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河道(共3篇)
城镇河道 篇1
1 概述
城镇河道建设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而具有更高的要求, 在河道整治方面, 传统方法只是对其实用性过于重视, 多采取传统工程方法进行景观设计。而功能性设计难以跟得上当代城镇快速发展的需求, 并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所以在综合治理河道相的过程中, 城镇河道景观生态设计已逐渐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基于生态学的河道景观设计可使河道景观尽可能结合生态环境, 不只实现对河道生态问题的有效治理, 还能使城镇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2 城镇河道中的常见问题
一是河道不具有良好的水质。随着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 增大了人口密度, 河道受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加大。大量被开发利用的河流两岸土地, 损害了河流功能, 不经处理的大量生活污水及工业用水向河中直排, 污染河水水体, 恶化水质, 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并将生活垃圾分散在村镇及河岸, 导致污染空气、水体及土壤, 特别是在雨季, 污染物随河道漂流扩大污染面积, 对河岸生态平衡及景观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是受到破坏的河道景观减小了亲水空间。取直河道裁弯后将改变河道的水文特性, 水流径流加快速度, 使水流冲刷河底及护岸的后果加剧, 泥沙因水流夹带而大量沉积淤塞在河道下游, 也使地下水补充减少, 河岸降低渗透性, 导致河岸减退调节水量功能, 这种设计方法将原有河道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破坏。并因河岸垂直陡峭、具有较大落差及较快的水流, 也产生新的安全问题, 导致人们在河边行走而产生畏惧感, 对人亲近水体产生一定的阻碍, 将水岸的综合功能忽视。
三是河道丧失了自然生态功能。很多河道都采用渠道化护岸, 将动态自然景观系统彻底改变, 将动植物生存的河道环境扼杀, 清除岸边芦苇、水草, 切断两栖类动物生境廊道, 水生昆虫难以正常羽化, 降低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了河道两岸植物的多样性, 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 与环境协调性不足。
四是过度开发了滨河地带。滨河地带的生态环境良好, 吸引开发建设的房地产数量比较庞大, 逐渐盖起楼房的河道两岸, 建筑物过高过密。不仅对延伸纵深的水陆风向城镇产生一定的阻碍, 还使滨河区域失去自然生态环境魅力。很多用地将应属河道的空间大量占据, 不断减少河流过水断面, 增加了城镇防洪的压力。而且因规划不够合理, 背水建筑物建于河道中对行洪安全也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3 河道景观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指协调生态过程使其破坏环境程度最小的设计形式。对物种多样性尊重, 使资源被减少剥夺, 动植物生存环境质量得以维持, 对于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改善作用。河道生态设计不只是对河流自然环境进行保护, 而是在防洪抗旱时, 明显降低河流环境受人类的干扰, 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存。其目标主要是将河流真正复苏, 河道湿地恢复净化功能, 对滨河地带进行保护以形成多样化生态系统, 从而为生物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提高河道景观的优美性。
4 河道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4.1 近自然河道设计。城镇河道景观设计应基于对河道生态特征的深入了解, 对其自然生态过程尊重。将自然元素应用于设计中, 为自然界生物创造更有利生存发展的条件。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法治理河流, 实现与自然接近、降低成本及使景观保持优美的一种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应遵循自然发展生态系统发展规律, 有机结合社会与生态效益, 有力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进而提高河道景观的优美。
一是按照统筹兼顾, 整体协调原则对水域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组合功能, 结构具有多样性, 使河道亲水性得到改进, 娱乐性得到提高。二是保护景观生态原则。基于生态学对自然河道进行模拟, 使河道恢复自净能力, 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采用天然材料, 加强植物造景, 对于自然循环具有促进作用, 进而使景观发展实现可持续性。三是亲水及开放性原则。对构建的河道亲水建筑的提高重视程度, 充分利用河流交汇的开阔视野等有利条件, 对浅滩湿地进行精心规划, 架设平台、曲桥等建筑物, 提高沿河空间景观的个性化。
4.2 河滩地生态设计。产生大洪水时被淹没和调蓄的区域形成河滩地, 也是一项重要的河道景观生态设计内容。结合城镇特点, 不仅实现对环境的美化, 还能提高生物多样性, 为野生动植物创造有利的生活空间。在建设河滩地植被及恢复生态中, 可将湿生灌木适当进行栽种, 栽种密度在无土壤河滩地及近河道纵向中心区应相应加密, 可提高积累土壤及稳定植被的作用。居民户外活动也可将河滩地作为一个场所, 在与居民区临近区域, 采取分层断面设计为大众提供慢跑、散步及日光浴等场所用于居民活动。河滩地景观独特, 吸引力强, 不可缺少植物景观。滨河植物造景, 应对植物生态习性尊重, 使滨江带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
4.3 沿河建筑物生态设计。河道空间开阔, 河道结合河岸两侧建筑能够形成城镇景观环境。在河道生态设计过程中应对沿河建筑物进行景观生态设计, 因各城镇具有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 河道两侧建筑物的构成景观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设计河道沿河建筑物时应协调同地区周围建筑物风格, 使其融为一体。发展速度不快的城镇其河流由于不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通常还主要是非建设用地, 在采用复式断面进行治理。而发展较快的城镇其河道两岸具有较多的建筑物, 狭窄的河床不具有较大的拓宽空间, 难以达到自然河道的弯曲及水系分流效果。可采取河床局部高程变化、生态处理护岸及淹没水面程度等方法形成与自然河道相似的效果, 有机结合建筑与河道景观。
5 结论
综上所述, 城镇河道治理的发展应以景观化、生态化为目标, 加强保护水体, 河道湿地恢复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使其生态涵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进而提高景观效果。不仅能够恢复河道原貌, 还能提供丰富的旅游休闲资源。城镇河道及其周围景观资源十分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只有基于自然发展规律, 合理改造利用河道景观, 才能使河道景观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为不断改进城镇风貌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基于对城镇河道建设中常见的破坏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城镇河道过程中, 应采用结合景观与生态设计的方法, 对于提高河道景观生态的美观性, 以及改进城镇风貌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河道建设,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国平, 王秀茹, 王敏.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 11.
