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建设

2024-11-06

河道建设(共12篇)

河道建设 篇1

1 引言

传统的水利工程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 如行洪、排涝等, 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 走向笔直, 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 其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 河道的护岸结构主要采用浆砌石或干砌块石护坡, 现浇混凝土护坡, 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 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结构。但是传统的河道护岸很少去考虑河道与周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统一, 治理后的河道往往会使生物种类单一化, 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生态型水利转变的大目标。

2 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设计理念

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 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 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保持河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河流人文标志性特色的理念。在满足防洪排水、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的前提下, 以“安全、自然、生态、亲水、景观”为设计目标。用美的构思、美的设计、美的实践去建设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河流, 从而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 都有利于减低河水流速, 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 调节河水之丰俭, 缓解旱涝之灾害。然而, 我们的水利部门用百年一遇甚至五百年一遇的标准, 高筑防洪堤坝, 裁弯取直, 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 原因在于没有利用自然做功。

3 现代河道综合治理的原则及内容

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突出防洪安全, 防洪工程是城市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在确保防这种转变是以现代新的科学理念为基础的, 是城市水利体现出“回归自然”、“亲水”、“景观与水文化”等现代潮流的涌现。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河道建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而河道生态问题倍受关注。治理方式, 从传统的河道整治方法来看往往是:人们为了控制水流, 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 放到了一个由人工设定的特定的、规则形状的空间中, 再用人工材料如混凝土等为水体制作出的某种人工环境, 不可避免地造成滨河生态资源的破坏。其实在该地区以往整治过的一些河道中可以看到水体脱离了生物群落, 自净能力降低, 河水发黑发臭。这样的河道即使河岸上人造景观再漂亮, 也难以让人亲近, 因为它丧失了河流应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现代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应包括:以打造防洪保安生命线为规划设计重点;而对不同的城市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侧重面其次重点有所不同, 有的城市以城市排水即沿河的截污和对河流、湖泊的生态补水为次重点, 有的则以除涝、航运、灌溉等作为次重点;在这些前提下, 通过城市河道的地形地貌, 水情工情, 洪涝灾害及周边总体规划分析, 在满足城市河道基本的防洪安全, 排水顺畅的前提下, 通过对入河污水的控制, 生态补水及换水清洁水体, 促进水体流动———流水不腐来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目标, 恢复河道原来形态及生物链, 使动植物实现生态平衡同时对入河的排污口进行控制, 注意河道的清淤处理。结合岸线整治, 进行水环境景观、美化与亮化工程。

4 生态景观型河道的现代化治理

城市是以人口密集和土地、空间、供排水的高负荷为特征的。城市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 关系到城市的生存, 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 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现代河道治理重点把握以下几点: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河道, 对其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遵循河道的客观发展规律。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 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 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自然的需求。护岸生态化、景观化。应尽量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 因地制宜, 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兼顾安全、生态、景观的需求。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的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以及用地性质均不相同, 要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在城市河道现代化治理中, 要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进行可以持久存续并适应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目, 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1) 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特别是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环境, 需要对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浆砌墙护岸进行必要的改造, 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2) 还原水面, 绿化河道。对于现有开敞河道要依法划定河流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任何工程不能侵占, 其中包括设计洪水安全通过的行洪通道, 以及塑造城市环境的沿河绿化带。对岸边进行大规模绿化、美化, 使河流、绿地、树木之间形成网络, 营造动植物生息场所多、空间广、连续性强、物种丰富的生态条件, 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富有生机和可持续性。 (3) 丰富多彩的河道设计。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 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 精心构思, 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河道治理采用的材料要取自于自然, 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水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受到人为破坏的河道进行修复, 势在必行, 使城市河道寓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兴利之中, 以人水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城市规划, 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有人的活动需求和环境承载力,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

5 城市河道绿化及景观设计

城市河道的绿化与景观设计着重与景观配置及营造大众的休闲、亲水空间, 设计注重自然景观的发掘, 并尽量使使人造景观融于自然景观之中。考虑道工程管理、维护、气候等因素, 河道两侧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 河道绿化带以种植杨树、柳树为主, 滩地和护坡为长绿小乔木和花灌木为主。景观设计于河道两侧与人文环境相结合, 在整个河道中设置的景观广场, 建设生态型河堤可以有效改善原有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生态河堤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 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 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 充分考虑生态效果。一方面利用生态河堤生长的水生植物和由此而生存的水生生物净化水质;另一方面通过河道、河底及坡面表层泥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藻类、水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物膜净化水体, 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 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

6 结语

水利枢纽与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多成分、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问题。建立生态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预测兴建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寻找控制生态环境质量的设计和管理水资源的最优方案, 确保生态的平衡, 以使生态环境质量有新的改善和提高。

摘要:近年来, 随着城市水利的发展, 许多大、中型城市越来越重视对城市河道的兴建,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通过综合整治, 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水、排污、通航等能力, 改善了城市环境。并以“生态景观”为中心思想, 结合我国河道的实际情况, 从水利工程以及环境景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规划设计, 全面提高防洪、排水能力, 营造城市水系景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对城市水利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董哲仁.生态水工学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2]董哲仁, 孙东亚等著.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3]冯普林.渭河水文化与生态景观建设刍议[J].人民黄河, 2008, (06) .

河道建设 篇2

本建设项目是北大荒五大连池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五大连池100万吨/年饮用天然矿泉水项目输水管道工程——水厂至四合村段,敷设管道横穿讷谟尔河。具体位置:位于平行于新修建的高速路跨河大桥110米处横向穿越主/副河道。穿越主河道长度为70米;穿越副河道长度为30米;穿越主、副河道之间滩涂长度200米;施工时间:在2012年1月15日至1月19日,河道处于枯水期中水位最低时机。副河道已冻到河底,主河道最深水位也不过1.2米。施工工艺:围堰及引流疏理河道等施工工艺。动用机械:4台大型挖掘机。动用大量土、砂方。动用砂袋1000袋。管道穿越主/副河道敷设埋深均控制在距河道河底-2.5米。在进出河道时,管道敷设深度均加深0.5米。且在横穿主、副河道及滩涂段和两头各加长50米均采用PE100-DN200管径护管进行了连续保护输水管道。在管道敷设完之后,又对主副河道进行技术性疏通,保障河水畅通无阻,同时,又装设500袋砂袋准备在中间河滩内,以备在汛期时进行必要的护坡可能性的准备。

整个施工方案和过程均考虑到对河道的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均无影响。对河势稳定、水流形态、水质、冲淤变化也均无不利影响; 也不会防碍防洪、降低河道泄洪能力;对堤防、护岸和其它水工程安全的无影响;相反,对敷设的输水管道反而起到保护进出河道的埋深作用; 因为敷设输水管道距河底以下2.5米左右根本不会妨碍防汛抢险;只要每年河道清淤所采用是抽砂船即不会对输水管道产生破坏 的,况且,输水管道进出河道及穿越河道段均要设有标识桩和保护输水管道的护管;所以,即不会影响防御洪涝设防也不会降低设防标准。

余姚市村级生态河道建设初探 篇3

【关键词】:村级 生态 河道 建设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44-01

1 基本概况

余姚市地处浙江宁绍平原中部,北濒钱塘江,东接宁波港,市域面积1527km2,其中山区、丘陵805.09km2,占53%,平原占全区平原面积的6.5%;余姚全市河道1579条km,其中市级河流14条,乡镇级河流237条,村级河流1328条。

