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政管理

2024-07-24

农业行政管理(共12篇)

农业行政管理 篇1

农业档案是指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按归档制度集中统一管理起来的文件材料的总称。它包括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图纸、图表、照片、影片、录像带、录音带, 计算机软件、实物、标本等形式存放的种子档案、作物栽培档案、植物保护档案、林业档案、畜牧档案、水产档案、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区划档案等。农业档案是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活动的结晶, 能为农业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及导向作用, 做好农业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 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夯实新农村建设

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幸福感、在农村建设中树文明、构造文明和谐的民风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核心。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大力改善, 这要求农村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农业档案的相关资料, 了解地区的人文环境、土地资源等情况, 以便掌握整体的资源、资产情况, 进而根据所提供资料, 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 为开展后期的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思想指导。

(二) 维护农村稳定, 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业档案的管理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其对农村的资源存有状况、资源分配状况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因而在例如承包土地等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上, 农业档案的管理有助于减少农户之间的纠纷, 并能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气氛。同时, 农业档案中对现有资源状况作出了很明确的记载, 因而, 可以帮助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村内资源, 保持资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农村。

由此可知, 农业档案的管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后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 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势在必行。

(三) 加强档案管理,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 经济、科技相比上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的整体素质上升, 产生了对生活越来越高的要求, 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因而对于办事的效率要求提高。传统生活中, 农民不识字, 缺乏文化, 因而缺乏对相关农业知识、本地区的农业状况、基本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的专业了解, 而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现代农民都是有文化、有修养、有素质的人群, 逐渐产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进一步了解的自发需求。农业档案管理的加强, 能为农民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信息, 为后续的农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同时, 农业档案实施管理之后,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将信息传递到本区的档案馆, 促使本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整合, 便利了全区的农业科技化、现代化, 对全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 提高党群干部以及普通百姓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提高档案化的意识

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对农业档案管理的意义、重要性进行宣传, 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档案有所了解和认识。同时开展《档案法》的学习教育, 提高群众、干部对档案的法制意识, 并征求相关人员的全力支持, 落实档案的保管、安全、人员等问题, 积极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二) 规范农业档案管理

由于农业所涉及的范围广, 因而农业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去分散性, 因而, 需要对这些零散分布的信息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 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指导作用。同时, 由于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人们对办事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档案上的信息量不断增多, 因而需要对档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档案资源进行处理, 保证资源能够得到及时传递和方便地查阅,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 随着信息量的逐年增加, 农业档案逐渐复杂化, 为使得档案工作有序进行, 有效为农业发展服务, 要求农业档案的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 对工作高度重视, 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广大老百姓谋福利;其次还要具备相当的农业知识及管理工作经验, 并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 拓展自己对农业知识的了解, 积累扎实的知识和常识, 能在出现紧急状况时利用所学知识做出适当的处理, 避免恶性状况出现。

三、加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业档案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 是经长期实践的农学科研活动中得出的经验结晶, 是整个农业阶段性生产的历史记载, 能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地指挥及管理, 农业档案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反映农业的发展动态及规律, 对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指导农业活动的正常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近年来, 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 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在国家的规划大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农业档案是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 加强农业方案管理, 合理利用档案资源, 为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四、总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加强档案管理, 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 档案部门应当积极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完善农业档案管理体系, 并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产品带来的益处, 为农民提供全面、准确的农业知识、资源状况等, 并提供最新、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以及相关技术信息等, 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及利用现有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 以高新技术为手段, 以生产最大化为基本目标, 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整体风貌的不断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节节看涨的最终目标,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发展。

农业档案的有效管理能为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并能有效引导农业生产活动, 其一方面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夯实新农村建设, 同时还能维护农村稳定, 构建和谐新农村, 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档案部门应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力度, 从设备、员工以及整体重视态度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从农民需求、当地环境及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外部因素的导向作用, 积极构建农民最需要、资源最节约、优势最明显、市场需求最大的信息资源, 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最大化利用比较优势, 为新农村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做贡献。

摘要:农业档案是农学科研活动中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结晶, 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 是直接源于生产的信息资源汇集, 能有效地指导、引导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档案反应了农业的发展动态及其一般规律, 在指导农业的正常发展、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随着近年来,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逐渐提上议程, 农业档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 为农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 在新形势下, 意识到农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搞好农业档案管理, 合理利用档案资源, 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的整体风貌提升、农民的综合收入看涨, 为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本文从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如何加强管理以促进农业发展及农业档案管理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作出相关阐述, 以期促进农业档案管理的社会化重视程度、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加强档案管理后农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巩文红, 仇惯生.农业科技档案与现代农业[J].农业科技管理, 2008 (03) .

[2]车丽英.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J].管理科学, 2012 (07) .

[3]陈丽.加强农业档案管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J].业务研究, 2008 (02) .

农业行政管理 篇2

随着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农业建设项目逐年增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大幅增加了对农业投入的比重。针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严格,对项目开工情况、计划执行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项目招投标监理情况、完工项目验收情况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我区严格按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林水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项目监督管理的规定,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争取上级资金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形成了全区上下积极谋划项目、主动争取上级资金的好局面,各相关部门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准确把握资金动态,瞄准国家的投资方向,找准与全区的对接点,谋划了规模化养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农村沼气、防护林、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等14个涉农项目,自2007年以来,项目总投资3450万元,累计获得中央、省农业项目投资补助865.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64.9万元,为缓解财政困难、“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详见附表)。

二、主要做法

根据国家、省对农业项目建设的要求,我区不断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落实了五项制度(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建设进度报告制),把 好三个关口(即项目可研关、建设程序关、项目资金管理关),严控两条底线(即质量合格线、批复计划线),提高一项素质(即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结合我区实际,针对具体项目,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业项目建设管理体系。

1、落实建管制度,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监管。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加强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监管,首先,重要项目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调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每个项目都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是项目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负其责,责任追溯;其三,项目施工、设备采购落实了招投标制和合同制,各项目单位均做到了按批复方案组织招标,与中标单位签定了施工或设备采购合同,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其四,实行了项目建设工程监理制,保证了施工质量;其五,实行了项目建设定期报告制度,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的报表格式定时报告项目建设情况。

2、把好三个关口,将项目建设做好做实。项目建设的成败,关键是抓好基础性的工作。按照这一思路,首先是做好项目的可研工作。在规模化养殖、双低油菜基地建设等项目申报前,组织有关单位对项目建设地点或区域进行现场踏勘,多次与所在乡镇和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通过现场踏勘,确定项目区范围、建设内容和主要工程的建设标准,减少了后期变更。二是把好建设程序关。针对各项目单位对基本建设程序不熟悉的现状,及时进行多种形式的项目申报及管理指导,并深入到项目建设一线,避免程序违规,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三是把好项目资金管理关。从投资计划批复开始,即会同财政部门,严格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开展不定期的项目资金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杜绝了违规违纪行为,保证专款专用。

