村河道现状及水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1 河道现状及水环境问题

长江中下游处于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纵横交错,水量充沛,但部分河道还较难满足其功能需要。农村河道大部分为天然护坡,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且部分河田埂阻断河道,以及河底比降较浅,从而使得河道淤积,河道变窄。同时,村主要道路沿线的河道杂物及水花生较多,这些都使得暴雨时有部分河段不能满足行洪要求,河道不能充分蓄水,使河网的调蓄能力显著减小,这些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

2.2 水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长江中下游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农村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岸边的违章建筑物使得河道变窄和改道;河道填埋、侵占水域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河道天然调蓄能力减弱;部分河道有围网养殖现象,造成河道断面太小,过水能力不足,影响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同时,也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功能,不利于河道的健康发展。由于工业较为发达,钢丝绳厂、印染厂等企业对农村河道的污染较为严重。另外,对农村河道投入不足也从客观上制约了河道环境的整治效果。按现行体制,仅对一、二级河道的疏浚和维护给予经费保障,对列入年度疏浚计划的三级河道只给予3.2元/m3,四级河道3元/ m3的河下土方补助,绝大部分的三四级河道和泯沟水塘无法维护整治。

随着社会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针对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发展,对水的安全、资源、环境、生态和景观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目前,水系从整体来说还需系统地改善、调整,从而使水系利用达到最优化。

2 农村河道生态修复措施

2.1 生态修复意义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农村河道环境就不会有一个优美的农村环境。农村河道水环境的日益恶化己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途径进行科学探讨。根据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农村河道现实状况和河流功能状况两方面来看,为修复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河道原有的自我净化功能,(厌氧+好氧+组合生态技术)3个方法进行统筹治理是最为适用的方法。河道中的氮(N)、磷(P)等无机污染物通过生化分解,进而被生态系统的吸附-吸收-转化。此统筹治理法,能够改善水质,从而使水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统一和谐。

2.2 生态系统修复的概念及方法

目前,所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生物、微生物,使之生长,进而能够对水中污染物起到转移、转化和降解作用,如异养型微生物主要的碳源和能源,通过分解有机物来提供其生存,在生物酶类的作用下,能够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而该过程必定会经过有氧、无氧,然后,无机物被逐步降解成为无机营养元素,直接提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最终,水体的水质以及生态系统都能有所改善。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综合处理。

(2)利用低等动植物的生物处理,如微型动物、细菌。

(3)利用生态系统原有的自净能力等。

2.2.1 厌氧处理

核心技术是采用建立软隔离墙和生态浮岛过滤床,通过建立一个隔离的缓冲过滤处理区域,对污水进行初步厌氧处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对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治理。然后,再保留下来建立“软隔离墙和生态浮岛滤床”隔离区。用揽绳把辅导载体固定在沿河道的固定桩上。浮岛上主要种植些去污能力强且景观效果较好的挺水植物、湿水植物等。浮岛上的植物根系相互交错形成网状结构,逐渐形成微小的生态环境,形成活性生物膜功能。这种生物膜具有很强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对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分解、富集的能力。同时,浮岛能为小鱼提供很好的产卵栖息的环境,从而进一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同时,浮岛上的植物能够吸引来众多的昆虫和鸟类,完善生物链,进一步改善河道生态。

2.2.2 好氧处理的概述

对已被污染的水源进行好氧处理方法主要采用动力潜水推流曝气机。采用浮岛软隔离对河道的水流进行分离切割,进而能够使河道水流绕浮岛作环形循环流动,增加水体中氧气的溶量,污水与治理所用水生植物的微生物重复充分接触,进行对污染物的交换,达到治理目的。

2.2.3 组合生态技术

可以采用构建氧化塘,通过利用(土壤、植物、生物)三者构建氧化塘生态系统。主要目的在于对污染物尤其是N、P有效地降解、吸附以及吸收转化和对好氧和厌氧2种方法处理后的污水深层次的处理,使其能够符合排放标准。组合生态技术所采用措施主要有以下3种。

2.2.3.1 河道水体表面清理与河底淤泥处理

清理河面课件漂浮物(垃圾、病死动植物残体等)及对河底已被污染严重的淤泥进行清理。沿岸设立处理淤泥的干化场,经干化等一系列处理措施后可用作植生袋的填装材料。

2.2.3.2 对于河岸周围生态护坡的改造

为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需要对河道周围的岸坡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修复河道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岸坡较陡的区域用植生袋种植基在距离河岸边约1.5 m处构建围挡墙,然后,将疏浚底泥填充入河岸和植生袋间区域,形成种植区,常水位约为0.3~0.5 m。在种植区种植芦苇、菰草等挺水植物和少量金鱼藻等沉水活着浮水植物。伴着植物的生长,既能够在植物根际区形成微生物群落,有利于营养盐输出,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同时,能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河坡的侵蚀,提高坡岸的抗冲刷能力,增强环境景观协调性。endprint