2 存在问题

近年来,余姚市的河道整治主要围绕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等方面,对村级河道的关注程度较少,河道建设主要考虑的仍是安全与美观,离生态河道建设目标尚有一定距离,目前我市的村级河道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填埋河道,水面率减少。

(2)忽略了河道自然岸线的合理性,使自然河道中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改变。其实,河道自然曲直的岸线更容易产生美感,又有利于削减船行波,有利于水生物生长,恰到好处地维持河道自然岸线是生态河道建设取得成效的前提。

(3)河道被硬化、渠化,变成了人工渠道,断绝了人与水的亲近关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没有了“水上的东西”,河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了。

(4)污染严重,河道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3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原则、目标及措施

3.1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原则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要从安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河道的自然功能,又要满足人类赖以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生态河道建设原则。“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村民生活生产的用水需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通过对村级河道的整治,为村民营造居住舒适、环境美观、水清岸绿、和谐自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

3.2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目标

通过村级生态河道的建设,对河道生态系统涉及的水系整治、水质保护、休闲娱乐、沿岸绿化等统筹规划,以达到生态河道建设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如下内容:

水质目标:遏制水污染恶化趋势,使水质得到全面改善,实现水清的目标,为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为形成沿河生态带、景观带奠定水质基础。

河岸整治目标:通过村级生态河道的建设,使分散的、孤立的水系联成流动、循环的水网系统,满足亲水要求,达到水系的连续、整体和通畅的目标。将村级生态河道建设与村庄整治结合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

生态目标:在水质改善基础上,通过植被体系建设,使沿河植被和水中生物得到恢复,做到水清、岸绿,实现河道水系生态化。在清淤、疏浚的同时,配套建设生态护岸和生态圩堤,推行河道长效保洁制度,有效地稳定了河道形态和恢复了河道的各项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3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措施

目前,采用传统设计理念而忽略生态环境的河道整治方法,已被普遍否定,采用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建设生态型河道已成为趋势。村级生态河道作为一种新概念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护岸由过去的混凝土等硬性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且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3.3.1保护水面,还河道以空间

在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同时要提高村民对河道保护的意识,让村民意识到村庄环境的美观和整洁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另外在农村河道整治实施中,根据不同河道等级,不同河道功能,布局不同的护岸生态格局:在农村主要河道以建设高标准护岸形式为主;在村庄河浜以低矮生态护岸为主;在农村小河浜,把水生物、土看作材料,尽量建设湿地生态,在河床斜坡、圩堤顶部都要求植树造林,营造生态。

在我市自2006年以来共对全市14个村的村级河道完成了试点建设,整治后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河道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3.3.2保持河道自然的蜿蜒、曲折

在村级生态河道建设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尽可能地保持河道原有的蜿蜒、曲折走向,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降低河床的坡降,减小河水对两岸的冲刷,同时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如若需要裁弯取直,则应进行充分地论证。在阳明街道潘巷村的河道建设过程中,在满足村民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基本保持了河道原有的形态和走向。

3.3.3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建设生态护岸

传统的浆砌块石、混凝土护岸是一个封闭系统,只考虑了行洪排涝功能,没有考虑生态功能,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和避难场所,阻止了水体与土壤的渗透交换,丧失了自然堤防固有的调节水量和水体自净的作用,所以建设生态护岸必须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在余姚市村级生态河道护岸建设中主要采取了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

3.3.4加强河道保洁,减少河水污染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是个民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引起普遍关注。为了切实加强余姚市村级河道的保洁工作,根据《余姚市河道管理办法》,各乡镇、街道以村为单位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以便将河边垃圾及时清扫,将飘浮在水面上的脏物、树叶等及时清出。

4 结语

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我市所有的村级河道恢复生态功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上,就水利而搞工程,则与当前全社会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极不相符,也达不到建设生态河道的目标。因此,在村级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要拓宽思路,将河道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努力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韩玉玲 岳春雷 叶碎高等《河道生态建设-植物措施应用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年 

沈阳市河道生态建设探讨 篇4

1 沈阳市河流概况

沈阳市境内共有河流26条, 河流总长1 487.33 km。河流的特点是汛期 (每年6—9月) 流量大、水位高、挟沙量大、枯水期流量小 (小型河流在枯水期基本无水) , 季节性明显。经过50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 全市共修筑堤防总长1 628.23 km, 保护耕地37.52万hm2, 保护人口528.2万人。

沈阳市境内有省管大型河流 (流域面积在5 000 km2以上) 4条, 分别是辽河、浑河、柳河、绕阳河, 流经沈阳市河长为557.6 km, 堤防721.43 km, 防洪标准10~300年不等。市管中型河流 (流域面积在1 000~5 000 km2) 4条, 河长363.06km, 分别是蒲河、北沙河、秀水河、养息牧河, 堤防长度408.8km, 防洪标准10~20年不等。另外, 还有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小型河流18条, 河长566.67 km, 堤防长498 km, 防洪标准5~20年, 均由各区、县 (市) 进行管理。全市共有重点河道险工42处, 重点穿堤涵闸28座。

沈阳市现有河流总长1 165.5 km (不含辽河干流) , 河道面积3.00万hm2, 滩地面积1.98万hm2, 耕地面积0.63万hm2, 林地面积0.55万hm2, 苗圃、养殖池、苇田0.06万hm2, 荒地0.63万hm2, 其他0.11万hm2。

2 沈阳市河道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制约, 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耕作方式影响, 造成了河道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 引起了河道生态系统的较大变化, 致使河道生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 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水环境污染。2008年9月对沈阳市16条河流的43个断面进行水质监测, 在所监测的1 054 km河段没有Ⅱ类以上水质, 劣Ⅴ类水质河长达736 km, 占70%, 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二是河道断流时间长。除辽河和浑河以外, 绕阳河、柳河、秀水河、养息牧河、北沙河等主要河流的中上游均已变成季节河, 中下游断流时间在几十天到上百天, 有的达半年;三是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四是河岸植被破坏严重, 其中在册耕地面积有近30%, 不在册土地也有近30%进行了耕种;五是护岸硬质化;六是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七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1]。

3 沈阳市近年河道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2008年以来, 按照辽宁省政府的部署, 沈阳市开始进行辽河干流生态治理, 先后完成了0.782万hm2河道桥梁等节点生态建设, 完成辽支清淤、封育等生态工程, 又完成垃圾清理量达14.8万m3, 在市政府各部门的精心组织下, 辽河干流实现了水质达标;自1993年以来, 沈阳市开始对浑河城市段进行综合治理[2,3], 先后完成浑河城防段堤防、岸线建设;建成了五里河、沈水湾等浑河沿岸大型滨水公园;实现里浑河城市段37 km河段通航, 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水利风景区;自2010年开始, 沈阳市利用3年时间, 高标准、全流域、深度综合全流域治理蒲河, 目前已把蒲河建设成为集防洪排涝、生态景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沈阳地区第一条生态河流。

辽、浑、蒲河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好评, 也为沈阳市今后河道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治理经验。