3、严控两条底线,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建设中,我们以建设质量合格、符合国家和省批复的建设计划为底线。材料进场要求有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质量合格证书;对各检验批、分部、分项工程,要求监理单位严格验收;对单位、单项工程,要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共同验收并出具的验收报告。整个项目建设完成后,由我委组织区有关业务单位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初步验收。结合初验,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对在建项目逐项进行监督检查,从而确保各个项目均达到批复要求,一性次通过省、市验收。

4、加强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促进项目管理走向规范化。建好项目基础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农业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公告和标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进度报告制度,制定了与各个制度相应的各类报告、报表、记录格式,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程序。另外,还就农业建设项目资料档案管理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统一的档案资料归档分类目录,对项目建设的各类文件资料进行了系统分类归档,既防止了程序上的缺失,也预防了档案资料的混乱,更方便了查询和追溯,尽可能详细的把好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不出或少出现纰漏,使项目建设得以规范的进行。通过制度建设,使项目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5、抓好项目日常管理,防止发生违反国家项目建设规定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项目单位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 定,对照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文件,从项目实施内容是否与批复的计划内容相符、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包括资金到位、使用和管理、概算控制情况、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等)、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包括进度和质量情况等)、项目管理情况(包括项目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项目单位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等落实情况等)等方面开展经常性的自查。对在建项目实行月、季报制度,并且不定期的组织有关单位,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听取情况汇报,分组核查项目建设计划、财务支出手续及会计制度、建设程序执行情况、项目建设资料档案管理情况,座谈质询有关问题,检查在建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6、开展项目的调研,指导项目后运行。对通过验收的项目,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投入项目后运行。2010年上半年,我们对07-09年期间竣工及在建的农业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已经实施建设的项目均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密切相关,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加以研究指导,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提高了项目运行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全区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使项目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实施成效

通过近几年实行高水平的项目管理,建设高标准的农业项目,充分挖掘我区农业的多种功能,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全 区“三农”发展,一些重点项目已经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和有力支撑。

1、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劳力、资金、技术、设备等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效益型经营机制。实现农业由重生产向生产、加工、流通并重的转变,由重产量、重数量向重质量、重产品竞争力的转变,由重速度向速度效益并重的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高度化。

2、拉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通过项目建设,发挥全区农业的比较优势,按产业化的思路,做大、做强、做精一批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和产业区,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示范、辐射,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

3、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农民增收。以项目为龙头和纽带,有效地促进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经纪人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和联接主体的发展壮大。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把越来越多的农户带入市场,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帮助农民有效抵御市场交易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构建起紧密连接的利益桥梁。通过项目建设,对农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作用。

农业管理来自太空 篇3

成立于2015年的佳格农业是其中一家卫星数据服务公司。提供的数据服务是通过人造卫星遥感技术对一定范围内的农作物长势做监测,解析卫星照片得到相应数据,再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卫星数据分析技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面积测算、长势监测、产量预估等农业管理服务。截至目前,佳格的客户包括5家种植土豆、牧草、水稻、玉米和火龙果农作物的农村合作社,并在2015年9月得到了经纬中国和磐谷资本的千万元级人民币天使投资。

通过人造卫星来监测农作物变化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做数据分析和结果预测,在过去3年中,美国的Spaceknow和中国的禾讯农业是中美两个市场上的主要玩家,但它们的主要客户是政府、大型企业及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为其提供付费性质的决策参考服务。

相比其他卫星数据服务公司,佳格创始人张弓表示,将卫星图片数据与每一位客户的使用场景结合的数据产品,才是该公司在这一领域的优势。以往的遥感卫星大多使用的是几百米甚至几公里的卫星图像,那是一种针对大片耕地的图像处理方式,它们只能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估算一种经济作物的产量,并不能应用到个体种植户的承包范围。

为个体种植户提供数据服务的难度在于中国的种植面积更为碎片化。1万亩地往往分割为成千上百块种植地,分布着不同品类的农作物,佳格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来做识别,最终的结果可以做到最高精度达到0.5米的数据分析,这一密度可以精准监测每一个地块的,比如,一块地之前种过的品类、长势情况、气象、本地种植等数据,这些数据呈现在佳格大数据耘境平台这套SaaS农业管理软件上,通过云服务帮助种植户管理耕耘、浇灌、播种、施肥、喷洒和收割,佳格再向用户收取费用。

2015年之前,张弓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Ames研究中心的数据科学家,他在NASA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做卫星和气象图片分析,创办佳格的动力来自一则收购新闻—转基因农业巨头孟山都以9.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一家硅谷创业公司Climate,后者是一家农业数据分析公司,除了提供土壤湿度和历史天气数据,还可以为孟山都的农场主用户预测产量。

深入研究这一商业模式后,张弓看到了卫星数据的商业价值,因为Climate做的事情和他所做的工作很类似,通过卫星图片做出数据分析和结果预测。当时,NASA免费公开了数千G的海量卫星图片数据,张弓意识到除了服务政府,卫星领域还有很多商业价值有待开 发。

随后的两年,张弓开始了创业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学习商业、创业方面的知识,研究产品方向等。对于他来说,回国创业的风险较大,毕竟他已经在美国生活了8年时间。

但是经过两年的市场考察,他发现在美国拓展农业客户有一定难度。美国市场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7个农资公司垄断了80%的市场。2015年10月,张弓决定回中国创办佳格,在他看来,国内市场并没有垄断型的大型农资公司,最大的农资公司也就占3%左右的市场份 额。

当时,佳格拥有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十多颗卫星遥感资源,还有NASA公开的免费卫星图片数据。佳格要做的事情是,对收集来的种植数据进一步分析,以数据产品的形式呈现给客户,比如在客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可以在网页上看到自己土地的相关数据信息,以及来做下一步决策。

尽管拥有了大量的全球免费卫星图片资源,但佳格还是缺乏国内的农业数据,所以在最开始,张弓用了两个月时间跑了中国十多个省。这是一次大面积的市场调研,在此过程中,佳格拿到一些主要作物的基本数据,比如种植柑橘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公司一开始也锁定了10至20亩的小农种植户,将他们视为目标客户,但是张弓很快意识到,其最大的市场应该在更具规模的合作社。