2.2.3.3 管理与维护

以本土植物为主要植物,加上耐寒物种,同时,根据不同植物的特点,布置适宜的植物搭配,使其对河道底部泥土中污染物的生长抑制有很强的适应性。初期需加以人工调整,调整种群结构演变,控制平衡,抑制个别物种的疯长。待河区生态系统成熟后便无需人工干预。每年适宜季节应对浮岛植物进行采收,一方面可以加快植物更新速度,防止老化,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河道湖泊的氮磷的输出速度。同时,需注意挺水、沉水的扎根现象,适当地收割打捞,减少生态产物的无用沉积。

2.3 非工程措施

2.3.1 加强农村河道管理与保护

进一步加强各级河道的管理与保护,是充分发挥河网水系的综合作用保障。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的特点以及目前已存在的问题而言,对河道的管理和保护重点主要是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有以下4个方面。

(1)对于各类建设项目的新建、改建以及扩界,均须符合国家防洪标准、岸线的规划、通航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要求,不得对堤防安全造成危害、对河势稳定造成影响、对行洪畅通造成阻塞。

(2)禁止擅自填堵河道。如根据规划及经济发展无法避免阻塞河道,必须按照管理权限,再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上报,并且,必须通过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才能够予以执行。

(3)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根据水功能区划要求,仔细审核该区域内各水域的对污染物最大的承受量,向环保行政主管单位提出该区域的排污总量限制的意见,并且长期对水功能区的水量、水质进行抽检。对于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情况,必须、由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再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的环评报告书进行审批。

在未经过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同意,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①堆放、倾倒、排放各类废弃物以及危险物品(如易燃爆、有毒、有辐射性的物质);

②私自盗伐及砍伐用作护堤、护岸的林木;

③堆放建筑材料或者在此区域内搭建各类建筑物;

④损毁河道堤防、护岸、涵闸、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以及相关各类设施(通讯、照明和水质监测测量)等;

⑤超标排放各类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倾倒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影响破坏水环境、资源和防洪安全的各类活动。

2.3.2 管理机制的改善

农村河道的现状想要有所改善,就必须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原有机制实施的基础上,需更积极合理地运用市场机制,健全、完善管理网络、监督与考核并行,从而建立新的农村河道长期性、经常性维护的管理机制。把河道疏浚与土地复耕、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充分提高河网水系的综合功能效益。

3 结语

通过采用厌氧+好氧+组合生态技术与健全河道管理体系,可以使农村河道水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但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对部分主要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实现水生态系统与河道整体景观的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1]董哲仁,孙东亚,等.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99-100.

[2]董哲仁.探索生态水工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56-57.

[3]汪洋,周明耀,赵瑞龙,等.城镇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73.

[4]周跃.植被与侵蚀控制:坡面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探索[J].应用生态学报,2000:46.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7

1 城市河道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内的一些工厂、企业、个体作坊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 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及牲畜粪便直接排放于河道之中, 形成了严重的污染, 黑水臭水横流, 而部分村镇河道河面上固体漂浮物泛滥, 岸边垃圾随意丢放, 同样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1.2 河道岸堤及河底生态环境退化

城市河道护岸主要采用施工快, 寿命长的混凝土桩板结构, 它的坚硬结构使湿地面积减小, 割断了土壤和水体的联系, 同时岸上生物与水生生物无法直接接触, 又割断了自然河流的生物链。甚至, 有的城市在河道里铺上水泥板, 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性

1.3 规划河道破坏了水体代谢功能

很多城市中的河道被整齐划一走向笔直, 这的确富有现代都市的时代气息, 然而却与生态化河道的理念背道而驰。自然环境中的河道迂回婉转, 除了美观外更为重要的是其在弯转的过程中加大了水流动力, 加快了水体代谢的速度。而现今城市市区内的河道网络无论从河道走向还是建闸设计方面都缺乏合理规划, 造成河道水流不畅, 降低了水体自净的能力。水体在人工河道中得不到即时的代谢交换, 严重的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

2 生态化河道整治原则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文明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是顺应自然, 改造自然的结果。老子认为:天法道, 道法自然。正是说明人们应当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并对其加以应用, 从而达到改造自然, 为我所用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即是在当今时代对“道法自然”的现代化诠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需要在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的同时, 更为有效地保护自然。这是站在生态环境的总体高度对河道整治规划所确立的指导性原则。

2.2 贯彻“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上善若水。古人曾将最高的伦理标准赋予水。由此可见, 水资源对于人类的价值早已不局限于具体使用功效, 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品格的层面。在当今时代, 对于河道整治规划同样不应仅从经济, 社会效应方面考虑, 而应在人文背景的支撑下深入的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人水和谐”的统一理念, 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人与水的关系所作出的深刻思考。只有深入的贯彻这一理念, 才能使城市河道真正造福于百姓。

3 河道生态化整治规划的具体措施

生态化城市河道的整治, 主要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休闲环境。同时也应强化其在防洪排涝, 城市水环境整体调节方面的作用, 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