4 国内外河道生态建设的进展及沈阳市今后河道生态建设对策

4.1 国内外河道生态建设的进展

国外20世纪30—50年代为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雏形阶段, 该阶段重点主要是放在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上。20世纪50—80年代为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形成阶段, 该阶段终端是河流自然的健康状态, 强调人为控制和河流的自我恢复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河流生态修复实践全面展开的阶段, 该阶段以日本提出的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为典范, 该理论提倡用木桩、竹笼、卵石等代替水泥板来修建河堤, 称之生态河堤[4]。

我国则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认知, 提出了河流的开发应强调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 同时注重发挥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目前, 我国在河道生态建设方面的典型工程有:天津市南排河分段综合整治工程, 福州市白马支河综合整治工程, 秦皇岛市抚宁县洋河水库“复合人工湿地修复水库污染水体”示范工程, 上海市苏州河控制排污工程等。

4.2 对沈阳市河道生态建设的对策

4.2.1 确定指导思想和目标。

沈阳市河道生态建设指导思想:通过科学的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有效改善水质, 遏制沙尘, 美化环境, 提高河道防洪能力, 恢复和维护河道生态, 使河流成为草绿、水清、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近期目标:按照沈阳市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河道生态建设标准, 2015年底前将辽河、浑河、柳河、绕阳河、蒲河、秀水河、养息牧河、北沙河、白塔堡河9条河流纳入重点河道生态建设范围进行建设[5,6]。

4.2.2 确定河道综合整治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对不同河流、河段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案;二是坚持防洪, 生态效益为主,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坚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质污染治理项目相结合,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努力提高治理水平;四是坚持科学实施, 用最少的工程投资, 达到最佳的工程治理效果。

4.2.3 加强宣传, 统一实施。

鉴于河道生态建设涉及环保、土地、农业、林业等政府部门, 因此河道生态建设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实施, 特别要加强对在流域层面上的生态修复。同时, 应加强全社会的生态环保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依法治理破坏河道生态建设的各种行为。

4.2.4 加强河道生态建设的后期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 管理作为系统生态功能发挥的精华, 决定着河道生态建设效果及演替方向, 会缩短河道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良性演替时间。政府对建成的河道生态工程应增加管理资金投入, 使之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更好地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杜鹃, 张玉玲.辽宁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J].东北水利水电, 2011 (12) :43-44.

[2]杜娟.积极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恢复河道健康[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 (3) :40-41.

[3]王文君, 黄道明.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 2012 (4) :142-146.

[4]靳大雪, 刘卓也, 于翔.浅谈辽宁省河道生态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1) :105.

[5]杨俊鹏, 王铁良, 范昊明, 等.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 2012 (6) :299-304.

河道采砂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论文 篇5

2建立健全河道采砂管理制度

2.1谋建章立制,健全采砂管理政策

20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水利厅加大了河道采砂管理制度建设力度,先后出台了《辽宁省河道采砂管理实施细则》《辽宁省河道采砂权拍卖挂牌出让办法》《辽宁省河道采砂权出让价款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调整河道采砂权出让价款分成体制等征管事项的通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河道采砂规划计划和拍卖挂牌出让等制度。,针对采砂政策实际执行中遇到的.新问题和国家对简政放权的有关要求,又对相关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下放了部分采砂规划计划的审批权限,明确了重点工程用砂和“河道清淤”等程序,又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了《辽宁省河道采砂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暂行)》,使全省采砂管理制度体系得以基本健全。为增强河道采砂管理的法律保障,积极配合开展《辽宁省河道管理条例》的修订,在《辽宁省河道管理条例》中专设了“河道采砂”章节,明确了河道管理的许可权限和管理权限,理顺了河道管理责、权、利之间的关系,细化了管理要求,加大了处罚打击力度,成为保障辽宁省河道采砂管理开展的“基本法”。

2.2抓贯彻落实,强化制度刚性运行

河道采砂管理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执行是规范采砂管理的关键。省水利厅在指导地方开展采砂许可工作中,严格监督各地贯彻落实河道采砂规划、计划和采砂权公开出让制度,坚持未列入年度采砂计划的河流(河段)禁止一切经营性采砂行为,在保证河道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河道砂石资源;在全省推行采砂公示牌和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群众进行采砂监督;积极探索推行采砂前、中、后动态监管和采砂视频监控试点建设等措施,规范了砂场日常运行;在全省建立河道采砂监管巡查制度,明确巡查主体、频次等要求,强化各级管理部门防范非法违规采砂管理能力。省水利厅还加大了采砂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制定了河道采砂管理考核激励政策以进一步调动地方采砂管理的积极性,推动河道采砂各项制度刚性运行。

2.3落管理责任,强化采砂监管执法

在采砂日常管理方面,20以来,省水利厅又先后下发了多个管理文件,推动建立河道、水政、公安“三位一体”巡查防控体系,明确各级河道、水政、江河公安部门及乡镇水利站、村水管员的责任,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采砂巡查监管队伍和日常管理责任人,实行对采砂日常管理责任人的考核与聘用挂钩;在全省推行采砂公示牌和有奖举报制度,发动和鼓励全社会对河道采砂进行监督。全面推广水利和公安联合巡查、执法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采砂专项行动,合力打击非法采砂、犯罪活动。据初步统计,—20专项行动期间,全省共打击处理非法采砂案件1101件、扣押设备718台套、行政罚款1644.2万元、刑事查处案件53起,打击力度明显加大,有力地维护了河道采砂管理的正常秩序。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刑事打击非法采砂犯罪难

由于水法律法规不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缺乏有效衔接,致使在追究非法采砂犯罪嫌疑人责任时,存在定罪难和量刑难的问题。尽管经过近几年不懈努力,全省按“非法采矿罪”探索打击了一批,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各地法院在审判时大多判处当事人缓刑,打击震慑效果未充分发挥;对类似已危及河道防洪工程安全又达不到“非法采矿罪”立案标准的非法采砂活动,缺少刑罚的罪名和判例,部分司法机关不愿“冒险”。

3.2河道采砂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河道管理范围不明确,与河争地、侵占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但给河道防洪安全和工程安全带来隐患,也导致管理部门不能依法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管护权力,河道采砂管理和执法难度大。二是河道采砂日常巡查监管任务重,基层管理单位普遍存在采砂监管经费短缺、管理队伍不稳定问题,严重制约了河道采砂日常巡查监管的正常开展。三是对于“昼伏夜出”“蚂蚁搬家”,以及“闪电”“游击”式的盗采活动,取证较难,管理和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建议

4.1加强河道采砂法制建设

因河道采砂管理所依据的水法律法规不完善,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在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犯罪中定罪难、量刑难。因此,强烈建议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进行修正,单独增设“非法采砂罪”,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从根本上解决打击非法采砂量刑定罪难的问题。

4.2出台指导政策,探索采砂管理措施

建议国家尽早出台全国性的河道采砂政策,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指导各地在探索采取“保证金”“特许经营”措施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开展。

4.3加大保障力度,切实扭转重建轻管

建议国家制定出台有关基层河道管理单位和人员编制设置的意见,将基层管理单位运行及人员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河道采砂日常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切实扭转“重建轻管”现象,实现河道采砂长效监管。

5展望

河道采砂管理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河道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河道采砂管理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加强部门沟通合作,强化采砂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并通过不断推进河道采砂体制、制度建设和进行持续的创新实践,进一步开拓依法行政、便捷高效的河道采砂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勤勤.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利,(10).

[2]涂剑.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提高采砂监管水平[J].中国水利,2012(21).