“一个农村家庭一年需要五六万的收入才能维持整个家庭的开销,承包10到20亩地,一年才赚几千块钱。”张弓说。

佳格开始将目标用户转向流转土地较多的农业公司。这类合作社通常以股份制的方式将农民土地,以及拥有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的个体户等集约起来种植。经营者们都拥有大规模的土地资源,并以此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种植品类更为细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佳格选择大规模种植的主要粮作物为市场切入点,比如马铃薯、牧草、玉米、水稻和火龙果这五大品类,通过市场分析找到其中的标杆客户。佳格的第一个客户是东北的一个种植了4000多亩玉米的农业合作社,负责市场的员工带着产品模板和这家合作社谈合作,帮助他们分析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长势,最终估计未来产量。

不过,佳格提供的标准模块数据并不能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需求,它为此也加入了更为灵活的定制分析服 务。

几个月前,一名客户发现种植的柑橘染上了一种真菌病,佳格通过数据分析后发现,这种病的发生概率与湿度有关,于是开发了一个监测湿度的模块以帮助客户估算发病的概率。还有一位种植牧草的客户遇到了作物只有在小雨天才能够收获,大雨天则无法收获的问题,佳格的前线工作人员把这名客户的种植场景数据发回来研究,发现原来6小时10毫米的降水是一个界限,低于这个数字就能收获,否则就不能收获。

“我们卖的不是数据,而是数据产品。”张弓说。基于对未来降水过程的评估,佳格还为这个客户提供收割规划方案,以规避牧草变质的风险。

关于佳格未来的商业模式,张弓表示远期盈利模式在于金融,比如为农业金融提供风控和投资决策分析。目前佳格会按照面积、等级和所需要的模块向客户收费,值得一提的是,佳格透露已经在火龙果和牧草品类中盈利。下一步,佳格会在目标客户和种植品类等方面扩充。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篇4

一、农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建国初期至今, 我国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经历了数次改革, 不断转变职能、完善结构, 总体上保证了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 目前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1. 农业部门权责不一, 调控手段不足, 制约了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 我国处在短缺经济状态, 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始终是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却滞后于农业政策目标的转变。突出表现在:农业行政体制的管理范围和手段仍局限于生产领域, 对农业生产以外的政策目标, 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在生产能力建设方面, 仍习惯于上项目、搞基地, 用投资手段来支持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结构调整, 对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优化, 缺乏必要的价格指导和市场调节手段。这种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无论是调整农业政策、实行支持保护, 还是执行减让承诺、参与国际竞争, 都要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有与之相适应的职能和手段。

2. 管理机构的同构设置, 束缚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农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的产业, 只有因地制宜, 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十分有必要按农业资源的禀赋特征, 逐步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带。但是, 从省到市、县的地方农业行政管理机构, 设置上基本与中央一致, 职能高度同构。这种情况, 既不利于地方主导产业的形成, 也不利于地方专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客观上也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不利于农业区划特别是特色产业带的形成。

3. 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影响了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然而, 千家万户的小农分散经营面对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挑战, 暴露出规模小、效率低、竞争力弱的严重缺陷。同时, 政府对农民的技术、信息和市场服务也难以到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主要是连结农户和市场的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使得农业的市场主体缺位。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形成国内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大市场, 也不利于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

二、农业管理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步深入, 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做到农业行政事务有的放矢, 以适应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完善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 要在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健全法制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管理技术的创新。

1. 农业行政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我国农业部门首要做的就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来讲, 政府行政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就会表现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塑造服务型农业行政理念是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创新与发展的要求与必然趋势。其次, 面对市场经济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要求农业行政部门不断更新观念, 迅速面对现实,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方法与途径。更应树立开放理念, 将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向广大农民开放, 全面推行“阳光政务”。

2. 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

在农业行政管理理念创新的同时, 更应注重管理体系的创新。在职能的优化上, 应根据农业发展的需求重新定位, 准确界定管理部门的职权与职责。应着力于建立、完善和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一是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和市场管理组织机构, 完善市场服务职能, 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 营造和维护公平与法治统一的良好的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二是改进宏观经济调控职能, 自觉运用财税、货币、产业政策以及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来调控农村经济运行。三是培育和健全各类社会中介组织, 并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如建立各种行业协会,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竟争力。四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 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领域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作用, 如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增加农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总之, 要促进政府农业行政职能由全能向有限, 由管制向服务, 由划浆到掌舵的转变, 促进部分农业行政职能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从组织结构上来说, 农业内部各产业, 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农业生产的投入与扶持、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厂、农产品的加工与运销、食品的安全与国内低频市场的开发等,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 我国农产品产业链人为割裂,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严重脱节, 管理职能分散的体制安排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我国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和教训, 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政府的农业管理体制, 尽快将各部门涉农机构撤消或合并, 对现有的涉及农业管理有关部委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 农业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组合, 组建新的综合统一的农业部门, 确保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和农村发展等整个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和协调。

3. 实现管理技术创新, 构建农业“电子政府”

提高行政效率是当前农业行政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 除了加快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外, 提高农业行政的信息化程度是一个关键。但农业网站不多, 而且信息量少, 更新速度慢。因此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还应该包括农业行政手段的创新, 主要指农业行政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当前,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提高农业政务信息化程度, 从而能更及时、准确、有效的实现为农业服务的目的。

要加快农业电子政务的发展, 首先就要消除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或政府上网, 而是要打破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 实现整个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 并在网上实现与公民的互动, 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服务。二是要建立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等对于广大农户和决策者都十分重要, 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是搞好农业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 必须建立完备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为农业宏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三, 就是要建立与网民的互动反应机制。可以在网上设立专门的论坛进行农业问题的讨论;对重大农业问题的决策可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搜集群众意见;设立网上咨询信箱, 并对网民的邮件设专人及时回复。

农业行政管理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计划管理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做好计划管理工作,是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的一个关键环节。为进一步提高和规范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计划管理工作,特制定本管理细则。

第二章计划编制

第二条计划编制的依据

1、上级下达的编报计划的通知和投资控制指标及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2、通过审定的项目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

3、上级下达的项目申报指南和建设标准;

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

5、《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意见》(财发【2003】93号);

6、《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国农办【2005】239号)

7、其他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

第三条 计划编制的原则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突出扶持重点,注重规范开发,按规定程序编制。

第四条 计划编制的程序

1、计划编制前期工作;

(1)编制项目规划(五年期);

(2)提出项目建议书;

(3)建立项目库;

(4)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下达计划投资控制指标;

(6)编制项目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

2、编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初稿

3、项目计划以农发、财政两家正式文件逐级上报。

第五条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编制说明书。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项目背景、基本情况、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构成、开发任务与项目安排、财政评价、预期效益目标等;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项目申报情况、选项的原则和依据,评审的程序和方法,项目的确定和结果,资金安排、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等。