3.1 顺应河道自然地势, 抓好防涝泄洪;改善水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现有城市河道的弊端在于其早期建闸规划不合理, 由此产生了水道代谢缓慢, 水流不畅的问题。因此在生态化河道的整治与规划过程中, 应当注意顺应河道自然的地势特点。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表明: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有利于减少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因此, 本着“人水和谐”的原则, 在生态化河道的规划上应该注意其自身的合理性。河道整治的基础任务, 就是改善水质, 也是生态化河道建设的前提。所以一方面要对河道沉积的淤泥进行清理, 清黑除臭, 畅通水流通道, 给洪水以出路。同时禁止在河道保护管理范围内搭建建筑物和阻水设施、填堵河道, 加强河道及沉砂池等设施的养护管理, 对涉及河道的建设工程强化防汛排涝要求, 确保河道畅通和行洪安全。

另一方面, 要突出抓好截污治污。河道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污水大量排放, 导致水质恶化, 因而恢复河清水澈, 截污治污是根本手段。应将所有排河污水全部截流并网, 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 保护水体环境。

3.2 建设生态堤岸, 设立亲水设施, 严把材料关

在人工型生态护岸的建设中, 要注意选材的问题, 最大限度的避免水体污染。采用人工护岸时, 要尽量减少钢性结构, 增强其在护岸中的“软效果”, 即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同时还能促进水道的自身修复能力。在必要的钢结构工程设置时, 尽量使用自然材料, 避免二次污染。

亲水设施则必须保证两点, 一是亲水台阶适宜;二是水位变化不宜太大。同时为了让人们能更多的接触水体, 可以结合周围的景观, 适当安排一些水上喷泉, 地面喷泉等娱乐设施。

3.3 优化河岸植被配置, 遵循植大树, 配小树、布花草, 建草坪的原则

植树有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的作用。大树雄壮, 小树秀丽。二者参差而立, 不仅美观, 更加拉近了人与河道的距离。随着植被树木的增加, 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同时, 布置花卉, 草坪, 可以增强城市河道水体系统的亲民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人文效应,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花卉经典布置应以几何图案为主, 植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可以根据植物特定的习性及作用, 综合搭配, 达到视觉上错落有致的效果。期间可以配以草坪, 草坪面积约占总绿化面积的30%左右。

3.4 理顺机制, 落实职责, 坚持长效, 细化管理

对市区河道的管理责任分工进行调整和理顺, 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 对市区范围内河道防汛清淤、卫生保洁、排污整治、河岸景观绿化和设施维护管理等全面实施环境管理, 并建立日常检查考核机制和责权利相统一的投资分担机制在河道管理中借鉴城市园林绿化、环卫等管理模式, 全面落实河道管理目标责任制, 成立专业化队伍, 分区、分河、分段, 定岗、定点、定人, 每天由河道保洁人员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和管理, 并做好巡查纪录, 将巡查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管理和执法部门处理。广泛开展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增强全社会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的意识,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河道管理, 最终在齐抓共管的大环境下,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市民齐心共建文明生态城市。

总之, 城市中的河道, 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 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 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 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生态城市已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恕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J].中国三峡建设, 2004, (05)

[2]李淑杰.浅析生态化河道整治规划[J].陕西水利, 2010 (4) .

河道生态建设 篇8

1 硬质护坡

河道具有航运、泄洪、涵养水源的作用,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的工作中, 主要从航道和泄洪方面着手处理, 很少考虑河道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河道护坡时, 往往选用混凝土、石块等硬质材料, 使用硬质材料建造的护坡具有坚固耐用、泄洪速度快、耐冲刷的特点。

硬质护坡结构的环境评价:

(1) 破坏景观环境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是我们生活安居乐业的前提, 在经济还未发展的如此迅猛的上世纪, 青山绿水等自然景观仍然是生态环境的主流。随着经济建设需求的逐渐增多, 大量树木被砍伐, 水泥、石灰等现代产物已经将我们隔离在自然环境之外, 未受污染的自然景观已经越来越难以寻觅。

(2) 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传统护坡工程在建造时, 往往会对整个河道进行封闭, 许多陆生、水生植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逐渐趋于灭绝。同时, 硬质护坡结构隔绝了水源下渗的途径, 河水没有了自然过滤, 逐渐趋于浑浊。传统的护坡方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1) 水泥等石料堆积的河道中, 使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生物无法生存, 最终导致水质严重恶化; (2) 河水散热能力大幅度下降, 使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特别是夏季高温的情况下, 容易滋生细菌; (3) 随着水流流速的加快, 水中天然生物无法附着在河床上, 直接影响周边沿河野生生物的生存数量。

(3) 影响周边居民生存环境在使用混凝土结构防护坡道时, 会在混凝土中适量添加添加剂增加混凝土的黏土, 如:抗冻剂、膨胀剂等, 这些添加剂会在水中发生反应, 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硬质护坡结构没有植物作为天然屏障, 夏季雨水较多时, 会将道路上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冲入河道, 污染水体.这虽然不是导致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质的严重恶化。同时, 没有绿色植物防护的河道, 失去了原有的生机, 这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相悖, 不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审美观。