[3]王瑞,杨玲.关于河道采砂管理体制的思考[J].水利建设与管理,(3).

河道建设 篇6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日趋激烈的时代,河道建设管理工作,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对河道建设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要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水平的河道建设管理能力,保障河道的安全有效运行,为国家城市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河道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个行业也对和刘志远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河水东农田的灌溉使农民获得了农产品丰收,河水发电为广大居民带来了廉价的电力,与此同时,河流资源的不科学运用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危机,这使得我们必须加强对河道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视。

一、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河道建设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我国地域面积广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充足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地河道生产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没有及时对河道生产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对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及时的思想教育,还有些领导者对利用河道进行经济建设的方法没有充分的理解,很多地区的领导者仅仅将河道建设问题当做是防洪减灾事业的一部分,对河道开发利用能够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视而不见,还有些地区的领导者缺乏足够的环保意识,没有将环保事业当做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业,这使得很多地区的河道建设管理出现了很多破坏生态环境,滥用稀缺资源的现象,很多地区的河道只能单纯的起到防洪减灾作用,并没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河道工程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研究表明,我国长江流域的野生鱼类近十年间消失了五百余种,一些列令人惊讶的数据表明,我国生态环境正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很多地区对河道建设的认知不够全面,对河道生产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了解不够科学,很多地区在对河道进行建设过程中未能严格的按照当地相关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进行河道的施工假设,导致河道建设不能真正起到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很多河道施工过程中,滥用稀有资源,对我国不可再生能源造成巨大浪费,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由于不科学的行政手段,很多施工团队仅仅为了完成上级行政性指标,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缺乏认识,对施工团队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情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很多地区由于领导者的决策问题,河道的施工建设仅仅服务于防洪减灾领域,忽视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很多河道虽然起到了控制洪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但是河道的建设对当地生态坏境的破坏非常严重,很多地区的野生动植物数量迅速减少,各地区的生态问题已经日趋严峻,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对当地经济建设也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三)技术上的缺陷

由于我国河道建设企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河道施工企业面对巨额的经济利益,失去了维护生态环境,支持当地区经济建设的理念,很多河道建设管理单位,处于简单的利益驱动,大量接收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对稀缺资源造成浪费的大型河道施工工程,有些企业设计方法过于简单粗糙,没有及时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河道生产技术和河道管理體制,很多企业地河道施工的前期准备不足,未能及时的做好河道施工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河道施工,采取一致的方案措施,但是河道不能被科学合理的运用到经济建设和民生事业中,有些地区由于技术力量的不足吗,没有对河道的使用进行远景规划,很多河道的使用周期短,维修成本高,这些都为该地区经济建设造成了隐患。

二、河道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一)加强地方政府对河道管理的重视

在河道建设实践中,部分干部群众观念陈旧,总认为在河道治理中采取混凝土、浆砌石护岸比较坚固可靠,对生态河道的做法不放心,持怀疑态度。甚至有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河道建设就是解决防洪问题,重点工程牢固可靠,生态不生态无关紧要。河道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生活的重要事业,【1】必须充分引起当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领导者要积极学习河道施工建设和后期管理的相关知识,努力做到自身知识储备符合河道建设管理工作的需要,另外,要及时组织政府部门和河道施工建设部门的领导集体对河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学习,组建大型专业化讲师团队,对地方政府的领导者和河道施工建设管理团队的领导者进行制度化、常态化的专业知识培训,保证各界领导的思想认识达到当前社会对河道建设管理工作的标准要求。

(二)避免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河道施工建设

河道施工建设团队要加强对施工建设团队和后期管理团队的环保意识培养,【2】让所有河道建设管理工作人员切实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河道建设施工团队的制度性制约,以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基础,及时制定河道施工建设团队的具体工作注意事项,避免河道施工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提高河道施工建设团队的工作职业素养,让河道施工建设人员对国家稀有资源具备充分的了解,避免河道施工建设过程中大量损耗国家稀缺能源,【3】有力的节省国有资源,要积极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合作,对当地野生动植物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从根本上杜绝河道施工建设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河道生态建设和治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河道治理的新模式,将防洪治涝、生态环境、航运、旅游、休闲娱乐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还要继续加强科学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河道治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不同地区、河段、功能河道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选取平原、山区、滩涂不同区域特点河道进行试验,从长远出发,探讨经济、合理、有利于水环境改善及其他功能实现的生态河道治理标准和新型技术,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河段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生态河道治理标准和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河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河道施工建设技术

科技含量高的河道施工建设技术,能有有效的避免能源的大量浪费,在对河道的初期规划上,认清河道的具体作用,对河道进行科学细致的规划,在河道的施工过程中,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河道施工建设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河道施工的效率进行提高,切实保障河道的施工质量,在河道的施工过程中,科技含量高的施工设备能够有效保障河道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加强涵闸管理专业化就是要做好启闭设施、机体表面、传动系统、防雷设施及配电设施的维修养护,而要做好涵闸的专业养护,确保机电设备灵活、运行正常,就必然要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确定不同的岗位人员素质要求,为不同岗位的职工提供不同专业培训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

结束语

对我国河道施工建设团队建设情况的充分把握,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河道建设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对我国河道建设充分运用于工业生产和民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邓贵平.浅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4(9):4-53.

[2]经玉梅,高超.生态型河道的建设理念[J].民营科技,2013(4):206.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7

1 城市河道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内的一些工厂、企业、个体作坊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 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及牲畜粪便直接排放于河道之中, 形成了严重的污染, 黑水臭水横流, 而部分村镇河道河面上固体漂浮物泛滥, 岸边垃圾随意丢放, 同样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1.2 河道岸堤及河底生态环境退化

城市河道护岸主要采用施工快, 寿命长的混凝土桩板结构, 它的坚硬结构使湿地面积减小, 割断了土壤和水体的联系, 同时岸上生物与水生生物无法直接接触, 又割断了自然河流的生物链。甚至, 有的城市在河道里铺上水泥板, 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性

1.3 规划河道破坏了水体代谢功能

很多城市中的河道被整齐划一走向笔直, 这的确富有现代都市的时代气息, 然而却与生态化河道的理念背道而驰。自然环境中的河道迂回婉转, 除了美观外更为重要的是其在弯转的过程中加大了水流动力, 加快了水体代谢的速度。而现今城市市区内的河道网络无论从河道走向还是建闸设计方面都缺乏合理规划, 造成河道水流不畅, 降低了水体自净的能力。水体在人工河道中得不到即时的代谢交换, 严重的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

2 生态化河道整治原则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文明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是顺应自然, 改造自然的结果。老子认为:天法道, 道法自然。正是说明人们应当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并对其加以应用, 从而达到改造自然, 为我所用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即是在当今时代对“道法自然”的现代化诠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需要在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的同时, 更为有效地保护自然。这是站在生态环境的总体高度对河道整治规划所确立的指导性原则。

2.2 贯彻“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上善若水。古人曾将最高的伦理标准赋予水。由此可见, 水资源对于人类的价值早已不局限于具体使用功效, 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品格的层面。在当今时代, 对于河道整治规划同样不应仅从经济, 社会效应方面考虑, 而应在人文背景的支撑下深入的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人水和谐”的统一理念, 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人与水的关系所作出的深刻思考。只有深入的贯彻这一理念, 才能使城市河道真正造福于百姓。