2、项目计划表。项目计划表的格式按上级农发办制发的格式填写。

3、附件:财政部门对承担配套资金的承诺意见。土地治理项目还需提供:农发办对项目区农民筹资投劳汇总情况及审

查意见。产业化经营项目中财政补贴项目还需提供项目摘要;贷款贴息项目还需提供银行贷款合同、贷款到位凭证、贷款银行出据的利息结算清单复印件等。

第六条计划编制的有关要求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实行一年一定的办法。

2、按年度资金安排工程项目,当年未完成资金工作量可留转下年度继续完成,年度资金不得结余。

3、土地治理项目单项工程指按单个项目建设类型、性质、地点、单位或分项投资为依据列表的工程,一般以此为基础来实施或检查、验收、考核项目。

4、市、县两级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汇总,并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各类项目年度计划材料及附件。

5、年度实施计划上报时应装订成册,并附报表软盘。

第三章计划批复

第七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遵循自上而下审定下达,农发办与财政部门联合报批的原则。

第八条国家农发办对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中贷款贴息项目进行批复后,省农发办和财政厅根据国家农发办批复向下批复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产业化经营项目中财政补贴项目由省农发办和财政厅先行向国家上报申报计划,国家农发办下发事前备案的材料后,再向下批复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并向国家农发办报事后备案的材料。

各设区市农发办、财政部门根据省级批复,批复下达各开发县具体实施计划,并报省备案,各项目县收到计划批复后,再组织具体项目实施。批复的年度项目实施计划,作为支付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依据。

第四章计划调整、变更和终止

第九条凡建设内容调整涉及财政资金额度达到100万元(含)以上的土地治理项目,须逐级报经国家农发办批准;其他项目按照“谁审批,谁调整”的原则,逐级报经上级农发办批准。

第十条凡土地治理项目单项工程计划资金变动(指项目性质、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设内容不变的工程量变动)涉及财政资金额度超过10%(含)以上的项目,必须按程序报批调整变更。

第十一条 项目变更(指项目性质、建设地点、项目实施单位的任何一项变更)或终止,县农发办和财政部门在认定某个项目确需变更或终止时,最迟在1个月内向上级农发办和财政部门提出正式申请,逐级报经组织该项目评估审定的国家农发办或省农发办和财政厅批准。变更项目需附报原项目单位放弃项目的书面意见,并按新上项目的申报要求提供新上项目的可研报告、评估论证意见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项目变更、终止经国家农发办或省农发办和财政厅批准后,县农发办和财政部门应及时将项目变更或终止的决定正式通知项目实施单位或农民群众,并说明变更或终止的理由。

第十三条经批准终止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县级农发办和财政部门须在收到项目终止正式通知一个月内逐级上缴国家农发办。

第十四条终止或变更调下的项目,其已发生的有关费用支出,原则上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负担。

第十五条须经国家农发办批准的项目调整、变更或终止,应在项目立项当年底或次年6月底之前集中申报,逾期收回资金。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细则由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探索 篇6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管理

一、国家农业水利工程现状

农业水利工程存在过度使用不能良好维护,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利用,对农業的效益增加作用不明显。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多是农村农民自己修建,水利工程相对简陋,水利设施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平时对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不够,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使用之后,许多进入的使用寿命的中后期,急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和维护。实际农业水利工程利用率较低,大多数农业水利工程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农业。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投入较少,资金不足导致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不善,水利工程不能正常运行[1]。

二、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水利工程设施问题

现在使用的农业水利工程水利设施,多是几十年前建成使用的,因为当时的水利工程技术限制,导致农业水利工程存在对农田灌溉能力不强。而且经过几十年没有维护的使用,农业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益已经大不如前,当农业需要排水和给水的时候农业水利工程往往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

(二)国家和地区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少

近年来,中央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对农业水利工程投入减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农民收入减少,参与农业积极性降低。农业地区也积极扶植制造业和旅游业,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下降,导致对农业水利工程和人力和资金投入减少[2]。

(三)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不善

由于资金和人力的短缺,农业水利工程建造好以后,长期出去管理不善,超负荷运行状态,水利设施不能做到合理使用。多数中小型农业水利设施不仅对农业生产没有起到有利作用,还抑制了农业的发展,成为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因素[3]。

三、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策略

(一)增强对农业水利工程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能够良好运行的农业水利工程,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灾害减少才能实现,农村地区和国家粮食才能稳定。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是时代发展对农业提出的要求。符合时代农业需要的科学水利工程,可以使农村经济发展与世界发展速度一致。农业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基础,这样就有利于国家建立现代化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业水利工程可以说是国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保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农村居民和国家政府应该予以农业水利工程足够的重视[4]。

(二)增强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能力是除基本水利工程之外,造成水利工程对农业发挥作用大小的重要因素。要改善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积极吸纳有水利工程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有能力人员进行农业水利工程管理。还要对既有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5],新技术的教育等工作,增强其对水利工程的管理能力。在相应的农业区设立专业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国家或地区设专人管理,在农业区进行农业水利工程的相关服务,为农民从事农业活动在水利工程上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使农民能够科学的掌握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技术,提高的弄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为增加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做出一定的贡献。

(三)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原来的主要形式是农民主要承担,在现代农业的要求下,要转变成国家与农民结合建设水利工程。增加农业水利工程的多元化引资方式,个人投资、银行贷款与国家资金扶持结合。整体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改善现有农业水利工程,在需要水利工程建设的农业地区,新建合理的农业水利工程。

在农业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增加相关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也要积极思考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成本如何降低,如何提高农业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不仅要吸纳资金建设农业水利工程,还要对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充分重视[6],不能建而不管,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农业的巨大损失。这就要各级农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切实明确工作职责,做好员工监督与激励,让管理人员能够积极管理农业水利工程。

四、结语

农业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产业,农业水利工程又是一个国家农业能够正常进行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有效管理农业水利工程才能发挥水利工程对农业经济效益体现的积极作用。良好的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不仅可以使其发挥经济效益,还能降其社会效益有效发挥出来。新时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水利工程的支持。政府和农村要积极沟通,加大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实现农业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注释】

[1]林宏派.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体会[J].科技资讯,2010(15):125-128

[2]廖冰,何小洲,白寓今.项目经理选拔的一种模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02):133-136

[3]方广友,高建华,高立山.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大众科技,2005(05):105-108

[4]王爱民.论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的规范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4(S1):144-147

[5]王金霞,黄季焜,ScottRozelle.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与理论解释——小型水利工程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04)

[6]杨晓华,杨志峰,沈珍瑶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的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A].第4届流域管理和城市供水国际会议论文集,2004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1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 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制约, 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差;各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遏制了农业经济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处于初步加工的阶段, 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农产品效益的增值;标准化、高效化、高产化、生态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严重匮乏;尚未形成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布局。

1.2 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在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低, 农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致使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此外, 在诸多地区仍然存在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技术服务功能不强、知识结构老化、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推广经费短缺等问题, 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1.3 农业产业链存在问题