2 生态河道防护

2.1 生态护坡的概念

生态护坡的涵盖范围较广, 目前还没有相对明确地概念, 在现代人的普遍观念中, 在河道两侧栽种绿色植物即是护坡, 这种观念其实并不正确。生态不仅是指生物方面。生态护坡应涉及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护坡, 特别是水位容易变动的区域, 其次是生态的保护, 这两者的统一才是生态护坡的真正含义。生态护坡的具体内涵是: (1) 在满足河道泄洪排涝需求的基础上, 保证河道边坡的水土不流失; (2) 生态护坡系统是开放的系统, 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 生态护坡系统会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 生态护坡系统, 有助于维持周边生态平衡; (4) 生护坡与水流之间相互作用, 水流冲刷坡岸, 坡岸同时也阻碍着水流流动, 岸坡生态系统担负着地表水流与地下水系交换的媒介作用; (5) 生态护坡是水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之一, 并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协调, 相互依存发展, 它的生态功能直接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 (6) 生态护坡相对于其他生态系统来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2 河道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

生态护坡系统将参与其中的动植物固定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 同时生态护坡系统也利用植物的根系使岸坡更加的稳固和抗冲刷, 同时生态护坡系统还具备一个较为明显的优势是造价低、景色美。生态护坡系统在国外的应用较为广泛, 在国内的应用才刚刚开始。生态护坡设计的基本原则为:

(1) 生态护坡系统在建造时必须营造适合多种生物生存的生长环境。

(2) 生态护坡建造时首先要满足岸坡的渠道和堤防的作用, 并尽量减少成本。

(3) 在建造时尽量减少刚性结构的使用, 着重加强生态护坡系统的“软效果”即尽量美化环境, 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

(4) 进行水文分析, 确定河道内的水位变化范围, 结合植物周边环境, 选择合适的生物进行种植。

(5) 在进行材料选择时, 尽量选取自然环境, 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6) 在进行河道护坡生态系统植物选择时, 要尊重人们的亲水要求。

2.3 护坡栽种植物的选择

在选择植物之前, 应首先调查周边植物, 根据调查结果, 考虑栽种的植物与周边环境是否符合, 并协调周边景观, 考虑周边环境的安全性与地域性, 并按照以下条件进行选择: (1) 适合周边气候和气象环境的的树种; (2) 对土壤环境要求低; (3) 最好选择周边树种; (4) 抗病虫害能力强, 对周边环境无危害; (5) 植物寿命长; (6) 相对美观; (7) 容易管理; (8) 市场性好。

2.4 生态护坡建造结构的选择

生态护坡的结构一般分为:加筋结构和非加筋结构两种。在进行生态护坡时选择这两种结构形式, 可以自由变换护坡的倾斜角度, 避免硬质材料的大量使用, 各生态袋之间选用鑫三角结构。一般的生态护坡结构主要由生态袋、土工格栅、连接扣和其他辅助材料制成, 生态袋制作大多选用PE材料, PE具有抗老化、不降解、抗紫外线、可回收的特点。生态袋内可任意填充, 表面可种植植物进行岸坡绿化。鑫三角结构作为新兴的绿色生态修复技术, 可在其中填充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及材料等, 逐步形成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绿色健康的生态系统。

3 生态护坡技术工程实践

3.1 工程情况简介

为检验生态河道护坡技术的应用效果, 特选取某处作为试验区进行生态护坡技术的工程实践。

3.2 实验方案

本次试验工程采用鑫三角生态袋加加筋挡土墙的形式。

3.3 技术优势

通过对生态护坡技术与硬质石块护坡技术的对比, 很明显可以看出, 生态护坡技术的成本要远远低于硬质石块砂浆护坡。而且在实际建造过程中, 施工周期短、生态效用明显、效果快。

3.4 应用成效分析

经过实验可以看出生态护坡优点极为明显, 具体表现为: (1) 避免了原有硬质石块砂浆的生硬和呆板, 实现了环保、工程、绿化于一体; (2) 利用不同季节植物的颜色和形状, 改善了河道内的自然生态环境; (3) 减少了石块、树木的使用, 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满足了人们对和谐自然的需要; (5) 工程造价费用偏低。

从后期维护方面来说, 硬质护坡后期无需多次维护。但生态护坡需在植物成活之前进行维护, 植物正常生长后, 会随自然规律逐渐更新, 所以后期无需再进行维护。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 生态护坡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4 结束语

在以往的河道护坡技术选择时, 往往倾向于硬质护坡, 但随着时间推移, 硬质护坡技术的缺点逐渐显露, 已不再适合日后的河道治理工作, 生态护坡技术由于能把河道周边的生命体纳入到一整个生态系统中, 对于改善水资源环境恢复生态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以人为本, 符合构建健康良好生态环境的理念, 而在实验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也为日后的生态护坡技术的实施应用提供了研究案例。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台风、地震、海啸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 人们对生存环境改善的需求日益迫切, 水作为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尤其重要。本文重点研究生态护坡技术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应用, 结合新型护坡技术, 总结生态护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实施方法和实施要点, 希望能对相关参阅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生态护坡技术,生态河道建设,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帅.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 (23) :134~135.

[2]齐青.河道生态治理中的生态护坡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 2012 (35) :23~25.