3 河道生态化整治规划的具体措施

生态化城市河道的整治, 主要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休闲环境。同时也应强化其在防洪排涝, 城市水环境整体调节方面的作用, 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

3.1 顺应河道自然地势, 抓好防涝泄洪;改善水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现有城市河道的弊端在于其早期建闸规划不合理, 由此产生了水道代谢缓慢, 水流不畅的问题。因此在生态化河道的整治与规划过程中, 应当注意顺应河道自然的地势特点。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表明: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有利于减少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因此, 本着“人水和谐”的原则, 在生态化河道的规划上应该注意其自身的合理性。河道整治的基础任务, 就是改善水质, 也是生态化河道建设的前提。所以一方面要对河道沉积的淤泥进行清理, 清黑除臭, 畅通水流通道, 给洪水以出路。同时禁止在河道保护管理范围内搭建建筑物和阻水设施、填堵河道, 加强河道及沉砂池等设施的养护管理, 对涉及河道的建设工程强化防汛排涝要求, 确保河道畅通和行洪安全。

另一方面, 要突出抓好截污治污。河道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污水大量排放, 导致水质恶化, 因而恢复河清水澈, 截污治污是根本手段。应将所有排河污水全部截流并网, 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 保护水体环境。

3.2 建设生态堤岸, 设立亲水设施, 严把材料关

在人工型生态护岸的建设中, 要注意选材的问题, 最大限度的避免水体污染。采用人工护岸时, 要尽量减少钢性结构, 增强其在护岸中的“软效果”, 即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同时还能促进水道的自身修复能力。在必要的钢结构工程设置时, 尽量使用自然材料, 避免二次污染。

亲水设施则必须保证两点, 一是亲水台阶适宜;二是水位变化不宜太大。同时为了让人们能更多的接触水体, 可以结合周围的景观, 适当安排一些水上喷泉, 地面喷泉等娱乐设施。

3.3 优化河岸植被配置, 遵循植大树, 配小树、布花草, 建草坪的原则

植树有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的作用。大树雄壮, 小树秀丽。二者参差而立, 不仅美观, 更加拉近了人与河道的距离。随着植被树木的增加, 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同时, 布置花卉, 草坪, 可以增强城市河道水体系统的亲民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人文效应,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花卉经典布置应以几何图案为主, 植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可以根据植物特定的习性及作用, 综合搭配, 达到视觉上错落有致的效果。期间可以配以草坪, 草坪面积约占总绿化面积的30%左右。

3.4 理顺机制, 落实职责, 坚持长效, 细化管理

对市区河道的管理责任分工进行调整和理顺, 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 对市区范围内河道防汛清淤、卫生保洁、排污整治、河岸景观绿化和设施维护管理等全面实施环境管理, 并建立日常检查考核机制和责权利相统一的投资分担机制在河道管理中借鉴城市园林绿化、环卫等管理模式, 全面落实河道管理目标责任制, 成立专业化队伍, 分区、分河、分段, 定岗、定点、定人, 每天由河道保洁人员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和管理, 并做好巡查纪录, 将巡查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管理和执法部门处理。广泛开展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增强全社会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的意识,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河道管理, 最终在齐抓共管的大环境下,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市民齐心共建文明生态城市。

总之, 城市中的河道, 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 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 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 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生态城市已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恕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J].中国三峡建设, 2004, (05)

[2]李淑杰.浅析生态化河道整治规划[J].陕西水利, 2010 (4) .

河道对同里古镇建设的影响研究 篇8

同里镇处于太湖流域, 6000多年前, 这里曾是一片湖沼地。随着渔牧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 先民在这里围圩造田, 形成了河网密布的自然地貌。古镇由河网分割为8个圩, 分别是:东桧楖圩、西桧楖圩、佛字圩、东柳圩、西柳圩、秵镰圩、漆字圩和洪字圩, 这使整个古镇地势西高东低[1]。

唐宋时, 古镇设在九里村。元代起, 镇中心向河道密集区迁移, 原镇区遂变为农村。居民在水源丰富的地方定居下来。明代, 基本形成住宅区在北、商业区在南的格局。至清代, 除原濠潭和荷花荡这两片荒地外, 几乎没有其它成片空地, 镇区进一步充实。这时居民围绕经济发展之处落户, 镇区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繁荣的城镇。同里优越的地理位置, 丰沃的水土促使人口聚集, 文教昌盛, 构成昔日同里的繁荣局面。

2 河道水系分布情况比较

2.1 古代水系分布

同里镇属于太湖水网平原中的湖荡平原, 地势平坦, 镇区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 经测量, 镇区及镇郊高程在4.01~5.12m之间 (采用吴淞高程) [2]。

同里镇四面皆湖, 东为同里湖, 南为叶泽湖, 西为庞山湖, 北为九里湖, 西北为吴淞江, 东北为姚成湖。同里镇建址在这些湖中间, 联合东栅诸港的水, 成为新湖。其中镇的支流向东北汇入九里湖, 向北汇入吴淞江。镇北边的河分2支, 向北依旧汇入九里湖, 其东边的从斜桥向东北流向的, 与东栅港的水合并成为菱湖。镇区西侧是同里湖, 东侧是湖山庵, 两侧水源是古镇河流水的来源之处 (图1、2) [1]。

2.2 现代水系分布

镇区现在有大小湖泊10余个, 将古镇分割成7个小岛, 形成了众多河道, 如中元港、牛头湾等, 与古代主体上没有太大的改变, 基本维持了旧有的面貌。古代同里人在镇区原有河流的基础上, 开凿部分水道连通原有的水系, 使得水运交通更加便利, 这基本形制就被一直保留至今。目前为止同里镇河流总长5.14km, 面积9.37hm2, 平均每个市民占有13.9m2, 市民所拥有的河流面积占全省前列;石驳岸总长6.04km, 临水民居5.46万m2, 占民居总建筑面积的36.9%[2]。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 镇区布局一切环绕水做文章, 因水成街, 因水成路, 因水成市, 因水成园, 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为一体, 构成了古镇同里特有的水乡风貌。

3 水系在同里古镇中的作用

在同里, 水是居民们平时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里居民祖祖辈辈各种生活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水是同里的灵魂, 是同里精华所在。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和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这样评价同里的水, “同里以水名, 无水无同里。”走进同里景区, 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水的存在。水巷既是作为水上交通的要道, 是城镇与四邻农村、城市联系的纽带, 是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 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洗衣、洗菜、洗物、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3]。

3.1 生产

同里盛产各种营养丰富的水生作物, 如茭白、芹菜、莼菜、菱、藕、慈姑, 尤其是土特产之一的芡实, 类似睡莲, 其果是同里人重要的经济来源。

作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小镇中很多人还是保持了先民捕鱼的习性。由于湖泊众多, 这里各种水产品取之不尽, 尤其是非常著名的“太湖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河中还产有其他丰富的水产品如鳜鱼、鳗鱼、黄鳝等等。