首先, 从整体上看,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 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经营效益和市场拓展能力;其次,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仅仅重视企业和农民生产效益的提高, 而往往忽视了农业产业链自身的利益, 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链的有序发展;再次, 在农业同一产业链中, 呈现出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产业链条较短、缺乏有效竞争的现状, 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2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2.1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 应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建设重点, 充分利用信息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契机,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逐步形成融种、养、供、销、加、产、商、贸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链条, 从而促进多产业的协同发展, 加大农业自身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首先, 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确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品种、增强农产品附加价值为核心, 建立安全、生态、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其次,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在农业产业链的既定框架下, 政府应当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辐射面广的优势, 构建“产学园”为一体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再次, 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 促进农业产业向城镇聚集,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取向, 以此降低城市就业压力,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最后, 秉承标准化原则。将标准化视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实现农产品供应、加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以此发挥农产品的品牌效益。

2.2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现代化

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 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 只有依靠科学技术, 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和高产, 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最终达到提高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首先, 应加大对农民和科技人员的培训资金投入。农民作为农村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成员, 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有直接影响, 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及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 才能为企业提供最佳的农产品;其次, 应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以此来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程度。由于我国有很多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所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水利设施建设上面, 并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 借此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逐步实现农田作业机械化、沟路渠林网化、地里田间灌溉节水化、机耕路平整化;再次, 加大科技投入, 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应着眼于科技含量的项目, 并加强与农业科技机构的合作,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不断提高科技转化速度, 增加科技含量;最后, 应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具体可从两方面予以完善, 一方面构件立体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 并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 培育新品种, 并将品种、技术、规模三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以便实现农业现代化。

2.3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现阶段, 随着社会各界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 而是要将其放到整个社会系统当中来考虑, 注重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应以可持续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并始终坚持循环再利用和减量化的基本原则, 加快沃土工程建设速度, 以此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同时还应致力于发展新型肥料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新型农业产品。此外, 还应不断推广多功能农机, 并优化肥料结构, 加快适合不同土壤特点、不同作物的专用肥的开发, 并相应地加大对新型农药研发的支持力度, 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府奖励政策, 以此来推动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技术之间的转化速度。鼓励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是建立生态循环链, 这样不但能够节约资源, 而且还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2.4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经营主体, 同时政府应当给予技术、资金的充分支持。在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 政府应当鼓励农民以兼业和外出打工的形式提高收入, 重视农民转移就业培训,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鼓励农民在外出务工后带来技术、资金回乡进行创业, 培养其成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政府还应当支持大专院校毕业生、工商企业、乡土人才创办农业企业,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为了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政府应当加快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 在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 正确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各种农业保险, 增强农民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 利用农业现代化引导农民生产, 构建供需平衡的农业市场。

参考文献

[1]李燕琼.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突破[J].经济学家, 2007 (5) .

[2]刘楠.大庆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校, 2010 (3) .

[3]郑高强, 付静.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模式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4) .

[4]李万明, 刘磊磊.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 2009 (2) .

农业行政管理 篇8

1. 提高认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档案工作者对经济科技档案特别是农业科技档案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档案不仅是相关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记录, 也是社会经济管理的基础, 更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 而且在价值作用上, 农业科技档案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的属性日渐显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档案记录的形式和载体发生重大变化, 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要做好纸质文档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经济科技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影像资料等新载体形式文档的整理和利用, 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2. 加强收集

一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按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 将本部门在科研、管理、生产和应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照片等及时收集归档, 努力使农业科技档案达到科学化、规范化。要把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纳入农业科技工作计划、纳入有关人员岗位职责;做到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与农业科技活动同步进行。二是档案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 多与科研人员交流沟通, 了解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掌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形成时段及内容, 及时收集、整理农业科技档案。三是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收集过程中要进行跟踪管理, 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分为六个阶段 (准备阶段、试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鉴定阶段、奖励阶段和总结推广阶段) 有条不紊地进行, 保证科技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

3. 转变服务观念

一是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其一, 档案部门要有超前意识, 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供超前服务;其二, 全面系统地提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二是由单一性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即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为党政部门服务的做法, 积极为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等提供多渠道服务, 提高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率。近年来, 在我县农业部门进行的1万亩测土施肥技术推广中, 档案部门积极主动, 先后提供了2万多条相关土壤化验数据, 并从中分析出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编制出《土壤变化规律分析图》, 为土壤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节约化验费用5万余元。

4. 促进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在于把先进的适用技术及时推广到农民手中。目前,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普遍较低, 一般约占30%, 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兴农需要科技, 成果需要应用, 大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可对农业科技成果起到活化、应用和推广的作用。要解决此问题, 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推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具体做法:一是定期开放农业科技展览室, 普及农业科技新成果。农业科技档案展览荟萃了各部门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经常组织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三是利用农业科技期刊及广播、电视、报纸、图片展览、实物展示、技术交易等多种媒介, 广泛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四是利用农业科技档案, 编写培训班教材, 为农村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资料。以档案资料为依据, 对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加以研究, 主动与生产、科研部门沟通, 提供相关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及时了解农民对档案信息的利用趋势, 分析利用规律, 编研出科技含量高、利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科技档案资料, 满足“三农”工作的需要。

5. 提高人员素质

浅析农业排灌用电管理 篇9

农网改造以后, 农村电网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农村居民生活用电质量大为改善, 使广大农民真切感受到了农网改造带来的实惠。但是, 农网改造只是解决了农民基本生活用电问题, 而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用电条件并未得到彻底改善, 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近年来, 农业排灌用电的问题日益显现, 笔者现结合本地实际, 对农业排灌用电管理谈点意见。

1 存在的问题

(1) 专用农业排灌线路缺失。一、二期农网改造资金的投入, 使农村电网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由于农网改造政策的限制, 专用排灌线路设施等并未进行改造。由于这部分线路设施产权不清, 无人维护管理, 被盗窃破坏严重, 全县专用排灌线路设施缺失率在98%以上。仅存的线路也由于年久失修, 设备严重老化, 安全隐患极其严重。

(2) 电力设施产权隶属关系复杂。现有的农业排灌设施, 资产多属村集体、合伙、个人或企业所有。产权归属的多样化, 导致了线路设备的维护、维修等管理不善, 急需排灌时不能正常用电, 引起了用户不满。

(3) 安全用电形势严峻。一是产权所有人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疏于对用电设备的管理, 农业排灌线路建设不规范、技术标准低, 且相当多的农业排灌设备陈旧老化, 设备绝缘性能达不到标准要求。二是农业排灌用户对安全用电认识不足, 私拉乱接现象严重, 增加了触电事故发生的概率。