[2]朱国平, 徐伟, 齐实等.山东省招远市城东河河道近自然治理设计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 2013, 10.
[3]王绍斌, 林晨.从凉水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看城市河道的生态设计[J].北京水利, 2014, 8.
[4]金舒丽, 袁兴中.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概念构架与治理设计[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 13.
[5]韦松林, 彭璐.城市滨河景观带的建设[J].基建优化, 2013, 7.
城镇河道风景化治理理念初探 篇2
1 城镇河道治理理念的现状分析
21世纪以来, 特别是近些年来, 城镇河道治理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工程技术措施, 在治河工程达到防汛要求的同时, 更加注重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保护, 以达到防洪、人居环境、文化和艺术景观、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和谐统一的综合效益。如有:建设“自然、生态、休闲、亲水”人文景观河道、建设“水清、流畅、岸固、滩绿、景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型河道、实现一种“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风景宜人、心旷神怡”的河道环境、“建设水和绿色的文化艺术长廊”、“充满文化气氛和休闲的河流”等[2]。这些理念都体现了“防洪、排涝、生态、景观”, 应该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当前河道治理理念的时代特征。但欠缺的是治理理念。
2 风景化的治理理念
2.1 概述
所谓“城镇河道风景化治理理念”就是指在城镇河道治理中将防洪排涝、生态建设、景观建设等治理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河道流经地不同的地段特征和文化内涵为载体, 对不同的河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措施, 再配以完善的城镇河道管理实体和法规。其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治理, 让城镇河道一带管理实体明确、法规健全的动感生态“风景区”, 做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现实城镇地段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2.2 风景化治理理念在城镇河道治理中的体现
2.2.1 治理前期
首先, 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 明确该河段的具体现状。展开对经济和环境的评价, 权衡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工程勘察时, 除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 应补充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的调查, 重点应该对该范围内城镇水系统、生物群落的现状调查, 以及当地人文景观、治河历史和措施调查。其次, 在规划设计时, 尽量根据自然河道纵、横延伸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让河道断面呈现多样性变化特征, 尽量避免河床的平坦化[3]。把河道地段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气息融入到堤岸防护工程的设计, 并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在保证堤岸安全的前提下, 结构形式上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 重点突出“动感”效果, 确保生态和景观的堤岸形式多样性。从而在规划和设计上, 保证河道治理“风景区”的形成。
2.2.2 治理建设阶段
治理过程是河道“风景区”形成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 应注意保护施工地段生态环境, 完善工程地段的水系统, 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重复建设;同时, 注意保留河段本身的人文内涵和天然的美学价值, 景观施工的材料选择应尽可能地使用天然材料, 避免过多的钢筋混凝土人造环境。
2.2.3 管理维护阶段
为保障“风景区”效果的实现, 减少治理后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冲击, 并延长工程的寿命, 应加强工程的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长期以来, 人们对水的法律意识淡薄, 城镇河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少有;城镇河道的管理者众多 (市政、水务、交通、建设、街道办等) , 主管实体不明确, 常常出现“九龙治水”现象[4]。因此,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结束“九龙治水”的现象, 从法治层面对河道治理效果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例如重庆永川城区河道治理后, 为统一管理和维护治理成果, 区政府成立了市政管理河道分局并出台了《永川区城区河道管理办法 (试行) 》, 这一举措为治理成果提供了保障。