3.2 水运

河道另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水运。从历史上来看, 航运是同里重要的运输方式, 虽然随着近年来公路交通已逐渐完善发展, 航运这种方式在对外交通中的作用大大削弱了, 但它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里镇域内外水系发达, 支流曲港纵横, 水路交通堪称便利。根据资料显示, 主要一些航道有:苏松外港线, 4级航道;吴芦线, 7级航道;苏松内港线, 5级航道;长牵路港, 等外30级;同屯线, 等外30级[2]。除了航道还有一些较为重要的航运码头来装卸货物, 如在原屯村有500t锚地, 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单位自建的简易货运码头。风景区内的船只主要用于旅游载客。随着同里旅游业的开发, 河网水系逐步摆脱单一货物运输的功能, 开始提供泛舟江南水乡的旅游体验[4]。很多游客都会选择在水中欣赏、拍摄同里古镇美景 (图3) 。随着这种需求量的增加, 景区内增加了游船的租赁服务, 载客船只数量也逐渐增多了。这逐渐成为居民收入的来源之一。

3.3 生活

当然河流除了发挥其交通的功能外, 与居民的生活还紧密联系在一起。即使镇上已通了水电, 但不时还会看见有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仍像往日那样在河道边洗菜洗衣服。由于居民们大都是泽水而居, 为方便洗刷, 在临水的一边修筑了石阶, 方便上下行走, 游人也可以与水更加亲近。另外, 河道在一些节庆日发挥重要作用。农历6月23射水龙, 人们将把飘飘洒洒的水珠泼向没带雨伞的人群, 十分热闹。农历7月30放水灯, 每家每户都会放水灯, 全镇的河面上都会亮起水灯, 犹如满天星斗。平时也有游客在水面上放花灯祈福。

3.4 河岸景观

旅游业的发展使水系景观的作用日益突出。同里水系自成风景, 潺潺流动, 一番小桥流水人家意境。河道以青石垒壁, 缝隙中青苔生长旺盛。沿街有石凳可供休息, 景观树长势旺盛, 带来浓浓绿荫。亭、斋、轩、榭、亭、台、楼、阁等形式的建筑散布在河道周边以及镇区各处。临街商铺还将自家的花花草草或者一些小型蔬菜盆栽排放在河岸边, 使河岸景观更显出一种乡土气息。

水系景观还促进一大批街边茶馆的开设。因为有水, 同里人喝茶的习惯也比其他古镇浓。抗战前同里有茶楼20余家, 为取水方便一般都建在沿河, 河水经矾沉淀后即可沏茶[1]。如今游人坐在河岸, 品茗赏河景也是一番风味 (图4) 。正如诗曰:“休愁到此食无鱼, 十里周围大小湖;茶座街头闲结网, 渔舟浅载笑相呼。”

4 河道水系对古镇园林形成的影响作用

同里的水不仅影响了古镇建设, 也影响了同里园林景观的形成。同里有很多景观都是以水为背景, 如“莲浦香风”、“九里晴澜”等。尤其是“罗星听雨”这处景观, 更是以水景为特色, 被誉为“蓬莱仙境”。古镇中还有很多园林建筑也是与水相连, 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宋代诗人叶茵在这里构筑小苑, 称“水竹墅别业”, 园内景点与水紧密相连。元代叶振宗在同里湖畔建造“水花园”;明代任秀在庞山湖畔建造“湖林别业”;清代著名贴水名园“退思园”成为江南古镇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以退思园为例, 分析河道水系对古镇园林的影响。同里的自然条件为退思园的水景艺术设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而丰富了造园景观。退思园建于光绪年间。该园设计者是同里画家袁龙, 以“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之意建造“退思园”, 全园占地九亩八分[5], 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 因地制宜, 精巧构思建成的。此园布局小巧玲珑, 通过因地制宜地处理使其空间布局紧凑而不失疏朗, 建造时讲究的不是园林的气势与气魄, 而是以诗文造园, 追求园林的神韵与诗意。

全园以水为中心, 建筑全部临水而建, 被著名造园学家陈从周先生誉为“贴水园”。山、亭、堂、廊、轩、榭、舫皆紧贴水面, 园子沐水而出, 独秀江南, 给人水面的汪洋之感, 还给院子增添了一份动感。水边临水小轩较多, 如“菰雨生凉”, 轩边开4扇长窗, 轩正中置大镜, 可从中倒映出莲花池, 增加了视觉的空间感 (图5) 。而园中“闹红一舸”, 仿船形建筑, 船头有湖石托住, 水穿石隙, 潺潺声不绝于耳, 仿佛行江海之中。水滋养了园中动植物, 睡莲红鱼交相辉映, 充满动感和灵性。水面上的建筑贴水而建, 在微波中似动非动, 水过湖石, 水流悦耳。整个园子若缺少水, 园只能是一枯园。总的来说, 水系的分布造就了退思园, 而退思园也丰富了水面景观, 正是自然与人工十分和谐精妙的结合。

5 同里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古镇的保护开发避免不了会出现各种问题。江南古镇在开发旅游之后, 形式雷同, 每个古镇各自特色不明显。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古镇, 重点是在于这种共性的把握之下特质的挖掘, 并强调在古镇修缮中坚持“修旧如故, 以存其真”的原则[6]。同里既然是以水多桥多著名, 就要强调河道整体发展的与时俱进。实际上同里河道的水质还是令人十分担忧, 镇区虽没有明显的漂浮物, 但给人污浊的感觉。水乡古镇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极强相关性, 水体多变流动的形态, 蜿蜒的岸线、具有人性尺度紧密排列的民居, 整合处水乡城镇的连续空间结构[7]。彻底解决水质问题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 必要时需对整个流域进行综合整治。

本研究通过水与古镇建设关系的分析, 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议。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环保问题深入贯彻实施, 对古镇的保护性建设愈发重要。在保护进行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同里古镇的文化底蕴的优势, 结合河网密布、小桥众多的特点, 突出河道的发展对古镇建设的意义, 强化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加强经济发展对古镇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使之成为江南众多水乡古镇中最具特色的古镇之一。

参考文献

[1]同里镇人民政府, 吴江市档案局.同里志[M].江苏:广陵书社, 2011.

[2]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总体规划 (2002-2020年) [R].吴江:2002.

[3]阮仪三, 邵甬, 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 :1-4.

[4]王云才, 李飞.陈田.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乌镇、西塘、南浔三镇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 (11) :700-703.

[5]唐珣, 高翅.寓建筑美于自然美之中——浅析退思园的造园艺术特色[J].广东园林.2011 (01) :32-35.

[6]阮仪三, 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 (05) :52-59.

河道建设 篇9

1 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乱采滥挖现象严重, 管理困难

虽然我国河道管理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对河道开采砂石进行了整顿和规划, 并画出了采砂禁区, 但在一些河道管理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 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 非法、无序开采、乱采滥挖砂石的现象还十分严重。个别的采砂业主为了扩大经济利益, 甚至超深度、近距离作业, 导致河堤被掏空, 道路毁坏, 给当地居民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这些采砂业主往往是水政执法部门一来检查就进行隐匿, 水政执法部门走了就又开始进行作业, 这给河道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 违章建筑屡禁不止, 监管缺位

近年来, 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水法意识淡薄, 受眼前利益驱使不申请不审批就在河道内进行违章建筑的行为越来越多。在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的河道建设项目中, 先建后批、不按规定进行项目审查、不做防洪分析论证、不按审批意见进行建设等不执行河道建筑工程基本建筑程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违规建设行为不但影响了河道的生态文明建设, 给河道管理带来了麻烦, 还给河道防洪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1.3 乱堆乱放问题严重, 治理缺乏