(4) 农业排灌期间管理压力大。一是由于农业排灌用电季节性强, 在抗旱高峰期, 用电设备的拆装频繁, 造成农电工人手不够, 给供电企业优质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二是对行政村、集体指派的电工或产权所有人 (非公司管理电工) , 供电企业没有管理权和处置权, 对发生的违规收费行为无法依照上级有关条款进行处置。三是虽然为每个供电所配备了高低压电缆、配电箱等专用抗旱排灌物资, 但由于农村抗旱灌溉较为集中, 临时设备远远不够使用。

2 采取的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应成立由公司经理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部室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实行分片包干制, 督察各单位的供电服务、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组建抗旱保电服务队。依照区域划分, 各供电所应成立以所长为队长的彩虹抗旱服务队, 将全县农村台区细分到公司各供电所 (部、营业区) 彩虹抗旱服务队, 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全面开展抗旱保电工作。配备临时用电物资设备。对每个供

农电专递电所配备移动变压器、高低压电缆、配电箱等专用抗旱物资, 做到人员、车辆准备充分, 备品备件准备充足, 力争临时用电、事故抢修及时到位。

(2) 严查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农业排灌用电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对发生投诉、举报经查实的, 直接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对趁农业排灌用电之机多收费、乱加价, 吃、卡、拿用户等行为, 一经发现, 严肃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对监管、检查不力, 隐报、瞒报事实真相的, 将严厉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严格执行“一井一表一保护”的管理模式, 严禁私拉乱接, 杜绝“地爬线”、“拦腰线”、“挂钩线”。严格执行国家排灌电价政策, 严禁任何人或单位超电价收费、搭车收费、有偿服务超标准收费等其他违规收费现象的发生。

(3) 明晰产权关系。针对农业排灌资产混乱的现状, 除与用户签订明确的供用电合同外, 还要与用户签订资产维修协议, 督促用户及时对设备进行检修。或由供电所与用户签订有偿服务协议, 由供电所代为维护, 以此来实现这部分资产的统一维护管理, 提高线路设备安全运行水平, 保证用户需要用电时能随时投运。对于产权关系不明晰的农业排灌用电设施设备, 建议国家应给予相关政策, 通过供电企业的清产核资, 将其作为供电企业的盘盈资产进行处理, 纳入供电企业统一管理, 从而避免出现农电资产无人维护管理的问题。

(4) 做好改造规划。继续寻求国家政策对农村电网的支持, 继续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投资力度, 在投资时明确对农业排灌抽水和农业生产用电设施设备的整改投入, 尽快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结合电网发展规划, 统一规划好农村供电网络, 对现有农业排灌设施设备进行清理, 分门别类登记造册, 分出轻重缓急, 以便国家政策到位时, 能迅速改善农业排灌网络, 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5) 强化用电管理。一是深化供电承诺服务, 合理简化农业排灌用电报装手续, 视实际情况成立农业排灌用电服务小分队, 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排忧解难。二是加强农业排灌抽水计量管理, 继续推广“一井一表一保护”。三是加强对农业排灌和农业生产相关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技能培训, 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四是合理安装农业排灌抽水低压无功补偿装置, 降低农村低压线损。合理调配农村用电负荷, 在用电高峰到来之前及时调整变压器负荷, 解决“小马拉大车”和变压器负荷不足的问题。五是加强对农业排灌线路和设施的保护, 与当地政府、村委会积极协调沟通, 共同维护好农村电力设施。

近日, 安徽省安庆市唯一一家由安徽省电力公司主建的光明驿站, 在岳西县温泉镇国网爱心希望小学

(邹国标) 7

农业生产用电管理对策 篇10

1 含山县农业生产用电管理现状

含山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 全县面积1047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大体是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地形有丘陵、圩区和平原, 下雨则涝, 天旱即干, 农业生产用电比重较大。该县农村农业生产用电一般采取依表计量和扣减固定线损2种方式计算电费。

1.1 依表计量方式

此种方式主要分布在含山县各供电所已改造的台区和原来就有农业生产专线的未改造台区, 还有部分在照明线路T接线路分支点上安装农业生产定点计量箱的台区。实行此种方式管理农业生产用电的台区数目最多, 各供电所皆有此种管理方式。供电所和村民组签订安全责任书, 明确表计以下部分 (即农业生产线路) 产权及维护责任归属村民组所有, 供电部门每月按照表计实抄电量计算农业生产电费。此种用电模式的优点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用电计量准确, 电费依表计量, 供用电双方交易公平, 农民容易接受。二是线损管理有依据。农业生产用电点均依表计量, 线损分析有理有据。

依表计量方式在实际操作中, 含山供电公司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管理, 大力推广新科技产品的应用, 由此延伸出按田亩分摊计收方式和安装IC预付费电表2种方式。

(1) 按田亩分摊计收。2005年, 含山供电公司以林头供电所为试点, 率先推行农业生产电费按田亩分摊、随照明电费按月收取的新举措, 目前含山全县8个乡镇供电所符合条件的大部分台区已实现农业生产依表计量后按田亩分摊电费。

其优点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用电计量准确。农业生产电费依表计量, 供用电双方交易公平。二是减轻农民负担。有效避免搭车收费, 抑制了人情电、特权电, 降低了供电企业的农业生产电费回收压力和风险, 融洽了供电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2) 安装IC预付费电表。农业生产用电采用安装IC预付费电表收费, 含山供电公司在2010年以运漕供电所为试点, 实施此种方式其优点表现在4个方面:

(1) 电费回收不存在难度。由于IC预付费电表颠覆了“先用电, 后交钱”的传统缴费模式, 村民需要先预购电量, 再行使用电能, 购多少、用多少, 不存在电费回收风险。

(2) 农业生产计量准确。由于IC预付费电表可以显示全部使用电量及表内剩余电量, 具有准确计量的优点, 农民易于接受。

(3) 操作简便易行。IC预付费电表购电程序和原理是:用户事先到供电企业对预付费电表的IC卡充值, 并将IC卡交由台区管理员或村民选出的代表保管, 需要用电时直接插卡用电, 充值用完前会声光告警, 直至预付费电表通过漏电保护器跳闸断电和蜂鸣器报警, 此时需重新充卡用电。充值费用由村民代表负责预收, 并与村民定期结账。

(4) 线损真实可靠。农业生产用电按月依表计量结算, 线损分析有理有据。

1.2 扣减10%线损方式

在部分供电条件较差的台区, 农业生产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没有分开, 台区线路状况较差, 台区管理员实行每月扣减10%线损后下达农业生产电费的方法 (即:台区关口电量-到户抄见电量-10%线损=农业生产电量) 。此种方式较为落后, 主要存在于未改造的老旧台区, 这样的台区线路多为裸铝导线, 随意挂线、私拉乱接现象比较严重。