2.3 工程实例
2.3.1 重庆巴南滨江路
巴南滨江路是长江防洪护岸的水利工程, 也是市政交通综合工程。项目起自鱼洞老大桥, 止于与南岸区交界的二塘娄溪沟, 长约18.3 km, 被誉为“重庆最美滨江路”。
巴滨路与其他滨江路不一样, 从理念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段特征和文化内涵融入景观。巴滨路涉及李家沱、花溪、龙洲湾街道, 沿岸包括龙洲水岸、鱼洞公园、老街公园等景区。这些体现3 000多年古老的巴文化景观被巴滨路完美地融合, 形成一条长达10多km的沿江绿色长廊, 呈现出一派大美的动感景象。
2) 集生态景观性、文化性、亲水性、都市旅游及滨江观光为一体。迎江一侧修建13.3 km自然护坡人行梯步延伸至江边, 并增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让人与水自然接触;在李家沱修建了一个大型亲水广场, 在花溪修建了一个占地300余亩的湿地公园, 让人们出门见水、下车触水。同时, 还将把巴滨路打造成一条鲜花大道, 栽植四季常青植物, 让巴滨路四季如春。
3) 经济效益初步体现。目前, 正打造滨江第一商业街, 主要是打造高端商业, 除了高档购物店, 在滨江路上将建9个五星级酒店, 在白金湾纯商业中心建一家六星级酒店, 一座甲级写字楼, 开办4.0的奥特莱斯, 等等。
第四, 管理实体明确。设立专门的滨江开发管委会, 其目的就是将滨江沿线纳入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 让巴滨路形成一个整体。
2.3.2 花溪河花木世界河段综合治理工程
花溪河花木世界段全长4.3 km, 处于重庆巴南区界石镇花木世界的中心位置, 周边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几乎都排放在河里, 这给花溪河的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近年来, 对花溪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花溪河又迎来了它的“春天”。
第一, 水系统的完善。为解决这一问题, 在河道两旁专门特设了排污管网, 它主要是用于收集周边的生产及生活用水, 并将污水引到下游的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地处理。第二, 生态系统与环境的恢复。在下游修建了一个橡胶坝, 不但能防洪, 还能保证蓄水量, 满足上游地区生态湿地的用水, 形成湿地公园。第三, 地段特征与人文内涵等综合因素有机结合。依河而建的花木小镇、白鹭起舞的生态湿地、繁花似锦的商户小院、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居……这些具有当地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元素被蜿蜒向前的花溪河动感地串联在一起, 形成一道亮丽生态河道风景。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城镇河道治理理念中, 风景化治理是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工程, 较全面地含概了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地域特征、法制管理等综合因素, 这些是以往河道治理常忽视的问题, 势必成为将来河道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风景化治理涉及的因素众多, 遇到的困难也必然更大, 这就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管理者和建设者应以河道流经地不同的地段特征和文化内涵为载体, 拓宽思路, 结合工程学、生态环境学、水利学、社会经济学、当地人文历史等相关知识, 相互补充, 才能最终营造一条管理实体明确、法规健全的集众多因素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动感“风景区”。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政府对中小河流治理的不断重视和投入加大, 城镇对改善水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不断升级, 城镇河道的治理也突显了其现代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 管理者和建设者在城镇河道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 必须考虑河道治理要与自然和谐、与人居环境相适应, 使其形成生态化的自然景观特色。
关键词:河道治理,风景,生态,理念
参考文献
[1]杨毅.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新理念与实践应用[J].北京水利, 2005 (2) :47-49.
[2]朱晨东.大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北京水利, 2002 (3) :6-8.
[3]刘佳.浅谈堤防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J].科技与生活, 2011 (1) :222-223.