一些采砂业主为了自己方便, 在河道内任意堆放砂石和废料, 还有的业主在禁采区和禁采期进行非法采砂, 甚至破坏堤防工程, 给河道行洪带来了很大阻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型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多, 有些单位和个人防洪意识较差, 将工程产生的石渣、矿渣、垃圾等废弃物随意地丢弃在河道内, 给河道治理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2 侵占河道造成的危害

2.1 乱采滥挖危及河道稳定

非法的无序开采和乱采乱挖给河道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河道坑堆的增多、河床的大幅降低都会引起两岸滩地的沉降, 凹岸采砂还会加剧河岸的冲刷, 造成河岸滑坡, 缩短岸坡提防预留滩涂距离, 甚至危及河堤安全。这些乱采滥挖侵占河道的行为, 不但改变了自然河势的状况, 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采挖后留下的坑潭也给临河而居的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2 违章建筑影响行洪安全

目前, 河道内穿河、跨河、临河的违章建筑有很多, 这些非法的围堤、护岸、水坝、道路等建筑, 严重的影响了河势的稳定, 改变了水流的态势, 危害了堤防的稳固性, 妨碍了河道行洪安全, 给河道的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有效保证河道的行洪能力, 减少违章建筑给河道行洪带来的威胁, 就必须加大执法力度, 从根本上进行整治和巡查。

2.3 乱堆乱放危害河流生态

河道内随意弃置的矿渣、石渣、废料等不但会使河道变窄, 给防汛带来安全隐患, 还会严重影响水质, 破坏河流的生态平衡。这主要是因为河道采砂要经过水洗和筛刷会产生很多泥水, 采砂船也会排除一定的含油废水, 加上群众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都会给河流的水质造成污染。

3 如何加强河道管理

3.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要做好河道管理工作, 必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分级负责, 并做好部署和检查。各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河道管理联动机制, 做到常讲常抓, 联合执法, 强制执行, 以做好河道的巡查管理。只有从根本上规范河道采砂活动, 严格审批河道范围内的建设工程, 杜绝在河道内随意弃置矿渣、废料和垃圾, 才能有效的疏浚河道, 保持河道的稳定, 加强防洪的能力。

3.2 严格落实日常管理

对于采砂活动的管理, 要制定采砂规划, 明确禁采区和禁采期, 并根据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日常巡查, 保证日常管理的有序性。对于沿河建筑, 要进行严格的审批, 并要求根据河道建筑的相关规定, 依法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对于违章、违法建筑要坚决依法进行处理, 以免给河道防洪带来安全威胁。

3.3 搞好宣传营造舆论

要加强河道防洪管理, 提高沿岸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是关键。搞好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的宣传, 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有助于群众遵纪守法, 自觉保护河道。对于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 要定期举办法律讲座, 进行涉水法律法规的培训。对于普通群众, 可以通过制作广告宣传牌、墙体标语等方法进行宣传, 切实将防洪管理深入人心, 保证河道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丁鹤.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 2002 (1) .

[2]杨银晖.城市河道治理应注重“原生态”, 2006, 11.

[3]刘明辉, 陶宇君.生态护坡在城市河道防护工程中的应用, 2007 (1) .

浙江省城镇生态河道建设模式研究 篇10

1 浙江省河道存在的问题

对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选取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宁波西塘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其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结果表明,目前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河道水域缺乏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单一。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手册》中规定的河流生态要素标准[1]对以上河道的生态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只有2条河道评优。(2)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制订1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对加强河道生态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并且要求涉及面广、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3)未有效保护和充分开发利用其丰富的人文水景资源。(4)景观工程的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

2 构建措施

城镇生态河道的构建,只有将河道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河道生态体系的设计原则(图1),并且综合考虑场地中的各种因素,才能保护和营造多样化的城镇河道生态系统,为生物创造出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

2.1 园林设施生态设计

城镇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设法扩大水面和绿化。一般要求铺装具有透水性,这样可扩大雨水的渗透范围,土壤中便可繁殖出更多的微生物。铺装材料要和沿河道路的风格、护岸材料及沿河建筑物协调,主要有土、沙、石、沥青、混凝土、砖、木砖、混凝土砌块、瓷砖等(表1)。

2.2 雨水收集利用

收集、利用城镇雨水,既可以节约水资源,还能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缓城镇雨水洪涝,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可以在人行道和街道路边之间的荒地上栽种多种植物,以自然途径利用城市雨水,形成一个包括收集、滞留、清洁、渗透等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统,同时营造出自然优美的街道景观。

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西南第12大街街道绿化改造项目为例,其步行区设计融入了街道雨洪管理和再利用,在种植池边沿设计30 cm的入口,街道上的雨水经此流入种植池,池内土壤渗水速度可达10 cm/h。当种植池内的水面高于15 cm时,多余的雨水将从另一个相同宽度的出口流到街道上,之后再流入第2个种植池,依此类推到第4个种植池。当第4个种植池也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雨水将流入现有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图2)。

2.3 生态驳岸设计

浙江省城镇河道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硬质垂直驳岸占目前河道驳岸建设的71%,自然植物驳岸仅占29%(图3)。硬质垂直驳岸多采用人工化的整治和加固,工程渠道化严重,亲水性差。可大力推广以下几种新的护坡技术:一是应用生态混凝土(绿色混凝土)。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技术,在实际中应用不多,目前仅有黄浦江徐浦大桥应用此技术。这种技术从理论上讲,可以实现河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重建、水质净化等功能。二是节约型生态驳岸材料。该材料有固坡护岸和绿化功能,由中空的构建插接堆叠而成,空腔中可填充土壤并种植植物,如目前研究的节约型生态驳岸材料(图4)。该构件水面以下的部分向水体开口,可供鱼虾等栖息、产卵,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三是推广植物应用。即利用植物调节小气候,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一方面,通过藤本植物改善垂直式驳岸的硬化现象。另一方面,通过水生植物构建自然式亲水种植池驳岸,但仅适合于水流速度较小、冲刷侵蚀能力较低、行洪压力较小的河道。四是应用柔性植生袋。目前在浙江省紫金港、莲花港、文泽渠等地,以及贵州省、重庆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深圳市等地陆续实施中(图5、图6),如杭州龙达环保公司生产的生态袋(引进国外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技术)。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城镇河道护岸应尽量采用以下3种自然化设计。

2.3.1 多自然型生态驳岸。

与自然原型护岸和自然型护岸相比,多自然型护岸抗水流冲刷的能力更强,其以自然型护岸为基础,建造时加用了植物、石料、木材、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抗洪水能力更强[3]。同时多自然型生态驳岸也具备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这与其他生态护岸相比没有差别。因此,多自然型生态驳岸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态护岸形式。

(1)适用条件:适用于大流量、高冲刷能力的山溪型河道以及沿海型河道。

(2)具体措施: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多孔质结构护岸、箱笼护岸、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等。

2.3.2 自然型生态驳岸。

此类驳岸采用自然土坡,对河道边坡不符合稳定要求的河道,先对其进行削坡、清理,然后采用木桩、圆木、卵石、块石等天然材料加高和整修堤顶,在其上植树种草,固坡护岸。自然型生态驳岸一般不宜采用人工建筑材料。