2 农业生产用电的难点分析

2.1 线路老旧导致线损较高

农业生产用电线路的新旧直接影响台区的线损管理, 由于部分台区设施配置落后, 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电无法分开, 导致区域内私拉乱接、用电秩序混乱。一旦台区抄表员工作责任心缺失, 每月只顾人为完成线损指标的话, 线损考核则成笑谈。

2.2 依表计量还需加大监督力度

由于供电企业只抄农业生产表计电量, 每月产生1张总的农业生产电费发票, 再由村民组牵头人向各农户收取农业电费, 对村民组牵头人没有任何约束机制, 容易发生搭车收费、虚高农业生产电价等问题。再者, 由于农业生产集中在每年4~9月, 其余月份农业生产电量较小, 个别抄表人员基于电费回收考虑往往采取隔月或几个月农业生产电量一次性下达, 以线损波动换取电费回收。另外, 极少数供电所人员迫于线损考核压力, 估抄农业生产表计数, 将超高的台区线损电量“甩”至农业生产总电量中予以抵消。

2.3 电费回收时间滞后

依表计量方式中, 电费收取的时间一般由村民组牵头人掌握, 不能达到安徽省电力公司每月25日100%回收电费的要求。无论是田亩分摊, 还是扣减固定线损, 电费回收一般取决于村民组长及农户的配合, 每月农业生产电费单交给村民组长通知农户缴纳, 期间往往嘴皮磨破、解释多次。

2.4 农业生产用电线路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农业生产线路资产非电力部门所有, 几乎所有管理者对线路维护工作基本上都停留在“能用就行”的层面上, 导致线路老化严重。村民用电基本采取挂钩方式, 安全隐患大, 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等技术指标更是无从谈起。含山县农业生产电费产生的高峰时期在每年的4~9月份, 农业生产供电设备 (线路) 年利用小时很低, 大多架设在远离村庄的田地中, 布局分散, 而且几乎没有技术防盗手段, 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盗窃农业生产供电设备 (线路) 事件令人防不胜防。设备 (线路) 一旦被盗, 将给该地区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 农业生产用电管理措施

2011年10月, 含山供电公司针对含山平原、山区、圩区已改造和未改造台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发现依表计量台区线损波动较小, 农业生产用电在农业生产结构相似的改造台区供电量中所占比率较小, 农户缴纳农业生产电费积极性较高。而未改造台区的线损普遍大于已改造台区, 同时农业电生产电费的拖欠情况较严重。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用电改造势在必行, 而改造的2个重要目标就是:一要实现设备、线路的优化升级, 使其具备可靠、安全的性能, 降低线损;二要实现所有农业生产用电依表计量, 安装IC预付费电表, 有利于电费回收。因此, 在农业生产用电管理工作中, 建议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措施:

3.1 积极推广IC预付费电表

通过改变传统用电缴费模式来维护供电企业经营成果, 使农民清楚自己用电消费情况, 减少中间加价环节, 引导农户在电费分摊时采用相对公平的田亩分摊方式。预付费电表宜使用技术成熟, 运行可靠的表计, 可尝试使用插卡用电、取卡断电模式或一表多卡模式。各供电所建立预付费用电系统, 农民先到供电企业预购电量, 供电企业发给具有一定电费价值的磁卡 (IC卡) , 农民到农业生产用电点以插卡的方式取电, 电费根据用电量直接从卡中扣除。

3.2 改造老旧线路及设备

农业生产用电线路宜使用绝缘线路, 从源头上抑制农户随意挂钩用电现象。可尝试在集中打水点安装安全取电电源箱, 使农民安全便捷用电。

3.3 提高认识, 加强管理

再好的方式方法也要执行到位, 方可体现价值。含山供电公司推行的农业生产用电田亩分摊及安装IC预付费电表2种方法, 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电费收取难的问题。而田亩数的实时更新、IC预付费电表的日常维护都是常态工作, 必须通过刚性执行力和堵塞内部管理漏洞来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行。

3.4 乡村联防, 安全用电

建立用电设备技术防盗和乡村联防制度。将目前较成熟的无线防盗装置与村民巡逻小组结合, 发动群众自觉保护农业生产用电设施。各个用电点安装可靠的接地保护装置, 农忙季节供电企业还应成立巡回检查组, 指导农民安全、可靠用电。

4 结束语

农业行政管理 篇11

上半年种了西瓜,大棚接着就要闲置,怎么办?吴迪决定,试种精品日本草莓。这次,草莓还未成熟,他便提前营销,用的是年轻人爱玩的微博。2013年年初,他仅通过微博就签下了800多个订单,入账4万余元。后来,他还在淘宝开起了水果网店。收了草莓,再种西瓜时,他们又打出现场采摘拳,很多人慕名前来,销量也直线上升。

“如今人们选食品,最看重的是绿色和健康。我们把水果做成品牌,自然不愁销路。”吴迪说,按照这个思路,2013年他把园区面积扩大到500亩,并引进韩国的黄梨和突尼斯的软籽石榴,创办了“乐活自然园连锁农场”,并且把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提升标准化种植技术,降低种植难度,“乐活自然园”利用“智慧农业4.0”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生产管理和数据分析,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生产监督和数据采集,保障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降低了生产操作技术难度,真正实现了 “零技术”生产高品质果蔬。如今,吴迪通过一个手机,就能控制整个农场。

后来,吴迪把大棚分包給当地农民管理,干得好可以多承包、多抽成。“我们的管理团队只负责孵化工作,慢慢成型后,逐渐抽离出来,再去扶植下一个农场。”据吴迪介绍,“乐活自然园”已经与当地6家农场草签了协议,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乐活自然园”还开设了农村电商培训课程,帮助更多农民认识互联网,为众多留守妇女和返乡青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农业行政管理 篇12

(一) 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概念

关于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 目前学界研究甚少, 至今也没有产生统一和公认的定义, 结合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的概念与特点以及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的相关论述, 笔者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作出如下定义:是指为了恢复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我国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中央国务院、环保部到西部所有行政区划内行政管理体制中关于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权力配置结构与职权运行机制等一系列规则与制度的总称。对这一概念进行分解, 可以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地域范围是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而主体在中央主要就是指国务院和环保部, 在地方是西部地区所有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行政管理与执法部门, 其主要内涵是关于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权力配置结构与职权运行机制等三方面。

(二) 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内容

从法律规定上看, 我国《环境保护法》与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单项法律对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规定, 比如于2014年4月24日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十条就明文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可见, 环保部门对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等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环保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由此, 我国环境保护形成了“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而从体制内容上看, 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主要是包括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权力配置结构与职权运行机制的相关内容。[1]

二、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在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中, 目前的这种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对于保障西部生态环境, 促进西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曾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 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方面的问题