浙江省城镇生态河道建设模式研究 篇9

1 浙江省河道存在的问题

对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选取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宁波西塘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其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结果表明,目前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河道水域缺乏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单一。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手册》中规定的河流生态要素标准[1]对以上河道的生态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只有2条河道评优。(2)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制订1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对加强河道生态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并且要求涉及面广、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3)未有效保护和充分开发利用其丰富的人文水景资源。(4)景观工程的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

2 构建措施

城镇生态河道的构建,只有将河道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河道生态体系的设计原则(图1),并且综合考虑场地中的各种因素,才能保护和营造多样化的城镇河道生态系统,为生物创造出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

2.1 园林设施生态设计

城镇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设法扩大水面和绿化。一般要求铺装具有透水性,这样可扩大雨水的渗透范围,土壤中便可繁殖出更多的微生物。铺装材料要和沿河道路的风格、护岸材料及沿河建筑物协调,主要有土、沙、石、沥青、混凝土、砖、木砖、混凝土砌块、瓷砖等(表1)。

2.2 雨水收集利用

收集、利用城镇雨水,既可以节约水资源,还能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缓城镇雨水洪涝,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可以在人行道和街道路边之间的荒地上栽种多种植物,以自然途径利用城市雨水,形成一个包括收集、滞留、清洁、渗透等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统,同时营造出自然优美的街道景观。

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西南第12大街街道绿化改造项目为例,其步行区设计融入了街道雨洪管理和再利用,在种植池边沿设计30 cm的入口,街道上的雨水经此流入种植池,池内土壤渗水速度可达10 cm/h。当种植池内的水面高于15 cm时,多余的雨水将从另一个相同宽度的出口流到街道上,之后再流入第2个种植池,依此类推到第4个种植池。当第4个种植池也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雨水将流入现有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图2)。

2.3 生态驳岸设计

浙江省城镇河道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硬质垂直驳岸占目前河道驳岸建设的71%,自然植物驳岸仅占29%(图3)。硬质垂直驳岸多采用人工化的整治和加固,工程渠道化严重,亲水性差。可大力推广以下几种新的护坡技术:一是应用生态混凝土(绿色混凝土)。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技术,在实际中应用不多,目前仅有黄浦江徐浦大桥应用此技术。这种技术从理论上讲,可以实现河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重建、水质净化等功能。二是节约型生态驳岸材料。该材料有固坡护岸和绿化功能,由中空的构建插接堆叠而成,空腔中可填充土壤并种植植物,如目前研究的节约型生态驳岸材料(图4)。该构件水面以下的部分向水体开口,可供鱼虾等栖息、产卵,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三是推广植物应用。即利用植物调节小气候,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一方面,通过藤本植物改善垂直式驳岸的硬化现象。另一方面,通过水生植物构建自然式亲水种植池驳岸,但仅适合于水流速度较小、冲刷侵蚀能力较低、行洪压力较小的河道。四是应用柔性植生袋。目前在浙江省紫金港、莲花港、文泽渠等地,以及贵州省、重庆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深圳市等地陆续实施中(图5、图6),如杭州龙达环保公司生产的生态袋(引进国外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技术)。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城镇河道护岸应尽量采用以下3种自然化设计。

2.3.1 多自然型生态驳岸。

与自然原型护岸和自然型护岸相比,多自然型护岸抗水流冲刷的能力更强,其以自然型护岸为基础,建造时加用了植物、石料、木材、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抗洪水能力更强[3]。同时多自然型生态驳岸也具备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这与其他生态护岸相比没有差别。因此,多自然型生态驳岸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态护岸形式。

(1)适用条件:适用于大流量、高冲刷能力的山溪型河道以及沿海型河道。

(2)具体措施: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多孔质结构护岸、箱笼护岸、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等。

2.3.2 自然型生态驳岸。

此类驳岸采用自然土坡,对河道边坡不符合稳定要求的河道,先对其进行削坡、清理,然后采用木桩、圆木、卵石、块石等天然材料加高和整修堤顶,在其上植树种草,固坡护岸。自然型生态驳岸一般不宜采用人工建筑材料。

(1)适用条件:适用于各种有较大流速的区县及乡镇级河道及坡度较大的山溪型城镇河道。

(2)具体措施:(1)干砌块石或打木桩法。水上部分可参考自然原型护岸的做法,培育自然草地或者种植湿地松、水杉、垂柳、桂花等植物。水下部分采用干砌块石或打木桩的方法,并在块石或木桩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2)采用柔性护坡材料法。水上部分则是在柔性的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或者直接采用柔性植生袋,其上种植耐水湿植物,而水下部分采用软体排或松散抛石。

2.3.3 自然原型生态驳岸。

此类驳岸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自然原型生态驳岸保持河道两侧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草地、树林、灌木以及岸边自然生长的挺水和沉水植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同时,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能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形成良性稳定的生物链[4]。