(1)适用条件:适用于各种有较大流速的区县及乡镇级河道及坡度较大的山溪型城镇河道。

(2)具体措施:(1)干砌块石或打木桩法。水上部分可参考自然原型护岸的做法,培育自然草地或者种植湿地松、水杉、垂柳、桂花等植物。水下部分采用干砌块石或打木桩的方法,并在块石或木桩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2)采用柔性护坡材料法。水上部分则是在柔性的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或者直接采用柔性植生袋,其上种植耐水湿植物,而水下部分采用软体排或松散抛石。

2.3.3 自然原型生态驳岸。

此类驳岸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自然原型生态驳岸保持河道两侧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草地、树林、灌木以及岸边自然生长的挺水和沉水植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同时,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能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形成良性稳定的生物链[4]。

(1)适用条件:适用于流速不快,流量较小,冲刷能力较弱的平原型乡镇级河道。河床过水断面较小。

(2)具体措施:在坡面上种植沙棘、云南黄馨、刺槐、常青藤等植物,也可撒播或铺上草坪,培育自然草地;还可在水中种植垂柳、水杉、池杉以及芦苇、野茭白、黄菖蒲、石菖蒲、香菇草、花叶芦竹、凤眼莲、水罂粟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

3 结论与展望

生态河道建设应首先考虑生态问题,包括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等。虽然目前国内外在生态河道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河道,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浙江省目前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该文从多样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及营造方面(包括生态驳岸建设、雨水收集、生态设施)进行城镇河道的生态设计,以期寻找适合浙江省城镇生态河道建设发展的方向。

城镇河道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是城镇形象的窗口,它的发展总是因为社会和城镇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往往要满足不同的社会背景提出的不同的服务目的,城镇河道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目前及将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丁.格里菲斯.欧盟水框架指令手册[M].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组织,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3]财团法人河口整治中心.河流与自然环境[M].吴浓娣,张祥伟,高波,译.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植物、河道与火星 篇11

维管植物体内包含了能够运输水分和养分的管道,在大约4.5亿年前,维管植物出现并繁盛,开始从地球大气层中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步下降,使得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降温,于是冰川开始扩张自己的领地,大面积冰川覆盖了广阔的地表。当地球上温暖再次来临,冰川开始融化时,冰和水磨碎了原来坚硬的岩石地表,形成了岩石碎屑。

植物进一步把岩石碎屑分解成了泥土和矿物质,并用自己的根系把泥土固定在原地,不被冲走。于是,流水的河岸开始形成,流水在两岸之间流淌,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地表肆意地漫流。有了河床和河岸,流水就变成了有固定流动路线的河流,河流周期性地泛滥,淤泥沉积形成富饶的土壤。当大量树木扎根在新形成的土壤,并一代代地荣枯,无端落木潇潇而下,堵塞了河流,让河水改向新的方向,制造出更多的泛滥,也制造出更大面积的淤泥沉积,使得树木可以在更广阔的地表上生长。

植物出现之前的沉积岩中不含有泥巴。但是当植物出现后,泥巴就成为沉积岩的成分之一。泥地景观在地表分布广泛,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一句话,维管植物实际上创造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泥地、河流等地表景观。

这些植物与河流关系的新研究,让科学家开始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地外行星上发生的事情。

首先来看看火星。火星上已经发现有河道,那些河道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些河道似乎是短暂的灾难性大洪水的作品,而另一些河道似乎更像是类似地球上长期流淌的河流的遗迹,特别是如果火星昔日确实如某些人推测,存在一个北半球的海洋的话,那些河道就是真实存在过的。难道火星上曾经有维管植物出现吗?

再来看看土星的卫星土卫六——泰坦,它的表面如今依然有河流流淌,只不过“河水”并不是水,而是液态的甲烷和乙烷。但又是什么导致了泰坦上河流的形成呢?

即使地外行星在尺寸、温度和地表水等方面与地球如孪生兄弟,它们的表面也未必就和地球一样。地表岩石性质、大气成分都可能不同,而且如果进化是随机的,那些行星上如果没有出现维管植物,就更不可能有类似地球表面的景观了。

关于加强河道法制化建设的探讨 篇12

1 转变观念, 树立水利法律意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这个论断成为我国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建国60年来, 我国已由一个农业国发展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国,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 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从此, 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质的飞跃。

1988年1月21日, 全国人大六届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水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实施, 使我国的水利事业走向了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新时期。

2 建立完整的河道法规体系

加强河道法制建设, 必须制定一套完备的法规和规章, 从而保障河道执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颁布后, 黑龙江省先后制定了《黑龙江省实施水法办法》、《防洪法实施办法》、《黑龙江省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及其实施细则》、《黑龙江省河道资源收费暂行办法》、《黑龙江省实施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细则》等, 这些办法出台后, 为黑龙江省的防洪建设提供了保障。但在目前, 有些地方法规和规章已不符合现行的河道管理现状, 如《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 《黑龙江省实施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细则》等必须加快修改, 使其更加完善。

3 建立高素质的河道执法收费体系

执法和收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执法是收费的保障, 而收费又必须依靠健全的水利法制做后盾。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实施, 一方面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遵守, 另一方面必须运用执法手段, 以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手段, 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

建立良性的河道收费体系是水利产业发展的需要。水利行业承担着建设和管理两大任务, 而水利工程建设有限的, 向管理要效益却是无限的。河道收费体系建设的好坏, 直接影响水利行业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

目前, 黑龙江省各地级市全部成立了河道管理处, 农业县区也全部成立了河道管理所, 河道管理人员已有3800多人, 河道执法人员将达到河道管理人员的13, 但这些人员大部分都是多年从事水利工作, 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掌握得比较少, 有的根本不了解依法收费的精髓所在, 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拒交的企业或法律政策等问题时, 拿不出圆满的解释, 拿不出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面对问题, 往往束手无策, 不懂得在法律依据充分的前提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如何充分运用行政处罚手段和司法手段予以征收。因此, 必须建立高素质的河道执法收费体系, 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在全省建立专职执法收费队伍

一个富有效率的执法收费体系, 必须要有一支专职的队伍作保障, 这支队伍要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方面达到较高水平, 必须能够胜任自己担当的职责。队伍人员要由懂法律、懂业务、事业心、责任感都比较强的人组成, 并进行严格的选拔、考核、任命, 然后持证上岗。健全收费工作各项规范, 建立奖惩机制和岗位责任制, 实现干部能上能下。通过机构和队伍建设, 逐步建成全省执法收费网络, 严格依法收费, 促进足额收取, 实现收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目标化。

3.2 建立河道巡查制度

按照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权限、分别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道巡查制度, 分类、分河段明确巡查人员和时间, 进行执法监督和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3.3 建立从计收到入库以至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机制

应建立从计收及下达年度计划指示:票据的领、发、存、用:委托收取事项及要求:资金入库、使用、结算、会计核算、财务报表、收取资金的监督及查询等全过程管理机制。切实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保障行政事业收费的计收、使用和管理。

3.4 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手段, 促进执法收费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河道执法收费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以约束和规范, 并与水利工程投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项目挂钩。当然, 建立水利执法收费是涉及多环节、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还需要投入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加强河道法制化建设是涉及河道自身发展的大事, 只有建立严格的河道执法收费体系, 河道事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河道事业才能越来越壮大。

参考文献

[1]MH/T3010-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S].2006.

[2]唐浩铭, 景黎明.浅论工作单卡优化对航空器维修管理的帮助[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1 (5) :45.

上一篇: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下一篇:校园基建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