首先, 环保行政部门存在重叠、交叉设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机构改革不彻底而遗留的负面效应。由于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 而在这种改革过程中一般只注意对新机构的授权, 而没有顾及或没来得及对原有机构及其相关职能的撤销或合并, 于是就发生了某些管理机构相重叠的现象。另外, 在权力配置方面出现了权限设置混乱的现象。我国目前环境立法中关于部门之间职责范围的规定是很不清晰的, 尤其是关于部门之间如何开展协作的规定更是语焉不详, 使得行政自由裁量空间过大。而行政主体出于本部门利益的不正当考虑, 对于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的地方, 不同部门对有利可图的事务竞相主张管辖权, 而对于不利的事物则主张没有管辖权, 当缺乏上级权威部门进行协调的时候, 执法部门之间往往出现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 严重影响法律的执行。[2]

(二) 环保执法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在进行环保执法时肯定需要大量的环保执法人员, 然而在我国西部某些省份的环保执法人员是严重缺少的。根据调查研究, 四川省环境监察总队有30多个人, 而实际却需要120到150人, 缺口很大,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四川省竟然还有16个县仍没有环保局。在我国西部不仅面临着执法人员的严重不够, 而且环保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不容乐观的。例如, 据调查了解到, 在陕西省环保局法规处的5个工作人员中没有一个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或者是曾经进修学习过法律知识。[3]

(三) 环保部门在财政上对政府的严重依赖

根据我国现有的财政体制, 我国基层环保部门的工资和福利都是由各地政府提供的, 总体看来, 基层环保部门的经费长期以来一直呈现出一种较为紧张的状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一批批高污染企业纷纷被默许诞生, 因为这些企业一般都是本地的纳税大户,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 虽然这些污染企业是环保执法部门的执法对象, 但是因为基层环保部门在财政上严重依赖当地政府, 其自身地位不独立, 所以环保部门在执法时也不得不看本地政府的脸色行事了。由于政府依赖企业, 环保部门依赖政府, 所以试想一下, 在西部经济整体水平发展不足的情况下, 要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对自身投入的经费为代价, 要求环保部门去严格执法消除一切污染现象, 着实是有些难度。

(四) 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职权运行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一种横向的各部门并立的所谓“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由于诸多原因, 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实现统一监督管理的局面, 分部门管理职权重叠交叉, 管理部门错位等多种弊端而严重影响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的情况, 但另一方面, 我国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即没有设置对这些部门冲突与矛盾进行有效协调的权威性部门或机构。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协调的经验, 但是却也不够成熟更没有得到推广。[4]

(五) 政府政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西部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并不富裕, 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苦苦为走出“吃饭财政”、“工资财政”而努力奋斗。在这种大的环境与背景之下, GDP的增长遂成为了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在面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时, 如果严格贯彻执行环保计划的各项指标, 必然会关停大量企业, 这显然会影响到GDP的增长。理性的人会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官员也当然不会例外。地方官员一般在地方任职也就是几年, 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尽一切可能推进GDP的增长在短期内效果显著, 而环保计划的实施见效时间较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又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效益。所以, 地方官员使尽浑身解数发展GDP成为了必然, 环保计划的诸多指标未能如期完成也成为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三、完善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建议

解决上文指出的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科学设置环保行政管理机构, 合理划分行政机构管理权限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在这种转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因素导致了环保行政部门的重叠、交叉设置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环保行政管理机构时, 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 在设立新机构时能及时对原机构撤销或者合并。另外,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 环保任务严重而环保执法人员却严重不足, 在这种背景下, 可以考虑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力量, 加强村委会与居委会的建设, 壮大我国西部地区环保执法力量。“九龙”治水最后却也没有把水的问题解决就是对行政管理机构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后果的生动体现, 所以对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要进行科学的分工, 并清晰其权限范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在具体做法上, 我们可以根据部门的性质来进行抉择, 因为不同性质的部门主要只能从事与其性质相适应的工作。另外也要讲究效率以及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 加强西部环保执法的队伍建设, 保障环保事业的执法力量

一项事业能够合理有序的推进, 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 因为这是基础, 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践行, 因为这是关键。我国的环保事业也不例外, 在进行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 西部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广大执法人员数量是否充足、素质的高低就是这项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之处。所以, 首先应该增加环保行政人员编制, 扩充环保执法队伍, 严格把关环保行政人员的产生方式, 例如, 在每年的环保公务员招考时, 可以提高考生的报考条件, 对报考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进行限制, 这样在一定层面上就可以保证被录取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不仅如此, 还需要依法加强对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环境科学基础教育、环境法律法规教育, 现代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等岗位业务培训, 以提高环境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三) 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 提高环保部门的权威性

在每年的政府报告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得到的经费基本上是最少的, 这个问题几乎每个省市都存在。所以目前我国环保财政不独立, 每年环境保护的经费短缺的问题就成为了制约我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改革现行的体制, 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地方政府从目前的“准企业”状态还原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府和福利政府, 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体制, 把目前“分灶吃饭”、“自主创收”的财政体制, 转变成“先集中、后返还”、“收支两条线”的体制。在环保这一块, 可以在提高财政预算的同时, 能够增加各种费用的返还比例, 比如说, 对于排污费的比例可以从20%增到30%。

(四)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保障行政管理机构职权的顺利运行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是保障行政管理机构职权的顺利运行、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以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以应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跨部门、高规格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 这样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开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对部门之间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也可以妥善的进行协调与解决。另外,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实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目标责任制, 定期检查, 并接受社会监督;各级环保部门建立与环境保护监督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提高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决策能力, 以减少开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5]

(五) 对西部地方官员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

改变现有的对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地方行政长官片面追求GDP增长, 不注重环境指标的现象, 把环境质量的恶化问题与官员的“帽子”和“权力”挂起钩来。随着形势的发展, 环保在政绩考核体系所占权重应进一步提高, 全面引入绿色GDP评价体系, 建立环保的政绩考核机制。另外, 在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时, 可以借鉴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中实行的一票否决制, 在我国环保工作中也建立一票否决制度。就是说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环境质量负责, 把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等主要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引导地方各级政府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环境保护重大问题。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人口快速增长, 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也不容乐观。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还影响到我国生态安全及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而行政管理机构在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事业能够合理有序的推进, 本文就是从行政管理机制方面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进行研究, 首先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行政管理机制的概念和内容分别作出介绍, 在此基础上, 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的行政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问题给出了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周启星.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4-8.

[2]侯佳儒.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 2013.2.

[3]汪劲, 王社坤, 严厚福.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中国环保法治蓝皮书 (1979-2010)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13.

[4]杨朝霞.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与改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7, 7 (5) .

上一篇:英语状语从句下一篇:高清视频产品