(1)适用条件:适用于流速不快,流量较小,冲刷能力较弱的平原型乡镇级河道。河床过水断面较小。

(2)具体措施:在坡面上种植沙棘、云南黄馨、刺槐、常青藤等植物,也可撒播或铺上草坪,培育自然草地;还可在水中种植垂柳、水杉、池杉以及芦苇、野茭白、黄菖蒲、石菖蒲、香菇草、花叶芦竹、凤眼莲、水罂粟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

3 结论与展望

生态河道建设应首先考虑生态问题,包括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等。虽然目前国内外在生态河道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河道,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浙江省目前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该文从多样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及营造方面(包括生态驳岸建设、雨水收集、生态设施)进行城镇河道的生态设计,以期寻找适合浙江省城镇生态河道建设发展的方向。

城镇河道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是城镇形象的窗口,它的发展总是因为社会和城镇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往往要满足不同的社会背景提出的不同的服务目的,城镇河道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目前及将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丁.格里菲斯.欧盟水框架指令手册[M].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组织,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3]财团法人河口整治中心.河流与自然环境[M].吴浓娣,张祥伟,高波,译.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浅谈禹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 篇10

一 城区河道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道淤积严重, 生态形成恶性循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颖河由于年久失修, 疏于维护管理, 结果导致河道淤泥淤积加速, 河床普遍抬高。由于长期受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下, 河道两岸坍损严重。故未能形成条带状绿色植被保护岸, 致使河道堤岸水土流失状况未能改善, 河道生态形成恶性循环。

2.水体污染, 水质恶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 加之来自上游河网入境污水, 使禹州市颖河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影响水环境质量。颖河污染源主要是电厂工业废水和城区生活污水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两个最主要的常年性点污染源。水资源生态污染问题突击, 水体富营养化, 水面杂草丛生, 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娱乐等。

二 生态型河道建设设计原则

1.生态河道的涵义

“生态河道”是指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抗洪防止河岸侵蚀结构的前提条件下, 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系统为目的, 通过对河流及护岸工程的生态改造, 河面、河坡长效保洁, 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工程措施, 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 逐步恢复“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

目前, 禹州市属于寸土寸金的城市, 复合式河堤断面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 积极绿化河堤及其两侧保护区, 努力改善河道的水质等也是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

2.河道两侧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

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景观, 不仅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 而且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颖河游园的建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禹州市生态型河道两侧景观设计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 要使景观设计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 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 多目标兼顾原则

市区河道治理不单纯是解决一个防洪问题, 还应包括改善颖河水域生态环境, 改进河道可及性与亲水性, 增加娱乐机会, 提高北关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个角度出发, 轻则造成资源的浪费, 重则对城市生态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 整体协调。河道景观设计必须能够为此提供多样性的结构、功能组合, 以满足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要求。

(2) 生态设计原则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保护生物多样性, 增加景观异质性, 强调景观个性, 促进自然循环, 构架城市生境走廊, 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 自然美学原则

保持自然线形, 强调植物造景, 运用天然材料, 创造自然生趣, 鼓励平易质朴, 反对铺张奢华,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4) 文化保护原则

自然景观整治与张良洞 (人文景观) 、钧瓷研究博物馆保护利用相结合, 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 塑造禹州市新形象。

三 颖河生态建设

1.生态颖河建设的类型

禹州市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合颖河现状, 在建设中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 努力把颖河打造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景观休闲类生态型河道。

2.生态型颖河建设成效

近年来, 禹州市加大颍河整治力度, 先后投入9430万元在颍河上新建了寨子和褚河两座橡胶坝, 新增蓄水面积160多万平方米。与此同时, 该市加强颍河库区治理, 突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两岸河堤全部栽植草坪, 累计修建人行彩砖通道11公里, 建设亲水平台108处, 两岸种植花草11万平方米, 风景树木20万株, 安装彩灯860盏, 新建游园4处, 绿化面积27.54万平方米, 与上游一坝形成了20公里的3级梯级水系。生态型颖河的建设, 实现了秀水绕城、城水相映、城中有湖, 不仅改善了市区生态环境, 成为广大市民休息、娱乐的中心, 而且可为3万亩农田灌溉提供可靠水源地, 为沿河13万亩耕地的防洪提供了安全保障, 拉大了城市框架, 带动了禹州市沿岸经济的发展。

河道生态建设 篇11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相关思考

前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激增,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这导致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越大,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在逐渐增大。若是人们随意的开发,不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那么将会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必须要做好河道的治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以此来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更好的满足人们水资源的需求。

一、河道治理的现状

对于河道来说,主要是包含了河堤、河床、护坡、水体以及相关的生物等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起到防洪排涝以及抗旱的作用,同时也是生态、休闲以及旅游的场所。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同时,河道的生态环境越加的恶劣,这给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现今很多河道都呈现出“直线化”以及“平面化”的现象,以往的河道都是曲折蜿蜒的,但是由于水污染日益严重,河道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河道的自净能力逐渐失去作用,水环境的质量抓紧下降,最终导致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现今来看,河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而对其的修复也要站在生态的角度上进行全面的考虑,改善水环境以及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河流的不断开发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坏,很多生物物种消失,并且还是频繁发生一些洪涝灾害,河床不透水的面积逐渐增大,河流的泄洪大大的削弱。另外,河床硬化对于城市的地下水供给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1]。所以,针对这些现象,必须要做好河道的治理以及生态的修复。