浙江省城镇生态河道建设模式研究 篇3
1 浙江省河道存在的问题
对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选取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宁波西塘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其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结果表明,目前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河道水域缺乏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单一。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手册》中规定的河流生态要素标准[1]对以上河道的生态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只有2条河道评优。(2)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制订1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对加强河道生态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并且要求涉及面广、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3)未有效保护和充分开发利用其丰富的人文水景资源。(4)景观工程的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
2 构建措施
城镇生态河道的构建,只有将河道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河道生态体系的设计原则(图1),并且综合考虑场地中的各种因素,才能保护和营造多样化的城镇河道生态系统,为生物创造出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
2.1 园林设施生态设计
城镇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设法扩大水面和绿化。一般要求铺装具有透水性,这样可扩大雨水的渗透范围,土壤中便可繁殖出更多的微生物。铺装材料要和沿河道路的风格、护岸材料及沿河建筑物协调,主要有土、沙、石、沥青、混凝土、砖、木砖、混凝土砌块、瓷砖等(表1)。
2.2 雨水收集利用
收集、利用城镇雨水,既可以节约水资源,还能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缓城镇雨水洪涝,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可以在人行道和街道路边之间的荒地上栽种多种植物,以自然途径利用城市雨水,形成一个包括收集、滞留、清洁、渗透等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统,同时营造出自然优美的街道景观。
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西南第12大街街道绿化改造项目为例,其步行区设计融入了街道雨洪管理和再利用,在种植池边沿设计30 cm的入口,街道上的雨水经此流入种植池,池内土壤渗水速度可达10 cm/h。当种植池内的水面高于15 cm时,多余的雨水将从另一个相同宽度的出口流到街道上,之后再流入第2个种植池,依此类推到第4个种植池。当第4个种植池也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雨水将流入现有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图2)。
2.3 生态驳岸设计
浙江省城镇河道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硬质垂直驳岸占目前河道驳岸建设的71%,自然植物驳岸仅占29%(图3)。硬质垂直驳岸多采用人工化的整治和加固,工程渠道化严重,亲水性差。可大力推广以下几种新的护坡技术:一是应用生态混凝土(绿色混凝土)。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技术,在实际中应用不多,目前仅有黄浦江徐浦大桥应用此技术。这种技术从理论上讲,可以实现河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重建、水质净化等功能。二是节约型生态驳岸材料。该材料有固坡护岸和绿化功能,由中空的构建插接堆叠而成,空腔中可填充土壤并种植植物,如目前研究的节约型生态驳岸材料(图4)。该构件水面以下的部分向水体开口,可供鱼虾等栖息、产卵,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三是推广植物应用。即利用植物调节小气候,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一方面,通过藤本植物改善垂直式驳岸的硬化现象。另一方面,通过水生植物构建自然式亲水种植池驳岸,但仅适合于水流速度较小、冲刷侵蚀能力较低、行洪压力较小的河道。四是应用柔性植生袋。目前在浙江省紫金港、莲花港、文泽渠等地,以及贵州省、重庆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深圳市等地陆续实施中(图5、图6),如杭州龙达环保公司生产的生态袋(引进国外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技术)。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城镇河道护岸应尽量采用以下3种自然化设计。
2.3.1 多自然型生态驳岸。
与自然原型护岸和自然型护岸相比,多自然型护岸抗水流冲刷的能力更强,其以自然型护岸为基础,建造时加用了植物、石料、木材、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抗洪水能力更强[3]。同时多自然型生态驳岸也具备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这与其他生态护岸相比没有差别。因此,多自然型生态驳岸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态护岸形式。
(1)适用条件:适用于大流量、高冲刷能力的山溪型河道以及沿海型河道。
(2)具体措施: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多孔质结构护岸、箱笼护岸、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等。
2.3.2 自然型生态驳岸。
此类驳岸采用自然土坡,对河道边坡不符合稳定要求的河道,先对其进行削坡、清理,然后采用木桩、圆木、卵石、块石等天然材料加高和整修堤顶,在其上植树种草,固坡护岸。自然型生态驳岸一般不宜采用人工建筑材料。
(1)适用条件:适用于各种有较大流速的区县及乡镇级河道及坡度较大的山溪型城镇河道。
(2)具体措施:(1)干砌块石或打木桩法。水上部分可参考自然原型护岸的做法,培育自然草地或者种植湿地松、水杉、垂柳、桂花等植物。水下部分采用干砌块石或打木桩的方法,并在块石或木桩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2)采用柔性护坡材料法。水上部分则是在柔性的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或者直接采用柔性植生袋,其上种植耐水湿植物,而水下部分采用软体排或松散抛石。
2.3.3 自然原型生态驳岸。
此类驳岸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自然原型生态驳岸保持河道两侧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草地、树林、灌木以及岸边自然生长的挺水和沉水植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同时,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能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形成良性稳定的生物链[4]。
(1)适用条件:适用于流速不快,流量较小,冲刷能力较弱的平原型乡镇级河道。河床过水断面较小。
(2)具体措施:在坡面上种植沙棘、云南黄馨、刺槐、常青藤等植物,也可撒播或铺上草坪,培育自然草地;还可在水中种植垂柳、水杉、池杉以及芦苇、野茭白、黄菖蒲、石菖蒲、香菇草、花叶芦竹、凤眼莲、水罂粟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
3 结论与展望
生态河道建设应首先考虑生态问题,包括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等。虽然目前国内外在生态河道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河道,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浙江省目前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该文从多样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及营造方面(包括生态驳岸建设、雨水收集、生态设施)进行城镇河道的生态设计,以期寻找适合浙江省城镇生态河道建设发展的方向。
城镇河道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是城镇形象的窗口,它的发展总是因为社会和城镇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往往要满足不同的社会背景提出的不同的服务目的,城镇河道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目前及将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丁.格里菲斯.欧盟水框架指令手册[M].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组织,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3]财团法人河口整治中心.河流与自然环境[M].吴浓娣,张祥伟,高波,译.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