二、河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需遵循的原则

首先是遵循生态治理的原则,现今来看,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并且导致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2]。这样在进行河道的治理中一定要与原本成熟的生态系统进行保留,以此来能够避免对原本的生态系统进行破坏,导致其恶化。可以利用建造河岸的方式来进行河道的治理,选择一些灌木或者是乔木等。其次就是要遵循着远近结合的原则,对于河道的治理工作来说属于一种长期的事业。因此在进行修复治理中,必须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规划,能够分阶段的进行,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地形的位置,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考察,以此来决定出最佳的方案,进行治理。最后就是要坚持区域规划一致的原则,能够对城市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工作,以此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最后最好河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工作。

三、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措施

3.1对河道形态进行修复

在对河道的形态进行修复中,对于一些天然的河道,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状态。因此对其形态的修复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就是要保证河道的连续性,将一些旧的拦河坝进行清除,将直立的跌水进行改造,使其成为缓坡,假设相关的辅助水道,同时也要设置出不同类型的鱼道。其次就是要保证水体流动的多样性,可以将石头埋入到河堤,这样在河堤形成深沟以及浅滩,以此来促进水体流动多样性[3]。再者就是要为河流给予更大的流动空间。最后就是要选择的治理方案要严谨,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要对一些生物物种、河畔林等方面都进行考虑,以此来进行全方位的治理工作。

3.2对河床断面进行修复

对于城市中的河床硬化覆盖的处理,要先在处理之前能够清理好河床上的硬质材料,以此来让河床上的自然泥沙状态呈现出来。对于一些局部的河段能够利用复式的断面进行处理,将不同的河道分成不同的等级,以此来针对各个等级进行河道的拓宽。在河道的上部护坡以及平台的过流频率较小,那么便可以对其种植一些矮乔木,以此来直接促进河道的立体绿化,这样不仅能够改善河道的环境,同时也能够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一些休闲娱乐的创所。做好原河道以及护岸的改造要能够建造生态型的护岸。

3.3重视河岸的植被以及湿地的建造

对于河岸带来说,其中湿地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就是缓冲、廊道以及植被护岸的保护,能够利用河岸带的生物重建技术建立一定规模的植被,以此来做好生物的恢复以及重建。对于生物恢复以及重建技术中含有生物物种的引进,物种的保护,物种的选育以及培育,还有就是种群结构的优化等[4]。另外,对于河岸的缓冲技术含有水土流失控制、土壤的恢复等。

图一,某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3.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作用来说,主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三重作用,来度污水进行处理以及净化,现今来看,这种技术已经成提升提升水体水质的有效方式。人工湿地能够对有机污染物进行一个有效的降解,在废水中的不溶性的有机物能够利用沉淀以及过滤等作用,被一些微生物所利用[5]。对于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的处理,主要是利用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以此来做好对其的代谢降解,并且进行全面的分解处理。在对其的处理中,湿地中的一些微生物也会得到很快的繁殖以及生长,可以定期对填料进行更换,并且对于一些新生的植物进行收割,以此来将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除去。

3.5河流护岸生态修复

现今我国很多河道景观植被十分匮乏,并且植被种植的种类也十分的单一化。很多河道主要是以混凝土以及浆砌块石梯形的明渠构筑形式,这样导致了河道的硬质化现象十分明显,并且也十分的单调。因此在保证其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能够对一些阻水的结构进行合理的拆除,以此来将人造化的断面修复成自然形态,同时能够针对河流生态学的理念,来进行适当的加宽以及造弯,这样将会满足河道排涝泄洪的需求,同时也要做好的生态的保护工作。

3.6生物膜处理技术

对于生物膜处理技术来说,主要收益有天然材料、合成材料为主要载体,同时能够在表面形成一种生物膜,生物膜的面积加大,微生物能够附着到表面,以此来对一些污染物进行讲解。利用生物膜的自净原理能够在河道内部铺设一些卵石,以此来改变水环境生态链的单一性。对于生物膜技术来说,其中处理效率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受有机物以及氨氮轻度污染的水体,具有较高效果。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水的修复中将会具有很高的优点,能够对污染物直接处理,并且操作上十分的简单,对周边的环境感染很小。同时该技术的成本投入很小,价格方面价位合理。并且该技术不会形成二次污染,修复的时间也较短。

结语

现今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越加的大,并且河道生态的破坏也十分的严重,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做好河道的修复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对其的修复属于一个长期过程,必须要针对实际的河道情况来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措施,做好修复的工作并改善河流的生态系统,提升其水的自净能力,保护生态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李凤爱.浅谈城镇河道治理与水土保持[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04):55-56.

[2]王润宁,梁海东.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浅议[J].地下水,2011,(06):50-51.

[3]张传明,李爱学.沂源县治理河道效益好[J].中国水土保持,2011,(06):30-31.

[4]莫若愚.调整治河思路使河道治理取得综合效益[J].甘肃农业,2013,(03):40-41.

河道生态建设 篇12

1“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建设越来越迫切, 遂昌县立足山区自然资源的优势, 因势利导, 确立了“经营山水, 统筹城乡, 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为有效加强河道管理, 打造“河畅、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生态河道, 充分发挥河道防洪、生态、景观功能, 服务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建设, 遂昌探索推行的“县查、乡管、村护”以及融河道保洁、渔业渔政、河道采砂和水域占用管理“四位一体”的河道管理新模式, 通过建章立制、落实经费、考核奖惩和群防群治, 初步建立起了全覆盖、网格化的河道长效管理新机制。

2“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措施

2.1 以建章立制实现河道管理制度化

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道管理组织。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河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并在县水利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县20个乡镇全部成立了乡镇河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县内各沿河沿溪村庄共成立了222个河道管理协会, 同时组建了199支村级河道保洁、巡查、护渔队伍。二是制定出台了《遂昌县河道管理工作实施方案》、《遂昌县河道管理考核办法》, 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三是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河道保洁专项资金, 从2010年起每年又安排200万元河道三禁 (禁采、禁占、禁渔) 专项管理资金, 为“四位一体”河道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2 以宣传督查实现河道管理常态化

一是加强宣传发动。县水利部门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防汛防台日、春季禁渔期间, 通过发放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和渠道, 大力宣传水法规和开展“四位一体”河道管理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各乡镇积极组织开展“洁净乡村”、“爱我家园”、“保护母亲河”等主题活动, 经常性开展河道保洁和卫生清理工作, 以点带面, 示范引领, 促进各地河道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加强考核督查。成立了5个“洁净乡村”督查小组, 将河道保洁工作作为督查重点, 进行不定期暗访, 按考核细则进行量化打分, 实行月度排名制。同时, 将考核结果与乡镇工作经费安排、领导干部提拔任用挂钩, 通过表扬先进, 鞭策后进, 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河道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行业监管。设立河道管理举报有奖电话。采取集中整治和重点查处相结合的方式, 每周开展两次以上的执法巡查, 每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执法检查,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自开展活动以来, 全县上下共投入河道管理经费700多万元, 人力3.8万余人次, 组织开展了各种河道保洁活动20多次, 清理河道垃圾600多吨, 查处各类违规行为40多起。

2.3 以村民自治实现河道管理长效化

一是融入村规民约。把河道管理工作融入《村规民约》中, 由村民代表自行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相关内容, 使其在执行过程中更加具有操作性。村两委依据《村规民约》相关内容, 自行组织日常检查、宣传教育和对违约者的处理, 达到了群约、群防、群治的目的。目前, 全县391个行政村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二是实现村民自治。通过群众自我制定村规民约、自我组织日常巡查、自行组织处罚, 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监管、自我预防的作用。各责任村都建立了正常的巡查队伍, 利用当地村民情况了解、检查方便、人头熟悉的特点, 使检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村委会依据村规民约对相对人进行合情、合理、合规的处理。三是强化源头管理。全面实施了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办法, 大力实施农村改厕改栏,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 在偏远乡镇建立了垃圾中转站, 每村每户设立了垃圾箱 (筒) , 建立了门前“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美化、包整洁有序”的“三包”责任制, 从源头上保证了河道的清洁和水质安全。

3 河道整治的成就

3.1 引排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疏浚淤泥, 拆除坝埂, 沟通水系, 配套桥涵, 有效增强了农村河道的引排蓄能力, 减少了有水灌不上、有涝排不出的问题, 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疏浚河道57km, 护岸67.5km, 清障15.7万立方米, 筑堰120座, 连通水系10.5km, 亲水河埠87座, 绿化河岸84.6km。防洪减灾效益562万元,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0.98万亩, 新增粮食产量可达104万千克, 新增经济作物增产值为188万元。

3.2 河道水质明显改善

通过清出淤泥, 清理垃圾, 清除杂物, 控制污水排放, 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 使得农村河道的水质得到较大改善, 农民群众时隔多年后又可以在农村河道中淘米、洗菜、戏水钓鱼, 消失多年的人水和谐的景象又重现水乡, 不少地方农民群众将疏浚整治后的农村河道称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干群贴心河、洁美家园河”。

3.3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农村河道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 积极开展河坡塘埂整治、河岸护砌、植被绿化。绿化了河坡、塘埂, 使得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很多地方河道疏浚整治结合农村景观河道、休闲广场建设、环境卫生的整治, 在村里建起了化粪池、垃圾箱, 同时配备专职环卫队伍,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种种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 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通过农村河道整治, 在溪边增加新的亲水开放空间与休闲场地, 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保护和延续了遂昌县特有的山水风情, 提高了乡村生活品位和质量, 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对实现遂昌县“经营山水、统筹城乡, 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总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海亮.中国农村的水环境问题[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 2003, 5, 28.

[2]李贵宝, 王东盛, 谭红武, 等.中国农村水环境恶化成因及其保护治理对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3, 1 (2) :29~3 3.

上一篇:会计考试下一篇:早期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